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分析

2024-04-26

语文课堂分析(共6篇)

篇1:语文课堂分析

语文课堂教分析

辛月严

根据学校教学工作安排,我和刘艳艳校长一道听了我校语文、音乐、美术课,我们历时一周时间共听了七节课,分别是:五年级王纪霞老师的《诺贝尔》第一课时、四年级张春雷老师的语文课《珍珠鸟》第二课时、三年级姜桂珠老师的作文课《编写童话》、一年级徐桂霞老师的语文课《比尾巴》、吕丹老师的五年级音乐课《智取威虎山》、董翠翠的二年级美术课《动物乐园》、一年级刘校长的练习课《拔萝卜》。现将听课情况进行分析如下:

一、课堂亮点

我们的教师与时俱进,改进课堂教学的意识较浓。他们能够从教学基本功、学科知识素养、教学理念及课堂设计等方面选取某一个侧面作为改进方向,着力加以解决,收效明显。王纪霞老师外出学习了高效课堂以来,上课注重培养孩子自学能力;张春磊老师注重孩子的探究合作;姜贵珠老师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显著......这对于开拓思路、勇于创新等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对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好处。学生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学习风气整体上较好,具体表现在:

1、学习动机有所增强。相当一部分同学都能确立明确的、高尚的学习目的,目光远大,胸襟开阔,并能通过设计座右铭,树立身边榜样等方式经常进行精神充电,不断增强学习动力。张春雷、吕丹、董翠翠在这方面做得较好。

2、学习兴趣日渐浓厚。相当多的学生对所学科目有较强的求知欲,有学好自己专业的良好愿望,能主动查找资料来丰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七名教师在这方面做的都很好。

3、勤奋精神较好。相当多的同学能够充分意识到学业成绩与勤奋程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能对自己的学业失败进行正确的归因分析,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挤时间,抢时间进行有效学习,从而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成绩的普遍提高。徐桂霞在这方面做得较好。

4、自律意识不断增强。相当多的同学能够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和工作中来,提高了效率。姜桂珠、王纪霞在这方面做得较好。

二、课堂不足

1、吃透教材,挖掘教材。在课堂上加大对同学们的思想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2、部分老师课堂授课方式不灵活,在课堂上技巧不突出,常常让同学们感到累、疲倦等,基本上没有课堂的互动等,属于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等。

3、高年级学生都很依赖《英才教程》这本书进行预习。方便,但方法单一,限制了学生的自己思维,学生在预习和回答问题的时候往往就是根据《英才教程》中写的标准答案来回答。课堂没有生成和预设。

4、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部分同学不思考,老师说出问题,学生结合英才教程直接说答案,缺少了思考、合作的机会。

三、教学建议 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和以上还存在的不足,我提出以下建议:

1、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堂讲授时间。我们之所以坚决反对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并不是要彻底否定教师的讲授法教学,否定学生的接受性学习,而是要形成互动的教学模式,重要的是让同学们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其提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一定要把积极的情感带进课堂。千万不可把学生只看成一个装知识的容器,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努力实现“态度、情感、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构建和谐、民主、宽容、充满人性味的课堂环境,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强有力的保证。要推广高效课堂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3、有些同学的学习过程中环节抓得不全,细节落得不实。相当多的同学课前不预习,即使预习也是参考学习资料,导致上课听讲目的不明,重点不清,疑点问题解决不了。

4、让学生在预习或者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要依赖《英才教程》这本书,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总结、独立回答问题。

5、课堂上教师还要给全体同学思考时间,确保学生人人思考,人人参与学习,人人主动学习。

以上是我对本学期我校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分析,由于个人能力有限不免有不到之处,请领导予以批评指正!

杏南四小 辛月严 2017年11月29日

篇2:语文课堂分析

动人的乐曲、美好的诗篇、精美的散文之所以给人以美的感受,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张弛有度的节奏。节奏是通过其轻、重、缓、急来表现事物内在变化的转变过程的,节奏控制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了表达效果。一堂课其实就跟一首乐曲,一章诗篇,一篇散文一样,我们要努力把课上得有节奏而且富有诗意。

孙绍振教授曾对中学语文课堂提出过严厉的批评“在中国的语文课上,教学双方浪费生命的程度可能是世界上最为严重的。”许多关注教育、对中学教育担忧的人都意识到了语文课堂高耗低效的问题。推动和促进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也提出了“教育事业是培养人的事业,一定要因势而变,顺势而改。”她也身体力行,不断地学习研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近年来也逐步成为了热门的课题,大家也都在想方设法解决吕叔湘(先生)提出的语文教学中的“少、慢、差、费”的问题。

