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语文高效课堂论文

2022-04-26

摘要:教育的中心在教学,教学的中心在课堂,课堂的中心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中。课堂教学组织的目的在于完成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组织的任务是组织环境和组织内容,组织环境即组织学生的注意,组织课堂的氛围,组织内容即组织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课堂教学组织的方式有显性和隐性两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学情分析语文高效课堂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情分析语文高效课堂论文 篇1:

基于学科教学知识的学情分析

摘要:学情分析是高效教学的起点,学科教学知识发展视阈下的学情分析更强调了其过程性,横向上表现为对多届学生共同特点的归纳总结过程;纵向上表现为当前学生在某一学段中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基本经验与能力几方面连续不断的发展。在肯定教师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强调学情分析的工作应结合学科特点而不断深入。

关键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学情分析

一、学科教学知识与学情分析

1.概念界定

学科教学知识(PCK)是教师在面对特定的学科主题或问题时,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将学科知识合理组织、调整与呈现,从而实行有效教学的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的核心成分一方面涉及直面学生的课堂教学该如何构架和呈现;另一方面强调了对学生在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可能有的共同概念、误解和困难的了解程度,因此PCK的核心因素是教师对学生的理解。而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学情分析是促进教师对学生理解的最重要环节,有效的学情分析将会为教师教学策略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当前对学情分析的界定并没有统一的认识,其中庞玉崑提出的有关学情分析的内涵十分有借鉴意义:学情分析一方面是对学生主体存在的认知水平或程度和需求水平或程度的调查;另一方面是教师主体针对所搜集的学前调查信息做出的统计分析。

从其内涵我们可以看出,有效的学情分析需要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及学习内容对学生当前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进行统计分析,那么学科教学知识丰富的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会更为深刻和全面。

2.学科教学知识与学情分析的关系

首先,学科教学知识是学情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制度下,班级中的学生在能力和智力方面大体呈正态分布,相同水平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出现的困惑和问题就有着共性。教师在经历多届学生的教学后,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共同问题有了经验的积累,这种经验成为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一部分。教师对当前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时,就可以运用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将已有经验作为当前学生学情分析的一部分内容,在授课之前对学生的认知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并设计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其次,学情分析促进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增长。根据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是PCK的核心,教师了解学生最有效和直接的途径就是学情分析。通过学情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思维、能力、生活背景、生活经验、兴趣、学习动机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同时结合学科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最终通过课堂效果,对教学策略进行检验。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得到了充分的增长。

二、基于学科教学知识的学情分析

(一)学情分析的结构

通过以上对学科教学知识与学情分析关系的阐述,我们从学科教学知识的视角看学情分析,则是一个更为宽泛的概念,包含了横向与纵向的两个维度。

1.基于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学情分析是一个横向上循环往复的过程

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制度背景下,教师面对不同班级的学生在能力与智力方面大体呈正态分布,同一水平的学生在学习相同内容时,可能出现的困难就有着共性,那么,教师在经历了多届学生的教授之后,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有了经验的积累。这种经验可以作为教师对当下学生学情分析的一部分,教师在授课之前对学生的认知困难点做到了“心中有数”,便可以设计适当的解决策略。当然,每一届的学生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他们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师学情分析的工作要不断的深入,以现有的经验为基础,对学生做更全面的了解。因此,基于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学情分析肯定了教师经验积累的同时强调了在学习内容相同时不断对学生进行横向的比较。

2.基于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学情分析是纵向上连续不断的过程

在整个学习阶段,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经验都是不断增长的,通过对当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各个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需要教师及时的对学生的这些变化进行分析,成为下一节课学情分析的一部分。那么对于同届学生,在他们经历了某一个学段的学习之后,将学情分析纵向比较,我们会看到学生在这一阶段中知识、能力和经验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可见,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视阈下学情分析的结构体现为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横向是不同届学生的认知水平,纵向是面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时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学情分析的连续性,也肯定了教师多年教学经验在学情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视阈下学情分析的内容

1. 宏观层面:学生总体的特点

在智力与能力呈正态分布的班级中,学生随各有特色,但是他们都一定程度的具有该年龄段学生的一般特点。教师在学情分析中首先要宏观地分析学生的整体特点,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层面上将学生特点进行阐述。

