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2024-05-20

美育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尝试(共14篇)

篇1:美育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美育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美育,也就是审美教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当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语文这门学科中的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入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1]中学语文的教材中选编了大量的美文,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进行美育的天地。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也为中学语文美育指明了方向。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把知识教学与能力教学结合起来,又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里,渗透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的教学。在语文课堂上,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渗透美育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有三: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尤其是语文课,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学到字、词、句等基础知识,还要学会感受语文学习中“美”的存在。对于一首诗,一首词,一篇文章,我们学习的过程必然是先进行阅读,只有在读的过程中,才能去感受它的节奏,它的韵律,它的意境。如在教授《荷塘月色》时,对描写“月下的荷塘”与“荷塘中的月色”两节,不单要求学生会背诵,更关键的是要学生体会其中优美的意境。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感受荷塘的美丽与月色的轻柔朦胧。这种声情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审美对象,很适合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特别是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尤其要让学生感受那些文质兼备的千古美文。古人读书讲求激情抑扬地诵读,就是要大声的朗读,其目的就在于如叶圣陶所说的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朱熹也说:“须要读得字字响亮,……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诵读”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味到抑扬顿挫的节律美与起伏曲折的情感美。所以,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留出时间放手让学生去朗读,去感受。不然,教师的讲解就不能唤起学生的共鸣,达不到教学的效果。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那么课堂上对学生诵读感知能力的培养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审美想象能力是指“把从感知所得到的表象加以改进并进行重新组合,构成全新的意象。” [2]无论是鉴赏美还是创造美,都离不开审美想象的参与。学习《兰亭集序》,便可以凭着王羲之形象的语言,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在脑海里描绘出一幅曲水流觞、群贤毕集、充满诗情画意的图画。课文中那些精彩的描写,大都来源于想象,作家凭借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如《老山界》有这样的描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音,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这就是作家运用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的结果。课堂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去理解这种丰富的想象,看作家是怎样运用联想与想象来表情达意的。如巴金的《灯》一文,作者由眼前的灯光联想到欧洲的两个关于灯的传说故事,这时就要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这样的联想与文章的主旨有何关系?弄清楚这些问题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联想与想象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写作实践中怎样运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是作家运用丰富想象力的结果,还要求他们在实际写作时也要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没有想象,就很难有所创新。黑格尔曾说艺术家“最杰出的本领就是想象”,可见想象力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性。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都是话题作文,话题作文与以往的考查的记叙文、议论文都有所不同,面对一个话题,能够打开思路,不拘

泥于材料,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生气,才会有创新。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能力,就是要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对文章内容的认识,但也要有一个准则,这个准则就是“真”与“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讲过要“教人求真,学做真人”,这可以说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我国传统的审美意识形态中,也要求“真”求“善”,这样,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鉴赏文学作品时,要有一定的导向性,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内容要言之有物,发自真情,自然成文。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时,就能抓住重点。美学家黑格尔说:“文艺应该通过什么来感动人呢?感动就是在感情上的共鸣。”语文学科选编了大量文质兼备的美文,但传统的语文教学重学习的结果而轻学习的过程,课堂教学重知识的讲解而轻学生情感的体验,重“工具性”而轻“人文性”。所以新的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语文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所具有的人文性决定了在学生人格培养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语文教师要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学习要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 等教育新观念,充分发挥语文课的教育功能。如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要引导学生感受李大钊在当时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这种精神之美,在当时乃至当今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在文言文方面,选编入课本的几乎都是既有文学性又有教育意义,它们言辞简练,意蕴深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对廉、蔺二人形象的分析,从他们身上可以学到宽容大度与知错能改,这种品质也是我们自古及今都推崇的。语文教育追求知、行合一,我们应该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如高尔基的《母亲》、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通过美的鉴赏和感悟,学生逐渐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和人民连在一起。当然,情感是一个方面,道德也很重要,“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这些高尚的节操,都是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一种好的引导。综上所述,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力求做到知行合一。可见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载体,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努力作好美育这个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让语文课堂回归到“以人为本”的理念上来,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篇2:美育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我充分发掘和利用教材中潜在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提高他们对美的鉴赏水平,发展他们表达美的创造能力。

一、创设情境,尽情感受美

美是到处都有的,重要的在于发现美。我们所教的课文有许多是描绘大自然美景的,教师如能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那么学生一定会很快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美丽的小兴安岭》写夏天的一节时,我先让学生粗读,概括每句话的意思,即:1.浓雾;2.阳光;3.花草。接着出示挂图,让他们仔细观察,自由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小兴安岭夏季的瑰丽风光。学生对此特别有兴趣,他们兴致勃勃地观察着,联系自己看过的介绍小兴安岭风光的电影,渐渐地创设了美好的情境,他们在这种快乐而又自由的氛围中尽情地遨游着,初步感受到了小兴安岭的无比美丽。然后,我又让他们对照课文,听录音,加深他们对这一节内容的理解,进一步体会、品味作者描绘的意境美。

