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教学论文

2024-04-20

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教学论文(共14篇)

篇1: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的节奏艺术琐议

成功的课堂教学不是平铺直叙,不是一劳永逸。必须有相对的稳定的充满特色的节奏变化。教学内容上有详略,速度上有快慢,语调上有高低,环节上要有松紧,这就是课堂节奏,掌握节奏变化规律,合理调整好节奏,使其达到最佳状态,这就是课堂节奏艺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合适的节奏,引导学生到达高标准的语文教学艺术境界,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和尝试。

1.调控教学语言

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可见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多么大。在这一方面,语文学科比其他任何学科都表现得更为突出。所谓教师教学语言的美,一方面指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另一方面指语言速度的快慢、语调的抑扬、力度的大小等的有规律变化。这种语言所带来的鲜明的节奏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最直接的影响。一项专门研究声音刺激的生理学研究证明,大脑神经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节奏鲜明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脑皮层的堂教学语言呢?这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抑有效制状态而出现反复兴奋。

如何地调控好课。一般来说,教材的重点、难点应采取慢语速、强音量,以达到声声入耳、字字清晰的效果;如果是浅显的内容,应快语速,轻音量,如蜻蜓点水、润物细无声。表现急切、兴奋、激昂、慷慨等基调的内容,可用快节奏的语言;如《安塞腰鼓》。表现宁静、安详、沉郁、悲凉等基调的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如朱自清的《春》、余光中的《乡愁》。有时同一课内容也会有多种语速、语调、音量,如《安塞腰鼓》的最后语速显然放慢,语调深沉,余味悠长。小说的朗读还要注意不同人物说话的语调,音质不同,如果表现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定能渲染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接受的效果大大增强了。

2.讲究教学方式

语文课堂的节奏艺术,还有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心理学理论曾强调,过分要求学生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易引起疲劳和注意的涣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考虑使学生的有意和无意注意有节奏的交替轮换。如学习《孔乙己》这一课,我分四步变换方式搭配而成,第一步学生预习展示,请学生登台板演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和本课的主要情节。第二步教师讲授,介绍与课文的背景资料、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理解﹙本课的重难点﹚。第三步发放表格,让学生当堂完成,填表对比分析孔乙己两次出场的形象变化,让学生把握孔乙己这个形象的特征及意义。第四步学生表演课本剧《孔乙己》,通过表演,不仅达到了课文的更深入地理解,而且对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样处理,使整堂课展、讲、练、演结合,交替变换,体现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课堂节奏变化艺术。

板书,是教师的书面语言,是调整教学节奏的重要手段,板书能从视觉上引起学生注意,拓宽信息接受的渠道,带来学生看、听、写、想各方面心理和行动的变化。所以说,教师可通过恰到好处的板书引导和控制学生,使整个教学进程保持适当节奏。

教学中恰当地变换教学方式,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并非教法越多、变换越快越好。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注意力也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因此,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不可盲从随意。

3.注重内容安排

巧妙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把内容安排得疏密有致,也是教学节奏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心理学告诉我们,信息量的疏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则使人舒缓、轻松,密则使人急促、紧张。过疏过密都是违反学生心理感受规律的,它要么给人以压抑堆积之感。要

么给人以懒散空疏之感。只有疏密有致,才会给课堂带来良好的节奏变化规律,学生才能永葆旺盛的精力。那么,具体来讲怎样对教学内容巧妙安排呢?那就是“集中优势精力,重点各个击破”,充分体现一个“密”字。非重点内容,学生容易接受,可放手给学生自学交流,体现出一个“疏”字。常言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课堂内容的安排,就是体现一个张弛的变化。张而不弛或弛而不张,都是有悖课堂节奏艺术的表现。只有紧张之中见松弛,激烈之中有舒缓,学生才能在刚柔相济、张弛有致、疏密调和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发展自我。

4.追求整体和谐

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目的就在追求语文教学的整体和谐之美。教学不能只看某些环节异彩纷呈,就觉得教学就取得成功。而应综合全盘,统筹兼顾,使课堂构成各要素之间搭配合理,衔接自然,以构成整体的和谐美。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十分重视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来增强自己教学艺术的魅力,培养自己的教学才干。

教与学,实际上是信息的传导与输入过程,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及时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并依据课堂动向进行调控。如发现学生课堂情绪变得紧张而疲备,则马上以舒缓的节奏进行调节,或暂停讲授,或来个课堂插叙,舒缓一下课堂气氛;如学生情绪变得松弛懈怠,则应加快教学节奏,来点兴奋刺激,让其情绪高涨起来。课堂教学过程往往不会按照我们事先的预设一步步进行下去,有时,课前预设的方案再好,也难免课堂教学的瞬息万变。课堂上突发的学情,既是对一位老师课堂驾驭能力的考验,也是课堂教学中弥足珍贵、不可多得的调控资源,教师一定要暗自高兴地抓住、抓稳,一定学会巧妙、灵活的调整。不要措手不及、手忙脚乱。一定要巧设玄关,精心应对,循循善诱,个个突破。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节奏把握是否合理、恰当和巧妙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也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要认真学习他人之长,深入钻研业务,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给学生以美的艺术享受,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将学习的效率进一步最高,从而轻松愉快地达成教学目标,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当今,什么样的老师,学生最喜欢

重庆市巴蜀小学 黄秉学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着桥梁作用,十七世纪伟大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认过,“我们对国家的贡献,哪里还有比教导青年和教育青年更好,更伟大的呢?” 翻开中国数千年历史,你会发现善良的人们,历来把“教师”与“天地君亲”供奉在一起,视为崇高而神圣的。因为教育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使者。几千年后的今天,当人们把教师当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称它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时,它的内涵就扩大了,它还能承担塑造人的理想和品德,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培养顽强的能力和健康的人格的重视。教师面临的也不再是“个人尊严”下的绵羊,而是在蜜糖里泡大的被家庭宠坏的一代。他们单纯、幼稚、热情活跃、生气勃勃。因此,他们不喜欢“读死书,死读书”的“老古板”,不喜欢讲道理式说教,严历有余,活泼不足的修道院里的“嬷嬷”。他们是幸运的一代,赶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高速发展的改革时期,因此,他们不喜欢象老母鸡呵护小鸡那样小心有余,大胆放手不足的“老阿姨”,那么,他们究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呢? 他们喜欢的是时刻想着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需要,注意与学生交流感情的老师。他们喜欢是对学生真诚、坦荡,能得到学生真心与信赖的老师。

他们喜欢是有丰富阅历的、有广播知识的,晓知一些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文学时事、体育名人的教师。

他们喜欢的是能言、善辨、谈古论今,严肃而不失活泼,庄重而不缺幽默的教师。他们还喜欢与他们有共同兴趣爱好的,能在课余与之讨论关于世界、关于足球的老师。这就是当前的学生出给老师的考卷!