2. 微观层面:学科特征上的学情分析

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学内容知识、教学对象知识和教学策略知识的融合,三者交融的部分越大,说明教师拥有的学科教学知识越多。因此,在学情分析中应该体现具体的学科特征,即将学情分析回归到学科上。

针对数学学科的学情分析就要与数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数学课程标准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提出了学生在经历义务教育阶段之后所要达到的目标,这四方面分别强调了数学学科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能力。将学情分析回归到数学学科上,就要通过学情分析找到当前这节课学生在上述几方面的起始点,因此数学学科的学情分析应该与教学目标的四个方面保持一致。

知识技能方面,这一方面上我们很容易看到学生在当前这节课已经学过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将会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但是,学生学过的内容仅仅是教材中所体现的知识的结构,而学情分析要真正的看到学生对这些内容掌握到了什么程度。数学课程标准中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这四个动词描述了对具体知识的要求程度,学生仅仅是学过该知识,并不能说明他到达了本节课的基础要求,如果本节课是对之前知识的运用,但学生只达到了“理解”水平,那么这节课的教学起点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现了很大差异,教学将无法顺利进行。教师在学情分析中要准确描述学生对已学过知识掌握的程度。

思想方法方面,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需要经历“渗透”、“明晰”、“运用”三个阶段。教师在学情分析时应充分了解学生处在哪个阶段,并以学情分析的结果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

能力方面,教师在了解到本节课需要学生动用哪些能力之后,就要对学生所具备的这些能力水平进行充分的分析。即,学生现有能力是否能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基于现有能力应为学生设计怎样的“最近发展区”等等。教师回答了这些问题,才能对学生的能力水平有了基本的了解。

基本经验方面,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不仅要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经验,还要对学生在学科内部的基本活动经验进行分析。从而使教师创设的情景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学习的内容也是学生之前经验的提升。

综合以上阐述,基于教师学科知识发展的学情分析不仅要有宏观层面的分析,更要在微观层面上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全方面的分析,使学情分析的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各个方面对应起来,使学情分析的结果成为教学设计的起点。

(三)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视阈下学情分析的方法

学情分析的方法与科学研究的方法相似,包括观察法、资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这里需要强调问卷调查法,在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作业就是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教师通过对学生作业的分析,了解学生在某个内容上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集中出现的问题,调查的结果不仅可以作为后继教学内容的学情分析的一部分。

(四)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视阈下学情分析的评价

对学情分析最直接的评价就是课堂上的实际效果。基于准确的学情分析而展开的课堂教学应十分顺利而且每个水平层面上的同学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若学情分析不准确,课堂上就会无的放矢,教学目标也难以达成。

综合以上对学情分析的阐述可见,学情分析并不仅仅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一个环节,而是教学设计的起点,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有效的学情分析是高效课堂的保障。教师学科知识发展视阈下的学情分析更是强调了学情分析的过程性,教师通过对多届学生的学情分析,经历在学情分析方面从特殊到一般的经验积累过程,生成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知识。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马文杰 鲍建生.“学情分析”:功能、内容和方法[J].教育科学研究,2013,(9).

[2]庞玉崑.常见的“学情分析”错误与解决方法[J].教育教学基础教育论坛,2012,(10).

[3]陈隆升.从“学”的视角重构语文课堂———基于语文教师“学情分析”的个案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2,(4).

[4]时晓玲.学情分析的误区及其对策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3,(3).

[5]钱军先.学情分析:有效教学的核心与关键[J].教育研究与评论,2009,(8).

[6]邵燕楠 黄燕宁.学情分析: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J].中国教育学刊,2013,(2).

[7]耿岁民.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学情分析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40- 45.

[8]张小菊 王祖浩.科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3,(8).

[9]吴绾茹.基于生态课堂构建的学情分析与研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7).

[10]李伟胜.学科教学知识(PCK)的核心内涵辨析[J].西南大学学报,2012,(1).

[11]吴银银.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的学情分析:价值、内涵与方法[J].教育探索,2011,(2).

