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档案价值的实现过程及其效果形态

2024-04-17

试论档案价值的实现过程及其效果形态(精选7篇)

篇1:试论档案价值的实现过程及其效果形态

试论档案价值的实现过程及其效果形态

档案价值的实现是个复杂、多变性的过程,具有实体、精神效果、文化效果形态.研究档案价值的.实现过程,有助于推动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作 者:梁秀瑜 作者单位:湛江师范学院,综合档案室,广东,湛江,524048刊 名:黑龙江史志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HIZHI年,卷(期):“”(12)分类号:G27关键词:档案价值的实现 档案潜在价值 利用者档案需求 效果形态

篇2:对档案价值及其实现规律的再认识

一、档案价值的内涵

1. 档案价值概念明确了档案价值的主体、客体以及档案价值的根本来源和连接档案价值客体与主体的中介———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档案价值概念中, 价值主体是指“人”, 既包括个人, 也包括机构或组织。但是, 并非组织、机构或个人能够成为档案价值主体。确切地说, 成为档案价值主体的前提条件就是与档案构成价值关系。在档案学中, 档案价值主体就是档案利用者。从理论上讲, 它包括潜在的档案利用者和现实的档案利用者两种, 而档案价值客体则是指档案。档案价值概念明确表达的是一种主体和客体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 档案价值是档案客体和主体之间的特定关系, 是档案属性与主体需要的统一。

“价值”这个词, 是在表示我们同一定客体 (即能满足我们需要的客体) 之间的关系的意义上被使用的。也就是说, 在一个客体能满足我们的需要时, 我们就说它是“有价值的”。档案价值既不是单纯的档案客体的属性, 也不是片面的主体的属性, 而是档案客体的属性与主体需要的统一, 体现为一种意义或作用。

3. 档案价值是档案客体对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凭证和参考意义或作用。

凭证和参考意义, 是档案价值区别于其他事物价值的本质特征。档案价值的本质特征源于档案的本质特征, 即档案是真实的历史记录。档案不同于一般的历史遗物, 它是以具体内容反映其形成机关或特定活动的历史记录物, 具有很强的记录性。档案不同于一般的信息资料, 它是特定的形成者在当时当地直接使用的原始文件的转化物, 不是事后编写或随意收集的材料。正是档案的原始记录性, 才使档案不同于其他文献 (如图书、情报) , 而具有独特的凭证作用和参考作用。

4. 档案价值的实质, 是形成者职能意义的客观反映。

档案价值是客观的, 有特定来源和内容。一定的社会单位和个人的职能活动是档案价值的特定来源。档案价值的内容实际上是形成者职能活动意义的客观反映。这是因为: (1) 档案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档案价值的依附性。档案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性, 从而决定了档案价值的社会附属性质, 所谓档案价值, 其实就是社会活动意义的再现。而社会活动又是由不同社会组织按其职能有序进行的。因此更准确地说, 档案价值的实质是其形成者职能活动意义的客观反映。实践证明, 档案形成者的社会地位和职能作用, 决定档案保存价值的大小。 (2) 档案利用价值的实现, 也以形成者的职能性质和意义为基础。档案利用实践表明, 档案价值的实现, 不仅以社会需求为主导, 而且以档案形成者的职能性质和意义为基础。首先社会对档案的利用既要按照自己的需要, 又要依据档案的内容和形式特征, 两者只有密切结合, 才能产生最佳效果。其次就档案价值的取向和实现范围而言, 一般是由内而外, 由近至远。社会对档案的利用, 也是按照专业、行业和职业特点进行的。所以, 档案价值的实现是在形成者职能意义基础上, 按照社会需求有规律地进行。

二、档案价值的实现规律

档案价值的实现过程即档案客体被主体所利用, 满足主体需求使之成为主体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档案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实际上是档案价值“到实践中去”为社会实践服务的过程, 而这一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1. 档案价值主导律。

档案利用实践证明, 社会需求是档案价值实现的核心和先决条件, 档案价值实现的方向、范围和程度, 无不取决于社会对档案利用需求的变化。社会需求的时间性, 规定了档案价值实现的方向, 是历史研究、现产利用、还是长远利用;社会需求的不同对象和需求面决定了档案价值实现的范围;社会需求性质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程度与效果, 决定了该档案利用价值的大小。

2. 档案价值扩展律。

随着时间的推移, 档案价值不断向时空扩展, 由实用价值逐步转变为历史价值, 由原始价值过渡到社会价值, 并适应不同利用需求表现出多种用途。 (1) 档案价值主体扩展导致档案价值扩展。随着时间的推移, 与档案发生关系的人群逐渐扩大, 档案利用者需求的范围呈拓宽趋势, 由此导致档案价值的扩展。造成档案价值主体扩展的主要原因:第一, 档案作用从形成机关扩展到社会。根据档案形成规律, 档案形成以后在一段时期内, 作为机关工作和生产活动的必要条件, 它发挥作用的对象主要是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经过一段时间, 档案的现行作用逐渐淡化以至完结, 其长远价值和全面作用也会冲破机关的范围, 而使社会各个方面利用需求突出出来。第二, 档案机密程度的递减。档案的机密性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 机密的等级也在发生变化, 有些档案在若干年以后仍有机密性。一般说来, 档案机密性逐渐弱化递减是一种总的趋势, 档案机密性的强弱与保存时间的长短成反比。档案机密程度的逐渐减退, 表明放宽限制, 档案利用者范围得以扩大, 必将导致档案价值更广泛的实现。 (2) 档案作用性质的变化导致价值扩展。档案对于利用者的有用性是多方面的, 而这些用途并不是同时显现出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 不仅利用者的范围得以扩大, 档案的作用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呈现出档案价值的多元特征。一般说来, 档案形成之初主要发挥行政或业务方面的作用, 随着现行期的结束, 档案的作用逐步从单纯的行政、业务的信息支持扩展到科学、文化、教育、司法、休闲等各个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 保存时间较长的档案与现行事务的联系越来越少, 行政查考的必要性逐步减少, 对档案利用的限制也逐步减少, 利用者可以从科学文化、历史研究的不同角度利用档案, 从而使档案的多方面作用凸现出来。

3. 档案价值的时效律。

档案价值的时效性是指档案对社会的有用性是有时限的, 某些档案在一定时期内对利用者是有价值的, 超过这个时间限制则降低或丧失了价值。这一规律可称为档案价值的时效律。档案价值的时效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档案与利用者需求之间关系的时效性。实践证明, 并不是所有文件的生命期都一样长, 档案的价值鉴定就是认识和确定档案价值的时效期, 档案保管期限就是档案时效期的具体体现。分清档案的时效期, 划分档案的保管期限是一项十分复杂、十分重要的工作。不同种类档案的时效性有不同的特点。 (2) 档案价值形态的时效性。从档案价值的扩展律可知, 档案对于利用者有多方面的作用, 因而具有各种不同的价值形态, 而这些作用往往是在不同的时间段中发挥出来的。不同作用的此消彼长说明档案在不同的时间内可与不同的利用者需求形成不同的价值,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对于不同形态档案价值的实现也具有直接的影响。

