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课第一课时教案

2024-04-08

第十六课第一课时教案(精选8篇)

篇1:第十六课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脉络,初知文意

3、学习课文1。2段

4、自主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程 序 教师活动 同学活动 备注 揭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16、人类的老师

2、本文题目有什么特点?

3、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同学自由发言,师无须引导)同学:题目中老师为什么要加引号 同学:人类老师是谁? 同学:人类从老师身上学到什么? …… 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录音范读

2、生用笔圈出生字,新词。

3、同学自由轻声读课文,找出人类的老师们

4、反馈信息。人类的老师是谁呀?

5、再次读课文,小组交流 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第一个自然段:写人类受到蝙蝠的启发,发明了雷达 第二个自然段:写自然界中可以充任人类的老师很多 第三个自然段:写人类受到鸟,蜻蜓,苍蝇等生物的启示,造成了性能优良的飞机 第四个自然段:写人类受到鲸鱼的启示,提高了了轮船的航行速度 第五个自然段:写人类受到鸡蛋薄壳结构的启示,设计出许多轻便,生料的建筑物 第六个自然段:写人们模仿袋鼠造越野汽车,模仿贝壳造坦克 第七个自然段:写广大生物界是人类的好老师

1、录音范读

2、生用笔圈出生字,新词。

3、同学自由轻声读课文,找出人类的老师们

4、问题假设: 同学:是鸟类 同学:是蜻蜓 同学:是苍蝇,蚊子,蜜蜂 同学:是大海中的鲸 同学:是鸡蛋 同学:是袋鼠,是贝壳。……

5、再次读课文,小组交流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学习生字

1、请小老师带读文中的有拼音的字和词。并及时给与正音。

2、出示本课学习的生字。全班齐读。重点指导:前鼻音:研(yán)究 蚊(wén)子 均匀(yūn)坦克(tǎn)后鼻音:机毁人亡(wáng)工程(chéng)模仿(fǎng)直呼音:均匀(yūn)型近字:末(mò)未(wèi)齐读、开火车读

3、刚才我们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我们也来给他们找找朋友(组词)

4、现在我们把这些朋友请到家里坐坐,不过他有个要求就是必需把他的名字叫准确。齐读课文

5、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读读,全班交流并及时正音。

1、读文中的有拼音的字和词,认真读准字音。

2、注意读音:前鼻音:研(yán)究 蚊(wén)子 均匀(yūn)坦克(tǎn)后鼻音:机毁人亡(wáng)工程(chéng)模仿(fǎng)直呼音:均匀(yūn)型近字:末(mò)未(wèi)

3、给生字组词。

4、齐读课文

5、读你最喜欢的段落 指导写字

1、认真观察生字,说说你要提醒大家的地方。

2、重点指导:“毁” “祸” “末” “某”

3、书写生字。

1、认真观察生字,说说你要提醒大家的地方。

2、重点提醒:“毁”的左边局部中间的横没有连在一起。“祸”的右边中是一个“人”字。“末”有什么好方法来学习这个字吗?(末是没有的意思所以第二横短)。“某”的最后一笔是捺不是点。

3、书写生字。作业:

1、写生字和词语

2、自主积累

篇2:第十六课第一课时教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学简案

孔埠中学王建新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并领会作者的观点。

2.理清文章思路.初步培养学生对议论文的解读能力。

3.欣赏本文用通俗语言阐述某一思想的写法。

4.结合所学的政治知识,关注现实生活,加深对本文观点的认识,培养正确的科学观。教学重难点

1.把握并领会作者的观点;

2.文章的思路及用通俗语言阐述某一思想的写法。

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ppt1

二、作者简介:ppt2-ppt8

回忆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丰功伟绩,让学生对邓小平同志有所了解,对邓小平同志产生崇敬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三、目标呈现:ppt9

四、自读课文,积累字词:ppt10

五、整体感知,把握话题:ppt11

本文是邓小平同志两次谈话的节录,它们围绕一个什么样的共同话题?