[12]汤杰英 周兢.学科教学知识构成的厘清及对教师教育的启示[J].教育科学,2012,(10).

[13]丁恺.课堂教学的“学情分析”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32- 36.

[14]杨丽.知己知彼 教学相长—领悟低年级数学学情分析有感[J].教法研究,2009,(6).

作者:彭坤

学情分析语文高效课堂论文 篇2:

课堂教学组织的一般性分析

摘 要:教育的中心在教学,教学的中心在课堂,课堂的中心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中。课堂教学组织的目的在于完成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组织的任务是组织环境和组织内容,组织环境即组织学生的注意,组织课堂的氛围,组织内容即组织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课堂教学组织的方式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表现为安排、提问、点评等“看得见”的组织技术,隐性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表现为考察、判断、选择、构思等“看不见”的组织智慧。课堂教学组织既有科学性的一面,又有艺术性的一面。

关键词:课堂教学 组织 课堂教学组织 一般性

作者简介:张水鱼(1968—), 女,山西太原人,中学高级教师,教育硕士,语文报社研发中心首席编辑。

课堂教学组织,即组织课堂教学。将这句话还原出来应当是:教师组织课堂中的教和学的活动。的确,“教”需要组织,因为“教”的内容需要选择和提取,教学的方式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来实施;“学”也需要组织,因为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学习基础在整体统一的基础上又略有不同,具有层次性的特点。要想使“教”对“学”这种善意的干预活动得以有效实施,教师的教学组织活动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的中介是“教材”。教师通过教材教,学生通过教材学习,所以,一般意义上,人们将教师、学生、教材认定为课堂教学三要素。组织课堂教学,就是积极处理、摆正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但一切并不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么简单,事实上,因为教师素养高低不同,课程意识浓淡有别,以及个性的不同和认识上的差异,课堂教学组织问题上总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别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乾坤。从这个角度来说,组织不只是组织活动本身的问题,是教学认识问题,教学认识问题也不只是教学认识问题,还与对学生的认识、对教材的认识、对教育的理解等课程意识息息相关。

有人曾就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提出了三个隐喻:“课程是一幢建筑的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课程是一场球赛方案,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课程是一个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那么,对于组织和教学的关系,我们也可以有三个隐喻:教学是具体的施工,组织是包工头的调遣;教学是球赛进行的过程,组织是裁判员的哨声;教学是作品的演奏,组织是乐队指挥者心中的丘壑。

一般来说,组织课堂教学是一种什么状况呢?它有怎样的流程?或者说哪些活动体现着“组织”的元素呢?

“组织”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被注解为:经纬相交,织作布帛。也指纺织物经纬纱线的结构。这种解释距我们一般的理解相去较远,它应当是“组织”的初始意思。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组织”是“安排分散的人或事物使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或整体性”。在百科里注解一般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动词,就是有目的、有系统地集合起来,如组织群众,这种“组织”是管理的一种职能。这两种解释我们比较习惯,它是“组织”后来演化出来的意思。课堂教学组织即这种职能。比照关于“组织”的几种说法,我们完全可以作这样的分析,组是什么?组是组合,是分类,是寻求联系。“织”是什么,织是按照一定的联系进行联缀的过程,分类与联缀是组织的核心任务,换句更简洁的话来说,组织就是经纬。那么课堂教学中的组织就是教师在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把握的基础上,综合学科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课标要求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并依靠一定的教学策略安排活动,完成整体教学的过程。具体来说,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哪些内容进行“分类”和“联缀”,又需要进行怎样的“分类”和“联缀”呢?我们不妨通过探究课堂教学组织的目的、任务、内容和形式来作一了解。

一、课堂教学组织的目的

用一句话来说,课堂教学组织的目的就是完成课堂教学目标。因为课堂教学目标是服从学科教学目标,从属于课程目标的,又可以说,对课程目标的个性化理解决定着对于学科教学目标的理解,以及一节课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