语文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部分,并非一朝一夕三言两语就能讲清说透的,我想从教学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课堂”来谈谈,怎样把握好每一节课的节奏,充分发挥每一节课的作用,提高课堂的效率,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主导地位的教师和主体学生的互动,是师生通过课堂教学对语文有共同的认识和对文本的解读,师生共同参与到课堂节奏的调控中来。要能有效的控制好课堂的节奏,应该要从几个环节落到实处。

张弛有度 突出重点 奏好“过门”

没有充足的课前准备,想要有效地做好课堂节奏的调控无疑是空中楼阁。课前师生两方面都要做足准备工作,教师要钻研教材,要能吃透教材。老师拿到一篇课文“要让自己处在双重阅读者——教者和学者——的位置”(陈日亮)不着急着从网上下载现成的教案,把自己当成传声器。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对课文要能有自己的体会和解读,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感悟,在自己鉴赏的基础上再研读其他教师的教案,取精去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合适自己课堂的华服。

学生做好预习准备工作是课堂高效的另一重要保障。陈日亮在语文教学《十如何》中就指出学生预习的重要性。“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学,在教学的指导下预习,是语文课程的一条定律。不预习而上课,是语文教学低效率的一个症结。一节课有预习垫底,就会出现高度;有预习先行,就会出现深度。”

一篇课文,不能对学生做面面俱到的要求,这样眉毛胡子一把抓势必造成处处蜻蜓点水泛泛带过的结果,不能突出重点,学生难以细致品读。该教什么,什么可以暂且放一放,在课前准备时就要明确。在自己解读课文的基础上备好学生的学情,明确教学目标,做到轻重缓急内容疏密的张弛有度,这样为课堂节奏的调控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解读课文尽量不要把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备课时要有主线,要有一个或几个能贯穿始终的问题作为整堂课的线索,准确把握文章的主线。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是一篇外国新闻,文章冗长,学生对课文背景不熟悉,对新闻体裁接触也不多,如何迅速有效的把握文章的关键,寻找有力的突破口就很重要。

这篇课文我们就可以从标题入手,“既然没有新闻可供报道,作为一名职业记者为什么仍然要写下这篇作品,并且还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学生可以根据这个问题着手研读课文,去文中寻找答案,感受作者复杂的情感。另外布置预习要落到实处,就《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课前就应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这样老师在课堂上就能较好的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对纳粹的强烈的愤怒,定下全文的情感基调,既有利于学生更好的领悟课文内涵又能起到情感教育的作用。

收放自如 驾驭课堂 演奏华章

在师生都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课堂上师生互动就更能有节奏感。做好充足准备后课堂上老师如何顺畅地驾驭整堂课,师生之间怎样良性互动就特别能考验一个教师的能力。有些教师盲目崇拜迷信别人“优秀”教学模式,生搬硬套,只注重形式却没有学到神韵。这样的课堂模式复制就没有办法奏出自己的乐章。“文无定法”,上课如同作文,千篇一律一成不变的上课模式只能让师生都觉得枯燥乏味。所以我们要做自己课堂的主人,相信自己,根据不同的课文备足教材,我们要有信心驾驭自己的课堂。

在备课时抓住了课文的关键突出了重点,就要引导学生找到解读文章的钥匙,开启感悟文章的门,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深入剖析文本。教师的主导地位就应该体现在其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让学生有全局意识,让学生学会思考,到学生欲罢不能之时然后点拨,让学生能有醍醐灌顶之感。

重心把握好,还要兼顾课堂的其他环节,既不能没有尺度的灵活松散,也不要刻板的进行板块的分配。就如很多时候教师设置的“导入”环节,纯粹是为“导”而“导”,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形同虚设的板块就是无效的。课堂并非一定要严格遵循板块模式,我们可以通过几个巧妙的有价值的问题串起整条线,一线串珠,贯穿始终争取做到课堂节奏的流畅。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并在围绕这个中心问题的学习中,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每一个自然段、每一个关键性的句子和词语”。(钱梦龙)教无定法,课堂不是死板的程序复制,各个环节还可以互相渗透交叉,解读文本时也可以锻炼读写能力,读写结合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语文课堂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场所,大家都意识到教师满堂灌势必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现在教师也特别重视师生互动。比如有些活动课,整堂课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像个菜市场,但是往往意义不是特别大,大多流于形式。有的时候教师把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事先预设安排好,准备把学生往道上引,特别是年轻教师,往往生硬地把学生拽回自己预设的环节或答案。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学情,不能起到真正的师生互动,课堂的节奏完全是控制在预设的范围内,这样的课堂永远是僵化死板的。

