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及对策

2024-04-21

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及对策(通用10篇)

篇1: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及对策

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尤其是分层教学,就更注重小组间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课堂上利用小组合作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

以下就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自己的浅薄看法。

问题一:学生分工不明确,没有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讨论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讨论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

对策: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分工,明确各自的责任

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要进行角色分工,明确各自的责任,以保证活动能够有序开展。每个小组的分工,根据所学内容的不同,可以具有差别,但几个基本角色:组长、主持人、记录员、检查员等不可或缺。学生认识到自己与小组内其他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每个同学都要为自己所在的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每个成员都要竭力地相互支持、相互鼓励,通过对同伴施加影响,促使彼此勤奋努力完成任务。

问题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处理好小组合作学习与集体教学之间的关系

合作学习与集体教学二者相得益彰,不可偏废。合作学习只是集体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我们不能降低集体授课的作用。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中,教师的讲授是每种合作学习方法的第一环节。作为起始环节的教师精讲是后继的小组活动开展的基础。开始的精讲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活动的知识背景,还使学生明确了活动的目的、要求和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

对策:合作学习要与集体教学相结合,做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教师的精讲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把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置疑问难相结合,把传授知识与教给方法相结合。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通过精讲为学生提供知识背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然后抛出问题或者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独立思考,或出现思考障碍,或出现答案不一,此时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好时机。如果不给学生提供情景,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合作、怎样合作、自己要干什么,很难进入角色,不可避免地出现课堂看起来热热闹闹,而没有实际效果的情况。在进行集中讲授时教师要认识到课堂讲授是以合作设计为基础的,讲授过程要力求简要清晰,高效低耗,有较强的启发性、引导性。

问题三:问题设计缺乏合理性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地理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激发学生兴趣。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实际上降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策:设计出难易适中并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探讨的问题一定要明确,要紧紧扣住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度目标入手,设计出明确的活动要求切忌摸棱两可;要提出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地理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的问题。要精选问题,把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或趣味性、生活性的问题,或热点性、规律性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载体。另外,在设计问题时还要注意问题的情景性、启发性、层次性。

问题四:忽视了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重要性

课堂上,当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时,老师游走于各个小组之间一言不发,在走道中从前走到后,然后又从后走到前,要么将手插在口袋里,要么将手交叉抱在胸前,无所事事,既不指导学生如何与其他成员交流,也不监控学生在小组中的交往活动,完全忽视了自己在合作学习中应有的作用。

对策: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学习的地位,但并不能将合作学习理解为一种在教师组织管理下的集体自学。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合作学习是否能成功,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因此,教师不是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合作学习中,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到教学展开与评估等,教师都要全程把握。这就需要教师不仅在学习活动设计上掌握主动权,而且需要在活动进程中始终控制着学习的方向,使得教学任务最终得以完成。此外,在开展合作学习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当个别学生不认真参与交流,或个别小组不认真时,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提出明确要求;当小组讨论偏题时,教师应及时发现予以指正;当小组讨论遇阻时,教师应及时予以点拨,为他们开启思路,保证小组讨论能继续进行;当个别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真正完成任务。总之,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强了,我们应正确认识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

问题五:小组评价机制欠缺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小组讨论表现”是评价的主要指标。教师要将激励性评价指标公布给学生,并定期引导学生对小组讨论的情况进行评价。运用评价机制需注意的问题是: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小组讨论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非但达不到目的,相反会加剧两极分化,优生更优,差生更差。

对策:教师首先应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的或较简单的问题,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

总之,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之更完善、更合理、更有效。

篇2: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及对策

栏杆集镇中心学校

李平

一、当前初中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学生尚未养成合作学习习惯

虽然近年来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不可否认,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未完全去除,在这一背景下,相当数量的学生还未养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表现在习惯于独立思考并自行解决问题、团队合作意识不明显、不善于质疑、没有自己的观点等。此外,一些老师也没有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及其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只注重完成教学任务,不愿意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导致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2、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

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应当相互合作,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学习成果应当是小组成员集体合作的结果。但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却发现,一些学生参与性不强,成为旁观者;有的只顾自己学习,对别的成员漠不关心;有的装腔作势,合作无实效。在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时,学生也经常以“我认为”为表述方式,忽略了小组其他成员的贡献,同时,老师也经常以“按你的理解”为评价用语,这些都是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的表现。

