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教学反思)

2024-05-13

优秀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教学反思)(精选18篇)

篇1:优秀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教学反思)

优秀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 ——优质课观后感

观摩了七位老师的优质语文课堂教学,如同经历了一次教学艺术的审美体验,是对自我教学的一次深刻的内省。感觉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就是一个激情的课堂,一个充满琅琅书声的课堂,一个目标明确的课堂,一个授人以渔的课堂,一个与文本深刻对话、咀嚼语言的课堂,一个师生之间睿智思辨的课堂,一个能启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一个能够善于引申联想的课堂,一个能让学生收获审美体验的课堂,一个能够升华学生情感价值观的课堂,一个能够碰撞出高潮的课堂。所有这些,在这些老师的课堂教学中都得到了体现。

第一,每位老师都能够根据不同的文本,设计出恰当的教学设计,根据文本类型,指点学生阅读鉴赏的方法,授人以渔,体现了新课标中培养训练学生自主阅读鉴赏能力的要求,帮助学生实现对同类文本的迁移阅读。如《雷雨》一文教学,首先就给学生明确了揣摩戏剧语言的方法,让学生抓住反复出现的词语,联系语境,关注用词的细微变化,借助舞台说明等,以此帮助学生迅速进入鉴赏的状态,利用方法导向进行自主的鉴赏,体会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有没有真情。

篇2:优秀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教学反思)

仁爱版英语教材不以语法项目为脉络,而是根据交际活动的需要将语言的功能溶于话题之中,并与语言、词汇、语法有机结合起来。教材以单元为单位,以功能为主线,以对话、阅读理解为主要形式,将各种语言项目穿插在多样语言活动中,针对教材的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通常采用五步教学法――复习、呈现、巩固、练习、综合探究。下面就这五个步骤谈谈我的教学反思。

一、复习

复习活动要超越以前那种只重视旧知识或前一天所学知识的复习,要运用结构教学的复习方式,由知识、方法、情感构成的一种立体信息的交流,我们要将学生学过的旧知识,本单元的新知识和其它各种元素交织在一起设计复习活动,由“浅”到“面”,让学生先用旧知识进行活动,尝试成功,再愉快地感受和体验新知识,最后学会运用新知识。例如:八年级上册Unit2.Topic2.SectionB教学目标是继续学习不定代词和不定副词的用法和讨论污染形式及其危害,所以在复习这个程序我先给学生展示多种污染的画面,然后进行师生问答互动

T:Couldyoutellmewhatkindsofpollutionwecanseearoundus?

S1:Somefactoriesproduceterriblegas.

S2:Thesugarfactorypourswastewaterintotheriver.

S3:Thefactorynearourschoolmakesmuchnoise.

S4:Peoplethrowlittereverywhere.

T:Doesanyonelikepollution?

S5:Noneofuslikespollution.

T:Shouldwedoanythingusefultoprotecttheenvironment?

S5:Yes,everyoneshouldmakeacontributiontoprotectingourenvironment.

用以上方式谈论污染,并使学生复习了不定代词和不定副词的运用,效果不错。

二、呈现

呈现在英语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它不是教师简单地把新内容逐字逐句提出,而是联系语境,有效地给学生呈现新的语言项目,我们的`方法有:

1、多用直观手段创设情景,可通过实物,画面等直观手段,加上教师的语言介绍或角色扮演,形成交际的模拟场面,显得真实、形象,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感知和准确牢固地记忆所学内容。

如八年级上册Unit4.Topic2.SectionA教被动语态句形What’sarocketmadeof?It’smadeofsteel.What’situsedfor?It’susedforsendingsatellitesorspaceshipsintospace时,我让学生带来火箭小玩具来呈现这些句型,并用教室里现有的实物进行介绍,效果不错。教Unit1.Topic2的人口问题,现在和过去环境和生活变化语言项目时,我采用图表和图片教学,教现在进行时可利用形体动作进行呈现,学生感兴趣,学习效率高。

2、采用对话交谈的方式介绍新语言点。

在教学中,我们可采用自然对话方式进行,师生之间有问有答,双向交流,采用对话方式,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已有知识,从而有助于加深理解和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在教九年级上册Unit2.Topic3.SectionB时,我与学生进行下面交谈引出新话题。

T:Wouldyouliketobeagreenerperson?

Ss:Ofcourse,I’dloveto.

T:Whatshouldyoudoifyouwanttobeagreenerperson?

S1:Weoughttoturnofflightswhenweleaveourclassroom.

S2:We’dbetterwalkinsteadoftakingabus.

S3:Weshouldusebothsidesofpaper.

通过对话,把“Givingadvice”的句型展现给学生。

3、多采用交际性游戏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用游戏的方式呈现语言知识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较难记忆的语言项目在轻松活泼的活动中得以掌握。如我们初一年教师在教描述人的外貌时找几个长相较有特点的学生让学生描述长相,其它学生猜这位学生是谁,学生积极性高,在娱乐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Heistallwithblackhair等句型。

三、巩固与练习

巩固通常为口头与笔头相结合的训练或练习。对一堂课所学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对语言运用是相当重要的。例如在巩固Unit4.Topic2.SectionC时,我先让学生用besurprisedat,once,nolonger,Therewillbe进行造句,然后在班上交流。接着组织学生讨论机器人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和问题,然后小组汇报,最后指导学生完成Part3的写作任务。通过多种方式的练习,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巩固运用。

