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制教育管理

2024-05-02

高校法制教育管理(精选十篇)

高校法制教育管理 篇1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缺失的原因

1高校对法制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目前, 我国高等学校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主要是通过教学计划中的法律基础课程设置来实施, 把法律学习作为一门课程来看待, 简单地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教学, 忽略了法制教育的德育功能, 淡化了法制教育的政治教育功能, 在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中没有考虑到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忽略了法律能力和法律精神的培养, 这种教育方式没有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现阶段, 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是结合在一起的, 部分学校的把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归入思想品德教育中, 由思想品德老师担任,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法制教育的层次, 这样说明了高校对法制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2高校法制教育内容设置不合理

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要使大学生掌握我国现行的部门基本法, 从整体上把握所涉及的基本法律制度、基本法律知识等。现阶段, 我国高校法制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来实现, 法制教育内容也融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比较注重知识性, 罗列了各部门法的基本概念、要点、难点等, 内容比较复杂, 涉及到了法律法规比较广, 高校法制教育基本上是涵盖了政法院校法律专业的大部分专业基础课程, 而且, 教材的编写思路与法学专业教材的思路大致相同, 可以说, 这部教材是各类法学教材的缩写本。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会形成这样的印象, 以为法制教育是法学教育的入门课。这样的设置还会使教授者只能简单地进行知识罗列教学, 学生只能应付考试, 很难培养学生的法律精神与法律能力。

3法制教育教学手段单一

高校法制教育会受到课程和学时的限制, 在教学过程中, 主要传授的是基础的法律知识, 不能满足大学生深层次的需求。并且很多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没有制定长远规划, 只是讲授一些法律基础知识, 把法律学习看作一门课程, 没有纳入到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中去。在教学中, 要求学生背诵法律条文, 学生很难理解到法律的本质内涵, 也起不到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作用。

4高校法制教育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一些高校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师资队伍比较专业化, 一方面他们从事法学教学工作, 并进行专业问题的研究, 还有的兼职做律师, 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大学生法制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大多数是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师资队伍, 专职教师中的专业法学人才比较少, 大多数都是由辅导员来担任。这些兼职教师他们的法学知识比较欠缺, 也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 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就拿不出合适的案例教学活动, 激不起学生的兴趣, 进而影响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实施依法治国、建立法治国家的需要

依法治国, 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标志, 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力量, 因此, 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比较强, 在实际工作中就会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行事, 认真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维持法律的尊严。所以, 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对实施依法治国, 建立法治国家起着重要的作用。

2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时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现阶段, 大学生的主流是积极地、向上的, 但是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时有发生, 他们迫切需要正确的指导和教育,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所以, 高校要通过法制教育, 养成大学生的法律能力与法律意识, 遇到问题时善于从法律的角度思考, 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 用法律的规范约束自己, 使法律意识内化为一种自觉的道德修养。

3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预防学生犯罪的有效途径

法制教育是预防犯罪的主要途径, 很多犯罪行为的发生是因为法制观念淡薄形成的。一些大学生犯罪后才知道法律的重要性, 悔恨自己不懂法, 因此, 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在预防大学生犯罪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高校法制教育模式的构建

1转变法制教育观念, 建立独立的高校法制教育体系

在法制教育中涉及到思想教育成分, 但是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并不同。德育主要净化的是学生内心, 但是法制教育主要是规范学生的外在行为。高校法制教育要结合自身实际, 独立地、有计划地、系统地开展法制教学, 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所以, 高校法制教育要和德育相结合, 但是必须建立自身独立的法制教育体系。

2合理设置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

法制教育要和德育教育相结合, 这是因为法律与道德是相互渗透的, 遵守道德包含着遵守法律, 这也即是说, 符合法律规范的行为都是道德行为, 反之亦然。只是道德包含的范围要比法律广, 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法律与道德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法律尊严的维护不仅需要国家的强政措施, 而且需要人们的道德觉悟, 内化为人的道德情操, 自觉按照法律规范办事。在生活中, 一些人违法并不是不懂法, 而是因为道德观念差作出了违法的事情。因此, 在高校法制教育中, 要和德育相结合, 发挥德育对人的思想行为的指引作用。同时高校法制教育还要和心理教育相结合, 注重学生的心理变化, 提高学生调节心理问题的能力。

目前, 高校法制教育中统一开设的课程是《法律基础》, 这与高校法制教育的本质是不符的。高校法制教育要结合学校类别及专业实际, 除了普及宪法、民法、刑法方面的教育外, 还要开设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法律课程。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要开设有关市场经济和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制教育, 另外, 还要加强刑事法制方面的教育, 以起到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目的。

3改进法制教育的方法

改进教学手段, 构建有效地实践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改进教学方法, 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多采用案例教学法, 这样理论联系实际, 能使课堂生动、形象、具体,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案例教学法还可以通过模拟法庭,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组织大学生到当地人民法院审判法庭进行旁听, 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诉讼程序;也可以请法官来当教员, 用实际案例给学生讲解。另外, 根据学校实际, 还可以和当地的先关媒体法制栏目组建立一定的联系, 也可以签订合作协议, 建立稳定的实践活动基地,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另外, 还要营销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要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 高校要利用校园文化, 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法制教育。

4加强高校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法制教育教师除了要把握大学生的成长规律与高校教育规律外, 还要熟知系统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 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要加大培训的力度, 让教师掌握先进的知识与技能, , 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培养选拔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力量中, 为培养对象设立科研基金, 创设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 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对取得教学和科研成果的青年教师要加大扶持的力度, 加大对培养对象的经费投入。另外, 还要走专兼职教师结合的路子, 这也是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推行的一项长期战略选择, 从而提高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

参考文献

[1]祝伟,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缺失与革新,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906

[2]赵云芬, 论当代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中国成人教育, 200412

浅析高校法制教育的改进策略 篇2

【摘 要】大学生犯罪现状堪忧,而高校法制教育缺失是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提升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性,文章提出三方面的改进策略。第一,从法制课程教学入手,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第二,从校园氛围入手,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第三,从新媒体入手,利用网络平台,攻占法制教育新阵地。

【关键词】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氛围;新媒体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宏伟目标。高校是培养未来国家建设者的重要基地,大学生在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也需接受法制教育,树立正确法制观念、培养良好法律素养。高校法制教育的成效对于推进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犯罪现状分析

大学生被视为懂法、守法的高素质群体,但近年来出现多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大学生犯罪事件,使大学生们的法律素养受到质疑。据中国犯罪学研究会调查,1965年,在校大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1%;文革期间,在校大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2.5%;近几年,在校大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约为17%。大学生犯罪率攀升趋势十分明显,并且呈现出以下新态势。

