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办宴席安全责任书

2024-04-10

自办宴席安全责任书(通用8篇)

篇1:自办宴席安全责任书

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条 为切实加强对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安全的监管,预防和减少因自办宴席引起的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和其他食源性疾患发生,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农村自办宴席,是指在农村居民因婚丧嫁娶、乔迁、做寿、升学、节日庆典等场合为保证和满足集体50人以上聚餐需要而自办的非营利性宴请用餐活动。

第三条 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安全监管实行区域监管责任制,乡镇卫生院积极与当地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汇报,在取得政府支持的同时,要对本辖区群众自办宴席的食品安全工作负责,各村指定村主任或村卫生室负责人为本辖区域内自办宴席食品安全信息员,举办宴席的事主和承办厨师是自办宴席食品安全的直接责任人。

第四条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安全监管的日常工作机构,负责对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安全知识进行宣传指导,增强群众食品安全意识和健康意识;对农村自办宴席实行申报登记和现场工作进行督查。乡镇卫生监督员负责辖区内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安全的监督指导工作,并及时传递和报告各类食品安全信息。

第五条 农村自办宴席实行登记管理制度。凡举办50人以上的安排卫生监督人员到现场对宴席场地、卫生条件、菜肴原料、厨师健康状况等进行检查。

第六条 农村自办宴席职业厨师,由乡镇卫生院负责进行登记,并按照食品从业人员的相关管理要求,必须取得健康证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上岗。

第七条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和协助农村宴席厨房工作。厨房工作人员有发热、腹泻、手外伤、皮肤湿疹、长痱子、呕吐、流眼泪、流口水、咽喉痛、皮肤伤口感染、咽部炎症等有碍卫生的病症的应立即调离厨房。

第八条 农村自办宴席使用食品及原料检查、留样制度。负责对自办宴席进行现场检查的单位和人员要按照自身的职责对宴席使用的食品材料进行严格检查,把好原料关,严禁使用过期变质和“三无”食品及原料;对采购的食品及原料要进行登记,上桌菜肴实行48小时留样备检;严禁野生菌、凉拌皮蛋、药膳、带芽的土豆和未熟透的四季豆上桌。

第九条 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加工场所和用具清洁消毒制度。事主要做好自办宴席场所的清洁卫生工作,周围不得有粉尘、化粪池、垃圾堆、厕所和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场所,不得在露天举办农村宴席。要做好刀、砧板、桶、筐、抹布、锅碗瓢盆等食品加工用具和食品容器的清洗、消毒、保洁工作。规范菜肴加工容器、刀具,防止交叉感染;食品加工场所要有防蝇、防鼠、防尘和冷藏等相关设施,防止原料与成品交叉混杂,食品不得接触有毒、有害物品或者其他不洁食品。

第十条 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安全应急制度。结合农村自办宴席的特点,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应急处置机制,落实责任,对发现的疑似食物中毒事件,要迅速向上级部门报告,并及时有效地进行妥善处理。

第十一条 农村自办宴席责任追究制度。对因自办宴席造成食物中毒事件的,要按照相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对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缓报、瞒报、谎报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不按规定进行申报,厨师拒不进行健康检查和未接受食品安全检查指导擅自操办宴席,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对事主和厨师从重、从严处理。

篇2:自办宴席安全责任书

第一条 为了保证农村家庭自办宴席的食品安全,预防食物中毒和其他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和《嘉禾县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农村家庭自办宴席是指在婚丧嫁娶、乔迁、做寿、节日庆典等聚餐人数较多的活动,为保证和满足集体聚餐需要,不在餐饮服务单位中举办,而由举办者自行负责举办和制作的各种宴席。

第三条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对农村家庭自办宴席食品安全工作进行分类指导,并加强对农村食品药品监督员、协管员的管理和培训工作。

第四条 各乡镇人民政府对辖区内家庭自办宴席食品安全工作负总责。乡、村食品药品监督网络聘用的食品药品监督员、协管员具体负责督促所辖村委会、村民小组和宴席举办者具体落实本制度及举办宴席的监督检查和备案工作。

第五条 各乡镇和行政村分别由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员、协管员具体负责,承担家庭自办宴席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工作,并参与实施农村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第六条 村民举办50人以上宴席的,举办人应提前3天将就餐时间、人数、场地、厨师等情况向村食品药品协管员报告,村食品药品协管员应及时向乡镇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员进行申报。由乡镇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员负责登记备案,不收取任何费用。

举办50-100人宴席的,举办者应向村食品药品协管员申报,由乡镇食品药品监督员和村食品药品协管员负责到实地检查。

举办100人以上宴席的,举办者应向所在地乡镇申报,由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派出执法人员和乡镇食品药品监督员负责到实地检查。

第七条 各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乡镇食品药品监督员、协管员接到申报后,应在宴席举办前开展实地检查,并如实填写《***农村家庭自办宴席检查记录》,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指导举办者进行整改并达到要求。《检查记录》一式三份,一份交宴席举办人,一份报县(市、区)食品药品监管局,一份留存备查。第八条 凡从事农村和社区自办宴席操办的流动厨师,由各乡镇食品药品监督员负责登记备案,按照食品从业人员的管理要求,督促其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并取得有效的健康证。

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农村宴席厨房工作。厨房工作人员有发热、腹泻、手外伤、皮肤湿疹、长痱子、呕吐、流眼泪、流口水、咽喉痛、皮肤伤口感染、咽部炎症等有碍食品安全病症的应立即调离厨房。

第九条 各乡镇食品安全监督员、村协管员负责对家宴加工场地、卫生条件、采购、厨师健康状况、原佐料、用水等进行监督检查,严禁采购过期变质和“三无”食品,严禁使用亚硝酸盐等非食品原料、添加剂。加强食品采购的指导服务,广泛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使群众掌握必要的食品安全鉴别方法、烹制操作规程等食品安全知识。特别要使群众明白在采购熟食时,必须查验熟食制作时间及保质期限、保存条件等,并注意在包装运输方面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食品采购验收要求:采购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等应符合国家有关食品安全标准和规定的要求,不得采购《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三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农产品,不得销售:

