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概况

2024-04-09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概况(共6篇)

篇1: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概况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高校招收汉语国际教育(MTCSOL)研究生概况

汉语国际硕士2009年全国只有24所高校有招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资格,而2010年增至60所,2011年增至81所,具体有哪些学校招生,大家可以到汉办的官网上查询,在此不做赘述。再有,近几年考汉教的同学还是很有优势的,因为在扩招,有些学校甚至把其他相关专业的招生名额让给汉教一部分,所以此专业的人才缺口比较大。

根据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显示,2005年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近4000万,而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不足4万,师生比为1:1000。该报告预测,到2010年,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将达到1亿人,需要数百万汉语教师。美国《华盛顿观察》周刊报道,目前“中文教师短缺已经成了制约美国中文教学开展的瓶颈”;据美国亚洲协会估计,在2015年将有5%的美国学生学习汉语,届时将至少需要7000名中文教师,但现在美国只有500至700名中文教师,缺口非常大。英国文化委员会于2006年发表的《英语下一步》报告中提出,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英国学生应加强汉语等外语的学习。印度尼西亚教育部最近决定,2007年在全国各地1.6万所中学开设汉语课程,需要教师至少8万人。目前韩国有142所大学开设了中文课,而且即将在中小学开设中文课。汉语教师短缺现象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在东南亚和东北亚等国尤其突出。随着海外汉语教学的快速发展和学习汉语人数的急剧增加,海外汉语教师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各高校的招生人数也是在不断的增加的。

解读:对汉语国际教育的专业的人才需求在不断的增加,因此高校招生人数在不断的增加。

运城中公教育

本文转自运城中公网。————————————————————————————-百度文库

篇2: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概况

长期以来,我园始终坚持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主线,从教育思路的延伸到教育理念的转变,每学期都有大幅度的跨步。本学期开学之初,我们利用暑期的闲暇时间,学习新《纲要》,共同探讨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查找以往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反思后的具体整改建议与措施,使之更圆满的深入到今后的教学中,以严细求实的工作态度,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勇于奉献的创业精神,使我园的教师教学水平步入了一个崭新向上的全新领域。我园本学期教育教学汇报如下:

1、日常教学管理:以细节求大局,以稳定求发展

2、科研与特色教学管理:以科研助教学,以特色促服务

3、教师培训管理:以培训提素质,以素质创业绩

4、保教共育管理:以教带保,以保助教

5、社会性教育管理:用爱心服务社会,用服务引领生源

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烦琐而复杂,在运作过程中,一是要求教师加强自律性;二是制定出一套细致入微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暑期里,我们领导班子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出台了一套具体、明确、有意义的教育教学计划,并且严格的落实到了实处。

合理安排教研时间,加大教研管理力度。每周五下午是教研会时间,每月的第一和第三周为集体教研会;第二和第四周为年级组教研会;日常还有随机性教研会。教研活动的内容主要:

针对上周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措施得当的改进和调整;

学习探讨《纲要》、领略《纲要》的要领,结合实际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吸取经验,使老师逐渐转变教育理念;

不定期的把与教学有关的各类教育资料搬上教研会,进行可视性的讨论、交流、学习、评比等;

针对不同时期出现的普遍性问题,以话题的方式进行座谈等;

随机性的教研会一般是为了及时解决教学中的重大问题,或者发现在各类教学活动或与教学有关的各种内容中,有突出表现或严重违反原则的班级,进行实地观摩和研讨。

为了更严谨有效的做好日常教学管理,幼儿园三位领导实行了承包责任制,即:张俊玲承包中班年级组;柳菊红承包小班、托班年级组;刘立红承包大班年级组。经常性的推门听课,实行定期与随机相结合的方法对承包班级的各项教育活动资料,进行精细的检查、有力的督促,有目的性的参与到承包班级的教研活动中,提供有价值的教学建议。并在每天园领导的晨会中进行汇总评价,对好的教育方法采取及

时的交流推广,对广泛性的薄弱环节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整改。

进入本学期以来,得利于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更换了幼儿床、添置了部分玩具橱、书架、学习桌椅等,使幼儿教学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我园广大教师根据新升班幼儿年龄特点的需求,又新增添了部分区角内容,对教学环境进行了大面积的更新,环境创设还要求结合教学主题、节日、大事记等进行及时调整与更换,与此同时,园领导给以相应的检查与指导。

所有的日常教学都是为了幼儿更好的发展,为了让家长及时的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我们要求各班教师每月末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为家长做一次有价值的教学展示,并在各色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邀请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参与,锻炼幼儿学会以大带小,互帮互助,幼小相携的能力和关心帮助他人的品质,在此基础上,还有家长开放日,学期末邀请广大家长,对各年龄段幼儿做一次的综合能力摸底测评。从而更好的“教育于幼儿,满意于家长、服务于社会”,督促了教学,又使家长愿意、主动的支持和参与到我园的教学活动中来。

我园局级课题《环境创设与幼儿语言的整合教育》,得到了教陪处有关领导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20xx年5月,圆满结题。该课题的实施教育经验具体详实,有很好的实用

性和教育价值。通过与课题组教师的共同探讨,决定把环境创设与幼儿语言的整合教育的经验在全园内推广。

第一、由课题组主要承担教师为全体教师讲解课题的意义、目的及教育方法,再与其他课题组教师共同磋商实施办法;