四、综合探究活动

综合探究活动这一步骤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操作,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适合他们水平,又结合教材的活动项目,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给学生提供一个“模拟交际”训练的平台,为他们将来实际运用英语奠定基础。

如教完Unit2.Topic2时,我们在班级开展环保作文竞赛活动,要求学生以书信形式给市长写信,反映我市存在的环境问题,对环保提出几点建议。学生积极参与,因为内容源于学生生活又结合本单元所学内容,学生写起来得心应手,又有成就感,所有学生的文章都写得很好,我们让学生在班会上读自己给市长的信,对学生进行一次很好的环保意识方面的教育。

又如Unit3.,“Talkaboutwhatyouareallowedtodo?”的语言项目时,我为学生设计了下列探究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班级规章制度,组长记录,然后让学生把各组制定的班级规章制度在课堂上交流,并进行评价,最后布置学生课外写一份班级或家庭规章制度。教师通过批改挑选一些优秀作品贴到班级素质教育成果园地。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即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律能力,达到了良好的教书育人效果。

以上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得到的点滴反思,借此机会提出来与大家探讨,望每位教师结合自己与学生的实际实施教学,不断反思,不断进步,形成能发挥个人所长又行之有效的教学风格。

又如Unit3.,“Talkaboutwhatyouareallowedtodo?”的语言项目时,我为学生设计了下列探究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班级规章制度,组长记录,然后让学生把各组制定的班级规章制度在课堂上交流,并进行评价,最后布置学生课外写一份班级或家庭规章制度。教师通过批改挑选一些优秀作品贴到班级素质教育成果园地。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即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律能力,达到了良好的教书育人效果。

篇3: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反思一:课堂学习中真的关注过学生吗

不难发现, 尽管老师们的教学设计有创新, 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改变, 依旧是在跟着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原因何在?因为老师在潜意识里仍然关注的是教案, 关注的是唯一的标准答案, 总希望学生跟着老师设定的模式回答问题, 殊不知, 此教学正好把学生的学习引入了死胡同———为认同而学习, 为唯一答案而焦虑。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些看似正确、深刻、全面的标准答案, 实际上遏制了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作为智慧型的老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 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空,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自主的学习状态, 让课堂成为充满创造力的过程, 成为学生展示独特个性的过程。

反思二:学生是否真的在通过努力获取知识

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 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 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 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面对新的课程改革, 教师应当顺应时代的要求, 一改以往“我讲你听”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 并在疑惑中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老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好导向作用:首先, 要注重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 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其次, 要组织好合作学习, 老师作为学习中的一员, 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之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困难时, 老师不是大包大揽, 而是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真正的起到引领作用。

反思三:合作学习是否流于形式

目前, 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时尚。教学中, 大部分老师们一贯采用这种形式, 一堂课很热闹, 很精彩。从表面上看, 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但从实际的教学成效来看, 讨论时间给得不足, 学生还没解决问题就被老师止住安排下一个内容了, 合作学习显得浅显、零乱。

合作学习固然重要, 但老师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 选择有容易产生争论的、能激发不同思想的问题, 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思想, 碰撞中提升。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 流于表面浅层的讨论, 这样的合作还不如不要。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 通过相互启发, 共同探究, 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基础上, 再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 才能使他们提升能力,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反思四:教师在课堂中扮演什么角色?

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转变为知识建构的参与者、组织者。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 而应是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为此, 老师必须打破“教师中心论”, 创建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教学, 营造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 学生的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学习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新型的学习模式, 创设情景, 巧妙地提出问题, 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老师要放权给学生, 给他们思考, 质疑, 交流的机会。老师作为交流者、倾听者、建议者的身份 出现, 通过双向沟通和交流 , 真正扮演合作中“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

“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 更是一种师生关系。”对话交流的结果, 一方面是读出并体验作者在文中所传达的情感、意志、观念, 品味负载这一内容的外在言语形式;另一方面是读出自己, 以文本来观照自身, 从中受到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从而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篇4:语文课堂教学反思的反思

一、一读到底无所求

诚然,语文课堂少不了朗读,以读为主来设计教学亦不乏成功的先例。“读”在语文课堂上的作用是人所共知的:培养语感,熟悉内容,体会情感,分析形象……尤其是诗词的教学和散文的教学更是离不开朗读。但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读”占螯头的,比如一些说明文和议论文,就无需一读到底,一读再读。而且读的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有诵读、美读、品读、速读、分角色读、分组读、竞赛读等等。

读时还要注意目的与功效:速读有利于感知文本大概内容,美读有利于增强文本感染力,精读有利于品味语言,默读有利于思维训练,齐读有利于面向全体,分角色读有利于凸现人物性格,竞赛读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文本的需要和学生实际,恰当地选择朗读的方式。那种不管什么文体,不顾文章语言风格,不讲语文教学目的,不顾朗读效用,一读到底的做法是需要反思的,甚至说,是应该抛弃的。

二、品味语言表象秀

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语文课不同于其他学科课。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课,或者上成音乐舞蹈课,或者上成综合实践课的现象几乎没有了。这种“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的荒谬行为在反思中得到了纠正。语文课堂应该有语文味儿,而体现语文味儿的关键之一就是品味语言,于是语文课上品声一片。