(一)含有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兽药或者其他化学物质的;

(二)农药、兽药等化学物质残留或者含有的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

(三)含有的致病性寄生虫、微生物或者生物毒素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

(四)使用的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材料不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的技术规范的;

(五)其他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规定不得销售的食用农产品。

采购需冷藏或冷冻的食品时,应冷链运输和保管。第十条 家庭自办宴席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家庭宴席举办场所环境应整洁,有足够的通风面积,周围不得有粉尘、化粪池、垃圾堆、厕所和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场所(如有条件应距离25m以上),不得在露天举办农村家庭宴席。

(二)厨房应保持内外环境整洁,采取消除苍蝇、老鼠、蟑螂和其他有害昆虫及其孳生条件的措施,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厨房应当有相应的盥洗、采光、照明、通风、防腐、防蛀、防蝇、防鼠、洗涤、污水排放、存2 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施。厨房应防止原料与成品交叉混杂,食品不得接触有毒、有害物品或者其他不洁食品。租借或新购餐具、饮具使用前必须洗净、消毒,用后必须洗净、保持清洁。

(三)厨房工作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做到勤洗手、勤剪指甲、勤换衣服,头发应梳理整齐并置于帽内,不留长指甲、不涂指甲油、不化妆、不抹香水、不戴耳环戒指等外露饰品。工作时手部应保持清洁,操作前手部应洗净。直接接触食物时,手部还应进行消毒,并使用经消毒的专用工具。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操作人员在有下列情形时应用清水清洁消毒双手:(1)开始工作前;(2)处理食物前;(3)上厕所后;(4)处理生鲜食物后;(5)处理弄污的餐具或饮食用具后;(6)咳嗽、打喷嚏或抠鼻孔后;(7)处理动物或厨房食品垃圾后;(8)触摸耳朵、鼻子、头发、口腔或身体其他部位后;(9)从事任何可能污染双手的活动(如处理货物、打扫卫生后)后。

(四)宴席用水应符合GB5749《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不得直接使用河水和未经检验合格的井水。

第十一条 加工过程的食品安全

(一)承办厨师必须认真检查待加工食品及原料,发现腐败变质、感观性状异常的,不得加工、使用。

(二)食品原料在使用前必须洗净,蔬菜、肉类、水产品分类使用流动水进行冲洗。

(三)需加热加工的食品应当烧熟煮透,其中心温度不低于70℃,加工后的成品应当与食品原料、半成品分开存放。

(四)烹饪后至食用前需较长时间(超过2小时)存放的食品应当在高于60℃或低于10℃条件下存放,需要冷藏的热食品应当冷却后再冷藏。凡隔餐或隔夜的熟制品必须再次充分加热后方可食用。

(五)餐、饮具使用前必须洗净,流动水冲洗;使用的洗涤剂、消毒剂应符合GB14930.1《食品工具、设备用洗涤卫生标准》和GB14930.2《食品工具、设备用洗涤消毒剂卫生标准》等有关食品安全标准和要求。

第十二条 农村家庭宴席的举办者购买食品原料时,应当知晓供货单位(或供货人)基本情况,严禁购买“三无”食品、过期食品等不合格食品。农村家庭宴席的举办者从维护自身利益出发,应当向供货单位(或供货人)索取购物凭证,注明 购进食品原料的名称、规格、批号、供货者、购货数量、购货日期等内容。

(采购食品、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相关产品的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和采购记录行为应符合《餐饮服务食品采购索证索票管理规定》的要求。)

第十三条 农村家庭自办宴席使用的食品成品应留样,留样食品应按品种分别盛放于清洗消毒后的密闭容器内,在冷藏条件下存放48小时以上,每个品种留样量不少于100克。

第十四条 农村家宴申报人所在地有传染病正在流行的,禁止举办群体性聚餐;申报地邻近有传染病正在流行的,限制举办群体性聚餐。

第十五条 农村家庭宴席的的举办者、承办者和厨师发现不安全食品、食物中毒事故隐患、食品安全事故隐患或者发生疑似食物中毒、食品安全事故时,应当立即停止使用该不安全食品,采取封存等控制措施,并向村委会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报告,并积极协助和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救治、调查、采样、取证、查处工作。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按《食品安全法》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预案》的要求上报和处置。

第十六条 农村家庭自办宴席的举办者是农村家庭宴席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承办者和厨师是农村家庭宴席食品安全的相关责任人,共同对农村家庭自办宴席食品安全负责。发生食物中毒或食品安全事故后,应当承担其相应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举办者不按规定申报、厨师拒不进行健康检查而操办家宴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由将按相关规定,依法追究责任。

第十七条 未按本办法规定履本制度职责,玩忽职守、监管不力而造成食品安全责任事故的,要依法追究有关单位领导人员和相关监管人员的责任。

篇3:自办宴席安全责任书

1 基本情况

南漳县某镇某自然村冯家因女儿11月7日出嫁在家里举办婚宴, 亲朋及帮厨人员从5日晚开始在冯家就餐, 婚宴正餐为6日晚餐、7日早餐和中餐, 正餐的就餐人数最多, 婚宴前后累计接待138人就餐。自11月5日晚24时许出现首例病人后, 累计发病96人, 当地卫生院在陆续收治多名以腹痛、腹泻和呕吐为主要症状的病人后, 怀疑为食物中毒, 于11月8日报告当地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局。

