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谱分析课后练习

2024-04-09

波谱分析课后练习(通用6篇)

篇1:波谱分析课后练习

第二章:紫外吸收光谱法

一、选择

1.频率(MHz)为4.47×108的辐射,其波长数值为(1)670.7nm(2)670.7μ(3)670.7cm(4)670.7m

2.紫外-可见光谱的产生是由外层价电子能级跃迁所致,其能级差的大小决定了

(1)吸收峰的强度(2)吸收峰的数目

(3)吸收峰的位置(4)吸收峰的形状

3.紫外光谱是带状光谱的原因是由于

(1)紫外光能量大(2)波长短(3)电子能级差大(4)电子能级跃迁的同时伴随有振动及转动能级跃迁的原因

4.化合物中,下面哪一种跃迁所需的能量最高

(1)σ→σ*(2)π→π*(3)n→σ*(4)n→π*

5.π→π*跃迁的吸收峰在下列哪种溶剂中测量,其最大吸收波长最大

(1)水(2)甲醇(3)乙醇(4)正己烷

6.下列化合物中,在近紫外区(200~400nm)无吸收的是

(1)(2)(3)

max值最大的是(4)7.下列化合物,紫外吸收λ

(1)(2)(3)(4)

二、解答及解析题

1.吸收光谱是怎样产生的?吸收带波长与吸收强度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

2.紫外吸收光谱有哪些基本特征?

3.为什么紫外吸收光谱是带状光谱?

4.紫外吸收光谱能提供哪些分子结构信息?紫外光谱在结构分析中有什么用途又有何局限性?

5.分子的价电子跃迁有哪些类型?哪几种类型的跃迁能在紫外吸收光谱中反映出来?

6.影响紫外光谱吸收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7.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带有几种类型?它们与分子结构有什么关系?

8.溶剂对紫外吸收光谱有什么影响?选择溶剂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9.什么是发色基团?什么是助色基团?它们具有什么样结构或特征?

10.为什么助色基团取代基能使烯双键的n→π*跃迁波长红移?而使羰基n→π*跃迁波长蓝移?

11.为什么共轭双键分子中双键数目愈多其π→π*跃迁吸收带波长愈长?请解释其因。

12.芳环化合物都有B吸收带,但当化合物处于气态或在极性溶剂、非极性溶剂中时,B吸收带的形状有明显的差别,解释其原因。

13.pH对某些化合物的吸收带有一定的影响,例如苯胺在酸性介质中它的K吸收带和B吸收带发生蓝移,而苯酚在碱性介质中其K吸收带和B吸收带发生红移,为什么?羟酸在碱性介质中它的吸收带和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

14.某些有机化合物,如稠环化合物大多数都呈棕色或棕黄

色,许多天然有机化合物也具有颜色,为什么?

15.六元杂环化合物与芳环化合物具有相似的紫外吸收光谱,请举几个例子比较之,并解释其原因。

16.紫外光谱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17.摩尔吸光系数有什么物理意义?其值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试举出有机化合物各种吸收带的摩尔吸光系数的数值范围。

18.如果化合物在紫外光区有K吸收带、B吸收带和R吸收带,能否用同一浓度的溶液测量此三种吸收带?

19.紫外分光光度计主要由哪几部分所组成?它是怎样工作的?

20.计算波长为250nm、400nm的紫外光频率、波数及其所具有的能量(以eV和kJ·mol-1为单位表示)。

21.计算具有1.50eV和6.23eV能量光束的波长及波数。

22.已知丙酮的正己烷溶液有两吸收带,其波长分别为189nm和280nm,分别属π→π*跃迁和n→π*跃迁,计算π,n,π*轨道之间的能量差。

23.画出酮羰基的电子轨道(π,n,π*)能级图,如将酮溶于乙醇中,其能级和跃迁波长将发生什么变化?请在图上画出变化情况。

24.化合物A在紫外区有两个吸收带,用A的乙醇溶液测得吸收带波长λ1=256nm,λ2=305nm,而用A的己烷溶液测得吸收带波长为λ1=248nm、λ2=323nm,这两吸收带分别是何种电子跃迁所产生?A属哪一类化合物?

