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教育论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外国文学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随着改革开放格局的进一步扩大和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沟通和联系,英语的工具性价值凸显出来。为更好地对外发展关系,加强外国文学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篇:外国文学教育论文

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探讨

【摘 要】本文论述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应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适当开展阅读与表演教学,以提高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阅读、分析、鉴赏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小学语文教学能力。

【關键词】高职 语文教育 外国文学 课程教学

外国文学是高职语文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目标是培养学生外国文学素养,提高学生阅读、分析、鉴赏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为他们提高个人文学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该课程内容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时间跨度大,从古希腊时期到20世纪均选有优秀作品;二是地域范围广,从东方到西方,思想内容庞杂;三是翻译风格多样,同一作品有不同的译作,语言风格各不相同。而当前许多高职学生基础薄弱、阅读量较少、积极性较低,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了解不同文学流派的特征、学会鉴赏分析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困难可想而知。鉴于此,本文试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实践进行探讨。

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一)根据课程标准选择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课程内容模块,其中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东方文学等十二个模块。笔者主要在课标内容指定的范围内,选择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文学流派的名家经典作品作为教学内容。

(二)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学生在中学时期了解过一些著名的外国文学作家作品,但不够深入。由于阅读量少,许多学生对必读的著名作品知之甚少。课前,笔者在云课堂平台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红与黑》《简·爱》《老人与海》《巴黎圣母院》等20部教育部指定的中学生课外阅读推荐外国书目中,60%以上的学生阅读少于两部,并且记忆模糊。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有必要进行查漏补缺,介绍一些符合学生理解认知能力和学情的青少年必读书目,以使学生有一个阅读的方向和途径,实现教学的“低起点,高要求”。

例如,《百年孤独》时间线长、人员复杂、人名相似度高,对于阅读量少、对外国文化了解不多的学生而言,无疑会加重其阅读的压力、浇灭其阅读兴趣,因此,可将之作为略读作品。相对而言,《简·爱》中的情节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简·爱》塑造了简·爱独立坚强的人物形象,对学生的价值观塑造有着积极的意义,可作为精读作品。在《简·爱》教学过程中,女性独立、坚强、自爱的主题也可作为课堂讨论的重点内容。

(三)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经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外国篇目进行梳理统计发现,外文数目约占课文总数的18%。例如,外国文学课标教学内容中提到的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短篇小说家契诃夫,他们的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所体现,分别是《七颗钻石》《穷人》《凡卡》。在以往的教学中,介绍列夫·托尔斯泰时,主要围绕《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三部曲展开。笔者在进行教学时,加入了小学语文教材中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童话、儿童小说作为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精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相关篇目,并让学生结合所学文学知识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学习的内容是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实践证明,结合小学语文教材选择教学内容,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习外国文学课程的兴趣。

二、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云课堂平台与多媒体辅助手段进行教学。在云平台添加课前活动,以视频、文档、网络链接的方式发布课前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某个时期某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某个文学流派或某个作家的相关介绍,旨在让学生对课堂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在课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教学,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注重学生阅读分析文学作品能力的培养。课后,在云平台发布课后作业,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通过网络手段,实现师生的双向交流与互动。

(二)运用讨论法及文本演绎法。外国文学课程内容深广,学生基础薄弱,阅读量不足,理解分析能力存在局限性,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为此,笔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课外活动。例如,在学习文艺复兴时期但丁的《神曲》时,由于涉及内容深广,课堂时间紧张,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笔者以任务为驱动,设置问题,布置任务。学生课外以小组为单位,查阅作品资料,做好笔记。课堂上小组代表发言,小组间相互讨论,交流分享。又如,开展莎士比亚戏剧教学时,笔者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情节内容,改编成符合自己语言习惯的剧本,并进行趣味表演,使学生在表演中加深理解,获得不一样的文学体验。仅靠传统课堂教学,面对外国文学丰富的作品海洋,学生难免会走马观花一无所获。为激发学生积极性,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体会,提高学生语言技能和文学艺术综合能力,笔者组织了课本剧比赛,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对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并通过视频录制、舞台展示等方式走进外国文学。比赛获奖作品《伪君子》《麦琪的礼物》《变形记》等均选自外国文学宝库。新编的剧本内容、独特的舞台表演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制作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与特点、能表现出角色性格的服装和道具,布置符合剧目表达内容及环境的场景,能够加深学生对剧本内容的理解;舞台表演的形式,能够提高学生语言技能和小学语文教学能力。高职语文教育的学生理论知识基础薄弱,但动手能力强,喜欢实践,文本演绎的方法符合学生学情,有效实用。

