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中的组织与管理策略心得

2024-04-17

合作学习中的组织与管理策略心得(精选8篇)

篇1:合作学习中的组织与管理策略心得

《论小组合作学习组织与策略》心得体会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即针对某一问题,小组成员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分组,它的目的在于合作学习。因为很多人在一起,人数过多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只能是一盘散沙,所以要分组,使得人数减下来,便于合作。人数多少人比较合适呢?一般的经验是2-4人为好,在目前我国大班额的情况下要开展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方式,我的经验是2个人为好,就是同桌组成2人合作学习小组。这样的好处是不用调换桌位,分组方便,不必打乱教室里的秩序,便于有序的管理,因为大班额的情况下要开展合作学习的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难以管理和教师难以照顾到各个小组。

分组以后,为什么难以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呢?这里的一个问题就是很多教师到此为止,余下的事就是学生的啦,这样是不行的,还要明确学生的分工。哪位同学当小组长?哪位同学是中心发言人?哪位同学作记录?哪位同学作汇报?哪位同学管纪律等。只有这样,合作学习才能做到有条不紊。然而我们的合作学习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既不给学生分组,也不具体分工,马上要求学生合作学习,学生有的走来走去,有的相聚一团议论纷纷,教室里一窝蜂似地嗡嗡叫,看似学习讨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际上只有少数学生在讨论问题,大多数学在谈天说地凑热闹。这种分工不明确的合作学习是毫无效果的。我的体会是管纪律的同学最重要,有了这一角色就能保证合作不偏离学习,不偏离议题,从而使合作学习这条大河最终到达大海这一目的地。

但是,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钥匙,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以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篇2:合作学习中的组织与管理策略心得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学习了资料之后,我受益颇多:

(一)精心组建学习小组,形成合作团体

学生间的学习关系有三种:竞争性的学习、合作性的学习、个人化的学习。构建竞争性的学习环境会使学生间产生对抗的作用,构建合作性的学习环境会产生促进性的相互作用,构建个人化的学习环境则学生间不产生相互作用。很显然,要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相互促进作用,首先必须构建起一个结构合理、规模适宜、积极互赖的真正的合作团队。这是合作学习有效进行的前提。

(二)建立成员间的积极互赖

合作成员间的积极互赖关系是合作的基础。合作就像踢足球,成功需要大家的配合和努力。有效的合作应先让学生明确他们是一艘船上的,每个人有双重责任:完成学习任务并帮助组内所有的组员都学会这些任务(如完成一件作品的设计和制作)。只有在这种积极的相互依赖中,他们才会一起热心工作,分享资料,互相提供支持和鼓励,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

(三)授予学生必要的合作技能

必要的合作技能是合作顺利进行、提高合作效率的重要保障。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一些技能,以进行高质量的合作。卡耐基大学曾对10,000个名人案例记录做过分析,发现“智慧”、“专门技巧”只占成功因素的15%,其余85%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人际交往技能应该同认知、情感态度等一样成为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学生的合作技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教授合作技能的最佳时机就是需要这些技能的时候,学生会有更迫切的需要和学习动机。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实践合作技能,体会合作技能作用的机会和情境。

合作中由于各人的兴趣、性格、思维方式等的不同,难免会产生分歧和冲突。冲突可以被建设性地解决,也可以被破坏性地解决。要求学生遇到类似情况时要以平和心态冷静处理,仔细听取别人意见,考虑其合理性,反思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对存在分歧的地方,各自明确充分地表述看法和理由,有序交流不争吵,不影响其他小组。在双方都不能说服对方时,应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执行。

(四)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

有效的合作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确定小组规模、组建学习小组、指导分工、促进建立互赖、协调各小组的活动、作出评价和引导……全程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促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篇3:合作学习中的组织与管理策略心得

农村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到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改革不能割裂开, 须配套进行。在既定的制度约束条件下, 农村自身的改革应着力于农村制度改革、组织创新及基层领导班子建设 (张晓山, 2008) 。在具体的组织创新过程中应该采取的策略问题, 苑鹏 (2008) 通过对公司领办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公司与农户关系的演变阶段性的分析后得出一个基本结论, 即要分阶段地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 以确保公司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合作社变革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也具有重要意义。赵泉民 (2002) 提出, 合作经济制度对中国而言, 是一种“舶来品”。“经济乌托邦主义”的合作社变革社会的方案是时代的产物, 并为时代留下了新话语。对于合作社变革的因素问题, 应瑞瑶 (2004) 认为变革有其内部问题, 也有其外部因素。但是, 合作社的变革并没有改变合作社的基本内核。对于合作社变革的目标问题, 陈忠卫 (1996) 以供销合作社变革为例, 认为合作社应当不断地通过强化服务功能, 提高服务水平, 使自己真正成为农村综合性的服务中心, 成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骨干力量。

