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

2023-05-17

第一篇: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及对策

内容摘要:近些年来, 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每年频频出现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不仅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巨额的财产损失,而且也影响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食品出口、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保障食品安全问题亟待我们一起探讨和解决。

关 键 词:食品安全;现状;原因;对策

食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物质,人类在对食品永不满足需求的同时,也不断地促进和发展了食品的生产。当今,食品产业已经是在许多国家众多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支柱产业。对于食品而言,安全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在食品的三要素中(安全、营养、食欲),安全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首要标准。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了食品的安全事件,如英国“疯牛病”和“口蹄疫”事件、比利时“二噁英”事件,再到国内的苏丹红、吊白块、毒米、毒油、孔雀石绿、瘦肉精、大头娃娃、三聚氰胺以及最近的毒薯条和牛肉膏等事件,使得我国乃至全球的食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和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给人类生命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 中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长久以来,关于种种劣质食品的报道几乎成了我们隔三差五就你能在媒体上看到的一个主要话题。在我国曾发生两起较大的食品安全事件,至今还让人心有余悸。一起是1988年初在上海发生的因市民食用受到污染的毛蚶而爆发的甲肝大流行事件,当时患者达31万例,造成不少人员死亡。另一起是1997年12月发生在香港的禽流感,该事件对我国禽肉的事件影响很大。 近年来,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食品安全方面的重大事件频频发生,其数量和危害程度呈日益上升的趋势。如2001年发生在浙江省的白砂糖中添加“吊白块”案件;重庆市“毛发水”酱油事件;广东省劣质大米案件;江西省河豚鱼中毒案件;内蒙古死因不明羊肉案件;天津市输液瓶灌装酱油案件;江西省病死猪肉加工食品案件;重庆市非法加工伪劣食品案件;因使用“瘦肉精”(即盐酸克伦特罗)的猪肉,致使杭州市60多人食物中毒和广东省信宜县百余人中毒案件;再到前几年的孔雀石绿、苏丹红、大头婴儿、三氯氰胺案件等等。此外,涉及到因假酒、农药残留、食品或饲料中添加违禁物质造成的食物中毒,导致人员死亡和大批人员集体住院的事件时有发生。据专家估计,我国每年食物中毒报告涉及的总人数为2~4万人,但这一数字尚不到实际发生数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我国每年食物中毒人数大约为20~40万人。

二、 原因

1.由于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生产的操作监管不力,使得中国食品行业严重违规、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的现象屡禁不止。中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之间要么会出现争着监管、重复执法的现象,要么会出现争着不管、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这就给某些食品行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2.中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和问题,为不少问题食品的产生提供了生存的空间。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条文规定的过于笼统,难以操作,并且这些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严重滞后,现有的一些食品安全的标准水平规定偏低,许多指标远远低于国际标准,许多重要的标准至今还尚未制定出来,这就为那些不法厂商、企业违法生产超低标准、不合标准的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3.消费者缺乏食品方面的常识,也可能会引起食物安全问题的产生。首先,消费者缺乏购买安全食品的常识。中国众多的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低下,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加上缺乏相应的常识,所以在购买食品时安全意识淡漠,往往只图便宜,不顾及食品的质量、卫生问题。还有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便宜食品、特价食品、无质量保证食品时,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大家都在买,并且别人过去多年吃这些便宜食品也没吃出什么问题,现在再吃也不会有事,在消费者这种心理的支持下,就为问题食品的销售打开了门路。其次,很多消费者缺乏科学食用食物的常识,由此可能会引发一些疾病的产生,甚至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例如,在2009年8—10月,北京市丰台区已经连续发生4起扁豆中毒事件,发病人数达64人。据调查表明,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烹饪者未将扁豆煮熟、炒熟。其实像扁豆、豌豆、四季豆这三种蔬菜,其本身含有天然毒素,如果对它们加热不完全就被人们食用,则可能会引起人们的食物中毒。人们在炒菜时如果事先了解了这些基本常识,就可以避免这类食物中毒事情的发生。

三、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

食品安全是一个整体的战略体系,涉及的部门较多,需要多方协调配合,

才能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战略体系。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身心健康问题,同时对参与国际农业乃至食品产品的贸易竞争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食品安全战略体系的建立,需要以完善的法律制度为保障,以严格的监控管理系统为手段,以安全食品生产技术为基础,而这些都需要由国家级部门统一管理实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国安全食品战略体系的建立,应考虑如下几方面:

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一是对全民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利用一切媒体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科学种植养殖知识等;二是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使国民珍爱我们的环境,使每一个人在办每一件事时,都要从保护我们的环境出发。三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诚信、公德的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建设,形成诚实、诚信的社会氛围,只有全民素质提高了,食品安全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 完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规和标准,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

研究并提出既符合WTO有关原则,又适应于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标准,制订配套性、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均较强的质量标准和相关技术标准,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全面提升国家的食品安全的标准化水平。还要不断提高国家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国家食品安全控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 加大监督力度,坚决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