(三)坚持学以致用,满足学生的需求与发展方向。外国文学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分析、鉴赏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为他们提高个人文学素养,为将来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因此,提高学生对小学语文教材中外国作品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与教学能力尤为重要。小学教师在进行外国作品教学时应认识到中外文化背景和中外文学作品创作手法的不同。例如,在讲解19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时,教师可结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穷人》《凡卡》两篇作品,指导学生重点认识19世纪俄国的历史背景,学习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的创作背景、创作手法、创作主题内容等,让学生学会在教学实践中将外国文学中“大”的内容活用到课文“小”的教学当中去。如调用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手法,活用到小学课堂中分析《穷人》的动作描写。又如《凡卡》的课文教学,教师应帮助学生将19世纪俄国的历史现状、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创作背景及创作特点的知识点活用到《凡卡》的教学当中去。这样,学生将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才能让六年级小学生认识凡卡所处的时代背景,深刻体会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

三、适当开展阅读与表演教学—— 以小说《巴黎圣母院》教学和莎翁戏剧表演为例

2019年小学语文部编版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语文教育专业的高职大学生,作為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具备过硬的语文能力,应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身等来进行实践训练。教材的“前言”强调,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进行探究式活动,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等精神的发展。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开展了以下两个教学活动。

(一)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以及阅读法、观赏法、交流讨论法完成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的教学。教学设计、实施概述如下:

1.学生在高中阶段都学习过课文《巴黎圣母院》,但这种学习是从“语文”角度,而不是从“文学”的角度。因此,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外国文学课程教学中,课文《巴黎圣母院》的教学,既要兼顾中学的教学情况,又要加以扩展,真正进入“文学”的境地。

2.开学第一周布置阅读原作,两周后进行课堂教学。按如下要求完成:第一,从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情节描写以及环境描写三方面做读书笔记,摘抄原文,可适当评论,不少于1000字,在课堂上交流检查;第二,设计10道判断题检测与之相关的文学知识(具体从略);第三,分组负责下列任务,在课堂上交流,即每一个组(6个人左右)负责在课堂上介绍一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作品的内容、创作背景、人物形象简析、作品主题评析、环境描写、艺术特色、作品影响、作者简介等八个方面。这八个方面,是全面理解掌握一部作品的途径。但这八个方面材料很多,作为教师应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以免学生漫无边际,感觉到没有收获。例如,“作者简介”这个内容,起码记住三点:第一点,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虽然雨果并不理解这次起义,但出于人道主义,挺身而出为公社社员辩护,反对凡尔赛刽子手对群众的镇压;第二点,雨果享有崇高的声誉,在他80岁生日那天,60万群众过他的窗前,为他祝寿;第三点,去世前,昏迷中尚且迷糊地吟咏:“人生就是白昼与黑夜的斗争!”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对自己的一生进行描述。去世后,法兰西举国致哀,为他举行国葬。百万人为他送葬,这是巴黎最大规模的伟人葬礼。最后下葬于伟人墓。这三点比较特别,因而容易记住。这样设计实施,是为了通过这些具体的问题和要求,促使学生读原作并有所收获。这种设计实施,能够扩展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空间,进一步明确小说阅读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3.课后集体观看电影《巴黎圣母院》。观看后,组织学生谈谈读原著与看电影的不同感受与体会。旨在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体会阅读原文的乐趣与好处,让学生明白阅读原文的重要性。

4.根据教材内容,从附录书目中选择,要求一个学期内至少读完《堂吉诃德》《鲁滨孙漂流记》《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约翰·克利斯朵夫》等小说。学期结束检查。

(二)莎士比亚剧作《哈姆雷特》(节选)课本剧表演。《哈姆莱特》是一部五幕悲剧,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教材节选第三幕第一场—— 城堡中的一室。我们知道,莎士比亚作为伟大的作家之一、作为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选用他的作品来表演有充分的理由和显著的作用。笔者尝试实施如下:

1.在全年级提前半个月布置阅读原作(课本),要求学生深入阅读作品,并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内容包括梳理情节脉络,认清剧中的主要人物,理清人物关系,记录经典的台词名句。

2.在课堂上讨论戏剧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重点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接着分角色朗读台词,进一步梳理情节,理清人物关系。

