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徐长青老师

2024-05-24

走近徐长青老师(共6篇)

篇1:走近徐长青老师

徐长青老师的经典语录

05【学习收藏】 2010-08-12 21:37:29 阅读86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徐长青老师的经典语录

在第十届“现代与经典”活动的最后一天,我们有幸聆听了天津特级教师徐长青的《退中的数学》以及讲座“聚焦课堂,追求有效”。徐老师风趣幽默,且满口京腔,上课简直就象是在说相声,说学逗唱之功俱佳,常有经典之语爆出,令人捧腹不已。现在回想起来,还感觉意犹未尽!徐老师曾说:“孩子明天的需要,就是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孩子一天,为孩子一生。”以下是徐老师讲座的大概内容:

首先,要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徐老师说:“如果把一节课四十分钟平均分为几个五分钟,那么每个五分钟都要让学生有创造的思维!”徐老师认为,数学答案的唯一性,极大地束缚了孩子的思维,因此,我们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不是求得标准答案,而应教给孩子一种思维方式。可见他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视。在日常教学中,学生思维的火花往往都是被我们的老师于无意中扼杀。徐老师指出,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可以分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三步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淡化问题的结论,衬托其方法与思想,这样就能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其次,尊重科学,掌握教艺。第一要做到五个尽量:“尽量让学生自己观察、尽量让学生自己思考、尽量让学生自己表述、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尽量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第二,精讲多练;在此,徐老师提出了“三不讲”、“三讲”的原则。三不讲即“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能会的、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三讲即“讲易混点、讲易错点、讲规律方法”。其中,他将“学生已会的”称为第一发展水平,而“在教师引领下学会的”叫第二发展水平。在这两者之间的领域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我们老师所要教学的。第三,问问题的学问;徐老师将课堂的问题分为微解答距、短解答距、长解答距、新解答距四个类型。他认为,教师对待提问,不要过早的表态结果,要注重孩子思维的过程。一节课的开始是思维的开始,一节课的结束也是思维的结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学会等待。第四,教学课件运用的四个“不可替代”:不可替代板书、不可替代教师的语言、不可替代学生的想象、不可替代学生的参与。第五,做到“五到位”:认定目标到位、精讲点拨到位、反馈矫正到位、强化训练到位、课堂管理到位。

最后,徐老师谈到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他认为,教师在听其他老师课的过程中,其实是在建设自己的课堂。

徐长青老师的经典语录:

1.退、退、退,进、进、进,回头看,找规律。(“退中的数学”教学中的话,揭示了数学思想方法,源于华罗庚的思想。)

2.在特殊中猜想,在一般中找规律。

3.要给孩子闭上眼睛思考的时间。

4.许多孩子还在思维的路上。(课堂用语)

5.教师要摆脱教案!

6.教师不能“好心种恶果”!(针对有的老师喜欢把内容讲几遍的现象。)

7.孩子,你就是老师讲课的“托”!(针对学生揣摩教师用意的现象。)

8.教师的脸千万不要变成“天气预报”!(教师不要轻易透露答案的信息。)

9.问题要问到中上等,解答要做到中下等。

10.有的课没有高度和深度,只有温度。

11.通过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知识。(针对惯常所说:通过教学知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12.在简单中让学生深奥起来,这就是大师!

13.简单到不拒绝任何一个学生的参与!

14.有的孩子,不学习不知道自己是笨蛋,一学习就发现了!

15.我不懂!我不管!(课堂用语)

走近徐长青(转)

人生感悟 2010-05-16 21:39:11 阅读1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第八届现代与经典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在淮安举行。全部是名师上课专家讲座,据参加语文听课的老婆回来说很精彩,我想数学肯定也不差,但不知学校是否安排我去,心中满是疑问。直到5月21日放晚学时李校长通知我去淮安听课并带队,心中窃喜,但也遗憾只听一天,不过知足了。研讨会第一天安排的是听三个报告,四节特级教师的观摩课。这些专家的名字都很陌生,这大概就是外出听课少的因素吧。其中徐长青这个名字听说过,从阿杜嘴里,但未见过此人。

徐老师的课是当天四节课中的最后一节,其他老师的课都非常精彩各有千秋,从不喜欢记听课笔记的我整整记了十几张。听完徐老师的课,我竟然一个字也没有记下来。我完全陶醉在徐老师的课堂之中,与蒋峰老丁等两千多老师一起傻傻地听,傻傻地想,傻傻地乐,傻傻地……竟然忘记了我还没完成写听课记录的任务,旁边的老丁也一字未记。后来还用自己的老理由为自己开脱:听课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把听的内容记录下来,就是听课了吗?不是!要真正从别人那里学到点什么,哪怕是一点,也是收获,听课记录记的再多也是无用的资料而已。徐老师的课堂是魅力的课堂,活力四射的课堂,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数学课原来可以这样上:“看似随意的刻意,浑然天成的雕琢”。

最初吸引我的,是情境创设过程中那充满激情的、演绎了不同角色的声音——那声音让我有种熟悉的感觉。那一瞬,我分神了。在记忆的引擎中仔细搜索。脑海中蹦出一个又一个名字名字——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冯巩?不,是老毕?想一个否一个。这声音吸引了在场的所有学生,吸引了全体老师。故事结尾的悬疑吊足了听课者的胃口,各种猜测接踵而来,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思维的活跃性——情境的创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采用了一组常用关联词“既……又……”,老师又用手势展示出“重复”的直观意象,形象地告诉学生“两个V组成一个W,借助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科整合不留一丝痕迹,却又浑

然天成。

徐老师抓住学生好玩的天性,让孩子们玩“抢椅子”的游戏。他首先搬出两把椅子,请上来两个学生,然后说出游戏规则。学生马上提出:两个人抢两把椅子,不会有人被淘汰。徐老师“恍然大悟”地说:“哦,是我疏忽了,原来一个人有一把椅子,在我们的数学里,就是一一对应。”看似一个疏忽,其实他正是利用这个环节,让学生领悟到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一一对应。其实这样的渗透在本节课上还有许多点:例如在课前和学生的自由交流过程中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以及后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时时留心学习的教诲,点点滴滴都那么的悄然而至,看似无心之作,其实细细体味,那都是爱的溪流涓涓而至,真是“润物无

声”啊!有冲突往往有突破。徐老师精心预设的情景剧正一步步按照预先的规划悄悄实施中,但矛盾出现了——明明参加“猜拳”的有4人,参加“抢椅子”的有3人,怎么参加整个活动的就只有6人呢?学生该怎样用两个呼啦圈来表示参加活动的同学呢?所有的孩子都眼巴巴的把目光投向了徐老师。可徐老师呢,一面嘴里嚷嚷着:“自己想办法,别看我,看我我也不管!”一面就背身欲离,将身后的纷扰“无情”地抛下——整个会场那一刻静极了,静得可以听见老师们不经意间抽气的声音。坐在后排的我更是忍不住轻轻欠起身,伸长了脖子向前张望。那一刻,我紧张着,期待着,说实话,心里是没底的。俄而,不知是谁抑制不住鼓起掌来——聪明的小女孩和已将两个相邻的呼啦圈都套在自己身上了。情不自禁地,会场上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掌声中,徐老师轻轻地转身,轻轻地走向学生,他的脸上有着淡淡的、真诚的、会心的微笑。那一刻,我的心中充满了感动——这一次放手,真实的大家手笔,源于对自己教学设计的自信;这一次放手,真正地使学生成了思维的主人,真实的生成最精彩;这一次放手,真我的释放,源于对孩子的信赖与期待——期待是最大的信赖,信赖是最大的爱,而那一刻,大爱无声!