二、揣摩词句,激发情感美

《麻雀》一课文情兼美,富有悲剧性,热情讴歌了伟大的母爱。我首先抓住“搏斗”一词展开了教学思路:1.谁准备搏斗?2.和谁搏斗?3.为什么要搏斗?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通读课文,迅速理清“我”老麻雀,小麻雀和猎狗之间的关系,进而明白了:老麻雀因为要拯救自己的幼儿,所以准备同猎狗搏斗。

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探讨老麻雀决心搏斗的原因,很自然地引出句子:“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这时,我抠住了“强大力量”,揭示了“母爱”主题,指出正是由于老麻雀有强烈的“母爱”,它才不“安然”,进而“飞了下来”,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麻雀,把死的危险留给了它自己。

学生感受美,鉴赏之后,最终要能创造美。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让他们在想象中升华。《鸟的天堂》最后一句说:“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通过对前后两个“鸟的天堂”的理解,学生明白了句子的含义及其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头脑中形成了一条“爱榕树→爱南国→爱祖国美”的清晰思路,而且懂得了应像农民保护“鸟的天堂”那样珍爱美,不断地去创造美造福人民。

姓名:吴国俊

篇3:美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加强美育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有助于人的整体精神素养的提高。感受美的活动有益于学生感受美好生活, 产生热爱生活、建设美好生活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具有鉴赏美的能力可以为主体的生活带来情趣与活力。

二、加强美育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学校美育的根本任务是要使学生具有发现和创造美好生活的基本能力, 从而努力追求高品位的生活、高境界的人生。这不仅是学生个体生活幸福的需要, 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向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同时, 终极性的美育目标也需要通过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等才能实现。

三、加强美育教育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美育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美育不仅是一个独立成分, 还对体育、德育能起到催化作用。美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的挑战, 提高国民素质, 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它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在此背景下, 语文教育应该重视弘扬人的主体性, 完善人格培养。那么,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美育教育呢?

一、言传身教法

教师在品德、学问、言行、举止等方面都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以表率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 自然会以真、善、美的形象感染学生。教师不仅要以渊博的知识去影响学生, 还要端庄持重, 举止大方, 以其仪表的自然美和高雅的风度去传情达意, 感染学生。这样, 学生才能从整体上感受教师的美。进而“亲其师, 信其道, 仿其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塑造好自己的形象, 规范自己的言行, 才能为人师表。

二、挖掘教材法

要使学生在书本中充分感受到美, 教师就要在备课时认真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 并贯穿到授课中去, 引导学生感受美, 向学生展示课文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人物形象美, 以生动的形象感染学生, 使他们得到美的体验, 丰富美的情感。

三、妙用语言法

教师如果能够妙用语言, 就会使教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 而是读书明理, 使得语言文字流入学生的心田, 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 领悟做人的道理。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 把诗歌、小说、散文等精彩片段的意境、神韵出神入化地渲染给学生, 这是一种听觉美感, 更是语文教师一项最重要的教学艺术。

四、人物形象分析法

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物形象是美育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小说、诗歌、戏剧中鲜活的人物比比皆是, 无论是正面人物, 还是反面人物, 都表现出了鲜明的爱憎褒贬倾向, 体现了作者的美学理想。比如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 通过对比的艺术手段, 成功地映衬了“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形象。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人物高洁的心灵, 并且进一步引导学生以鲁迅形象为榜样, 努力追求心灵美, 做有益于人民的人。学生的情感随之得以升华, 灵魂也得以净化。

五、联系生活实际法

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其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认识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生活中处处都有美, 而一切文学作品的美感都来源于生活, 因此, 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去寻找生活中美的素材, 挖掘美的因素, 并能创造出美来, 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篇4:美育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我是一名农村语文教育工作者,深知美育的重要性,所以我一直在教学中尝试应用一套美育形象教学法,通过引入美术、音乐、话剧等表现形式,将美育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

