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教学法在《因数有零的乘法》教学中的应用

2024-05-14

尝试教学法在《因数有零的乘法》教学中的应用(通用9篇)

篇1:尝试教学法在《因数有零的乘法》教学中的应用

尝试教学法在《因数有零的乘法》教学中的应用

永年县实验小学 邢晓丽

关键词:尝试教学法、因数有零的乘法、应用。

摘要: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尝试教学法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切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尝试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以“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练习为主”,讲求“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正文:

我在2010年暑假参加了永年县教育局组织的“尝试教学法”的理论学习,尝试教学法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它是由教师提出学习目标,学生在运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学、讨论等,学会初步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尝试教学法,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学习我受益匪浅,也认识到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就要引导学生不畏惧数学,真心的喜欢数学,要使学生喜欢数学,就要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下面,我把自己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的点滴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邱学华的尝试教学突出了“以学定教、以学导教”的教学规律,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适应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尝试教学法也是一种十分常用的教学方法,采用尝试教学法,其关键在于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做到精讲多练。教师所设计的尝试练习必须根据本节知识特点精心设计,使学生学得轻松,练得灵活,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对此,我在课堂上经常采用以下几点做法:

一、以旧引新,减缓学习坡度,降低学习起点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在系列相关的内容中,一般前面所学的知识是后面将要学习的知识的必要基础,而后面要学的知识又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引伸、发展和提高。因此,我在讲授新课知识前,根据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设计一些准备性练习,减缓了学生学习坡度,降低了学习起点,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了新旧知识的过渡,起到了铺路架桥的作用。如:我在教学“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5×4= 2×40= 3×30= 50×4= 2×400= 3×300= 口算完后让学生找出这两组练习中因数和积的末尾各有什么特点?为学生学习新课起到了铺垫作用。

二、精心设计,基本练习与延伸练习兼顾

每一节新课都有重点知识,为了巩固和强化这些新知识,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一些练习,争取短时间高效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知识层次。抓住关键进行练习巩固,练习中既要有基本题,又要有发展延伸题,从有特点的掌握及变化发展的引申中踏实地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时,为了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其简便算法,我采用了这样的方法:

笔算:260×12= 先让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然后自学课本中例题,让学生将自己的计算与例题进行比较,看哪一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可以这样简算,归纳总结出计算过程。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使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加深了印象。

三、巧妙引导,让学生积极尝试 自学提示:

1、什么叫做因数?

2、通过预习,你在计算前重点看哪一个因数呢? 3、0在乘法运算中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简便计算方法呢?

师:各个小组分别说一说你们的算法。各小组计算后,会出现以下三种算法:

第一种口算:先算200×12=2400,再算60×12=720,最后算 2400+720=3120。

第二种笔算: 2 6 0 第三种笔算: 2 6 0 × 1 2 × 1 2 5 2 0 5 2 2 6 0 2 6 3 1 2 0 3 1 2 0 用口算得出结果的,学生说一说口算过程。用笔算得出结果的,让两位学生当小老师讲解自己的算法和想法。对讲得好的学生给予掌声鼓励。其余学生质疑问难。

学生可能会问:①第二种方法260×12,为什么0和2对齐?②第三种方法260×12,为什么6和2对齐?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找到答案。大屏幕出示竖式的计算过程,再指两名学生说一说这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引导学生对这两个竖式的计算过程进行比较。师问:这两种方法,哪种方法更简便?学生观察、讨论,明确第三种算法比较简便。学生把这道题解答完整。

练习完后让学生口述自己是怎样想的,以此来让学生明白算理,掌握方法,达到自学的目的。

四、质疑问难,选准学习疑难点做针对性练习

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学生难以理解和模棱两可的问题,如果按常规训练,目的难以达到,但是只要选准突破点,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扫除障碍,少走弯路。比如:在教学“因数有零的乘法”中,学生对一些较特殊的题目2500×14= 240×15= 2400×15= 18×2500= 等,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较多。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对比,并对对比结果进行分析,使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数字5和2、4、6、8相遇时,积的末尾零的个数与因数末尾零的个数不一样。

