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中几个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2024-04-29

合作学习中几个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共8篇)

篇1:合作学习中几个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合作学习中几个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在新课改过程中,合作学习被广泛采用,但随之也出现了一些不利于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常见问题。这里针对无价值的学习任务、自发的合作状态、学生缺乏必要的准备、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小组内成员不能友好相处、等常见问题,进行了现象描述和问题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无价值的学习任务

有的教师几乎每节课都要让学生合作学习,有的老师甚至每提出一个问题,也要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结果,大多数学生在教师要求下不得不做出热热闹闹的讨论状。

问题分析:所谓无价值不是指学习任务本身没有价值,而是指不值得通过合作学习来完成。合作学习作是通过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的,其学习任务必须具有一定的难度,才能发挥合作学习的功能。而那些原本可以通过教师教授或教材提示就能掌握的简单知识与技能,则无须通过合作方式教学。

解决策略:

(一)在教学观念上,教师要破除对合作学习的迷信,因为合作学习并不是万能的。

(二)在教学策略上,教师首先需要选好合作学习的材料,善于提出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合作学习的优势在于,小组讨论的形式容易使小组成员产生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小组成员对问题的深入探究。只有那些有一定难度、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能激活思维的学习任务才具有合作价值,(三)在教学时机上,教师应根据教学之需给以准确的把握和灵活的创造。学生的学习状况是教师判断、创造与把握教学时机的最好依据,而有价值的学习任务也大多在学生的思维面临考验时得以突显。时机1,学生思维受阻时。此刻,学生的内心往往产生了最大程度的学习需要,同时学生之间也往往产生了强烈的合作需要,无疑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时机2,学生意见不统一时。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理解的深度、广度有差异,意见往往有分歧,这正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好时机。这时,让学生互相说说理由,不仅问题会越辩越明,而且学生间的互动意识、合作技能也会得到及时的培养。时机3,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时。这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使学生的思维在小组合作中多向拓展,受到全方位的启发。

篇2:合作学习中几个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目光进一步聚焦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纷纷出现,课堂教学改革异彩纷呈,极具创造性、观赏性。似乎我们已经走进了新课堂,落实了新课标,似乎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认真审视一下当前的课堂教学,我们感到:不少小学英语教师对于新课程缺乏全面的、深入的理解,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有的完全放弃了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方法,盲目“跟风”,追求“时髦”,致使课堂教学出现虚假的繁荣。

一、教材使用中的误区及解决策略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对教材内容和各个版块进行重组和整合。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

(一)现象分析

1.教“死”书,“死”教书

有的教师,不能恰当地以旧引新;更不会滚动已经学过的知识,巧妙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不会适度拓展,而是死搬教条:只会教本课时、本单元出现的内容,书本上出现的课上一字不漏详细地讲解,要求学生全部掌握;书本以外的,生怕学生不会掌握不敢拓展。如《牛津小学英语》4AUnit2PartD是操练There isn’t a / aren’t any… Here’s a…for you.Here are some…for you.的句型,有的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把书上八幅图里的内容练得相当熟练,就是没有想到把以前所学的文具类,学习用品类,家具类单词等滚动进去操练。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教师对教材不熟悉,缺少有意识地随时帮助学生复习的意识。

2.照本宣科,死搬教材 有的教师不能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完全按照教材上的内容和编排顺序进行教学。先教A版块的对话,再教B版块的生词,然后操练C、D版块的句型,接着学习E版块的短文,不会科学合理地重组教材。

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教师没有正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没有在教学中努力将“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结合起来,并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使这些活动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要求,使学生既获得知识、技能与能力,又逐步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二)解决策略

1、正确理解把握教材。首先:教师要了解《牛津小学英语》这套教材的特点。《牛津小学英语》是以板块结构为单位编写的的:每个新授单元都围绕一个话题,结合功能和结构,安排一系列的语言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和探究等方式,学习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及学习技巧,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补充的互动过程。它采用循环式编排方法,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扩展、点面结合、不断复现”的原则。在安排词语和语法项目时采用了 “早渗透”和“重积累”的方法。其次:教师要熟悉全部教材,要清楚地知道学生已经学习了哪些内容,下面又将学习什么内容;可以复习什么知识来引出本节课的新知,还可以先渗透什么内容(不仅是本册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满足好生的需求,让其吃得饱;还要顾及到中等生和后进生,让其消化好。不要过分担心语言的输入量。在一定时间的训练上,学生能听懂的总比能说的要多;能读的,总比能写的要多;这是语言习得的一种规律。要尽量用英语来组织教学,对所授知识的相关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充。还可以要求学生上网搜索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如学到Halloween这一单元时,就可以布置这一任务。让学生把收集到的中西方的有关节假日的资料贴在教室的墙上,供大家一起分享。

三、四年级的学生,以拓展词汇为主,每周在黑板上的英语栏中补充与本单元同一类的几个单词,要求学生记忆;

五、六年级的学生,可以布置每周一篇阅读,由各小组的小组长负责收集,在周一将本组的阅读稿贴在墙上,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看。当然这些阅读材料必须是符合他们阅读能力的,可以从网上、课外教辅材料、其它英语读物中寻找。这种活动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科学合理重组教材。教学中我们不可以就词汇而教词汇,就句型而教句型;应“词不离句,句不离情”;更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科学合理地整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做“加减法”。《牛津小学英语》从5A开始A版块的对话内容明显增多,如果还是先学习对话,一课时肯定不够,且学生不容易掌握,费时多效果差,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可以先用一到两课时处理词汇和句型。一般可采用BCD版块相结合的方法,有时还可以穿插F板块中的活动,然后再学习A版块的对话。如5Bunit4An English friend:先用一课时学习B板块的六个动词短语speak loudly, run fast, dance beautifully, jump high, walk carefully, sit quietly和C板块的句型Does…?Yes, …does./ No, …doesn’t.,并渗透A板块中的I’m busy.We’re the same age.两个句子,然后再学习A版块的对话。但这不是一种模式,要因教材编写的内容来定。如5Bunit6At a PE lesson,B版块的词汇是人体器官;C版块是看图说指令;D版块是用动词的现在分词来完成句子,复习现在进行时,相互没有太大的联系,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采用“以旧引新”的方法,用以前的学过的头部器官引出部分人体器官,教学touch句型,并解决C部分中的一二两幅图。接着利用A板块中的指令引出其余人体器官。这些指令之间也没有密切地联系,而且有些句子比较长,学生较难掌握,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一人当老师,其余当学生来训练听指令做动作,并将A板块分两课时教,分解难度。另外在教A板块前两幅图时,采用听指令做动作的方式引出,在教后两幅图时;采用阅读教学: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教师做一个动作,让学生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分解难点,降低难度: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听指令做动作,或看动作说指令就简单多了。还可以这样组合:第一课时重点学习B版块的人体部位单词,把D, E和F版块穿插进去,D版块先看图回答问题Where …?和What’s …doing?再要求学生看图完成句子;E版块让学生做Put…on / in…/ in…的游戏(以后再安排认读),F版块做听听画画的活动。第二课时学习A 版块课文。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分解难点,可把课文学习设计成上一节英语体育课,分三部分:Do warning-up exercise;Do exercise, Do relaxing exercise让学生学做体育老师,最后选出最佳体育老师给大家上体育课。而5Bunit8At the weekends我们可以采用BE版块相结合的方法。