学生的课堂生成,是整堂课上最灵活最动人最有创造性的节奏。教师能有效引导和利用课堂生成,灵活地调整教学步骤和环节,驾驭调控好整堂课的节奏,是教师走向成熟的过程。比如有个教师在上《故都的秋》一文中,正要分析课文情景交融的特点的时候,一个学生突然举手,“老师,‘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中的‘黄酒’、‘白干’、‘稀饭’、‘馍馍’怎么理解?”这个学生突然的提问让全班的空气都凝固了,问题不仅问住了所有的学生也问住了老师。在给学生鼓励的同时,教师意识到这个问题虽然和教学步骤不吻合,但的确可以借此带动学生理解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感情,品尝文章的语言特色,是个有效有价值的问题,于是教师改变教学策略,进一步提示学生对文中出现的事物进行对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顿时活跃了起来。能把课堂生成利用好,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充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能处理好课堂生成,是教师驾驭课堂节奏的强有力的体现。

此外课堂上我们要注意适当留白。掌握一点的留白技巧,可以做到课堂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有自己的感悟体会,这样更能让课堂这首乐章令人回味。

篇3:语文课堂学习要素分析

关于“语文”一词的概念, 就本文而言, 我们取叶圣陶先生的解释:“彼时同人之意, 以为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 文本于语, 不可偏指, 故合言之。”即口头语和书面语。众所周知,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所以取其在口语书面语运用上的价值作为核心, 而非语言学、文化学的学科知识, 想必能够得到众多同仁的认同, 同时也符合母语教学的国际惯例。基于此, 梳理一下语文课堂学习要素, 应分为三类:内语言要素, 语文行为要素, 语文环境要素。

1 语文学习的内语言要素

内语言有四个要素——库源、悟会、觉动、缀文, 涵盖了语言从积累到表达的四个过程, 从对表达的作用来看, 它是居于第一的要素。武断一点说, 语文所有的“少慢差费”都是由于内语言要素欠缺而产生的。

库源。在语言表达上, 我们有句俗谚“茶壶里倒饺子——倒不出”, 撇开思想内容的成分, “饺子”说的就是内语言库源。一个人学会表达之前需不需要有个语言仓库?语言习得理论 (LAD, 乔姆斯基) 认为, 儿童习得语言时是以语言信息为基础进行猜想和假设, 语言与情境模拟理论 (Language and Situated Simulation) 也认为需在概念知识的基础上加工和仿真, 各家都肯定语言习得以语言概念做基础。一个初学语言的人, 慢慢积累了符合话语体系的语言概念, 成为语言仓库里的货源, 才能在这个话语体系的人群中实现交流。内语言要素库源, 除了表现“本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况 (具有) 、动作、遭受”[1]等范畴的单一的词之外, 还包括短语、句子、典故、故事、文章等纯语言模块, 阅历、经历, 甚至也包括图画、旋律音响模块 (需有明确的含义指向, 像QQ表情、《虎口脱险》接头暗号“鸳鸯茶”之类) , 总之是可以用于表达的语词和素材。库源的输入和输出绝不似仓库货物的进出那么简单, 借用马扎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说, 前者是认知系统的“提取”, 后者是认知系统的“运用”, 分属第一层次和第四层次, 有着不同的心智过程。

悟会。即会其言悟其意, 对语言的领会其实质是对语言概念表层关联的表征 (如, 当主体识别到“玫瑰”这一概念词汇后, 可以激活其他具有关联的“红色”、“花”、“刺”、“爱情”等概念) , 对语言领悟的实质上则是对语言概念深层意义的进一步内省体验。悟会发生在听读之后, 是交流沟通的起点。

觉动。通俗地说觉动指表达甚或至于创作的欲望。如果能在一定情境中理解并作适当反应, 产生将概念、思想和观念改变或转换为类似情境的能力, 必然会自主突破原有的语言状态, 收获慧心豁开、光明通彻的喜悦。信息的传递、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成型都是觉动的基础, 一旦生成必会使人如同婴儿憋红了脸爆发出人生第一句话。《青年近卫军》写谢辽沙首次成功抗敌之后:“他浑身发抖, 勉强克制住不要纵声大笑。“是要给你们吃点苦头!‘赛策恩-齐-齐希!’‘施普莱辛一齐-道埃契?’‘盖本-齐-埃特瓦斯!’……”他怀着难以形容的得意的心情重复着他所记得的这些从学校里德语语法课上学来的字句。”[2]这是第二语言因情而起的觉动。

虽然库源输出与觉动在生成时也一致关联, 但一是对关联的语词、形象的重现重组, 一是表达的欲望, 语言要素上最好分开。

缀文。缀文离外显化的表达还差一步, 指大脑中形成类似草稿的东西, 在写作之前的就是打腹稿。腹稿的典故出自王勃, 其他许多作家都有腹稿构思的案例, 国外“用中心句作文”的方式较好地将这一思维过程行为化了。即使是普通人, 强烈的心理反应下也会形成腹语言, 我们且举《阿Q正传》的例子:

