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节奏

2024-05-15

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精选十篇)

语文课堂教学节奏 篇1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师威信,课堂节奏,语言工夫

古人云:“文武之道, 一张一弛。”中国国画布局历来提倡“疏可走马, 密不透风”, 课堂教学亦应如此。要想使一堂课成为一首动听的乐曲、一出感人的戏剧, 教师就应精心设计课堂结构, 巧妙安排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时间, 灵活运用教学语言, 使课堂教学有张有弛、有展有收、有疾有徐、有疏有密, 像一首和谐的乐曲, 具有一种节奏美。教师应像乐队的指挥一样, 善于调节, 使课堂演奏出优美动听的曲子。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 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是语文课堂节奏控制的根本目标, 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那么, 新课改中我们应如何控制语文课堂节奏呢?

一、建立教师威信, 控制课堂节奏。

教师威信的建立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 所谓教师的威信是指教师具有让学生感到信服的感召力量, 可以理解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1. 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靠身正树立威信。

科任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青少年精神世界的雕塑家。建立教师的威信, 直接与教师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紧密相关。只有那些思想纯正、意识健康、道德优秀、品质高尚的教师, 才有资格赢得学生的衷心爱戴与依赖。良好的思想品质集中表现在热爱教育工作上, 只有热爱科任本职工作的人, 才能有强烈的责任感。言行一致, 以身作则是科任教师获得威望的一个重要品质。这样的教师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 尊敬老师, 上课时才能有效控制课堂节奏。

2. 有较高的业务修养, 树立威信。

“师之以存, 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 教书就是要教给学生广博的科学知识, 育人就是要培养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 让学生在心理上、生理上健康发展。马卡连柯说:“学生能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 但不能原谅教师的不学无术。”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要想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拥有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 必须有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 不断地用源头活水来充实自己, 丰富自己的知识。“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教师的学识是树立威信的最根本的东西, 是让学生信服的绝招和法宝。丰富的学识, 生动的讲述, 灵动的教法, 自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吸引力, 使学生无暇旁顾, 如沐春风, 自然就不会形成课堂纪律混乱的被动局面。

二、认真研究教材, 使教学内容和目标要具有科学性, 准确把握课堂节奏。

在语文课堂中, 教师要善于借助教学内容的节奏调节整堂课的节奏。教学内容的节奏指上课内容的详略、多寡、取舍、安排等。该讲多少信息, 含量和速度都应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 必须富有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感。在教学重点处应讲得多一点, 详一点, 速度稍慢一点, 方法更灵活些, 形成教学高潮。教学节奏快慢之间相互转化就会保证课堂教学节奏密而不疏, 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因长时间的紧张引起疲劳。教师应该积极分清教学内容和目标, 科学分配课堂时间, 对于教材的重点难点采取不同的教学节奏, 使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动脑筋思考、理解。实施这类教学节奏, 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伶官传序》一文时, 就可以根据文章内容较短小浅显的特点及高二学生文言文阅读的水平, 抛开文言教学开篇讲字词的传统习惯, “重锤敲打”地分析本文的人物, 而对文中的字词理解, 则可以引导学生看文后的注解, 并采取课堂提问方式解决。这样只需一课时的时间, 便可以完成教学任务, 而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课兴趣也会始终不减。

三、教师要有较深厚的语言功底, 调节学生情绪, 引导学生思维, 控制课堂节奏。

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表现, 要有较深厚的语言功底, 利用各种教学机智, 调节学生的情绪, 引导学生的思维, 从而控制课堂节奏。

1. 教学语言应有节奏感、幽默感。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有节奏感, 做到快慢适度, 疏密相间, 抑扬顿挫, 起伏跌宕。心理学研究表明, “机关枪式”的语言, “大辩论式”的语言, 会对学生大脑细胞产生超负荷刺激, 从而产生厌烦心理。还要按不同作品的基调调控教学语言的速度。内心情感变化平缓或感情色彩灰暗时, 语速要减缓;内心情感强烈或感情鲜明时, 语速就要加快。做到抑扬顿挫, 有波有澜, 有时慷慨陈词, 像飞流直下的瀑布, 有时娓娓道来, 像涓涓而去的溪流, 给人以无穷美感。这样才能吸引学生, 激发兴趣, 调控课堂节奏, 达到愉快教学的目的。

教师有幽默感能使学生在欢乐、愉快的笑声中获得知识。教师具备一些幽默感, 不仅能使课堂妙趣横生, 还能影响学生, 带动学生, 帮助学生消除长时间思维集中造成的疲劳感。语文教学语言幽默, 是指在保证课堂庄重严肃、科学规范的前提下, 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发人深省的典故等, 使讲授富有启发性。含蓄幽默的语文教学语言是耐人寻味的, 它能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丰富和补充语文教学内容。它有如宜人的春风, 拂得学生心智激荡, 乐得学生学而不倦。

2. 教师要有良好的课间过渡技巧, 开始、中间、结尾应浑然一体。

首先要善于开头。课堂的起始阶段, 就如同戏剧的开场锣鼓、说书人的开场白、小说的序幕, 教师要在一两分钟内, 用一种新颖的方式, 精练的语言, 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鲁迅的《药》的导语:“刚刚同学们感受到了纯情的翠翠, 体味了湘西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其实大师们都是写人的高手, 一代文豪鲁迅先生的笔下也大多是血肉丰满的人物‘药’我们见过很多, 有……可是在这篇文章里, 药又有什么特殊之处呢?作者为什么把它写入文学作品呢?”设计精妙的导语, 总是蕴含丰富的悬念, 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理, 一节课开好了头, 更要收好尾, 这样的课才是一节完整且高效的课。课堂教学的结尾就像赛跑时的冲刺, 教师不仅要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总结本课内容, 使之深深扎根于学生的脑海之中, 还要用艺术性技巧, 使学生对课堂内容回味无穷。如教学《离骚》, 在探究屈原究竟为何而死及这种死有没有意义后, 我用优秀文章《斯人已逝, 其美永存》和《用生命捍卫人格———壮哉》结束全文。这样的结尾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课文是美的, 还可以由此生发开去, 引导学生产生更多的联想, 让学生接触到比教材更广阔的世界, 进而充分体现“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 引导学生课后走进更为广泛的语文学习天地, 以便充分体现新课程要求, 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总之, 画了龙就要点好睛, 这样“龙”才能腾空而起。

另外, 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应发散学生思维, 有效控制课堂节奏。语文教师的设问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 使更多的学生都有被问到的机会, 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对答案置疑辨析。应该利用问题的系统性, 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设计阶梯式的问题, 不仅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当堂能积极思考, 而且给他们指出攀登的途径, 激励他们攀登的勇气。如我在教《翡冷翠山居闲话》时设置了如下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

(1) 通读全文, 说说“翡冷翠山居”的环境有哪些特点?