五、点拨到位,突出精讲多练

为确保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在学生尝试练习、小组讨论后,教师还要进行讲解。这里的教师指导同传统教学中的方法不同,不是什么都从头讲起。因为现在学生的起点不同,他们已经通过自学课本,并亲自做了尝试题,对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已经有了初步认识,教师只需抓住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教师要讲在点子上,讲在学生不太明白的地方,要经常有意识地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手脑并用,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掌握知识,使计算方法呈现多样化,并能在尝试讨论中优化计算方法,使学生对所获取的知识印象也更加深刻,学习兴趣也会非常浓厚,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真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是一个蕴藏深厚的富矿,有待我们去不懈地探寻。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在已有收获的基础上,一如既往地学习相关理论,从而努力实现优质数学课堂和高效数学课堂。当然,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教学中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所谓“教无定法,只要教育得法”,教是为了不教,是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教师要把握住课堂这个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篇2:尝试教学法在《因数有零的乘法》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83至85页。【教材简析】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是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教材通过引导发现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规律后,教学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确不管因数中间是否有0都要用这个一位数去乘多位数上每一位上的数,即使十位上是0也要乘,当个位积不满十时,十位上就要用0来占位。【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收集资料、整理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体,对于直观的事物容易接受。而且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习了连续进位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利用以往所学,探究多种算法,并有择优意识。由机械的“学数学”变为地构建知识。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根据情境进行估算的意识和习惯。并能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认识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在对比中发现竖式计算中间有0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学生采用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有效学习,在讨论交流中理解与个位相乘满十进位,积的十位上不是0,与个位相乘不满十要用0来占位这一重点内容。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展示交流的平台,呈现算法多样化,学生们可以相互欣赏与借鉴,从而优化算法。真正达到学习的有效性。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学生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算理。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样化的算法探究,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推理能力。教学重点: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算理。

一、谈话导入课题

我们在数的大家族中认识了好多数,(出示课件)谁能说说有关 “0”的一些知识?看来0的作用还真多,在学习和生活中这些地方都用到了它。其实,在孙悟空大闹天宫中也有有关零的故事(出示孙悟空大闹天空图片),你想知道吗?一天,王母娘娘派七仙女到蟠桃园去摘仙桃为自己祝寿,仙女们到蟠桃园一看,大吃一惊,只见孙悟空正坐在桃树上大口大口的吃着桃子,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了。仙女们赶快回来向王母娘娘汇报:“仙桃都被孙悟空吃光了,一个也没摘到。”(出示课本第83页主题图)这时小精灵问:一共摘了多少个仙桃?

二、探索新知

(一)关于0的乘法

1、想一想,用加法怎样列式计算?用乘法怎样列式计算? 0+0+0+0+0+0+0=0

0×7=0

7×0=0 想一想:0×3= 9×0=

0×0=

观察上面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你们想的和小精灵说的一样吗?

2、小精灵想考一考大家!(出示课件)

0×2 5×0

0×7

0+8

2×0

5+0 7×0

0×8 想一想,0和一个数相乘与0和一个数想加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讨论后回答。

(0和一个数相乘都得0,0和一个数相加仍得一个加数。)强调:计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注意符号,符号不同,计算方法也不同。

3、智慧乐园

你能很快说出下面两个算式哪个得数大吗?

1+2+3+4+5+6+7+8+9+0 1×2×3×4×5×6×7×8×9×0

4、小结:我们解决了小精灵提出的问题,同时也学会了有关0的乘法,因为0表示没有,所以0和任何数相乘仍得0。而0和任何数相加仍得任何数。

(二)运用法则计算

1、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1)、情景引入

有一个从美丽的传说吃仙桃可以长寿,其实呀,健康长寿的秘诀是坚持锻炼身体,看老寿星来了。(课件6动画演示例6)师:要想求出老寿星第天步行多少米?