我教的班集学生们对足球的喜爱,对世界足球明星的崇拜、狂热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身上穿着球星的衣服,书上封面上,贴着球星的照片,桌子下面放着足球,只要下课铃声一响,一群足球迷穿一样的服装,嘴里唱着足球的劲歌,一溜烟地跑出教室,去追求他们的足球梦,他们整天谈论的是足球,想的足球,连上课,都铅笔在写球星的名字,更有甚者脚下的足球在座位上来回地转动,两只脚在不停地踢、勾球,一时,足球的风气风靡了整个班集,连个别不关心足球的女同学,也在旁边当起了忠实的听众,听早上的晨间新闻,我一来到教室,就听见几个球迷慷慨陈词地说,我们中国队不行,有几个球迷说,中国队只是暂时不行,以后会在足球上领先的,于是两边各抒己见,争论不休,连上课铃都响了,他们都没听见。

看到这一幕幕,我被孩子纯真的热情深深地打动了,不忍心斥责,得设法引导,得走进他们的世界里。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我们只有在了解自己的同时,还要去了解我们的教育对像,于是,我开始学习足球知识,了解一些比赛规则,搞清足球的强国,世界著名的球星,坚持看足球比赛,有空,就参与他们一起“侃足球”,还发表自己的一些见解。这样跟学生套“近乎”,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也让学生自己在八分钟自主活动中,也设立一个一分钟发布,也让学生上来说,他们喜欢说的、爱说的,八分钟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学生该说的也说了,结果,有效地控制了他们的狂热。

从中,同学们发现,他们的老师,也不是那种整天不苟言笑,总是刻意地谈学习,与他们还是有共同语言,还能理解他们,我还给他们讲一些他们从未经历过又十分感兴趣的事,让他们了解一下民俗风情,了解一下自然常识,受到科学启发和思想教育。

一位同学听后大发感慨:“哇,黄老师的心里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呀!”于是师生的心贴得更近了,学生既把我当成母亲,又把我当成可信的朋友。其实,学生崇拜老师,并不仅仅在于教师的职业,他们更崇拜教师为人的正直,坦荡的胸怀,渊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办事的胆识,处事的干炼,崇敬的是一颗永远真诚、热情、年青的心。当今,这样的老师,学生最爱。

雪后情怀

2010年的第一场雪,来了,又走了,渐暖的天气托不住雪的执着,冻了又化了。一直迟迟不愿动笔,却念念不忘,是心已老,抑或是忧伤的心情酿不出甜美的文字。真个是我的冷漠亵渎了你的美丽。这第一场雪啊!

亦如往年,雪落的当儿,会激动,会欣喜,象期盼了三季的好朋友,终于相见,虽无言却也挚烈。煞白的雪,连眼神也分外纯净。看雪花飘落的从容,看雪花飞舞的轻盈,看雪花自由空灵。你的心亦会干干净净。轻轻松松。只为遇见这第一次的雪,亦迷恋陶醉整个冬季。

伫立雪花堆砌起来的银色世界。抬头感受雪叶亲吻的温度。闭眼细听雪花开放的声音。整个世界只有宁静,只有洁白。只有雪花碰撞时的簌簌细语。偶尔有闲,去野外,看原野苍茫,你的思想会情不禁游驰到另一个简单浪漫的童话白宫。没有硝烟,没有吵闹,没有伤痛,即使荒凉,也亦平和安然。你亦不想回家,只想尽情享受这难得的雪中胜景。

雪后的世界,依旧银装素裹。依旧明亮清爽。而今,只可惜没有了往年的兴奋、喜悦。却平添了几许惆怅,几许无奈:这一切悄悄地来,默默的存在,轻轻淡淡。但终会悄悄的离开啊!

雪来的匆匆,走的切切,只留下一地雪痕,任大地日思夜念,然后随岁月风干。

篇2: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教学论文

一堂成功的课犹如奏乐,按照主旋律,通过教师的机智调控,使教学节奏起伏有致、收放有度、动静相生、疏密相间、快慢相宜,各个环节有机相联,给人以艺术享受。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要提高效率,增强感染力,不能不注意教学的节奏。而课堂教学节奏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问与答、讲与练等活动交互出现的各种有规律的发展变化。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如果45分钟都是一个调子,平铺直叙,像流水般地滴,滴,滴,学生也会感到乏味,打不起精神。”那么,怎样使课堂教学不枯燥,富有节奏感呢?

一、教学中的艺术节奏

一堂课要张弛有度、详略合理、动静交替、浓淡相宜,不能在一个平面上进行。要讲求节奏运动,四十五分钟之内要环环相扣,步步到位。开端精彩激越,发展舒缓流畅,高潮迅疾猛烈,结尾别致紧凑。课堂教学节奏只要以实际教学需要为依据,动静富有变化,张驰错落起伏,与学生的心理形成“和谐共振”,就能“演奏”出课堂教学的精彩动人的乐章。

(一)张驰有度

张与驰是就课堂教学的速率变化而言的。一堂课,应力求有张有弛,张驰结合,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既张驰相间又环环扣合的生动整体。古人有“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军事思想而课堂教学中的“张”则指紧张、急促、强烈;“弛”乃轻松、舒放、从容。教师要善于以一张一弛的节奏把学生带入起伏跌宕的教学艺术情境中去,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探求知识。

(二)详略合理

详与略是针对教师教学重点的安排而言的。若使教学呈现一种艺术的节奏,教师就应对讲授的主要内容进行合理、巧妙地选择。因此,教师不仅要学会对所教内容作繁简处理、详略配置,还要学会设计“课眼”,激起高潮。该详之处,或重锤敲打,或精雕细刻,务求学生牢记心底;而一般问题,或简略介绍,或干脆“割爱”。这样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堂教学活动才会给人以流畅明快、详略合理的美感。

(三)动静交替

动和静是就课堂教学活动的外部表现而言的。“动”指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活跃状态。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的提问、讨论、练习等;“静”指的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即学生凝神听讲、积极思考等。由此看来,“动”并不意味着“大强度、高密度”,而呈动中有静;“静”也决不是“昏昏欲睡、死水一潭”,而呈静中有动,“动”、“静”状态的间歇交替出现,对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四)浓淡相宜

浓与淡是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声神行态和情感色彩而言的。所谓“声”,即要求教师教学时语气语调要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体现出轻重分明、缓急有度的节奏。所谓“神”,即教师在讲台上、教室里,行态中富有变化,或豪放洒脱、或恬静稳重、或幽默风趣。总之“声”与“神”要求教师在课上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恰到好处,犹如绘画中的色彩一样浓淡相宜、相得益彰。

二、教学节奏的调控艺术

“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通过教师的机智艺术地调控,使整个教学过程张弛得法、疏密得当、错落有致、起伏和谐。不仅能够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情感、态度,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而且能够有效地组织教学和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处理好课堂教学节奏,既是教学自身的需要,也是课堂教学管理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好教学节奏的调控艺术。

(一)准确把好教学节奏的脉络-----教学程序

一般地,教学程序可以由“导入、铺陈、高潮、终结”四个环节构成,它也是教学节奏

无声语言指书面语言、体态语言等。书面语言即课堂板书,体态语言即肢体语言,是人的身体、手势、眼神、表情传递出来的信息。在教学中欲突出重点,强调某些关键词语,可以在有声语言抑扬顿挫的同时,配上恰当的手势,或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板书加以区别,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实践证明,教师讲课有声有色,加之体态语言、板书、练习的配合,更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从而使课堂气氛有节奏、有旋律,达到教学内容与师生思路合拍共振。

三、密切关注教学节奏的生成-----课堂反馈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存在许多难以预设的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敏于判断学生的课堂表现,灵活、及时、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节奏,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学生的行为反应

当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答非所问时,说明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就要及时变换节奏,穿插一些生动有趣、轻松活泼的内容,以使学生精力集中;当学生支支吾吾、不知所云时说明学生对教学内容难以理解,教师要适当进行“深题浅问”处理,改变教法,变换角度,努力避免学生对教学产生厌烦情绪;当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屑一顾或准确无误地回答时,说明学生已经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就要加快节奏,否则就会出现学生情绪松懈的现象。