2 流行病学调查

经对就餐人员个案调查, 婚宴就餐人员138人, 发生食物中毒96例, 罹患率为69.57%, 无死亡病例。首发病例冯某, 男, 35岁, 11月5日晚19时左右就餐, 于当晚24时左右出现头晕、呕吐、腹泻等症状, 于11月6日前往板桥镇卫生院就诊, 经医院给予对症、支持和抗感染治疗后, 于11月12日痊愈出院。中毒病人主要集中在板桥卫生院和龙坪卫生院救治, 截止11月21日全部治愈出院。与中毒患者接触的人群未发现传染现象。经调查, 婚宴食谱为炒牛肉、凉拌猪耳、凉拌猪肝、凉拌魔芋、排骨香菇火锅、毛肚火锅、青椒肉丝、粉蒸肉、蒸鸡子、烤鸭、水煮虾子、炒藕、炒豆芽、煮鸡蛋、炸豆腐、蒸鱼、花 (压) 肉、蛋卷肉、米饭、白酒和饮料等。

2.1 年龄和性别分布

96例中毒患者中, 男性55例, 占发病总数的57.29%, 女性41例, 占发病总数的42.71%, 男女性别比为1.34∶1。发病年龄最小者1岁, 最大者76岁。其中<20岁3例, 占3.13%;20~29岁6例, 占6.25%;30~39岁14例, 占14.58%;40~49岁24例, 占25%;50~59岁24例, 占25.00%;60~69岁21例, 占21.88%;70岁以上4例, 占4.17%。

2.2 潜伏期和发病时间

最短潜伏期5 h, 最长潜伏期75 h, 平均潜伏期为17.5h (中位数) 。发病主要集中在11月7~8日, 其中6日发病5例, 占5.21%;7日发病55例, 占57.29%;8日发病36例, 占37.50%。

2.3 临床表现与治疗情况

中毒病人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 (脐周部位) 和腹泻 (次数较多, 呈黄绿色水样便) , 并伴有发热 (38~40℃不等) 等症状。其中腹泻占97.92% (94/96) , 腹痛占93.75% (90/96) , 发热占84.38% (81/96) , 恶心占68.75% (66/96) , 呕吐占51.04% (49/96) , 头痛、头晕占81.25% (78/96) , 个别患者出现脱水、昏迷、抽搐等症状。血常规检验发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者占38.54% (37/96) 。医院诊断为疑似食物中毒, 经给予对症、支持和抗感染治疗, 效果显著。

3 卫生学调查

冯家厨房面积约35 m2, 设施简陋, 无“四防”设施, 有老鼠等“四害”, 无餐具消毒设施, 无冰箱等冷藏设施。食物加工用刀具、案台、砧板以及盛装食物的盆、碗等生熟未分开使用, 生熟食物混放在一起, 且裸露放置在塑料袋内、盆内、蒸屉内和木案上。食物容器和餐具用后只是简单地清洗, 未消毒, 餐具及洗菜用水反复使用。婚宴所用猪肉为自家生猪宰杀, 牛肉、鱼虾、调味品等是从县城购买的。做菜的厨师及帮忙打杂人员均为邻村村民, 未进行过健康检查。

4 实验室检查

4.1 标本来源和种类

本次共采集标本23份, 其中患者粪便标本6份, 呕吐物1份, 剩余食物15份, 饮用水1份。

4.2 检验项目及方法

23份标本均作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检验方法分别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4789.4-2010、GB/T4789.5-2008、GB/T4789.6-2003、GB/T4789.10-2010和GB/T4789.14-2003进行。

4.3 检验结果

23份标本中, 分别在9份不同剩余食物、4份中毒患者呕吐物和粪便中检出沙门氏菌, 检出率为56.52%。受条件限制, 实验室未能进行血清学分型鉴定。

5 讨论

5.1 结果判定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判定为一起由于沙门氏菌污染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诊断依据为: (1) 分别在剩余食物、中毒患者呕吐物和粪便中检出沙门氏菌; (2) 临床表现为腹泻 (次数较多, 呈黄绿色稀水样便) 、腹痛、发热、恶心、呕吐、头晕和头痛等症状, 重者出现脱水、昏迷、抽搐等症状, 符合沙门氏菌中毒特征; (3) 潜伏期中位数为17.5 h, 符合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 (4) 中毒患者均于5~7日在冯家就餐, 进食菜谱中动物性食品较多, 病人发病时间集中, 临床症状基本相同。

5.2 中毒原因分析

沙门氏菌是食物中毒常见的致病菌, 农村猪、牛、狗、猫、鸡、鸭、鹅和鼠等均可携带沙门氏菌, 居住环境容易受到沙门氏菌污染, 从而造成食物被沙门氏菌污染。就餐用的猪肉为农户自家生猪屠宰, 在屠宰过程中可能造成沙门氏菌对肉的污染。

食物加工制作在农户自家厨房, 面积约35 m2, 环境卫生差, 无“四防”设施, 有老鼠等“四害”, 6~7日集中供应100多人就餐, 食物、原料和餐具堆放混乱, 食物加工用的刀具、案台、砧板及盛装食物的盆、碗等生熟未分开使用, 食物成品、半成品混放在一起, 生熟食物未分开存放, 食物容器和餐具频繁重复使用, 使用后未消毒, 均可导致食物在加工过程中或存放期间受到微生物的交叉污染。婚宴用的鸡、鸭、鱼、肉、成品和半成品均提前购回, 半成品和熟食品提前一天或半天加工制作, 食用前存放时间长, 加上连续加工制作食物, 厨房温度明显高于外环境温度, 导致微生物大量生长繁殖, 而蒸鸡、蒸肉、蒸鱼等食物食用时回锅加热不透, 致病菌未被完全杀灭。食物加工制作人员为本地农民, 非专职厨师, 未经过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和卫生知识培训, 食品卫生知识欠缺, 卫生防范意识差, 食物加工操作不规范。