(2)应该怎样列式?(生解答师板书)508×3

(3)请你先估算一下,大约等于多少米?说说你估算的过程。(学生汇报)

(4)508×3到底等于多少呢?你能算出它的准确结果吗?(5)汇报结果,讨论交流。(学生汇报多种算法,老师随机板书,适时点评。)

(6)小结并完成答语: 谁说一说积十位上的2是怎么来的吗?(生结合例题板书,叙述十位上的2 是怎样得来的)通过自己动脑思考,细心计算解答了老寿星的问题,2、尝试练习(1)齐练

(2)比较:两个竖式什么不同?

3、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知识;还应用它计算了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一位数乘法。按一位数乘多位数的方法,用一位数去乘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中间是0的那位也要乘,如果有进位的进上来几就写上几;如果没有进位时,这一位就要写0。

三、巩固深化

1、看说做得又对又快!

2、森林医生。

3、帮小芳家解决问题。

篇3:浅谈联想在乘法口诀教学中的应用

一、立足数学联想解读内容

1. 从局部到整体

教材在教学每一个乘法口诀的过程中都有以下的一些特点:在现实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按乘法意义把几个几写成乘法算式→根据乘法算式编出相应的口诀→花样记忆口诀→用编出的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这样相对稳定的教学线索, 使得学生在学习之前的1-6的乘法口诀时能够经历并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一般方法, 这类知识与技能的构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联想自主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2. 从意义到结构

乘法口诀的意义可以分成2个层面:1.知道乘法口诀的每一句口诀表示几个几相加;2.感受到乘法口诀可以很快地帮助学生计算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而当学生在熟悉和应用这些数学乘法口诀的意义时, 学生将会发现乘法口诀也有一定的结构性特点, 利用这些特点进行迁移联想就可以更好的进行教学。当然, 学生在应用数学联想时, 可能感受的是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想, 也可能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间的联想。我们可以关注和培养学生利用这种联想的思维, 然后介入学生对口诀之间规律的思考, 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形成乘法口诀的网状结构, 从而使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乘法口诀。

二、立足数学联想进行教学

1. 探究方法规律, 培育联想的基础

联想, 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也是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 我们利用联想优化教学设计, 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内容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 有效地体会数学知识网状结构的建构, 从而更好地完善认知的结构。

【案例】苏教版《1-4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段

……

观察4的乘法口诀,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第一个乘数每次大1, 第二个乘数都是4, 积每次大4.)

追问:为什么积会每次大4?

引导学生根据口诀的意义分析:每一句口诀比它的上一句多一个4, 所以积也每次大4.

那3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为什么积会每次大3?

……

教师在引导学生找到乘法口诀的编排方法和其中的规律, 并不意味着他们了解了表象后的更深层的元素。老师的追问使得学生去反思规律形成的原因, 从乘法的意义来分析, 让学生的思维回到原点, 从而对乘法口诀中的规律达到了深刻的理解, 为学生后面利用规律联想其他的口诀做基础。

2. 利用方法规律, 实现联想教学

联想, 可以让学生由一种已有的表象唤醒另一种表象。学生在已经学习的知识中, 形成了已有知识的经验, 然后在学生学习新课时, 就可以“由此及彼”的思维中, 进行回忆、收集相关知识信息, 从横向, 纵向去了解和沟通不同知识的关系, 从而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

例如, 学生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后, 学生已经基本知道了编制口诀的一般方法和每相邻的两句口诀之间存在的规律。这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为背景, 借助形象地操作进行思维, 利用联想自己编出乘法口诀。

【案例】苏教版《7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段

1.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 谁会背6的口诀?

说一说6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7的乘法口诀。 (揭示课题)

2.迁移猜想:

你来猜想一下7的乘法口诀会有什么规律? (第一个乘数每次大1, 第二个乘数都是7, 积每次大7。)

师:你能用这些规律, 试着来编一编7的乘法口诀吗? (学生独立活动)

……

这节课中, 在学生探索新的乘法口诀之前, 先帮助学生搭建已有乘法口诀经验的脚手架, 让学生从已有的编口诀的方法及口诀的编排规律自主迁移, 猜想类推“7的乘法口诀”, 这既是对已学的乘法口诀结构的巩固练习, 又是对建立和形成编制口诀的思维方式的联系。