参加这节课的孩子何其幸运,徐老师的无言期待,必将在他们的心中刻下爱的印痕;参加这节课的教师何其幸运,徐老师的彻底放手必将成为我们的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一座新的里程之碑。润物无声、水到渠成,课堂在一个个看似无意的刻意巧设下浑然一体必将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和今生的追求。

回来这些天脑海中还回旋着徐老师的音容笑貌。

序言:这段时间从《中国教育报》上读到特级教师徐长青关于简约教学的讲座。觉得对我的帮助很大。他所追求的简约模式,简约理念正是我冥冥苦思、想要追寻又很茫然时,得到了指路灯一样,简约教学让课堂变得由难变易,由繁变简,充满实效、充满后劲,在返璞归真中见实效。我经过整理,把它介绍给各位同行们,希望对你们的教育教学有所帮助。有先进的理念我们大家共享用。

徐长青简介:

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天津市红桥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2009 年成为“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 首批学员。现为天津市市级学科带头人,中国数学会会员。曾历获区、市及全国各类教学大赛一等奖。先后获得天津市“三育人” 标兵、“九五” 立功奖章、天津市基础教育科研带头人、天津市科研标兵等荣誉称号。2008年,天津市红桥区政府、教育局设立了“特级教师徐长青工作室”。近年来,效力于“简约教学” 的探索,出版了专著《徐长青小学数学教学思与行》。我所追求的简约是什么

从冗繁走向凝练,从紧张走向舒缓,从杂乱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邃.在课改初期,我针对学生缺少数学兴趣、惧怕数学、数学学习能力低.下的现象,提出了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 的教师有效干预策略。学生“最近发展区” 的两个发展水平即学生独立探究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在他人指导下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提出“三不讲”,即学生会的教师不讲,这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而言的;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这里强调的是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权,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突出的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三不讲” 在课堂上的实施使课堂教学活动得到优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如何使学生从“学数学比较难”、“学数学很枯燥” 的认识走向“学数学很简单,学数学很容易” 呢? 在与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的一次近距离接触中,大师言简意赅的话语给了我新的启示: “ 数学简单,数学使一切科学变得简单”、“数学好玩,都来学数学”、“不要用我们的方式让他们去接近数学,而是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接近数学”。对呀!简学,如果我们的数学教育走向简单,就不会因形式的复杂与繁琐而让学生远离学习。如果我们的教学好玩起来,就会有更多的孩子愿意走进数学世界,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 进行独特体验、个性认知。这不就是一种真实、自然、以人为本的学习吗? 在思考和梳理的过程中,一个崭新的理念在我的脑海形成: “数学课堂迫切需要从冗繁走向凝练,从紧张走向舒缓,从杂乱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邃”,实现有效的数学教学就是走向简约教学。简约追求的是朴素灵动、反璞归真,以真实的呈现突出核心目标。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基于学生的知识与学习经验,围绕学生困惑之处对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内容选择、活动细化、结构设计、媒体使用、方法指导等多方面进行简约化处理,以求数学教学内容和方法最大程度的整合优化,用简洁、明了、易于操作与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于困惑之中生思启智,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取舍、筛选和提炼,学会有选择地放弃。简约是教学中的一种思考方法。数学课堂教学更多的是结论、思想与方法的传递,用最简单的方式、简练的语言、简明的活动,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思想与方法,追求多样化中最优化,追求表达陈述方式的简明化,都是数学学习思想与方法的延伸。简约应成为一种教与学的方式。从数学学科的本质特征来看,实施简约化的课堂是其学科本身的需要,因为数学学科的特点就是倡导简约的,公式、定理的简明,解题思路的简洁,符合书写的简单,语言叙述的简练,计算方法的简便,等等。

简约教学简在何处

教学情境应真实、简洁,教学内容应简明、充实,教学过程应简化、厚实,教学方法应简朴,多样,教学评价应简明、真诚,教学语言要简练、深刻,教学媒体要简单、适用教学情境应真实、简洁。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情境应该建立在真实的学习起点上,只有真实才会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发生联系,激活个体认知。同时,简约教学还讲求教学情境的简洁明快,直奔主题,应避免因情境的复杂而为学生的学习带来障碍。情境的简约化过程,要求在教学中首先要考虑其与知识的相关性及所包含内容的丰富性与深刻性,应避免毫无生机与挑战的情境。如在教学“ 打电话” 一课时,就以“老师在旅游期间接到学校电话,并要把电话内容通知给每个学生”,以这个常见的联络网设计为.例,学生有兴趣、有经验,提出的要“要最快” 的要求后,又形成挑战性目标,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其活动中蕴含的优化思想,又丰富了情境的内涵,体现了情境的价值。教学内容应简明、充实。教学内容应抓住本旨内容建构知识系统,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是简约教学的目标。故而,我们提倡适度、适量的原则,即有针对性的“少而精” 的选择。重组教材,同时巧用素材,做到一材多用、一景多回,使学习材料与情景在教学中发挥最大作用。如教学“分数意义” 一课时,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我作出了以下设计: 让学生体验用折纸表示分数的方法; 用生生交流方式,说说折出的分数,等等。方法的简朴和多样,使每个学生都有所选择,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发展,多样性的选择又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过程应简化、厚实。教学过程应主线明确,围绕主要认知矛盾展开多层次教学活动,简约教学强调过程的简化,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索、交流,而且活动环节注意层次性。在教学“圆的周长”时,由于教学内容较多,许多教师在学生经历测量、填表、总结出圆周率以后,练习时间所剩无几,而且常常不能准时下课。我在教学设计时是这样体现的: 引导学生采用圆规比测、绳量比较及相关数据查询等方法,首先提出“同一个圆里,周长可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假想,进而采用网络技术,搜集相关信息,引出祖冲之和他的巨大数学贡献,这样,大大节省了时间,也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文献检索的能力。而在掌握了圆周率后,学生尝试了多种不同形式的问题解决活动,一改过去课堂中由于复杂的过程与环节,教师与学生忙个不停,在匆忙中无果而终,最后导致背公式去解题的局面。教学方法应简朴,多样。教学应关注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方法应朴素、灵活,朴素能使学生明白地参与学习,灵活能使学生不断丰富自己,并选择适当方法。如在教授三年级数学“重复” 一课时,由于是数学广角内容,渗透集合思想,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如故事活动、游戏活动、悬疑活动、社会调查等,通过自我体验、合作交流、经验借鉴、肢体表现等多种方法,让每个学生都从不同角度对集合思想有了了解,并促使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活动中。教学评价应简明、真诚。教师的教学评价应渗透学习方法,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个性思维而不仅仅是以结果来评价。要充分考虑到评价造成的学生自我认同,以积极评价为主,准确简明,即使对一些问题与错误,也应真诚地给学生以引导性评价。如当学生提出了不同见解时,不急于评价,而是给学生呈现自己思维活动的机会,承认学生主动的、个性的思维价值。“你的想法很好,给了大家启发”。“你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角度”,等等。教学语言要简练、深刻。简约教学提倡语言简练启智、有趣味性。用尽可能少的话语来传播尽可能多的信息,表达丰富的内涵,因为简练的表达同时有助于学生对思维的提炼和逻辑的提升。教学媒体要简单、适用。简约教学在充分利用媒体优势的同时,强调三个不能代替,即“不能代替黑板”、“不能代替操作”、“不能代替想象”。同时强调使用中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师生操作”、“有利于过程优化”、“有利于资源拓展”。媒体的使用要求针对性,并应简单实用,避免过度使用造成视听疲劳,过多的模拟演示抑制学生想象力,过多的设备使用造成教学准备的繁琐与复杂。