在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将品味语言理解为对修辞的判断。在一次“教学能手”的比赛中,不少老师对《揣摩幸福》中的语句“有的人把雪中送炭嘘寒问暖当作幸福,这种幸福是常青的;有的人把饮水思源、知恩图报当作幸福,这种幸福是清纯的;有的人把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当作幸福,这种幸福是畸形的;有的人把朝三暮四、寻花问柳当作幸福,这种幸福是丑陋的……”停留在比喻排比句的判断上,句子的情味根本没品出来。幸福观的多样化,作者对正确幸福观的倾向没有品出来。

其实品味语言,不仅仅是要品语言的隽永之美,还可以品出情感的丰富之美,人物的形象之美。

一位教師在讲《羚羊木雕》时,抓住文末“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一句话进行品味,将“我”的无奈、屈从、后悔、不满、疑惑等丰富情感淋漓尽致地品味出来了。父母的重财轻义,奶奶的明理无奈,“我”的重义轻财但软弱求全,在对这句的品味中逐渐凸现出来。

洪镇涛先生在教《荷花淀》时,抓住水生嫂的一句话来品味,达到了分析人物形象的目的。“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通过品味,发现作者塑造了一个支持丈夫革命、善解人意而又面临困难的善良农家妇女形象。若将其中的冒号改为逗号,“水生嫂”就成了一个表面支持丈夫革命,实际上刁蛮难缠的不觉悟者形象。

三、轻视思维让人愁

新课标确立了以人的发展为教育终极目标的理念,如果说,品味语言是语文课区别于其它课的重要标志,那么,发展学生的思维,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语言乃是思想的有机创造。它扎根于思想之中,并且从思想中不断发展起来;所以,谁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要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想单独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如果学生思维不敏捷,思路不开阔,思考不周密,认识不深刻,联想不丰富,那么,他们就不可能得到终身发展。

在语文教学之中,存在着重积累轻思维的现象,课堂上读得多,说得多,背得多;思得少,辨得少,争得少。语文课堂上的思维训练存在着随意性和断续性,片面性与盲目性。

思维训练就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周密性、创造性。可以通过情境设置、质疑问难、比较求异、驰骋联想等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

在鄂教版教材《长河落日扁》中,“咦!刚升起的太阳竟是略有一点扁的。”一句中,“咦”后为什么用叹号不用问号呢?原来,用叹号更能表现出作者的惊异之情,与文章的观点“司空见惯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相吻合。小小标点学问大。

有时候,一个词语里面也藏有玄机。在武昌区名师工作室的一次阅读研讨课中,笔者将《归来吧,从容》里“草原逶迤的裙裾从车后窗渐淡渐远”一句中,“逶迤的裙裾”进行了挖掘,认为“裙裾”一词极具画面美,让学生展开联想。草原的广阔,草原的美丽,草原的魅力,在学生的想象中,宛如一位衣袂飘飘、婷婷玉立的少女,那份美感永驻心中。此时学生联想越丰富,想得越美,心中的缺憾就越大,作者对从容的渴望也就体现得愈加急切,文章的中心就更加突出了。

当然,比较求异也是培养思维的重要手段。《故乡》一课中,通过对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语言的比较可以发现,中年闰土话语少,讲话断断续续,充满等级观念,木讷、呆滞的原因让人深思: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地生活着;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课堂上,只要抓住了思维点,就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

总之,语言品位和思维训练是语文课的重点,犹如鸟的两翼,扑棱任何一边的翅膀,鸟都无法正常飞翔。

作为一线的教师,应该在新理念的武装下探索,在探索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进。任重道远,理应不待扬鞭自奋蹄,努力探索出佳绩。

篇5:语文优秀教学反思

教学课文时,为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父亲说的话,接着让学生说说这些话是在什么地方(或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再让学生读读父亲说的话,提出疑问,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中的事例,来讨论父亲的话的含义。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启发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从而形成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篇课文包含几个成语,如“似懂非懂”、“若隐若现”、“慢条斯理”、“自以为是”、“一五一十”等,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注重将词语放在原文中理解,培养学生推敲领悟词句的能力。随着学生的朗读和发问,他们的思维、想象、朗读、表达等能力均已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篇6:课堂教学反思优秀

一、课堂教学反思写什么

1、反思课堂教学成功之举。课堂教学每每会出现成功之举,认真体会教学的成功之处,我们一定能从中受到启发,如能及时记录,可作为日后教学工作的借鉴,有助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2、反思课堂教学失败之笔。课堂教学中有所得也必定会有所失,学生的性格各异,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我们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总会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如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分析是否合适,对教学方法、策略、教学技巧的运用是否恰当等。把这些记录下来,可有利于日后的改进与提高。

3、反思课堂教学机智之点。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都是浩瀚的教学长河中一朵美丽的浪花,细心地撷取收藏,将会收获无尽快乐。

4、反思课堂教学创新之处。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教学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二、如何写课堂教学反思

1、从教学经历中反思。我们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记录下来,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以理清思路、提高认识、改进教学。

2、在对话讨论中反思。在倡导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今天,我们必须放弃孤立、沉默的工作模式,走进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的智慧乐园中去,以协商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观察学生的兴趣表现,争论各种教育问题,共同致力于专业发展。开放性的.对话和讨论定会促使我们思想的升华、教学行为的改善,促使我们教学理论水平的提高。

3、在理论解读中反思。通过对理论的学习和思考有助于我们真正理解教学的意义,启迪自己的思想,增强自己的理性智慧,改进教学实践。

4、从学生反馈中反思。教学相长,学生对教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兴趣、爱好出发,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程、课程安排及课堂组织形式等进行评价,使我们不仅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教学上的闪光点与不足,而且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和需要。通过学生,我们会把教学当做一项研究来对待,从而切实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