3、学习过程设置不合理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当预先分配好时间,让学生有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这样在小组学习时,学生才会带着疑问去学习。但很多语文教师经常在提出问题后立即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造成一部分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不再去思考问题应当如何解决,这种合作学习的成效也就可想而知了。

4、学习评价不科学

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价,既要评价学习过程,也要评价学习结果。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教师大都只关注学习结果,且不能辩证地评价学习结果,而是要么一味肯定,要么彻底否定,导致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降低。

二、高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对策

1、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倾听非常重要。不管发言者的观点是对是错,学生都要学会认真去听,只有在倾听完讲话者的发言后,自己再结合所掌握的内容进行综合判断,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才能达到探讨交流的目的。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既可以质疑权威,也可以质疑老师,还可以质疑其他小组成员的观点,当然质疑的前提是有正确的分析,而不是胡乱质疑、为质疑而质疑。

2、对学生进行有效分组 有效分组是高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语文教师在实施分组时,必须综合考虑学生的语文成绩、个性特点、学习风格等因素,破除旧有的小圈子,让不同特点的学生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出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这样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也能让每个小组成员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在对小组内部进行分工时,不妨设置组长、发言员、记录员、观察员等不同角色,每个人既各负其责,又分工合作,共同实现学习目标;而且成员之间的职责动态调整,每个学生可尝试不同的角色,从而得到全面发展、全面锻炼的机会。

3、对课堂内容进行有效预设

在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让学生理解学习目标,同时优化问题的设计,题目既不能过难,也不能太过容易。问题太难会让学生学习起来不易达到学习目标,久而久之产生畏难情绪;太过容易则让学生失去讨论的兴趣,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语文教师要综合考量课程知识点和教学重难点,将那些争议性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通过让学生互相启发,实现观点的碰撞。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有积极性,才有解决问题的动力,进而通过互相交流掌握知识。

4、对学习效果进行有效评价

在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点评时,教师要注重评价的科学性。既要注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并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也要注意集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集体的评价。同时,对学习方式的评价也应辩证对待,既注意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也要注意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进行评价。此外,教师在进行点评时也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既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综合测试,然后对小组的表现给予整体评价;也可以让不同的小组间展开竞争,对表现优异的小组给予肯定,同时对表现不错的小组成员进行个别点评。在开展评价前,教师要明确评价标准,让学生了解不同评价的差异,以切实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进而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取得实效。

三、总结

篇3: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及对策

一、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面临的具体问题

1.对小组合作学习认识的局限性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 虽然很多数学老师也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但是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 只是照葫芦画瓢, 采用了分组形式, 具体操作的内涵却相差甚远。 有的甚至仅仅是让同桌同学讨论就算完事, 而学生也只是简单应付了之, 根本达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领导者, 缺乏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的意识,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尚且不知道如何引导和层层推进, 更别指望学生懂得如何分组讨论学习了。

2.对教学内容选择的盲目性

尽管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式, 但是教学内容却是需要老师自己酌情选择的。 要做到既不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些简单的内容, 又不可探讨那些比较难的问题。 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内容的选择总是难易不能适度, 学生无法操作, 使得这种教学形式最终流于形式, 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 也没有达到形成团结合作精神的目的, 反而使这种教学方式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真是得不偿失。

3.分组方法的不合理性

在日常的数学课堂上,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式, 针对学生分组的问题也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但是在分组过程中, 很多老师仅仅是按照座次或是学号安排的, 搞一刀切的方法, 没有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及具体情况分组, 也没有明确每组成员的责任与分工, 这就导致一组之内, 思维方式及兴趣爱好不同的学生很难有效展开沟通合作, 使得教学进度不能持续稳妥推进。 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最终事半功倍。

4.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强调团队合作精神的, 而很多数学教师对于各组的评价经常是只注重每组成员中表现优秀的学生, 而容易忽略整体, 这就容易导致小组内其他成员被忽视, 渐渐失去参与兴趣。 而且在评价过程中不太注重学生的合作及学习态度的问题, 教学形式变了, 但是教学思路依然没有改变。结果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中失去科学性和全面性, 使得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全面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同时也偏离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目标。

二、面对上述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的对策

1.深化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

在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数学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 顺应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充分了解这种新教学方式的内涵, 多与其他老师沟通, 共同研究, 取长补短, 不断总结出新的教学方法和成果。 同时教师也要多与学生沟通, 加强学生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了解, 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便于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效运转, 使得这种教学方式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2.对于教学内容要有的放矢