简约教学的应用策略

从激发学生参与,引导学生释疑,启发学生创造三个角度找寻具体本模式的具体实施分为三个阶段,即激发参与阶段、引导探究阶段、鼓励创新阶段。各阶段的侧重有所不同,关键在于学生是否主动、自觉地展开学习活动,并在独立探究基础上,合作交流、相互补充、融合升华、引发创造。激发学生参与有哪些策略呢? 首先是基于问题研究的情境性策略。将学习目标、研究问题以情境方式呈现给学生,鼓励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生动的教学情境、良好的心理环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次是贴近儿童生活的趣味性策略。即,以儿童熟悉的、感兴趣的事例、人物、故事作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参与。如我在讲授“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时,将抽象的数学符号设计成用6个机器猫代表“加”、“减”、“乘”、“除” 四则运算及中括号、小括号,用它们兄弟之间的关系演绎出四则运算的规律。因为形象、生动,因而充满趣味感。再其次是设置教学悬念的启发性策略。即采用挑战性较强,富有悬念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大胆猜测,为学生大胆实践提供可能性。如在讲授“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时,教师让学生出数,而后判断能否被3整除,越出数越大,学生出到20多位数时,教师仍对答如流。这种悬念的设置,使学生很快进入独立探索与发现的实践活动之中。那么,引导学生释疑策略有哪些呢? 首先是活动参与策略。即教师将数学学习内容转化成数学活动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自己的独特见解解决问题。如在讲授“不等式的解集” 时,为了形象、生动地使学生理解并记忆不等式解集的规律,我就就利用形体做数轴,组织学生自编口诀和形体操,学生用他们充满智慧的头脑很快编出了各种各样的口诀。其次是自主选择策略。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并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品质。如在讲授“圆锥的认识” 时,我为每个学生准备了一套学具,使每个学生都能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不同的方法呈现出相同的规律,学生在悄然议论到大声讨论的过程中问题解决了。再其次是容忍暧昧策略。即教师以一种宽容和包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个性思维,哪怕是错误,给学生自由的思维空间,真正让他们独立思考、大胆思维,而不是用教师的结论为学生的思维划上句号。教学中,还要有启发学生创造的策略。小学生的创造,很大程度上是指知识的“再造”,方法的探新,结果的求异过程。主要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展示自我个性、独特见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与心理品质。发散辐射策略。即教学中采用问题、方法、答案多元开放的方式,鼓励学生求异、求变,保护学生思维的个性。捕捉灵感策略。在教学中,我会注意倾听师生发言,观察学生行动,及时捕捉思维的一闪念,充分开发它的价值和创造力。如在讲授“三角形内角和” 时,多种推算方法出现后,有一名女生苦于没有方法,气急败坏的将纸拍在桌上,喊到“撕了算了”。撕怎么不行? 看似违反常规的现象,却引出了一种新方法。行为反审策略。促使学生学习过程中,有机会反观自身,在反思与批判过程中寻求新的方法,得到新的启示。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反思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在否定中去肯定,对思维的创造性培养有巨大帮助。

简约教学模式及实施要点

我紧紧抓住小学生乐于参与的特点,将“困疑” 作为切入点和教学的核心所在,形成了以“教师组织设计学习活动,指导学法,鼓励发现;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自主探究,主动创新” 为特点的简约课堂教学模式(见下图)。

生疑、探疑、议疑、解疑、疑疑五步教学环节。这五个环节是连续的、有序的、发展的、相互联系的,它可以小循环,也可以大循环。在这一模式中,强调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再现创造性的“做”,才可能是有效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创设好的问题环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上。运用这一教学模式有以下的实施要点: 构建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生疑。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提出、发现问题,根据生活情境,解决问题的需要设置问题,根据学生在学习、讨论、研究中的发现引出问题。有时教师也可让学生仅仅根据学习任务或待研究的小课题,自己设计相应的问题。最好不要把问题设计成一问一答的简单交流,应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及情境性。激发大胆猜测,引导学生探疑。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对所研究问题的结果作出预测,而后通过实践活动,即通过类比、实验、对比、观察、联想、归纳、化归,形成更数学化、更抽象的问题,或者形成引人探索、有希望成立的猜想,或者分解成更小、更具体、更可操作、更熟悉、更清晰地表现出递进层次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自己解决问题。这一阶段,强调学生的独立探究,对“迷路” 的学生,不要马上给方向,而是给一个“指南针”,让学生自己试着定方向。对“走错” 的学生也不要马上否定,要尽可能多地肯定学生思维的合理成分。鼓励合作交流,促使学生议疑。问题的解决建立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促进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当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弱、合作能力较低时,教师应深入小组参与议论、逐步引导、激发辩论。灵活选择练习,促进学生解疑。练习设计应是多层次的、有目的的、富有现实性的,可以让学生针对自己的理解情况,有选择地进行练习,有层次地提升自己的思维,这一环节可以灵活地嵌入其他环节中,形成练中问、练中探、练中研的情况,适时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创造反思,引导学生疑疑。课将结束,教师应以开放的题目,引发学生灵活地使用所学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引导学生用变维(改变问题的维度)、变序(改变问题的条件、结论)等方式提出新问题,将问题链引向课外或后继课程。

专家点评 1 博观而约 厚积薄发 华国栋

徐长青老师的数学教学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用他的话讲就是“教学生一天,为孩子一生”,“要上有后劲的课”,体现了数学课程的性质、特点和规律,体现了改革和创新的精神。他在24年的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纵观徐长青老师的学术成长,是从实践型、研究型到专家型教师一路走来的,他的课真情、自然,在幽默中激情生动。在生成中启迪智慧,简单灵动,在欣赏中成就学生。在他的课上学生总有欲罢不能的感觉,这源于徐长青老师勤于学习,善于钻研和厚重的实践积淀。简约教学及其操作层面实施策略的具体提出表明,徐长青老师已从理念的思考走向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创立,这又源于他对中国文化的独特理解,对自我教学实践的理性提升,更源于他长期从事“最近发展区” 教育理论研究的积累。在目前的教学实践领域,各种教学方法与模式不断涌现,许多优秀教师也正在进行简约教学的尝试。徐长青却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索,他从早期针对教学时弊的“简单教学” 的理念萌生,到个人对“简约教学” 的理想追求,再到以团队形式开展的“简约教学” 实践研究,长达10年时间,执著于此,令人感动,可以说是厚积薄发。徐长青老师在理论层面进行了深入探索,他所提出的简约教学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简约思想,“化繁为简”、“博观而约取,厚积薄发”,这一理论的追溯,恰恰体现了简约教学的正本清源、返璞归真的实践特征。同时徐长青的简约教

学还吸收和借鉴了近现代中外心理学关于简约的思想,其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对学习内容、过程与方式的最大程度的优化,这不正是对当下所倡导的有效教学的理性回归吗? 同时,徐长青老师在实践层面进行了系统探索,提出了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的操作流程和实施策略,并正在逐步完善成教学派系,这更是难能可贵的。简约教学有着深刻的价值。在实践层面,简约教学解决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缺少兴趣、惧怕数学,教师教得辛苦、课堂实效性低等数学教学中的痼疾。在理论层面,简约教学有助于数学教学论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他提出了许多符合时代意义的宝贵教学理念,如研究教育的对象,努力做读懂学生,但不看透学生的人。研究教育的场效,在返璞归真追求自然中,呈现出看似随意的刻意,浑然天成雕琢的课堂效果。研究教育的途径,让学生在无意识的环境与状态中学会有意识的发现与思考,在真实的个性的感悟与体验中形成认知冲突,从而实现对自我认识的提升。研究教育的情感,用亲和与幽默涵养智慧,用宽容与等待激发智慧,用信任与激情提升智慧,用激励与挑战展示智慧。研究教育过程,正本清源、返璞归真,追求简单而不肤浅的深刻,关注差异,以自然、灵动、多样的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他对数学教育的独特理解。

专家点评 2 教育的独特理 视野、责任、勤奋是成就名师的基石 李嘉骏

初识徐长青,是在1995年在海南岛参加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全国第二届小学数学优质课观摩评比” 活动中。当时,他作为天津市选送的教师代表与全国其他教师同台竞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当时讲的是“分数的意义”,课堂上他淡定大气,驾轻就熟,学生都被他的课吸引了。再识徐长青,是在2000年小学数学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上,他是天津参训的5名国家级骨干教师中唯一的男教师,开朗热情,主动承担班里的工作,班上的学报《小学数学通讯》就是他编辑的。而后,与长青老师共事的机会多了,除了一起外出讲学,他还成为了我主持的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的核心组成员,并负责和主持天津地区的课题研究工作。2006年,我又推荐他到中央教科所做国内访问学者,追随华国栋教授研究“最近发展区”理论,此时我们接触就更多了,因此就更为了解他了。他是一名“学者”。长青老师的成长之路就是学习、实验与研究之路,他从1995年参加教学论专业课程班的学习到北师大的进修、国家骨干教师的培训、国家级骨干培训者的培训,到中央教科所国内访问学者,再到参与“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 的培训,就没有停止过学习。虽然他从事教育管