加强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从源头、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控制食品的污染,加大对涉及食品安全事件责任企业和责任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健全市场管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不安全食品的强制返回制度,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对制假、售假不法行为,从严、从重予以打击,造成一种高压态势,使不法分子不敢铤而走险。

4.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建立食品行业协会,对从业者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推进诚信建设,培养自律精神。协会要定期组织会员学习,组织会员互相检查、参观、评议,相互监督。

5. 提高检测技术和能力,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无论是源头管理、市场准入、产品抽检或是进出口把关等都要有相应的检测手段。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检测工作,质检机构一方面要加强硬件建设,不断充实新的仪器设备,配备先进的测试手段。要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检测人员,不但精于检测工作,了解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具有较高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而且还要了解当前食品的制假动态,善于从产品的外观捕捉到产品的违禁添加物,为产品质量监督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寻找到直接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6.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加强国际合作,为排除技术壁垒对我国食品出口的阻碍,保障食品的出口安全和人们的身体健康,食品的安全管理与国际接轨势在必行,必须按照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要注重引进与创新并举,开展标准技术创新研究,为保证食品安全和为政府部门制定符合我国利益的进出口监督检验策略和措施提供技术支撑。培养一批懂专业、外语好、能在标准化领域进行国际交流的高级人才,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的活动,为建立能与国际水平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打下基础。

7. 建立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有效控制

建立和完善食品与营养监测系统,坚持重点监控与系统监控结合,监测不同地区、不同品种食品生产、消费、贸易状况。加强食品信息建设,建立我国食品安全预警系统,保障全民食品消费安全。

三、 总结与反思

不管是企业、政府、媒体还是消费者,涉及食品安全方方面面的都是人的因素,人的道德水平下降、诚信缺失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根本原因,其实也是发生其他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只有提高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保持信仰、保持敬畏之心,才能提升道德水平,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富强。

参考文献: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 《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 2010年9月27日

南方日报《食品安全现状到底怎样》,2012年9月13日

[4]何文娟、柴丹、陈景玉,谈中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J},2010年第7期 [5]杨明亮,食品安全:一个遍及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J} 卫生监督杂志,2003年04期

第二篇: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

中国食品安全现状

本周,关于“自来水合格率仅50%”的消息在网上迅速流传。消息源于2009年住建部对全国4457个城镇自来水厂的普查,其中城市自来水厂出厂水质达标率仅为58.2%。媒体人杨永平微博讲了个故事,或许只是个段子:某自来水厂带瓶自来水去荷兰参观人家的自来水厂,并请他们检测。结果是,重金属严重超标,达不到欧洲污水排放标准。

段子未必可信,但折射了国人对自来水危机的心态,而自来水危机,又应置于普遍的食品安全危机中。有网友戏谑说:中国人就是一张化学周期表——2006年,苏丹红;2008年,三聚氰胺;2009年,瘦肉精;2010年,地沟油;2011年,染色馒头;2011年,牛肉膏;2011年,毒豆芽;2011年,塑化剂;2012年,皮鞋胶囊;2012年,人造猪耳;2012年,“农残”茶;2012年,甲醛白菜;2012年,蓝矾韭菜……

新鲜韭菜上竟有蓝色粉末,摸一摸还会染蓝手指。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南京市民在市场里购买到了“蓝矾韭菜”,商贩为了保鲜而给蔬菜喷上了蓝矾水,过量食用可能造成铜中毒。最近的蔬菜界有点热闹,先是传出卖白菜的菜农为保鲜而在白菜上喷上甲醛,当百姓还在思考怎么应对甲醛白菜的时候,蓝矾韭菜又来了。近日一些不法菜贩为了给韭菜保持保鲜,竟在在韭菜上喷蓝矾水。专家表示,蓝矾吃多了会腹泻,严重者甚至肾衰竭而死。“蓝矾是一种工业化学原料,在和蔬菜发生反应的过程中会渗入蔬菜中,对胃肠道有强烈刺激作用,一次食用多量可能造成呕吐、腹泻、黑便等症状,导致急性胃肠炎、黄疸,严重者会导致肾功能衰竭甚至是死亡。南昌、沈阳、郑州、大连等城市均作了市场调查,未发现蓝矾韭菜。 关于“猪肉白菜炖粉条的忧郁”的一则凄凉段子也在微博广传。问:“粉条,怎么只你一个人来了”?答:“猪肉前些天出了事,来不了;白菜这两天也出了事,也来不了……”不过,网友迅速补充说,粉条也来不了啦,请自行搜索“墨汁粉条”、“硫磺粉条”。

