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事漫谈四年级作文

2024-04-29

茶事漫谈四年级作文(共5篇)

篇1:茶事漫谈四年级作文

茶事漫谈作文600字

茶源自中国,历史十分悠久,它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我有幸曾是学校茶艺社团的一名“茶仙子”,感受这几千年茶文化的底蕴。

中国有句俗话说:“出门六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文化对中国人是多么重要啊!茶可以分为绿茶、红茶、黄茶、青茶、黑茶、白茶和花茶,这些茶颜色和形状也各异。

说到泡茶,首先要准备好茶具。茶具可真多呀!有大肚子的公道杯、寓意天地人三者合一的带盖三才杯、小巧玲珑的品茗杯、形似弯曲荷叶的茶荷……茶具多种多样,是它们能让茶汤更加均匀,香味更加浓郁。而茶具的质地也各不相同,娇而不艳的红瓷,淡雅可人的.青花,洁白剔透的白瓷,青翠莹润的青瓷,欣赏着不同的茶具仿佛在打量气质各异的美人,真是十分惬意的事。

有了好茶器,当然要泡上一杯香茶。首先将茶叶放入三才杯中,轻柔注入滚水,茶叶慢慢舒展开来,此时,茶香随着热气袅袅上升,四周茶香弥漫,给人以视觉、嗅觉的双重享受。第一道茶必须倒掉的,一是第一道茶口感有些苦,再来是可以起到洁净茶叶的作用。把第一道的茶汤倒掉,再注入一次滚水,把茶汤倒进公道杯里,均匀茶汤后就可以倒进品茗杯中品尝了。第一口轻轻啜饮,第二口咀嚼,使茶香盈满口腔,第三口一饮而尽,绿茶的清新鲜爽,红茶的醇厚甘甜,黑茶的苦涩绵柔……入口苦涩,喉头回甘,茶香残留口中,都让人忍不住回味再三。做人做事不也是一样吗?如果你不经受时间的洗礼、不经历成长的风风雨雨,怎能散发出人格的魅力?做事如果不坚持,失败了就不再爬起来,成功的大门又怎会向你敞开?如果仅仅重视外表,而没有内涵,怎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是我从茶道中感悟到的道理。

篇2: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漫谈

一、读——指导读书

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习作语言进行积累, 古语有云:“不积跬步, 无以致千里”, 只有积累了一定程度的“量”, 才能够得到“质”的提升。读是写作的基础, 写是读的延续、巩固和提高。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材料, 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课文, 每读一篇都会有收获, 而且尽可能做到熟读成诵, 使课文中的词语句式、精彩段落成为自己语言仓库中的积累。语言积累光靠课内是不够的, 还需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积累。可以推荐他们阅读合适的课外书, 让他们饱览群书, 从中积累写作材料。课外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 定期检查。另外, 我们也可以利用班队课开展读书交流会等有趣的活动, 让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提高, 逐步加深对语言极其应用的印象。

二、导——激发兴趣, 树立习作信心

众所周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让他们在兴趣的促使下积极练笔, 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作文水平的提高。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学习材料感兴趣。那写作文的最好刺激也就是对写作材料感兴趣吧!”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透彻了解教材内容, 挖掘其中的趣味因素, 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的导入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 故事式导入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 常常会被故事的情节所吸引。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进行写作前, 先讲一个小故事, 吸引学生注意, 学生会听得很认真。故事讲完后, 教师再让几个学生复述, 然后让学生将听到的内容写下来, 这样学生就会很顺利地写完。批改时, 只要故事较完整, 错别字不多就判“优”等, 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 活动式导入

小学生生性好奇, 精力旺盛。一些小实验、小制作或者小游戏等能够引发他们的兴趣。通过他们亲身的参与和设计, 学生都会有感而发, 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这些内容写下来, 就会是一篇不错的作文。

(三) 情境式导入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根据作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 通过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设置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想象。如:播放一些动画片, 成语故事或开展活动的录像等, 引导学生听、看、说、议、想、写,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练——设计练笔

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用好教材安排的小练笔外, 还应该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 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笔。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练习不失为提高写作能力的好渠道。

(一) 随文仿写

《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引导学生感受“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时, 先带着学生品读描写天空、小河和原野的语句, 感受文章的色彩美和语言美。之后, 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结构进行《家乡的秋天》的仿写。由于学生先前已经对这篇文章的语言进行了欣赏和感悟, 所以, 稍作引导, 文思便喷涌而出:“家乡的田野热闹非凡, 成片的大豆金黄金黄, 饱满的豆荚笑得咧开了嘴。稻田里像是铺了一层金黄的地毯, 漂亮极了。……”