一、引入美术因素

它主要包括挂图、手绘简笔画、板书创意画三种形式。

(一)挂图。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等说明建筑物的说明文时,可展示相应的图画。让学生对单拱石桥、联拱石桥等说明对象在头脑中产生形象性的认识,再结合课文,图文对照,体会说明顺序与被说明对象的特征,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记叙文,如《老山界》,可以展示红军举着火把,排开队伍在“之”字形山路上,连夜登山的挂图,会给学生留下极强的印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手绘简笔画。这种形式是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在课堂上即兴绘制简笔画。如学习《松鼠》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一边与学生共同体味课文中介绍松鼠外形的文字,一边在黑板上绘出一只松鼠简笔画的形象,突出松鼠外形的几个特点,引导学生产生形象性的认识,并深入理解描写性文字在说明文中的应用。还可绘出松鼠窝的结构,让学生结合课文文字介绍,充分理解松鼠窝的特点,以及课文是怎样对它的搭建和形状进行说明的。

(三)板书创意画。这是将视觉艺术融入到语文教学的难度较大的一种形式。教师通过课文情境,创造性的绘制画面,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即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去想象、创造。如在学习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时,教师可根据诗意首先画出掩映成趣的竹枝和桃花,学生吟诵“竹外桃花三两枝”,再画出江水上的游鸭,学生诵读“春江水暖鸭先知”,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再绘上蒌蒿与芦芽,学生诵读“蒌蒿满地芦芽短”时,教师提问“‘正是河豚欲上时’中的‘河豚’是否能在画面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意,体会作者在诗中将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色彩斑斓的画面还可直接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二、引入音乐因素

这种方法主要包括背景音乐的引入,主题音乐的引入和相关音乐的引入。

(一)背景音乐的引入。如学习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故事时,可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前,由教师放《阳关三叠》的古曲,并在乐曲声中范读这首诗,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后,再次放《阳关三叠》,让学生在这一背景音乐中朗读这首诗三至四遍,学生一般都能当堂成诵,并从情感上深刻理解诗意。

(二)主题音乐的引入。这种音乐形式是针对有音乐内容与音乐效果的课文来来进行的。如学习《白毛女》这篇课文时,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应的歌剧音乐,尤其是“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的经典片段,更可以使学生对歌剧产生理解,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加深对歌剧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课文《打渔杀家》选段也可以采用这种主题音乐的方法,课堂上以欣赏戏剧唱腔为主体,学生自读课文,归纳出歌剧的主要特点。

(三)相关音乐的引入。这一方式是通过播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一些音乐背景资料,引导学生闻乐生情,锻炼联想、移情能力,从而增加课文感染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学习《记一辆纺车》时,可以先放郭兰英唱的《南泥湾》,再向学生介绍延安大生产运动的背景知识。学习《从宜宾到重庆》这篇解说词时,可播放《长江之歌》,再介绍浩荡长江的流经区域等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对壮丽河山的热爱,再引入《话说长江》这部电视系列节目,进而引出课文。

三、引入话剧小表演

话剧小表演就是将情节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的记叙文、小说、寓言故事等课文改编成话剧小剧本,在学习课文过程中,组织学生课下准备,当谈表演,并请坐在下面的学生观众评议,学生自己给自己打分。这种形式活泼生动,可使学生的理解、表达、表演能力得到极大地锻炼,同时更可帮助他们体会人物性格特征,正确理解情节结构的安排,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化训练他们的创造力。如《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课,可请学生自由结合,组成两列三个小组进行比赛,看哪组最能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和行为特点。此外还有小说《变色龙》《七根火柴》《伊索寓言》等都可以在教室辅导下改编成小话剧,进行课堂表演。

篇5:美育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摘 要: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是培养小学生语言的重要学科,美育教学指的是培养学生发现美、认知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阅读能力有一定影响,提高了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强了课堂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美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育也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使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更好地结合,培养学生发现美、认知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本文探究了在小学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具体实践,包括通过精美词句发现文章语言美,教师通过引导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文章的情感表达感受文章的美。

