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汉迪之一:碎片化时代的跳蚤生活

2024-05-22

走近汉迪之一:碎片化时代的跳蚤生活(共9篇)

篇1:走近汉迪之一:碎片化时代的跳蚤生活

或许你还没听过说查尔斯•汉迪,但是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因为汉迪正在用一些全新的理念给现代生活和工作中困惑的人们指点迷津,他被人称为与德鲁克比肩的“管理哲学之父”,汉迪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观点和生活智慧,他能够用最浅显易懂、生动活泼的文字说清楚一些深刻的管理理念,这正是他的书吸引我的原因之一。我想用一个系列的文章来记录下阅读汉迪时的一些感受,也记录下我对于这个时代关于生活和工作的态度。

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做瓷砖生意的经销商老板,在和他聊天的时候,这个老板跟我抱怨说,做门店零售的生意真的很繁琐,自己要投入很多的资金不说,还要关注到很多的销售管理细节,是很累人的一件事情。然后,他就谈到了自己的一些经历,包括他是如何白手起家开始做大做强的,他说最开始自己是做家装公司的,而即使现在家装公司仍然是他的主要业务。家装公司的操作方式吸引了我,他说自己没有装修工人,手上有一个长期合作的装修队,这个装修队有七八个人,他们有一个队长负责,同时跟几个家装公司合作,有活的时候就叫装修队过来大家一起合作赚钱,没活的时候大家各忙各的,平时打个电话互相问候一下。“这种合作的方式非常好,一个是我不用给这些工人提供吃住,平时不用养活他们不用发固定工资,成本省了不少。再说,我们和这个装修队合作了很长时间,所以他们的质量没问题我心里有底。”看得出来他对目前的合作很满意。

我离开公司开始转做自由讲师以来,也像那个装修队一样,处于有课就跟培训机构合作,而没课的时候就读读书,写写文章的状态。原来自己上班的时候,从来没想过别人都是怎么生活的,总是认为大家都和我一样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早晚都要拼命地挤地铁、挤公交,然后把自己所有的私人事情都放在了周末来处理,每个月最开心的日子就是发工资的日子,好不容易等到一个小长假,出去玩玩却发现旅游景点人山人海,拥挤不堪。我想要自由的生活,我想要自己掌握自己的时间!讲师这个职业能够满足我的这个要求,所以我在挣扎了一段时间以后还是毅然选择了辞职回家。著名的“孕妇”理论说,当你怀孕了,你会发现马路上忽然出现了很多的孕妇。当我回家以后,我发现,即便是非周末时间,不管是商场还是游乐场、餐馆、景点,人似乎并没有减少,还是同样的有很多人,难道这些人都不上班吗?现在到底有多少人把自己叫做自由职业者?

汉迪在《大象与跳蚤》这本书中,用大象来比喻传统的超大型公司,用跳蚤来比喻那些不在企业上班不拿企业工资,却通过自己的工作来赚取收入的自由职业者,

装修工人、演员、培训师、修理工等都可以说得上是现代社会的跳蚤。最近一段时间,很多人都在大谈80、90后员工管理的问题,这个难题出现的核心原因是因为相比收入来说,80、90更加看重自由和自我个性的发展,所以大型公司在人员管理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怎样才能在保证公司业务规范统一快速扩张的同时兼顾员工的个性和自我发展?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很多企业选择了外包服务。“合作生产伙伴”是耐克公司对于东南亚那些低成本合作企业的雅称。耐克就是外包企业的典范。耐克是世界上最大的运动鞋生产公司,但是耐克旗下既没有工厂,也没有机器、设备或者厂房等任何类似的资产,维系公司的有强大的信息体系。你会发现采取耐克这种方式的企业今后会越来越多,合作伙伴将成为大象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个部分并不属于大象,就像很多的代工企业最后都不甘心生产纷纷做一个品牌进行市场试水。

选择“碎片化”这个词,是因为我看到了小公司的崛起,随着人们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一家独大的市场格局将被彻底打破,特别是在服装、家具、手机、化妆品这样一些行业,个性化的需求刺激了市场的繁荣。碎片化时代,大象开始在全球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并努力做到经营管理的本土化,而本地的小企业也纷纷崛起,分得市场的一杯羹。可以肯定地说,不管是大象还是小企业大家都喜欢寻找合作伙伴,大象找合作伙伴是为了降低成本,而小企业寻找合作伙伴则是因为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做一些自己并不擅长的事情。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新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很多人对于自由的向往,最终导致了碎片化时代来临,越来越多人选择跳蚤生活。

刚刚开始做培训师的那段时间是非常不适应的,你离开了企业和团队以后,自己一个人在战斗,内心感到特别的孤独和恐慌,有人说这就是自由的代价。毕竟没有人告诉你跳蚤该如何生活?而且每个跳蚤的生活方式也不相同,你有了大把的时间可以选择,可以挥霍浪费,你再也不用每天早上被闹钟吵醒,再也不用非要等到周末再去排队看场电影,再也不用非要等到晚上加完班才吃晚饭……,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美好。跳蚤同样需要生活,需要工作,不但是为了钱,同时也为了自己生存的价值,你能做点什么或者你应该做点什么?以前你有企业这棵大树,做好或者做坏还没那么严重,而今天你要打造的是个人品牌,那么做坏一次都是很危险的,所以跳蚤在自己的工作上要变得更加专业,更加能够为客户创造价值。

汉迪用自己的经历指出了作为跳蚤的三种困境:缺少归属感,没有激情和学习力,而这也正是大多数从事智业跳蚤者的困境。是做出改变的时候了?

篇2:碎片化时代的联合营销

在同一条广告片中看到三个品牌的LOGO同现于一个标版之中, 这在很多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因为那时候, 品牌被视为是具有强大排他性的事物。然而近年来, 大品牌间联合营销已经相当频繁。2005年, 可口可乐曾与《魔兽世界》的中国代理商九城展开过广泛深入的合作, 直接效用就是对年轻的网游高黏性人群和网吧这个新兴终端的捕获。多普达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初, 与张艺谋的《英雄》进行的联合推广。双方共同承担了电影推广阶段所有的推广费用, 也让多普达这个瞄准时尚高端商务人群的品牌赚取了若干国际影星的变相品牌代言, 此后中国市场大片的联合推广一个泛深群和场之同达这影星型态亦多发轫于此。

这种品牌之间的强强联合, 一方面可以降低各自单独开展营销活动的费用, 另一方面可起到强大的聚合效应, 1+1+1可能大于3, 甚至4和5。当然, 品牌可以有效联合的一个关键要素是:几个品牌必须拥有一些共同的诉求。阿迪达斯、麦当劳和可口可乐这次之所以能走到一起, 就是因为这三者有大量重叠的以“时尚、激情和快乐”为属性的年轻目标消费群, 以及同为奥运赞助商的对称性。