3. 利用方法规律, 延伸联想意义

联想, 可以让学生在认识到已经构建的知识技能之后, 给与学生足够的空间和自由, 对知识进行延伸和重组, 从而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拓展学生的联想意识。

【案例】苏教版《7的乘法口诀》教学片段

……

三、课堂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我们一起把7的乘法口诀背一遍,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几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是怎样的?你是怎样想的?在教学的结尾部分, 教师先让学生总结学习7的乘法口诀的知识和方法, 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8的乘法口诀是怎样的?我们应该怎样想?让学生在思考这类乘法口诀的方法之后, 大胆地去联想, 就会使学生联想到学习下一个8的乘法口诀, 不但能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还发散了思维, 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这就是从联想出发形成的推广和延伸。

平时, 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 关注教材, 从中挖掘出可以让学生去联想的内容;关注学生, 寻找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从中把握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联想的时机;给与空间, 我们为学生营造一个联想的空间与自由, 发展学生联想的能力。当我们耐心地、长期地、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时, 学生将会更大能力地发挥自己的数学潜能, 而学习数学将会更加快乐!

参考文献

[1]张奠宇, 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朱智贤、林崇德, 思维发展心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篇4:尝试教学法在《因数有零的乘法》教学中的应用

“积的变化规律和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教学设计[ 作者:钱守旺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64更新时间:-8-15文章录入:青铜时代 ]

○钱守旺 (河北省唐山师院玉田分校附小)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人教版)第58~59页。

教学目的:

1、知道扩大(或缩小)几倍的含义。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整数乘法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规律。

3、能运用这一规律进行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的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⒈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⒉掌握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抽象、概括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理解“扩大”、“缩小”几倍的含义

⒈口算。

⒉理解含义。

⑴师:6乘以4,也可以说成把6扩大了4倍。那么,6乘以20还可以怎样说呢?6乘以100呢?

小结:把一个数扩大几倍就是用这个数乘以几。

⑵师:80除以2,也可以说成把80缩小了2倍,那么,80除以4还可以怎样说呢?80÷20呢?

小结:把一个数缩小几倍就是用这个数除以几。

⒊练习。

⑴15扩大10倍是多少?

⑵120缩小6倍是多少?

⑶20扩大多少倍是100?

⑷80缩小多少倍是20?

[评析:扩大(或缩小)几倍的含义是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先通过两组口算题,具体说明“扩大几倍”和“缩小几倍”的含义,再通过一组题目,使学生在运用知识中进一步加深理解。这样就为学生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做好了知识上和语言上的准备。]

二、抽象、概括积的变化规律

⒈教师用投影出示表格:

因数

16

16

16

16

16

因数

2

10

20

200

1000

32

提问:在这个表中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求的是什么?

然后指名口算出每组题的积,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填在表格里。

⒉引导学生从左往右观察,发现扩大的规律。

⑴师:同学们看每一组题的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

生:相同,都是16。

教师指出:也就是一个因数不变。(板书)

⑵师:接下来我们看第2组的第2个因数同第1组的第2因数比较,由2到10发生了什么变化?(扩大了5倍)。再看积由32到160发生了什么变化?(也扩大了5倍)。

⑶引导学生得出:第二组同第一组比较,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了5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⑷小组讨论:第3、4、5组的第2个因数同第1组的第2个因数比较,分别扩大( )倍、( )倍、( )倍,积各有什么变化?

⑸通过上面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说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多少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⒊引导学生从右往左观察,发现缩小的规律。

⑴先看第4组的第2个因数同第5组的第2个因数比较,由1000到200发生了什么变化?积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小组讨论:第3、2、1组的第2个因数同第5组的第2个因数比较,分别缩小了( )倍、( )倍、( )倍,积各有什么变化?

⑶通过上面的观察,你又发现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说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多少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⒋概括积的变化规律。

师:谁能用一句话,把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概括起来?