针对初中数学内容的要求, 选择合理的问题用于小组讨论尤为重要。 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大纲做到有的放矢, 把握好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还要做到排疑解难, 同时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使得小组合作学习高效有序地应对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思维的问题。 这样既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 养成善于动脑的习惯及团结合作的精神, 又使得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顺利实现。

3.组员之间和组与组之间要合理搭配

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成员的合理搭配。 由于学生之间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及数学基础知识等因素的不同, 如果搭配不好, 整个小组便不能形成有效沟通, 也无法展开合作。 教师首先对各小组成员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尽量在组合的时候缩小成员之间的差异, 明确各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职责, 分工合作, 适当的时候可以进行角色互换, 尽最大可能培养组员的各方面能力。 同时在组与组之间也要调整好彼此之间的水平差异, 使得组员之间、组与组之间都能形成稳定有效的合作交流机制。

4.评价方法要科学全面

数学教师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 应该建立一套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 这对于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尤为重要。 数学教师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 要顾及那些学习过程中弱势的学生, 不要一味强调学习水平, 要把重点放在每个小组的整体评价上,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以及重在参与的团结合作意识。 通过全面合理的评价,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 取长补短, 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

结合以往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取得的成果, 我们可以基本确定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是值得推广的, 这对于初中数学教革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不能忽视, 要在正确认识的基础上, 克服面临的问题, 不断在实践中提高, 这样必将使得初中数学教学的方式方法更多样化, 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益。

摘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小组合作学习备受广大师生关注, 诚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效果比较显著,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也因存在很多问题而饱受争议, 本文就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以期使这种教学方式更完善。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周莎.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学时代, 2013.7:30.

[2]邱乙忠.初中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成功 (教育) , 2012.8:121.

篇4: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合作学习问题对策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及改进行策略。

一、合作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不够理解,注重形式化,形式单一

由于新课程改革注重学习过程的小组合作方式,个别教师“课必合作”。深入了解,我们发现老师们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都是事先由教师安排好的讨论人员、讨论时间、讨论内容的。造成由于不能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而采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

2.合作学习缺乏以人为本,没有强化个人的责任

在课堂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其表现形式就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

3.合作学习缺乏方法的指导

课堂上经常是教师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整齐有序”的转向后排,当老师提问到小组中学习困难的学生时,他们虽勉强应付,但表述的话语中并没有他们自己的思维,结果是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凡此种种都是追求合作学习的形式,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

二、解决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对策

1.合理的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

一定的教学内容决定了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去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教学任务与教学策略的一致性是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取得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其次要考虑到合作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合作学习的内容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是学生力所能及的。

2.强化个人责任感

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强调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合作学习不仅是学生的一个认知过程,而且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之间分工、交流、互动,以发挥各自的特长。合作学习讨论的问题通常是学生独自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得到解决。

3.强调小组中的分工协同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这就需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规范。其次,各组员应明确职责。小组各成员扮演的角色应定期轮换,教师应要求合作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密切配合。在合作性的交往团体中,不同的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实现思维和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

4.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把握好课前十分钟来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与学生建立亲密无间、和谐默契的朋友式关系,运用直观化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情景,体现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强调反馈自评

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是小组内的自评,一个是小组间的互评。教师可以引导小组内“自评”从以下方面进行:(1)总结取得的成绩和经验;(2)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找出解决的办法。同时,教师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评价能力的发展。

6.正确处理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教师错误地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事情,他把自己当成旁观者、局外人,没有能发挥教师组织、引导、促进作用,这样也就很难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

一旦开始小组合作,负责的,偶尔询问点什么,以示老师的引领作用;而那些善于作秀的老师,就会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到一会准备发言的学生身上,而对于其他学生,则任其热闹讨论,不管不问。

缺乏准确的教师定位,有些教师由昔日的“满堂灌”到现在的“壁上观”。

合作学习中的小组讨论,有时由于学生受到生活阅历、知识层面等影响,会使探究无法进行。对在小组讨论中学生的新见解,教师要善于变通,不要固守教案设计的安排,要善于捕捉课堂上稍纵即逝的智慧火花,借此掀起教学高潮。

篇5: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在我校的 “主体异步教学模式下双案一体化高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改推动下,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然而,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时机不当。在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使学生无所适从,结果由于时机不当,收效甚微。

2.规则不明。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3.时间不足。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5. 评价不全。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可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那么,怎样才能克服以上问题,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近“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

2.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3.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2)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4.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1)教师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2)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5.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 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合作学习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全面性。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教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