理工作已经多年,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一线的教学工作,还从研究角度向自己提出新的挑战,提出了“简约教学”,并系统地总结了简约教学的实施策略与步骤。他是一个“智者”。他善于思考,既有“数学头脑”,又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极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不求做名师,只求做学生一辈子的恩师”、“数学简单,数学使一切科学简单,就让我们的教学从简单开始,并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和自由,简单到不拒绝任何一个学生参与”、“与有思想的人对话吧,他会唤醒你沉睡的思想”,每每不多的话语中凝练着智慧。他还是一名“行者”。他且思且行,勇做教育先行者。24年的教学生涯,给了他丰富的实践积累; 他专注于三尺讲台,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的亲身参与者、传播者、示范者。这种身体力行的教育存在方式,使他得以保持教育的激情和“先行一步” 的自信。至今,他为全国教师作各类培训和专场报告达300余场,并多次为贫困地区和灾区进行“智力援教” 活动。徐长青老师是从实践中走出的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醉心于教育实践,却又执著于教育科学研究。他是教育的“学者”、“智者” 与“行者”,我希望徐长青老师在事业中不断挑战自己,从“者”的角色迈向对“家”的追求。

篇2:走近徐长青老师

徐老师的课堂是欢乐的。这种欢乐来自于他诙谐逗趣,引人入胜的语言。比如,在让学生上台演示烙2张饼的过程时,学生没有把“饼”带上来,于是他因势利导,问:“你的妈妈给你准备饼了吗?”学生说没有,他就举起孩子的双手说:“你妈妈时时都给你准备了小肉饼。我们就来烙你这两张小肉饼吧!老师的手就是锅,你的手心手背就是饼的两个面。” 顿时课堂上笑声一片,我想也只有徐老师能将生活中的资源利用得如此得心应手吧!更妙的是,当学生在烙饼时,他要求学生做动作得配上声音。“嗤啦,熟了!三分钟,再翻过来,嗤啦,又熟了!3分钟,共是6分钟”。这一过程,徐老师形象的以手代饼,配以声音动画,学生在笑声中不知不觉地感悟到真知,学得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在烙三张饼时,徐老师借用了“借一张”、“等一等”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演示,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如何“交替烙”,既突破了难点,又让课堂生动活泼!从学生亮晶晶的眼神中,可见徐老师的教学艺术之魅力。

本节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节课旨在体现统筹优化数学思想,而徐老师的精心设计更堪称优化。上课伊始,徐老师从学生熟悉的例子入手,故意创设一个发放练习纸的环节,看似漫不经心,实际启人深省。这个问题,从情景材料看是生活问题,但从数学的角度去看,却是经典的数学问题,当学生自己得出“节省时间”的优化方法时,教师再水到渠成地出示华罗庚的两句名言,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优化思想,形成深刻的印记。这节课,徐老师围绕“怎样烙,最节省时间?”这一主题,先安排烙2张饼、4张饼,研究饼数、面数、方法、烙的次数和所花的时间数的关系,再让学生猜测并亲自动手实践烙3张饼要用多少时间?在此基础上,探究烙5张饼所需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最后是讨论烙1张饼需多少时间?思考“刚才的发现对烙一张饼适用吗?为什么?”五个活动层层递进,逻辑强、思考性强。且每个活动徐老师都能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展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徐老师的课,妙于他幽默智慧的课堂语言,精于他润物无声的教学设计。一节烙饼课,虽未见真饼,却闻着了浓浓的烙饼香,体验到了浓浓的数学味。

徐老师还提到了简约教学,针对学生缺少数学兴趣、惧怕数学、数学学习能力低下的现象,提出了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 的教师有效干预策略。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两个发展水平,学生独立探究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或他人指导下所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的认识。提出“三不讲”即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的了解);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还学习的主动性权于学生);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正是“三不讲”使课堂教学活动得到优化,把有限的教学时间与活动

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取得一定成效。坚持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同时,徐老师的一些话对我触动也很大。不用我们去伤害孩子,要用学生的错误惩罚他们。是的,“伤害”孩子的目的,就是让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改正自己的错误,学会批评学生的艺术,让他们改正错误的同时,感激老师,而不是叛逆,恼怒老师。第二句是眼动黑板擦了,就没了;脑动,黑板擦了,还属于你了。我要把这句话告诉学生,鼓励他们,学习用脑时,你就学会了。教育的成功在于:学生离开了老师还在学习,还愿学习;学生离开了学校,还在读书,还愿读书,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态度。我们要承认差异,要让不同的孩子更不同,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尊重。

徐老师尊重学生、欣赏学生,这才是真正的大师风采,这才是真正师德的体现。徐老师在课堂上不吝惜自己表扬的语言,关注学生的面特别的广泛,争取让每一个孩子听懂,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徐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人情味”。他对学生说的每一句话、他给学生的每一个眼神、他对学生做的每一个动作,无不是发自内心的,就是通过这些,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对他们的鼓励、对他们的欣赏。

篇3:天津有个徐长青

在记者眼中, 徐长青既有“数学头脑”, 又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极强的口头表达能力 (回答记者提问, 措辞严谨, 逻辑清晰, 表意准确, 妙语迭现) 。鉴于徐老师的语言与他的个人形象、独特魅力不可分割, 本文将多次引用他的话, 以彰显他的个性特质。

“在路上”———“行者”徐长青

2000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对“行者”的解释是:“ (书面语) 行人;出家而未剃度的佛教徒。”记者所说的“行者”是对第一种解释的延伸:指某条道路上的先行者、行动者。“行者”徐长青意指:在教育道路上勇敢先行、不懈前行、执著笃行、常施善行的人;“行者”不断进行着自我的超越, 更不断在示范和带动。

他且思且行, 勇做先行者

徐长青获得过全国教学大赛一、二等奖, 更连续8次摘得天津市教学大赛一等奖。近十年来, 他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并指导全国各地教师的专业发展, 如今, 他已从教22个春秋。虽不再承担一线教学工作, 但他从未离开过讲台, 他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的亲身参与者、传播者、示范者。这种身体力行的教育存在方式, 使他得以保持教育的激情和“先行一步”的自信。1991年, 21岁的徐长青获得了天津市教学大赛一等奖 (天津市“青年杯”优秀课评比优胜奖) 。2000年, 他获得全国大赛一等奖第一名之后, 便决定“把2000年之前的历史封存起来”, 不再重提青年时期取得的成绩, 而将目光投向更高更远的未来。但记者的笔却不能不被往事和历史所点染, 因为每个人的今天都是过去每一天的累积和叠加。

往事之一:“操场上的徐老师”。那时徐长青20岁出头, “每天中午我在学校吃饭, 吃完饭就拿把椅子在操场上坐着, 学生自由来找我问问题, 各年级各班的都有。时间长了, 外校学生慕名而来。在红桥区实验小学, 每周三下午4点, 我在礼堂为学生讲学习方法。不收费, 学生自愿参加。慢慢地, 老师的孩子来了, 外校的孩子也来了, 再后来, 礼堂下午两点就要开门, 因为爷爷奶奶们来了, 他们要替孩子占座。”在操场上为学生们释疑解惑, 这一做法实在“新鲜”, 也实在让人感慨、激动。这表明教师离学生很近, 数学离学生很近。徐长青自觉、理性地把“带领学生走近数学”作为教育的目标和手段。“我让学生‘知’数学, 进而‘爱’数学。‘知’是一种需要, 我的课堂充分尊重这种需要。满足探究者‘知’的需要, 是对人本质上的尊重, 也是一种爱的培养。‘知’数学要在了解性探究活动中展开。”徐长青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了解数学, 为学生开设“数学之美”讲座, 介绍数学文化, 在学生中开展“寻找身边的数学”活动。学生在徐老师的启发和点拨下, 搜集数学信息, 感悟数学之“近”。