江苏南京市语文教研员孙和平老师说:“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确立,其实并不是‘细小的环节’,不同的教学观决定了课的不同走向,以知识立意的课,教者着力于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以学生素质立意的课,教者关注的是学生的切实需求。”[1] (P.37)这里我们读到一个关键词“立意”。那课程的立意是什么呢?可以肯定地说:新时期课程的立意在于人的发展,语文课程的立意则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每堂课的教学是应当服从于课程的立意和学科的立意的,只不过由于教师个人素养和见解的不同,对课程和学科的解读存在着个性化的差异,课堂教学的操作也会随之倾斜而已。

陆先文对《语文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作过这样的解读,他说“知识和能力”着眼于“教得实”,“过程和方法”侧重于“教得活”,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致力于“教得影响深远”。“三维”,分别解决“学会”、“会学”和“为什么而学”的最基本问题[2] (P.38)。在这样的解读之下,陆老师教研的方针必然会着眼于学生“为什么学”、“会学”和“学会”的大问题,在这个大问题的基础上去研读教材,把握学情,有条理地组织教学活动。

二、课堂教学组织的任务

课堂教学组织的任务是选择、安排和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落实在内容、方法和过程三个维度上,其核心是组织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就教学环境而言主要是“组织”学生的注意和学习的氛围,就教学内容而言是“组织”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思维。二者中,组织教学内容是关键,它倾向于“分类”,更多地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素养。组织教学环境为组织教学内容服务,它倾向于“联缀”,更多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技术。这是因为,内容是“米”,是核心内容;环境是“锅”,只起承载作用。

在课堂教学组织的过程中,教学目标总是被放在第一位的,所以作为教学目标的重要支撑的教学内容理所当然也被放在第一位。一位教师要上课,首先是备课,备课就是进行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和定位,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上一节课之前,教什么不教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教,教到什么样的程度,准备组织哪些教学活动等,教师要进行深入考虑,在提炼与整合中形成教学思路,并对整合过的内容了然在胸。要做到这些,教师就需要深入研读教材,进行学情分析,对内容的多少、难易、教学先后进行安排。

与此同时,良好的教学环境是高效完成教学内容的前提,而教学环境通常是以过程和空间的方式展开的。如果说课堂教学内容是“点”的分布,那么课堂教学过程就是“线”和“面”的连缀。课堂教学环境的组织首先是一个环节和另一个环节的过渡,这种过渡,包括承上启下的衔接,如导入、阶段性小结、板书等等。还包括提问、课堂评点等把课堂推向深入的重要教学手法,以及由这些教学手法创造的教学氛围。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组织是解决主次问题,多少问题,深浅问题,动静问题,张驰问题,疏密问题,先后问题,断续问题,开合问题的;或者说内容问题,方式问题,程序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就是教学组织策略问题所辖范围了。

三、课堂教学组织的方式及策略

课堂教学组织的方式有显性与隐性两种。显性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表现为安排、提问、点评等“看得见” 的教学组织技术,隐性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表现为考察、判断、选择、设计等“看不见” 的组织智慧。

课堂教学组织如何可以“看得见”呢?教学是一对矛盾运动的过程,它有一定的行程节奏:流畅与停滞,有序与无序,平衡与矛盾,简单与复杂交替作用并互为作用。课堂教学组织总是伴随着课堂教学的行程节奏的。所以,从课堂教学的行程节奏上即可找到课堂教学组织的痕迹。

教学的行程节奏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速度的快慢行止,一是教学内容的详略取舍。教学速度的快慢行止和教学内容的详略取舍有机的结合就形成了课堂教学的行程节奏。教学行程的起始便是教学内容的导入,教学行程的发展便是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教学行程的高潮便是教学重点的突破和解决,教学行程的终结便是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小节。教学行程慢的时候,便是教学内容详细处理的时候;教学行程快的时候,便是教学内容简略处理的时候。在教学行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随堂处理,一般有导语、提问、交待、安排、点评、过渡语等组成,它们体现着教师课堂教学组织的技术。

在这个行程的发展过程中,教学内容也处于一个合乎逻辑的的运行状态,谁在前谁在后,为什么要先安排这样的一个环节,它的教学价值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后面要安排这样的环节,它和前面的环节是什么样的关系,都值得追问。而这种追问一般发生在课堂教学之前,发生在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构思中,它体现着教学组织的智慧。