引导学生说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5、阅读课本,解释“若干倍”、“相同”等词语的含义。

[评析:新大纲提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本节课,教师能够按照新大纲所阐释的基本理念,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按照“分层次观察,分层次总结,先分后总”的教学程序,充分利用表格,引导学生有序地、由表及里地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不仅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合作学习还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也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

6、练一练。(p58做一做)

算出每一组题中的第1题的积,然后很快地写出下面两题的积。

12×3= 48×5= 24×5=

120×3= 48×50= 24×25=

1200×3= 48×500= 24×75=

[评析: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反馈及时,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有效调控]

三、学习因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法的简便算法。

⒈复习: 280×40= 2800×30=

提问:

⑴列竖式时,为使计算比较简便,被乘数和乘数应怎样对位?(把被乘数和乘数中“0”前面的数的末尾对齐)

⑵怎样相乘?(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

⑶乘完以后怎样填“0”。(看被乘数和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⒉(改变复习题中相应的因数,使之成为例7)想一想,下面两题,用竖式怎样计算简便。

280×340= 2800×340=

(学生自己试作后订正)

[评析:学习因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法的简便算法时,教师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不放过任何一次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机会。练习设计形式多样,从不同角度检查了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

四、巩固练习。(练习十四第五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略)

[总评:本节课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教学层次清楚,教学方法选择合理。教学中教者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努力在“导”字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些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彻底改变了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使课堂教学从“以教材、教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为中心”,从研究“如何把学生教会”。变为如何“让学生学会、让学生会学”,切实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主体性”教学原则。整节课下来,教者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学效果显著。]

联系地址:064100

篇5:有零的乘法教学反思

我分三个环节实施了我的教学:第一个环节复习旧知,引入课题。先2×2和20×2等的题组练习,以及0×5的计算,以唤起学生对整十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回忆,到达能使旧知迁移到新知。

第二部分尝试练习,提炼建模。是让学生进行32×30的尝试口算,并说明采取这种口算方法的理由,及本课的一个重点,然后由学生进行尝试笔算。在笔算过程中,学生用的是普通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教师提示如果按照口算的方法进行笔算,那么竖式先算什么?板书格式,用虚线表示你思考的过程,再追,如何在竖式的积中表示。 在进行试一试的练习,?最后提炼出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第三部分是分层练习,加以巩固。练习中增加了乘数中间有零和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的比较。我设计预案时遵循这样的两个原则:让学生通过我的引导和追问进行自主的探索,让学生在离真知不远的地方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地拨开云雾,获得清晰的思路。鼓励口算方法的提炼就是为学习简便的笔算方法而设计的,笔算的简便方法也是通过学生的尝试获得的。在练习中,我让学生上黑板完成后,有学生进行批改,对于批改的是否正确再有学生指出,把判断正误、发现错误及如何修改全权交给了学生。第二个原则,就是体现在完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突破难点。本课的难点就是如何不让学生忘记积的末尾添零。

篇6:尝试教学法在《因数有零的乘法》教学中的应用

本节课要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以两位数,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过了两位数乘两位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和三位数乘以一位数末尾有0的乘法,这为学习本节课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比较容易,但是在课后的练习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首先是乘法笔算竖式的书写格式问题,如290×20,206×40,不能熟练的将末尾0前面的数对齐;有的学生没有按照简便的算法计算,把0也参与运算,这可能与我上课时没有重点强调笔算的书写格式有关。另一种情况是,计算后在末尾添上0的个数不正确,如160×60,只在末尾添上一个0,原因可能是计算160×60时,末尾有2个0,但是这两个0在同一列上,而在以前的加法中,0加0得0,就顺手移下一个0,这与上课时没有重点提醒有关,需要在课后的练习中加以提醒。

本课的一个难点在于理解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依据,课中很多学生的解释是,因为末尾有2个0,所以在积的末尾添上2个0,再没有多余的理由,认为这是自然而非常明白的,于是我问道:你能来验证这一结果是正确的吗?让学生充分的进行交流,通过多种方法如采用最基本的乘法步骤进行计算,初步培养学生的猜疑和探究精神。

从课堂作业的反馈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掌握的较好,但是有些学生还是采用数位对齐的方法进行计算,有待我课后个别辅导。