往事之二:“快乐家庭”。“您受到的家庭教育, 对您的人格养成和事业成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徐长青笑着回答:“我的父母似乎不懂得家教, 他们很忙, 但我感觉他们很亲近。他们一有时间就陪我玩耍。记忆中他们从不希冀我取得什么成就, 但他们对我充满期待和赞美, 比如, 保存我所有的获奖证书, 把我画过的画儿很郑重地放在书桌的前方。我编鸟笼子总是以失败告终, 帮父亲修自行车, 也是失败的, 但父母从不耻笑我的‘失败’。这些经历无疑是快乐的。我想, 难道只有成功才是教育吗?或许快乐不仅是人生意义之所在, 更是教育所要带给孩子们的。”徐长青倡导“快乐数学”, 他带领学生走进数学, 感受数学的“玩美” (好玩和美) 。为达到快乐学数学的目标, 他引导学生“做”数学, 开展尝试性探究活动———“课堂上能提供生活原型的就以生活原型引发, 能动手实践的就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 能创设情景的就以情景激发。”他吸引学生“学”数学, 开展研究性探究活动———“学的方式有很多, 如搜集整理信息, 查阅资料, 与他人交流、研讨、争论等。学是一种交往。”他教会学生“问”数学, 开展反思性探究活动———“我的课堂上尽可能少一点句号、多一点问号, 用一个个问号连接教与学, 并设置悬念, 放大问号, 给学生研究的空间。我相信大问题将产生大智慧。”

往事之三:“故事大王”徐长青。“小时候家校距离远, 我感到一个人走回家很孤单, 于是在放学路上编故事给同学们听, 一天编一集。同学们为了听故事, 就送我到家, 故事一编就是半年多。我想今天我之所以具有一定的表达和书写能力, 可能源于那时的经历, 这种能力不是从课堂上学来的。”这件往事给徐长青的教学研究工作以启示, 那就是“学习即生活, 生活即学习”, 这是他推崇的教育家杜威的经典提法。他提出数学教育要“走出数学”, 走向生活。“应跳出学科看学科, 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及生活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建立大数学观、大课程观、大课堂观。”“‘用’数学是实践性探究活动。我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身边的事物, 从中挖掘相关的数学信息, 提升自己对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徐长青在教学应用题后, 与学生就他的电话账单展开对话:“根据你们平时的经验及这张账单上的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们提出了“每打一次市话, 3分钟以内是0.22元, 您每次打电话的时间是多长”“从账单上是否能看出您上个月共打了多少次市内电话”等问题。学生真切地感受到, 数学有用, 生活离不开数学。

理念先行是方法先进的基础。正是在“知”数学、“做”数学、“学”数学、“问”数学、“用”数学等理念的支撑下, 徐长青大胆改进、创新教法, 形成了“观察与归纳”“对称”“重复”“神奇的9”“找规律”“求平均数”等一节节激情洋溢、智慧流动、价值凸显、底蕴丰厚的经典课。这些课在他编著的《徐长青小学数学教学行与思》一书中是最具光彩的部分, 也是他教育生涯中无数精彩瞬间的汇集。

他“走遍中国”, 拥抱“同路人”

2000年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徐长青走遍了全国所有省市, 做教师专业成长、教育教学管理、教师通识培训等方面的报告和讲座, 近300场次, 听课人数最多的一次达到4300人。他多次到贫困地区送课, 6次到新疆, 7次到甘肃, 为此天津市教委颁发给他“赴甘讲学突出成绩奖”。2008年9月他奔赴四川地震灾区组织开展“智力援教”工作。

他“走出去”, 一方面是超越、示范和引领, 另一方面也是带动、寻找和改变———带动一些个体, 使之加入到研究群体中来;寻找“同路人”, 在教育之路上对话、反思、探索、创新;改变一些教师的陈旧观念, 使之走上专业化发展的轨道。“改变人的思想要通过你成功的做法, 要通过不断的说服, 通过你对他的宽容与理解、欣赏与帮助。”徐长青就是用他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 去吸引更多的“同路人”。

与“同路人”的交往使他的“行走”不寂寞, 使他的心灵不“落单”。“在交往中学习名家的思想, 感受他们思想的博大, 并努力融入他们之中。这种交往不是‘仰视’, 而是‘平视’。正是‘平视’的角度, 使我不光去聆听, 更要去表达。我常常走出去, 传达我所理解的教学理念, 并在实践中验证和修正。”徐长青还与普通教师交往。上网搜索“特级教师徐长青”, 检索出的资料中有很多是全国各地的教师写聆听徐老师课的体会, 或记录与徐老师的专业对话。“经常有不认识的教师给我发来短信和邮件, 让我帮助修改论文, 让我参谋如何上好一节课。”徐长青无一遗漏地帮教师们修改文章, 回答他们的提问, 常常工作到深夜, 他真诚地期待着远方同行的捷报传来。有时他走在路上, 听到有人喊“徐老师”, 自己却不认识对方是谁。他和“同路人”是陌生的, 也是熟悉的。全国各地的教师们利用“QQ”、电子邮件、传真、录像等方式, 与徐老师交换智慧, 共享成果。2009年春节前夕, 山西的徒弟来天津看望他, 带来了令他欣喜和激动的消息, 这位教师被评为了山西省教学能手, 并获得山西省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第一名。“三年师徒情, 今朝结硕果。相逢语不尽, 甘苦任评说。”一次, 这位教师在备课中遇到困难, 焦急地赶来天津向徐老师求助。徐长青没有立刻给出“药方”, 而是告诉她, “先好好研究教科书”。“解读教材, 分析目标, 摸清学法, 分头备课”, 这是徐长青指导教师时遵循的原则。“不是我教你学的关系模式, 而是从不同角度去研究。我与教师是合作研究的关系, 我需要的是教师对我的超越。”徐长青在指导教师时也关注细节, 俯身实践。听完教师的课后, 他不批评、不否定, 而是亲自走上讲台做示范。“他们敢于上公开课已经很了不起了, 他们能拿出自己的想法已经非常棒了。所以我尊重教师, 尊重他们最初的意见, 在他们的基础上帮助改造, 让他们看得见, 摸得着。”2009年1月, 教育部组织国家级骨干教师录制农村远程教育录像, 徐长青受邀录制6小时的课程, 他和天津市所有的徒弟一起参与, 共同研究文本, 为年轻人创造展示与提升的机会。他提倡教师写教学随笔和没有题目的小文章, 并倡导教师间的“沙龙式”对话, 目的就是点燃教师的思想火花, 激活教师的生命智慧。

徐长青像一名“传道士”, 执著而热情地寻找、拥抱“同路人”, 因为“成长是超越, 更是带动”。“当你走出人群, 你会被人们观望, 你如何保护自己?不是退回人群, 而是把大家拉到你的身边。这就是群体的效应、平台的效应。我挤出大量时间和大家交往, 去传播, 去引领。是为了奉献吗?是为了荣誉吗?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水平吗?都不是。是为了说服每一个人, 改变他们, 提升他们, 与他们共同进步。‘每天改变一点点, 我们便会一点点地改变’, 这是我做教育的一种理念。”而今, 徐长青的理想是, “团结其他教师, 共同打造一部教育的法典, 这样, 明天我们的教育就有了追寻, 就有了章法, 就有了标准, 教育就真正成了一门专业”。

“崇学”与“治学”———“学者”徐长青

2000年版《现代汉语词典》对“学者”的解释是:“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记者所说的“学者”是对这一解释的增补:既指有学问的人, 又指学习者、崇尚学问者。“学者”徐长青意指:崇尚“大家”、追随“大家”的真诚“崇学”者和不遗余力、自得其乐的全心“治学”者。学有先后, 心存敬畏;学无止境, 身体力行……

遇到“三种人”, 成为“三种人”

“在成长之路上, 我遇到了三种人, 他们成为我永远追随的目标。我遇到了‘巨人’, 所以我才成长;我遇到了‘贵人’, 在思想不成熟时, 在人生的转折阶段, 他们给了我必要的点拨;我遇到了‘高人’, 他们是我的老师和知己。”