六、阅读课文,理解内容:ppt12-ppt131、第一部分内容摘自1988年9月5日邓小平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的谈话。邓小平的观点是什么?是怎样提出来的?

2、第二部分内容是邓小平同志1988年9月12日听取关于价格与工资初步改革方案汇报时的谈话。这一部分内容围绕“科学就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从哪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的?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并说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七、思考讨论,探究难点:ppt14

从历史的回顾中可以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蕴含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那么,这一科学论断中的“第一”的含义是什么?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并加以说明。

八、总结思路,赏析特色:ppt15

全文思路明朗清晰,读来畅达完整,说理深入浅出,读来既清新可感,又引人深思。

九、再读课文,品味语言:ppt16

本文作为政论文,语言却是通俗易懂的,学生自主圈出相应的语句,朗读体会。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的“第一”以其生活话的语言强调出科学技术在社会发挥中的先导地位。

2、“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中的“忍耐一些,甚至牺牲一点”虽是口语,但传达出的含义却是十分深刻的。像这样的语句文中还有许多。

3、“我们自己的原子弹、氢弹、卫星、空间技术不也搞起来了吗?”作者采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地说明了我国高级知识分子在科技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

十、相关链接:ppt17

篇3:第十六课第一课时教案

在精读课第一课时实施研究性学习,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教师针对当前学习状况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融入特定的教学情境,经过学生的互助学习和共同探讨,最终在解决问题的阅读探讨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围绕精读课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为学生营造趣味化教学情境,顺利引导学生进入探索型学习阶段,让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任务投入到阅读过程中,使孩子们逐步感觉到学习语文知识的乐趣。精读课第一课时也要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使学生将学到的语文知识主动应用到实践过程中。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教师围绕课文中心内容,提出一系列具有情趣特色的问题,鼓励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以研究探索心理去寻找问题答案,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精读课第一课时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充分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通过问题设置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探究意识,使学习变得更加主动。教师在第一课时可根据文章内容创设具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增加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知欲。这也是提出互助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动学生从强化学习生活中的日常用语开始,让互助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师设置了诸多问题,可以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问题,让孩子们在情趣盎然中,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主动进行探索性阅读,并形成竞争比赛格局,极大地增强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加强精读课第一课时的教学管理

小学语文精读课第一课时的课堂管理,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效实施的教学计划。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文化氛围,有序调控师生心理因素,从而构建和谐教学环境,使孩子们很快融入课文情境中,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一系列课堂教学管理行为。课堂管理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严格训话,主要在于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环境的构建,为了强化高效的课堂管理,教师一定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始终使孩子们在愉快心理状态下学习,能够有效提高教学实效。搞好课堂管理,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和心理方面的问题,解决上课不专心的问题。其次要帮助学生认识思维的规律,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词语以及记忆的规律,剔除记不牢或死记硬背的问题。教师帮助学生调节厌学情绪,消除课堂提问的紧张心理,指导学生轻松投入学习等等。课堂管理是宏观的,第一课时必须从宏观方面把握好,良好的课题管理可以避免学生产生反感情绪,容易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教师在第一课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互助学习,使孩子们产生主动学习互相竞赛的心理趋向,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第二、第三课时教学的顺利进行铺平道路。通过有效课堂管理,加强互助学习,教师在充分了解孩子们的实际状态后,根据情况组成互助学习小组,实施因材施教,提高第一课时教学实效。在实践中使学生体验到语文的魅力。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扩大语文基础知识的应用范围。