二、活动设计中的误区及解决策略

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小学英语教学要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所以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成为我们现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最流行的教学模式。而从英语课的现状看,尽管一些教师已经知道小学英语教学应该以活动课为主并积极努力地实践,但对“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在其性质、特点、内容、要求等方面的认识上存在着很大的偏差。

(一)现象分析

1、追求活动形式,无明确的活动要求

有一位老师上有关职业的内容,课中操唱了一首“If you are happy”,师生边唱边做,场面非常热闹,气氛也很活跃,然而这首歌跟教学内容毫无联系,所以这类活动属于无目的的活动。即教师为了有活动而安排了活动,但没有达到活动应有的质量和深度,华而不实,有趣无知。又如,有的老师一节课中设计了大大小小十多种形式的活动,因受时间的限制,每个活动都只能草草了事,不能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思考,结果只有少数学生跟着老师的指令参与活动,大部分学生只能袖手旁观,做忠实的听众与观众。有的教师将一个活动任务布置下去,用英语将规则说了半天,学生听了云里雾里就开始活动,最后起来反馈时疙疙瘩瘩,连规则都不清楚。

2、不兼顾差异,不因材施教

在进行对话教学时,很多老师到最后都会设计一个让学生编对话的活动。这个要求对好生来说是不难做到的,但对后进生来说非常困难。任何一个群体的学生在学习的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教师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要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坡度性。国外的大量研究证明,学生在语言学习潜能上有着不同的优势:有的善于分析,有的记忆力强,有的则有较好的应对能力等。正确评估学生的语言潜能,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不同的语言能力特长,实施针对性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教师对“活动”的认识不到位;有些教师一味地追求形式,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解决策略

1、明确活动主题和活动要求。俗话说“佛要金装,人要衣装”。同样活动也要进行包装。一个引人注目的活动主题如:“小小神枪手”、“快乐大本营”、“数学小博士”等等,一下子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再加上明确的活动要求:教师用英文组织,学生看中文说明,即使不能完全听懂,也能看懂。师生在井然有序的氛围中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受“真实”的语言,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地进行语言实践和语言交流,真正使语言技能发展成为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2、明确活动的内涵。小学英语活动课教学,应该是通过创设和营造真实有意义的英语文化环境和语言环境,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听、做、说、唱、玩、演的方式,以活动为核心组织教学,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英语,并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做事情,重点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这充分说明:活动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活动是真实的和有意义的。在处理《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3的复习课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森林之王挑战赛”:全班学生分成两大组,将本单元的重点内容贯穿于一场激烈的比赛中,根据七个比赛项目相应地设计七个活动,即七个主题:(1)看卡片说单词(使机械朗读单词的过程趣味化);(2)看动作猜单词(进一步巩固单词);(3)根据情景完成句子(操练词组);(4)击倒对方(用句型来进行问答);(5)才艺大比拼(进一步巩固操练句型);(6)拓展延伸(复习巩固对话);(7)一锤定赢(写出可以回答本单元重点句型Can you…? 的答句)。七个活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个体到整体,层层递进,让学生在赛中学,学中赛,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增加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3、设计自主型活动,给学生选择的机会。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难度的活动,既要有适合中等生和后进生的活动,又要适当安排提高优等生学习兴趣的活动,增加各类学生的学习机会,改善学习困难者陪读的现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从而使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设计“自助餐”式的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自由选择完成任务,“套餐一”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活动;“套餐二”在难度和要求上略高;而“套餐三”则偏重于理解、想象和运用。教学对话后,一般可以设计以下三种类型的活动:“套餐一”———模仿录音有感情地朗读或表演对话;“套餐二”———根据提供的信息替换词语,并表演对话;“套餐三”———在理解的基础上,想象类似的情景,创编对话并表演。

三、合作学习中的误区及解决策略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教师指导下组员之间的积极互动、有效合作来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在课改过程中,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已经在相当的范围内得以推广、采用,然而其中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随之突现出来。

(一)现象分析 无效合作

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通常是教师的提问无人应答,教学进行不下去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讨论。这时,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往往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这样的小组讨论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教师使用它,只是为了使教学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完成教师对教学的设计(以教师为中心)。这种小组讨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只是作为形式表现出来,只是为了体现改变教学方式的教学理念。

有的教师甚至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在听课中经常发现教师在教学对话课时,为引出对话内容进行以下的合作学习:

T: Look at the picture, boys and girls.Please discuss in groups: “Who are they?” “What are they doing?”此类学习任务过于简单,没有必要通过合作学习来完成任务。合作学习并不是拿来就可以用的,它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是通过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的。这些学习任务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难度,才能发挥合作学习的功能。而通过教师讲授或教材提示就能掌握的简单知识与技能,则无须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

有的教师几乎每节课都要让学生合作学习。学生的确是动起来了,但合作学习的效率很低。如

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用了两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实思维含金量很低;有的教师不明白自己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这里站站,那里看看,无所事事,好象是旁观者,等待、观望,或干脆做自己的事情。合作学习无疑是一种极佳的教学方式,他能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但如果运用不当,合作学习的这些作用就无法发挥。因此我们必须领会合作学习的精髓,正确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

(二)解决策略

1、改变教学观念。教师要破除对合作学习的迷信,认识到合作学习并不是万能的。不同的学习方式适合不同的学习任务,因而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局限性;合作学习的产生决不意味着其他方法的消亡。实际上课改就主张以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来促进学生实实在在的发展。因此广大小学英语教师不能只追求合作学习的外在形式。