“巨人”是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当代儿童心理学家、现代小学数学创始人张梅玲先生。“张先生给我的不是赞美, 而是真诚和挑战。她真诚地告诉我, 我行为背后的理论支撑是什么, 是运用了什么原理和法则。我感觉自己被拔高了。她总向我挑战:‘长青, 你还能这样吗?还能那样吗?’她的挑战是量体裁衣式的, 每次见面给我提的目标都相当高。她用挑战的方法让我蹦到她肩上。”另一位是全国数学教育研究会会长、特级教师刘显国先生。“他关注我, 躬身指导我, 用8年时间, 将我培养成为全国数学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刘先生不懂得休息, 他给我创造上课、交流的机会, 在不同场合宣传我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思想。他俯下身躯让我走上他的肩。”在刘先生的鼓励和启发下, 徐长青主编了《创新思维训练的艺术 (三年级) 》一书, 提升了理论研究水平。还有一位是徐长青在中央教科所做国内访问学者时的导师华国栋先生。“他指出我在教学行为和理论上的断层, 把我引向‘最近发展区’的研究, 使我在运用理论指导教学的层面上更丰富、更自觉了。”

“高人”是天津市特级教师、74岁高龄的王秉生老师。至今徐长青仍保存有王老师的教案手稿。他记得, “第一篇教案就是王老师帮着抄写的。王老师为人严厉, 课上我的语气、语调、眼神, 都要经过多次雕琢, 令他满意, 才能‘过关’”。一次徐长青患病, 王老师带着教研室的很多老先生去看望他, 给了他激励和动力。“他教会我做人, 做人要刚正不阿, 降低欲望, 树立远大理想, 懂得感恩。我有一颗感恩的心, 这颗心是王老师教给我的。”如今, 王老师已退休14年, 包括王老师在内的十几人组成的“师傅团队”, 14年如一日, 每年在徐长青家中聚会两次, 师徒共同研究切磋, 交换着思想, 感悟着真情。

“贵人”有红桥区教育局局长陈淑芳。“陈局长大刀阔斧地改革教育, 为教师提供广阔的成长天地。领导的尊重和激励提升了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激发了教师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动力, 提高了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原认知水平。”还有红桥区实验小学李玉存校长。1993年, 她把徐长青调入实验小学, 改变了徐长青的人生轨迹。在此之前, 徐长青在红桥区北阁民族小学任教, 他教的班两次获得全区第一名。“李校长爱才如命, 她放手让我参加主动教育的实验研究, 使我成长为主动教育方面的专家。”天津市教科院张武升院长把徐长青带上了研究之路。徐长青在全国大赛中折桂后, 陷入困惑与寂寞之中。“走在别人的前面, 内心却有说不出的苦闷。因为这节成功的课是很多教师帮助打造的, 另外, 全国赛事是规范的, 自己的想法要隐藏起来, 却又不能完全理解他人的想法, 因此陷入了困惑和困顿。这是‘黎明前的黑暗’, 是每个进步的人必经的挫折, 是自我反思的阶段。”张院长推荐徐长青参加天津市首批教学论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在那里, 徐长青找到了很多问题的答案, “我学会了对话, 这是至大的提高。如果说, 到实验小学那次工作的转变, 使我站在更宽广的平台上, 那么, 这次研究生班的学习经历, 使我的思想更深邃了”。

从“三种人”身上, 徐长青看到的不仅是“光芒”, 他更懂得了如何像他们一样, 做青年教师成长中的“巨人”“高人”“贵人”。如今, 徐长青在全国授徒百余名, 部分徒弟在全国各类大赛中获奖, 成为省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坛新秀, 有两名徒弟成为特级教师。

“成功后回到学习的原点”

“我学习的经历, 是每每成功后回到学习的原点。”1995年, 徐长青代表天津市参加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评比并载誉而归, 随后开始在西南师范大学教学论专业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2000年获得全国大赛一等奖第一名后, 他参加了教育部“园丁工程”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2003年被评为特级教师后, 他参加了教育部骨干培训者国家级研修。之后, 他的事业再攀高峰, 获得过天津市“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民进中央抗击非典先进个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教学艺术特别成就奖等多项荣誉。学后方知不足。“当获得荣誉时, 要想做到名副其实, 就必须加紧学习。这个时代往往是给我们‘戴高帽’的时代, 不要让帽子压过人, 就得马上充实自己。我不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去学习, 而是达到目标后未雨绸缪, 所以我是反思型的。”徐长青从未因获得荣誉而停止研究的步伐。“我在做课中研究, 坚持做课20年, 由研究知识到研究课堂, 由研究教法到研究学法, 由研究教材到研究课程, 由研究学科知识系统到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的经历给了我胆识、‘敢’和‘愿’, 无论你取得多大的成绩, ‘求学’都应该是教师最重要的生存方式。”

“您的工作和生活总在忙碌状态中, 那您有安静下来的时候吗?”“有。独自在学校值班时, 我在办公室写东西。不安静下来, 那么多东西怎么写出来?有一次到山东讲学, 晚上11点半到山东, 夜里12点开始写东西, 到凌晨5点, 一个课题写完了。休息一小时, 开始浏览讲座稿, 8点05分准时开讲座。中午和青年教师座谈, 晚上6点20分飞山西。转天全天讲座, 晚上回天津。只要有时间就读书, 包括在飞机上。”学习也是为自己创造机遇的过程。“成功等于水平加机遇;水平等于学习加反思加研究。为什么人家愿意给你机遇?是因为你暂时在群体中冒尖了。机遇常常留给有准备的人。”

2008年10月, “徐长青工作室”成立, 这标志着他的治学和研究工作迈上了更高一级台阶。徐长青为工作室的定位是“具有学会性质的、群众性学术团队, 开展课题研究, 培养基层名师, 探索教育规律, 推广教育成果”。截至2009年1月下旬, 工作室做了大量工作:走进基地校, 开展课堂教学观察活动;走进津南区, 参与“教师专业化成长论坛”工作, 并做专业引领;承办京津教师“职业人生对话”沙龙活动;为教育部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录制教材;开展青年教师课题沙龙活动, 提高青年教师科研水平;走访吴正宪工作站教学研究团队, 并开展对话活动;走进重庆, 与翟玉成工作室对话交流等。工作室推选的两名教师在全国“创新杯”教学大赛中分获语文、外语学科一等奖, 一名数学教师获天津市“十佳”一等奖。

作为一名“学者”, 徐长青始终以较高的学识来要求自己、指导工作。他说, “在评课看课时, 一定要‘说人话’, 而不要‘让椅子说话’。也就是说, 要用水平和学识来评判, 而不是用你的‘位置’去评判。在评课和指导教师时, 要做到:全面把握, 优点说足, 缺点点透, 方法给够。要站在专家、学者的角度去说话、做事, 而不是利用你的职务、职位, 去谋求话语权”。

思考“师之格”与“师之道”———“智者”徐长青

2000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并未收录“智者”这一词条。这或许表明“智者”只是存在于民间话语系统中, 而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在记者看来, 徐长青无疑是一位“智者”, 他重视思想的深度和含量, 关注教学与人生的智慧。他思考和表达的焦点, 是“师之格 (格调、品格) ”与“师之道 (道路、道理) ”。前者指教师应达到或具备的境界、水平、素养和能力;后者指教师成长的途径、方法、原则和规律。下面是记者与“智者”徐长青的对话。

“师之格”———“恩师”的境界

记者:您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徐长青:我追求的目标不是做“名师”, 而是做“恩师”, 做学生一辈子的“恩师”。不可能每位教师都成为名师, 但通过努力, 每位教师都能成为“恩师”。

记者:教师的定义是什么?

徐长青:从生命的意义上说,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职业特征上说, 教师是职业读书人、终身学习者。教师应该是爱读书、善读书并能倡导读书的人。从明天的事业上说, 教师是勾画学生未来的规划师。我希望每位教师都有自己关于教师的定义。

记者:教育等于爱吗?

徐长青:教育不仅仅是爱, 爱是教育的底线!爱学生就是教师吗?不是!仅有爱是不够的。要教会学生去爱, 不能让学生长大后成为“索爱”的一代。所以教师是教学生懂得“爱比被爱更幸福”, 并使自身成为爱的楷模的人。

记者:您是爱教育的。

徐长青:我对教育的爱不是“单相思”。有的人是“单相思”, 他们说, “我付出了这么多, 放弃了这么多”。我不这么想。山西的学生喜欢我, 所以每个人为我画一幅肖像;很多学生来找我要签名, 给我写信;学生们喊出“我爱徐老师”……我是幸福的、满足的。

记者:您是什么样的教师?