一、通过精美词句发现文章语言美

小学语文课本中都是语句优美、词语精炼的文章,这些文章经过重重教育者的考核才被选到语文课本中,教师在授课时要通过解读等方式让学生同样感受到那些词句的美,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先掌握句子中的词汇,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词汇的美,提升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人教版教材《桂林山水》一课时,通篇没有一个“美”字,却描绘出了桂林山水的美,教师让学生带着作者是怎样做到的这样的疑问,走进课文中,与学生一起分析作者是如何描绘出漓江水之美的,通过“静得感觉不到流动”描绘出水的静,通过“清得看见江底的沙石”描绘出水的清,通过“绿得像无暇的翡翠”描绘出水的清,让学生感受到水的美。作者又通过奇、险、秀描绘出桂林的山,体现山的美。作者描绘的山与水,仿佛是一幅美丽的画作,美得让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教学质量,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大大提升了小学生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通过引导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文章,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体验文章中的美,因为小学生思维不受限制,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情境里进行感受,使他们想象力更加丰富,这也是美育教育的重要方法。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才会实现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学习《顶碗少年》的时候,文章主要讲了少年在舞台上的三次顶碗,尽管前两次在众目睽睽之下都失败了,最后少年还是稳定心神,完成了第三次顶碗,结果他成功了。老师可以通过提问进行引导,创设情境,少年第一次顶碗失败后的心情,少年第二次顶碗失败后的心情,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观众斥责少年时少年的心理,老者对少年鼓励后少年的心理变化、少年第三次顶碗成功之后的心情以及少年成功顶住碗之后台下响起暴风雨般掌声的心理活动。虽然经历了失败,被很多人斥责,被观众嘲笑,但是仍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坚持下去,就获得了掌声,获得了观众的认可,观众的掌声不仅仅是给顶碗少年杂技表演的掌声,更多的是为他永不言弃的精神鼓掌。老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顶碗少年心境的变化,告诉学生坚持不懈的道理,也让学生发现体会到少年的品质美,从而向少年学习这种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与美感体会。

三、通过文章的情感表达感受文章的美

通过文章能够了解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优秀的文章能够抓住读者的内心,感染读者,使读者产生共鸣。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掌握文章的情感,与学生一起交流分析,将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引导,了解作者在创作文章时的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在学习《平分生命》的时候,小男孩与自己的亲生妹妹平分生命,描写了亲情的伟大,感人至深。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分析,小男孩是否害怕抽血,抽血的时候小男孩为什么要微笑,小男孩说要与妹妹平分生命时小男孩的心理活动等问题,学生在一起朗读课文深刻理解其中的含义,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小男孩对妹妹的爱以及理解亲情的伟大之处,将藏在文字后的感情挖掘出来,了解主人公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情感美,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审美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语文授课中,通过渗透美育,使学生的美感体会增强。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开发学生的情商、智商,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以及文学水平。因此,教师要重视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美育教育,为学生日后的审美奠定基础。美育与语文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6: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美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美育

美育,我们也称为审美教育.美育不但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之中,还存在于艺术之中.语文是一种语言艺术.它是运用正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来反映自然、社会现实及典型人物形象和性格,它描绘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色,讴歌人类社会的.先进事物和高尚品德,揭露和批判丑恶的东西.简言之,它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作 者:钱学平作者单位:枞阳县汤沟镇仪山小学,安徽枞阳,246716刊 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英文刊名:CUTTING EDGE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23.2关键词:

篇7:美育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摘要:语文学习应该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注重培养学生的美育教育。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是多方面的,教师只有努力钻研,既教书又育人,通过美育调动学生的心理愉悦因素,用美的形象感染他们,用美的意境陶冶他们,使他们成为懂得欣赏美,体会美,从而以美的眼光发现美,展示美的人。语文课具有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教材中编选了大量的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语文能力的范本,而且可以借助其明显的思想性,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语文应重视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美育教育

一、小学语文教学贯穿美育的必要性

(一)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由此可见,“培养爱美的情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需要

(二)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美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大多是名家名作,涉及到古今中外,涵括了天、地、人、物、事等,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炼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所有这些,都是美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使学生学好语文,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最为重要。课堂教学中的美育,能把美感直觉的形象性,经验的理论性,心理现象和积淀的系列性以及耳濡目染的愉悦性等引进课堂教学,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创作活动产生更多的吸引力,更强烈的感召力,更浓的诱导力,将学生带进引人入胜、欲罢不能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科学文化都来源于社会实践,不仅揭示了真理,还传递着美的信息。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工具,了解人类文化历史,认识美的起源、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及价值,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基础。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篇优秀作品,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语言文字美和优秀文化美以及老师的各种美的教学艺术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策略

(一)进入角色,激发美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记叙类文章“事”中含情,说明类文章“知”中有情,应用文中也常含情,这无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学生知识的贪乏、阅历的短浅、时代的隔膜、年龄的差异、心理的障碍等诸多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受到很多制约,很难企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的微妙之处。也由于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等特征,因而从作者的情感(即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到学生体验到其情感,其间不可缺少“中介”。其“中介”即是教师情感的“投入”和“外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进入“角色”,积极“投入”,与作者悲欢与共,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巨澜。

(二)启发想像,感知美的形态

感知是儿童参与审美活动的直接途径和心理基础。唯有形状、色彩和声音等可感性具体形象,才能刺激儿童感觉器官的兴奋,从而获得对事物美的认识和判断,产生审美感知。

要感知寓于语言文字之中的各种美的形态,必须把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形象。因而,需要从唤起学生的审美想像去寻觅。