篇7:信息技术应用的课堂优秀教学反思

这样不是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了吗?这个学期观看了黄能老师的展示课《资源大管家》,我感触很深,在课堂上,他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做,能很好的激起学生的积极性,整个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而我却不能做到让学生掌握主动权,自己去做,整个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课堂效果比预想的要差。于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尝试,在磕磕碰碰中进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教学实践中体会以下教学反思:

一、激趣。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要尽可能的采用精美活泼的界面,生动形象的内容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或让学生动手玩个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到新课学习上来,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第一次潮。

二、讲解。

利用激趣中的高潮,紧接着讲解新知识,这时的讲解如画龙点睛,学生听的仔细、认真,将会很容易的接受新知识。例如讲解在键盘操作与指法练习当中可以进行精辟的讲解,主要讲一下如何操作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为以后的练习打好基础,把握正确的方向。

三、练习。

巩固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技能,练习要丰富多采,重点在旧知识的复习、新知识的应用。练习可以采用游戏练习、创新练习、自主练习等形式。例如在讲解键盘操作中的指法练习时,可以使用游戏练习法进行指法训练,不但能随时显示击键的正误和速度,还能指出哪些键成绩差,并把练习的成绩保存起来,这样学生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从而使练习更有针对性。小学生就会象玩电子游戏机一样的着迷,学习兴趣极大,这样做就会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指法练习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这样就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同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实践中品尝成功的喜悦。

四、展示。

作品展示是计算机课堂中的必备环节,它不仅是对本课新知识掌握程度的测试,也可以得到及时反馈,提高教学质量。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就是身心发展方面还没有定型,有喜欢被表扬的心态。它们学习某一知识,总希望看到自己的成绩,特别是能得到教师的表扬或其它同学的羡慕,将激励它们树立自信心,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例如在教学汉字输入或画图以后,让学生写作文或画画,然后选出范文或范画进行展示给全班同学看,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实践中品尝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仅使这些同学感到自己的成绩得到了肯定和赞扬,同时也使其他同学羡慕的不得了,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在作品展示的同时也要利用夸奖的语言,激发小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诸如:“你画的好”、“你的指法练的真好”、““你的汉字输入的真快”等等。同学们的成绩得到教师的承认、肯定和赞扬,学习起来就会信心百倍,兴致盎然。

篇8: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综上, 我个人认为, 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 并没所得, 尽管有师生的互动, 但只是虚假的繁荣了一会, 每个人又回到了原地, 没有任何的进展。这也许就是无效课堂的一角吧。由此笔者就语文课堂如何能够实在起来, 避免繁荣的假象, 让学生踏踏实实的课必有得, 进行如下的思考。

一.不要因为过分追求课堂活动的多样性或课堂氛围的活跃性, 而忽略了课堂的目标和语文的本真

个人认为, 语文课就是品读课, 也像是戴着镣铐在跳舞。要让学生能切切实实地在语文课堂上, 针对文本做出深入的思考, 并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从中有所借鉴并付诸实践, 那才是真正的课有所得。有些语文课, 轰轰烈烈, 热热闹闹, 有齐读, 分组读, 单独读等等, 有PPT、有实物展示, 有学生参与的游戏或心理测试等等, 但如果朗读不提要求, 不对朗读作以评价, 读得再多也无效;如果活动不扣紧学习目标, 老师不能对学生发言做出让其进步的指点, 也就是老师或学生的独角戏, 胡乱热闹了一番。例如《直面苦难》教 学环节中, 老师如果如果能让学生针对自己找出的句子谈谈引起共鸣的原因并及时加以指点或补充, 也许对孩子的提高更有效些;如过最后的讨论问题改成: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中, 作者为什么要展现自己的苦难?个人认为这样的提问比原来可能更贴近文章中心。

二.不仅要讲文章的内容, 还要讲文章构成的方法以及它的可实践性

品读的背后应是对写作方法的掌握与运用。我们一直习惯于将文章分段, 概括大意, 却忘了更重要的是是教会学生如何分段, 这样分段的原因。我们总是在讲这段语言如何的好, 好在哪里, 却容易忽略在学会欣赏语段优美的同时, 还要试着用自己的笔写下一段美丽的文字。例如在学习《想北平》 时, 在讲解作者将对北平的想念这种抽象的情感, 通过对一些具体的普通的而细小的景物的想念来表现时, 以“想”为题, 写出自己想念的具体事物或场景, 写得越细腻想念越真切, 给人的感触就越深。片段收上来之后, 发现了很多感人的描写。在写作思路上, 我让学生学习《想北平》中的并列式结构:我想念北平;我想北平的……想北平的……想北平的……《前方》一课, 我教给大家反弹琵琶式的切入观点法; 《我心归去》中先抑后扬的手法, 还有文中运用细节描写、反复、夸张来渲染情绪的写法都试着让孩子们去尝试, 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9: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曾记得80后的我,初中阶段遇到过一次语文课堂教育改革,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90年代初,当我和同龄人拿到改革后的实验教材时,满脸的兴奋。处于改革前沿的刚毕业的语文教师,也让我们感到惊喜与新鲜。如今,当初大多数的文章已没有多少印象,除了古诗文名篇还清楚地记得,“定主状谓补定宾”的语法知识,让我们对病句不再头疼,这是印象最深刻的了,但没有一节课是让我至今难忘的。语文教学该去向何方,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呢?已有八年教龄的我,陷入了迷茫之中。

