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办“节日小报”感受传统文化

2024-04-24

自办“节日小报”感受传统文化(精选9篇)

篇1:自办“节日小报”感受传统文化

中小学学生自办“节日小报”感受传统文化

从2009年开始,市中小学校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通过组织学生自办“节日小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这种独特的教育形式,以趣味性浓、参与面广、简便易行、寓教于乐等特点,将传统文化教育物化为孩子们需要和乐于接受的形式,让孩子们在创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好载体和新平台。

在采编中自成品牌、各具特色

“节日小报”活动开办之初,市文明办联合教育局首先在青羊区50所中小学校进行试点,逐步引导全市各校学习借鉴,并引导各学校在“节日小报”的采编中有机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自成品牌、各具特色。

市各中小学校纷纷结合自身特点,从课本开发入手,分门别类地编写了《国学堂》、《百韵金沙》、《童学堂》等传统文化教材,为学生创作“节日小报”提供丰富的资源。同时,结合学生认知规律,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把语文、美术、体育、音乐、劳动等日常课程的内容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通过组织国学故事短剧汇演、古诗古乐鉴赏等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导他们在玩耍中逐渐学习书法、国画、篆刻等技能,并融入到“节日小报”的文字采编等各个环节当中。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各中小学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明确小报创作主题,进行前期策划,让学生了解报纸的基本构成要素,引导他们学会如何选题、如何编排和美化版面,在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乐趣的同时,进一步夯实了“节日小报”的工作基础。

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

在“节日小报”创作中,市中小学注重充分发挥中小学生在“节日小报”创作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参与、多交流,以个人、小组、班级、家庭等为创作单位精心编排“节日小报”。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逐步形成了“老师指导、学生主创、家校互动”的小报创作模式。

在“节日小报”的版式设计、内容采编上,充分注重彰显学生的特长、喜好和个性,突出表现形式的多元性。采取“小学低年龄段学生以绘画展现为主、小学高年龄段学生以文字采集为主,中学生以表现自身感悟和创作技巧为主”的方式,鼓励中小学生利用自身掌握的书法、国画、篆刻、剪纸等开展“节日小报”创作,涌现出了《草堂小报》、《金沙小报》、《文翁小报》等童趣盎然又不失地域文化特色的“节日小报”。

每个传统节日之后,各学校还统一组织开展“节日小报”的班级、年级、校内评选活动。通过“节日小报”展示周、PK赛等形式,评选出“办报小能手”、“优秀节日小报”等,并将优秀作品在学校的走廊、宣传栏、教室、校园网页进行集中展示,为中小学生搭建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引领学生践行传统美德

通过开展创作“节日小报”活动,市中小学生用心用脑去理解、体会、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文化积淀、道德素质、人格熏陶、习惯养成等方面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活动中,他们要求学校不仅要组织学生参与小报创作,还要利用传统节日等时间节点,组织学生走进社区、走入社会开展实践活动,引领中小学生践行传统美德,实现“知行合一”。九九重阳的“节日小报”创作,让学生们感悟“敬老、爱老、助老”,主动到社区空巢老人家中陪爷爷奶奶聊天。端午节,学生们主动向社区工作人员学包粽子,并将“节日小报”和粽子作为礼物送给援建灾区的叔叔阿姨。

篇2:自办“节日小报”感受传统文化

报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开展好“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可以丰富中小学生节日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和树立认识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活动内容

围绕清明节、文明祭扫、网上祭英烈、缅怀革命先烈的主题,遵循简洁可行、就近就便、力所能及的原则,创编“节日小报”。引导学生学习节日文化、搜集节日资料、参加民俗活动,深入了解清明节的文化内涵,通过自编自创“节日小报”,展示节日收获和感悟。

三、具体要求:

1、本次“节日小报”创作作品应以清明节为主题。

2、内容精炼、图文并茂,色彩搭配合理、作品有创意、报头新颖、贴切。低年级以绘画展现为主;中、高年级以文字采集为主。

3、手抄报和电子报(打印成纸质)均可,A4纸大小。

4、报送作品可以个人名义参评,也可以集体名义参评。

四、活动安排

请各班班主任组织安排学生自主制作节日小报,(格式:A4纸)并挑选出5份优秀作品,于4月2日之前由年级组长收齐并交到汪建老师处。

五、奖项设置

(一)低年级组和中、高年级组将分别设置奖项。其中,低年级组设特别奖1名、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5名。中、高年级组设特别奖1名、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30名。

(二)设团体组织奖5名、优秀指导老师奖5名。

六、评选表彰

大队部组织对各班推荐的作品进行评审,对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并在昌北二小展示栏中展示优秀作品。

篇3:挖掘节日内涵,感受文化魅力

1. 挖掘节日的内在意义。

一年当中的节日有很多, 例如我们熟悉的中国的节日, 春节、元宵节、踏青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根据幼儿的情感体验及兴趣、需要出发, 对节庆活动进行分类。将节日活动分成三类:一种是体验爱的教育的节庆活动;一种是体验快乐的节庆活动;一种是体验社会性教育的节庆活动。只有我们对节日的内在意义进行分析, 才能使幼儿在节庆活动中感受“节”之“趣”, 体验“俗”之“雅”。