本文从理论上进一步阐释合作社变革的概念、动因, 在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青岛某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变革案例, 探讨农民专业合作社变革的目标和变革的内容, 并且结合合作社变革的阶段性特征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一、作为农民自组织的合作社变革的动因

合作社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农民合作社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 (农场主) 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等国际通则而建立的自组织。其发展史也就是组织变革史。

青岛某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11月, 其主要产品是无公害鸡蛋。目前该合作社56人, 出资总额为188万元。2008年3月建设了一处养殖规模为7万只鸡的标准化养殖小区。该合作社就是在60只鸡养殖规模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技术、组织和管理创新, 在变革中不断发展, 这个案例透视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变革的各个方面。

(一) 农民专业合作社变革的内涵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一章第二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 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 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这里所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隐含着一个经常被忽视的基本前提:农民专业合作社赖以存在的环境或者称为共生体的是农村双层经营组织体系。第一层指的是以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村委会和村党支部为代表的集体性组织, 另一层指的是以农民家庭为代表的个体性组织, 这两种组织针对各自存在的弊端, 都进行了相应的变革。这一前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的制度变迁底线。按照道格拉斯·诺思的理论, 作为制度变迁主要供给者之一的国家, 彭德琳 (2002) 认为制度供给的目的是通过优化服务, 追求租金最大化, 为交易的公正性提供保护, 从而实现社会产出的最大化和政治稳定。国家的这一属性被称为“诺思国家模型”, 农民专业合作社变革是在“诺思国家模型”约束下进行的, 即是在不触动现行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组织变革。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变革指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据不断变化的环境, 及时有效地调整内部结构, 优化配置资源、技术、资金、信息、人力等资源, 合作社不断克服面临的阻力, 合作社成员不断卸载压力, 在合作社目标约束下, 持续提升合作社效能的动态过程。

(二) 农民专业合作社变革的外部动因分析

1. 国家发展政策的调整。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城乡差距逐步扩大的趋势日益明显。中央政府根据形势变化和从国情出发, 及时制定和实行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 这些政策中含有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嵌入”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基本框架。从“十七大”以来的连续几个“中央一号文件”及其他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中可以看出,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着较好的政策环境。青岛某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就是以权变思想为指导, 及时调整策略, 建设标准化基地, 饲养黄粉虫, 喂食蛋鸡, 在技术、组织、管理诸多方面进行创新。

2. 农业科技进步的影响。

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 农业科技革命推动了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巨大调整。这一合作社快速适应了这种变化, 通过饲料技术的研发应用,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资源变化的影响。

该合作社发展中必须的饲料、资金、能源、人力等供给环境尽管发生了重大变化, 但是合作社面临的交易成本和交易费用过高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原来该合作社需要的饲料主要是依赖某公司供给。由于鸡蛋缺乏异质性, 其价格并未得到有效提升。这种过度依赖行为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 即规模养殖对大量饲料的依赖性需求不断扩大。面对这种情势, 合作社及时引入新的饲料科学技术成果, 逐渐掌握了饲养黄粉虫, 科学喂食蛋鸡的高新科技流程和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 在合作社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技术变革引发了组织变革。

4. 竞争观念的变革。

全球化带来了激烈竞争机制的迅速普及。在公平竞争环境下, 各个市场主体及时调整竞争策略, 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该合作社迎合消费者多样化、特殊性的需求, 制定了绿色营销策略;在产品包装策略上, 采取了改进包装策略以扩大销路;在价格策略上, 采取了撇脂定价策略, 即以高出成本几倍的价格销售产品。该合作社鸡蛋产品包装有10余种, 其中, 简单包装的鸡蛋平均价格在2元/枚, 改进包装的鸡蛋价格达到3元/枚, 远远高出市场鸡蛋的平均价格, 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该合作社的“礼品蛋”已经成为青岛市高端消费者首选的畜禽产品之一。

(三) 农民专业合作社变革的内部动因分析

推动合作社变革的内部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

1. 组织机构面临的形势出现了显著变化。

该项合作社变化的原因在于, 技术变革带来了市场需求的扩大, 从而带动了养殖规模的扩张, 对资金的需求也逐渐增多, 为了适应这种市场环境, 出资人和出资额度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合作社成立之初社员总数为10人, 出资总额为18万元, 包括合作社理事长在内的8人各出资2万元, 其余的2人各出资1万元。目前社员已经达到56人, 出资总额为188万元, 除去出资额位列前五位的社员外, 其余的51名社员出资总额为83万元。这种状态在一定意义上导致了合作社组织机构的变化。即社员在合作社中经济权利的大小决定了其在合作社政治话语权的大小。有效满足市场需求需要专门的营销人员的加盟。如前所述, 在合作社组织结构中, 聘任经理得以嵌入合作社的治理结构, 并且保证他在合作社产品营销中的主导地位。这一变化是合作社根据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的组织变革, 保证了这一合作社目标的实现。