4. 档案价值的条件律。

各种条件对于价值实现的影响被称为档案价值实现的条件律。此条件涉及的因素很多,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环境。社会制度、国家有关法规、政策、政治经济形势等对于档案利用的需求, 档案机构可能提供档案的程度有很大的制约作用, 从而对档案价值关系的形成和实现具有直接的影响。一个国家的信息法规、政策, 档案工作的法规、方针、政策、制度对档案价值的实现也具有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2) 社会档案意识。人们对档案的认识水平以及社会上对档案的普遍认识程度可称为“社会档案意识”。社会对档案的需求程度以及档案工作者能够满足需求的程度与社会档案意识密切相关。社会档案意识对于档案价值实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档案利用需求、档案利用政策和档案服务观念提高社会档案意识, 从根本上讲是依赖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3) 档案管理水平。档案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档案管理部门提供档案服务, 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以及利用者获取所需档案信息的可能性。从宏观而言, 档案管理是指对国家或地区档案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指导, 包括档案管理体制的确立、调整和完善, 档案机构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布局设计和组织建设, 档案法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从微观而言, 档案管理主要是指制定和实施档案业务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设计和建立档案实体以及档案管理系统, 实施对档案实体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提供利用、编研、建立档案信息库和查询系统等具体业务。因此, 提高档案科学管理水平, 深入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提供优质高效的利用服务是促进档案价值实现的重要条件。

综上所述, 深刻认识社会实践对档案价值的作用, 不仅能揭示档案价值的形成发展规律, 使档案鉴定建立在客观分析与分段进行的可靠基础上, 而且会促进档案工作, 拓宽领域和增强功能, 面向大众提供更为广泛有效的服务。

摘要:档案价值鉴定主体只有在档案价值鉴定实践中遵循档案价值的形成与实现规律, 构建档案价值鉴定标准体系, 才能科学地鉴定档案价值, 充分地发挥档案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关键词:档案价值,实现规律

参考文献

[1]张仕君.档案价值系统初探[J].四川档案, 2005 (1) .

[2]任宝兴.档案价值规律研究[J].档案学研究, 2005 (6) .

[3]马锐.浅谈实现档案价值的规律性[J].商业经济, 2004 (8) .

篇3:品牌档案的价值内涵及其实现路径

关键词:品牌档案知识产权品牌数据中华老字号

Abstract: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plural value of the brand ar? chives, further explores the main paths to realize the values. It indicates that the brand managers need to focus on the brand archivescomprehensive collec? tion, opening and security to set up material founda? tion and to stimulate brand entity economic develop? ment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clude actively using brand archives to protect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mining and analyzing brand data to reform competi? tion, establishing exhibition space to enhance brand identity, promoting Time- Honored Brand to inherit Chinese excellent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KeyWords:BrandArchive;IntellectualProperty; Brand data; Time-Honored brand

2006年,商务部推出“中华品牌万里行”战略,提倡全面推行自主创新和民族品牌。同年,商务部实施“振兴老字号工程”,并认定我国第一批“中华老字号”品牌。2007年,又将“建立健全老字号档案”作为八大措施之一鼓励中华老字号品牌发扬光大。从档案学的角度来看,全面认识品牌档案的多元化价值,充分做好品牌档案的收集、保管、开放、保密等基础性管理工作,最终通过品牌档案丰富的开发利用方式,能够更好地实现品牌档案的综合价值。

一、品牌档案价值的内涵

(一)品牌档案的广义内涵

近年来,品牌在经济时代的战略性地位愈发明显,品牌档案亦开始受到关注。对此,档案界部分学者认为品牌档案就是品牌在规划、创建与管理过程中形成的身份及历史证明,这种固化的静态档案主要指向科技成果的聚集,如常见的商标和专利档案。其中程娅认为:“档案工作是品牌基础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是维护品牌经济利益合法权益和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工作。对品牌档案的管理过程,实际上是品牌财富积累的过程”。[1]相较而言,部分学者则从信息角度来看待品牌档案的,其中罗奕认为:“品牌档案是品牌信息的集合,对品牌管理、品牌评价、品牌引进退出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2]他主要从品牌的市场和客户适时信息与品牌进行三维交流的信息角度出发,认为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为品牌营销策略提供精确的信息导向。

面对当今品牌经营方式和技术的日新月异,笔者认为品牌档案的内涵应涵盖上述静态和动态两大方面,初步可以界定为企业或单位在品牌规划、创建与管理的整个控制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并有目的保管起来的各种载体形式的凭证信息,静态品牌档案是品牌的生存之基,动态品牌档案是品牌的血液。在这种广义的内涵视阈下,品牌档案被视为固化静态档案和变化动态档案两部分,其作为紧密联系而又协调运转的生命体,涉及品牌、市场和消费者三个维度,彰显出法律、经济、文化等多元价值的表征。

(二)品牌档案的多元价值

1.品牌档案的法律价值。品牌档案的法律价值归根结底就是它的证据价值,一个品牌只有拥有独一无二的身份,才有合法经营权,只有拥有知识产权,才有发展权。其一,品牌档案是品牌“正身”的“身份证”。2006年,商务部启动“中华老字号”申报品牌认定工作,规定申请者必须提供品牌相关历史档案。在967家申报企业中只有434家符合要求,很多老品牌都是因为没有充分的档案“正身”而名落孙山。其二,品牌档案是品牌维护知识产权关键的法律证据。在“张裕解百纳商标知识产权案”中,张裕公司出具的历史瓶标及注册商标证书等档案成为获得“解百纳”商标所有权的关键证据。

2.品牌档案的经济价值。其一,品牌档案是品牌活化和创新的“根”。品牌经营者为了活化品牌,通过“寻根”的方式重新捕捉失去的品牌资产,寻“根”就意味着对品牌发展原始记录的探寻,即品牌档案是品牌的根。品牌档案不仅是对过往的标注,其凝结的信息还为品牌设计、营销和宣传推陈出新提供了参照物,从而实现品牌过去和未来的衔接。其二,品牌档案是品牌革新竞争方式的数据来源。品牌市场运作的动态数据档案是整个品牌档案体系中最为活跃的成分,收集和分析品牌市场占有率、覆盖率、断货率、需求率,商品价格变动、库存情况、售后服务情况,消费者体验机会、满意度、主力群体的变更等多方位的信息与数据,有助于为调整品牌经营战略和增加经济利益提供向导。