篇3:碎片化时代的精准营销

网络营销一直是近几年互联网产业的热门词汇,从以覆盖面越广越有效的广而告之到以精准定位消费者群体的碎片化窄告,业界对网络营销的认识不断深入。在本次“中国商业互联网十年领袖峰会”的网络营销分论坛上,来自不同的网络广告解决方案提供商们,都对网络营销的“精准”二字阐述了自己的理解。碎片化

这是本次分论坛中被提及次数最多的一个词汇。人们上网时间碎片化、消费习惯的多样化,这些都决定了如果网络广告提供商把2.53亿中国网民作为一个群体处理而不精准的处理,很难找到网络营销的脉门。

好耶网络广告执行副总裁姚晓洁说,以女性白领的碎片化时间为例,“午饭前后,也就是11点半到1点半的时间内,正好是很多女孩逛逛网店、买化妆品的时间,这个时候的化妆品广告是合适的。”“网络的广告应该因面向群体时间定位、场景定位不同而不同,就像在网吧投放方便面广告一样,投放的时间地点应该碎片化的去把握。”

BT

网络广告里的BT是指行为定向(Behavior Targetirrg)。与内容定向,即按照网页的关键字投放广告不同,行为定向要求更加深入的研究消费者习惯和偏好,也在技术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为当今网络广告的一个新趋势。

CCMedia CEO詹忠坪谈到,我们每次浏览网页的时候,它涵盖四大方面的信息,你用什么样的关键字,用什么样的浏览器,当然有很多的讯息同时会产生,然后分成四大类。网络广告的匹配方式也大致经历了随机匹配、人口统计匹配、内容文字匹配到现在的行为匹配。“之前常用的内容文字匹配的缺点就在于可能会把广告放到不合适的网站上去。”致力于行为定向的CCmedia也表示,“所有的比较精准的方式,牵扯到的技术含量比较高,必须把这些大量的讯息很快的搜集出来,然后很快的把它做一些精准化,然后进行分析。”

形式与创意的结合

对于普通网民来说,有很多时候我们顺着网站的相关链接进入自己感兴趣的网页,这是网络广告精准化的“良苦用心”。

百度TV独家运营伙伴、随视传媒业务拓展副总裁沈雁列举了几个精准广告的案例:“你的益达”,这是益达木糖醇的广告,除了在电视媒体播放,百度TV将它放到了与牙齿保健等相关网站上;Eucerin(优瑟林)是一款消费群体较小的化妆品,将它投放在较专业、受众消费层次较高的网站上,效果远比泛泛的投放好。

除了时间、地点、消费群体习惯的精准,百度TV认为更应该将创意与广告形式结合起来。沈雁提到,百度TV合作的面向广东消费者的大众汽车广告就采取了国语和粤语结合的方式,而运动品牌彪马的广告也结合其代言人博尔特的气质和北京奥运的时间点,采取“京剧脸谱版”博尔特的方式,达到了超过预期的效果。

一直关注网络广告的凯鹏华盈表示,即使是金融危机导致行业形势不被看好,精准广告仍然具有潜力,副总裁周炜说道,“如果说你的能力很强,而且公司实力很强的话,你只要把握这个时机,一定会得到很好的发展的。所以说这个阶段不太会影响到整个投资的举措,但是对于互联网来说这是一个好事。”

“碎片化时代的精准营销”分论坛嘉宾名单:

互动通CEO郑斌

好耶网络广告执行副总裁姚晓洁

CCMedia CEO詹忠坪

天下互联窄告事业部副总经理张向宁

风行在线CEO罗江春

凯鹏华盈副总裁周炜

兆瑞环球旅行网总裁朱兆瑞

郑斌:实际上精准营销是营销当中非常精妙的东西。就像我们在大学时候的数学的分析,是一个很模糊,一个很难理解的东西。目前的精准营销处于这样的状况,它很深奥,很多人关注它,又很时髦和性感,所以说如何做到真正的精准的营销,还需要我们扎实的探讨。

姚晓洁:把很好的信息、准确的信息传达给目标群体,在这个基础上面能够在最准确的时间第一时间得到反映,这是所谓的精准营销,这是所有人的梦想,我们也在朝着这个方向走,我相信所有的从业人员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但是离实现的目标有很大的距离。之前我讲过做网络媒体的碎片化为做精准营销提供了前提,其实碎片不是把这个打碎了,所谓的碎片化是所谓的分散。先有碎片化,再有精准的营销。这是我的理解。

詹忠坪:精准营销现在在国内如火如荼的展开,因为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精准营销基本上跟一般的所谓的电视是非常不同的概念,而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是有机会做到更精准的营销。

张向宁:我们一直在改进自己的网络。目前推出了很多的新的东西,目前我们专注在内容上。我们把这些东西打碎了,再重新整合。网络不是无聊的媒体,我们要把网络媒体的品牌潜力释放出来。

罗江春:精准广告可能是一个趋势,除了把技术做好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应该注重媒体本身的品牌,应该把媒体的价值做出来。媒体本身存在的信誉度和美誉度也要建立,除了我们具备精准的技术之外,还要需要具备良好的媒体美誉度和口碑。

篇4:“碎片化”时代的“陌生化”阅读

《报告》强调,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特别是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 使未成年人的时间以及知识构成都呈现“碎片化”趋势。其实, “碎片化”阅读对未成年人造成的负面影响不止于此, 概括起来, 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造成思维的惰性。用检索代替阅读和思考, 过于零碎的阅读, 也往往无法阅读和理解大部头的书籍和主题严肃的文本, 这就很容易造成思维的惰性, 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理性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构成挑战。

第二、不利于深层次的交流。短时间内接触大量信息, 所有的话题都一掠而过, 导致学生越来越缺乏具有深度、持续性的关注。

第三、不容易积累知识。学生正处于自身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 特别需要一个系统的、连贯的、全面的知识接受积累过程, 但是电子阅读的随意性太大, 都是被人为引导的, 读者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阅读的是什么, 表面上阅读量很大, 但实际上有效信息、知识含量很少, 同时知识来源的随意和不可考, 也造成知识构成的“碎片化”。

第四、不利于构建精神高地。利用优秀的作品陶冶情操, 修身养性, 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健全人格, 是阅读的重要目的。但是新媒体海量信息造成的“抓眼球”特征, 使得带有一定负面或灰色色彩的信息往往被人们第一眼“抓”到, 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形成、客观认知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第五、无法养成专注的品质。中文互联网界的活化石“和菜头”在他的博客文章《碎片化生存》中说“更加让我恐惧的是, 我的注意力根本无法长久地停留在一页纸上, 它总是不断迁转, 像一条水银做的蛇, 在书页和无数想法之间钻进钻出, 试图在两个本来毫无关联的点之间建立某种联系。而在大多数时候这样的努力是徒劳的, 却白白浪费了心神, 让人很快就觉得力倦神疲。”未成年人习惯了“碎片化”阅读后, 思维涣散、注意力易转移的现象更严重。

