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多媒体作用分析论文

2022-04-29

摘要多媒体技术运用于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的误区和弊端。为了更好地建设新型语文课堂,笔者对语文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情况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中小学语文多媒体反思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语文课堂中多媒体作用分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课堂中多媒体作用分析论文 篇1:

试论多媒体对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

摘要:在中职语文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各种教学情境,能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提供多种模式,同时还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转换。在语文课堂上,多媒体对优化课堂教学效率,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等方面都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多媒体 中职语文 课堂教学 影响

所谓多媒体,指的是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集成进计算机,使信息表现声、图、文并茂。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日益成熟,成为当今课堂教学中一种常见并且重要的教学手段。众所周知,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语文学科基础都比较薄弱,而语文又是一门必修的公共课,也是学生发展思维、培养情感、提高自身素养的基础课。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薄薄的教科书是学生唯一的世界,黑板加粉笔主宰了一切,在教学方式上,都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着,这样的课堂教学既不利于学生想象思维的拓展,又无法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如今多媒体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语文课堂上,为传统的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教师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模式都在慢慢地改变,多媒体对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多个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多媒体改变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情境,为“教”提供丰富多样的手段

情境教學法,就是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通过学生主体参与、师生互动来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将教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情境教学法是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提倡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而课堂情境的创建,往往需要大量的图像、音乐和视频等素材,这在传统的中职语文课堂上难以实现。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课堂,能够打破以往课堂教学的局限,将学生很快带入课文的情境中去,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图片塑造情境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语文不再是“重点学科”,他们不愿意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如何能用生动的形象来塑造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语文教师必须考虑的一个教学环节。图片恰恰就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面对图片,学生能直接、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中职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内容需要图片的展示,如散文或诗歌的意境图、小说戏剧的生活原形图、说明文的实物示意图、作者肖像图、建筑物图像、记录历史事件的珍贵照片等等。如讲到说明文《看看我们的地球》时,先展示地球在太空中的摄影图,接着展示地球的结构示意图,让学生充分了解课文中介绍地球外部构造的各个方面,最后还跟热门的新闻事件联系起来,展示中国的探月计划和美国的火星计划等图片,用图片塑造一个既有天文又有地理的课堂环境,直观地将课文的知识带给学生,并且还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除了直观地展示课文的知识之外,图片在塑造隐晦难懂的诗歌情境中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朗读诗歌《秦风·蒹葭》时,展示一幅在清晨薄雾笼罩下若隐若现的一大片芦苇丛的图片,塑造一种荒凉、清冷的意境,再将之与诗歌中所要表达的那种对爱情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了解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的方式来塑造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深刻地领悟教材内容,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欣赏力。

(二)音乐领悟情境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联想和想象的艺术,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相对于文字,用音乐去创设情境往往更能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把音乐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创设一种具有强烈感染力和鼓动性的“情绪环境”,往往能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授《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时,可以插播邓丽君的歌曲《几多愁》,由于这首歌曲本身的歌词就与《虞美人》这首词的内容一致,加之在邓丽君温婉哀愁的演唱之下,学生不仅很容易就进入到词中描写的“愁”的情境中去,并且轻轻松松就记住了词的内容。再如讲授《春江花月夜》时,在课文朗诵环节,可以播放著名的古筝乐曲《春江花月夜》,做一次配乐诗朗诵,让学生的想象在音乐中驰骋,在脑海中描绘一幅春夜月光笼罩下大自然淡雅清幽的美景,并且在音乐中感悟人世间的离愁别恨。再如,讲授说明文《大自然的音乐》时,播放班得瑞演奏的《森林狂想曲》,这首乐曲穿插着大自然中许多小动物发出的声音,音符朴质动听。在音乐的烘托之下,学生通过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走近作者,同作者一起思考,一起探索,一起感悟,本来晦涩难懂的说明文,却变得情趣盎然。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音乐让学生感悟情境,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性,使学生能从深层次上去体味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意境,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进行审美能力。