2.形成教学策略。首先要精选合作学习的材料,善于提出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只有那些有一定难度、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能激活思维的学习才具有合作价值。如:学了At a snack bar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仿购物。然后在合作小组内先明确分工,再合作学习;先独立思考,再合作学习。一般来说,程度好的学生会先将自己的理解、意见、建议说出来。学困生只是走个过场。反馈时学困生也能回答,但这并不是他们思考所得。因此合作前组内各成员要先独立思考,再讨论形成集体意见。这样每个人都有思考、表达的时间和机会。

3.抓住合作时机。

时机一,操练新知识、培养新能力时。如:在教学“How many …are there on/under/in…?”句型时,因句子较长较难学,我们可让学生分组说句子。在图片实物的提示下,有的小组能说出十多个句子,不但学会了新句型,而且滚动复习了以前学过的单词和名词的复数形式,如books ,pencil-boxes, chairs 等。又如在教学“What’s the time? It’s… It’s time to…”句型时,我们可准备几面钟,每组桌上放一面钟,由第一个学生拨动钟面指针,第二个学生发问“What’s the time?”,第三个学生回答“It’s…”,再由第四个学生补充回答“It’s time to…”然后进行循环。这样的活动巧妙地使每位学生都参与进去,使学生在和谐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操练了新知,即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培养了学习兴趣。

篇3:合作学习中几个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1 电子档案管理的几个关键问题

1.1 电子档案可靠性问题

电子档案可靠性问题中包括原始性问题、真实性问题、完整性问题以及安全性问题四种, 原始性问题是指电子档案的原始性不容易进行判断, 过去的纸质档案能够非常直观的将原始性展现出来, , 相关人员可以通过笔记对其原始性进行判断, 而电子档案是直接由文档的形式出现的, 可以随意进行复制和传送, 这样就不能够保证其原始性了。真实性问题是指在将纸质档案进行电子档案记录的过程中, 也许会因为某种原因导致档案内容有所偏差, 而且如果电子档案被人修改过的话, 也没有任何痕迹, 这样就存在真实性问题。电子档案完整性问题是指档案中的各项信息容易丢失, 电子档案的存储方式多种多样, 而且流动性也比较大, 如果没有对各项信息进行及时的获取, 就容易导致信息丢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 也许相关管理人员对某个电子档案属于哪里和去向都不清楚。安全性问题是指有很多不法分子, 利用网络漏洞对电子档案进行偷窃或更改, 使电子档案的安全性有所降低。

1.2 电子档案的存储载体的保护技术问题

对于电子档案的存储载体的保护来说,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 高温。大多数微生物在温度升高的前提下会进行更加快速的繁殖, 高温也会加快存储载体中有害化学物质的产生。 (2) 潮湿。潮湿的环境有利于各种细菌、真菌等的生长和繁殖, 如果存储载体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下, 就会对其自身造成严重的危害。 (3) 光。电子档案的存储载体如果长期暴露在强光下的话, 就会造成存储载体的损坏, 缩短存储载体的使用寿命。 (4) 空气污染。在特点的环境下, 空气中会产生具有很强氧化性的原子氧, 其会形成臭氧, 这对于存储载体的使用寿命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

1.3 电子档案的长期可读性问题

电子档案的存储主要是为了方便人们的阅读、修改和传送, 并且其必须依赖电子产品, 但是伴随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 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也愈发快速, 这样就会导致现在存储电子档案的技术, 在未来已经是非常落后, 甚至淘汰的一门技术了。

2 具体解决对策

2.1 提高电子档案的可靠性

(1) 采集背景信息和元数据。在进行电子档案记录的同时, 在其中将其背景信息和元数据等进行有效记录, 这样就能够确保电子档案的原始性和真实性。 (2) 签署技术。签署技术就是说当事人利用光笔在电子文件上签名, 进而提高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和原始性。 (3) 消息认证。利用这种方法能够确保电子档案不会被人随意修改和使用, 提高信息安全。 (4) 身份认证。在进行电子档案系统的时候采用身份认证, 只有管理人员才能够使用自己的代码进入管理系统, 每一次打开系统都会在后台进行记录, 并且记录可以安排专人进行定期的检查。 (5) 设置防火墙。防护墙是指在两种网络间设置的障碍, 避免本机中的信息被他人获取, 只有网络安全的操作才被允许, 否则就直接拒绝, 目前防火墙应用的主要技术包括数据包过滤、应用网关和代理服务等等, 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电子档案的安全性。 (6) 防写措施。在现阶段的大多数电子产品都可以将文档设置成“只读”, 这样一来, 人们只能够通过计算机对电子档案进行读取, 不能对其进行任何形式的改动, 继而保证了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可靠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2.2 建立适合磁光介质保存环境, 保证电子档案载体的安全

(1) 对存储载体所处环境的温湿度进行良好的调节。这个过程可以使用烘干机、去湿剂氯化钙、硅胶, 同时利用空调系统保证环境的温度适中。 (2) 防光。避免存储载体处在阳光直射的位置, 尽可能使用灯光照射。 (3) 定期检查电子档案存储载体。安排专员对存储载体进行定期的检查, 并对电子档案进行备份, 保证电子档案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在进行检查的时候, 应对载体的外形、内部软件等进行严格的检查和测试, 如果存在问题必须及时进行修复, 确保载体的可靠性。 (4) 对电子档案及时备份。电子档案应一式三套, 一套阅读和使用, 一套封存作为备用, 一套异地保存。这样就能够有效避免人为或不可控灾害对电子档案的损毁。

2.3 电子档案的长期可读性

采用通用、统一的文件格式, 确保电子档案与计算机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的长期兼容, 在保存电子档案时, 把电子档案格式保存为通用的格式, 为使现在的电子档案能够更好被未来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所兼容, 把电子档案的格式保存为与计算机操作系统同一公司的应用软件能读取的格式。当操作系统更新时, 及时更新档案支持软件, 并在不改变电子档案完整性、真实性、有效性的前提下, 更新电子档案的文件结构, 以适用新的“生存环境”, 保证电子档案的长期可读。对于一些较为特殊的电子档案, 必须以原始形成的格式进行还原显示的, 可在保存电子档案的同时, 保存相应的档案支持软件和整个操作系统, 并与电子档案存储在一起, 恢复时, 连同操作系统一同恢复, 使之按本来的面目进行显示。

3 结论

通过上文内容, 能够了解到, 电子档案对于纸质档案来说有利有弊, 但是电子档案已经是当今时代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档案管理方式, 所以, 在进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 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注意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这样才能够保证电子档案不会产生任何问题, 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摘要:档案对于每个单位、企业、个人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过去的档案管理存在着很大的漏洞, 而且安全性也较低, 这就需要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电子档案管理的出现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来说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不但能够有效的对档案进行管理, 而且还大大提高了档案的安全性, 保障人们的切实利益。针对电子档案管理中的几点问题进行概述, 并提出解决对策, 希望对人们进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有所帮助。

关键词:电子档案,管理,问题,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谭浩娟.中外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比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 (1) :102-103.

