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第

2024-05-11

外国教育史第(通用6篇)

篇1:外国教育史第

外国文学(1)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章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

1、“古典时期”——古希腊文学的一个阶段,是指公元前8—5世纪,也就是欧洲奴隶制全盛时期,其间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希腊戏剧和文艺理论。抒情诗的主要内容歌咏爱情和美酒,或赞美神、运动会上的优胜者和政治领袖。萨福是古希腊著名的女诗人,柏拉图称她为“第十位文艺女神”。古希腊悲剧的主题多为人与命运的冲突,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是古希腊著名的三大悲剧诗人。古希腊喜剧大半是政治讽刺剧和社会讽刺剧,著名的喜剧作家是阿里斯托芬。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文艺理论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2、《诗学》——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重要著作,里面阐述了作者的文艺观。《诗学》首先阐述了文艺和生活的关系。他发扬了古希腊传统的“模仿说”,认为现实世界是文艺的蓝本,文艺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其次,他提出诗的真实不同于历史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不同于生活的真实;诗是虚构,在虚构中揭示事物的必然性而抛弃偶然性,所以诗或艺术的真实可以高于生活的真实。此外,他还提出文艺的社会功能是陶冶情感。他在论悲剧时,强调动作的整一,并指出悲剧的时间不应无限制地延续。总的说来,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点是符合现实主义的。他的《诗学》为西方的文艺理论奠定了基础。

3、新喜剧——古希腊文学“希腊化时期”出现的戏剧形式。它不谈政治,通过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来反映当时的社会风俗,强调情节的曲折和风俗的雅致,剧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人物类型,如食客、兵士、艺妓和家奴等。最著名的新喜剧作家是米南德。

4、黄金时代——古罗马文学的一个阶段,是指公元前1—公元1世纪,也就是共和国末期和奥古斯都统治时期。这一时期罗马文学达到了最高峰,主要成就是诗歌和散文(演讲)。杰出的代表是三大诗人: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其中,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模仿了荷马史诗,但其风格严肃而哀婉,音韵严谨,语言简练,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成就,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

5、《荷马史诗》——相传是公元前九至八世纪由一个名叫荷马的盲诗人根据在小亚细亚流传的史诗短歌综合编成的,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欧洲文学史中最早的重要作品。史诗反映了古希腊氏族公社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历史社会生活,歌颂了古希腊人民理想的英雄,如阿喀琉斯、赫克托耳、奥德修等。史诗还表现出古希腊人热爱现世生活、肯定人的力量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史诗在艺术上的成就也很高,出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最基本的创作方法的因素,史诗的结构巧妙完整。荷马史诗在素材、思想内容、艺术方面对后世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

6、希腊悲剧——古希腊戏剧的一种,是在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度形成时产生的,起源于“酒神颂”,逐渐扩大到神话和英雄传说的范围。希腊悲剧的主题是人和命运的冲突。代表作家有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和欧里庇得斯(《美狄亚》)。希腊悲剧虽多取材于希腊神话,但它密切地反映当时的现实,具有强烈的倾向性和深刻的思想性。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

名词解释:

1、骑士文学——骑士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它是骑士制度的产物,是世俗封建主文学的主要成就,法国的骑士文学最兴盛。骑士文学的主要内容是写骑士的冒险故事、骑士与贵妇人之间的爱情故事。骑士文学的主要体裁有骑士抒情诗(《破晓歌》)和骑士叙事诗(《特里斯丹和伊瑟》)。骑士文学表现出反禁欲主义、反封建婚姻礼教、肯定现实生活的积极因素。在艺术方面,骑士抒情诗注意心理描写,诗律新颖多样,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抒情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骑士叙事诗注意人物刻划、心理描写以及结构形式,具备了近代长篇小说的规模,对后来欧洲长篇小说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2、城市文学——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出现导致了城市文学的产生。城市文学是在民间创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它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讽刺,主要形式是韵文故事、讽刺叙事诗、寓言诗、笑剧。法国为最发达,代表作品有《列那狐传奇》等。

3、《罗兰之歌》——《罗兰之歌》是中世纪法国的英雄史诗的代表作,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是这部史诗的基本主题,罗兰的形象体现了这一主题。他忠君爱国,当敌人重兵袭击他的后卫部队时,为了“可爱的法兰西,为了忠于查理大帝,他不惜流尽最后一滴血”。史诗反映了人民要求法兰西统一,建立一个封建等级制的君主专制王国的愿望。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名词解释:

1、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14-17世纪初欧洲许多国家中发生的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宗教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个时期,古希腊罗马文化重新受到重视,因而有“文艺复兴”之名。但是“文艺复兴”不是古代文化简单的复兴,而是标志了资产阶级文化的萌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文艺复兴运动最重要的成就是世界的发现、人的发现。

2、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就是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也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这个名词起源于十五世纪兴办的“人文学科”。它的思想核心是“人性”。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本、反对神权;解放个性、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宣扬仁爱、平等,反对封建等级制度。

3、七星诗社——法国文学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团体,由七人组成。主要贡献在于对法国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诗歌的建立上。杜·贝雷起草的《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是他们的宣言书,龙沙是七星诗社的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法国近代第一位抒情诗人,代表作为《致埃莱娜十四行诗》。

4、《巨人传》――法国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作家拉伯雷的重要作品,共五部的长篇小说。小说歌颂了新兴资产阶级“巨人”般的力量,卡冈都亚、庞大固埃、若望修士和巴汝奇等几个主要人物形象体现了作者的巨人思想。作品还对法国的黑暗现实进行了大胆而深刻的揭露,表达了作者人文主义的理想,“畅饮知识,畅饮真理,畅饮爱情!”《巨人传》在艺术上的重要特色在于吸取和发展了民间文学创作的优秀传统。

5、流浪汉小说——流浪汉小说是十六世纪中叶的西班牙产生的一种新型小说。这类小说一般采用自传体的形式,以主人公的流浪为线索,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人物性格比较突出,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广阔的社会环境描写交织在一起,已初具近代小说的规模,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成分。它对以后欧洲小说的发展,特别是长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结构方法,有

过深远的影响。西班牙最早、最有代表性的一部流浪汉小说是无名氏创作的《小癞子》(1553)。

6、“大学才子派”——“大学才子派”指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一批受过大学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和较高的艺术素养的青年剧作家。他们的戏剧创作和演出活动为莎士比亚的创作奠定了基础。主要成员有约翰·李利、托马斯·基德、罗伯特·格林和克里斯托弗·马洛,其中以马洛的成就最大,《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是其杰作。

7、“十四行诗”——是一种格律比较严谨的诗体,Somet音译“商籁体”,它起源于文艺复兴初期,为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首创,十六世纪传入英国,曾盛行一时。英国十四行诗有多种变体,大致可分为三类:彼特拉克体(又称意大利体),十四行诗按四、四、三、三编排,押韵方式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CDC”;斯宾塞体,每节九行,前八行十个音节,第九行十二个音节,按ababbcbcc押韵;莎士比亚体,按四、四、四、二编排,每行十个音节,为五音步抑扬格,按ababcdcdefefgg押韵,最后两行往往带有警句性质,总结全诗。

8、福斯塔夫式的背景——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四世》中的喜剧形象。他是一个封建制度崩溃时期的破落骑士,有着怯懦、吹牛、邪恶,但不乏机智幽默的特征。剧本以福斯塔夫其人其事为中心,构成了一个广阔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即恩格斯所说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从福斯塔夫身上,莎士比亚不仅揭露了贵族阶级腐朽没落的道德面貌,同时也展现了资产阶级兴起时期的社会图画。

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

名词解释:

1、巴罗克文学——巴洛克特指17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过分雕琢的华丽的建筑风格,后影响到音乐、文学等领域。“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自葡萄牙语,原为“奇崛”的意思,用来形容一种不规则的珍珠。巴洛克文学在意大利的代表是马里诺,西班牙的代表是贡戈拉和卡尔德隆。巴洛克文学在内容上多写有神秘色彩的生、死、哀怨等。艺术上刻意雕琢,追求怪异,表现出华丽纤巧的风格。因此,人们又把它称为夸饰主义。

2、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十七世纪欧洲最主要的文艺思潮,最先出现于法国,随后影响到欧洲其它各国,它延续了200多年之久。古典主义文学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上都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因而有“古典主义”的名称。其特征是,政治上拥护王权,思想上崇尚理性,艺术上模仿古代,重视格律。古典主义的悲剧作家主要有高乃依(《熙德》)和让·拉辛(《安德洛玛刻》),古典主义喜剧大师是莫里哀,代表作是《伪君子》。

3、“三一律”——所谓“三一律”,即要求戏剧的情节、时间、地点三者的严格统一。一出戏的情节只能服从同一个主题,剧情发生在同一地点,时间在一天之内完成。古典主义者声称“三一律”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其实,亚里士多德只提到过动作或情节要一致,并未讲到时间、地点的统一问题。

