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节日文化

2024-04-11

法国节日文化(精选8篇)

篇1:法国节日文化

法国节日文化

13城乡规划

杨丽莹

2013100667 法国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国家之一,一直以来世界各国的学者文人和艺术家们络绎不绝地前往学习、采风或者旅居,一般爱好旅游的人们也蜂拥前去观光度假。据统计,法国是世界各国中每年吸纳外国游客最多的国家。那么法国吸引人们的究竟是什么?如果简略地回答,那就是一个词:文化。

法国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根本的原因是她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滋养人的文化环境。当你置身法国,尤其是置身首都巴黎的时候,你会感受到一种浓浓的、让你怡然自得的文化气息,这种气息让你不想离开,让你恋恋不合,让你离开了总是想着回来。构成法国文化的究竟有些什么?许多人想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例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曾经探寻法国文化之谜,他最后得到的答案是“精神至上”四个字。然而博大深厚的法国文化岂是这四个字能够完全囊括的。其实,法国的宗教气氛,法国的绘画、雕塑、音乐和建筑,法国的哲学、文学和美学,法国的葡萄酒、香水和时装,法国的“自由、平等、博爱”以及敢于创新的精神,无一不是她丰富而充满魅力的义化之组成部分

节日文化是一种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种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有深刻的寓意,有的是为了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人物,或纪念某一重要历史事件,或是庆祝某一时节的到来等等。

日常生活中,时间线性流逝,而节日就像这条线上的刻度,有了度量,才有意义。----美国民俗学家阿兰.邓迪斯这样分析节日的意义。那么节日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呢?就像题记中说的那句名言一样,节日就像人生的时间钟表上的刻度一样,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含义。因此,我想从法国的节日文化中更好地了解法国文化。

一.帝王节(1月6日)

1月6日是法国帝王节。在糕点铺内,人们纷纷购买甜饼,这种甜饼内含有一种叫蚕豆的小东西。家中最小的成员,把眼睛蒙上,将甜饼分给大家:这是JEANE姑姑的,这是爸爸的,这是DESPOYES先生的。“每人吃甜饼时都避免咬到蚕豆。吃到蚕豆的人将封为国王(皇后),并挑选他的皇后(国王)。全家人或朋友们举杯高颂:“国王干杯,皇后干杯。”

国王节又称三圣节,时间是在新年后的第一个星期日。这是属于法国人特有的节日,这一天家人或朋友会聚集在一起,分享国王饼为新的一年祈福,而饼中藏着一个小皇冠,吃到小皇冠的人就是今年幸运儿,宴会上他就是今日的国王,享有国王般的权利。

国王饼中藏小皇冠的意义,就像中国北方人新年吃饺子时在其中藏一枚钱币,是一样的道理,而国王节的欢庆气氛就靠这一类戏闹的气氛建立起来。现在这一天吃国王饼,颇有举国同欢的意味,一些政治人物还会在第二天大声宣布他吃到里面的皇冠了。吃到后幸运不幸运是一回事,依照法国人的热情,吃到国王皇冠者,会先被大家拥抱热烈亲吻一番倒是真的。

国王饼的历史起源有2种不同说法:一个可以追溯到罗马时代庆祝农神节,这一天庆宴中 选出一位神的代表----通常是由最年轻的男孩当任,在庆典宴会中享有国王的权利,可以尽情的吃喝享受被服侍的特权,而当最后一道甜点用完后,这一位临时国王就退位了。

另一个说法是与基督教相关,也较常被使用。圣经上记载耶稣基督诞生时,三位圣者夜观星相,循着星相在伯利恒的一个马槽中找到圣婴耶稣和圣母玛丽亚。而为纪念这三位圣者而有这一个节日,所以国王节又被称之为三圣节。

而法国人庆祝国王节也经过相当的变格,早期的饼是一种厚重、密实的的大饼,到路易十三的时代,因为土耳其糕饼厨师进入法国所带动的制作方法改变,才成为今天层次分明的酥脆外皮,和香甜的杏仁内馅。

过去国王饼都是由糕饼师傅制作,面包师傅不得染指,18世纪时面包师傅企图突破僵局介入国王饼市场,引起糕饼师傅抗议,当时议会判定面包师傅不得制作,为此还特地下过一道禁令。不过,不久后这道禁令也被遗忘,到20世纪时面包师傅也可以供应国王饼。

时至今日,国王饼对于法国人的意义,比较像一种欢乐戏闹的放假日子,庆典和宗教意义都退位,重点放在吃到皇冠的幸运这件事上。而皇冠也有各种替代方式,如戒指、小瓷像、金币、马赛克制作的小玩意等,而一些贵族家庭还会放入一枚家徽象征幸运,现在也有放一张纸条的,这可能是因为怕那些硬东西蹦断了牙。

二.圣蜡节(2月2日)

圣蜡节是法国的宗教节日,也是饕餮者的节日,每年2月2日,法国的母亲们为孩子煎出薄薄的、像太阳一样金光灿灿的鸡蛋饼。当她们抖动煎锅,将饼抛向空中时,孩子们都瞪大了眼睛,恨不得那饼直接掉到自己嘴里。据说,如果在煎饼时手里握着一枚钱,这一年你就会财运亨通。

2月2日是圣诞节传统的结束的日子。人们在这一天将马槽搬走。根据宗教礼拜仪式,圣蜡节是圣母玛利亚行洁净礼,也是带初生耶稣到主堂瞻礼(la purification de la Vierge Marie)的节日。

从古代开始,2月(法语:février,这个词源于拉丁语动词 februare,“涤除、洗净”之意)就与“新火”节(feu nouveau)关联在一起,与大自然准备走出冬季的净化阶段关联。白天伴随着复苏的希望日渐增长。教会将忏悔赎罪的理念与这种异教徒的传统相结合,选择为绿色的大蜡烛(cierges verts)祝圣,绿色自古以来一直都令人联想到“洗身礼”的概念。