[2]韩翠峰.“学科馆员”制度的管理模式探析[J].甘肃科技, 2015 (11) :205-206.

[3]祝玲娟.图书馆学科馆员现状及发展方向[J].图书馆管理与实践, 2012 (14) :111-112.

篇4:合作学习中几个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关键词:合作学习 教学常见问题 教学对策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者积极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我们通过十余年来的课题研究实践感受到,中小学教师们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已经普遍地认同并实施了这一学习方式,它对于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气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创新学习品质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然而,在合作学习教学实践中,还普遍地存在着以下四个方面的不足。我们通过组织校本课题实践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对策。

一、构建合作小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教学对策

根据合作学习原理,在一般情况下要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编组。“组内异质”为组内成员间构建互助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则有利于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1],并使人人享有“均等的成功机会”。教学实践中,构建合作小组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如下。

其一,没有及时调整“弱势”小组。很多教师发现其编制的合作学习小组,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弱势”小组,且这些小组从未体验过“成功”的喜悦。教师如不适时给予平衡性调整,“弱势”小组成员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逐渐减弱。对此,教师应该遵从“组间同质”原则,针对“弱势”小组适时进行平衡性调整。

其二,在编组中将“组内异质”绝对化。我们的研究体会是,适当尝试变换不同的编组方法,能同时让教师和同学们在实践中比较不同形式分组的优缺点,从而逐渐强化对异质编组所具有的优点的认同感。如可酌情应用“组间同质”编组:与邻座同学组成小组、随机分组、自选搭档、按共同兴趣或相近能力分组、以选择的共同任务分组等。成功的实例如斯莱文(Slavin,R.E.)等人开发的小组游戏竞赛法(TGT)和切块拼接法(JigsawⅡ)中,出现了在一次合作学习中“同质小组”和“异质小组”交替使用的情况——基础小组均为异质小组,第二次分组都变成了同质小组(JigsawⅡ法中称“专家小组”,TGT法中称“竞赛小组”)[1]。“同质”编组能体现合理利用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而使组间竞争性学习相对公平,而“异质”编组则利于促进组内学习中的相互合作。

其三,对合作小组应持续的时间存在误解。一些教师将合作小组编制好后在一个学期内或更长时间都不再改变。其弊端是难以保证全班小组的“组间同质”,学生经常性“交流与合作”的伙伴局限在本小组内成员之间。合作小组需要持续的时间,一般由合作小组的工作效果及全班小组之间的均衡情况等决定。一般情况下,正式基础小组(长期合作小组)最少运行4周以上或更长时间。非正式合作小组(临时小组)一般运行几分钟或一节课。我们建议将长期和短期小组交替使用。正式的长期小组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复杂问题并建立和谐稳定的小组(如加深小组成员间的友谊、提高小组学习效率、建立更积极的互赖关系等),而非正式的临时小组虽然维持时间较短,却能使学习过程富有趣味性变化,并可能给那些弱势小组成员提供成功机会,还可以使学生有机会同其他小组同学合作。例如,在尝试合作学习教学初期,交替使用含有2人组和4人组的“结构法”过程中常将2人组做长期小组,而将4人组做临时小组,以后则逐步过渡到以4人组为长期小组,2人组为临时小组。为了能使每个学生与更多的同学合作学习,对于全班长期运用的合作小组,建议每2个月或一个学期后调换一次搭档。

其四,将小组规模固定化。实践证明,小组“规模取决于课程目标、学生年龄、团队工作经验、有效的课程资源和设备,以及课程的时间限制等诸多因素。合作学习小组通常都是2~4人组成。”[2]运用小组规模的一般规律是,首先,随着小组规模逐渐增大,对每个成员具备的合作学习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处理信息的有效意见等方面的要求也随之增加。其次,合作学习有效时间越短,小组的规模就应该越小。因为小组规模越小,学生承担的个体责任越大,“搭车”行为就会越少。另外,选择不同的合作学习方法也决定着小组的规模。例如,在雅各布斯(Jacobs,G.M.)等人开发的合作学习方法中,有些方法本身就规定小组规模在2人组(如“思考组队分享”[3])、3人组(如“小组竞赛游戏法”)或4人组(如“圆桌会谈”[4])。很多一线教师不分具体教学情况,从初始教学便一直使用5~6人小组组织合作学习教学,其教学效果常常很差。我们建议在尝试合作学习教学初期,宜从选用规定2人组的单个“结构法”开始,逐步过渡选用4人组的“结构法”,再过渡到在一节课中能够将2人组和4人组混合使用的“结构法”套餐式教学[5],谨用5~6人(如“共学式”)或更大规模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二、标准参照评价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根据合作学习理论,教学评价要将常模评价转变为标准参照评价,即将传统教学中存在于个人之间的竞争性学习转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性学习;将对个人学习成绩的评价转变为对小组团队成绩的评价。时下教师们普遍的做法是,仅仅通过简单的提问形式对个别小组进行检查评价:评价范围只选择个别小组,省略了对全班所有小组的评价;评价方式多为定性评价,少有定量评价;其三,评价对象多是针对个别小组整体表现,缺少对表现突出的个别组员评价;评价内容多是针对学科知识,很少同时将合作技能学习情况一起进行评价等。因此,经过一段时间教学后,很多学生逐渐丧失了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中,标准参照评价方法主要有两种形式: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主要基于定量的标准参照评价是指,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先为每个小组成员设立“基础分”以确立其进行合作学习前的初始水平。小组学习任务完成后,经过个体独立测试,计算出每个成员的“提高分”和小组的总平均成绩,然后再进行小组间比较评价。这种特殊责任机制,能使每个小组成员在对个人学习负责的同时还应对整个小组负责,从而促使每个小组成员在学习中必须加强组内合作。常用合作学习方法如斯莱文等人开发的小组成绩分工法、切块拼接法、小组游戏竞赛法等。