“易粪相食”,话糙理不糙,我相信能得到社会广泛的共鸣与认同。自己制造的垃圾食品,自己当然不会吃的,但是,当我们被垃圾食品包围、蒙蔽时,每个人吃的都可能是垃圾食品。譬如,我不吃含工业明胶的果冻,却难免不吃工业明胶造的胶囊;你不吃含瘦肉精的猪肉,却难免不吃地沟油;你不喝有毒的牛奶,却难免不喝含农药残留的茶叶……无论愿意与否,在食品安全问题中,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现在我们吃的有些不是食品,而是垃圾;我们身体补充的不是营养,而是“毒素”。当“问题食品”呈泛滥之势时,“易粪相食”堪称现实生活的形象写照,这是国人共同的悲哀。更让国人费解和愤懑的是,虽然我们已经到了“易粪相食”的尴尬境地,虽然三聚氰胺、“大头娃娃”等食品安全事件震惊中外,但“问题食品”还是频繁曝光,行政机关部门的市场监管依然乏力,十几个“大盖帽”管不住一根有毒的豆芽、一桶地沟油也是不争的事实……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原因

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国内原因,也有国外原因;既有生产者问题,也有消费者、监管者问题。下面我门就从几个方面简单讲一下。

1. 源头控制不严:食品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其原材料直接来源于农牧渔业,农牧渔产品的质量状况决定着最终食品的质量水平。但是,在农牧渔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影响其质量的因素很多。如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农药的不合理使用等都会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在牧业和渔业,环境污染、抗生素滥用和违禁药品的使用,饲料添加剂的不安全使用等,都会使有害物质进入动物体内,并随着动物的生理活动,在动物体内产生富集。这些富集了有害物质的动物体本身或者动物生产的蛋、奶等产品必然不符合基本的安全卫生要求。

2. 生产者缺乏社会责任感,一心向钱:对于一个负责任的食品企业而言,提供安全的产品应该是他们最基本的社会责任。但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要追求利润,质检过严必然提高成本。因此,并不是每一个企业对产品质量控制都十分严格。相对而言大企业控制严些,但是三鹿“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让我们看到了所谓大企业的严格质量控制形同虚设。大企业如此,而不少的小企业呢,质量安全问题更多,大多没有完善的质量控制措施。更有一些不法食品生产者为了短期的金钱利益,置消费者生命安全与不顾,擅自使用各种化学方法“伪装”或“美化”产品。

3. 消费者:消费者缺乏食品方面的常识,也可能会引起食物安全问题的产生。首先,消费者缺乏购买安全食品的常识。中国众多的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低下,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加上缺乏相应的常识,所以在购买食品时安全意识淡漠,往往只图便宜,不顾及食品的质量、卫生问题。还有一些消费者在购买便宜食品、特价食品、无质量保证食品时,总是抱着侥幸心理,认为大家都在买,并且别人过去多年吃这些便宜食品,没吃出什么问题,现在再吃也不会有事,在消费者这种心理的支持下,就为问题食品的销售打开了门路。其次,很多消费者缺乏科学食用食物的常识,由此可能会引发一些疾病的产生,甚至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消费者维权难。对食品安全引发的消费者权益损害,消费者却面临着索赔难的困境,在与经营者交涉中,消费者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其原因在于,食品发生质量问题,责任不易认定,消费者举证存在困难,经营者往往推卸责任;鉴定费用高,面对高额维权的成本,消费者往往采取自认倒霉的态度;消费者在购买食品过程中索证难及自身索证意识差,也是造成权益受损后索赔难的重要原因。

4. 管理部门:多头管理。中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之间要么会出现争着监管、重复执法的现象,要么会出现争着不管、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这就给某些食品行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我国媒体曾批评《八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食品安全监管引人关注》,对于多头管理的危害,消费者有目共睹,出了问题,哪个部门都有责任,哪个部门都不负责,所以,有必要改变多头管理的局面。

5. 执法部门的不作为:对于食品进行免检,是执法部门最大的不作为,其次还有对于消费者的投诉处理慢,推诿扯皮现象比较突出。

6. 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一方面,现有的一些食品安全的标准水平规定偏低,许多指标远远低于国际标准,许多重要的标准至今还尚未制定出来,这就为那些不法厂商、企业违法生产超低标准、不合标准的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中国的《食品卫生法》规定,对违法企业只能是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没收违法所得”,或者处以额度不高的罚款(一般都是在 3 万元以下),只有“情节严重”才会被“吊销卫生许可证”。可见,中国法律中对食品犯罪的处罚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都要轻得多。这样轻的处罚,使生产经营者的违法成本比守法成本还要低,所以这对于打击制造低劣、伪冒食品者几乎起不到威慑作用。

7. 新闻媒体不负责任,盲目跟风报道,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有头无尾,过度膨胀了某些所谓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人们的恐慌。

8. 转基因食品大量上市,安全与否尚未知,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的食品安全埋下了一个潜在的炸弹。例如,我国大豆市场以及与此相关的大豆制油企业几乎全部被外国尤其是美国控制,转基因大豆油和其他大豆制品占据了我们日常生活食品领域一定的比重,所以它的影响也是极广泛的。一旦转基因食品爆发问题,那么后果不可想象。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些对策