在马赛(Marseille),圣蜡节保持了所有引人瞩目的特点。传统上,人们在圣蜡节还要制作油煎鸡蛋薄饼(也称为“可丽饼”),如果希望全年都拥有财富与昌盛,人们在将薄饼抛起来翻面煎时左手还要手持黄金„„

三.铃兰节(5月1日)

五月一日铃兰节那一天,法国人会互赠铃兰,他们深信,铃兰会让爱神眷顾、会让人走运!在法国,铃兰被视为幸福、希望的象征。5月1日铃兰花节时,大城市里处处卖铃兰,人人送铃兰,人们认为这天得到的铃兰会给人带来幸福。这一天朋友们互赠这种如响铃状的白色小串花。响铃的白花象征着你朋友的到来,春天的到来,好运的到来,幸福将在这一年伴随着你。

传说亚当和夏娃听信了大毒蛇的谎言,偷食了禁果,森林守护神圣雷欧纳德发誓要杀死大毒蛇。当对雷欧纳德与大毒蛇的搏斗中,最后精疲力竭与大毒蛇同归于尽。在他死后的土地上,长出了开白色小花状似小铃档的具有香味的铃兰。那块冰冷土地上长出的铃兰就是圣雷欧纳德的化身,凝聚了他的血液和精魂。根据这个传说,把铃兰花赠给亲朋好友,幸福之神就会降临到收花人的。乌克兰有个美丽的传说,说是很久以前有一位美丽的姑娘,痴心等待远征的爱人,思念的泪水滴落在林间草地,变成那芳香四溢的铃兰;也有人说那是白雪公主断了的珍珠项链洒落的珠子,还有人说那是7个小矮人的小小灯笼;还有一个传说是一个叫“琅得什”(俄文中铃兰的音)的少年,为了他的爱人“维丝娜“(俄文中春天的意思)离他而去而伤心欲绝,少年的泪水变成了白色的花朵,而少年破碎的心流出的鲜血变成了铃兰红色的浆果。铃兰是古时候北欧人传说中日出女神之花,是用来献给日出女神的鲜花;铃兰也是北美印地安人的圣花。浪漫的法国人还有一个专门的“铃兰节”,在五月的“铃兰节”那天法国人互赠铃兰小花,象征幸福和吉祥的到来。

四.法国国庆日(7月14日)

7月14日是法国国庆日。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1880年,7月14日被正式确立为法国的国庆日,法国人每年都要隆重纪念这个象征自由和革命的日子。这一天夜晚的巴黎成为欢乐的海洋,法国的标志埃菲尔铁塔为火树银花所映衬。

巴黎音乐焰火晚会

7月14日,法国国庆节。巴黎将极度繁华与喧闹,从Trocadéro花园到埃菲尔铁塔下,一路都能看到燃放的烟花。在埃菲尔铁塔下,人们可以欣赏音乐,观赏焰火。音乐晚会开始时,首先表演的是单唱,而后表演合唱。每年法国政府还会邀请一些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前去表演。人们在铁塔下唱歌跳舞,巴黎的各大餐厅、咖啡厅、饭店也彻夜不休。在音乐晚会之后,将举行当晚的最隆重的活动—焰火晚会,巴黎的上空将变成一片璀璨的海洋。在焰火晚会结束后,将会举行埃菲尔铁塔灯光秀表演作为谢幕。尽管晚会结束,但巴黎城中的喧闹将持续彻夜。

法国农村特色活动

在农村,国庆节的庆祝活动也很有特色。首先是穿袋赛跑,参加这种比赛的主要是孩子们,参赛者每人套在一只装土豆的大袋子里,从脚一直套到胸,比赛开始后,参赛者只能一蹦一跳地前进,跌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又跌倒。比赛始终包围在欢笑与助威呐喊声中,充满了节日的喜悦。

接下来是青蛙比赛:参赛者名推一辆两头翘起的小独轮车,车上放一只青蛙。每当车轮转不到两圈,动了气的青蛙便会不服地从车上跳到地下,推车人只得将车停下,张开双手去捕捉青蛙。而此时的这些绿色的小东西像是有意挑战似的与“主人”上下左右周旋,“主人们”使出周身的解数也奈何它们不得,这时,精疲力竭、踉踉跄啮的“主人”只得亮出最后的招数,将整个身体仆向青蛙。毕竟体积相差过于悬殊,可怜的小东西在“主人”那庞大身躯的挤压下满身尘埃,窒息待毙,再次被无情地抛到车上。参赛人抄起独轮车,加足马力,以最快的速度冲出三大步,即算到了终点。比赛的胜负输赢首先要看青蛙到达终点时是否还有口气…… 与城市里检阅陆、海、空三军仪仗队不同。在农村,接受“检阅”的消防队员。他们身着制服,吹着号,打着鼓列通过欢呼的人群。而后,他们还要在教堂前的空场上举行灭火演习。这之后,人们在广场中央竖起一根“夺彩竿”,高大的竿子上挂有火腿、香肠以及烟酒等奖品,谁能爬至竿顶,奖品便归谁所有。入夜后,也同城市里一样,焰火辉映着彩旗和灯笼,爆竹声、欢呼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人们欢快地唱呀,跳呀,直至深夜。

五.冥节(11月1日)

在陵园,墓地被菊花点缀。尽管墓地的沉痛气氛,小学生为本年假期的头一日而欣喜若狂。

六.圣喀德琳节(11月25日)

11月25日圣喀德琳节是专门庆祝满25周岁尚未婚配的姑娘的节日。

在这一天,姑娘身穿节日盛装,每人都亲手制作一项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的帽子,招摇过市,到与自己姓名相同的大街,在圣人塑像面前献上一束鲜花,然后到大时装店去跳舞,饮酒狂欢,这一天她们每一个人都是真正的皇后。