基于定性的标准参照评价,主要应用在选择了“结构法”(SA)的教学中。教师在“解释任务及合作结构”教学环节中必须向学生明确说明本次合作学习的(质性)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中包含了合作学习所应用的方法、学科知识学习任务、(小组)成功的标准、积极的互赖关系、个人承担的责任以及教师期望学生发生的行为。存在的缺点是,由于在小组评价时一般不使用定量评价,多数学生因此常常体验不到自己的学习进步以及对小组的贡献情况。我们建议,在确定长期应用“结构法”教学时,在阶段教学开始之前为每个学生先确立一个“基础分”,通过一个阶段学习后(如半个月或一个月)进行一次独立测验(如单元测验),计算出每个学生的“提高分”后,再参照小组成绩分工法(STAD),再对小组进行基于定量的标准参照评价。如此,将定性与定量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评价过程更加体现出全面性和客观性,从而发挥评价过程的激励功能。

三、处理三种学习方式相互关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合作学习的基本特点是,以个体化学习为基础,以合作为核心,以适度竞争促进学生个体和团队的发展[6]。新课程改革倡导合作学习,但并没有彻底摒弃个体化学习和竞争性学习,而是将个体化与竞争学习纳入了合作学习的过程之中,使个体化学习、竞争性学习与合作学习合理地并存。典型的例子如小组游戏竞赛法(TGT)——在“基础小组”中,小组学习包含了个体化学习和合作学习过程(即先自主后合作的学习过程),而在“竞赛小组”学习过程中,则是学习能力相近的学生为自己所在的“基础小组”通过竞赛形式努力获取“高分”的过程(即竞争性学习过程)。

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是:首先,合作学习任务设计过于简单或过难,都使得合作学习失去了必要的个体化学习基础。其次,不能构建组间竞争学习态势,就不能促进个体化学习和合作学习过程。另外,个别优生学习替代了小组内多数成员的学习。

我们的基本对策是,首先,使设计的合作学习任务复杂程度适合大多数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其次,将“合作、竞争与个体化学习整合”,以实现三种学习方式的功能互补。按照约翰逊等人的建议,三种学习方式整合的理想情况是:“合作学习目标结构占整堂课时间的60%~70%,个体化目标占20%,竞争性目标占10%~20%”[6]。

四、小组成员角色分配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合理的小组成员角色分工对于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各个角色虽然不同,成员之间却是平等互助的关系。合作学习中,每个小组成员需要完成两类目标任务——学习学科知识和合作技能。所以,合作学习技能也相应地分为两部分:完成有关学科知识主题学习任务的技能(任务工作技能),有效地把组员组织到一起,通过促进互动来使小组工作效率最大化的技能(也称社会技能)[7]。教学实践中这两种合作技能的划分是相对的。我们将两类技能及角色训练要求归纳成下表。

从表中示例可以看出,学生角色分配训练是有次序的,按照“构建—运转—阐述—激发”顺序,训练难度是逐渐增大的。每一种角色技能训练从初级到高级的训练要求也是在逐步提高的。从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学生承担的每一种角色在教学中都应该进行适时的“轮换”训练。

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其一,不能给每个小组成员分配角色(如在5~6人组中多数情况只有“汇报员”、“记录员”、“组长”三种角色,部分成员没有角色)。其二,很多角色在合作学习中没有角色轮换训练。其三,常见一些教师简单地指定一名学习优秀的学生担任合作学习小组的“组长”,由于“组长”承担了较多的小组管理职责逐渐成为小组中新的“统治者”。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首先,要组织教师较系统地学习合作学习有关理论[8],转变错误的观念认识,在“教学前的准备、解释合作任务及结构、教师的监督与干预、团队处理”等过程中充分体现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用科学的理论方法规范教学过程。首先,角色技能训练宜从承担规模较小的两人小组中的角色开始训练,逐步过渡到较大规模小组。其次,必须有计划地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如每个学期内、学年内或学段内)针对哪些教学内容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方法对全体学生进行哪些角色的合作技能训练。

参考文献

[1] 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2] 约翰逊,等.合作性学习ABC.栗芳,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

[3] [美]雅各布斯,等.合作学习的教师指南.杨宁,等,译.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5.

[4] 马兰.合作学习.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 马兰.多彩合作课堂.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6] 伍新春,管琳著.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7] 约翰逊,等.合作学习.伍新春,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 罗槐.合作学习教学校本教研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现代教育科学,2013(10).

篇5:合作学习中几个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合作学习

“人是有自我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体,主体性是人之为人的最宝贵特征”,合作学习正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把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拔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即主体的人的地位。在合作学习中,不再是“学生围着老师转”,而是“老师围着学生转”,“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方式真正建立起来了。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合作学习理论被广泛的运用到了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出现了许多问题,有待我们思考。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在合作学习中,不再是“学生围着老师转”,而是“老师围着学生转”,“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方式真正建立起来了。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合作学习理论被广泛的运用到了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

国外对合作学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在不同的国家,合作学习的研究角度、实践方式、学习模式、甚至表述称谓都相差甚远。

1、国外界定:

(1)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托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2)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博士对合作学习进行了这样定界:“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

2、国内界定:

(1)胡之凡在《艺术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指出:“合作学习是指学

生在小组或者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采取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共同的期望目标激励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师生的交流与互动,大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课堂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引导和管理课堂的能力很重要。”

(2)我国教育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二)、合作学习理论介绍

1、合作学习的历史溯源(1).思想溯源

在我国二千多年前,就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思想。《诗经·卫风》中指出“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教育名著《学记》中也提出“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许多私塾都采取“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办法教学;书院更是盛行“切磋”之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大力倡导“小先生制”。这些提法、行为都体现了合作最基本的理念——互相帮助,共同发展。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奥勒留等人都曾在著作里论述过合作学习的思想。如:亚里士多德认为营造一种合作式的宽松的学校气氛,能激发人求知的本性,有利于人潜能的发挥。公元一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获益,他始终强调一个观点“大家一起学习,可以互相激励,促进学习”。文艺复兴时期捷克的大教育家的夸美纽斯也在其著作中明确提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得知识,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获取知识。启蒙时期,法国的卢梭、英国的洛克、美国的杰弗逊和本杰明·富兰克林都曾指出过合作的思想。(2).实践溯源

