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随想

2024-04-20

“三角形”随想(精选11篇)

篇1:“三角形”随想

“看这个三角形,已知角a等于角b”天哪,自习课又成了数学课,又是三角形,我又该见周公了!

老师在上面讲得津津有味,我却用手支撑着这颗硕大的脑袋,望着黑板上一个个三角形,突然间想起小时侯画的小屋:下边一个长长的长方形,上面扣上一个大大的三角形,中间再添上几个方方正正的小正方形,最后再来一番涂鸦便是了。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的那幅画得了个“优”,还挂在班级里展览过哩!小时侯的我还为此暗自得意了好几天呢。

“咳”,老师咳嗽一声,停止了讲解,此时全班出奇的静,我也回过了神,老师正批评几个打瞌睡的同学,我幸灾乐祸,还好他们充当“替死鬼”,不然我的走神是逃不过老师的“火眼金睛”的,于是我又浮想联翩:

那时,和许多小伙伴们谈天,总会说到自己理想的住处,他们无一例外地说到了海滩、大海、以及老渔船。但我却总希望自己的小屋能在绿荫如盖的林子里,紧靠着小溪而立。在我的小屋旁应该有一大片一大片被称为“蓝色妖姬”的花儿,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开放,散发着迷人的清香,并且将我的小屋染上浅浅的蓝。我的小屋是用木头搭建而成的,样子就像我画的那样,但不用很大,只要能容得下一张床,一只宠物猪和一个小小的我就行。我还要在屋顶上开出一个个奇形怪状的小窗,那样我就可以静静地和我的小猪躺在床上,透过大大小小的窗户看紫色牵牛花顺着小木屋伸向天空,或晴或雨,或昼或夜,安静而又和谐。老虎、小熊、小鹿们都来和我交朋友,我幸福得像童话中的小公主……

突然,我的右手被同桌撞了一下,一切幻想顿时消失。只见老师已盯上我,样子就像大老虎。对了,童话中的老虎是人类的好朋友,我这么可爱,老虎怎会不喜欢我?我不禁为自恋而笑。

“你又走神了!”被老师一吓,我这才记起原来自己是在课堂上。我扬了扬头,努努嘴,整整坐姿,装出一副“痛改前非”的样子。老师见我认错态度诚恳,只瞪了我两眼,转过身继续讲课去了。我拍拍胸膛,长长吐了一口气。

其实数学老师上课挺生动的,又深入浅出。我早就吃透“三角形”这一章的内容,只是他太认真了,单这一章就上了一个月,我再听下去就算明白了也得给整糊涂!我继续托着下巴盯着黑板。都怪昨晚没睡好,那些三角形又渐渐模糊了,成了朵朵白云,飘呀飘上了天空……

噢,云,angel的家。传说每朵云中都住一位天使,而每一位天使都守护着地上一个幸福的人。让我想想,我的天使藏在哪一朵云中呢?我抬头仰望窗外飘行的白云,努力地寻找着,嗯,就是像棉花糖的那一朵。如果真是这样,我的天使该有多幸福呀,白天,他们聚集在一起尽情舞蹈,放声歌唱,欢快的音符撒播到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夜晚他们坐在星星上,安静地听月亮婆婆讲那动人的故事,直到沉沉睡去……

“你又开小差了,这是第几次了!快把手伸出来。”我回过神一看,天哪,老师已经站在我的面前,手中的竹鞭儿下向我而来。“啪”,清脆的一声,鞭子已在我的掌上留下了一道红红的印痕。妈呀,好疼啊,我的“安琪儿”被惊醒了!

幻觉中的“三角形”如诗如画、如云如风,回味无穷;现实中“教室”、“宿舍”、“食堂”三点构成的“三角形”又是那样的单调、乏味、无奈。亲爱的老师,你在传授课本里“三角形”知识的同时,是否也悟出孩子们心中的“三角形”吗?

篇2:“三角形”随想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成为一种时尚。作为教育界也不甘寂寞,各种理念纷至沓来,尤其是伴随着全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的脚步,大有“忽如一夜春风来”之感,不少先进的理念,时尚的做法如雨后春笋一般充斥着我们的视野,响彻在我们的耳畔。因此“与新课改同行”“与学生一同成长”,“寻找师生失落的精神家园”等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与不懈的追求,而这其中提倡教师写“教育随想”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教师写“教育随想”不仅是在用笔记录平时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亲身经历,不同于教育专家的讲座,不是发表在正规刊物上的经验介绍,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而且从提高教师职业的精神生活质量层面上来说,写“教育随想”是在放松自己、检验自己、反思自己、提高自己,是属于自己精神家园的一块“绿洲”,也可以说是教师的一块“自留地”吧。更重要的是在当前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学会反思,是在培养自己的主动探究精神,是在搞“小小科研”,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说是在“促使教师职业向专业化发展”,提升自己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有感于此,笔者认为老师们在写“教育随想”时应树立一个“理”字,立足一个“情”字,突出一个“想”字,强调一个“勤”字,追求一个“真”字。特别要克服当前有些老师对写“教育随想”产生的两种情绪,一个是畏难情绪,另一个是反感情绪。

畏难是因为平时教师懒于读书,疏于思考,怕于动笔,感觉写教育随想不知从何下笔,头脑空空,没有什么可写,甚至对教育随想的写作格式也产生迷惑。其实,“腹有诗书气自华”,加强平时的学习与积累,做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心人,何愁“巧妇”无“米”下“炊”呢。至于教育随笔的写作格式,大可不必太操心。“随想”,顾名思义“随便想想”,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提倡写“放胆文”,可以是教后感、教育日记、教学案例、心得体会等等,不一而足,但立足点应该是有自己独特的“想”的成份,表现为一种积极的反思行为,也是教师元认知水平的体现,并不是瞎想。