篇6: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及对策

隆德县第四中学

张耀乾

新课程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注意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新型的地理课程。当前,我们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进行“地理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目的在于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运用的形式化

著名合作学习专家斯莱文认为:合作学习的课堂听起来应该像一个蜂巢,而不应像田径场。教师首先应重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甚至课堂上常常出现较大的喧哗噪音;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是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增强合作意识,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地理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地理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如在学习地球和地球仪时,可以引导小组合作制作地球仪,引发学生的兴趣,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教师要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不能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要旨,把它当成课堂教学的插花点缀,为合作而合作,过一会儿用一次,以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表面气氛的热烈。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作为一堂课的主导,也就说整节课都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但要看这节课的类型,一般情况,我们在一堂课上最多用一至两次小组讨论就可以了。

有时教师在学生进行合作时,走到前面浏览教案或是在学生堆里晃两晃,摆摆样,并不知道讨论的情况如何,进展到哪一步了。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作为一个参与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讨论中去。因此,教师在学生讨论时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情感态度,肯定优等生,同时帮助和鼓励中等生及学困生参与到合作中去,平等的和其他同学一起讨论、探究,完善正确的结果,在参与过程中还能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给予点拨,指明方向,因为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都处在发展阶段,所以讨论时容易偏离方向,在不必要的问题上纠缠不清。

因此,我们说在合作性学习中,教师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不仅要给学生架设学习的桥梁,指点学习目标,更要深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听取学生的讨论意见,参与其中,适时的评价、引导,恰当的提醒。

二、提问随意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为了合作而合作,有时候不能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恰当地提出问题,而是根据主观想象随意提问。有时候抛出的问题内容比较简单,没有多大的探讨价值,激发不起学生的讨论热情,学生讨论无实质内容而言,容易出现讨论的“一分钟热”的现象。而问题太难,外延太大,讨论往往不着边际,结果胡诌乱扯,费时低效,降低了讨论兴趣。如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辽阔的疆域》第二节《众多的人口》一节中,针对“我国人口密度图”,有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是怎样的?如果想让你选择自己最想居住的地方,你会选择哪里呢?”

要避免“一分钟热”现象,最有效的办法是教师在提出任务时必须对学生的认知情况有较准确的认识,提出有价值的、有一定难度而需要学生通过合作解决的问题,简单了就不值得讨论,太难了则解决不了。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三、用时主观化

教学中,我们还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比如需要有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环节,于是教师就将学生的讨论看成是一种表演,在抛出一个明明是很有价值的问题后,只给学生一两分钟就宣布讨论结束,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根本来不及对问题进行思考,更何况深入的探讨,这样的合作学习往往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这种教师怕“耽误”教学时间,急于进行下一环节教学的现象,使师生的共同学习匆匆忙忙走了过场。

所以,在提出问题后还应注意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给予适当的合作讨论时间,以避免在其他同学思维还未成熟时优等生已包揽讨论内容、进度的现象,给中等生学困生思考的空间,这将更有利于他们参与到讨论中去,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参与失衡化

在课堂上的小组讨论中,有时候教师过于强调个别学生的发言,而忽略了调动小组中其他成员的积极性。即知识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同学,成了小组的主角,甚至包办代替了一切,而学困生容易产生依赖思想,失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就自觉不自觉地成了陪衬、附庸,形成了懒于动脑、动手的习性。还有一些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容易受别人的影响,逐渐失去了主见,缺乏自我意识。个别学生显露出抵触情绪和封闭倾向,教师很难时常对其给予关注,使之感受不到合作学习的乐趣,无法形成合作意识,以上问题导致了参与的失衡。实际上,合作性学习是通过小组组员的合作达到每个学生参与,每个学生都获得机会的学习方式,如果只注重个别学生的回答,很容易将中等生和学困生摆在不受重视的角落,出现讨论时优等生一言堂,发言时优等生一手包的现象,这在无形当中形成了优等生的骄傲情绪,也给他们增加了心里压力,更剥夺了中等生和学困生参与到学习中来的机会。