6 建议

为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村食品安全监管, 特别是针对农村“红事和白事”建立长效监管机制[1]。制定和完善农村集体宴席申报备案制度, 加强举办农村集体宴席的信息收集和反馈, 对农村自办宴席户进行卫生知识培训与指导, 尽可能地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建立农村厨师卫生知识培训和健康检查制度。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建立农村厨师卫生知识培训和健康检查制度[2], 切实做到对辖区内的所有农村厨师进行正规的卫生知识培训、考核和年度健康检查, 同时让他们掌握基本卫生知识, 增强卫生安全和防范意识, 自觉地转变不卫生的操作习惯。积极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提高农村群众食品安全防范意识。各级人民政府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利用各种媒体和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大力宣传基本卫生知识, 倡导简约朴素的民风民俗, 尽量减小农村宴席的规模。建议有条件的家庭到正规的、有相应规模的餐厅举行宴席, 从而有效地降低农村宴席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参考文献

[1]马菊红, 张景辉, 郝尊敏, 等.一起农村自办酒席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 25 (2) :76-77.

篇4:自办宴席安全责任书

关键词:冷藏设施 隐患性 加工场所 进货渠道 卫生意识 交叉感染 宣传 培训 制度 落实责任

中图分类号:R15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4-0030-02

农村食品安全一直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和难点,而农村因红白喜事自办的家庭宴席更是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由于这种群体性聚餐行为存在的安全隐患往往被忽视,导致的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加强监管,强化宣传,规范行为,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杜绝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尤为重要。

蒙城是农村城市,有着厚亲重友的传统习俗,全县130万人口中70%居住在农村,致使农村有一个庞大的自办宴席的需求。同时,随着蒙城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家自办宴席的人也在不断增加。针对蒙城县农村自办宴席的现状和问题,笔者做了社会调研,总结出了:

1 蒙城县农村自办宴席现状与问题:

家庭自办宴席的现象在我们蒙城农村由来已久,这样的聚餐活动具有与红白事紧密结合、邻里相聚热闹、家人帮忙方便、自家畜禽随可宰杀、剩菜剩饭利用率高等特点,所以深得老百姓的喜爱。但这种自发兴起的办家庭宴席的活动,也存在着不少食品安全隐患,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村家庭自办宴席能力不足将会带来食品安全隐患。由于蒙城农村家庭办酒席一般桌数都较多,而且都是几天连办,办事当天往往要办上几十桌,客人分为两三轮就餐,由于时间紧张,剩菜的再利用、炊具的洗刷质量等,都给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由于客人较多,临时烹饪显然不能保证用餐速度,得提前将食品制成成品或半成品,半成品、熟食、原料长时间混放,容易引起食物中各种微生物的大量繁殖。特别是高温、蚊蝇乱飞的夏季,更是增加了食品安全的隐患性。

(2)食品加工卫生条件简陋、不完备将带来食品安全隐患。自办宴席场所大都选择在家里,条件十分简陋。炉灶采用地锅,燃料使用煤球或木柴,灰尘较多。食品加工用具一般都是临时租借,没有消毒设备。生产、加工场所不分,加工工具也是生熟不分,交叉污染,存在安全隐患。同时,猫、狗、鸡、鸭、鹅等家禽家畜可长躯直入加工场所,极易污染,成为肠道传染病滋生之源。

(3)食品原料进货的渠道非常复杂。由于考农村卫生意识差,蒙城农村自办宴席在原料进货上本着节约的目的,大部分是从集贸市场上购买的,进货渠道比较混乱,肉制品常常未经有关部门检疫,特别是熟食,就近购买一些无证经营的,导致一些假冒伪劣食品成了农村宴席餐桌上的常客。

(4)健康安全意识淡薄带来食品安全隐患。由于农村宴席所请的厨师均是临时雇用,这些人未经过健康体检,没参加过卫生知识培训,没有领取健康证;由于缺乏卫生意识,其食品生产加工过程和加工方式不规范,如个人卫生状况不佳、烹饪菜肴过程中随手擦汗、用锅铲品尝菜味等,都为宴席的食品安全埋下卫生隐患。

(5)聚餐人员复杂容易带来疾病交叉传播。农村宴席,邀请的人员较多,除亲戚朋友外,还有同事、领导和本村居民,难免有个别人患有肝炎、伤寒、痢疾等传染病,或携带病源菌,增加了发生食物中毒或食源性疾病的机率,传播疾病的可能性极大。

2 蒙城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卫生安全督查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笔者认为:作为中国农村传统文化形式,杜绝农村自办宴席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只要我们加强宣传,因势利导,加强监督,规范管理,就能不断改进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被动局面,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1)加强宣传,提高农村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认识。要把农村自办宴席的监管列入政府年度食品安全日常工作要点。大力加强食品安全意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把食品安全宣传当作大事、要事,创新形式,采用小品、戏曲、广播、电视等群众最易接受的宣传方式,细化分解食品安全的各项内容,从广大农民群众日常生活中联系最为密切的肉、菜、粮、油、米、面、豆制品等入手,介绍食品安全科普常识,切实将农村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2)延伸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监管触角,建立组织。县、乡(镇)人民政府应成立专项工作机构,乡镇一级应当成立食品卫生监管工作领导小组,由卫生、工商、公安等各级派出机构负责人参加。制定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实施细则,依托乡镇卫生院这个平台,明确食品卫生安全责任人,加大对农村流动厨师的食品卫生安全培训工作。凡从事农村家宴的厨师,必须到所在乡镇食品办登记备案,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和卫生知识培训,以增强食品卫生法律法规意识,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3)完善制度,加强农村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管力度。建立农村宴席所需食品及原材料、佐料检查制度。大实行对农村自办家庭宴席食品采购、加工、制作的全程监管。村食品安全负责人必须在办宴席前一天派相关人员到主办户实地察看,包括对家宴加工场地、卫生条件、采购、厨师健康状况、原佐料、用水等进行监督检查。实行农村家庭自办宴席申报备案管理制度。凡在自家举办5桌以上宴席的,要提前三天报告;食品安全工作的负责人应填好本辖区家宴情况的当月报告备案表,并及时上报所属乡镇人民政府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各乡镇人民政府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分季度将本辖区内家宴举办的整体情况书面上报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4)落实责任,强化农村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追究责任。对红白喜事自办宴席的食品安全实行辖区责任制,每季度核查一次,每年要对各级相关部门进行一次严格考核。针对农村自办宴席面广量大,为了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县食品安全委员会要建立督查制度,结合“食品放心工程”不定期对准备自家办酒席的家庭进行抽查、检查,并将其检查结果作为年终食品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的一项内容。对由于监管不力而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或对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隐报、瞒报、谎报、迟报的单位,要严格追究主要负责人的领导责任;如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5:自办宴席安全责任书