三、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精读课第一课时营造文化氛围,尽可能利用一切机会,加强学生的语言社会实践锻炼。语文知识的应用不仅是把学过的知识反复练习,更主要的是应用所学词语知识解决生活中交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充分的利用指导学生互助学习的机会,营造生活化语文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运用的能力。在实践应用中获取语言交流信息,激发语言应用兴趣,提高语言实践能力。能力在于后天的培养,孩子们对自己感兴趣的语言学的自然比较快,那么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高语言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在第一课时,教师围绕课文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关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快乐生活中获得第一手资料,可以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自由表述,不断增强语言学习的信心,进一步提高语文能力。教师在第一课时提倡学生围绕所学课文进行大胆实践,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经常组织学生到社区等公共场所了解情况,尝试写一些简单的应用文,以应用意识激发语言学习兴趣。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一些值得探索的语法问题,这样学生一方面能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又能在日常生活中锻炼语言思维能力。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把学习和应用结合起来,培养孩子们的语言兴趣,在阅读与写作实践中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在精读课第一课时强化语言的应用意识,关键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课文中的精彩语言描述部分,反复讲解,让孩子们感受到语言的魅力。通过对文章语言运用得体的词句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为自己未来的学习夯实语言文化基础。使他们在实践应用过程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四、结语

小学语文精读课第一课时通过创设文化氛围,鼓励学生加强应用知识进行合作学习的自信心,可以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学们在互相探索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更多基础知识,因为有广泛交流的机会,语言应用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课堂上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同学们的实际情况,进行组合调配,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学习,互相促进,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摘要:在小学语文精读课第一课时教学实践中,通过创设与文章内容相适应的文化氛围,增强感染力、有利于阅读理解的进行。通过创设文化氛围提高对所学词语及其相关知识的应用意识。浓郁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可以促进学生学好语文基础知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运用词语表达的兴趣。通过创设适宜的教学氛围,使语文教学情趣化,让学生在文章的感染下投入学习中,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篇4:阅读课第一课时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问题一:呆板

传统的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般都是“三部曲”,第一部是指导朗读课文,第二部是学习生字和词语,第三部是理清课文条理和归纳主要内容。此外,便无新鲜的话题。如此僵化的教学模式,只会使学生学习兴趣锐减。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观念上不重视,认为第一课时仅仅是为第二课时做准备,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追求,因而很少深入思考和探索,也就很难认识第一课时的地位和作用,更不会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去探究教学的基本规律。

对策:灵动而不呆板

例:《黄鹤楼送别》(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课时,这篇文章是典型的“文包诗”写法,我设计了“品诗,读文,赏画”的第一课时教学流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板块:品诗。教师先播放《烟花三月》歌曲,让学生感受诗文意境。然后,在学生读通顺文章的基础上,重点训练学生字正腔圆地朗读诗。最后,让学生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这首诗,自然导出新词“脍炙人口”,学生也在语境中理解了词语。

第二板块:读文。首先是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片段朗读,教师指导流利地朗读课文。再次,在朗读的过程中重点指导理解“依依惜别”的意思,并将其中的“依依”和“杨柳依依”中的“依依”进行区别。结合语境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最后,指导学生谈谈自己独立阅读后的认识和感受。

第三板块:赏画。教师出示描写诗意的图画,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一些词语进行描绘或概述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运用中了解和掌握词语的意思。

1.在求活上做文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突破了上第一课时的“三部曲”传统模式,根据课文既理解古诗,也读通课文,还有大量的词句需要理解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品诗、读文、赏画”的第一课时教学流程。首先,将文章最后的古诗读通顺,读流利,大体领会诗意。其次,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同时,引导他们感知内容,归纳主要意思。最后,将词语集合组块,让学生运用词语描绘画面,强化运用。教师顺利达成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如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等。教学形式灵动而不呆板,学生学习有乐趣,第一课时这篇“文章”也就做活了。