除了在个别教学中小范围实践合作学习的理念之外,十八世纪,约瑟夫·兰开斯特和安德鲁·贝尔开始在英国广泛使用合作性学习小组;19世纪初,合作学习的方式传入美国,并不断发展。教育家帕克和杜威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帕克认为学校是最适宜于实现民主并让儿童共同学习和共同生活的地方,他的“昆西教育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杜威则把合作学习作为“从做中学”教学方法的组成部分。而通常我们所现在普遍谈论的,其实是指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重新兴起且至今都盛行不衰的合作学习。它的“重新兴起绝非偶然,它既反映了自1957年前苏联成功发射人造卫星后,美国朝野要求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呼声,也是对传统教学形式的反思和对传统评分制的批判。”而它一旦兴起,就迅速发展,现在“合作学习已广泛地应用于美国、以色列、新西兰、瑞典、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英国、德国等国的大中小学教学”。

2、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

以上述特征和要素为基础的合作学习之所以能长盛不衰,广泛传播,并不断发展,能支撑合作学习的理论主要有:(1)社会互赖论。认为群体是成员之间互赖性可以变化的动力整体,各成员之间的互赖有其差异性。(2)选择理论。是一种需要满足理论,学校则是满足学生需要的场所,依照此理论,不爱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是“脑子笨”,而是“不愿意学”。(3)发展理论。来源于维果茨基本的发展区理论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4)精致理论。认知学的研究证明,如果要是信息保持在记忆中,并与记忆中已有的信息相联系,学习者必须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式的认识重组或精致。精致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是向他人解释材料。(5)接触理论。认为人际间的合作能提高小组的向心力及友谊。(6)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罗杰斯认为同伴教学是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的方式。(7)自控理论。威廉·格拉塞博士认为人的行为内驱力来自人的固有的需要。学生有3种需要:对爱的需要;对力的需要;对自由、娱乐的需要。(8)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个体是在与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积极建构,改组自己的认知结构而进行学习的,学习涉及到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效仿、协助和激发。

(三)合作学习的研究现状 1.国外合作学习模式介绍

合作学习在西方国家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据资料显示,仅在美国,合作学习的方法与策略目前就不下百种,这其中还不包括每一种方法的变式”。但这些方法和策略可以划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约翰逊等著,刘春红等编译《合作性学习的原理与技巧》)。① 正式的合作学习

正式的合作学习有固定的小组成员,而且组员之间的关系会持续一段

时间,同时小组任务明确。通常来说,其组织方式主要有:斯莱文提出的小组分层计分法(STAD)和小组活动比赛法(TGT)、小组促进法(TAI)、合作性读写一体化法(CIRC)、阿伦森提出的吉格索法、沙兰提出的团体调查法(GI)、约翰逊提出的共同学习法(LT)和小组教学法、FIC模式、结构方法模式等等。这些模式的共同点是它们都试图将学习小组置于某种合作程序中,使学生在积极的相互交往中增进智力和社会性的发展,但它们采取了不同的途径和手段以确保学生协同活动顺利进行,从而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同时也有不同的适用范围。

②非正式的合作学习

这种合作学习也许只持续几分钟已完成简短讨论。如:密友(同伴)阅读法、对话记录法、读书会、思考(同伴)交流法等等。它们中的许多“没有得到充足的研究”(斯莱文著,王坦译《合作学习的研究:国际展望》),但也有资料表明这些模式同样是“经过检验证实是靠得住的”。

③合作性基层团体

合作性基层团体是指合作基层小组。小组由不同性质的成员的组成,代表学校里不同性别、能力、文化背景甚至种族的群体,他们之间的关系持续时间更长一些。约翰逊等人的研究一般针对大学教育。2.国内教学实践经验总结

我国对合作学习的研究时间不长,但也创造出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合作学习模式,主要有:①分层-合作学习模式,它是以分层教学、分层评价为操作基础,以小组协作为形式先进性分层指导,并相互协作共同进步的教学组织形式;②互助-合作学习模式,它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的利用教学中的动态因素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③建构-合作学习模式,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小组协作为组织形式,以学生合作为主要活动,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的;④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它是将自主学习中学生自主探索的特征与合作学习中学生积极互动的优点相结合的一种合作性学习方式;⑤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这是新课标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

二、合作学习中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师对合作学习认识的表面化、操

作的形式化,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不少教师对于“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和“采用活动途径”的理解和领会不足,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纷繁复杂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仔细分析这些眼花缭乱的活动,不难发现活动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和同学讨论和查阅资料有以下几个不足。

1、组员参与度不均衡

那些成绩好、性格外向、表现欲强的成员常常扮演小组的主角,甚至包揽全部话题。相反的另一些成绩不好性格内向的成员们无意间变成了组内的听众,更有一些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学生干脆搭方便车,就直接让其他成员完成任务,自己一言不发,或者就说我和你们想的差不多一样的,就这样坐享其成了。这样一次两次多次恶性循环,脑袋成了一个生锈的烂铁。

2、趁机开小差

不知大家似乎都有这记忆:老师布置的小组讨论常常是前后两桌或同桌,你又似乎真的完全进入老师任务中的讨论呢?(其实我也经常干自己的)课堂上一片喧哗,老师却采取了放任的态度,没给任何的有效的指控和监控。在这表面的热闹背后,有的小组常常开小差,闲聊一些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没有互相帮助同学,共同解决问题。

3、组内组间的质量不平衡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组建时,最好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的分组原则不但有利于学生优势互补、互相促进,还为不同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但是实际教学中并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使得组间以及组内的分数相差很明显,同学之间的怨恨嫉妒也会加大,对于整个班级的学习不利。

4、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任务不是很搭

合作学习确实是新课标里的一个重要学习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自制、合作、领导等能力,但是老师不能盲目地一节课总在小组讨论,作业也总是小组完成,这样效率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也更容易形成前面第二种自发的学习状态。对于任务分配量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合作对于每一个人应该是公平的,那任务也应该是相等的。不能偷懒而逃掉许多任务。不过可以根据能力与特点而分工不同的任务。

5、组员关系不和谐

当组员关系不好时,合作强调的“合”就会出现严重问题,合作学习中小组或者团队中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采取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共同的期望目标激励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当有矛盾时,意见不能统一,工作就会处于僵持状态。