课堂教学组织的技术也好,智慧也好,都有教学策略的闪光。因为教学策略与教学情境联系紧密,这方面的的研究,一线教师更热衷,也更容易研而有获。

四、课堂教学组织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特点

课堂教学组织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

其科学性的一面表现为组织得有条理,有层次。

因为组织属于管理的一项内容,它必然有很强的科学性特点,它首先应当表现为一种技术,应当有范式可循。这样,课堂管理的一般原则是适用于课堂教学组织的,不仅教学的基本教学行为可以进行规范,同时对教师的基本表达和组织能力也应提出要求:一个教师首先能从技术的角度审视自己,审视我们的教学工作。所谓的教学素养,从教学业务的角度看,不外乎学问与技术。在课堂教学组织方面,教师有哪些技术要求呢?

1.独立设计与实施教学。

2.观察和分析学情。

3.独立钻研教材。

4.设计并组织课堂活动。

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还包括会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的技术。

与课堂教学组织的科学性不同,课堂教学组织艺术性的一面表现为组织得有趣味,有意蕴。

课堂教学是由人来教,是来教人的,而人是灵动的,不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便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生心理,而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学习心理是实施教学的首要条件。不走进学生的情意世界不能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也就不能因材施教地组织学习活动,所有这些都要求课堂教学组织有一定的艺术性。对于教学的艺术性追求,我们从陈钟樑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为《中学语文》写的12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的题目中可以窥斑见豹。

导言:未成曲调先有情

提问:惊风乱飐芙蓉水

讲述:语不惊人死不休

插语:一声惊堂满座醒

环节:一枝一叶总关情

过渡:嫁与春风不用媒

小结:似曾相识燕归来

情感:无情未必真豪杰

氛围:山雨欲来风满楼

体态:此时无声胜有声

板书:冗繁削尽留清瘦

教具:大珠小珠落玉盘

教学是情感性的,它以情感与思维、心理对接,没有一定艺术含量的技术操作注定是长久不了的。组织的艺术性对教师的个人教学素养提出了高要求,也对个性化教学提出了呼唤。因为只有较高的教学素养才可能在课堂组织中创新,只有个性才能使这种创新性常流不息,才会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出坚实的一步。南京市溧水县教研员黄本荣说:“同样是整体感知内容概括的教学环节,你可以将它组织成对答案的过程,也可以组织成培养学生筛选取舍信息能力,训练学生简明、流畅地表达的语言运用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现在,让我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在“课堂教学组织的一般性”这几个字上,思考一般性分析的意义和价值。你会发现,课堂教学组织作为一个操作层面的概念,在文章里还是有些笼统的。这是因为,这里所探讨的课堂教学组织还没有走进具体的课堂,没有走进具体的学科,就各学科具体内容的教与学来说,课堂教学组织必然具有其特殊性。进一步研究课堂教学组织的特殊性,厘清“组织”在具体教学中是怎样一种情形,它是如何肩负起“经纬”学科课堂教学的重任的,以理论的探讨和策略的操作为具体学科的高效教学提供一种支持,找到具体学科课堂教学组织的逻辑起点,才是本研究最终目的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孙和平.关注细节描写训练中的“细节”.语文教学通讯:B刊,2009(9).

[2]陆先文.条条大路通罗马——关于“过程和方法”答客问.语文教学通讯:B刊,2009(9).

(编辑:成向阳)

作者:张水鱼

学情分析语文高效课堂论文 篇3:

打造高效智慧课堂开启师生幸福人生

摘 要:在高效课堂教学改革中,“高效”很重要,一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高效率,二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效益,三是指高效课堂改革带动教育改革所生发的高效能。只有在教师指导下的高效率的学生学习取得了高效益的回报,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构建高效智慧课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锻造各方面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丰富的情感,开启师生幸福的人生,满足终身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效;智慧;课堂教学改革