(学生基本能答道:环境之明净可人, 景致之美丽诱人。)

(2) 纵观全文, 说说“客居山中”的感受主要有哪些?

(根据课文学生也基本上能回答:尽情领略秀美的风景, 获得身心的自由, 认识自然, 获得精神的滋养。)

(3) 在其他地方能给人这样的感受吗?换而言之?

(大部分学生能答出:作者把自己的家、朋友的家、执事的地方说成是“大牢里的狱室”。)

(4) 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的家、朋友的家、执事的地方说成是“大牢里的狱室”?

(半数学生能答出:世俗总有拘束, 只有投身自然, 才能在片刻热爱间摆脱俗务, 获得纯粹的自由。这就是全篇的主旨。)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 控制教学过程, 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 把控课堂节奏, 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课堂教学节奏控制是一门学之不尽的艺术, 它是一个人教学造诣的综合体现。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 善于在动静相生、快慢交替、疏密相间、情趣穿插中找到合适的节奏, 掌控好整个课堂的教学节奏, 并要让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充足的学习精力,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掌握好它, 课堂教学将异彩纷呈, 学生求知的兴趣将更浓厚。

参考文献

[1]纪大海.论教学节奏.中国教育学刊, 2004.

[2]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3]陈传锋.微格教学.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

[4]乌美娜.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5]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学出版社, 2000.

[6]赵国忠.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略说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 篇2

请适当停一停你匆忙的脚步――略说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

文/田秀娟

摘 要:不久前,连续听了几节“同题异构”的语文公开课,教学内容是韩少功先生的散文《八景忆雪》。深有感触:张弛有度,应该是课堂教学节奏的一种境界,而这好像不仅仅应该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但是,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又怎一个“快”字了得?

关键词:课堂;节奏;张弛有度

不久前,连续听了几节“同题异构”的语文公开课,教学内容是韩少功先生的散文《八景忆雪》。文本选自课外,也无任何可以借鉴的所谓“参考资料”;尽管篇幅不长,但对执教教师还是对高一的学生而言,文本还是有相当难度的。因此,批文入境,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读懂文本,便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这里仅举其中的一例。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安排了这样五个环节:导入之后,首先是梳理文本写了什么;其次是抓住关键语句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再次是以前学生运用想象,将作者回忆知青生活的意象连缀成文;接着再分析知青岁月给作者留下了些什么;最后分析为什么文章要以“雪”为标题。

在这里,我不想对执教教师教学环节的`安排指手画脚,因为每一位执教教师都有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独到思考。我只是觉得,在执教教师安排的这五个教学环节中,前两个环节对于帮助学生走进类似的有一定难度的文本至关重要,理应投入更多的精力;而后三个教学环节,尤其是“连缀成文”的“知青岁月”,似乎不应该是教学的重点。但是,教师的教学脚步太匆忙了,对文本内容简单加以概括之后就去分析作者的感情,拎出几个词语分析了作者的感情之后就去“连缀成文”,然后是学生写作、朗读、评价……为什么不能在那些“有风景”的地方稍作停留并欣赏一番呢?

但我想,不能仅止于此,还应该再适当地停一停我们匆忙的脚步,因为这里大有“风景”可以欣赏:“过去的八景”是怎样的情形?“现在的八景”又是怎样的光景?那作者想象中的、现已成为现实的“未来的八景”呢?这样,文本就得到了有效的梳理。而且这样,我们也就理解了很多人感到十分困惑的文本的第一自然段――“由于移居海南,已经多年没有见到雪了。这次回乡探亲,刚下飞机时雪刚飘起来,进得城来却已经满目皆白,汽车爬到一个斜顶时突然力不从心,手刹、脚刹及大轰油门全不管用,车上人来不及跳车,只能眼睁睁地随着打横的车子向后滑――幸好身后还没有悬崖。”――其对于“八景”的变迁无能为力的比喻或象征意味不言自明。

缘此,我不禁在想,到底是什么让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脚步如此匆忙?时间所限,还是任务所迫?当然,实事求是地说,这两种现象都客观存在于我们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一个学期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就多达4本书(其中必修2册,读本2册),而整个高中阶段,仅语文教材的必修、读本、选修就多达数十本;即便任务相对较轻的高一、高二,仅以每周4节课的课时,去完成如此庞大的任务,也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放弃一些教学内容,要么加快教学的进度。对于前者,教师胆战心惊,不敢轻言放弃;于是,大多数教师就不约而同地走上加快教学进度之路。

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还有调控课堂节奏的余地,更有调控课堂节奏的责任。

尽管面对面广量大的语文教材我们无能为力,但我们还有选择的权利,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在“占有”的基础上去精心“挑选”,而不必面面俱到;试图全面出击,势必使语文课堂陷于疲于奔命的境地。

更为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我们也可以给语文课适当“减肥”,让语文课堂尽可能少地去承载一些语文以外的东西,尽可能少地安排一些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意义不大的环节,将课堂教学的时间真正用于刀口之上。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科学合理”依然是主旋律,该“讲”则“讲”,该“放”则“放”,“讲”的是精髓和未来,“放”的是皮毛与过去;该“张”则“张”,该“弛”则“弛”,该花时间停下脚步细细品味的,就要给足时间,不该浪费时间的,就要加快脚步,是为“张弛有度”。

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掌控好课堂教学的节奏。

参考文献:

[1]洪建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J]。广东:广东教育杂志社,(11):25.