(一)暴力犯罪增长迅速。大学生犯罪一向以财产型与伤害型为主,但近年来出现了多起夺人性命的恶性案件,凸显不祥趋势。如今,暴力犯罪案件所占比重明显增多。据调查,在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中该类案件已经达到30%左右。

(二)大学生犯罪向高层次人才蔓延。几年前,大学生犯罪出现在普通大专院校的比例较高,但现在呈现出向重点甚至名牌院校蔓延的趋势。据上海一项关于“校园犯罪”的调查,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总数的31%。与此同时,硕士生、博士生犯罪率也呈现出上升趋势。

(三)大学生犯罪向团伙化、智能化发展。有的大学生犯罪以同乡会、QQ群为基础,编织犯罪网络,突显出团伙化趋势;有的大学生犯罪则是利用专业知识,如运用化学知识研制冰毒,呈现出智能化趋势。

(四)大学生犯罪种类呈现多样化。多年来,虽然大学生犯罪事件从未间断,但通常触犯的是盗窃、故意伤害等刑律。现在,大学生犯罪种类却呈多样化趋势。制毒、贩毒、卖淫、组织卖淫、诈骗、走私、诽谤、绑架、强奸、故意杀人、投毒、纵火等罪名均出现在大学生犯罪案件中。

综上所述,大学生犯罪现状堪忧,许多大学生在犯罪后进行反思,普遍认为法律知识不足,法制观念淡薄是导致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而法制教育缺失正是导致该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高校法制教育缺失的原因

高校法制教育缺失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包括学生个人因素、学校教育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

(一)学生个人原因

一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自己不犯法,法律就与他无关,因此法律知识可学可不学。一部分学生急功近利,只愿意将时间与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学习法律知识被认为是浪费时间。一部分学生只为混文凭,对任何课程都不感兴趣。这类学生不具备学习法律知识的良好心态,大锅饭似的普法教育对他们不起多大作用。

(二)学校教育因素

1.法制教育缺乏针对性。高校主要依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开展法制教育。该课程在讲授法律基础部分时涉及多部法律。如:宪法、刑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劳动法、婚姻法等十几部法律、法规都有所提及。由于涉及面太宽,从而缺乏针对性,教育效果不佳。

2.教育形式单一。法制教育是一项综合性教育,具有高度的理论性和真切的实践性,应该特别重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提升。但是,由于法律基础课程课时少、内容多,教师们为了在有限时间内讲授更多的法律知识,往往采用一说到底的方法开展教学。学生缺乏时间去思考、讨论和消化,更无相关社会实践的机会。这种纸上谈兵式的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法制教育现已纳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成为高校法制教育的重要载体,而承担此课程的老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主攻德育的教师,二是法学专业教师。在讲授法律知识时,不具备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很难游刃有余地对法律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4.重视程度不足。纵观各高校,开展法制教育的阵地基本仅限于《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推进法制中国建设”的艰巨任务并未得到清晰认识。在日常教育中,由于“安全、稳定压倒一切”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安全教育成为日常教育的工作重点。法制教育基本被排除在日常教育之外,在学生活动、学术讲座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情况更是极其少见。此外,部分高校将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等与学位挂钩,使学生们只重视计算机、英语等学科的学习,却忽略了对法律素养的培养。

(三)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大环境给法制教育带来某些不利影响。首先,大学生受“以权谋私”、“权大于法”等社会不正风气的影响,他们认为法律只是一个摆设,缺少将现实当中的纠纷与争议诉诸法律的意识,往往通过“拳头”、“强权”等个人手段来解决问题。其次由于媒体迅猛发展,信息传播较之以往更具快捷、方便、自由的特点,一些不良言论、事件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传播,部分缺乏判断力的学生容易在信息海洋中迷失方向。

三、高校法制教育的改进策略

为了提升高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我们认为除了提高思想认识之外,应该从多方面入手,改善法制教育的环境,解决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教学上寻求突破

1.调整教学内容。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零散,基本采取的是一段介绍一部法律的方式编排教材,虽然做到了内容丰富,却忽略了教学的有效性。该课程教学内容应该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将与大学生现在与将来联系紧密的法律、法规作重点讲解。如: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婚姻法等都是大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法律知识;而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经济法等则可作简单介绍。只有突出重点,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法律知识。

2.加强师资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升高校法制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如何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如果专业课教师未认识到法律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以比较消极的态度进行教学,势必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专业教师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推进法制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第二,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培训,提升专业素质。安排专业教师前往检察院、法院、公安机关等实践基地进行观摩,积累活生生的课程案例,了解具体办案流程,让教学内容充满现实性、生动性。第三,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司法考试,前往律师事务所挂职锻炼,增强实践能力,提升专业素质。

3.丰富教育方法。法制教育的目标是让大学生在普及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守法、用法,培养他们的法律素养,形成学法、守法、用法以及护法的习惯,使法律规则成为指导他们行为的最高权威。不是要把所有大学生都培养成专业的法律人才,因此系统的、全面的教学模式不适用于高校法制教育。要实现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不仅教学内容应有轻重之分,而且教学方法也应该丰富多彩。例如案例教学法,选择有启发意义的最新案例,弥补实践性不足的缺陷;体验式教学法,举办模拟法庭,提升课程吸引力;研讨式教学法,组织辩论赛,树立正确法制观念;实践性观摩法,组织学生旁听庭审,感受法律的神圣性,参观监狱、看守所,体味法律的不可侵犯性。

4.革新考核方式。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主要以试卷形式进行书面考核,考查的是对法律基本知识的记忆能力。正是这种不合理的考核方式导致学生们只关心考试能否顺利过关和分数的高低。这显然无助于实现培养法律意识,提升法律素养的目标。为此,应该革新课程考核方式,将考察大学生利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重点。第一,将大学生遵守校规校纪的情况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考核内容之一。第二,强调该课程的过程性评价,降低期末考核在学期总评中所占比例。第三,将课堂讨论以及课程论文、调研报告的撰写作为过程性评价内容,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1.定期举办“法制教育宣传月”系列活动。聘请相关的法律工作者,如法官、检察官、警察、律师等来校举办法制讲座或现场咨询活动。举办全校性的学法、守法、护法演讲比赛,法制教育征文比赛,法律知识竞赛。播放法制教育宣传片以及“今日说法”、“拍案说法”等法制栏目,并组织相关讨论,交流心得。

2.鼓励学生建立法律专业技能性社团或法律服务性社团,如演讲协会、辩论协会、法律文书写作协会、法律咨询服务协会、法律服务中心等。以这些社团为依托,开展活动,提供服务,增强法律知识的魅力,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提升法制教育有效性。