我的感悟:法国这个浪漫的国度,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各种大大小小的节日,也是法兰西民族宗教信仰、民族文化以及历史影响的一种映射。法国不同的地域,如西部的布列塔尼大区、东部的阿尔萨斯大区、南部、北部某些地区也因其地域特点或各有当地的传统。一到重要节日,城市的街道、店铺橱窗、集市、庭院„„,大街小巷到处洋溢着浓郁的节日气氛。在我看来,节日文化远远比仅仅放假的意义大得多。不同的节日对不同国家、地区人们有着不同的意义。还有一些伟人们的生日现在也被看做节日,还有平常人们自己的生日、亲人的生日等,现在都被人们看作可以庆祝和欢呼的节日。节日的意义也就在于让人们有时间来休息、欢度时光,而不是在浪费时间。有的过于看重金钱的人也许会不在节日期间给自己放假,其实那是极为错误的。因为每个人都需要休息,这点连上帝也不例外。没有休息的人生是疲惫而艰难的,因为没有休息好的加倍努力,效率肯定不高。更重要的是,了解一种节日的历史文化,能更加透彻地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从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我们所能得到的是一份丰富的文化遗产。

篇2:法国节日文化

圣诞节之后的第12天是“主显节”,这12天代表着月亮历和太阳历的时间差。

在法国,主显节也被称为“三王来朝节”,以纪念东方三王。主显节一词来自于希腊语epiphaneia,表示“显现、降临”。主显节是一个的节日,但是对东西方有着不同的意义:西方的徒们认为这是纪念三王对耶稣的爱护,东方的们(东正教)认为这是耶稣受洗的日子。

按照传统,主显节当天,人们要分食一种薄饼,薄饼中放入蚕豆。在法国,有两种国王薄饼。在法国北部,人们会吃一种圆形多层薄饼,这种饼扁平,呈金黄色,里面裹着杏仁奶油。在北方,薄饼象征着冬季结束,阳光重照大地。而在法国南部,西南部,普罗旺斯地区,薄饼更像是一种蛋糕。饼被做成王冠的形状,用果脯做馅。

法国的年俗

新年对法国人来说,是从圣诞节到元旦长达两个星期的假期。在品尝了鹅肝酱、烤火鸡等传统美味之后,一家老少围坐在圣诞树下,分享撕开礼品包装那一刻的惊喜。与圣诞节不同的是,新年的“不眠夜”是留给友情的。这一晚,全巴黎最热闹的地方当数着名的香榭丽舍大街。从装饰一新的凯旋门到灯火辉煌的协和广场,整条大道奇灯异彩,令人目不暇接。来自整个大巴黎地区、整个法国、甚至是世界各地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人,成群结伙地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一起,在音乐、舞蹈、欢乐中等待新年钟声的敲响。所有相识或陌生的人都会相互道一声新年快乐。

路边还有平时绝难一见的小商小贩,做些烤肉串、三明治的应景生意。仔细观察,摊主大多是阿拉伯裔和非洲裔。新年对这些收入普遍不高的族群来说,倒也是个生财的良机。初到彼境的外国人一定会惊奇地发现,在每个地铁站的出口都有大量的军警,全副武装、如临大敌,随时准备应付异常事件的发生。有些重要地段的地铁站干脆只许进,不许出,以缓解安全部门的压力。去年的新年夜就曾发生多起骚乱,数十辆警车被付之一炬。还有些人是抱着另一种心态去凑热闹的。他们的眼睛既不是用来欣赏绚丽的美景,也不是用来寻觅可人的女郎,而是盯着地上是否有丢失的钱包或钞票。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能看到的只是满地的纸屑和碎酒瓶。

除了香榭丽舍、埃菲尔铁塔等公共场所,各种类型的大小舞会也是深受年轻人欢迎的娱乐活动。千禧年的新年夜,在巴黎的“中国城”大商场曾举办过堪称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舞会。舞会开始前的一个小时,入口处就已经排起了长龙。最后,上下五层的商场里,到处都挤满了人,随着煽情的音乐痴迷热舞。依照惯例,这样的舞会对女孩子一律是免费的。

地道的巴黎人,也就是说居住在巴黎市区的人,大多不屑冒着法国冬夜的寒气,同“郊区人”或是外国人“同流合污”。除了安全方面的考虑,也是因为他们更倾向于在家中,或是在街头巷尾熟络的酒吧餐馆里,与三五知交好友推杯换盏,不需檀板共金樽。情到浓处,腾出场地,一样也能翩然起舞。

在人口稠密的大中城市,可供选择的娱兴节目的确不少。然而在法国的乡村地区,人们的新年庆祝活动却丰富多采。据一位来自阿尔卑斯山区的法国朋友介绍,他所居住的小城仅有两三千人口,新年夜所有人都会集中到市中心数十家餐馆、酒吧共度良宵。而在以着名旅游城市圣马罗为代表的布列塔尼地区,不仅饭店、酒吧高朋满座,各种大小商铺也一样通宵营业。同一到晚上八点,所有店铺一律关门打佯的巴黎相比,那里的民风更显豪放热情。

法国的传统节日

元旦:1月1日。亲朋聚会,馈赠礼品或钱,除夕夜要将家中酒喝光(否则来年会遭厄运)。

圣母领报节:3月25日。此节是为了纪念圣母玛丽亚领受天使向她传报上帝的旨意,告知她将由“圣灵”感孕而生耶稣。

复活节:春分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天(3月22日—4月25日间),放假约一周。旅游、团聚、吃复活蛋、互赠礼品。

圣灵降临节:复活节后第50天,放假两天。

五一国际劳动节:5月1日放假一天。铃兰为五一节传统花卉。各工会举行大规模游行。

国庆日:7月14日放假一天。城乡均有盛大庆祝活动,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上举行大规模阅兵式。

圣母升天节:8月15日(天主教)、8月27日(东正教)放假一天。

停战节:11月11日。部分单位放假一天。由总统或总理向军中功臣和两次世界大战中幸存的英雄颁发奖章。

诸圣节:11月1日放假一天。到墓地凭吊已故亲人(同中国清明节)。

篇3:浅谈法国主要宗教节日

一、三圣节/三王来朝 (l’Epiphanie)

