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术教学策略

2024-05-01

音乐、美术教学策略(通用6篇)

篇1:音乐、美术教学策略

音乐课

音乐课是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为目的的,教学中要注意音乐学科特点,一课一般包括:感受与鉴赏、演唱、演奏、识读乐谱、创造几部分。一节课的基本程序为:

1、兴趣激起

2、能力培养

3、新课导入

4、课程进入

5、小组探究、展示表现

6、合作交流、小组评价。

美术课

美术课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一节美术课的基本过程为:课前准备

1、引导阶段——个性化学习意境的创设

2、支持这个学习情境创设得以运用的支持体系的探索

3、发展阶段(1)奇思妙想阶段(2)引发欲望,自主创作(3)展示作品,欣赏评析,情感升华(4)收拾整理

4、课后拓展(1)总结激励,启迪志向(2)布置下节课前准备工作。欣赏课的基本过程为:

1、分析客体

2、感受情景

3、体验情感

4、交流反馈

5、外化创新

附:音乐、美术备课的每一课可在第一课时前写总体的教学目标、教具准备、教材分析等。

篇2:音乐、美术教学策略

一五四中学小学部 屠鑫

这个假期,我细读了郑莉老师编着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一书,对教学策略研究的意义、价值与发展趋势有了更深的理解。所谓教学策略即在特定的教学任务中,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在一定的教学观念、理念和原则的指导下,根据教学条件的特点,对教学任务的诸要素进行的系统谋划,以及根据谋划在执行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措施。在现代音乐教学中,就是音乐教师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将所涉及的教学活动进行适度的调节与有效的控制,使学生能够保持比较高的学习热情,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以达到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小学音乐教学策略》这本书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小学音乐教学策略概述,“感受与鉴赏”领域的教学策略,“表现”领域的教学策略,“创造”领域的教学策略,“音乐与相关文化”领域的教学策略,小学音乐教学方式实施策略,现代音乐教育技术应用策略,小学音乐课堂突发事件应对政策这八大章节。其中给我影响最深的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策略。

随着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作为时代进步的火车头,积极推动着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它的发展为新时代的音乐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成为其前进的有效动力。随着《音乐课程标准》在全国的进步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也越来越明显,成为音乐教师进行教学的有力帮手。

小学音乐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乐曲欣赏、歌曲教学和乐理学习三个方面,通过信息技术的融入,可以有效地提高这三方面内容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乐曲欣赏是启迪学生智慧、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音乐课的主要模块之一。在乐曲欣赏课的教学中可以借助图片、音频、视频以及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创设音乐情境,重塑音乐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活动,用音乐感染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信息技术的引入,使得歌曲教唱的形式变得丰富起来。传统的音乐教唱,多是教师教唱与学生跟唱相结合,教学中仅仅用抽象的语言符号来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往往难以接受,理解起来也相对较为困难,演唱时往往是机械的重复而缺乏感情。通过多媒体描绘歌曲所表现的景象,帮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学唱,则更容易学会、唱好。如在教唱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之前,通过图片展示彝族人民衣着华丽的民族服饰,让学生想象他们载歌载舞的幸福景象,让学生置身于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热闹氛围之中,通过仿佛自己也成为了幸福的彝家娃娃了,在这种情感的感染下开始学唱就能更加准确的把握歌曲的内涵。因此,只有借助信息技术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情感融为一体,真正触动学生的感情世界,才能够更为有效地完成歌曲的教唱。

抽象的乐理往往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起来比较枯燥,难度较大,学生对于有关的名词、概念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再要进一步学习更深层次的节奏、速度、高低音就显得力不从心了,信息技术的引入解决了这一难题。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抽象转化为具象,如在学习节奏时,可以一边播放不同节奏的歌曲片段,一边呈现与之节奏对应的乐谱,通过同步动画的演示,可以让学生轻松掌握各个节奏的不同特征,学生学习乐理的兴趣也得到了提高。

结合音乐教学实践可以分层次,循序渐进安排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小学低年级教学,以培养初步的音乐感知力为主要目标,以唱游律动为突破口。强调简单活泼的节奏,自发形象的动作,激发热情的冲动和心灵感应,在歌唱游戏中产生学习兴趣。小学中年级教学以培养学生音乐艺术表现能力为突破口。强调结合器乐吹奏训练培养学生体验音乐的能力,在人人参与的直观教学中解决音准、节奏、吐音、气息等问题,引导他们准确辨别音与音之间的差异,磨炼他们对学习、工作一丝不苟的意志,在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激发、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另外,小学高年级教学以培养学生音乐艺术表现能力为主要目标,强调师生讨论研究,把握乐曲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处理方法,教师以高水平的范唱、范奏,唤起学生追求艺术美的热情,引导他们憧憬理想和未来,激发、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

篇3:音乐、美术教学策略

关键词:民族音乐,音乐教育,发展

一、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文明古国, 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民族传统造就了优秀的民族音乐, 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 民族音乐应始终通过音乐教育传承下去。因此,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主要有:

1. 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审美情趣。

民族音乐蕴涵了中华民族的信仰、文化内涵, 体现了民族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观。通过音乐教学课堂介绍优秀的民族音乐, 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审美情趣和民族自豪感, 振奋民族精神。

2. 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

民族音乐的发展史就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缩影。通过民族音乐的学习, 无疑使学生加深了对民族文化的了解。

二、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的不足

当前, 西方流行音乐的盛行, 使得学生更为乐意在课堂上听到传唱度、流行度高的流行音乐。一旦在课堂上播放民族音乐, 大部分学生则兴致不高, 甚至对于教师的知识传授也是被动接受。如, 在课堂上提问《南泥湾》描述的民族属性, 多数学生一问三不知, 更不能背唱。而播放流行音乐或者听到喜爱的流行歌手的歌曲, 学生课堂上却能保持足够的活跃度, 甚至将歌曲一个字不差的背唱出来。可见, 很多学生不愿接触民族音乐, 因此导致极度欠缺民族知识, 对民族音乐却知之甚少, 这不得不使许多教育工作者堪忧。

那么, 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是急需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三、如何改善民族音乐的教学方式

1. 音乐欣赏方面

传统教学方式中, 为了弘扬纯正的民族文化, 在音乐欣赏课堂上, 教师常常选择七八十年代版本的音乐播放, 以传达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而在流行文化盛行的二十世纪大多数学生已无法提起兴趣去欣赏这类老歌, 被动的是接受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民族流行风是近年来才盛行起来的一种音乐风格, 这种风格不仅包含了传统的民族文化, 也加入了流行元素, 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独特的曲风吸引着青年学生群体。因此, 音乐教学中可以抓住学生这一审美心理, 用流行的方式来演绎民族音乐, 寻找民族与流行的最佳结合点, 诱导学生产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课堂中, 可以选择被流行歌手重新演绎或改编的新版经典歌曲进行赏析, 如周笔畅重新加入流行元素改编演绎的《浏阳河2008》, 即保留了原曲特有的浏阳河文化特征, 又运用了更为贴近新时代特色的流行歌曲的演绎方式表达了新一代告别过去迎接未来的美好愿景。学生从传统民族音乐中感受到了流行元素的碰撞, 学习兴趣必定大增。除此之外, 以下几点原因亦可以有力论证这一方法的有效性。