刚走上三尺讲台的我,正赶上全国上下搞得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从当初的接受者变成今日的引导者,心中几多感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告诉我们,语言知识的教学不再成为重点,因此我现在的学生就并不清楚,为什么“为了”和“使”不能同时使用,只是牢记这样的修改方法即可,缺失了语言知识教学的语文课堂,似乎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但我深深感到这样的做法是偏颇的。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互动模式”成了不可或缺的,这样理解下,我曾错误地认为一节好课,一定要有互动,要上得热热闹闹。记得2005年秋天去开封听课时,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中心十几位老师,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老师们课堂上的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讨论环节,当时的我认为这样的课堂是成功的,是一节好课,这样的评价是片面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是具有目的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必须实现其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使命。《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追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所以,好课的标准应该与三维目标的实现相一致。

在一次语文实践活动——戏曲大舞台开展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展示成果,精彩纷呈,不时传出学生的掌声,他们兴奋异常。我感悟到应以学生作为确定好课标准的基点。教师、领导、同事、学生、专家、旁观者等,不同的角色会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虽然领导更加“权威”,同事可能更有经验,专家可能更懂理论,家长可能更晓现实等。但是,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所以,领导不一定喜欢,专家不一定认可,家长不一定满意,但是学生满意,学生真正喜欢的课应该是一节好课。我们高喊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口号,却将学生置之不理,是本末倒置的。我认为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语文课堂,这样的语文课应成为好课的标尺。

立足于学生,结合教师自身的优势特长,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扬长避短,独立思索,使语文课堂上的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主动地学,快乐地学,这样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课堂,这样做的教师,才是合格的语文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书本中、课堂上走出来,把语文学习和生活体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语文学习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才是理想的语文课堂。这也应当是每一个有志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教师的毕生追求。

篇10:小学语文优秀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青蛙看海》时,为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领悟文章中文字后面的内涵。小松鼠和青蛙一级一级跳石阶登山这部分,我让学生先自由活动,同桌之间边读书边表演。学生兴趣盎然,但我很快发现,犹豫这节课是借在很宽大的自然实验室上的,空旷的教室让我的声音对后排的学生无能为力。他们几乎在游戏中忘记了课堂。后来,我喊了几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后面的学生由于看不清,纷纷站起来,给课堂纪律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这一现象,引起我的思考。在考虑课堂表演的时候,除了表演的情节、时机等,课堂环境也是必须考虑的一个方面。教室大,学生坐得较散的情况下,教师要注意自己站立的位置,学生表演的位置,以及音响设备的准备。

课后,我又在班级中进行了一次表演。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了,纪律明显好转,对表演的评议也显得深刻起来。

另外,由于学生课文的不熟悉,导致学生在表演时只注意了片面的动作,人物的语言无从顾及。虽然我在旁边轻声提醒,但无疑表演的效果打了很大的折扣。

篇11:小学语文优秀教学反思

浉河是作者故乡的一条小河,这条小河记录了童年生活,写浉河,就是怀念故乡,怀念童年。教学这篇课文,我没有按照以往的处理方式略讲拓展阅读课文,而是把它当作一篇主题课文,进行细致的分析、讲读。教学中,着重抓了两个点:

1.作者回忆有关浉河的童年往事,分别讲了几件事?

对这个问题的提出,我想让学生明确具体的事以及作者的选材。概述性回答问题,是六年级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我紧紧抓住“经历了什么事,结果怎样”,学生开始的回答是不全面和完整的,在老师多次提示下,明确概述完整的方法。其次,为什么单单回忆这两件事呢?引导学生讨论选材的问题,一是真实有趣、印象深刻;二是最能表现童年的天真无邪和富于想象的特点。与作文联系起来,就是选材的小、新、趣。

2.作者写故乡的河,为什么写小山和泉水?

作者是否偏题了呢?显然不是。第一、这座小山在河对岸。第二、从上文看,作者是从河入笔表现童年往事。从下文看,山上寺庙的泉水始终牵挂着作者对故乡的思念,是第二自然段的延续。

就这两个点,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读一读、议一议、讲一讲,将问题弄懂。

篇12:童年的发现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优秀

反思这堂课,没有正确处理好课堂上的老师引导作用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是问题所在。像这样的课堂我觉得老师还是应该学会在课堂上寻找矛盾。这里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思考问题: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了。在分组读议的过程中,教师该提出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讨论更深入,以至于能够尽兴呢?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应怎样发挥,才能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不会降低任务水平,真正起到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这个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作更进一步的探索。

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不断地学习──思考──实践的长期坚持和用心领悟而来。它像语感一样,是一种驾驭课堂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它不仅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开阔的心胸、敏捷的思维、丰富的阅历、迅捷的反应力等。真是学无止境呀。

篇13: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改革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 教师的教学观念对其教学实践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但教学实践无论是成功或失败反过来又必然会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作出自觉的反思, 并由此而作出必要的改进。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对于我们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教师作为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主导角色虽然发生了变化, 到实际要求却提高了。这对于我们语文教师的个人素质、教育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的教学观念改革势在必行。

之所以要强调教师教学观念的调整和改变, 是因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受自身观念的影响, 新课改的要求对于新时期的课堂教学理念最大的要求就是要关注我们的学生, 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 要真正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 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提升自身的知识, 也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这与我们的传统教学理念是有变化的, 观念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