这些情况都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表面文章遮掩了合作性学习的实效性,实际上不仅不能解决学习问题,更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了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搞好合作学习有几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成员间的相互信任、有效沟通和相互间对讨论同一问题的共同责任等。好的合作小组,应该有共同的合作学习积极性,特别是能够相互信任、积极配合去完成共同的任务。也就是说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很重要,这个组要分得科学,分的合理。在进行讨论分组时,小组规模一般由2——6人组成,不超过6人。最常用的是4人组,为了使优差生共同发展,通常由一名成绩好的学生、一名成绩差的学生和两名成绩中等的学生组成。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分配角色,让每个学生在小组活动中都负责承担独特的一部分任务,每个人都是所属小组必不可少的人物,使得小组成功依赖于小组成员的个人成功。合作小组的分配上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第一是固定分组,随机进行,节省时间;第二是自由组合,依照兴趣爱好相投,感情融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个性;第三混合编组,根据学生的成绩、能力、性别等方面编成的正式性的合作小组。

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因素限制,许多合作小组长期不改变形式,加之班额过大,有的合作讨论失去了意义,部分学生将讨论变成了玩耍、嬉戏,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低效甚至无效化,所以在小组合作形式上也不要过于固定化。

五、形式固定化

其实,小组合作有很多种形式,可以是小组讨论的形式,小组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与教师个别指导相结合这一教学形式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也就是在以课堂集体教学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通过组织和指导小组成员展开讨论,从而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力。这其中可以人人在小组中自由发言,让全班充满争论的气氛。也可以让小组成员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挨个发言,一人不漏。也可以面对一个中心问题先由一人发言,然后由他本人请组内一个同学补充,若未完成,依次接续。还有一种形式,我把它叫做“一帮一”。因为每个学习小组的素质基本均等,在学生的性别、学习成绩、小干部多少、智力基础能力等方面每个组做到了基本均衡,所以,每组既有优秀生也有学困生,那么如何让学困生也能在小组里占有一席之地呢?就必需有人去帮助、指点他,这个任务就落在了优秀生身上,从而形成一帮一的讨论类型。另外我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我叫它“小组长轮换型”小组长是一个小组的核心。小组学习的成败,往往与他(她)有很大关系。但我们不提倡小组长“终身制”。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尽可能参与到组织工作中来,使更多的学生获得锻炼的机会,于是我们选派每个组的每个同学都担任组长。这样做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满足了学生表现自我的心理需要,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事实上,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不仅于此,合作性学习如何真正走进我们的学习中去,如何在学习中发挥好其功用,值得我们探讨的话题还有很多,这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步调,设计过程,发现问题,寻求方法,才能使合作交流真正内化为学生自觉的、主动的行为方式。

总之,要真正实施小组合作化教学,教师必须真正的改变教学观念,努力接受新的教学思想,敢于放手,勇于放手,并精心钻研教材,设计典型的小组合作化问题,对小组合作进行正确引导,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优化我们的地理课堂教学,才能使我们的学生的学习真正实现合作化。让我们的地理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教师成长的田园。

初中地理课堂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隆德县第四中学

篇7: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能合理地利用竞争机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合作学习成为了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但是,笔者在大量的听课活动中发现,由于一些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影响了这种学习品质的提升。

常见问题一: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不具备合作的心向和倾向性,学生本能地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有的小组一看就知是在公开课、研讨课时临时凑合而成,缺乏必要的训练。当问题出现时,学生之间不能做到相互了解对方,信任对方,并进行清晰正确地交流;当产生不同意见时,不能建设性地解决矛盾冲突。

常见问题二: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缺乏必要的讲述,由于一有问题马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或任务布置过于简单,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问题本身也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理解将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同样由于缺乏必要的讲述,无法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起来,选择最佳的学习起点,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常见问题三: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造成:

1、由于没有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而采用合适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同样由于单一方式方法的刺激,学生逐渐感到厌倦。

2、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论的问题充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常见问题四:问题一出现,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匆忙展开讨论,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观点。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

常见问题五: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在合作学习时,学优生往往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和要求,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一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常见问题六: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谁的思维缺少条理性。教师对小组学习缺乏必要的计划、调控等组织技能。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们进行帮助。

基 本 对 策

综观上述诸多问题,我认为症结在于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的本质理解,是对合作学习表面化、形式化的理解而造成的。因此,在大力倡导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我们首先应该全面完整理解其意义,正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①。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但是,我们应明确,这只是有效学习方式中的一种,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的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实现方法方式的多样化是非常重要的,要避免“将所有的鸡蛋放入合作学习之篮”。②

其次,要有一定的准备。小组合作学习成员一般控制在4——6人,由于是一个小集体、小社会,因此在开展合作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技能,也就是说要有一定准备和必要的训练。比如教师要告诉学生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它为什么是有用的,它是如何展开的,教师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教给学生必需的合作技能,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当然,这一些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习得的,要有意识的长期培养,潜移默化。