首先, 青年学生群体更乐于欣赏喜爱的年轻歌手演绎。

“老歌新唱”的大部分歌手均是以流行音乐起步, 由于大部分学生均将这些流行歌手视为时尚风尚的导向者, 不仅能接受这些明星的流行音乐, 也会接受其演绎的新版民族音乐, 甚至以听这些民族音乐为时尚, 因为这是他们所崇拜的明星唱的歌演奏的器乐。因此, 用这种方式吸引学生接受新版民族音乐后, 教师便能进一步向兴致浓厚的学生介绍民族文化, 甚至可以通过将原版老歌和新版民歌相互比较, 使学生从两者不同的音乐特点中寻找相同点, 如都具有原汁原味的民族元素, 这种民族元素是什么, 表达了什么样的传统文化……于是, 学生便一步步进入了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学习中。

其次, 新型民族音乐制作方式更贴近青年学生的喜好。

重新改编的民族音乐基本上是用MDI制作, 经过电子合成等特殊的音效处理, 音色动听。在尽量保留民歌或民族器乐风格的基础上, 加入了大量电子音乐元素, 趋于流行音乐的伴奏和制作手法, 颇能吸引住青年学生的兴趣。例如, 课堂中, 我播放了原版民乐队演奏的《茉莉花》, 学生兴致不高, 课堂效果沉闷无趣。于是我将女子十二乐坊重新演奏的《茉莉花》播放给学生们听, 学生的兴致明显开始复苏, 不久课堂便进入积极踊跃的欣赏讨论氛围。女子十二乐坊《茉莉花》在演奏中加入的激昂有力的电子鼓节奏, 学生们对经过特殊电子处理的音效兴致盎然, 不约而同地以脚或手轻轻随着节奏和拍。

因此, 音乐教学课堂中, 寻找民族与流行的最佳结合点, 采取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产生对民族音乐学习的兴趣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

2. 音乐表现方面

(1) 学生在民族歌曲演唱中加入流行元素

一是民歌演唱选择流行歌手的伴奏带。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歌唱比赛, 在民歌演唱的伴奏带选择上, 可以挑选流行歌手的伴奏带。改编后的流行歌手演绎的民歌伴奏带, 其中所具有的现代电子鼓配乐深受学生喜爱, 学生听得多并擅长把握这样的节奏, 跟上节拍。经过电子特殊处理的伴奏效果, 加上学生自信的演唱, 不仅提高了演出质量, 也拉近了学生和民族音乐之间的距离。

二是民歌演唱者的舞台表演动作中加入流行舞蹈。青年学生喜欢流行歌手的原因之一, 是因为被歌手舞台上洒脱自信的舞台动作所吸引, 边跳边唱的方式带动了现场气氛。而传统的民歌手在演唱时通常更多的是注重演唱技巧而较少使用夸张的形体动作, 这也是青年学生不乐于在歌唱比赛中演唱民歌的重要原因, 气氛情绪无法调动起来。为了改变这一情况, 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在民歌演唱, 加入适合的舞蹈动作或表演方式。如, 在演唱《青春舞曲》中, 选用现代的电子鼓伴奏, 并配以火爆的街舞进行演绎。对于调动演唱者演唱民歌的激情和产生对民族音乐流行化的兴趣是十分有效的。

(2) 民族器乐演奏同样可以加入流行元素

传统的民乐队演出, 器乐演奏者通常正襟危坐的拉着二胡, 吹着笛子, 甚至不苟言笑的表演, 学生演奏民族器乐时毫无激情, 也就对民族音乐的学习产生不良浓厚的兴趣。调动演奏激情的方式, 可以让演奏者随着音乐节奏舞动形体, 让他们动起来。“女子十二乐坊”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十二位弹奏着不同民乐器的美女演唱者, 将乐器固定在舒适的位置, 如拉二胡的用带子系在腰间, 唱着改编的民族歌曲, 随着节拍摆动身体, 甚至可以在舞台上任意走动。笛子手更是如此。

这样就会使整个表演显得活跃, 也是学生们喜欢的方式。

鉴于流行和民族相结合在表演方面的可行性, 在民族音乐表演课堂上, 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中举办一场小型的文艺演出, 曲目以民族音乐为主, 而表演方式是流行的。学生们对于这样的方式很赞同, 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度, 纷纷采用他们喜爱的表演方式进行演出, 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民族流行音乐盛宴。这说明流行和民族结合, 在表演方面也是可行的

以上的所有方式都是为了吸引学生接触民族音乐, 只有学生愿意接触这些以新方式出现的民族音乐, 我们才有机会向他们介绍民族音乐的原始风貌, 介绍新民族音乐的根源乃至形成这种民族音乐风格特征的原因等更深层次的知识。这样我们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 而不至于事与愿违地流于形式。

四、结语

进入二十世纪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后, 西方流行音乐的冲击下, 体现民族文化的民族传统音乐越来越受到青年学生的排斥, 单纯的灌输传统民乐知识已经无法调动学生对民族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寻找流行与民族的最佳结合点, 采取适合新时代特征的音乐教学方式, 才能更有效的传授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是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在音乐教学中, 我们要始终坚持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弘扬民族音乐的音乐教育基本理念, 将中国民族音乐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姚启源著.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篇4: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教学策略

鉴于以上对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学情分析,笔者针对高中学生的具体现状,对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全新思考,总结出了以下四方面的教学策略:

一、重视信息积累,强化体验

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中,明确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首要性。情感态度不仅仅表现为学习兴趣、爱好和学习态度,更多的体现为情感本身的体验与内心世界的丰富;对生活的乐观、进取的态度。价值观则反映在作品价值方面,对音乐作品有更深层次的体验,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

上海市音乐名师培养基地导师、特级教师——张展英,在题为《音乐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讲座中指出:音乐教师平时要注重各种信息量的掌握和积累,在教学中要综合各类艺术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笔者认为,这些信息量可以体现在:

1.文学作品中。艾青的代表作《我爱这土地》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形象地表达了为什么斯美塔那《沃尔塔瓦河》会同样的催人泪下;欧阳修作品《醉翁亭记》中说到“曲径通幽”、“有亭翼然”,这种弯和曲线与民族舞蹈动作中的“三道弯”、民族民歌中起伏的旋律形象地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民族元素中和谐、中庸、统一的民族精神。这些都是对形象的审美表达。

2.影视作品中。影视作品中往往体现着教材中的内容。影片《我是谁》中的非洲歌舞片段,形象地表现了音乐节奏快速、复杂多变的特点以及非洲鼓在非洲歌舞中的重要地位和非洲舞蹈的动作要领;影片《出水芙蓉》中女学生与史密斯老师共同演绎的拉美风情的音乐也充分展现了独具魅力的拉丁美洲音乐。

