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和谐氛围分析论文

2022-04-23

[摘要]积极关注课堂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教育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营造和谐氛围、捕捉有效信息、分析错误认识、绘制文本图示等方法,关注和促进课堂生成。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完美,使语文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场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课堂和谐氛围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课堂和谐氛围分析论文 篇1:

构建语文和谐课堂氛围的有效策略摭探

摘 要:构建语文和谐课堂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文章论述构建语文和谐课堂氛围的重要性,分析语文教学现状,探讨构建语文和谐课堂氛围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和谐课堂氛围;策略;教学效率;教学质量;核心素养

效率和质量是教学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就要注重构建和谐课堂氛围,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探讨构建语文和谐课堂氛围的有效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语文和谐课堂氛围的重要性

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和谐课堂能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与新课改教学理念相符,能够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构建语文和谐课堂氛围能够实现寓教于乐,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主线,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有效引导,让学生爱上语文学习。构建语文和谐课堂氛围,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降低学生学习压力,使课堂更有吸引力。构建语文和谐课堂氛围,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积极性更高,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和谐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敢于质疑问难,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情感体验。课堂氛围和谐融洽,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沟通会更加顺畅,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构建语文和谐课堂氛围,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权,使他们可以按照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在课堂中不愿意受到过度的约束,对于新鲜事物探索欲望强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对学生过于约束,就会影响学生想象力的发挥,限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降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在构建语文和谐课堂氛围的过程中,教师要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以更好地吸引学生,让学生注意力保持长时间的集中。

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入,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但部分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教学模式较为呆板。一些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灌输式教学,向学生灌输语文知识,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呆板的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学生活泼的天性相违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师生互动交流较少。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仅关注教学进度和学生学习成绩,忽略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学生互动交流较少,不仅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同时师生关系也不够和谐。极少数教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置之不理,或采用呵斥、责备等方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对教育教学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第三,对学生主体地位不够重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当前教育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学生主体地位不够重视,往往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教学,不考虑学生能否接受和理解,导致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课堂教学氛围沉闷、枯燥、单调,降低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第四,教学内容较为单一。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延伸和拓展,仅是照本宣科,导致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构建语文和谐课堂氛围的有效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年龄小,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基于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为此,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规律,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和生动性,确保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在课堂中保持长时间的集中。为此,教师要对学生的兴趣点、行为方式和认知规律等进行了解和分析,同时深入研究课堂教学内容,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使之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结合。教师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创设教学情境,将学生的兴趣点融入到情境之中,以保证创设的教学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酸的和甜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感悟生活哲理。教材采用连环画形式进行编排,以狐狸、小松鼠、小兔子、小猴子等动物形象进行表现。为此,教师可在课堂中创设角色表演情境,让学生演绎这些角色。学生在演绎过程中能明白凡事都必须亲自尝试、不能人云亦云的道理。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到学生思维能力较弱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2.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课堂中往往会有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应该给予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将这些创新想法运用在写作中,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在以“花园一角”为题的写作过程中,一个学生写道:“一棵向日葵遮住了太阳,为我和我的小伙伴提供了一片阴凉。”这句话是学生的观察所得,蕴含丰富的想象。教师如果纠结于向日葵的大小,就会束缚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学生对于寓言故事有很高的学习兴趣,但很多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的结局都具有开放性,会有许多悬念。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为这些故事续写结局,或换一个结局。这种写作训练方式,能让学生体验自己创造的童话世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转变教学观念,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教学实践证明,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就要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在课上课下要多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喜欢老师,就会喜欢老师所教的课程。具体而言,教师的工作态度、精神面貌都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切勿将自己的不良情绪等带到课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运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多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比如,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即使学生回答得不够准确,教师也要肯定学生敢于回答的勇气,以树立学生自信心。教师只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就能构建语文和谐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从而使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总之,构建语文和谐课堂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转变教学观念,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覃丽.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天津教育,2019(36).

[2]王艳玲.快乐课堂——小学语文良好课堂氛围的构建[J].天津教育,2019(24).

[3]刘风波.运用快乐教学打造语文精彩课堂探究[J].成才之路,2018(29).

[4]沈卫芹.基于快乐教育理念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J].吉林教育,2017(45).