第二、制定各年龄段幼儿角区活动计划,利用角区的形式使其语言活动,能够充分的在全园性的开展起来;

第三、开展“小喇叭”广播站,利用“小蜜蜂”值日队(幼儿轮班制)的幼儿,除进行晨间礼貌迎宾外,还在早餐、早操前进行儿歌朗诵、讲故事、新闻播报、天气预报、笑一笑、爱国宣誓等内容的主持;

第四、加大我园长期以来义务教授诗经诵读的力度,通过幼儿熟练的诵读,锻炼幼儿语言发展的灵活性等。

运用上述各种手段,再结合日常的教育教学使这项语言课题的延伸能够得到了很好的收效。

人的一生中最快乐、最美好的时光就是童年时代,为了给孩子们留住一个美好的童年记忆,我园广大教师和家长共同合作,建立了一套“童年时光成长记忆”的档案,内容主要有:园长寄语、教师寄语、幼儿自我介绍、爸爸妈妈的心里话、成长的足迹、老师眼里的你、各种能力发展记录、课堂记忆、童言趣语、幼儿作品集等,以真实的情感渗透在孩子们的记忆里,作为幼儿园为每个幼儿在走出幼儿园大门时

赠送的珍贵礼物!

多年以来,我园非专业教师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我们一直把教师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各种途径的锻炼和努力,使我园教师得到很大的提高。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随着时代不断的变迁,进入本学期以来,教师的培训目标又上升了一个新的领域,除了常规性的基本功培训以外,我园又制定了力度较大的培训计划:

第一,《纲要》的解读与考评;

第二,评课比赛;

第三,公开课比赛;

第四,大家共上一节课;

第五,能力弱教师及新教师的培训,包括:①帮教老师所进行的常规培训,如:日常观察,直接提示,间接引导、定期学习等。②业务园长布置的教案设计、随机听课时的当场点评整改、各种评说探讨活动里的特别指正等;③专门的有目的性的上课比赛;

第六,特殊形式教学培养,在日常教学及教育活动比赛中,发现我园教师‘偏教’现象非常严重,教师的综合素质薄弱。偏重内容大部分都是各大领域学科的基础课型,而对欣赏课、户外体育课、手工课、表演课等,缺乏探索和创新,不敢上或者不会上。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将于日常教学结束后举行一次特殊课型公开课展示;

第七,角区活动评比,角区一直是我园的一个教学难点,也是我园教师很少踏足的不毛之地。学期之初我们便举行了一次角区活动教学研讨,以实例区角的活动设计方案,让大家进行学习探讨,然后根据我园语言课题的延伸,尝试制定了一套关于语言区角的活动设计方案,并进行了具体的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园领导随时进行检查指点,对发展较好的班级进行现场观摩、实施教师进行总结交流。并于学期末进行评比座谈。

保育工作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很少提及,在去年的幼儿园局级复查验收工作中,教培处有关领导特别阐述了教研活动中保育参与教学的重要性,所以,本学期我们实现了保教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实行“以教带保,以保助教”的教学氛围。保教共同探讨的“怎样做好保教融合”是本学期我园的一个重要探讨论点。保育领进教研会、保育参与环境创设、保育参与教学、保育参与户外活动、保育观摩听评课及其他教育教学活动等,保育已经真正融进了我园的教学活动中。

我园经常性的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及幼儿开展爱心救助活动。

我们幼儿园处在玛琅村附近,周边流动人口多,收入低,他们的孩子多数都没有上幼儿园。7月初,经上级领导的支持,我园做出一个重大决策,开办一个“希望之星”平价班,以超低的费用,周到的服务,专门招收这群散落在外面的孩

子,到我园接受良好的幼儿教育。

开学初,孩子们一个接一个陆陆续续的来报名,这群孩子因在户外散惯了,常规很差,而且他们还都操着浓重的方言。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安排了能力和责任欣强的老师担此重任,首先把常规教育放在首位,然后结合他们的年龄,找出教育的共同点,制定了详细的教育计划,重点发展幼儿的语言教育。

这批孩子来幼儿园已经2个月了,老师们以满腔的热情、微笑的服务,消除了孩子们的入园恐惧感。开始时有部分家长有自卑感,接送孩子时怕老师看不起,不敢面对,都躲的远远的观望。看到这种情况,我园老师带着满脸甜甜的微笑,把他们请到班里,和他们谈孩子的情况,教给他们一些育儿的经验。当孩子拉尿在裤子里时,我们的老师不嫌脏、不怕累,及时地给他们清洗出来。其中有个叫棋棋的2岁幼儿天天哭闹,午睡时习惯了妈妈搂着,于是每天中午,老师就蜷缩在一米二的小床上,把她哄睡……当家长看到这一切,都欣慰的笑了。

篇3: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概况

关于素质教育内涵, 它在美国以及中国港台地区和大陆地区的发展概况等, 都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内容。本文正是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 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 对这个问题进行简单的梳理, 籍此和对此类问题感兴趣的同行共同切磋。由于国情的差异, “素质教育”是属于中国大陆地区的称许, 学者李曼丽认为, 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虽然比通识教育要窄, 但它体现了通识教育的哲学观, 可以说, 文化素质教育是大陆高校通识教育的另一个称谓。