关于XX乡农村家庭自办宴席食品安全管理培训会议

各村卫生站卫生监督员:

为加强农村家庭自办宴席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严防食物中毒和其他群体性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乡卫生监督小组根据我乡实际,制定了此制度,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五日

XX乡农村家庭自办宴席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条 为加强农村家庭自办宴席食品安全管理,预防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患发生,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XX乡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结合XX乡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称农村家庭自办宴席(以下简称农村家宴)系指农村家庭举办婚庆、丧事、乔迁、祝寿、满月、年猪客等群体聚餐制作的各种宴席。

第三条 本州行政区域内农村家庭自办宴席食品安全管理适用本制度。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领导小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家宴食品安全管理工作。

第五条 村(居)委会承担本区域内农村家宴的申报受理、备案登记、情况收集、报告及现场监督指导等工作,并建立登记台帐档案。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领导小组)负责食品安全监督员、信息员的聘用和培训,对从事农村家宴的主厨实行登记备案。厨师必须经过卫生行政部门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及健康体检,持合格证和当年《健康证》,方可上岗。卫生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家庭自办宴席人员食品卫生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做好卫生技术指导工作。严格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并做好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工作。严格执行食物中毒报告制度。

第七条 农村家庭自办宴席实行两级报告备案制度。凡就餐人数100人以上的,举办者须提前2天向村(居)委会申报备案。备案内容包括预计就餐时间、就餐人数、场地卫生安全条件、菜品清单、厨师和执事的健康状况等。村(居)委会应及时进行登记管理,并按月将本行政村当月举办农村家宴的情况报乡镇食安委(领导小组)登记备案。

第八条 村(居)委会接到备案申报后,经办人应向宴席主办者宣传本制度相关条款和应注意的食品安全问题,并在办宴前派出相关人员(村委会可委托村民小组组长)上门对举办宴席的加工场所、内外环境、卫生设施、操作流程、用水条件、个人卫生、餐具用具以及采购、贮存、清洗消毒、加工制作等关键环节的卫生条件进行现场检查和业务指导。

XX乡卫生院

关于XX乡农村家庭自办宴席食品安全管理培训会议

第九条 农村家宴举办者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制作农村家宴必须具备基本的卫生条件,对购进原料和食品应严格把关,保证质量,不得采购“三无”商品,严禁采购加工病死毒死动物肉类、腐败变质、生虫长霉、有毒有害、超过保质期及不新鲜的食品和原料;具有与宴席规模相适应的烹饪场所和防蝇防尘设施;加工过程中应做到生熟分开,菜品煮熟烧透,凉菜符合卫生标准,餐具必须清洗消毒,并有保洁措施。

第十条 农村家宴应尽量避免食用野生菌、四季豆、生动物血肉等易中毒物品。夏秋两季举办宴席的必须进行重点备案和管理,尽量避免食用凉拌菜和购买两天以上未经高温处理的肉类等易被微生物污染的食品。

第十一条 一旦发生食物中毒及其它突发性食品安全事件,举办者、主厨和监督人员应立即控制并保护好现场,迅速组织将病人送往医院救治,同时及时报告当地村(居)委会。村(居)委会接到报告后,要迅速向乡镇人民政府报告。乡镇人民政府接到报告后必须立即报告县市人民政府和食品药品监管、卫生行政等部门,并根据实际情况分别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事故发现者也可直接向当地人民政府和卫生、公安、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报告。举办者应主动提供剩余食品、原料及相关物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

第十二条 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对因未按本制度规定履行监管职责或因工作失职,造成食品安全事件,或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等事件后,瞒报、谎报、漏报、迟报、延误应急救援等造成严重后果的,按分级管理权限,依照有关规定对相关单位及责任人实施责任追究。

第十三条 本制度由XX乡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篇6:自办宴席安全责任书

201***

随着全市经济和旅游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婚、丧、嫁、娶、生朝满月、年头岁末、乔迁、升学等自办宴席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给农村食品安全带来新的隐患。在现行法律法规对农村自办宴席监管存在盲区的情况下,为最大限度减少农村食品安全事故,杜绝农村食源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市***在市委、政府领导下,于20**年提出创新农村自办宴席监管方法,制定了农村自办宴席申报备案指导监管整套方案,在全市14个乡镇付诸实施,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实施农村自办宴席申报备案指导监管,对加强农村食品安全是行之有效的,这一举措得到各级食品安全部门的认可,走在了全省、遵义市前列。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建立阵地,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