作者:胡金秀

语文课堂和谐氛围分析论文 篇2:

追寻动态生成建设幸福课堂

[摘 要]积极关注课堂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教育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营造和谐氛围、捕捉有效信息、分析错误认识、绘制文本图示等方法,关注和促进课堂生成。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完美,使语文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场域。

[关键词]动态生成;幸福课堂;和谐氛围

积极开发课堂动态生成资源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课堂动态生成资源是指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愉悦氛围里,在教师的精心引领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积极互动,合作探究,畅所欲言,迸发出思维碰撞的火花,生成超出教师预设的新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等教学资源。在具有生成性资源的课堂里,学生思维特别活跃,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彰显特长,展示个性化的学习成果,获得了学习的成功感和幸福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的智慧,关注和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把课堂建设成一个让学生收获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成功的场域。

一、营造和谐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平等和谐的氛围里,学生学习兴趣被最大限度地激发,思维活动异常活跃,表现欲望尤其强烈,潜能随时会得到挖掘、发展。这种和谐愉悦的氛围是课堂生成的有利条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用心研读教材,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恰当运用教学方法,把时间和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积极营造适合学生合作学习和深入探究的愉悦氛围,让学生在浓浓的氛围下讨论学习疑难问题,辩论不同观点,建构所学的新知识。在课堂上,教师要与学生和谐相处,做到认真倾听、适时提示、“扶”“放”结合,鼓励学生打破习惯思维的束缚,勇敢地敲开未知领域的大门。教师要摘下知识至尊的帽子,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主动扮演好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探究问题的引领者、完成学习任务的合作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努力攀越知识的高峰,从而获得语文学习的快乐。如,一位教师教学《虎门销烟》这篇课文时,在简要介绍文章的时代背景后,他引导学生在学习小组讲“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鼓励他们在听故事中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起来了。教师一边巡视,一边倾听学生的发言。当一个学习小组提出不理解“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的意思时,教师先和他们探讨“壮举”一词的含义,再让他们朗读描写林则徐指挥销烟后外国商人非常震惊的语句和林则徐对外国商人讲的话。读着读着,学生就豁然开朗了。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驾驭课堂的教育智慧,准确把握好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主旋律,调节好课堂的氛围,保持学生被激发起来的学习热情;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内化记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同时受到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教师要善待学生的发言。对精彩独到的见解,教师要毫不吝啬地表扬,并鼓励学生在全班分享自己的思维方法。“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样,学习的成功感和幸福感就自然漾上学生的心头。对学生不够成熟甚至偏离主题的发言,教师要让无效的生成改弦易撤并回归正题,而又不至于浇灭学生积极思维的激情和兴奋,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做到自主而不任性,自由而不放纵,切不能信马由缰,让学生的思维游离在主题之外。