1. 强化企业责任:作为一个食品企业,生产安全的食品,不仅是它长期生存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也是其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和基本道德。因此,必须严格按照食品标准生产和加工食品。要建立从原材料进厂到成品出厂的全程质量监控,不能仅仅把重点关注在最终产品的监测上,而是要对原辅材料的供应、食品加工、流通等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控制,建立质量信息的可追溯机制。完善食品安全快速反应机制,发现质量问题,及时处理,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要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实现规模种植或规模养殖,控制原料质量。

2. 政府应当切实履行好其监管职责,加强对食品质量的安全监管。集成食品安全管理主体,变多头管理为责任主体明确的单一垂直管理体系。加强食品质量的安全监管应当成为政府的头等大事,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强对食品的准入市场管制,提高食品的准入市场门槛,严防“三无”食品流入市场;要有效规范食品生产者的生产、经营行为,坚决取缔无证生产、无证加工食品的行为;要整合食品安全监督、检测资源,更新检测装备,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测,对食品从生产、加工、管理、贮运、包装到销售的全过程都要进行严格的监控;要全面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劣食品和不合格食品的违法犯罪活动;要加强源头控制,治理环境污染,推广可持续农业技术,减少农牧业中化学制药的使用,保障消费者获得安全的食物供应。

3. 完善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首先,应当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系统。我们可以借鉴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进一步细化和规范食品安全生产领域内的法律制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食品安全方面的具体标准。同时,要提高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使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其次,要加强法律法规对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惩罚力度。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巨额赔偿制度,对生产和销售质量不合格、不安全食品的厂商处以高额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应当加重追究其刑事责任,以达到足以震慑其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作用。

4. 向广大消费者宣传、普及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通过加大对消费者进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使消费者了解更多的食品安全常识和健康饮食知识,使消费者增强食品安全意识,提高辨别问题食品的能力,自觉抵制“问题食品”,把食用不合格食品杜绝于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之外。对此,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工具,定期组织健康饮食宣传活动,有计划地报道食品安全知识,并且要及时曝光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一些不法厂商及其商品,披露最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以保障消费者的消费知情权。 5. 新闻媒体要严守职业道德,避免跟风乱报道。

第三篇:中国失业问题现状及对策

摘 要:依据当前 中国 的失业形势,失业现象存在的原因和 发展 趋势,提出了缓解失业的建议。中国的失业状况是令人担忧的。有人将其称为没有就业机会增加的 经济 增长。这意味着,对于得不到就业机会的人来说,经济增长对他们是没有意义的。怎样认识当前 社会 出现的失业 问题 ,失业现象在发展过程中呈现怎样的趋势,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它等等这些现在都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关键词:中国失业;问题;对策

目前 ,失业(包括下岗)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非常突出的也是全社会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国现阶段为什么会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口,应怎样认识当前社会出现的失业问题,失业现象在发展过程中呈现怎样的趋势,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它等等这些现在都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本文试图对此寻找答案。

按照劳动保障部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3—2007年,当年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是4.3%、 4.2%、4.2%、、4.1%和4.0%。单从这些数字看,中国的失业率似乎还保持在社会可以接受的较低的水平上,警报并未响起。然而,事实并非乐观。中国目前 计算 城镇失业率主要用城镇失业人数和城镇就业人数这两个总量指标,其公式为:

失业率=城镇失业人数/[城镇就业人数+城镇失业人数]×100%

其中:城镇就业人数,指在城镇范围内,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全部人员(包括:全部职工、城镇私营 企业 从业人员、城镇个体劳动者、其他社会劳动者)。城镇失业人数,指劳动年龄内(男16~50岁,女16~45岁)的城镇居民,具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而未就业,并已在劳动部门进行登记的人数。目前统计上对临时安排了工作,劳动收入达到最低一级工的收入水平,或虽无职业,但不要求就业者,不作为失业人员统计。统计失业人员数和计算失业率,一般以年末为时点。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失业率的统计口径还是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以这样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来评估中国的失业状况,不仅缩小了中国的失业人口的统计范围,也低估了中国真实的失业规模和失业程度。对此,一些国内外的学者和 研究 人员对官方的失业率进行了修正。他们认为,国家公布的失业率没有将以下几种因素包含在内:首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失业率没有包括 农村 的剩余劳动力。据估计,目前中国农村约有农村约有1亿~1.2亿富余劳动力,主要是中年以上的劳动力,并且多以农业剩余劳动时间的形式存在。他们是中国最庞大的但没有正式被统计的失业大军。其次,国家统计局的失业统计仅局限于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正式登记的失业人员,没有正式登记的就不算在失业之列。最后,国家统计局的失业人员没有包括下岗职工。而下岗是中国体制转型过程中特有的失业现象。将以上三种因素考虑在内,按照他们的估计,目前全国的失业率为20%~28%。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程晓农博士估计,中国城市的实际失业率达到20%,失业人数约有4 000万~5 000万,他认为,中国内地中小城市的失业率都在30%以上。这个数字可能过高,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现实生活中的失业现象比国家公布的数字要高得多,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新一轮失业高峰至今仍无下降趋势。