三、解决策略

1、老师尽量关注到每一个同学,根据不同的能力以及性格来激励每一个人参与。也采取一些加分表扬措施,不管个人还是团队。老师以及组长带动起课堂和课后讨论的气氛。

2、开小差这事很正常,学生不是圣人。但是老师要注意到不讨论以及不切入主题的学生,提醒他们进入主题。在提醒时也要注意个人和团体,不能太严肃苛刻。人性化合理化朋友化地教学。

3、难以实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 如何看待这一原则?专家认为,要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动手能力、家庭、民族、守纪情况进行分组,实际上,要考虑完这些因素,现在最先进的软件都无法能够实现,即使考虑最简单的学习成绩的搭配,也只能考虑总分,但总分的异质搭配也不是真正的异质,因为大部分学生在不同的学科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如总分好的同学英语可能达不到班级平均水平,所以总分的异质并不意味着各个学科的异质。所以我认为,“组内异质”等原则虽然是科学,在分组中要考虑,但不宜强力实施,分组原则最重要的是组内的和谐团结,然后才是其它的原则。而对于小组长,可以固定的,也可以轮流担任,而对于记录员和汇报员,也最好不要确定,关键还是在于老师的引导和激励。

4、合作学习中的内容,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和效率,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是学生感兴趣、在学生学习最近发展区内、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任务、对生活对学习很有启发。这样分工时就会有效合理愉快地接受以及最后的整理。

5、老师平时注意观察学生之间的友谊。也注意预先对学生的人际交往的技巧进行培养和训练,使学生意识到倾听、有礼貌有分寸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耐心等候、适时求助,更要学会适度妥协。老师在安排合作任务时,建立好合作规则以及激励机制,适当的给与成员、团队奖励。对于特别难处的学生,老师可以采取聊天、提醒、告诫、批评等以防一些不礼貌不和谐的举动。

四、总结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而又十分可行的学习方式。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运用,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和调控,学习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等会得到较大提升,但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可能一蹴

而就,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研究方案

研究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其意义是很大的。但是通过学习和研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或者说它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有理论层面的,也有实践层面的。如只有形式上的小组活动,没有实质的合作;只听或看一位好学生的操作或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等。国外的一些学者在研究合作学习时,也都存在着一些类似的问题。如荷兰的几位学者(见本文参考资料注)在他们撰写的《荷兰小学班级的合作学习》一文中,指出他们的合作学习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缺乏合作学习的足够培训,不知道怎样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管理好自己的合作学习。这需要人们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扎实的实践研究,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取样范围:

包头市一机三小全体学生

研究方法:

以调查法为主,根据研究内容编制调查问卷

研究过程:

(一)研究主题的确定

(二)文献的查阅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的确定

(四)实施过程:

1)根据调查问题,确定问卷的维度,设计调查问卷。

2)走访调查各个学校的老师,询问其使用“合作学习”的频率及方式,并作出分析及讨论。

3)选取包头市一机三小学校中进行调查,共发问卷200份,问卷分为学生填一部分,老师填一部分。

4)问卷的回收,筛选出有效的问卷。

5)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篇6:合作学习中几个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及解决策略

宁波市江北区江花小学朱英

一、小组合作学习简介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背景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的。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学校教学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学生在教室里正襟危坐,专心听教师讲课;学生有时站起来回答问题或到黑板上板演,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和局限性早被人们所认识。就其局限性来说,它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它不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的矛盾已经越来越突出。

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柏克赫斯特实施的道尔顿计划的三个原则之一便是合作。到了20世纪70~80年代,合作学习在美国的研究和应用已相当广泛。

在我国,近几年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课程和教学改革的研究过程中,人们也在反思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部于7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便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

当前,基础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实验阶段,课堂教学的改革就成为整个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改革的关键环节,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等的改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合作学习便成为广大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研究的.重点对象,小组合作学习在我国班级教学中也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合作学习首先要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可由2~6名不同能力、性别、性格、文化背景的学生组成,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等产生积极影响。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有很多优越性。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包括合作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得到培养,学生

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包括学习成绩、情感等个性品质的发展)。

与传统的班级教学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新的特点,如教师权威的淡化和角色的转变,学生主体性增强,学生不再看学生后背,而是面对面围桌而坐,注重互助式、互动式、讨论式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

篇7:合作学习中几个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四六一小学 赵德庆

小组合作探索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其意义是很大的。我通过学习和研究发现,小组合作探索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或者说它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有理论层面的,也有实践层面的。如只有形式上的小组活动,没有实质的合作;只听或看一位好学生的操作或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等。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个方面:

(一)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

合作探索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探索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我听过一节“找规律”的小组合作探索学习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道开放性的习题:每个小组分发很多张有空白图案的卡片,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涂出有规律的美丽的图案。学生每人涂出一张图案后,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自主探索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究其原因,低年级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探索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没有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

(二)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我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探索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

— 1 — 探索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凡是听过公开课的教师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教师上公开课压力大,怕影响教学效果或拖延时间,不敢过多地让困难学生发言;教师只重视每个小组的想法而不关心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认为好学生能够代表其小组;教师对小组的指导和监督不够,小组成员间的分工不明确。另外,在我听过的小组合作探索学习课中,大多数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小组活动中更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这种情况比班级授课制更为严重。班级教学中学生都面向讲台,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是不是在认真听课;而小组学习中,学生围桌而坐,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这是客观原因。而教师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则是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外,小组长没有管理好小组活动,开小差的学生缺乏集体责任感,也是其原因之一。

(三)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小组合作探索学习过程这,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探索学习的顺利开展。有一位教师上一节“统计”的小组合作探索学习课,教师把各种颜色的花分给学生,让学生两人一组合作摆出象形统计图,统计每种花的数量;个别学生把卡片全部拿去,不让另外一个同学摆,另外一个同学争辩道:“老师让我们俩一起摆。”然后两个人才一起操作。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性格自私、独立,这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四)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对教材重点内容编排意图的理解和设计是影响合作探索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为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要

— 2 — 达到的教学目的,并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我听过一节“100以内数的认识”的课,按照教材的编排意图,数100根小棒,要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捆成一捆,数出10捆;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应该多交流,说一说10个一是