它是进入新年后的第一个宗教节日, 旧典礼日期为1月6日, 新典礼日期为1月的第一个礼拜日。“épiphanie”来自希腊文“επιφάνεια”, 意为“出现”。相传耶稣诞生, 来自东方的圣人作为光明使者为他带来金子、乳香和没药 (Myrrhe) 三件礼物。这三位圣人分别叫做Caspar、Melchior和Balthasar, 他们代表着三种肤色, 三块大陆及三个年龄段。在节日里, 人们吃一种称为“王的大饼” (la galette des rois) 的糕点, 这是典型的法国传统, 从十四世纪开始流行至今。吃的时候, 有多少人, 大饼就被要切成多少份, 另外还要再多切一份, 称作“上帝或圣母”的那份, 留给离家或节日里第一个上门乞食的穷人。大饼中总藏有一粒蚕豆或一个瓷人, 分食吃到者将成为王, 人们会将一个纸质的皇冠戴在他的头上, 纷纷上前去拥抱他。随后, 他将再买一个大饼重新邀请这些人加入, 这个活动可以持续好几天。

二、蜡烛节 (la Chandeleur)

这是一个与光明和希望有关的宗教节日。相传在耶稣诞生的第40天, 圣母玛利亚按照梅瑟法律带新生的耶稣去耶路撒冷圣殿向主献祭, 城内一位正义虔诚的老人西默盎在圣神的引导下来到了圣殿, 见到了心目中以色列救援莫西亚的化身耶稣圣婴, 万分激动, 说道:“主啊!我已亲眼见到了你的救恩, 他是照亮民族的光 (Lumière des Nations) 。”后人把这一天定为蜡烛节, 也为了纪念玛利亚取洁瞻礼时点燃圣殿大蜡烛的行为。而法式薄饼 (crêpes) 因其圆圆的形状和金灿灿的颜色自然而然成为这个节日的代言食物。在这一天, 法国各家都会制作鸡蛋薄饼, 它们被煎得又薄又黄, 如同太阳一般, 代表着光明和希望。

三、油腻的星期二 (Mardi-Gras)

“油腻的礼拜二”被定在复活节前封斋戒的前一天, 天主教的封斋期为46天, 即从行圣灰礼仪的礼拜三开始直至复活节, 过去在此期间教徒们是不允许吃肉的。圣灰象征着肉体的腐败, 教堂的神甫们于封斋节第一日用它在信徒们的额头上画一个十字, 让他们牢记肉体来于尘土也终将归于尘土。封斋戒的前一天, 人们会尽情大吃大喝, “油腻的礼拜二”也由此得名。现在, 这一天已演变成为一个歌舞升平的日子。在法国的尼斯, 这是个热闹非凡的节日, 孩子们会佩戴各种花饰乔装参加花车的游行, 管弦乐队也在游行队伍里奏乐, 游行车辆往往以载有王后和两个侍女的车子压轴, 围观的人们纷纷向游行车上抛掷彩带。

四、复活节 (Pâques)

复活节亦被称为“耶稣复活瞻礼”, 或“主复活节”, 提醒人们耶稣基督的复活。相传在耶稣受难的第三天, 是一个礼拜日, 天使从天而降, “坟墓中的耶稣遗体不翼而飞。”但是, 复活节的日期并不固定, 它随春分月圆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为每年的3月或4月的一个礼拜日。在复活节期间, 天主教徒要去做礼拜, 孩子们将收到巧克力做的彩蛋、钟、鱼或是母鸡, 这些习俗最初由罗马传入。很对家庭也会利用这个周末聚餐, 复活节没有特定的食物, 人们往往吃一些平时较少吃到的食物比如羊腿或者是兔子肉。

五、耶稣升天节 (Ascension) 和圣灵降临节 (Pentecôte)

耶稣升天节又被称为“耶稣升天瞻礼”或“主升天节”, 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升天”的节日。圣经新约第二十九章中写道:“在耶稣受难后的第40天, 复活的耶稣又与门徒们一起上橄榄山。门徒们询问复兴以色列国的时机, 耶稣让他们耐心等待圣灵降临, 之后耶稣就在他们的注视下被接升天了。”也因此, 升天节被定在复活节后的第40日, 即5月1日和6月4日之间, 这个节日大多在礼拜四。

圣灵降临节是基督教重大节日之一, 相传在耶稣受难后的第50天是五旬节, 信徒们聚在一起。突然天上有声音, 就像大风吹过, 充满了整个屋子。耶稣的门徒们见火焰状的舌头降落在每个人的身上, 于是感觉浑身充满了能力, 个个都被圣灵所充满。于是, 教会将每年复活节后的第50日定为“圣灵降临日”, 又称“五旬节。”

六、万圣节 (Toussaint)

法国的万圣节为每年的11月1日, 源自古代凯尔特民族 (Celtic) 的新年节庆, 此时也是祭祀亡魂的时刻, 法国的民间习俗是在这一天到墓地上去献花, 也会以食物祭拜祖灵及善灵以祈平安渡过严冬, 相当于中国的清明节。当晚小孩们会画上彩妆, 穿上奇装异服, 戴上面具, 挨家挨户索要糖果。到了万圣节前夕, 法国的一些大型超市都会摆出专柜卖万圣节的玩具, 如南瓜头面具和巫师服, 还有各种各样的脸部油彩, 也会出售些跟万圣节相关的玩偶或模型, 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七、Noël (圣诞节)

相传, 被视为“圣父”的上帝之子耶稣生于12月25日, 基督教徒为了纪念他的诞生, 将这一天定为圣诞节。它是法国最为重要的宗教节日之一, 如同我国的春节一样, 法国的圣诞节是个合家团聚的日子。法国人喜欢在节日中吃一些传统的美食比如鹅肝酱, 海鲜 (牡蛎) , 油栗火鸡香肠或白松露猪肉香肠, 劈柴蛋糕等。圣诞到来的前夜, 孩子们在期待着圣诞老人的到来中熟睡, 基督教徒们将在午夜晚饭前或圣诞节当天的午饭前到教堂做弥撒。我们互相祝愿:“圣诞节快乐”并交换礼物。唱诗班是圣诞节教堂里最传统的习俗 (来源于德国或普罗旺斯) 。“小小圣诞之父”在20世纪时成为最流行的歌曲。另外还有一些有名的曲目, 如《我美丽的松树》, 《宁静之夜》, 《圣诞午夜曲》, 《简奈特的火把》, 《伊拉贝拉》等。

在法国政教是各自独立的, 政府允许国人保持自由的宗教信仰。如今, 很多法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早已不再那么的虔诚, 甚至对一些节日的来源一无所知, 但无论如何, 都仍不妨碍每年节日时的欢乐气氛的庆祝活动!