2. 凸显节日的教育价值。

节日是一种节庆, 是一种文化。节日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增长。一些传统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从教育的角度出发, 节日活动它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它是进行文化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也是丰富教育内容的有效载体。因此, 我们需要充分的挖掘节日中的教育价值, 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二、彰显节日价值, 促进幼儿发展

1. 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

情感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著名的教育学家曾经说过:“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 美的教育入手。”所以, 我们应当抓住节日教育的核心意义, 设计活动方案, 使幼儿在节日活动中健康情感得到发展。例如, 针对重阳节这个传统节日, 挖掘其中蕴涵的教育资源, 对幼儿进行传统节日的教育, 增强幼儿对节日的兴趣, 初步了解我国的传统民俗节日, 培养幼儿尊老爱老等健康情感与品德。

2. 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幼儿园开展的节日活动教育有利于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提高。例如, 在活动开展之前, 我们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节日活动相关的环境布置, 和幼儿共同制作与节日的相关物品。孩子们在讨论、交流、制作的过程中, 幼儿的交往和合作能力提高了, 从而进一步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促进幼儿整体的和谐发展。

三、创新节日形式, 挖掘节日内涵

节日, 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标志。既是文化特色的反映, 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教师根据不同的节日, 注重班级环境、走廊环境、园内公共环境等的创设。在不同的节日里幼儿通过节日准备、欢度节日、节日分享等活动在这一阶段内收集节日信息、学习节日表达、体验节日文化。

1. 春节。

春节是中国的重要节日之一, 是中国人家庭团圆的日子。通过这个节日, 幼儿了解春节的一些习俗。春节前, 幼儿和家人、朋友一起逛商场、买年货、贴窗花、贴对联。过新年, 孩子还能收到压岁钱, 压岁钱代表了大人对孩子们的心愿与美好的祝愿, 除夕还要吃年夜饭等等。围绕春节我们开展“新春喜乐会萌娃闹新春”活动, 通过一系列丰富而有意义的活动, 让孩子们体验新年到来的喜庆气氛。

2. 元宵节。

元宵节也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为了让幼儿对传统知识和传统习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亲身感受元宵节的节日气氛,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开展系列活动。大班幼儿制作花灯, 孩子们用亲手制作漂亮的花灯,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花灯, 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感受制作及过节的乐趣。中班幼儿观花灯、猜灯谜, 你一言我一语, 场面煞是热闹, 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小班幼儿搓元宵, 体验劳动的快乐。

3. 踏青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在踏青节来临之际, 我们带着孩子们来到了室外草地上, 放飞美丽的风筝, 感受踏青的快乐。我们在主题墙面和相关区域中都融合了节日元素, 鼓励幼儿大胆绘画, 制作墙面上的景物, 如桃花、柳条等。环境创设中还注重了家园合作, 请家长与幼儿共同收集在踏青节游玩时的欢乐照片, 并以绘画的形式展示踏青节的习俗。幼儿在环境的渲染下, 感受踏青节的习俗特色。

4.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是我国民间隆重的传统节日, 蕴涵着丰富的民俗, 吃粽子、吃咸蛋、戴五色线、佩戴香囊、赛龙舟等。为了让幼儿过一个自主、开心、有意义的节日, 同时体验中国传统节日特有的韵味, 了解端午节的风俗民情。大班级部邀请家长走进校园, 和孩子们共同欢度端午节。我们设计了有趣的亲子游戏, 家长和孩子们合作编五彩手链、包粽子、做鸭蛋网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 让家长和孩子们共同体验了亲子制作的乐趣, 增进了亲子感情, 同时也感受了浓浓的端午情。

5. 中秋节。

中秋, 一个洋溢着亲情的节日;一个诉说着团圆的节日;一个释放着思念的节日。老师们结合传统佳节的习俗, 设计了丰富有趣的游戏环节, 《让我们荡起双桨》、《月饼接力赛》、《剥柚子》, 一个个精彩的游戏让孩子们感受到文化习俗, 体验了节日的快乐。

6.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重阳节,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儿童是祖国的未来, 为了更好地从小培养他们敬老爱老的优良习惯, 老师们组织孩子们与自己的爷爷奶奶一起联欢, 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爷爷、奶奶的爱和关心感受爱、表达爱、传递爱、享受爱, 每一个环节都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 感受到了孩子们给他们带来的欢乐。

在开展节日文化活动中, 一方面, 丰富的节日文化对幼儿的认知和情感有着良好的教育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 节日文化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与探寻又为幼儿成长过程中打下坚实的情感甚至认知基础, 这就要求我们在幼儿园开展节日文化活动中, 不仅要注重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更应在尊重节日文化的基础上取其精华, 使之更加适应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的幼儿教育。