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1. 在新课程理念下, 课堂教学必须要改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满堂灌”的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模式, 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 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和互动, 学生之间的密切合作与探究, 生生互动。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才容易被调动起来, 兴趣有了, 学习的效果也会大大地提高。

2. 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力的培养者, 不是知识的注入者。”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 就是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不仅是知识, 更是一种学习品质、能力, 从而为他们终身学习、工作和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采取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教学形式, 来淡化教师的表演, 强化学生的表现, 让每个学生都尽展其能, 而不要教师独霸讲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 允许学生标新立异, 要通过学生的成功来展示教师的成功。同时在互动中, 要能“放得开、收得住”, 掌握整个进程的主动权, 对学生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 要迅速地抓住重点, 用巧妙的方式让学生加以归纳、总结和升华, 从而引导学生学会高屋建瓴地思考问题。

3. 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 其要求2到7个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小组成员一起学习,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学习模式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另一方面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在小组之间, 成员们通过相互的帮助, 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鼓励学生积极地回答问题, 勇于提出问题, 使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一个很好的发展。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合理的分组, 能够充分地发挥小组成员之间的主体作用、互助作用,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乐于与人合作, 树立正确的与人竞争的意识, 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师生关系的改革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 所以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教育的特殊性之一就在于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有思维的学生, 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关注教育对象的需求, 关注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的构建, 最终实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提高。

这就意味着我们语文教师要改变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教材而忽视学生, 远离学生的状况, 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建民主的氛围, 使学生能够亲其师, 信其道, 为我们的语文学科教学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四、课堂教学手段的改革

信息时代的到来已经引起人类社会全面和深刻的变化, 包括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的大范围运用, 教师体会到了网络的无限风光, 它弥补了过去教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不足。多媒体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向学生呈现所学, 如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形式, 这样就可以把抽象的语文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仅能够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会让学生茅塞顿开, 有种“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教师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 如:幻灯、投影、电视、录音、电脑等, 极易调动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 在兴趣中接受知识。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多媒体, 图文声交融在一起, 会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利用多媒体精心设计教学的情景, 让学生在某种情绪中认识事物, 才能使他们更深切地感觉它、记忆它、理解它。现代化教育手段已在学校得到了普及, 使得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一个崭新的面貌, 也使得素质教育落到了实处。

篇14: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1. 课堂上教师片面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一会儿自主学习,一会儿合作学习,让人看得眼花缭乱。课堂气氛是好了,一堂课顺顺利利地结束了。可是,这节课顺利得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新授的内容孩子们说得比老师说得都好。这种课堂让人感觉浮躁不定,不知究竟教给了学生什么。还有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热衷于游戏、表演;有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热衷于实验、操作;有的热衷于绘画、唱歌,甚至有的教师将语文课上成了思品课等等。这样的课堂,整节课虚化了语言文字的咀嚼与体味,放弃了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积累,只在形式上追求花样多,这些活动使小学语言教学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由于有很多活动游离于理解和运用语文之外,加之耗时多,容易使小学语言教学陷入另一种少、慢、差、费的误区。

2. 彻底抛弃了讲授法。随着课改把“自主、合作、探究”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在语文课上,讲授法已经完全被一些教师抛弃,用课件展示出学习方法或本课要求后就让学生开始读文、交流;若学生没能把教师设计的答案说出来,就要小组研究、再交流。教师惟恐违背了课改的要求,从而对语文教学的动机产生了极大的误解。

3. 课堂上忽略了倾听。教师们都教育学生要学会倾听,而很多时候倾听在课堂上只是走走过场,尤其是在公开课上,教师将注意力都放在了按教学设计去按部就班地进行每个环节,而忽略了学生的回答,不能及时给予准确的评价,亦不能及时更正。其实,仔细品评不难发现,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而教师却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同时也让学生对很多知识的认识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

针对以上几种现象,笔者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1. 语文需要创新,但不论怎样新,也不能改变其宗旨——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基本特点的课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课程,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本策略的课程,是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基础的课程,这就是语文课的基本特征,这是不能变的。否则,语文课就变味了,语文课也不再是语文课了。但任何形式表现出的主体作用,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语文的“主体作用”。一句话,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进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训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堂要讲究实效。

2. 语文教学旨在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这种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习惯。以创设优美的语言环境为重要载体,使学生陶冶文字、享受文字、崇尚文字、内心生成文字,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追求。由此可见,教师不讲行么?其实,讲授法本身并不是沉闷的、独裁的,一个思想开放的老师即使使用讲授法,也能形象生动地讲清知识和道理,也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3. 学会倾听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我们要告诉学生:倾听需要耐心;倾听还要集中注意力去欣赏别人的精彩之处,去指出别人的不足。倾听还要知道别人说的是什么,还能向发言者提出问题。作为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及能力,要持之以恒,戒急躁。同时,还要培养自身倾听学生对问题的看法、认识的习惯和能力,从而能及时地点拨,引导。

篇15:语文《索溪峪的野》优秀教学反思

教师尊重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主权,放手让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和选取自己的学习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动手潜力和探索精神,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就交流的习惯,其中的论坛和写作天地就是一块积蓄以后倾吐的,并且集思广益的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首先是课堂气氛略显沉闷,学生的用心性不够,表此刻每个环节发言的学生太少,虽然具有代表性但是让大多数处于旁观的听众地位,没有顾及到整体。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候引用课本的文字的时候口齿不清,或者在叙述名山与索溪峪比较时,认知和表达上有误差的时候,教师的导向作用没有很好地体现。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轻声读的时候,学生犹豫不决。这跟教师在课上过多的齐读,个别朗读偏少,而且指导性不够,也就是学生没有真正的入情入境:然后另有一个环节教师处理的有欠缺,一学生满怀信心和期盼地读了体现山的惊险、磅礴、随心所欲一部分,就应有可取之处。