3.美术作品中。在印象主义奠基之作《大海》中,美术界所追求的自然界光与影在瞬间的变化在德彪西的笔下又通过模糊调式调性、短小动机缀合旋律等手法写意出来。音乐与美术形成了真正深层次的默契。

诸如此类有效的信息,教师平时要善于从各种门类中寻找和积累,来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

二、注重审美体验,轻松认知

笔者认为教师要通过合理的教学,把音乐中知识性、思想性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轻松地聆听、参与,轻松地掌握。这需要教师把握住三点:

1.突出重点,抓住焦点深入

课改专家崔允漷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的。要想在短短的45分钟时间里,把所涉及的所有信息都传递给学生是不行的,这样会导致学生顾此失彼,抓不住重点。笔者认为,教学过程应突出重点,抓住学生关注的焦点,层层深入。如:在欣赏《艺术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让学生理解的重难点是了解浪漫主义风格在歌曲中的表现,理解歌曲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本课的焦点就是音乐要素变化。教师抓住音乐要素变化这一焦点,让学生反复聆听,关注歌曲的旋律、和声色彩、伴奏及音乐情绪等,让学生较深入地感受艺术歌曲的突出特征。

2.有效引导,体现轻松认知

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高中音乐教学中应尽量避免过多的知识点,或者过多机械性地提音乐要素。高中学生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与技能去满足、应付考试与升学的需要。如果在音乐教学中,过分强调注视点,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纯知识理论为目的的学习会让学生忽略了体验音乐中的美感。《高中新课程理念》中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是音乐学科自身特点决定的。高中音乐教育的基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应尽量让学生轻松地聆听、轻松的参与,在体验中实施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在音乐体验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点。

例如:《爵士乐》一课中,就可以把整个过程设计得很轻松。《Dont know why》是一首经典的爵士乐作品,诺拉·琼斯充满磁性的嗓音,让学生深深着迷。教师只要在欣赏前提醒学生“请关注这首歌的情绪!”一曲听罢,学生几乎都能正确捕捉到歌曲的情绪——淡淡的忧伤、愁怨等。接着设问:音乐通过什么手法让你感受到这种情绪?此时可以设计第二遍聆听,并且跟着音乐学唱,通过轻松地聆听来探索“布鲁斯”音乐的特点。乔普林的钢琴音乐《娱乐者》由于经常在游戏或动画中出现,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形成这样风格的原因是特殊的节奏性导致轻重格的交错。学生积极的探索心态也让用“ ”、“ ”、“ ”、“ ”等节奏来创编《两只老虎》的过程也显得轻松而有效。伴随着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What a wonderful world》,教师讲述着这位爵士王者的故事,感受着他的痛并快乐着。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理解爵士乐的精髓,即兴演唱着布鲁斯,演奏者拉格泰姆,宣泄、排遣自己的情绪。音乐要素都渗透在欣赏及思考的过程中,这比教师机械性地问及这个音乐的速度怎么样或力度怎么样效果要好得多。45分钟轻松地度过,而且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也感受到了爵士乐的巨大魅力。

3.“简化”概念,帮助形象理解

這里的“简化”概念是指用简单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更形象地理解概念。

一般来说,学生对于西欧音乐发展史上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欣赏,总会表现出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作品多数为交响乐,不仅长而且很难理解。而一些类似“变奏曲”、“无调性音乐”等概念显得很生硬,难以理解。在欣赏时,就应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在体验的过程中,形象化地理解概念。

例如:在一堂名为《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的优质课上,授课教师把变奏曲的概念作为一个知识目标,深入挖掘了两个主题旋律的音乐要素,先让学生视唱主题旋律,并用不同的声音模唱旋律,再增加难度,通过变化音乐要素在一定的情境下再次模唱旋律。这样再让学生回答什么叫“变奏”。熟悉了旋律,进一步聆听音乐重复了几遍,有什么变化。让学生轻松地找到了答案,还有效地说明了什么叫“双重变奏”,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三、关注审美情趣,拓宽视野

1.关注学生兴趣、关怀学生心灵。

《高中音乐课标准解读》中指出:“关注和重视学生的音乐兴趣,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既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动力,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身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而对涉猎广泛、紧跟流行脚步、对相关知识有强烈求知欲的高中学生来说,应该把流行音乐引入高中课堂。笔者认为,完全可以结合实际,结合学生的兴趣点,选取优秀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较深入地学习、欣赏。

例如,在《爵士乐》一课的导入中,教师播放了几段不同风格的流行音乐,因为是流行音乐,此举立即燃起学生们的兴奋点。歌曲结束,教师提问:“这些歌曲都属于那种风格?”“爵士”、“摇滚”“ R&B”、“ Hip-Hop”、

“Rap”,学生们开口便说出了这些词。笔者紧接着又问:“大家把这些词说得都很熟,那它们究竟都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学生就含含糊糊、似懂非懂了。当教师将这些种类一一解释过后,学生似乎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在《走进京剧》一课中,教师设计了一个拓展环节,请学生列举哪些流行歌曲当中包含了京剧的元素,并设问这些京剧的元素造就了什么样的音乐风格。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周杰伦的《霍元甲》、陶喆的《苏三说》、信乐团的《One night in Beijing 》……这些作品虽然都借鉴了流行歌曲的创作风格,但是加入京剧元素以后,使音乐具有了明显的“中国风”,更适合中国人的欣赏品味。

这些课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欣赏到喜闻乐见的作品,传授了相关的音乐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了有益的鉴赏,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面对纷繁的流行音乐世界,做出自己客观、理性的评价。

2.挖掘作品价值、拓宽学生视野

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内容涵盖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各大洲的民族民间音乐、西方专业音乐的创作。这种构成方式,充分体现了体验多元文化的价值观。民间音乐淳朴、情韵浓郁;古典音乐理性而严谨、现代音乐丰富而又各具特色……要让学生感受每一种音乐的精髓,拓宽他们的音乐视野。

音乐能打动人心,足见其魅力非凡。而音乐课是否精彩,就在与能否充分发掘、体现音乐艺术这份魅力,能否让学生对原本不感兴趣的内容,发自内心地积极参与体验。而音乐也最擅长表达人的情绪和情感。音樂速度的快慢、音乐力度的强弱、音乐的音色变化等,都与人的情绪和情感变化有相同之处,非常接近于人的心理变化。在音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的情绪、情感与音乐要素变化所要表达的情绪情感相一致,就能体会到音乐的审美价值。

四、树立“服务的心态”,伴随成长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认为:尊重青春,伴随成长、完成生命成长的铸造是一个教师的基本指责。她提出教学要“宽则得众”,教师的使命就是用态度去改变学生,用宽厚之心去影响学生;“敏则有功”就是说锐利敏捷就会提高工作效率,要因材施教;“惠则足以使人”,作为教师就是要在精神价值上不断给学生以鼓励,在物质上与学生分享。崔允漷主编的《有效教学》一书中提到了教师的期望效应在教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在教学中倾注情感与爱心,促进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树立一种“服务的心态”,以真挚的情怀伴随学生的成长。小到小到家庭,大到单位社会,如果都能树立服务的心态,必定家庭和睦、社会和谐。