25.异丙叉丙酮可能存在两种异构体,它的紫外吸收光谱显示(a)在λ=235nm有强吸收,ε=1.20×104,(b)在λ>220nm区域无强吸收,请根据两吸收带数据写出异丙丙酮两种异构体的结构式。

26.某化合物的紫外光谱有B吸收带,还有λ=240nm,ε=13×104及λ=319nm,ε=50两个吸收带,此化合物中含有什么基团?有何电子跃迁?

27.1,2-二苯乙烯()和肉桂酸()这一类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出现不同的K吸收带,试证明其原因。

28.乙酰丙酮在极性溶剂中的吸收带λ=277nm,ε=1.9×103,而在非极性溶剂中的吸收带λ=269nm,ε=1.21×104,请解释两吸收带的归属及变化的原因。

29.下列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可能出现什么吸收带?并请估 计其吸收波长及摩尔吸光系数的范围。

(1)(2)

(3)(4)

30.化合物A和B在环己烷中各有两个吸收带,A:λ1=210nm,ε1=1.6×104,λ2=330nm,ε2=37。B:λ1=190nm,ε=1.0×103,λ2=280nm,ε=25,判断化合物A和B各具有什么样结构?它们的吸收带是由何种跃迁所产生?

31.下列4种不饱和酮,已知它们的n→π*跃迁的K吸收带波长分别为225nm,237nm,349nm和267nm,请找出它们对应的化合物。

(1)(2)

(3)(4)

32.计算下列化合物在乙醇溶液中的K吸收带波长。

(1)(2)

(3)

33.推测下列二取代苯的K吸收带波长。

(1)(2)(3)(4)

34.已知化合物的分子式为C7H10O,可能具有α,β不饱和羰基结构,其K吸收带波长λ=257nm(乙醇中),请确定其结构。

35.对甲胺基苯甲酸在不同溶剂中吸收带变化如下,请解释其原因。在乙醇中λ=288nm,ε=1.9×104 在乙醚中λ=277nm,ε=2.06×104在稀HCl中λ=230nm,ε=1.06×10

436.某化合物的ε=2.45×105,计算浓度为2.50×10-6mol·L-1的乙醇溶液的透过率和吸光度(吸收池厚度1cm)。

37.已知氯苯在λ=265nm处的ε=1.22×104,现用2cm吸收池测得氯苯在己烷中的吸光度A=0.448,求氯苯的浓度。

38.将下列化合物按K吸收带波长大小次序排列起来,并证明排列的理由。

39.已知浓度为0.010g·L-1的咖啡碱(摩尔质量为212g·mol-1)在λ=272nm处测得吸光度A=0.510。为了测定咖啡中咖啡碱的含量,称取0.1250g咖啡,于500ml容量瓶中配成酸性溶液,测得该溶液的吸光度A=0.415,求咖啡碱的摩尔吸光系数和咖啡中咖啡碱的含量。

40.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含乙酰水杨酸和咖啡因两组份的止痛片,为此称取0.2396g止痛片溶解于乙醇中,准确稀释至浓度为19.16mg·L-1,分别测量λ1=225nm和λ2=270nm处的吸光度,得A1=0.766,A2=0.155,计算止痛片中乙酰水杨酸和咖啡因 的含量.(乙酰水杨酸ε225=8210,ε270=1090,咖啡因ε225=5510, ε270=8790。摩尔质量:乙酰水杨酸为180 g·mol-1,咖啡因 为194 g·mol-1)。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7(1)、(3)、(4)、(1)、(1)、(2)、(2)

二、解答及解析题

20.1.2×1015Hz,40×103cm-1,4.96eV,114.6kcal·mol-1;

0.75×1015Hz,25×103cm-1,3.10eV,71.6kcal·mol-1

21.827nm,12.1×103cm-1;200nm,50×103cm-1

22.(1)152kcal·mol-1;(2)102.3 kcal·mol-1

24.π→π*,n→π*

25.(a)(b)

26.B,K,R,苯环及含杂原子的不饱和基团,π→π*,n→π*

29.(1)K,R;(2)K,B,R;(3)K,B;(4)K,B,R

30.(A)CH2=CH-COR;(B)RCOR'

31.(1)267nm;(2)225nm;(3)349nm;(4)237nm

32.(1)270nm(2)238nm(3)299nm

34.36.T=0.244,A=0.613

37.1.836×10-5mol·L-1

39.ε=1.08×104,3.26%

40.乙酰水杨酸83.5%,咖啡因6.7%

篇2:波谱分析仪

1. 用途

用于检测幅度分类中采集, 存储和处理信息的各种设备。具有如下功能:接收传感器或信号源的信号;脉冲高度信号的AD转换;按照设置条件对脉冲高度的数据进行分类;存储数据;按照预定的算法处理数据;数据的输入和输出 (如显示, 打印, 绘图, 存储等) 。