1. 素质教育的概念

关于素质教育, 这涉及到general education一词, 在19世纪之前, 一般认为是中小学教育的总称, 把它与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是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帕卡德 (AS.Packard) 在《北美评论》撰文捍卫耶鲁报告, 文中第一次用通识教育 (General Education) 这个名词。

关于通识教育的概念, 从19世纪初“通识教育”一词被提出来, 有代表意义的表述就有50多种。1945年, 美国哈佛大学委员会发表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 将通识教育定义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 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应接受的那部分教育”。国内一些学者的诠释是:如香港中文大学何秀煌认为:“通识教育是一种观念、思想……当我们论及通识教育时我们的意思是大学教育不应该太专门了”;南京师范大学鲁洁认为:“通识教育就是一种教育的理念, 教育所指向的价值目标, 而不是指某一项教育的举措, 如增加某门课程, 改变某种方法之类”;台湾大学黄俊杰认为“通识教育就是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并与客体情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 也就是一种完成‘人之觉醒’的教育”;另外, 还有将通识教育分为广义通识教育和狭义通识教育的。狭义的理解是把通识教育看作是非专业教育的部分, 指不直接为学生将来职业活动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 与专业教育一起构成高等教育;广义的理解是把通识教育看作一种教育理念、教育观, 指大学教育应给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 教育的内容既包括专业教育也包括非专业教育。

笔者认为: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职业性和专业性以外的那部分教育, 它的理念是广义的, 它的载体 (主要是课程) 是狭义的, 它的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个人和健全人格的公民, 它的实质是“全面发展人”或“全人”的培养。黄明东等学者认为, 它具有普通性、共同性、基础性、广博性、统整性、主体性和深刻性等特征。

2. 美国通识教育的发展概况

由于通识教育的概念是在美国逐渐形成, 美国的通识教育是其他国家仿效和学习的对象, 所以, 本文在行文的过程中, 将美国作为一个较有代表性的特例加以研究。

在20世纪50年代, 被誉为美国通识教育的“圣经”—《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报告》发表。报告中提出通识教育是将学生培养成民主社会中的责任者和公民的教育, 希望应该通过通识教育帮助人“有效地思考、交流思想、做出适当的判断并区别不同的价值观念”。这一时期一直被后人看作通识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 美国对当时的教育质量非常不满, 发出了“国家处于危险中”的呼声, 要求大学加强对学生基本学术能力等的训练, 许多大学将英文写作、自然科学、口语表达、逻辑思维、批判能力等作为大学教育的基本要求。所以20世纪80年代左右, 哈佛大学发表的《哈佛大学关于核心课程的报告》开启了核心课程作为通识教育标志和特征的新时代。

于是,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美国各大学都开始注重对西方文化价值的传授, 纷纷增设跨文化课程, 倡导人文精神。进入21世纪, 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美国大学启动了自1978年之后最大的一次关于通识教育的改革。这次改革最引人注目的一大举措就是以新的通识教育计划取代原有的核心课程, 来共同面对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全球化和科技革命进程的深入、社会剧变和职业流动的日益加快, 以及社会问题的综合化和复杂化的新形势和新局面, 期望用更好的教育来面对来自国外教育力量的竞争。

3. 中国港台地区通识教育的发展概况

于1951年创办的香港崇基学院在美国一般教育理念的影响下, 模仿美国的大学开设“人生哲学”, 1963年10月17日, 崇基学院与新亚学院 (创建于1949年) 、联合书院 (创建于1956年) 合并成立香港中文大学后, “人生哲学”课程改为“通识教育”课程。并在学生手册中明确指出“通识教育课程旨在推行均衡教育, 以扩展学生的视野, 训练其抽象与综合思考的能力, 使其处于瞬息变化之现代社会, 能内省外顾, 高瞻远瞩。”20世纪90年代后, 该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被香港各大学普遍接受。根据有关资料介绍, 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由两部分组成:大学通识教育和书院通识教育。

一般来说, 香港的大学通识教育科目由大学通识教育统筹, 由大学各学系共同开设, 内容包括四大领域:文化传承、自然、科技和环境、社会与文化以及自我与人文。书院通识科目讲授有关大学教育、通识教育及普通社会问题的基本知识, 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大学教育及现代社会的了解。除了传统的授课和讲座外, 还采取专题讨论、书院周会及月会、海外学习团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活动强调学生们的参与、分享及交流, 一方面开拓他们的视野, 另一方面促进学生们跨学系的沟通和合作。

目前, 香港中文大学共开设校通识课程245门, 其中“文化与传承”类课程21门、“自然、科技与环境”类课程47门、“社会与文化”类课程119门、“自我与人文”类课程58门。此外, 香港中文大学所属的四所成员书院 (1986年增创逸夫书院) 都设有独立的书院通识教育课程, 学校规定:2004~2005年度及以后入学的一般本科课程学生须依所属书院规定, 选修一定的学院通识教育课程和大学通识教育学分, 且在“文化传承”、“自然、科技与环境”、“社会与文化”及“自我与人文”四个范围内最少选修1门课程。