参考文献

篇4:自办“节日小报”感受传统文化

关键词:时机;设计;参与

中国分类号:K892.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节日更是民族文化遗产,它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面对传统,当全盘继承时,我们不免有些沉重,可是,当全盘摒弃时,我们的脚似乎站在流沙上,内心苍白至极。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越发显得孱弱。如何让当今的新生代亲近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从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我在学生综合实践的过程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把握时机是前提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开发性、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生成性很强的课程,在如此大的时间和空间里,教师把握好时机,充分拓展实践主题尤为重要。例如,在今年的端午节期间,我区第七中学的七年级学生正在我实践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综合实践活动,于是,我们打破了已经成型的课程设置,确定了以“艾叶飘香”为主题的端午文化大体验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适时的时间段,离开父母,和老师,和教官,和同伴一起全方位地体验中国古老的节日——端午节,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从来没有过的,活动经过精心设计,收到了极佳的效果,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高度称赞。此外,教师还可以扑捉更多机会,确定恰当的主题,创新活动形式,开展各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如:中秋系列文化体验活动;九九重阳助老活动;感恩父亲、母亲活动等等。

二、精心设计是关键

当主题确定之后,活动的精心设计尤为重要,他关系到整个活动的成败与否,关系到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真实的情感体验。例如,在《艾葉飘香》的活动中,我查阅了大量关于端午文化的资料,充分了解了端午文化的起源、传说、内涵、习俗、相关体育项目等等,据此,把活动分为五大部分:1、搜集、宣传端午文化,制作端午简报;2、体验端午习俗,制作香包;3、感受艾叶飘香,学包粽子;4、登山望远,采集艾叶。5、开展端午体育项目,模拟赛龙舟。确定好以上五项内容后,教师按步骤做好相关工作。首先: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如:购买粽叶、糯米、红枣、针线、布头、中草药配料、画笔、彩带等,请木匠制作小型旱地龙舟等等;第二:组织学生登山采集艾叶(与本实践基地贯有的野营拉练活动合二为一),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大自然,从大自然丰富的植物中,识别和采集艾草,了解艾草的属性和医用价值。回来后,用红绳扎接起来,挂在宿舍、教室或餐厅的门旁。通过登山采集,不仅了解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端午习俗,还锻炼了同学们的体能,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第三:结合课程特点,精心设计指导课方案,关注每一个细节,为学生全方位体验端午文化做充分准备。

三、人人参与是必然

要想让学生感受到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必先让其接受;要想让学生接受传统节日文化,必先令其接近,并参与其中。关于端午的文字材料、传说比比皆是,端午的粽子也是常年看到,吃到,但是,这些离现实太远的文字,并不能让孩子真正感受到端午的内涵,只有让学生参与其中,隐藏在炎黄心中的那隐隐的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愫才能慢慢发芽。在这次活动中,我充分利用基地的现有资源,扩大活动规模,保证活动时间,使学生人人参与,并乐在其中。

室外,当民间老艺人把震天的锣鼓敲响的时候,延续几千年的端午节便拉开了序幕。操场上,同学们分成红黄蓝三队,以旱地龙舟的形式演绎流传已久的“龙舟赛”,同学们跃跃欲试,争当龙舟手,拉拉队喊声阵阵,锣鼓手神采飞扬,好一派端午场面。室内,伴随着悠扬的古筝乐曲,有的小组包粽子,有的小组制作香包,有的小组用彩笔制作端午文化简报,同学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几项活动进行体验。“包好的粽子体验”对于十三、四岁的学生十分复杂,我们请来民间包粽子高手一步步示范,老师手把手的交,同学们在学习——失败——成功——再尝试的体验中感受到端午文化的乐趣。粽子包好一部分,就用电饭锅进行蒸煮,大礼堂里艾叶的芳香伴着悠扬的琴声沁入每个人的心脾,让人好不惬意。制作香包,也是孩子们从未体验过的,他们跟着辅导老师,从裁剪、缝纫做起,一招一式中,虽显笨拙,但看到一个个彩色的香包制作成功,他们欢呼雀跃。参与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给学生带来了乐趣,更带来了自信。

四、水到渠成是结果

篇5:走进传统节日感受丰富文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幼儿德育目标为“萌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并指出一条有效的培养途径:“让幼儿高兴参加各种节日活动,从中感受节日的愉快”。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越来越认识到,与西方文化历来崇尚的“爱智”教育目的相比,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对于人文素养的培育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它独有的内涵对于人的道德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重阳节——尊敬老人、元宵节——合家团聚……但是,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传统节日正遭受到西方节日的冲击,现在孩子们口中经常会提到的是平安夜、圣诞节、万圣节等,而对于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却是知之甚少,春节、元宵等节日也只是孩子们获得礼物的代言词,其中所蕴涵的深厚内在文化和内涵却很少为他们所知。

“成长无法代替,发展必须主动”,教师、家长和社会都是幼儿成长的引导者、发展的领路人,幼儿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幼儿的主体性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展。主动参与,有助于幼儿自觉掌握科学知识,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的主动权,形成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在参与活动中向自我教育的最高境界迈进,这才是幼儿园开展传统节日主题活动的最终目标。为此,我园积极开展了“民间传统节日主题”活动,体现出了具体、深远的教育意义。

一、培养幼儿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国的节日丰富多彩,内容广泛,有喜气洋洋的春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怀乡祭祖的清明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族节日是我们祖先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创造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源于生活,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有着多姿多彩、令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有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易接受的内容。