培养未成年人对纸质图书深度阅读的习惯, 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也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新课标”) 中特别提出了这样几句话“少做题, 多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其中“读整本的书”值得寻味, 隐含着两点意思:一是要指导学生深度阅读, 读完“整本的书”, 意味着了解文本内容的前因后果, 来龙去脉, 必须要学生思维深度参与;二是阅读量要大, 阅读不能局限于课内。确实, “汝果欲学诗, 工夫在诗外”, 同理, 阅读的收获更是在“课外”, 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进行深度干涉, 阻击“碎片化”阅读,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呢?不妨试试“陌生化”这一理论利器。“陌生化”这个词语最早是1914年什克洛夫斯基在其纲领性的宣言《词的复活》中提出的, 后来成为形式主义文论中最富有价值而且影响深远的观点。后来, 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提出“陌生化效果”理论, 作为一个新的美学概念, 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 其实质是一脉相承的。虽然陌生化属于文学创作上的范畴, 但作为一条有着坚实而广泛心理学基础的普遍的艺术原则, 随着这一理论影响范围的扩大, 被迁移到许多不同领域。

陌生化的意义在于瓦解语言方式运作上的自动化和心理上的惯性化, 从而重新构造我们对世界的感觉, 把一种奇异的与习惯性认知完全不同的现实展现给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用“陌生化”的一些原则与手段, 消解新媒介带给学生的主动的或被动的“碎片化”阅读习惯, 代之以一种全新的对阅读的认知和体验, 重构学生的阅读人生。

一、读书目的的“陌生化”

北京十一中学校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综合审议组成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李希贵先生在《今天我们怎样教语文———写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颁布之际》中说的很精辟:“当阅读教学的目标盯住未来学生终身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培养, 盯住孩子们的终身学习时, 我们再去研究具体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的培养, 便显得居高临下、水到渠成。”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目标决定了学生读书的目的。一般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 平时说得最多的话题除了“你要读书”之外, 恐怕第二位就是“为什么读书”这个话题吧。想想我们平时会说些什么呢?不外乎重拾古今中外名人的牙慧, 充满功利性色彩, 比如“积累作文素材”、“丰富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等说法。有个教师教给学生阅读“七步法”:第一步, 摘抄书中好词佳句;第二步, 编写内容提纲;第三步, 撰写《读后感》……这些说教在普世价值取向上无可厚非, 但是针对学生, 有两个弊端, 一是读书的附加值太多, 给学生心理上的压力太大, 久而久之, 读书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活动在学生心目中变成一种无法承受之重;二是能力层面上的拔高。比如有个教师给学生传授读书的“厚薄法”, 要求学生把一本书读“薄”, 再读“厚”, 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读书境界, 适合研究型、学者型的成人, 对学生来说太抽象, 无法琢磨也无法体验, 学生因为做不到老师的要求而产生沮丧感、失落感, 然后就是对读书敬而远之。所以, 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 首要的是自己要树立一种全新的、“陌生的”、单纯的阅读教学目标———让学生得到愉悦体验, 即为愉悦而读书, 这其实是返璞归真, 回归读书最本真的目的。这一点, 林语堂大师说得非常深刻, 他说“读书本来是至乐的事, 正如杜威说, 读书是一种探险, 如探新大陆, 如征新土壤;法郎士也说过读书是‘灵魂的壮游’, 随时可发现名山巨川、古迹名胜、深林幽谷、奇花异卉。”他坚决反对读书功利化, “有人手里拿一本书, 心里想我将何以赡养父母, 俯给妻子, 这实在是一桩罪过。”2013年4月23日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柳斌杰出席全民阅读“红沙发”主题活动访谈时说“读书要成为一种习惯, 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要成为自己生命发展的一部分。”可以说, 这句话指明了阅读教学的发展方向———消解附加在阅读本身的功利性的过重的负担, 培养阅读习惯、阅读兴趣。当学生真正能从读书中得到一种愉悦的体验, 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学生就有了自发阅读的动机, 读书也就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自己生命发展的一部分”。

二、读书兴趣的“陌生化”培养

技术统治下的信息化社会形成一股汹涌的“碎片化”浪潮, 裹挟我们一路向前, 产生并壮大着“碎片化”阅读, 但是我们并不是身不由己, 无能为力, “碎片化”阅读有其自身方便快捷、信息量大、新奇刺激的优点, 吸引着学生的眼球。如何与新媒介展开竞争, 夺回学生“眼球”, 培养学生以阅读纸质媒介为主的深度阅读的兴趣, 是语文教师包括家长需要格外重视的地方。物质刺激不是长久之计, 苦口婆心的劝导学生充耳不闻, 也许背地里还在嘲笑你的“迂腐”, 名人效应在信息化时代黯然无光, 这时候该应用“陌生化”理论, 以奇制“敌”、以巧取“胜”。

(一) 请“明星”代言

抓住学生追星的心理, 抛开严肃呆板的说教脸孔, 请“明星”代言, 向学生推介新书, 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请歌星、影视明星、球星等效果最佳。因为惯性思维中, 这些人的生活和读书似乎很远, 会造成“陌生化”的冲击力, 同时兼具“明星效应”。课堂实践表明, 孙楠、张东健、张靓颖这些“明星”对学生的影响力远远超过高尔基、鲁迅等名人。

(二) 以演促读

对阅读效果必须反馈, 这应该成为阅读教学的原则之一。但是如何反馈, 个中颇有玄机, 以演促读是个不错的选择。也就是说通过活动的方式如角色扮演、精彩段落诵读、读书报告会等形式对学生读书活动进行反馈, 可以有效促进阅读。一方面, 文本转化为活动, 学生会有一种陌生新奇的感受, 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 调节了学习生活, 所以是不错的选择。

(三) 精选阅读文本

“读什么”也是学生阅读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在“新课标”规定了学生阅读篇目, 相应的教科书中也会规定“必读篇目”、“选读篇目”, 试图通过教科书的权威性推动学生的阅读活动, 但教学实践经验表明收效甚微, 推荐的书目引不起学生兴趣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多数读了的学生也是在考试的指挥棒下被迫阅读, 前面说过, 带有明显功利性的阅读长远来看, 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养成绝对是有害的, 更不用说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自己生命发展的一部分”。一般来说, 教科书推荐的书目在学生的惯性思维下更多的是感觉其严肃、呆板、无趣、说教的一面, 因此, 易产生抵制心理。所以, 放开限制, 教师随机精选、推荐书目, 形成“陌生化”效果, 明显受到学生欢迎。比如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 教师推荐莫言的作品, 效果就不错。