(三)视频理解情境

在中职课程中,语文由于不是专业课程,所以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并不大。又因为教材中的经典课文大多是深奥呆板的面孔,而中职生喜欢的却是小说、商业电影、电视剧、各种形式的广告、通俗歌曲、休闲报刊、卡通音像制品、MTV等,这些事物比起传统的文字更容易进入中职生的视野。因此,如果在讲授课文的同时,能利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有关的视频,那么,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而且还能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学习《景泰蓝的制作》这一文章时,先将《国宝档案》中有关景泰蓝的介绍的视频放给学生看,在视频中出现许多做工精美、色泽靓丽的景泰蓝工艺品,学生看了视频之后,不仅能了解到什么是景泰蓝,而且还对景泰蓝这项工艺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虽然还没有接触到课文的内容,但已经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接着按照景泰蓝的六道工序将视频分成6个部分,课文每讲完一个工序,就将一小部分视频播放一次。这样一个阅读文字与播放视频相结合的过程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让他们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牢牢地记在了心里,远远超出让他们死记硬背的效果。再如,在讲授《宝玉挨打》的时候,先播放影视作品《红楼梦》中有关《宝玉挨打》的视频,让学生在还没学习课文之前就能理解宝玉为挨打的前因后果,也了解到宝玉挨打的整个过程。看完视频之后再来学习课文,学生不再局限于晦涩难懂的文字,而是自然而然能与视频的内容结合起来,对于课文理解起来也得心应手。

二、多媒体改变中职学生的学习模式,为“学”提供形式多样的途径

传统的中职语文课堂,主要采用的“讲授式”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结构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主宰课堂的是教师,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这样阻碍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另外,由于教学方式的单一,也导致学生学习模式的单一,在课堂上学生除了聽教师讲之外,就是动手做笔记,这样使得中职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十分枯燥、单调,无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之中提倡的是“探究性参与”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是以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为心理基础,以自主探索、研究创新为主要行为方式,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而提出的,用以规范学习者学习行为的一种学习模式。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学生很难进入到这种学习模式,但随着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应用,学生的学习途径产生多样化,为探究性参与学习的实施提供基础。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构成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之一,学生对一件事感兴趣时,往往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可见,只有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去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特别对于中职学生,如何在学习课文之前就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显得十分必要,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应该没有多少学生会主动地去预习,但利用多媒体在课前创设问题,却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如在讲授课文《失街亭》之前,先播放《三国演义》中相关的影视作品给学生观看,同时提出问题“街亭失守是谁之过”让学生思考,提示学生在观看影视作品时应注意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以此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又能够通过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到分析课文的时候,学生基本能够掌握课文的线索,对于课文的学习也不会感到枯燥无味。

(二)利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中职的语文课文中有一部分是文言文,而中职语文的课时有限,因此怎样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这一部分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基本掌握文言文课文中的各项要求,这是中职语文学习的一个难题。传统的课堂学习往往比较费时,而在多媒体课堂上,利用课件来学习古文经常能达到事倍功半的学习效果。如学习文言文《郑伯克段于鄢》,课文内容描写的是一个春秋时期统治阶级内部为了争夺国君权位而进行骨肉相残的历史故事。由于课文选自《左传》,这本书成文的时间距离现在比较长,再加上本身又是一本史著,因此,课文内容晦涩难懂,学生学习的难度较大。在讲授课文时,利用课件可以先用图片展示学生初中时期学习过的课文《陈涉世家》,由于《陈涉世家》选自《史记》,这本史书学生在初中时期已经基本了解,在讲课的时候,将《史记》和《左传》作比较,将两者之间的不同通过幻灯片展示出来,这样学生就能很快掌握有关《左传》的相关知识点。接着,利用多媒体展示《七步诗》和“玄武门之变”的图片,将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熟知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最后在课件中把课文中的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出来。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学习,可以将课时压缩为原来的一半,而且学生通过这样的课堂学习,不仅能够全面了解课文内容,又能够掌握课文的重难点,学习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利用多媒体构筑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写作能力是一个人语文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现,习作过程体现一个人观察、领悟和表达事物的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写作是学生学习语文一个重要的环节。在传统的中职语文课堂上,写作文往往是给学生一个题目然后就进行写作,这样的方式枯燥无味,学生很难把握作文题目的方向,经常会出现下笔难的现象。另外,这样的写作模式也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往往只需从作文题目中去记忆世界,无需体味世界,只需重复生活,无需创造生活,学生的感受能力在不知不觉中退化了。采用开放式作文题目,辅以多媒体手段,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例如布置作文题目《梦想》时,播放热门的电视节目《中国梦想秀》中一些比较精彩的视频,学生从中了解到平凡人为追求梦想而付出的努力,并领悟到梦想的真谛,同时播放一些青春励志歌曲如《水手》《超越梦想》《相信自己》等。借助多媒体手段营造这种浓烈的氛围,使学生能够释放心灵,张扬个性,自然而然进入写作的亢奋状态,写出颇具特色的文章来。