2.在求异上下功夫。首先,教师在导入新课时,播放旋律优美舒缓的《烟花三月》,烂漫的春光,滚滚的江水,浓浓的友情扑面而来,学生深深地陶醉其中,这为学生理解文章做好认知和情感储备,学习课文就会水到渠成。其次,教师在检读的环节上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来朗读,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学生有新奇的感受。再次,注重学生对课文的独特感受,有认识上的,有情感上的。这样,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得到了发展,多元解读得到了认可,满足了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3.在求趣上动脑筋。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感兴趣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本节课的词语教学,我在求趣上动了一番脑筋。本节课学习词语有四种方式,一是根据生活经验理解,譬如,理解“送别”。教师设问:根据我们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古代的送别和现在的送别有什么区别?让学生领会古代交通不发达,送别以后,经常是天各一边,音信渺茫。二是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理解。如学习“脍炙人口”一词,先问学生“脍”“炙”的本意,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脍炙人口”的含义。三是通过比较来理解,如,将“依依惜别”中的“依依”和“杨柳依依”中的“依依”进行比较,让学生建立词的立体概念。四是用组块的方式理解,将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如“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暮春三月”、“滔滔不绝”等词语组块,让学生分别描写黄鹤楼、长江,以及李白和孟浩然分别的场面,促进学生在运用中理解。多种多样的方法强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效果可想而知。

问题二:越位

许多教师在第一课时添加了大量额外任务,如,品味语言文字,领会文本意蕴等,却忽视了朗读课文,理解字词和感知内容等基础性教学环节,把第一课时上成了“夹生饭”。试想,学生连文通字顺都没有达到,如何能“深入感悟”呢?究其原因,是教师对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没有准确把握,对阅读教学的基本过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不甚了解。如何克服第一课时教学的“越位”现象呢?

对策:到位而不越位

下面以《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时三个片段为例来阐述。

1.防止字词教学越位深究。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后,接着引导学生理解有关词语。

教师:谁能将描写爱因斯坦外貌的“蓬乱”、“裹”、“趿拉”等词语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

学生:可以用“衣衫不整”来形容。

教师:说得好!你再读一读“冷不丁”这个词语,能不能说说这两个词语中的“不”字读音有什么不同。

学生:一个读轻声,一个读去声。(教师指导学生读两遍。)

教师:爱因斯坦衣着不整,生活随意,课文作者用“衣衫不整”来形容,你还可以用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来形容?

学生:可以用“一塌糊涂”来形容。

教师:你从“衣衫不整”和“一塌糊涂”这两个词语感悟到什么?

学生:爱因斯坦生活随意,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科学研究上,是一个忘我工作的人……

这个教学片段中有几处处理得当的地方,如,联系语境理解“衣衫不整”,并让学生区别“衣衫不整”中的“不”的读音与“冷不丁”中“不”的读音,把理解词语和读准多音字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在词语教学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从‘衣衫不整和‘一塌糊涂这两个词语感悟到什么?”这就是深究文章的内涵了,这样的教学显然是把后继教学的任务提前了。所以,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要把握好度,不应随意深究,要保持教学的程序性和连续性。

2.防止朗读教学一味拔高。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时,教师出示:“噢,他只讲对了一半,我是爱因斯坦,但并不伟大。”“我说也是嘛,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教师:这两句话分别是谁说的?

学生:分别是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说的。

教师:这里面有两个语气词,分别是什么?

学生:分别是“噢”和“嘛”。

教师:“噢”和“嘛”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语气?

学生A:“噢”表达了爱因斯坦满不在乎的语气。

学生B:“嘛”表现了小女孩自以为是,是比较得意的语气。

教师:你们说得比较好,爱因斯坦是多么谦虚啊!胸怀是多么宽广啊!而小女孩是多么天真,多么幼稚,多么得意。谁来朗读,把这两个人的语气、神态读出来?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从语气词入手,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感知语气词对表达人物心理活动和神态的作用,这种从感知语言入手的教学,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遗憾的是,教师要求学生读出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语气、神态,这就拔高了要求。因为,学生此时对人物形象的认识还不全面,情感体验还不到位,所以,我们应花更多的精力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文章内涵的感悟和对人物情感的体验。

3.防止内容感知一竿子插到底。

教师:课文讲的是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三次相遇,在书上找出表示这些时间的语句。