参考文献

[1]王秀丽主编, 《法国概况》,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年6月第1版;

篇4:法国节日文化

文/赫景秀

在美国,虽然也有不少全国性假期,但很少看到景点游人超载的情况。我认为有几点可供借鉴。

首先,跟中国人想到什么立即就做的风格不同,美国人做什么都喜欢提前规划。像节假日出行,一般都是在网上或电话预约门票、饭店等,这样既调节了旅客流量,又避免了届时饭店没有床位,景点门票售光等情况;对旅游业者来说,也防止了人满为患造成安全麻烦。比如,人们到华盛顿旅游,如果没有预约是不能进入白宫参观的;在纽约,想进入自由女神像也要提前预约。

其次,一些景点采取了分割游览区的做法。就是在游客最多的时候,把景点分成几个区域,一些游客可到A区,另一些人可以到B区。同时,在固定时间和区域内限制游客人数,911纪念馆采取的就是这个办法。

再次,是广而告之,让所有准备参观游览和参加活动的游客都知道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以2012年的新年倒计时庆典为例,纽约市政府、警察局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在各地方电视台、网站和新闻媒体刊登告示,要求所有前往时报广场的游客只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抵达,并公布了时报广场附近马路车辆限行的具体时间、地点,提醒游客禁止携带大包小包和酒精饮料。

为避免踩踏事件发生,警方还将时报广场及附近的街道分割为不同方块,分块严格控制人流。从下午3时开始,警察开始用防护栅栏将时报广场最核心地段分片隔离,待游客达到一定数量之后,开始封锁该区域,只出不进。然后依次一块一块地拓展到附近区域,直到满足所有游客需要。晚会结束后,按照先外围后核心有秩序地逐步疏散。每一千区域都必须预留紧急通道,数千名警察、医疗救护、消防队、缉毒和反恐警察及警犬在现场随时准备应付紧急状况。

避免进入景点时的拥堵,美国也有办法,很多地方都采用多种票制,分年票、磁卡票、传统票等。持传统票的人需检票,持磁卡票、年票的人,只要把票在机器上一扫描,就可以通过了,从而节省了时间。

法国礼仪警察啥都管

文/姚蒙

前段时间,法国国营铁路公司(以下简称“法铁”)开始向各种不文明乘车行为宣战,除了强化宣传文明乘车的重要性以及依旧利用警察、治安人员等惩治违法行为外,公司还推出一项新措施:准备雇佣一批“礼仪警察”,随时向乘客强调乘车的规矩,纠正不文明行为。

这些不文明行为主要包括,在车厢内吸烟、随意扔烟头纸屑和垃圾、把脚踩在座位上、大声说话、播放音乐、咒骂和侵犯他人、随意拉制动闸以及男女过于亲热等。

法铁发言人表示,招募这批数百人的协调员,目的在于督促人们自觉遵守乘车的规章制度。他们主要在每周三和周六下午登上列车进行督促,因为这两段时间法国学校不上课,许多青少年都会乘车。“礼仪警察”将会不断提醒人们注意文明乘车,对各种不文明现象说“不”,同时用劝阻的方式来改善乘车秩序。他们将穿上统一服装,让人对他们的身份一目了然。

与此同时,法铁还要求2700名铁路治安人员加强对各种违法行为的惩罚。根据规章,除了逃票要罚之外,各种不文明举止也都要罚款:如将脚踩在座椅上要罚40欧元,在车内抽烟罚68欧元,随意拉紧急制动闸会影响数以千计的旅客,因此要处以165至700欧元的罚款。

具体而言,法铁想让新上岗“礼仪警察”用“软”的劝说来加强教育,提高人们的自觉性,而让原有的治安人员进行“硬”的罚款。法国治安当局也对媒体表示将强化铁路警察的作用,主要对违法行为、特别是各种偷盗、抢劫、伤害行为进行打击。而这些犯罪现象也与不文明现象有联系。

篇5:法国餐桌文化礼仪

01

第一道冷头盘。一般点菜第一道菜要点冷菜。上菜之前会有一道面包上来,如果要在面包上抹黄油的话,一定要把面包用手掰成可以一口吃下去的小块,临吃前在小块上抹上黄油。切忌把整个面包都涂上黄油。百度百科介绍说,吃面包“吃一口掰一口”的习俗已流传了几个世纪,为的是将吃剩下的面包分给穷人。

02

第二道法式汤类。有浓浓的肉汤、清澹的蔬菜汤、和鲜美的海鲜汤。如果汤太热不能喝,不能用嘴去吹,要等到自然凉下来再喝。

03

第三道热头盘。吃到这里才是法国菜的主菜了。主菜以肉类、海鲜为主,每个人可以根据胃口的大小点1-3道主菜。

04

第四道甜品。在主菜以后,可以点一道甜品,可以是冰激淋等食品

注意事项

进餐速度不要太快,大口吞咽食物不仅影响健康,也是失礼的表现。如果你是同他人共同进餐,那么要注意进餐的速度和大家保持一致。

不要把勺子放在嘴里说话,嘴里有东西时不要开口说话。

喝汤时调羹向外舀,这样可以避免滴漏,从调羹的侧面喝汤,不能发出声音。喝汤可以将汤碟朝外倾斜,以使调羹舀其最后一滴汤。

吃鱼的刀叉要小些,左手握鱼叉,叉齿朝下。鱼刀是用来剥离鱼肉,将鱼肉推到鱼叉上。吃肉类的刀叉最大,握刀的右手食指应放在刀背上,离刀柄一英寸远。左手拿刀齿朝下。色拉的刀叉也有专用的,是叉刀中最小规格的。蜗牛钳的使用很简单,将蜗牛夹起,用特别的勺将肉拉出。