(二) 随文续写

可以续写的文章往往是意犹未尽, 想象的空间比较大。像《三袋麦子》就可以进行续写。当然, 在要求学生续写的时候, 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三袋麦子》一文给学生介绍了三个小动物对待麦子的不同态度, 学完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第三年三个小动物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既发挥学生的想象, 也给学生创造了一次练笔的好机会。

四、评——注重讲评

提高习作水平作文讲评是指导和批改的延续。长期以来, 学生写作文, 老师改作文, 似乎是天经地义。但实际上, 作文的讲评同其他教学活动一样, 也要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在讲评过程中动眼、动手、动脑、动口,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每次作文讲评, 教师根据作文训练的要求, 选出有代表性的作文两三篇, 进行集体讲评。讲评时, 出示习作, 由教师或学生朗读一遍, 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基本情况, 然后教师针对文章实际, 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把握重点,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对作文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以便今后更好地作文。集体讲评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靠自己的智慧总结出所写文章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并提出修改意见。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特别是三年级的起步作文, 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关键在于教师持之以恒的善导、善诱。只有各个环节紧密配合, 我们才能留住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在习作之路上顺利起步。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 《语文课程标准》, 湖北教育出版社

[2].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人民出版社

[3].杨九俊,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概论》, 南京大学出版社

篇3:茶事漫谈四年级作文

胡小石(1888—1962), 名光炜,字小石,号倩尹,又号夏庐,斋名愿夏庐,晚年别号子夏、 沙公。江苏南京人,原籍浙江嘉兴。国学大师。 兼为文字学家、文学家、 史学家、书法家、艺术家。曾任金陵大学教授, 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文学院院长,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文学院院长, 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 与陈中凡、汪辟疆并称南大中文系“三老”。

林散之

林散之(1898—1989), 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和县乌江人。 自幼喜欢书画。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其书震撼中外后不几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很快出现了全面兴盛的局面。他的书法,从其审美观到形式技巧都对国内外书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江苏及南京地区的中青年受益尤多。

萧娴

萧娴(1902—1997), 中国当代最为著名的女书法家,字稚秋,号蜕阁,署枕琴室主,贵州省贵阳市人;1964年被吸收为江苏文史馆馆员, 1981年,江苏省南京市文联为她在江苏美术馆举办书展,历时一月盛况不衰,是建国以来江苏省最盛大、历时最长、 观众最多的书展之一; 1 984年调入江苏美术馆, 专门从事创作;1997年因病离世,享年95岁; 贵阳市翠微阁观有为萧娴作品陈列馆。

高二适

高二适(1903—1977), 江苏东台市时堰镇小甸址人。原名锡璜,中年曾署瘖,晚年署舒凫。斋号证草圣斋、孤桐堂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其善书法,尤擅草书1963年经章士钊引荐,被聘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在文史哲、诗词、书法的研究和创作方面成果卓著。著有《新定急就章及考证》、《校录》、《刘宾客辨易九流疏记》、《高二适书法选集》等

今天我们要讲的题目就是:碑帖相辉映、卓尔四大家——金陵四老书艺漫谈。所谓漫谈,就是那种不是完全正规的看法,我中间会涉及到许多与书法相关的问题和故事。正好艺术馆在展出四老的两百多件作品,是一场书法的大餐。我相信大家看完之后都会有许多想法,我们进行一种沟通和交流。

首先,我想讲中国的书法是中国人的独创,以文字最后成为一种艺术门类,只有中国有。日本、朝鲜、韩国,包括东南亚的书法也是中国传过去的。梁簌溟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的文化延绵了几千年,基本没有中断,我们就拿书法来说,甲骨文后来到了大篆、小篆,然后隶书、章草、楷书和行草书,三千年延绵不断,不但没有断绝,而且有发展。直到今天还有那么多观众来看四老的展览,来听这个讲座,我觉得这就是一个证明。梁簌溟先生是这么说的,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古国,包括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希腊,它们的文化到最后基本上转型甚至断裂了,只有中华文化延绵到今天,这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书法是中国独树一帜的。