3.品牌档案的文化价值。在个人层面上,公众通过品牌档案的传播与共享,发现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利益,建构起人际关系社区;在品牌文化层面上,品牌档案塑造品牌文化,如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以企业内刊、年度纪录片、公司画册、专栏文章等品牌档案信息的开发方式为品牌文化建设注入了历史内涵,为销售提供了文化信息,也促进了企业档案管理。[3]在城市层面上,品牌档案已融入城市品牌成为城市亮丽的“明信片”,青岛市于1984年率先实施名牌战略,一大批知名品牌纷纷加强品牌档案管理与利用,挖掘品牌历史,塑造企业文化,共同铸就了青岛作为“中国品牌之都”的荣誉称号。

二、品牌档案价值实现的基础

品牌档案的科学管理是品牌档案法律、经济、文化价值发挥的基础性工作。在我国,品牌档案呈现出社会化分散管理的状态,鉴于品牌档案的个性与保密性等特点,其日常管理与开发利用主体以品牌经营者自身为主较为合适。在品牌档案的整个管理流程中,尤其要重点做好收集与归档、保密与开放工作。

(一)全面收集品牌档案

一方面,品牌经营者应扩大对静态品牌档案的认识范围。品牌档案主要由品牌的外在要素、文化要素和技术要素产生,商标、广告等要素是品牌经济纠纷的高发地带,所以品牌经营者应重视此类品牌档案的归档,增强维权的中坚力量;品牌故事、理念、宗旨、目标、荣誉、赞助和捐献项目证明等构成品牌的文化要素,品牌经营者多类别地记录品牌的成长历程,将不断沉淀和丰富品牌的文化内涵,提高品牌信誉度和商誉度。此外,秘方、专利、设计、策划、生产工艺、图纸、广告、质保文件、利益分配协定等构成品牌的科技要素,是品牌档案中关系品牌权益的敏感部分,需格外安全保管。另一方面,品牌经营者应重视动态品牌档案的归档。品牌差异化下的消费群体、销售渠道、资产等是品牌的引申构成要素,当一个品牌发展成熟成为无形资产时,品牌经营者便会侧重利用市场、消费者多方动态数据来优化品牌经营。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品牌档案最具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部分,品牌经营者将品牌的市场与消费者动态信息和数据列入品牌档案的归档范围,以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平台为基础,打造品牌档案数据库满足其更高层次的需求,这样有助于适时进行品牌评估与创新,优化品牌经营和提高市场竞争力。

(二)安全保管品牌档案

对于企业本身,提供企业档案利用将帮助他们增强社区积极参与,经营企业文化和品牌,规范他们对社会的表现和贡献。[4]品牌档案是秘密性和社会性的综合体,品牌经营者大多愿意公开商标证明、品牌发展历史、产品设计工艺特色等有助于塑造品牌形象的档案,但是目前这种开放程度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涉及公共利益和能够被社会研究者利用的品牌档案都应该逐渐走向透明,如产品质检报告、品牌统计数据等。企业最大限度地开放品牌档案,不仅有助于宣传品牌理念与产品特色,提高品牌社会信誉度和信任感,更有利于推动社会共享品牌信息数据,互惠共赢,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

同时,品牌经营者应格外注意涉及商业秘密的品牌档案的归档程序和保管条件的保密性,强化保密措施,划分保密级别,制定管理人员保密协定。多数品牌档案都是个人在公务工作中的劳动成果,很多老字号品牌的传承依靠传承人掌握的工艺、技术、秘方,他们就是活的品牌档案,可以说,品牌档案的形成和管理都涉及个人智慧的参与。另一方面,品牌档案也会因工作人员跳槽、岗位调离和管理人、继承人更新换代而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品牌经营者须处理好个人与品牌的利益关系,寻找二者合法利益的平衡点,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智力成果,最大限度地降低品牌档案泄密的风险。

三、品牌档案价值实现的方式

(一)主动利用品牌档案,维护知识产权

近年来,中国知识产权案件数量大幅上升,其中老字号因缺乏品牌档案而成为我国知识产权纠纷的高发群体。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围绕老字号建档核心内容的品牌和知识产权档案,其建档完整率不容乐观。品牌档案完整的企业为32%,商标建档完整的企业为23%,专利建档完整的企业为65%”。[5]

品牌经营者应积极利用品牌档案进行自下而上的、自发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知识产权保护,这样更有利于品牌增强独立性和延续性。但是也应该看到,更多的品牌却是在被动地进行“售后模式”的维权行为。为此,品牌经营者应从“知识产权保护”向“知识产权经营”转变,从被动的事后维护知识产权的思维中走出来,既要提前规避风险,又要主动出击,尤其是在国际品牌竞争中充分发挥品牌档案的法律价值,严厉打击侵害品牌知识产权的行为。

(二)广泛挖掘品牌数据,革新竞争方式

大数据时代,越来越多的品牌通过积极收集和分析市场、消费者的信息和数据来优化经营战略。传统奢侈品牌PRADA就利用动态品牌档案进行品牌设计、宣传和营销调整,当消费者试穿衣服时,衣服上的RFID码就会被自动识别,每件衣服所在城市、所在旗舰店、被带进试衣间的停留时间等相关数据都会上传至总部存储成为该品牌的档案信息,继而通过品牌适时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来进行设计和运营调整。通过这种方式,其销售量提升了30%左右。

(三)建设品牌展示场馆,增强品牌认同

公众对品牌的认知需要经历品牌符号、品牌个性、品牌关系和品牌资产四个阶段,品牌档案在品牌认同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品牌要实现从产品到文化信仰的跨越,需要不断完善品牌档案、品牌文化链条与品牌生产力的和谐集成,建设展览馆、博物馆、档案馆等类型的品牌展示场馆是当前实践广泛、效果最佳的利用形式。据统计,我国80%具有影响力的企业拥有品牌展示场所,10%拥有已成规模的企业展示馆或博物馆,3%的场馆能够实现商业运营,但拥有高规格接待能力的不足2.5%。

同时,体验产业类的企业博物馆可以为公众提供与产品互动的机会,如汽车展、时装展、蔬果展等,更有品牌主题公园和产业园,再如青岛啤酒博物馆、可口可乐企业博物馆,它们利用品牌档案的时间和空间线索营造文化氛围,增加公众体验品牌的参与感、满意度、忠诚度,利用公共服务塑造品牌记忆与认同。对品牌档案价值的实现形式,我们大可不必严格进行展览馆、博物馆和档案馆之间的区分,也大可不必强求建立独立的品牌档案馆,因为具有展览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综合意义的品牌展示场馆对开发利用品牌档案具有更现实的操作意义。

(四)振兴中华老字号品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老字号”是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它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是一种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同时该品牌创建“年龄”须在50年以上。老字号不仅是一种商贸景观,还是一种历史传承的文化现象。[6]原商贸部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曾认定了一批“中华老字号”,共1万多家。其中真正拥有原商贸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的企业约1600家。[7]2006年,商务部公示的首批中华老字号仅存434家。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老字号品牌的数量已不足160家,并且还在以每年5%的速度消失。