餐具的使用顺序是先从外向里使用,刀和勺在右侧;叉和餐巾在左侧;玻璃杯在右侧;色拉、黄油碟子在左侧。

餐具一旦拿在手上就不能再碰到餐桌;如果中间想休息,又不想拿走盘子,就应该将刀叉交叉放在盘子里,刀子在下,叉子在上,叉齿向下,使刀叉看上去像个倒着的V形,就餐结束,刀叉平行斜放在盘子里。

就餐礼仪

1.座位预定:座位一定要提前预定,说明人数,时间,还有位置要求(吸烟或非吸烟区)。

2.入座:入座通常由侍应带领,侍应更会为女士拉椅子。法国人喜欢比预定用餐时间提早到达,先在酒吧吃点小吃如橄榄及来杯开胃酒。

3.开胃酒:侍应在递上餐牌前,都会先问你要不要来杯开胃酒。

4.点菜:法国菜的菜单很简单,主莱不过10来种,但都制作精美,点菜的顺序是:头道菜一般是凉莱或汤,尽管菜单上有多个品种的“头道菜”供你选择,但只能选择一种,在上菜之前会有一道面包上来,吃完了以后服务员帮你撤掉盘子再上第2道菜。第2道是汤,美味的法式汤类,有浓浓的肉汤、清淡的蔬菜汤和鲜美的海鲜汤。第3道菜是一顿饭中的正菜,这是法式菜中最为发挥的一道菜。往往做得细腻、考究,令食客难忘。正餐里最多的是各种“排”一鸡排、鱼排、牛排、猪排。这所谓的排是剔除骨头和刺的净肉,再浇上配制独特的汁,味道鲜美,吃起来也方便。

5.点酒:点菜后,不妨可来杯house wine。

6.面包:上菜前,通常都会先给客人面包,法国长条面包(baguette)是必备的。法国人在早餐时才用牛油涂面包,所以想要牛油便要开口叫。法国菜注重酱汁,不妨以面包把酱汁蘸到碟底干干净净,以示对厨师的赞赏。

7.开胃菜:高级餐厅在正式上菜前,还有一道开胃菜,通常是以简单的蔬菜做的冷盘。上主菜或吃完海鲜后会先给你一杯雪葩,用来清洗口腔残余的味道,迎接下一道菜的来临。

8.主菜:开餐时可说“Bon Appetit”(即慢慢吃之意)。

9.芝士:芝士是在上甜品前的一道菜,侍应通常会拿一盘芝士到你跟前任你选择,而芝士盘通常会给你一些提子或合桃伴吃,红酒更是最佳拍档。

篇6:法国文化习俗礼仪

1

爱好社交,善于交际。

对于法国人来说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内容,没有社交活动的生活是难以想象的。

2

诙谐幽默,天性浪漫。

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大都爽朗热情。善于雄辩高谈阔论,好开玩笑,讨厌不爱讲话的人,对愁眉苦脸者难以接受。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法国人不仅爱冒险,而且喜欢浪漫的经历。

3

渴求自由,习惯“迟到”。

在世界上法国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义者”。“自由、平等、博爱”不仅被法国宪法定为本国的国家箴言,而且在国徽上明文写出。

和法国人约会必须事先约定时间,准时赴约是有礼貌的表示,但不要提前,同时也要对他们可能的姗姗来迟事先有所准备。法国人迟到就跟吃饭一样习以为常,甚至,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和情形下,如果你不迟到,则是不礼貌的。比如说,如果你被一位法国人邀请去他家作客,他跟你说好晚餐时间为七点三十分,你可千万别七点二十分就到了,否则的话,那会让主人很尴尬的。你哪怕晚点去都没关系。别担心人家会责备你,相反,当你忐忑不安地叩开他家的门时,迎来的将会是衣着光鲜的女主人灿烂自信的笑脸。

4

自尊心强,偏爱“国货”。

法国的时装、美食和艺术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再此影响之下,法国人拥有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们看来,世间的一切都是法国最棒。与法国人交谈时,如能讲几句法语,一定会使对方热情有加。

5

骑士风度,尊重妇女骑。

在人际交往中法国人所采取的礼节主要有握手礼、拥抱礼和吻面礼。

法国女子在社会生活中地位较高,同她们握手时,一定要等其先伸手,她们可戴着手套,而男士一定要摘下手套,无论在何处,男士都要让女士先行。

文化风俗

法国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般以握手为礼,少女和妇女也常施屈膝礼。在男女之间,女士之间见面时,他们还常以亲面颊或贴面来代替相互间的握手。法国人还有男性互吻的习俗。两个男人见面,-般要当众在对方的面颊上分别亲-下。在法国一定的社会阶层中,“吻手礼”也颇为流行。施吻手礼时,注意嘴不要触到女士的手,也不能吻戴手套的手,不能在公共场合吻手,更不得吻少女的手。

法国人在餐桌上敬酒先敬女后敬男,哪怕女宾的地位比里宾低也是如此。走路、进屋、入座,都要让妇女先行。拜访告别时也是先向女主人致意和道谢,介绍两人相见时,-般职务相等时先介绍女士。按年龄先介绍年长的,按职位先介绍职位高的。若介绍客人有好几位,-般是按座位或站立的顺序依次介绍。有时介绍者一时想不起被介绍者的名字,被介绍音应主动自我介绍。到法国人家里作客时别忘了带鲜花。