通过节日文化教育,幼儿可以从多种角度了解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比如春节,幼儿从家庭、从大街小巷就能体会到浓郁的过年气氛,在幼儿园园中如再开展丰富多彩的过年活动,如倒贴福字,美丽的窗花、红红的中国结、可爱的生肖剪影等,那么幼儿会在这样的一个活动情境中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渊源,了解过年习俗,体验过中国年所特有的欢乐,那么幼儿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就会自然而然的被激发出来了。

二、促进幼儿健康情感的培养

情感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丰富而健康的情感是人们精神生活得以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尤其情感对孩子智慧的发展、德性的养成,以及整个人的成长,是阳光,是甘露。如果没有健康的情感就没有完美的童心。但是,儿童的情感生活并不完全是自发的。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期是萌发各种情感的重要时期。诚如郭沫若先生所说:“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 因此,我园在开展“民间传统节日主题”活动中非常重视对幼儿的情感教育,我们抓住节日的核心意义,找准和突出节日文化中的精华,然后设计活动,使幼儿在传统节日活动中健康情感得到发展。所以,我们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这些中华传统民俗节日,挖掘其中蕴涵的优良品德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节日启蒙教育,增强幼儿对中华民俗节日的兴趣,让其初步了解我国传统民俗节日,培养幼儿敬老、友爱、善良、勤劳、勇敢等健康情感与品德。

三、利于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提高

目前大部分幼儿生长在独生子女家庭,很多幼儿缺乏与同伴交往合作的机会,大多数在家里养成独占心理,这对于幼儿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特别是那些习惯于“惟我独尊”的独生子女,缺乏合作能力的幼儿容易被孤立冷落,从而容易导致破坏行为的发生。而幼儿的交往与合作是满足幼儿的归宿感、自尊心等心理需要方面必不可少的,在幼儿园进行传统节日节庆教育有利于幼儿合作交往能力的提高。

在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积极动脑、大胆动手尝试,同伴之间互相商量、讨论。在节前,老师和孩子会一起布臵活动室,班级中陈列、悬挂师幼一起收集制作的与节日有关的物品:春节时会挂上红红的中国结,贴上喜庆的福字;元宵节时会悬挂上各种形状的花灯;端午节时会用各种月饼盒制作成装饰吊挂……在节庆期间和区域活动中,孩子们会积极参与调查、交流、制作、讨论等活动,一起协商布臵主题游戏区,主题表演区,这些过程中幼儿的交往与合作能力提高了,反过来交往合作的成功,又会大大调动幼儿学习、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幼儿整体和谐发展。

四、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不仅在于从小训练手的灵巧性,身体动作的协调性,而且由于动手能力的发展与大脑的发育紧密相连,通过手的活动,促进幼儿的积极思维,从而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活动中,我们先让幼儿动手试一试,激发其的兴趣,鼓励幼儿发现问题,自已解决问题。例如:在制作“端阳”粽子时,我们给孩子们提供粽子叶、各类豆子、果脯等,让孩子们实验出用哪种馅料做出的粽子好看又好吃。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幼儿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包粽子的秘密,有的制作了三角粽,有的制作了四角粽,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了解了粽子的相关知识,学会了包粽子的方法,激发了探索和实践的兴趣,也培养了幼儿的创新精神。

五、有效促进了家园共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家园互动,家长和教师教育理念的沟通,教育行为的一致性能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首先,我们在班级的“家园联系栏”中设臵了“节日文化主题”专栏,展示该主题的目标、内容、计划,让家长对传统节日、节庆课程有了初步了解,知道幼儿园教育的方向,从而产生参与活动的愿望。

其次,在每个节日节庆活动开展之前,我们会发放给每位家长一封信,向家长介绍节日节庆课程,请家长协助幼儿进行相关资料的调查及收集,丰富幼儿节日的相关经验。让家长清楚了解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什么,在家配合做什么。例如:参与节日准备活动,家长与孩子一起到商场采购年货和过节用品,与孩子一起大扫除,装点家居,从而调动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春节的时候,用彩灯装饰和各种喜庆的吊饰装点家中的环境。在元宵节,家长可在家中悬挂自制的彩灯与孩子一起猜灯谜……家长还可有意识地添臵一些有关节日传说、故事的书籍等,开阔幼儿眼界,鼓励孩子多接触传统文化。

再次,我们还邀请家长来园参加活动,与孩子、老师共同感受节日的快乐。通过亲子活动唤起家长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可,通过家长与孩子之间、老师与家长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家长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引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喜欢和热爱,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们的子女,激发幼儿想要过“中国节”的欲望,使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幼儿期开始传承下来。如:在“赏月献月过中秋”节庆中,孩子们在与家人过节中形成重视与家人团聚,合家团圆、和和美美度佳节的和谐节日观。

篇6:自办“节日小报”感受传统文化

一、目的和意义

大力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和保障中华民族文化与生活方式多样化的必然选择。我们要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把握传统节日的内涵,在积极的参与中,获得对传统节日历史文化精髓的认同,通过传统节日这个窗口,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主要做法

1.成立“传统节日文化”研究小组,形成“我们的传统节日”校本教材。

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让学生学会开发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研究包括:

(1)了解节日由来。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了解了这些对于学生产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有很大的作用。

(2)了解与节日相关的历史名人。很多的节日与一定的历史名人联系在一起,这为节日增添了更多的人文色彩。比如屈原之于端午节等,了解这些历史名人,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境界,熏陶自己的品格。

(3)阅读有关节日的文学作品。借鉴古代蒙学读物和古代的诗词、文学作品、神话传说,扩大阅读面,积累与节日有关的成语故事、趣联妙对、古诗词名句、谚语、歇后语等,有助于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4)了解节日的民俗风情。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传统节日的习俗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比如春节的守岁、贴对联、贴年画,元宵节的猜灯谜、吃元宵,清明节的踏青、扫墓,端午节的龙舟竞渡、门插艾草,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重阳节的登高、赏菊等。

2.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关注传统节日的良好氛围。整体设计好文化墙每一模块的主题,在传统文化模块融入传统节日,介绍传统节日的由来、传说、习俗等,让学生对传统节日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了解,让每一面墙壁都发挥教育的功能。

3.抓住传统节日契机,开展传统节日教育广播讲座。

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每个传统节日前夕,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传统节日教育,为学生讲解比较系统的节日由来、关于每个节日的传说、节日习俗、和这个节日有关的文化名人、诗词文章以及这个节日带给我们的其他教育启示,比如:清明节的忠和义、端午节的爱国和忧民、中秋节的思乡和团圆、重阳节的敬老等等,都是我们宝贵的教育契机,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孝心教育和感恩教育的最佳时机。

4.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开展好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根据不同节日,设置特色主题,例如:春节开展“惜福感恩,过个快乐中国年”实践活动和“学生春节联欢会”,让学生在春节孝敬

篇7:自办“节日小报”感受传统文化

关键词:省级卫视,自办栏目,地域文化,传播特点

省级卫视自办栏目靠地域文化传播博得观众青睐, 提高收视率俨然成为各省级卫视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省级卫视要能够真正明确自身已有的竞争优势, 并运用恰当的艺术手段将此优势转化为有效的竞争力, 只有这样, 省级卫视才能顺利打造地域特色浓厚的自办栏目, 借助地域文化传播, 在全国树立地域品牌形象, 实现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 省级卫视自办栏目地域文化传播特点

1.1 自办栏目内容主要是旅游、民俗方面

从省级卫视自办栏目发展可以得知, 自办栏目大多以旅游、民俗等方面的内容为主。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旅游逐渐成为一种休闲娱乐方式备受民众喜爱, 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省份便注重利用电视平台推进旅游品牌, 这些省份自办栏目的内容主要是旅游这一地域文化特色。例如, 新疆卫视曾经有一档栏目《走进新疆》, 内容涵盖新疆各地的旅游资源、人文地理和历史美食, 深受观众欢迎。四川卫视推出的《天府旅游》, 也备受欢迎。除旅游外, 自办栏目内容还集中在民俗方面, 具体包括民俗文化、传统戏剧和历史文明等等。

1.2 自办栏目类型大多是综艺、专题等

近年来, 省级卫视基于地域特色文化传播的自办栏目正地活跃于各大电视荧屏, 在这些特色自办栏目中, 综艺类和专题类的栏目居多。综艺类节目的内容主要是展示民间艺术、戏曲文化等。例如, 河南卫视的《梨园春》是以传统戏剧、曲艺文化为创作灵感与原材料, 将传统文化艺术发扬光大, 备受观众喜爱。再如, 安徽卫视的《相约花戏楼》在推广与传播地域特色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3 主持人个性鲜明, 地域文化特色凸显

电视节目主持人代表着电视品牌形象, 是电视媒体的重要标志, 其在一定程度上对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具有相当大的影响。一个优秀的省级卫视自办特色栏目一定要有与其风格、形象等各方面都匹配的品牌主持人。鉴于此, 各个省级卫视在自办地域特色栏目的主持人选择方面也着实费心。首先, 各个品牌自办栏目的主持人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能符合栏目发展需要。例如, 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节目主持人机智、搞笑、幽默, 完全与节目类型相匹配。其次, 要能够对地域文化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2 省级卫视自办栏目地域文化传播途径

2.1 正确利用文化与传播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

省级卫视是“传播”的代名词, 而地域文化则是“文化”的直接体现, 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并使二者做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很有必要。省级卫视是推广当地特色文化的有效平台, 省级卫视可以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内涵, 借助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实现有效的文化传播, 提升电视台的效益, 实现栏目利益的最大化。当然, 在进行特色地域资源挖掘的过程中, 要秉承独特性、价值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 并使栏目文化得到观众的普遍认可与接受。

2.2 坚持“文化认同”原则进行地域文化传播

“文化认同”是不同地域人们进行文化交流的基础, 电视媒体在彰显文化独特性的同时, 也要坚持“文化认同”原则, 在市场一体化和文化差异化之中寻找平衡点和契合点, 充分体现地域特色文化的“共享性”特征, 特色文化实现“共享”是省级卫视自办栏目进行地域文化有效传播的基础与前提。因此, 坚持“文化认同”原则进行自办栏目地域文化传播很有必要。