[2]李宗骥。教坛新篇[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71.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节奏探析 篇3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许多种活动方式。从教师方面讲,有讲述、讲解、板书、分析、提问、朗读等等;从学生方面讲,有听讲、思考、提问、讨论、回答、朗读、作业等等。教师在组织语文教学时,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以使课堂教学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

一、控制量能,讲练结合

明末清初教育家颜元在他的《存学篇》中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并在他的教学实践中具体提出“讲”与“习”的比例,“用力于讲者一二,加工于习者八九”,这就保证了教学节奏的合理变化,也保证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是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学目的定位在知识传授上,而忽视了“人”(学生)这个根本,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统治地位神圣不可侵犯,学生只能臣服,绝对听从教师。由于教师站在主体地位,往往在台上“满堂灌”、“一言堂”, 学生在台下便成了一台无条件接收的“机器”,大部分学生缺乏“练”的机会,处于“静坐”状态,课堂毫无节奏感。我们知道,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从教育理论上来说,“发展”是不能给予或传播给人的,而必须由人自己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充分重视人的主观性、意愿和观点,必须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终于达到“自我实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重视学生这个根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多“练”的主动学习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练习”是个广泛的概念,可以让学生做口头“练习”,如自由朗读、大胆回答问题、大胆质疑等,更可以让学生做思维的“练习”、具体来讲,应从以下方面落实:

第一,鼓励学生做质疑问难的“练习”。古语于是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可见“知疑”、“质疑”的重要性。应鼓励学生把一个个问题提出后展开热烈的讨论,从而实现思想的交锋,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的情绪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学生的心理节奏也会与课堂的节奏统一起来。这样,使学生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在集体中解决,能解决的找到更便捷的方法、更圆满的答案。使学生从中体味到学习的乐趣,更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第二,鼓励学生做想象的“练习”。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和自由天地。语文教师应把握住这个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新奇幻化的自由天空里,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兴趣。

第三,开展“课前五分钟”的“练习”。让学生站在讲台上来,或演讲、或辩论,或介绍美文佳作以共赏,或介绍文学文化知识以供积累。由于学生课外提前准备,课内要说、要听、要写、要思,这样,充分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仅激活了课堂,营造了比较活跃的学习氛围,还使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发展,汲取了多方面的知识,培养了听说读写的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语文阅读课上,教师应在“精讲”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抛弃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这是保证教学节奏和谐的指挥棒。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立体地、全方位地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或指导学生高声朗读,或引导学生静思揣摩,或诱导学生质疑讨论,或启迪学生自学感悟。在这种布局和谐、节奏明快的动静交替过程中,学生的情绪有起有伏,时而表现如“铁骑突出刀枪鸣”那样热烈,时而又呈现“此时无声胜有声”那样恬静。学生始终保持思维活动的持续和情绪的兴奋。

总之,讲练结合,以“练”为主,从时间上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主动去听、去说、去读、去写、去思,让他们充分“动”起来。这样,不但能将静态的知识化作清冽的甘泉,沁润到学生的心灵中去,而且这种静态美与流动美的有机结合,还能消除学生的单调感和倦怠感,使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为学生构架起一座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的立交桥。

二、调整节奏,适时板书

教师的板书活动也是调整教学节奏的重要手段,不容忽视。它能从视觉上刺激学生,增加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这种信息渠道的有机转换,会带给学生心理和行动的变化,使学生由听到看,由听到写,或边听边看边写。也就是说,教师可通过板书引导和控制学生,使整个教学进程保持适当节奏。当然,关键是把握板书的时机,根据教学需要而定。先把整个重点内容板书再讲解内容或先讲完再板书。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的流程和教学的效果。最理想的应是板书与教学语言密切结合,边讲边写。这样,配合紧密,可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文思路、教师思路和学生思路合拍共振,使教学节奏更为自然和谐。当然,也应该讲究板书的频率和书写的速度,频率过大或书写过慢,都会影响整个教学的节奏。

放慢语文教学的节奏 篇4

一、儿童语文“慢教育”的内涵与依据

在语文教育中提倡“慢教育”, 旨在让儿童对文本言语有更多的感受,对文学经典有更多的涉猎,对文本思想有更深的体悟,习作时有更多的空间,对语文世界有更多的了解。所谓“慢”,是拉长儿童对文本的感悟过程,延长儿童对文本的体验过程,放慢儿童对文本的思考节奏,让儿童对文本进行充分的感悟、体验、积累。“慢”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过程。在这里,“慢”不是教学效率低下的表现,而是把感悟、体验文本的过程让给儿童,是语文教学的智慧觉醒。“慢”同时也是对儿童学习的宽容,正所谓“教师站在下一个路口等孩子”。语文教学只有放慢节奏,儿童才能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咀嚼、品味、欣赏、领略。

1.语文的学科特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慢”。

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让儿童习得字词句。在这里,儿童不是简单地记忆与书写,而是需要对词语内涵进行真正的感悟。对文本内涵的揭示同样也不是简单的“贴标签”,背诵所谓的“中心思想”“文本表现”,而是需要儿童用心去体验、去感悟。文本的内涵与思想意义不是儿童简单地用嘴说,而是需要体验,甚至践行。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过程。

2.学生的儿童特质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慢”。

儿童意味着发展的可能性,儿童的学习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儿童主体不断内化、不断提升。儿童的年龄特征、心理特质、性格特点等都决定了语文教育不能追求一步到位,而应循序渐进,否则会欲速则不达。语文教学必须从儿童的潜质发展出发,从儿童的学习需要出发,从儿童的接受能力出发,从儿童的心理特质出发,引领儿童学习“真语文”“实语文”,让儿童在语文学习中“稳扎稳打”。

二、儿童语文“慢教育”的实施

根植于语文学科特质和儿童特质的“慢教育”是儿童的一种理性学习、快乐学习,它让儿童在学习中自我探求、自我学习。这是一种“让学”,让儿童主动学习。

1.语文“慢教育”,要让儿童自我体悟。

语文教育要真正基于“儿童立场”,就必须充分调动儿童对文本解读的主动性,让儿童对文本解读自我体悟。文本解读需要“文火”,需要儿童慢慢体悟。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常越俎代庖,将教学参考书上的文本分析直接“教”给儿童,但这是儿童主体的思考吗?教学《清平乐村居》(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当孩子们读出诗歌中的喜悦之情、家庭和融之情后,笔者不惜花费时间,着重向孩子们介绍了作者辛弃疾的诗歌创作背景,并让孩子们将文本与背景联系起来,自我体悟。孩子们认为,诗人看到“翁媪”一家是喜的,但诗人更多的是想到天下是“乱”的,于是喜中有忧。至此,孩子们才能体会到诗人复杂的内心:诗人是“忧”的,是“怒”的,是“悲”的,是“忧后有愤”“怒后有悲”。