4、《失乐园》——十七世纪英国最主要的诗人弥尔顿的代表作。长诗约一万行,分十二卷,取材于《圣经》。故事分为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亚当、夏娃犯禁令,偷尝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另一条线索是撒旦反抗天神的故事。长诗通篇贯穿了诗人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反思。《失乐园》的艺术特色在于雄浑宏伟的风格。

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名词解释:

1、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十八世纪具有全欧性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文艺复兴反封建、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在启蒙运动中,启蒙学家以先进的观点教育民众,宣传资产阶级思想,为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条件,因而有“启蒙”之名。

2、哲理小说——哲理小说是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它以强烈的政论性、哲理性和逻辑性而著称,非常适合于体现时代精神。作家在作品中,不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不要求对具体环境和生活细节作真实的描绘,而是用书信体、对话录、游记等形式,直接表达作家关于政治、哲学、宗教、法律等问题的启蒙观点。如孟德斯鸠的《波斯人的信札》,伏尔泰的《老实人》、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等。

3、正剧——正剧又称市民悲剧或严肃戏剧,由法国狄德罗、博马舍和德国莱辛创立。这种戏剧主张打破悲剧和喜剧体裁的严格界限,表现市民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第三等级的普通人为戏剧的主人公,放弃古典主义戏剧传统的韵文,改用散文。如狄德罗的《私生子》、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姻》等。

4、感伤主义文学——十八世纪后半期,欧洲产生了感伤主义文学流派,其发源地是英国。感伤主义代表作家是劳伦斯·斯泰恩,感伤主义因他的小说《感伤旅行》而得名。感伤主义的特点是面向感情,以感情为生活的最高原则。感伤主义在哥尔斯密斯的小说《威克菲尔牧师传》以及“墓园诗派”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感伤主义文学对德国、俄国等都产生影响,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有直接的影响。

5、“百科全书派”——“百科全书派”指法国的启蒙思想家。“百科全书派”因《百科全书》的出版而得名。法国大多数启蒙作家和文化名流都参加了编写工作。狄德罗、伏尔泰、卢梭都曾为百科全书撰写了条目。狄德罗担任主编。《百科全书》的全称是《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共三十七卷,编撰历时二十年,它是知识宝库,也是宣传启蒙思想的有力武器。

6、狂飙突进运动——十八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的文学运动,即狂飙突进运动。这是由当时作家克令格尔的同名剧本而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派作家的特点:一是强调文学的民族性;二是崇尚感情,要求自由和个性解放;三是拥护卢梭“返回自然”的口号。狂飙突进运动时期产生过许多诗人和作家。赫尔德尔被称为狂飙突进运动纲领的制订者。青年歌德和席勒是最杰出的作家,代表作品是代表作品是席勒的《强盗》和《阴谋与爱情》、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7、“古典”主义——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文学达到顶峰。德国古典主义在政治上反对法国大革命的激进,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来陶冶性情,培养完整和谐的个性。他们在古希腊艺术中看到了一种纯朴、宁静、和谐的美的理想,因此,他们强调向古典文艺学习。在艺术上主张以古希腊艺术为典范,把“高贵的单纯、宁静的伟大”视为最高理想,追求庄严肃穆、完整和谐,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

第六章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名词解释:

1、“耶拿派”——德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蒂克等。他们以耶拿为活动中心,故称“耶拿派”。施莱格尔兄弟是该流派的理论家,在其创办的《雅典娜神殿》中首次提出浪漫主义这个名称,并系统阐述了其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强调文学创作自由,提倡个性解放,追求宗教的神秘感和象征感。

2、“海德堡派”——1805年以后,又有一批新的浪漫主义作家和学者先后聚集在海德堡,创办刊物,形成“海德堡派”。中心人物是阿尔尼姆和布仑塔诺等,他们着重搜集和整理德国民间文学。阿尔尼姆和布仑塔诺合编的《儿童的神奇号角》,以及格林兄弟编纂《儿童与家庭童话》,都是对德国民族文学的重要贡献。

3、《抒情歌谣集·序》——《抒情歌谣集》是英国“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于1789年共同出版的诗集。1800年再版时,华兹华斯写了序言,在序言中认为“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序言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书。

4、“湖畔派”——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主要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湖畔派”诗人厌恶资本主义城市文明,隐居在英国西北部的湖区从事诗歌创作,因此被称为“湖畔派”。他们致力于描写远离现实斗争的题材,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诅咒城市文明。代表作为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合作的《抒情歌谣集》,华兹华斯为该诗集再版时写的序言,被称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书。

5、超验主义——超验主义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先表现为宗教、哲学思想中的改革,后扩展到文学领域。超验主义者为了摒弃加尔文教派“以神为中心”的思想,吸取康德先验论和欧洲浪漫主义理论家的思想材料,提出人凭直觉认识真理,因而在一定范围内人就是上帝。由于超验主义强调主观能动性,为热情奔放、抒发个性的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基础。超验主义思想运动在文学史上也有“美国的文艺复兴”之称。

6、“美丑对照原则”――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其要点是:自然中的万物并非都屈从人的意志而都是崇高优美的,它们处于一种复合的状态中,“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因此,艺术无权把两者割裂开来,应该同时加以表现,通过强烈的美丑对照,采取艺术的夸张手法,达到对美的肯定。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是对古典主义的否定,《<克伦威尔>序言》成为浪漫主义的重要宣言。

7、“《欧那尼》之战”——1830年雨果创作了剧本《欧那尼》。剧本写的是十六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故事。这个剧本从内容到形式都可以看出作者与古典主义戏剧分庭抗礼的意图。它打破了古典主义悲喜剧之间不可逾越的界限,是雨果对照原则的一次典型的实践和运用。它的上演引起了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激烈论争,最后浪漫主义战胜了古典主义。文学史上称这次论战为“欧那尼之战”。

8、“自由诗体”——惠特曼创造了后来被称为“自由体”的诗歌形式。这种被人们比做“波涛滚滚”的自由体,大量采用重叠句、平行句和夸张的形象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雄辩的说服力。这种“自由体”对二十世纪欧美以及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也起过影响。

第七章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名词解释:

1、现实主义——十九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潮是现实主义。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巩固时期的产物。其基本特征是广阔地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着力暴露社会的黑暗、批判现实的罪恶;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自然主义——十九世纪后期法国著名作家左拉倡导,其理论要点:一是真实性,主张实录而非运用典型化原则描写现实生活;二是客观性,主张作家应当超越道德和政治,对社会采取纯客观的态度;三是科学性,注重人的生理遗传,用生理学、遗传学的观点去解释人的思想行动。

3、“威塞克斯小说”——即哈代的“性格和环境小说”。这类小说都是以他的故乡多塞特郡,即小说中的威塞克斯地区为背景的,所以又统称为“威塞克斯小说”。这些作品反映了资产阶级经济入侵农村后小农破产的悲惨命运,深刻揭露了使人窒息的资产阶级道德和法律的虚伪性。主要作品有《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等。

4、《德伯家的苔丝》――英国十九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的重要作家哈代的代表作。小说通过农村姑娘苔丝的悲惨遭遇,描写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侵入农村后,农村小农经济纷纷破产,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痛苦过程。作品还对资产阶级的道德偏见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当时的宗教信仰进行了深刻的讽刺。哈代十分同情苔丝的悲惨遭遇,他给小说加了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明确表示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抗议。

5、“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贵族知识青年的一种典型。他们受过良好教育,接受了欧洲启蒙思想,对庸俗的上流社会生活感到厌倦和不满,又无法摆脱这个社会的习惯和偏见。他们富有才华,自视清高,不愿与庸俗的贵族青年为伍,又脱离人民,整日苦闷忧郁,不能自拔,终于成为一事无成的“多余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塑造了第一个“多余人”奥涅金,其后有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中的奥勃洛摩夫等。

6、“小人物”——“小人物”’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剥削、被欺凌者的典型形象。普希金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描写“小人物”的先河。尔后,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都在自己的创作中塑造了“小人物”的形象。

7、《罪与罚》――俄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最重要的作品。小说通过一个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杀死一放高利贷老太婆的案件,探讨暴力行动能否改变社会这个问题。作者一方面对彼得堡下层人民的痛苦不幸表示深切的同情,但同时他又反对通过暴力改变现实,主张忍耐、顺从,皈依上帝,以此建立一个和谐的新世界。《罪与罚》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深刻的心理描写,被誉为“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

8、“废奴文学”——十九世纪上半期,美国在废奴运动的基础上产生了“废奴文学”,它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萌芽。希尔德列斯的《白奴》是美国第一部反蓄奴制的现实主义小说。斯陀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通过黑奴汤姆的不幸遭遇控诉了蓄奴制的罪恶。小说出版后受到广泛关注,“汤姆叔叔”成为美国黑奴的象征。

篇2:外国教育史第

第一章 古代文学

简述题:

