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课堂

2024-04-20

大语文课堂(共8篇)

篇1:大语文课堂

语文大课堂_小学写人记事作文

今天,田老师笑眯眯地说:“今天我们这节课进行语文活动。”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有的同学大叫:“耶!”有的蹦着跳着,有的使劲拍手。我则坐在位置上直笑,心想:我今天一定要好好表现。

第一项活动在我们欢声笑语中开始,田老师满面笑容地拿出了一幅图画,上面有一只漂亮的小黑狗。我们都感到奇怪,这是要叫我们干什么呢?在我们的猜疑中,田老师一字一板地说:“第一项活动是看―图―猜―字。”李义还没容我想就说是:“狗”。严越也不甘示弱地大叫:“犬”。田老师微笑地摇了摇头,他们垂头丧气地坐下了。李义趴着看着那幅图,向天帆用手托着脸。李莲青胸有成竹地站了起来说:“默”。田老师点了点头。我想怎么是默呢?田老师让李莲青说理由,李莲青说:“一只小黑狗的.黑加上犬就是默。”我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田老师把那幅图送给了李莲青。哇!我真羡慕他啊!如果我答对了,那幅可爱的小黑狗就是我的了。

紧接着进行第二项活动猜字谜,田老师在黑板上写了“旭日东升”四个大字,我用手挠着头苦思冥想,到底是什么字呢?正当大家低头苦想的时候,郭奇站起来说:“九”。田老师点了点头,“噢”,旭日的日升走了,不是剩九了吗?田老师又出了72小时。72小时就是3日,但三日又是什么字呢?同学们都在思考。有的同学用食指和中指轻轻揉着太阳靴,像一休一样思考,有的同学用手蒙着脸,有的同学仰着头,眼睛不停地转着。我们没辙只好叫田老师说出正确答案。田老师说:“你们都已经知道72小时就是3日,那3日加起来不就是个晶字”。啊!原来是这样啊!

接着是看图猜成语活动。嘿!我可爱猜成语了,想到我以前在家可是成语大王,这可是我的强项,我不禁自豪起来。田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章,中间有个义字,这到底是什么成语呢?大家热闹起来了,含义什么呢?过一会儿,李义突然说:“取义断章。”田老师摇了摇头说出了答案是断章取义。真可惜李义说反了。第二个图田老师画了三个网,大家议论起了亡羊补牢、漏网之鱼......都不是。经过好一会儿,田老师给我们些提示,我突然想到瞧!有些犯错误的人求别人网开一面。“对,就是网开一面”。我站起了说。田老师微笑地点了点头,那时的感觉别提多高兴了。活动继续进行着。

今天我非常开心,还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我非常喜欢语文大课堂!

篇2:大语文课堂

花的世界

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让我们走进公园、花园、走进菜园、果园,去观赏美丽的花吧! 到大自然中去欣赏花的美丽,要注意观察它们的形状、颜色、涨势,记住它们的名称。 选择一种你喜爱的花,通过查找或访问,搜集花的照片、图片和有关知识,如花名、花的生长地、花期、花的用途和花的传说等。

 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写一段话来介绍或赞美这种花,跟同学交流交流。还可以办一个“花的世界”的展览。

笔下生辉

把自己在动物明星评选会上的口述内容整理一下,制成一份动物小档案,看谁做得最好。观察与思考

 认真观察生活中的或图片上你喜欢的那些动物的外形,看看它们都有什么特点。 想一想:怎样把你的观察、访问搜集的内容制作成一份动物小档案呢?

 你认为下面这份格式的“动物小档案”好吗?你愿意填一填吗?你还有更好的方式吗?

笔下生辉

把自己想发明的物品写出来,介绍给大家。

 给你项发明的物品起个名字。

 想清楚它是用什么制成的,外形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用途。

 写完以后,读给同学们听,如果发现有些词语用错了,可以互相帮助,认真修改。

语文大课堂

我是绿色小卫士

当我们走进校园、社区、村庄时,常常会想起自己应该为绿化环境做些什么。那么,我们就行动起来吧,开展绿化环境的活动,当一名光荣的绿色小卫士。

 分小组商量一下,在什么地方开展活动,准备为绿化环境做些什么,指定“绿色行动计

划”,然后按照计划开展活动。

 共同讨论编写一些生动、活泼的环保提示语,如“我是小草,请你别踩疼我”“果皮箱

向你微笑”“举手之劳,美化小区”„„

 在小组或班里交流自己参加绿色行动的经过和体会。交流时,要把活动的经过和体会说

清楚,还要认真听别人发言,最后评一评,谁是优秀的绿色小卫士。

 把自己在参加“绿色行动”中印象最深的事情写下来。写好后,读给同学们听听,请别

人提提意见,再认真修改。

笔下生辉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曾经得到许多人的关爱和帮助,为了表达感激之情,请你给对方写一封感谢信。