三、多媒体改变传统课堂的师生关系,实现两者之间的角色转变

在传统的中职语文课堂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只是被动地学习,这种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师预设好的,忽略了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和偶然性。教师是在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看待学生的,这样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师生之间缺乏感情交流。但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环境下,多媒体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起网络平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学生进行任务教学活动。同时,在情感交流方面,多媒体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从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组织者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新课程改革提出来的口号。如何实现这个口号?就需要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由课堂的主导者转变为组织者。但是可以发现,在传统的中职语文课堂上,教师缺乏转换角色的硬件条件,而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为成学习的主人。在上课之前,教师设置与课文有关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知识。在上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复习知识点上,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知识竞赛题或者辩论题,采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形式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时,先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收集有关荔枝各方面的资料并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对荔枝这种水果作个简单的介绍,在上课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收集来的图片和资料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线索,从而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最后组织一场水果知识竞赛,通过这样的课堂形式,教师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成为真正课堂的主角,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课堂氛围也变得和谐、热烈。

(二)学生从课堂学习的被动者转变为主动者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往往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学生是被灌输知识的对象。但在信息教育中,利用多媒体,学生可以很好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来,学生可以随时对教学内容提出质疑,并能很快得到解答。这样的角色转变使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从“被灌输”转变为“主动探索”。如在讲授课文《智取生辰纲》时,先让学生在上课之前收集与课文有关的各种资料,并设置问题——“生辰纲如何‘智取’?”“智取生辰纲能成功的条件有哪些?”“智取生辰纲带来什么后果?”在上课的过程中,有学生自己做图片展示“智取生辰纲”的过程,有学生将有关的漫画扫描成图片做成幻灯片,有学生找来影视作品等等。然后,全部学生进行讨论问题“智取生辰纲能成功的条件有哪些?”最后,有学生将《智取生辰纲》在《三国演义》中的章节前后联系起来,总结出“智取生辰纲带来什么后果?”的答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讲”的成分变少了,学生“探究”的成分增加了,在课堂中,学生借助多媒体完全参与课堂学习的每个环节,学生的角色由以往的被动转变为主动。

综上所述,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中职语文课堂的影响十分深远,它为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只要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上坚持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点,为课堂教学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就能够激发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让他们自己主动学习语文,真正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宁来.音乐与语文课堂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8(3).

[2]吴洪波.浅谈多媒体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技术,2012(8).

[3]刘权石.多媒体教学之我见[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2). (责编 张亚欣)

作者:关晓敏

语文课堂中多媒体作用分析论文 篇2:

对中小学语文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反思

摘要 多媒体技术运用于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的误区和弊端。为了更好地建设新型语文课堂,笔者对语文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技术的情况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中小学 语文 多媒体 反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创新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通过掌握和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在处理图文、动画、视频、音频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将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可以转化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师生角色,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创造更好的学习情境。但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给传统教学方式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误区。因此,反思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运用的不足并提出对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多媒体技术运用的误区及弊端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中小学语文课堂中多媒体运用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滥用多媒体技术,“无多媒体不课堂”。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有的教师便过分地依赖多媒体教学,走向了“没有多媒体不能上课”的极端。另外,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像信息,并在课堂上过多运用,以视听代替朗读,导致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语文是一门讲究形象思维的学科,要求老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情况随机应变,而多媒体教学在这一点上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很多时候,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板书、问题及其答案都做了事先设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势必一步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自己设计好的答案。容易使教学过程变得机械化、程序化。多媒体技术的滥用,一方面不利于学生说读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课堂教学的灵活多变和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2 多媒体形式与内容相脱离,学生难以吸收。教师为了让课件丰富多彩,中看中听,总是想方设法地让图画、音乐综合发挥作用。事实上,由于素材的缺乏和内容的抽象,加上多媒体课件制作也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语文课件的制作并不简单。于是,有些教师便“巧妙”地采用一些无意义的动画或彩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做课件,乍一看内容丰富,声、光、影俱全,而在课堂实际操作中,对于课堂教学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俨然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另外。有些教师不明白课堂教学用的课件与指导学生课外自学的教学软件的区别,制作的课件内容大而全,知识涉及面非常广,凡是本课书所涉及的学习内容一概包括了进去。在上课时,教师不加选择地把课件内容全盘照搬,课堂容量过大,造成上课主次不明,学生则一片茫然。找不到头绪,不知该掌握什么。

二、走出多媒体技术运用误区的对策

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必要的。将新课程理念融入语文课堂,怎样让多媒体真正凸现它的优越性,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活力,真正成为辅助的教学手段,是每位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多媒体运用与传统课堂板书相结合。诚然,多媒体这种辅助教学手段有着独特的优势,但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多媒体代替不了老师板书、语言的变化传递给学生的知识信息和情感信息。如果教师不明确自己在教学上的定位,就极有可能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完全违背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本身作为一种教学工具的本质。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牢牢把握这一点,在教学设计时,根据需要恰当运用先进教学手段,做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恰如其分地实现多媒体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辅助功能。

2 多媒体课件制作要体现开放性和灵活性。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应该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训练,如果多媒体教学仅仅是按照预先设定好的流程向学生灌输预设的答案,那它跟我们所批判的“灌输”式教学又有何区别呢?这样的多媒体教学充其量只能叫做多媒体演示,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都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因此,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在课件的设计制作中杜绝把多媒体课件变成按照鼠标点击一步步往下播放的单纯说教;要有意识地加入互动的内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灵活性,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总之,多媒体技术的出现还是新生事物,在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研究其利弊,不断探索完善,更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作者:陈海平

语文课堂中多媒体作用分析论文 篇3: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工具的反思

摘要: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里,多媒体与教学的结合是十分紧密的。在每一节语文课中,甚至一堂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都会使用到多媒体工具。但是多媒体有它的局限性,有它不适用于小学语文课堂之处。本文将分析目前小学语文课堂中多媒体使用存在不当之处的原因,找出问题根源。然后从实际教学出发,探讨解决小学语文中多媒体使用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媒体使用  反思

近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但是多媒体与教学结合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身为一线小学语文老师,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和反思实战教学与多媒体相关的每一个环节,探索解决多媒體使用过程中的问题的策略,以期为其他老师的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一、原因分析,从师到生

课堂的引导者是老师,课堂环节的策划者和掌控者也是老师。因此,我们必须先从自己身上分析原因。在长期的一线教学过程中以及和其他小学语文老师的交流中,笔者认为多媒体工具使用效果不理想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多媒体资源与实际教学衔接困难。目前的常规教学中,几乎每一节课我们都会用到演示文稿,但是老师们的演示文稿大多来源于网络或者其他老师以前的演示文稿资料。由于时间紧、课程多,大家只能使用这些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演示文稿资料,所以衔接不当、有些环节PPT使用生硬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技术缺失。大多数老师对多媒体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是比较低的,只有少数年轻教师和信息技术课老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较好。受技术限制,老师在课堂中灵活调整演示文稿或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修改PPT都有一定障碍。有些时候,老师会觉得力不从心,无法驾驭多媒体技术。