(三)引导观察,促进美的创造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美的创造一般是指作文,作文是学生用文章来表现美、创造美,这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高级阶段。作者在这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中,可以发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从创造的产品--作文中感受到自身的本质力量而获得最充分的审美愉悦。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力和敏感性不强,缺乏鉴别能力,有时往往见丑事容易,见美难,甚至美丑不分。因些,对于语文教学中学生美的创造--作文来说,观察是前提。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灿烂的阳光是美,和煦的春风是美;鲜艳的花朵是美,飘零的落叶是美;丰硕的果实是美,肥沃的黑土地也是美......只要我们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留心观察,就能发现各种各样的美,促进美的创造。

(四)理解品味美

教材中有些课文很生动,很感人。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的形象、感人的事迹去打动学生,使学生通过思考、品味,去挖掘主题和中心。例如学习《我看见了大海》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大海的美丽,制作教学课件:波澜壮阔、海天一色、船影摇曳,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大海的美丽。再通过逐层朗读:第一次读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河子的成长源于一个美好的故事;第二次读让海的美丽景象浮现于学生的眼前;第三次读使学生理解在海上生存有许多危险;第四次读让学生找到自然中的海洋与生活中的海洋之间的联系;第五次读使学生感受到继父对河子深沉的父爱,这种崇高的思想使他的形象崇高而伟大,成为我心目中最尊重的亲人,有了这样的好父亲,我才能克服一切困难,成为自食其力的人。学习至此,学生不但把握了文章的主题,而且使继父的形象得到了升华,同时自身也受到了美的教育。

篇8:美育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一、“六读”教学法在诗词教学中的尝试

1. 诗歌鉴赏方法一:参读

所谓参读就是教学生学会查阅与选读、鉴赏诗歌有关的各种资料, 为进一步鉴赏作品打好基础, 提供帮助。比如我在教授《滕王阁》诗时就提供给学生以下材料。

2. 诗歌鉴赏方法二:诵读

诵读, 就是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 用朗读的方法, 反复熟读作品, 逐步加深理解, 直到可以背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凸现“人”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堂教学应凸现人的精神内涵。

3、诗歌鉴赏方法三:美读

美读, 就是学生在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 通过反复诵读, 有声有色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可以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 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比如在学习《春江花月夜》一诗时我就采取美读的教学方法。

美读法主要适用于那些写景优美、意境优美、感情特别丰富的写景诗和抒情诗。美读运用的好, 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古典诗词的熏陶, 提高他们的诗词鉴赏水平。

4. 诗歌鉴赏方法四:议读

议读, 是把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内容或看法提出来, 组织学生自由讨论, 鼓励他们通过独立思考, 在认真钻研的基础上, 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

5. 诗歌鉴赏方法五:比读

比读, 即比较阅读, 是把两篇或两篇以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诗作放在一起, 要求阅读者对于诗作的主题、结构、表达技巧及语言风格等项中的若干点进行比较, 指出同异, 进行鉴赏或分析。比较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读读、讲讲、议议、练练的过程, 是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 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教师引导点拨的过程。

比较有以下方式:

(1) 同一作家不同类作品进行比较。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豪放飘逸的李白诗这一专题时我就把《梦游天姥吟留别》和《送友人》进行比较阅读。

(2) 同一作家同类作品比较。同样在学习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豪放飘逸的李白诗这一专题时我就把《月下独酌》与《将进酒》进行了比较阅读。

(3) 不同作家同类作品比较。比如在学习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时我就让学生与杜甫的《登高》诗进行比较, 比较两首诗在思想和意境上的差异。通过比较学生对这两首诗有了更清楚的理解。

(4) 不同作家不同类作品进行比较, 从不同艺术风格的比较中感受作家的个性魅力。如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安排了豪放飘逸的李白诗和沉郁顿挫的杜甫诗这两个专题, 我们可以运用比较法, 让学生在理解和鉴赏诗歌的基础上, 联系两位诗人的其他作品, 比较他们的艺术风格, 感受他们不同的个性魅力。

6. 诗歌鉴赏方法六:研读:

研读, 即运用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 学生自主确立“小”且“好”的选题, 或独立探究, 或合作探讨, 最终得出“创造性”的结论。在诗词教学中我大量尝试使用研读法, 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研读包含两个内容, 既指对文本仔细认真的整体感知, 包括借用工具书消化常识性的语言信息, 疏通文句, 掌握有关文化文学信息等。也指借助教师的背景性提示、文本前后的“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与思考”或与文本有关的相关资料, 阅读主体边阅读边思考, 对文本独特的个性作初步的感知, 对体现文本个性较为明显的语段作一定的思考, 以形成阅读主体对文本一定的独特的感受, 并初步明确学习的基本方向。