国家统计局的信息表明,2003—2007年中国的gdp增长率分别是10%、10.1%、10.4%、10.7%、和11.4%,按照这样的增长率,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是比较理想的。在通常的情况下,失业是与经济增长呈反向关系的,也就是说,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规模就会扩大,雇佣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就业情况也就好转。所以,经济的增长会扩大经济规模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反之如果经济增长减速,就业情况就恶化。因此,严峻的失业只会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出现,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然而中国近年来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却表明中国出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就业情况快速恶化的现象,与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形成鲜明对照的失业人数呈加速上升趋势。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来看,2003年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00万, 200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27万, 2005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39万, 200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47万,这些统计数据表明,经济增长已经不能增加就业机会。

那么这一反常的经济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也就是说,失业人数的增多是中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造成的一种客观现象;中国自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由于在人口政策方面的决策失误,使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经济的发展速度。据世界银行统计,200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为7.844亿,农村劳动年龄人口为5.5亿,农村劳动力占全国总劳动力的70.1%,而中国现阶段农业部门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量约为1.96亿,农业劳动力大量剩余。根据有关预测,到201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9.73亿,到2050年,劳动年龄人口大约为9.39亿。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中国就业议程》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劳动力将增加7 000多万,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趋势还将持续8~10年左右。如果考虑到提前就业和目前许多职工在退休后仍然另外就业的现实情况,把劳动力资源的统计口径界定在16~65岁的年龄段,那么,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还要大。劳动年龄人口的大量膨胀,给今天和明天带来巨大的失业源。由于劳动力资源供需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加上中国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换时期,劳动密集型产业正越来越多的被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资本有机构成大幅度提高,必然导致失业增加,因此,中国的失业,具有一种典型的、劳动力绝对过剩的特征。

(二)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中国1952—1978年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是相当缓慢的。农业在为 工业 化提供资本积累的同时又承担着剩余劳动力的压力,形成了严重的隐性失业。目前,中国农村有1亿~1.2亿剩余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仅靠当地用乡镇企业或其他方式已经无法完全消化。其中大部分将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事实上,近年来,每年流向城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都在5 000万以上。这都加重了城市的就业负担。

(三)转型期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中,非常重要的一项 内容 是对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在这项工作中,十分艰巨的工作是处置大量的不良资产,压缩某些行业过剩的生产能力,这就必然使许多企业的职工调整和转移就业岗位,从而形成了劳动力的流动。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使企业资本有机构成显著提高,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劳动密集型相比在数量上大为减少,质量上大为提高,客观上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结果大量的不符合要求的劳动力被排挤出生产过程,加入失业者的行列,从而出现了学者所谓的结构性失业。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的结构调整,在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大量摧毁了旧的工作岗位,而且摧毁的速度远远大于创造的速度,由此引发了大规模、突发性的“失业大军”。

那么,这种状况是否正在改变呢?从短期来看,中国的就业形势还是很严峻的。因为:

1.中国现有的经济格局将面临重组,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中出现的失业问题不可避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经济增长方式也由粗放型向主要依靠改进技术和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重视质量和品种、注重节约和挖潜及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内涵为主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这种形势下,企业为了生存和竞争,必须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迫使企业对自身就业存量结构进行调整,对 历史 积淀下来的大量富余人员进行剥离。伴随新生劳动力进入新一轮高峰的背景,将使就业矛盾加剧。

第四篇:中国会展行业现状与问题分析

文秘1201班-郭连英

第一章 会展行业概述

1.1 会展业相关介绍 1.1.1 会展业的定义

会展是指会议、展览、大型活动等集体性活动的简称。其概念内涵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制度或非制度的传递和交流信息的群众性社会活动,其概念的外延包括各种类型的博览会、展览展销活动、大型会议、体育竞技运动、文化活动、节庆活动等。

会展是指围绕特定主题多人在特定时空的集聚交流活动。狭义的会展仅指展览会和会议;广义的会展是会议、展览会和节事活动的统称。会议、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展销会、展示会等是会展活动的基本形式,世界博览会为最典型的会展活动。 1.1.2 会展业的作用

会展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包括联系和交易功能、整合营销功能、调节供需功能、技术扩散功能、产业联动功能、促进经济一体化等。

一、联系和交易功能会展孕育巨大商机,具有联系和交易功能。

会展的联系沟通作用非常明显:联系量大、联系面广、联系效果好,因此会展可以向会展组织者、参展商、观众提供彼此联系和交流的机会。通常在短短几天有限的会展期间,参展商往往可以接触整个行业或市场的大部分客户,可能比登门拜访等其他常规方式一年甚至几年所接触的客户还多。展会参加者在专业展会上可以接触到行业主管部门领导、本领域专家、现有客户、潜在客户、供应者、代理商、用户等与己相关的各种角色的人,其中不乏决策人物、关键人物,形成的人际联系质量高。会展的环境氛围典雅,有利于进行高质量的交流。通过商品或科技成果的会展,使供需双方充分了解对方的信息和需求,再加上可以通过实物观看,迅速促成供需双方达成商务合同,因此会展市场孕育了无限的商机。在新加坡举行的“2004年亚洲航空展”,单是公布的部分交易额就达到了35.2亿美元。