近年来,老字号品牌得不到认定并逐渐没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完整、与时俱进的品牌档案。一方面,大量老字号品牌都因缺乏品牌档案“正身”而无法获得“中华老字号”称号;另一方面,不少民间老字号品牌“自我经营”,在缺乏资金和技术的条件下,正在探索如何利用市场信息与数据优化经营。《中国品牌发展报告2006》指出,老字号的消亡最关键的是在转型中没有较好地看到老字号所蕴含的经济和市场价值,存在所有权的问题、产品是否还适应时代的问题、对老字号的重新挖掘和重新打造的问题、对老字号的整体认识问题以及如何引导、如何发展、如何保护等问题,[8]而贯穿这几大问题的主线正是品牌档案价值的缺失。

中华老字号是我国品牌行列中具有历史性、优质性、信誉性、民族性和文化性的品牌,并凭借百年历史积淀的品牌认同感而成为我国品牌的中流砥柱,其中一些已经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成为我国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代表。建立健全老字号品牌档案,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华老字号品牌在我国经济发展宏图中树立品牌典范,更有助于传承我国优秀的时代文化和民族文化。

综上所述:国家需要适时地将品牌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重视品牌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利用;地方专业档案部门则需要制定相应的企业档案管理规范,为品牌经营者管理与利用品牌档案提供指导,甚至可将记录地方社会变迁、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档案收集进馆,丰富馆藏资源,并加以公开展示与利用。

注释及参考文献:

[1]程娅.论品牌经济时代对品牌档案的管理与保护[J].兰台世界,2009(4):40-41.

[2]罗奕.创建动态品牌档案促进知名品牌培育[J].东方烟草报,2011-10-24(003).

[3]杨祝庆.老字号企业档案的文化产品开发[J].中国档案,2014(2):54-55.

[4]Ineke Deserno.The valu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rchiv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archives of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in shaping cultural identity [J].Archival Science, December 2009,Volume 9, Issue 3-4:224.

[5]郭红解,邹伟农.城市记忆与档案[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113-114.

[6]郑珊珊.加强老字号档案管理,弘扬地方文化品牌[J].档案学研究,2010(5):60-62.

[7]陈媛媛.拯救“中华老字号”[N].经济视点报,2005-6-16.

篇4:试论档案价值的实现过程及其效果形态

一、研究档案价值哲学的现实意义

档案的价值哲学是总结历史的经验或借鉴历史的文化,满足人们的需要,实现其价值的哲学。它是对人与事物、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方面,研究其社会的经济意义的理论。这种关系在哲学理论上构成了一种关系范畴。在哲学的价值思潮的研究中,形成一种学术思潮,称之为“关系说”。“关系说”较好地解释了客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既克服了主观主义价值论夸大主体的心灵作用,而忽视客体价值的客观性;同时也克服了客观主义过分强调客体的客观价值,而忽视主体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的缺陷。客体作为一种物质形态,在价值形态方面表现为客观性、隐蔽性。尽管档案在形成之初,就凝结着主体的劳动和智慧。但它在满足其他主体需要,实现其价值的再生性的时候,它是以一种能够反映历史信息的,具有物质形态的载体呈现在人们面前。因此,档案的本质属性就是其原始的记录性。尽管如此,但在静态的环境状态中,其价值只是蕴藏在客体的内部,其价值量仅仅只是一个常量。显然,档案相对于具有行为能力的主体而言,在“关系学”方面称之为客体,其价值亦表现为客观价值。档案作为物质形态的这一特点,充分地论证了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哲学思想。档案价值除了具有一般物质属性外,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性。若是将档案视为一种资源,那么它较其他物质资源不同的显著特点就是不可消耗性和再生性。显然,档案在价值方面,表现出较自然资源具有增值性或再生性的优越性。在自然资源日益匮乏的今天,重视档案价值的社会意义,具有更加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档案价值形态的转化或社会实现

档案价值形态是指档案在一定时空内表现出相对稳定的价值特性。一方面表现了档案价值的相对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档案价值形态的可变性。档案价值形态的变化,是以哲学范畴的形式表现出来,既:1保存价值与利用价值,2隐性价值与显性价值,3自在价值与自为价值等等。人们在追求档案价值的过程中,表现了人的极大的创造力。人们在“困惑”和“危机”中深刻地认识到,在追求终极价值的过程中,必须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批判,以合理的科学观、价值观,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档案处在静止状态时,具有相对稳定的价值形式,当档案作为物质形态被主体带入社会实践中去后,其价值形态便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自在价值就是当物质处在静止状态或原始状态的时候,在其内部蕴含着物质固有的客观价值;自为价值则是受主体行为的影响,逐渐显现出与原来价值形态相对立的一种价值形态。档案价值形态在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过程中,充分地论证了档案价值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现其价值形态改变的。这不仅从社会实践方面解答了客体价值社会实现的问题,也有力地纠正了哲学上唯客体论和唯主体论的片面性。因此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改造客体的同时,也相应地改造了主体。社会实践是主客体双向的感性物质活动,是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感性物质活动;而价值则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客体对主体生存、发展、完善的积极效应。离开了主体的作用,自在的价值永远只能蕴藏在物质的内部,不可能向自己的对立面——自为价值转化。这些现象表现出档案价值形态的规律中的矛盾,在相互关联的两种力量运动中,促进其价值的社会实现。

综上分析,在档案价值形态转化的过程中,还包含着人性的因素、文化的因素和现实的因素。人总是力求在最深刻的层面上和最彻底的意义上,把握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从根本上确认自身存在的地位与价值。这从本质上诠释了档案价值形态转化的人性因素。档案承载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经验,是人类智慧物化的结晶,是人类社会进行精神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的智力资源。档案在对这些“资源”,从记录到整合、利用的过程中,不断地传承和提高人类的文明和科学的进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着眼点,对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档案不仅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文化力。一种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力量。这就从理论的角度诠释了档案文化的终极价值,并将档案的文化价值与社会的实现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此显现出研究档案价值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意义。

三、档案价值社会实现与人文精神

档案价值从哲学的观点上看,是客体对主体的一种满足或需要,也是主体的需要对客体的肯定,并且将其引入社会实践,完成价值化的过程。档案是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直接形成”说明档案继承了文件的原始性“,历史记录”说明档案在继承文件原始性的同时,也继承了文件的记录性,是再现历史真实的文献。从文件到档案是一个批判继承的过程。因此在档案的继承中,包含着人文的精神。 档案在发挥其价值的过程中,便成为社会实践的物质基础。而主体的需求则是促进档案价值社会实现的有机体。主体在档案的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表现出本质性的力量,创造性地改造客体。显然档案价值实现最大化是主体行为的根本目的,也是档案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在经济发展的社会里,我们需要以全新的思想、创造性的劳动, 追求档案价值社会实现的最大化。