3.充分调动资源。提升法制教育有效性,不仅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专业教师的责任,更应受到全校各部门、员工的广泛重视。力争将法制教育渗透进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例如:教师严格考勤,将遵守校规校纪的理念传达到每一位学生;食堂排队就餐,帮助学生养成遵守秩序的好习惯;校内的勤工助学岗位实行公开招聘,让学生感受到公平、正义。此外,学工队伍在日常教育中加强法制教育,保卫处加大犯罪预防宣传力度,网络资源中心为开展网络法制教育提供技术支持,都将有助于提升法律教育的有效性。只有充分调动各类资源,集全校之力,才能全面促进法制教育。

4.实现学校管理法治化。学校是否实施法治化管理,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法律信念的树立以及法律素养的培养。一方面,高校应依法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使教学与管理都做到有制度可依,有章程可循。另一方面,在执行规章制度时,应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增强学生对法治管理的信心。

(三)开拓网络法制教育平台

网络已经取代其他媒体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往的第一平台。因为互联网在时间、地域、内容、交互性、开放性等方面有突出优势,是新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所以开拓网络法制教育平台确有必要。

1.校园网上开设法制专栏。一方面,报道大学生犯罪的相关案件,对大学生的言行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另一方面,开辟讨论专区,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理清案件中的法律关系,积累法律知识。

2.设立网上法律咨询室。学生们随时可以通过邮件将法律问题告知法律咨询室的老师们。特别是涉及个人隐私的法律问题,学生们大多不愿寻求帮助,但网上法律咨询室却能实现在保护隐私的同时,提供有效法律援助。

3.建立网络举报制度。在网络上曝光处于隐蔽状态的校园违法行为,充分发挥监督的力量。同时,将曝光范围延伸至社会,用反面材料警示大学生。从而形成人人抵制违规行为,倡导校园文明新风尚的局面。

4.创建高校、家庭网络互动机制。以班为单位,建立家长QQ群、微信群、飞信群等。这样,既可以建立起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联系的便捷通道;又可以通过网络展开延伸教育,帮助学生家长进一步提升法律素养;还可以借助网络向家长们传播正确、高效的教育方法,协助高校开展法制教育。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受到大学生个人原因、学校教育原因以及社会环境原因的多重影响,目前我国大学生犯罪现状不容乐观,法制教育亟待加强。高校作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阵地,必须为推进法制建设作出应有贡献,提升法制教育有效性刻不容缓。本文探索高校法制教育的新思路,提出当前提升法制教育有效性的三方面策略:提高法制课程教学水平,营造良好的校园教育氛围,开拓网络法制教育平台。当然,单凭学校的力量,很难使当前的法制教育现状全面改观。然而,高校法制教育理应成为普法教育的先锋,推进学生教育,带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实现建设法制中国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关于加强高校法制宣传教育的思考 篇3

關键词 高校 法制宣传 法制教育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不断改进和加强高校法制宣传教育,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高校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然要求我们提高全体公民法律素质和社会管理水平。加强高校法制宣传教育是为社会培养良好法律素养公民的重要保障。

(二)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推动力量

法制宣传教育是加快法治建设进程的文化基础和思想理论保障,因此,深入持久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使高校师生能熟知与学习、工作、 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对于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三)依法治校的需要

通过强化高校师生员工的法制观念,使其自觉遵纪守法,以及自觉维护学校的秩序,以保证校园正常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和稳定的政治局面,从而整体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对学校积聚力量,凝聚人心,加快内涵发展意义深远。

二、高校法制宣传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一)当前高校师生的法律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虽然高校师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比较高, 但法律知识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大学生为了就业,大都重视专业课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培训,而对法律内容的学习重视不够,法律基础知识贫乏。高校理工专业课的老师着重教学和科研,忽视或轻视对社科知识,特别是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因此,高校师生的法律知识是有限的,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不强

由于师生的法律知识不足,有的学生不能全面地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的观念,认为法律上的平等权利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有的学生只讲权利不讲义务;有的学生蔑视人的生命意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 人与人之间, 为一丁点矛盾就起了杀人之心, 甚至酿成血案。

(三)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有效性缺乏

从现行的大学生法制宣传教育渠道来看,以说教为主,学生普遍不感兴趣,缺乏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学生的教育效果不明显。另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不够稳定,法制宣传教育模式滞后,不能及时有效地把犯罪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做到防患于未然等。

三、强化高校法制宣传教育的途径

下面以沈阳药科大学为例,提出几点加强高校法制宣传教育的方法。沈阳药科大学按照全面落实依法治校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要求,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依法治校相结合,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全体师生的法律素质和法治观念,全面推进学校管理的法治化进程。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法制宣传工作,成立了沈阳药科大学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普法日常工作。制定了《沈阳药科大学关于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并定期研究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形成了由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牵头,以学院为主体、教师为骨干,各部门共同配合实施,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普法工作格局,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

(二)举措扎实,分类指导

针对不同层面的法制宣传对象,采取不同的宣传教育方式。校领导通过理论中心组学习带头学法,提高了整体领导班子的依法决策能力和水平。教职员工利用政治学习时间系统学法,学习了《教师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教育法规,教职员工的法律意识和法纪观念普遍有所提高。大力加强师德建设,提倡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带动学生自觉学法守法,不断提高育人水平。学生利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主渠道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基本观点,了解了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规定,推进了普法学习。针对不同的年级和专业还开设了《药事管理法规》、《药品知识产权》等课,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守法自觉性和用法主动性。

(三)多种形式,成效明显

1.创新普法宣传教育形式

对校、处、科级干部进行党风党纪教育,观看了三部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增强了领导干部党性观念、廉政意识,进一步强化了领导干部遵纪守法、廉洁从政的自觉性。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举办了廉政准则知识竞赛,扎实推进了廉政法制教育活动。

2.开展有特色的法制主题活动

为使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所学到的相关法律知识,在大一学生中举办了“模拟法庭”活动,使法律法规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制教育,丰富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使广大学生牢固树立了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的良好习惯,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3.围绕重要节庆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

围绕“12·4”全国法制宣传日、“3·15”消费者权益日等主题,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师生在学校周边开展“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义务咨询及宣传活动,积极发挥了高校普法的辐射和渗透作用,既强化了师生学法的热情和实效,又为提高社会公众的法律素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4.营造良好的法制宣传教育环境

充分利用宣传栏、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等宣传平台,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制作了“深入贯彻实施‘六五’普法规则”宣传栏,让广大师生了解到更多的法律知识,在依法行事的同时,鼓励师生们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参考文献:

高校管理中的法制问题 篇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 遵守法律、法规。…… (三) 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在学生管理实践中, 违反法律法规, 侵犯学生权益的行为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侵犯学生受教育权;侵犯学生人格权;侵犯学生财产权;侵犯学生公正评价权;侵犯学生程序性权利;侵犯学生的其它权利等现象, 总之在当今的法制社会上, 对高校学生的管理还存在很多不和谐的地方。

