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活动的教学策略

2024-05-22

音乐活动的教学策略(共6篇)

篇1:音乐活动的教学策略

关注细节 愉快歌唱

——谈中班音乐活动《买菜》的教学策略

歌唱活动不仅要关注歌词内容的理解、旋律的整体学习,更应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认知能力、思维等学习品质的发展,让幼儿歌唱过程中充分享受学习、主动学习、和高效学习。根据本次大会主题词“关注幼儿学习过程,研究教师教学行为,提升课程教学品质”,我们的理解是:聚焦灵动的细节,实现愉悦的歌唱。因为细节虽小,却能见微而知著。

一、难点的巧妙前置,帮助幼儿快速认知,精确记忆。

理解记忆歌词是幼儿有效学唱歌曲和产生相应的审美情感体验的基础。歌曲《买菜》前后两段歌词以记叙性语句出现,且曲调也基本一样,幼儿容易理解和学唱。但菜名部分却以说唱形式呈现。菜名数量多达十种,光是记忆就已经是件不容易的事了,还要按XX XX | XX X的节奏合拍接唱,对中班孩子是个不小的挑战。

那么如何有效突破“合拍接唱,快乐歌唱”的难点,帮助幼儿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实现三个目标:

1、感受歌曲轻快活泼的音乐节奏,掌握歌曲中的念白;2.理解歌词,能较完整地演唱歌曲。3.乐于把自己融入情境,体验音乐活动带来的乐趣。

我们采用 “难点前置、分层落实”的策略,在活动一开始就直接引入中间的说唱环节,让幼儿多形式练习有节奏的念白后再让幼儿唱着夸夸我的菜。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求孩子做到认真倾听、仔细辨认、详细记忆、快速准确地接唱,隐含的是对孩子倾听观察模仿品质的培养目标。随着难点的逐一突破,再引出歌曲的前后乐句形成完整歌曲。这样巧妙的难点前置设计,使得整个活动过程呈现出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特点,孩子的学习自然就显得轻松了。

二、图谱的有意识增减,物化音乐元素,发展幼儿思维品质

图谱能帮助幼儿解决认知的困难,使幼儿接下来能更好地集中学习和表达歌唱的的旋律与情感。我们以简笔画的形象呈现的简易图谱更符合孩子们的审美情趣,教师制作起来省时省力,非常适合常态教学。在设计图谱的过程中我们更关

注了几个细节上的处理:

1.音乐元素的物化

如我们将抽象的XX XX | XX X音乐节奏转化成“2个萝卜2根黄瓜3个西红柿”,促使幼儿在看一看、说一说、拍一拍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无形中延长了孩子的注意投入时间,有利于孩子专注学习

品质的养成。

2.迁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活动中我们紧扣歌曲中“鸡蛋、青菜、母鸡、鱼儿”四小结曲调完全相同、歌词结构一样的特点这个小细节促幼儿的经验迁移。如:在引导孩子精确记忆“绿油油、圆溜溜”等词语时,我们采用迁移的方法引发孩子想想“你能象唱青菜绿油油一样,用好听的词来夸夸鸡蛋吗?”;同样的方法由“母鸡”迁移“鱼”的歌词。幼儿在倾听同伴、观察模仿、填充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变得更加主动积极。采用迁移的学习方式的音乐活动模式的背后其实更隐藏着另一个特殊的价值:仿编经验的积累。

3.循序渐进的学习

考虑到幼儿新歌学习记忆有一定困难,我们贯彻 “目标小步前进,难度逐步叠加”的原则。撤掉反复部分的母鸡和鱼,以忘记买母鸡和鱼的口吻补充图谱,演唱歌曲;并用加法增加图谱,等孩子基本会唱歌曲后,用减法逐渐拿掉图谱,撤离“图谱”这一支架让幼儿主动记忆歌词。

三、教育情景的游戏性创设,唤起幼儿学习热情,愉悦歌唱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化的情境教学也更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为了凸显活动趣味性,最初我们精心设计了“去菜场挑菜→说说我的菜→我和奶奶来买菜→变成蔬菜玩买菜”这样一个以“买菜”为主线的富有情趣的完整教学情境。期望孩子们始终置身于买菜的情境中,乐此不疲地玩着唱着。然而实践中发现最后的游戏出现了“喧宾夺主”的情形,孩子被游戏的好玩吸引,而远离了老师预设的技能练习、情感体验的本意。

于是围绕着“帮助幼儿不断巩固完善和充分享受歌唱”的目标。我们重新设置了“让幼儿想象自己飞入图谱,成为歌曲中的角色”的游戏,让幼儿对比原唱听听“我们唱对了没有?”“哪里可以唱的更好听?”,鼓励孩子仔细寻找唱的不太完善的细节,给幼儿提供了“自我觉错、自我纠错”的学习机会,有效促进幼儿自我定向、自我追求、自我完善的主动学习品质的发展。最后我们英国布莱克的一首诗与大家共勉:

天真的预示 布莱克(英国)一颗沙中看出一个世界,一朵花中看出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把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

我们看到仅仅是一颗沙,但是我们以呵护之心关爱每一朵“花”,珍惜“一刹那”的相逢,看到了头顶的太阳,就看到了真诚的世界。

研读教材

研读幼儿

——记中班语言活动《开心菜园》研课过程

海宁市实验幼儿园教育集团中心园

吴海燕

一、教材说明

本活动取材于中班主题《香香的蔬菜》,该主题主要帮助幼儿梳理对蔬菜的一些粗浅、宽泛的知识,使他们对蔬菜的一些模糊、混沌的知觉转变为有意

义的、有结构的知觉。

《开心菜园》处于主题的中期,是在幼儿对蔬菜有了一定的感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语言活动,主要讲述长豇豆、芹菜和不同的蔬菜宝宝进行各种体育比赛,最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比赛项目。一共有五个画面,色彩鲜艳,角色形象拟人化,表现的内容诙谐有趣,对幼儿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原设计以讲述为主要教学形式,选取了其中的三个画面作为讲述对象。主要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幼儿进行较细致地观察与讲述。