篇3:巴金《随想录》随想

伟大的作品是靠伟大的人格支撑起来的。《随想录》是巴金人格支撑起来的一部大书, 从中可看出巴金人格中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格。他是“五四”之子, 是鲁迅精神的同路人。评论家李建军说:“他摒弃了旧文人的毛病:腐朽浅薄的浪漫情调, 轻狂傲慢的自我标旁, 自怨自哀的怨天尤人。”作品关注个性的自由和解放, 关注那些普遍而重大的心灵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受“五四”精神影响的现代知识分子, 并具有他们共同的道德追求和伦理情怀:他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 真正把口头上的自由、平等与爱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他充满热情的利他精神, 谋求大众的幸福, 关注所有人的精神解放和价值实现。他多次说:“我的生活目标, 无一不是在帮助别人, 使每个人都活着春天, 每一颗心都得着光明, 每个人的生活都得着幸福, 每个人的发展都得着自由。”[1]这不是空洞的大话, 而是伟大的人格之灯发出的灿烂光芒。虽然这种伟大的人文情怀被暴力倾向和“斗争”哲学所摧折。在人格价值标准普遍迷失的年代, 在社会剧变不断“改造”着人的心灵结构的年代, 我们不再有探求真理的激情, 在肆意破坏面前, 我们各自妥协了各种妖魔现实, 认为所有的“重组”和“改造”都是一种进步;我们失去了寻找真理和站稳立场的自信和信念。为了远祸全家, 我们随时做好了逃亡的准备, 放弃自己足下的位置和脚步下的土地。准备接受修改轻易地被刀斧斫砍的事实。我们失去了人之为人的独立个性和自由意志。“五四”的现代人格结构被转化为一种没有中心的悬置。就个人而言, 这无异于一种异化。而巴金的人格,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给了我们警示, 这可以用他自己欣赏的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去概括:“吃的是草, 挤出的是牛奶。”一种强烈的献身与献祭情怀, 一种伟大的基督般的给予品格。鲁迅意识到先觉者的困惑, 认为尽管人们都沉睡在铁屋子中, 但毕竟还有人醒着, 他说:“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 不久就要闷死了, 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 并不感到就是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 惊醒较为清醒的几个人, 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不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 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 你不能不说决没有毁坏过这铁屋的希望。”[2]这是鲁迅先生以先觉的现代知识分子对精神上“熟睡的人们”的启蒙, 他意识到这种行为的艰辛, 但仍然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给“孩子们”一条出路。他说“只能从先觉的人开手, 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负着因袭的重担, 肩住了黑暗的闸门, 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此后幸福的度日, 合理的做人。”[3]鲁迅的文格与人格是合一的。这一点, 巴金的人格与鲁迅精神相通, 巴金同时也用现代知识分子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阵痛”, 欲“以一身来承担人间苦”, 在作品中表达了普通人在精神上所受的“奴役”, 巴金与鲁迅都有一种宽厚的基督教情怀, 并希望通过写作给人们“带来勇气, 带来力量”, 身体力行, 用真诚和博爱为人们寻找出路, 这就是他把自己在肉体和精神上所经历的遭遇和磨难转化为能给人们生活信念和生活希望的文字———一部能散发出无限的精神光芒的《随想录》。

巴金伟大的人格还在于竭尽全力地践行自己的道德关爱情怀, 即从对国家民族的情感归属上所追求的道德认同感, 并对“恶”进行深刻批判, 良知者的良心就是民族的良心, “文革”悲剧之所以能上演, 那是人性的天平发生了偏移, 情理沦丧、良知失范, 人们像“古罗马大斗技场” (艾青诗语) 上疯狂的角斗士, 本来, 相互争战者无怨无仇, 可是谁都“把希望寄托在刀刃上”, 人与人之间相互都“乱挥着刀剑”, 紧接着是盲目的斗争, “盲目的死亡, 盲目的胜利”。这是诗人对那个残酷年代的激情批判, 是一种对民族未来真切的道德关爱情怀。巴金则是从更理性更现实的角度去批判和审视这一场人造的灾难, 他说:“最好建立一座‘文革’博物馆, 用具体的实在的东西, 用惊心动魄的真实情景说明二十年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大家看看它的全部过程, 想想个人在十年间的所作所为, 脱下面具, 掏出良心, 弄清自己的本来面目, 偿还过去的大小欠债, 没有私心才不怕上当受骗, 敢说真话就不会轻信谎言。只有牢记‘文革’的人才能制止历史的重演, 阻止‘文革’的再来。”[4]从一系列的《真话集》中的自剖中我们可以看出, 巴金的这种批判不但是指向了残缺的社会现实, 而更重要的是指向了残缺的人的“心灵现实”。

巴金不是道德说教者, 而是作为自我心灵残缺的追问者直接向自己开刀。巴金主动承担自己在“文革”中的罪责, 对自己本人心灵的阴暗面作了反省和自审 (人最难正视的是自己) 。巴金理解了鲁迅先生解剖社会也在解剖自己, 更理解了鲁迅直面现实的精神以及托尔斯泰和卢梭的忏悔意识。他在《怀念鲁迅先生》中说:“我勉励自己讲真话, 卢骚是我的第一个老师, 便是几十年中间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给我照亮道路的还是鲁迅先生。他敢于解剖社会, 更敢于解剖自己, 他不怕承认错误, 更不怕改正错误”。[5]从此巴金便“用先生的刀来解剖自己的灵魂了。”