学生:主要有四句:1940年的一个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从此……

教师:读了这些语句,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A:这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先写小女孩撞上了爱因斯坦;接着写小女孩遇上了爱因斯坦;然后写爱因斯坦等小女孩;最后讲小女孩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教师:读了最后一句话,再联系前面几句话,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小女孩与爱因斯坦之间由不熟悉到越来越熟悉,最后成为好朋友,成为忘年交。

教师:爱因斯坦是一位大科学家,居然与一个素昧平生的小女孩成为忘年交。此时,爱因斯坦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这个教学片段展示了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条理,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过程。教师先让学生找出表示时间顺序的语句,然后组块让学生学习,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充分感知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成为忘年交的经过,可以说学生的感受是“从文章中走一个来回”(张志公语)的自然结果。不过,最后让学生归纳人物形象就显得生硬牵强,教师试图一杆子插到底。这样做,即使有学生能回答,也是限于表面的,是机械的、概念化的认识,没有内容和事件的支撑,就不可能给学生有效的启迪,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也是架空的。

问题三:空洞

有些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空洞,教师虽然也让学生理解词语、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但总觉得教学浮于表面,难以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教师的教学为理解词语而理解词语,为朗读课文而朗读课文,教与学脱离。我们知道,解词、朗读和品文,都是语文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从这里可以看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语文素养,是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是情感的熏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这个认识基点出发,重新审视阅读课第一课时的教学,也许能拓宽我们的视野。

对策:实在而不空洞

例如,以一位教师教学《水》(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些片段为例来谈。

教师:同学们,读了课题《水》,看到了这个最简单的字,你会联想到什么?

学生A:我想到是一泓清泉,碧波荡漾。

学生B:我想到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学生C:我想到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河流在交通上起到重要的作用……

教师:同学们对“水”都有丰富形象的认识。那么,课文作者想通过这个最普通、最平常的字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自学后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学生:我觉得作者想告诉我们:“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出示句子:“水是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引导学生将出示的句子与原句比较,认识原句中的逗号是强调水的珍贵,“成了”起到充分肯定的作用,然后指导朗读。)

(教师指导理解词语、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后,重点讲读了第一自然段。)

教师:(读第一小节)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感受到水的珍贵?

学生:课文中写道:“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这句话让我对水的珍贵有了深刻的感受。

教师:如果这是电影中一个远镜头,你会看到什么?

学生:……

教师:现在将电影镜头拉近,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水的珍贵。)

教师:请同学再读课题,此时,你感觉到这还是平平常常的水吗?你品出了这水中的什么滋味?

众多学生回答:是甜蜜的渴望,是痛苦的期待,是生活的无奈……

1.追求真实学习的课堂。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对“水”的认识和感悟作为教学重点,围绕“水”这一主题,努力拓宽学生对水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首先,教师问:“你们读了课题《水》,看到了这个最简单的字,你会联想到什么?”这样就唤起学生对水的原有认识;其次,让学生用一句话来归纳重点句:“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作者对水的感受;再次,在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中,让学生找出关句子,进一步感悟缺水地区老百姓眼中水的百千滋味。窃以为,这样的课堂教学是真实的,也是学生所需要的。真实之一,是因为教学建立在学生原有认识的基础上;真实之二,是涵养了自己对文本的阅读体验;真实之三,是让学生走进生活,加深了对水的情感。这样,就使“印象中的水”、“文字中的水”、“生活中的水”陆续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水的百千滋味也了然心头。