二、捕捉有效信息

在語文教学中,由于学生阅读能力、知识水平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因此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也存在差异,这正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习一篇新课文,学生反馈的信息是非常丰富的,会涉及多个方面。教师不可能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处理好全部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信息中科学判断并快速筛选,及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并把它们作为课堂教学的新资源,这样就会演绎出别样的精彩。如,教学《一只贝》这篇课文时,学生自学后对课文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交流学习收获时,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为什么说壳的样子很体面?珍珠是怎样长成的?为什么人们说孩子是漂亮的?为什么长成珍珠的那个贝就没有了光泽和图案?‘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生成的这些问题,有些可以让学生继续学习课文自己弄清楚。如果教师逐一讲解,课堂教学就显得平淡无奇,探索的深度、广度不够,没有体现出教学的特色,也挤占了学生潜心研读、深入思考和互相交流的宝贵时间。此时,这位教师表现出教学的机智,顺应学情,马上调整了教学预设,引导学生抓住“‘这是一只可怜的贝,也是一只可敬的贝’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这个贯穿全文的主要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细读课文,合作解疑。这样的课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体。由于探究的问题来源于学生,因此他们觉得课堂学习很有意思。在热烈的气氛中,有的激情发言,有的耐心倾听,有的据理力争,有的详细补充……通过思维的交锋碰撞,学生弄懂了句子含义,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三、分析错误认识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积极探究,会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他们善于思考和乐于表达见解的精神值得肯定。但是,在课堂生成的资源中,有些符合教学主题和学生的成长规律,有一些会偏离教学的要求,有些甚至会背离了文本的思想价值和作者、编者的意图。因此,教师要沉着思考、冷静分析、仔细辨别课堂生成资源的价值。对有开发价值的错误生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错就错,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让学生在再次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自己之前的考虑不够全面、结论不够科学,从而获得正确的认识。这样引导十分有益,既提高了学生的认识,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文蕴含情感的感悟,是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一位教师教学《麻雀》这篇课文时,在讲到老麻雀奋不顾身地从树上飞下来,像石头一样落在猎狗面前,扎煞着羽毛,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时,学生都很感动,能感受到这是一种伟大的亲子力量促使老麻雀准备和庞大凶猛的猎狗展开生死搏斗。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发言:“老师,老麻雀知道自己不是猎狗的对手,想和猎狗搏斗不是自不量力的鲁莽行为吗?”教师明白,这个学生的理解过于片面,与文本的思想价值背道而驰。他微笑地走近学生,先指导学生朗读小麻雀身处危险境地的语句,让他体会小麻雀稚嫩无力、无可奈何、非常可怜的窘境;接着,又指导学生朗读描写老麻雀从树上飞下来准备与猎狗展开搏斗的语句,让学生体会老麻雀不畏强暴和奋不顾身的勇敢精神。读着读着,这个学生认识到:“作为孩子妈妈的老麻雀,她有义务在猎狗面前救出自己的孩子。虽然对救出孩子没有任何把握,但是一种伟大的力量促使她忘记了自己的安危。因此,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救助孩子不是鲁莽的行为,而是勇敢和忘我精神的体现,是值得人们讴歌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当学生的认识偏离主题时,教师不能回避,更不能随便附和,要敢于正视现实。有时可以将错就错,引导学生在朗读和交流中自我感悟,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这种变错误想法为教学资源,让课堂重新回到正确方向的处理方法,会让人回味无穷。

四、绘制文本图示

《故宫》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按照总起—分述—总结的思路行文,清晰有序地介绍了被誉为“人类的遗产,中国的骄傲”的北京故宫,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歌颂了具有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的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一位教师教学这篇课文时,在课堂导入、学习字词、初读感知、理清层次后,放手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带领中外“游客”游览故宫,介绍故宫的建筑艺术和珍贵文物,展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跃跃欲试。教学进展顺利,“导游”在简要向“游人”介绍故宫的位置、名称和历史后,领着“游人”从南面的午门开始,开启了游览故宫之旅。这位教师细心倾听,发现“导游”的语言比较生硬,没能把故宫建筑艺术的特点详细地介绍,游览的顺序也不是很清晰。这时,一个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说他把游览故宫的图示画出来了。教师接过一看,立即表扬了这个学生爱动脑、善于想办法解决问题的精神;然后让全班学生拿出白纸,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把作者游览故宫的顺序画出来。为完成绘画,学生再次研读课文。当再次 “导游”時,刚才的问题迎刃而解,“导游”工作起来信心十足,完全沉浸在语文学习的幸福之中。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这堂课里,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果断采纳了学生悟出的学习方法,改变了教学预设,顺利解决了教学问题。根据课文内容绘制图示时,学生需要反复细读文本,弄懂内容的前后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开动了脑筋,内化了知识,建构了知识,感受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湛,理解了“故宫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和陈列于室内的珍贵文物,构成了一座永恒的文化殿堂”的真正含义。

生成让课堂变得精彩,且充满生机和活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面对预设的生成或者是意想不到的生成,教师不要只停留在生成的表面,而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仔细分析,并加以有效利用。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更加完美,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地方。

[ 参 考 文 献 ]

[1] 李玉飞.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2(7).

[2] 胡庆芳,何永旺,杨利华,袁菲.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于志梅.善待“意外”,生成精彩——语文课堂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J]. 教育科研论坛, 2009(11).