二、教材的研读与改编

(一)教学形式的改变——变看图讲述为故事教学

细细地研读教材后发现,该内容蕴含斜坡、体育项目、外形与项目的匹配等认知经验,画面细节丰满,对幼儿的细致观察、生活经验、思维水平要求较高。原设计以看图讲述为主,引导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与描述,还设计了许多纠因性问题,这样对孩子的思维要求更高了。考虑到中班上学期的幼儿还是以模仿学习为主,因此我们以故事教学为主要形式,这样能提供幼儿语言学习的范本,让幼儿在看看听听说说中发展语言表达能力,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不会因讲述简单

而失去故事的趣味性。

(二)教材详略的处理——变五个画面为两个主要情境 原教材一共有五个画面:跳绳比赛、跑步比赛、摔跤比赛、排球比赛、体操比赛。在第一次教学时我们选取了三个比赛为主要内容让幼儿理解,其中跳绳比赛及跑步比赛是以引导幼儿先看图理解故事内容为主,摔跤比赛则教师讲述在前,并安排了个别幼儿尝试摔跤比赛的环节,最后一个体操比赛作为结尾,主要关注如何庆祝,以突出开心的主题。但试教后发现,容量太大,而且幼儿对于摔跤比赛、体操比赛缺少原有经验,幼儿尝试摔跤比赛只是增加了活动形式,虽然幼儿很兴奋,但缺乏实际的教学意义,对幼儿理解故事、发展语言能力没有太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又进行了调整,舍去了摔跤比赛的内容,修改了体操比赛的画面:把画面修改为纯粹的大家为长豇豆、芹菜庆祝的画面。这样的调整降低了对幼儿科学认知、理解、表达的难度,符合中班幼儿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水平。

(三)教育价值的挖掘——变渗透科学性为社会性教育

本活动虽然是一个语言活动,但作为主题背景下的一个语言活动,我们还是关注主题的目标与价值,但也正是受这影响,我们一开始太关注对于蔬菜特征,这一科学知识的落实。在核心目标的基础上制定了“进一步了解几种常见蔬菜的主要特征。”这一目标。但在试教后发现,故事中的角色形象都是拟人化的,和实际生活中见到的蔬菜有一定的差距,在这样一个童话故事背景下,再牵强地渗透严谨的科学认知不是很妥当,也不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而且作为主题背景下,这个活动是在对蔬菜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上开展的,再把这一科学知

识作为主体目标似乎不太适宜。

于是我们又多次对作品进行了解读,发现作品中一个隐含的教育价值: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始终不放弃,坚持到底,最终获得了胜利。这不正是现在很多孩子身上缺乏的品质吗?于是,我们把以科学目标调整为“尝试感受角色的心理,知道做任何事都要坚持”的社会性价值目标。并相应地改编了故事与教学策略,让幼儿能更深刻地体会角色的心理变化,提问的设计也引导

幼儿对此进行思考。

(四)故事的改编与完善——变平铺直叙为生动有趣的儿童化语言 有趣的情节、生动的语言,总是能吸引孩子的参与。一开始我们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改编了故事,但在讲述时发现总是不太能吸引孩子,图片所展现的有趣诙谐也变得平淡了,细细推敲之后发现故事还是以成人的语言来理性地叙述故事,而忽略了孩子的语言习惯,于是对故事进行了多次的修改,尽量以孩子的角度出发,运用儿童化的语言,使故事更有趣,更易于孩子理解。如跑步比赛中的一个场景,一开始的故事是这样的:“土豆先生发令枪一响,包心菜、番茄就“叽里咕噜”地滚着跑,一会儿就到了山坡下。”修改后的故事:“土豆先生说:预备,跑!包心菜、番茄就飞快地滚起来,“叽里咕噜、叽里咕噜”,一会儿就到

了山坡下。”

当然改编故事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语言的儿童化与趣味性,同时也尽量地为教学目标服务。如故事开头部分,一开始编的时候是“开心菜园的蔬菜宝宝们要开运动会啦!大家排着整齐的队伍,神气地走入运动场。”这样简单导入故事主体部分。而考虑到语言活动中如何丰富幼儿的词汇、巩固对蔬菜特征的了解(为理解故事作铺垫),我们又进行了修改“开心菜园里住着一群快乐的蔬菜宝宝。有高高瘦瘦的长豇豆、芹菜;有矮矮胖胖的大南瓜、冬瓜,有红艳艳的小辣椒;还有圆溜溜的包心菜、蕃茄„„” 而且这样的修改更加生动有趣了。

三、支持核心目标的教学策略

核心目标:理解故事内容,并能描述角色形象的外形、动作、神态。

(一)激发幼儿积极说

1.猜猜说说

幼儿对于猜测验证总是兴趣浓厚。在本活动中教师给予幼儿猜测、想象的空间,并能联系幼儿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充分地调动幼儿说的积极性。如:猜猜蔬菜运动会的比赛项目、猜猜比赛结果、想想自己比赛输了是怎么样的心情等。

2.演演说说。

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学说、理解,更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在丰富形容词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学一学,在学说“叽里咕鲁往下滚”时,引导幼儿学一学动作,并且老师用“我来听一听谁滚得快”引导幼儿在动的过程中更

关注说。

3.对话情境创设。

对话情境的创设让幼儿说得更自然。在故事角色进行了第三场比赛后灰心时,引导幼儿向他们说说安慰的话,并想办法帮助他们,让幼儿说得更自然、更

主动。

(二)引导幼儿说得完整

1.激励性评价。

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对于小年龄的幼儿尤其要坚持正面教育。积极的鼓励与表扬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幼儿的参与积极性,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注重对幼儿的积极表扬。以激励性的评价促进幼儿说得

更主动,说得更完整。

2.提供说的范本。

中班上学期的幼儿还是以模仿学习为主,在事个活动中老师关注幼儿同伴间的学习、教师的示范、有效的回应,给幼儿完整表达提供更好的支持。

一起研课的过程,让我们再一次深深的感悟到:不管是目标的制定,还是教学策略的预设,都要基于对教材的深入研读,基于对幼儿的真正了解!让研读教材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尊重每个孩子的特别之处!