实际上书法和法书是两个概念,所以书法的本意是中国书法的写字的方法,它包括执笔的方法、用笔的方法、点划结构,包括整体章法的分布,所谓书法是指学书的方法。而我们讲一件好的作品,矫正过来应该叫法书,法书可以跟名画相对应,是有深厚造诣的书法作品。这个词在古文是很多、很常见的,现在我们往往会把它颠倒了,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在这里提一下。

我今天的题目——碑帖相辉映,碑和帖,都是书法,但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般我们讲碑,最早的碑是没有字的,就是石头,在宫殿、在庙堂、甚至在墓上,大部分是石质的,少量的是大块的木头制成的。慢慢的到了秦朝以后,碑上就有字了。在石头上的石刻,直接刻在石头上的叫碑。所谓帖呢,帖的流传历史要比碑晚。宋太宗时期,淳化三年,当时让一个大臣把宫廷里收藏名家的法书刻出来编了十本帖,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淳化阁帖》。历代有把收藏名家的手迹刻在石头或者木板上,再拓印出来,这个叫帖。一般来说,碑一般以篆隶或楷为主,基本没有行草,必须让别人看清楚,帖的行草就很多了。碑一般是雄强朴厚,帖是比较俊逸洒落的。直至现今,碑帖之争实际上还隐隐存在,前些年甚至有人废碑论。那么今天我要讲的是碑帖相辉映,碑学和帖学现在成为一种学问。

一般真正意义上碑学的开始,是在清代的嘉庆和道光时期,靠近南京的仪征,当时有个大文人也是一个大官叫阮元,他写过一本《南北书派论》的文章,在里面倡导北派的碑,一般是北碑南帖。北方是雄强朴厚,南方是俊逸潇洒。安徽人包世臣写了一本《艺舟双楫》,在里面进一步提倡北碑。这个时期为什么会出现倡导北碑,贬低南帖的风气。如果我们整个浏览一遍书法史,大家就会知道,到了清代的中晚期,由于统治者倡导的馆阁体,即以前科举制度的时候,文化人要去考科举,必须用毛笔写文章,字迹必须写得好,因为这是第一感官,字迹的好坏直接是能不能考上的一个关键。因为这种倡导,要写小字,要写得工整清秀,写得光圆。所以,书法执笔,现在都是站着写,完全悬臂。而临碑主要是悬腕,于是书法的笔力越来越弱,书法中间的自然、朴质、有力的风范慢慢都失去了。所以到了清代中期的四大家:翁方刚、刘墉、梁同书和王文治,基本不能写大字,他们的字都比较秀弱。所以帖学到了清代中后期就已经式微衰弱了。在这个大气候下,阮元他们倡导碑学,所以一下子写碑的风气就盛起了。慢慢地这些人中当然出现了很多书家,胡小石先生的老师李瑞清,一生写碑。像萧娴萧老的老师康有为就是一个北碑的倡导者,观点更为极端。这个风气一直到解放之后五、六十年代碑学还是十分的盛行。

再说帖学的复原,有人说是毛泽东诗词的发表,因为他有很多是行草。也有在文革以后,林老的字拿到北京,几位北京的书家,赵朴初、启功看了以后,说是很久没看到这样的行草书了,在这之后帖学才慢慢地重新恢复它的旺盛。

今天说到的其中两家是以碑为主的,像胡小石先生和萧娴女士。还有两家林散之和高二适先生,尽管他们两位也写汉碑,但是他们骨子里更重视的是帖。所以两个以碑为基础,两个以帖为基础,四家正好是两块,两碑两帖,所以相呼应。而他们自己在法书中间也会力求把碑和帖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面貌,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碑帖相辉映,卓尔四大家。

我们以前称赞大家都是形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胡小石先生认为这句话是割断历史的,不科学的,他觉得来自古人,不同于古人,对古人有所发展,这是第一句;第二句不同今人,往今人去,对后人有启迪,他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做了更科学的解释。我们的艺术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但又不同于古人,必须往前发展,要不同于今人,要对后人有启发。这句话非常完整地阐述了一个独立的大艺术家他所能做到的。今天我们讲的这四老,就是这样卓尔不群的大艺术家。

四位当中生年来看年纪最大的是胡小石先生,他是1888年出生的,浙江嘉兴人,但是长期居住在南京,最后也在南京去世,享年七十四岁。林散之先生是1898年生,享年九十一岁。萧娴先生是1902年生,享年九十五岁。高二石是1903年生,享年七十四岁。