3.确定角色人选,排练。首先,对原剧本进行改编,选择符合东方语言习惯的句式词汇,加入一些网络新词,增加趣味。其次,注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分小组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台词、背诵台词。最后,配合台词设计舞台动作、表情,练习舞台走位等。

4.结合作品背景和作品内容,分组完成场地、服装、道具等方面的工作。

5.设计印制评分表,从语言(口语)表达、表情、动作几方面评分,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文学能力。例如,学生在表演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毁灭”这一段独白时。一着重评价学生的语言技能,包括音量是否合适、音质是否优美、感情是否充沛、表情是否恰当等;二着重评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如学生在舞台表演及台词表达时是否能够把握住哈姆莱特的心理特征,是否能够理解展示莎士比亚剧作的语言特点等。

经过充分的准备,演出终于如期进行,并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采用阅读鉴赏、讨论交流、表演展示、分析评价等方式方法,顺利地完成了外国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全年级11个班近700名学生,期末考试及格率100%、优秀率36%。这个结果表明,高职学生的专业意识、用功程度以及学业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他们在文学理论知识的积累上有所欠缺,但是好动、动手能力强。这些学情,迫切需要教师深入了解,端正教学态度,增强教学信心,培养教学耐心,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学生外国文学知识丰富了,阅读量增加了,基本掌握了外国文学作品评析的方法和路径,提高了学习兴趣,提升了文学素养。但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一是教学资源贫乏。笔者到学院图书馆了解,这些世界名著存量很少,有些根本就没有,学生借不到原著,难以完成阅读任务;二是云课堂平台不通畅,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进度,师生间不能够及时有效地互动交流,这给教学带来一定阻力;三是活动场地有限,要在舞台或大教室里顺利演出,硬件设施难以满足,比赛活动难以开展。四是少数学生基础差,兴趣不浓,专业方向不明确,因此没有积极投入教学活动中。比如,要求阅读名著,做好读书笔记,个别学生连最简单的摘抄好词好句都没有完成;课本剧表演时,也有不少学生不参加观看评分。这些都需今后努力改进。

【参考文献】

[1]孙文娟.高师外国文学课程的“落地性”教学反思——基于小学语文教学[J].淄博师专论丛,2018(3).

【作者简介】林崇娟(1990— ),女,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责编 何田田)

作者:林崇娟

第二篇:外国文学教育勿忘民族文化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格局的进一步扩大和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了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沟通和联系,英语的工具性价值凸显出来。为更好地对外发展关系,加强外国文学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进行外国文学教育的实践活动中,过于强调了外国文学价值,而忽视了本民族文化价值,弱化了学习外国文学教育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为本民族服务以此彰显本民族的地位,这一错误态度长此以往必将对我国民族文化造成极大的冲击并危机本民族的地位,更不利于中国复兴之路的实现。我们要警惕这一文化变异现象,树立正确态度看待外国文化教育并采取积极对策提升本民族文化的地位。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育;民族文化;价值;对策

一、阐释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是指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仅是指精神层面的创造及成果。民族文化可以定义为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基础上形成的,是民族心理、民族文化观念和民族思想感情的整合概念,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相对的独立性和丰富的多样性。民族文化是该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带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是一个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民族凝聚力、号召力和意识形态产生的源泉。民族文化是该民族社会实践的产物,伴随着民族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全过程,有民族必定有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反作用于本民族的存在和发展。

民族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民族性。它是本民族在其领域范围内,集合了本民族自身的思想、道德、风俗习惯、信仰、艺术、宗教、科技等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只适用本民族,并获得本民族的认可,具有超越时空的相对稳定性;其次,具有多样性。一个民族文化既是不同地域文化的集合体,又是吸取了外来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拿来为其所用;再次,相对稳定性。民族文化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伴而随的,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是有时候民族文化先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时候又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影响作用。

二、剖析在外国文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加强本民族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在外国文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加强本民族文化教育基于时代的诉求和破解当前外国文学教育实践活动畸形发展的呼唤,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剖析。

1.文化全球化给本民族文化带来的挑战呼吁要加强本民族文化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歌猛进,打破了地域和认知方面界限使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全球化趋势进一步拓展。在这一进程中,世界各国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内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必将导致在文化领域内呈现出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的趋势,使各国文化的同质性逐渐增多,其后果必然使本民族的文化面临着冲突和挑战。同时,西方国家紧紧抓住文化全球化这一发展态势,不断向弱小国家推行自己的文化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利用文化对外文化交流进行渗透,利用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进行文化扩展,利用文化产业占领文化市场,企图在文化领域内以自己民族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取代其他民族。这种赤裸裸的文化侵略使本民族失去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基础和纽带,使传统文化受到冲击,文化认同出现偏颇,人们的精神文化贫乏,必将将本民族逼入到一个生死存亡的绝境中。面对文化全球化的这一时代现状,迫切地需要加强本民族文化教育,巩固本民族文化地位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和时代诉求。