2. 信息沟通顺畅与决策科学化的需要。

这一合作社在发展中对市场信息、技术信息、政策信息的依赖度不断增强, 为了提高合作社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的效率, 合作社不断变革以保障信息沟通的顺畅, 同时, 合作社领导层依据真实、完整的信息对决策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理顺, 从而保证合作社决策的迅速性和科学性。

3. 组织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的要求。

这一合作社在稳定原有组织中的人力资源队伍的同时, 又从某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等院校聘请了6名大学毕业生作为其人力资源储备。他们主要负责技术等业务。通过这一变革使合作社的人员素质、技术水平、营销水平、价值观念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得以大幅度提高, 能够满足合作社快速和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变革的目标

从该合作社变革的内外部动因来看, 它的变革具有渐进性、技术变革为主导和主动性变革的特征, 这一合作社变革的目标是使合作社、合作社领导者和社员对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该合作社的前身是2004年组建的养鸡协会。最初的业务是代销会员提供的鸡蛋, “销售在会、养殖在家”。但是养鸡协会缺乏良好的规章制度, 又无更多的服务内容, 产品处于无品牌销售状态。有的会员不按照协会订立的使用饲料和兽药的规则行事, 到市场上独自购买有质量问题的兽药用于防疫, 从而导致了协会在2006年9月将会员交上来的鸡蛋销售给某公司时, 被该公司抽查出一些鸡蛋中有些指标超标, 被罚款3万元的事件。2008年, “三鹿事件”以后, 国家有关部门、食品公司包括很多消费者对鸡饲料的质量和鸡蛋的质量十分关切。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日益完备的情况下, 合作社的管理策略必须应时而变。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以后, 该合作社果断决策, 于2008年3月建立起来的标准化养殖基地的目的十分明确, 就是要解决饲料供应安全问题和应用兽药统一性问题以及规模化养殖等诸多问题, 以此满足高端消费者对鸡蛋的需求。在我国一些地区出现的“礼品菜”、“礼品果”、“礼品蛋”、“礼品肉”市场需求不断攀升的背景下, 该合作社致力于包装策略、品牌策略、认证策略、价格策略的综合运用。以认证策略为例, 该合作社黄粉虫鸡蛋被青岛市农业委员会、青岛市绿色食品协会、青岛日报报业集团于2008年10月被评为“青岛市`一村一品'公信优质品牌食品”。2008年12月15日, 该合作社所在地被山东省畜牧兽医管理局认证为“山东省无公害鸡蛋基地”, 有效期为3年。

农产品市场环境变化还表现为订单化。该合作社逐渐改变了“销售在社”的单一销售模式, 采取展销等“走出去”战略。这些现代交易方式不仅扩大了该合作社产品的销售范围, 增加了销售量, 还提高了合作社的美誉度。2008年9月和2009年9月, 该合作社参加了“青岛市农产品交易会”, 扩大了该合作社及其产品的影响。

合作社领导者对于环境的适应力是决定合作社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合作社变革中, 合作社领导者对决策、组织和领导能力的自我判断极为重要。自我认同、伙伴认同与社会认同达到完美统一时, 才能实现合作社领导艺术化与决策程序科学化、管理柔性化、效益综合化等目标。以营销网点建设为例, 该合作社适应环境的变化, 还在青岛市中心设立一个办事处。合作社领导人还积极与家乐福等超市洽谈。目前, 该合作社的产品已经进入400家大小超市。在“农超对接”和自办营业网点的过程中获得了较高的收益。在产品进入超市的成本与费用日益攀升的环境下, 合作社理事长和经理都力图组建“合作社产品超市”, 以此降低交易成本与费用, 获得更多的合作收益。

此案例显示, 合作社领导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合作社发展策略, 推动了合作社变革。在外向度不断扩大的同时, 也使合作社内部的层次之间、工作团队之间的各种关系得以重构, 使合作社变革的实施方案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合作社变革更离不开学习型的社员。这是由于最直接感受合作社变革的是社员。合作社变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使社员在合作社的新的策略推进时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也得到优化。该合作社每逢每月7日都召开社员 (代表) 大会, 理事会向社员通报上个月的计划执行情况, 同时将下个月的工作计划提交大会讨论。通过这种固定的工作机制的建立与健全, 保证了合作社民主治理结构的稳定性和实效性, 同时更为重要的是, 保证了社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收益权等合法权益。这一效应是在合作社理事长的“志愿者行为”的感召下得以逐步巩固的。在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合作社领导层里, 只有理事长不拿工资, 其他人都能拿到1 200元/月的工资性收入。理事长认为, 这样更有利于在对理事长信任度逐渐攀升的情况下把合作社发展得更好 (1) 。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变革的内容

合作社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合作社中任何一个因素改变都会对其他因素产生重要的影响。根据环境变化选取不同的变革内容对于保证合作社变革成功极为重要。概括而言, 合作社变革的主要变量有:人员、结构、技术与任务。