第三,在小组合作前,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述。讲述的目的主要有三:

1、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告诉学生他们会学习什么,他们必须掌握什么;

3、将新信息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为学生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口提供必要的帮助。为了保证讲述的有效性,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呈现信息,一般情况下教师的讲述的量要适当,不宜太多太少,抓住学生在学习中需要记住或使用的重要内容来讲。为了提高效率和缩短宝贵的时间,可采用例子或图例来增加讲述的清晰度,必要时在讲述结束前可向学生提问以确信他们理解了讲述的内容。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我们认识的数》这一课时,教学“抓花生米”这一环节时,教师应讲清要求:

1、每组先派一名学生抓花生米(出示卡片:一人抓);

2、抓花生米时要求只能抓一把,但要尽可能多抓,如果抓最少的意义不大(出示卡片:抓一把,尽量多);

3、再让两仨人猜一猜,这一把花生米有多少粒(出示卡片:“猜粒数”);

4、再由一个人数一数有多少粒(出示卡片:数一数);

5、讨论:抓一把花生与抓一把糖果的粒数,哪个多,为什么?(出示卡片:数一数)。这样把教材操作部分的步骤交代清楚。由于环节多,学生记不住,就出示卡片帮助学生明确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这样,小组学习就能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展开。当然,课型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可适当灵活调整。

第四.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既然所有这些合作学习的类型都采用了一定数量的独立学习,那么你也要善于促进学生的独立学习” ③。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机。

第五,要正确处理异质学生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采用异质性混合小组为多。在组成小组成员时,一些学优生出于小组荣誉的考虑,会拒绝或排斥学困生,此时教师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并要激发其相互帮助的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学优生凭借其优良的素质,很有可能在小组中扮演着核心人物,主宰着整个小组。为了不使学困生变得更加胆小怯弱,避免学困生的被动性,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其更多的关心和鼓励,建立起“能行”的积极期望,提高学生的自信度和自尊性。同时应尽量发现这些学生的长处,并加以发扬,以扬长避短,建立自信,从而能主动参与,积极发言,毫不胆怯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教师对学优生要进行适当的教育,鼓励他们对学困生提供帮助,与其他学生形成协作友谊的关系,从而使自己的举止更为得体,更能尊重他人,更具有分享精神,并在分享中体验自身的价值。

最后,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在实施这种学习方式时,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做一个成功的引导者、促进者。如具备对异质性小组进行、调控、促进等组织技能,及时地诊断与处理问题,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能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进行帮助,对学生学习进行有效的调控和促进。通过新课导言的设计,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产生合作学习的冲动和愿望。在合作学习中,要巧妙地把你对学生个人和小组行为的期望传递给学生,从而激活学生的互动技能和社会技能。在合作学习中要尽量多走动和观察、倾听,必要时可进行干预。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主要参考文献:

①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肖川

② 《教学行为策略》P199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年1月

时绮等译

③ 《教学行为策略》P194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年1月

篇8: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及对策

一、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的问题

1. 时机、内容不恰当

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 一些教师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的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调查发现,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大部分学生对容易的、一般难度的、可以通过独立思考就能解决的问题兴趣不大, 更倾向于解决比较难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但是问题过于复杂, 也会导致合作学习无从下手。

2. 分组不科学

很多老师是按“就近法”四至六人一组安排的, 也有的老师是采用自由组合和随机结合的方式。这样可能有的小组能力很强, 有的小组差一些, 这样容易失去平衡。研究表明:“只有在有交往、有知识和经验存在差别的人的场合, 才会有这种教学的出现”。可见, 小组的划分对学习的效果也很重要, 是不能随意的。

3. 评价不全面

多数的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评价往往是“你说的真好!”“你真棒!”“你的想法真不错!”教师的评价偏重于学生个人, 忽视了学生所在的小组;偏重于对结果的评价, 忽视了学习方法和过程。这种不全面的评价容易伤害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能很好的发挥评价的积极的做用。

(二) 学生的问题

1. 学生合作不均衡

在合作学习中, 笔者发现, 有少数的同学频频举手发言, 大多数的同学默默无闻。这种少数人的合作学习, 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1) 有些学生胆怯, 不好意思说。 (2) 部分学生缺乏合作的意识; (3) 有的学生不想暴露自己的想法。