2.语文“慢教育”,要让教学自我生成。

语文教学不是机械的、线性的教学过程,而是一种“未知的旅行”。在这个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收获意外的惊喜,这是文本解读发现的喜悦。在这里,儿童的情感之弦被无形地拨动,思想之花悄悄地绽放。教学《月光启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笔者进行了充分的预设。在课堂上,笔者让孩子们读文本中的两首歌谣:“月儿弯弯像小船 , 带俺娘俩 去云南……”,有孩子打着明快的节奏。于是,笔者顺势捕捉这个教学资源,让这个孩子朗读,并组织孩子们讨论:文本中的母亲唱这个歌谣是不是这个味道?孩子们热烈讨论。有孩子认为,这样太明快了,书上说像三月的和风,如婴儿的手拂过脸颊,柔柔的。有孩子认为,这样太硬了,书上说像小溪的流水,柔柔的,汩汩流淌。笔者再一次让孩子们朗读,于是教室里飘荡着三月和风般的朗读声,课堂沉浸于月夜的美妙中。

3.语文“慢教育”,要让思想自发活跃。

北京师范大学著名学者肖川先生曾经深刻地指出:“课堂上的‘问题’多了,但独立、深刻而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少了。”语文的“慢教育”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放飞儿童的想象。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一个孩子抓住文本中描写天游峰的句子质疑:“天游峰这么高,老人真的不累吗?”于是,笔者放慢教学脚步,组织孩子讨论:老人累不累?有孩子认为,老人年岁大了,肯定累;有孩子认为,老人身体硬朗,不觉得累;更有孩子认为,老人身子累心不累……孩子们在多元的思辨中,不仅读懂了老人的精神品质,更在无形中受到了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

语文课堂教学节奏 篇5

摘 要:语文课堂应该是最能显示人性美的课堂,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应该沐浴着人文之光。

关键词:语文;课堂;节奏

语文课堂应该是最能体现人性美的课堂,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应该沐浴着人文之光。我秉持这样的理念,执教我的课堂,相信语文课应该流动爱的节奏。

一、借助影视音乐,打开思考人性的豁口

影视与文学似孪生姊妹,不可分离。恰当的援引,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经典影片同经典文本一样,会让接触到它的人心灵都为之震动。而影片较之于文学,还有着比文学更优越的地方。即它可通过影像媒介去构造审美世界,探求人类心灵深处细微地悸动,这往往是文字媒介所难以企及的。

在教学《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我陪着学生花了两个半的课时去观看了影片《美丽人生》。从一开始与学生一起欢笑,到最后和学生一同流泪。这部影片我看了不知道多少遍,但每次看都要流泪。人生本应如此美丽,但为何最后竟让人心碎不已?美丽人生的破碎,就是当时那个时代的大悲剧。学生从中真切地感受到奥斯维辛让人战栗的缘由,真切地理解了为什么罗森塔尔要说“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有位思想家曾说过:“奥斯维辛之后,我为自己是一个人而惭愧,因为我从来都不知道人是这样一种罪恶残暴的动物。”人性的.善与恶,在一部影片里竟然能这样突出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它所引起的思考,是一篇文字所无法替代的。这部影片不仅为学生阅读课文扫除了时代背景的障碍,还为学生打开了一个思考人性的豁口。

音乐对人性有塑造的作用。《论语》中早有提及:“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人性最终的达成,是靠音乐的。孔子曾强调过音乐有教化作用。著名影片《音乐之声》《放牛班的春天》均可作为孔子这一理论的注脚。音乐没有国界,也说明了音乐是高于语言的一种交流媒介。因此,在讲解诗词曲赋时,若引入音乐来营造气氛或加深理解,均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在讲授《诗经》时,我推荐学生欣赏了《诗经·小雅·蓼莪》《诗经·郑风·子衿》等音乐。《蓼莪》音乐十分悲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回环往复的乐音,将一曲孝子之歌烙印在每个人的心坎上。《子衿》音乐是哀怨而美丽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短短三句,一唱三叹,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二、巧妙迁移知识,拉近师生距离

和谐的师生关系,被看作是良好教学的基础。其实,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巧妙地迁移知识,就能很快拉近师生的距离。

比如,我在讲《奇妙的对联》这一课时,我结合历代绝妙的楹联,在讲解完对联的几大常识之后,留下一些时间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作一副镶字联,将同学或者自己的名字镶嵌进去。学生们左思右想,直呼太难了。后来,我就让学生回家慢慢想。第二天,学生依然没有提交一副对联上来。我就在黑板上写了两副:“欲创千秋伟业,需怀百世豪情。(伟豪)”“为社稷竭忠尽智,修德行见贤思齐。(忠贤)”。当我将这两位学生的对联一写出,学生惊叹连连,热烈鼓掌。然后纷纷叫着自己名字,求我也给他们写一副对联。于是,我又写了几副:“为理想何辞路远,济沧海直挂云帆。(远帆)”“晨兴夜寐不畏路途艰险,露往霜来定得鲜花满园。(晨露)”“慧眼识英才非你莫属,文章传千古舍我其谁。(慧文)”“不怕山高路远矢志不移凌绝顶,哪管荆棘遍野成竹在胸键其门。(凌键)”“万水千山相隔阻,不怕!鲲鹏展翅九重天,牛吧?(万鹏)”等等。每写出一对,学生就热烈鼓掌。然后就纷纷询问老师是怎么写出来的。于是,我就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对联创作时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对联常识上说的那几条,而且还要考虑将自己对同学名字的解读和对同学的美好祝福融入其中。当然,还要运用到一些成语典故等等。写了几幅对联之后,学生创作对联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学生每创作一幅对联,我就赠书一本。课后,那位叫伟豪的学生拿了一句给我看:“挥毫间,愁情似海出,舞文弄墨。”他说他想了好久,想不出下联,向我求下联。后来,我给他的下联是:“落笔时,才思如泉涌,纵横捭阖。”还有学生给我下联让我对上联:“三分天下,国之栋梁,演人间世家,义字当先。”我对的上联是:“百思不解,年也荒诞,孤几代灵魂,独此一镇。”并跟学生推荐了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豪的代表作《百年孤独》,这部记载了马孔多镇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故事的书。