二、整合营销功能会展作为企业之间的一个有效的营销平台,为企业展示产品、收集信息、洽谈贸易、交流技术、拓展市场提供了桥梁和纽带作用,会展在企业市场营销战略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在发达国家,会展营销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重要营销手段。

在会展上,生产商、批发商和分销商汇聚一堂,进行交流、贸易,某种程度上甚至就是一个信息市场。企业可以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宣传自己的产品,推介自己的品牌、形象。企业与顾客可以直接沟通,得到及时反馈。企业可以收集有关竞争者、新老顾客的信息,企业能了解本行业最新产品动态和行业发展趋势,构成决策依据。

会展具备了其他营销工具的相关属性:作为广告工具,会展媒介将信息针对性地传送给特定用户观众;作为促销工具,会展刺激公众的消费和购买欲望;作为直销的一种形式,可以直接将展品销给观众;作为公共关系,会展具有提升形象的功能。

会展营销成本低。据英联邦展览业联合会调查,通过推销员推销、广告、公关等手段的一般营销渠道找到一个客户,平均成本219英镑;通过会展寻找一个客户,平均成本35英镑,仅为前者的1/6。

三、调节供需功能展览会可以视为信息市场,信息得以交换,企业参展产品的信息实为市场信息,是市场经济的重要资源。信息市场是经济运行循环过程的轴心,会展信息市场反映信息交换中供求之间的各种经济关系,它连接市场信息供应方、市场信息用户、市场信息资源应用等重要生产力要素,促进各类市场资源得以优化配置,有效地刺激需求,调节供给。

1.刺激需求会展提供新产品示范的平台,通过参展的产品或科技成果的展示,广大消费者可以发现以前未曾有过的消费品和相关信息,可以促进消费结构的优化和重组,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因此会展可以培养新的消费需求,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2.调节供给会展活动能为产品供给者提供展示产品性能的机会,比较不同产品的性能、价格等方面的差异,测算市场供给方面的竞争态势,为企业的市场供给决策提供依据,从而促进有效供给增长。

会展活动能增加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传统习俗的人们之间的互相

2 交流与了解,消除沟通障碍,扩大共识,为产品的跨区域、跨文化、跨民族、跨环节的流通创造条件,有利于供给实现和供给创造。

第二章 中国会展行业发展

2.1 中国会展业发展整体状况 2.1.1 中国会展业历史沿革

我国会展的产生迟于欧洲,但与欧洲会展一样源于集市,并以集市为主要形式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到了清末和民国初期,旧中国举办过几次具有一定规模、并有现代特征的博览会和贸易展览会,例如北京的“劝工陈列所”、南京的“南洋劝业会”、上海的“中华国货展览会”、杭州的“西湖博览会”等就是当时召开展览会留下的印迹。抗战时期,也曾举办过许多展览会,目的基本是显示成就、鼓舞士气、促进经济发展、抵抗日本的侵略,这对经济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在流通领域的作用并不大。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实行计划经济,经济贸易展览在国内经济中失去存在、发展的土壤,只有个别展览会是贸易性质的,例如广交会。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了展览活动极大的发展,并逐渐形成规模、形成行业。

近几年来,会展行业以年均20%的速度发展。目前,我国举办各类展会直接收入超过100亿元,间接带动旅游、餐饮、交通、广告、娱乐、房地产等行业,使之收入高达数千亿元。

2.1.2 现代会展业的特征

与世界上会展业发达的国家相比,尽管当代中国会展业的起步比较晚、起点比较低,但发展很快。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特邀研究员、恒油财智商务服务(北京)中心高级顾问罗百辉表示,随着中国会展业的快速发展,展会经济也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在中国会展业进军中东沙特等新兴市场的同时,境外的许多展览企业也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目前,中国会展业与国外主要展览大国相比,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展览项目持续增长,数量扩张明显

中国会展业“起步晚,发展快”。我国1997年的展览项目数首次突破1000个,到2001年突破2000个,2002年就超过3000个,2005年估计约为3800个。就展览项目的国际比较而言,我国已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项目数仅比美国少

3 一些,成为一个“展览大国”。但是,我国的展览项目绝大多数是中小项目,规模大的项目和品牌项目屈指可数。尽管这些展览的总展出面积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但就展览收入而言,我国还不是一个展览强国。

二、展馆建设方兴未艾,成为城市必要设施

近年来中国会展业快速发展的另一个显著现象是,在发展城市会展经济热潮带动下,各地大建展览场馆的势头一浪高过一浪。

目前,我国的展览场馆数量在全世界可排在第三位,仅比美国和英国少一些。展览场馆的总面积也在全世界中居前列,但出租率比展览发达国家而言要低得多。

三、展览主办多元发展,政府主导色彩浓烈

我国的展览活动大多由政府或半官方机构主导。就展览主办机构而言,尽管目前参与者众多,多元化特征明显,但大体上有五大办展主体,即政府(包括政府及部门、政府临时机构、贸促会等半官方贸易促进机构)、商协会、国有企事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