2、学生的表情反应

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面部反应,尤其是眼神,当学生对讲课内容感兴趣时,眼神是闪光、兴奋的,教师就可以保持讲课的节奏,或适当增大知识的传授量;不感兴趣或疲劳时,眼神是呆滞的,教学节奏应有变化,可穿插一些有趣味性的东西,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已听懂教学内容注意力分散时,眼神是漫不经心的,应加快节奏,增加密度;听不懂时,眼神是困惑、茫然的,教师就应该放慢节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或变换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讲解;能回答问题时,眼神是直视教师、充满自信的,教师可以提出更高水平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节奏;不能回答问题时,眼神不敢正视教师,甚至会低下头去等等,教师就要考虑换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

篇3:放慢语文教学的节奏

一、儿童语文“慢教育”的内涵与依据

在语文教育中提倡“慢教育”, 旨在让儿童对文本言语有更多的感受,对文学经典有更多的涉猎,对文本思想有更深的体悟,习作时有更多的空间,对语文世界有更多的了解。所谓“慢”,是拉长儿童对文本的感悟过程,延长儿童对文本的体验过程,放慢儿童对文本的思考节奏,让儿童对文本进行充分的感悟、体验、积累。“慢”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过程。在这里,“慢”不是教学效率低下的表现,而是把感悟、体验文本的过程让给儿童,是语文教学的智慧觉醒。“慢”同时也是对儿童学习的宽容,正所谓“教师站在下一个路口等孩子”。语文教学只有放慢节奏,儿童才能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咀嚼、品味、欣赏、领略。

1.语文的学科特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慢”。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让儿童习得字词句。在这里,儿童不是简单地记忆与书写,而是需要对词语内涵进行真正的感悟。对文本内涵的揭示同样也不是简单的“贴标签”,背诵所谓的“中心思想”“文本表现”,而是需要儿童用心去体验、去感悟。文本的内涵与思想意义不是儿童简单地用嘴说,而是需要体验,甚至践行。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过程。

2.学生的儿童特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慢”。

儿童意味着发展的可能性,儿童的学习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儿童主体不断内化、不断提升。儿童的年龄特征、心理特质、性格特点等都决定了语文教育不能追求一步到位,而应循序渐进,否则会欲速则不达。语文教学必须从儿童的潜质发展出发,从儿童的学习需要出发,从儿童的接受能力出发,从儿童的心理特质出发,引领儿童学习“真语文”“实语文”,让儿童在语文学习中“稳扎稳打”。

二、儿童语文“慢教育”的实施

根植于语文学科特质和儿童特质的“慢教育”是儿童的一种理性学习、快乐学习,它让儿童在学习中自我探求、自我学习。这是一种“让学”,让儿童主动学习。

1.语文“慢教育”,要让儿童自我体悟。

语文教育要真正基于“儿童立场”,就必须充分调动儿童对文本解读的主动性,让儿童对文本解读自我体悟。文本解读需要“文火”,需要儿童慢慢体悟。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常越俎代庖,将教学参考书上的文本分析直接“教”给儿童,但这是儿童主体的思考吗?教学《清平乐村居》(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当孩子们读出诗歌中的喜悦之情、家庭和融之情后,笔者不惜花费时间,着重向孩子们介绍了作者辛弃疾的诗歌创作背景,并让孩子们将文本与背景联系起来,自我体悟。孩子们认为,诗人看到“翁媪”一家是喜的,但诗人更多的是想到天下是“乱”的,于是喜中有忧。至此,孩子们才能体会到诗人复杂的内心:诗人是“忧”的,是“怒”的,是“悲”的,是“忧后有愤”“怒后有悲”。

2.语文“慢教育”,要让教学自我生成。

语文教学不是机械的、线性的教学过程,而是一种“未知的旅行”。在这个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收获意外的惊喜,这是文本解读发现的喜悦。在这里,儿童的情感之弦被无形地拨动,思想之花悄悄地绽放。教学《月光启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笔者进行了充分的预设。在课堂上,笔者让孩子们读文本中的两首歌谣:“月儿弯弯像小船 , 带俺娘俩 去云南……”,有孩子打着明快的节奏。于是,笔者顺势捕捉这个教学资源,让这个孩子朗读,并组织孩子们讨论:文本中的母亲唱这个歌谣是不是这个味道?孩子们热烈讨论。有孩子认为,这样太明快了,书上说像三月的和风,如婴儿的手拂过脸颊,柔柔的。有孩子认为,这样太硬了,书上说像小溪的流水,柔柔的,汩汩流淌。笔者再一次让孩子们朗读,于是教室里飘荡着三月和风般的朗读声,课堂沉浸于月夜的美妙中。

3.语文“慢教育”,要让思想自发活跃。

北京师范大学著名学者肖川先生曾经深刻地指出:“课堂上的‘问题’多了,但独立、深刻而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少了。”语文的“慢教育”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放飞儿童的想象。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一个孩子抓住文本中描写天游峰的句子质疑:“天游峰这么高,老人真的不累吗?”于是,笔者放慢教学脚步,组织孩子讨论:老人累不累?有孩子认为,老人年岁大了,肯定累;有孩子认为,老人身体硬朗,不觉得累;更有孩子认为,老人身子累心不累……孩子们在多元的思辨中,不仅读懂了老人的精神品质,更在无形中受到了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

篇4: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可见美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在这方面,语文教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表现得更为突出。教师教学语言的美,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另一方面则来自教学语言中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交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这种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的教学语言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直接影响。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所以,必须加强语言调控,讲究对教学语言的巧妙编排与合理组装。

如何控制教学语言的轻重隐显和疾徐张弛,主要应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一般地说,讲解教材的重点和比较深奥抽象的内容,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如果是浅近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应加快语速,放轻音量。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可用快节奏的语言;表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调的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如讲《听潮》一课的“涨潮”部分,需要用快节奏表现惊心动魄的壮美;而“落潮”部分表现的温柔宁静之美,则需用慢节奏来传达。

二、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机组合

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保持注意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使之有動有静,动静结合,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如学习《孔乙己》一文,第一步用讲授式,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及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理解和把握的导读提示。第二步运用练习式。一是填表对比分析孔乙己两次出场的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把握孔乙己这个形象的特征及意义;一是完成课后练习,体味该文语言精炼、深刻、含蓄的特色。第三步运用讨论式,思考讨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这样安排,整堂课讲练结合,动静相生,表现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节奏变化。

三、注重内容安排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教学活动信息量的疏密也是构成教学节奏的重要因素。信息量的疏和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给人舒缓、轻松的感觉,密则使人感到急促和紧张。密而不疏,会给人以堆积感。学生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如果一味地疏而不密,则会使人产生空疏感,学生情绪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只有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所以,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区分详略并进行合理组合与布局,讲究信息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一般说来,重点难点要重锤敲,要学生精力高度集中,积极思考,以体现一个“张”字。学生易懂的非重点内容,则可在“张”中体现一个“弛”字。张而不弛和弛而不张,都是不讲究节奏美的表现。只有在紧张之中见松弛,激越之中见舒缓,学生才能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四、追求教学节奏的融洽统一、整体和谐