第三,思想认识不足。电子信息和多媒体教学在最近五年到十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但是许多教师对“如何在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互联网教学中找到平衡点”这个问题还没有明确的答案,更不要说在学科上做到有机结合。中年甚至年龄更大一些的老师,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仅仅浮于表面,而部分年轻教师因为电子产品使用较多,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倚重多媒体,“走马观花式”教学势必会影响学生的知识吸收。归根结底,这是由于老师对多媒体技术运用的认识不充分,所以要解决问题就必须从这个方面去寻找突破口。

此外,我们还要从学生方面分析原因。以高年级语文课文《学弈》为例。它是《孟子·告子上》中的一个故事,篇幅总体较长,生字生词多,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也密集,是一篇难度较大的古文课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较多的演示文稿,包括作者介绍、重点字音、多义词和文章结构划分等部分的内容。但是小学生的信息处理和提炼能力不足,他们的注意力会被整体的知识网分散,这与小学生的大脑学习特点紧密相关。小学生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个点,逐个击破,主动思考,才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古文学习中,有很多学生在多媒体使用较多的课堂实践之后表示自己没有听明白,或者漏掉了很多知识点,需要再次询问。这个普遍的教学反馈情况,侧面可以说明,对于小学生而言,难度较大、重点很多且需要逐个突破的文章,实际上属于不适合多媒体呈现的内容。同时,小学生本身注意力容易分散,他们在一节课中注意力能高度集中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0分钟。虽然学生们在游戏、比赛、实验等课程中往往注意力会高度集中,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过于花哨和华而不实的多媒体使用,只会导致过犹不及,造成低质量课堂。

二、正本清源,探索策略

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理性反思才能更好地实践。张晓建老师在论文《浅谈多媒体应用的有效策略及误区——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中,就明确提出多媒体使用切忌“喧宾夺主”,必须要结合学科特点。多媒体也绝不仅仅局限于大家使用最多的PPT,各种音视频都是多媒体资源。他还谈到,其实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对于渲染氛围、创设情境、打破时空限制、引起学生共鸣作用是巨大的。

笔者认为,作为一线教师,要用好多媒体,首先必须做到不为用而用。我们不能把多媒体教学当成一种非做不可的事情、一种赶潮流的行为,而要思考如何灵活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受,获取更多的知识,有更好的课堂体验。我们需要凭借我们自身的教学经验,找到交互使用各种多媒体的方法,提高我们自身的教学素养。

在这一点上,学校可以开展更多的科技培训活动,培养学科组的多媒体带头人,为教师提供学习新技术的环境和了解新技术的渠道。提倡教师多自己动手制作演示文稿和其他多媒体教学资源,团队合作解决新教材修订状况下演示文稿资源匮乏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相信老师的一线教学与多媒体的黏合程度会有很大的提高。另外,针对前文提到的认识不足的问题,如果能多开展一些相关的讲座和优质多媒体教学课评选活动,老师们一定会在参与中捕捉到多媒体使用的方法和技巧,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

其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具体分析每一课的情况,有针对性地使用多媒体资源。比如一些需要拓展大量知识和背景相对复杂的课文,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多使用多媒体,让学生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是一些思考空间相对小,或者问题明晰的课文,课堂教学中就不能频繁使用多媒体,不然会导致学生产生不愿思考的惰性。

最后,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和接受情况,视学生的课堂状态灵活调整多媒体使用。如果发现学生对某种模式适应能力很低,就应该及时停止,在修正之后再酌情应用到教学之中,切莫盲目使用和实践。

展望未来,多媒体和传统课堂结合是一种教学趋势,如何在传统教学和现代化教学实践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以收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每一个一线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无论课堂环境怎么变化,课堂的重点都是学生,怎样最大限度地让多媒体课堂为学生服务,是我们要不断反思的根本问题。在不断反思与实践中,相信在未来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多媒体实践能力会逐步提高,一线语文教师会创造出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成熟的新型课堂。

参考文献:

[1]范海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存在的误区及对策[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3(7):120.

[2]张晓建.浅谈多媒体应用的有效策略及误区——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8).

作者:张燕

上一篇:农村ELES模型居民消费论文下一篇:新课程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