徐长青:我对自己的评价是:有趣的教师, 好玩的教师, 有点思想的教师, 充满激情的教师。我也是理性的, 我要做学生生命中的灯塔, 而不是学生人生航船上的水手。

记者:您的教育观是理性的。

徐长青:是的。我希望教育界人士与我理性地进行对话。教育是一门学问, 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是大量经验滤过以后生成的底蕴智慧。

记者:您的教育情结是什么?

徐长青:我有一个“自由”情结:让每个学生自由地活着, 也让我自由地活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我有一个“不老”情结:教师要引领时代, 这是“不老”情结的源泉。我还有一个“恩师”情结, 前面已经提到过了。

记者:从您的话语中, 我感觉教师是幸福的。

徐长青:是的, 教师不仅是奉献者, 也是收获者。我只记住教育事业给予我的幸福, 所以我才不断地执著地追求。

记者:前不久, 天津市教委推出了“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 您被很多专家推荐为这一工程的首批学员。您对“未来教育家”怎样理解?

徐长青:“未来教育家”是我们的期待目标, 是专业引领者, 是一面旗帜。他们为广大教师所追随;还担负着重要职责, 那就是不断完善、更新现有教育的体系、体制。

“师之道”———欣赏学生, 欣赏自己

记者:您的成长之路看似平坦顺遂, 是这样吗?

徐长青:我的道路并不平坦。由对知识的单纯追求, 到对教学模式的刻板使用, 再到教学思想的萌生和教学艺术的发展, 经历了由“知师”、“经师”到“人师”的发展过程。我的课堂也经历过“打货”阶段———感觉自己知识不够, 所以去“打货”, 现趸现卖, 把知识“批发”给学生, 这个阶段是浮浅的。但那是暂时的浮浅, 正是有了对崇高目标的追求, 才使浮浅的暂时性更短。这也是每一位青年教师必经的过程。

记者:您的成功源自什么?

徐长青:一是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鼓励、支持和推动。我是在红桥区教育局“名师工程”的历练中成长起来的。科学的、前瞻式的教育管理, 给我的专业成长注入了动力。二是关注成长中的每一个事件, 并努力地做好。三是注重“思考加行动”, 把深沉的思考和坚定的行动结合起来。

记者:教师应摈弃什么行为?

徐长青:教师应摈弃对学生错误的“媒体式的张扬”行为。学生变坏了, 最大的“教唆犯”是教师。有的教师大肆批评:“你是个坏孩子!”这就把学生推向了反面。抓住学生的缺点不放, 就是一种教唆。

记者:专家评价您的课“有着深厚的理论底蕴”。您是如何运用并学习教育理论的?

徐长青:从备课上说, 我采取“打井”研究法。从“根”上研究, 为学生发展研究, 不仅是为知识的落实研究。“真实验, 实验真的结果”, 把理论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运用到每个环节中去。我学习理论的途径是:读书, 进修, 与高人为伴。

记者:教师如何让自己“变得聪明、快乐”?

徐长青:教前多想学生会怎么样, 教中多等学生还会怎么样, 教后再思还能怎么样, 再教再试再思考。这样你会变聪明。欣赏学生, 欣赏自己, 这样你会快乐。

人物简历:徐长青, 40岁, 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天津市红桥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助理、教育中心主任助理;小学数学国家级骨干教师, 国家级骨干培训者,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内访问学者, 天津市“131专家库”成员;内蒙古现代教育研究会特聘讲学专家, 广西壮族自治区小学数学远程教育专家, 山西等6省市中小学教师师资培训顾问;中国数学学会会员, 全国数学教改研究会常务理事、秘书长, 中国教育学会反馈教学法研究会常务理事、秘书长,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改研究会秘书长,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多元智能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天津市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天津市市级学科带头人, 天津市教研室兼职教研员。

篇4:走近徐长青老师

1958年进入梅龙镇酒家,提倡“万变不离其宗”的“梅派”学说,并成为创立和传承“梅家菜”的海派大师,当代宗匠。于2000年创立“徐家私房菜”。

徐大师从事烹调50余年,以传承、创新、品味著称。毕生保留老一辈厨师的精心杰作,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自成一格的创新经典名作有富贵鱼镶面、干烧鲍翅、京酱茄子夹饼、青蟹毛豆烙年糕、龙圆豆腐、金牌煮干丝、家乡太白鸭、金钩耳环、合川松花肉、瑶柱春白燕、一品莲子肉、溜炒莲蓉蟹、传统燕蜀鸡、梅龙镇鸡、莼菜鱼燕、水浒明虾、虾蟹油馓子、水炒鱼片、西施海参、金鲍万年青等50余款。

徐正才大师以“腔”调“汤”,炸煎爆炒,一样也不能少。他在实践的基础上坚持业余写作、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著有《火锅与砂锅》、《锅台漫笔》等专著。

1988年6月,徐正才参加上海扬州菜烹饪代表队赴香港表演,同年10月组建中国烹饪代表团赴法兰克福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烹饪大赛”任主理烹调,获金牌殊荣;1991年6月在“中英学术交流”中,赴英国讲学表演;1992年12月作为上海队教练参加首届中国世界烹饪赛。

“明”师出高徒

徐大师18岁入行,启蒙老师是沈子芳。沈师傅系无锡人士,从艺于“古益轩川菜馆”,其启蒙师傅朱根泉,是开创海派川菜“重庆派”的鼻祖向春华的传人。沈子芳艺成后,转入人称海派川菜大本营的“蜀腴川菜馆”,继续深造。沈子芳汲取了海派“二凤”何其坤、冯文宪的创新精华,以及有“川坛金少山”之称的徐志林(金谷大宴创始人)的大菜风格,同时还采纳了来自成都正宗代表王少卿的“大吃”宴会风格。

敬业的沈子芳收了不满20岁的徒弟徐正才,似乎并不急于传艺,而是让他干些加煤、搪炉子、磨刀洗锅、打扫卫生等杂活。最多也就是做些水果加工、理菜、吊汤、“下生货”等辅助工,有时也叫他消毒餐具或备“小料”。

终于有一天,正在喝茶休息的沈师傅招招手叫徐正才过去,突然问他:“你会不会唱戏?”徐正才一愣,半天回过神来,老老实实回答:“我喜欢听戏,就是不会唱。”沈师傅点点头说:“喜欢就好,来学两段吧!”见徐正才莫名其妙,师傅对他讲,唱戏是艺,烹饪也是艺,所谓“戏子的腔,厨子的汤”,两者都是文化遗产,都要继承发扬,都要从基础入门,有扎实的根底。

从此,沈师傅除了教他做菜,包括加工豆瓣酱,磨好红案三把刀(批刀、斩刀、文武刀),还有炉头的“下生活”,清汤、白汤、毛汤、素汤的不同制作法……空下来也教他听戏和唱戏,真是“以腔调汤”。徐正才受益终身的“双艺”就是这样炼成的,圈子内外人称徐正才“有腔调”来源于此。

传承“梅家菜”

徐正才大师入行后,长期在梅龙镇酒家工作。开设于1938年春的梅龙镇酒家,当年由“左联”文艺界名流集资,得名于京剧《梅龙镇》。酒家聘请职业妇女兼影剧名伶吴媚为经理,原本经营扬帮小吃。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寄寓于重庆的各界人士纷纷预测上海餐饮市场将发生变化,川菜将会更吃香。消息传到上海,吴媚聘请沈子芳到梅龙镇主厨政,由肴肉、狮子头大王邓瑞昌、素菜大王杨再兴嫡徒杨道九、包子大王富连贵、烧卖大王刘玉宝、酥饼大王姚文斌、笼锅大王成文道等加盟组阁厨房班子,“由扬入川”、“川菜扬点”,创建了全国罕见的“川扬帮”——梅家菜。一时名声大噪,高朋满座。以至1945年抗战胜利,受到从重庆回沪各界人士的追捧,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

名师出高徒,悟性极佳的徐正才在“梅龙镇”成长很快,其拿手名菜有:干烧明虾、炒溜鸡条、生爆鳝背、水浒肉、龙圆豆腐、贵妃鸡、富贵鱼镶面、京酱茄子夹饼……1988年10月,他率队赴德国法兰克福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烹饪大赛,以西湖莼菜汤、富贵鱼镶面、小盅八宝饭及微型枣泥酥饼为一组,获得团体金牌;1991年6月又应英国诺威奇酒店学院之邀讲学两个月。

菜馆的“私”和“精”

2002年,我在大上海时代广场连卡佛四楼的“徐家私菜精作坊”再见徐大师,他说,“私菜”自然与众不同,别具一格;“精作坊”非得精耕细作,不同凡响。这店名并非闲笔,小老板要“精简厨房”,而这里却有那么大一个厨师班子,连做点心的也有一班人。小女儿徐国敏是行政总厨。我在这里吃到一道“虾蟹油馓子”,即是将炒虾蟹浇在馓子上。进嘴时突然想起小时候弄堂里的叫卖声:“麻油馓子,脆麻花!”