巴金自审意识的真正实现是他对‘文革’中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自我判断的独立人格和独立价值丧失后的追索与寻找。巴金意识到, 在“文革”中, 自己是“心在奴者”的精神奴隶, 他认为这是作为现代知识分子最大的悲痛, 在《真话集·十年一梦》中引用林琴南翻译的《十字军英雄记》中的一句话:“奴在身者, 其人可怜;奴在心者, 其人可鄙。”[6]并且逐渐意识到“奴在心者”的真正意义, 即在“文革”十年浩劫之后才意识到, “我自己再没有思想”, “我完全用别人的脑子思考, 别人大吼‘打倒巴金’!我也高举右手响应”。于是接受了强盗的“真理”, 把“造反派”当成自己的“救星”, 尊严和真理如碎花纸片般在风中旋转, “我仍然按时写《思想汇报》, 引用‘最高指示’痛骂自己, 但是自己的思想暗暗地、慢慢地在进行大转弯。我又有了新的发现:我就是‘心在奴者’, 而且是死心塌地的精神奴隶。”这是巴金先生真诚的自剖意识。如果说, 这时他所说的“心在奴者”所危害的只是自己, 还不至于真切而透彻的话, 那么他对自己在‘文革’对其他人所造成伤害的自省与剖析则是他对自己毫无掩饰的解剖。在《随想录》中他多次忏悔自己的一系列“罪行”, 比如在《纪念雪峰》中回忆:“这天的大会是批判丁玲、冯雪峰、艾青……给他们戴上右派的帽子的大会。我们也重复着别人的话, 批判了丁玲的‘一本书主义’、雪峰的‘凌驾于党之上’、艾青的‘上下串连’等等、等等。”。[7]在渐渐高涨的“打倒叶以群”的声浪中, 他也高喊“打倒叶以群”, 并曾“奉命”写批判路翎的资料……这时巴金的自审意识才达到一种透彻与震撼, 他把一柄良知与道德的利剑直接刺向自己的“奴者”之心。到此, 他所极力地要建“文革”博物馆的真正意义才凸显出来。每一位读者, 甚至每一位还没有泯灭良知的中国读者会因这样一种伟大的自剖精神和人格力量所感染, 这种精神很自然地会落实到破除自身的蒙昧。唯其如此, 我们才能看守好随时会“奴化”的心;唯其如此, 那恶梦缠身的时代才不会重演, 我们的民族也不会沦入那种宿命般的浩劫。

《随想录》的自审意识以及巴金作为知识分子所承担和面对现实的人格力量, 成为传承我们的民族精神前行路途上的坚实路标。它的昭示是不朽的。正如铸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大门上的巴金手印, 像一记耳光抽向每一位心向奴者的耳根。

参考文献

[1]李建军《用爱和人格为文学立法》, 《文学自由谈》[J], 第6期。

[2]鲁迅《<呐喊>自序》见《鲁迅全集》[M]1卷, 第419页。

[3]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见《鲁迅全集》[M]1卷, 第130页。

[4]巴金《文革博物馆》, 见《随想录》[M] (合订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第819页。

[5]巴金《真话集·怀念鲁迅先生》见《随想录》[M] (合订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第400—401页。

[6]见巴金《随想录》[M] (合订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第377页。

篇4:怕“黑”随想

日子就在范钦朗朗的读书声中无情地流逝着。范钦在自己的天一阁里,读了将近二十年的书了。楼前的小树也渐渐长大成材,范钦知道自己的去日不远,他越来越觉得有些事情要向后辈交代了。最使他操心的,当然还是这楼和书。书是不可分的,楼也是不能分的。他已打定了主意,要将自己的财产分为两份,一份是楼和书,另一份是其他的家产。范钦有两个儿子,长子范大冲,次子范大潜。范钦去世之前,次子大潜已先他而去。躺在病床上,他叫来了长子大冲和次子大潜之妻陆氏,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他们。大冲体察父亲的心情,放弃了其他家产,选择了父亲最为看重的楼和书。万历十三年(1585年)九月二十八日,天一阁的创建者范钦卸掉了他心头最后的忧虑之后离开了人世。

范钦去世后,大冲乃至大冲的子孙们更是精心保存先父先祖给他们留下的这笔无价之宝,他们商订出不近常情的天一阁藏书禁约。禁约制定:“藏书归子孙共同所有,共同管理。凡阁门和书橱门锁钥分房掌管,禁以书下阁梯,非各房子孙齐至,不开锁。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书借出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鬻者,永摈逐不与祭。”范氏子孙,对天一阁藏书如护目睛,均以不与祭为辱,以天一阁后人为荣,谁也不敢犯禁。不仅如此,他们还不断补充各自时期买来的书籍,不断改善书阁周围的环境。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著名学者黄宗羲破例登阁,赞叹天一阁藏书“久而不散”,“难之难矣!”从此,天一阁就蜚声学界,名扬天下。