 写感谢信,开头要注意称呼,要有礼貌。

 感谢信的正文,要着重写清楚对方关爱和帮助自己的事情;接着写表示感谢的话;最

后还可以赞扬对方的可贵精神,表达自己向他学习的决心。

 感谢信的格式和一般书信基本相同,需要张贴或登报的,应该在信的第一行正中写上

“感谢信”三个字。

笔下生辉

把自己在大自然中和生活中的一次有趣发现写下来。

观察与思考

 你曾经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 把你发现的过程写清楚,觉得有趣的地方那个写具体。

笔下生辉

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梦想吧!比如有的同学梦想变成一只美丽的小鸟,自由自在地在林中歌唱;有的同学梦想成为足球明星,到奥运会上争夺金牌;还有的同学梦想称为科学家,中的玉米比暖瓶还大„„你的梦想是什么?请你拟个题目写下来。

 写梦想要大胆想象,把你梦想中生动、有趣的情景写清楚。

 写完以后,给别人看看,共同分享梦想的快乐。

笔下生辉

动笔写一写你和书的故事吧!可以写你和书之间发生的事,也可以写你和小书架(小书橱、小书箱„„)的对话,还可以夸夸你的小书架,写完后大家互相读一读,改一改,收获一定会很大。

观察与思考

 认真观察你的小书架(或小书橱„„)看看有多少书,都是哪些方面的。

篇3:小课堂,大语文

一、创设情境,提高效率

关于教学情境,一位德国学者曾做过精辟的比喻: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如盐。盐需要溶解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于情境之中,才能焕发出活力,散放出光彩。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怎样才能创设出有滋有味的教学情境呢?

(一 )场 景 再 现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语文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些材料离学生生活实际遥远, 这一类课文教师教起来如果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往往是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而学生犹如雾里看花、似懂非懂,结果通常是事倍功半为了提高效率, 我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再现文本当时真实的场景,力争还生活一个原貌。以教授《小英雄雨来》为例,在了解雨来的生活环境时,我带学生观看了相关视频,如雨来游泳本领高,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雨来同敌人做不屈不挠的斗争等,再现了当时的场景,一个机智、勇敢的英雄形象在孩子们脑海中有了直观感受。再来学习文本,自然事半功倍。

(二 )角 色 表演

角色表演是儿童十分喜欢的一种活动, 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当然角色表演并非适合所有文章,只适合一些故事性、趣味性较强的故事。在角色表演这个环节,教师课前必须抽出一定时间,对参加表演的人进行排练,然后在课堂演一演,引起情感共鸣达到预期效果。角色表演切忌走过场,以《坐井观天》为例,我先让天真活泼的林玉欣扮演小鸟, 让平时有点自以为是的徐立岩扮演青蛙,其他同学当观众。我为他们准备了道具,让他们提前排练,并适时指导。执教这课时,他们在课堂上的精彩表演不时博得喝彩声、欢笑声,还有掌声。在欢快的气氛中,孩子们很快明白了坐井观天的意思及包含的道理。

(三 )感 情 朗 读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朗读的总目标: 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打开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 几乎每一篇讲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中都有关于朗读的要求,有的是有感情地朗读,有的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此可见,有感情朗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所处的位置极其重要。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学生能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性,揣摩作者的心理,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感受语言的魅力。《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文章情感强烈,课文饱含一个孩子失去父亲的悲痛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情感。语言朴实,没有口号,但读起来催人泪下。理解痛失父亲时,我抓住重点句子指导朗读。如“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从这句话中,孩子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雷利失去父亲,失去最爱他的父亲,这个记忆是清晰的、是痛苦的、是终生难忘的。有了这样的体会,孩子们读起来感情真挚,读着读着,几个感情丰富的女生泪水夺眶而出,有些学生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就连平时最坚强的几个男生眼睛也红红的。此时我哽咽着告诉孩子们,是啊,痛失父亲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人生最大的不幸,让我们用心、用情朗读这句话吧。课文类似这样充满情感的句子还有许多,我在指导时,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感悟、引读、带读、个别读、集体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悲与苦。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是丰富多彩的, 远远不止我以上列举的这三点。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如唱歌、画画、跳舞等,也可以通过传统的直观方式,如实物演示、图画再现等还可以借助现代化多媒体创设情境。