阿Q飘飘然的飞了一通, 回到土谷祠, 酒已经醒透了。这晚上, 管祠的老头子也意外的和气, 请他喝茶;阿Q便向他要了两个饼, 吃完之后, 又要了一支点过的四两烛和一个树烛台, 点起来, 独自躺在自己的小屋里。他说不出的新鲜而且高兴, 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 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

“造反?有趣, ……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 都拿着板刀, 钢鞭, 炸弹, 洋炮, 三尖两刃刀, 钩镰枪, 走过土谷祠, 叫道, ‘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

“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 跪下叫道, ‘阿Q, 饶命!’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 还有秀才, 还有假洋鬼子, ……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 但也不要了。……

“东西, ……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 洋钱, 洋纱衫, ……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 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 ——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 叫小来搬, 要搬得快, 搬得不快打嘴巴。……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 吓, 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 不知道在那里, ——可惜脚太大。”

这类内语言离外显的表达已经不远。

2 语文学习行为要素

听说读写是传统语文学习的不二法门。我们认为, 听说读写仅仅是语言学习的行为, 并非语言能力本身;语言学习行为影响内语言要素, 但并非因与果的关联, 两者之间还有着复杂的生成机制。我们将可能影响内语言要素的学习行为做了梳理, 共为十一种:听、读、写 (含改写) 、摘、思、辩、讲、述、演、译、编, 除了把“说”“写”具体化外, 另纳入“思”和“演”两种行为做研究。“演”侧重指模拟角色口头表达, 而非表情和形体动作, 例如美国的中学课堂上, 教师可以假设一个案件, 学生分为两组, 分别扮演控方和辩方, 然后推选出各方的主辩人, 其他学生担任助手, 就是属于这类。还需说明的是, “讲”“述”的功能是一致的, 但它是两种行为:“讲”的本义是“和解”, 这里指的是以沟通交流为目的的表达, 或曰对话。“述”的本义是“遵循”, 这里指遵照一定旧例、按照事实表达出来。

3 语文学习环境要素

交流一定是在特定环境里发生的。“文章千古事”, 文章写来要给人看的, 即使是日记, 也是起码要给自己看;“为圣贤立言”, 需有角色化的定位;“难者曰”, 要模拟对话的环境。口头表达也是如此,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歌在肚子里存着, 怎么唱却要看山头, 语言的交流特性决定了语体因环境而变, 而且这个环境是真实的环境至少是仿真的环境。正常状态下, 即使是自言自语, 也因现实或臆想的环境而生, 否则, 无视环境便表达就如同疯子一样, 而有环境有思想却不说不写不交流, 那一定是患上了自闭症。在语文学习上, 环境要素同样必不可少, 它也是产生语文学习行为的基础条件。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的环境有:人 (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人际环境) 、文 (教材等材料提供的信息环境) 、图、乐 (旋律等声音形成的场境) 、模拟场景 (非师生的双方交流、由第三方引出的场景, 如视频、演讲提供的场景。如在网络环境下或将课堂置于自然环境中, 也可形成作用于行为的环境) , 一共五类。除了人际环境 (因为人际环境本身必然连带交际行为, 即隐含了行为要素) , 其他的语文学习环境要素不能直接作用于内语言要素, 而需要通过行为要素作为平台实现内语言要素的变化。

4 三类要素之间的关系

已经有研究证实, 在语言的学习运用中存在语言加工机制与仿真加工机制。这一语言与情境仿真理论也叫LASS理论, 其观点是语言加工机制在概念加工过程的早期占主导作用, 而情境仿真机制则在概念加工过程的后期占主导作用;仿真表征深层的概念知识, 概念组合、推理等较为复杂的认知过程都是通过仿真完成的;仿真机制的激活与否是由概念加工深度的需求决定;主体在对具体概念进行加工时, 对概念指称物的仿真会包括一些相关的情境信息, 而对抽象概念进行加工时则会仿真一个完整的情境。仿真是情境化的, 举一例子, 当主体对“猫”这一概念进行加工时, 主体的概念系统不是仿真了一般意义的猫, 而是仿真了特定情境中的特定的猫, 关于猫的情境概念表征可能还包括个体抚摸猫的动作、愉快的心理状态等。[3]按照这个理论, 语言运用既需要通过行为要素 (如摘编读, 多属于语言加工机制) 激活库源的语言模块, 还需要加入情境设定行为 (如写演辩, 多属于仿真机制) 才能完成语言模块的重组出新 (即悟会、觉动和缀文) 。