篇7:尝试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先尝试后指导”实现美术教师角色的转换

所谓“先尝试后指导”是指:教师将教学目标讲述出来, 然后让学生自己依据教学目标进行学习。当学生学习完之后, 教师要以学生尝试的实际情况作为依据来指导学生, 此种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自己的尝试。以练习为主的美术课符合尝试教学法的要求, 从而可以营造高效的美术课堂。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先画。而在学生作画过程中, 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比如:当教师要讲解《七彩的生活》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 可以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列举出来, 目标一:学生要对生活中的色彩进行观察, 总结出生活中的色彩;目标二:多做调色练习, 观察颜色混合之后所产生的效果;目标三:学生自己构思、自己创作, 将生活中的美呈现出来。当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后,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先创作, 画一幅他们心目中认为的七彩生活图。在学生作画过程中, 教师要观察每一位学生的作画过程, 并且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构思。在观察过程中, 如果教师发现某一些学生的作画主题与教学目标相背离, 此时就需要给与其适当的引导, 给其讲解这些教学目标, 让其重新确定与教学目标相符合的主题。当每一位学生画完之后, 教师要评价他们的画, 指出他们的优点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而为了能够让学生在以后的画画中少犯类似的错误, 教师就要给予学生相应指导, 告诉学生如何调色, 如何将自然界中的美表现出来。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实现了美术教师角色的转换。

二、“先练习后讲解”实现美术自学能力的培养

所谓“先练习后讲解”是指:在上课的时候, 教师要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理解教材中的内容, 然后依据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来进行练习, 当学生练习完之后, 教师再进行适当的讲解。在传统的美术课上, 往往都是教师先讲解, 等老师讲解完之后, 教师再给学生布置练习任务。这种教学方法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也不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然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尝试教学法, 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先自学后教授”实现美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所谓“先自学后教授”是指:教师要让学生先自学, 然后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解放学生的天性, 让学生在画画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 以此获取新知识, 培养出新的能力。比如:当教师要讲解“动物朋友”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 可以让学生自己先想一想:你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动物朋友呢?你们可以将这些动物朋友都画出来吗?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相互讨论, 每一位学生都开始回忆在动物园所见过的动物, 有一些同学虽然可以说出动物的名称, 但是他们却画不出该动物的样子。在整个画画过程中, 学生会发挥自身的想象, 画出他们心目中的各种动物。当学生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之后, 教师就要开始教授本节课的内容, 在讲解每一种动物的画法时, 教师可以将每一种动物的特征告诉学生, 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这种教学方法,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画画兴趣, 并且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先理论后实践”实现美术运用能力的培养

所谓“先理论后实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将一些画画的技巧等理论知识告诉学生, 然后让学生在作画过程中巧妙运用这些理论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运用能力。有些美术老师在教学中仅仅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 却忽视了学生的具体操作, 这种教学方法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教师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比如:当教师在讲解完“色彩”这一理论知识之后, 可以为学生安排这样一个任务:利用所学的色彩知识来画一幅画。同时在学生作画过程中, 要按照教师的几点要求进行:要求一, 在这幅画中要运用到色彩这一理论知识;要求二, 合理调整色彩, 保证整幅画鲜艳、美丽。通过这种教学方法, 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也让学生开始了解到在画画中, 如何运用老师所教的理论知识。总之,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运用尝试教学法, 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还能够让学生越来越喜欢画画。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存在着不足之处, 为了能够避免这些弊端, 这就要求教师要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 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尝试教学法具有很多方面的优势, 比如: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因此该方法可以提高美术课堂的有效性, 教师应该加以灵活运用。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新教育理念、新教学方法开始涌现出来。尝试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 开始被运用到小学美术教育,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绘画兴趣, 还慢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词:尝试教学,小学美术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周华.尝试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的实践探新——以“造型·表现”领域为例

篇8:尝试教学法在《因数有零的乘法》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课堂教学以前, 通过尝试让学生观察到数学现象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有一部分数学教师会在课堂上让学生观察一个数学现象, 然后让学生在思考数学现象中找到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如果数学教师一直使用这种数学教学方法,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能会因为怠惰的思想而产生被动学习的态度。为了避免学生产生这种被动的学习思想,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从自己的学习基础开始, 自己尝试设计数学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自己找到学习的方向。