二、运用“六读”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1. 以人为本, 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

地位, 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 直接阅读, 让阅读教学踏上回家的征途。

2. 人文熏陶, 思想启迪, 让阅读教学成为精神的家园。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 语文阅读教学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供了有力的凭借。教学诗歌, 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语言不仅仅是工具, 而且还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 一种心灵的颤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底蕴, 是蕴涵在字里行间的, 这需要用感悟、领会语言背后的意境, 穿透形象而领略其背后的人文理念。学生阅读的过程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3. 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不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 让阅读教学点亮学生的灵性。

4. 以“写”促“读”, 推动鉴赏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在教授《唐诗宋词选读》时, 可以在鉴赏教学过程中, 穿插一些仿写诗话、词话, 扩写、拟写对联, 改写唐诗宋词等精短文章的写作, 也可以结合作品进行想象文、赏析文、评论文的片段或全篇写作。

5. 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篇9:美育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一、人物形象

小说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典型人物的身上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对他们的心灵、人格、行为等进行美的揭示,达到充分发掘美育因素的目的。

当我们学习《老人与海》时,我们可以通过对老渔夫桑地亚哥与鲨鱼搏斗场面的描写,还有大量人物的内心独白来感受这个形象的独特魅力。鲨鱼的来势凶猛,老人的沉着迎战,机敏矫捷,都写得生动逼真。如写鲨鱼出现的情形,“当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后又散开的时候,它就从下面水深的地方窜上来。它游得那么快,什么也不放在眼里,一冲出蓝色的水面就涌现在太阳光下”。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这样一个“硬汉子”形象,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说人物。老人在与之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桑地亚哥这个形象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人思想精神的美,展示了自己独特的人格美。

当我们学习《边城》的时候,我们觉得“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纯粹的美”和“清洁的灵魂”是这篇小说的人物特征。我们感受到翠翠的形象是清纯。十五岁的纯美少女,她纯真聪慧、像一只小鹿那样活泼健美。恬静、温柔、纯净、灵动、忠贞,如水滴般明澈清透,又充满青春活力,从外表到内心都姣好无比。这样美的人性的悲剧就更令人伤感和哀惋。她对爱情的追寻却总是在梦境状态,如同期待那每夜都会入梦而来的傩送的歌声。傩送的形象是勇敢。他是一个心地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是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著地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祖父的形象是淳朴。他是一位勤劳、善良、坚强、古朴、带点狡猾的老人,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对孙女爱怜备至,为其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其爱情的实现。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充分地体会到人的思想品格、道德行为、言谈举止的美。

二、人物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形象性,正是在于语言的准确性、音乐性、鲜明性、直观性和情感性。优美而准确的小说语言可以描绘生动的人生图画,刻画人物的动作、表情、性格、姿态,给人看了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与其事、如历其境的感觉。

当我们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其间人物的语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比如王熙凤初见林黛玉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当走至贾母面前,拉着林黛玉的手就说了,“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就这么一句话,我们就见识了王熙凤的伶俐口齿,感受到她为人的圆滑和八面玲珑。这一句话可谓一石三鸟:黛玉的美不是其父母的遗传,乃是贾家贾母大人的赐予,同时黛玉那气派也是三春姐妹所具有的,即是王夫人、赵姨娘等孩子养得好。一语既出,说者有心,听者更是有意,让在座的每一个人内心那样熨帖。

又比如林黛玉回答贾母提问读书与否就回答了:“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黛玉只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同样一个问题,我们发现林黛玉居然有完全相反的回答。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仔细分析发现林黛玉在听完贾母的话之后,已经意识到先前实话实说有不谦之嫌,马上留意改口。黛玉的言谈举止,表明其教养非同一般。更体现出她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因此,语言也能够真实地揭示一个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意蕴和主题

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的灵魂。一篇小说能否成为经典之作很大原因在于它的主题意蕴。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通读,仔细分析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观点。还可以通过小说中的情节、环境、人物来把握主题。比如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正是通过对情节的梳理和林冲性格的变化分析出小说的主题。在客观上表现了林冲被恶势力逼上梁山的人生境遇,在主观上则是对封建社会黑暗政治现实进行了揭露和鞭挞。再如在学习沈从文的《边城》时,我们可以和学生探讨在当时那个时代背景下,作者为什么要给大家展示一个这样的边城呢?这必然会涉及到小说的主题意蕴。我们发现小说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残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满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作者笔下的小镇,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没有等级功利之争,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外公对孙女的爱怜,翠翠对傩送的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兄弟之间诚挚的手足之情,都代表了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在自然的明净之中,更有人情心灵的明净。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隐含了对现实生活古老美德和价值观失落的痛心,是对重建民族品德和人格的希望。