三、阅读方式的“陌生化”

(一) 倡导“随意性”阅读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受传统思想影响, 一般会把读书方式“神化”, 虽不至于让学生“沐手焚香”, 但“端正态度”“注意姿势”“几案精严”“不动笔墨不读”诸如此类的嘱咐一定不会缺, 这种说教无异于“焚琴煮鹤”, 大败学生阅读兴致。这一点, 林语堂先生同样论述的很精妙“你们读书时, 须放开心胸, 仰视浮云, 无酒且过, 有烟更佳。……或在风雪之夜, 靠炉围坐, 佳茗一壶, 淡巴菰一盒, 哲学、经济、诗文、史籍十数本狼藉横陈于沙发之上, 然后随意所之, 取而读之, 这才得了读书的兴味。”读书在于领悟书中的兴味, 不在于外在的环境、坐姿, 要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就应让学生随意随兴, 不应规则太多、限制太多, 否则学生还是会把读书当做“苦差事”。

(二) 利用“碎片化”时间

一种说法认为, “碎片化”阅读是因为现代人生活节奏快, 忙碌, 没有完整的读书时间, 时间的“碎片化”造成阅读的“碎片化”。这是一种伪命题。不妨再回顾一下欧阳修在《归田录》中所说的“三上”典故:“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 多在三上, 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学识渊博如欧阳修者, 虽古代也很少, 但他利用“碎片化”时间, 写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有深度的文章, 可见“碎片化”时间不是造成“碎片化”阅读的原因, 相反我们应倡导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做深度阅读。事实上, 相对于成人, 学生的时间更多“碎片化”, 关键是培养深度阅读的兴趣, 集腋成裘。利用“碎片化”时间, 精选书目, 课堂上策划、指导学生利用一个较长的周期, 坚持阅读较长的文本, “整本的书”。

四、阅读内容的“陌生化”

针对一个主题, 对“非连续性文本”深度探究。一味的阻击“碎片化”阅读, 想完全阻隔学生的“碎片化”阅读活动, 不是明智的选择, 也是逆时代潮流的, “新课标”中就强调“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在“学段目标与内容 (第四学段) ”的阅读要求中增加了“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 能领会文本的意思, 得出有意义的结论。”2011年前以“微博”、“微信”、智能手机等为特征的“碎片化”阅读范围比较窄, 还不太明显, 这可以说是对现在“碎片化”阅读现象的前瞻性的指导, 当“碎片化”阅读出其不意大面积流行之际, 我们应该“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视对“新课标”的解读。“非连续性文本”可以理解为现在所说的“碎片化”文本。在一定时期, 确定一个主题, 放手让学生应用新媒介阅读、收集相关“碎片”, 一方面可以有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媒介素养、技术素养, 另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有效地获取信息、客观地分析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创造性地应用信息的能力, 也是一种“深度阅读”, 还可以与纸质媒介阅读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柳斌杰.出席全民阅读“红沙发”主题活动访谈录[N].人民日报, 2013, 4-23.

[2]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第六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R].

[3]林语堂.读书的艺术 (民国19年10月26日圣约翰大学讲稿) [C].

篇5:决胜碎片化时代的舆情监测

越是信息高度发达,市场对舆情监测的需求就会愈发明显。

“如果说早期的舆情监测专注于关键词的搜索,将信息第一时间反馈给客户,并提供简单的粗加工属于1.0时代,那么随着技术的进步、专业水平的提升以及客户的多元化需求,2015年舆情监测市场将迈进3.0时代。”红麦聚信(北京)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屈伟说。

舆情监测进入碎片化时代

3.0时代的舆情监测,其显著的变化是进入碎片化时代,客户需求的层次在不断提升。比如,客户需要的不仅仅是基础信息来源,更需要对信息的深加工、了解对竞争对手的监测和分析,以及市场环境、客户服务对消费者产生的情绪影响等。

另一方面,随着自媒体、微信(以及订阅号)影响力不断加大,客户个性化定制需求越来越明显。比如,针对行业中有影响力的微信订阅号,除了关注内容本身以外,还要研究粉丝的构成,粉丝中的意见领袖等。这说明客户对舆情监测的需求,开始由早期横向的关注“面”,进入到纵向的关注“点”时代。

“碎片化时代的舆情监测,光有速度是不够的,更需要专业性,其中需要心理学知识,以分析网民的心理成因和行为偏好。比如为金融客户提供舆情监测服务,需要研究金融行业舆情高发的历史成因、现代诱因、银行内部的机制联动、影响消费者的外部因素等。3.0时代的舆情监测分工越来越细化、对专业性和客户的协同性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屈伟说。

防止负面新闻只是起点

“很多人会认为,舆情监测只是帮助企业进行动态监测,防止负面新闻发生或蔓延,这是一种狭义的理解,也只是舆情监测基本的要素。舆情监测需要对企业的决策、战略、市场竞争起到辅助作用,这是3.0时代舆情监测应该具备的功能。”屈伟说。

现状是,以政府机构为例,无论是乡村级基层政府,还是中央企业事业单位,对舆情监测的重视程度都上升到了前所未有高度,足以表明舆情监测的重要性。

从大的环境来看,舆情监测行业要达到成熟期,还需要一个相对长的培育过程。由于行业的鱼龙混杂,出现了要求企业被迫购买舆情监测系统的事情,因此造成一些企业对舆情监测本身的认知存在一些负面看法,这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未来的舆情监测,需要有良好的行业自律才能推动行业的整体发展。

责任编辑:李靖

篇6:走近汉迪之一:碎片化时代的跳蚤生活

关键词:信息碎片化,传媒设计,吸引度

当今时代信息资讯大爆炸, 人们每天要面对着各种多元的媒体, 从传统的四大媒体报纸电视杂志广播到如今电脑智能手机互联网的进化演变, 让大家时时都在信息碎片化的生活状态中, 并且互联网的的延伸产品的丰富化, 智能手机携带的方便随意性和软件平台的多样性也使得人们在不断的关注各种各样的信息, 如风潮一样流行的社交软件也应用丛生, 微博、腾讯QQ微信等多种交流软件在人们心中占有不少的地位, 平时的关注信息也是五花八门, 让人们在不时的接受着碎片化海量信息。

当海量信息碎片化以爆炸式涌现的时代到来, 人们面对的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信息资讯诱惑也会变的更加渐渐失去了感觉而麻木, 由单纯的文字信息标题的吸引要上升到图片的吸引再到声音和动画的吸引才会去认真关注, 而单一呆板的无趣设计可能会面临传达的失败。笔者试图通过一系列多种传媒不同设计吸引度要求做分析。