以高中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三角函数的知识为例, 在课堂开始以前,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道数学题1:假设α是任意一个角, 在α的终边上任取异于原点的一点P (x, y) , 那么P (x, y) 与原点之间的距离为多少?学生能结合已经学过的旧知识, 了解到该问题的答案为:。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P和r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什么关系呢?这种关系应当如何描述呢?教师引导学生从旧有的基础上尝试, 就能够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思考新的知识, 在尝试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 就能理解到自己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新概念。

二、在课堂教学当中, 通过尝试让学生发现到数学难点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 有时学生会遇到一些数学难点。如果教师应用灌输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到这些教学难点, 让学生必须掌握这些教学难点, 学生可能会因为既不了解为什么它们是教学的难点, 也不能理解它们难在哪儿, 更不能理解学好这些教学难点的知识该应用在哪儿而不愿意自主的学习与之相关的知识;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结合旧有的知识, 尝试学习新的知识, 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学习的难点, 学生就会因为自己了解到自己知识结构不足, 现有的知识结构不足以解决数学问题, 从而愿意自主的学习数学知识。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集合取值的知识为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数学习题2:已知集合A={ (x, y) |x2+mx-y+2=0}, B={ (x, y) |xy+1=0, 且0≤x≤2, 且,

如果A∩B≠0, 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有一名学生尝试解题, 其解题过程如下:

设f (x) =x2+ (m-1) x+1, 那么f (0) =1>0。

如果f (x) =0在[0, 2]的范围内只有一个解, 那么可得f (x) <0,

由于f (2) =2m+3, 因此可得m<-3/2;

如果f (x) =0在[0, 2]的范围内有两个解, 那么可得

经过计算可得-3/2≤m≤-1。

由以上的答案可得m≤-1。

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 以上的答案是全部的答案吗?以上计算的过程是否有遗漏答案?学生经过思索, 发现以上的结果并不完整, 因为自己漏掉了还有一种情况, 即若f (x) =0在[0, 2]的范围内有唯一的解x=2的情况。数学教师引导学生探索较困难的数学问题, 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的缺陷、思维结构的缺陷等, 从而就会愿意自主的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以后, 通过尝试让学生思考到数学系统

一名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这道数学题, 经过大量的计算, 他得到结果为:

该学生解题时, 觉得这种方法虽然可以解得结果, 然而解题的过程却非常繁锁, 如果解题的过程中间出现计算的错误, 有可能就会得到解误的答案, 于是学生尝试用第二个思路去尝试解决这个数学问题, 然后学生发现可用余弦定理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应用余弦定理解答, 那么解题过程为:

利用∠F1PF2为钝角这个条件, 应用余弦定理可得:

如果使用余弦定理, 这道题的解答就会变得非常简单。

此时学生发现如果自己不了解余弦定理的概念, 就只能用数形结合的思路解决问题, 甚至不能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 学生就已经意识到知识结构完整的重要性, 以后学生在学习的时候, 会尝试完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

篇9:尝试教学法在《因数有零的乘法》教学中的应用

一、推广尝试教学法的意义

1.中学生更有能力完成整个尝试过程。首先 ,从思维发展本身来看中学生更会创设意境,发现问题。其次,中学生心理状态比较稳定, 自学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更具备积极探索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最后,从认识方面看,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知识结构也丰富、完整、全面得多,更善于从旧的知识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中学生不仅能按照教师设计的步骤完成整个尝试过程,而且有能力进入更高层次的思考。

2.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方面作用更显著。尝试教学法是通过做尝试题向大脑输入信息, 在大脑中设问, 创设学习意境。然后,教师给出一些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提问或启示,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后,用自学课本、做尝试练习的方法使这种积极性得以维持和巩固。因此,如果把尝试法运用到中学数学教学中,则可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进取。

3.在培养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方面 , 中学生尤为迫切。好的数学教师教给学生的不应当只是几个定理、公式、定义和解几道题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学习数学的方法和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其中就包括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精神的培养。尝试法就是一个通过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完成自学的过程,它在尝试过程中训练和培养了这种品质。