然而,范钦怎么也想不到,由他建造的天一阁,会给一个同他一样爱书的姑娘带来人生的悲剧。那是清嘉庆年间,离范钦去世二百一十余年之后,一位叫钱芸的姑娘出现了。那时的天一阁已经成为藏书家之中的巨擘,乾隆皇帝辑编《四库全书》时,还命取其阁式,以构庋贮之所。钱芸知道天一阁之后,真是又惊又奇,只想上阁看个究竟。她央求她的姑父,当时的宁波知府丘铁卿帮她成全这个愿望。于是,当知府的姑父不但对她说起了天一阁珍藏的好书奇书,也告诉了她范氏家族制定的那些不近人之常情的藏书禁条。钱芸姑娘爱书成癖,嗜书如命,越是上不了阁,她就越是想上去。没有办法,她只有作出最后一搏的决定,她请姑父出面作媒,嫁给范氏后人范邦柱为妻。就这样,痴心的钱芸姑娘怀抱着憧憬和幻想走进了范氏家族的大门。婚后不久的一天,钱芸向自己的丈夫范邦柱提出上阁看书的要求,范邦柱为难地说:“你不知道我们范家的规矩,不但不让外人入阁,而且还不让女人上楼,你就死了这条心吧!”钱芸听了丈夫的这番话,有如五雷击顶,从此郁郁不欢,刚过三十,便带着满腹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我一边听讲解员讲钱芸的故事,一边琢磨藏书楼书橱上刻着的那些构思奇特的编号:“温、良、恭、俭、让……,宫、商、角、徵、羽……”不知怎么的,我感觉身上有点发软,心里沉沉的。下了楼,我默然无语地走到天一池旁边,池水清清莹莹,红鲤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水池周围堆筑了假山和花亭,仔细一看,假山上有“福禄寿”三个字和“九狮一象”的形状。假山后面有苍天古木,春风徐来,阵阵花香鸟语。我转过身来,仔细地看着这座重檐重楼的“天一阁”,遥想着当年钱芸姑娘那种绝望的神情。我怎么也不能相信,在这样闲适优雅的环境里,竟然会埋藏着这么一个悲伤的故事。

从宁波回来不久,一位做电视纪录片的朋友要我去看他拍的一个短纪录片,片名叫《爱与生命一起延伸》。说实在话,我刚听到这样的片名,有点不以为然,也许是对一些滥用“爱”的反感吧。但是,片子看了不久,我便被主人公的事迹感动了。主人公比钱芸晚生二百多年。一九六四年出生,湖南湘阴县人,名叫杨慧丽。杨慧丽出生八个月后,就患了小儿麻痹症,胸以下全部瘫痪,而且连右手也不能自如活动。这对于身在农村的杨慧丽来说,真是天大的灾难。但是,杨慧丽没被命运击倒,她虽然从未跨进学校的大门,但凭着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和坚强的毅力,啃下了从小学到高中的一大堆课本。一九八三年,十九岁的杨慧丽在朋友的帮助下,从农村来到县城,湘阴县城虽然不大,也不特别的热闹繁华,但对于杨慧丽这个足难出户的残疾人来说,真是新鲜得很,她高兴得几乎不知说什么好。她在伙伴们的帮助下,用自己独特的眼光感受着县城里的一切,感受着能够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她终于有了发现。伙伴们把她背到一个书摊前,她问摆摊的老人:“摆书摊一天能赚多少钱?”老人告诉她,一天能赚两块钱。老人的回答,给了杨慧丽莫大的希望,她仿佛看见自己吊在一根细细的绳索上,在阳光灿烂的天空中飞翔。回到家,她向老乡们借了五十元钱。一九八三年六月一日,杨慧丽用借来的钱,在湘阴县城摆起了书摊。十几年过去了,杨慧丽回忆起第一天摆摊的情景仍然激动不已。“我不敢喝水,天热口渴也得坚持下去。一想到这是为自己开辟新生活的道路,再渴也得坚持下去。那天晚上,我回到租住的房子里,数着凭自己劳动赚来的二块二毛钱时,我哭了,我高兴得哭了!我突然觉得世界在我的眼睛里变得异常的广阔起来。”

一九九○年,摆了七年书摊的杨慧丽已稍有积蓄,当听到一些人说买书难时,她萌发了开书店的念头,几经周折,书店终于开张,而且规模不断扩大,后来发展到拥有四万多册图书的书店,成为湘阴县城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有一次,一对夫妇带着孩子来书店购书,无意中感叹小孩入托难,有心的杨慧丽听了,又萌发了办幼儿园的念头。一九九四年,湘阴县第一所私立幼儿园开园了,本来计划招收八十名儿童,结果来了一百二十多人。一年后,幼儿园又增设了一个分园,入园的儿童达四百多人。杨慧丽从省城长沙请来专业幼师,并购买了两台面包车按时接送幼儿上学、放学,深得家长们的欢迎。

一个残疾人,事业做到这个样子,应该说是功成名就了,但是,杨慧丽怎么也忘不了那些和她同样命运的残疾儿童。她冲破亲朋戚友的反对和父亲要和她断绝关系的重重阻力,冒着借巨额贷款的风险,办起了湘阴县残疾人学校。杨慧丽说:“正常人不知道残疾人的痛苦,小时候,我就几次想自杀,直到学一些文化之后,才知道那是愚蠢的想法。那时我就想,如果将来我能为社会做一点事情的话,我一定要为残疾人办所学校。”“一个人只有一次生命,生命的漫长与短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命存在的价值。我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不论遇到多大的阻力,也要把这个残疾人学校办下去。”很多人都曾问过杨慧丽,这样做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杨慧丽用很简单但又很有含义的话,对知识和爱作了诠释。“我认为一个好女人更多的是为爱而活着,知识是爱的营养。知识加上爱心,就是我的生命之光。”坐在电视机前,听着杨慧丽的这番话,看着她艰难地摇动着轮椅的样子,我心里受到了强烈的震动,很久都难以平静。

因杨慧丽我又记起了钱芸,总觉得在这两个相隔二百多年的女人的故事中,有一种内在联系。一天,一个朋友送给我一盒田震的磁带,我从目录单上看到了这五个字——“怕黑的女人”。我心里一惊,钱芸和杨慧丽不都是这样吗?可惜的是,钱芸因为怕黑被黑吞噬了;杨慧丽也怕黑,但她找到了自己的生命之光,战胜了黑,获得了光明。这里面既有时代的因素,也有个人的因素。其实,何止是女人怕黑,男人不也一样的怕黑吗?又何止是一般的人怕黑,政治家伟人不也一样怕黑吗?赫鲁晓夫在他七十大寿时,被授予“苏联英雄”的称号。他在接受这个称号后发表了简短的演说,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有时候,某种死亡在政治家尚未死去之前就已经降临了。”晚年的毛泽东也说过孤寂忧伤的话:我是一个拿着一把破伞云游世界的孤僧。怕黑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结。从宏观上看,人类置身的这个世界面对的这个宇宙,实在是太大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宇宙中还有百分之九十多的暗物质仍然未被人类认识,也就是说,宇宙的无穷大对人类来说,就是一个大大的“黑洞”。从微观上看,人类还存在着很多由于“非存在”的威胁而造成的焦虑和恐惧的心理。从本体上看,有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从道德上看,有对罪过和谴责的焦虑;从精神上看,有对空虚和无意义的焦虑。这些焦虑都是形成“怕黑”情绪的重要原因。