教师的语文功力,偶尔显摆一下,还是极有好处的。学生会发现,我们的语文老师好厉害,从此就死心塌地跟着你学语文了。

三、关注课堂细节,文字承载情思

语文教师只要具备足够的人文情怀,就一定能够很有人性地驾驭课堂。

在教《优美的汉字》一课时,我带了十大著名书法家作品全集到班上,一本一本翻给学生看,怀素的、王羲之的、欧阳询的、柳公权的等等。因为自己喜欢书法,楷、行、篆、隶均非常喜欢,也收藏了一些书论。因此,介绍起这些书法家作品时,难免洋溢着珍爱之情。但就在我述说着汉字如何具有与众不同的美时,我留意到一位来自新疆的学生一直在埋头书写着她的维语。我想,一定是我在讲我自己的母语时,她在想她的母语。我说,每个热爱自己民族的人,一定都会说自己的母语最美。都德不是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吗?接着,我就请那位学生在黑板上板书她最喜欢的文字。她从右到左,非常熟练地书写起来。学生虽然没看懂,但是都热烈鼓掌。等她写完之后,我轻声问,能翻译一遍吗?她摇摇头。那大意呢?她回头补上:想家。笔一落,掌声更热烈了。我不争气的泪又要掉下来了。这些来自新疆的孩子,真不容易啊。我不会写这么美丽的维语,就将我的书呈上,让那个孩子写在我的书本上。于是,她非常认真地帮我写上了。真心地感谢她。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 篇6

一、教学时间的节奏变化

一堂课就像一出戏一样,既要有使人平心静气的舒缓场面,也要有使人紧张振奋的高潮。就是这种平缓与高潮的交替出现,才能扣人心弦,产生真正的节奏。课堂中,如果整个45分钟都是一板一眼、四平八稳、慢条斯理的舒缓气氛,学生必然感到索然寡味、无精打采。相反,如果整节课都是激情洋溢、精神振奋,学生也会因过度疲劳而思维抑制,教学效果也将适得其反。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根据不同的课型调整好时间的分配,巧妙地把课堂气氛由平缓推向高潮,又由高潮逐步转入平缓。使学生时而紧张,时而舒缓;时而迷惘,时而惊叹;时而兴致勃勃,时而惴惴不安。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使得我们的教学最优化。

二、教学内容的节奏变化

一节课,如果只讲不练或只练不讲,只读不议或只议不思,那么要么教师唱独角戏,要么学生“大闹天宫”,课堂教学目标难以完成,课堂练习效率便无法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调动不起来。因此课堂教学要将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听说读写合理结合,形成课堂教学的节奏美。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像根弦,我们要求学生绷紧这根弦,但又不能长时间地让他们处于这种状态,否则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他们会很被动,并会限制他们的思维。理想的状态是有张有弛,形成紧张而又活泼的课堂气氛。

例如学《凡尔赛宫》一文,上本文之前,请学生查阅有关凡尔赛宫的资料,上课开始,先让学生交流自己所查资料,用投影仪展示出凡尔赛宫的有关图片,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齐读、有自读、有默读,谈个人对文章的理解和心得体会,老师作适当点拨。同学再读课文,找出文章的关键语句,细细品读,讨论,这样既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又把握了文章的内容。最后时间写150字左右的导游词,来介绍我们国家的故宫博物院。

三、教学语言表达的节奏变化

语文教学语言的节奏要求教师在发声上做到吐字清晰,明亮流畅,语调注意抑扬顿挫,高低有别,强弱迥异,语速讲求缓急快慢,变化有致,从而使课堂教学语言富于音乐节奏美。

课堂教学的展开和推进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据此,就有导入语、讲授语、过渡语、提问语、小结语等。在教学过程中,新鲜有趣的导入语,天衣无缝的衔接语,动静交错的体态语和耐人寻味的结束语等交错出现,从而显示出不同层次的语言节奏。

如上《蓝蓝的威尼斯》这篇文章,我就查了很多资料。我设计的导入语是:现在正是下午的第一节课,同学们也许还有点困,要不咱们先放松一下,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伴着优美的音乐,飞向蓝蓝的亚得里亚海,去欣赏海上明珠威尼斯的异域风情。在海风的吹拂下,相信大家的精神一定也会振奋起来了。初到威尼斯,我们不妨先谈谈各自对威尼斯的印象吧。本文结束语我是这样设计的:蓝天碧海、典雅繁华和谐幸福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一起构成了蓝蓝的威尼斯,让我们在著名的威尼斯船歌《桑塔露其亚》的音乐声中再次领略它的独特魅力。结束我们的威尼斯之行。在有声有色的课堂中学习,学生更易于投入到课堂氛围中去。在教授《醉翁亭记》第一段结束后,我是这样设计衔接语的:文章第一段写太守被这里的山水所陶醉,那么这里的山水到底有何景让太守如此心动呢?读了课文第二段答案不言自明。

四、教学氛围的节奏变化

氛围节奏即课堂教学中的冷与热的交替。知识教学是冷,趣味教学是热;理性分析是冷,激情表达是热。纯知识教学易造成枯燥乏味、沉闷窒息的课堂氛围,而趣味教学则能活跃课堂氛围,但要想在每一节课中时刻保持趣味教学,这也是不可能的事。一般地讲,有些知识教学能与趣味教学相结合,而有些知识教学则不能。因为这种结合必须是自然的、合理的,而不能是牵强附会的。总的来说,现在的课堂教学是知识教学多趣味教学少、理性講解多激情表现少,换言之就是冷的多热的少。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强调趣味教学。趣味教学不应生造,而应从教材中去发掘,从教师的知识和经验中去开发,从知识的联系中去发展,从师生的情感和心理感受中去构建。

开发高效的语文教学节奏 篇7

在语文教学上又该如何挖掘语文课堂的高效呢?把握语文教学节奏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把握好语文教学的节奏, 这不仅可以体现教学内容的全维度, 更重要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能在课堂节奏中体现高效,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努力:

一、追求错落和谐的教学节奏, 在问题的全维设计上激发学生的兴趣

语文教学的节奏追求整体之美。就如一盘围棋, 它不能仅关注某些局部环节, 而应综合考虑, 全面安排。将各要素搭配合理, 穿插得体, 衔接自然, 融洽统一, 以构成整体节奏的和谐美。为了能体现这种语文教学的全维度, 在教学中应艺术地设计“主问题”。所谓“主问题”, 就是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设计到位的主问题, 能够轻便有力地牵动对全篇文章的整体感知、整体理解和整体赏析。

由于每个“主问题”都要牵动学生的思维, 于是教师的讲析就可以转化成对学生讨论的点拨、评点、与学生的对话以及学生对活动成果的精彩小结。再者, 如果一节课中分层次地出现几次“主问题”, 就必然出现几个教学“板块”, 这又使课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那么, 怎样设计主问题呢?可以着眼于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分析课文、欣赏课文、探究课文的角度来进行主问题设计, 也可以多元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多侧面地分析人物形象、多角度地品析文中的美点妙要、多板块地积累文中的语言材料、多手法地对课文内容进行“再表达”的角度来设计主问题。

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分析人物形象时, 可设计三个“主问题”, 按一定的时间顺序提出。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 从不同的角度实现对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

1.你心中的侠士是什么样子?你认为鲁提辖是侠士吗?

2.文中哪些语句表明了他是名侠士?试作简洁的分析。

3三拳打的到底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行为?

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对牵动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 提高学生品读的质量, 凝聚学生的阅读注意, 加深学生思考的层次,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能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实现与文本共舞。由此可见“主问题”的设计, 是体现语文教学全维度的重要方法。优秀的“主问题”可以使课堂错落有致, 节奏鲜明。

二、注重梯形的内容安排, 在亦张亦弛中启发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认知是由低到高发展的, 教学内容的安排也应随学生的认知呈阶梯状展开。当学生的思维没启动时, 课文读完了也没什么感觉, 此时教师所安排的教学内容和问题设置就是个“把手”, 帮助学生一步步走进文章。教学活动信息量在此时是“疏”的, 问题的设置更侧重激趣与引导。这样能使学生心理压力变轻, 给人舒缓、轻松的感觉。

随着课文的层层深入, 教学的信息量将逐渐变密。设置的教学问题将呈梯形展开。此时的问题, 更侧重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梯形的教学内容安排中, 形成逻辑思维, 获得更多的信息量。这种梯形内容安排, 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 保持旺盛的精力。所以, 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区分详略并进行合理组合与布局, 讲究信息的疏密相间, 错落有致。

同时语文课堂教学的速度要因课堂内容而定, 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要从整体节奏上做到有效控制, 使其速度快慢交替, 此起彼伏, 形成有规律的变化。速度过快, 则会使学生思维紧张疲劳;速度过慢, 会使学生思维松松散散, 厌倦无聊, 思维涣散, 索然少味。例如, 赏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 对于诗歌翻译与主题, 学生在诵读后就能很好的理解和概括, 所以可以讲得快些。将时间留出来, 用慢节奏来进行名句的赏析, 使学生通过充分的思考与分析体会到此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 如果没有美, 没有艺术, 那是不可思议的。”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多为名家名篇, 大多文质兼美, 含有丰富的美育因素, 内容上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心灵美、情感美, 形式上则有结构美、节奏美、语言美。语文教学就是利用这些美的因素, 在抑扬有致, 波澜起伏的节奏中引领学生去体会汉语言的美, 沐浴到汉语言的光辉, 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会思考, 最终提高素质。

参考文献

[1]李炳亭、褚清源.问道课堂:高效课堂理论与方法的26个追问.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1 (04) .

[2]魏红闯.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升学指导报, 2008 (06) .

浅谈语文课堂的节奏控制 篇8

一、注重课堂语言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张弛适度

1.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控制教学语言的轻重缓急和张弛适度

一般地说, 讲解教材的重点和比较深奥抽象的内容, 应放慢语速, 增强音量;如果是浅近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 应加快语速, 放轻音量。表现急切、愤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 可用快节奏的语言;表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调的内容, 可用慢节奏的语言。

2. 讲解语言要张弛有度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语言不是蜜, 但能粘住学生。”一堂课, 教师讲得张而不弛, 必使学生一直处于紧张状态, 产生兴奋抑制, 疲劳困顿。反之弛而不张, 学生则一直处于松弛、抑制状态而听力分散, 精神怠惰。只有紧张之中见松弛, 激越之中显舒缓, 张弛有度, 节奏分明, 学生才能保持浓厚的听课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 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 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可见美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教师教学语言的美, 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 另一方面来自教学语言中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交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这种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的教学语言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 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直接影响。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 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 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所以, 必须加强语言调控, 讲究对教学语言的巧妙编排与合理组织。

二、课堂教学内容安排的节奏要难易相间, 深浅适度, 快慢得当

1. 注重课堂结构的起承转合, 内容安排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教学活动的结构安排也是构成教学节奏的重要因素, 所以, 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区分详略并进行合理组合与布局, 讲究信息的疏密相间, 错落有致。一般说来, 重点难点要重推敲, 要学生精力高度集中, 积极思考, 次要问题轻轻掠过, 简洁明快, 安排难易深浅适度, 学生才能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安排好课堂的起承转合, 有引入、新授、突破、练习、总结, 这就要求在课堂中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2. 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机组合, 调控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

一堂语文课, 从教师方面讲, 有讲述、讲解、板书、分析、提问、朗读等的结合;从学生方面讲, 有听讲、思考、提问、讨论、回答、朗读、作业等相间。在教学设计上必须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 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 以使课堂教学动静相生、快慢交替、疏密相间、情趣穿插的节奏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 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 保持注意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 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 使之有动有静, 动静结合, 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在整堂课上, 学生的口、手和脑并用, 注意力和思维态势张弛有间, 动静结合, 节奏分明, 因而学生一直表现出旺盛的学习积极性, 讲练结合, 以练为主。

3. 恰当的板书也是调整教学节奏的重要手段

教学板书是教师的书面语言, 它从视觉上刺激学生, 增加了信息接受的渠道。这种信息渠道的转换, 会带来学生心理和行动的变化, 使学生由听变看, 由听变写, 或边听边看边写等。就是说, 教师可通过板书引导和控制学生, 使整个教学进程保持适当节奏, 这里的关键是把握板书的时机。实际教学时, 有的教师是先把整个内容讲完再板书, 或者先抄好板书而后讲内容。这样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的流程和教学的效果。最理想的应是板书与教学语言密切结合, 边讲边写。