实践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一般意义上的读, 并不见得能够引发多少表达、体悟, 甚至积累的效果都很少, 但如果有适切的情境, 读的行为就会引发与文本、作者的对话, 自然在悟会、加工、表达上成效显著。如果语文课堂要实现内语言要素的最大效应, 则要在一定的情境下, 通过行为要素的能动取得。用一个公式来表示:

箭头有生成的意思, 箭头上还有一个类似于催化剂的条件, 即情境, 它像生物酶一样具有激活反应、提高速率的语言功效, 我们可以名之曰语酶, 《红楼梦》二十三回的例子很典型:

又侧耳听时, 只听唱到:“则为你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 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 越发如醉如痴, 站立不住, 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石上, 细嚼“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 再词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之句, 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 闲愁万种”之句, 都一时想起来, 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 不觉心痛神驰, 眼中落泪。

要知道林黛玉平素不喜戏文, 这段联想和觉动是在荷锄葬花、共读西厢情境之下才奔涌而出的。

5 三类要素之间作用评价表 (见上页)

表格解读为:在特定的环境下, 采用某种行为来学习, 可以产生一定内语言要素的变化。举例“人——写——库源输出、觉动、缀文”解读:

在学生与他人的交流环境中, 如果学生用写的方式表达, 一定会重组概念、产生愿望、结思构文, 但不会产生或极少产生库源积累、对他人言意的悟会 (如有对他人说话和文字的回味, 我们将它置于“听”“读”中研究) 。

表格中“√”表示可产生, “?”表示有个例表现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如因人际交流产生、在人际环境下的表演对语文学习的能动作用, 由于非常依赖于角色感, 它对语文学习要素如缀文的影响度尚需谨慎论证。尽管有作家写作时“幻化”为笔下人物的事实, 但是课堂上的中小学生其阅历和语文素养毕竟不可同日而语。

参考文献

[1] (美) 安德森, 等, 编著.蒋小平, 等, 译.《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修订版)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

[2]黎加厚, 主编.《新教育目标分类学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

[3] (美) 托马塞洛.《如何建构语言: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哈佛大学出版社.2010年.

[4]崔允漷, 主编.《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篇4: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措施;教学分析;效益最大化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容忽视。在新时期下,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必须加以转变,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满足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扎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二、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和完善。其问题主要在于:(1)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所坚持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过于陈旧,不符合新时期对小学语文教学所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只重视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却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未能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2)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整个教学课堂较为枯燥,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难以集中注意力,致使学生的听课效果不佳,课堂收获比较少。

三、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效措施

1.转变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过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沿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常常是教师在讲台上授课,学生在讲台下听课,缺乏互动,以至于整个课堂教学气氛过于沉闷,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为了满足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应当转变小学语文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这并不是削弱了教师的作用,反而更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需要教师做好辅导工作。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小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自控能力不强,兴趣是其主要的学习动力,因而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以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过程中。例如,教师在讲解《邓小平爷爷植树》这一课的时候,可以先带领学生朗读此课文,然后让学生分段阅读,在学生读完之后让学生叙述自己的感受,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为了保障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教师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语文学习中去。首先,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教学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使其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使学生将所学到的语文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例如,教师在讲解课文《王二小》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其中的情节,以此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投入整个故事情节中,以加深对王二小这个人物的了解,从中体会王二小的爱国情怀,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其次,教师要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采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以推动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视频、动画、图片等形式来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的含义,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比如,教师在讲解《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课的时候,可以先利用投影仪播放与雪景有关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观看与雪有关的视频,以产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从而保障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开展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活动,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能够满足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顺应了教育事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总而言之,对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存新.中职工科专业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

[2]廖英.小学语文新手教师课堂有效提问现状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

篇5:语文课堂提问分析教学论文

一、教师要养成“备问”习惯,提高课堂提问艺术

首先,提问目标要有明确性。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的为指南,以落实教学任务为宗旨。它包括诊断学情的摸底性提问、知识理解的启发式提问以及触类旁通的发散性提问、温故知新的复习性提问等。譬如,茅盾《白杨礼赞》一文的教学目的是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意图,联想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如此,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为什么要对白杨树赞美呢?②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③为什么要选择白杨树这个象征体呢?问题一出,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积极思考,踊跃回答,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其次,提问层次要有清晰性。教师应紧扣重点、难点,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和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所提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条理性。譬如,我教《愚公移山》时提了这样几个问题:①为什么先写太行、王屋两山的广度、高度和坐落位置?②写愚公移山的决心有哪些情节?③从智叟和愚公的对话怎样判断“智”、“愚”?以引导学生从抱负、信心、毅力上认识愚公。