1.重新深刻地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论。“认识”是主体意志行为的思想基础,亦是主体能动性、创造性地改造客体的驱动力。积极地引导主体在思想上,充分地理解“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深刻地理解价值的本质或意义。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离开社会实践,单纯地从理论上研究档案的价值,就难以澄清价值理论的真理性。要想澄清档案价值理论的问题, 必须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起来,并且在社会实践中,将档案的价值的社会实现与主体创造性的劳动高度地统一起来。在社会经济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才能实现主体行为能力的最优化和档案价值社会实现最大化的统一, 才能实现我们对档案价值社会实现终极化的期盼或愿望。

2.档案工作者需要完成向现代档案人转化的过程。档案人是在现代档案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一些具有共同的档案意识、 档案心理和档案行为,并且具有能动性、创造性、专业性能力的劳动个体或群体。档案人在档案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促进或支配档案价值的社会实现。因为档案价值的社会实现的价值量,是受主体行为能力影响的。在现代化的档案事业中, 需要档案主体,在专业能力、知识结构、敬业意识、人文精神等方面, 都必须与现代化的档案工作相适应,必须完成由档案主体向档案人转化的过程,这样才能体现档案主体自身能力的最优化,才能支配档案在社会实践中获取最大化的社会价值。

3. 主体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起来。“我们的工作就是对人类生活价值的再肯定和对人文精神的展示”。然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档案价值未必能按照人们预期的那样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档案价值在社会实现,时常会因为主体人格的畸形、思想的颓废,以追求个人利益,使其实践结果有悖于人们的初衷,产生一种负价值。因此,主体的人格价值、职业态度、敬业精神,都会影响档案价值社会实现的取向。尤其是涉及国家机密和集体、个人利益的档案,不仅是一个技术手段和行为能力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要使主体具备一个健全的人格,树立一种崇高的职业意识的问题。因此,在追求档案价值社会实现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解决合人性与合物性、合功利性与合道义性的人文精神的统一。

4.遵循档案价值的规律,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档案之所以能够独立于信息、情报之外,形成一门具有独立性的学科,是由其内部的特性所决定的。在档案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也存在反映自身特征的规律性:1档案价值的扩展律:档案作为一种物质资源,其价值具有扩展的规律。在档案价值的扩展律方面,反映在第一价值与第二价值,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在利用档案再生价值的同时,要兼顾多方面的利益。2档案密级的递减律:档案在保护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时,具有保密性和专利性的特征。这是人们在利用档案资源时必须遵守的法则。档案在合法性、合道德性的阈值内实现其价值最大化。 3档案价值实现的环境律:档案价值的实现会受到环境与条件的影响。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环境以及主体专业能力等方面环境的影响。改善档案价值实现的客观环境和人文环境, 有益于档案价值的社会实现。

篇5:论房产档案反腐的价值及其实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房产逐渐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如何利用房产档案反腐,成为学术界和实践中的一个新课题。

1 房产档案及其相关概念

1.1 房产档案。一般认为,房产档案是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在进行房屋产权登记、产权调查、产权变更及转移房屋权属等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形式的历史记录。

1.2 房产腐败。房产腐败可定义为:公职人员(即依法履行公共职务的国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中国共产党和各个民主党派的党务机关、各人民团体、国有企业以及公共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以实际的或者潜在的行使或者不行使公职人员职能为交换条件,为自己、配偶或直系亲属索要、同意接受或者接受不论何种性质的涉及房产的不正当利益,违反法律和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

1.3 房产反腐主体。通常认为,反腐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组织,反腐倡廉责任主体是各级党委。本文涉及房产档案的反腐主体主要由以下部门组成:各级立法权限机关、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各级监察行政机构、各级反贪局及各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

2 房产档案反腐的价值

2.1 原始凭证价值。房产档案是对相关房产信息真实情况的反映和记载,它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而存在,也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识而转移,它能够客观、真实地呈现相关房屋信息的情况,“能够合法证明权利人与房产之间权利关系”。房产档案真实、客观的原始凭证价值是发挥房产档案在反腐现实效用中的前提和基础。

2.2 法律证据价值。房产档案是除房地产权属证书外,法律认可的、确认房地产权利归属、鉴证房地产权属处置的唯一有效证明。房产档案具有证据学所要求的构成有效证明的要件。从证据学的角度,证据是以法律规定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根据证据的来源,可将证据分为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根据证据存在状态和表现形式,可分为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根据证据与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的关系,可将证据分为本证与反证。就其来源而言,房产档案是在房屋登记等房产管理活动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纸、图表、声像等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是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的证据,属于原始证据,具有较强的证明力。就其存在状态和表现形式而言,房产档案虽然是以其记载的内容起证据作用,但它也是以一种实体物作为其存在的物质承担者,是作为客观存在的实体物,具有可触性和可视性,其真实可靠性完全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因而属于实物证据。就诉讼证据与当事人所主张的事实的关系而言,房产档案管理机关提供的房产档案,虽不是为了证明作为诉讼请求根据的事实而提出的,但是为了证明作为反腐调查根据的事实所存在、履行其举证责任所提出的,有利于查明案件的客观真相,因而属于本证。房产档案在有关房产的行政诉讼中,一般属于原始证据、实物证据和本证。

3 房产档案反腐机制

3.1 立法机制。利用房产档案反腐的所有行为都要以法律为准绳,按照法律进行。立法机制,一方面,要确保利用房产档案开展反腐“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确保惩处腐败“有法可依”。立法机制的建立是利用房产档案进行反腐的首要前提。

目前,无论是《物权法》,还是官员财产公开申报制度,都缺少实施细则和专门法律法规的支持。我国现有法律体系中,缺少直接涉及房产腐败行为的条文,进而导致即使通过房产档案开展反腐活动,也缺少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明确具体执行房产反腐活动相关各方的权限和惩处标准。在我国的反腐败法律制度中,真正属于法律范畴内的反腐败法律法规相对比较少,可间接利用或借鉴的条文多数属于某些部门的规章和政策性文件,缺乏权威性和独立性的法律保障。各级立法权限机构应密切交流,结合实际开展房产档案反腐立法的制定工作,处理好房产档案反腐的立法与其他法律条文的关系,在法律精神和原则范围内完善实施方案,为房产档案反腐提供法律依据。

3.2 执法机制。执法机制的建立是利用房产档案进行反腐的关键。如果没有执法机制,仅靠立法机制无法完成房产档案反腐的任务。完备的法律,必须依靠切实的贯彻执行才有意义。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0年发布的《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白皮书,我国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的职能机构,主要有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国家司法机关、政府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以及国家预防腐败局。但就房产反腐而言,执法机关的核心是纪检监察机构与反贪机构。实践证明,有关房产腐败案件为多部门协调配合进行调查处理,这就要求纪检监察机构与反贪机构协调配合。