2. 特性

可变通道数达到16k;

响应速度快;

U S B通讯接口和实时的数据采集;

可观看波形;

无需电源 (USB供电) ;

袖珍, 轻便, 易操作。

3. 技术参数

接口:USB1.1 USB2.0;

计数通道可选:1K, 2K, 4K, 8K, 16K;

噪声峰峰值幅度:<1m V;

信号输入方式:BNC输入;

信号输入范围:幅度0~±5V或0~±10V;

输入阻抗:10kΩ;

输入电容:<5p F

采样频率:>2.5MHz;

输入脉冲宽度:<1μs;

系统精度:≤1%;

采样位数:16位;

测量精度:≤1m V;

输入信号带宽:最小脉冲上升时间为<400ns;

ADC转换时间<400ns (16Bit) ;

道宽:0~±5V, 0.3 m V

0~±10V, 0.6 m V;

微分非线性:<±0.8% (99%量程) ;

积分非线性:<±0.1% (99%量程) ;

零点漂移:72小时零点漂移小于1道;

零点温度系数:<0.2道/℃;

单通道最大计数4.29×109 (4字节) ;

脉冲峰检测方式:阈后第一峰:适用于频谱分析 (如:核物理) ;阈后绝对峰:典型适用于脉冲计数分布分析;

软件支持MCA (2000/2003/XP/VISTA) ;

外形尺寸:90×86×32 (mm) ;

净重<400g;

工作环境温度:-10~70℃, 湿度≤90%;

存储环境温度:-40~80℃, 湿度≤90%。

本技术参数完全符合《GB/T4833-1997》, 《IEC1342:1995》。

多道分析器其主要工作原理是把输入的模拟信号经ADC和DSP处理后, 由USB通讯接口将信号的振幅分布传送给计算机终端, 由计算机终端显示、储存或打印出来。

4. 主要功能

(1) 将信号按高度分成16384 (16k) 阶计数。可以调整为:8192, 4096, 2048, 1024, 512, 256等。最小阶间分辨率约为:0.3mV——最大输入信号5V, 0.6mV——最大输入信号10V。

(2) 可定时分析

(3) 可设定分析时间

(4) 可将分析结果打印输出

5. 实际应用

(1) 在环境监测方面, 可利用脉冲高度分析仪来分析空气中悬浮颗粒的数目、水 (纯净水) 或油 (食用油、高级润滑油) 中的颗粒物等。

(2) 在科学研究上, 可利用脉冲高度分析仪来确定入射射线的能量频谱。

(3) 核物理, 如X荧光分析仪。

(4) 核医学, 如骨质疏松的测量。

(5) 一般性振动和高频振荡的测量, 如脉搏检测分析仪。

篇3:古诗词课后练习系统认知维度分析

一、记忆

做基础练习题是学生对于古诗词内容有一定记忆的情况下,不一要记住所有的句子,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句子,能够表达作者情感或者写作背景的句子进行记忆,再做课后习题就会得心应手。其实课后习题和平时的考试题有很多共同点,学生如果能对课后习题游刃有余,在考试时也不会有很大的问题,在做过题以后,对于问题的答案都有记忆,这样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容,记忆是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

二、理解

做一些最简单的习题,在简单习题完成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升,即是理解。理解是学生在做比较有难度的习题时必备的技能,如果学生不理解古诗词,对于题目的要求就没办法很好完成,除此之外学生也要理解题目,不能曲解题目的意思,有很多课后练习题有歧义,这时学生就要揣测出题者的意图,不能乱答一通,理解古诗词内容和题目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轻松不少。为了更好地对学过的古诗词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横向比较即对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纵向比较即对不同诗人的同一种诗词类型进行比较,这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婉约派、豪放派的写作特点,然后进行比较就会理解,之后再对结果进行概括说明,就能很快提升自己。