此外,提问内容要有针对性。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认识的模糊区来设计启发性问题。譬如,诗歌教学,学生常无法把握诗歌中景物描写与作者思想感情的联系。于是,我选了教材中的几首诗歌设计了几个问题:①《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同是送别诗,但开篇写景有何不同?分别体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从而让学生明白哀景写哀,乐景写乐。②《观沧海》、《沁园春·雪》这两首诗写景有何共同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胸襟和抱负?从而让学生明白气势磅礴境界、恢宏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抱负。

另外,提问对象要有广泛性、激励性。教师提出问题后,宜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然后学生解答,这样有利于全班学生积极参与。不要先点名、后提问,更不要只向几位尖子生发问,应将答问的机会向后进生倾斜。在学生回答时,教师必须谅解学生的幼稚无知,给予适时的鼓励。情况往往是这样,如果一个学生发表见解后,受到老师的赞许,那么,其他学生便会踊跃发言。相反,倘若因为学生的见解是片面的、错误的或是荒唐的,老师便不予以鼓励,而加以斥责,那么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连他们的学习激情也被挫伤了。

二、提问要讲求迂回战术,以达到曲径通幽,引人入胜的目的

马卡连柯说:“教育学是最辨证的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课堂提问作为教育艺术中的一种手段、技巧,当然也是灵活复杂而多样的,具体地说,课堂提问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投石式。用提问的“石子”激发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以引起学生的疑问,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2.逆向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故意提出与课文观点不一致的问题,造成矛盾,促使学生思维进行正反碰撞,以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这样通过有激烈争论的提问,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创造性。

3.选择式。教师将一个问题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答案告诉学生,让他们在比较分析中选择优劣,找出最佳答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4.层层递进式。各个问题上下相连,环环相扣,前一个问题是解决后一个问题的基础,两个或几个问题在知识上是层层递进的。这种方式便于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触及文章的内蕴,培养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能力

凡此种种,说明语文课堂的提问方式并非只有一种固定模式。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得着的位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如果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就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让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

三、语文课堂的提问,还应注意拓宽思路,达到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又说:“阅读教学完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引导学生作答。”语文课堂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学记》中说过:“善问者入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我们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让他们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方法,既拓宽了他们思维的空间,又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和横向的发展。如此,课堂提问应做到以下几点。

1.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问”。第一,教师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从感情上缩短与学生的距离。第二,教师要有“学生无错”、“言者无罪”的意识,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第三,教师利用学生比较关注的难点问题,激发他们提出问题的欲望。第四,教师在学生提问时,尽量做到神情专注,态度和蔼,对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哪怕是十分幼稚和肤浅的问题,都应给予肯定和鼓励,防止从言行上伤害他们的自尊,挫伤其积极性。

2.传授方法,让学生“会问”。在教学中,教师注意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一是巧借教材设置的课后练习题,如“理解·分析”、“揣摩·运用”、“积累·联想”。二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课前精心设计一些疑难问题,在课堂上向学生演示,以便学生模仿和学习。

3.正确引导和启发,让学生“释问”。一般来说,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后都有一种急于知道答案的心理。对此,教师要采用“欲擒故纵”的方式,运用点拨的方法,启发学生如何正确分析,知道学生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实现“乐学”、“乐问”、“乐思”。

只有教师正确提问,学生踊跃答问,学生勤思好问,教师耐心答问,语文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师生双边活动的场所,传统的师生关系才能转变为新型的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

篇6:初中语文课堂观察分析报告

作为国内所有升学考试必考科目的语文,为何遭到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拒绝”?台湾作家白先勇讲过,百年中文是内忧外患。于漪老师说,外患什么呢?西方语言的冲击。上海等地区小学一年级就要学外语,跟语文平行。初中的保送生,测试两门:数学和外语。没有把语文当回事。

缘起二:身边的困惑:语文教与不教、学与不学一个样

有个疑问,是关于咱语文这个学科的,身边一直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语文不需要投入那么多时间,反正拉不开差距,而且投入的时间与分数不成正比,可能花了很大力气可分数并不太高。有位老教师曾说过这样的话:“要是想让哪个班成绩差,好办,语文老师多下劲,多让让他们学语文,到时中考、高考成绩准差,其它科都不好不说,语文也不好——语文教与不教、学与不学一个样。”

——摘自 特级教师党红英《语文教师,不能在别人的浅薄中迷失自己》

缘起三:“痛心”的“2009届初三中考绩效考核”。

5月份,某区某校兑现的这份考核,竟然不顾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将其优分率与数理化“比拼”,教师和领导者的“抗争”结果,语文学科很“受伤”。

面对如此桩桩尴尬的现实,不断叩问:语文课堂效益,何以流失?语文,何以“被边缘化”?