二、造成高校学生管理非法治化状态的原因

1. 传统思维依然强势, 法治人权观念淡薄。

“师道尊严”,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 这些传统观念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还是根深蒂固。在学校教学和管理中, 学校与教师往往居高临下, 具有绝对权威, 学生只能尊重和服从。即使老师有错误, 也容不得学生怀疑和辩解, 否则就被视为对老师的不尊重, 甚至大逆不道。在这种思维习惯的支配下, 教育者很难把受教育者当作平等主体加以对待, 在学生管理中也就容易出现“家长”式作风, 进而造成对学生基本权利的忽视和侵害。《世界人权宣言》第26条规定:“教育之目标在于充分发展人格, 加强对人权及基本自由尊重。”上面提到的诸多侵权现象, 教育管理者可能并不是有意违法。往往基于“为学生好”这种美好愿望和良好动机, 对学生严格要求而侵权, 并不知道其所谓“严格要求”有时是违法的。因此, 教育管理者的法治观念淡薄是造成高校学生管理非法治化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 并延伸到学生管理的各个层面。

2. 关于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以及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比较模糊。

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以及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如何定位, 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的划分, 公立高校属于事业单位法人, 这实际属于私法上的界定。法德等国的行政法理论普遍存在着公务法人的概念, 倾向于将公立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定位为特别权力关系。我国行政法没有公务法人的划分, 只是根据“特别权利关系”, 创设了“内部行政法律关系”。如果高校的内部行政行为不具有可诉性, 不受司法审查, 学生管理也就无所谓违法与否, “侵权”这一概念本身在学生管理中就毫无意义。进而, 就会出现“法外治权”, 高校也就会成为法治社会的“空白地带”, 但这是“法治社会”所不能容忍的。我国法学理论界一般认为公立高校属于法律法规授权行使部分行政职能的授权组织, 是行政主体的一种, 但我国《行政诉讼法》及相关法律并没有对“法律法规授权组织”的范围明确加以界定, 更为严重的是内部行政行为一直被排斥在司法审查的范围之外。尽管司法实践中出现了把高校作为法律法规授权组织, 其管理处分学生的行为理应纳入司法审查的倾向, 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 并没有被各地法院所接受。

3. 法律法规的滞后和缺失

上面论述的关于“内部行政行为”是否具有可诉性, 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 这种缺失是当前学生权益得不到法律救济的主要原因。同时, 我国教育立法整体上看, 内容陈旧, 语言笼统、粗糙, 不够严谨, 立法观念落后。《学位条例》、《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以及《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分别于1981年、1989年、1990年实施, 是特定背景下由政府推进立法的产物, 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比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63条规定, 对品行极为恶劣, 道德败坏者, 学校可酌情给予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的处分。这种带有主观性和政治色彩的语言实践中很难把握, 容易引起歧义。法律是调整人的行为的, 道德的评价具有时代性、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不应该成为法律用语。而有些高校却把学生同居定性为“品行恶劣、道德败坏”, 让人不可理解;还有第65条规定, 对因“政治问题作出勒令退学、开除学籍, 须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有关部门同意。”这意味着党委有关部门不同意的话, 该处分无效, 但这是对违法者的处罚, 而不是对违纪党员的处罚, 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政治思维的怪圈。其次, 教育法律法规宣言性条款多, 操作性差, 程序性规范少, 可诉性弱。最后, 教育法规存在与上位法冲突的问题。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条的内容就违反了《婚姻法》第二条“婚姻自由”以及第四条“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 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的规定。

当前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探析 篇5

当前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探析

孟宪搜

(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28)

摘要:开展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是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是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有效手段,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必经环节。本文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总结,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希望对我国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法制教育;问题与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一)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是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建国六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发三十多年来,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我们国家基本的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发展民主、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担当者,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水平。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从而使大学生能在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从而更好地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这是国家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对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是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有效手段

当前,在我国社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传统家庭结构的变化,影响着家庭教育方式的转变,也使得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出现行为上的偏差。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互联网一方面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另一方面它所带来的诸如色情、暴力等负面的信息,也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而由此导致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也不断增多。(本网网 )有调查显示,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欠缺。基本的法律常识不清楚,甚至有的大学生在做出违法犯罪行为以后还浑然不觉。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法律常识和法律素质,是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三)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必经环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体现在他的社会属性方面,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所在。按照社会学的观点,社会化是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行为的人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然人在一定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互动,逐渐认识自我,成为一个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大学生要成长为一个符合社会需要的社会人,除了要完成自然成长过程外,还需要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而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和接受礼会行为规范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不断深化,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当代大学生,学习和接受法制教育,不断提高法律素养,逐渐成为一个具备必要法律知识的社会人,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必经环节。

法制教育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加强高校法制教育工作,使大学生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和能力,促进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使法律意识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一种自觉道德修养,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有助于大学生健令人格的形成。

二、当前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大学生法制教育重视不足

由于受到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束缚,以及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我国很多高校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大学生素质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培养;同时,由于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更多的是出于对未来大学生就业和求职的考虑,而没有过多地关注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使得高校法制教育往往流于形式。现阶段,很多高校在政策、师资、经费等方面投入不足,限制了高校作为社会普及法律知识的重要场所应有作用的发挥。

(二)高校法制教育教学体系设置不合理

法制教育教学体系主要包括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两个方面。当前,我国高校的基础法制教学课程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隶属于教育部的“两课”教育教学。教学内容涉及范围很广,但涉及法律部分的内容较少,而且重在理论的灌输,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未来的丁作并没有具体的、较为全面的涵盖,由于较为理论抽象,缺乏针对性和形象性,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另外,课程的时间安排少,相关法律知识的讲授也只是停于表象,而无法深入讲解。同时,考核方式多为考试考查,学生平时学习不能足够重视,也只是在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式的复习,应付完考试就不再学习。这些都使得法制教育教学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高校法制教育的形式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

当前,我国高校的法制教育大多以课堂理论讲授教学为主,法制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理论和实践相脱节。课堂理论教学往往是灌输式教育,缺乏老师与学生的互动。由于大学生缺少参与社会实践教学的途径,使得他们只能在课堂上接受有限的法律理论知识,加上平时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环境和条件,造成大学生的法律知识仅仅停留于书本,不能学以致用。

三、当前我国高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建议

(一)提高高校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

改变高校传统的思想和观念束缚,在重视大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基础上,将素质教育、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关注大学生就业的同时,还应重视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具体到法制教育,高校应该在师资、经费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投入与政策支持。