三、运用

在对课后习题累积了一定的量之后,就要总结一些规律,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这些规律,对一些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古诗词或者作者能根据写作背景和古诗词的类型来大致判断主要内容。比如爱国诗、边疆诗、思乡诗或者是田园诗,都有自己特定的环境渲染方法和关于地点的描写,学生如果能够总结出规律并加以运用,对于古诗词的学习难度也会降低不少,学习到的知识也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学习时遇到一些与诗中相似的环境或者与作者有同样的思想感情时可以想想当时创作的心情,这样印象就会更加深刻,也可以把学过的古诗在深度理解之后运用到写作中,会为作品增色不少。

四、分析

分析是指学生学会区分、组织、归属。区分是要区分同类作品的不同,把这些特点都进行标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由一个人对他所有的作品一概而论,要把有不同特征的诗词进行组织对比,找出他们的共同点,然后对古诗词进行不同类别的归类整理,把他们进行区分归属。

对作品的分析能够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做课后题时有题目要求学生对诗中的某一句进行分析,学生要学会分析作者的情感以及创作目的,并且加入自己的理解,这样才能把习题答全面。分析也是学生能够创造的基础,只有学会分析一些结构才能创造出类似的句子与问题来提高自己,学生对自己学过的知识能进行自我提问自我考验,这是质的飞跃。

五、创造

创造分为三步:生成、计划、产生,即生成创造的欲望、对所要进行创造的句子以及问题有初步具体详细的计划,然后再产生创造的作品。初中的古诗词鉴赏大都停留在很简单的一些篇章上面,只要学生稍微进行深度挖掘就能够很清楚地看到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没有很大的难度,很多初中生在学习诗词时态度不端正是由于他们对于古诗词的认识不正确,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说服,让学生正确认识古诗词的地位和重要性。

在进行诗词阅读分析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课后习题,课后习题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验。教师既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根据课后习题找出答案来理解古诗词的含义,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完一篇古诗词之后进行对应的习题练习,让他们更加深刻理解,增强记忆,不至于在学习之后就立刻忘记或者遇到类似题目的时候手足无措。课后习题很重要,也有很多的好处,可是往往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都不注重课后习题的重要性,这也是导致初中生古诗词学习效率不够高的原因之一,所以要想提高初中生古诗词的学习效率,改变当前的现状,除了要进行系统认知维度分析之外还须要注重课后习题的重要性。

篇4:波谱分析课后练习

关键词:《大学英语》(全新版);四级考试;练习类型;Pearson相关系数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02-0016-3

Abstract:In this paper,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are applied to research on the relevance between CET4 results and the exercises that students have completed in the new edition of the college English series, which includes an integrated course, a reading course, Using English Grammar, paragraph memorization, etc.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se exercises contribute to different scores in the CET4 results in general. The paper concludes by outlining some basic principles of dealing with these exercises.

Key words: New Edition College English, CET4, exercises type, 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1. 引言

《大学英语》(全新版)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董亚芬、李荫华、王秀珍等,2002)这套教材自出版之日起就受到了各种赞扬。“《大学英语》(全新版)《阅读教程》除了采取全新的内容和编排之外,还希望在教学理念上有所突破。把学生的注意力转向语境和作者的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效率。”(柯彦玢,2002:2-4)《大学英语》(全新版)系列教材既博采众长,又有不少创新,从各个方面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的精神,它将以其独有的特点,有效地服务于大学外语教学改革事业。(汤声平,2002:76-80)全新版是一套不可多得的好教材,它尤其适用于生源较好的院校。(祝平,2002:11-16)这些赞扬都是在教材刚出版时的声音,所以有待于接受实践的检验。

大学英语非专业四级考试是学生学完这些教材后必须参加的考试,也是我国目前规模较大的外语标准化测试之一。四级考试对大学英语的教与学产生不同程度的反拨效应,其中影响较大的方面是教材的选用和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策略。《大学英语》(全新版)采用糅合中外多种教学方法的折衷主义教学法,通过在读、听、说、写、译等方面的训练,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目的。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师生都赞成,但在行动上的反映却不热烈,因为学了这套教材后,四级考试能得多少分才是师生共同关心的内容。本文的目的在于探索《大学英语》(全新版)系列教材的课后练习题与全国大学四级考试及格之间的相关性的大小,从而为我们在教学中对《大学英语》(全新版)课后练习题如何处理,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2. 研究方法