省教学评比说课稿(宁波何妨)

《落叶》是一首传统的散文诗,意境优美又充满童趣,想象力丰富而画面活泼,它以重复的段落、诗化的语言,形象地展现了孩子眼中奇妙的大自然,非常

符合孩子的思维与情感。

是的,这是一首非常经典的文学作品。在我们选定这则教材的时候,有老师质疑:这个作品作为参赛内容太平常了,而且要突破传统的散文诗欣赏的教学模式,可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是我们认为,一则文学作品所蕴含的语言魅力、所传达的意境、审美等对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情感与思维的发展是否适切,是最

关键的。

这首散文诗,我们抓住了两个要素:一是“想象”,二是“语言”。在“想象”层面上:我们鼓励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他们自由式的、叙事性的口语表达他眼中落叶与小动物们之间的趣事,这种想象是建立在幼儿原有经验基础之上的,同时落叶与动物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对孩子理解事物之间的联

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在“语言”这个层面上,我们引发了孩子敢想、敢说的愿望后,让他们比较自然地接触诗化的语言,从叙事行语言过渡到诗化的语言,引导他们体验、理解散文诗的句式结构,并尝试用诗化语言建构散文诗。这种学习方法,突破了原来的散文诗教学模式,更加尊重孩子原有的语言基础,尊重他们建构语言、运用语言的积极性,是一种把新的语言形式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语言结构中的学习方法,它将提高幼儿的学习品质。

因为有了这样的分析,我们采用了逆向的构课方式,同时强调“学习建构”与“意境欣赏”同步,让孩子在感受散文诗的优美、有趣的同时,习得新的语言,拓展语言表达的形式。这也是近几年来我们对散文诗欣赏教学的认识。

那么,我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来实践这种认识的呢?

我觉得,对大部分老师来说,让孩子感受散文诗的意境,是一个难点,通过不断地思考与尝试,我们认为,感受意境,就是一种情感体验,因此,需要用一

条“情感线”来贯穿整个活动:

一是传达:在今天的活动中,我非常注重表述语言、朗诵语言和体态语言对孩子的感染与影响,尽可能地向孩子传达散文诗的优美与它所展现的童趣。我想,教师本身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二是体验:从活动开始,我和孩子们一起扮演小树叶,配以舒缓的音乐,让孩子们进入秋叶飘舞的情境,体验做一片落叶,落到不同的地方的快乐心情;当小动物发现落叶,我请孩子们想象:“小虫会怎样想?怎么做?”这种角色迁移的方法,能较好地调动孩子的情感体验,站在动物的角度大胆想象;在完整欣赏这个环节,运用视听结合的方式,欣赏我们共同建构的散文诗,进一步感受其意

境。

在强调“意境欣赏”的同时,我们尝试让幼儿“学习建构”。这里的学习建构包括诗句结构和诗化语言。在诗句结构上,我们做了细致的分解:首先孩子们扮演落叶想象自己落在了哪里,解决“树叶落在哪里”的问题;想象小动物和落叶之间可能发生的趣事,逐层地解决“谁来了”、“它怎么做”、“把它当做什么”的问题;在幼儿诗化语言的建构中,我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其中一名成员,先向幼儿朗诵其中一段,并请幼儿比较诗化语言与叙事性语言的不同,用多媒体辅助与教师的引导,请幼儿尝试将叙事语言转化为诗化语言,最后,呈现完整的散文诗,请幼儿安静的聆听,投入地朗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幼儿:幼儿观察在前、教师引导在后;幼儿表达在前、教师提炼在后;幼儿想象在前、教师梳理在后,充分发挥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作品蕴含的教育价值,让幼儿感受到想像的趣味与表达的快乐.在今天的活动中,多媒体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特点一:简约与形象,让主题更明确 整个课件的画面都采用了卡通的形象,这些图片是来自于金山画王、各大搜索引擎的gif动画和jpg图片。选用这些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的画面是为了突出教学主题——秋天里的落叶。因为,卡通图片比现实物体图片所包含的信息量少之又少,简单明了的卡通图片能让幼儿很容易的就观察到秋天的季节特征,想像到秋天里可能发生的事情,有助于幼儿在观察时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突出教学

主题。

特点二:预设与生成,让教学更灵动。

提到“预设与生成”,相信老师们马上就产生了疑惑:课堂教学有“预设与生成”,课件中何来“预设与生成”?我可以非常肯定的说:课件中也有预设与

生成。

预设:就是把诗歌所描述的画面特征聚焦在同一个画面中,运用路径动画,和触发器技术,唯美的展现教学的重点。生成:课件的一大亮点。它可以超越文本,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进行制作。本课件,可以在幼儿认知的基础上,配合激发他们的想象,可以增加各种秋天的特征,并把这些暗藏在画面中,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适时的出现。如,散文诗图谱,在触发器技术的支持下,可以打破按照顺序出现画面的弊端,根据幼儿的需要或者回答而出现,显得非常灵动。教学是活的,课件也是活的,能极大的激发幼儿的想象潜力和学习兴趣,在师生对话中,实现课堂生成的推进。特点三:反馈和补充,让想象成为反馈器。

卡通形象是想象力的一种反馈和补充,及时的反馈能激励幼儿进入下一步的学习。在该课件中是如何让图片对想象力进行补充的呢? 用PHOTOSHOP的图形处理技术和POWPT的图形组合技术所设计的树叶组合图:房屋、船、伞,代替了原有的实物图片。这正是追寻幼儿的想象轨迹,把树叶当成屋子、船、伞,也是对幼儿头脑中已有的这些形象进行反馈和补充的结果。

工作感言:

孩子是可爱的,工作是琐碎的……

就让我怀揣着一颗平常心,去爱孩子、爱工作!因为只有平常心,我才会去爱孩子,对他关怀备至; 因为只有平常心,我才会去爱工作,对他充满热情。

让爱伴随着孩子每一天,让孩子快乐着每一天是我永远的追求。

篇2:音乐活动的教学策略

为了适应新世纪人类社会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音乐课程标准为中小学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通过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使其获得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成功的欢愉,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并奠定终身学习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的坚实基础。与此同时,通过音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为其它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的环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怎样才能提供给学生感知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呢?即兴创造活动不愧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因为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表现欲特强,富于幻想,敢于创造,而即兴创造恰是不受约束,完全出于内心感受、内心需要的一种活动,它能使学生大胆地、无忧无虑地在音乐的天地中表现自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兴趣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即兴创造又是一项多种感知器官协调工作的感知活动,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开放学生的智力潜能,使之成为具有创造力的开拓性人材。