3.3 监督机制。主要是媒体与社会公众的监督。媒体监督是社会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能够及时把违法乱纪行为置于众目之下,从而产生无法抵御的批评力量,现实出的房产反腐大案要案都与新闻舆论监督有关。因此,在构建房产反腐监督机制时,积极引导媒体对国家公职人员的监督,通过媒体把问题公之于众,警示公职人员,预防房产腐败发生。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传媒及工作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保证媒体人正当权利的使用;正确引导大众传媒以合理、科学、文明的方式行使房产反腐监督权利,避免“媒体暴力”谣言、泄密等情况的出现。社会公众监督,不仅是对公民知情权的保护,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避免“选择性房产反腐”的出现。这就要求个人增强公民意识,国家加强政务信息公开保证公民知情权,政府切实保障公众对房产反腐行使监督权利,为公民有序文明参与房产反腐创造制度条件。总之,除对公职人员搞好党内监督外,应加强大众媒体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的机制建设。

3.4 房产档案信息资源整合机制。该机制是房产档案反腐的必要条件。对于数量巨大的房产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序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资源整合,切实做好有关房产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工作。更好地为相关反腐活动提供对象和信息资源。

房产档案信息主要来源于房产管理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由于登记程序比较复杂,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不一,登记流程互有差异,登记机关比较混乱,导致房产信息的碎片化。因此,存在对大量房产档案信息进行统一整合的必要。房产管理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应做到:第一,明确分工,权责清晰,尝试由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文件管理,由房产管理局负责档案管理,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文档一体化管理,有效控制文件运动全过程。第二,改善两局有关房产档案与文件的管理模式。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与现实要求,完善房产档案接收渠道;统一业务流程、操作规范、登记标准,防止房产档案信息碎片化,有效规避文件伪造、涂改的风险;建立统一的房产档案管理标准。第三,加强房产档案数字化建设。在坚持“双套制”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房产档案原件信息化和档案数据管理信息化。不仅要建立安全可靠的房产档案信息系统,保证档案录入准确、完整和规范,操作便利、安全,系统更新及时,还要组织优化多途径检索工具,方便快速查找所需信息。第四,加强两局文档专业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计算机技能和档案专业知识等素质。

4 房产档案反腐策略

4.1 健全完善房产档案反腐的法律法规。针对房产腐败,立法要明确规定其构成要件,并细化惩处规定与标准,增强房产反腐的威慑力;尝试多元立法,将房产档案反腐与其他立法工作相结合,如尽快制定《公职人员房产申报法》,以消除贪利型犯罪赖以滋生的土壤;完善反腐败法律体系,梳理好有关房产反腐相关法律的关系,协调好国家法律与党内制度的关系,避免发生冲突。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利用房产档案反腐的基础。

4.2 加强房产档案信息的开发利用。

4.2.1 房产管理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要主动整合房产档案信息资源并开展房产档案信息服务工作,同时执法机构重视房产档案中所包含的有价值信息,开展相关工作,而不是等待媒体或公众的曝光。

4.2.2 建立公职人员房产信息定期巡查制度。据报道,2013年北京新建商品房成交量为118950套,二手房成交量为162746套,年内商品房成交合计281696套,如此庞大的交易量背后是新房产档案的大量增加。建立定期巡查制度,可及时掌握公职人员房产档案信息并开展反腐执法工作。需要注意的是,负责定期巡查的执法人员需要不定期更换,并及时收回其巡查权以防止职务犯罪,对巡查的房产档案也可尝试抽查,以实现节约成本和保证反腐效益的统一。

4.2.3 重视房产信息前端控制。虽然房产档案信息属于公民个人隐私,需要依法保护,但对一些前期的房产交易记录等具有利用价值的信息,要进行前端控制。坚持规范性、真实性、时效性和权威性原则,多部门统筹安排,将其进行整理、报备,做好公开公示工作,一方面,可以增强社会监督,进一步约束主管部门行为,另一方面,实现从源头预防房产腐败。

4.3 调整完善房产档案管理制度。

4.3.1 现行的房产档案管理工作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纸质档案的收集范围与立档方式有待调整;二是电子文件与相关档案信息系统有待完善。纸质档案是房产档案管理的基础,调整纸质房产档案管理,要扩展收集范围,不仅包括本人相关房产信息,还要包括配偶、子女、直系亲属在内的相关人员的房产信息;采用复式分类法立档,由于利用房产档案反腐的对象是国家公职人员,在档案分类时不宜使用一种分类法,可尝试部门——成员分类法以保证集中统一利用。

电子文件与房产档案信息系统是房产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完善其管理制度包括收集、整理、提供利用三个方面。房产管理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需要统一房产电子文件管理标准、数字化管理流程与使用系统,保证房产档案电子文件流转的安全连续。加强房产电子文件的著录工作,做好动态管理,确保相关权属信息准确及时,保证电子文件随时形成随时归档。完善检索方式,丰富提供利用途径,如,提供字段检索、复合检索,编制房产电子文件专题等。

4.3.2 调整房产档案开放利用制度。在法律保护国家公职人员某些隐私权的情况下,按照《房屋权属登记信息查询暂行办法》,对于“房屋权属记载信息的内容,包括房屋自然状况、房屋权利状况(所有权情况、他项权情况和房屋权利的其他限制等)以及登记机关记载的其他必要信息”,应做出“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进行查阅”的规定,实现查询、利用规范化、制度化,保证合法合理查询行为的顺利、高效开展,为房产反腐提供方便。

篇6:试论档案价值的实现过程及其效果形态

所谓价值衡量, 也称利益衡量, 是指在发现立法者对各种问题或利害冲突, 表现在法律秩序内, 由法律秩序可观察而得知立法者的价值判断。【2】我国著名学者梁慧星先生也对利益衡量进行了通俗易懂的阐释:利益衡量是指法官审理案件, 在案情事实查清后, 不急于去翻法规大全和审判工作手册寻找本案应适用的法律规则, 而是综合把握本案的实质, 结合社会环境、经济状况、价值观念等, 对双方当事人的利害关系作比较衡量, 作出本案当事人哪一方应当受保护的判断。【3】由此可见, 价值衡量是法官在对具体案件行使审判权时所涉及的各种各样的、相互发生冲突的利益关系进行的一种衡量与取舍, 是一种实质判断。

价值衡量, 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法律适用方法。由于是在价值衡量的基础上灵活采用民法解释学的各种方法, 因此有人称之为利益衡量论。【4】利益衡量论开端于耶林的目的法学, 并在赫克和惹尼的利益法学中得到全面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加藤一郎提出了“利益衡量”的民法解释观。当时, 日本学者星野英一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利益考量论”。在我国, 利益衡量于上世纪90年代由我国梁慧星教授从日本介绍到大陆。其理论共同的内涵是指“法官在阐释法律时, 应摆脱逻辑的机械规则之束缚, 而探求立法者于制定法律衡量各种利益所为之取舍, 设立者本身对各种利益业己衡量, 而加取舍, 则法义甚明, 只有一种解释之可能, 自须尊重法条之文字。若有许多解释可能性时, 法官自须衡量现行环境及各种利益之变化, 以探求立法者处于今日立法时, 所可能表示之意思, 而加取舍。【5】