二、敢于质疑,学会释疑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语文学习过程就是围绕一个“疑”字展开的,无疑一有疑一质疑一释疑,每一个疑问的提出和解决都是智慧的结晶。衡量一个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与他是否会质疑,是否能解疑有着密切关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与其自身语文素养是分不开的。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疑问,并帮助学生寻找解疑的突破口,是检查教学能力的新型标准。从教以来,我一直在这方面进行摸索,有些见解仅供商榷。

(一 )敢 于 质 疑

三尺讲台上教师往往是高高在上的授业者,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只不过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要想学生敢于质疑,必须革除师道尊严,消除学生紧张心理。老师要蹲下身子,真心实意地告诉他们,出错是他们的权利,创造出宽松和谐的环境,让他们的思维达到最佳状态。以《鱼游到了纸上》为例,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依据课题质疑:鱼只能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纸上昵? 接着,阅读课文时,我们互相交流,学生的疑问像纸片一样飞出来,鱼为什么会游到心里呢?人为什么和鱼能融为一体呢一个残疾人为什么能把鱼画得这样栩栩如生呢?鱼游到纸上与鱼游到心里有什么关系呢……由于我及时引导,许多学生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有的是根据文章重点提出的,有的是围绕字词提出的,有的是根据段落提出的……学生的疑惑尽管有的出乎我所料,但我由衷的高兴,因为他们一直在想、在思考,并且敢于将心中的疑问说出来,这不正是我期待的课堂吗?

(二 )学 会 释 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经验, 在大脑思维的参与下, 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由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释疑过程与其他学科相比,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以字词教学为例, 凡遇到学生不理解的词, 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不改变课文意思的情况下,可以换一个什么词, 或者去掉这个词, 用一句话怎么把上下文连贯起来,这样学生就基本了解了词义。接着让学生查找工具书,看看这个词用书面语言又是怎么释义的,还可以用在哪些场合最后鼓励学生联系实际,用词造句,达到学以致用。

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质疑、释疑的方法还有许多,以上只是沧海一粟。

三、自主学习,建构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 :“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与传统学习相对的应该是自主学习。现行小语教材编排的综合性学习,旨在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是实施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综合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亲身参与体验,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归纳材料的能力。语文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以《走进田园生活》(小语第八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为例,我们所在的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对农村田园生活很熟悉,另外一部分住在城里,对乡村生活很陌生,我让住在乡村的学生带着城里学生开展一次农家乐综合性实践活动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活动准备

1.创 设情境 ,感受田园生活的多姿多彩 。

2.出示学习要求 ,明确学习目的。

1出示21课课后“综合性学习”要求。自由地读一读。

2你想走进田园农家,体验乡村生活吗? 教师相机辅导学生可以开展哪些活动,比如:了解种菜、种庄稼的过程,鸡鸭怎样养殖,农村孩子周末怎么过? 乡下钓到鱼吗……

3全班讨论,填写下表:

3.成立农家乐小组 ,制订方案。

1自愿组成农家乐小组(4—6人 / 组)。

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爱好, 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自由组成小组。

2讨论、撰写实施方案。

小组成立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根据调查的主题给组员分工,讨论调查方式,填写调查情况表。

组长:%%%% 组员:%%%%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指导学生使用多种调查方式 , 如实地考察、上网查询、向专业人士咨询、亲身实践……

2.各小组根据调查表 ,利用课余时间 ,及时记录活动中获得的资料,并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做好记录,填好调查表。

调查历时2周左右。

转眼间,到了农家乐综合实践活动汇报成果阶段。由于此前进行了周密安排,又跟踪进行了指导,汇报会上,孩子们个个神采飞扬,说起来滔滔不绝。田野里金黄的油菜花开了,招来了许多小蜜蜂,菜园里白菜、韭菜、芹菜、大蒜长得绿油油的,河边的柳树发芽了,河里有许多小鱼儿,我还亲身体验了捉鱼、钓鱼的乐趣。农民伯伯住的房子很宽敞,前后都有院子,他们串门时从不锁门。院子里种了果树和不知名的花儿,还有成群的鸡鸭。农村人家吃得很清淡,蔬菜很新鲜……看着孩子们满满的收获,我心中的喜悦油然而生,因为我期待的如期而至。