三、利用教学辅助手段调控课堂节奏, 适时呈现, 恰到好处

1. 利用多媒体手段, 恰当控制课堂节奏

使用课件、录音、观看视频、实物演示等手段调控课堂教学。“节奏是音乐的命脉”, 容易激起情感的涟漪, 能使学生迅速转换原有的社会角色面目, 接近或投入特定的文学境地, 陶冶人的情操。

2. 利用活动控制课堂节奏

从素质教育实践论角度理解, 教育以“育人为本”, 要面向全体,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 全面发展素质, 而主体通过亲身参与、亲身活动、亲自实践获得的经历、体验、感受对素质的形成, 提升和完善至关重要。因此, 通过活动课, 系统地为学生创设立体参与环境, 创造了多元的参与,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优化课堂节奏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 篇9

一、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机组合

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 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 保持注意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 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 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 使之有动有静, 动静结合, 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如学习《孔乙己》一文, 第一步用讲授式, 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及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 理解和把握的导读提示。第二步运用练习式。一是填表对比分析孔乙己两次出场的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变化, 引导学生把握孔乙己这个形象的特征及意义;一是完成课后练习, 体味该文语言精练、深刻、含蓄的特色。第三步运用讨论式, 思考讨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 把握小说的主题。这样安排, 整堂课讲练结合, 动静相生, 表现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节奏变化。

板书也是调整教学节奏的重要手段, 对此应给以足够重视。教学板书是教师的书面语言, 它从视觉上刺激学生, 增加信息接受的渠道。这种信息渠道的转换, 会带来学生心理和行动的变化, 使学生由听变看, 由听变写, 或边听边看边写等。就是说, 教师可通过板书引导和控制学生, 使整个教学进程保持适当节奏。这里的关键是把握板书的时机。实际教学时, 有的教师是先把整个内容讲完再板书, 或者先抄好板书而后讲内容。这样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的流程和教学的效果。最理想的应是板书与教学语言密切结合, 边讲边写。

二、注重内容安排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教学活动信息量的疏密也是构成教学节奏的重要因素。信息量的疏和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 疏给人舒缓、轻松的感觉, 密则使人感到急促和紧张。密而不疏, 会给人以堆积感。学生长时间紧张, 容易疲劳;如果一味地疏而不密, 则会使学生情绪过于松弛, 注意力难以集中。只有疏密相间, 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 保持旺盛的精力。所以, 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区分详略并进行合理组合与布局, 讲究信息的疏密相间, 错落有致。一般说来, 重点难点要重锤敲, 要学生精力高度集中, 积极思考, 以体现一个“张”字。学生易懂的非重点内容, 则可在“张”中体现一个“弛”字。张而不弛和弛而不张, 都是不讲究节奏美的表现。只有在紧张之中见松弛, 激越之中见舒缓, 学生才能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三、追求教学节奏的融洽统一、整体和谐

调整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的几点策略 篇10

教师的讲解、提问的设置、学生的活动、内容的安排、进程的快慢等都要把握好节奏, 或委婉细腻, 如微微行云;或慷慨激昂, 似疾风骤雨。该长则长, 该短则短;宜整则整, 宜散则散;应讲则讲, 应练则练;适严则严, 适宽则宽;当快则快, 当慢则慢。从而使课堂教学难易有序、张弛有度、错落有致, 给学生以美的艺术享受,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将学习的效率提到最高。

音不准, 进而影响听音准确性。又如, 由于缺乏对连读、弱读、重读、浊化及爆破等语音知识的认知, 学生不能适应听力材料里快速语流中的音变现象, 在听音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假听”现象。其次, 词汇量的贫乏和语法知识的欠缺也是造成听力障碍之一。在听力过程中, 遇到一两个生词是不可避免的, 听力理解并不是必须要听懂每一个单词和细节才能理解文章内容, 只要忽略不懂的生词, 能抓住文章大意就已经达到要求了。但是如果学生的词汇库存严重不足, 一个句子里面出现若干个不知道的单词, 势必造成学生的听力理解困难。而对于语法知识, 现在大多数的非英语专业学生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语法体系, 不熟悉基本的时态、语态、句式, 常常忽略了语法在听力过程中的作用, 经常在最后答题中犯一些语法错误。再次, 生活在中国的学生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语言行为和宗教信仰缺少深层次的了解, 这种情况影响着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从教的方面来看, 由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教师一般只局限于将课本中的听力部分讲解完, 很少花时间对学生进行听力技巧的传授和相关的专项训练, 同时教师也不会花大量时间与精力扩充课本以外的听力材料。此外, 很多教师的教学形式单一, 即学生听几遍教师再逐句讲解告知学生问题答案。由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基础普遍不好, 面对枯燥的内容, 单一的教学方式, 势必导致学生丧失对英语听力的学习兴趣。

二、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对策和方法

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过程中既然存在以上的诸多问题, 那么我们该如何帮助学生减少以至解决问题, 帮助教师改良教学方法, 有效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呢?笔者建议从以下几点着手:

1. 夯实语言基础

俗话说:“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任何事情都要从基础做起, 只有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才会有完美的结果。不难发现, 听力理解是一项高度复杂的心理活动, 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语音、词汇、语法和句法等相关知识对听力材料进行反应和理解。因此, 打好语言基础关是学生提高听力的关键, 面对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基础不扎实的现象, 大学英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指导。例如, 在语音方面, 对于刚进校的大一新生, 教师可以花一周的课时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音知识, 向学生系统介绍国际音标, 讲解正确发音技巧, 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重读、弱读、同化、连读、英美发音差异等现象。此外, 在词汇方面, 介绍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词汇记忆方法来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同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巩固语法知识, 使学生对语法规律有全面、深入的了解, 从而促进听力理解的提高。

2. 多元化教学

教师在听力教学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避免单一死板的教学方式。例如合理使用网络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工具加强听力训练, 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计算机和网络辅助教学已经显示出其独特优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听力材料, 设计形式多样的听力教学活动, 通过多媒体, 给学生播放幽默生动的小