2.外国文学教育实践活动中传统教学目的和宗旨要求加强民族文化教育

语言与文化是辩证统一的,密不可分的。语言具有选择、传递、传承文化的作用,而文化为语言的形式和内容增添了多样性和活力。同时,语言本身兼具工具性价值和人文性价值,它担负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使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为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提供广阔的深厚基础,通过人文精神的塑造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并对本民族文化存在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树立起爱国主义情怀为国家和谐发展努力奋斗。在外国文学教育实践活动中注重对本民族文化因素的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积极而充分的民族文化因素的教学对语言教育本身十分有利,能起到促进和深化的作用。然而,对我国的外国文学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深刻的剖析不难发现,我国的教育教学目的和宗旨还停留在语言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了语言本身所具有的民族人文性价值。把教学目的和宗旨定位在对成绩、对升学和对考级的追求上,不能够意识到通过外国文学教学吸取积极的合理因素拿来为我所用,也不能够认识到学习外国文化其实是为本民族文化服务的。在外国文学教育实践活动中过于强调外国文学教学而忽视本民族文化的教育这种偏颇认识必将迷失教育方向,也必将失去本民族文化的前言阵地,最终不利于我国为之奋斗的有中国特色文化强国的建设。这种畸形的教育目的和宗旨强烈要求发展本民族文化为外国文学教学指引前进的方向。

三、探讨在外国文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加强本民族文化教育的举措

在外国文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如何加强本民族文化教育,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为出发点可以进行探讨:

1.审视和巩固本民族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交流中的地位

外国文学教学与本民族文化教学是辨证统一的,不可割裂两者关系。只有把两者融和在一起,才能够起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效应。首先,我们在进行外国文化教育活动时,要分析外国文学作品中所采用的哪些文学修辞和表达形式,它们如何结合巧妙地运用的。同时,回顾我国的本民族文化用语和文学表达方式,思索它们之间存在的共性和差异,吸取外国文学教学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加入到中国本民族的文学作品中来,以达到外国文化为中国本民族文化服务;其次,认真剖析外国文学作品中所凝结的其民族精神和人文情怀,从中国人的同质化思维角度对这些精神要素进行分析,从中了解到外国人的行为习惯和方式,以便于对外国文学进行深层次的解读基础上把握其中的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对外文化的交流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开辟新的道路,也使中国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深入到外国民族文化中去。

2.提升教师自身的本民族文化素养

在外国文学教育活动中融入文化教学已经获得教育工作者一致认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使学生了解外国一系列社会文化现况、掌握一门外语只能说是实现了外国文学教育的初级目的,能够使学生用外语表达本民族文化、实现跨文化交际才是达到了外语教育的终极目的。教师应该经常将外语文化与本民族文化比较,在对比中凸显二者的差异,通过引导学习者思考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问题,培养学习者的文化差异敏感性,这样既有助于学习者避免交际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又帮助学习者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形成对世界各族文化的正确态度。但是,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师缺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更缺失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只是单线条化地去理解外语文化中所体现的外国本民族文化,在对学生的教育活动中没有从本民族文化角度去解读,僵化地灌输外国人文文化和精神,长期以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认同外国的民族文化而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思索和结合,最终导致本民族文化让位于外国民族文化,不利于本民族凝聚力的培养乃至国家的安全。

3.培养学生传承和推广本民族文化的意识

语言的主要功能就是交际与交流。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是兼收并蓄、平等相处的,因此进行文化学习必须同时兼顾外国语言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由于我们现在实施的以成绩和分数定终身教育考察机制,使得许多学生对外语的学习过于追求价值性工具,而忽视了外语学习过程中所包含的人文性价值,使得许多学生对学习外语产生错误认识,认为学习外语是为了考试而考试,升学而升学,忽略了学习语言的真正意义,割裂了语言和文化交互关系,忽视了跨文化交流这一学习外语的根本目的。作为广大外语教育工作者必须有意识的在讲解外国文学作品时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和精神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觉性,使他们清晰地认识到本民族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学习外语不应该只单一地了解外国社会文化,还应该担负起中华文化传播的和平使者使命,更好地理解本民族文化精华并能够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播给世界各国,使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并认同中国。