加大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观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宣传工作力度,引领大学生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同时,在高校校园营造一种良好的法制教育文化氛围,充分利用校园电台广播、校园网络、校刊校报、宣传栏等媒介,以学术讲座、主题演讲、法律知识竞答、学生辩论等形式为载体,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完善高校法制教育教学体系

从上面对问题的分析来看,高校法制教育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两方面都存在着有待改善的地方。对于这个体系的完善,也要从这两个方面人手。

1.教学内容应以法律基础知识的传授为主,培养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以提高大学生的权利义务观念为目标

法律基础知识的传授,是大学生法制教育和法制观念形成的前提与基础。在全社会进行法制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方面。而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对于大学生学习和运用法律,形成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具有积极的影响。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是高校法制教育的关键所在。法律意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在我国,是人民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后,在个人层面的体现。它包括个人对法律的产生、形成、本质等方面的认识和看法。进行法制教育的意义在于弘扬法治精神,使公平正义、法律至上、民主法治等观念深入人心。高校在开展法制教育过程中,应在教授法律基础知识的同时,重点做好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的培养,使大学生形成完善的法律人格,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具备法律基本素质的合格的社会公民。

提高大学生的权利义务观念是高校开展法制教育应追求的目标。权利义务是一个人作为社会公民的应有之义。它涉及个人与他人、集体、国家等方面的关系,以及以何种态度来对待这种关系等内容。通过法制教育,大学生在获得基本法律知识和形成法律意识、法律素养、权利义务观念的基础上,才能够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够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并通过运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改革高校法制教学的考核方式

积极探索法制教学考核方式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以往的考核方式多以考试和考查的方式进行,大学生以应付通过考试为目标,过后就不再过多地学习和关注这方面的知识,这就使法制教育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改革高校法制教学的考核方式,将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将注意力更多地转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而不是仅仅停留于课堂和考堂之—卜,势必会对大学生的法制观念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形式

要改变传统的以课堂教学、理论讲授为主的法制教育模式,首先就需要了解大学生对法制教育的具体需求,从而激发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与大学生生活、学习和工作密切相关的《婚姻法》、《劳动合同法》、《妇女权益保护法》以及有关的刑法等方面的法律与大学生的实际结合紧密,高校在法制教学过程中就要对这些方面有所侧重,重点讲解,使大学生养成有意识地学习法律的习惯,从而能自觉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

除了课堂的理论讲授,还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法律理论知识能与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对法律的认识和感知,进而养成法律情感和自觉的法律行为习惯。例如,可以寻求与政府司法部门和社会法律组织的合作;聘请法官、律师等专业人员作为客座教师,定期邀请法律工作者参与实践教学与互动;让大学生能有条件地旁听司法审判,亲身参与到社会公益法律援助行动中,在实践中学习法律,感受法律,领悟法律,运用法律。另外,还要注重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如:视频教学),从而将“法庭搬到课堂”,使高校的法制教学更加的形象、生动和富于针对性。

四、结语

高校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方法初探 篇6

关键词:大学生;法制教育;法律基础;法律意识

时至今日,大学生犯罪问题已呈现上升趋势,有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据北京和上海的有关部门和媒体调查后报道:大学生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占了约两成,其中盗窃等财产型犯罪又占了约七成。在这些犯罪的大学生中,重点大学的占了三成多,本科生占了七成半,而且恶性案件如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还在不断地上升,这对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本人都是极大的损失。究其根源,是现在大学生的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素养水平偏低[1]。所以,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以适应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认清形势,充分认识到加强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一、目前在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制教育的内容设置欠合理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将“98方案”独立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整合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在新版教材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思修与法基”)是以思想道德修养部分为主体的,法律基础部分仅占次要位置(只有两章内容),仅对我国的法律体系和主要法规作了简单的讲解,学生很难从中获得新知,造成了在中国特色的法律特征和观念在不断强化的同时,法律的实体内容却严重缺失的尴尬。

(二)思想上对法制教育不够重视

部分高校认为开设“思修与法基”课程仅仅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而没有明确其开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与修养。所以对该门课程的投入非常少,只是作为一门普通的公共课程来对待。而且,部分高校还简单地把开设“思修与法基”课程等同于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没有形成除此之外的系统教育。大学生新生入学的法制教育也是大学生入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学习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但是,部分学校也只是把其作为一项常规的工作来进行,没有把新生的法制教育作为一项长远而意义重大的工作目标。

(三)对法制教育的定位不准确,内容认定不合理

把“法制教育”等同于“法律知识教学”,这是目前在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情况。笔者认为这样的认定过于简单,真正的“法制教育”应既包含“法律知识的学习”,又包括“法律意识的培养”。曾经有某高校为了解本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状况,对在校非法律专业而又学过《法律基础》课的学生作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部分学生认为法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距较远,只要不违法,法律就与自己没关系,因而对《法律基础》课不重视,法律基础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正是在这种错误思想的驱使下,导致高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现在高校只注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而大学生追求的也仅仅是《法律基础》课程的考试分数,考完后就将法律知识放在一边了,存在着重学分、轻实效的倾向,难以建立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更未真正地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四)法制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单一,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如今高校的法制教育课除专门学习法律专业的学生外,其他专业学生的法制教育只是在短短的一个学期进行,此外再无任何系统教育[2]。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所接触到的法制教育也仅仅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这门课程,而课程的教学方法仅限于课堂讲解,使原本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工作变成了单一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学习的目的也只是应付考试,导致大学生觉得法律离自己的现实生活很远,学生很难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中,因而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时难以从法律的角度去思考和评价。

二、高校加强在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途径

(一)从思想上加强对法制教育的重视,明确法制教育的目标

高校应明确对非法律专业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不应是简单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应是法制观念的教育,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通过法律知识的学习、法律精神的剖析以及法治观念的启蒙、培养,树立起大学生的现代法制观念,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与修养,这既是我们法制教育的目标,也与我们实际所要进行的教育活动相吻合。高校还应从思想上充分重视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不应把其等同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还应该在大学生的在校期间进行系统的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他们熟悉国家关于高等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的校纪校规,自觉遵守法律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为今后的生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上行下效,提高教师队伍的法律素养

法制教育是一项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教育,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主题。因为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教育政策法规的具体执行者。所以,高校不仅要有一批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的法律教师队伍,而且也要加强对其他专业的专、兼职教师进行相应的法律知识的培训,因为目前高校的教师法律素质的现状极大地影响法制教育的开展,很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一些实际的法律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甚至导致一些严重后果。所以,要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素养,这样上行下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有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