四、展览地区集中程度高,经济发达地区领先

现在全国除西藏外,各省市都有了自己的展馆,或多或少都有在本地举办的展览活动,并且,越来越多的省份提出要大力发展会展业。但是,中国的会展业实际上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省市,而且集中程度相当高。就城市而言,公认的三大展览城市是北京、上海、广州;以省份为单位来看,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居前5位。这也反映了我国会展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经济发达省份的现状特点。

五、展览直接收入增长缓慢,主要靠社会效益驱动

相对于展览项目数的地位,我国的展览直接收入比很多国家都少得多。展览经济总量比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都小。展览收入占GDP比重在发达国家一般在0.1%~0.2%之间,而我国目前这一比重还不足0.08%。这说明我国展览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还很低,就展览收入而言,我国还不是一个展览大国。

第三章 中国会展行业的综合分析

3.1 中国会展业存在问题分析

4 3.1.1 我国会展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不足

中国会展业正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发展条件和环境,有多种因素将对中国会展业形成影响和制约。目前,中国会展业的市场化程度还很低,行业内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妨碍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会展业市场体系的形成。中国会展业的资源配置、地域布局对行政的依赖度还相当高,会展经营者在以市场手段开展经营活动的背后,隐藏着对政府、行业部门的依托,行政条块对会展市场的分割,造成行业内市场竞争不充分,影响行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尽管会展业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而长足发展,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会展业在经历了粗放式的大跨步之后,正面临着“名角”不足、“舞台”利用不充分的压力。中国会展业尽快实现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的转变,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会展业是中国今后十年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行业之一。有外国专家提出国际展览业重心“东移”和亚洲展览中心“北上”的观点,即从西方发达地区向东亚特别是中国转移,亚洲展览业的中心正从东南亚的新加坡向中国转移。今后,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发展形势,还是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来分析,中国会展业都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

3.2 会展业发展对策建议分析 3.2.1 我国会展经济发展思路

根据国家权威经济研究部门的研究结果,未来的十年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产业当中,会展产业位列其中,深入全面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和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会展业将成为我国服务业当中增长快、发展潜力大、前景十分看好的行业之一,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支持我国会展业呈现美好前景的利好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会展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体制基础是市场经济,世界上会展业发达的国家,无一例外的都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未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形成,将为我国会展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体制环境和体制保障。

二、经济全球化日趋发展,中国进入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5 新的历史阶段。世界展览业发达国家或地区一般都是经济高度对外开放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开放性和国际化是影响会展业发展的又一关键因素,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开展中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将带动会展业务大幅增加。

外国资本的进入可以为我们带来国外成熟的办展理念、丰富办展经验、先进的办展技术和知名会展品牌,推动我国会展业国际化、专业化和集团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这将使我们获得一次利用外国资本品牌项目管理技术追赶会展发达国家的历史机遇,中国可以成为东亚的世界性的会展大国和会展强国。

三、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会展业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和市场两大因素。我国的机床展、电信展、纺织机械展、印刷展、冶金展、汽车展等一批专业性会展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并且跻身于世界同行业发展的先进行列,依靠的都是我国相关制造业整体提高这一产业背景优势。

四、我国企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和开拓国内外市场的巨大需求。

市场营销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核心,会展活动在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国外市场和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中所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使企业更加重视参加会展,需求将大幅度增加。

五、各级政府对发展会展业的重视和支持。

近年来,我国会展业蓬勃发展,会展活动在带动相关行业发展,扩大城市就业,提高城市知名度,推动内外贸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已经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国许多城市已将会展业作为地方“以展促贸,以展引资,以展会友,以展兴市以展扬名”的支柱性产业来发展。

六、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申办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从国家层面提高了社会各界对会展活动的认知度。两项国际盛事的先后举办将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技术和人才对会展业的注入,带动我国会展业持续快速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会展业目前取得的巨大成绩和未来发展所具有的巨大潜力,但是我们还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会展业发展中目前存在的不足和与发达国家间存在的差距。 3.2.2 国内会展业发展的建议

我国会展质量和档次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与世界成熟、发达会展业相

6 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为此,需要紧紧抓住和充分利用本世纪头20年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提升我国会展业发展水平,推动行业走向成熟。

会展业赖以生存的体制基础是市场经济体制,我们的会展业管理体制和管理的方式方法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的普遍原则,遵循会展业的发展规律,并适合中国国情。因此改革我国现行会展管理体制,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以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为主体构建会展宏观调节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要求,要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创造公平和可预见的法制环境,依法管理涉外经济活动,强化服务和监管职能