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追求整体之美。它不能仅关注某些环节,而应综合考虑,全面安排,使构成各要素搭配合理,穿插得体,衔接自然,融洽统一,以构成整体节奏的和谐美。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十分重视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来增强教学艺术的魅力。特级教师于漪就特别强调“要和谐统一,形成一个整体”。如她讲《雨中登泰山》一文,一开始满怀激情地导入课文,先声夺人,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形成一个波峰。接着,改用导游式的语言,放慢语速,提出问题。学生静思,快速阅读课文,寻求问题答案,这样形成第一个波谷。之后学生纷纷举手,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第一幅奇景,出现第二个波峰。接着往前推进,在学生对七真祠作了简要介绍后,立即巧妙过渡:“一路行来,从一天门到二天门,沿途见到哪些奇景?”两个环节衔接自然紧凑。于老师充分注意到学生被美景深深吸引的情绪,恰当地加以语言引导,加快了节奏。学生经过短时思考,争着介绍一天门和二天门的景色,课堂上出现第三个波峰。接下来,她小结上文,对学生给予肯定,有意放慢节奏。然后,于老师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激励学生进一步“游览”胜景,要他们边“攀登”边谈感受。此后再次加快节奏,又推进一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绝顶又是怎样的风光呢?让我们带着胜利的喜悦,来欣赏这仙境般的美景,请同学们抓住特征,介绍二三美景。”马上就有学生抢先回答,引起全班学生的欢声笑语,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之后又依次提出三个问题,既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又把学生的情感和思路引向纵深。整个教学,真可说是波澜起伏,环环相扣,快慢相间,疏密有致。学生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中得到知识,同时也体验到审美情趣,获得审美享受。

篇5:小落叶的节奏-教学教案

2.培养幼儿反应敏捷及注意力集中。

重难点:多声部的合奏

活动准备:1十六.宫格,小落叶的图片及头饰若干,碰铃,双响筒,铃鼓,响板,塑料圈8个。

2.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我是一片小落叶”

1.在风的音乐声中,幼儿扮演小落叶,在场地中间随意的做些动作。

2.幼儿入座休息,随师一起看看还有一些落叶住进了新房子里。

二.基本部分:“数落叶”

1.用身体的动作表现节奏

(1).出现十六宫格,利用小落叶在格子中的自由摆放,让幼儿练习拍节奏(可拍手、跺脚、弹舌„„);如图所示:

横着拍的节奏为:

竖着拍的节奏为:

(2).把小落叶的位置变一变,又会出现新的节奏型。在歌曲《小毛驴》,请幼儿随着音乐的节拍看十六宫格拍节奏;

(3).游戏:小落叶回家。

8个塑料圈一字摆开,代表小落叶的家。一次请8 名幼儿,游戏开始,“小落叶”们自由在场地间玩耍,当听到信号(如鼓声停)马上回家,即站在塑料圈中,每个圈最多 可以站两个人,也可以空着。站好后,请其他小朋友有节奏的数落叶;换人后,游戏可重新开始。

节奏为:

2.幼儿创编节奏,并选择打击乐器进行表现。

(1).将幼儿分成若干组,每组一个十六宫格及一些小落叶,由幼儿自由商量树叶摆放;(2).自由试打节奏;

(3).在《剪羊毛》的音乐声中,小组齐奏;

(4).全体一起随《卖报歌》的音乐,用打击乐合奏,形成多声部的节奏合奏。

三.结束部分:拾落叶

全体幼儿围成一个圆圈,师站在圈里扮数落叶的人,歌曲开始,全体幼儿有节奏的拍手,数落叶人每唱 片时,轻拍一位小朋友的肩,被拍者到圈中扮飞舞的小落叶自由动作,唱完最后一句,数落叶人开始捉落叶,被捉到的离开场地,活动自然结束。

附:歌曲《数落叶》

1=f 2/4 1 1 1 3 5 3 1 2 2 2 2 7 2 7 5

一 片 二 片 三 片 树 叶,四 片 五 片 六 片 落 叶

1 1 1 3 5 3 1 5 5 4 4 3 2 1

篇6:课堂教学的节奏调控

廖邦辅

课堂教学是为一个完成教学任务而有节奏的变量过程,有较强的灵活性,其节奏调控应同教学本身规律相一致。因此,课堂教学的节奏调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节奏调控,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学内容节奏的调控。

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定容量,必须课前熟知其在某学科知识结构上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其教学内容的合理分配,合理布局,切忌只讲数量,不求质量,平铺直叙,造成教学内容节奏的失控。

因此,课始,课中,课尾要精心设计,做到重点内容突出,节奏鲜明,有开端,有发展,更有高潮,使一堂课象一首美的诗。

二、教学时间的节奏调控。

每课有时间限定。如复习过渡,演示教具,利用电教器材等多种手段讲授新知识,组织讨论,进行小结,巩固练习等,所占时间,必须进行调控,但调控不是固定的,因教学内容,因人,因境,因势导之,并利用课堂各种反馈信息,即时抓住学生有意注意的,短暂的,持续时间,组织学生认知最佳时间出现,紧抓机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语言的节奏调控。

教学语言必须讲究节奏感,需准确、简洁,赋予启发性,适应性、通俗性和时效性。因此,课堂语言应做到,抑扬顿挫,快慢得当,疏密交织,有张有弛,声调起伏跌宕,使之风趣幽默,浑然一体且有序。学生听之,不燥,不疲,不麻木,自始至终处于轻松,愉快,爽心的思考、记忆的最佳兴奋状态,因此,教学语言的节奏调控,必须适当得体,达到师生语言、心灵、思维相通,和谐自然的境界。

四、注意反馈信息,进行节奏调控。

篇7:小学美术美术的节奏教学案

小学

年级

美术

学科教案、学案一体化设计课型造型

表现设计应用课题美术的节奏课时2课时执笔人教学目标设计

1、观察、体验美术作品中的节奏感。

2、通过绘画或剪纸等方式表现美术的节奏感。教学方法设计情景教学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学生欣赏并回忆自己的经历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1.生讨论交流值日情形2.交流执勤员的行为规范

3、生上台演示值日动作。

4、欣赏作品,展开想象教学重点难点:

1、对美术节奏的理解。

2、用不同的材料设计图形,表现美术的节奏。

(一)课前准备教具学具:彩纸、剪刀、双面胶、油画棒等

(二)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1、通过演示,引导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通过欣赏这些重叠的图形你有什么感觉?

师归纳:通过把大小、形状相同或不同的图案运用多种排列方式进行重叠排列,能产生不同的美感。

2、发展阶段

2、启发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你们在生活中看见什么物体重叠排列,具有什么美感?

3、师示范步骤:先构思设计好图形后画出或剪出图形再进行重叠排列。

4、启发学生进行创作设计。

5、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作品。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感受节奏

、听——音乐

2、看——两幅绘画作品

(1)绘画作品中建筑物上窗户、柱子的有规律的排列、园林别墅中花草的间隔栽培。

(2)二方连续纹样作品中垂直线、水平线、斜线、曲线的重复配置,冷暖色、明暗色的反复调和。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2、启发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你们在生活中看见什么物体重叠排列,具有什么美感?