每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 都始终坚持与学生一起制订活动方案,我既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又充分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发现,重视学生实践,要求全员参与。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有充分的自主权, 每一个人都有亲身感受, 最后收获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语文学习真正培养孩子们的语文能力,为孩子们终身学习夯实基础。

篇4:小课堂 大语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多媒体;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3-0115-02

随着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紧扣语文课程标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通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让每堂课都有琅琅的读书声,都能点燃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使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地享受到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

1 两耳多闻窗外事,一心只为读好书

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小小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要打破以课堂为中心的局面,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就是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在学习《马的世界》时,笔者利用网络让学生事先搜集汉字中“马”的不同写法,以马为偏旁的字,含“马”字的成语,与马有关的俗语,古代与马有关的历史人物以及与马有关的历史故事……用投影展示并小组讨论评比,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之余选出优秀作品,并将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样既使优胜者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其他学生也起到潜移默化影响的效应,突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地位。

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也就是说,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去。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课内阅读教学中决定了语文课文的经典性、基础性和示范性。课文应当是精品,文质兼美,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有一定的典范性。因而课文也就成了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审美情趣的载体,更为重要的是课文能够使学生掌握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更好地在课外进行其他类似文章的学习阅读。阅读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二者必须相互结合,互补互助。课文阅读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笔者利用网络建立了本班的语文小天地,通过网络下载一些与每单元同样类型的文章,以供学生阅读,既节约了时间,又开阔了视野。并在每篇文章的后面提1~2个问题,大家共同讨论、留言,教师也参与其中给予建议。这样对于本单元的知识点起到强化、延伸的作用。

2 给予学生展示的空间,让写作课堂有声有色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中總是干干巴巴的几段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文章脱离了自己真实内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鼓励学生在网上写“微作文’,写什么内容不限,日记、读后感、观后感、周记等都可以。此类作文往往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词语的运用,许多优秀之作常常涌现,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对于好的句子、使用准确的词语、好的文章等,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当然文章中存在的主要毛病还需用委婉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学生会更主动热情,并能更好地展现或表现自己了。以赏识的方式改变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缺点,效果明显,并能很快提高写作水平。

另外,针对许多学生喜欢上网这一特点,笔者尝试把多媒体教学适当引入作文课堂,使“无声”世界变得有声有色,学生对于新鲜、多变的课堂自然怀有一种猎奇心,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如在教授“热点素材在作文中的运用”这一内容时,针对2012年很多省市的中高考作文题目,笔者总结了一些时事热点内容,从网络上找到了一些相关文字、图片、诗歌等,通过分类组合,配上音乐,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连那些平时上课就无精打采、左顾右盼的“学困生”看到这些画面后也都鸦雀无声,有的甚至开始抽泣。学生对这些人和事的印象非常深刻,不仅这些写作上的“学困生”也能在作文中自如运用,更让学生在思想上深切感受到人间大爱和真情,激发了学生的凝聚力和爱国热情。这样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特别是让那些“学困生”也能主动参与到写作中来。

3 改变学习方式,主动学习探究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另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笔者在班级语文网站上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这个网站上,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思想动态,并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答疑解惑。同时,笔者精心组织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投放色彩醒目、图像清晰的画面,将课堂置入情境之中,让学生感受如身临其境。

在学习《散步》一课时,在最后播放歌曲《我想有一个家》,通过歌声和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家庭中平凡而感人的小事。这样就把学生带入故事的情境之中,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很快投入到语境之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有感而发,说出那些生活中的亲情往事,使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

4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以及修辞方式的运用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没有重视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习什么、批判什么。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篇5:语文大课堂:《寻找名人足迹》

教学目标分析:

1、情感目标:通过“寻访名人足迹”教学实践活动,感受孟津是一个“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激发对孟津的热爱,激发参与寻访名人活动的兴趣。

2、知识目标:收集一些名人的资料,初步感受孟津作为一个名人之乡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人文景观。

3、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寻访名人的几种方法,如: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寻访对象的材料,并通过阅读、分析,整理有关名人的文献资料。

4、人格目标:获得亲身参与寻访活动的丰富体验,塑造完善人格,培养学习、生活的积极态度。学习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寻访名人足迹的心理、行为准备,对寻访周边名人有较浓厚的兴趣。教学重点分析:

通过调查、寻访等方法,了解孟津名人。教学难点分析:

初步掌握寻访名人的几种方法,如:调查法、文献资料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情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大人的陪同下,利用节假日和星期天走出校门,参观游览了孟津的一个个名胜古迹。老师想,同学们肯定陶醉在家乡山清水秀的美景中,一定被一个个历史名人的美丽传说所吸引吧,在这儿想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

1、同伴交流。你参观过哪些名胜古迹?在那里看到或听到哪些名人的事迹或传说?(小组交流)

2、各组选派一名代表上来向全班同学介绍。

3、老师对学生的介绍进行点评,给讲得特别好的8位同学发一张“小小导游证”。

二、重点推介孟津

同学们说得很精彩,看来你们对孟津的一些名胜古迹和历史名人有了不少的了解。接下来,电脑小博士要考考大家了,看看你们对参观过的名胜古迹能否识别,请看大屏幕。

1、认一认。屏幕逐一出示孟津名胜古迹的图片,让学生逐一说出这些地方的名称及它们分别与哪位名人有关。

2、填一填。请同学们把自己去过的名胜古迹和相关的名人及故事填写在横线上。

(1)学生在练习纸上填空

(2)请个别学生在电子白板上作业并讲解。

3、讲一讲。从4000年前的黄河文化延续至今,人文荟萃,古迹众多。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到八百诸侯会孟津;从龙马负图到伏羲八卦;从光武中兴到魏孝文帝改革;从唐代才子王维到王铎神笔…….千百年来,孟津人才辈出,俊贤毕至。

三、确立寻访对象 从古到今,孟津出过许多位名人。古代的有大禹、周武王、刘邦、贾谊、刘秀、张衡、魏孝文帝、狄仁杰、王铎;近现代的有雷英夫、李准等。这些名人中有政治家,有科学家,有文学艺术家,还有一些学者名流。

1、辩别名人。同学们通过前段时间的参观游览,对孟津的一些名胜古迹和历史名人已经有了初步了解,那么你们对孟津的历史名人究竟知道多少呢?下面请同学们看一组名人的照片,他们分别是:政治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学者名流,你能分辨出来吗?(课件)

2、确立寻访对象。接下来,我们要寻访这些名人了,请同学们在“政治家”、“文学艺术家”、“科学家”、“学者名流”四个类别中任选一个类别,作为今天寻访的对象。(学生自由选择)

3、组建寻访小队。根据同学们的自愿选择和老师的安排,组建四个寻访小队,由四位“小导游”担任队长。

四、寻访名人足迹

1、点击板块。以队为单位,打开《孟津名人》课件,点击自己选择的板块(“政治家”、“文学艺术家”、“科学家”、“学者名流”)进入。

2、点击名人。进入板块后,点击自己比较熟悉或喜爱的名人,就可查找到这些名人的资料(寻访3-4位)

3、发布信息。各小队把整理出来的有关名人的信息,发布在“孟津名人知多少”网站上。如:图片、文字等。

五、阅读名人资料

1、“小导游”汇报: 本队寻访哪类名人? 已收集了哪些名人的资料? 这些资料包含了哪方面内容?

2、阅读信息。学生在“孟津名人知多少”网站上自由地阅读“政治家”、“文学艺术家”、“科学家”、“学者名流”四个类别名人的资料。

六、名人知识问答

1、师生互动。教师在“孟津名人知多少”网站发布“孟津名人知多少?”知识题,学生在交流栏中答题,发贴子。如:上古治水英雄是谁?

伏羲画卦在什么地方?

西周时期兴兵伐纣、以坚韧毅力成就大业的国君叫什么?

谁在孟津发明了地动仪?

有个孟津名人被誉为书坛泰斗、神笔,知道他叫什么吗?

武则天时一代名相是谁? ……

通过交流使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名人资料。

七、课后延伸

同学们,在孟津这一方古老而美丽的土地上,出现过很多有影响的名人。这些名人,不但为我们孟津赢得了“人杰地灵”的美誉,而且,还共同支撑起了孟津作为名士之乡的地位。作为一个生于此、长于此的孟津人,应该更多地了解这些名人,了解孟津作为名士之乡的悠久历史。希望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通过调查等方式,继续寻访名人的足迹,并把收集到的资料发布在“孟津名人知多少”网站上。随后学校将举行“孟津名人知多少”知识竞赛活动,请同学们积极准备哦!教学反思:

篇6:“名师大课堂”小学语文观摩体会

把准重点,以学定教,有效实施整体概括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强调学生“初步学会默读;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十二届“名师大课堂”小学语文观摩报告会上,聆听了广东省特级教师游彩云老师执教的《触摸春天》,她是这样落实培养中年级学生的“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阅读能力的。

[案例]

师:这篇课文讲一件什么事?简练的主要内容,这有点难,我们想想:把握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什么方法?