总之,笔者认为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教学策略关键要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具体现状和内心需求。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线的高中音乐教师要不断探索教学策略,引领他们体验更多乐趣、享受更加多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崔允漷主编《有效教学》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4]印涝斐著《五步相融打造精彩—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

《音乐天地》2008.9

[5]吴仁培著《提高高中音乐鉴赏课有效性的教学探析》《歌海》2011.2

[6]黄聿芬著《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时效性》

《新课程研究》2009.9

[7]董巍著《大教育背景下的音乐鉴赏———谈高中音乐欣赏的“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综合”》《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11

[8]吴松芳著《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重要性》

《中小学音乐教育》 2007.1

篇5: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一、指导思想

1.以《音乐课程标准》为依据。

2.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师生通过以聆听、体验、表现、创造性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面向全体学生与注重个性发展有机结合,遵循学生生理特点及认知规律,以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发展需要。

二、功能目标

1.歌唱是符合学生心理要求的活动。学生对唱歌,特别是轮唱、对唱、合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2.通过歌唱可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享受无穷的乐趣;还可使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得到合理训练。

3.通过齐唱、对唱、轮唱、合唱进一步营造和谐一致、团结向上的气氛,培养其集体荣誉感。

4.通过唱歌,使学生直接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充分表达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让音乐在学生们的心灵中深深扎根,终生保持对音乐最大的热忱。

三、教学程序:情境导入——寓教于乐——创造表现——完美结课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情感铺垫

2.师生互动,探求新知

(二)寓教于乐

1.自主学习,感受音乐

2、合作交流,学习新歌 3.演唱歌曲,体验音乐

(三)创造表现

1.合作探究,创造实践 2.表演展示,交流评议 3.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四)完美结课

四、实现条件

(一)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加快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专业课程和相关课程的学习。如: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声情并茂的范唱、合理娴熟的伴奏,恰当的鼓励方式、和谐的律动舞蹈等方面能力。

2.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自觉学习新课程理论,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教材,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明确。确立好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应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应体现在音乐教学过程的设计之中,教师随时激发调动学唱歌曲的兴趣与积极性。

3.教师应经常参加各种教研活动,通过学习和交流,借鉴别人的经验和做法,弥补自己的差距和不足。

4.教师应在学习的基础上勇于实践,重视课堂教学的展示、反思和交流,把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

(二)对学生的要求

1.做好课前准备,明确课堂教学目标,以愉快的心情,饱满的热情贯穿课堂始终。

2.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仅要独立学会唱歌,还要学会演奏和表演,达到真正的理解和完美地表现歌曲的目的。小学音乐唱歌课教学策略解读

本教学策略突破了以往教学的常规模式,经过修改、完善,融入了新的课程理念。该策略重在让学生学习入情入境,让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学生自主地去感受、体验、表现音乐,深入地挖掘歌曲内涵,从而产生更高层次的兴趣,引领他们进入音乐殿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美好情操和健全人格。

一、情境导入

教师要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诗歌、语言、故事、游戏、猜谜语、歌曲、舞蹈、律动、绘画、图片、动画、录像等手段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美术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姊妹,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能互融、互补,在音乐教学中,彼此间的相互借用,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上课了,老师微笑着走向讲台,选了一支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了起来:连绵起伏的山峦,天空和山间漂浮着朵朵白云,太阳发出耀眼的光芒,高悬在山尖上。老师对着一双双瞪大的眼睛,问:“这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孩子们热烈讨论:中午,在一座大山里。老师又问:“烈日炎炎的中午,山谷里是安静的还是喧闹的?”讨论继续:“小鸟歌唱了一上午,现在要休息了”“小动物玩累了,现在也要睡觉了”“大山也要睡觉了,四处都是静悄悄的”„„老师又画了一队系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问:“你们猜一猜,这时候少先队员到山里干什么呢?山谷里发出的是什么声音呢?教室里又开始沸腾起来,每个人都发表着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时,老师仔细听着大家的发言,收集着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再巧妙地将其组织到一起,和着音乐的伴奏朗诵起来:“山谷里,静悄悄,白云在飘飘!„„”原来如此,黑板上的画恰好是歌词的艺术再现,老师极巧妙地用绘画手段为歌曲《山谷静悄悄》的教学创设了情境,既诠释了歌词,又诠释了音乐的情绪与意境。

教师也可利用自己的特长,如:舞蹈、声乐等方面的特长进行表演,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执教《谁在叫》这一课时,在导入这一环节里加入一小段模仿动物的舞蹈动作,并配上轻快的音乐。老师精彩的表演,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都被调动出来,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并情不自禁地和老师一起跳起来。

低年级学生可采用课前律动,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律动音乐、动作,示范动作优美、准确。律动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情趣,培养学生的韵律感、形体美感。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习新歌作了良好的情感铺垫;师生互动,让学生领会新课学习的意图,并以跃跃欲试的心态投入学习。

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这一环节应根据教材的类型、学生的情况以及学校的设施条件进行设计。

二、寓教于乐

1.自主学习,感受音乐 教师可以先通过范唱、播放VCD或录音歌曲让学生倾听,从听觉上感受歌曲的意境、情绪、内容。在听的同时,从视觉上展示音乐形象,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验音乐(可结合音乐游戏进行),使学生主动获取新的知识,达到初步认识歌曲,了解歌曲的目的。2.多次聆听,学习新歌

教师可通过一系列手段启发学生理解歌曲的内容、情感。学生自由学唱歌谱(中、高年级的同学可进行视唱练习,低段的学生可不做此要求),学习歌词理解歌曲内容,通过学生相互交流、合作,让学生汇报自己会唱了几句,哪几句比较难,整首歌曲中最美、最好唱的是哪几句,让他们自己发现难点,请会唱的同学做小老师教唱。如《草原就是我的家》,先让学生读歌词,然后老师说:你们很聪明,歌词读得也很好。老师有个想法,你们自己随着范唱录音来学唱歌曲吧!如果觉得哪里学起来有困难,可以找老师帮忙。老师对歌曲的难点部分通过范唱进行及时点拨。随后学生可跟琴或伴奏音乐填词演唱歌曲,启发学生用适合歌曲的情绪和声音来演唱歌曲。

这样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学习实践,自己发现难点、解决难点,不断提高音乐素养。将歌谱和歌词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集中精力听歌曲的旋律走向、力度的强弱、节奏的跳跃舒缓,感受词曲结合所带来的丰满的艺术形象。这样便于提高学生获取音乐知识的效率,使学生的听觉、视觉、口语表达等得到协调发展。3.演唱歌曲,体验音乐