“黑”是客观存在的。但不能因为“黑”,就失去了生存的勇气。面对“黑”,我们应该学会正确地对待遗憾。在人生的过程中,很多很多的感叹,都来自于遗憾。正因为遗憾的存在,人类才能不断地去探索,不断地去追求完美。正确地对待遗憾,不让其向极端方向发展,最关键的是要转换看问题的眼光。杨慧丽,一个高位截瘫的残疾人,命运对她太不公平了,给她带来的生理遗憾是不可弥补的。杨慧丽悲哀吗?肯定是悲哀的。但是,在自哀自怜的过程中,杨慧丽并没有绝望,她既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又控制了自哀自怜的情绪,不让它发展到不能承受的程度。当然,这种健康的心态和明智的处理不是一开始就形成的,而是在充分体验到这种痛苦之后的一种顿悟。杨慧丽在她的成长过程中,不是有几次都想用自杀来结束这种遗憾吗?但她终究认识到那样做是愚蠢的。一个人面对遗憾,需要退一步来思考,要学会让自己远离那些极端的不可自拔的境遇,把自己灵魂深处的焦虑驱赶出去,这样才能调整好自己与现实的关系。

站在“天一阁”前面,看着这座闻名天下的藏书楼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很复杂的。我既为范氏家族骄傲,也诅咒他们那些不近人情的护楼护书的禁令。钱芸的悲剧首先是时代的悲剧,但同时也是她不懂得人生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悲剧。人生不能没有希望,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希望之中。希望既需要理想去滋润,但绝不能只是一种空想。钱芸过于浪漫了,为了上天一阁看一看,便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赌了上去。钱芸的悲剧,是不是因为她没有弄清楚,什么是她最需要的?在人类的文化和教育中,常常会误导出两种极端,一种是钱芸似的浪漫空想,另一种是目光短浅的功利主义。这两种倾向都掩盖了人在生存和发展中真实的最需要的东西。空想的人在臆想中,幻想着天堂的大门是如何朝自己开放着。目光短浅的人常常因眼前利益的追逐伤筋动骨,没完没了。一个明智的人,应该清醒自己的最低需要和最高需要,而且要善于把这两种需要结合起来,这样就不会被谎言诱惑,从而丧失自己的正确选择和追求。

人心里的“黑”因素,是需要爱去驱除的。也许是人性中的自私性,造成了我们文化中的自私性,我们总是为了自己的事情,陷入永无止境的追求之中。因此,很多很多的人(包括我自己),不习惯从“他”着想,不习惯从远处看,不习惯退一步思考。杨慧丽却不这样,她的爱心是源于自己的一种生存需要,这是因为她比正常人更懂得爱更珍惜爱。人生中“黑”的滋味,杨慧丽肯定比正常人尝得多,她的伤心和痛苦肯定比正常人多,但是,她能把这些“黑”,这些伤心和痛苦,转化成一剂剂治愈创伤的良药。她在乡亲们和朋友们的帮助下,看到和理解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战胜“黑”,排除内心焦虑的重要因素,于是,她不仅关注她置身的这个世界,更关注那些比她更为痛苦的人们。爱在她的心目中,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而是一件件具体的该做的事情,是一种从母性的角度着想的,无保留的爱。一个人生存的勇气和价值,不仅要建立在肯定自我的基础上,而且还要建立在个人与世界的关系之中。否则,就会导致自我消失在世界之中,世界消失在自我之中。

篇5:书法教学随想

胶州市初级实验中学美术组

网络语境下,书法学习日趋式微,国学的兴起从侧面折射出传统经典的缺失。书法进校园、中考高考加分足以看出国家的重视。这些重大的举措,给我们的课堂增添了无限活力。我校的特长走班教学具有前瞻性,立在书法教学的前沿。美术组从书法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编写自己的校本教材,组织参加各级各类活动,教师们自己主动学习,慎独律己,在书法教学方面孜孜以求,勇猛精进。

努力学习提高自身书法水平,也在学科组中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如何在学生中开展书法教学并将研究应用于实践。我们组就“核心素养”做了大量的讨论和实践。站在一个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的角度,以“传承传统文化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挖掘书法中的教育元素,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改进课堂教学,落实《纲要》要求:

一、从传统的书法训练中传承文化基因

毋庸置疑,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在浩于烟海的中华文化宝库中,碑帖林立,蔚为大观,名家辈出,薪火相传。这是东方文化的根,书法的学习,就是寻根之旅,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膜拜和皈依。然而在大多数人的眼里,练书法就是写一手好字,书法家就是专门写字的人……这些片面的认知只关注了书法技法的外在表现,却忽略了整个书法艺术产生、发展、繁荣、传承背后的强大生命力。书法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应该不单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而是在进行书法训练的同时,让学生跟随文字的演变,畅游中华文化悠悠长河,感知祖先的智慧;让学生跟随点横撇捺之间的穿插避让,领悟和谐的真谛;让学生跟随灵动飘舞的线条,体味作者的家国情怀;让学生跟随书法家的成长经历,激发生活的热情……这样,有了传统文化这样优良的“基因”,我们的书法课便鲜活而有生命了。学生和老师也不会因为书法的艰辛训练而感到枯燥无趣,强烈的文化自豪感便会激励着师生,为成为一名传统文化的追寻者和传承者而努力。