2.3 地域文化传播要博采众长、动态发展

省级卫视自办栏目进行地域文化传播是一项艰巨、繁琐的系统工程, 这就要求自办栏目做到博采众长, 动态发展。博采众长是地域文化传播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无论是哪一种文化, 在其传播与发展过程中, 都要吸取先进文化的优势, 摒弃发展中不利因素, 并在多元文化的相互借鉴与交流中实现自我的发展壮大。对于自办栏目而言, 要坚持新颖性与自主性, 但不能固步自封, 在展示自身文化魅力的同时, 要做到博采众长, 打造观众喜闻乐见的栏目内容、形式, 实现动态发展。

3 结语

省级卫视自办栏目地域文化传播不仅是一门技术, 更是一门艺术, 它关系着省级卫视得健康可持续发展, 是省级卫视自办栏目在同类节目中脱颖而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保障。从自办栏目地域文化传播的特点来看, 省级卫视要想发展自办栏目, 主要可通过3 种途径来实现, 即正确利用文化与传播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 坚持“文化认同”原则进行地域特色文化传播, 地域文化传播要博采众长, 动态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格.省级卫视自办栏目地域文化传播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 2013.

篇8:扶持与发展农民自办文化

关键词:农民自办文化;新农村;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5—0135—02

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自办文化现象非常普遍,这种悄然兴起的农民自办文化不仅为农民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内容,满足了各年龄段农民的多层次文化需求,丰富了农民精神生活,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重要的是为农村培育了不少文化骨干,壮大了文化队伍,为农村文化事业输入了造血功能,为农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上了鲜明的时代文化印记,营造了和谐的发展环境。

一、农民自办文化的特点与类型

所谓农民自办文化,理论界现在普遍定义为“农民个体或群体依靠其拥有的各类文化资源,而进行的以满足自身或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或物质利益需要为目标的各类文化实践活动”[1]。农民自办文化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维度,其自身的特点、个性与优势,也正日益显现出来。

(一)农民自办文化的特点

第一,规模较大。近几年来,农民自办文化团体越来越多,发展十分迅速,不少村镇有若干支农民群众队伍,而且不断有新的团体组建,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第二,自主性强。当前的农民自办文化团队,大都是农民自发组织的,具有非常大的自主性,特别是参与者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的某些文化需求才参与这样的文化活动。

第三,自娱自乐。现在的农民朋友已不再满足于参与、享受政府给他们带来的各种文化大餐,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以满腔热情兴办起农民剧团、舞蹈队等,来实现他们的自娱自乐、自我追求。

第四,贴近农民。农民自办文化团体在人员上大多以农民为主体、在内容上大多以农村为题材、在语言上大多以方言为主,因此更贴近农民,深受农民喜爱[2]。

(二)农民自办文化的类型

当前农民自办文化活动非常活跃,团队也较多,从性质上看大致可分两种类型。

第一,镇队型。这类农民自办文化团队主要是指大都是在本镇、村文化站有备案,有联系人,但不作为正规的文化活动组织在相关部门有登记。第二,散组型。这类文化团队则基本上完全由农民自己组合而成,而且与当地的镇、村等任何一级的领导组织都没有挂钩,活动形式与内容也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

二、农民自办文化发展中的不足与问题

通过近几年的发展与积累,农民自办文化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为新农村文化的繁荣和农村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我们也看到,当前农民自办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些不足和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自办文化团队自身的发展及活动的开展,影响了自办文化活动及团队向更高层次迈进的速度。

(一)总体发展欠平衡

主要表现为:第一,文化活动参与主体不够全面。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大多是中老年群体,其中尤其是以女性中老年群体占绝对优势。另一方面,不同性质的文化活动的参与主体也不同,另外由于男女的兴趣爱好的差异也会造成参与活动的不同。

第二,文化活动开展频度不够均匀。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频度与活动的性质具有很大的关联,一般来说,只要是天气情况晴好,健身性文化活动基本能坚持每天进行。而文艺性的文化活动往往与节庆挂钩,活动频度就会出现“冷热不均”现象,其他性质的一些文化活动同样也会因各种不同因素而影响其活动频度。

第三,文化活动场地配置不够合理。在场地的配置上,一般中心镇区可供农民活动的场地较多,而周边村区场地相对较少。

(二)业务指导未到位

虽说农民自办文化活动是农民自发组织、自己活动的,但他们对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意义重大,贡献巨大。各地政府应该把农民自办文化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维度来抓,应该分派业务素质好、工作负责的文化指导员加强对他们的指导和带动,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但从目前来看,能够适应当前农民自办文化活动需要的业务指导未到位。如各镇文化站及专门的文化工作人员,由于专业对口问题及人员有限,不可能完全满足农民自办文化中的各类指导需求。

(三)品牌特色尚未普遍形成

目前,农村地区逐渐出现了一批具有鲜明的技术和地方特色的农民自办文化团体,其中一部分还以其独特的风格走向了全国。如常熟古里的白卯山歌,但是,相对其他为数众多的群众文化团体及活动来说,这种特色鲜明、具有品牌形象的文化活动和团体数量还是很少的。大部分群众文化团体及活动还未形成自己的特色项目,在竞技水平上也显得较为一般。