(一) 人员变革

人员变革是合作社变革中最重要的方面。人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在合作社成员之间, 在权力和利益分配时十分讲究激励、沟通、参与式等管理机制的运用。例如, 该合作社对于经理贡献的激励方面, 主要是对经理工作的支持 (2) 。此案例说明, 理事长等合作社领导者的“志愿者”角色定位以及合作社管理艺术是促进合作社人员变革所必须的。

(二) 结构变革

系统论认为结构决定功能, 合作社结构变革体现在权力关系、协调机制、集权程度、职务和工作再设计等诸多方面。在该合作社结构变革中, 理事长和财会人员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的关系是分工与协作的关系。在这一关系处理方法和结果十分明显地体现出成员地位平等这一合作社基本特质。按照一般的公司治理逻辑, 总经理或者董事长对财会人员是一个“领导-被领导”的关系或者“委托-代理”的关系。在这个合作社中, 合作社理事长连调动1万元现金的权力都没有。财会人员拒绝的理由很简单, 就是“合作社理事长只是`理事'的头儿, 对财务收支这一重大事项无单独决策权”。财会人员只听命于社员 (代表) 大会或者理事会。在这一合作社中, “领导-被领导”的关系或者“委托-代理”的关系在合作社中没有体现。而是“集体决策-执行决策”的关系和“分工-协作”的关系倒是体现得十分明显。合作社的“决策者”是一个“决策集体”。

在一些发达国家, 特别是在日本, 农协和生协等合作社系统, 合作社的“领导层”和“被领导层”之间的关系是“分工-协作”的关系, 而非按照严格的科层制来管理。另外, 合作社的奖惩制度与公司的奖惩制度也大相径庭, 合作社系统的高效率主要依靠合作社中的正式职员和非正式职员的自觉行动来获取的。笔者将合作社系统中从业人员之间的这种关系模式称之为“日本合作社人员的关系模式”。这一案例中, 合作社理事长不领工资现象也能凸显出合作社“领导者”与“下属”的平等关系。这种表面上“不平等”的关系在合作经济学原理中, 经常称之为“合作社志愿者行为”。列宁曾经说过, 合作社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判断或者期望, 反映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体现在无处不在的众多奉献者的实际行动。合作社事业是一种志愿者的事业应该成为领导合作社、参与合作社、服务于合作社所有人员必须坚持的行动准则。任何想在合作社大发展中赚取“政治资本”等观念错误以及行动必须予以警惕和坚决抵制。从整个社会主义合作社运动史中可以看出, 大公无私的理念始终是确保这一运动不变色的主要原因。尽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市场主体追求自身合法权益成为正当的行为取向。但是, 就特色社会主义合作化道路探索问题上, 一定要秉承现代意义合作社的“自主、自立、平等、奉献”的价值观,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作化道路。这也将它作为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再造过程的有一创新突破口。

(三) 技术与任务变革

技术与任务变革是合作社变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 对合作社内部各个层级或者部门的工作任务重新组合等都是这一变革的主要方面。该农民专业合作社面临的鸡蛋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由于产品的同质化, 使该合作社在市场上居于绝对优势。合作社理事长和经理与其他合作社领导商议后, 决定引入新的饲料与饲养技术, 推行产品差异化战略。该合作社将“黄粉虫”繁殖与用其喂食蛋鸡等技术综合运用, 在技术上进行了创新性应用。据该合作社理事长的介绍, 该昆虫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多种微量元素、矿物质和氨基酸等。蛋鸡食用该昆虫后, 鸡体和蛋品中的激素和药残等不良现象被有效避免, 鸡蛋的营养物质也容易被人体吸收, 人体免疫力也会有所提升。目前, 类似技术也被一些蛋鸡饲养企业应用, 相应鸡蛋被称为“昆虫鸡蛋”。在这一合作社中, 标准化的养殖基地建有480平方米的昆虫车间, 以工厂化农业经营方式饲养蛋鸡。蛋品被冠以黄粉虫鸡蛋之名, 以“概念营销”手段打开了高端消费市场。通过技术、组织、营销、管理等多种经营环节的不断创新, 该合作社发生了一系列的制度变迁。相关的部门也围绕着该技术变革明确了各自的任务。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综合化变革, 该合作社产品日益占领了青岛市高端消费市场, 乃至于在山东省鸡蛋高端消费市场中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变革的管理策略

合作社变革的全过程离不开合作社领导者的有效动员、集体行动策略的制定与落实以及外部力量的输入等工作。这就要求合作社领导层和相关的外部主体依据合作社变革的过程, 在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