2. 自制力差、不专心

有的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时候, 往往抢着说自己的想法, 不认真倾听同组同学的发言, 甚至有些学生把合作学习当成自己做小动作的“合法机会”, 你们讨论你们的, 我做我的小动作。

3. 存在霸权主义

当一位同学说出自己的观点后, 语言霸权者马上予以反驳, 直到那位同学无话可说为止, 甚至当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不一致时, 恶语相加, 不会协调, 于是告状声四起, 破坏了课堂的学习氛围。而最后该解决的的问题还是没解决。

二、通过对合作学习现状的透视、思考和探索, 下面谈一些具体的对策, 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构建合理的小组

一般以4—6人为宜, 小组内可设立同桌2人的小小组。教师要对学生的分组进行认真的研究, 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 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 从而将一个班级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这样有利于组内成员之间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 有利于发掘小组群体智慧, 实现优势互补。

(二)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技巧

在组织合作中, 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行为, 而是一种集体行为, 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 并掌握一定的合作规则。

1. 学会表达:

小组讨论交流时, 采用小组长指定轮流发言式, 小组成员围绕一个中心问题轮流发言 (可先指定后进生发言) , 力求每个成员都参与交流, 提高弱势群体的参与意识。

2. 学会倾听:

合作小组成员必须认真而仔细地听清教师的提问, 听懂小组的分工要求, 听明白其他同学发言的重点, 不随意打断或插嘴, 既要听得了表扬之词, 又要听得进批评之言, 克服浮躁之气。

3. 学会相处:

在组织小组竞赛活动时, 使学生明白只有人人参与、团结协助, 才能取得良好成绩, 使学生意识到每个小组都是一个荣辱与共的群体, 不能和小组成员友好相处或拒绝帮助都是不可取的。

(三) 选择适当的内容和时机,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等条件, 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时间组织合作。例如, 在合作之前, 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 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效。同时, 教师要保证一定的时间, 给学生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时间, 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有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 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

(四) 多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 确保合作学习的效果

合作学习有多种评价方式, 按评价主体分可分为教师评价、小组互评、学生自评按评价的对象可分为集体评价和个人评价按评价关注的学习进程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在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 应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相互结合, 这样才能够保证评价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总之, 小组合作学习是面向全体学生, 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在实践中共同探讨, 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方式, 在促进学生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合作意识的培养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 但是这种能力的培养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达到。教师应加强研究, 努力探索, 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篇9: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及对策

(一)学生尚未养成合作学习习惯

虽然近年来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不可否认,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未完全去除,在这一背景下,相当数量的学生还未养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表现在习惯于独立思考并自行解决问题、团队合作意识不明显、不善于质疑、没有自己的观点等。此外,一些老师也没有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及其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只注重完成教学任务,不愿意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导致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二)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

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应当相互合作,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学习成果应当是小组成员集体合作的结果。但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却发现,一些学生参与性不强,成为旁观者;有的只顾自己学习,对别的成员漠不关心;有的装腔作势,合作无实效。在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时,学生也经常以“我认为”为表述方式,忽略了小组其他成员的贡献,同时,老师也经常以“按你的理解”为评价用语,这些都是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的表现。

(三)学习过程设置不合理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当预先分配好时间,让学生有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这样在小组学习时,学生才会带着疑问去学习。但很多语文教师经常在提出问题后立即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造成一部分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不再去思考问题应当如何解决,这种合作学习的成效也就可想而知了。

(四)学习评价不科学

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价,既要评价学习过程,也要评价学习结果。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教师大都只关注学习结果,且不能辩证地评价学习结果,而是要么一味肯定,要么彻底否定,导致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降低。

二、高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倾听非常重要。不管发言者的观点是对是错,学生都要学会认真去听,只有在倾听完讲话者的发言后,自己再结合所掌握的内容进行综合判断,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才能达到探讨交流的目的。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既可以质疑权威,也可以质疑老师,还可以质疑其他小组成员的观点,当然质疑的前提是有正确的分析,而不是胡乱质疑、为质疑而质疑。

(二)对学生进行有效分组

有效分组是高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语文教师在实施分组时,必须综合考虑学生的语文成绩、个性特点、学习风格等因素,破除旧有的小圈子,让不同特点的学生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出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这样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也能让每个小组成员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在对小组内部进行分工时,不妨设置组长、发言员、记录员、观察员等不同角色,每个人既各负其责,又分工合作,共同实现学习目标;而且成员之间的职责动态调整,每个学生可尝试不同的角色,从而得到全面发展、全面锻炼的机会。