3、师示范步骤:先构思设计好图形后画出或剪出图形再进行重叠排列。

4、启发学生进行创作设计。

5、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作品。教学程序设计教材处理设计师生互动设计

5、设计构图

三、学习体验学生作业,老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成果,交流评价

五、课堂小结

1、谈收获

2、课后拓展教学参考资料:所谓四方连续纹样,就是以一个基单元纹样向四周重复排列、连贯延伸并可向外无限扩展的纹样。四方连续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整个四方连续图案呈波浪形连缀,并在波浪形的骨架内所形成的四方连续图案。

三、学生作业、老师指导画出或剪刀动物、人物重叠排列。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四、展示作品,交流评价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师:请你谈谈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课后拓展:为商品设计四方连续纹样。板书设计美术的节奏

1、设计单独纹样四方连续

2、重复复印

3、涂色

篇8:浅谈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

一、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机组合

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 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 保持注意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 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 使之有动有静, 动静结合, 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如学习《孔乙己》一文, 第一步用讲授式, 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及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 理解和把握的导读提示。第二步运用练习式。一是填表对比分析孔乙己两次出场的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变化, 引导学生把握孔乙己这个形象的特征及意义;一是完成课后练习, 体味该文语言精练、深刻、含蓄的特色。第三步运用讨论式, 思考讨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 把握小说的主题。这样安排, 整堂课讲练结合, 动静相生, 表现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节奏变化。

板书也是调整教学节奏的重要手段, 对此应给以足够重视。教学板书是教师的书面语言, 它从视觉上刺激学生, 增加信息接受的渠道。这种信息渠道的转换, 会带来学生心理和行动的变化, 使学生由听变看, 由听变写, 或边听边看边写等。就是说, 教师可通过板书引导和控制学生, 使整个教学进程保持适当节奏。这里的关键是把握板书的时机。实际教学时, 有的教师是先把整个内容讲完再板书, 或者先抄好板书而后讲内容。这样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的流程和教学的效果。最理想的应是板书与教学语言密切结合, 边讲边写。

二、注重内容安排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教学活动信息量的疏密也是构成教学节奏的重要因素。信息量的疏和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 疏给人舒缓、轻松的感觉, 密则使人感到急促和紧张。密而不疏, 会给人以堆积感。学生长时间紧张, 容易疲劳;如果一味地疏而不密, 则会使学生情绪过于松弛, 注意力难以集中。只有疏密相间, 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 保持旺盛的精力。所以, 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区分详略并进行合理组合与布局, 讲究信息的疏密相间, 错落有致。一般说来, 重点难点要重锤敲, 要学生精力高度集中, 积极思考, 以体现一个“张”字。学生易懂的非重点内容, 则可在“张”中体现一个“弛”字。张而不弛和弛而不张, 都是不讲究节奏美的表现。只有在紧张之中见松弛, 激越之中见舒缓, 学生才能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三、追求教学节奏的融洽统一、整体和谐

篇9:语文教学的节奏调控

关键词:语文教学 把握节奏 提高效率

课堂教学节奏是指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有秩序有节奏、有规律的运行。合理地调控课堂教学节奏是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的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讲究条分缕析,字斟句酌,与之想匹配的必然是一套呆板的骄傲学模式,这种教学节奏也必然是缓慢的。这样的教学耗时多,效率多低,远远不能式样当今时代的要求。前苏联教学学家赞可夫有感于旧教学缓慢、费时,提出教学英在告诉中进行的原则。从心里学角度看师大紧张的节奏能促使学生在学习时保持高度的兴奋。有助于学生注意力、思维力、记忆力均进入积极亢奋状态。因此对当今韵文教学来说,如何适度加快教学节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整个重要突破。

一、加大语文教学信息容量

语文课堂教学是以课文信息为载体的,然而教材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但知识确实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不断更新,学生只学教材是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求教师带领学生发展课外知识,开拓视野,特别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在阅读中获取个各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选择古今中外的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作用的名家名篇进行阅读,文章读的越多,知识面就越广,学问就越来越渊博。不仅提高了阅读情趣,和鉴赏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贬责,使人格日趋完美高尚,“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的范围当然不只是文学方面,天文方面,历史文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无一不可。这样学生接受的有效信息越多,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扩展,思维日渐活跃,课堂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就越高,课堂效率也就越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就越高,语文教学信息容量的加大,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意志,情感等。也为其他学科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设置对学生医生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关键的作用。同时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性也就决定了课堂教学容量适宜加大,这样才能全方位的把握教学目标,使之一一得以落实。

二、加强教学训练密度

语文教学要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加强训练密度,通过精心组织的强化训练,达到教学目标。在强化课堂训练时应注意:

1.典型性:及所训练的内容要有代表性。冲破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的陈旧观念,改变“满堂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科学教学观念,肯定“启发式”,“导读式”等的活泼的骄傲学课型。不小看学生,不轻视学生,把知识获取。能力培养的优先权、主动权交给学生,由课堂讲走向课堂学生自主学、自主练。当然这些应紧扣教学目标要求设计相关内容,根据本版学生实际,做到又针对性,实效性。

2.层次性:即一堂课中的训练应设计一定的梯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这种呈现一定梯度的训练过程,符合嘘声认知规律,心里特点,也能较好的完成预定任务,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同意,提高课堂训练的质量。

3.多元性:几课堂训练的形式不应是单一的,而应有丰富广泛的内涵。特级教师于漪认为语文课堂要有新鲜感,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学校每月一次黑板报及手抄报比赛;创办文学社,定期印刷小报;组建学校广播站。天天播放反映校园生活及社会人生的广播稿,还可以组织报告会、辩论会,等等。这些活动的内容,大多由学生查阅材料,自由组织。学校还可以组织古诗词经典朗读会读书活动竞赛,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还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课堂上的训练应包括挺、说、读、写、各种训练,就读而言,旧有诸多形式。课堂训练应是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重要手段。

三、加快课堂思维节奏

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教与学的共同活动,缺乏一方的配合,教学任务都不能圆满的完成。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学生主题性,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节奏与整个课堂节奏协调。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呈现高效的节奏思维,就需要调动情感因素,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多采用激励手段,帮助学生创造自身努力热获得成功的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嘘声亲自去研究和发现了某种东西,亲自去把握具体的试试和现象,那么驾驭知识的情感就会更加激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质疑,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任务。促使学生思维高速运转,与课堂教学节奏相合拍。我们主张课堂教学节奏快,同时主张注意适度,以快则慢。

1.根据教学对象实际调控。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智能发展水平,不宜长时间使用一种教学节奏,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有意放慢一点节奏,或由慢变快,呈现渐变过程,“欲速则不达”,如果忽视教学对象的实际。

2.根据课堂气氛,情绪变化调控,学生学习情趣,与课堂气氛密切相关。教师在敬爱呕血中应善于察言观色,当发现有学生低落时,思维不够积极时,应通过提问,观察等手段有机调控。加快节奏,当大多数学生神情迷惑不解,觉得难以把握时,教师应有意放慢节奏。

3.根据课堂教学重点难点调控。语文教学过程各个环节都要受目标的制约。在进行课堂节奏调控时,必须具有强烈的目标一是。在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上必须花大力气。重笔墨,使之课堂教学张弛有度,重点突出。

篇10:《节奏的美感》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本课呈现了生活中、建筑中、美术作品中的节奏,是构成美术作品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从音乐中的节奏联想到美术作品中的节奏非常关键,需要提供大量的图片供学生欣赏.

学情分析:已接触到一些图案设计方面的知识,本课以音乐的节奏为引导逐渐引入美术的节奏,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表现方法.

教学目标:

1、观察生活中有节奏感的景或物,了解节奏与美术的密切联系.

2、通过创作二方连续纹样表现美术的节奏.