生:把握中心句

师:板书: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写谁在干什么?

师:写事的文章,要写出什么?

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师:一件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边说边板书:

起因 经过 结果

抓住关键词句

知道这个方法,我们去实践一下。你找一找,哪些句子能体现出来,默读课文,画关键词句,串联起来,就是我们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生:默读,画找关键词句。

师:我采用提问法,写了谁?他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带着这个思考去画。

师:巡堂,我们要珍惜笔墨,不得不要的词语才画,主要内容是很间接的。我请一个同学试试看。

生:安静在小区的绿地上……

师:这个开始有没有问题?哪里用错了?

生:安静在花丛中穿梭

师:我们在这句话前面加个时间

生:早晨

师:开头有了,经过呢?

生:安静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她慢慢地……

师:把我的去掉,主要是讲安静的生:继续说下去

师:可以说,这是课文的最主要的内容,当然,中间部分可不可以简练一点呢?

生:我觉得有问题,她不知哪里有什么?她又不知道哪里有蝴蝶,怎么抓呀?

师:在这个中间部分,还可以简练一下,看看老师这样概括行不行,对比一下自己的。刚才的同学也大体上把故事的内容把握住了,以后在写事的文章,就要这样去概括课文。

评析;从游老师的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深深地感觉到,名师是非常注重学法指导的。但她的指导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在学生已有初步的“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上的指导,随文而导,顺学而导,并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引导总结学法:“串联法”、“抓住关键词句”、“要讲清人物、时间、地点、起因 经过 结果”等方法。这在阅读教学中,在课堂中,指导学生会阅读,这是非常必要的。对我们中年级的阅读教学更为重要,因为“初步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阅读能力是中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目标,因为初学,因此也是目标中的难点。游老师就是把准了这点,用比较多的时间进行师生互动,加强导学功能,一步一步地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在初读文本中主动、积极地学会阅读,学会思考,从而很好掌握阅读的方法,进行举一反三,形成能力。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老师也是课堂上教学的主人,游老师很好地处理好学生主体和老师主导的和谐统一,实施了中年级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我们作为中年级一线的语文教师,在组织初读活动时,要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个体默读思考,并能以精读课中的所习阅读方法迁移到略读课,此基础上组织汇报交流,根据学情反馈、文本课型特点进行学法指导,实施有效整体初读教学,经过一堂课一堂课的日积月累,逐渐形成孩子的概括能力。

篇7:大语文课堂

白云寺小学

胡在辉

设计理念:

语文大课堂即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一年级学生来说,主要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脑、动手、动口以及学会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指导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

设计特色:

教师做好边说边贴的示范过程,并以此来指导学生贴画、说画。同时,通过评画、说画和教师根据学生作品即兴创作儿童诗,让学生多方面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1、各小组成员团结合作,共同完成贴画作品。

2、学会清楚地介绍自己组的作品。

3、学生喜欢上语文大课堂。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明确要求

1、前两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儿童诗《树叶》,(板书:树叶)从诗中我们知道树叶可以当扇子、当被子、当花伞、当风筝,(教师边说边拿着树叶做动作)。树叶还可以用来贴画呢,(出示用树叶贴的几幅图让学生欣赏)喜欢吗?今天老师就教同学们用有趣的树叶来贴画。(板书:有趣的)

2、指导学生读好课题:有趣的树叶

3、告诉学生:这是语文百花园三的语文大课堂,上语文大课堂要求同学们要勤动脑、动手、动口,还要学会与组员合作交流。

二、教师示范贴图

1、有一位小朋友用树叶贴成了四幅有趣的图画,请同学们翻开书77页,看看他贴的图画是什么。

2、指名回答,注意指导学生把话说清楚、完整。

3、你们想知道他是怎么贴的吗?现在老师就现场贴一幅蝴蝶图给你们看。不过,老师有两个要求:(1)认真看老师是怎样贴的;(2)认真听老师是怎样说的。(板书:看、说)

4、教师边说边示范贴蝴蝶图。(教师要注意说清楚选择什么形状的树叶来做蝴蝶的身子、翅膀、眼睛及贴图的整个过程。)