(一) 引导与激励机制的引入

合作社变革的动员阶段也可以称为“解冻阶段”。在这一阶段, 需要合作社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即要求组织心理和个体心理都要相对成熟, 以迎接合作社变革时期的到来。理论上讲, 在合作社变革的动员阶段, 合作社领导层和外部力量的中心任务就是改变全体社员已有的观念与态度。主要途径就是宣传教育、示范等。在这一过程中, 员工的观念与态度得以更新。值得强调的一点是, 政府此时的职责和任务主要就是组织合作社教育与培训、制定和施行相关的配套性的支持政策, 对于典型的合作社予以奖励。政府扶持的重点是培养人才、提供信贷服务等。同时, 要按照合作社的实际需求支持, 同时要掌握支持合作社的力度, 既不要太大, 也不能太小。这种积极介入式的引导与激励的支持方式可以称之为“适度的和适当的合作社支持模式”。这种支持模式的推行有助于减少合作社“非自立”现象。国际合作社联盟强调的国际合作社新通则中, 有“自治、自立”原则性规定。如果政府职能定位或者行为出现偏差, 也会削弱合作社贯彻此原则的效果。

(二) 集体统一行动, 创新合作社文化

合作社变革是一个集体统一行动的过程。曼瑟尔·奥尔森 (1995) 认为:“集团会采取行动维护其利益, 它是建立在集团中的个人的行动都是为了自身利益这一假设之上的”这一行动逻辑之所以被大多数合作社社员认同, 是因为合作社拥有自己的“游说疏通组织”。该组织的成功运作源于合作社的付出。美国“柯克帕特里克”式合作社就是合作社将自己收入的5%支付给“教育基金会” (3) , 该基金由农场主联合会用于游说疏通、组织相应工作等。

为了保证集体统一行动的完美性, 需要合作社领导层和外部力量在细致地科学地分析合作社面临的变革阻力和压力的来源和程度的基础上, 不断创新合作社文化。创新组织文化是保证组织变革成功的必要条件。创新合作社文化的途径很多, 主要是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特点与价值取向的价值观。该合作社选择的是“崇尚健康、源于绿色”这一社员和消费者都认同的价值观。理论上的寻根溯源和技术品质上的现身说法使得该价值观得以提炼和定格。最后, 领导者的率先垂范和因时制宜采取相关的管理策略使得该合作社价值观得以巩固和发展。在这一阶段, 政府支持的重点是引导合作社进行规范化建设、提供项目扶持等。

(三) 强化行动管理, 终生教育与培训

1995年, ICA (国际合作社联盟) 修订后的国际通则中, 有一条是“教育、培训和信息的原则”。这一原则是确保合作社变革成功的必要条件。同时, 也是合作社永葆青春的“杀手锏”。如何使合作社的终生教育与培训取得实效?要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合作社文化的内容, 创造浓厚的合作化氛围。也要示范的方法将合作社文化人格化。以国内外典型合作社事例和合作社精英人物感召合作社社员, 使社员逐渐认同合作社的基本价值观。推进社员增强对合作社的归属感。在这一阶段, 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应该鼓励合作社领导层认真履行社会责任, 关心和促进社区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变革涉及到组织内部结构的调适和外部环境的适应等诸多方面。政府的、合作社及其联合组织的、个人的态度和行为都会影响到合作社变革的进程和效果。这就需要各个方面的力量协同行动, 在合作社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参与策略, 经过“认知度为零-了解-理解-支持-参与式-协同式”参与, 促使合作社发挥沟通社员与政府、合作社与其他组织等关系等作用, 从而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晓山.农村的制度变革和组织创新[J].理论视野, 2008 (5) :18-21.

[2]苑鹏.对公司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探讨——以北京圣泽林梨专业合作社为例[J].管理世界, 2008 (7) :68-75.

[3]赵泉民.中国近代社会变革时期的经济乌托邦主义——薛仙舟的合作经济思想刍议[J].东方论坛, 2002 (6) :85-89.

[4]应瑞瑶.论农业合作社的演进趋势与现代合作社的制度内核[J].南京社会科学, 2004 (1) :14-19.

[5]陈忠卫.试论我国供销合作社制度变革的五个突破口[J].银行家, 1996 (9) :55-56.

[6]彭德琳.新制度经济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2:177-180.

[7]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182-185.

篇4:合作学习中的组织与管理策略心得

[关键词]分配角色;责任担当;管理主体的递变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初中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会学习。笔者在教学中从改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入手,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着重强化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并针对自主合作学习做了一些组织、管理方面的研究。

一、组织

科学分配角色,明确角色的责任担当。学习小组的构成一般以六人为宜,组员要相对固定,组长应由责任心强、协调能力好的学生担当。组长以下还要设主持人、纪录人和第一、第二、第三汇报人,使组内的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课程探究的需要及学生的自身特点承担不同的角色。角色分配的依据是:主持人由喜欢“包办代替”的“组内权威”,或者习惯“一言堂”的学生担任。这类学生通常思维敏捷,领悟和表达能力强,有极强的表现欲,要通过这一责任的担当,促使其将发言权主动地分配给他人,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讨论、探究、听取他人意见的习惯。记录人则应选用“不积极参与”或者“不善于倾听”的学生担任。这类学生的特点是: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注意力不易集中,集体观念淡薄,喜欢自行其事。通过这一职责的担当,可促使这类学生在记录的过程中始终聚精会神地参与讨论探究。第一、第二汇报人则应选择两位语言表达能力稍差,综合、汇总能力不强的学生担任。要多给他们表达展示的机会,通过适时的鼓励评价,逐步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第三汇报人的主要责任是在展示中做最后的归纳总结、拾遗补缺,因此要选那些归纳总结和表达综述能力相对较好的学生来担任。