缘起四:区教育局提出“教学效益年”活动,区教科室筹办“同题博客比赛”

为近距离观察我校及兄弟学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实情,磨砺经验,熔铸底气,搜讨精研,开一剂“救课”的“良方”。本学年笔者已听评课28节。为节约篇幅起见,现重点选取《孙权劝学》、《感受戏曲之美》(语文综合性学习)(七年级)、《台阶》、《春酒》(八年级)、《致女儿的信》、《范进中举》、《那树》(九年级)6节课,从课堂教学目标厘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调控机智、课堂首尾环节设计等观察点,洞悉幽微。

二、归因与对策 ——课堂效益,何以流失?的确,6节课,小课堂,大智慧。如《孙权劝学》、《感受戏曲之美》目标明确,教师归结性语言动人心魄。《台阶》结尾“怎么了呢,父亲老了。”改换标点的教学设计,不乏亮点。再有:《那树》选择教学内容中树和人“物质”和“精神”的“两个空间”的比照细读,不乏深刻。

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纵观全局,从研究的角度审视之,不可否认,其问题大致可归纳为:目标定位是否适切,教学内容选择是否精当,教学设计是否简约,教师语言是否简洁等。

(一)效益,在目标的虚化中消解

先从教材看,观察人教版现行语文教科书,以社会生活为核心的单元“主题结构”,只要是同一主题的,不管是文言文、白话文,不论散文,还是诗歌„„都可以编排在同一个单元(七年级语文尤甚)。再从教师看,这种(较之以往“语文知识、能力”编排结构)伤筋动骨的变化,给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带来了混乱”。的确,当今教学效益的明显下降,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最后从学生看,从容纯正的阅读状态缺位。几乎人人抱着“课堂听听就可以”的心态,弹性阅读遭遇流产,名著阅读沦为“拿什么拯救你”的颠覆境地。效益,就这样在目标的虚化中消解。

课例1.《致女儿的信》教学目标:

[目标描述]

知识与能力:

1.复习书信的格式和特点。

2.学习本文用故事去阐释道理的方法,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

3.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过程与方法:

1.本文由于采用故事的形式去阐释道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进一步养成有感情朗读课文的习惯,提高其朗读感知能力。

3.出示一些名言警句或者一些感人的爱情故事,让学生进一步受到启发和感悟,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从正面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其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同时也要体会文中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的深深的爱,通过学习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去生活和学习。

2.引导学生理解爱情的本质,适当进行青春期教育。

[分析与研究]

课堂教学目标,“面面俱到,却又面面虚化。不能发挥教学目标的定向作用”。

你看,上述教学目标“知、能、情”三维目标一个也不少,貌似周全。再想想不对劲。一堂课大小共计8个教学目标,如此之多,怎么可能个个落实呀。为什么?因为时间就是那么短短的45分钟呵。“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时,把三维目标直接当作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并且详细地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目标设置。这其实是对三维目标的一种错误认识。” “语文课程目标是针对语文课程的设计和编制而言的„„而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想教的是什么,具体地说就是指教学内容,它是针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言的。”教学实践中这种照搬照抄,目标指向的严重错误,何谈教学效益?

值得深思的是“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混为一谈的并不少见。所以,课堂教学的 效益,在目标的虚化中消解了。面面俱到,却又面面虚化。

改进措施:删繁就简,目标预设应“适切”。定位适当,切合学情。

建议目标简化为:

1.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让学生初步思考认识“爱情是什么”这个问题。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古人云:“防患于未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医师”的最佳药方是防病胜于治病。在商业、科技等领域的一些经典案例中,“预案”不可或缺,例如著名的阿波罗计划。这是否启示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为什么不可以预案呢?的确,一个优秀的教师功夫尚在课堂之外。例如可以在备课上特别是目标上多做些文章。对教师而言,备课是一种工作,但备课更是一种创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备课是从教材到教案的创作,更是从教案到实际教学过程的创造。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将教学目标以及教材重、难点分析等内容,都一一纳入预设之列剔除那些“非语文”的课堂教学目标。力争将“不”降到“零点”,落实教学难点,把钝化的教学目标凸显出来。