教师进一步提炼音乐形象,可通过课件、实物等手段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挖掘歌曲的内涵,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演唱歌曲,整体体验音乐形象。调动学生用自己的声音表现音乐形象、表现歌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声音表现能力。

本环节是教学模式的重点环节,教师要将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面向全体学生,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学中要注意歌曲情感内涵的挖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唱歌习惯,提高学生的声音表现能力。)

三、创造表现

1.合作探究,创造实践

感受歌曲的意境,结合艺术的其他表现形式,如:表演、舞蹈、诗歌、创作等,挖掘歌曲的文化底蕴,创造性地表现歌曲内涵。

教师要用儿童化的语言给学生提出要求,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根据歌曲的内容、情绪对歌曲进行创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和创造意识。如:在执教《洗手绢》一课时,老师说:同学们唱得这么好听,你们能想个办法为歌曲伴奏吗?老师今天没有带打击乐器,你们想一想能不能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这时学生设计各种活动为歌曲伴奏,如:拍手、弹舌、拍手加拍肩、跺脚等,教师对学生的设计予以鼓励。2.表演展示,交流评价

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评价起到促进学生发展,完善教学管理的作用。

学生分组表演,开展师生、生生的相互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关注他人的不同见解,并以合作的心态接纳他人的不同见解。这样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则变成整个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这种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3.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教师要以音乐教学为主线,结合艺术的其他表现形式,如美术、诗歌、表演等门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丰富的视觉效果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理念,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本环节学生创造性地表现歌曲的意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

四、完美结课 一堂课如果是一支动听乐曲,导课是“序曲”,结课便是终曲,完美精要的结尾,犹如“画龙点睛”,会使课堂教学再起波澜,从而使教学活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结课艺术千姿百态。

经过一节课的音乐学习实践,学生会有许多有益、甚至精彩的感受和体会需要表达,如果音乐教师把总结的机会交给学生,或者采取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由教师采访、学生谈感受的访谈式结束;由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的回味式结束;由教师设问、引发学生思考与联想,增进进一步探究欲望的外延性结束等等。教师也可以在课将结束时,布置与该课有关的歌曲表演或手工制作,如《粉刷匠》这一课,可让学生回去后折个粉刷匠的帽子,戴在头上学习粉刷匠爱劳动的精神,自己也来当当粉刷匠,并表演给家人看。这样的结束语,不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还引起了学生的遐想,激发了兴趣。

教师也可以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让学生再次演唱歌曲,或欣赏与本课相关的课外音乐,教师适时示意学生走出教室,使学生沉浸在音乐美的享受之中,令人回味无穷。

恰到好处的结课,不仅使整堂课结构完整,而且含有不尽之意、韵外之致,促进学生对下一次课的热情和积极性。

此教学程序中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可根据所授歌曲的特点、难易程度、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条件,灵活设计运用此教学策略。(李秀梅王燕杨洁)【参考案例】 唱游为主激发兴趣

——《火车开啦》课堂教学实录

低年级学生爱动、爱唱、喜欢表演。让唱游贯穿教学的始终,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迎合了学生爱表现的心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本课教学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情境导入

(一)音乐律动,带进课堂 放音乐,师生做律动。

[设计意图:师生随音乐做优美的律动,使学生受到音乐的熏陶。用形象的肢体语言,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培养了学生的韵律感、形体美感。从而使学生情绪受到感染,不知不觉进入音乐殿堂。]

(二)谜语、游戏,导入课题 师:小朋友,你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个谜语,看哪位小朋友最聪明,最先把它猜出来。“轰隆隆,轰隆隆,一条长龙多威风,跨大河,穿山洞,呜的一声到北京”。生:火车。

师:谁来模仿火车的声音? 生:呜—

生:咔嚓!咔嚓!

师:谁能用动作模仿开动的火车?(学生展开讨论,并分组模仿。)

生:集体练习发“呜”之后,一组边发“咔嚓”、“咔嚓”边做动作;另一组拍手、跺脚。师:同学们模仿的真像是开动的火车。不过在火车开动之前还须请大家帮个忙。

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民伯伯科学种田,生产的水果蔬菜大丰收了,司机叔叔要把他们运到城里。这些水果蔬菜的名字是用节奏来表示的,谁来帮司机叔叔清点搬运?(生拿卡片站成一排)(师把火车图贴到黑板上)

师:现在老师来当司机,点到谁手里蔬菜的名字,谁就举手,然后把它装到车厢里。(师拍节奏,生贴卡片)师:全部装好。司机叔叔发出命令,时间到了,火车要开啦,让我们一起听着小朋友的歌声,随司机叔叔到很远的地方看看。(生边随音乐做动作,边欣赏歌曲)师:这首歌曲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九课——《火车开啦》。

[设计意图:这样导课,富有情趣。学生喜欢猜谜语,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用节奏代替蔬菜名称,学生感到新奇,之后让学生帮忙清点、搬运蔬菜,学生兴致高涨,更是乐于接受。将游戏活动与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新课学习作铺垫,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寓教于乐

(一)自主学习,感受音乐

师:欣赏了这首歌曲,你能找出歌中相同的乐句吗? 生:(纷纷举手发言)

师:下面我们一起随琴轻声模唱歌曲的旋律。生:(拍手、拍腿模唱)

(二)启发点拨,学习新歌

师:模唱得好极了。谁能有表情地朗读歌词? 生:(按节奏读)

师:同学们读得这么有感情,相信一定能唱得更好。生:(随琴有感情地唱)

师:大家讨论一下,这首歌曲表现了司机叔叔怎样的心情? 生:高兴、愉快的心情。

(启发学生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演唱歌曲,体验音乐

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火车吗? 师:坐过吗? 生:(一部分会举手)

师:谁能说一说坐火车的心情? 生:(学生争相发言)

师:假如你就要坐火车到北京去,到你非常想去的地方,当火车咔嚓、咔嚓开了的时候,你心情怎样? 生:高兴。生:激动。

师:同学们,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去旅游了,到哪里去呢? 生:北京。生:青岛。生:上海。

师:好,咱们先去北京看看吧。生:(集体赞同)师:谁来当导播员? 生:(举手)

生:旅客同志们,你们好!欢迎您乘坐XX次列车,火车就要出发了,请您带好行李、注意安全,祝您旅途愉快。生:(在祝愿声中,加动作集体表演唱。)

[设计意图:这样学习歌曲,体现了由扶到放的过程。学生自主学习,辅以教师的点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转换角色,由学生——旅客。在活动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提高了演唱水平,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及合作能力。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将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融于一体,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造表现

(一)合作探究,创造实践

师:咱们的旅程马上就要结束了,该用什么形式把我们学过的歌曲展示给大家呢?(生分组讨论)

(二)表演展示,交流评价 生:(一组跺脚拍手,一组加动作唱)生:(一人扮演司机,五人演开动的火车)(学生自主评价)(学生集体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增强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让学生参与表演、自主评价,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动作的协调能力。将音乐学习过程贯穿于整个游戏旅程,使学生亲自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延伸其情感,使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情感的陶冶。]