香港中文大学推行通识教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20世纪80年代后, 香港其他高校纷纷设立通识教育课程, 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对通识教育功用与价值认识的趋同, 是香港高等学校一致进行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保证。现在不但中文大学努力推行通识教育, 香港其他大学也设法在课程中加入通识教育的成分。

台湾通识教育研究的真正兴起也就是近十几年的事情。黄俊杰认为战后50余年,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酝酿期, 始于1956年东海大学的“通才教育”;20世纪70年代新竹清华大学在留美学者沈君山教授等人的推动下取得了较好成绩;20世纪80年代初, 台湾大学工学院院长卢兆中教授接任台大校长, 成立“推动通才教育工作小组”积极推动台大的通识教育。二是发展期, 20世纪80年代, 台湾教育机构成立“大学共同科目规划研究专案小组”, 提出了《关于大学通识教育及共同科目之综合建议》报告书;1986年台湾清华大学举办大学通识教育研讨会;1991年, 台湾科技会议将大学通识教育列入讨论, 台湾教育机构据此开始推动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及教学改进计划。三是弘扬期, 20世纪90年代至今, 台湾成立通识教育学会, 创办通识教育季刊, 教育机构组织赴日赴美考察通识教育概况, 大法官会议宣告“部定共同必修科目”违宪, 开展高校通识教育评估, 在如此良好的背景下, 台湾各高校通识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研究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为求改进及深化通识教育, 台湾教育机构于2002年成立“通识教育委员会”, 对各大院校通识教育实施现况及其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全面的了解。2004年, 通识教育委员会特聘请专家学者组成通识教育评鉴小组, 对成功大学、中山大学等7所以研究为导向的大学的通识教育进行评鉴, 并规定各校通识教育的评鉴结果作为教育机构今后划拨经费的重要指标。台湾高等院校对通识教育的评鉴表明了教育机构对通识教育的高度重视, 也有力推动了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进展。

4. 中国大陆素质教育的概况

随着香港的回归, 源于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教育”概念与课程设置对大陆有关院校实施通识教育课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之下, 中国大陆的大学教育主要以专业教育为主, 通识教育还只是一个概念而已。1995年, 原国家教委成立了“加强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协作组”后, 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在高等学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它一般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 文化素质是基础, 业务素质是本领, 身体心理素质是本钱”。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人文素质教育, 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 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 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自此, “素质教育”一词正式登上中国大陆的历史舞台, 成为大家耳熟能详、如雷贯耳的词汇。

显然, 这些做法主要是针对以往过份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人文基础教育而采取的改革措施, 目的在于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 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 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然而, “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国学生的课实在太多, 大学的课程类别实在是太杂太多了, 这对通识教育来说是个最大的问题, 因为这么多的课, 必然多数课只能混, 而首先牺牲的一定是通识教育课, 因为通选课被看成是可有可无的, 所以老师不好提要求。”

5. 小结

与美国很多院校实施的“素质教育”相比较, 我国大陆“素质教育”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之外, 还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改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使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服务活动, 认识社会, 了解社会, 并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等。而我国港台地区的“素质教育”则具有更清晰的办学理念以及更具体的实施方法以及更规范的“素质教育”管理平台。

摘要:本文在阐述素质教育概念的基础上, 对国外 (主要是美国) 、中国港台以及大陆地区的素质教育概况进行一个粗略的梳理, 籍此和对此类问题感兴趣的同行共同切嗟, 期求建立更规范的素质教育管理平台。

关键词: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内涵,施行,施行状况

参考文献

[1]马骥雄.战后美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1.158.

[2]何秀煌.大学通识教育再思考——华人地区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制度、课程与教学[A].华人地区大学通识教育学术研讨会与会论文集[C].香港: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办公室出版, 1997.157、267、271.

[3]鲁洁.高等教育与人格陶冶[J].教育研究, 1997, (4) .

[4]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M].台湾通识教育学会, 2001, 30.

[5]杨春梅.通识教育三论[J].江苏高教, 2002, (3) .

[6]李成明.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历史发展[J].东南大学学报, 2001, (2) .

[7]黄明东, 刘光临, 冯惠敏.论大学通识教育的多元性[J].中国高教研究, 2002, (3) .

[8]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探索:台湾经验与启示[M].台湾通识教育学会, 2001.74.

篇4: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概况

关键词: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

一、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主体概况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主体主要有三种:学校体育部门、后勤部门(集团、公司)、学校成立处级建制的体育场馆中心或体育场馆处。其中体育部门一般下设有体育场馆器材管理中心、体育器材室、办公室、教研部等,由某一个部门直接负责管理体育场馆;后勤部门(集团、公司)一般在公办大学中体现,在体育场馆的管理中担负着除使用外的维护、保养、供应等服务职能,主要服务于体育部门;处级建制的体育场馆中心或体育场馆处主要在体育专业院校中设立,承担全校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和日常管理等。表1显示,在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主体中,学校体育部门占比最大;后勤部门(集团、公司)管理占比次之;学校成立处级建制的体育场馆中心或体育场馆处只体现在体育专业院校。