首先, 从最早的传统媒体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体开始, 设计的吸引度其实一直就是创意者关注的问题, 只是由于当时的人们交流媒介十分有限, 纸质印刷媒体的诞生给人们交流信息带来了便捷, 当时的文字信息能在纸媒传播已经相当难得, 所以当时的报纸杂志及多种印刷媒体数量也极其有限考虑更多还是如何进行信息的资料传播, 到后来随着印刷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报刊杂志等印刷媒体的出现, 大量的文字和图片信息的涌现, 使得传统纸媒体也需要设计的吸引度提升来读者的注意力。并且随着现代的互联网多媒体的影响, 传统的杂志报纸等印刷媒体的阅读人群在不断下降。同时像杂志报纸这种纸质媒体由于信息量由于受版式和媒介本身的局限不能像互联网那样海量扩充, 所以在有限的版式中做信息的筛选也非常的重要, 如果读者在阅读中面对过于繁琐、版式杂乱、没有创意、平淡无味等没有吸引度的图文信息时, 估计是一扫而过没有留下任何印象, 估计可读性和传播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从而, 信息碎片化时代对竞争激烈的传统纸媒也提出了挑战, 那就是日益剧增的读者下降和对其吸引度的要求越来越高, 可选性太多的阅读方式使得其不得不加强吸引度的设计。

其次, 以电视广播为代表特征的媒体, 在信息碎片化时代也同样面临着传媒设计的吸引度的要求, 如果说广播作为弱势只有声音的媒体需要增加声音的吸引度还可以理解的话, 而电视是图文并茂有声有色有动画的丰富媒体, 应该说本身吸引度还不错, 但是事实上最近些年来, 电视传媒栏目也在不断设计增加吸引度。我国的电视台从少到多, 从中央到省台在延伸到地方台, 现在已经日趋成熟和饱和, 各台的定位也越来越完善。而面对当今互联网时代信息碎片化多媒体的挑战, 作为传统四大媒体的电视广播也自然受到了冲击和影响, 对电视广播传媒设计的吸引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仅要面对同行同一时间段的收视率的竞争, 也有面对来自多媒体诱惑所抢去的观众, 所以其传媒栏目包装和广告设计的吸引度要求也越来越明显。例如在有的电视台推出什么收视率高吸引力强的电视栏目后, 马上就要其他台模仿推出其同样吸引力高的节目, 可谓是趁热打铁抢收视率和关注度。大家都知道作为媒体行业最关心还是收视率, 这个是与其广告收益密切挂钩的, 收视率高说明观众其花费时间在上面越高, 商家投放广告越有成功的可能性, 而媒体的收视率也是商家决定投放广告的一个重要指标, 所以电视台等传媒需要有好吸引度的栏目包装设计来增加观众的收视率, 高的收视率也是广告商投钱给媒体的最好理由。因而, 在这信息碎片化多媒体时代, 增加电视广播此类传媒设计的吸引力也是很有必要的。

再者, 来谈谈这些年来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互联网多媒体传媒, 网络的发明到发展普及, 短短的不到二十年, 却对我们全世界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由电脑的互联网到智能手机的联网运用, 各种网站和软件及社交传播媒介, 让我们生活在信息碎片化的多媒体世界中, 人们不再是生活在只有原来的传统印刷纸媒世界, 也不是只有电视广播就觉得节目丰富了, 恰恰是互联网这张巨网, 把许多传统是四大媒体挑战的体无完肤了, 互联网的魅力在于其自身的无限可能性和海量的扩充性, 同时又是一种互动交互式的模式, 不是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 因而其吸引度和延伸性更大更广, 其如魔力般的使得全世界人们都在用它关注它, 如现在的社交软件QQ微信微博等五花八门的多种多样的软件到生活中的多种运用工具, 网上电子商务及综合办公等多种手段, 让人们已经生活在这张无形的大网中。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 随时随地人们都在沉浸入了自己的网络媒体世界, 大家到处可以看到在地铁公交车的士交通工具、公园商场街道、居家办公娱乐休闲等各种各样场合的低头族在不停的刷智能手机的人群, 说明全世界人们已经受到了这场新媒体的巨大影响, 其吸引度就不言而喻了。

但是互联网多媒体智能手机新媒体的综合运用功能这么强大, 其商业的蛋糕巨大无边要从中分一羹也不是那么的容易。如同样做门户网站有的赚钱的就有亏本的, 同样做电子商务像阿里和京东就扩大了规模和影响赚了盆满钵满还有的就烟消云散了, 同样做社交软件QQ微信就能很快扩大市场影响占据一席之地而有的就还默默无闻, 同样做行业平台有的已经站稳了市场扩大影响建立了客户群而有的仍然还在苦苦挣扎等等。而这里其实也是蕴藏着非常深厚的资源的建立和客户受众吸引力平台的打造, 这说明在互联网多媒体时代, 碎片信息化和智能手机运用的多元环境下, 我们依然需要好好运用这个新媒体综合平台, 抓住有效的受众和客户资源, 传媒设计的吸引度要求也是十分的重要。

以上罗列表面上是媒体发展演变对传媒设计吸引度要求的阐释, 实际更是市场化大环境和信息碎片化时代对媒体自身所带来的挑战要求。试想, 在当今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 杂志报纸等印刷媒体如果不在受众人群和吸引度上下功夫, 失去了目标人群读者对纸媒本身就是一种危机, 从这两年连续有纸媒倒闭就可以说明问题;电视广播媒体如果不在栏目上做创新和传媒吸引度上做文章, 那也会有一部分的受众将渐行渐远, 也是对其传统四大媒体的压力;互联网媒体包括现在流行的智能手机综合运用软件媒体, 也是每天都在更新换代, 不断的增加消费者的吸引力扩大市场的占有度, 同时也是时刻在面临同行和对手的竞争和挑战。可想而知, 信息碎片化时代的传媒设计的吸引度要求已经深入到了每一个角落。

信息碎片化时代是一种挡不住的发展趋势, 吸引度的设计要求不仅在传统的四大媒体而且在互联网新媒体智能手机等综合运用上都是需要的, 由于篇幅有限传媒设计的表现没有展开详细叙述, 设计的吸引度要根据不同的媒介和受众有不同的设计要求, 如何有针对的设计有效的传播达到理想的效果, 不仅是消费者观众关注的也是每一个传媒人和广告商家客户关心的问题。

信息碎片化时代传媒设计的吸引度要求, 是当今新媒体时代发展的必然关注, 也是一个长期的研究课题, 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大环境下, 融入不同要求的多种媒体, 找准定位挖掘潜在的消费者, 增强吸引力让其从纷繁复杂的信息碎片化中摆脱出来, 为信息传播者商家和受众客户双方都创造价值, 这也是当今信息碎片化时代传媒设计吸引度要求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刘扬.“碎片化”信息时代报道如何追求深刻.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年1月22日第004版.