(四)建设与发展经费相对短缺

经费短缺是困扰和制约农民自办文化团体及活动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新农村文化建设有一定的经费来源和支撑,但农民自办活动团体并非政府正规组织,往往无法得到政府的经费支持,而当前群众文化团体及活动的市场化机制尚未成熟,群众文化活动自娱自乐的形态向文化消费的形态转化,仍需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许多自办团体基本都依靠以自筹资金为主,基本上是在无固定场所、固定人员、资金严重匮乏的情况下开展活动的,仅凭农民们的满腔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来维持简易运转。这种状况如果不加以改变,势必会大大影响农民自办文化团体活动的积极性,也会制约其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扶持与发展农民自办文化团体及活动

为了更好地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村文化团体队伍的壯大及其活动水平的提高,针对目前农民自办文化的实际情况以及前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特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改进管理方式

文化也是生产力,而且是比经济生产更持久、更有竞争力的生产力。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像抓经济工作、抓项目建设一样抓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自办文化工作,形成抓文化工作也是抓经济工作,抓农民自办文化也是抓改善民生的认识。把扶持农民自办文化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作为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2]。

(二)制定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强调查研究,对本地区的各类农民自办文化团体进行一次全面而细致的清查,摸清团体的数量、人员活动情况、活动场所、活动频度、资金使用和品牌特色等情况,以便于结合本地实际,探索扶持、引导农民自办文化的好路子好方法,研究制定本地农民自办文化的具体政策措施和扶持办法,并制订相关有针对性、前瞻性的发展计划。

(三)提供场所,拓宽活动空间

场所是农民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舞台,政府应加强本地区内外资源共享的力度与深度,拓宽自办文化的活动空间。除了各镇、村文化活动中心应为农民自办文化团队统一设置专门的活动室外,政府应千方百计为农民解决一些大型活动场所,要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使用效益。也可以因地制宜地利用旧房拆迁、学校、公园等单位宽阔场地扩展农民自办文化的活动场所。

(四)增加投入,激发活动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支持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发展,激发农民活动的积极性,增加政府的资金投入是一项重要举措。各地政府应把扶持农民自办文化所需资金纳入年初预算,把农民自办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之一,加大资金支持。在资金筹集方面,不妨可实行吸引社会民间资金、“政府参股”,改变资金投入政府一元化的方式。可以利用民間集资增加活动经费,可以通过与本地单位共创共建的模式,合资举办活动,可以考虑在全镇、村范围内设立农民自办文化团体发展专项资金项目,采用招标方式,向包括农民文化团体在内的社会各方面广泛招标,从而扩大资金来源,并规范资金的使用,使有限的资金用在关键之处。另外,对于资金投入方面也可以实行“以奖代配”的方式,既可调动和提高农民自办文化的积极性。又可鼓励各团体之间形成互相竞争、互相促进的良性机制。

(五)加强指导,提升活动水平

为提升自办文化活动的水平,一方面要加强骨干培养,重视挖掘和发展群众骨干在群众文化团体建设中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从队伍上保证群众主人翁作用的体现和发挥。政府可根据不同文化活动的种类(如文艺、健身、科普、休闲等),开设不同的培训班和辅导班,让骨干人才开阔眼界,拓宽思路,提高素养,更上一层楼。另一方面要加强专业文化指导员的指导,强化引导,突出特色品牌文化。各镇、村文化站要把服务农村、服务农民当作第一要务,坚持常年下乡辅导、指导工作。并能结合各地不同文化资源优势和保护,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努力在“特”字上下功夫,着力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文化镇、特色文化村、特色文化团体和特色文化企业,防止各地农民自办文化单一化、同质化。还要适时地把他们新创作改编的一些文艺作品教给农民们,不断地送去新的文艺思想和艺术理念,使农民自办文化团体能始终处在一种兴奋的状态中,带动激发农民的创作热情,不断提升自办文化活动的水平。

农民自办文化是新农村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尽管它目前的生存状态还不够好,但其独特的魅力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正向人们昭示着它顽强的生命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可以相信,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在各级政府的正确管理和引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这朵群众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必将会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也必将会不断地进步和成长,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肖剑忠.关于农民自办文化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5):33.

[2]彭庆新.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大力扶持农民自办文化[EB/OL].http://www.ccmedu.com/bbs38_92417.html.

篇9:自办“节日小报”感受传统文化

在大型的活动中,主场馆或是展厅的设计质量如何,就已经奠定了活动最终评价结果。一个新颖、观赏性强的主场馆,在视觉印象上就能获得粉丝80%的认可,毕竟在个看脸的时代颜值很重要的,除非粉丝参与品牌活动时,出现服务方面重大的事故,此次体验的5星好评基本上是可以确定的。下面本文将从下几个方面来阐述ILOVECHOC的16年品牌节日的主场馆设计。

明确主场色彩识别

个重大的品牌活动,主场馆的形象设计必须切合主题,第一眼就要能让人识别出来,这种视觉识别度首先便是主题色的选择,它贯穿于整个活动中,ILOVECHOC2016年的主题色选择的代表青春、活力、快乐、浪漫的玫红色。主场馆的视觉识别首要目的是通过视觉感知,让人解码出到活动相关讯息,如品牌认知识别、活动属性识别和情感识别,而此次CHOC玫红色的主场馆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些。