首先,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会展业纳入法制轨道。

其次,制定行业发展政策。我国的会展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发展起来,对促进中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应该得到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支持。会展场馆建设投资大、周期长,按照国际的通行做法,需要政府在土地使用、税收征管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甚至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第二、以会展行业协会为主体,建立功能完善的统一的行业协调服务体系,这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发达国家普遍采取的做法。

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由会展业协会开展的行业协调管理工作主要有:制定会展业行业规范,对办展单位的资质实行评定,实行行业自律;对办展计划和办展项目进行协调;对展览会的统计数据进行公正审核,推动本行业诚信建设,为国家统计部门、宏观管理部门和经济研究部门提供真实的数据统计等等。

我国会展业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未来二十年将迎来一个关键的历史性发展时期,我们要深刻理解十六大关于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判断,认识和把握会展业发展规律和大势,增强紧迫感,通过我们的努力,千方百计抓住、用好机遇期,加快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并使会展业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一道,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中国汽车4s店现状问题分析

中国汽车4s店现状问题分析姓名:### 学号:## 班级:##

摘要随着汽车业的飞速发展,国内4s店也突飞猛进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过速的增长也导致各种管理制度规范不到位,遍布全国各地大城市的4s店也相继引起连串的问题。就国内的整体情况来看,国内的4s店普遍存在以下的现状和问题,这也是众多汽车专业人士开始思考的问题:汽车4s店如何走持续发展之道。

关键字:品牌,经济,

目录:(一)4S店的现状分析

(二)4s存在问题

(三)总结

(四)参考文献

一、4S店的现状分析:

1、高档品牌、主流品牌的4S店尚可维持,市场保有量小、知名度低的品牌4S店是举步维艰,进退两难。

像宝马、上海通用、广州本田等强势汽车品牌由于经营多年具备了市场基础,在整车销售利润下降时,尚可通过规模效益和售后维修继往开来。而另一些知名度较低的品牌4S店则门庭冷落,由于缺乏足够多的汽车消费群体和服务客户而难以为继。

根据媒体报道,目前国内4S店除宝马、上海通用、上海大众和本田等几个畅销品牌还可以保证有利可图外,其他4S店正在艰难度日。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国的2900多家品牌经销商中,盈利的只有1308家,有487家退出汽车市场。

2、汽车4s店发展已走到拐点,汽车销售方式趋向多样化

北辰亚运村汽车市场总经理迟亦枫近日表示,“如今,4S店的发展已经走到拐点了,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的科学性。在很多二三线城市,销售网络形式已越来越灵活,汽车大卖场,汽车超市这样的灵活和低成本的网络形式已越来越多地被自主品牌和其他经济型轿车品牌采用,在这些消费潜力还不大的城市或区县,传统4S店投入大,风险高的弊端就更加凸显,投资人的兴趣也在不断降低。”

二、4S店的问题

1、有“四位”无“一体”。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维修服务和配件经营难以为继

目前4S店超高的维修、保养和配件价格使部分车主一过汽车的保修期,就选择在外维修保养。一项调查显示,有83%的被调查者表示,汽车过了保修期之后不愿再到4S店维修。4S店的维修部若要正常运转,每月的维修量要达到1000辆以上。但很多经销商的月平均修理量只有200到300辆。越来越多理性的消费者选择自己去汽配城买配件,去快修店维修.所以4S店的配件经营又难以为继。

(2)信息反馈形同虚设

4S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信息反馈,信息是决策的基础,4S店每天在销售、保养、维修等服务过程中接触到大量极具价值的信息,但由于信息反馈创造效益的不明显性,实际上多数4S店极少注意发挥4S店的信息反馈的功能。意识落后,缺乏长远的规划致使信息反馈功能形同虚设。

(3)“四位”未协同

多数经销商对于整车销售、零配件经营、售后服务和信息反馈“四位”如何整合为“一体’缺乏长远的战略运筹。

2、有“形”无“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被动的经销商

4S店对厂家有极为明显的依附性,其经营的优劣,除了经销商的努力外,更受汽车厂商品牌的影响力、市场策略的灵活性、经营管理的支持度等因素的影响。经销商的被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4S店模式的僵化。

(2)管理层次低,销售凭经验

目前的4S店大都是人治式的、随意性的管理,营销队伍专业化程度较低.对现代汽车营销更是知之甚少.我国汽车营销是一种新兴产业,在迅速发展过程中,汽车销售业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的现状越来越显现出来。据调查显示,品牌专卖店销售人员中虽然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已经占80%,但接受过系统汽车营销专业培训的人也不到20%,一般销售员仅接受过厂家针对自己品牌的销售培训。

卖车是一门学问,无论是汽车市场分析,还是汽车推销技巧,处处都存在着学问。目前我国的汽车营销还是一种粗放型的营销,还只是一种简单的卖车。

这些问题,在我国还没有引起汽车经销商的高度重视,在欧、美等汽车市场成熟国家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汽车营销体系,销售人员都是专业化销售,而非像我们的经验型销售。 参考文献:百度文库

上一篇: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下一篇:中国煤炭行业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