二、完美结课

总结过程,完成教学

生:让我们一起唱着歌,跳着舞,结束这有意义的旅程吧!生:(唱着歌,蹦着、跳着走出教室。)

[设计意图:用结束旅程的形式结课,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唱着歌曲走出教室,使学生沉浸在音乐美的享受之中,令人回味无穷。] 整堂课学生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在生动多样的活动中感受音乐,从而受到美的熏陶,体会音乐的乐趣和魅力,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李秀梅王燕)《小乌鸦爱妈妈》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懂得妈妈爱我,我爱妈妈的道理。

2.用平稳的速度,叙述略带深情的语气演唱。3.用律动歌表演、创编歌词等形式表现歌曲。教学重点、难点:

有表情地演唱、表现歌曲。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创设情境,情感铺垫

课前展示学生照片(与妈妈合影、或全家合影)

师:昨天,老师布置小朋友带照片儿,大家都带来了吗?现在,老师请小朋友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

师:照片上是谁?给大家介绍一下吧!师:喜欢这张照片吗?为什么? 师:看,一家人多幸福,笑得多开心

(二)师生互动,探求新知

1、欣赏歌曲

师:刚才小朋友展示了照片,看得出,小朋友都有一个温暖的家,你们生活在妈妈温暖的怀抱中,非常幸福。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首爱妈妈的歌曲,好吗?(课件播放《我的好妈妈》)师:会唱的小朋友一起唱起来、加上表演动作。

师:唱得真好,大家都是爱妈妈的好孩子,老师真喜欢你们。

2、展示小乌鸦

师: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位爱妈妈的孩子,你们认识它吗?(课件出示飞来的乌鸦)

师:对,它是一只可爱的小乌鸦。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小乌鸦爱妈妈的故事。你们喜欢听吗? 生:喜欢。

(师带领学生进入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这样导课,贴进生活,贴近实际。从自己温暖的家入手,联想到小乌鸦温暖的家;从自己爱妈妈,联想到小乌鸦爱妈妈。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产生对小乌鸦的喜爱之情。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新课学习做了良好的情感铺垫。]

二、寓教于乐

(一)感受歌曲意境

1、妈妈喂食

1)模仿乌鸦妈妈喂食。

师:在茂密的树林里,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小乌鸦诞生了,妈妈喜悦地抚摸着它的羽毛,每天给它喂食。你能模仿一下,乌鸦妈妈是怎样喂食的吗?(找一名学生模仿)师:想一想,我们小时候妈妈是怎样喂我们的?(找两名学生表演。小乌鸦、妈妈)师:谁来说一说他们俩表演得怎么样? 2)集体体验妈妈喂食。(学生自由组合。)

师:小朋友可自由组合,一人扮演小乌鸦,一人扮演乌鸦妈妈喂食,也可站起来表演。(课件播放背景音乐:《小乌鸦爱妈妈》伴奏)

2、妈妈教飞翔 1)生练飞翔。

师:在妈妈的精心喂养下,小乌鸦逐渐长高了。妈妈开始教它飞翔。小乌鸦起初飞不起来,你能帮帮他吗?(找一名学生模仿飞翔动作)师:谁还能做一做?(找学生表演)2)师做动作。

师:老师也来学一学。(拍一拍翅膀,飞呀飞)你觉得老师做得怎么样?(和学生一起练)3)集体练习飞翔。

师:小朋友们,大家围成圆圈,老师带你们一起飞起来。(播放《小乌鸦爱妈妈》伴奏)

3、妈妈教捉虫 1)两生练捉虫。

师:在大家的帮助下,小乌鸦学会了飞翔。妈妈还要教它另一项本领。就是捉虫。师:你能学一学,小乌鸦是怎样捉虫的?

师:找一名同学戴虫子的头饰,另一名同学戴小乌鸦的头饰,学捉虫子。2)集体练习捉虫。师:请小朋友起立,我们集体练习捉虫。(播放《小乌鸦找妈妈》伴奏音乐)

(二)体验歌曲内涵

1、给妈妈喂食

师:小乌鸦学会了本领,它能很轻松地飞上蓝天;它捉虫的技术也很高。可是,妈妈怎么样了?——妈妈老了,飞不动了,只能呆在鸟窝里,它很伤心。师:你能做一做妈妈伤心的样子吗?

师:小朋友想一想,这时,小乌鸦会怎么做呢? 生:„„

师:是的,小乌鸦捉来虫子,喂给妈妈吃,还安慰妈妈。

2、为妈妈唱歌、跳舞

(学生聆听小乌鸦唱给妈妈的歌。)师:小乌鸦捉来虫子喂妈妈,还给妈妈唱歌、跳舞,逗妈妈开心。

师: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它唱的是什么歌,好吗?(课件播放《小乌鸦爱妈妈》范唱)

(三)演唱歌曲

1、听范唱,了解歌词内容。(播放课件)

2、拍手听一遍。

3、轻声演唱歌曲。

4、随琴演唱一遍。难点部分重点训练。

[设计意图:这样始终以《小乌鸦爱妈妈》的伴奏音乐为主线,将故事内容贯穿于歌曲的学习、感受、体验之中。使学生在表演的同时从听觉上感受歌曲的意境、情绪、内容;播放动画课件,并从视觉上感受音乐形象。通过表演,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验音乐,体会妈妈的艰辛,进一步感受妈妈的爱。这样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新的知识,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学唱歌曲环节,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唱歌习惯,能运用自然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

三、创造表现

(一)合作表演

1、随伴奏音乐有表情地演唱。

2、放音乐,老师表演。

3、集体随音乐边唱边自由表演。

4、找两名学生到前面表演。

5、学生自由找伙伴表演。

(二)创造实践

1、创编歌词

1)列举许多喜欢的动物。师:歌曲中的小乌鸦这么孝顺妈妈,你们喜欢吗?你知道还有哪些小动物喜欢自己的妈妈?(课件出示小狗、熊猫、燕子、喜鹊)

2)引导学生在原来歌曲的基础上创编歌词。

2、表演展示

师:你能换上你喜欢的小动物的名字演唱吗?