送花时要注意,送花的支数不能是双数,男人不能送红玫瑰给已婚女子。在送花的种类上应注意:在当地送菊花是表示对死者的哀悼。法国人把每一种花都赋予了一定的含义,所以选送花时要格外小心:玫魂花表示爱情,秋海棠表示忧虑,兰花表示虔诚,郁金香表示爱慕之情,报春花表示初恋,水仙花表示冷酷无情,金盏花表示悲伤,雏菊花表示我只想见到你,百合花表示尊敬,大丽花表示感激,金合欢表示信赖,紫丁香表示我的心是属于你,白丁香表示我们相爱吧,倒挂金种表示心里的热忱,龙头花表示自信,石竹表示幻想,牡丹表示害羞,白茶花表示你轻视我的爱情,红茶花表示我觉得你最美丽。

此外,法国人视鲜艳色彩为高贵,很受欢迎,视马为勇敢的象征,认为蓝色是“宁静”和“忠诚”的色彩,粉红色是积极向上的色彩。但法国人忌讳核桃,厌恶墨绿色,忌用黑桃图案,商标上忌用菊花。法国人还视孔雀为恶鸟,并忌讳仙鹤(认为它是蠢汉与淫妇的象征)、乌龟,认为杜鹃花、纸花不吉利。

法国人大多信奉天主教,其次才是新教、东正教和伊斯兰教。他们认为“13”这个数字以及“星期五”都是不吉利的,甚至能由此引发什么祸事。如果你对老年妇女称呼“老太太”,她们是很不高兴的。法国人还忌讳男人向女人送香水,因为这有过分亲热和图谋不轨之嫌。他们还不愿意别人打听他们的政治倾向、工资待遇以及个人的私事。如果初次见面就送礼,法国人会认为你不善交际,甚至认为粗俗。

法国女宾有化妆的习惯,所以一般不欢迎服务员为她们送香巾。法国人在同客人谈话时,总喜欢相互站得近一点,他们认为这样显得更为亲近。他们偏爱公鸡,认为它既有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还有司晨报晓的功能,因而它可以用作“光明”的象征,并奉为国鸟。他们还非常喜爱鸢尾花,认为它是自己民族的骄傲,是权力的象征、国家的标志,并敬为国花。

法国人在交谈时习惯于用手势来表达或强调自己的意思,但他们的手势与我们的有所不同。如,我们用姆指和食指分开表示“八”,他们则表示“二”;表示“是我”这个概念时,我们指鼻子,他们指胸膛。他们还把姆指朝下表示“坏”和差的意思。

饮食文化

菜肴文化

讲究的调料搭配简单的菜样。法餐对菜的配料,火候的讲究,菜肴的搭配,选料的新鲜,不同地区的多元化菜肴及菜肴烹饪的细腻,合理性和艺术性都在其他西餐之上。常用的香料有:百里香,迷迭香,月桂,欧芹,龙蒿,肉豆寇,藏红花,丁香花雷,调味汁达百种,既讲究味道的细微差别,还考虑色泽的不同。相对于种类繁多的配料,菜的类别不过十来种,点餐的顺序是:头道菜是凉菜或汤,尽管菜单上有多种“头道菜”,但只能选一种,在上菜之前会有一道面包,吃完以后服务员帮你撤掉盘子再上第2道,第2道是汤,美味的法式汤类,有浓浓的肉汤,清淡的蔬菜汤和鲜美的海鲜汤。第3道是一顿饭中的正菜,正菜最多的是各种“排”,鸡排,鱼排,牛排,猪排。这所谓的排是剔除骨头和刺的净肉,再浇上配制独特的汁,味道鲜美,吃起来很方便。接着便是餐后甜点,可以是水果,咖啡,蛋糕或冰淇淋。法国的特色菜肴有马赛的“普罗旺斯鱼汤”,鹅肝,巴黎龙虾,红酒山鸡,鸡肝牛排,焗蜗牛等。

葡萄酒文化

法国的葡萄酒文化是伴随着法国的历史与文明成长和发展起来的。葡萄酒文化已渗透进法国人的宗教、政治、文化、艺术及生活的各个层面,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葡萄酒作为法国人每天餐桌上的必备品,已成为法国饮食文化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法国作为世界上葡萄酒的主要出产国,全国有10个生产葡萄酒的地区,品种繁多,以波尔多地区生产的葡萄酒,香槟地区的香槟酒在世界上最富盛名。在餐桌上,法国人也十分讲究酒与菜肴的搭配,如在饭前饮用较淡的开胃酒,食用沙拉、汤及海鲜时,饮用白酒或玫瑰酒;食用肉类时饮用红酒,而饭后则饮用少许白兰地或甜酒类。香槟则惯用于庆典。

咖啡文化

篇7:法国文化保护

作为世界著名的文化大国,法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非常旺盛。法国文化部主管文化产业发展,是法国政府中支出最多的部门之一,这在西方国家中是不多见的。

1993年,欧洲议会采纳了法国政府“文化例外”的主张。在法国人看来,文化产品有其特殊性,不能与其他商品等同起来,任其自由流通。因此,他们联合欧共体其他国家一道,拒绝华盛顿让欧洲取消对美国影视产品“配额限制”的无理要求,在贸易谈判中采取了毫不妥协的立场。

1994年,法国政府在座谈会两院通过法令,严格限制法语中使用外来语尤其是英语,法国政府还通过一项法律,要求在法国互联网上进行广告宣传的文字必须要译成法文。

1996年起生效的一项法律要求全法国1300多家电台在每天早6时30分至晚10时30分之间的音乐节目必须播送40%的法语歌曲;各电视台每年播放法语电影不得少于40%,违者处以罚款,并以之资助民族文化。

为了增强本土文化的竞争力,扶持本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法国(文化交流)提倡在自由竞争的同时,积极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广泛收藏和展现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作品,面对近年来英语文化的逼人态势,法国颁布了支持电影业发展计划,在力求维持法语地位的同时,也向英语文化的优势项目如好莱坞电影发起了冲击。