胡小石先生生前是南大的教授,他在三十岁前后,就在上海跟李瑞清先生(清道人)相识。跟清道人朝夕相处,所以清道人是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清道人当时是南京的两江师范图画手工科的总监、校长,对南京来说影响是很大的。胡小石先生早期的书法,跟清道人非常像,他的字非常有特点、重波折,看起来是扭曲的,他有一个理论,铜器上的经文铸造全是方笔,这种笔法的特点就是力量很大,顿挫很多。胡小石先生的书法基本按这个路子走的,但是后来变了,所以他也主张书法从篆书开始。这个理论包括弘一法师他也是提倡从篆书开始。前辈们在追溯源头方面非常的严谨,不像现在的一些人,在一些作品里错别字连天。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胡小石的隶书,主要是历史上的张骞碑,临张骞碑临得多的是历史上的一位大书法家,叫何绍基,他曾经临张骞碑临了两百多通,前几十通写得不像,中间的几十通写得很像,最后的几十通写得更不像,从不像到像再从像到大不像,因为最后的几十通已经化成了他自己,这是书法临碑的要诀,跳出来形成自己的风貌。当时清道人和胡小石就讲过,所以胡小石就时时铭记这样一种自学的方法。所以我们能从他的作品中看出《张迁碑》,《乙瑛碑》,他从篆书中学到了用笔,从隶书中学到了书法的体式,进而再学楷书、行书。尽管胡小石是以碑学为基础的,但同时对帖也很有深的研究,他碑学的书写,除了魏碑《郑文公碑》《张黑女墓志》,他还写二王,钟繇,尤其是对王献之用力很深,在这之后包括宋人的苏东坡、黄庭坚还有米芾,他都写过。他曾经对明代的书法有过研究,在他的《书法要略》中提到,他认为明代的草书以董其昌为第一,董其昌最大的特点是以虚身取代了实笔,一笔送到即是实笔,董起笔后虚身,在空中送到,所以董其昌是有创造的。他研究的明代还有两个大书家,黄道周,倪元璐,他们俩善于刚,董其昌善于柔,他要把刚和柔沟通。胡小石的作品中能看出这样一种情结。

胡小石先生在后期,还拜了一个老师沈寐叟,碑学的一个大家。所以我们在看到胡小石的作品的时候,我们要往上联想,它是从哪里来的,怎么变化得来的,胡小石的书法极其富有弹性,他做过一个比较,书法中的刚亦不是石头,柔亦不是烂泥,而是像钟表中间的发条,具有弹性和力量。胡小石先生的用笔用的是硬毫,他写有些字的时候,是不会把整个笔都泡开,只发前面笔锋的那部分,这种方法是一种古法。而林散之先生使用的就是羊毫,而且用长峰,羊毫的弹性远不及狼毫,所以羊毫书写的难度跟狼毫不一样,古人很少用羊毫。我曾经看过米友仁(米芾之子)的言论,觉得用羊毫是戏用羊毫,意思是偶尔才用羊毫,大部分都是用狼毫或者紫毫,狼毫和紫毫都是比较硬的。

胡小石先生也不是一个单一的书法家,他是一个文史学者,他曾经写过中国书法史,可惜他的书稿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散失了,他只有一本《书法要略》还存在。以前没有单一的书家,需要深厚的文史修养;现在的一些书法家一般都是靠技巧。胡小石先生是在这四大家中,是我唯一没有谋面的,但是他的两位大弟子都跟我有相当的关系。一位是吴白匋先生,文革前是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文革后做了南大的教授,他也懂得鉴定,所以我们经常有交往。还有一位是南京博物院早期的一个院长,曾国藩的直曾孙女曾昭燏女士,一位非常著名的考古学家,字也写的非常好,但是后来自杀了,非常可惜,胡小石先生最后的墓志铭是曾昭燏女士写给的一封长信,留下的东西很少。

年岁第二大的是林散之先生,他的作品也比较多。所以现今大家看到最多的作品还是当属四家当中的林散之先生。林散之先生的出身跟胡小石先生不同,他是安徽和县人,十几岁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之后他做了一位私塾先生。他一开始是跟范培开学习书法,范培开自己楷书写得不错,但是没有经历行书就直接跳到了草书,所以草书有点狂怪,格调不是十分的高。所以林散之先生一开始也是走的这条路,从包世臣开始,但是另外一位教他诗文的张栗庵老师却觉得他这样写下去是不行的。后来介绍他认识了黄宾虹先生,所以那个时候他经常去上海请教黄宾虹先生。黄宾虹先生对经文、碑帖非常了解,他自己写大篆经文写的非常好,写行楷书也有自己的风貌。