篇7:北野 碎片化时代的万花筒

大家知道树叶,如果一个树叶它有根、枝干,那么这个树叶就是有生命的,但是如果这个树叶离开了枝干,就像我们很多去西方学习的人,学很多西方的理念,然后拿到中国来,相当于一个人拿一片叶子回来,大家知道如果离开了那个根,这个叶子过不了多久就会枯干了。

那么这个碎片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大家知道在今天人类的全部的思想包括政治、经济、哲学,影响我们整个人类制度,主要受西方三百年以来的一些主要思想的影响。第一个就是英国的哲学,第二个就是我们熟悉的科学。但大家知道这两个思想,它强调的主要理念,第一我们只相信今天的理念,不相信任何道听途说。第二就是科学,科学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一定要相信那些证实和正确的东西,如果不能证实,那就是假的。你如果不能承受这个试验,那就是偶然的,也是假的。

问题是这两个思想,产生了一个巨大的问题,比如说人类文明,有一万年到今天这么漫长的跨度。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人不可能掌握人类中的所有知识,一个人也不可能经历所有人的努力,换句话说在人类整体来讲,每一个人都成为一个碎片,那么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就是我们不得不去研究我们知道的这个世界。

这就是碎片化,是精神的碎片化。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到底是怎么回事?今天谁都不知道,所以当你问一个人说,今天世界怎么了?中国怎么了?你会发现这样一个情况,就是政治家说一套、哲学家说一套,历史学家说一套,搞经济的人说一套,中国人说一套,外国人说一套,其结果就是我们所有人,已经从根本上被击碎了,再加上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所有的这些信息爆炸,就造成了每一个人都只从自己的一点,从个人的感受去看人类这个主体,其结果就像一个镜子一样,越来越碎。

今天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就跟这种精神信仰的破碎,这种文化的破碎,有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今天面临的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这个碎片化导致的。碎片化到底该怎么解决,这个可能不仅涉及到我们每一个人,涉及到我们怎么谈恋爱、怎么工作、怎么与人交流,甚至怎么建设这个国家,因为如果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碎片化,而且越来越碎的话,其结果作为一个整体就没有用了。

如果我们有一个方法,把这些碎片化重新组织起来,那么你可能会在你的领域中,或者通过你自己的努力,通过你的创新,把它创造出一个新的奇迹或者一种新的美丽,这可能就是碎片化时代设计重组的一种核心理念。

首先,如果仔细想,不管是你个人还是人类漫长的的历史,实际上归根到底是一个什么问题?是人的问题。如果没有人可能就没有今天人类面临的一切问题。也就是说不管从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们永远逃避不了这个问题。这个是一个核心的概念,就是人到底是什么。

人至少有三个概念,第一个,人是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概念,比如说你今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那么一百年前你是大清国的人,两千年前你是秦朝的人,如果你移居到美国,你的后代就是美国人。换句话说,其实人就是你自己,除此以外你什么都不是。但你又是什么呢?你是你行动的结果,这是在历史长河中看出来的。

第二个,我们从动物行为学看人。有一个动物行为学家,他曾经获得诺贝尔奖,因为研究动物的行为,那么他告诉我们的所有的动物,包括人所有的行为和思想,受四个基本的区域驱动。第一个就是本,生成本能,人的一切的思想和行为核心是围绕他如何能够接受教育。第二个,就是趋势的本能,人不仅考虑怎么生存,他还要怎么生活的有效。所以人是怎么生存的,决定了人的人格思想方法和态度。第三个,就是从哲学角度看,人是什么呢,是一个符号系统,我们为什么能够交流、我们为什么要讨论问题,我们为什么能解决问题,是因为我们使用统一的符号系统,来通过沟通,来实现我们的目标。如果我们的语言不同,我们没有共同的语言,我们就没法交流。第四个就是生殖本能,也就是演变成人类的所谓的爱情。

篇8:数字时代下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

其实,要想了解碎片化阅读的概念,应该先了解碎片化的概念,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至今也没有文献资料对碎片化做出一个确切的定义。笔者比较赞同喻国明(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对碎片化的界定:他认为碎片化是新兴媒介的产生,分割了传统媒介的市场份额,新兴媒介增加了,信息传播的量就增大了,表达的观点就出现自由化。所以笔者认为碎片化阅读就是指通过QQ、微博、微信等平台接收到一些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内容来进行阅读的一种方式。地下铁里、公交车上、候机大厅、火车站等等只有网络的地方,大部分人手里都会拿着手机、电子书、电脑等数字终端在浏览,不可避免地,我们已经进入了碎片化阅读的时代。

2 碎片化阅读的利

1)阅读成本低。通过各种数字终端来时行阅读的成本比较低,因为大部分内容都是免费的,即使是收费的,也要比纸质出版物的价格低很多。另外,如果觉得内容不好或者不适合阅读可以随时放弃,而纸质出版物一旦买了,就别无选择,不管内容是否适合,而且我们也不可能把所有领域的书籍都买到手。

2)可以充分利用零散时间阅读。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工作、生活、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安安静静地享受阅读时光。而碎片化阅读恰好弥补了这样的缺憾,人们可以利用等车、等人、等餐……这些等待的时间进行碎片化阅读,充分利用了零散时间,在很在程度上节约了时间。

3)阅读更方便快捷。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等阅读终端也应运而生,QQ、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兴起,给碎片化阅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浏览想要浏览的内容。

4)阅读内容更新及时。因为互联网的快捷,内容生产的时间也大大缩短,很多内容几乎是时时更新,只要关注了相关的内容生产者,就可以随时阅读到最新的内容。

5)阅读内容更丰富多彩。和传统出版物相比,这种碎片化的阅读的内容更加丰富,可以同时出现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相结合的内容,给阅读者更大的视觉冲击,更能吸引阅读者的眼球,这也是人们更倾向于碎片化阅读的主要原因之一。

6)信息量更大。互联网阅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内容生产者可随时生产出新鲜的内容,不用担心库存、积压等传统出版物面临的这些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做任意接受所感兴趣的信息,使得我们获取信息的量越来越大,知识层面也越来越丰富。

7)阅读内容的可选择性更强。碎片化阅读时代的一个的特点就是我们对阅读内容的可选择性越来越强。就拿微博或微信的公众号来说,如果我们关注了一个感兴趣的公众号,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其内容并不适合,那么我们可以随时取消关注。再比如我们特别想获取某一方面的内容,那么我们就去搜索相关内容,马上就会出来大量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通过筛选和比较选择最符合需要的加以关注,既节约了时间,又节约了成本。