二、从独特的学习方式中培养意志情感

学习书法需要做到“四到”:眼到、手到、身到、心到;读帖、临帖、背帖、创作是书法学习者的必修课。从教学角度说,书法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两点——观察和对比。观察字帖中笔画的特点,观察每个字的外形,观察老师的示范动作,观察毛笔在纸面的动态变化;将各种字帖对比,将自己的作品与字帖对比,将同学的作品与字帖对比,将自己的作品与同学的作品对比……观察与对比无不体现着学习者的内心交流和碰撞。因此这样的学习方式,对于内化学生的意志情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我们在引导学生评价自己的作品时,既要清楚的分析自己写的到位的地方,又要理性的寻找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对培养孩子冷静观察周围事物、客观分析评价问题的情感态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生一起评价同学的作品时,既要帮助同学找到优点和缺点,又要反省自己是否存在与之相同的毛病,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养成积极合作、谦虚谨慎、宽容大气的意志品格。

三、从持久的书写练习中养成行为习惯

书法训练绝非一日之功,能够坚持的进行书法训练即便书艺没有取得大的成就,练习者的心态和习惯也必定受益匪浅。对于学生而言,在书法训练的过程中有利于养成干净利索、稳重有序、持之以恒的生活习惯。我们的就是教学程序,先让学生从练习工具的摆放和使用开始学习,和学生一起研究各种学习用具在书包中应该如何摆放,如何按顺序依次陈列在书桌上,如何正确使用各种文具……经过几个课时的训练,每到书法课学生都能有条不紊的自觉练习,下课时自觉分工排队清洗笔砚,而且在其他课堂上也都能够做到平心静气、井然有序。自古谓文人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除了内心精神世界的纯洁与丰盈外,外在的生活习惯,举手投足之间更能折射出文人的气息,因此书法训练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从蓬勃的兴趣爱好中加强人文交流

篇6:世界和平日随想

9月21日是“世界和平日”30周年,世界三大男高音之

一、已经70岁的“歌剧之王”多明戈将在长城脚下与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家们相聚,献上一台名为“和平的天空”音乐会。音乐会上,他将同军旅歌手曹芙嘉联手共同唱响《和平的天空》。

今天是第26个国际和平日。可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战争、恐怖袭击、地区冲突等多种形式的暴力敌对活动依然存在,全人类的和平依然还只是个理想。只有消除误解,求同存异,才能避免冲突,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平。

篇7:随想作文700字

前奏: 完了完了、死翘了、怎么办? 怎么办?平时没听课、没复习! 考试前期,后悔莫及,习惯用语。 进行时: 神经恍惚、不知所措、脑子一片空白、 不知该从何下笔。 靠那个靠那个靠、 先把易做的题搞定,循环循环得演算,生怕简单的题, 丢冤枉分。 整张答卷,熙熙攘攘,龙飞凤舞的笔记。 永远有颗沉重的大石头悬吊在心中,久久不能安定。 恍神 恍神 恍神…… 回神过后,又陷入一阵思考。 搓耳挠腮,不会做的,终究还是空白。 ”还有10分钟的时间“讲台上的监考老师,没有带任何感情的提醒。 手心冒汗、左顾右盼。紧张开始浮现。 放弃还是继续。 最后的10分钟挣扎、 最后的一小些思绪、最后的最后。 或许能够挽救小小漏洞。也或许只是徒劳。 ”全体起立,离开教室” 就连最后的一句,也显得那么没有生气。 只是分贝翻倍。 心中的石头终究还是会被时间粉碎。 一切也都成了不可改变的定局。 征候群: 安详的教学楼,瞬间爆发。 “诶诶诶, 第一题选什么?”“最后一道,最后一道,你得多少”“那道应用题怎么做? 好难啊!!” 周围的如疯子般的同学们, 全部围成一团,东问西问,相互对答案。 有的,因为自己和别人答案不统一,大声抱怨、狼嚎。 整张脸都苦翻了。 有的,因为自己和别人答案相对应,抱着旁边的谁谁谁,就开始尖叫。兴奋的不知所措。 两种积聚反差的表情,随处可见。 我就身在其中。 总之, 考试结束了,我们就意味着自由、解放。 担心, 也改变不了什么结局。不如尽情地疯狂, 何乐而不为呢?

第7篇

篇8:红叶随想

想踏上香山去寻找红叶, 想走进太行去感怀红叶, 想深入伏牛去触摸红叶。长久以来的写作, 使我总想写写红叶, 想让抒怀情感的文字在思想里跳跃, 冲破现实的纷纭, 击碎黑色的阴霾, 写出红叶那丝缕柔情, 写出红叶那霞美光华, 写出红叶那壮怀激烈, 甚至想写出红叶透射出哲理的一切。但是我很难做到, 权且这样吧, 两片随想。