要从根本上管理好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安全,必须依靠政府的坚强领导,联合多部门共同参与。2008年至2010年,在制定农村自办宴席申报备案指导监管整套方案后,我们紧紧依靠乡镇政府,由乡镇卫生院、乡村医生具体落实,通过宣传、探索、实施、到推广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将农村自办宴席实施申报备案指导监管写进了《村规民约》,取得了实际效果。今年,市人民政府按每个乡镇办5000元、行政村1400元的标准预算解决了乡村两级食安办阵地建设经费21万元,用于乡村两级食品安全协调办基础阵地的建设,包括全市14个乡镇、3个办事处和100个行政村建立健全了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阵地,做到办公室、人员、办公设备齐备,各项制度表册统一上墙,农村自办宴席登记备案资料统一印制,进一步强化了农村食品安全监管阵地,提升了农村自办宴席实施申报备案指导监管对保障农村食品安全的影响力。结合和总结几年来对农村自办宴席实施申报备案指导监管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今年,赤水市食安委办公室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自办宴席管理的通知》(赤食安委办发[2011]8号),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了了《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市农村自办宴席备案程序》、《**市农村自办宴席登记管理办法》和《**市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安全应急处理预案》等相关规定,并印制成小册子在全市发放,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了乡村两级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安全监督网络,由乡级卫生监督人员专职负责农村自办宴席监督指导工作,对农村自办宴席进行监督检查、现场指导、登记备案、信息上报、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工作,同时加强对农村流动厨师的登记备案、健康检查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从2011年起,我市将农村自办宴席备案监管从原来的14个乡镇扩大到3个街道办事处,至此,我市17个乡镇(办)农村自办宴席全面实施申报备案指导监管制度。

二、超前谋划,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

农村自办宴席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料质量难以保证,食品储存条件较差,帮厨人员流动性大,加工场所条件简陋。为保证在办宴席不发生食物中毒事件,我们超前谋划,先后制作并印发了《家宴举办者及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市自办宴席制作卫生要求》、《**市自办宴席食品安全告知承诺书》和《**市自办宴席现场指导告之书》等,在场镇、学校等制作了健康教育和食品安全宣传栏,要求各乡镇卫生院除作好现场检查指导作好自办宴席现场检查指导记录,同时还要储备必须的相关应急物资,提前作好应急准备,防范食源性突发事件的发生。由于措施得当,超前预防,使今年我市在50年不遇的持续高温干旱前期间,未发生一起食源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上下联动,创新餐饮服务监管措施和办法

1、高度重视,加大整治力度。实施“双轨”制管理,由市卫生监督所负责对人员的考核,市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食安委)代表政府对乡级政府的目标考核。进一步提高市、乡政府和村委领导和监管人员认识,把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安全作为食品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并列入单位和有关人员的年度重点考核内容。对在年度内发生食源性突发事件的单位和人员,取消评优评先资格。

2、加强宣传、减少聚餐。在“3.15”消费者维权日、《食品安全法》宣传周和卫生1+1帮扶等活动,制作通俗易懂的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材料,从群众生活最为密切的肉、菜、粮、油、奶、豆制品等入手,用群众最易接受的宣传资料、宣传画、黑板报、科普书籍、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介绍食品安全科普常识。由于目前法律的局限性,农村自办宴席活动的食品安全管理一直未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因此我们在农村营造提倡节约,移风易俗的氛围,避免和减少大型集体聚餐。让宴席举办者和广大群众了解政府对食品安全方面的要求和政策法规等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营造人人重视、人人关心自办宴席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3、完善体系,认真落实责任。针对我市农村自办宴席监管的薄弱环节,把卫生监督协管与农村自办宴席申报管理结合起来,统一领导,统一监管。把网络建设与农村医药改革相衔接,使在现有卫生资源的情况下,在加强公共卫生网络建设的同时,又考虑到乡、村级公共卫生人员力量的实际,把农村自办宴席申报备案管理纳入有序的监管内。

4、完善制度、加强监管。一是实行农村流动厨师持证上岗制度。凡从事农村宴席操办的流动厨师,由各乡镇卫生院负责进行登记备案,并按照食品从业人员的管理要求,督促其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参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强化他们的食品安全责任人意识。二是建立农村宴席食品及原佐料检查制度。加强对农村宴席食品安全的检查指导,实行宴席食品采购、加工、制作的全程监管。乡、村食品安全责任人必须在办宴席前一天派相关人员到主办户实地察看,包括对家宴加工场地、卫生条件、采购、厨师健康状况、原佐料、用水等进行监督检查,严禁采购过期变质和“三无”食品,特别是在采购外卖熟食过程中,途中包装运输要符合卫生要求,食用装盘前要重新回炉加工烧熟煮透,拼制装盘注意操作规范,防止污染。对于查出的不合格食品,就地销毁。对不符合要求的要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整改到位。三是落实加工场所和用具清洁消毒制度。各乡镇人民政府要选派专人负责督促事主搞好家宴场所卫生清洁工作,做好刀、砧板、桶、筐、抹布、锅碗瓢盆用具的消毒工作,加工用容器、工具做到生熟分开,原料与成品、生熟食品分开存放,防止交叉污染。厨房要有防蝇、防鼠、防尘设施和冷藏设施。宴席场所和加工场所不得有鸡、鸭、猪、狗、猫等家禽家畜进入。四是实行农村家庭自办宴席申报备案管理制度。凡需要在家庭举办10桌以上宴席的,要提前向村食品安全信息员报告;村食品安全信息员填好后报告乡镇卫生院进行备案,乡镇卫生监督员在宴请过程中要对宴席加工现场进行监督、对宴席食品质量安全进行检查、对宴席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把农村宴请食品安全保障工作落到了实处,从源头上消除农村群体性聚餐的食品安全隐患,杜绝了因农村聚餐活动而引发的食品安全突发性事件。

5、加强考核、追究责任。对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安全实行辖区责任制,明确乡镇人民政府是食品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事主和厨师是直接责任人,每年要进行一次考核。乡镇政府由市食安委在成员单位抽调人员进行考核,奖励资金由市政府出资,乡镇卫生院由市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人员进行考核,奖励资金在农村医改中卫生监督协管费用中列支,每个乡镇(办)卫生院(所)平均2万元,考核标准和奖励方法按《赤水市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2011年度卫生监督绩效工作考核及奖励方案的通知》(赤卫食药发„2011‟198号)执行。