8)存储更方便,查阅更便捷。一本纸质出版物,不可能每个字每一句话都是对我们有用的,有时候可能只有一小部分的内容是我们需要的,但是我们却要把整本书买下来。而碎片化阅读的内容存储起来就方便多了,如果我们在数字媒介上发现自己想要的信息,可以用收藏、下载、复制等手段存储在电脑、手机里,当我们需要查阅的时候,只要输入关键词就可以找到相关内容或者链接。

3 碎片化阅读的弊

1)碎片化阅读的印象不深刻。由于碎片化的内容太多,令人很难招架,一时间接受的信息量太大,在还没有消化吸收的时候,又一波信息纷涌而至,因此很难对阅读过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这些内容都相对较短,对问题的剖析不是特别深刻,看不到本质。浅层次的阅读,当时看了觉得很多,但是很难在大脑中停留太长时间。

2)生产流程不够严谨。碎片化内容和生产流程无法与传统的纸质出版物相比。监督环节几乎没有,作者写完可能不经检查就直接上传。常常会出现错别字、用词不严谨等语法错误,这样会误导一些读者,特别是学生,他们正是在学知识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在碎片化阅读的过程中被误导,形成错误的认知体系。网络上还充斥着一些虚假不良信息,对那些辨识能力差的学生来说,打击更大,有很多青少年犯罪就是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侵害。最可怕的是还有很多与主流思想背道而驰的信息,在不知不觉中腐化人心。

3)碎片化阅读更偏向于娱乐性。碎片化阅读更能冲击人们的感官系统,因为其特有的“有图有真相”的阅读方式,人们更易于接受其娱乐性。所以人们的阅读内容看似越来越轻松,但实则却很难领略到深层次的东西,阅读的效果就越来越差。

4)碎片化阅读遏制了想象力的发展。在阅读纸质出版物的时候,主要是以阅读文字为主,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产生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文字表达来理解其深刻的内涵。而碎片化阅读就像电视剧一样,遏制了人们的想象力,跟着剧情被动地接受,完全没有时间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想象。在这种碎片化阅读的方式下,很容易产生惰性思维主,还没有机会去想问题、分析问题,浅显的结论已然呈现在你面前,只有被动接受。

5)容易导致网络依赖。碎片化阅读的必要前提条件是一定要有网络,没有网络,就无法实现阅读。久而久之,人们很容易形成网络依赖。当没有网络时,则会产生焦躁不安、无所适从、莫名的惆怅感、很难集中注意力、过一会儿就要拿起手机看一看等现象。网络依赖的更显著后果就是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景:人与人之间交流时的漫不经心,在聚会场所人手一机,放眼望去全是低头族,用社交软件交流而不是面对面交流……人们与现实生活接触得越来越少,人情淡漠,不利于人们正常健康的生活。

4 建议

1)健全碎片化内容生产的监督机制。面对如此巨大的碎片化内容生产,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生产的内容时行监管,保证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和严谨性。

2)国家政策应偏向于纸质出版物。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对纸质出版物的打击空前巨大,很多纸质出版物不得不淡出历史舞台。国家应当加大力度扶持,出台一些免税、补贴等相关政策来保护纸质出版物。

3)多开辟一些鼓励阅读纸质出版物的途径。可以多开放图书馆、阅读室,并适当延长开放时间;可以逐步将大学校园里的图书馆部分对外开放;图书馆里多下设儿童区,让儿童从小养成阅读的好习惯;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说故事”区,吸引更多的人爱上读书;给24小时营业的书屋更多的政策支持……把人们从碎片化阅读拉到现实阅读中来。

4)静下心来制定读完一本书的计划。每个人都要刻意地远离碎片化阅读,尽量减少碎片化阅读时间,从自身做起,制定一个读完一本书的计划,不论从何时开始读书,都要坚持读完,刚开始读完一本书的时间可能会很长,但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会越来越短,逐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碎片化阅读,有利有弊,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其优势,坚决规避其劣势,让先进的生活方式为我们所用,而不是我们被利用。

摘要:最近常常看到这样一句话:你有多久没有读完一本书了?看完之后,心会猛然一颤,我有多久没有读完一本书了呢?仔细想想,确实是个现实的问题,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个现象。不是不想阅读,而是常常拿起一本书来,刚刚看了几页就放下了,然后又去忙其他的事,当想起来再拿起来看,可此时发现前面的内容似乎已经模糊,只好再重头看,就这样很难坚持看完一本书。其实仔细分析,出现这个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数字时代的迅猛发展造成的。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QQ、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崛起,使自媒体的发展空前壮大,大量的信息扑面而来,令人应接不暇。看似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阅读内容,但这种碎片化的阅读和传统书籍相比,究竟是好是坏呢?在这里笔者想重点分析一下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希望能给读者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从中受益。

关键词:碎片化阅读,阅读成本,利与弊

参考文献

[1]六大举措应对“浅阅读”[J].信息网络,2007(12):13.

[2]刘晶瑛.碎片化阅读对高中阅读教学影响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篇9:媒体碎片化时代的定海神针

从产品和企业的角度讲,营销是个大概念,广告传播只是营销的一个环节。而刊登和发布广告的媒体只是传达企业诉求和品牌诉求,以及产品信息、活动信息的一个渠道和平台。

营销最终的目的是要满足客户需求,而通过媒体进行的信息传播,是让供需双方相互了解。企业首先要把产品做好,有能力提供给对方所需要的一切,具备了这些条件后,媒体中介才是有效的,这一点是基础。

媒体碎片化时代的定海神针

很多国外品牌、广告公司来到中国投放广告时,对中国的媒体状况了解不够,运作的广告传播效果就会打折扣。

中国的传媒环境和国外不一样,国外相对来说较为市场化。中国电视格局比较独特,既有政府主导,又处于市场运作当中。电视媒体内部分层级,外部则面临新媒体的竞争。中国的媒体状况很复杂,中国媒体广告投放的复杂程度远远高于国外。

在中国,电视媒体依然是受众最多的媒体,而且是受众接触频率最高的媒体平台。

2011年我在沈阳广告节论坛上,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媒体碎片化时代的定海神针”。在碎片化的媒体环境中,如果信息太多、太广泛,反而让人们无从选择,带来更多的是茫然,而不是自由,太多真假莫辨的信息让人们不知道该怎么选择。在碎片化时代,我们需要能够带来稳定的一个定海神针。

实际上中央电视台(以下简称央视)在中国目前的媒体环境中就承担着“定海神针”的作用。目前的中国,既有传统媒体又有新媒体,既有政府主导的媒体又有相对自由化、市场化的媒体,而央视则一直保持着稳健的可信赖状态。