二、管理

(一)重点

重点是管理主体的递变。要实现管理学习的主体由“教师代管型”向“组内相互管理型”、最终到“自我管理型”的递次转变。一般来说,初中新课改的实施普及较小学要早,很多学生在升入初中之前,从未接触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最初阶段,教师往往要示范性的担当起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职能。教师要身体力行,从角色的选择、小组评价制度的确立、组内角色任务的分配等各个细微环节入手,教会学生如何预习、如何探究、如何总结、如何补充、如何展示,做到逐一示范,面面俱到。在这个“教师代管”的启动阶段,教师应着意重点培养组长的组织管理能力,着意重点选择、培养出一个进入合作学习状态较快、较好的小组作为示范样板,再通过引导、完善、推广、复制等一系列举措引领班级其他小组,适时向下一阶段——“组内相互管理”阶段转变。在这个阶段,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学习过程的多元评价上,制定较完善的小组评价及课堂研讨过程评价细则,让每个学生、每个小组都能按照这个细则进行相互管理。小组之间有互评,小组内每个成员之间有互评,并将每个组员的评价与小组的整体评价挂钩,以求养成一种“人人为我,我为小组”的合作精神,在班级形成“比”、“学”、“赶”、“超”的小气候。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多让学生体会合作探究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逐步过度到人人有责任、人人有担当、人人有任务、人人是管理者的“自我管理”阶段,在实践“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管理主体的迅速转变,最终完成班级“自主合作学习”的体系构建。

(二)难点

1.难以在规定时间完成学习任务

在小组合作学习初期,最常遇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学生的课前预习不到位而影响了课堂讨论探究的进度;二是由于个别学生语言表达不够简练、精确,而常常迁延讨论时间,以致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学生课前预习的要点不够明确;二是缺乏简练、精确的表达技巧。有些学生回家不能认真完成预习任务,这必然会影响第二天的整个自主学习过程。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对课堂教学模式做了适当调整,每天课后留几分钟作为预习环节,教师明确预习内容,由教师或组长对个别潜能生进行一对一督促,检查其预习结果,尤其加强对第二天预习效果的检查力度,并在讨论探究过程中,对潜能生实行设有“进步系数”的加倍奖励评价,使其分享到成功的快乐。而课堂展示环节的语言表达精确度问题,在经历一段时间的训练及特别的奖励评价后也得到了解决。这样,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就有了保证,为顺利向“自主管理阶段” 过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防止“同组异质”的组内搭配向两极分化发展

在以小组为单位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极易出现两极分化,即好学生的成绩越来越好,而潜能生的成绩则越来越差。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就必须在角色的科学分配上下工夫。角色分配的意义就在于取长补短,以全面调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在欠缺的方面也能得到明显、持续的进步,最终使成绩好的学生在合作中提高管理协调和综合归纳的能力,使潜能生在组长和优秀生的牵引、带动下不断取得进步。

作为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初中教学的实践当中,其成效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也同样突出,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逐一发现、破解,并在不断探索、总结中使这一模式日臻完善。这也是每个初中教师必须要肩负起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

(责任编辑 赵永玲)

篇5:学习《组织管理与变革》心得体会

近期以来,我矿学习的每周一课播放了有袁旭教授主讲的《组织管理与变革》,我们从事企业管理的人员在每次管理变革或改革过程中,都会更加注重组织变革工作的配合和跟进。企业实施组织变革的目的,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适应企业的发展与环境的变化需要;促进绩效—部门、个人职责界定清晰,避免多头负责。提高运作效率—扁平化,授权充分,减少责任重叠。我总结了实施组织变革中的一些实践体会和天强对于有关问题的认识,具体如下

一:内外结合,以内为主每个企业在组织设计过程中,一般都会遵循从组织目标出发,确定组织职能,然后进行分工工作(部门化、岗位化)。具体开展时,一般的工作思路是内、外结合。即内部关注企业的组织诊断;外部关注组织设计相关的理念及标杆企业的分析。从具体的变革实施的角度,企业应树立“内外结合,以内为主”的思想。组织设计的理论中,通常更注重于组织设计的开展思路和若干工作的原则。多部门对下,有利于以专业化管理为基础的精细化管理;而归口管理则有利于管理模式的统一和重复工作的减少。最终企业选择何种模式,主要还是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的估计。例如:在组织职能的部门化工作中,往往也会存在两种模式:综合化和专业化。所谓综合化就是把相近和相关的职能整合在一个部门中,主要基于的思想是部门内部的协调成本会低于部门之间的协作与协调成本