有一种力量很强大,它叫传承;有一种力量更强大,它叫改革创新。2011年9月,邢台市七中依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研究与实验》总课题组,启动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全员参与开展《构建中学高效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规范课堂教学常规,有效抓实教研活动,加大培训力度和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请进来、走出去”拓展视野开阔眼界等措施,大幅度变革课堂教学结构,全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倾力打造高效智慧课堂。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凝聚强大竞争力

师资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打造一支精良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近几年,邢台市七中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凸显出强劲的可持续发展势头。

首先,充分发挥教研组引领作用,在学科骨干教师带动下进一步完善听评课制度,抓实教研组内说课、听课、评课工作,校内“交流课”赛课活动常态化,以赛促研、以赛促教、以赛促效。通过观摩、对比、分析、评价,真正实现课堂的优质高效。

其次,学校以省市各级各类评比展示活动为契机,组织教师参加学科基本功比赛、骨干教师教学展示课等形式多样的教研系列活动,拓展交流空间,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力促教师专业成长,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第三,学校不断创造机会,充分发挥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引领、辐射、示范作用,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班级管理能力。通过开展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师徒结对”活动,以帮带学,促进青年教师健康快速成长。

第四,坚持开放式办学,注重加强与市教育局教研室的联系沟通,加强与兄弟学校及省内外教改名校的交流、合作,真正“请进来” 、“走出去”,有效借助外部资源和力量,拓宽教师的眼界,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打造一流教师队伍。

二、引领、抓实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卓有成效

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高效的教学准备环节。邢台市七中以教研活动为主阵地,以“导学案”为载体,以“交流课”为平台,切实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老师们开展深度主题教研,抓实教研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力求每一次活动有主题,每一阶段活动有成果。教务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集体备课、资源共享、课后反思”的《邢台市七中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制度》,各教研组每次教研活动要做到“五定”、“五议”、“六有”。“五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进度、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五议”即:议学生学习状况、议备课中疑难问题、议教学方法和手段、议课后心得体会、议教改动态信息;“六有”即:有目标、有重点、有措施、有收获、有提高、有记录。全体教师准时、认真参加本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活动,相互学习教学经验及教学方法与策略,相互交流,集思广益,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专门制定了《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流程制定模板》,每周教研活动重点完成三大主题:1.导学案研讨:教研组长组织同学科教师在研究教材和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对上周使用的导学案进行轮流发言、集体讨论审核修订。2.“交流课”研讨:先由主讲人就课标要求、内容特点、学情分析、目标确定、导学过程、习题设计、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进行说课,组内教师轮流发言,充分研讨,提出修改建议,然后由组长总结,主讲人针对大家所提问题进行再修改完善。3.中、高考试题研讨:利用教研活动的最后30分钟时间,教研组长带领老师们做中高考真题,并组织大家就所做试题从命题依据(对应课标)、命题方向(结合历年试题)、命题难度(结合教材)等方面进行分析研讨、交流。

通过扎实开展教研活动、坚持集体备课,最大限度地挖掘集体智慧,有效促进备课与上课的一体化,促进备课与教研的有机结合。教研活动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

三、重视校本教材开发,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高效课堂是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而言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加大课堂改革的力度,真正有效地实施课改,七中精心构建、打造教研活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和活动流程,制定了《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计划》、《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制度》、《教研活动流程》、《导学案模板》、《高效早读模板》、《高效课堂赛课制度》、《高效课堂赛课评价标准》、《教师教学工作量化积分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模板,帮助教师明确改革的目标追求、重点难点、方式方法,把新的课改理念转化为教师在常态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并引领教师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力求使课堂教学改革有目标、有计划、有保障地实施和深化。

七中在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注重引领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学校教务处利用暑假组织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的骨干教师,在市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的精心指导下,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学情,自己动手编写“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培能为主旨”的各学科统一使用的《导学案》,为七中构建以导学案为载体的高效课堂加油助力。老师们分工合作、精心编写,教研活动时进行集体讨论审核、修订,各位教师再根据自己的实际学情、教学风格等,对共案进行再一次备课修订,每位教师上课前使用的导学案达到“三次备课”。现在,在邢台市七中校园,老师们以教研组为单位,利用集体备课教研活动自行设计、自主编纂校本教材蔚然成风,既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又有效促进了学校内涵式发展。《学会学习,走向成功》、《状元的摇篮》、《国学经典教育读本》、《教师成长手册》、《七中学生习惯养成手册》、《七中教育》、《七中优秀作文选》、《好歌天天唱——七中校园歌曲》、初中各科《导学手册》、高中各科《整合教材》、高中各科《春招过渡教材》、高中英语《1+1校本教材》、高中语文《阅读教材》等校本教材、校本刊物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七中的角角落落。