由此可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即兴创造活动,对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推动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完成音乐教育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材具有较大的意义。

那么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即兴创造活动应采取哪些策略呢?笔者综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先作抛砖引玉:

一、即兴创造应和学生的主体经验相联系

什么是主体经验?主体经验是指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艺术经验以及社会经验。创新是人的特性,是人的天赋潜能,但创新也不是空穴来风,它是根据一个人的经验——主体经验而进行的,所以我们在音乐即兴创造中根据音乐表现内容与表现特征设计特定的场景,通过各种方式促使学生将自己的社会生活经验、学习经验、艺术经验与音乐表现内容联系起来,利用即兴创造活动激发联想与想象,丰富情感体验,强化艺术经验。

比如:笔者在《苹果丰收》这一课中,歌的教学部分是这样设计的:

1.播放背景音乐《苹果丰收》,让学生们仔细聆听感受乐曲情绪,想象丰收的场面。

2.播放多媒体:丰收的果园

师:在这充满喜气的果园里,看到忙碌而兴奋的果农们,你们想用什么办法向他们庆贺呀?

生:我想舞蹈;我想敲锣打鼓为他们庆贺;我想为他们歌唱„„

师:真棒,那我们分组来庆贺吧!要求:①各组中每位成员都要参加表演;②在表演庆贺中都要配合背景音乐进行。

3.学生在歌曲《苹果丰收》中分组活动,老师到各组进行指导学生。在音乐活动中学生不但多次欣赏了歌曲,而且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歌曲。

4.各组汇报表演:舞蹈组随着歌曲跳起了丰收舞,器乐组用鼓、锣、碰铃为歌曲伴奏;歌唱组边歌唱边为大家送上了自己制作的大苹果。5.集体表演。

这节课,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经验,使学生在自主的实践中掌握歌曲,体验音乐,理解音乐。本人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方法。以听觉领先,从即兴创作活动入手,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融入到喜庆丰收的气氛中。在不同的庆贺丰收的即兴创造活动里,在浓郁的音乐情景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听”会了歌曲,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没有紧张的心理压力,完全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聆听、感受、表现、展示已有的生活文化体验,激发了记忆,引起了情绪的投入,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在听、想、唱、演的活动过程中意识到音乐是从社会生活中来,并可以更好地表达人的情绪、情感。我们知道,中低年级学生的音乐想象与体验常常是伴随着活动同时进行的。现代心理研究表明,“几乎在所有的领域中,个体的感知或理解都比创造能力发展得早,唯独在艺术领域中的情形却复杂得多,理解能力要落后于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可见音乐教学过程中,挖掘学生的主体经验,让学生在即兴创造活动中感受与学习音乐,以即兴创造活动的形式发展学生音乐体验,音乐创造能力,不愧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二、即兴创造应建立在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

举两个例子:

(1)二年级《粉刷匠》即兴创造片断 师生通过歌曲学习分析,得出音乐可以表现人们的生活,也可以体现个人的情感。随后让学生根据乐曲的速度和力度进行歌表演。开始学生们以欢快的动作表演着,后来动作越来越慢,还表现出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最后,学生又欢快地干起来了,和着琴声有的男生还一边干一边吹起了愉快的口哨。之后,他们讲述自己的感受:小粉刷匠是热爱劳动的,所以开始大家干得很高兴,后来乐曲的速度变慢了,力度也弱了,说明粉刷匠干了一天感到太累了,以后经过休息,小粉刷匠有精神了,有力气了,就干得更欢了,所以曲子的速度又变快了,力度也更强了。

(2)六年级《雪绒花》即兴创造片断

学唱歌曲《雪绒花》后,教师要求各组学生为歌曲展开创造活动。结果,学生的表演与歌曲的主题及情绪背道而驰。他们表演了打仗的场面:学生们拿起冲锋枪,“哒哒哒”“冲呀”“杀呀”乱喊乱打。其他几组的同学却在一旁起哄大笑,课堂气氛颇为混乱而尴尬。和上一例相比同样是歌表演,低年级成功了,高年级却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问题就出在情感体验上。

例(1)是先通过歌曲的学习、体验,以及对音乐要求素的细致分析,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与生活,音乐与情感之间的密切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所给的音乐内容进行即兴创造,则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己有体验,学生的表演亦是紧扣音乐情绪。显然,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意识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通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音乐实践,在符合音乐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

例(2)却在学生缺乏音乐体验的情况下进行创编,因此,使创编活动显得盲目,而且脱离了音乐的本质。实际上,歌曲《雪绒花》是美国影片《音乐之声》的插曲。影片虽然讲述的是一个将军率领千军万马去战斗,把自己七个孩子交给了家庭教师。而歌曲却以含蓄的话语,宁静、安祥的旋律,激动而向上的情绪达表了发自内心地渴望祖国安宁、和谐,远离战争的主题。如果当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 地引导学生讨论歌曲的思想内涵,艺术表现手法及音乐的风格等,就会避免远离主题的表演,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表现歌曲。

上述两个课例可充分地说明即兴创造活动须建立在充分地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因为即兴创造的结果是学生内心音乐体验的外在表现,体验和表现是相互融合又和谐统一的。再说音乐课程中的即兴创造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应当合乎艺术的规律,合乎音乐感知的规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提供给学生学习的音乐必须是最优秀的,最有代表性的,最能激发学生美感的艺术精品,以便使学生获得美好音乐享受,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感受与鉴赏音乐的经验。同时尽量采用综合性的音乐学习活动,发挥“通感”的作用,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个感官,全身心地“投入”音乐,要启发学生将生活经验与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段联系起来,由音响感知和情感体验引起自由的想象。教师可以采用语言、录像、画面、比较等方法,为学生在生活经验和理解音乐之间架起联想和想象的桥梁。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结合音乐作品,层层引导学生,为其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活动内容、形式和情景,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在铺垫、认识、深化的过程中自然地喷薄而出。