(二)效益,在教学机智的弱化中放逐

课例2.《范进中举》

观察点:教学调控机智。[情景描述] 激情导入、梳理情节、赏析精彩片断,一切都进行得有条不紊,还剩最后一个环节分析小说主题,如果不出意外,就会圆满完成任务。师(迫不及待):“你认为是谁使范进受人奚落,又是谁使范进平步青云,倍受尊敬?”(评析:原本就很安静的教室,显得更加寂静了,很显然大家都在积极思考。片刻之后)生1:“我认为是科举制度,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了范进,他像有神附身一样,整个身份地位发生了焕然一新的变化。” 生2:“老师我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不过我还有一点补充的那就是科举制度不仅让范进这样,就连他身边的那些目不识丁的老百姓也深受其害。” 师: 不愧为实验班的学生,答案如此精彩。(评析:可以顺理成章地总结小说的主题了.)生3:(举手,看得出他很想发表自己的意见)我认为是范进自己,他从二十岁开始考到五十四岁,整整考了三十五年,在这三十五年的时间里,他经历了许多场考试,考试失败了,他并没有放弃,考不上再,他就是凭着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支撑到今天......(评析:课堂遭遇“意外的尴尬”,学生的回答无疑是在美化范进,这和作者要讽刺的目的截然相反,学生纷纷谈论起来,令教师无所适从,非常尴尬)师:(打断了他的发言)我不是问你范进为什么能考取举人,你坐下去。” 生:红着脸低下头,慢慢坐了下去„„ [分析与研究] 巧妙点拨,邂逅意外精彩,让机智的课堂像秋天一样明净。宁鸿彬老师上的《皇帝新装》一个片段.他是这样上的:他让学生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有位学生说这是一个爱美的皇帝。这无疑是碰到了麻烦,宁老师不愧为名教师,他是这样问学生的:你说的“爱美”是他的优点还是缺点?学生:当然是缺点,宁老师继续引导:如果说是缺点,光说“爱美”是不行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你们看,我上课还穿西装打领带,我60岁的老头,也爱美。但是,这是优点不是缺点。你能不能把刚才的说法稍许修改,使人一听,就知道说的是缺点。学生:爱美过度。宁老师:很好!过分讲究穿戴就是缺点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臭美。宁老师适时追问耐心引导,对学生的精神和心灵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学生回答后的巧妙点拨决定了课堂丰富性和有效性。

(三)效益,在教学内容的模式化中缺失 [情景再现] 课例3.《春

酒》(反例)

“环节一 “一曲新词酒杯”——用心体会文章的情

环节二 “无可奈何花落去”——探究领悟文章主旨

环节三 “小园香径独徘徊 ” ——人物细节语言揣摩

众所周知,我们的教学内容常常模式化程序化。但凡抒情散文便写作背景----抒情线索----情感探究------艺术特色,如此等等,了无生趣,耳熟能详,所谓“平等中的首席”牢牢控制着话语霸权,岂不可笑? [分析与研究]

其实,要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鲜度,务必注意“两头” 的巧妙设计。黄厚江是江苏著名的特级教师,他执教《孔乙己》一文,他紧紧抓住孔乙己的“手“展开教学,找文中写“手“的句子分析,又让学生寻找文中可以写手的地方尝试写“手”,最后让学生想像孔乙己死后“手”的模样,描画这时的手,“两头” 设计绝妙。正如陈日亮先生所言:“一节课的开头很重要。但不是那种专为表演给人看的故作姿态的“导入”,才算是像样的“开头”„„上课的第一分钟,就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开头的几句话,就应该能够产生“热身“的效果。”黄老师做到了,我呢?我竟然经常让下课铃声催赶着匆忙收拾残课,既煞风景,也斫伤了课的灵魂。

课例4.《感受戏曲之美》(正例)

刚进入中学的初一新生.要开这样一节综合活动课无疑是个挑战。几经筛选.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戏曲之美》新鲜出炉。

课前同学们查找资料.自主策划.在演出.讨论.探究等一系列活动过程中.体验到了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纵观2009年的语文界,“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都比上一更为热烈地讨论着教学内容这一问题。”如何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底线”是什么,教学内容如何重构?笔者做了有益的尝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每个单元的教学之后,安排一次综合性学习。意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综合”不仅要求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更要求文化知识的综合。这对于已经进行了三年之久“语文活动课内容及形式”课题研究的我们来说.无疑是“柳暗花明”。

因为“课标”里有要求,故此开展“语文活动课”,是初中语文教学的“规定动作”。可是,由于“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内容是“定”与“不定”的统一,“定”是原则性,“不定”是灵活性。语文活动课的魅力,正是在这种教学内容的“定”与“不定”中得以充分体现的。所以,活动课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即“自选动作”,为创新教学提供了可能。

三、建议

因本文是从教与学的角度,探讨课堂效益,何以流失的。限于篇幅,未能涉及教学评价、教育管理、社会环境等等“课堂以外”的因素,所以诚恳地建议语文老师: 1.职业阅读,积学贮宝。

上一篇:幼 儿 园 园 长 发 展 规划下一篇:预告登记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