后来,徐大师自己开了“徐家私房菜”,浦东开在羽山路,最近在老城隍庙的豫园时尚城三楼又新开了一家。

宫廷榨菜、红油盒菜、西施豆腐、双色鹅肝,其实都是家常菜。虽叫“宫廷榨菜”,其实最家常,是涪陵来的,从大块榨菜上切下,切成小一点的片,再略加调味,而不是切成丝,加了许多添加剂的“小包装”,味道很正。

热菜有金牌煮干丝、陈皮牛仔骨、干烧带鱼、京酱茄子夹饼、大田鱼黄瓜、粉蒸排骨年糕、赤墩大乌参、豆腐参汤、细沙锅饼。

“大田”是大田鱼、大地鱼、大底鱼,类似板鱼,干发后切丁和刨去皮的黄瓜共煮。粉蒸排骨年糕,乍听一惊,排骨年糕如何“粉蒸”?菜上桌才知道,年糕是煎过的,排骨则是川味的“粉蒸”。“赤墩”也有写作“拆墩”、“拆炖”,即拆骨蹄来炖、烧,是道老菜。豆腐参汤,“参”是海参,还有火腿、笋丁等。京酱茄子夹饼是徐大师首创。茄子剥皮、拉油,条形分明,似酱无酱,糯香鲜醇,油而不腻。

篇5:听徐长青老师“重复”一课有感

——听徐长青老师《重复》一课有感 龙港区双树实验学校

孔玲玲

5月10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实验中学举行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好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期间,听了全国许多名师的教学观摩课,感受很深,受益匪浅。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徐长青老师执教的三年级《重复》一课,使我有种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不禁感叹——“原来数学课可以上的这么精彩”。

徐老师简约的教学风格独具魅力,他语言自然、风趣,虽然是培训的最后半天,最后一节课,可依然吸引着每一个听课的人。这节课给人最大的感受,就在教师对学生的把握上,非常有“度”。不断刺激学生,保持课堂的情趣盎然。巧设情境链,逐步建模型 徐老师的课堂,通过设立情境链、问题串、巧妙地引导学生建立对重叠的认知,并建立起集合的初步模型.课始通过理发师的困惑引出重复,通过抢椅子与猜拳游戏的巧妙结合为后续引出“重复”做了充分的铺垫,进而按游戏的分类进入相应的呼啦圈;然后利用“怎么总有一个呼啦圈少一个人呢”的设问,让学生解决“重复参加游戏的人应该怎么进入相应呼啦圈”的问题。教师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径直把矛盾丢给了学生,自己退到台后,让学生自发探究,此时学生思维达到了最高潮,也达到了这节课最精彩之处。台下掌声一片,为孩子,也为老师。整节课活动、游戏中,矛盾—突破—升华,无出不显现出教师的智慧和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课堂成为创造智慧的场所。

再比如,当把自己两个呼拉圈抬起时,徐老师说:“现在它不是呼拉圈了,而是我们的一种数学思想,谁能帮它起个名字的?”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各式各样的名字也出来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亲历中建构,在提升中质疑,生动地向我们演绎了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学生由始至终成为学习的主人。他在上这节课时,借助实物操作帮助学生建立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模式,并在此过程中调动逻辑思维能力理解,体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徐老师精彩的课例给了我们很好的典范。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宝贵资源。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将对他的认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的课堂上,要常常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例、贴近生活的情景,引领学生在无意识的情景中捕捉信息矛盾,进行有意识的思考。许多复杂的规律都隐藏在简单的现象背后,这就看我们在教学中怎样处理它了。徐长青老师要求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知识化难为易,以简单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篇6:观摩名师徐长青

济水西街 翟立梅

5月11日有幸去参加了全国名师小学数学观摩课研讨活动,名师们的精彩课堂和他们对教育的深入研究,让我收获很大,更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不足。

影响最深的首先是徐长青,刘松和潘小明三位老师都强调“三不教”即,学生学过的不讲――经常在我的课堂中当学生碰到之前学过的不会或遗忘时我会重复的讲,在这里我明白了反复的教学只会让学生养成学生的懒惰。遗忘是正常的,但是在我们的大脑里面会留下记忆的残片,这些残片会引导学生回忆再现。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留下残片,他谈到了肢体记忆,让学生操作经历学习过程学生的记忆就比较深。他还举了个例子,在场的哪个教师开车3年了,没有骑自行车了?现在给你一辆自行车你会骑吗?不会。肢体记忆会形成永久记忆,而视觉听觉记忆只会形成暂时记忆。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这样的课程老师就要从“学生先做”中来找寻教师教学的起点和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再就是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对牛弹琴难道是牛的错吗?

那么课堂上要教什么呢?刘松老师总结了“三教”:易错点,学生独立学习的最难点,学生自学想不到的盲点。要做到这些就需要老师充分了解学生,调查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课前备课要认真考虑这节课学生的起点在哪里?要让学生达到怎样的终点?而我们要思考的就是从起点到终点要合理的架构路标!潘小明老师的抽屉原理一课抓住学生的已有经验,从学生对“总有一个月里至少有.....3个人过生日”这句话的理解入手,从而展开教学,最后引导学生从最不利的情况思考,从而轻而易举的突破了难点,达到了学生的终点。

第二是合作。徐老师说前后四人的小组合作,是一种形式主义合作,他把这种合作称之为递元性合作,这种小组合作严重伤害孩子的思维,把那些少数人的想法――他说这种少数人的想法称为贵思维――就扼杀在小组内。在之后的全班交流中这样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发言的权利,而被那些组长或大多数人所代表发言了。比如,在班里有6个人的想法不一样,而这6个人分在一组的可能性几乎为0,这样他们分散在各个小组,而这些小组内支持他的想法的人只有他一个,而

其他想法的学生就在小组内把他同化了。这样这种贵思维就被淹没了。所以,在他的课堂上他让学生走出去离开自己的位置进行知元性合作,是不限制距离的合作,而是寻找你的支持者或走出去传递你的思维。在这里他提到了希尔伯曼的一个教育理念:最无效的学习是教师讲授,最有效的方式是学生教别人!

第三,课堂的学习效率,回想一下我们的课堂提问都提了怎样的问题,那些问题对学生来说是浪费时间还是一个好问题?提问题要面向中高层次,解决问题要面向中低层次。而我们却恰恰相反,提问时大多都面向中低层次,而解决问题却面向中高层次,这样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笨蛋,这样的教不如不教!第四,尊重学生,“学会等待。”

徐老师提出: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长的时间,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学生回答,学生还在思考。回答问题后,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等待时间。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评价答案或提出另一个问题,给孩子消化吸收的时间。还有课堂出现乱象的时候,要有足够的时间等待。这个时候,千万不要一味的制止,而要用心观察,看孩子们都在干什么,说什么,也只有这个时候才最容易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第五,课堂语言诙谐、幽默、充满智慧。

无论是课堂上,还是报告上徐老师都是以幽默、激情的调动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激情。徐老师讲座里举的例子,谈到学生掌握乘法的分配律时,经常是出错很多。为了体现教学的实效,徐老师与听课教师情境演示,用握手的方式,呈现乘法的分配律的教学,让我们从中学到情境理解知识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不少的思考。有些问题的出现,我们不能一味的责怨学生,而在老师智慧的思考、引导。

上一篇:园长发言致辞下一篇:《朱自清散文》读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