可教师的表扬,鼓励不够,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的示范读,然后两者比较,教师的示范字正腔圆,可在情感的处理方面未必上风,学生在就教师的尊严之下,违心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此举让后面想读的同学顾虑重重。其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缺少鼓动性和激励性。第四,课堂设计上,少了学生思维的碰撞,也就是发散性的说话较少,使得学生的学生的感悟缘于网络,而没有高于网络。例如看了网上的关于群上气势磅礴一部分,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能够适当联系生活实际。第五,对学生的训练还不够,不论是朗读还是表达,有点走过场的感觉。学习了课

文后面的游人的野这一部分,也能够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说说看如果自己也处于这样的灵山秀水当中,看到这样的山水和动物,自己会怎样说,怎样做,怎样想。这能够立刻写进写作天地的版块中。总之,感觉教师在灵活运用网络资源,把现代媒体和传统教学结合起来这一块上稍有欠缺。

如果是我执教这堂课,我会采取这样的思路。导入时候,我会在简单描述之后直接出示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知识来谈感受,而不是一上来就谈野,涉及到中心。

然后在教学到山的比较时候,我会准确到位的点拨学生,其他的山到底与索溪峪有何不同,甚至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简单说。因为书本是间接知识,只有间接知识和同学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时候,学生才能真正领悟。

在处理重点部分的时候,我会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先找出山,水特点的关键词语,也是学生可能存在疑难的地方解决,水到渠成的引出野的特点。然后适时激发学生的惊奇,喜悦,再让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在引导学生看山的绮丽多姿的时候,我会给学生带给一个倾吐的机会,因为群山的想象让人富于联想。

在讲到水的特点的时候,我会设计一道题目让学生练习。透过这一练习来体会作者的写法之精妙,同时训练学生的语感。

在课文的收关部分,我会采取让学生以图画或者导游的形式向前来观光旅游的人们尽情展示那里的独特风光。

篇16: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道观小学王建军

在语文课堂一线教书十载,其中历经韵语教材,人教版,鄂教版各种教材,各种实验改革历经下来,一堂课下来总有很多遗憾,反思我们的教学我们走了很多弯路。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所追求的课堂,我们到底要在课堂上讲些什么?学生到底一堂课下来学到了什么?教学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概括的语言,精辟的见解。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等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记得去年在教学二年级的徐悲鸿画马这一课时,在教学这一单元是我前后看了几遍教学单元教学要求,这一单元都是人物精神的学习审思良久在教学是仍感觉无处着手在上完第七课张衡后要教学的东西总没有得到贯彻。在上第八课时我从新设计课堂从文本出发紧紧抓住徐悲鸿画马是观察的细致以及以后的刻苦精神。课堂取得良好的效果,课后反思这堂课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学有所得,学得轻松,构建有效的课堂才是我们所追求。

有效的课堂首先应是高效的。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必须节约学习时间,有效分配和利用课堂40分钟,不能把时间浪费在非学习上;还要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质量。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它表现为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

不能到能的变化上。首先应该要课前精心备课,以学生为本,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朗读、理解,才能去感受文本。其次是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教学中我尝试用创设情境,入情入境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感受生活的美好,并运用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去想象,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我有这样一些反思:

一、精心备课,以学生为本。

备课时,我反复琢磨教学目标,并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学生为本”,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备课中,我抓住了教材中的重难点,也明确了阅读教学应抓住关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让学生通过个性化的朗读、理解,去感受文本。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在教学是鄂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诗歌《湖》时,我通过朗读诗句,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美丽风景和湖边的美妙音乐,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我在备课过程中始终将学生摆在学习的主体位置,坚持学生想学什么,学生应该学会什么,学生能够学会什么,一切为了学生服务的教学理念。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做到运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注重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生的不同情感体验。

二、学会倾听,尊重学生的个体感悟。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师要学会倾听。倾听的内涵意味着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注学生,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只有心里有学生,才能作到真正的倾听。我也悟出:只有在平等合作的课堂中,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学习伙伴,在学生伙伴有疑难,需帮助时,我们才需伸出援助之手,稍作点拨、引导,决不能越俎代庖,剥夺学生学习的权利。如在引导学生想象在湖边你会做什么时,其中有个学生说:“我会一面看电视,一面做作业,遇到这个问题我并没有急于告诉他这样做不好的,而是请别的同学去说,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告诉他这样是不对的,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的习惯。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让他们用“一面„„一面„„”说说假日里,你在湖边还会做些什么,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湖的美及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情”。情境教学是低年级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导入课题阶段,我将学生引入美丽的湖景中,课堂中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让图、文、声融为一体。我紧接着缓缓道来这样一处风景:有这样一片美丽的树林,有这样一池圆圆的湖水,树绿油油的,水亮晶晶的,当微风吹过的时候,水波会轻轻地荡漾。这时,大自然中各种鸟叫声、虫鸣声,小动物的啼叫声悄悄响起。曼妙的话语,有趣的声音,顿时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如:初读课文扫清生