我们看林老六十年代写的字,跟黄宾虹的字是相当像的,他的绘画、用墨也是从黄宾虹出得来的,喜欢用宿墨。宿墨不适应于工笔画,宿墨当中有残渣,画写意画是可以用的,宿墨可以增加厚度,比刚磨的墨要厚。黄宾虹是研究经文的,经文是殷商时期的,是相当魄厚的,所以他惯用宿墨。黄宾虹和林散之画画用的是积墨法,完全是以书为画,所以他们的画老而厚、厚而苍。林老的羊毫是从包世臣这里来的,他的笔法用的枯瘦,避免了包世臣的拖沓臃肿,对于包世臣这个大书家,林老的书法艺术是实实在在超过了他。林老一直到1962年才从江浦到南京,进入江苏省国画院,比我还迟一年。那时候我经常去林老家,因为那个年代也还没有人买字。我基本上十点去他家,铺了一地的纸,你只要带纸他就给你写。那个年代我们也没多少钱买纸,工资只有三、四十块钱。他非常的勤奋,到国画院的时候六十五岁左右,一直到七十岁左右,天天早上晨刻、临碑。古代习书的人,一起床什么都不干先写一张字,作为早课,林老到七十岁左右还坚持每天临摹汉碑。苏州文征明,活到九十岁,也是坚持每天早上写。林老八十岁写的字还是非常坚挺,实际上晨课相当于练功,可以让你的一生静下来,现在我们的社会过于浮躁,时间不够用,信息的爆发,让你无所适从,久而久之,时间全被耗费,所以我们要跟我们的前辈学习,静气定气。林老跟我说做人要注重身后名,身后名对应于时名,在世的时候很大的名声一呼百应,但是走了以后因为留下的东西价值不大,人们就把你忘记了。前辈们都是自己在修学,关注的都是身后名。

林老的书法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进取,到晚年的时候,是一直在变化的。买了很多怀素、王铎的帖,一边看一边写,通过看给自己启发。林老是七十岁左右变法,形成自己的东西。所以林老也是一位大器晚成者,像齐白石、黄宾虹,也都是晚年才取得成功的。

年岁第三大的就是萧娴萧老。萧娴是贵州人,但是长期在南京,也是四老中间唯一的女性。在中国的书法史上,女性所占的人数都是有限的。萧娴十岁之前是在清朝,十岁之后经历了民国动乱,然后在她四、五十岁的时候解放了,到了新中国。她的父亲叫萧铁山,是一位诗人,是当时南社的成员。那时候女性学知识是很困难的,从小学习基本都是父亲或者哥哥教的,所以她从小是跟她的父亲学习的,跟他学诗、学字,后来他父亲又把她介绍给康有为,康有为收她做了学生,康有为是一位维新派的人物,所以他在艺术上也是倡导创新。康有为写过一篇文章就是大力的倡导碑,他自己写字也是写的碑。在当时,除了萧娴是他的学生,刘海粟、徐悲鸿也都是他的学生。徐悲鸿早期画过一张水彩画,画的就是康有为一家。我曾经在南京博物院的时候看过一本妇女杂志,中间有一张照片上面写着:十八龄萧娴女士作品,就是十八岁的萧娴女士写的作品,已经是相当好的了。

萧娴女士跟康有为主要学习三个碑,一个是石鼓文,第二是石门颂,第三是石门铭。这三项就是萧娴书法的基础,萧娴的篆书和隶书基本是石鼓文和石门颂,石门铭就融化在她的行书中间,她的行书在早期跟康有为很像,慢慢的她女性的特点就出现了。一个饱经沧桑的一个母亲的形象融入了书法,她是朴而厚的,天然而不造作的。我们可以把她写的石鼓文跟吴昌硕的石鼓文作比较,可以看出吴昌硕是雄强的,而萧老的则带有天真朴厚的味道。她的行书就慢慢的离开了康有为,康有为的作品虽然在拍卖会里卖很贵,但是大家对他的评价并不是很高,比较纵横而狂放。萧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她能写榜书,写很大的字,这对于一位女性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我认为可以把她的榜书和何香凝画的老虎、狮子划为一个类型,是当时中华女性解放的一个标志。萧老不仅仅是个书家,还爱好音乐,还会写诗(田园风味),也会刻图章,常用的两方印就是她自己刻的。真正的书家都有许多学养。