三、即兴创造应体现多元化

音乐课中的即兴创造是一项综合性的艺术活动,它以即兴为导入,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生活等结合起来,将歌唱、演奏、表演、身体活动等结合起来,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特性,而且学习的内容以及小组成员的差异也决定活动的形式应该是多元化的、多维度的。在活动中,教师应特别重视活动本身,提示自己的理解,并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在教学中,即兴创造往往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选择配乐法: 它包括:

①通过观察、分析、判断、选择等方式,为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选配音乐并进行交流。

②通过聆听、体现,选择不同的乐器,不同的节奏,即兴为歌曲伴奏。

③通过回忆、联想、分析,选择不同的音响和乐器创编不同的自然景象或生活情景。

通过这种即兴创造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让学生们在观察和分析中提高联想和创造的能力。

2、音乐律动法:

即以身体各器官为乐器,把乐曲感情化为具体动作的交流活动。如,引导学生挖掘生活中的节奏,利用肢体动作,准确地感知、记忆、创编各种节奏;给歌曲、乐曲配上律动,音乐课上手舞足蹈,体会、理解不同情绪的旋律;把歌曲编排成舞蹈,以舞蹈语言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等。这种活动可以训练学生有效地利用听觉去感受和体验音乐,通过身体动作,由外及内地帮助学生解悟音乐,从而培养学生整体音乐素质。

3、场景表演法:

即利用学生好幻想好表现的天性,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引导学生把音乐转化成自己情感化的想象世界——音乐故事,再根据联想中的故事,师生共同设计情节和角色,编排成小品或音乐剧,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即兴排练、表演的交流活动。由于学生理解的不同,往往想象中的故事也不一样,所以同一段音乐,学生表演的场景常常不相同,这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和培养。

4、视觉转化法:

即在聆听音乐时或听音乐之后,让学生用色彩、线条、图形谱及绘画的方法来表达音乐作品的意境和音乐形象的交流活动。如起伏的旋律线、情绪线;用色彩表示音乐的情绪,用绘画形表现音乐的内容或自我感受;用图形谱表示对乐曲的理解和分析等。其程序常为聆听——分析——演示——评价。

5、语言转化法:

即在聆听和分析音乐后,用语言的形式表达个人感受和思想的交流活动,它可以是有准备的也可以是即兴的。前者可以先作布置,用书面形式进行创作,然后在课堂上朗诵、演讲,后者可以以音乐作品、音响为背景,进行有感而发的朗诵、演讲。

即兴活动的方法是多样的,上述几种方法可以同时或交替进行,教师应该鼓励学 生选择不同形式表现音乐,从各个不同角度满足学生创造的需要,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音乐表现与创造的自信心,正如美国教学模式研究专家乔伊期和韦尔所说“要提倡多种教学模式的结合,以应付千变万化的教学实践。”

四、即兴创造须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氛围。即兴创造活动作是群体性的活动,要求参与者互相配合。这种群体音乐活动使学生在音乐的纽带中进行着人际交流,它不仅营建了民主的教学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与合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即兴创造活动往往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学生们围坐在一起,面对面地讨论、分析、体验、表演交流。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交流互动关系。教师一边有意识的设计活动过程,合理的组织学生参与音乐体验与实践,一边需认真倾听学生的感受与理解,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经常与学生交流观点,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及时对学生的创作给予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是学生创作的欣赏者、激励者。即兴创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予以信任,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予以尊重,不要高高在上,以权威的姿态俯视学生,而应该在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大胆创造,学生内心感受的事实以及外在表达的精彩都是不容小觑的。由于生活经验的局限,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会显得单纯或肤浅,教师不要因此轻视学生,而应该对学生不同程度地音乐反应予以恰如其分的赞同和肯定,当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时,教师则是一名由衷的欣赏者,且不论学生的成果质量如何,都要肯定其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滋生出跃跃欲试的渴望,并保持积极的参与状态。

篇3:音乐活动的教学策略

一、明确目标, 有效参与游戏性活动

音乐教学中的游戏活动不同于一般的学生课间游戏, 它有着教育教学的含义和目标, 并非简陋、粗糙、肤浅, 它是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 必须将教学内容融于其中而不被儿童发现, 使儿童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 无意识地受到音乐教育。

笔者在区教研活动中听过这样一堂课, 教学内容是欣赏《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施教者考虑到这是首俄国歌曲, 结合当时冬奥会正在俄国举行, 设计了“坐飞机去俄国”及“看冬奥会”等游戏环节, 学生参与非常积极, 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可是引起很大的争议, 原因是离教学内容太远了。其实, 问题就出在游戏的设计教学目标不明确, 学生参与体验的过程没有获取与音乐课有关的信息与技能。当然成功精彩的音乐游戏有很多, 如“谁最能发现”游戏:学生围坐一圈, 将“神秘物” (小玩具) 藏于一位同学身边, 然后让寻宝者走入圈内。所有学生按要求拍手, 如发现者离“神秘物” (小玩具) 越来越远, 掌声便渐弱渐慢, 反之, 则渐强渐快。发现者根据掌声的力度与速度的变化判断“神秘物” (小玩具) 在何处。在整个游戏过程中, 学生关注的是力度和速度的变化, 表现的是力度和速度的变化, 用这样的游戏来感受力度和速度, 学生自然乐此不疲, 参与行为也是积极有效的。多次游戏后, 听辨力大大增强, 也达到了游戏的目的。

二、强调要求, 体验实践性活动成果

音乐教育教学活动, 应遵循音乐教育所特有的审美规律, 坚持以审美体验和实践为核心。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审美体验和实践的形式较多, 如欣赏、自由演唱、打击乐、歌曲伴奏、独舞等。