二、价值衡量的必要性

首先, 法律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法官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必须进行价值衡量。

法作为调整社会关系和人们行为规范的重要工具, 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社会发展和进步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但它又不是万能的, 法律的稳定性决定了法律的制定必然要滞后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 这就意味着法律与个案之间有时会存在着差异 (或不适用性) , 从而导致法的秩序价值 (或规范作用) 与个案的公平、正义价值发生矛盾。

其次, 我国当前的社会现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决定了价值衡量的现实必要性。

改革开放30年来,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同时, 社会阶层的分化也在不断加快, 社会利益主体日益多元, 利益需求的多样化导致由经济利益冲突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涌现, 进而成为影响我国当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而和谐社会所追求的是一种均衡而无激烈冲突的状态, 因此, 为能够实现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 就决定了运用作为法律手段的价值衡量方法对人们之间的争议问题进行利益协调, 化解利益矛盾、缓和社会矛盾的现实必要性。

再次, 从法律适用方法的视角看, 价值衡量对法律解释起着补充与制约的作用。

价值衡量作为法官裁判案件的一种法律适用方法, 对法律解释起着补充与制约的作用。法律解释是指于法律规定不明确时, 以文义、体系、目的或合宪性等解释方法, 探究法律之规范意旨。法律解释是法律适用的前提, 法律须经解释方得适用。但法律解释也有其固有的缺陷, 当适用不确定法律概念和概括性条款时, 排除各种方法适用仍不能解决争议问题时, 我们就需要运用价值衡量来填补法律漏洞, 妥当裁量案件。从这一点上来讲, 价值衡量对法律解释具有补充作用。然而, 有时虽然通过法律解释, 也能够发现所要寻找的法律, 但是如果机械地把之运用到具体的案件中去, 却会发现其判决结果与法律目的是背离的, 这时, 我们仍需要法官借助价值衡量在二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最后, 价值衡量可以通观个案的相关情况, 实践个案正义。

衡平系属衡量, 其与正义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与衡平既非同属一物, 亦非类属有别, 二者之差异, 不在其种类, 而在其程度, 而衡平的程度较高, 因法律具有一般普遍性, 不能适应一切情事, 衡平在于补法律因其一般普遍性所生的缺点。在亚里士多德之前, 柏拉图既已指出, 法律的一般性, 若不藉助衡平加以调剂, 将如一个顽固无知的独裁者。【6】可见, 正义具有一般化的性格, 显现为抽象的规范, 适用于同类案件的多数之人。而衡平系个别正义, 其针对个案, 斟酌相关情事, 对个案做最合理妥当的判断。诚如德国著名法哲学家拉德布鲁赫所指出的, 正义的理念亦要求在一般规范观点下检视个案, 而成为具有个别化的正义。【7】

三、价值衡量的局限性及应遵循的原则

价值衡量作为法官在自由裁量某一具体法律关系时的辩证思维过程, 虽然是达到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平衡最大化的捷径, 但仍具有其局限性的一面。具体表现在:一方面, 作为价值衡量前提的“价值”具有多元性的特征。当那些低位价的“价值”与高位价的“价值”发生冲突并不可调和时, 高位价的“价值”就应受到优先考虑;另一方面, “衡量”行为也是一个主观性的活动, 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如果对法律衡量的标准和程序没有合法界定的话, 那么, 法益衡量就有可能成为法官的恣意衡量。尤其是在我国当前法治并不健全的情况下, 加之法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明显, 很有可能在法律适用过程中滥用价值衡量, 破坏正常的法律秩序, 从而失去人民对法律权威性的依赖, 失去人民对依法治国的信心。因此, 为了保障法律所体现出来的安定性价值不被随便突破, 法官在价值衡量方法的适用中也就不可无节制地任意适用之, 而应有严格的限制。

那么当法益发生冲突时, 应当如何进行衡量与取舍呢?我们认为, 首先, 对利益衡量适用的前提需严格界限, 即只有当法律对具体案件无相关规定或规定不明确或虽有规定但适用此规定会产生严重背离法律目的 (轻微背离也不应该适用) 的判决结果时才可适用之。其次, 当进行利益衡量时, 要衡量个案所涉及的一种法益较他种法益是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那么具有明显优越性的法益就是我们要积极保护的利益。无疑应该说:相较于其他法益 (尤其是财产性的利益) , 人的生命或人性尊严有较高的位阶, 当二者发生冲突时, 后者便是我们要积极保护的法益。再次, 假使个案中所涉及的几种法益之间根本无从作抽象的比较, 此种情况下, 一方面要考虑应受保护的法益被影响程度, 另一方面要考虑假使某种利益须作出让步时, 其受害程度如何。最后, 还需要适用比例原则、最轻微侵害手段或尽可能微小限制的原则来保证为保护某种较为优越的法价值而需侵及另种法益时所作出的让步的程度。

结语:

价值衡量的产生源于对概念法学的弊端的批判, 其作为法律适用的一种重要方法, 其最终的目的应该是适用于案件中, 借“价值衡量”以实现个案正义。然而其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即容易成为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的理由。因此, 当法律存在漏洞无法适用于个案时, 或当法律的秩序价值与公平、正义价值发生矛盾时, 法官就应藉助于价值衡量并遵循一定的原则, 以协调利益冲突, 达到利益平衡, 在裁判案件过程中既要力求实现个案的公平、正义, 又要致力于维护法律秩序的稳定, 从而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摘要:没有一件个案会与另一案件完全相同, 因此我们不能通过单凭涵摄的方法解决所有的法律问题。这就意味着法律与个案之间有时会存在着差异 (或不适用性) , 从而导致法的秩序价值 (或规范作用) 与个案的公平、正义价值发生矛盾。我们认为:追求法律稳定与个案正义的平衡是我们法律人的永恒主题和终级目标。因此, 借“利益衡量”协调利益冲突, 达到利益平衡的最大化, 从而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就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价值衡量,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个案正义

参考文献

[1][德]卡尔·拉伦茨著, 陈爱娥译:《法学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第286页

[2]杨仁寿著:《法学方法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175-176页

[3]梁慧星著:《裁判的方法》, 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第186页

[4]梁慧星著:《裁判的方法》, 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第186页

[5]杨仁寿:《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175一!76页

[6]王泽鉴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八册, 第22页

篇7:试论档案价值的实现过程及其效果形态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工作;文献信息;价值

服务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灵魂和核心,其价值是通过为读者寻找和提供知识信息实现的。所以,图书馆提供服务的形式或内容都要赢得社会承认和读者接受,文献信息只有通过读者的接受利用才能实现其意义,图书馆也才能体现其社会价值。因此,读者服务工作是实现图书馆价值的中心环节。