以下是本人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 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做的一些简单的尝试。

策略之一———教学内容“详”和“略”结合的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传授的多与少, 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完整地构建知识的精华, 教师讲得“面面俱到”详中又详, 不分主次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 就像小河流水平平而过, 无波涛起伏, 毫无疑问, 怎么能收到强烈感人的节奏效果。如有的语文教师, 不分文章的体裁, 都是从作者介绍、文章字词讲起, 然后段落结构分析, 总结中心, 最后归纳写作特点等, 千篇一律。因此说, 教师应从文章体裁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传授知识时必须做到突出重点, 克故事以及学生们感兴趣的新闻事件等, 在这种愉悦的学习环境下再向学生讲授相关的听力技巧, 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听力的积极性, 促进其听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当然, 仅凭有限的听力教学时间是达不到提高听力的目的的, 教师还可以运用任务型教学法, 结合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等教学工具, 进行课外听力辅导, 让学生自己利用互联网等各种方式收集资料练习听力, 通过课外的大量听音练习来提高听力能力。

3. 重视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在听力训练过程中, 教师应让学生经常涉猎一些欧美日常生活、文化教育、风土人情、传说、时事、科普等方面的语言材料, 多给学生介绍一些与西方国家及地区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 包括史地常识、习俗礼仪等,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增强他们对文化的理解以及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从而帮助学生减少听力过程中的语言文化障碍, 以顺利进行英语听力训练。当然, 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 教师最好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进行背景知识传授, 例如采用图片形式, 观看英文电影, 收听BBC、VOA英语广播等生动直观的方式, 不仅使学生开拓视野, 享受到语言的魅力, 了解了西方文化背景知识, 而且使学生提高了听的兴趣。

4. 强化听力技巧训练

听力技巧的掌握是提高听力理解能力的保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在获取主要信息、预测、猜词义等听力技能方面的培养, 指导学生在听音前浏览题, 做到有的放矢, 并根据环境、文化背景知识等对材料进行预测。教师可以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 通过大量的听力技巧训练, 逐步提高学生在捕捉关键词和重要信息方面的能力。此外, 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听音习惯。例如, 培养学生边听边记的习惯, 可以教授学生在记录时使用单词缩写、简写, 甚至一些符号等,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速记能力, 促进听力理解。

三、结论

大学英语听力是全面综合运用英语各项知识, 既要有较强的理论技巧, 又需要大量实践的一门课。因此教师应注意各种信息和反馈, 不断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 分析问题实质, 及时纠正, 加上主动进行大量听力的亲身体会经验, 这必定对教学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除了在听力教学问题上的不断修正改进提高之外, 教师还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要知道熟能生巧, 除了教师的引导, 学生还需要自己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大量练习。唯其如此, 才能达到提高大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 990.

[3]Under wood M.Teachi ng Li st eni ng[M].London:Longman, 1 989.[4]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 996.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服难点。重点内容要“浓墨重彩”, 次要内容“轻描淡写”。找准文章难点, 减少坡度, 难易相间, 精心点拨, 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有详有略, 详略安排得当。只有这样, 才能够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 富有节奏感, 那么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不言而喻了。

策略之二———教学容量“密”“疏”结合的艺术

语文课堂在教学内容上应该是有“密”有“疏”, 疏密结合。有的教师往往会担心学生不会, 在课堂上只“密”不“疏”, 一味盲目加大单位时间的教学量, “马不停蹄”地跑, 这个问题还未解决好, 那个问题又抛出了, 学生也只能“上气不接下气”地赶, 时间一长, 造成脑力劳动超负荷, 产生抑制, 效果会适得其反。也有的课堂教学“疏”而不“密”, 教师慢条斯理, 像温开水, 一步一踱, 一堂课能解决的问题非要拉长到两节或两节以上的课。如有一位青年教师讲授词性时, “副词”和“连词”本来只需10分钟能使学生弄懂弄会, 非要讲上40分钟才肯放心, 课堂松松散散, 学生的思维如“慢镜头”晃悠。由于刺激集中大脑皮层中的一个区域, 就会使大脑进入无兴奋状态, 思维停滞。故当语文教学进入最佳状态时, 要让学生精神抖擞, 或讲或辩, 或练或议, 或观察或参与, 使兴趣达到高潮。大密之后, 定要读之以小疏, 让每一个学生有回味再三的空间。要知道这里所谓的“疏”和“密”是就教学活动信息的密度而言的。有所谓“疏可走马, 则疏处不是空虚, 一无长物, 还得有景;密不通风, 还得有立锥之地, 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之说。为了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 更好地接受教学信息, 教师课堂教学信息的密度也应注意疏密相间。因为构成教学节奏的疏和密, 将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 (间隔大、频率小、速度慢) , 给人以舒缓、轻松的感觉;密 (间隔小、频率大、速度快) , 给人以急促、紧张的感觉。若密而不疏, 学生精神长时间紧张, 容易疲劳, 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 势必影响知识的吸收。而疏而不密, 知识和信息容量少, 学生情绪则会过于松弛, 注意力就难以集中, 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思维肤浅, 不善于动脑分析和解决问题, 学生的智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只有疏密相间, 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 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学习热情。

策略之三———教学速度“快”“慢”结合的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进度, 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来调整进行的频率, 做到准确把握好教学过程。速度如果过快, 则会使学生思维紧张疲劳, 造成“消化不畅”;速度假如过慢, 会使学生思维松松散散, 厌倦无聊, “营养缺乏”;速度如果平稳, 会使学生思维漫不经心, 索然少味。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要从整体节奏上做到有效控制, 使其速度快慢交替, 此起彼伏, 形成有规律的变化。例如在散文教学, 特别是名家的散文, 对散文的意境美、形式美、语言美, 讲授时节奏要相对慢些, 其他方面的知识则要讲得快点。而在说明文教学中, 就应该把弄清事物的特征、掌握说明文结构和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的语言作为重点, 此时教学节奏一定要放慢。所以说, 语文课堂教学的速度要因课堂内容而定, 做到抑扬有致, 波澜起伏, 有时像飞流直下的瀑布, 有时像悄然而去的小溪。这样才能吸引学生, 激发学生兴趣, 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上一篇:黄斑水肿治疗研究下一篇:央视公益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