(责编 韦 雄)

作者:马东光

语文课堂和谐氛围分析论文 篇3:

和谐的语文课堂

主持人语:

和谐社会不仅是一种政治局面,更是一种经济效益。和谐课堂不仅是一种教学氛围,更是一种教学效率。我们向往和谐,我们更要构建和谐。和谐课堂的含义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因素,怎样才能构建和谐课堂,相信通过下面这组文章,你会有一定的了解。我们更希望你的课堂是和谐的,你的学生如鱼得水,自由畅快地在知识的海洋里游泳,获得知识、能力以及人格的全面和谐发展。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编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和谐”的解释是:“配合适当和匀称。如:音调和谐、画的颜色和谐等。”(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版,第510页)其含义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涉及两个因素以上,二是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三是这种联系是整体优化的。语文课堂的因素是多样的,而且是多变的,寻求语文课堂各因素之间的整体和谐,对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

一、追求和谐的价值取向

(一)从文化学的角度看,追求和谐是一种理想的人文观

我们不妨从文字学角度解释一下“和谐”的意思。“和”字由“禾”与“口”组成,“禾”就是粮食,“口”就是用嘴吃粮食,基本的意思是有粮食吃,引申义为解决了衣食住行的生活问题。“谐”字由“言”与“皆”组成,“言”就是说话,“皆”是大家都有的意思,就是说大家都能说话,都有交流、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和机会。可以这样简单地判断:“和”是一种生存的权利,“谐”是一种民主的权利。这是对“和谐社会”的一种文化学描述。

从文化学角度看学校,应构建“和谐学校”。其特征是:布局合理、环境优美、气氛高雅、精神舒畅。我们可以通俗地把这样的学校比喻为“花园、乐园、家园、学园”。

从文化学角度看语文课堂,应追求“和谐课堂”。其标志是:目标共有、资源共生、人际共和、成功共享。

从文化学角度审视语文课堂教学,既是一种现代教育视野,更是一种教育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和谐是一种文化观念,是一种人文的认识和感受,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

(二)从发展观看,追求和谐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其要义是:其一,发展是硬道理。以“发展”作为评价的指标和归宿。其二,发展是科学的。发展不应是人为的、盲目的,应遵循科学理论的指导,寻找发展的科学规律和特点。其三,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不是暂时的,而是长远的、永久的。其四,发展是整体和谐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天地人和”:人与天和谐、人与地和谐、人与人和谐。

由此可以引申出语文课堂的科学发展观: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可持续的、和谐的发展。

二、和谐课堂的特征认识

(一)规则是和谐的基础

规则是构建语文和谐课堂的基础。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说的是没有规则和秩序是办不好事情的。有规则,语文课堂教学才会有序,才有和谐可言。企业用规则管理人、财、物,学校用规则规范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从和谐的角度讲,规则能产生教学效益。

1.规则的规范性和灵活性。规则是一种规定的法则、要求,它是对大多数人的一种言行限制。但是,它不只是管制人,而且是在保护人的同时规范了人的行为。规范的行为是和谐的重要内容。规则的制定和使用又是非常灵活的,有成文的,也有不成文的;有约定俗成的,也有大家认同的。和谐的语文课堂应形成一种把规则灵活运用于语文教学行为中的良好意识和能力。

2.秩序的多样性和整合性。语文课堂教学“循序渐进”中的“序”包括教材的逻辑顺序、学生的学习顺序、教师的认识顺序、课堂的教学顺序。只有把以上的“序”进行逻辑地、辩证地整合,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过程、评价各因素才能趋于和谐。

(二)多元是和谐的条件

和谐只有在多元的条件下才有可能真正发生。所以,多元与和谐之间就有一种内在的联系,多元为和谐提供了条件,和谐在多元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和谐的语文课堂尽管需要有绝大多数师生都认同的规则,但课堂现实中总是存在多元现象。

1.课堂的差异性。从纵向看,师生的IQ、EQ是有水平上的高低之分的,必然造成对问题认识和理解上深浅的不同。这可以用传统的智力理论加以说明。

2.课堂的多样性。从横向看,师生的IQ、EQ的类型和表达也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各人的文化背景也是各异的,所以,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可用现代的多元智能理论进行诠释。

一个和谐的语文课堂必须承认多元,尊重多元,整合多元。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宽容、兼容的心态。没有一种包容的气度,课堂很难和谐。我们待人处事要求“留余”(留有余地),我们写字要做到“和而不同”、“违而不犯”,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面对多元,我们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整体体现水平,细节体现精彩。

(三)认同是和谐的保证

认同是构建和谐课堂的重要保证。认同是彼此之间的一种默认、认可、赞同、趋一,使双方的深入沟通、交流、对话成为可能。和谐的语文课堂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共鸣的,态度是一致的,价值观是趋同的。