最后一位介绍高二适先生,这是一位真正的性情中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看起来狂傲的文化人。我跟他的第一次接触是在一种很奇怪的情景下。1966年南京十竹斋这边办了一个往届日记的书法展,看完之后我父亲就问我哪个印象最深、最喜欢谁的作品,我说我最喜欢高二适的字,我父亲听完之后就笑笑,说我讲得好、讲得对。当时这些作品都是可以买的,而且很便宜,都是几毛钱、几块钱,所以我找到那边十竹斋的张顺明(做文物的老人)说我要买一张高老的字。他就让我不要买这个,这个内容放在家里不合适,到时候他去高老家让高老帮我写点诗词送给你,这个钱也不用花了。因为我当时在省博物馆,他在市文物商店,我们是一个体系,算起来还是他的上级。而且那时候书画是没有买卖的,当时都是收几毛钱、几块钱的费用,就是笔墨纸砚的成本。但是很快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们文物商店陈新民和张顺明两个老人全部被隔离审查,所以高老的作品就不可能再要了,已经变成四旧了。

一直延续到文革的中后期,有次我到高月秋先生家,这是南京最早开照相馆的一个名人,会刻章会写字,他的弟弟就是跟着张大千一起出国的,张大千早期的摄影都是他给照的,张大千给他画了无数的画,他弟弟的女儿高美庆是香港大学博物馆的馆长。他托信给我,因为他弟弟跟张大千的亲密关系,所以寄了一本画集给高月秋先生,那时候大陆都是没有的,印的很精致(在六十年代中后期看到这样的画册不容易的)。那天我们聊的很开心,后来聊到了高二适先生,高月秋先生就跟我说高二适就跟我隔一条巷子,我就把之前在石头斋的时候讲给高月秋先生听。他问我是不是喜欢高二适先生的字,我说我一直是梦寐以求,他就说那你下个礼拜到我家里来拿。所以隔了一个礼拜,我就如约到了高月秋先生家里,高月秋就跟我说:“这个老头子不像话,我去他家向他求画,他跟我说现在写什么字啊,笔也没有,纸也没有,什么都被抄光了”。然后高月秋先生掉头就走,因为高月秋先生给高二适刻过章,也比高二适年长,而且高月秋家里又有钱有地位,他觉得十分没面子。我就跟高月秋先生说:“没事没事,不要因为我要一张字,让你们老朋友反目。”他跟我说:“我已经跟他绝交了,再也不往来了,这点点小事都不肯做,让我在小辈面前没脸面。”过了一段时间,也是跟他们住在一起的一个张老师,有一天跑来找我,说高二适先生的字,他现在肯写了。我就跟他说:“当时不是要不到吗?不是没有纸和笔画不了了吗?”他叹口气跟我说:“哎哟,因为这个事情,他们两个老人都不肯说话了,高二适后来让高月秋去拿字, 高月秋就说不要了送到家来也不要了。”正好当时张振银也在,就说这个事情他来办,高很不开心的说:“这个萧平什么人啊,你们几个老人都围着他转啊?难道要我写好给他送过去啊?叫他自己来,他不来我不写!”所以张老师就跑来找我,意思我去了他肯定会给我写的。后来我就去了,我准备好去的时候他会数落我几句, 但是我去了之后,他满脸堆笑。萧平就是你啊,觉得现在还有人喜欢字他很开心,字也已经写好了,后来我们就变成了忘年交,一起看汉简。我们也经常往来、通信。

高老跟古代的名流是非常像,对自己喜欢的人非常好一点都不傲气,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是傲骨铮铮。在那个时代有一个关于兰亭序的官司,在南京发现了兰亭序的墓志,当时郭沫若就把这个兰亭序的拓片要去了,为了否定兰亭序。所以高二适先生就仗义执言,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写了一篇批驳郭沫若的文章,发表之后批判的文章就一篇一篇的来。章士钊先生,当时北京的启功先生也有批评文章,后来高老的老师出书,在出版之前发了一份给高老,高老就写了一篇“纠章二百例”,说明高老坚持真理。我们从这些事情上就能看出他的性格。他的章草取自宋克和黄相,超过宋克,他把章草、劲草甚至狂草糅合在一起,我们在看到他的书法,比如他率意的信札,更近唐代名家的这些贴放在一起比较也是丝毫不逊色的。高二适先生在其他的方面取自钟繇、王羲之、杨凝式、李建中、唐太宗李世民,所以他们的变化在高老的书法中都有所见,十分丰富。

篇4:低年级儿童识字教学漫谈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 苏教版教材巧妙创设了许多的识字方法。

一、随课文识字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让课文中生字的出现与讲解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做到“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段不离文”。在教学中, 我们如何指导学生随课文识字呢?