2.致力于扎实学习的课堂。语言学习有着独特的规律,要在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上下功夫。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抓住“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句话,采取比较和朗读的方法,让学生感受这句话中逗号的作用,品味“成了”这一充分肯定的表达语气,了解“最珍贵”三字沉甸甸的分量。如果教师每堂课都能让学生品味语言的魅力,分享语言的情感,那么,学生学习语言将是扎实有效的,日积月累,将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3.组织朴实学习的课堂。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为语文课堂学习提供了有效的辅助手段,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就容易让学生陷入“浅阅读”和“快餐文化”的困境,学生可能会在多彩的画面里迷失自己,思维浅薄了,想象力枯竭了,感觉也贫瘠了,情感也枯萎了。所以,语言的学习还要强调“个体经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努力让学生将文字还原为生活图景,“如果这是电影中的一个远镜头,你会看到什么?”“现在将电影镜头拉近,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我想这样的启发和引导是朴实的,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和思考。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泓口小学

篇5: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十六课

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十六课

学科    语文 (第 五 册) 主备教师 张冬梅 授课 时间 第  周 月  日 使用教师 吕丹丹 课题 16、石榴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课文按时间顺序描写的方法。 3. 学习本文作者的观察方法,按时间顺序写一种果实的成熟过程。 4.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课文按时间顺序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按时间顺序写一种果实的成熟过程。 教学方法 与手段 实践法、谈话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 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见过石榴吗?吃过石榴吗?对石榴有哪些了解,谁来说一说? 二、自学指导:要求: 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三、自学检查。 思考下面问题: ①  这一段写了那两个季节?石榴有说什么特点?   ②   作者用哪些词来写叶子,花的? ③  体会郁郁葱葱的意思。 彷佛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说明了什么? 这样打比方合适吗? 1.  重音要读准:枣庄 郁郁葱葱 喇叭 子儿  玛瑙   2.  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说了什么,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3.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春天 叶 夏天 花 秋天 果 四、指导精读: 学生轻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齐读第一自然段:   ⑵教师介绍枣庄   ⑶驰名中外是什么意思?令家乡声名远扬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说?    ⑷教师小结:家乡的石榴声名远扬,这是作者爱家乡的原因   2.  学习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⑵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 五、作业: 1.  抄写课后的词语。、  2.  仿写句子。   例:石榴花彷佛是一个个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吹。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 二、继续精读课文 1. 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回答下面练习: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春、夏、秋)季石榴(叶子、花、果实)的生长情况。   2 . 默读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写石榴的果实的?有什么变化?画出表现石榴果实特点的词语。 3. 讨论: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石榴的果实的?哪些词语表现了这些变化?   4. 指导朗读:请同学们带着高兴的心情来读这一段。 5. 学习第4自然段。 ⑴过渡:长得这么可爱的石榴,味道怎么样?我们一起来看。 ⑵轻声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从那些方面写石榴子儿的? 讨论有:颜色:红白相间 晶莹透亮   味道:酸溜溜 甜津津 6.  齐读这一自然段。 7.  教师小结:作者按时间顺序,写石榴果实的生长变化,   还特别注意认真观察了石榴果实的颜色变化与外形特点。我   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要学习这种方法。   教后修改   课堂练习设计 仿写句子:石榴花彷佛是一个个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吹。     1.  背诵课文3、4自然段。   2.  品尝一种水果,并模仿第4自然段写一段话。     课外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收集海南其他特产水果的资料。   品尝一种水果,并模仿第4自然段写一段话。       16石榴 颜色:红白相间 晶莹透亮 样子:有的……  有的…… 味道:酸溜溜 甜津津   教学反思   参考资料  

篇6:小学体育第十六课教案

教材

一、集体舞:嘀哩嘀哩

二、游戏:花儿朵朵

课的目标 通过本次舞蹈课的学习及各种游戏的练习

1、学生能够在音乐声中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并能够模仿教师做练习;

2、学生对体育课表现出学习兴趣,将乐于参加各种游戏活动;

3、学生在身体健康方面能够努力改正不正确的身体姿势

一、导入

1、集中 儿歌:来到校园里,跑跳做游戏。一、二、三,三、二、一。看谁做得快、静、齐,快静齐!