二:同样的管理制度下,一件工作的推行由不同人来完成,得到的结果往往会不一样。撇开人与人之间的能力差异,事实上在国内的员工思想观念中,很多情况的处理不是去思考制度是怎样规定的,而是会重点关注是什么人来操作这件事情。具体而言,就是需要对实施组织变革企业内部的文化因素进行充分的研究,并找到影响思想观念转变的途径,逐步推进。强迫式的和一步到位式的理想化变革,可能对于企业而言反而会产生意想之外破坏力。在我们所接触的客户中大多数都非常重视目标方案的设计和现实阶段的方案设计两个层面的问题。在组织变革中,这实际上是非常正确、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在关注现阶段实施方案的执行的同时,能够不断地强化目标方案的理念灌输,整个组织后续的演进方向就能够得到保障。

三:充分认识,进行组织设计时,必须着眼于这个组织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同时又要考虑到各个不同组织之间的差异性和矛盾关系。有效地管理组织设计是一个有系统的、探索性的实施过程。重要的是分析问题的本质和成因,以达成对于关键问题的统一思想认识。而要找到问题的本质和成因,就必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外部环境变化相联系。谈到发展战略,企业往往会范畴,因为许多企业很难提供系统化的发展战略报告。但事实上,对于企业的发展构想,每个企业的负责人脑海中都有一幅蓝图。因此在开展组织诊断工作时,要善于去挖掘这些信息。

篇6:合作学习中的组织与管理策略心得

文:中大MBA40班 钟嫣霞

坐在中大MBA的课堂上,心里即激动又紧张,激动的是能有如此多优秀的教授学者给我们传授知识、答疑解惑,紧张的是,不知道离开学校已经几年的自己,能不能珍惜好每次难得的机会,在6个小时之内不浪费分毫的吸取知识。

在上完丘磐老师的课之后,我完全打消了此前的担心,丘老师清晰的思路,缜密的思维,形象化的教学,让我不由自主的跟随着一次次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期间又不时以幽默风趣的话语帮大家提神,在一天的时间中,最大化的教授给我们管理学方面的知识。

课堂上,丘老师从企业的管理创新与组织变革的起源、演变、发展趋势等方方面面进行分析讲解,期间,让我受益最多的,一方面是行为科学对人的管理,如何让员工有归属感,达到自我实现,建立公司的特有的企业文化。另一反面便是有关于企业的层级化管理,企业的组织架构,项目管理组织结构等方面的知识,老师从几种不同的架构形式来进行讲解,最后更以中集集团的成功案例来进行分析,当讲到项目促进者组织的特点时,让我立马能对号入座,作为设计类公司公司,每个项目的一次性,独特性,时间性,占用资源性,使得在进行每个项目时有一个德高望重的项目经理进行促进管理工作。此外,设计公司和制造业有着极大的不同,越清晰的流程可能更不适合去应对繁多的项目、变化的市场,所以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制定最适合自己公司的流程与组织架构。

篇7:合作学习中的组织与管理策略心得

新课标教学理念下,教与学仍然是一体,只不过形式有所变化。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习的主角是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也是在学生之间展开的,但是教的主角――教师,也没有失去其自身的作用,只是改变了其教的方式。教师主要发挥对前期分组等进行组织、中期讨论进行指导以及后期讨论学习结果进行总结的作用。下文将对这三个步骤的具体实施策略进行阐述。

一、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首先,从集体着手,考虑每组大概人数,综合考虑学生性格、学习水平以及兴趣爱好、地域差异等因素,合理分组。此外,在分组时,要采用优等生与学困生相结合的组员分配模式,以便实现优等生带动学困生的目的。为了避免无团队意识的散沙模式,可以选出小组长,以带动团队共同讨论学习、共同进步。

其次,组织各组小组长发挥领导作用,合理安排组内事务。小组长要对组内任务进行分配,并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控制时间,保证每一位组员都有表达想法的机会。此外,对于组员发言的顺序也要合理安排,多给不善言辞、性格内向的学生机会,使他们勇于表达己见、提高自信。当然,小组作为一个团体,一定要团结互助,不能出现矛盾,小组长要开解组内成员,解决组内矛盾,努力使小组成为一个无内患的团体。

第三,让学生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明确学习目的是为了交换思维、共享观点。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组员之间要善于倾听他人的建议与观点,并及时进行分析学习,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学习水平。

二、指导小组合作学习

1.学习过程中的指导

简而言之,学习过程是提出疑问、解决疑问的过程。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首先要掌握学习的目的,也就是找出疑问是什么;其次,要把握解决疑问的方法与途径,找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最后就是解决疑问,通过有效的讨论探究得出问题的答案,进行总结学习。一般的小组合作学习都是按照这三步进行的。第一步就是小组讨论主题的确定;第二步是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这一步实现对问题的分析思考、讨论研究;第三步是对讨论结果的汇总学习,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其他相似问题的解决。