二、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的具体管理方式

在对体育场馆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涵盖了对外租赁经营和承包个人等所采取的管理办法。当前高等院校的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管理方式有很多,例如学校体育部门管理、后勤部门(集团、公司)管理、学校成立处级建制的体育场馆中心或体育场馆处管理、个人承包管理、租赁经营管理等多种管理方式。调查得知,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中比例最高的管理方式是体育部门直接管理,其体育部门下分体育场馆器材管理中心、体育器材室、办公室、教研部等,直接负责管理体育场馆的管理。大部分高校体育场馆有租赁经营活动。由此可见,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的基本方式以体育部门管理为主,大部分高校存在经营体育场馆活动。

三、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建设的资金来源

体育场建设需要资金保证,对于高校体育设施而言,其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财政拨款、学校自筹、学校和政府共建、企事业单位或民间团体的有偿共建以及无偿赞助等。据调查,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的建设资金来源是财政拨款,其次是学校自筹。

四、 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程度

判断高校体育场馆的开放程度,可以从对外开放的数量、比例、时间以及服务对象来确定。

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在一定的时间内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开放,迎合社会民众对于各种体育活动的需求,被认作是学校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一个区域的体育场馆设施以及各种项目场馆对外开放的程度一般可以从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的数目比例来判断。通过调查可以发现,陕西省高校中羽毛球、篮球场馆对外开放的比例最大,数目也最多;其次是排球和网球场馆;综合训练馆以及田径和乒乓球、足球场馆处于最后,对这排位前十的运动项目场馆的安排也恰好符合当前人们对于体育活动的喜好。

按照开放时间来区分,有三种方式,分别是不开放、分时间段以及全天候开放。通过在节假日、双休日以及工作日对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情况进行调查,可以发现,绝大部分高校都会在工作日中的早晚以及下午两个时间段对外开放,早晚开放主要是为了满足学校师生以及周边居民健身的需求,而在双休日以及节假日期间,很多社会团体或者社区的趣味活动都会选择在高校体育场馆中举办。根据调查数据,陕西高校体育场馆一般是以下午或者晚上作为其经营开放的时间段,其他时间段不对外开放。

按照服务对象的划分,分别有校内学生、校内教职工、校外个人或家庭、校外单位或社会团体四种据调查数据,校内师生等都可以进入高校体育场馆参与健身,大部分高校的体育场地可以面向校外的家庭或者个人开放,少部分高校体育场地针对社会团体以及校外的单位开放,所以校内师生是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开放的主要对象,整体而言开发潜力较大。

五、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的开发形式

高校体育场馆的开发主要体现在对外开放上。体育场馆设施对外开放按服务性质可分为有偿服务、无偿服务、有偿服務和无偿服务相结合三种形式。表2显示,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多采用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的形式;提供无偿服务的只有2所学校,占总数目的11.8%;没有学校在开放过程中在任何项目上都收取费用;不对外开放的有5所。可见陕西省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主要以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的形式为主。

二、宿舍文化建设特征

1.宿舍成员的自觉意识

宿舍文化不靠法律法规的强制作用,是在宿舍成员共同努力、自觉意识的支配下形成的,是宿舍成员自我意识的集中体现。

2.具有延续性

学生宿舍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当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有疑问时,宿舍成员可以回到宿舍中,在成员间进行探讨、交流,形成学习的互补,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体现了课堂延续性特征。

3.真实性

宿舍是学生深度接触介于正式与非正式之间的群体,是成员思想、行为表现最真实、最彻底的地方。

三、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良好的宿舍文化可以通过宿舍氛围和宿舍环境表现出来,自然而然,宿舍成员就会自觉改变各自的不良习惯,并保持这种良好的状态。

2.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在校学习期间正值大学生人格、品质的塑形期,这几年对他们的成长非常重要。宿舍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之一,健康、活泼的宿舍氛围不仅有利于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更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有利于树立集体观念

宿舍集体生活是大学生情感交流的沃土。大学是社会的缩影,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性格各异、习惯不同,要学会适应宿舍生活,就要学会怎样和人相处。所以,集体意识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技能。

四、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优劣,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影响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健康、活泼、文明的大学生宿舍文化生活,对营造积极向上、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加强大学生的宿舍文化建设,就要清楚大学生的宿舍文化现状。笔者根据相关调查资料以及结合多年从事学生工作的实际,总结出以下高校学生宿舍文化的共性问题:

1.学习氛围不浓

笔者结合多年从事辅导员的工作实际认为,宿舍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之一,兼具社交、娱乐等多项功能,宿舍中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网上交友等现象普遍存在。

2.时间浪费严重

除正常上课,宿舍成为学生“三点一线”生活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在校期间,各专业课程设置不同,可供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自控能力,经常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打牌等,夜里不想睡,白天睡不足,造成时间的极大浪费。

3.潜在安全隐患

学生宿舍中喝酒、吸烟、违章用电等不文明行为客观存在,节假日、同学聚会时,吸烟、喝酒等现象更加普遍。有的宿舍不注重环境卫生,物品随意摆放,空气浑浊,让人望而却步。

五、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对策

笔者认为,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包括:宿舍硬件条件的改善、宿舍制度与文化的完善、良好宿舍文化氛围的营造等,需要多部门的通力协作和共同努力。着眼于构建大学和谐社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应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环境文化建设、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和提高管理者素质等途径来实现。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强化学生宿舍管理队伍