1.课堂常规的认可。我们可以对语文教学常规进行行政规定或开放式讨论,但都必须使师生双方认可,方能发挥教学常规应有的作用。有时教师对课堂常规做出单方面的规定,学生不认可,甚至各执一端,课堂就会混乱。所以,对学生进行诸如课始礼、报告、举手等课堂常规的教导,使其在心理和行为上认可,对课堂的和谐是很重要的。这样的课堂是“预设性和谐”。

2.教学思路的趋同。一堂课、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思路各不相同,这是常见的教学现象。在积极倡导多元解读的今天,应对各种教学思路表示认可,并积极加以引导。如:《落花生》教学中,学生有两种观点:其一,做人应该像花生一样,外表虽然粗糙,但内心很美。其二,做人应该像苹果一样,不但外表漂亮,而且内心又美。教师应该在认可这两种观点的基础上深入引导对话,使大家的意见趋同:做人应该像苹果,但在外表有缺陷的情况下,花生精神是可贵的。这样的课堂是“动态性和谐”。

3.教学方法的接受。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的条件、作用和对象,教师应以开放的心态赞同、接受。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才会生动活泼,充满生命活力。如:《船过三峡》教后可让学生写写读后感,可以是有感情地朗诵,也可以画几幅图,还可允许学生做导游进行介绍。这样的课堂是“多样性和谐”。

(四)协调是和谐的机制

语文课堂教学存在太多的差异,有差异就有矛盾。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有化解矛盾的机制和能力。和谐的课堂不是没有矛盾的课堂,但是教师可以使矛盾趋于平和,不至于演变成冲突。如果没有调控能力,从而导致矛盾的激化、冲突,就无法和谐。

和谐不是一种“和和气气”的情调,也不是一种“平安无事”的心态,而是一种主动地协调。教师犹如调琴师、调酒师,周旋于课堂的各个场所和环节。当然,协调的方式多种多样,合作是一种协调方式,竞争也是一种协调方式。

1.低度和谐。课堂上各个因素之间初步的协调,有较明显的预设痕迹,表现为过程合理、环节相扣,但不够自然流畅。

2.中度和谐。课堂上各个因素之间比较协调,有良好的流畅感,表现为整体较和谐,有较明显的特色。

3.高度和谐。课堂上各个因素之间十分协调,整体感明显,表现为结构合理、流程自然、方法灵活,富有实效。

三、和谐课堂的构建思路

(一)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1.师生的民主意识。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和谐课堂的主要内容。而民主意识、平等观念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是一种“平等对话”,学生是舞台的表演者,教师是主持人。

2.课堂的参与文化。语文和谐课堂需要一种和谐文化的引领,其重要思想是“参与”,主要内容是“三全”: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语文和谐课堂要防止课堂上学生的假性参与、惰性参与。

3.信息的对称思想。保持信息的双向、多向沟通,可以增加教学的透明度,达到相互之间的了解、理解和谅解。信息对称,交流就畅通,课堂也就逐步和谐了。

(二)弹性高效的课堂教学规则

1.教学规则的形成。要对语文课堂的各种规则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说明。只有规范教学行为,课堂才是和谐而高效的。规则的形成是一个通过内外力不断“促成”的过程。其主要思路是:教师促成规则、集体促成规则、任务促成规则、自我促成规则。其中学生自我促成规则是一种“自律”的活动,有别于“他律”,是构建语文和谐课堂的内在动力和保证。

2.教学结果的提升。我们可以用“效果”、“效率”、“效益”来描述课堂教学结果的各种状态。“效果”关注课堂教学结果的某一指标,但很少考虑达到这个结果所付出的劳动。“效率”则是课堂教学的结果优劣与所付出劳动多少的比率。“效益”既关注课堂教学结果的综合指标,又关心所付出的劳动多少。和谐的语文课堂的教学规则、行为和结果都是高效益性的,用较少的劳动量获得较多的、较全面的教学结果。

语文教学结果的最终指标可以是不同层次的,如:负效(教错)、无效、低效、中效和高效。一位教师在《荷花》第一段教学时重点讲解了“冒”字,并再三指出:“‘冒’字上面是个‘曰’字,下面是个‘目’字”。殊不知,他教错了。“冒”字上面不是“曰”,它的最后一横左右都是不着边的。这样的教学不仅是无效的,而且是负效的。一位教师教《黄山奇石》的首句“黄山是世界闻名的风景区”,他先分析这句话共有三个词组成:“黄山”、“世界闻名”、“风景区”,分别以A、B、C为标志;再让学生对这三个词进行改变顺序组成新的句子,大意不变。这既训练了语言,又训练了思维,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调动起来了,真可谓一箭三雕呀!这就是高效的语文课堂。