篇10:美育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作为一门重要的德育课程,小学语文学科担负着美育教育的重要职责。特别是随着文化多元化发展和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社会滋生了许多不良思想,为了使小学生不受这些不良思想的侵蚀,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就更需要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美育教育功能的具体应用对策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寓美育教育于朗读,引导学生感知美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其中有大量的优秀文章、优美的散文以及诗歌等语文内容,且这些佳作均包含着作者的个人人生经历和思想哲理,这些均可以成为学生感知美的重要素材,所以在平时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感知美,教师可以为学生合理选择一些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章来让学生进行朗读,必要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舒缓、轻柔的音乐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美,使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教学中来,从而使他们可以在心灵上来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逐渐激发学生感知美的兴趣。例如,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情地阅读和朗诵《小池塘》《草原的早晨》《夕阳真美》《庐山的云雾》《我和祖父的园子》以及《烟台的海》等,尤其是要做好阅读过程中的标记工作,使他们及时记录下自己认为比较优美的文章段落以及词语内容,借助月度笔记的记录和朗读过程来使学生逐步感受到有关阅读篇章中相关语句之美,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心来充分感知阅读文章所表露出的美感因素。另外,为了可以增强学生朗读的有效性,教师可以结合阅读篇章的思想情感基调来为学生播放一些恰当的背景乐或者相关视频课件,以便增强学生朗读的有效性,使他们可以更好地感知阅读篇章中所包含的“美”,从而为美育教育奠定扎实基础。

二、寓美育教育于写作,引导他们认识美

写作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就是学生将所学语文知识“实体化”或者融合再现的过程,所以在开展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善于借助写作的过程来贯彻美育教育理念,以便使学生可以充分感知美。针对各种类型的作文写作,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归纳和总结阅读篇章中的各种精彩段落和语句,包括描写祖国山川的古诗、游记或者散文等均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重要素材。在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中,学生会在赏析古诗、散文或者其其他优秀读物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他们感知美的能力。例如,在讲解《春望》(苏教版八年级语文)这篇经典古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作者自身所要表现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相关的古诗歌来让学生了解和把握这些篇章所要表现的核心思想,这样可以逐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侧重写作素材积累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深刻理解有关阅读篇章中那些优美的词句,以便通过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文章结构来透彻地把握这些关键语句美感。例如,针对《大海的歌》(苏教版三年级)这篇语文篇章的讲解,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分析这篇文章的整体写作构思,了解和把握作者写作的方法,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分析和把握这篇文章中那些重要的词句和段落。比如,“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这句话就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正在坐在快速滑行的小船上倾听着一曲欢快的歌声,从而可以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感知这些文章语句所要展现的情境之美。实际上,也只有通过小学生对于这些文章段落中字词句等的训练,方可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文章所要表述的美感,否则势必会对最终的`美育教学带来不利影响。另外,写作对于学生的想象力也有较高的要求,所以也可以借助启发学生来更好地感知美的形态,这是学生参与审美活动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为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来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想象,这样将为学生感知美创设良好的条件。

三、寓美育教育于课外,引导学生体会美

篇11:美育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河北省永年县第五中学

刘建召 八年级语文

内容摘要: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思路是“先练后讲,以练为主;先学后教,以学为主”。把学生看成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去自己探索,在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中,由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和能力,充分相信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能在尝试中成功。

关键词:

尝试教学法 先教后练 以讲为主 先教后学 以教为主

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思路是将流行甚久的“先教后练,以讲为主;先教后学,以教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先练后讲,以练为主;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变革更显示出其内的合理性。邱学华老师首创于数学教学的尝试教学法是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成功教学样式,“把学生看成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去自己探索,在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中,由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和能力,充分相信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能在尝试中成功。”数学教学可以先练后讲,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尝试成功,语文教学能否也可以运用先练后讲的尝试教学法呢?我国著名语文教学法专家李伯棠教授在《从尝试中来,走自己的路》一文中给与了肯定的回答,他说,“由于语文科设计的语文知识的范围较广,基本技能训练的项目较多,尝试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而近几年各地各学校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尝试教学法的广泛运用的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中应用尝试教学法,完全可行且大有裨益。

深刻领会邱学华老师的尝试教学法的理论精髓,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实际,借鉴一些学校进行尝试教学的成功经验,在自己的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主要运用了“六步整体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其基本步骤是:出示尝试题——尝试自学——尝试练习——讨论交流——精讲点拨——练习巩固。下面以冀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4课《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六步骤的具体实施及注意的要点。

第一步:出示尝试题:

出示第一组尝试题,学生初读课文后回答问题,理清思路。思考:这首诗题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出示第二组尝试题,学生深读课文后分组讨论

1、景——春江月夜美景

①找出诗中描写月夜美景的语句,并找出所写景物。②运用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画面 ③概括景物特点

2、理——宇宙人生哲理

看到如此美景,诗人想到了什么呢?请找出本诗中阐述人生哲理,江、月、人和谐一体的诗句,并体味一下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思考?