一卷清吟

10月下旬。北京香山。天空澄明无云。

闻说香山红叶节开始了。朋友说周六有时间一起去看看香山红叶吧。

香山10万株黄栌树, 叶焕丹红, 满山红遍, 那该是多么的令人惊奇和热烈。但此刻的香山显然给了我们一个深邃的会意。自上周开始, 上山的路就是那么的浮躁喧闹, 香山却不为所动, 安闲之中葆有着墨绿色的沉静, 黄栌树林依然独守着那份蓊郁成熟的闲怡, 任由穗实累累的秋禾, 在它飘逸的衣襟下安然酣睡。好似迷恋柳梢荡入涟漪, 清吟浅唱, 稍稍透出些许含蓄淡雅的秋意。这让我十分的惊奇, 香山红叶对于那些为参拜或瞻仰浮华的人们并没有在得意或赞颂中灿烂, 把随遇而安的真谛铭记心中, 不经霜染就让平凡的绿叶精神继续, 经历过春的绚丽、夏的繁茂和秋的凛冽, 再把它与山水的絮语化作瑰丽的色彩编织成隐隐青山的笑靥和无尽深邃的粲然。这真是与大自然完美的共鸣和契合的历程。从青翠萌芽到成熟稳健, 也许会有着种种的苦恼、挣扎和忧伤, 但它绽放的依然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质朴, 叶脉记述曲折的故事, 风雨洗练出超脱的坦然, 一树繁茂尽情演绎着一生的浪漫。

双清别墅, 中山纪念堂, 香山寺遗址等就这样被它忠诚地满怀拥抱着, 砖红的墙体, 灰瓦的檐顶, 清高的菊松, 在平淡之中深远的老宅……真不曾想到, 红叶季节里的香山稳重、秀丽得俨然一个素面朝天的女人, 一卷清吟, 在世俗喧嚣中坦然地、慢慢地诉说着另一种美。

忽然我想, 什么叫魅力?香山就是。也许那时我会掬一把那红色的叶子, 扬向天空, 一际芬芳。

活出自己的精彩

10月31日。焦作太行山。晨雨午晴。

阳光在云层间跳跃着出来, 寒意像潮汐一样退去, 一夜的秋雨, 想必已经拂去了岁月的浮尘, 晶莹剔透的红叶漫山遍野, 该会把太行山扮得怎样多姿瑰丽?

我们驱车直奔青天河“五彩焕然林”。偌大的停车场只有两三辆车, 山林出奇的幽静。轻轻地走了进去, 即刻就置身于彩霞之中, 红叶林浑然连绵成一片, 一条小路的两旁布满了颜色各异的烂漫, 一块块、一片片、一簇簇, 红的妖艳, 红的明丽, 红的柔和, 千姿百态, 争奇斗艳, 织成一张流光溢彩的网;蜿蜒穿行至密林深处, 红叶的世界便把我们环绕, 抬头寻叶, 阳光隐映, 侧耳倾听, 徐徐仙风, 多么神秘、纯净的世界啊, 幽静的山林里似有一声轻唤, 只见片片红叶从古树上缓缓地飘落, 一树摇曳, 满林呼应, 万树红叶随风飞舞的刹那, 色彩愈加灵动纷呈, 在天地间铺张出的是一片豪华, 充溢着万分神奇和斑斓梦幻。铺满红叶的林间小路也显得那么的轻柔舒缓。

这是一个多小时红叶相伴的路程, 穿过红叶密林就是“临崖娇艳”景区, 一路秋色攀上了巍巍太行主峰。左右山峰如斧劈刀砍, 陡峭千仞, 红叶似百丈彩练, 万物有色, 屏画苍山;谷底梯田层叠, 错落有致, 远处山溪成池, 漾光浮黛, 层林尽染;绵延千里的太行红叶, 在这里竟集云、峰、石、溪、崖、洞等奇景于一身, 移步有景, 姿色各异, 神秘诱人, 气象万千。这里的红叶真叫势大气阔, 这里的红叶真叫惊世骇俗, 一片片红叶在霜降时分, 竟然绽放出如此的烂漫, 满山红叶, 遮天盖地, 抒写的是什么?也许是仅有我们这一行人置身于这万山红遍的山巅, 思绪也由刚入红叶密林时的激越转趋了安然。红叶是何等的凛冽, 你看, 近处它有着风一般的轻盈;远眺, 它有着海一样的沉稳;春去冬来, 它褪去的不过是枝头喧嚣的绿, 染上的却是一缕淡泊和万色沧桑。那片火红和炽热, 让我想起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精神, 安于平淡, 忠于科研。穿越红叶密林之路, 可以说是在荆棘之中采撷着快乐, 登临万仞主峰之时, 没想到却把欢乐化作为心中的宝藏, 红叶艰难地向上攀延着, 自信地临崖娇艳着, 始终用自己坚定的信念支撑着自己高远的追求。空山秋风劲, 超然绝尘疾, 红叶勇敢地面对着冬的寒冷和雪的苍茫, 我忽然想起处心积虑的候鸟, 甘愿做烟云浮华的奴隶, 随波逐流, 虚荣滑稽。而红叶即便它飘落大地, 那也是对滋养它的大地、树干的完美谢幕, 是它生命里程的最后辉煌。红叶虽然短暂, 但却有着这般伟大的理想;红叶尽管不会永恒, 但它从未放弃自己的不懈追求;也许红叶还不尽完美, 但它自始至终都在努力。我仿佛就要触摸到它的精魂, 从香山到太行, 沿着红叶的足迹, 我明白了路在远方……

篇9:“留学热”随想

回顾历史,从解放前的留日、留欧美,再到解放初期的留苏,中国的大多数爱国学子怀着救国或是建设新中国的美好愿望,一批又一批地走出国门,求学于世界。他们中的学成归来者,对近、现代乃至当代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当前的“留学热”至今已持续了20年时间,仍然盛行不衰。上面提到的“新东方学校”就是这股热潮的应时产物。为了出国以及在国外立足和发展而努力奋斗的人们当中,既有为了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科技、文化以便报效国家的,也有为实现个人理想愿望的,只要他们采取的方式是合理合法的,都无可厚非。无论如何,当今中国,“出国热”已经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不是经常带着羡慕的口吻谈论某某的孩子在美国当了博士、或是一年多少万美金的收入吗?我们不是在自己工作生活的境遇不够理想的时候考虑到哪个学习班进修一下,考TOEFL、GRE出去吗?当我们从积极的意义上看待“留学热”的时候,当然可以看到其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所起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另外还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我们这个民族积极进取、不甘于得过且过的精神。