3、通过学习,体会美术作品和生活中的节奏美感. 教学重点:对美术节奏的理解

教学难点:利用二方连续纹样表现节奏

教法:情景教学法、启发观察法、讨论法 学法:模仿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播放一段节奏感强的音乐或视频,让学生仔细聆听(拍手歌)

师生一起用手拍出或模仿出这段音乐的节奏变化(钟表声)讲授:什么是节奏

解释节奏的概念并引入美术的节奏 举例说明

揭示课题:节奏的美感 出示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用一段音乐导入感受认识什么是节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围绕目标、逐个突破

1、观察欣赏

出示图片(建筑物、风景、动物等)让学生找一找图片中的节奏(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欣赏的同时自主学习,寻找节奏的美感)

2、讲解示范

a介绍二方连续纹样的概念

出示单位纹样设计

b欣赏出示的范作和学生作品并指导学生学习连续纹样的主要形式(如散点式、折线式等)和排列的方式(大与小、粗与细、曲与直、疏与密)

c小组讨论:怎样使单位纹样重复不变地出现?

d师示范步骤:先构思设计好图形后画出或剪出图形再进行重叠排列

3、自主练习辅导

用绘画的方法创作二方连续图案,表现节奏感

教师巡视辅导 解决突出的问题

4、评价展示

小组互评作品,选出优秀的作品展示,并请学生介绍作品.白板展示学生评价

三、回扣目标,小结提升

生活中处处存在节奏,节奏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给人们带来无限的美感和享受.

四、拓展延伸

篇11:浅谈课堂教学的节奏

(213212)江苏省金坛市河头中学 李 伶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必然有着自己的运动规律和节奏,师生之间知识的授受、思想的交流、感情的传递,始终在不断地进行着。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艺术的动态过程,其节奏主要表现在教学活动的变化上。一位教育家说得好:“一堂好课犹如一篇优美的散文诗,它具有起、承、转、合的韵味。”确实,课堂教学的张驰、开合、动静、详略、浓淡、断续、虚实等多种对比、转化、协调,形成了强烈的节奏感,并由此转化为学生的心理节奏,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从而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张驰有度

张与驰是就课堂教学的速率变化而言的。一堂课,应力求有张有弛,张驰结合,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既张驰相间又环环扣合的生动整体。难怪古人有“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军事思想。而课堂教学中的“张”则指紧张、急促、强烈;“弛”乃轻松、舒放、从容也。教师要善于以一张一弛的节奏把学生带入起伏跌宕的教学艺术情境中去,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探求知识。

现以朱自清《春》一文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教学节奏的张驰。课起始学生还沉浸在课间的欢愉中,情绪不稳定,注意力难集中,此时教学节奏不宜太快。《春》开头突出盼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随着我富有激情导言,学生逐渐进入“角色”。学生大脑中的“兴奋点”已被激活,教学节奏自然要由缓变急。“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郎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在这幅春景图中,宏观勾勒出春天的轮廓。此时我抓住时机,突出“起来了”这一关键词语,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其含义,帮助学生认识大地春回的动人景象。

这样教师、学生、作者,犹如同乘一舟,探幽揽胜。教学中我感到大密度讲解、议论、练习之后,应安排适量的宽松情境,让学生的思维有憩息和舒疏,以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凡此课堂教学才会产生张驰有度的美感,学生的审美情绪也得到松紧适度的调节。

二、详略合理

详与略是针对教师教学重点的安排而言的。若使教学呈现一种艺术的节奏,教师就应对讲授的主要内容进行合理、巧妙地选择。仍以《春》的教学为例,我从题目出发,紧扣“春”,层层巧设悬念,并进行了变序教学的尝试,先创设特定情景,使学生感知“春景”的美好和对春天的向往。在理清全文脉络之后,我抓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及迎春的五幅“绘春”画面,引导学生反复阅读,细细体会。采用朗读、想象、讨论、看录像等形式创设特定的情境,感受春的可爱和美好。全文以“春”为主线,详讲“绘春”,略讲“盼春”,最后返顾前文“赞春”,强调了春的“新”和“美”。这样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既突出了主线,又自然地形成了教学高潮。

由此,我感到教师不仅要学会对所教内容作繁简处理、详略配置,还要学会设计“课眼”,激起高潮。该详之处,或重锤敲打,或精雕细刻,务求学生牢记心底;而一般问题,或简略介绍,或干脆“割爱”。这样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堂教学活动才会给人以流畅明快、详略合理的美感。

三、动静交替

动和静是就课堂教学活动的外部表现而言的。“动”指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活跃状态。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的提问、讨论、练习等;“静”指的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相对安静状态,即学生凝神听讲、积极思考等。由此看来,“动”并不意味着“大强度、高密度”,而呈动中有静;“静”也决不是“昏昏欲睡、死水一潭”,而呈静中有动,“动”、“静”状态的间歇交替出现,对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在教学词《渔歌子》时,我就曾这样尝试:上课开始,先让学生试着释题,从题目的含义揣摩词的内容,接着让学生质疑,扫清难理解的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词意。至此学生还不一定领略到词的意境,如何让学生想象意境?首先提问题:词人张志和抓住了哪些事物描绘了春江图景?(青山、白鹭、桃花、绿水)又怎样勾画出一老翁的垂钓图?学生弄清此两题后,便打开收录机,教室里响起了《渔歌子》的乐章,学生闭目遐想,想象意境。最后让学生叙述想象到的画面。整个课堂既有静静的听讲,也有热烈的发言,既有富有诗意的想象,也有入情入境的吟诵。

四、浓淡相宜

浓与淡是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声神行态和情感色彩而言的。所谓“声”,即要求教师教学时语气语调要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体现出轻重分明、缓急有度的节奏。所谓“神”,即教师在讲台上、教室里,行态中富有变化,或豪放洒脱、或恬静稳重、或幽默风趣。在教学《金黄的大斗笠》一文时,为追求达到“课尽趣尚浓”的境界,我结合板书作了如下结语:“这篇课文,作者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风雨图,向我们展现了三个风雨镜头,即风小、雨稀;风疾,雨急;风雨交加。作者把姐弟俩天真活泼的可爱形象融入这美妙的图画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片温馨的春天的赞美。”学生随着教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起吟诵。课虽然结尾了,但情却未尽,意犹未已。给学生留下了继续学习的空间,总之“声”与“神”要求教师在课上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恰到好处,犹如绘画中的色彩一样浓淡相宜、相得益彰。

篇12: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

——评龚玉梅老师《动物说话》一课

小学音乐教学节奏训练是小学音乐教学音乐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节奏是音乐的脉搏,是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任何音乐都离不开鲜明的节奏。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只是单纯地学习歌曲,不懂得识谱,那么就无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对于上乐理课对于小学生而言较为枯燥、乏味,单靠死记硬背,只是在被动地学习。

如何让学生能够快乐地参与节奏的训练中,而且对节奏训练逐渐产生兴趣呢?龚玉梅老师的这节《小学音乐课堂中节奏教学的研究》课题汇报课——二年级音乐课《动物说话》,在化解这一难点上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动物说话》是一首歌谣风格的创作歌曲,2/4拍。歌曲的节奏简单,以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为主。旋律较为平和,紧密结合了动物语言的特点,表现了小动物稚嫩的拙态和叫声。乐句间加有节谱,使歌曲风趣、富于变化,又仿佛是小动物机警的神态。这首歌曲歌词简单,都是小动物的叫声。应该说龚老师选择这节课进行课题研究的展示课是花了心思去挑选的,她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较好地展示了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一、结合律动进行节奏练习