1、简述希腊神话的内容和特征

答:希腊神话的起源:希腊神话是古代希腊人民留给后世的一份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遗产。在原始社会中,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低下,但是人们又力图去认识自然、解释自然、征服自然。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人们不可能科学地解释自然,只能借助于想象来达到这样的目的。这就产生了神话。

希腊神话的内容:希腊神话主要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

神的故事主要包括关于开天辟地、神的产生、神的谱系、天上的改朝换代、人类的起源和神的日常活动的故事。

最古老的神话讲到了地母该娅和天神乌拉诺斯,以及由他们结合所生的十二提坦神,等等。这些古老的神话是原始社会杂婚时期和母权制时期的产物。后来,又形成了以宙斯为中心的奥林匹斯神系。在这一组神话中,希腊的神按照父权制氏族的方式形成一个大家族,表明那已经是氏族社会后期,也是父权制时期的产物了。

关于人类的起源,传说人类的先觉者普罗米修斯用泥土捏塑成人,从各种动物的心中摄取“善”和“恶”,将他们封闭在人的胸膛里。智慧女神雅典娜把灵魂和神圣的呼吸吹送进这有着半个生命的生物。于是,人类就这样产生了。普罗米修斯还把天火盗给人类,因此而受到宙斯的惩罚,被绑缚在高加索山崖上。

英雄传说是对于远古的社会生活和人与自然斗争的回忆,英雄被当作神和人所生的后代,不仅体力过人,而且智勇超群,实际上是部落集体的力量和智慧的代表。英雄传说以不同的家族为中心形成了许多系统,主要有赫拉克勒斯的十二件大功,忒修斯为民除害,伊阿宋取金羊毛,特洛伊战争和奥德修斯漂泊等系统。

希腊神话故事除了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外还包括一部分关于生产知识的传说。例如普罗米修斯教人如何造屋,航海和治病的故事。也有一大部分神话描述了日常生活中的欢乐和愁苦。

希腊神话的特点:希腊神话的特点是高度人格化,人神同形同性。希腊神话中的神和其他民族的神话不同,既不是抽象道德概念的化身,也不是阴森、怪诞、令人生畏的偶像。他们和世俗生活很接近,不仅在造型上人神同形同性,甚至和人类一样有爱有恨,七情六欲样样具备,他们很任性,好嫉妒,爱虚荣,复仇心强,还不时来到人间同美貌的男女谈情说爱。他们同凡人不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长生不死,具有无比的法术和智慧,有超乎凡人的力量。(例:宙斯和伊娥的故事)

总之,希腊神话的价值是无可比拟的,它不仅对古希腊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对欧洲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简述荷马史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荷马史诗的思想内容:

首先,荷马史诗反映了古希腊氏族公社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历史社会生活。史诗中描写的公民大会和长老议事会具有古希腊氏族社会的特征,而史诗中希腊部落英雄作为氏族贵族拥有奴隶等内容的描写,则反映了氏族瓦解向奴隶制过渡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

其次,史诗热情歌颂了英雄们的勇敢、智慧、刚毅、顽强和崇高的荣誉感、责任感,如阿喀琉斯、赫克托耳、奥德修等人物。这些英雄人物各自都有自己的个性。《伊利昂纪》中希腊方面主要英雄阿喀琉斯凶猛顽强,骁勇善战,暴烈任性,对自己的部落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特洛亚方面的主要英雄赫克托耳,为了保护自己的城邦,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奥德修记》中的奥德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英雄人物。

再次,荷马史诗中已经表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一是热爱现世生活。古希腊人也有关于冥府和乐土的观念,但谈得极少,他们不太考虑来生的问题,他们的希望在人间。二是肯定人的力量。古希腊人的思想是受到命运观和神话观念支配的。但是在史诗中,人并不是一种消极的因素,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力量。三是歌颂了劳动。例如赫维斯托斯锻造甲胄的场面描写,就是一首劳动的颂歌。

荷马史诗的艺术成就:

史诗中已出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最基本的创作方法的因素。史诗中人神交战,表现出幻想与现实的彼此辉映,超自然现象描写与社会生活具体描写的相互交织。《伊利昂纪》有着对战争的具体描写,对于事情的完整叙述。《奥德修纪》中描写海上经历的部分富有浪漫的幻想,家庭生活的部分有写实的特点和抒情的气息。

史诗结构巧妙完整。作品没有从头至尾叙述十年的战争。而是采用高度集中概括的手法,把故事集中在一个人物、一个事情、一段时间上。《伊利昂纪》写最后一年五十一天的事情,而比较具体描写的也只是四、五天的事情,围绕“愤怒”的主题。《奥德修纪》也把十年漂泊压缩在四十天,而具体描写只有五天。结构上比《伊利昂纪》复杂一点。漂泊和求婚两条线索平行交织。另外还采取倒叙方式,听来亲切动人。

第二章 中世纪文学

简述题:

1、结合具体作品阐述《列那狐的故事》

答:《列那狐的故事》是中世纪城市文学代表作。作品假托动物世界的故事,实际上表现的是人类的社会。列那狐对伊桑格兰狼的斗争是贯穿始终的主线。

列那狐的形象体现了市民阶级的双重性:一方面它和狮王、狼那样的大权贵进行斗争,表现了市民阶级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思想;另一方面它也欺凌残害弱小者,表现了市民上层与下层之间的矛盾。

论述题:

1、试述《神曲》的两重性

答: 《神曲》包括《地狱》、《炼狱》、《天堂》三部曲,是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极复杂的诗歌,全书的情节充满了寓意,但是作品的主题思想是相当明确的:在新 2 旧交替时代,个人和人类怎样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苦难和考验,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地。围绕着这个中心思想,《神曲》广泛地反映现实,给中古文化以艺术性的总结,同时射出了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神曲》中反映出但丁世界观上的矛盾。在政治上,但丁渴望祖国能实现正义与和平,但又把希望寄托在纯粹中古的政治力量,神圣罗马皇帝身上。

在哲学观点上,他通过维吉尔的话肯定理性的局限:“谁要是希望人的理性能够走遍三位一体的神所走的无穷的道路,谁就是疯狂。”然而,又通过尤利西斯的话,认为人类“生来不是为了象兽一般活着,而是为了追求美德和知识。”这是人文主义思想。

在生活态度上,他一面把现世生活看成是来世永生的准备,把代表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圣者放在最高的天上;但另一方面,诗中主要还是表现了他对现世生活的兴趣。

在对待诗中人物的态度上,他一方面根据教会的道德标准,把保罗和弗兰齐斯嘉作为犯淫乱罪的人放在地狱里,但同时又对他们的命运极度同情,以至晕倒过去。维吉尔作为异教徒,被放在地狱外围“悬狱”里,不能升天国,可是但丁把他选为游历地狱和炼狱的向导,称他是“拉丁人的光荣”、“其他诗人们的荣誉和光明”、“智慧的海洋”,对他怀有无限的尊敬和热爱。对于“悬狱”里的其他希腊和罗马诗人、哲学家、政治家等也流露出不同程度的敬意。凡此种种矛盾,都是但丁作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个诗人、新时代的最初一个诗人的矛盾。

在艺术方法上,《神曲》具备了中世纪文学的一般特色,又表现出近代文学的新的艺术特色。

《神曲》采用了中古文学常用的象征、寓意、梦幻的手法,书充满了象征和寓意。《神曲》的艺术结构严密,全诗分为《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各篇长短大致相等。所有这些匀称的结构是建立在中古关于数字的神秘意义和象征性的概念上,并不是从作品本身的内在必要性产生的。

然而,《神曲》对于地狱、炼狱、天国的描写不象中古一般文学作品那样模糊混乱,而是构思明确、想象丰富。三个境界的性质不同,因而色调也各不相同。作品对自然的描写也极富画意,足见但丁对自然美的敏感。这一点也是他作为新时代诗人的特征。另外,《神曲》是用意大利民族语言撰写的,这打破了正统的用拉丁文写作的惯例,对于解决意大利的文学用语问题和促进意大利民族语的统一起过很大的作用。因此,但丁成了意大利第一个民族诗人。而这一点也是近代文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第三章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简述题:

1、分别简述“四大悲剧”的内容、主题和艺术特色

答:“四大悲剧”是莎士比亚悲剧创作的主要成就。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哈姆雷特》,其他三部是《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哈姆雷特的形象已成为世界文学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奥赛罗》是一出人文主义理想幻灭的悲剧。

《李尔王》表现了金钱权威和人文主义者向往的真正的爱、真诚、理性和社会正义之间的冲突。

《麦克白》揭发了险恶的野心,宣扬仁爱的思想。

因此,悲剧主要写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和理想的破灭,描写主人公的外在斗争和内在矛盾。3 这表明莎士比亚开始意识到人文主义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及其不可调和性。

2、简述《堂吉诃德》小说以及堂吉诃德形象

答:《堂吉诃德》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重要作家塞万提斯创作的著名小说。

作品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西班牙的社会现实,成功地塑造了堂吉诃德的形象。

堂吉诃德是一个矛盾复杂的人物,作者刻画了他的可笑、可悲、可爱的性格。他已成为世界文学中一个著名的典型。

《堂吉诃德》标志着欧洲长篇小说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论述题:

1、试析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

答:对哈姆雷特来说,爱情是那么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以至于有人怀疑他对奥菲利亚的爱,这对他显然有失公允。我们不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创作动机中哈姆雷特是一个具有延宕性格的人。他从不延宕(杀波尔纽斯,杀两个朋友,在奥菲利亚的葬礼上一跃而出)。也许把造成这一结果归为两点恐怕更合情理。

一,对母亲的爱。所以说,弗洛伊德的解释是有其价值所在的。剧中哈姆雷特往往将奥和葛并举,可以看出母亲失贞一事给他的心理造成多么巨大的阴影。这倒并不是说他的叔父做了他潜意识渴求的事,以至于心慈手软,被自己唬住,而在于母亲改嫁这件事令他无法再相信女人。这种透彻的了悟又是和爱女人的欲望纠缠在一起,以致痛苦万分,手足无措。

二,正如有的沙评家称哈姆雷特性格的形成一大部分原因在于莎士比亚无法对如此巨大的题材加以把握。这里有几条证据,如哈姆雷特的对于演戏的大段评说,诸多地方是为了表现剧作者的聪明才智和对社会的褒贬(这在古典主义作家那里是无法想象的),再如,同时要表现母子关系,爱情关系,又要表现复仇,势必拖延了后者。再回到开头的判断,我们看哈姆雷特死前的场景,他说的是有关丹麦继承权的问题。设想一下,如果整出戏发生在罗密欧身上,那么他临死时,不是抱着母亲就是呼唤着奥菲利亚的名字。所以说,把这部戏理解成社会批判据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毕竟,也许我们忽略了这一点,哈姆雷特的身份是王子,而非公子,而王子是将继承王位的。

第四章 十七世纪文学

简述题:

简述《伪君子》中的达丢夫形象

答:《伪君子》的中心人物是达丢夫。他是17世纪法国封建贵族和教会势力的化身,是一个假虔徒、伪君子的典型。莫里哀集中笔力,通过答丢夫言行表里的矛盾,逐层剥析这个伪善者的本质。

首先,通过前三幕的冲突,作者揭示出达丢夫不是什么苦行僧,而是一个贪食、贪财、贪色之徒。

其次,作者进一步撕破他伪善的画皮,暴露其狡黠、奸刁的特性。最后,作者揭露了达丢夫伪善的危害性。

第五章 十八世纪文学

简述题:

1、结合具体作品阐述《新爱洛伊斯》

答:《新爱洛伊斯》是法国激进的启蒙作家卢梭所作的书信体小说。作品通过描写贵族小姐尤丽与平民家庭教师圣·普乐之间的爱情悲剧,提出了以真实自然的感情为基础的婚姻理想,批判了封建等级制度。

作品重视感情的描写,并有许多情景交融的篇章,表现了强烈的个性解放精神。

2、结合具体作品阐述《阴谋和爱情》

答:《阴谋和爱情》是十八世纪德国伟大文学家席勒青年时代创作的市民悲剧。

作品通过贵族青年斐迪南与平民之女露易丝的爱情悲剧,写出了平民与特权贵族的矛盾冲突,被称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性的戏剧”。

论述题:

1、试论浮士德形象的哲学意义

答:《浮士德》描述浮士德经历了五个阶段的悲剧: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通过浮士德一生的追求,歌德概括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期西欧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进步人士不断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热爱生活的过程,描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浮士德是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浮士德在寻求真理和人生意义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不断追求、勇于实践、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些精神内涵集中表现了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通过浮士德的知识悲剧,歌德回顾了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觉醒过程。浮士德在中古时期的书斋里觉醒,面对欢乐的人群,大声呐喊:“这儿我是一个人,我敢是一个人!”而且强调行动,把《圣经》里的“泰初有道”译成“泰初有为”,对一切都采取积极的态度。在爱情悲剧中,浮士德对爱情的欢愉的追求,曾经是早期人道主义者热情歌颂的主题。然而浮士德得到的不是幸福,而是痛苦,他从个人的爱情悲剧中走出来,是一次精神上的升华,由小我走向大我。政治悲剧反映了成熟的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及其对封建王权又斗争又妥协的双重性。美的悲剧是对资产阶级艺术道路的回顾和反思,海伦的消逝表明了从古代艺术中寻求美的理想的破灭。事业悲剧则反映了启蒙学者肯定人用自己的劳动改造社会、建立理性王国的主张。这样,浮士德在从个人的天地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几度磨练,几经失败,最终在自由劳动中认清了生活的意义:“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的自由,然后才能够作自由与生活的享受。”总之,浮士德的经历是对于三百年的资产阶级思想发展史的回顾和总结,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知识分子的艺术概括。

浮士德的性格充满矛盾。他曾经解剖自己的内心说:“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一个要想同另一个分离!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拗地附着这个尘世,另一个要猛烈地离去凡尘,向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这是说,浮士德既有崇高向善的一面,又有卑俗驰糜的一面。但以前者为主导。卑俗的一面使他常为靡菲斯特所诱惑,但向善的主导面又决定他终能战胜诱惑,走向新的境界。因此,他能够不断克服弱点,实现自己的追求。浮士 5 德身上的“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与外界的矛盾,体现了歌德的辩证法思想,也揭示了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同时反映了人类探求真理的艰巨性。浮士德形象的意义在于向人们指出了一条精神净化,为追求崇高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伟大道路。

第六章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简述题:

1、简述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答: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西方文学的主潮。浪漫主义的一个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主观性,即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浪漫主义作家由于对现实强烈地不满,把精神生活看作是同卑俗的物质实践活动相对抗的唯一的崇高价值,因而着重描写作家的个人主观世界,对景物的内心反映和感受。英国的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法国的乔治·桑说:“艺术不是对现实的描绘,而是对理想真理的探索。”因此,诗歌是他们的主要体裁,浪漫主义作家大多数是诗人,主要成就是抒情诗。

浪漫主义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对大自然的歌颂。他们在作品中着力描绘大自然的景色,注重人与自然的诗意的统一。由于浪漫主义作家对资本主义文明和城市工业化的厌恶,积极响应卢梭的“返回自然”的口号,在作品中通常以大自然为背景,或者以它为描写对象。他们经常把大自然的“美”和现实的“丑”加以对比,自然景象和作家自己的或作品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紧密联系着,大自然被看作他们精神上的寄托。

浪漫主义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将中世纪宗法社会理想化。浪漫主义(Romanticism)这个名词来源于中世纪的“浪漫传奇”(Romance),即中古欧洲盛行的英雄史诗和骑士传奇、抒情诗。浪漫主义运动中提出了“回到中世纪”的口号。在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运动都是从收集中世纪民间文学开始的。由于中世纪民间文学不受古典主义清规戒律的束缚,具有想象丰富、情感真挚、表达方式自由以及语言通俗的特点,所以浪漫主义作家把它作为自己创作的借鉴和楷模。

浪漫主义喜欢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浪漫主义作家喜欢写异国情调,尤其是对东方和美洲的追寻。他们认为这些地方尚末受到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那里绚丽多彩的异国情调,对于资本主义枯燥无味的日常生活,是一种富有诗意的对照。浪漫主义作家还常常在作品中描述异乎寻常的情节、自然环境和人物,以对抗庸俗的现实生活。作家采用对比夸张的手法,对抗古典主义的平衡对称。

2、简述《恰尔德·哈洛尔德》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1812,1816,1818)是一部长篇叙事诗,一共分四章。前两章发表于1812年,是拜伦的早期代表作。当时风靡全英,诗人自称“一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成了名人”。后两章则是诗人被迫流亡后的作品。长诗主要是通过青年贵族恰尔德·哈洛尔德的游历反映了拜伦自己在旅途中的见闻,反映了欧洲十九世纪初叶的重大历史事件。第一章开始,贵族青年恰尔德·哈洛尔德已经厌倦了生活,感到苦闷和孤独,他离开英国,作为一个“忧愁的流浪者”前往欧洲大陆旅行。诗中充满了大量自然美景色的描写,也反 6 映了拿破仑铁蹄下当地人民的苦难。在西班牙的见闻是第一章的中心,基本内容是赞扬西班牙人民的反侵略战争。

第二章写哈洛尔德来到当时在土耳其铁蹄下的希腊,基本抒情主题是诗人悲叹在土耳其统治奴役下的希腊的悲惨命运。“美的希腊!光荣的残迹,使人心伤!逝去了,但是不朽,伟大,虽已消亡!”诗人还认为希腊人民必须自己起来进行斗争,从而获得自由,任何依赖思想都只能是一种幻想。“世世代代做奴隶的人们!你们知否,谁要获得解放,就必须自己动手,„„”。