四、贯彻落实“7341”教学思想,倾力打造高效智慧课堂

在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当下,所有人都在宣称自己的课堂教学是高效课堂之时,七中人却在反问自身“我们的课堂真得高效吗”?有了这样的思考,七中人能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当下“高效课堂”改革的短板,能够真正做到结合学校实际校情、学情,借鉴学习百家之长,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高效智慧课堂”改革之路。

基于七中的现状和未来,刘庆山校长在2012年新学期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高效课堂“七个抓手”,其核心理念为:教师精讲,实现教学的高效;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经过三年的实践与积淀,2014年9月,刘庆山校长依据“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的新课改理念,运用科学系统的理论和自己三十年的教学实践,结合七中众多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总结提炼出一整套科学系统、符合七中实际的教学思想,即:“邢台市七中7341教学思想”。

“7”指培养“教师高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七个抓手。即在课堂进行中:①推行以“导学案”为载体并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的课堂教学模式;②制定“学生自制试卷、互考互评”制度;③实施“ABC”分层布置作业办法;④落实高效“早读模版”;⑤制定“学生编写学习报告”制度;⑥指导学生用好“错题本”;⑦制定并落实多元评价制度。

“3”指“三段式”导学案文本结构。“三段式”是对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具体表现形式,第一段:三定——定向、定量、定法。定向:确定教学方向和目标。定量:确定教学任务并量化为几个问题。定法:确定主要的教学方法。第二段:三讲三练,每章节依据中高考考纲考点说明确定三个主要知识点作为本节课讲习要点,相应地设计出多道练习加以巩固。第三段:三有——有小结,有小测,有小拓。有小结: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要点,加深印象和记忆。有小测: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点设计适量的测试练习,当堂测当堂批当堂改。有小拓:布置课后练习作业,适当加深拓宽。

“4”指“四板块”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四板块”教学模式指的是把课堂教学分为四个板块:预习自测、合作探究、解难答疑、反馈拓展。第一板块:预习自测(学案导学,生疑自测)。教师课前结合导学案明确布置给学生自学任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将自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并提交给老师,上课开始时,教师通过师生问答或学生自制试卷互测等多种形式进行预习检测。第二板块:合作探究(小组合作,互动交流)。老师根据学生自学中生成的疑难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究,运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教生、生带生的形式予以解决;学生能把探究成果进行展示,用多种形式(听、说、读、写、背、讲、演等)呈现出来。第三板块:解难答疑(典例互动,点拨探究)。师生结成学习共同体,老师通过典型例题指导学生共同探究、适时点拨,解决疑难问题,引领学生思考深层问题,迁移联想更广深问题,培养学生发问、提问、解疑的智慧和能力。第四板块:反馈拓展(当堂检测,达标提升)。教师对本节内容当堂检测、当堂反馈,并通过拔高性试题,或与中、高考链接进行拓展延伸。

“1”即“一个目标”。七中教学思想的终极目标就是“打造高效智慧课堂,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开启师生幸福人生”。目标的确定使教师坚定了信念,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打破了先前教师成长被动、成长缓慢的局面,有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使学校走上了内涵发展之路。

“7341教学思想”的实施,使七中的课堂教学从冗繁走向凝练,教师的教学行为更加规范,课堂结构更加简洁易操作,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将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既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切实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多年来,七中人不断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为建设“大七中”凝聚了强大力量。同时,学校对学生的严格管理与规范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信念与追求。我们坚信,七中人一定能够在改革的征程中用青春和热血,续写更加恢弘壮丽的篇章。

作者:王翠芳 范小娟

上一篇: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论文下一篇:数控机床电气控制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