(1) 学生掌握了汉语拼音这个工具之后, 可教给学生利用拼音来识字。当学生掌握较为熟练、运用相对自如时, 鼓励学生利用课本、课外注音读物来识字。这样既巩固了汉语拼音, 又大大提高识字速度, 而且较好地促进阅读的提早进行。在教学中, 可逐步教给学生独立识字的方法。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找出不认识的生字, 把它们画出来, 运用所学的方法记住字音、字形, 相互交流后再把这些生字放入文中去读,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汉字的音、形、义, 又有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

(2) 坚持“寓识于读, 以识促读, 识字结合”的做法。郭沫若先生曾说:“识字是探求之第一步。”而学习识字的目的是为了尽早阅读。教学中, 在学生熟练认识汉字的基础上让学生找一找汉字所在的句子, 再让学生练读句子, 以识字来促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悟语言材料, 进入课文意境。在识字中, 还要注重读、说、写的紧密结合。

二、识字课文识字

(1) 词串识字。借鉴传统识字教材的呈现方式和古典诗词的艺术手法编写而成, 具有整体性、形象性和可读性等特点。分别看, 是排列整齐的几组词语, 连起来读, 又押韵上口, 便于记诵。这样就使识字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这类生字的教学在注意其识字基本方法的同时, 还要注意其趣味性。

(2) 看图会意识字。一般地说, 古代汉字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四种造字法, 它们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教学时, 帮助学生进行适当归纳, 让学生举一反三, 扩大识记范围。

中国的汉字有一部分为象形字, 它接近于图画, 来源于对生活实物形状的模仿。在课堂上, 先让学生了解象形字的造字规律, 揭示汉字的演变过程, 使学生初步认识这类汉字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只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根据字形让学生看看、说说、写写、画画, 就能很快记住。

中国的汉字形声字占了70%左右, 对于那些同声旁的字, 我们就采用了转转盘识字的方法。先显示同一组同声旁的字, 再把这些字编进短文, 为学生识字提供一定的语言环境,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识字。如在识字8的教学中, 我们就先出示基本字“青”, 让同学们转动自己手里的转盘, “青”就和许多的偏旁部首成了好朋友。这几个好朋友手拉手, 又唱又跳。然后出示儿歌, 再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边读边想, 在脑海中形成画面, 读出事物的特点, 读出情趣。这样, 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眼、耳、舌、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获得新知识的活动, 加强了汉字音、形、义的联系, 让学生喜欢识字, 轻松识字。

对于那些偏旁相同, 声旁不同的字, 如“跑、跳”教学时, 就引导学生观察, 发现这些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最后使学生得出结论:这些字都与脚的动作有关。同时让学生想想脚下还有哪些动作, 再指导学生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 同学们不仅认识了本课的生字, 还认识了一些课外的生字。

除此之外, 在教学中, 还可采用一些其他的识字方法。

(1) 自主识字。俗话说“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所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识字方法。在学生充分认读的基础上, 启发学生发现每个字的特点, 然后再闭上眼睛想一想, 最后交流记住了哪些字, 并说说记忆方法。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根据生字的特点, 我们还把它们编成谜语、顺口溜等来记。如:坐———两个人背靠背坐在土地上。休———一个人靠在树上休息。同学们不仅记住了字, 还开发了学生们的智慧潜能。

(2) 生活环境识字。课后从同学们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入手, 引导学生多识字。学校是一个文化氛围较浓的场所, 处处都展现出汉字的无穷魅力, 而同学们最熟悉的教室更是学生识字的好地方。我们每间教室都悬挂着许多名言警句、学风校风, 每月还要更换一次黑板报。我就让学生从醒目的大字认起, 因为比较熟悉, 所以短时间内就能认读出来。

低年级学生多识字, 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有益尝试, 而且还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不管是数学, 还是劳动、美术等都离不开阅读。而要解决阅读问题, 根本还在于多识字。只有掌握了汉字的音、形、义, 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创造能力。

篇5:低年级英语有效课堂漫谈

一、重视课前互动, 唤起学生注意力。

毫无疑问,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抓住低年级孩子的兴趣, 第一眼就要给他们留下亲和的印象。孩子是最天真单纯的, 他们面对微笑, 就会报以微笑。在这次听课活动中, 绝大多数老师都是借班上课, 课前都会提前和孩子们打成一片, 要么一起唱唱歌曲、念念小诗, 要么和孩子们聊聊天, 拉近距离。例如:

T: Hello, boy, how are you?