(三)多元整合的课堂教学设计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从单一维度思考,而要从多元角度考察。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也应从多方面、多层面进行设计和整合。当前课堂教学“整合论”的提出,为和谐的语文课堂提供了新的思路。

1.多种教学目标的整合。语文课堂教学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这是众所周知的。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把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和谐的目标体系。要防止关注了某一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却忽视了另外两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的“三分之一现象”。同时,应对教学目标的众多特性进行整合,实现整体和谐。诸如,目标的单一性与多元性、认知性与交际性、群体性与个体性、外显性与内显性、长期性与短效性等,都需要从整体和谐出发进行权衡和处理。

2.多种教学资源的整合。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已经逐步从关注教学形式为主转向关注教学内容为主,即从“方法时代”走向“内容时代”。教学内容是由各种教学资源汇合而成的,例如,课内与课外、教师与学生、文本与媒体等资源。对各种教学资源要进行整合,使其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对此应注意两点:第一,课文只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而不是全部。第二,各种教学资源都应从教学目标出发进行内容、数量上的取舍,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

3.多种教学因素的整合。制约语文课堂教学的因素是众多的,有教师与学生、内容与形式、数量与质量、情趣与理趣、过程与结果等。一个和谐的课堂不应是单一因素的凸起,也不应是彼此毫无关联,更不是本末倒置,而是符合内在规律的辩证统一和协调。

4.多种教学方式的整合。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包括四种类型:教授方式、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资源呈现方式。各种方式又包含多种方法。方式、方法本身没有优劣之分、高低之别,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为教学目标和内容服务,如何把几种教学方法进行整合,使课堂更加和谐。例如:学思结合、学用结合、说写结合、读写结合等教学方法,都是行之有效的整合的产物。

5.多种教学评价的整合。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对整个课堂教学都有强烈的导向作用,这要求评价必须客观、全面、和谐。各种教学评价内容和方法必须发挥各自优势,以求整体和谐。即使是课堂评价语言也应做到内容、语音、语速、态度、表情等方面的和谐一致。

(四)化解课堂教学矛盾的技巧

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的一个很重要方面是化解课堂上的各种不协调的因素,理顺各种不协调的关系,从不和谐到和谐,从较少的和谐到较多的和谐,从低级的和谐到高级的和谐,最终形成和谐课堂。

1.归因。面临不和谐的课堂首先是要分析原因,只有找到了不和谐的真正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寻找对策。

2.协商。在找到了不和谐的真正原因后,就要与学生民主协商解决的办法。一位五年级后进生的作文第一稿写了126个字,其中8个是错别字。教师第一次找他来协商:你把文中的错别字改过来,给你60分。这位学生改了,给了60分。教师第二次又找他来协商:你把过程写得详细点,字数252字以上,给你70分。这位学生写到了252个字以上,得了70分。后来,这位学生主动要求改作文,并主动要求老师提意见,他先后对作文改了6次。一年后全县作文竞赛,他获得了二等奖。可见,协商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和谐的重要法宝。

3.调节。对不和谐的课堂要进行有技巧的调节。可以是微观调节,也可以是宏观调节。调节的技巧我们可以学学“三十六计”:攻心至上、缓兵之计……有一次上《五彩池》时,一位学生脱口而出:“老师,五彩池可以游泳吗?”这是课堂的不和谐音符,该如何处置?方法有四:一是不予理睬,二是简单批评,三是留作课外查资料,四是正确引导。一位教师采用了第四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说:“是啊,这么美的五彩池如果真的可以游泳就好了,那我也很想去游泳。能不能游泳取决于很多因素,比如水池的位置、大小、深浅、水温、安全等,大家再读读课文,然后讨论一下。”课堂里热闹非凡。尽管最终讨论出“不能游泳”的结论,但大家都全力地去课文中寻找答案了。这个调节的技巧在于把解决问题与学习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课堂和谐。

作者:汪 潮

上一篇:颅内肿瘤患者术后护理论文下一篇:屋顶花园设计施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