三、小组合作贴图

1、各小组按老师要求共同完成一幅作品。

(1)组长组织好组员,大家团结合作,共同完成作品,等一下要评选出善于合作的小组。

(2)动手贴画前要认真观察你们组收集的树叶的形状,想好贴什么图合适,再在纸上(课前教师给各小组发一张贴画的白纸)摆一摆,觉得可以了再用胶水或双面胶固定下来。

2、各小组合作贴画,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不会合作和不会贴画的小组。(要给足时间学生)

四、评选有趣的图画

1、各小组把完成的作品帖在黑板指定位置上。

2、教师根据刚才的巡视评选出善于合作的小组,并给予奖励。

3、请各组长或听课教师上来在自己认为有趣的作品上打△,哪幅作品的△多,哪幅作品就胜出,教师给他们组颁发特别奖。

五、介绍作品

1、各组练习说自己组贴的是什么图画及贴画的过程,然后派一个代表上台说。(提示学生想想老师刚才是怎样说自己的贴画过程的。)

2、各组派代表上台说,然后请学生评一下说得怎么样,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把画介绍清楚。

3、教师评选出把画介绍得最清楚的小组,并给予表扬和奖励。

六、总结

同学们通过动脑、动手,团结协作,把不同形状的树叶贴成了一幅幅有趣的图画,还能把画清楚地介绍给大家听,真不简单!

七、拓展延伸,进一步享受成功的喜悦

你们用树叶贴的画这么有趣,如果老师把它们变成一首小诗,也一定会很有趣,你们想听吗?老师即兴朗诵根据学生作品创作的小诗:

有趣的树叶 小小树叶真有趣,贴在一起模样多: 像小鸟,像乌龟 像刺猬,像小兔,像小鱼,像蜻蜓……

树叶真是个好玩具。

(注:像什么,根据学生作品来说。)

八、作业

1、学老师把作品吟诵成一首小诗。

2、各组把作品贴在课室的作品展示栏上,供大家欣赏。

3、课后再收集一些树叶,看能不能贴出更有趣的图画。板书设计:

有趣的树叶

篇8:走进语文大课堂

关键词:语文课堂,识字渠道,识字情境,课程资源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并不是单纯一门学科,它是人类生活的浓缩,它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自然、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应拓宽语文学习的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这就告诉我们语文的学习,绝不能仅仅局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改变简单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把课文作为学习语言的例子来教。同时还应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下面是本人在“大语文观”理念下的一些探索。

一、多方式拓宽识字渠道探索

《语文课程标准》中识字教学的总目标是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这就意味着低年级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要到二年级以后才能独立阅读课外读物。我们面对的则是一群还不太懂事,但又非常渴望认识世界的孩子,两年时间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理念下的识字教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倡导自主识字,不但课本中的汉字要采用自主识字的方式来学习,还提倡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促进课内课外的结合。如何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进行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改革,近年来在新课程理念思想的指导下,在多方式拓宽识字渠道方面作了一些有效的探索。

(一)借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学习汉字

(1)认同学的名字,是低年级学生快速识字的有效方法。一年级学生对学校、对课堂充满了好奇,又特别喜欢在老师面前表现一番。第一次发作业本就有五六个孩子争着帮忙,待我走进教室后大吃一惊,讲台上乱七八糟地放着一二十本作业本,有的已经撕破了。原来助人为乐的人不认识同学的名字,有部分孩子连自己与名字都对不上号,作业本上的名字是父母写的。因此,我在开学第二周就设计了“请认识我的名字”的识字教学活动。为了让每个学生都会写自己的名字,这一点我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有五个学生是教师手把手地教出来的。并让有条件的学生向父母了解自己名字的含义,然后用一块小黑板工整地写上自己的名字,第三步就是在课堂上向同学们介绍自己,认识自己。实践证明,这是一节成功的识字课,利用学生姓名这一学习资源,把认识同学与识字结合起来,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四十个学生的名字由八十四个字组成,以识字能力最差的学生计算,至少每个人也记住了三十个字左右。

(2)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识字。如办公室、教室、各功能室的牌匾、校园内的告示牌、橱窗里的宣传标语等,带领学生一边参观一边让其识字,并有意识地让高年级学生教他们读黑板报,让孩子们意识到汉字就在身边,要学会有意无意地注意它。