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快乐的农夫》这节欣赏课。教师用身体做出高低动作的变化来带动学生对动机的印象, 再加上这首乐曲的名字叫“快乐的农夫”, 那就用两个不同的劳动动作来做一做。教师跟着音乐的拍点在身体的左边做出耕地的动作。经重复后, 右手在高声部演奏B段 (第二部分) 主题, 左手在低声部与之相隔十度作平行进行, 八分音符的和弦伴奏音型仍在中间声部继续着。这一部分仅有两小节, 在这里教师做出在树上摘果子的动作。随即又出现A1段主题, 这一次左、右手用八度音演奏, 就将种耕地的动作放在右边并将动作的幅度加大。这样孩子们在视听的双重感受下很快就说出乐曲的结构。然后让孩子们再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想象, 分小组创编动作。孩子们的动作五花八门, 但拍点抓的很准, 动作也会随音乐段落, 做出相应变化。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更加体现了乐曲“快乐”的意义和价值。

三、缜密设计, 参与创造性活动过程

因为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决定了音乐教学中实施创造教育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音乐教学的演奏、律动、创作、创编活动中, 要让学生主动有效地参加到这些活动中, 教师在课前就要缜密地设计每个过程。

如教学“小木匠”一首歌时, 教师这样设计:

“小木匠用一只锤子干活, 叮叮当当叮叮当”; (左手握拳, 敲左腿)

“小木匠用两只锤子干活, 叮叮当当叮叮当”; (双手握拳, 敲双腿)

“小木匠用三只锤子干活, 叮叮当当叮叮当”; (双手握拳, 敲双腿, 同时踏左脚)

“小木匠用四只锤子干活, 叮叮当当叮叮当”; (双手握拳, 敲双腿, 同时踏双脚)

“小木匠用五只锤子干活, 叮叮当当叮叮当”。 (双手握拳, 敲双腿, 同时踏双脚, 同时点头)

在教学设计中, 只要通过相关环节的铺垫和积累, 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地掌握一些舞蹈语汇, 最后活动的过程就会顺利而圆满, 课堂气氛很活跃, 教学效果也很理想, 最主要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了活动中, 让学生自然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其“参与”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大大提高。

四、作好铺垫, 参与合作交流性活动

目前的音乐公开课教学, 总会看到三人一组、五人一圈的小组讨论、大组交流, 看似热火朝天, 但无所事事的学生大有人在。虽然每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 十全十美, 但在设计这类教学环节时, 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做好充足的前期铺垫工作。

如教学低年级的《春天在哪里》一曲, 音乐出场之前, 先讲故事或先看图说话。在学歌曲之前教师先编一个故事:毛毛虫在大树爷爷的身子里整整睡了一个冬天, 现在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 它们全都睡醒了。毛毛虫们“哩哩哩哩”地唱着歌, 全都爬到大树爷爷的身上, 可怜的大树爷爷浑身被挠得痒痒的, 忍不住“哈哈哈哈”地大笑。这个音乐活动就从教师与儿童戴着树与毛毛虫的头饰表演这个故事开始。注意故事中“哩哩哩哩”与“哈哈哈哈”的音量的戏剧性对比。故事铺垫结束后, 这首歌曲还要进行共鸣体与音量关系的物理知识的铺垫, 只有进行了这些铺垫后, 儿童在唱这首歌曲的轻重处理时才是真切的、触及情感的。

所以, 合作交流性活动参与只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和铺垫工作, 即使在低年级, 学生的参与行为也具有积极性和有效性。

篇4:音乐活动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教学活动  音乐  参与  策略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学习最基本的音乐知识,演唱与欣赏的技能、技巧,并引导学生表现自我、展示个性,尽情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明确教学目标,参与欣赏性活动

想让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就要让学生对音乐作品保持浓厚的探究欲望。如五年级《哦,苏珊娜》一课,这是一首典型的美国西部音乐风格的歌曲,不仅表达了对朋友真诚的情谊,也表达了对生活中美好事物追求的一种向往。在教学中,老师将流行歌曲《牛仔很忙》融入其中,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音乐情感体验,使孩子们充分感受到美国西部音乐的风格,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学会珍惜朋友、珍惜友谊,并用歌声表达这份情感,将爱升华。

二、强调音乐要求,参与体验性活动

审美体验和实践的形式有很多,如欣赏、自由演唱歌曲,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等。教师在分发乐器后,对每一种乐器如何演奏都有明确的要求,自由练习时按要求分工、练习,其最后的效果必然会理想许多,提高了学生参与的有效性,其成就感就会放大。

如《时间像小马车》一课教学,设计理念是歌唱教学为主,但是以律动带动课堂。老师是以圣诞老人贯穿整个课堂,开始以圣诞老人坐着马车听着歌儿(铃儿响叮当)为引子进入到音乐课堂,导入是直切主题,就是圣诞老人送礼物,送了一首好听的歌,让学生听歌曲猜歌名,这个部分学生会听岔,会把时间听成“世界”,所以老师经过第一次试上后就改成了“一首关于时间的歌曲”,这样学生就容易给歌曲起名字了。接着是让学生听听歌曲中小马车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出现了几次?这次是老师范唱,教师范唱也是歌曲学习的重要部分,学生会回答的准确的两次,哒哒哒的声音,这时老师再问两次的声音一样吗?这个部分老师就带学生学习渐强和渐弱的马车声,也就是歌曲的第二和第四句话,学生唱会后老师让学生用动作表现马车的渐强和渐弱。接下来就是完整地听歌曲,看着歌词听歌曲,找找除了刚才学完的部分歌曲其他地方还有什么特点吗?完整学唱歌曲第一段,在教唱的时候就指引学生一三句歌词一样音高不一样,二四句渐强和渐弱的处理,再展示第二段歌词学唱。一首歌完整演唱会了之后,做处理了,找找歌曲是几拍子的?按照强弱规律再次处理歌曲。接下来是放松一下玩一个手指游戏,通过高低不同的手势表现歌曲,老师最初的设计包括试上都是柯尔文手势表现的高低,几个见到的高低不同的手势,这里也是歌曲的律动部分,再加上小马车的渐强和渐弱,学生动起来吧。下一个环节还是圣诞老人送礼物,拿出打击乐器,请学生为歌曲伴奏,碰铃,双响筒,手串铃等,碰铃是一三句,手串铃是二四句表现马车的声音,双响筒从头串到尾,没拿到乐器的学生律动,这时圣诞老人再次出来问问小朋友们通过歌曲学到了什么道理?最后是听赏一首关于珍惜时间的歌曲《明日歌》,结束课堂。