师:看来,有这么多小动物,爱自己的妈妈,老师真感动。

(三)拓展延伸

1、表达对妈妈的爱

1)用一句话或一首歌表达对妈妈的爱。2)用其他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送贺卡、送画)

2、唱爱妈妈的歌

师:老师还搜集到一首爱妈妈的歌曲,会唱的小朋友一起唱起来,我们把它献给天下所有的妈妈,祝妈妈健康、快乐、平安。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课件。

[设计意图:从能力方面,在学生演唱、表演本课歌曲的基础上,让学生创造、表现,并加以拓展延伸。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从情感方面,通过小乌鸦爱妈妈拓展到其它动物爱妈妈,培养了学生的爱心孝心。使孩子的情感得以升华,达到了浅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

四、完美结课

师:听,乌鸦妈妈又喊了,孩子们,我们一起快去看看吧。生唱《小乌鸦爱妈妈》离开教室。下课。

[设计意图:这样结课,紧扣歌曲的主题。使学生融入到故事的情节之中,融入到音乐美的感受之中。最后,学生带着满怀喜悦、满怀收获的愉悦心情,离开教室。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情感满足而又留连忘返、意犹未尽的感觉。(王燕李秀梅)小学音乐鉴赏课教学策略

一、指导思想

1.以《音乐课程标准》为依据。

2.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师生通过以聆听、体验、表现、创造性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面向全体学生与注重个性发展有机结合,遵循学生生理特点及认知规律,以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发展需要。

二、功能目标

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这种方式,扩大学生的视野,以音乐的艺术形象有力地感染和鼓舞学生。

让学生在音乐中享受美感,释放自我,充实精神生活,并在欣赏中逐步形成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丰富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三、教学程序

激趣——聆听——创造——升华

(一)激趣——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聆听——聆听感知情感体验

(三)创造——探索表现积极创新

(四)升华——归纳拓展审美升华

四、实现条件

1、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需要搜集、整理素材。精选音乐欣赏教材、音响和音像资料。教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2、教师要掌握好其他相关知识在课堂上的最佳运用时机,同时要处理好其与音乐教学的关系,防止喧宾夺主,确保音乐课的主体性。

3、教师应当提高自身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以及对音乐与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要扩大学生的音乐欣赏视野,尽可能多地接触艺术精品。小学音乐鉴赏课教学策略解读

音乐的本质是审美教育,这种理念要体现在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引导学生全方位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真正投入到音乐的美好境界中,引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唤起对音乐的情感,并有充分的表现自己的机会,使音乐欣赏课生动有趣。

一、激趣——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创设情境,又称为情感唤起阶段。学生充分发挥视觉和听觉的审美功能,接受老师利用艺术手段创造的情境刺激,从而引起对音乐的兴趣,唤起音乐的情感。作为欣赏教学的导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导入”是课的关键阶段。好的“导入”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建立学生的课题意识,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意识,学生的学习情绪既可因“导入”得当而高涨,也会因“导入”不当而低落。所以作为音乐教师要注重创设问题情景,激活课堂,让学生领会新课意图,愉快接受课题,在宽松的音乐氛围中进入到音乐欣赏中。

在音乐欣赏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入物我两忘的欣赏情境,培养学生形成欣赏习惯的良好开端。为了获得这种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开始要努力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开始就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

导入欣赏通常采用实物直观教学法、音乐作品对比教学法、讲述法等方法。教师的导言务求简洁明了,富有趣味性、情感性。

一般情况下,课堂情境的创设应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导入”教材和创设课堂情景是相辅相成的;

2、课堂情境的创设者是教师,情境创设的前提首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

二、欣赏——聆听感知情感体验

欣赏音乐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音乐欣赏教学要促使学生由低层次的直观欣赏向高层次的情感欣赏、理智欣赏发展。从喜欢听音乐,到用心用情去聆听音乐,再到理解、评价、分析,使学生的欣赏层次逐步提高。

1、自主聆听,直观感受

这个环节的教学目标是聆听音乐,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初步的、完整的印象。在初听音乐时,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聆听音乐,学生的兴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只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如生动形象的故事、游戏、诗歌、语言及多媒体技术等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方能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从而提高审美能力。每个儿童都喜欢听故事,利用他们这一特点,将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故事来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陶冶了情操。如:在欣赏《龟兔赛跑》时,给学生讲有趣的故事,然后再放代表乌龟与兔子的音乐。让学生有了初步的了解,再要求学生随着欣赏曲展开丰富的想像。从学生的丰富表情和各种动作可以看出,学生的想像是多么的精彩。除了结合故事,还可以结合游戏来进行聆听,因为音乐游戏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学形式。尤其适用于低年级的音乐欣赏教学。但是,音乐欣赏教学毕竟不是唱游课,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好尺度,不能喧宾夺主。教师在组织音乐游戏教学时,还要注意将学生的活动面铺开,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初听全曲,使学生饶有兴趣的参与的同时,对乐曲有一个完整的印象,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

2、理解感悟,探究体验

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分段落欣赏音乐作品,进一步分析音乐作品的体裁、内容、风格、情绪、表现手段等;认识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表现美,进一步提高自我的音乐鉴赏能力。

欣赏教学深入以后,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引导学生逐段进行赏析,重点的段落要反复听,目的是让学生从音乐的基础要素上去理解音乐,把握作品的音乐形象,同时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为了帮助学生深刻地去理解感受音乐,我们教师要特别注意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耳、动脑、动身等积极参与到欣赏教学中。如:在欣赏京剧音乐的时候,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欣赏到唱腔、脸谱、服装和表演,亲自敲击锣鼓,练习走台步和念白。这样就为学生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架起联想和想像的桥梁。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音响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形象,掌握欣赏音乐的方法,自学地进入音乐情景,自觉地分析理解音乐的内涵。例如,在《牧童短笛》的教学中,首先完整地听赏一遍乐曲,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欢乐情绪和愉快情感以后,接着进行分段听,让学生体验三段各自不同的情绪;再结合律动重点听第二段、对比听第一、三段,让学生逐步深入作品的结构、音色、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的表现内涵。这样一个倒骑牛、口吹横笛、摇头晃脑、欢乐诙谐的牧童形象就一步一步地在学生心中丰满起来。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教学中,既拉近了学生和音乐之间的距离,锻炼了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也促进了学生音乐情感的进一步表现。

3、深入聆听,提升审美 美国的艾伦-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最中心的环节莫过于复听、细听、精听,只有通过不断地聆听,才能真正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丰富审美经验。这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是再一次深入体验音乐作品,并能展开联想和想像;能够运用正确的审美观、科学的方法,对音乐作品进行适当的审美评价。教师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前面两个层次的熏陶围绕音乐作品,把感性的、理性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深入地领会音乐作品的内涵,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对音乐作品有理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的情感体验、想象进一步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如:欣赏《二泉映月》时,老师可将当年国内指挥大师、交响乐团以及学生乐队在不同场所演奏的录像呈现给大家。巩固阶段,老师在放音乐的同时加入文学作品《孤独的夜行者》。学生们体会到阿炳在旧社会饱尝辛酸屈辱的一生和不屈的性格,同时,《二泉映月》作为民乐百花园中的奇葩不仅属于中国的,也属于世界的,从而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初听感受音乐、复听分析音乐的基础上再次完整欣赏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作品的第三度创作。教师要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用多种方式听赏作品,要求教师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赏习惯和训练不同的听赏方法,积极地参与音乐作品的体验中来。