一般来说,高校大学生受到的传统的法制教育方式一般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来学习,但由于课时有限,在很短的时间内要让学生了解必要的法律知识是非常困难的,导致大部分学生只是把其当成普通的公共课程对待,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根本无法学习到法律的实质与内涵,而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强化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3]。因此,针对部分高校法制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单一的现状,一定要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强化所学的法律知识,锻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法律意识。如播放有关法制教育的节目、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模拟法庭”,开展法律知识的咨询活动,旁听庭审、参观监狱和劳教所等形式,让大学生真正树立法律信念,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通过多种渠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请法律专家、法官、检察官和律师来高校开设大学生法制讲座等活动,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法制教育氛围,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

(四)建立“家长联系制度”,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孤立地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要以学生为本,增强高校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实效,就必须重视学生与家长的沟通工作[4]。加强与家长之间的必要联系、互通信息也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一项积极措施。通过各种途径,结合学生家庭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教育和培养学生,建立“家长联系制度”,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随时反映和了解他们的情况,并有意识地渗透法制教育知识,使家长们意识到很有必要教育孩子知法、懂法、守法,努力把法制教育工作延伸到社会和家庭,这样双管齐下,有利于法制教育工作平稳地开展。

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祖国的希望,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不仅要求他们学业成绩突出,还要掌握扎实的法律知识,具备良好的法律素养,所以,高校就必须肩负起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的重任,只有通过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开展法制教育,并且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职能,才能使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使大学生对法律有科学的认识、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掌握,增强自身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做到真正地知法、懂法、守法,敢于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善于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真正成为新时代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崔长珍.关于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6,(3).

[2]李玉华,李景平.大学生素质论[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3]宁玉民.思想政制教育方法和途径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5).

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分析 篇7

高校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的年龄段, 正确的法制教育可以在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中起到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法制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具法律意识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懂得如何正确地履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所以一个积极进行法制教育的高校, 势必会创造一个具有和谐氛围的校园环境, 而当这些背负着强烈责任感的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 他们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与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二、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

1. 高校生法制基础薄弱。

在校学生普遍存在法制意识不足的现状。在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中, 法制教育的内容只散见于德育类的一些教科书内, 并且这些科目在学生以学习成绩为重的意识中并没有得到重视, 从而使学生接触法制教育的机会微乎其微。在校高校生法制基础薄弱的原因就是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法制教育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和连续性。

2. 法制教育和法律普及概念的混淆。

法律普及能够使人们在心中形成一个对法律的概念, 但并不等同于法制教育。法制教育的目的是在全社会逐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法律普及只停留与让全民学法、知法并不一定能懂法守法, 所以法制教育相比较法律普及更注重的是心灵教育和习惯的养成。

3. 课程设置上存在缺陷。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一本法制教育的教科书与社会道德紧密联系起来, 对高校学生法制习惯养成与社会道德观念的正确培养可以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在大多数高校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作为一门公共课出现的, 并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的到更多更好的效果。

4. 教师队伍有待优化。

高校中法制教育的开展时间有限, 所以出现了专业教师缺乏的现象, 据调查担任法制教育教学的老师工作经验普遍低于2年, 并且学历参差不齐, 导致了不能满足法制教育的教学需求, 突出表现在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单一性上。法制教育要求达到学法、知法、懂法、执法、遵纪守法的效果, 是一门理论与时间紧密结合的学科, 但大部分教师只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鼓励并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

5. 社会文化氛围消极方面的影响。

社会文化氛围消极方面对高校法制教育的影响虽然是客观的, 但又是不可忽视的, 它可能对法制教育的成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社会的氛围会间接影响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社会舆论所宣扬的正确与否也很可能决定一个时代里人们的是非观, 当今社会文化氛围整体良好但仍有不和谐因素的存在, 所以重视消除社会文化氛围消极方面的影响是我们面临的又一难题。

三、完善高校法制教育的一些途径

1. 贯彻法制教育从小抓起。

法制教育要从小学生抓起,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如果只对高校生进行法制教育是收不到明显成效的, 这在实践中已经得到验证。要彻底的进行法制教育教学, 就要有系统的法制教育体系和全面的法制教育内容以及覆盖面, 使每个学生从小形成对法制教育内容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从而减小高校中法制教育教学的压力, 达到进行法制教育的目的。

2. 优化师资队伍。

高校法制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 丰富自己的内涵, 在知法、懂法、用法上以身作则, 为学生树立榜样。高校应在法制教育工作者的选拔上给予高度重视, 尤其是在教师考核以及教师培训方面要一丝不苟, 在教材的选择方面要认真负责, 使每一个进行法制教育的教师都能够成为合格的法制知识的传授人, 满足现代法制教育教学的需要。

3.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进。

高校法制教育的教学内容应该更偏重与学生专业有关的法制教育, 使法制教育能够真正使学生所需要, 提高学生进行法制学习的积极性。在普及宪法、刑法、民法等大法时要注重于实践的结合, 积极开展法制教育的活动, 做到从多方面多元化地进行法制教育。

4. 社会要给予高校法制教育协助。

论高校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篇8

目前大学生犯罪现象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并呈现出低龄化和犯罪手段成人化的倾向, 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分析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从主体因素上看, 一是自我控制能力脆弱;二是头脑简单, 解决问题的方法偏激粗暴;三是贪图享受。从客观因素上看, 一是家庭教育的误区;二是学校教育的失当;三是社会文化氛围消极方面的误导;四是缺乏社会救济措施;五是法制教育相对滞后;六是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1、大学生法律意识普遍淡漠。

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 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 而非素质教育。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 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在中小学的课本当中没有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 就算是在大学, 也仅仅是在大学一年级时开一门必修课“法律基础理论”。在这种教育制度下, 从学生到家长都只注重分数, 而忽略素质教育, 守法的概念也就十分淡漠了。

2、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小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们虽然已经属于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 但由于绝大多数属于自幼上学、很少接触社会, 其心理状态还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成熟度, 周围的环境对他们影响不容忽视。

从社会大环境来看, 学生们从小接触最多的就是电视和书报杂志。一些港台不良影视作品和杂志从视觉和心灵上冲击着学生们的人生观、道德观,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一言一行。某些长期浸淫其中的学生在脱离中学的“高压管理”进入较为自由的大学后, 思想放松, 有可能会走上歧途。虽然绝大多数犯罪的大学生案发后都后悔不已, 但已无济于事。

从学校小环境来看, 在犯罪大学生所属的学校中, 民办大学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位居第二的是成人教育学院。不可否认, 某些民办大学为吸纳高考落榜学生和低分学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成人教育学院也为社会上希望继续进修的人员提供了机会, 但二者注重经济效益、实行松散管理的办学模式也为当地的社会治安埋下了隐患, 更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3、犯罪大学生心理原因分析