字词后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用一边听一边想的方法听我配乐朗读,心灵去感受。和谐的音乐,抑扬顿挫的语调,把学生带进了诗中所描绘的情境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的心弦被扣动,思维被激活,激发了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引导着他们向这片湖走近。

篇17:语文二年级优秀教学反思

一、教学效果:

反复读课文,达到熟练。画出描写昙花特点的词句,与小组内的同学相互交流、积累,然后指名汇报。汇报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好比喻句“那里天气特别干热,白天的太阳就像烈火一样。”拟人句“当夜晚来临,花蕾便静悄悄地开放,发出淡淡的清香。雪白的花朵,在月光下显得非常素雅,就像亭亭玉立的美女。”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认识昙花,理解成语“昙花一现”的意思,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读有所感,学有所得。以一篇带多篇,拓展阅读,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让学生自主提问,合作解释,培

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进一步感受阅读的快乐。能提出问题的学生对问题的答案已经心里有数了,经过讨论,其他没想到这些问题的学生也可以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上面问题中学生没提出来的问题,由教师以疑问的形式提出来,集体思考解答。

二、成功之处:

这篇课文用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介绍了解昙花的特点以及“昙花一现”的含义。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昙花的特点,初步了解“昙花一现”的含义,深入理解“昙花一现”的比喻义。同时,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可以初步感受抓住特点来写植物的写作方法,并通过课外实际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抓住特点向大家做介绍,以此了解更多植物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多姿,进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堂教学就是一次语文实践过程。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念,根据“自主、合作、应用”的原则,课堂上,将自主感知、合作交流相结合,从词句入手感知昙花的特点,理解“昙花一现”的含义,进而体会抓住植物特点来写的写作方法。

三、不足之处: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在理解能力上还稍差些,对课文中知识性较强的词语,如:花蕾、素雅、显赫、消逝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些都是教学中的不利因素。

四、改进措施:

篇18:关于语文教学课堂互动的反思

一、活动的不均衡性

首先方式的不均衡, 为了追求课堂气氛, 有的老师在45分钟里, 安排了很多新颖的活动, 一会猜谜, 一会表演, 一会讨论, 一会用个乒乓球弹出回答提问的同学, 令人应接不暇, 课堂好一个热闹, 使学生失去了平静思考的空间, 也让人产生了这不是一节课堂, 而是一个“闹市”。

其次是性格内向与外向, 优秀生与后进生的不均衡, 课堂活动成了优秀生的舞台, 他们畅所欲言, 一场欢乐, 而那些内向的, 后进生则静静地坐那, 甚至低头不语, 久而久之, 课堂活动成了他们走神的黄金时间。这如何谈得上激活思维, 提高课堂质量?

二、课堂提问的肤浅性

我们都知道, 在教育教学中, 教学问答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式, 也是学生课堂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有些教师一味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 而忽视了学生课堂活动的效果。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解开疑问的过程。如果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和自主探究, 我们熟悉的是老师问是不是, 学生异口同声, 教师一问百应, 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 其实诸如此类的问题, 只会把学生训练成“应声虫”, 而今, 老师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于是深入浅出的提问出现了, 然而层出不穷的问题让学生疲于应付, 从表面看整堂课学生都在活动, 都在积极地参与教学, 但经过调查, 学生并不欢迎, 学生的心智并没有因这诸多的问题而得到开启,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激发, 问成了活跃课堂气氛的添加剂。

另一方面, 分组讨论也是老师常用的方式之一, 老师常常设定几个问题或定性的几个结论让学生讨论, 多数都在学生的喧闹中结束, 很少有理性的思考, 诸如探讨一下“伤仲永是怎样引起父亲惊讶的?”“《颂黄河》哪个词最关键?”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还需要大家讨论吗?

三、课堂活动的形式化

在语文教学中, 读是我们理解课文, 了解作者意图的途径之一, 然而读要有其时效性, 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品味小说语言, 揣摩人物心理, 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而事实上好多老师为了彰显自己教学的民主性, 说“请依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这篇文章”。话音一落, 教室里的声音此起彼伏, 学生读得摇头晃脑, 面红耳赤, 不一会, 教室里静悄悄, 当你问故事情节是什么时, 很少有学生说得上来。也有很多时候, 老师因考虑上课的节奏与容量, 不能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品味, 学生还没读两行就叫他们回答问题, 结果不得而知。更有甚者, 学生不读, 利用多媒体来读, 学生闭着眼睛体会, 你想想, 这样行吗, 听罢之后, 什么也没留下。因此, 教师应把握全局, 带动学生走进作者心里, 用心去读。

此外, 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应流于形式, 有些教师对于那些不体会文章环境而个性化的评说, 不去甄别而是笑脸相迎, “你说得好”“很有个性”等缺乏原则的表扬, 只会误导学生, 产生错误的价值观。

四、课堂活动目的不明确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首要完成的任务, 课堂活动就是围绕它而展开的, 而在实际教学中, 常常会出现课堂提问大而不当, 诸如老师问“本篇文章哪句最重要?”“文章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这样的问题非常笼统, 让人感觉无从回答。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这道题很简单, 谁会请举手”这一下把学生推到了两难的境地, 学习好的不屑回答, 因为这是简单的, 学习差的不敢回答, 害怕简单的自己都不会。

因而课堂活动的布置必须目的性强, 难易适度, 活动一次要有效果, 让学生能够从中体悟到一定的道理。

上一篇:电销推销话术下一篇:gsp认证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