三、创造——探索表现积极创新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教师可以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参加一些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巩固、应用认知成果的同时,使学生欣赏水平不断提高。在前几个环节中,都注重情知两方面的交融、互促,发挥了情感积极作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也应该让学生在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进一步尝到学习活动的乐趣。新课标倡导“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告诉学生,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所受教育的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一首乐曲带给人们的想像不会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同学们可以不受约束,用艺术的夸张,丰富的想像对乐曲进行再创造,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语言、舞蹈、美术等)表现自己的音乐想像和联想。如拍掌(用轻、重、快、慢等方法拍出乐曲的节奏)、形体动作等,进一步体验乐曲强弱的变化,加深了对乐曲的感受。

小学生的音乐创造是一种发散思维活动,这对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音乐感受、理解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音乐教学不只是要使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到美的愉悦,还要在艺术美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的思考,进行鉴别、评价、掌握美的本质。

四、拓展——归纳拓展审美升华

围绕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适当拓展、延伸,丰富教学内容。教师要以音乐为载体,可适当发挥通感的作用,用音乐与相关文化知识贯穿音乐欣赏课堂,如:音乐与舞蹈、音乐与美术等相关文化,丰富课堂内容与形式,让欣赏课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体会到音乐课的自主性,发挥他们的联想,让欣赏课真正的“动”起来。

此教学模式中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可根据所授歌曲的特点、难易程度、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条件,灵活设计运用此教学策略。(付金荣杨洁)【参考案例】

《感受进行曲》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军队进行曲》、《欢迎进行曲》和其他两首进行曲,知道进行曲是用于行进的音乐,感受不同的进行曲表达的不同情绪和情感。

二、能够以语言、图画、符号、表演等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听到的音乐。教学过程

一、激趣——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学生听《G大调小步舞曲》音乐轻轻走进教室,坐好后,并随音乐轻声哼唱,随音乐自由表现。

2、欣赏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 思考并交流:

A 教师:这段音乐与我们刚才进入教室时听到的音乐相比,给你的感受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学生听后回答:第一首听起来感觉象舞曲一样舒缓轻盈;第二首速度比第一首快,节奏感强,雄壮有力,精神饱满。)

B 教师:第二段音乐使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刚才我们欣赏的是由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创作的进行曲《军队进行曲》。

[设计意图:上课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以听为主的律动参与,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通过对比欣赏两首不同风格乐曲,使学生在感受、体验中初步感受进行曲的基本特点,为创造性地欣赏进行曲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欣赏——聆听感知情感体验 欣赏《欢迎进行曲》

(一)自主聆听,直观感受

初步聆听感受作品的情绪、风格特点,学生各抒己见。复听作品

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考虑这首乐曲是由什么乐队演奏的?你都听到了哪些乐器的音色? 学生:小号、大号、长号、圆号、单簧管等。教师总结:《欢迎进行曲》是一首由管乐队演奏的乐曲。介绍管乐队

管乐队也可称为军乐队,由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组成。

教师给学生展示这些乐器的图片,重点认识单簧管和小号,并欣赏他们的音色。

(二)理解感悟,探究体验 引子: 教师:这段音乐给你怎样的感受? 学生:热烈庄重、高兴、激动 教师:请同学们随老师哼唱旋律。第一部分:

教师:这部分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热烈、激动、欢快。第二部分:

教师:音乐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抒情、柔和、亲切。

教师:这部分音乐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学生:圆号、萨克斯等。师生一起视唱第二部分旋律,(三)深入聆听,提升审美

教师:想请同学们为这首进行曲伴奏,大家想想能用什么方法为进行曲伴奏呢? 学生经过讨论,想出的方法有:拍手、跺脚、晃钥匙、敲击文具盒等。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想象,选择自己喜欢的伴奏形式为这首进行曲伴奏。[设计意图:用多种方式听赏作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赏习惯和听赏方法。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耳、动脑、动身等积极参与到音乐欣赏教学中,这样拉近了学生和音乐之间的距离,锻炼了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也促进了学生音乐情感的进一步表现。]

三、创造——探索表现积极创新 反馈学习成果,师生共同评价。

教师:现在老师想请大家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现这段音乐,分小组讨论。学生自由组合进行编创与表演。

教师:通过欣赏《军队进行曲》和《欢迎进行曲》,请同学们找一找进行曲这一体裁共同的地方。

学生:适合行进。

[设计意图:在欣赏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增强了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使教学层层深入,推向高潮,最后学生分别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音乐,为更好地理解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使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情感的陶冶。]

四、拓展——归纳拓展审美升华

(一)对比欣赏、拓展延伸

1、欣赏两首不同风格的进行曲:肖邦的《葬礼进行曲》和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

2、学生对两首作品的风格、情绪展开讨论。

3、教师小结:通过欣赏进行曲,我们了解了进行曲的基本特点:情绪有的坚定有力,有的朝气蓬勃,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沉重悲伤,有的轻快活泼,但它们大都有一个特点,都是以步伐节奏写成的音乐,其节拍非常适合行进。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欣赏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情绪的进行曲,丰富教学内容,进一步体验、掌握进行曲的特点。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乐曲的优美程度、长度、深度都会影响学生参与音乐的积极性,也会影响教学效果,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欣赏的水平也会随着教师的引导不断走向深入。]

(二)课后延伸 教师: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不同风格的进行曲,象大家熟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运动员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课下同学们可以通过很多的方法去搜集这些乐曲来欣赏,下节课我们再进行交流。

篇6:音乐教学问题及策略

音乐教学问题及策略

作者/马存兰

摘 要:新课标背景下,对当前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当前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音乐;问题;对策 一、初中音乐教学问题分析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化,虽然初中音乐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教学过程缺乏兴趣

从当前初中音乐教学实践来看,很多初中学校的音乐教学只是关注教学内容的传授,对于学生的`感受、兴趣以及意愿并不关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都是被动地在学习,多处于填鸭式教学状态,因此很难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2.领导、教师以及家长对音乐教学的认知出现了误区

初中音乐学科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学校领导、家长认为音乐学科可有可无,在音乐课上下工夫,会影响语文、数学以及英语等主科的学习时间,()因此放弃了音乐教学,很多学校的音乐课开设只是形式而已。

3.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落后

据调查发现,很多初中学校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只是根据时间表给学生灌输教案内容,至于学生是否听懂、消化和应用,无人问津。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绝对主体,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以致于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难以有效发挥。

二、初中音乐教学策略

1.寓乐于教,创新教学模式

寓乐于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规律,使他们在学校过程中体会到乐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对于音乐乐理知识而言,表面上看似乎非常乏味,但通过趣味性教学,可以使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比如,在课前先用不同的颜色纸做头饰,然后写上唱名,将学生分成5人一组。教师在弹c大调音阶时,改变顺序弹奏基本的五个音,每个小组的学生听到后边唱边迅速排列,通过比赛的形式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2.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

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地引导学生,开阔他们的视野,不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和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欣赏古典、民族音乐。在此过程中,学校应立足实际,开设合唱、舞蹈以及器乐等多样性的第二课堂,为学生的学习、交流提供平台和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审美观。

初中音乐教学方法并不固定,只有立足实际,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主动性,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上一篇:运动会通讯稿50字以内下一篇:文印工作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