参加实验的调查对象是来自西安科技大学地质工程2005级01和02班的学生,共66人。他们参加了第三学期期末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且有成绩。这批学生进校后,学校立即组织了6次小测验,这些成绩可视为代表了学生在中学时代的英语基础。在第一、二、三学期的学习期间,笔者亲自对他们做作业的数量和类型进行了详细的、认真的、逐个的统计、记录,以此作为研究的资料。他们的作业包括以下内容:(1)单词背诵:每学完一个单元后,要求学生背诵综合教程课后生词。笔者任意挑选10个单词,读出其汉语意思,要求学生写出对应的英语单词,写对8个(包括8个)单词以上者,算其完成一次单词背诵作业;(2)段落背诵:从课文中抽取几个段落要求学生背诵。笔者在结束每单元后,对学生进行逐个检查,能从头背到尾者,算完成一次背诵作业;(3)综合教程:每单元课后作业,从comprehension,language sense enhancement到language focus,把所有答案都写在教材上或练习本上的算完成一次作业;(4)语法手册:把本单元的练习答案写在语法手册上的,算完成一次语法作业;(5)阅读教程:学完每一个单元后,能口头复述每单元3篇文章之中1篇者,算完成一次阅读教程的作业。

经过3个学期的统计,算出3个学期各项作业的次数,再折算成百分制成绩,输入电脑,使用SPSS 11.0统计软件,可算出各项练习成绩与四级成绩的相关系数。同时,我们也可以对比四级考试及格的同学与不及格的同学间的练习成绩的均值和方差,从而使我们对课本上的练习相对于四级成绩的有效性有更恰当的认识。统计结果见表1和表2。

3. 讨论分析

从各项成绩分别与四级成绩的Pearson相关系数(表1)可以看出:学生的中学英语基础与四级成绩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564),学生所做课后练习的总量与四级成绩相关性最小(相关系数为0.187)。这一结果表明,只有在中学阶段打好坚实的基础,才能适应大学阶段英语学习的需要。

相关性排在第二的是段落背诵;相关性排列第三的是单词背诵。背诵是英语学习者采用最频繁的学习策略,它与英语四级成绩的相关性仅次于基础成绩。段落背诵与四级考试成绩的相关性优于孤立的单词背诵与四级考试成绩的相关性,也说明有上下文语境的背诵比孤立的单词背诵效果更好。

与四级成绩相关程度排列第四、第五的分别是语法手册与综合教程。它们与四级成绩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78、0.265,学生的完成情况也相当不错。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练习量太大,太繁琐,学生难以独立完成;而综合教程辅导材料及其答案随手可及,语法手册答案附在教材后面,学生疲于应付教师检查,抄袭现象严重,练习的目的没有达到。

阅读教程与四级英语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198,排名第六。学生成绩非常低,这反映出学生很少顾及阅读教程。这一方面是由于阅读教程词汇量大,学生难以读懂,更重要的是因为口头检查的方式无疑增加了学生的完成难度,即使有学生读过,也没有统计在成绩之内;另一方面,教师学生都习惯于学习综合教程,没有认识到阅读教程的重要性,这是在教学中有待加强的方面。

四级成绩及格与不及格的同学的其它各项成绩的均值与标准差(表2)给我们的启示:四级及格的同学的单词背诵、段落背诵和阅读教程的成绩分别为:83.3333、60.8889、19.1111,不及格的同学的分数分别为:69.4771、44.1830、10.9150。这说明单词背诵、段落背诵和阅读教程对四级如何重要。四级不及格的同学综合教程和语法手册成绩较高于四级及格的同学,这说明了两个问题:(1)不及格的同学的学习方向有待改进,不但要重视综合教程、语法手册,更要重视单词、课文的背诵和阅读教程;(2)由于综合教程和语法手册的答案很容易获得,而且由于笔者把这些作业的完成情况计入了平时成绩,所以带有强迫的性质。在这两项上,四级不及格的同学的成绩高于四级及格的学生的成绩,只能说明这些四级不及格的同学学习比较懒散,专挑容易的练习应付差事,而不愿花费力气背诵、阅读,自然导致成绩较低。

4. 结束语

(1)要想学好大学英语,通过大学英语非专业英语四级考试,必须在中学时打好牢固的基础;

(2)教师不能强迫学生完成综合教程的所有练习,对练习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选择、取舍。学生首先必须背诵课文段落和单词,然后再进行阅读教程,彻底改变不重视阅读教程的倾向,加大阅读教程占用的课堂时间;

(3)英语学习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神经、心理、认知、情感和语言学因素等等,课后练习的影响仅仅是其中之一。从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大学英语各种练习对四级及格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最高仅为0.372),所以我们不应该过分迷信课后练习,而是应该突破课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更有效的练习来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Griffiths & Parr, 2001: 247-253; Douglas, 1987: 42-54)

(4)此次实验的结果也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只适用于与西安科技大学相类似的二本院校。各类练习成绩用完成作业的次数来统计,而没有把作业的质量考虑进去。对作业的完成过程,也缺乏严格的监控。这些都是本次实验的缺陷。

参考文献

Griffiths, C & J. M. Parr. Language-learning strategies: theory and perception[J]. ELT JOURNAL Volume, 2001(3): 247-253.