加强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其核心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宿舍管理队伍,并扎根于学生宿舍,在宿舍开展工作,这样学生就会产生一种亲切感,进而有利于增强管理效果。目前,大部分高校主要依靠学生干部及学生的自觉性来开展宿舍管理,而为数不多的宿舍管理人员在其中只是充当安全保卫、公共财产监督的作用。

2.完善各项规范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校应注重制度建设,建立一套系统、高效的学生宿舍管理制度,以制度约束不良行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要采取具体措施,使规范制度落到实处,把学生宿舍建设及成员的表现进行量化考核,并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奖学金、入党等方面的重要依据之一,从客观上对大学生起到约束、督促和激励的作用,为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3.发挥大学生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在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中要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宿舍文化理念,达到以宿舍文化规范行为,以宿舍文化塑造人格,以宿舍文化錘炼精神,以宿舍文化营造氛围,以宿舍文化凝聚力量的目的。

4.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JP+1]大学生既是宿舍管理的裁判员,又是宿舍管理的运动员,通过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宿舍管理当中,把被动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结合。例如:成立宿舍学生管委会,设立楼长、舍长等,指导、监督学生各司其职,形成层层负责的学生自我管理体系。在此期间,大学生自觉地进行角色心理转换,使他们在正确认识如何管理、如何践行管理办法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

5.丰富宿舍文化生活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大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开展摄影、演讲、歌咏比赛等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完善自我,这样不仅能增强大学生个人成才的信心,而且可以使爱好相同的学生组织在一起,通过活动增进友谊,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总之,切实把宿舍文化渗透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以达到锻炼意志品质、培养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独明.大学校园文化概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篇5: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概况

(2003年1月3日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本团体的名称: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会,英文为Shanghai Association of Promoting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第二条 本团体是由上海的高校和从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中介机构,以及从事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工作的个人自愿参加组成的专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第三条

本团体经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核准登记,取得社会团体法人资格。

第四条

本团体的宗旨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和创新,研究和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专业队伍,使上海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更好地为上海和全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第五条

本团体接受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社会团体管理局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第二章

业务范围

第六条 本团体的业务范围是:交流、合作、咨询、培训、指导、服务。具体为:

1、宣传、贯彻党和国家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方针、法律法规、政策,发挥政府与高校及各类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之间的桥梁作用。

2、开展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理论研究,探索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和创新。

3、收集、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意见和要求,提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举措及制定有关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法规和政策等方面的建议。

4、收集和储存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的信息,加强会员间的信息交流。

5、组织会员开展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业务交流和工作经验交流,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

6、组织各种形式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察活动,推进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业队伍的建设。

7、接受政府有关部门及高校、用人单位的委托,协调办理有关事务。

8、编印、发行会刊,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宣传和影响。

第三章 会 员

第七条 本团体由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组成。第八条 申请加入本团体的会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单位会员

1、承认本团体的章程;

2、有加入本团体的意愿;

3、依法成立的高校、从事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中介机构。

(二)个人会员

1、承认本团体的章程;

2、有加入本团体的意愿;

3、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素质好,无刑事犯罪记录;

4、在合法的单位或机构从事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工作。第九条 会员入会的程序是:

1、提交入会申请书;

2、经理事会授权的秘书处讨论通过。第十条 会员享有下列权利:

1、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2、有参加本团体活动的权利;

3、有优先获得本团体服务的权利;

4、有对本团体工作的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5、有自由退会的权利;

6、其他依照本章程应有的权利。第十一条

会员应履行下列义务:

1、遵守本团体章程,执行本团体的决议;

2、维护本团体的合法权益;

3、积极参加本团体活动,为本团体提供有关信息、资料和工作经验,完成本团体交办的工作;

4、按时限和标准交纳会费;

5、其他按照本章程应尽的义务。

第十二条 会员退会应书面通知本团体。会员一年内不履行义务,可视为自动退会。

第十三条 会员如有严重违反本章程行为的,经常务理事会表决通过,予以除名。会员如对常务理事会的除名决定不服,可向理事会提出申诉。

第四章

组织机构

第十四条 本团体的最高权力机构是会员代表大会,会员代表大会每年召开一次,必要时可提前或延期举行。其职权是:

1、制定和修改章程;

2、协商选举和罢免本团体理事会理事;

3、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4、决定终止事宜;

5、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五条 会员代表大会须有二分之一以上的会员代表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会员代表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决定终止的会议,经实际到会会员代表半数以上同意,决议即为有效。

第十六条 会员代表大会每届四年。因特殊情况需提前或延期换届的,须由理事会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经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批准。但延期换届最长不超过1年。

第十七条

理事会是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会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领导本团体开展日常工作,对会员代表大会负责。理事会定期召开会议。

第十八条

理事会的职责是:

1、召开会员代表大会,并向其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

2、执行会员代表大会决议;

3、选举和罢免会长、副会长、秘书长;

4、决定办事机构、分支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的设立和撤销,并依法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

5、根据需要聘请名誉会长、顾问;

6、决定副秘书长、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免;

7、领导本团体各机构开展工作;

8、制定内部管理制度;

9、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九条 理事会须有二分之一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理事三分之二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二十条

理事会每届任期四年;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情况特殊可随时召开。增补理事,应经会员代表大会选举。特殊情况下可由理事会补选,但补选理事应经下一次会员代表大会追认。