四、取得的成效

至实施农村自办宴席备案监管工作以来,2008年全市实施农村自办宴席备案1046宗,涉餐人数31万多人次,备案率达65.29%;2009年全市实施农村自办宴席备案1180宗,涉餐人数37万多人次,备案率达74.17%;2010年全市实施农村自办宴席备案1332宗,涉餐人数40万多人次,备案率达83.25%;今年我市农村自办宴席申报备案监管工作,全市共累计受理自办宴席申报1579户次,涉餐人数46万多人次,备案率达86.12%;培训农村流动厨师399余人次。从2008年实施农村自办宴席申报备案指导监管以来,全市农村未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篇7:自办宴席安全责任书

告知承诺书

为保证农村红白喜事等集体聚餐的饮食卫生安全,保证参与集体性聚餐人员的身体健康,根据《食品卫生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作出如下食品安全告知:

1、厨师应持有效健康合格证明,并穿戴工作衣帽上岗,食品加工时,做好个人卫生工作。

2、宴请时,要尽量不做凉拌菜,慎食毛蚶、泥螺、牡蛎、生鱼片、生虾等生食海水产品,尽量不买卤质、烤制肉类等直接入口食品,严禁食用腐败变质食品,严禁河豚鱼、割香螺等《食品卫生法》禁止的食品上桌,不买非定点屠宰或未经兽医卫生检疫检验的猪肉,不使用病死畜禽。

3、宴请所用的餐具煮沸5分钟消毒,并放到干净的容器保洁备用。

4、洗碗、洗菜、切菜人员不得患有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

5、原料及配料要求从正规渠道进货,购货后应索取票据、卫生检验报告、卫生许可证复印件等。

6、所有用水必须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不使用井水、河水。

7、厨房内外环境保持整洁,加工过程应做到

生熟食分开处理,防止交叉污染,加工好的食品

应冷藏留样24—48小时。

8、其它要求按照《食品卫生法》有关规定执

行。

9、聚餐宴会举办者要根据以上告知内容认真

执行,确保聚餐人员的饮食卫生安全,一旦发生

食物中毒事故要立即上报村内食品卫生安全协管

人员,并逐级上报,及时协助处理。如发现有违

反食品卫安全的行为或造成食品安全事故的,举

办者要负全部法律责任。

村食品安全联络员签名:年月日

宴席举办人承诺签名:年月日

注:本要求一式三份,一份交宴席举办人,一份

篇8:自办宴席安全责任书

【关键词】农村宴席 食品安全问题 对策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事关人民利益的首要大事。目前,各级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城市食品安全得到了较大改善,但在我国广大农村,婚丧嫁娶、老人祝寿、孩子满月等,一般需要家庭设宴招待亲朋好友,少则几十人,多则成百上千人。由于这些宴请大多是在农家院落内搭棚起灶,卫生条件差,食品来源杂,村民食品安全意识较淡薄,操作人员健康状况也无法保障,如若管理不善,极易引发群体性食物中毒等安全事故。因此分析宴席存在的食品安全卫生问题,并探讨其解决对策对陇东地区广大农村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1当前陇东地区农村宴席食品安全存在的突出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农村的食品安全问题却显得日益突出,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1.1宴席所用的食品半成品质量难以保证。

近年来,各级职能部门加大了对城市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为了逃避执法机关的打击,一些不法经营者把制假售假的市场转移到了农村市场,达到其牟取暴利的目的,导致包装低劣、品质差的小包装食品大量流向农村市场。加之部分村民食品安全意识不强,贪图便宜,在采购食品原料、半成品时可能忽略其质量安全,去非法经营的小作坊或店铺进货。甚至部分宴席举办者为图省事,将宴席所需食品及原料的采购、加工一律“双包”给流动厨师,一些流动厨师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可能会购买“三无”食品、劣质甚至过期食品作原材料,从而无法保证食品原材料及食品成品的质量安全。

1.2食品生产加工的卫生安全不能保证。由于广大农村地区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卫生条件达不到最基本的要求,也不能保证食品的安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加工制作条件简陋。农村在家中举办宴席多是迫于场地、经济条件限制或是顺应当地风俗习惯,在院子里搭建临时棚房作为厨房,办宴所用的食品原料、烹制的食物与农业生产原料等混放,院内普遍有旱厕、牛棚鸡舍、杂物存在,甚至散养猫、狗等宠物,没有防尘、防蝇、防鼠等“三防”设施,加工就餐环境极易受到污染。

(2) 加工设施、设备不足。没有专用的冰箱冷藏、冷冻设施,甚至厨房持续烧煤引起局部温度过高更容易导致食品腐烂变质;没有专用洗菜、洗肉、洗餐(用)具的区域或容器,普遍用洗衣大盆清洗蔬菜、餐具等;加工用具的清洗消毒设备缺乏,导致生熟交叉污染现象时有发生,餐饮具很少经过消毒处理,杯子和筷子重复使用等。

(3) 未单独设置凉拼菜制作场所。由于没有消毒、冷藏、空调等设施设备,也无专人制作凉拼菜,切、配、装盘人员混杂,加工好的凉拼菜在自然条件下存放至食用多达几个小时甚至随意手抓品尝。

(4)加工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群宴加工中除请来的两三个流动厨师外,还临时召集四五位宴席帮工来当下手,这些生产加工人员大都年龄介于40—60岁之间,文化层次普遍较低,身体健康状况难以保证。同时,由于部分流动厨师及帮工没有接受食品安全常识的相关培训,这就导致了宴席所需食品的生产加工仅凭经验制作,食品安全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1.3农村群宴食品安全卫生监管难度大。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部分地区受社会攀比、办事讲排场等不良风气影响,群宴办宴规模越来越大,时间也越来越长,由于食品加工所需原材料的不断补充,剩余食品存放散乱等情况,负责食品安全的检查指导人员难以做到全过程的有效监管,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监管漏洞。