Douglas, B. H.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7: 42-54.

董亚芬、李荫华、王秀珍等.《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全新版)[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柯彦玢.《大学英语》(全新版)《阅读教程》的教学理念[J]. 外语界,2002(2):2-4.

汤声平. 从教与学的双重视角看《大学英语》(全新版)系列教材[J]. 外语界,2002(3):76-80.

篇5:课后练习方法刍议

一、有机地采用百分以上的评价方式

学生对教师采用百分的评价方式司空见惯,往往会产生慵懒的情绪。一次练习,我突发奇想:何不把练习题的总分给出120分呢?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得了120分,我得了100分……个个喜形于色,胜似发现了“新大陆”。以后我就采用多种方式:或在黑板前练习,或每个小组出几道题进行小组竞赛……效果都很不错。

但是还是要注意:1.不能频繁地使用这种方法,否则积极性会降低;2.对于分数低的学生,成绩最好不要公布,可以再出几道题,加强指导,等有了进步,再公布分数,提高兴趣;3.分数不宜给的过高,否则对评价效果产生影响。

二、让学生“导演”练习

《课程标准》中都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能动性一旦调动起来,就如同奔腾的江水势不可挡。小学语文中有很多课文都能融入情景剧,让学生自导自演情景剧,不仅能锻炼表达情感、驾驭语言的能力,还能助于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进而在练习中让学生“导演”教师,可以就难理解的字、词、句、段,与学生分享理解过程,再加以点评,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语文课中很多情景剧课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将相和》等都是提高学生表现欲的范本。数学中对于较难理解的如乘法分配律、有关路程问题的应用题,都是学生自导自演的生活题材。乘法分配律是个难点,有次练习我灵机一动,布置了一道作业:谁有好办法帮助同学们理解乘法分配律?第二天练习时,同学们各抒己见,一位学生的创意吸引了我,他设计了磁铁的实验:准备了三块做了标记的磁铁(a、b和c),其中a、b两块磁铁的放在一起相互排斥,但是和c这块磁铁放在一起就相互吸引,他和同学在a、b磁铁和c磁铁之间放置了一个纸盒,使它们不能吸引,这样a、b磁铁在一边(a+b),c磁铁在另一边,一人按住b磁铁,拿开纸盒,“啪”一下,a磁铁和c磁铁紧紧吸在了一起(a×c),慢慢放开b磁铁,和c磁铁也吸在了一起(b×c)。一个小实验很好地说明了分配与结合的过程。我顺势引导,再加深理解,并给予表扬,学生们的“闪关点”一经发现,给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三、把生活元素引入练习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生活指导教学,教学来源于生活。把生活元素融入到教学中,有助于学生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作文练习,我让学生注重积累,随时记下优美的句段和身边发生的感人的事,每天早上念一遍,和同学交流理解,加深记忆,到用时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在眼前。一次,一位学生记下了这样一件事:和邻居小妹妹一起写作业,小妹妹画了一幅画——《太阳从西面出来》,还分明标着方位,很愕然,结果一问,才知道,小妹妹的妈妈因为和爸爸吵架离开家了,爸爸劝,小妹妹也劝,妈妈说,除非太阳从西面出来,就回家。我立刻觉得这是一个好素材,让这位学生赶紧作文,之后稍加修改,发表到了《少年文史报》上,一下子提高了全班學生写作的激情。数学练习中的生活元素就更多了:如实地测量,提高学生对长度、面积、体积的感悟能力;创设商店买东西的情景,增长对人民币单位换算和加减的认识;把家和学校的路程、自己的走路速度和所用的时间融入到练习中来,既激发了兴趣,又提高了效果。

四、利用游戏方法提高练习趣味性

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寓教于乐”的观点,寓教于乐形式多样,其中游戏方式较为常用。把游戏融汇到练习中,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接龙游戏