2、律动练习:配乐“小海军”(学生左手拿红手绢,右手拿绿手绢)队形由四路纵队成四个圆。

3、全班按散点队形集中 学生边唱儿歌,边拍手,跑跳步集合站队。

4、教师引导学生模仿小海军行走。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律动练习。

3、预期目标:使学生听、视感觉共同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二 激发 活动性小游戏

1、小兔尾巴

2、跨小河

3、藏手绢

4、练习队形: 散点

5、教与学的方法: 教师引导,师生共练小游戏

6、预期目标: 使学生情绪活跃,形象生动,进入学习角色。

三、学习

1、启动认识 各种活动性小游戏(突破舞蹈中的重难点动作)如 a.跑跳步

b.站、蹲抖动手腕 c.小碎步

d.自由表演

2、学习集体舞:“嘀哩嘀哩”

3、配乐练习要求:姿态优美,表情自然

(1)、练习队形

(2)、教与学的方法: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共做游戏。(3)、分节范唱,分解示范,学生模仿。

4、完整配乐

5、学生个体评议、相互评议、教师评议。

6、预期目标:学生能模仿简单的舞蹈动作,并能与同学友好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表现力,身心得到满足。气氛活跃,心情愉快。

四、发展 游戏:“花儿朵朵”摆造型

1、圆圈接力摆花朵2、5人自由结合,动脑筋摆各种造型

3、练习队形:

4、教与学的方法 a.小游戏:“看谁系得快”。把手绢绑成小圆球。b.教师讲要领、规则、示范,学生比赛、讲评,看谁摆得好!c.教师启发,学生动脑,大胆创新,看谁摆得像!

3、预期目标:遵守规则,互相配合,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五、调整 过渡性小游戏

1、练习队形:散点 两人结合、三人结合、六人结合

2、教与学的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做游戏,并根据学生情况做示范;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3、预期目标:自主活动、形式多样、气氛活跃、心情愉快。

六、放松

1、配乐表情歌舞

2、小结、讲评(表扬鼓励)

3、下课

场地与器材

1、红、绿手绢按人数,每人一条

篇7:第十六课第一课时教案

第十五、十六课《综合制作一、二》教案(清华版)

第十五、十六课《综合制作一、二》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本课的内容为基本的动画制作。动作动画、形变动画、引导层动画和遮照动画是Flash复杂动画的基础。将所学的动画知识全部运用。 能力目标: 1、综合应用所学动画制作各种效果。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1、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学会欣赏美、鉴赏美、创造美。 二、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设计上没有特别的强调,也没有分层教学,在动画原理上有所突破,不但要侧重技能的操作,还要让学生在制作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难点: (1)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自身的实践和操作来完成的,针对学生自身的技能水平和认知水平的差异,教师既可以对学生实行个别指导,也可以对多个学生进行指导。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应强调动画的制作不是照葫芦画瓢,死板硬套书本以及教师的操作步骤,应该靠自己的摸索和对原理的理解。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广播系统、教学实例、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来欣赏一下美丽的吐鲁番风景flash动画,漂亮吗? 同学们喜欢春夏秋冬的.四季景色吗?每一个季节都是瑰丽多彩的风景画。我们一起学习制作出季节轮回的作品好吗? 准备好的素材图片春、夏、秋、冬导入到库,制作按钮,导入音乐,插入5个场景。 2、讲授新课: 场景1:导入封面图片,制作“四季如歌”文字动画;添加按钮元件设置动作命令。 场景2:导入春季图片,并做好图片动画。 场景3:导入夏季图片,并做好图片动画。 场景4:导入秋季图片,并做好图片动画。 场景5:导入冬季图片,并做好图片动画。 以上动画可以用所学的形状、动作渐变;遮罩、引导等形式表现。 3、展示学生作品,讲解操作要领: 展示较好的学生的作品,发现的问题通过演示和学生一起先分析、再讲解。场景中的按钮元件设置动作命令容易出错,要强调。 4、学生完善作品,已完成的学生做提高任务。 每一个场景转换的时候要用到窗口中的设计面板和开发面板。让学生尝试调试、运行。 5、提高任务展示、小结: 通过提高任务让学生了解flash动画还要不断地学习和制作,通过大量的练习才能提高自己,先模仿别人的作品,等熟练了以后,再发挥自己的创意做出更好的东西。 6、教学反思: 内容充实,操作技能比较强。从教材内容上来看,动画制作比较简单,学生能够轻松掌握。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协作学习”相结合,拓展学生视野。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收集素材、处理素材的能力。