整堂课小朋友都很投入,一直跟着老师的思路向前走,学生唱得好,动得开心,打击乐器玩得开心,还轻松地学到了很多知识,老师也关注每一个小朋友,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三、缜密设计过程,参与创造性活动

让学生音乐中“做”,就是参与音乐,体验音乐,它的活动方式主要包括听、动作、歌唱、演奏、表演等,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内涵,深刻地感觉与理解,以音乐来教音乐。要让学生主动有效地参加到这些活动中来,需要教师在课前缜密地设计每个过程。

如《有趣的声音世界》一课的教学,通过创编音乐的实践活动,引起学生对创造的兴趣并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声音的联想。老师带着学生学唱《大雨和小雨》,学生先听录音,跟着教师学唱,讨论大雨和小雨的声音有什么特点。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学效果也很理想,最主要的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了创编活动中,从“看”到“说”,从“说”到“做”,从“做”到“学”,从“学”到“编”,每个过程都让学生自然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促使其“参与”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大大提高。

四、作好充足的铺垫,参与听唱性活动

在小学音乐欣赏的教材中有歌曲欣赏和乐曲欣赏。在歌曲欣赏教学中,可以采用先听再唱,以听带唱,让学生学会演唱歌曲,了解歌曲的情绪、内涵,深化歌曲的情感。日常的音乐课教学,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要做好充足的前期铺垫工作。

篇5:幼儿音乐活动游戏化的策略

音乐活动是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他们最喜爱的活动,是他们和周围世界互动、学习的基本方式,在游戏中孩子们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对其运动器官的发展,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以及个性品质的形成都有积极的意义。

因此,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能真正满足幼儿对音乐元素学习的需要,将游戏做为幼儿园音乐活动的基本形式,融入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中,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音乐气息、获得音乐知识;在学习中体验游戏过程的快乐,孩子们得到的不单单是美的体会,更是在智力、身体、个性、情感、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开园至今,我园始终坚持“全面育人发展特色”的教育理念,通过对幼儿园音乐教育游戏化教学实践的研究,我们发现在音乐活动游戏化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形式化与低效化等问题。关注游戏的外在形式忽视游戏的基本精神;注重教师自身的教育意图忽视幼儿的需求与能力差异;注重游戏的情境性忽视挑战性与创新性等等。我认为,导致上述问题普遍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教学目标的制定简单、教学内容的选择单调、互动形式的手法单一所导致的。教师们只有明确游戏的核心特性,尊重儿童的文化需求与个体差异,选择多元化的音乐活动内容,将游戏与音乐有机融合,不断提升教育机智与教学个性,才能增强音乐教育游戏化的有效性与适宜性,只有注重指导与策略,才能提高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

一、明确游戏活动的核心 游戏包含着丰富的快乐体验,乐趣是游戏必须具备的品质,是游戏的内在功能,正是源于游戏的兴趣性、自主性、愉悦性、活动性的特征,幼儿才能在游戏中成为真正的孩子。只有在教育活动中保持游戏的这些特质,才能培养富有游戏性的儿童,这是儿童发展的原动力,音乐、游戏、儿童因为快乐而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与快乐的体验密不可分,因此我们教师在组织活动过程中,不要过多地干涉、限制幼儿的行为,应当为孩子们提供充足的准备材料,让他们在自由、自在、自主的游戏化音乐活动中,享受快乐的音乐之旅,追求身心的愉悦与成长的幸福。

二、尊重个体差异的需求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我们要始终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原则。幼儿有着自己的文化,有着自己的逻辑、规则与独特的文化需求。游戏,作为儿童生活和儿童文化的一个自然而重要组成部分,它实际上是儿童存在的一种形式,是幼儿生存的一种状态。整体感知和反应、诗性逻辑、游戏精神构成了儿童文化的基本特征。3-6 岁的幼儿正处于感觉探索阶段,成人应在游戏化音乐活动中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感觉探索,以培养幼儿的自我调控能力和元认知能力,最终促进幼儿游戏性的发展。

我们必须顺应幼儿的特点与需要,把游戏、音乐、情境等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幼儿对音乐进行整体性的感知与个性化的表现。如“一条小鱼游来了”是小班孩子们的“最爱”,每次进行歌表演他们都乐此不疲,孩子在游戏中喜欢夸张自己的动作,有节奏地四处穿行,表情动作生动可爱,由此孩子的情绪得到了最大愉悦。

三、强化音乐与游戏的融合

适宜、有效的游戏化音乐活动追求的是幼儿、音乐与游戏的有机融合,倡导以幼儿主体体验的游戏方式,其快乐来源于幼儿在游戏化音乐活动中的各种合理需要得以满足,追求的是“游戏音乐,健康成长”的主旨。

首先,教师需克服教学目标过于简单、直接。避免游戏与音乐简单而生硬的黏合,甚至相互对立等现象的发生,教师要将音乐活动的目标定位于即时性的技能学习与表演,关注幼儿的整体存在,将全面和谐、快乐成长作为最终目标,以游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活力。第二在组织集体性游戏化音乐活动时,我们教师在内容的选择、情景的创设、活动的组织环节中,多从教育的角度有更多的预设,尽可能的丰富互动形式,给孩子提供自主、自由的表现空间,引导幼儿保持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同时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第三教师必须注重研究幼儿在自然游戏状态下的音乐学习方式。没有生硬的教唱、指令和辅导,只有自然的生活情境与快乐的游戏情趣中,符合自己的能力与意愿挑战,与同伴间自由灵活的交往、互动才能激发幼儿持续的积极参与。如《丢手绢》、《马兰开花》那样,幼儿完全是在不知不觉的游戏状态下学会歌唱、学会游戏与动作,并享受其中的音乐审美、随乐运动以及与同伴间的快乐交往。

四、提升师者的智慧与个性

教育是一种智慧,一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教育智慧,这种智慧并非是自然禀赋我们师者的素养,而是需要我们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学习、反思、锤炼、提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游戏化音乐活动的组织需要教师运用多元的教学智慧,为孩子创设开放、自由、宽松的游戏环境,提供更多的自主自由选择与表达的权利与机会,及时发现幼儿富有创造性与个性的音乐表现方式,适时适当的予以赏识与鼓励。