二、尝试教学法的操作模式

由于初中数学教材内容复杂,应该按照“先练后讲”的基本精神灵活变通。根据目前教学实践的情况,一般形式为:设疑、尝试、释疑。

1.设疑 :把准备练习、导入新课 ,出示尝试题合并在一起 ,作为设疑阶段。这一步是尝试的准备阶段,经旧引新,铺路架桥,创设情境,设置疑阵。

2.尝试 :把自学课本和尝试练习合并起来称为尝试阶段。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就在这一步。先自学课本还是先尝试练习主要看教学内容来确定。以概念为主曲内容, 可先学后练,让学生先通过自学课本,尝试理解概念,然后再尝试练习;以应用为主的内容,则可先练后学,再自学课本检验自己是否尝试正确。

3.释疑 :包括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两步 ,这两步呈交叉状态。学生经过尝试练习,有的虽会解题但说不清算理,有的一知半解,有的遇到困难,这时应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点组织学生讨论,教师随后进行画龙点睛的讲解。

三、应用尝试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精神是“先练后讲”。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总结出一个多层次,不断尝试练习的基本模式,即:基本训练题尝试题—第二次尝试题—课堂作业题思考题。设计尝试练习的基本模式应把握以下几点。

1.在“基本训练题”中抓“衔 ”。衔即衔接 ,在基本训练阶段要充分利用旧知识的迁移作用, 抓好新旧知识的衔接。一般地,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旧知识的延伸和补充,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这类题目要巧妙地设置悬念,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兴趣,产生好奇心,并看到解决新问题与旧知识有联系。如,授“整式的加碱”一课时,教师不是直接让学生尝试例题或练习题, 而是在设计基本训练题时提出:(1)什么叫同类项?(2)如何表示几个单项式或多项式的和?(3)什么叫合并同类项? 学生回答这几个问题后再做尝试题,多数学生都知道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合并同类项。这样就增强了他们学好这节课的信心。

2.在“尝试题”中抓“探 ”。学生的尝试能否成功 ,关键在尝试题上。尝试题出得好,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在“探”字上下工夫。尝试题是探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层次和对知识点灵活运用的试剂。设计尝试题目应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围绕了解、理解和掌握进行,避免无目的的设计。教师一定要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体现出学生勇敢探索的精神并初步体会到尝试成功的甜头。

3.在“第二次尝试”中抓“活 ”。学生经过第一次尝试之后不能立即判断尝试是否成功, 其中一部分学生只会照例题机械地模仿,仍处于被动之中,在头脑中没有形成理性认识。要想让这部分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教师必须设计一组具有一定坡度的第二次尝试题, 这种坡度题能使学生通过尝试不但获得正确答案,还能总结、推导。题型上要注意多样化,起到巩固知识,培养技能的作用。

4.在“课堂作业题”中抓 “精”。课堂作业是一节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巩固知识、集中反馈的重要措施,也是检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手段。因此,必须做好四个“当堂”,即当堂完成作业,当堂校对作业,当堂订正作业,当堂解决问题。这样,学生通过当堂的独立作业更深层地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教师在设计时一定要紧扣当堂知识点和题型,力求“精”,做到举一反三 ,练少胜多 ,题目多数 来源于教 材 ,必要时要 由教师精选、改编。

5.在设计“思考题”时抓 “伸”。伸即延伸 ,通过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努力探索,大胆尝试,所设计的思考题既能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又能督促学生自学,特别是在能力培养上起到延伸的作用,使之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设计思考题要注意从本班的实际出发,设计时要做到难易适度,要引导学生向更深层次发展,要有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例如,设计了思考题:解方程(0.1x-0.2) / 0.02-(x+1) / 0.5=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为: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学生看完方程后认为先去分母不简便,但又不知如何下手。这时让他们在课外时间看教材中的例题7后,多数学生在教师讲解之前就会了, 也使他们认识到解一元一次方程不是一定要按照步骤去做,必要时可做适当变形,才能达到目的。

上一篇: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的负面影响下一篇:当我遇到挫折时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