2.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第一,鼓励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中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小组讨论的进行不能只选择单一的座谈形式,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系统,通过活灵活现的图片、动画或视频等,展示自己的观点、建议。这样可以使讨论的氛围更加火热,也更加吸引组员的注意力,提升组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第二,针对不同组的讨论情况,教师应及时给予合理点拨。相对学生来说,教师的经验与专业知识水平较高。因此,很多学生没有注意到的问题,教师可以从旁点拨指导,以便学生及时发现错误并进行改正。此外,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不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应及时给予纠正,以免学生走入歧途。

第三,号召各组合作学习后进行结论汇总,以便于与其他各组之间分享学习。小组讨论一般只占用课堂时间的三分之一,在短暂的交流中,各组之间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观点,要组织一名成员进行记录、汇总,以防遗漏观点。如此才能在随后课堂的三分之二时间内更好地展示本组成果,并点评、学习其他组的合作学习成果。

三、总结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要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成果进行总结、点评。一方面肯定各组成员的努力,另一方面要指出各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该总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团队精神的形成

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养成团队意识,围绕集体的荣誉而努力,争相思考,认真学习讨论内容,发表自身对学习内容的观点。摒弃个人主义,秉持团队荣誉高于个人荣誉的心理,不搞组内矛盾。教师要查看组内团结意识是否达到要求。

2.合作学习过程的参与度及表现形式

小组内每一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采用新型实用的学习方式,比如借助多媒体技术等,实现高效率、高质量地学习。教师要从旁观察各组学习过程,抓住不足与值得褒奖的地方。

3.展示组内合作学习成果

合作学习后,要对其学习成果进行展示报告,教师可以对其组内学习效果进行点评、评分,通过各组之间的对比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从旁协助,可以进一步完善各小组在学习方法、学习思路等方面的不足,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题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大班额环境下化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2012】GSG689)成果。

篇8:合作型学习的课堂组织策略

一、实施合作型学习的基本策略

在制订合作型学习的具体计划时,教师要明确组织合作小组的原则,向学生解释清楚如何进行合作型学习,进行合作型学习的目的,帮助学生训练合作学习的基本技巧和步骤。

在制订合作型学习的教学计划时,教师要考虑组织合作小组的原则,可由学生自由组成小组,也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的成绩、性别等因素来进行分组;教师要帮助各个小组协调内部的沟通;教师还要给每个小组定期反馈信息并客观地评价各合作小组的学习成果。

在实施合作型学习的开始阶段,教师要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技巧进行训练和指导。很多学生开始时并没有合作学习的经验,不知道如何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沟通与合作,有的学生表现欲很强,讲起来没完没了,有的学生比较内向不愿意多说而只是倾听,有时候小组成员之间由于观点不同争论不休,浪费时间,这样的小组合作就达不到合作型学习的预期效果。所以,教师应该事先给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合作技巧,进行一些基本的训练和指导以提高合作型学习的质量,包括积极倾听的技巧,互相了解掌握语言材料的技巧,给予建设性批评的技巧,采纳建设性批评的技巧以及解决观点分歧的技巧等等。

二、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的策略

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策略包括恰当地设计好小组合作任务、监督小组的合作学习、掌握好适合学生能力和技巧的任务以及进行反馈与总结等。

设计恰当的小组合作任务是指教师在组织合作型课堂教学活动时,布置给小组的任务应该是适合多人合作的任务,而不是个别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任务。任务的设计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力求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达到让每个人都获得实践表达的机会。

合作学习的监督是指教师必须使学生对所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要达到的训练目的有清楚的认识。因此,当教师布置完活动任务,学生开始执行任务展开活动时,教师的任务就转换为监督者与协助者。在学生之间的交流由于知识面的局限而出现表达上的困难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帮助与提示。总之,教师的监督是小组合作型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

掌握好适合学生能力和技巧的任务也是合作型学习中很重要的环节。在布置合作型学习任务时应注意其分量和难易程度,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过于复杂和过于简单的任务活动都不利于小组的合作学习。难度过大的学习任务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成就感,不利于小组的合作。教师要精心设计适合学生实际水平和能力,同时又是学生所关心、感兴趣,或者是实用性较强的任务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可以通过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步骤来共享知识,互补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小组分组的组织策略

确定合作组群也是合作型学习中非常关键的步骤之一。教师可以随机地把学生分成小的组群,并保证各个小组的多样性,如男女生比例,外向型学生和内向型学生的搭配,程度好的学生和程度低的学生人数等因素。也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合作伙伴,组成群体,但是这样容易造成关系密切的学生过度集中,从而排斥其他的学生,影响合作的效果。教师还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各种因素来组成合作群组进行合作活动。

上一篇:青春之作伴青春下一篇:1942电影观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