总之,在外国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中,不能够单纯地为学外国文化而学,忽视本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要树立把外国文化和本国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意识,在外国文化教育中体味本民族文化,在本民族文化中增添外国文化的合理因素,在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中找到契合点,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从而构建和谐世界。

参考文献:

[1]候禹岐:《民族文化在全球化时代遇到的挑战和对策》.齐齐哈尔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2012,5

作者:王淑侠

第三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合外国文学教育

当下高中语文课程中外国文学所占的比例较低,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学习安排不合理,造成了学生中外文化教育的失衡。当今世界对于文化的要求已经不只是局限于本国文化,而是要求做到中外知识的完美融合。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对外国文化知识的传授,让学生逐渐接受到不同的异域文化,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一、强化重视,拓展外国文学教学

汉民族文学一直都是高中生语文学习的重点,相比之下外国的知识和文化仅仅只是一个配角的存在,充当着一个辅助的作用。中国传统思想是导致这种情况的另一个因素。由于传统思想的存在,使得中国的教育一直处在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状态,一味地引入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而忽视国外的知识在中国课堂的重要性,这一现象的存在导致同学们对外国经典知之甚少。因此在授课时难免会有不好把握的时候,这也就是为什么外国文学在中国课堂上难以继续的原因。

学生对于本国以外的知识知之甚少,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教师的教学影响的,所以如果老师对于外国文学知识的学习都不够重视的话,学生的学习受到阻碍,积极性也势必逐渐消退,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对外国文学认知不足,理解不到位的现象。此外,由于自身对教育本身的不够重视,学生对课本以外的知识表现得漠不关心。另外有调查表明,极少有学生会阅读外国文学著作,这就导致学生对于外国文学知识了解甚少,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施教者在施教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例如在讲到革命抗战类型的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俄国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莫斯科保卫战》等文学作品来同步教学,让学生在不同民族背景下体会一样的奋斗历程。

二、革新模式,引入外国文学资源

造成外国文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受限制的原因也来自现行的应试教育模式。当下中学教育中,高考是重中之重,任何教育模式都以高考为中心展开的,教育内容也根据高考时的侧重进行取舍,这一原因导致外国文学在中国教育的发展受到阻碍,一个本该好好了解和学习的学科变成了一个附属品,更为严重的是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自身原因,对部分外国文学知识进行删减或者避而不讲,更是缩小了学生们的学习范围。教育观念的落后以及没有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偏离了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的鉴赏能力也难以得到提升,因此造成了部分学生对于国外文献的误读,不能理解文献中的文化内涵,使得教育作用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为了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我们应该增加外国文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比重,并改变施教方法,尊重外国文化,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发展。由于每个国家和民族以及个人对于不同的文化认知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理解和对待的态度上也是各有差异的,这就要求施教者在施教过程中应该注意尽量使教学多元化,要求学生在不同程度和层面上分析和理解国外文化,使之能够较好地掌握不同的文化知识,更好地对不同的人物进行更好的分析,然后从中汲取到自己需要的养分,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例如在讲到与茶道相关的文章时,教师可以从日本文学作品中搜寻相关内容。虽然日本的茶文化是由我国传入的,但是日本却更好地发扬了这种文化,在《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一书中,作者就详细分析了日本的茶道文化。

三、对话迁移,体悟外国文化思想

为了能够更加积极地指导学生学习,引入“对话”“迁移”理论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能够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好的强化起来,教师应该对国外作品进行精细的研读和多视角的理解,这样才能够保证其对外国作品的思想有更好的把握。这里的“迁移”是指中国文化向西方文化的迁移,只有这样,才能使同学们在不断的比较中找到中外文化的异同点,也能够更加方便学生充分展现国外文学教育的作用。

有关施教者自身外国文学素养的问题。外国文学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便是施教者的自身素质,随着新的课程教育改革的进行,对于施教者的要求也随之变得更加的严格,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自己的角度,做到师生之间良好无障碍的沟通互动,同时教师更应该做好一个指引者,只有师生之间在情感上面形成共鸣,才能确保自己能够更好地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这就需要施教者能够丰富自己的阅历和提升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更多地掌握丰富的知识,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思维,以达到中外文化的融会贯通及学生文学素质提升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

作者:王利平

上一篇:检测系统设计论文下一篇:高职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