一、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价值表现和特点

知识经济的兴起,图书馆的作用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重要。知识信息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已经成为一种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其质量和数量直接关系着社会的兴衰。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服务的重要机构,其社会价值将会更为明显和突出。

(一)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智力开发性

图书馆是一个知识的海洋和宝库,图书馆员是使知识资源再生的活载体。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正是通过馆藏知识资源和能使知识资源再生的活载体——图书馆员的共同作用来实现的。开发读者智力资源是图书馆教育职能的本质属性,也是图书馆服务工作价值的根本体现。“知识是人类的世袭财产,是照耀世界的火炬”。开发读者智力资源,不单单表现在文献的外借和内阅人次的增加上,主要表现在提高读者素质和利用文献的技能,使读者自觉萌发利用文献的需要。作为信息创造者--读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将直接推动其创造产品——信息质量的提高,而只有图书馆服务工作为社会和经济建设带来效益时,人们才会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也才会承认服务工作的价值。

(二)服务工作的价值潜在性

图书馆服务工作是用智力开发智力,用智力开发生产力,是一项知识工程。这项工作具有很强的累积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它不是盈利性的生产部门,它所从事的是尽可能多地开发和利用所存贮的知识资源,以满足读者尽可能多的需求的非盈利性的信息服务工作。图书馆服务工作所创造的效益是通过读者接受知识信息,提高知识信息再生的创造能力,实现知识信息商品化,并最终物化为生产成果这样一个知识链条来完成的,其效益往往是间接地隐蔽地融汇在生产成果之中了。

(三)服务工作的知识增值性

图书馆服务工作是知识信息与读者的中介活动,图书馆通过对知识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加工分析等一系列劳动过程之后,服务部门才能把知识信息传递给读者。知识信息除具有其内在的自身价值外,还具有外在的输出价值。图书馆的传递过程就是知识信息的输出过程。读者在接受图书馆的传递和输出后,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合与创新,进而实现知识信息增值的目标,这种知识信息的链接过程就决定了图书馆服务工作具有输出价值。这种价值的体现不仅停留在读者需求的满足上,还应注意服务效益的取得和评价。所以发现和挖掘馆藏资源中的信息和知识,提高服务的知识含量,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输出价值才能实现和提高。

(四)服务工作价值的社会性

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图书馆最全面,最完整、最系统地保存了人类文化遗产,文献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化身”和载体。所以搜集和保存文献,是图书馆固有的属性,是图书馆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图书馆为人们提供各种知识,实现开发智力资源,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科学能力的目的。这种社会价值是通过图书馆工作者的劳动而显示出来的。图书馆教育,苟善用之,其影响于社会、于人生者,且甚于学校。

二、实现图书馆服务工作价值的新思维

21世纪,图书馆作为一个知识传播机构、信息交流中心,必须彻底改变陈旧的服务观念,强调信息服务能力的评估与衡量标准,深化服务内容,拓宽服务范围,促进图书馆事业向高层次发展。

(一)树立四种观念

第一,服务观念。服务性是图书馆工作的最大特点,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重心和中心,是出发点和归宿。图书馆员要明确一个中心和一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要立足于馆藏知识资源,深化服务,走馆藏知识资源内涵发展的道路;一个基本点即要立足于现实,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走出坐等上门、被动服务的低谷。甘当铺路石,为他人做嫁衣裳。树立服务质量至上、读者至上的观念。服务观念的变革是图书馆深化服务、主动服务,合理调整内部结构的关键,是知识信息能够发挥潜在价值的基础。

第二,时代观念。在知识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图书馆服务工作固守一隅,默守陈规,只能是划地为牢,把图书馆服务工作僵死化,丧失服务工作所具有的生命活力。图书馆存在于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的氛围之中,应将用户观念、竞争观念、开放观念、时效观念、风险观念等引入图书馆服务工作中,使知识信息的开发和利用成为今后图书馆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努力方向。

第三,信息观念。新世纪图书馆信息资源由馆藏的“实”资源和网上的“虚”资源构成,馆际协作、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图书馆业务发展中重要环节,任何图书馆离开网络资源而靠自己有限的馆藏资源提供广泛的信息服务是不可能的。信息是比物质与能源更有力量的资源,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和巨大财富,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图书馆员要树立信息观念,要有捕捉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努力成为高素质的信息管理者、提供者和信息海洋的领航员。

第四,效益观念。提供信息、传递知识是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基本任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信息、情报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使用的人越多,传播的区域越广,其价值就越高。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效益要靠知识的投资去增效,靠高质量的文献开发去增效,靠高水平的服务去增效,靠参与科研项目,为用户提供各种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去增效。树立知识价值观,增强服务效益观,将有利于改变图书馆的封闭状态,使图书馆走向社会,为社会服务。

(二)增强四种意识

第一,导航意识。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业务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文献信息数字化载体多样化,服务手段自动化、网络化,服务职能向文献信息的导航和重组转变,文献信息保障模式向共建共享转变。因而,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点将放在数字化信息的搜集、整序和保障上来,放到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来。图书馆员将在信息服务中充当领航员的角色。导航意识的加强有助于图书馆员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也是图书馆员走向专业化、学者化的有效途径。第二,忧患意识。图书馆员的时代感、緊迫感、危机感、责任感和事业心是每一位图书馆员对服务工作倾注热情和创造力的力量之源。忧患,然后知不足。因此,图书馆员要弘扬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拚搏精神,抓住图书馆改革的机遇,知难而上,谋求图书馆服务工作新的突破,真正体现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价值。第三,务实意识。图书馆工作是服务性极强的工作,图书馆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服务而开展的,而图书馆工作的价值也恰恰渗透到了服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目前,图书馆服务工作中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服务工作的落后状态还严重存在。要真正体现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价值,必须继续加强图书馆员务实工作意识的职业道德教育。离开了图书馆最大的能动因素--图书馆员,或者说图书馆员务实工作意识的弱化,即使运用先进技术也可能办出一个落后的图书馆来。务实意识是图书馆员主动服务、深化服务、最大范围开发读者智力资源的工作基石。背离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图书馆服务工作便没有了着力点,服务工作的价值观理念也就失去了理想的通道。第四,参与意识。历史将图书馆事业推进到了一个科学与技术完美结合的境界。现代化图书馆建设依然十分强调以人为本。信息服务技术手段的革命需要高素质的图书馆员实现。图书馆要赋予图书馆员一定的“参政权”,使他们具有参与图书馆的管理和建设的权利。增强参与意识将利于提高图书馆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图书馆员的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为图书馆和图书馆员获得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曾风华,秦旭.浅谈图书馆在科技兴教中的支柱作用[J].文献工作研究,2000,(2).

[2]余和生.价值观:图书馆学研究新的增长点[J].上饶师专学报,1999,(4).

[3]解灵芝.略论图书馆工作的社会价值[J].河南图书馆学刊,1993,(4).

上一篇:陈丹青的经典句子语录摘抄下一篇:企业融资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