富有教育智慧师者从不否定孩子,他们常常都是把“你的想法怎么这么特别呀!”、“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乖孩子”等激励幼儿的话语挂着嘴边。当幼儿遭遇困难时,又能巧妙地帮助他们化解尴尬,找到学习的窍门与成长的乐趣。如一些幼儿创编“机器人”动作时只作手部动作,教师用“我忘了把机器人腿上的开关打开了”这样的话语巧妙提示幼儿; 当幼儿动作不协调时,教师一拍脑袋“哎呀,我忘了,机器人出厂时要先检验调整的”,就巧妙化解了幼儿的不安,并开心地在教师的帮助下改善动作的协调性,提高表现力。

适宜与有效的游戏化教学活动还需要富有游戏性的教师。利伯曼关于教师所应具有的个性特征的研究表明,教师应具有幽默感、快乐和笑声、热情、积极参与、灵活、想象等八种良好的个性特征。我们可以看出这其中有半数以上与游戏性有关。幼儿教师应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热情、幽默、风趣等良好个性,为游戏化音乐活动注入更多的笑声与乐趣,从而感染与打动孩子,有效提升活动的游戏活力。

篇6:群众音乐活动开展策略

一、群众音乐活动概述

现阶段,在我国各个地区内所开展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种类丰富,多姿多彩,首先,群众自动开展音乐活动。该类型群众音乐活动主要集中在中老年群体当中,而且活动的开展一般不受时间以及地区的限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有参与的全体即可开展活动;其次在政府的组织下,所构建的群众音乐活动。由于我国时代的发展,部分地区政府部门为了能够提高地区文化的发展,对群众文化活动一般会给予一定的支持,包括物质以及精神的支持,甚至会对活动的场地以及相关活动设施进行提供;再次,我国校园开展音乐文化活动。校园中开展的音乐文化活动主要具备了青春的气息,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能够对具体的活动方式进行全面检测,促使音乐文化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更加高雅、时尚以及劲爆等特点。还包含以社会为主,从而开展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在社会中,大部分企业为了能够促进自身的文化建设,提高知名度,采取开展阶段性音乐文化活动,并定期举办企业商演;最后,以我国传统文化节日所举办的音乐文化活动。我国的传统节日如中秋节、元旦以及春节等节日中,所开展的群众音乐活动文化极为丰富,在情人节以及圣诞节等国外节日中,所开展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也相对较为活跃。大部分地区所开展的群众音乐文化活动也相对较为松散,活动形式也较为多样化。

二、群众音乐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镇地区缺乏群众音乐活动的开展

虽然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的开展,已经被大部分人所认可,也得到了一致好评,但是群众音乐活动的开展主要在较大的城市进行开展,大部分乡镇地区开展群众音乐活动的次数相对较少。部分地区所开展的活动也是在政府的组织下所产生的,参与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的人群数量也相对较少,一般乡镇所开展的音乐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较为松散的特点,活动内容也较为单调,主要是为了宣传乡镇中的文化以及传统节日等活动。

(二)各阶层群众融入音乐活动相对较少

现阶段,所有自主开展的音乐文化活动中,参与活动的主体主要是退休人员或者部分老艺术中年群体,相对缺乏岗位工作人员、青年劳动者,导致群众音乐活动的开展很少吸引年轻群众的注意力。由于当前我国社会压力逐渐提高,导致在岗工作人员以及青年劳动者很少关注群众音乐活动,使得大部分音乐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表面繁荣,参与人数众多但能够真正融入到群众音乐活动的人数极少。

(三)音乐专业素养相对较低

现阶段,我国各大城市中所开展的音乐文化活动,并未朝向理想的方向进行发展,在开展群众音乐活动的过程中,缺乏真正高雅的音乐艺术。甚至在地区相关政府组织以及社会企业的大力支持下,群众音乐活动也并未做到真正的传递音乐文化信息。群众音乐活动参与的人数相对较少,部分人员缺乏专业的音乐素养,对高雅音乐无法真正有效欣赏,从而也造成所开展的群众音乐活动,相对缺乏引导性以及传播性。

三、探究群众音乐活动的开展策略

(一)拓展群众音乐活动普及范围

由于当前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的开展多数集中在了我国城市地区,导致乡镇音乐活动的开展相对较少,未得到政府的重视。为了改变此问题,首先,举办群众音乐活动的创办人以及相关政府应当重视城镇的规划,在规划城镇的过程中,需要将音乐活动的开展归到其中,政府需要提供开展乡镇群众音乐活动的`场地;其次,要完善乡镇文化建设相关管理制度,定期进行组织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并建立相关文化建设部分,做好乡镇或者农村音乐文化工作的开展;最后,充分结合乡镇的风俗习惯,从而针对城镇群众音乐的开展,创新乡镇或者农村群众音乐活动。

(二)拓展参与群众音乐活动的群体

在开展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可组织好社会中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企业、学校学生以及普通社会群众共同参与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将校园中所开展的音乐活动的举办地点搬迁到社区或者广场之中,促使更多的家长以及社会人士能够参与进来。在新闻媒体中的音乐节目也可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开展,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在提高群众音乐活动的专业素养的同时,提高人们群众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

(三)改善群众音乐活动内容

由于当前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内容过于庸俗化,甚至部分内容存在糟粕文化,针对此问题,我国相关地区政府文化部门必须要提高对群众音乐文化开展的重视程度,提高对专业音乐素养的培养。在开展群众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组织相关音乐艺术团队或者相关艺术院校,达成合作,从而在适度的能够参与社会群众音乐文化活动中,增加高雅音乐艺术内容,在提高群众音乐活动文化专业素养的同时,保证群众音乐活动的开展对我国文化的传播具有一定的帮助。在群众活动开展的同时,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对活动进行大力宣传,避免音乐活动内容过于陈旧化,甚至出现糟粕文化,对群众文化产生出不利的影响,只有保证群众音乐活动的高雅,才能够保证群众在参与活动体现到文化艺术气息,提高参与活动的乐趣。

四、结论

上一篇:高中生五四青年节作文400字:谱写青春之歌下一篇:做好课间操,展我青春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