第二十一条 本团体设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由理事会选举产生,在理事会闭会期间行使第十八条第二、四、五、六、七项的职权,对理事会负责。

第二十二条 常务理事会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常务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常务理事二分之一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二十三条 常务理事会至少半年召开一次会议,情况特殊可 随时召开。

增补常务理事,应经理事会选举。特殊情况下可由常务理事会补选,但补选的常务理事应经下一次理事会追认。补选的常务理事应在理事中产生。

第二十四条

本团体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如年龄超过70周岁,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经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后,方可任职。

第二十五条 秘书长是本团体的法定代表人。本团体法定代表人不得同时兼任其他社会团体的法定代表人。

第二十六条

本团体秘书处日常工作由秘书长主持处理。

第五章

资产管理、使用原则

第二十七条 本团体经费来源:

1、会费;

2、捐赠;

3、政府资助;

4、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的收入;

5、利息;

6、其他合法收入。第二十八条

本团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会员会费。

第二十九条

本团体经费必须用于本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的发展,不在会员中分配。

第三十条

本团体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第三十一条 本团体的资产管理必须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接受会员代表大会的监督;国家拨款的必须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监督;社会捐赠、资助的,应当尊重捐赠、资助人的意愿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二条 本团体换届或更换法定代表人之前,须接受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组织的财务审计。

第三十三条 本团体的合法财产受国家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

第三十四条 本团体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津贴和保险、福利待遇,参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本团体完成宗旨或自行解散或由于分立、合并等原因需要注销的,由理事会提出终止动议。

第三十六条 本团体终止动议须经会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并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

第三十七条 本团体终止前,须在业务主管单位及有关机关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清理债权债务,处理善后事宜。清算期间,不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

第三十八条 本团体经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后即为终止。第三十九条 本团体终止后的剩余财产,在业务主管单位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用于发展与本团体宗旨相关的事业。

第四十条 本章程自会员代表大会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并经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核准后生效;修改时程序相同。

篇6: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概况

提问几个问题

1、为什么报考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2、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了解吗?

3、毕业后的就业去向时什么?

一、公共管理专业简介

公共管理学(Public Administration or Public Management),是一门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体系。

在西方,公共管理源于公共行政学,发端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并持续到60年代。现代意义上的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研究和教育至今方兴未艾。

过去我国并没有专门设置管理学大门类,更没有独立的公共管理学科,各种具体的公共管理学科都下辖在其他学科门类(如政治学、教育学、医学和经济学等等)之中。20世纪80年代开始,适应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和培养人才的需要,我国公共行政和与公共管理研究和教育,开始了恢复与重建。经过2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公共管理以及学科的设置和我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启动,以及高校公共管理本科专业的大量开设,公共管理已经成为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领域教学与研究的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并具有远大发展前景的学科。

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面临体制转型和社会发展等艰巨的任务,并且正在受到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大潮的强烈冲击。为了应付挑战,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曾提出“管理兴邦”的口号,管理不仅涉及企业管理或工商管理,而且涉及公共管理问题,甚至可以说,政府及各种公共组织的历史责任往往更大。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要完成自己的使命,必须自我革新和发展,必须有崭新的公共管理理念作指导,必须运用全新的公共管理方法和技术。

从学科的发展来说,过去将公共管理具体学科依附在各学科之中的做法弊端重重,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它们彼此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与世界公共管理学科的复合化趋势背道而驰。我们必须转换过去的学科模式,走大融合和专业化并重的道路,将公共管理各具体学科方向从原来的学科门类中分离出来,统一成立专门的公共管理学,实现公共管理学科的独立化和交叉化发展。

我国1997年学科目录调整后,公共管理学正式成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包含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等5个二级学科。

2001年4月,教育部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并于2001年12月在广州召开了第一届会议,对学科发展方向和课程设置作了充分讨论。目前,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基本上有4个方向: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

为培养适合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于1999年5月决定在我国开展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MPA最先从美国发展起来,现已在欧陆国家及其它国家流行开来,并发展成为可以把公共事务硕士(Master of Public Affairs,MPAf)、公共政策硕士(Master of Public Policy,MPP)都包含在内的包容性很强的一种专业硕士学位。目前,MPA已成为很多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中与工商管理专业硕士(MBA)学位及法律专业硕士(master of laws)

学位共称为文科职业研究生教育鼎足而立的三大支柱。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基本情况

1、培养目标:

理论+方法+能力

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现代管理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一般管理方法、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能从事公共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

◆ 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 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

◆ 具有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 熟悉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

◆ 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

◆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3、主干学科

公共管理。

4、主要课程

管理学原理、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经济学、公共关系、公共财务、管理定量分析、应用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文秘。

5、实践教学

社会调查、企事业单位实习等

6、修业时间

4年。

7、相关专业

行政管理。

三、专业综合介绍

公共事业管理是培养公务员与管理干部及研究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管理的专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政府和其他公共管

理部门的职能及管理手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为国家培养现代公共管理人才,加强公共政策与管理的深入研究,以促进国家的改革与发展。

本专业具有研究性、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研究性表现在必须对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加强中国社会与国际社会历史与现状的比较研究,并对当前国内公共管理的热点、重点问题与对策加以研究;