(二)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创设识字情境

“大语文教学”的倡导者张孝纯先生说:“语文与生活同在,凡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的实践和学习。”识字教学应该是多方式、多渠道的,一个程序一种套路的教学方法,会让孩子们感到枯燥无味,会使他们困在一个思维框架中。这样下去,我们的孩子与城市孩子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农村的孩子很好学 , 但如何促进他们巧学 , 这是值得我们去探索的。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空间和生活经历,这些经历是城市孩子体会不了的。在识字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这些生活经验和积累,运用学生已经熟识的这些最基础的语言材料,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卖”“买”二字时,我就利用了农村学生与父母一同到集市做买卖这一独特的生活经历,有的说:“要开学了,我戴着小草帽跟妈妈到市场卖柑子。下午,柑子卖完了,妈妈带我到百货商店买文具。有柑子就是卖,卖完柑子就去买文具”。有的说:“上午我与妈妈去卖菜,太阳真大呀,妈妈让我戴上草帽。下午,太阳下山了,妈妈给我买了好吃的糖果,我们高高兴兴回家了。戴草帽是‘卖’,没有草帽是‘买’”。这样一来,不用反复教导,学生很轻松地记住了这两个字,避免了“卖”“买”不分这一现象的发生。

二、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探索

“大语文教学观”着眼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认为语文教学组织形式应由“一体两翼”组成。要求搞好语文课堂教学,创设语文学习环境,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教师要树立教材、教室、课本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的观念,语文的课程资源还包括工具书、图书、报纸、电影、电视、网络、演讲会、展览馆等,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一)以课文作为学习的背景,组织语文的综合性学习

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我引进了当时刚开通的跨海铁路海南铁路是如何用轮渡过海峡,以及正在修建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的施工者们是如何克服高原的恶劣气候和地理环境,如何过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最后让学生去查阅有关资料,以书信的形式告诉詹天佑:当今中国铁路的发展,让詹天佑知道,继他之后中国一代又一代的铁路人承前启后、艰苦奋斗,创造了世界铁路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这就打破了一贯采用的以赞扬詹天佑结束本课教学的方法,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

(二)有意识地优化整合教材资源

在传统的教学概念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教学大纲编制的,这就意味着“课程”中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改动课程,也无须考虑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教学,课程和教学成为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给予了教师优化教学资源、分解整合教材的权利,这就要求教师把握教材的整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把一些内容整合在一起,这样既可以减少教学时间,又能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如高年级的成语积累、名言、警句等内容分散于整个教学段之中,每个单元要求学生背十到二十个,教师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办法,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没有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趣味成语,指导他们诵读《三字经》《论语》《大学》等经典中的名言警句,再组织开展如“成语赛场”“读书擂台赛”等语文实践活动。这样既调动学生学好语文的积极性,又能让他们从读书活动中体会到祖国文化的博大,受到传统美德教育。

三、加强学科之间交流的探索

学科教学离不开语言的沟通和交流,这个过程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运用语言的过程。我们提倡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多沟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觉吸收、运用其他学科语言。众所周知,广西是山歌的海洋,龙胜更是山歌的故乡,四年级的音乐教材中有一首歌是电影《刘三姐》的插曲《对歌》,看到学生学完这支歌后仍有极大的兴趣,我灵机一动:何不借机开展一次语文实践活动——用《对歌》的曲子填词。于是,孩子们有的三五人一组,有的单独行动,有的甚至向喜欢山歌的长辈求教。第二周一节新的音乐课诞生了,大家模仿《刘三姐》中的对歌场面,优美的歌词不乏现代的高科技产品:电脑、电视、电话、手机……这是音乐课吗?不,这是一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

小学生生性好动,他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莫过于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最容易萌发学习激情。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各科中也无处不含语文。在学科整合中找到语文实践活动的生长点,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四、自然风光、民风民俗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龙胜是大桂林旅游区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这块钟璘秀丽的土地上,生活着苗、瑶、侗、壮、汉等各族人民,他们都有着自己淳朴的民风民俗。近年来龙胜的旅游方兴未艾,各种民俗风情游、农家乐游如雨后春笋,“打出品牌,推销自己”是流行在侗乡瑶寨最时髦的语言。利用这些教学资源,我组织学生开展了“让你了解我的家乡”活动,要求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查资料等形式了解本民族的民风民情,本地方的特产以及自然风光,然后写一篇推荐自己家乡的文章。活动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交上来的作品也精彩异常,有小组合作分章节式的、有以书信的形式、也有写成导游词式的,还用山歌的形式向世人介绍,有的还配上了精美的插图。

上一篇:写追求的距离的作文下一篇:拜寿行礼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