十、10个十是一百,理解为什么把10根拥成一捆。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过程中感知100的大小,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数100以内的数;体会数数的根据是十进制计数法,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但是,教师在教学时,学生6个人一组合作数出100根小棒后,成员间没有什么交流,然后让每个小组的代表汇报自己小组数了多少根小棒,都是怎么数的。学生花了很多时间汇报自己是1根1根地数、2根2根地数、5根5根地数„„然后教师发现时间不够了,就匆忙结束合作探索学习,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实际上这是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重点,没有很好地设计怎样通过合作探索学习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没有向学生说清楚合作的要求和目的是什么,学生没有体会数数的根据是十进制计数法,即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对于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小组合作探索学习是一个新事物,在小组合作探索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研究怎样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小组合作探索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诸如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

— 3 — 者;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信心;等等。从中可以发现,《课程标准》提倡的是:既要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也要变化。我最近在新课标教材改革实验区调研中发现,有些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探索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基本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和算法多样化等理念,小组合作探索学习只是走过场。数学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广大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探索学习。

(二)处理好自主探索学习与合作探索学习的关系

如前所述,合作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但是合作也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学生的合作与成人的合作有所不同,成人已经完成了上学打基础的任务,他们合作的最主要目的是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而较少关心每个人发展得怎么样;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这样的个性,才能够打下走向社会从事独立工作或与别人合作的基础。这些个性有很多独立的成分,因此,要处理好自主探索学习与合作探索学习的关系。在合作探索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 4 — 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小组合作探索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广大教师在小组合作探索学习的研究和实验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探索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教师既要考查每个小组的成绩,也要关注小组中每个成员的发展,可以用一些不定期的小测验来检查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点,把每个人的智慧都发挥出来让大家共享所产生的效益远比一个所谓的好学生“一言堂”高得多。组长要负责管理好每个成员,通过合作探索学习使独立、自私的学生表现出合作、互助等积极的性格特征。

(三)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单从小组合作探索学习的形式来说,其重要意义前面已有所论述;但是,不能光注重形式,还要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探索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让组长做小老师,而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互助的关系,使之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小组合作探索学习不放任自流或流于形式。

(四)教师合作探索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探索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加强对合作探索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教师的合作探索学习教学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

— 5 — 面。

1.合作探索学习的分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2.合作探索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探索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探索学习,合作探索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

3.合作探索学习的课堂实施。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探索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合作探索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探索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探索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探索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探索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4. 合作探索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探索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收集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

— 6 — 现再做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探索学习的良性循环。

(五)对学生合作探索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组合作探索学习中出现的有些问题是学生不善于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的,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更缺乏从事合作探索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学习能力。总体而言,主要应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能力。

1.学会搜集资料。一般来说,合作探索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搜集一些资料。要让学生学会用什么工具,通过什么途径,搜集什么样的资料等技能。

2.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探索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观点,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指点。

3.学会讨论问题。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之处予以指导,让学生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4.认识合作探索学习的重要性。由于人的个性的差异,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探索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教师要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探索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探索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合作探索学习产生认同感。

5.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

— 7 — 助的关系,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对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是有好处的。

6. 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不要有依赖思想,而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参与小组合作探索学习。

7. 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小组成员间会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产生一些争议甚至矛盾,成员都要明确争议是为了达成共识、更好地解决问题,目标是一致的。大家要以小组利益为重,争议时对事不对人,始终保持团结。

篇8:合作学习中几个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理解

合作学习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合理科学的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围绕共同的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且以小组的集体成功作为最终的评判依据,即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小组的所有学生共同进步,只有一个人、两个人独立完成问题就违背了合作学习的宗旨,最后通过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与思想;且每个学生的成绩有着差异性,所以合理的分组尤为重要。目前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既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又提升了教学质量。

二、农村小学英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 小组划分不合理。

分小组进行自主学习,既是合作学习的重要表现形态,又是促进合作学习目的的主要途径,由此可见合作小组划分的重要性,小组划分不是随意安排的,目前农村小学英语合作学习教学中小组划分的方式是学生自主选择与依据座位选择,这两种方式虽然有一定的可取性,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从学生自主选择角度而言,一个班级里总会存在部分学生之间互相不喜欢的现象,若采取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那么合作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课堂秩序;从依据座位角度而言,小组划分合理性的缺乏会出现小组间学习水平差异过大的现象,即部分学校会按照成绩的高低安排座位,成绩较好的小组解决问题又快又准确,而成绩不好的小组则速度较慢甚至无法解决问题,长期以往会导致成绩好的学生产生骄傲心理,成绩不好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2. 小组合作方式单一。

小组合作方式单一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过分重视分组的形式而忽略了分组学习的目标;另一方面,教师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形式之间的关系没有足够的了解与认识,不仅教学内容不够丰富,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忽视合作学习主体的身份,没有切实考虑他们的知识接受程度以及合作意愿。

3. 小组分工不明确。

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容易出现小组分工不明确的现象,究其缘由,一方面是小组成员具体任务以及责任划分的不明确性,即教师任由学生自由学习没有详细划分好每个小组成员的任务与责任,从而导致成绩较好的学生独揽所有的任务成绩稍差的学生则没有事情做,约束了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是学生情感状态的忽视,即农村小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较低,加之学生情绪直接影响着英语教学的进度,所以小组分工不明确就会使那些英语水平低且不热爱英语的学生(很多时候是有想法也不敢、或是表达不清楚)放弃自己在小组中的任务,并由其他小组成员代之。

三、农村小学英语小学合作学习的策略

1. 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

小学英语是一门充满情感的学科,分组的合理性对合作学习模式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至关重要,科学合理的分组与合作教学观念紧密相连,即正确的合作教学观念对科学合理的分组有着积极引导的作用。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前,需要向学生积极灌输合作学习的概念、研究的内容以及合作的目标,并在充分了解与掌握学生的性格爱好以及实际英语水平的基础上合理划分好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任务,从而开发学生的思维以及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合理选择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内容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农村小学生的英语水平较落后于城市小学生,在选择合作学习内容时要避免难度较大的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难度较大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且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意义。因此合作学习内容的合理性尤为重要,如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又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话题,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真正达到提升小学英语质量与教学效果的目的。

3. 转换老师的角色,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应用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首先教师要摒弃传统高高在上的教育者身份;其次教师要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方式;最后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既要创造和谐的师生相处模式积极与学生交流,善于发现合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与学生共同解决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维的开发。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教学方式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既改善了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目前农村小学英语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待解决,因此合作学习中相关策略的采取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专业实习报告软件测试下一篇:秋经典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