然而,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留学热”,也许又有另一番感受。以多数留学者为出国而努力的这一阶段而言,他们首先要在承受学习和工作繁重压力的同时,不辞辛苦地参加TOEFL和GRE考试。TOEFL(即托福)考试尚可,GRE则即便对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而言都是十分困难的,更别提像中国人这样的外族人了。现在有一种说法,把GRE称为“上帝才能读懂的英语”(God-Read English),GRE考试中的有些单词,人的一生中只有在这次考试中才会遇到。如果说美国人是故意刁难,亦不过分。千辛万苦、过关斩将地考出好成绩,又要面临大使馆、领事馆的签证问题,准备一笔对普通中国家庭来说不菲的出国费用的问题。出国后,留学生还要适应异国的语言、文化,承受不可避免的对外来民族的歧视和来自国内亲友热切期望所带来的压力。我们时常听到来自留学生们关于国外如何如何比国内好的说法,当然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无疑是事实,但也不应排除有为面子而硬撑着说的人;也有在国外面对人家百万、千万、亿万富翁心理失衡,只好在国内同胞面前故意吹嘘找回平衡的人。

为什么我们国家那么多智商不弱也能吃苦耐劳的人们,只会费尽心机获取一份国外的工薪收入呢?他们的付出和所得真的合理吗?比如前面提及的刘苏秦一案,这个中国留学生之所以遇害仅仅因为为了省钱而单独骑自行车去打工。也许我们民族的文化中有一种弱点,这种弱点使人们产生实用主义的、短视的倾向,我们自认为比别人聪明之处,其实不过是些小聪明,正如一位学者说的,“有智商无智慧”。当一个留学生历尽艰苦而获得比国内高得多但和自己在国外看到的富裕者相比又低得多的收入时,难道不该想一想,自己是否用错了功。如果我们每个人都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以促进自己国家各方面的全面进步,那么以同样的付出,也许我们在自己的国土上能成为比尔·盖茨和亨利·福特那样的人物,而不是把自己的精力浪费在背诵诸如那些“上帝才能读懂的英语”之类无意义的劳作上,并且花费半生的时间去取得另一个国家的国籍。

篇10:读书随想

看书,迷在其中。

品书篇

长大以后,爱上了小说。我很喜欢鲁迅和沈从文——那么迥异的两个作家:一个一针见血,一个柔情似水,就这样同时被我喜欢上了。品鲁迅笔下的阿Q,可笑又可悲;品从文笔下的翠翠,可爱又可怜。我品到了鲁迅笔下的铿锵正义,品到了从文笔下的湘西倩影。那文字总是能激起我心灵的涟漪,加速我思想的速度。鲁迅先生与从文先生宛如我读书生涯中的一座山与一湾水,一起沉稳并灵动着我的性格。在他们的文字中,我品到了缕缕馨香,得到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不管那是暴雨还是细雨,我想我已在那书香之中得到了一次人生的升华。

品书,醉在其中。

听书,不求甚解,简单也其乐融融。看书,囫囵吞枣,充实而痴迷忘我。品书,细细玩味,陶醉又深坠其中。漫步书籍的长廊,我听到了汨罗江边的嗟叹,看到了刘兰芝的情比金坚,品到了红楼香消玉殒背后的无奈。无心听书,留心看书,醉心品书,这就是我读书的三个境界。

篇11:读书随想作文

小时候,晚上一定要妈妈给我讲故事,我才能够恬恬入梦。上了幼儿园,我只能看画册,虽然不知道在讲些什么,却看得津津有味。直到现在,上六年级的我,每天都必须捧着一本书,要不然,总觉得身边少了一些乐趣。

《西游记》让我懂得在西天取经的这段路上,必须克服重重困难。人生的路也一样,总会有坎坷阻挡你前进,但在这段过程中,就必须发挥出自己的本领去克服困难。

《水浒传》让我明白祖国需要人才,需要勇士,让我能够激励自己奋发向上,早日成为国家之栋梁。

《三国演义》让我知道诸葛亮的机智,不畏艰险,敢与小人战斗。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曾经立志,要把自己的缺点改正,成为这个世界上第二个“诸葛亮”。然而,在“成为诸葛亮”的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很困难,需要我去博览群书。

《红楼梦》让我明白,宁国府和荣国府家族由盛而衰的全过程。这是因为贾家有一些人不理家,还有得罪朝廷中人,一夜之间,万贯家产变得一无所有,相继故世。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少说些糊涂话,多做些平凡事。”踏踏实实做人,做了坏事,终究都会有因果报应的。

四大名著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道理。但生活的知识也很重要。

《闪闪惹人爱》中的黄瓜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虽然捣蛋,但却很聪明,还乐于助人。如:邱佳因为肥胖遭到班上同学的嘲讽,因为数学而失去了疼爱她的爸爸,所以很讨厌数学。后来,新数学老师的的教法让她慢慢喜欢上了数学,但是又遭到班上女同学的嫉妒,都不理邱佳,只有黄瓜愿意成为她唯一的朋友。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是我唯一的乐趣,也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愿意带着我的书去环游世界,让大自然见证我和书的感情。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三角形”随想】相关文章:

三角形证明范文05-21

如图在三角形04-29

求三角形面积05-01

相似三角形教案05-07

测量三角形螺纹05-08

三角形教案设计05-09

三角形全等05-06

舞弊三角形理论05-07

三角形证明直角三角形02-22

第一章 解三角形04-07

上一篇:elisa测抗原实验报告下一篇:竹溪县中医院2009医疗质量控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