篇8:第十六课第一课时教案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语文教学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前提,以提高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基础,加强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为了保证精读课的效果,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在第一课时要加强师生交流互动,激发学生以探索精神不断获取新知识,在有限时间提高课外阅读教学实效是重要途径。第一课时要重视课外阅读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的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开拓阅读新领域,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让同学们感受到课外阅读过程中的乐趣,适当围绕生活实践对课外阅读内容进行拓展,实施课外阅读与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效渗透,引导同学们在良好心理状态下增强学习兴趣,促进课外阅读指导和心理素质教育的发展。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从情感深处进一步激发小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兴趣。教师在指导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尽可能引入心理学知识,把握孩子们的心理需要,有利于唤起每一个学生的求知欲。融入心理素质教育内容,有利于启迪孩子们的思维,进一步扩大知识面。阅读教学要结合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学到实用的知识,并且能够把通过阅读教学获得的知识应用到写作中。课外阅读要结合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教学实效。通过实施有效课外阅读教学活动,构建理想的语文教学情境,既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激发起探索新知识的信心和勇气。教师要以发展的观念看待每一个学生,学生的发展能力是潜在的,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的确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只是如何去激发出这种能力,只要找对方法,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

二、在第一课时强化心理素质培养

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通过充分交流,教师与学生达成共识,实施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实践中进一步熟悉心理学知识,通过课外阅读教学的应用实践,让同学们在良好心理状态下攻克难题。加强课外阅读必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结合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课外阅读的特点,引导孩子们进行有意义的阅读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在指导课外阅读过程中,发现心理素质与课外阅读教学结合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教师应该加强对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解,把对课外阅读指导的实践能力和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结合起来,为强化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独立发展的思维能力,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发展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在良好心理状态下进行课外阅读,教师一定要具备心理学知识,才能使课外阅读与心理素质教育进行优化组合,才能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另外,心理素质教育与课外阅读的结合,一方面要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阅读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强化良好心理素质培养。

三、在第一课时融入心理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改革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针对小学生对课外阅读很感兴趣的心理,教师在精读课第一课时要充分发挥激发兴趣的优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提高渠道。这样很容易激发孩子们学习知识的兴趣,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提供促进心理素质教育发展的教学设施,以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习方式,有利于在学生在新奇和愉快的状态下探索新知识。有了兴趣的潜在因素作动力,课外阅读活动变得轻松而且活跃,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探索精神进入良好心理状态。阅读教学过程中要设计信息技术与课外阅读整合的教学系统,构建课程整合网上阅读教学模式,使同学们的情绪高涨,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让同学们在愉快和新奇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外阅读过程中的普遍运用,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时代赋予我们实施探索学生心理素质发展与课外阅读结合的权利,因为每一个时代的学生都有特定的具有时代意义的兴趣和爱好。有效融入信息技术,可以使阅读教学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把课外阅读和学生的兴趣结合在一起,引导同学们在最佳心理状态和兴致高昂的过程中,以探索的精神进行阅读。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重视教学实效同等重要,把信息技术应用与课外阅读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让信息技术作为新的教学媒体来帮助教师解决语文教学实践中的难题,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共同参与积极开发,通过教学课件使学生保持良好心理状态,提高课外阅读的趣味性,强化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提高课外阅读教学实效。

四、结语

上一篇:6防治工作责任制度下一篇:看唐山大地震读后感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