小学低年级学生爱动、喜欢参与和表现自己。从低段要求掌握的节奏来看,结构也比较简单,且富有律动感。龚老师尝试把节奏与动作相结合,使理性的东西变成感性的东西。

龚老师先让学生充分而完整地熟悉歌曲的旋律,比较和以前听过的歌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发现这首歌曲中有节奏谱。老师在学唱歌曲之前先让学生熟悉 × 和 ×× 的节奏特点,比较两个节奏有什么不同,再进行歌曲的学唱。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学习的效果是最佳的。龚老师用简单的律动让学生学会× 和 ××这两个节奏。× 用“走”表示,×× 用“跑”表示。尔后由易到难,再练习两组2/4拍节奏练习:

① × ×│×× ×│×× ××│ × -│ ② ×× ××│×× ×│×× ××│ × -│

在掌握节奏后在速度上加以变化。这种方法能令学生在轻松愉快地牢固掌握知识,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二、利用学生熟知的词句进行节奏练习音乐与语言有密切的关系,语言的本身就含有生动、丰富而又美妙的节奏。儿歌不仅有优美的词句、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有和谐的韵律和鲜明的节奏,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龚老师在学生掌握了黑板上的这两组节奏练习后,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哪首儿歌的节奏吗?”引导学生发现熟悉的儿歌《数鸭子》正是这个节奏。学生对《数鸭子》这首儿歌耳熟能详,兴致更高了。加上儿歌的语言一读,学生对这两组节奏练习掌握得更准确了,有些学生边读还拍起了掌。

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儿歌、诗歌中进行节奏训练,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减少了学习节奏的困难,有利于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三、通过简单的节奏创作,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摹仿和抄袭。”启发学生进行节奏创作是手段,而最终目的是通过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龚老师很注意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龚老师先拍出一组节奏,要求学生听后拍手摹仿出来。再由个别节奏感较好的学生即兴拍出一组节奏,其它学生摹仿出来。

四、课堂教学的其他亮点

1.龚老师特别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激发他们的创新求异思维。她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孩子们自己编创小动物的叫声来编创歌词,把“小鸡说话”改编成“小X说话”,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鼓励学生自己为歌曲编创歌词和动作,打破了以前“照葫芦画瓢”的方法,给孩子们营造了乐学、想学的教学氛围。

2.体现了低年级 “唱游”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龚老师与学生一起给歌曲中的小动物们即兴创造了一些动作。学生边唱边做动作全身心地融入到音乐情绪中。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他们有如身临其境。

五、几点商榷之处:

1.《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应该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的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龚老师在导入时如能创设情境,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更好。比如在课的一开始,教师可投影出示大森林的背景图片,播放大森林早晨宁静的音乐,出示各种动物,玩游戏猜一猜。请学生模仿动物动作和声音,其他同学猜一猜动物名称。这样的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堂课的愉快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在创编活动中,除了让学生用其他小动物的叫声创编歌词外,还可以让学生模仿小动物们的走路声来创编歌词,如小马跑步 嗒嗒 嗒,大象走路嘭嘭 嘭,通过学生表演展示,让学生的想象插上高飞的翅膀,拓宽学生的思维。

3.节奏训练的方式还少了些。低段是对节奏的感知和认识阶段,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把所要求掌握的节奏与生活相联系,会比较简单一些。比如× × |读作:咚 咚(模仿心跳声)⑵ ×× 读作:嘀嗒(模仿秒针走动的声音)⑶ ×× ×读作:咚咚 咚(模仿敲门声)等。

4.虽然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但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用简单的乐器敲打歌曲中的节谱呢?可以让节奏感强一些的学生给大家敲打节奏伴奏,让音乐课既“动口”又“动手”。

5.现在虽然有了多媒体课件,有了现成的演唱示范与伴奏,一定意义上来说确实解放我们音乐老师的手脚,让我们可以更多地关注于学生的演唱与表现,无疑是一种改良,一种积极的进步。但音乐课仍然离不开琴声相伴,琴是音乐教师的第一教具。

篇13:互动教学法把握教学节奏的艺术

互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观摩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而共振是物理学中的一个专业术语,共振现象是自然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百度百科中,“共振”指物体在受迫振动时,如果策动力的频率跟物体固有的频率相等,振幅最大的一种现象。高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教和学之间相互联系,并相互影响,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脑力劳动过程,如果能够达到教和学双方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师生脑力情感共振激荡的层次,对于计算机教学无疑是非常理想的结果。那么,要达到这种效果,对教育的主导者--教师来说,该怎样做呢?

1 知识内化

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作为教育的主导者,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熟悉和掌握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更进一步的则是知识内化。知识内化指的是经过认知活动,吸收和理解新知识,使教材新知识与学习主体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知识建立内在联系,从而改变主体的认知模型,使知识成为人的内在素质的一部分,把课程的知识结构转化为生活、应用的认识结构。

技能教学课程,比如高职计算机课程,尤其需要教师对课本内容的知识内化。如果教师能把课程知识体系转化为内在的认识体系,那么在教学中,活用教材,教导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引导,结合社会需求进行正确的技能训练,就是从教师内心而发,自然而然的事了。

知识内化是对教师教学的较高要求,再加上教师自身的特色,教学就会有好的效果。帕尔默认为:“好教师有一个共同的特质是肯定的,那就是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到工作中的强烈意识。”如果教学由心而发,教学方式和与教师的个性相合,教学内容与教师的认知体系相合,教学过程会变得更有生气更有魅力。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吗?

2 熟悉学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段精彩的讲话:“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学生是教学过程中认知的主体,教学中实现师生和谐共振就要熟悉学生,找到最合适的共振频率。就物理学方面来说,一般来说一个系统(不管是力学的、声学的还是电子的)有多个共振频率,在这些频率上振动比较容易,在其它频率上振动比较困难。类似的,学生的思想特点同样也是各式各样,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抓住其中主要的需求和特点,并利用自己的主导地位进行合适的引导,才能引动学生的思维,达到共振的效果。

熟悉学生有很多方法,比如换位思考,细心观察,针对性提问,引导学生的课堂活动,课余时间多接触等。实际教学中,我们常用“换位思考”和课余时间多接触的方法,对了解、熟悉学生很有帮助。因为教学双方,由于思想认识、文化水平及所处角色位置不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程度也有较大的差异,这往往成了相互交流的障碍。通过换位思考,教师尝试把自己置身于教学对象的位置,感受学生学习的环境,体会其情绪,揣摩其心理,并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的需求,引导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课余多接触,则能更多的观察和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和需求,可以更多的与学生相契合。这两种方法对我们的教学非常有帮助。

3 掌控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情境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习构成的双边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主要环节。教师必须掌控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的学习。以下几种方法有利于构建和谐共振的课堂教学过程。

3.1 利用情境教学

情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情境教学,由南通师范附小特级教师李吉林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情境教学讲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在实际感受中逐步认识世界。教师构建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的情境,对于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共振非常重要。

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创设不同情境。(1)问题情境:在开始上课时提出问题,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根据具体知识不断的提出相关问题,引动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问题情境,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形成开始振动的推动力,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并通过学生的反馈,引动教师和全班学生的思考,达成思维共振。(2)真实情境:让学生亲临现场,在工厂、公司、社会等真实的生活与工作现场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现场范例教学是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共振的一种方法。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可以在工厂、公司、电脑城中完成,如计算机维修、广告设计、软件设计等课程,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的迫切需求与所学知识的运用产生的共振会更强化学习效果。