实用性则表现为学生必须具有善于学习和勇于创新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环境变化和创业竞争的能力、与他人协作和国际交往的能力;

综合性即以政治学和经济学为主,以法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工程科学等学科为辅,培养学生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综合素质。

从以上特点看到,当“领导”真的不是那么简单的,不仅要求你系统的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还必须熟悉我国的有关理论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强的组织决策、经营管理能力,并且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英语(这可是现代社会所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以前不识字的为“文盲”,现在不懂这些技能的可称为“英盲”和“电脑盲”了。

中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正在逐渐深入,各级政府在推动经济及社会协调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管理手段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各级政府公务员及其他公共部门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也对公共政策及管理的研究提出了挑战。在这里我们应该看到,管理是独立的,她有着自己的理论和方法,是其他专业所不能取代的。所以,这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

四、专业教育发展状况

本专业教育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两个方向,其中,涉及的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非师范类教育都是由教育管理专业衍生而来。教育管理专业的产生、形成与发展是以近代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以近代公共教育制度建立发展的进程为背景。

19世纪以来,欧美各国先后设置管理全国教育的教育行政机构,1817年普鲁士设置教育部,1828年法国设教育部,1871年日本设立文部省,1899年美国成立教育部,德国直到1979年才设立联邦教育部。然而教育管理专业的开设是20世纪的事情,本世纪初法国首先出现培养教育管理人才的现象,这是由于当时法国认为:国家有权把整个教育事业作为制度加以组织管理,并负责建立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任用教育人员,建立教育的诸种设施,以及用法律规范、国家控制或干预教育活动的程度。德国培养专门的教育管理人才的做法影响其他如美、法等国家并使这些国家也开设了专门培育教育管理人才的专业,以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管理。

在新中国建国后,包括教育管理专业在内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被人们称为一门被遗忘的学科而长期排斥在教育科学之外。这是由于当时的具体背景条件决定的:在当时,我国百废待兴,各项事业的建设刚刚展开,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由于经过长期战乱而远远落后,由于科技水平的落后,专业人才的匮乏,因此认识不到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加上受前苏联的影响较大,教育体制基本

按照前联苏的模式建立,这导致了一度开放的教育管理课程停开。

二次大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生活中的文化教育、体育事业、卫生事业等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另外经济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的恶化也使环境保护机构普遍设立,社会保险等社会的稳定器也开始出现于经济生活中,这些公共事业机构的产生要求社会对它们进行有序的管理,这样教育管理专业就由单一型方向产生出包括文教、卫生、体育、社会保险、环境保护等方向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且由于这些公共事业机构直接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而受到高度重视,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人员要求具有专门的知识,受到专门的训练,这样,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普遍在西方发达国家教育中建立起来,并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了公共事业的所有方面。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人们生活也得到提高。经济交往日益频繁,人们对文教、卫生、体育、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呼声日涨,各项公共事业机构随之建立起来,而此时国外公共事业机构管理经验,管理方法也进入我国,这就迫切需要专业人才来加以掌握,以便更加科学、有效地管理公共事业机构,使这些机构处于良好的运作状态之中,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运而生,并加以了细化分类。即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经过近10多年的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在我国初具规模,不仅有许多院校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而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从培养专科、本科大学生到培养硕士、博士生。每年向全国各地招收大量的学生,并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在文教、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开设具有较长的历史,已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并且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该专业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呈细化的趋势。即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不仅分成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专业,而且分成环境保护机构管理专业、卫生机构行政管理专业、体育机构管理专业以及社会保险机构管理专业等。并辅以相应的背景知识训练与培养,以真正培养专业化人才。

近几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正加紧进行,各行业都要求具备专门知识,受过良好专业训练并适应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专业人才来进行管理,国内外竞争更加激烈,这就要求我们的专门管理人才要具备国际社会同类人才的知识水平,以便在各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要求在教育层次上首先与世界同步,这对于我国仍是新兴学科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来说是个巨大挑战。但总的来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而社会的需求必然给它以强大的动力,促进它进一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并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杰出的高级管理人才。

四、专业就业状况及趋势

非师范专业由于主要是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管理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一般管理方法,管理人员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能从事公共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因此,经过几年专门学习后,能在文教、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

本专业师范类方向学生主要学习现代管理学和教育科学基本理论,受到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基本能力训练,并初步具备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素养。因此毕业

后,能在教育行政部门、大中专院校、成人教育部门从事业务管理工作,并能在中等师范院校作为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在物质生产部门中非直接生产人员(主要包括经济管理和科研人员)相对增加,直接生产者下降。作为主要提供高级管理专业人才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呈上升趋势。另外从我国的就业人员中存在着的三低一少局面(即文化水平低、技术水平低、管理水平低、专门人才少)可以看出,我国目前需要大量企事业单位管理人才,一方面是使劳动力最优配置,另一方面则是使企事业单位处于最佳运行状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文教、卫生、体育、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同时这些公共事业单位原有的管理弊端变得越来越突出。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到我国可持续发展问题。

当然,要找到好工作必需具备较高的能力:如知识水平、处理工作的能力等。另外就业时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找能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单位,这才是最须切记的。

这是一个新兴学科,社会需求量非常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广阔。毕业后在公共部门从事管理、咨询工作。

上一篇:中史复习题下一篇:大学生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