S1: Fine, thanks.

T: Hey, girl, what’s this?

S2: It’s a pencil.

T: Do you like it?

S2: Yes!

T: Oh, it’s nice! I like it, too!

……

学生们完全没有在意周围端坐着陌生面孔, 毫无怯意。这些举动大家都会去做, 因为它们简单有效。在孩子眼里, 这些说唱不是复习, 而是快速进入课堂、融入集体最轻松的游戏。

二、巧妙引入新课, 吸引学生注意力。

不管是低中高哪个年级, 我们在备课过程中都在追求巧妙无痕的导入推进。这些细节会让学生学起来更加流畅自然, 不觉得突兀。在这些低年级的课堂中, 确实有老师把英语课堂变成孩子们享受知识的天地, 孩子们边玩边学, 把自己变成了故事中的一员。例如, 在《Follow me》这堂课上, 授课老师用简单明了的指令让孩子们轻松明白了将要去参加动物派对的cat、dog、duck和cow。教师在复习动物单词时, 用唱反调的方式:

T: My dog / cat / cow / duck.

Ss: Your dog / cat / cow / duck.

并且通过小诗来复习:

Ss: I’m a cat, Miao, miao!

I’m a dog, Woof, woof.

I’m a duck, Quack, quack!

I’m a cow, Moo, moo!

孩子们在知晓自己的角色后, 老师发出邀请:

T: Do you want to go to the party?

Ss: Follow me!

不知不觉就进入了课题。在之后充满趣味的闯关活动中, 孩子们边走边唱《Follow me》, 活像一个个小主角。课堂上没有哪个孩子开小差, 更不用说掉队了。

三、随机设置游戏, 调动学生注意力。

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应顺着他们的天性, 将枯燥的语言现象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课堂形式。我们平时常用little train、chant、listenand do等方式来活动孩子们的手脚, 活跃他们的思维。在这一点上, 也许英语课堂是最灵动的, 也是最能调动孩子注意力的。我特别喜欢我校老师《What can youdo?》这节课中对“I can run.”这一知识点的巩固方式。老师在和学生一遍遍地问答:

T: What can you do?

Ss: I can run.

这一对话中, 孩子们受语境的吸引, 回答时不由自主地站起来, 给老师展现自己跑的能力。老师很应时地成全了孩子的愿望, 当起了老鹰捉小鸡中的鸡妈妈。只要孩子愿意回答, 就可以一个接一个地拉着衣角, 在班级中跟着老师跑起来。

T: Hey, girl! What can you do?

S1: I can run!

T: OK! Follow me!

T: What can you do?

S2: I can run!

T: Follow me, boy!

我相信没有哪个孩子会拒绝用这样的方式和老师亲近, 和知识亲近。这样的学习方式也会让知识更加深刻地印在脑海中。

四、创设竞争机制, 维持学生注意力。

抓住孩子们好胜心强的天性, 很多老师都会在课上创设竞争机制。这是吸引、维持学生注意力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老师小小的奖励是孩子眼中莫大的吸引力。竞争机制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谁也不愿意掉队, 都想为团队增光添彩。还是上面提到的《Fol-low me》那四支小动物队, 在整节课中, 四支队伍你追我赶, 每个孩子都在为自己的团队贡献着小小的力量。当有一个小队落后时, 老师会及时邀请其他组的小朋友们为他们加油:

T: Dog! Cats! Cows!

Let’s ask the ducks: Ducks, ducks, come on!

Ss: Ducks, ducks, come on!

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 不仅会尽力去表现自己的热情, 更加会在情感上学会为对手加油, 让听课的老师也觉得他们真是可爱至极。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茶事漫谈四年级作文】相关文章:

漫谈文明上坟作文04-14

小学作文教学漫谈05-22

漫谈金钱600字作文04-30

漫谈寒假生活作文400字05-16

漫谈想象小学作文900字05-18

漫谈《红楼梦》作文500字04-11

漫谈石油09-20

漫谈美感09-11

漫谈家风05-12

文稿写作漫谈04-09

上一篇:花垣县经信局下一篇:当涂县中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及肠道门诊应急自查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