长诗第三章写诗人在比利时和瑞士的观感。基本内容是拜伦对欧洲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思考与评判。诗人以无比深沉的心情,与大自然作精神交流,感叹世界伪善和人生的空虚,凭吊滑铁卢战场,咏叹拿破仑的命运。在瑞士的阿尔卑斯山畔,追忆启蒙主义学者伏尔泰和卢梭,热情讴歌反抗一切形式的压迫的自由精神。第四章的主题集中在意大利,诗人试图用意大利古代的光荣,启发当今在奥地利统治下的人民对屈辱的悲惨命运进行反抗。诗人热情地期待着意大利民族革命的爆发。

长诗的基调是热爱自由,向往民主,敢于揭露,号召斗争。长诗以哈洛尔德来串联长诗的情节线索,用抒情主人公构成诗人主观感情的内在脉络。哈洛尔德的形象有诗人性格和生活的特点,是“拜伦式英雄”的雏形。他对周围现实深刻不满,感到苦闷和孤独。高傲的性格使他离开英国以及虚伪庸俗的人群,怀着深深的忧伤前往欧洲大陆旅行,寻求解脱。这个形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部分贵族青年的精神面貌。诗人深切地感到哈洛尔德不能表达他自己的全部思想感情。因此,诗人经常以抒情主人公的姿态出现在长诗中,插入一些具有政治色彩的抒情独白以弥补哈洛尔德性格之不足。哈洛尔德与抒情主人公相辅相成,互相衬托,体现了诗人思想感情的整体。这也是长诗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另外,长诗结合了叙事和抒情两者之长,诗人不断地在叙事过程中插入向读者直抒胸臆的诗句,加强了长诗的艺术感染力,诗人的注意中心不在于叙事而在于抒发自己炽烈的感情。

论述题:

1、试述《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答:《悲惨世界》(1862)是雨果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之一。小说分五部,以冉阿让一生的经历贯穿全书。小说的结构庞大,枝叶繁复,但整个小说突出了一个中心问题:穷苦人的悲惨的命运和处境。小说主要通过冉阿让、芳汀、珂赛特三个人物的不同遭遇,批判了资产阶级的道德和法律。他们的命运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三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失业、卖淫和儿童的流离失所。

雨果在《悲惨世界》的序言中说:“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女子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冉阿让本来是一个善良淳朴、热爱劳动的工人,但失业和家庭负担逼迫他偷了一块面包,结果是十九年苦役。雨果对此向社会愤慨地提出了一连串的责问:“愿意工作,但缺少工作,愿意劳动,而又缺乏面包,首先这能不能算他严重的过错?”“犯了过失,并且招认了,处罚又是否苛刻过分?”“这种做法的结果,是否构成了强者对弱者的谋害,是否构成了社会侵犯个人的罪行?并且这种罪行一直继续达十九年之久?”同样,雨果笔下的芳汀原来也是一个天真纯洁的少女,但受人欺骗有了私生子,结果被工厂开除。为了女儿活命,不得已把自己美丽的头发和一对洁白的门牙出卖。仍然走投无路,最后被迫沦为娼妓。“芳汀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呢?”雨果回答说:“社会造成了一个奴隶,即一个娼妓。”小珂赛特的悲惨处境更令人同情。雨果在指出不幸者的总的原因是现代社会的“文明”后,着重表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律对劳苦人民的迫害。在小说中集中体现法律的冷 7 酷和残暴的人物形象是沙威。他是资产阶级国家的鹰犬,他象不祥的阴影始终笼罩着芳汀和珂赛特的生活,象幽灵一样紧紧追逐着冉阿让。他身上只有“尊敬官府,仇视反叛”这一信条和迫害“违法者”的狂热,雨果突出了这个人物的职业特点,力图把他写成令人憎恶的法律的化身。

雨果在小说中不仅提出了社会问题,还提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即宣扬以“仁爱”、“慈善”为核心的人道主义思想。小说中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这两个理想化的人物形象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主张。

雨果用了整整两卷的篇幅描写米里哀主教。米里哀主教是一个不同于一般的教会人物,此人德高望重,一生尽力为贫苦和不幸的人们造福。他把府邸献出来充当医院,自己搬到破旧的房子里住。他把大笔薪俸和津贴拿来救济穷人,自己过着清苦俭朴的生活。他指责政府向穷人征收门窗税是“拿空气做买卖”。主张兴办义务教育以开发民智。米里哀是一个披着主教道袍的人道主义者。他收留冉阿让,以德报怨,以仁慈感化他。主教的宽容和饶恕使一心要报复社会的冉阿让立志为善。

雨果通过这个情节说明仁爱感化是改造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冉阿让后来处处仿效主教。他成了市长后,他的善举不仅使蒙特漪小城繁荣富足,穷人的生活有了保证和改善,社会风气也日益淳化,而且他的怜悯同情消除了芳汀的误解,他的舍身相助使割风由仇恨而变成感恩。特别是对待沙威,他也象主教一样以德报怨,终使沙威“人性”复活,最后精神崩溃而投河自尽。雨果以此表明法律在崇高道德面前的渺小、虚弱以及它的破产、失败。

第七章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简述题:

1、结合具体作品阐述《人间喜剧》

答:《人间喜剧》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创作的一系列小说的总称。其中代表作有《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幻灭》等。

《人间喜剧》是一部封建贵族的衰亡史,也是一部资产阶级发迹史,同时还暴露了资产阶级金钱道德的丑恶和它对社会的腐蚀作用。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2、结合具体作品阐述“社会问题剧”

答:“社会问题剧”,十九世纪挪威著名剧作家易卜生创造,他的作品触及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宗教、道德、家庭、妇女、教育、法律等多方面的问题,笔锋犀利,贯穿着强烈的批判精神。

代表作有《社会支柱》《玩偶之家》《人民公敌》等。易卜生是欧洲现代戏剧的创始人。

论述题:

1、试析《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意义

答:《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是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典型。他的性 8 格交织着反抗性和妥协性的矛盾冲突。小说通过于连生活的三个阶段刻画了他的性格发展变化。

于连出生于一个锯木厂主的平民家庭, 聪颖好学,才情横溢。由于受启蒙学派著作的影响和对拿破仑的热烈崇拜,他这个政治上无权、社会地位卑下的平民子弟,对压制他的上层统治者抱着极大的仇恨,强烈要求打破现状,谋求出路。他原想以拿破仑为榜样,凭借自己的才能走上成功之路。可是,拿破仑垮台了,波旁王朝复辟。那种穿上“红”军装,建立功勋于战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教会的“黑”长袍转而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目标。于是,于连不信天主教却走上当神父的道路;仇恨贵族却混迹于上层社会。由此导致了他性格上种种矛盾冲突,直至其生命的最后。

经西朗神父介绍,于连先是到维立叶尔城德瑞那市长家做家庭教师。这时的于连高傲自尊,反抗等级观念。德瑞那市长的等级观念是很顽固的,他认为凡是在他家拿工钱的都是奴仆。他粗暴、傲慢的态度经常刺伤于连的自尊心,激起了他的反抗和报复心理。于连对德瑞那夫人的感情,最初就是占有欲、征服欲的表现,是由他对贵族阶级进行报复和反抗的心理导致的。但是,后来于连对她的感情由假到真,由浅入深。最后,于连身陷囹圄时才悟到:德瑞那夫人是他一生中最敬慕的一个女人,因为她曾经“象慈母般地对待过他”。

由于和德瑞那夫人的私情败露,于连不得不离开维立叶尔城,来到贝尚松省神学院。于连在这里没有了起初的公开反抗和高傲,而代之以伪饰。神学院里阴森恐怖,如同人间地狱。于连厌恶这个环境,但为了在这个环境里求得发展,他就处处小心谨慎,伪装虔诚苦行。正当于连伪装虔诚、孜孜以求的表现,博得了彼拉院长的好感,被提拔为神学院的辅导讲师时,神学院内教派斗争复杂,彼拉院长被迫辞职,于连遂也离开了神学院,来到巴黎木尔侯爵府。

木尔侯爵府的生活是于连人生的最后一个重要阶段。起初于连保持人格尊严,后来渐趋冷酷狡猾,最后走向妥协。

在这里,于连和玛特尔小姐的关系,充分反映了他性格的变化。开始时,他认为玛特尔美丽狂傲,所以用不予理睬的傲慢态度来对抗贵族的歧视,保持着自己的平民意识。当玛特尔小姐爱慕他的才华和仪表,并主动写情书约他午夜幽会时,他仍然疑心重重,担心是圈套,仅仅为了显示自己不是懦夫,才冒险赴约。后来为了降服玛特尔,他采用了“迂回战术”——表面上取悦花菲格元帅夫人,以此刺激玛特尔。当于连终于征服了这位头脑发热的贵族小姐,迫使木尔侯爵不得不接受这个既成事实时,他的思想实际上已经背离了平民阶层。