1.品牌认知识别

玫红色的选择是有讲究的,在CHOC的产品系列中有一个有SWEET系列,这个系列的经典用色是之一便是玫红色,同时在配饰、包装上也都会用来点缀,穿过CHOC品牌的粉丝们都能感受到,所以品牌认知识别上很容易产生共鸣。

2.活动属性识别

ILOVECHOC在2016年的品牌节日的主题是“最美证件照”,切品牌核心群体即18到25岁的女性的定位,玫红也是最符合她们对于玩乐状态下真实心情的流露。活泼、青春、浪漫、可爱既是CHOC粉丝的状态也是2016年CHOC想和粉丝一起留下的美好瞬间。

3.情感识别

优秀、受欢迎的品牌与粉丝之间是存在着一种纽带让彼此联系着,例如阿迪出一款鞋粉丝们可以熬夜排队够买,因为有对这个品牌的情感才驱使他们去追随;粉丝对品牌的情感源于对品牌价值观的认同或是文化的认同,通俗一点说是互相之间存在交集、投缘、产生依存;ILOVECHOC的520品牌节日就是在与粉丝们一起制造种互动,希望记录核心粉丝们最具有玫红色般的浪漫青春,所以主场馆的颜色选择上绝对是可以满足这点的,事实也是受邀到场的VIP粉色们的第一反映无不惊讶欢呼,迫不及待的参与到活动中去。清晰的功能区域划分

一个活动场馆的外在形象设计美观度和场内的细节设计可以看出

个团队的专业素质。2016年的CHOC品牌节日场馆主要分为两个大的内容板块,首先是活动板块的照相区,作为主推活动不仅内容用心而且每个环节的设计都考虑到了粉丝们的情感体验;其次是产品陈列展示的营销区,将最新、最好、最潮、最受欢迎的产品陈列在活动现场,第丰富现场制造氛围,第二可以直接有业绩产出。

1.照相区

活动的体验效果的好坏在设计之初就已经确定了。CHOC“最美证件照”的照相区域的功能定位非常明确,粉丝们在活动现场可以感受得到CHOC为了给他们个难忘的体验,可以说是“掏空了心思、想破了头”。

首先是拍照流程路径设计很合理。拍照区域的功能划分与流程完全匹配,这大大保障了粉丝体验的流畅性和舒适度,每个小的环节都有独特的趣味内容,让粉丝在场内无空隙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最美证件照的拍摄路径是:领取流水号→化妆区化妆→证件照拍摄→选片修片→取片,整个流程需要近20分钟,在这20分钟里粉丝们享受到是CHOC优秀引导员的服务、专业化妆师梦幻般的变美体验、职业摄影师的亲切指导、个性化选片和修片的后期成品呈现,同时粉丝还可以自由拍照玩个尽兴或是去到营销区选购心仪的服装。

其次是主馆内景的精心设计,ILOVECHOC定位是个潮牌,那么馆内内景设计自然少不了有趣又时尚的内景设计。在近40平米的照相区内划为了5个活动区,分别是神圣蘑菇、最真肖像照、最潮化妆区、最美证件照和趣味大头贴。每个区拥有独特的造型设计,比如神圣蘑菇不仅有童趣十足的蘑菇图案背景,还有实物蘑菇模型布置的仿真场景,黑白色基调潮感十足同时透露出一丝神秘,既受小朋友喜欢又吸引了CHOC少女粉丝们争相留影;活动主题是最美证件照,如何才能变得最美呢?最潮化妆区将实现这一点,摩登、时尚的化妆台,品类齐全的化妆箱,以及让女生倾心的高档化妆品,将整个化妆区装饰得潮流秀场的后场一般,这样的诱惑让粉丝早已被俘获,急切的想体验一把,何况后面还有最美证件照的拍摄呢?

前文提到一个完成的拍摄流程走完需要近20分钟,所以部分想参与的VIP粉丝需要排队等候,为了让VIP粉丝全程无缝隙参与活动,CHOC的设计团队安排了趣味大头贴、时尚照片墙等自由拍摄的活动区间,在排队等候VIP粉丝们可以利用这些时间记录快乐的时光;俗话说“善始善终”,美丽的妆容就为拍一张证件照未免有些浪费,为此ILOVECHOC有设置了最真肖像照,借助已有的妆容再来一张别致的半身肖像照,让VIP粉丝在活动最后被自己美哭了把。

2.营销区

无论品牌活动做的多么精彩绝伦,终极目的只有个,那就为了获得消费群体的认可并持续购买品牌的产品,所以在主场馆的设计中营销区作为另一个板块被展示出来,并且占据1/3的场地空间。活动现场的营销区设计就是个活脱脱店铺,软件硬件应有尽有,特别是在玫红色的主色调下,与CHOC夏季产品的特点相呼应,很好的衬托出了产品潮流时尚度,不断地吸引着VIP粉丝们进店。

上一篇:幻灯片解说词下一篇:我镇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