在纷繁多样的碎片化信息环境中,如果没有一个主心骨,我们的生活就会处于一种恐慌和忙乱之中。央视由于其政府主导的背景、地位和作用,起到主心骨作用。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11年日本地震期间中国市场的抢盐事件,头一天传言说海盐受到辐射,盐可能涨价,第二天全国开始抢盐。央视马上联系相关部委做出官方的科学解答,抢盐就停止了,并开始退盐。

现在的媒体环境确实给我们带来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但是信息泛滥、媒体泛滥,又让我们无所适从,最终必然需要有一个可以让我们放心的话语通道。

央视广告:

反映中国企业发展的脉搏

回顾这些年,央视广告一直紧贴中国经济的脉搏。改革开放后,进入市场经济,中央电视台的广告开始出现。市场对于广告的需求量逐渐增大。上个世纪90年代,企业对于广告的旺盛需求直接促使央视进行广告招标,至今已经十几年了。

在央视荧屏上出现的广告主及其产品逐渐更新换代,这正是中国经济走向的反映。最初的广告简单地围绕产品进行推销,介绍产品功能;后来逐渐提升,讲产品更安全、更人性化,产品特点更加丰富、立体;再后来开始打情感牌,不仅仅做产品广告,还做品牌广告,广告的内容和手段都越来越丰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从简单地满足消费者基本的功能性需求,到满足比较高的功能性需求,再到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让消费者快乐,感觉很美好的一个发展过程。

实际上,广告发展的过程正反映了中国消费发展和逐渐升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有企业退出,有企业进入。

企业退出,并不是因为广告无效导致的,而是它的产品已经不能适应消费者,不能适应消费者已经升级了的需求和观念,而被市场所淘汰。

以前有人动不动就提某个企业说:你看以前它在央视做广告,后来这个企业不行了,甚至关门了,说明广告不起作用。其实这不是广告本身的原因,广告只是商品、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中间桥梁,中间桥梁能够决定源头的生死吗?决定不了,一定是企业无法满足终端消费者的需求,或者是终端消费者的需求升级了,而企业的产品没有升级,那么自然就会被市场淘汰。

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大多数人应该都记得有个燕舞收录机,当时燕舞收录机的电视广告可谓红遍大江南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时候燕舞确实在国内是做得最好的。但后来其它企业的产品逐渐升级换代,而燕舞仍然用双卡卡带录音机,未能推出有竞争力的替代性新产品。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它的产品当时卖得太火,根本没有感到对产品升级换代的需要。当其它企业的产品电子化、便捷化之后,它还是原地不动,就被消费者抛弃,最终这个品牌在市场上消失了。

央视广告展示的产品在不断更新换代,也体现了消费水平的提升。企业除了对产品功能进行升级,还要将品牌诉求、感情诉求运用到营销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做品牌,为品牌加入很多个性化的内容。

有的企业除了做产品广告,还做品牌形象广告、企业形象广告,就是这个道理。即便是做产品广告,其表现形式也在逐渐成熟。现在有些广告甚至比节目都好看,对此,小孩子是最直观的,很多小孩子愿意看广告,为什么?因为广告做得好,做得有意思,在很短的时间内,展现创意十足的内容和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决定和影响企业生死存亡的,有很多因素,市场在不断地进行着大浪淘沙,能够留下来的一定是优秀的企业,是能够随着消费趋势而不断改进和提升的企业。很多企业抓住了新的机会,发现了新的消费者需求,借助央视传播自己的品牌。企业在央视投放广告的进进出出是很正常的,这种进进出出正好反映了企业适应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的发展过程。

央视广告的价值

央视在媒体大环境中有自己的特点。什么企业或什么产品适合在央视投放广告呢?

“We sell,or else(如果不是为了销售,广告什么都不是)”—这是奥美创始人大卫?奥格威的名言。央视广告平台自身独有的覆盖率、到达率和影响力决定了客户的广告在建立品牌形象的同时,能够长期地、持续不断地促进销售。

同时,我们也遇到过这样的案例,客户在央视投放广告不单纯是为了提高销售,而是看重一些潛在的好处。举个例子:如果某个区域的经销商或者招商机构对企业不了解,企业在与之谈判时就要做很多工作,过程很艰苦。企业在央视投放广告,就能让对方对自己首先有个了解,在此后的合作中就能节省很多时间与精力,省去很多谈判环节。从这个角度看,广告表面上没有直接推动产品销售,但是给企业带来的战略效果非常之大。

很多客户说:“我在央视做广告,是要让当地政府部门的领导看到,这样我们在当地的生存环境会更好”。很多消费者说:“这家企业在央视做广告,说明企业值得信赖。”在这些情况下,企业确实通过在央视投放的广告改善了生存环境、销售环境和经营环境。

可见,有时广告不见得是要直接拉动多少个百分点的销售,而是从另外的、更加多样化的角度给企业带来利益和好处,这些广告不是要对终端销售起直接、功利的作用,而是对企业长久的发展有更多深远的帮助。

央视的广告之所以能够作用于政府部门,作用于企业与市场伙伴的谈判以及企业的经销商队伍,源于央视非同寻常的特性:那就是作为国家电视台,有很强的公信力。央视涵盖所有重要的新闻信息,信息量非常大,准确率非常高,这种可信度与公信力是央视具有定海神针影响力最大的基础。

在央视,不是说想播什么广告就能播,广告审查非常严格,一定要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我们严格执行,要保证央视形象,不能让公信力下降。虚假、浮夸的广告,在央视肯定看不到。

这些年来,央视的广告客户结构也在发展变化,越来越广泛。从前以快速消费品和日用品为主。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社会进步,其它行业的企业也有了与大众沟通的需要,不仅仅为了销售产品本身,也为了促进企业发展、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纷纷把央视作为投放广告的重要平台。于是,金融保险品牌、高端汽车品牌和奢侈品类品牌都到央视投放广告。比如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很少做电视广告的LV品牌,就来到央视投放了长秒广告。

在广告客户通过投放央视广告收获多方面价值的同时,这些客户的广告投放也充分体现了央视的价值。淘宝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淘宝采用了一种全新的销售模式,尽管本身就具有新媒体的特性,但它非常重视通过央视这样的传统媒体来与消费者沟通和推动销售。淘宝首次在央视做秒杀广告时,吸引了大批的消费者登陆其网站,访问量远远超过了淘宝当时服务器的负载能力,导致服务器瘫痪。有人认为央视的观众年龄段偏老,但是淘宝广告投放案例证明了央视在热衷网络消费的年轻人当中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力,他们看完央视的淘宝广告马上就去点击淘宝网,这就是年轻人的力量,当然也是央视的力量。

上一篇:安全稽查保卫部安全生产工作总结下一篇:电力建设工程安全监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