同时,由于自己的才干和努力,于连受到了木尔侯爵的赏识和重用。侯爵给了他十字勋章,这使他感恩戴德,决定“要按照给我勋章的政府的意志而行动。”后来,木尔侯爵让他参加秘密会议。他想到自己被拉进了一个阴谋,但“即使有危险,为了侯爵我也应该。”这样,于连不知不觉地充当了复辟活动的工具。这在于连短暂而悲剧性的一生中是最不光彩的事。这些思想和行为都表现了于连作为平民阶层的反抗性逐渐削弱了,不自觉地走向妥协。

正当于连踌躇满志、扶摇直上之际,德·瑞那夫人的“揭发信”断送了他美妙的前程。他在狂怒之下开枪打伤了德·瑞那夫人,因此被捕入狱。于连的晚节是可贵的。在他入狱之后,他终于认识到:他自己所犯下的罪行并不在于开枪,而在于要突破等级制度。贵族阶级最终不能容忍他超越等级制度的藩篱、跻身于上流社会的行列。他在法庭上的一段慷慨陈词就是一个平民青年对黑暗社会的强烈控诉。于连最后拒绝上诉,拒绝忏悔,以示最后的反抗。

于连的悲剧概括了王政复辟时期一代青年的苦闷与追求,反抗与妥协,探索与失败,9 具有极大的典型意义。

2、试析《高老头》中拉斯蒂涅形象的意义

答:《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在《人间喜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思想内容展示了《人间喜剧》的中心图画;其艺术成就标志着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风格的成熟。

拉斯蒂涅是一个从破落贵族子弟转变为资产阶级野心家的典型。他从外省来到巴黎学法律,目的是想“出人头地”。他想利用种种机会爬进上流社会,不惜卑躬屈膝,结纳权贵。后来凭两个贵妇人鲍赛昂子爵夫人和纽沁根太太的援引混入上层社会成为一个花花公子,从而飞黄腾达起来。拉斯蒂涅这个人物性格的转变,是通过“三课”而完成的。

他的远房表姐鲍赛昂夫人给他上了第一课。鲍赛昂夫人是王政复辟时期的名门贵妇的典型。小说中这个人物出现时,适逢情场失意。她被洛希斐特小姐用2二十万法郎利息的陪嫁,夺走了她多年的情夫阿瞿达侯爵,即将离开上流社会。鲍赛昂夫人对金钱势力有所认识,同时她聪睿的头脑使他看清了时势的变化。因此,她半是控诉、半是哀怨地对拉斯蒂涅说:“拉斯蒂涅先生,你得以牙还牙地去对付这个社会„„你越没有心肝,就越高升得快,你毫不留情的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只能把男男女女当做驿马,把它们骑得筋疲力尽,到了站上丢下来,这样你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这完全是利己主义的人生法则。

接着,逃犯伏脱冷给他上了“社会教育”的第二课。伏脱冷和拉斯蒂涅同住在伏盖公寓。他是个黑社会头目,逃亡的苦役犯,因受官方法律制裁而同资产阶级对抗。他怂恿拉斯蒂涅追求维多莉,答应借故杀死维多莉的哥哥,使维多莉继承她父亲的百万家财,但以事成后拉斯蒂涅给他二十万法郎作为条件。然而,伏脱冷又不是一个简单意义上的反面人物,他既是社会罪恶的制造者,又是社会罪恶的揭露者。由于他闯荡江湖,饱经坎坷,这使他熟谙社会底蕴,深知人间不平,所以他对社会本质的揭露切中要害。他把“挖掘过人生之后“的”经验“传授给拉斯蒂涅:“你知道巴黎的人怎样打出路来的”,“在这个人堆里不像炮弹一般轰进去,就得像瘟疫一般钻进去。清白诚实是一无用处的。”“要搞大钱,就该大刀阔斧地干,„„要作乐,就不能怕脏手,只要你事后洗干净„„所谓的道德,就是这一点。”这番话使拉斯蒂涅听得目瞪口呆。虽然他拒绝了伏脱冷的建议,但他并非不同意伏脱冷对于社会的看法。

高老头之死,使拉斯蒂涅完成了他的“社会教育”。高里奥老头在大革命前是个面粉商人,靠面粉投机成为一个拥有二百万财产的暴发户。他有两个女儿,大女儿阿娜斯太齐嫁给贵族雷斯多伯爵,小女儿但斐纳嫁给银行家纽沁根。高老头十分疼爱两个女儿,把大部分财产都给了她们,自己只留下一点生活费用,住在伏盖公寓里。两个女儿过着腐化堕落的生活,常常来榨取父亲最后一点养老费。等到高老头把钱贴光,女儿、女婿都不愿再接待他。他临死前才意识到:女儿已不需要他,因为他已经没有钱了。他喊道:“钱可以买到一切,也可以买到女儿,啊!我的钱到哪儿去了。”高老头下葬时,两个女儿、女婿都没有来送他。“柠檬干了,那些女儿就把空壳扔到街上完事。”拉斯蒂涅自始至终目击了这场戏的演进,他料理完高老头的丧事,在他的坟前“埋葬了他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他站在公墓的高处,以一个征服者的眼光俯瞰巴黎的上层区域说:“现在咱们来来拼一拼吧!”至此,拉斯蒂涅完成了性格的转变。

《高老头》通过拉斯蒂涅等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展现了《人间喜剧》的中心图画。鲍赛昂夫人的盛衰史,形象地说明了复辟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贵族阶级的衰亡和资产阶级的得势,高贵的门第敌不过金钱的力量,爱情被金钱破坏。高老头的悲剧揭露和控诉了金钱毁灭人性、破坏家庭关系的罪恶,金钱取代了亲情。拉斯蒂涅性格的转变过程更能说明金钱的腐蚀作用,反映了贵族阶级的衰亡,资产阶级的兴起。

3、从《双城记》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答:

一、《双城记》(1859)是狄更斯的代表作。作品以法国大革命的历史题材来影射英国现实,其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小说形象地揭示了法国大革命的必然性和正义性,表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但是,作者也反对暴力革命,极力描写群众力量的疯狂性和盲目性。这体现了作者对法国大革命和革命者的矛盾态度。

二、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作者认为应当用仁爱宽恕、利他主义、自我牺牲的精神来消除仇恨,进而拯救整个社会。小说中的梅尼特、代尔那、卡尔登等人物形象即体现了作者的这一主张。

梅尼特是小说的中心人物。狄更斯以他的不幸遭遇向封建统治阶级提出了控诉,又以他的仁慈博爱来调和社会矛盾。他是狄更斯笔下理想的人道主义典型。

代尔那是狄更斯理想的具有仁爱精神和民主思想的青年贵族形象。作者通过这个人物给统治者树立榜样,要他们象代尔那那样放弃剥削,进行道德修养,从而缓和阶级矛盾,防止阶级斗争。

卡尔登这个人物带有浪漫主义幻想色彩,是人道主义精神极致——利他主义的化身。作者用卡尔登的自我牺牲的“博爱”精神与革命的“恐怖”行为相对照,用卡尔登的“仁慈”和革命群众的“残酷”相对照,进一步宣扬了以德报怨的人类博爱思想。

三、《双城记》正是通过描写代尔那那样的仁慈博爱、自动放弃财产和特权的贵族;梅尼特那样宽恕、对仇敌也不报复的平民;卡尔登那样的利他主义、为了别人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青年,来宣扬用人道主义救世的主张,这些主张体现了狄更斯的温和的人道主义特色。

4、试析《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形象及其悲剧根源

答:《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小说通过安娜的爱情悲剧和列文经济改革、精神探索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新旧两种制度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理想人生的苦苦探求。

安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形象。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安娜的感情强烈而真挚,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而这美好的素质却一直被封建婚姻束缚着。当她还是少女的时候,就由姑母作主,嫁给了比她大二十岁的省长卡列宁。卡列宁枯燥乏味,感情贫乏,主要兴趣在官场。对她来说,妻子不过是件附属品。安娜同这样一个人生活在一起,不知爱情为何物。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唤起了她那长期受压抑的处于沉睡状态的爱的激情。她的天性决定了她无法欺骗自己,不能过那种虚伪的生活,“我是人,我要生活,我要爱情”。

安娜义无反顾地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她拒绝丈夫的劝说,反抗丈夫的阻挠,冲破社会舆论的压制,公开与渥伦斯基一起生活。然而,在她尽情享受爱的幸福与生活的欢乐之后,对儿子的思念之苦和来自内心的谴责之痛逐渐使她难以忍受。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恐惧感和危机感愈演愈烈。失去了一切的安娜想从渥伦斯基身上找回最初的激情,找回那种不顾一切的爱,而渥伦斯基对安娜的“反常”则越来越反感,安娜的感情受到极为惨重的打击。她的独特的个性是把爱当作生命,她的生是为了爱,她的死也是为了爱,这是由她的性格所决定的。

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外在因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在上流社会,妻子欺骗丈夫,丈夫欺骗妻子的事屡见不鲜,但只要表面上保持“体面”,即丈夫和妻子 11 保持虚伪的“正常”关系,就算合乎常规和体统。安娜是个感情真挚的人,她不愿意过那种虚伪和欺骗的生活,所以毅然离开卡列宁,和渥伦斯基结合。因此,上流社会不能容忍她公开与丈夫决裂和不“体面”的行为,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惩罚,敌视她、侮辱她,对她关上了社交大门。安娜在临死前恨恨地说:“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这也是托尔斯泰对那个社会所作的判决。