(1) 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力量較薄弱。在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下,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乡镇没有下设的专门机构,由于监管部门与农村距离较远,单凭县一级监管部门的人员力量,要开展对辖区范围的食品安全监管,监管力量远远不足。即使一些监管部门在乡镇设有站、所,但由于食品安全分段管理体制常因协调机制不健全而制约监管的有效性。

(2) 农村监管区域广工作量大难度大。农村地域广大,食品生产经营户比较分散,执法部门要把辖区内农村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户)检查一遍,需要十天半个月或更长的时间,甚至有的边远山区、牧区可能一年都难去一次,因而对农村季节性无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流动食品小贩、边远地区无证食品经营户、餐饮店等缺乏有效监管,成为假劣食品“转战”农村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

(3) 农村食品检测手段不足。农村基层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检测设备设施配备不完善,检测手段较为简单,有的乡镇站、所甚至连检测设备都没有,监管人员仅凭眼观、手摸,对于食品添加剂成分含量是否符合要求、卫生指标是否合格等却无法检测,加之由于受工作经费及检测法定效力的限制,一些监管部门对应该检测的项目能省则省,导致一些影响食品安全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监测和及时发现处理。

1.4群宴监管暂无法律法规支撑。当前,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暂无对群众自办群体性宴席的监管规定,这就造成了监管盲区,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食品加工人员、食品原材料采购、加工及存储等存在影响食品安全的行为不能依法有效地制止,造成了事前防范难有作为,增加了群宴的食品安全风险。

2 强化农村宴席食品安全监管的对策。

针对当前陇东地区农民群众举办群宴存在的诸多影响食品安全的现实情况,笔者结合多年来参加农村宴席招待的切身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2.1注重宣传培训,增强农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确保食品安全,意识须先行。作为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部门,应充分利用县、镇(街道)、村等各级图书馆(室)、手机微信短信平台、食品安全宣传周、农村秧歌队、腰鼓队和大妈广场舞队、

定向下发宣传单等形式向农民群众广泛宣传食品安全须知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常识,增强农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利用冬季农闲时节,邀请食品专家或监管人员对各村村民进行短期培训,增强农民对“病从口入”和“医食同源”的认识。

2.2出台相关规章制度,完善群宴监管机制。针对当前法律法规缺失的实际情况,陇东地区各县食安办应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牵头启动相关规章制度的拟制审定,出台一些明确的规章制度,使群宴管理能够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从而确保群宴的食品安全。

2.3落实群宴举办申报制度,加强现场检查指导。针对陇东地区农村群宴举办频繁、监管难度大的实际情况,各县食安办应探索试行办宴申报制度,群宴举办者应向当地村委会进行申报,由村委会初审后报所在乡(镇)进行登记备案审批。在整个办宴过程中,由乡(镇)指派2名以上食品安全监管人员进行现场监督指导。主要检查食品原料是否安全?加工流程是否规范?食品从业人员健康状况是否符合要求?宴席中污水、垃圾处理措施是否得当?并与举办者和加工者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有效降低群宴的食品安全风险。

2.4提高从业人员执业标准,规范流动厨师培训公示备案制度。针对当前陇东地区农村举办群宴“双包”比例较高的情况,提高从业人员执业标准能够有效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各县食安办应积极探索并规范流动厨师的培训制度,每年对县域内的流动厨师开展《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等方面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并在县域内公示培训合格的流动厨师相关信息。通过培训,可强化流动厨师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可规范群宴举办场所和设施的要求,可强制执行食品原料索证索票管理制度,可加强食品贮藏与加工制作的现场监管,以及明确餐饮器具清洗消毒的流程等等,达到提高流动厨师的法律法规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的目的。

2.5尝试在村民活动中心举办集体聚餐宴席。

目前各乡村建立的村民活动中心是在创建文明生态村工作中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的,是为农民搭建起来的集教育、文化、科技、卫生、法律、信息、生产、生活于一体的全方位服务平台,并辅助有供农民休闲、娱乐的文化广场。建议由村自筹资金在村民活动中心院内建造餐饮加工厨房,为聚餐提供食品清洗、加工的场所或者在相邻的位置建造集聚会、娱乐、宴会为一体的多功能厅。村民活动中心举办集体聚餐的优势:解决了村民举办聚餐加工场所简陋、场地狭小的难题,使食品加工场所固定、就餐场所宽敞、整洁;聚餐场所有专人保洁;村委会只适当收取卫生管理费或不收任何费用;聚餐不受雨雪等恶劣天气影响,食品加工和就餐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多功能厅内聚餐,也增强了集会的气氛和群众互相交流的机会;

这种就餐环境必将降低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减少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村委会对宴席的监管;还能节省部分人力、物力和财力,既让村民得到实惠,又能很好地解决群众办宴席互相攀比、讲排场的陋习,甚至给少数家庭困难群众带来节约费用、集体帮扶的实惠。

农村自办群体性宴席是我国的一个民俗传统,近年来,无论是举办频率还是规模均有增加的趋势,继续深入地研究和探索自办群体性宴席食品安全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解自办群体性宴席食品安全的不确定性,剖析并杜绝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诱因和症结,把“预防为主,强化措施,防止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作为群宴管理的工作目标,才能更好地保障陇东地区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小江等. 农村宴席食品卫生监督分析[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9(06)

[2]仲建东. 农村宴席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体会[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02)

[3]曹优德. 防范村民自办群体性宴席食品安全对策[J]. 中國食品药品监管.2014(01)

[4]谈军斌. 农村自办宴席食品安全监管同样重要[N]. 联合时报.2014(05)

上一篇:只如初见,何不早见下一篇:中四字成语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