3.2 制造学习需求

学习需求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之一,有了明确的学习需求,学生才能知道要学什么,才会思考怎样去学。构建迫切的学习需求会极大推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目前,很多学生的学习只是被动的服从父母和教师安排,没有明确的学习需求和目的,上课时自然不会主动积极的去配合教师的教学。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用下面的方法制造学生的学习需求。(1)讲课前说明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课程即将结束时通过问答、测试、评分的方式检查学习效果。(2)模拟实际场景,提供学生表现和参与的机会,鼓励他们畅所欲言。教师则通过评判和赞扬,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对完成相应问题的学习需求。(3)利用学习竞赛和奖惩激发学习需求。组织良好的适度的学习竞赛,诱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需求。(4)通过与现实接轨,了解实际工作的知识和技能需要,从而构建学生的远景性学习需求。

3.3 情感共振

教学共振也体现为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情感共振,也称情感共鸣。情感共振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和学双方一系列因果全面共振的前提和基础。教学过程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同时又是一种情感过程和智能过程。教学共振是这三者三位一体的共振,而启动这三位一体共振的基础是情感共振。

情感并振首先表现为教师对自己学生和自己所授课程的热爱,由此而引起学生对教师和对教师所授课程的热爱。这种爱将成为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持久的动力。为了形成对课程的热爱,我们有的教师不但不断的钻研课本知识,还在生活、工作实践了解课程的相关知识,学习课程的实际应用;从书本的理论、教学中走出去,应用到工作、生活的实践中,并得到了足够的收获。这样形成了正向反馈,构成了一个持续反复向上的良好循环。

3.4 互动反馈

维基百科中,振动(或振荡)是一个状态改变的过程。当一个系统的平衡被破坏,并且这个力在破坏平衡后有一个与末态相同方向的回复力,则形成振动效应。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和技能的讲授,作用于学生,学生也会有相应的反馈,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双方教育和学习的目标和轨道达到接近和完全相同,这样,教学共振就得以产生和正常地进行。

双向反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掌握教学节奏,正如掌握自然共振所需的频率。运动中也是一样。著名篮球运动员乔丹说他几乎在打完每一场比赛后,都在寻找一个6个字母的单词,他说:“这个单词是节奏(rhythm),是许多工作的节奏。如果我能找到一个好节奏,一切就能有条有理地进行,如果不能找到这个节奏,那么做什么事都很困难,一旦你发现这个节奏,一切就变得简单了。”实际教学中,我们体会到需要具备互动共振的观念,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并采用丰富的教学、激励手段,可以在双向反馈互动影响中使整个教学达到最好的良性循环。

4 总结

我们在高职计算机和其它课程的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改进和推广了共振教学法,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了长进,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和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共振属于波动的一种契合表现,不止可以用于教学。共振源于物质波动的互相影响,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量子力学中提出了波粒二象性理论,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使得任何物质在一定的环境下都能够表现出波动和微粒这两种性质。日常生活中,物体的质量太大,观察不到它们的波动性,但事实上波动是普遍存在的。深入研究工作、生活、教育甚至情感、思维、空间、时间中的波动特性并充分利用其中的共振,对于今后诸多领域的工作,影响将会极其巨大。

摘要:共振是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互动教学中,优秀的教师会巧妙的利用共振,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教学效果。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探讨如何在高职计算机课程中利用共振法进行教学。

关键词:互动教学,教学节奏,共振教学法,知识内化,情境教学

参考文献

[1][美]帕克.帕默尔.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14: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艺术探究

教师应该结合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题材、课题类型等,合理安排教学节奏,同时充分考虑到初中生不同阶段的年龄特征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度调整教学节奏。

一、语言节奏

1 教师的语言要抑扬顿挫

富有音乐感的节奏性语言能给人以愉悦感。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除了要通俗易懂、准确、精炼外,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根据初中生的语速接受能力,有快有慢,快时亦清晰,慢时也紧凑;讲话的语调应高低起伏,突出某一问题时,可重音强调或变换语气声调;阐述完成时,语气要庄重、严肃、铿锵有力;表现宁静优美或者沉郁悲哀等基调时,语言节奏要慢。

整齐的句子激越,散句子舒缓;短句子激越,长句子舒缓。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使用长短句和排比句,附以多种修辞手法,调节语言节奏。

2 恰当使用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一种辅助形式,是一种极为微妙的沟通师生情感、强化师生联系的工具。适度运用体态语言,能调节课堂节奏,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神奇作用。例如,当学生回答问题有些犹豫时,老师一个坚定的眼神,一个微微的颔首,都能转化成巨大的能量,迅速地传递给学生。

二、内容节奏

1 突出重点,难易相间

每节语文课都有其重点和难点,我们在设计教学节奏时,宜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忌面面俱到,眉毛胡须一把抓。有的教师唯恐讲授知识技能时有所遗漏,所以不分主次,使整堂课平平淡淡。安排的内容要错落有致,分配时间要大体适当。重点部分详讲,浓墨重彩;非重点部分略讲,轻描淡写。难点部分详讲,或找准文章难点,减少坡度,精心点拨,有的放矢;容易懂的部分略讲,或者让学生自学感悟,做到难易相间。

例如,学习《背影》一文,“南京送行”部分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上课时,紧紧抓住描写父亲背影的词语,深入分析,重锤敲击,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其余内容则三言两语一带而过。至于课文的字词、段落划分等内容,则留给学生自己阅读、思考、整理。

2 波澜起伏,层层推进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是白居易赞赏琵琶女的高超的弹奏技巧的诗句,正因为“大弦”与“小弦”的音色特点相异,“大弦”与“小弦”交错使用才让人销魂与陶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内容安排上也要有“密”有“疏”,疏密结合,营造波澜起伏、层层推进的气势。若内容过于松散,则学生情绪会松弛,注意力容易分散,若内容密度太大,则学生精神会由于长时间紧张而疲劳,事倍功半。张弛有度,疏密相间,才能保持学生旺盛的精力,更好地接受信息。教学中,讲授、讨论、思考、提问、练习、课件演示等各种推进手段要灵活运用。

例如,学习《看云识天气》时,笔者引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引入新课,绘声绘色地介绍“看云识天气”方面的经验,学生对笔者“渊博”的学识、精彩的描述能力羡慕不已。在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后,再组织学生阅读。阅读时变换不同的形式,同时提出思考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使他们能全身心投入。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并就学生的反馈进行拓展与延伸,将学习进一步引向深入。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质疑和互相释疑。

三、情感和思维节奏

月有阴晴圆缺,海有潮起潮落。学生的思维、情感也应起伏有致。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每篇课文都融入了作者的感情。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形成鲜明的情感节奏,就可使文章的内在情感得到充分外现,使学生在感情的律动中融入作品,使课堂教学产生最佳的艺术效果。合理安排思维的“张”与“弛”,创设教学高潮,使教学过程形成节奏,以增强感染力。有时采用比赛、抢答等活动形式和使用紧张、急促的语言造成紧张的课堂气氛,有时运用游戏、故事、歌谣等活动形式和使用活泼、幽默的语言使学生心理轻松、愉快。总之,要做到“张”与“驰”交互有致、有度,才会使课堂教学活动产生韵律美。

四、动静节奏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有动也有静。学习活动中,思考、朗读、叙述、回答、讨论、操作等都需要学生“动起来”,即动脑、动手、动口;默读、沉思、倾听等都需要学生“静下来”,集中注意力。

上一篇:收楼注意事项下一篇:企业五一晚会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