篇3:外国教育史第

会议地点:天津师范大学主校区立教楼C201

发言时间:每人发言时间为15分钟, 讨论5分钟。

工作语言:中文或英文

●征稿范围:面向校内外学者和学生, 欢迎各位同仁就外国语言文化的研究和教学相关论题赐稿、参加会议。

●摘要要求:A4纸一页, 500~800字, 中文宋体小四号字, 英文TimesNewRoman小四号字。

提交论文摘要 (电子版) 截止日期:2012年5月31日。

提交论文摘要与论文地址:张准, zhzh06@163.com

论文摘要评审:院内外专家匿名评审

论文录用通知时间:2012年6月20日

提交论文全文时间:2012年9月20日

●注:会后将按惯例从会议论文中评审出优秀论文, 并将其发表在《外国语言与文化研究》年刊和《英语教师》月刊上。请在电子邮件主题中注明姓名、年会摘要, 正文注明投稿者的姓名、工作单位、职称、联系电话、邮箱。

●联系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天津师范大学主校区

邮政编码:300387

联系人: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科建设部张准

篇4:《外国小说欣赏》第1~4单元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6分)

脚踝( ) 撇下( ) 鬈发( ) 芜菁( )

颠踬( ) 忧悒( ) 纡尊( ) 船舷( )

雪橇( ) 黏土( ) 啃噬( ) 阒( )无一人

2. 根据下列拼音写出汉字。(6分)

戏xuè( ) 深suì( ) 舔shì( ) 风驰电chè( )

勋shòu( ) 陷jǐng( ) qiǎn( )责 海市shèn( )楼

衣衫lánlǚ( )( ) zī( )牙liě( )嘴

3. 解释下列词语。(6分)

悬而不决: 。

颐指气使: 。

美轮美奂: 。

卷帙浩繁: 。

评头论足: 。

流言蜚语: 。

4. 文学常识填空。(6分)

(1)《桥边的老人》的作者是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国籍)小说家海明威,是 (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

(2)《炮兽》选自雨果的作品 。

(3)《素芭》的作者是印度的 ,他因创作《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作家。

(4)小说的叙述角度可分为 和 。

二、阅读理解(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第9车厢

俄罗斯 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来到了火车站,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我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次列车。最后大家总算是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信中说:“□□□□□□(此处删去几句话)”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坐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 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

列车在下一站停了3分钟。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顺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地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都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地朝第1车厢跑去。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发出了发车命令。

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疯了。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 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车厢!”

当时已是半夜,负责摘车厢的人也是正常人,也会从一数到九。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再一次松了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可后来后一节第9号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 “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

我不知道这次行车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只是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呀?”然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半天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到底停到哪儿了。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旅客本事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走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

(本文有修改)

5. 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5分)

6. 补写第二段中“基辅读者”来信的内容。(不超过50字)(6分)

7. 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6分)

8. 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5分)

三、高考链接(14分)

9.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 这一大群猎人便蜂拥到一个同他们几乎素昧平生的独身地主的庄园里投宿,顿时间,庄园的整个院子闹腾开了,由家仆举着火把走出来迎接这帮不速之客……

B. 半幽闭的参天的树林纹丝不动地挺立着,使你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座美轮美奂的禁宫之中。

C. 素芭的这种语言琳琅满目,从蟋蟀鸣叫的草地到星空无言的世界,只有手势、表情、音乐、哭泣和叹息,充盈在那广阔的语言世界。

D. 我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10. 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 《炼术士》是一部以事件辅佐人物成长的小说,它讲述的是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梦见在埃及金字塔附近埋着一批宝藏,在吉卜赛老妇人和撒冷之王麦基洗德的引导下踏上寻梦之旅和抵达梦想。

B. 米兰·昆德拉说过,如果小说有某种功能,那就是让人发现事物的模糊性。这说明小说这个文体,不是要将世界简单化,而是将看似简单平凡的事物复杂化。

C. 在美国传统文学中,海明威的宗师是马克·吐温和他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直截了当和不拘陈规的叙述方式和节奏对他影响很大。

D. 所谓象征,就是通过一特定的具体形象间接地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情感,它要求象征物和被象征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能使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反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及广阔的思考空间。

11.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海明威有个“冰山理论”。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他的小说《桥边的老人》结尾处这样写道:“‘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老人的这两句话仅一字之差,比较它们的含义,展开想象,分别写一句老人的心里话。

(1)“那时我在照看动物”:

(2)“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12. 请仿照下面的评点,评析所提供的语句。

示例: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评点:前者高度概括了江西各地的繁华富庶,后者形象地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

语句: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评点:

四、单元写作(40分)

篇5:外国小说第七单元知识梳理

山羊兹拉特

一、字音

奶酪lào温驯xùn捋胡须lǚ冰雹báo戏谑xuâ狞笑níng苍穹qiïng游弋yì雪橇qiāo凛冽lǐnliâ脚趾zhǐ贪婪lán撮要cuō撮药cuō一撮毛zuǒ薄饼báo单薄bï薄荷bî号叫háo号令hào旋转xuán旋风xuàn呱呱直叫guā 呱呱而泣gū单调diào调整tiáo硝酸xiāo俊俏qiào舔食tiǎn舐痔shìzhì 嘻哈xī嬉闹xī辉煌huī斜晖huī歉收qiàn谦虚qiān 棉絮xù紊乱wěn沉浸jìn侵略qīn干燥zào名噪一时zào 急躁zào呼啸xiào潇洒xiāo露头角lù露马脚lîu倔强juãjiàng 双膝xī栖身qī嚼着jiáo犄角jī咩咩miē陀螺tuïluï

二、字形、字义

抱怨干燥暴躁戏谑虐待纹丝不动纷纷扬扬犹豫不决顷刻蜡烛覆盖游弋干戈盘旋合奏进退两难芳草青青

三、作家:辛格

美国犹太裔小说家,1978年作品《魔术师〃原野王》获诺贝尔文学奖,辛格被称为当代最会讲故事的作家。

四、小说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篇童话小说通过勒文家想卖山羊兹拉特到最终把山羊兹拉特当作一个家庭成员的故事,描摹出人与动物间有可能恒久存在的亲情状态,可以超越任何时代的贫困与窘迫,成为一个物质匮乏的世界里人与动物之间永远温情的慰藉。

礼拜二午睡时刻

一、字音

窒息zhì棕榈zōnglǘ拽不动zhuài龟裂jūn褴褛lánlǚ孱弱chán贫瘠jí执拗niù拗口ào拗断ǎo揩拭kāishì孱头càn趿拉tā毛茸茸rïng静谧mì麇集qún麇子jūn羼杂chàn 汲水jí淅沥xī清晰xī蜥蜴xī麋鹿mí山麓lù 隧道suì谛听dì吁气xū呼吁yù发颤chàn颤栗zhàn 窒息zhì剥落bō剥皮bāo蘸水zhàn模样mú钥匙shi 诡谲juã橘红jú潺潺chán山坳ào深邃suì窗幔màn 墁地màn树阴yīn荫庇yìn膝盖xī量变liàng量筒liáng 打量liang 哈欠hā困乏fá瞅着chǒu流露lù横穿hãng

二、字形、字义

拽住摇曳安详慈祥树阴荫庇绿茵百叶窗荒凉空旷

谛听真谛缔结根蒂中暑凝滞枯萎湿漉漉一望无际惊扰掩映汽笛纠葛叮嘱笼罩矫情乱哄哄饥肠辘辘 蒸笼困窘亢奋挟带明媚谦卑缰绳谨慎细声慢语酝酿溃决樊篱煽情收敛恣肆忌讳相濡以沫 安贫乐道

新颖安贫若素一哄而散撩人心弦忠心耿耿热泪盈眶蓄势待发

费解销声匿迹花香袭人囿于扛鼎之作光怪陆离不拘一格

三、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

哥伦比亚作家,记者;是20世纪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家长的没落》《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篇小说《枯枝败叶》《恶时辰》《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其作品主要是代表作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其长篇小说以结构丰富的想象世界,其中糅混着魔幻与现实,反映出一整个大陆的生命矛盾。”

以马尔克斯为代表的拉美文学对世界文学尤其是“文革”后的中国大陆文学有很大启发:这些作品对拉丁美洲本土现实的关注有力推动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的发生;一些叙事作品中蕴涵的时空观念的变革,则被余华、苏童等“先锋小说”作家争相借鉴。

四、小说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1)人物:是一位境况不好却坚强自尊,内心悲伤、痛苦却处事不卑不亢、镇定从容,具有超越道德的伟大母爱的母亲形象。(2)情节结构特色:

A.延迟法:花大量文字描写坐火车、小镇风貌,就是不告诉读者这对母女此行的目的。(设置悬念)

B.插叙:因为小主的主题是表现“伟大的母爱”,儿子的遭遇是次要内容,所以用插叙,这样使情节更紧凑,更有利于突出主题。

第七单元话题:情感

1.文学是人学,感动是衡量小说的重要标准之一。2.“悲悯情怀”是最高尚的情感。3.小说情感的处理

(1)节制胜于放纵:让情感包裹在形象中

(2)情感表达讲究蓄势待发、引而不发、水到渠成。4.情感表达风格:

(1)浪漫主义:沸点写作(2)现代主义:零度写作(3)现实主义:有节制写作 附:2009年湖北语文高考字词 一.字音

拜谒yâ枯竭jiã冲锋枪chōng冲击波chōng恣意妄为zì千姿百态zī 陨石yǔn功勋xūn倒胃口dǎo倒栽葱dào崇山峻岭jùn怙恶不悛quān 梗概gěng 田埂gěng迫击炮pǎi迫切性 pî瓜熟蒂落dì啼笑皆非tí 篆书zhuàn 椽子chuán空白点kîng空城计kōng愚公移山yù向隅而泣yù 二.字形

以逸待劳分庭抗礼信口雌黄哄堂大笑漫不经心和颜悦色见微知著推心置腹 突如其来接踵而至精妙绝伦浑然一体 张灯结彩休戚与共不知所终沽名钓誉

篇6:外国教育史第

设计思想:

课程目标当中对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有明确要求,而且还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而这些都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为了达到课程目标,完成本课具体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讲故事、编演历史剧和填图等课堂活动。为了突破本课难点,即“《尼布楚条约》为什么是一个平等条约?”这一问题,我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思考。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图,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正确认识本课的主要历史事件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过程与方法:阅读课文中提供的历史材料,并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收集明清时中国人民为抗击外国侵略而英勇斗争的故事,编演历史剧,培养学生的研究、合作和创新精神。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方法,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

教学难点:《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教学方法:讲读法、讨论法、编演历史剧。

板书设计:

戚继光抗倭:倭寇的侵扰 戚继光带领戚家军抗倭(抬州大捷,1561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24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收复台湾的意义

雅克萨反击战:

沙俄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 两次雅克萨反击战(康熙)中俄尼布楚条约(1689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明清时期皇权高度膨胀,专制统治空前加强,农业文明的繁盛过后,面临着西方工业文明的进攻,这种专制统治越来越显露出其弊端,中国出现了近代前夜的危机。我国边疆相继遭到日本、荷兰、沙俄等国侵略,广大爱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进行了英勇斗争。今天就让我们回眸那些让我们无法忘记的战场。

戚继光抗倭:倭寇的侵扰 戚继光带领戚家军抗倭(抬州大捷,1561年)(板书)

你知道戚继光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请同学们根据查阅的材料讲一讲戚继光的故事或者编演戚继光抗倭的历史剧。例如:戚继光利用猴子施放火器的故事等(摘自2001年第10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之孙双武辑录的《动物参与的战争》)。

在学生对戚继光抗倭事迹有一定了解后,请学生思考为什么戚继光抗倭能成功?肯定戚继光抗倭是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戚继光是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郑成功收复台湾: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24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

收复台湾的意义(板书)

结合每课一得,想一想,为什么郑成功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经学生回忆、讨论,明确早在三国时期,孙权就曾派将军卫温等率万人多名官兵,乘船到达夷洲(今台湾)。元朝政府又加强了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所以,郑成功说“台湾一向属于中国”。即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一些国家奉行血腥的海外殖民掠夺政策。葡、荷等西方国家相继东来,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后来逐渐占领了整个台湾岛。1661年,郑成功率舰队抵台,在当地人民支持下,打败了荷兰殖民者。第二年初,荷兰殖民者签字投降,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斗争,在我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

请学生根据自己所搜集的材料编演历史剧“英雄郑成功”。结合课后的材料阅读,即施琅的一段话了解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进一步指出:当时清朝已经统一大陆,国内的民族矛盾已日趋缓和,台湾郑氏政权的存在,妨碍了全国的统一。郑成功后代归顺清朝,是大势所趋。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郑成功的功绩值得我们永远歌颂,而今天仍别有居心的台独分子的所作所为也必将遭到历史的批判。

雅克萨反击战:

沙俄侵占雅克萨和尼布楚 两次雅克萨反击战(康熙)中俄尼布楚条约(1689年)(板书)

先说明自唐朝至17世纪中期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中国政府对这一地区的有效管辖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

大屏幕显示沙皇颁发给托尔布津一枚盾形城徽。解释:1684年,沙俄政府给盘踞在雅克萨城的侵略军派来一个新头目,叫托尔布津。沙皇颁发给托尔布津这枚盾形城徽,图案是一只张开翅膀的鹰,一只爪抓着一张弓,另一只爪抓着一支箭。沙皇发这枚城徽表示了什么意图? 沙皇在其侵略军盘踞雅克萨后,向新派来的侵略军头目颁发城徽,其本意固然认为雅克萨城已经属于俄国所有。但是,沙皇并不满足于占领雅克萨城,而是想以此为据点,使用武力继续侵占中国更多的领土。颁发这枚城徽,就是希望沙俄侵略军,像图案上的飞鹰一样,使用弓和箭也就是武力,飞向更远的地方,占领中国更多的土地。

利用《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形势示意图》,并结合教材中的插图,边演示边进行生动描述。雅克萨之战是在沙俄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为维护领土主权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自卫战争。战争的胜利,粉碎了沙俄妄图继续鲸吞我国领土的阴谋,迫使其通过谈判的方式,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同中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将《尼布楚条约》中俄边界示意图制成电脑课件,边演示边讲解条约内容。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学生编演历史剧“尼布楚条约”。请学生讨论思考为什么说尼布楚条约是平等条约?强调指出:这时的清朝国力强盛,军事力量强大。中俄双方的谈判是平等的,条约反映了两国政府的意愿和主张。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做出了适量的让步。

小结:首先在“清代疆域图”上填上雅克萨、尼布楚、台湾等地点,再认识清代版图的四至。指导学生完成本课的自我测评题:列表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军民在反抗外来侵略,维护祖国主权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典型例题

例1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设置台湾府的相同作用是:

A.驱除了殖民势力 B.加强了边疆管辖

C.维护了国家主权 D.巩固了清朝海防

分析:设台湾府是赶走侵略者以后的事,故排除A。而郑成功是抗清的,所以排除B、D。因此正确答案是C。

例2下列事件中,捍卫了中华民族利益的有:

①明朝的北京保卫战 ②雅克萨之战

③台州九捷 ④郾城大捷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

分析:捍卫了中华民族利益是指抵抗外敌入侵,而中华民族内部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不能说成是捍卫中华民族利益,而是保卫自己民族的利益。①④两项是中华民族内部民族之间的战争,不符合题干的要求,所以答案是C

习题精选

一、单项选择题

1.荷兰殖民者被迫向郑成功投降,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是在 A.1661年 B.1662年 C.1683年 D.1684年

2.下列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是

①郑成功包围赤嵌楼 ②清政府设置台湾府 ③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 ④郑成功收复台湾

A.①④③② B.③④②① C.④①③② D.③①④②

3.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其作用不包括

A.使台湾回归祖国怀抱

B.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

C.巩固了祖国海防

D.促进了台湾的开发

4.《尼布楚条约》签订的时间是

A.1685年 B.1686年 C.1688年 D.1689年

二、双项选择题

1.清军入关时,沙俄乘机入侵我国,强占了我国的 A.赤嵌楼

B.雅克萨

C.尼布楚

D.热兰遮

2.在中俄《尼布楚条约》中,用以确定两国边界的两条河流名称是

A.黑龙江

B.乌苏里江

C.格尔必齐河

D.额尔古纳河

三、填空题

1._______年荷兰殖民者又侵占我国_________,并在那里修筑了_______和________两个要塞。

2.________年,清军进入台湾,_______的后代归顺清朝。第二年,清政府在那里设立________,隶属________省。

四、识图题

观察下图,请回答:

①下图是谁?

②请说出主要事迹。

五、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E、C两国以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和外兴安岭往东至海为界,外兴安岭以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西属E国,外兴安岭以南,格尔必齐河、额尔古纳河以东属C国。

请回答:

①以上材料出自历史上的什么文件?

②材料中所提及的E、C分别指的是哪两个国家?

③这个文件对C国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一、1.B 2.D 3.A 4.D

二、1.BC 2.CD

三、l.1624年 台湾 赤嵌楼 热兰遮

2.1683 郑成功 台湾府 福建

四、①郑成功。

②1661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登陆台湾;1662年,荷兰殖民者投降,郑成功收复台湾;郑成功是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五、①以上材料出自历史上的《尼布楚条约》。

②材料中所提及的E、C分别指的是俄国和中国。

上一篇:高中化学答题与应试技巧下一篇:新形势下如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