(三)对课堂内容进行有效预设

在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让学生理解学习目标,同时优化问题的设计,题目既不能过难,也不能太过容易。问题太难会让学生学习起来不易达到学习目标,久而久之产生畏难情绪;太过容易则让学生失去讨论的兴趣,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语文教师要综合考量课程知识点和教学重难点,将那些争议性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通过让学生互相启发,实现观点的碰撞。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有积极性,才有解决问题的动力,进而通过互相交流掌握知识。

(四)对学习效果进行有效评价

在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点评时,教师要注重评价的科学性。既要注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并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也要注意集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集体的评价。同时,对学习方式的评价也应辩证对待,既注意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也要注意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进行评价。此外,教师在进行点评时也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既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综合测试,然后对小组的表现给予整体评价;也可以让不同的小组间展开竞争,对表现优异的小组给予肯定,同时对表现不错的小组成员进行个别点评。在开展评价前,教师要明确评价标准,让学生了解不同评价的差异,以切实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进而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取得实效。

三、总结

篇10: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及对策

王小燕 秦岭学校

通讯地址:灵宝市秦岭学校

电子邮箱: qwbwxy@163.com 联系电话:*** 内容提要:随着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合作学习方式将在新课程实施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与传统教学相比,它有着许多质的不同。因此教师组织课堂的合作讨论活动不仅要吃透文本,更应该吃透学生,应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只有在学生有了充分的自我感知和理解基础上进行的讨论才是有效的。

关键词 合作学习语文教学 组织 评价 问题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经过几年的课改,我们的课堂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好的方面,一是师生关系已经得到改善;二是课标中强调的“人文素养”“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跨领域学习”等成了语文老师的口头禅,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了,口语表达能力也明显提高了,课内外结合已成了很多语文老师的教学行为。但是不容乐观的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小组合作有形式无内容。

许多教师认为小组合作就是四人或六人一组在一起交谈,教师不需要进行任何的指导也无从指导。因此,许多的小组分配随意,学生之间由于层次不同,缺少共通的认识和体验,也无法进行正常的交流,加之教师没有任何的要求和指导,小组合作交流只成了做给别人看的一幅简单的图画。

小组讨论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

①讨论的问题没有讨论价值,或者是比较简单无需讨论的,或者是学生从文中能够找出来的,或者是学生独立思考就能解决的,或者是讨论也难以解决的。这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浪费了时间,效益不好;

②讨论不是学生自发的和自觉的行为,只是教师课堂表演的一种形式。③讨论的时间不足,多数同学没有发言的机会。

二、课堂教学重视结果,忽视过程。课堂教学很多只是简单片面地分析文章内容和思想,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对文章分析的答案。教师过于注重教学内容的完成与否,急于使学生获得问题的答案。有时,即使是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教师因为担心教学任务不能完成,而常常不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不等学生达成共识,就匆匆站出来下结论。有的教师让学生速读3分钟,便设置问题让学生回答,希望学生开展热烈的讨论。由于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不全面,感受不深刻,往往停留

在生字词理解的层面上,甚至连主题都理解错了。

三、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

有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就意味着对传统的彻底否定和完全抛弃,似乎全面否定与激进更能显示其改革的彻底性,因而在行动上往往全盘否定我国的传统教育,片面照搬国外的现代教育。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彻底化,即出现了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绝对化的倾向,不管学科性质、内容、特点和学生基础如何都用这种学习方式。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合作学习,课堂上该讲的也不讲,该点拨的也不点拨,学生想跟谁交流就跟谁交流,想跟谁合作就跟谁合作。这样的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合作,失去的是教师有价值的引导以及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的神圣职责。

采取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个体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全班统一交流。也就是说,对于新的知识,新的信息,每个成员应该先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中发展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性,然后小组合作学习,每个人将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在小组内交流;小组交流后,各小组将本组的信息归纳、总结,由小组发言人向全班汇报,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交流、评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是局处人,也不是旁观者,而应该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有时还是共同学习的参与者。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辅导和技能训练;其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更要仔细观察各合作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当然,整节课不必都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进行,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来进行,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来展开教学,将集体授课和小组合作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找准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灵活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度。

因此教师组织课堂的合作讨论活动不仅要吃透文本,更应该吃透学生,应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只有在学生有了充分的自我感知和理解基础上进行的讨论才是有效的。

上一篇:大学四年学业生涯规划书下一篇:沪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