侥幸心理、冲动心理作祟。大学生犯罪当中, 蓄谋犯罪的几乎没有, 多是冲动型犯罪, 即临时起意;受心理失衡感、失落感的影响。大学生一般都是异地求学, 远离家乡和亲人, 周围环境变动很大, 心理处于学生向成人过渡的转型期;再加上部分学生自己囊中羞涩, 心理易产生失衡或彷徨, 孤独感也油然而生。自制能力差或是思想一贯懒散的学生这时如果没有人从旁开导, 容易走上歧途。

4、诱使大学生犯罪的“导火索”分析

诱使大学生犯罪的直接原因, 也就是诱使犯罪的导火索是被害人自身防范意识不强, 给思想不良大学生以可乘之机。

二、“以人为本”高校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基础

第一, 现代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社会主义的核心就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以人为本,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 世界上的技术竞争、科技竞争、经济竞争日益激烈,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增加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 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是适应教育发展的主流。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要求人们必须接受高素质的教育, 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完善自己的品质, 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这也是科学发展观对道德教育的根本要求。从世界上德育发展的趋势来看, 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已经成为道德教育的主题, 以人为本的色彩日渐浓厚。从社会发展的要求、道德实践的主体、对培养具有独立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人等方面来说, 以人为本都是道德教育的核心。现代德育突出的是人的主体地位,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来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二, 以人为本是法制教育的核心。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指出, 法制包括两层含义, 成立的法律获得人们的认同, 大多数人服从的法律才是好的法律。现代法制教育的核心在于法律可以提供有效地手段来保障每个公民来享受属于自己的权利,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我国开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参与和发展, 因此, 人的价值意义开始受到重视, 尊重人的人格、保障人权、维护人的尊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成为了法制教育的基础。邓小平同志指出, 一手抓经济建设, 一手抓法制建设, 实行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江泽民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人是法律的参与者和执行的主体, 要实行依法治国,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我国制定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人民的权利, 使人民幸福生活,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人们才会对制定的法律形成认同。以人为本是法制教育的核心, 是社会主义法制发展的必然选择, 所以, 坚持以人为本,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是高校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的基础。

三、高校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 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相结合是学校德育的一个突出特点。道德规范主要是靠个人自律和社会舆论的压力, 但要使道德教育具有约束力, 还必须以法制和纪律作为保障。西方各国不仅建立了完备的基本教育法, 还有一系列的学校工作方面的专门性法律以及相关法案来配合, 实行依法治校。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教育不仅有严密而完备的法律、法规做保障, 而且有严格的纪律与管理使之规范化, 在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注重发挥法规的作用。在世界导师制发祥地——英国牛津大学, 导师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 无论是文科或理科学生, 都要求他们不仅要有好的学习成绩, 而且要有良好的品德、健康的体质和社交能力。而且, 西方学校把许多德育教育内容融于制定的准则之中, 如《常用语言、行为的准则》《家庭中的行为准则》《人与人之问的准则》等, 使德育教育在法制和纪律的保障下, 处于良性循环之中。美国高等教育阶段的道德人格教育与法制教育是互相结合的, 其主要解决的是学生社会义务、法制观念、心理健康、人格理念等问题。

借鉴和反思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 我国正在实践中促使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首先, 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都是高校教育中的一项基础性教育, 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建设、教学评估、监督制约等方面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完整的教育管理机制。要从娃娃抓起, 针对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的不同特点, 循序渐进地展开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大学还应结合各自特点, 有针对性地开设配套的法律课程选修课, 开展各种理论联系实际的相关教学实践活动。其次, 要由简单的道德说教转变为以赏罚机制为载体的教育, 克服只讲鼓励不讲惩罚或只讲惩罚不讲鼓励的两种片面倾向, 把主体的德行作为利益赏罚的一个重要依据。再次, 高校德育应加强法制化管理。法制化管理是一种具有普遍有效性的现代德育方式, 它通过执行制度、管理行为去教育学生, 完善学生人格。但是, 这项重要工作仍处于不完善的状态, 最主要的问题是制度不完善或者有章不循。这种状态使管理混乱, 既费时费力又做不到公平公正, 学生受不到应有的教育。因而, 学校在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应充分发挥法制的作用, 把德育的内容融于具体的法规与准则之中。凡可以实行法制化管理的德育活动和工作, 都应制定相应制度。不仅要有严密而完备的法律法规作保障, 而且要有严格的纪律与管理使之落实在行动上, 从而使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处于良性循环之中。总之, 只有把法治与德治、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才能从制度上有效促进他律向自律转化, 实现高校德育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强调专业技能教育的高校教学中, 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成为高校教育的两个短板。高校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互为促进, 是解决目前高校教育短板的手段之一。

关键词:高校法制教育,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赵光军:《20年来高校法制教育理论研究综述》,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年01期。

[2]罗元:《论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与德育整合》,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年10期。

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及改善途径 篇9

一、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法制教育取得的成效

1)在理论上,随着研究的深入,在高校开设了法律基础的课程。基本的法律知识得到了普及并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同,为大学生了解法律知识提供了平台,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到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高校法制教育途径的多样化,普法教育不再流于形式。随着法制教育在高校的普及,各高校定期举办法制教育的讲座,由大学生自己担任角色的学生法庭,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为高校法制教育提供了保障,使得高校宣传法制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普法教育也不再流于形式,在高校出现了以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某个课题为研究对象,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激发了大学生对法律的兴趣,法律观念深入人心。

(二)高校法制教育仍存在着问题

高校法制教育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会有不足之处,2004年的马加爵锤杀同学事件;2005年的罗卡娜刺杀校友事件;2007年的王珊珊运毒贩毒事件;2008年的付成励残忍砍死本校教师;还有2011年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的药家鑫残杀事件。一起起凶案无不发人深思,也让我们看到了法律意识缺失的严重后果。

1)法制教育尚未自成体系,仍是德育的组成部分。目前高校的法制教育中很难找到关于法制教育的教材,绝大多数和德育内容混编在一起。德育和法制教育有密切的联系,但两者终究是不同的,张勤恳指出“法律是在对于道德无法触及的领域和程度约束人的行为,保证人们权利的拥有”。所以德育和法制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2)法制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参差不齐。法制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对法制教育工作者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提高法制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培养一批接受正规训练,具有理论水平和实践基础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而现实中,高校对于法制教师的投资远远不及专业课教师,导致了我国高校法制教育者水平参差不齐。近年来学校行政人员兼职的现象十分普遍,而行政人员对法制的了解也是微乎其微。

二、高校法制教育成效不佳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违法事件时有发生,我们有必要了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乏的原因,以寻求适合我国特色的改善途径。

(一)历史原因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尽管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提倡法治,但封建社会中长期的独断专制以及儒家文化中的以“仁”治国,使人们形成了持久不衰的“臣民”意识,缺乏公民意识的概念。新中国成立后,受“左”的思潮的影响,我国学术界一度认为没有法律的社会是最好的,人们对于法律的概念仍十分模糊。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明确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们才对法律有了比较清晰的界定。