把学生反感的口算和识字练习做成卡片,进行口算得数和组词接龙游戏,你一答,我一应,声音此起彼伏,抑扬顿挫,效果显而易见。还可用来练习说话、发音、估算等。

(二)找朋友

制作成卡片或头饰等,一张写算式(字、词等),另一张写得数(词语、释义等),分组游戏,能最快找到“朋友”者得胜。

(三)找对错

识字教学中,把对的字和错的字放在一起,看看哪个对,那个错,然后指出错的位置,有助于学生掌握字的写法及结构。或者把容易混淆的算法列出来,找出错误算法的原因。

(四)看图猜字、猜成语、列算式

给出一张图,让学生猜猜包含了那些字,能用那个成语表示,能从图中列出那些算式等。

游戏方法很多,如:看偏旁组字,补充话语,猜谜语、编写应用题等游戏。很多游戏我们也可以给它们起好听的名字,如:接龙游戏叫排队排、开火车;找朋友又叫对暗号;找对错可以叫踩地雷等等。

马丁·加德纳说过:“唤醒学生的最好办法是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数学游戏。”游戏教学法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在玩的同时,又能学到知识,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贯彻“素质教育”思想的目的。

篇6:活用课后练习

一、披文入情,探文章构思之精巧

披文入情,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其意义在于训练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本文思考练习第一题是这样设计的,“朗读课文。想一想:假如你坐在小艇上游览威尼斯,会有怎样的感受?”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但这个问题很难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教学中,笔者对这个问题稍做了改动。板书课题之后,教师导入: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如果有一天,我们以记者、摄影师的身份到那儿去旅行,然后以“威尼斯的小艇”为主题写一篇文章,或是拍一段视频、一组图片,你会怎么写,怎么拍?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我们来看下面这个片段。

生1:我会先介绍威尼斯的概况。(板书:概况)

生2:应该描述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让读者或是观众知道这就是小艇。(板书:描述样子)

生3:还应该写一写自己乘坐小艇的感受。(板书:乘坐感受)

生4:在这座水上城市,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小艇,可以从这个角度去写。(板书:日常生活中的小艇)

师:自由读课文,看看作家马克·吐温是怎样写的,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5:作者是按照“首先……接着……”的顺序写的。

师:看来我们这些小摄影师、小旅行家的想法与大作家的思路高度吻合。

这样一改,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了文本内容,体会到了作者构思的精妙,而且训练了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二、潜心涵泳,品语言文字之精妙

积累词句、揣摩語言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课后第二题(读下面的这段话,说说威尼斯的小艇有哪些特点,并体会加点词句的好处)

正是围绕这个方面设计的。

教学中如果直接把这个问题抛出来,显得有些突兀。教师可以换一种方式提问:很多人没有机会去威尼斯一睹小艇的风采,小旅行家、小摄影师们,谁来向大家介绍小艇的样子?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先独立学习、批注,再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以下是交流的片段。

生1(背诵):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

师:你真棒,这么快就会背诵了。这样的描写好不好?

生2:这样写突出了小艇又窄又深、两头翘起、行动轻快灵活的特点。

生3:我发现作者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如把小艇比作独木舟、天边的新月、田沟里的水蛇等。读完这一段,我脑子里仿佛看到了小艇的样子。

师:一边读一边想象,将文字转化成画面,是一种不错的读书方法。来,我们一起背一背。

这个教学环节按照“自由读——再现描述——交流评析——集体背诵”的流程,引导学生在复述、想象、理解、评析的基础上背诵,可谓事半功倍。此外,将思考练习变式表述,与上一个教学环节气韵相通,无突兀之感。

三、读写结合,赏异域文化之精彩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思考练习中的小练笔正是围绕这方面安排的:用一段话,写写家乡的某处景或某个物,要写出特点来。

这道题目有一定的局限性。实际教学中,教师拓宽了要求:除家乡的一处景物外,也可以是旅游过的一处风景名胜,或是从电视、网络上欣赏到的一处美景。此外,教师还补充了一道综合性学习作业:办一份手抄报或电子小报,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介绍威尼斯或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风土人情。

这样的设计把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读为写奠定了基础,写是读的延伸,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作者单位:武穴市梅川镇小学)

上一篇:老人逝世悼词下一篇:栲栳中心校观摩教学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