从1992年起,法国外交部、文化部、法国艺术活动协会在法国的外国文化中心集中举办介绍外国文化艺术的活动,展示文化的多样化,加强这些国家与法国的文化交流。除了驻各国使馆的文化处外,法国目前已在近百个国家建有一百多个文化中心,每年选择一两个国家作为重点,推介本国文化。

法国的企业和各类专业协会也是宣传法国文化、向世界推介法国文化的重要力量。无论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均可参与赞助,而作为补偿,企业可获得政府减免税收或者享有冠名权等各种不同的回报。

三、根据“给定资料7”,指出法国在保护本国文化方面有哪些做法值得借鉴。(10分)

篇8:法国节日文化

法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法国文化在西方各国的文化迁衍变化中经常起到先锋和表率作用。17世纪, 法国的古典主义成为欧洲各国效法的楷模。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运动在法国蓬勃兴起, 带动了整个欧洲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普及。进入19世纪后, 巴黎成为欧洲文化的中心, 许多新的文化思潮和流派在巴黎诞生, 然后迅速蔓延到全欧以及大西洋彼岸的美洲。新小说、荒诞剧、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序列音乐、电子音乐、绘画的形式艺术、新现实主义等等, 都在巴黎这个文化摇篮中诞生。

法兰西文化的人道主义较之其他民族文化显得格外突出。特别是经过18世纪启蒙运动以及随之而来的大革命之后, 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在法国深入人心。法兰西文化另一个深层蕴藉是理性主义传统。法国人的确是伊壁鸠鲁的信徒, 享乐实惠、绝色佳酿、良辰美景、花草风月为法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法国人同时又最讲节制, 最讲分寸, 最讲精神思想的作用, 并非一味纵情声色。而且法国人还特别讲究思想的准确明晰, 讲究思维逻辑的严密。这是法兰西国民性格中蕴含得更深也更为重要的机制。

法国的报刊业诞生于17世纪, 在18世纪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750年左右, 全法国已有80多种期刊, 而在全欧洲发行的170余种期刊中, 多数也是在法国编辑的。报刊杂志在向人们提供政治、文化、科技新闻的同时, 也十分注重介绍新书, 对推荐新书和宣传新思想有着重要意义。以1665年1月创刊于巴黎的《学者报》为例, 其主要内容是介绍法国及欧洲各国出版的新书, 科学、文化界的最新动态, 以及对文学报告、作品的评价和对发明的评审。该刊一直延续出版至今, 对欧洲各国的科学、知识性报刊产生过深远影响。

文学作品为法国报刊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招徕了很多读者。除大量刊登文学作品外, 法国报刊还借拉拢文坛巨匠加盟, 来提升自身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这些作家及其作品借助报刊, 也扩大了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吉拉丹的《新闻报》, 开创了报纸刊登长篇小说的先例, 拥有一批包括雨果、巴尔扎克、大仲马等文学家组成的撰稿人, 自1836年连载巴尔扎克的小说《老处女》以来, 它在知识界和上层社会中就备受重视。杜塔克的《世纪报》也随之先后刊登了巴尔扎克的《保守船长》和大仲马的《三剑客》。从此开始了一个报纸连载长篇小说的时代, 并逐渐形成法国报刊的文学传统。 (郭亚夫、殷俊, 2004)

18世纪, 法国封建专制统治岌岌可危, 自由主义的新思想也渐渐孕育, 涌现出一大批启蒙思想家, 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等, 他们所宣扬的民主思想, 不仅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准备, 而且为未来的法国资产阶级新闻传播事业新体系营造好了一个广泛认同的社会舆论氛围。约翰?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也被译成法文广为传播。1788年, 国民议会宣告:“报纸应享有最大的自由权。”一方面, 启蒙思想为报刊争取新闻自由;另一方面, 报刊作为一种载体, 也为各种思想的传播做出一定的贡献。

1789年,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爆发, 带动了新闻传播业的大变革, 法国资产阶级新闻传播业形成。为了报道巴黎和其他地区的革命消息, 法国各省的地方新闻事业蓬勃发展, 地方报业在革命的浪潮中崛起了。《人权宣言》首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 明确了新闻自由及防止滥用新闻自由的原则, 被认为法国现代新闻立法的基石。

大革命提高了法国不同社会阶层人士对新闻传播事业的需求和兴趣, 使得报业空前繁荣。从1789年7月到1800年底, 全国新创办1350种刊物, 是之前150年内创办报刊总数的两倍。报刊之间竞争激烈, 经常展开论战, 既传播了新思想, 极大地启发了民众的民主意识和革命热情, 同时奠定了政论性报刊在法国的悠久传统, 提高了新闻传播事业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重大地位。

法兰西文化素来追逐时尚, 直接影响到法国传媒业强烈的娱乐化取向。时尚和体育比赛是法国媒体永远的主题。法国媒体的娱乐化取向在西方各国媒体中是最明显的。曾有这样一句话形容法国的传媒业:“法国只有一份报纸闻名于世:《队报》, 专门报道足球。法国只有一种新闻让全球关心:时装表演。”

法兰西文化已经渗透入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闻事业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 必然要受到文化的影响和浸染。正是由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法国的新闻工作者有着很深的文学底子, 意见是夹杂在报道里面的, 报道和言论很难区分。这也是欧洲新闻业的一个共同特点, 但以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最为突出, 这几个国家的新闻业被称为“评论取向的新闻业”。而美国是“以信息为取向的新闻业”, 美国新闻工作者避免作价值判断。从这一方面, 也充分体现了法国新闻业的文学传统。

摘要:法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法兰西文化已经渗透入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闻事业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 必然要受到文化的影响和浸染。法国报刊的文学传统延续至今。本文试图将法国文化作为切入点, 研究其与法国新闻事业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法国,文化,新闻,影响

参考文献

[1]、郭亚夫、殷俊.外国新闻传播史纲.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

[2]、罗芃、冯棠、孟华.法国文化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3]、郑超然、程曼丽、王泰玄.外国新闻传播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4]、贝尔纳·瓦耶纳.当代新闻学.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6

[5]、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大巷刷巷安全技术措施下一篇:初三家长对孩子的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