(二)经济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参照前苏联的经济模式,实行计划经济,人们的思想行为,都受到计划的限制。对于平等、自由的公民观念尚无深刻了解。计划经济的解体使得思想界陷入混乱,阻碍了公民意识的发展。新时期我国经济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人口众多,经济平均水平仍落后于先进国家,市场经济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公民的法律意识还相对淡薄。

(三)现实原因

从国家来看,缺乏教育政策。对法制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未能做出详尽而具体的政策,往往掺杂在其他法律政策中,没有独立的教育政策。

从高校来看,忽视法制教育。高校往往只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对法制的宣传通常流于形式。法制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并不能靠一时的理论繁荣就可以带来明显成效,这也直接导致了高校不重视法制的宣传。

从大学生来看,对法制的认识支离破碎。局限的认为法制教育就是守法,不做违法的事情,这就使得这部分学生过度重视法律的义务方面,而忽视自己应有的权利;或者过分强调权利,而不履行义务。

三、改善高校法制教育的途径

(一)国家要完善民主制度,发展市场经济,出台系统的教育政策

国家作为改善高校法制教育的强大后盾,要完善民主制度,为培养大学社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提供现实依据;出台完善合理的法制教育体系,使得高校法制教育有法可依。

(二)高校要重视法制教育工作,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扩宽法制教育途径

高校要重视法制教育工作,要看到法制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根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积极调动课内外各种有利的因素,开展法制教育,使法制教育的途径向着多元化发展。

(三)高校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重视实践环节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丰富自己的内涵,做到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榜样;在教学过程中,要改进传统的方法,注意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同时结合贴切的案例,开辟法制教育的第二课堂。

(四)大学生本身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

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创新思考 篇10

(一) 法制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目前高校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在高校中有法学院的师资情况较好些, 没有法学院系的高校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通常由思政部门、学生处、团委及宣传工作的人员, 大部分兼职教师法学基础理论知识薄弱、法学实践能力和法律素养较差, 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由于法律教师专业性不强, 不懂得法制教育的规律性, 只强化法律工具意识, 特别是淡化了法律的内在价值, 从造成大学生学习法律校级、被动, 因此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

(二) 法制教育内容空泛。

法制教育是一项理论性、实践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的综合型教育。目前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 法律内容篇幅大大减少, 仅有两章内容, 但是涉及近30个法律文件, 100多个概念和法律知识点, 这就增加了课堂教学中法制教育的任务, 很多老师感到无法处理好教学与知识传授之间的关系, 往往偏重于理论说教, 忽视法律实践环节, 导致法制教育效果不太明显, 使学生对法律知识知而不信、不守、不用。

(三) 法制教育形式不全面。

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课堂上, 应该实施全方位的法制教育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 法律教师往往采用以本人为主体的单向课堂教学方式, 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 忽视了法律教学的实践环节, 从而导致法制教育实效性降低。

(四) 普法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

我国目前大学校园里普及法律知识的形式不够丰富, 活动数量较少, 质量较低;在校园的广播里、橱窗里、宣传展板等形式中也涉及较少, 开展专门的法制教育专题研讨更少。因此, 法制教育的功能在高校内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很多大学生对法律知只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 导致大学生的基本法律知识欠缺, 不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五) 大学生违法犯罪率逐年升高。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 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但犯罪现象也逐年增高, 特别是大学生的犯罪率明显增多。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康树华曾主持过一项调查, 1965年, 青少年犯罪在整个形势犯罪中约占比例33%, 其中大学生犯罪约1%;文革期间, 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 占到了整个刑事犯罪的60%, 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 青少年犯罪占到了刑事犯罪的70%——80%, 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17%, 从这些数字来看,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令人担忧。

二、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创新途径

(一) 创新法制教育内容。

高等学校的法制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 其内容应包括法学基础理论、基本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教育, 让大学生掌握法学的基本知识, 树立较强的法律意识。各高校要根据学生所在的学校类别、所学的专业需要, 除了对大学生进行宪法、刑法、民法等几门大法基本知识普及外, 还要开设一些与各校专业相关、与各类学生需求相关的法律课程, 同时, 还要加强刑事法律制度方面的教育, 以预防和减少犯罪。可以根据高校专业不同开设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法律基础课程, 对大学生还可以尝试在不同年级安排不同的法律教学内容, 使法制教育贴近大学生的生活, 融入大学生内在性需要, 这样使法制教育更具有针对性, 从而增强教育的合理性。

(二) 改进法制教育方式。

第一, 改进教学手段。法制教育是认同规范、接受规范和消化规范的教育。在高校法律教学中, 要转变教学观念, 由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向启发式教学转变,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作用, 积极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法律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 运用案例教学, 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吸引力。另外, 在校园内要设置模拟法庭, 让大学生亲自实践法律诉讼的程序;聘请专家、学者来校作专题法律讲座;根据需要与当地司法、执法、行政等机关部门建立和协作关系, 尤其是建立比较稳定的实践基地, 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和实习, 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和法律实践能力。

(三) 优化法制教育队伍。

从事高校法制教育的教师包括高校的管理者和任课教师, 他们既要熟悉法制教育的规律, 还要掌握法律基础知识以及应用能力, 需要具备较高的法律素养, 才能胜任法律教学的重任。要立足于现有的法律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 还可以派出去到相关单位进行学习和进修, 不同高校要根据自身的条件, 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 造就一支具有相当水平的、精干高效的法律教师队伍。

(四) 积极开展心育活动。

高校通过开展广泛的心理咨询活动, 进一步巩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效果。应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选课, 让他们掌握心理学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 掌握调节心理问题的基本方式和方法, 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还要建立心理咨询机构,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不断完善他们的人格, 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帮助学生消除不良心理状态, 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避免心理疾病引发的违法行为, 从而提高和巩固大学生自身的法律意识。

(五) 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和环境。

高校是人才最集中的地方, 我们应努力创造高品位的文化, 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法治氛围, 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环境。加强对学生的纪律教育, 营造守法、护法的校园氛围, 积极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法制教育和生动活波的校园活动, 通过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活动, 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使学生受到浓厚的法治氛围的熏陶, 引导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要努力净化学校周边环境, 对歌舞厅、网吧、酒吧、游戏厅等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要尽量改善学生的宿舍条件, 进一步规范对学生宿舍的严格管理。积极构建起一个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网络体系, 使法律教育深入人心, 并且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 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需要。

摘要:正确分析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提出科学、合理的教育对策, 是高校每位法制教育管理者和任课教师的重要任务。积极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中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法制教育,法律素养,法制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上一篇:有一个地方下一篇:电缆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