3、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表现游子思妇相思之情的句子有哪些?

(关于尝试题的设计,要因文而异,要充分体现课文的重点、难点、特点、疑点,问题宜少而精,且能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又能将新旧知识融汇贯通,是学习课文内容的“纲”,并能激发学生的尝试学习的兴趣。)

第二步:尝试自学。

(这一步骤要求学生围绕尝试题深读课文。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如让学生读、拼、圈、划、注、查、问、练,并鼓励他们敢于发问,质疑问难,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过程逐步清晰化。为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一步骤要切实给学生以充足的自学时间,相信其自学能力,不可浅尝辄止。)

第三步:尝试练习。

完成尝试练习题,并整理答案。

第四步:讨论交流。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就自学与尝试练习中的得与疑,自由发表意见,展开讨论。

(第三、四两环节的进行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穿针引线的导引作用,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能动思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出现的问题和疑问不做包办代替,又要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目的,适时调控各学习小组的讨论学习进程,并集合各小组在学习中的疑难,为精讲点拨做准备,力求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第五步:精讲点拨:

重点就本文从不同角度、以大胆的想象、用形象的比喻等修辞方法描绘春江花月夜的写法特点进行讲解。

(教师的讲解要精炼,它不是对课文的复述,不是对学生答案的复述,而是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对学生理解不准、理解不深、认识片面的地方加以辩证、点拨和明确,起点石成金、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六步:练习巩固:

分析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

(这一环节既是对整堂课学生尝试学习的一个巩固,又要用延伸性的练习使学生尝试获得的知识学习的能力得以提高。)

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尝试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还学生读书、思考、语言训练、思维训练的自由,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尝试教学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学”的“满堂灌”或“满堂问”的教学模式,摒弃繁琐无味的讲解、分析,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回归与突显,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尝试学习,尝试成功,学会主动学习,自主获得知识与能力,不仅让刚刚升入中学的学生及时适应了中学语文学习及中学学习,而且为其将来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篇12:美育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三穗县民族高级中学 岑志良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鲜明的时政性特点,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入时政符合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不仅是密切联系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有效形式,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时效性。笔者在新课程背景下对时政资源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 时政 思想政治课教学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课堂导入对整个思想政治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是优化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授课效率的关键一环。而政治课教学本身带有鲜明的时政性,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要必须渗透时政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入时政符合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不仅是密切联系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有效形式,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笔者在新课程背景下对时政资源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时政导入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必要性

1、通过时事政治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共鸣,启迪心灵,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促进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政治课教学中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特点,选取和利用当前受关注程度较高的时政新闻、热点事件进行时事点评,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也促进学生在课前或课后搜集资料、查找信息、筛选信息从而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2、通过时政导入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价值观的多样性,尤其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道德滑坡等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着当代的中学生,导致学生思想上的混乱、困惑。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刻不容缓,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利用政治课堂进行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教学中利用时政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时政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以时事热点为话题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学。

政治课本身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具有时政性的特点,教师如能结合近期的时事热点进行分析、讨论,可激发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新时代的劳动者》时,如果采用复习旧课引入新课的方式导入则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不到教学的目的。本人首先播放评选全国劳动模范候选人姚明先进事迹的新闻视频,然后引导学生回答三个问题:

一、姚明为什么能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二、姚明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三、国家评选劳模的目的是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劳动光荣,要承认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保护劳动的结论。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由陌生、好奇转为主动认真地对待学习,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设置时政快讯报道栏目

政治课不仅要重视课内所学,还要不断开阔学生视野,如果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则学生视野狭窄,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一个会考试的机器,高分低能的庸才。通过设置时政快讯报道栏目,让学生把近期发生的国内国际重大事件用最简洁的语言写成时政小论文展示出来,月末或期末评选出反映知识点、热点的最佳新闻和典型材料的评论报道。如张光燕同学的《姥姥的菜篮子—论食品安全问题》、邰娴雅同学的《震撼心灵的瞬间—愿天堂里没有冷漠》、粟泽君同学的《关键的一票—浅析中俄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否决表态》等都是学生运用所学的政治学科知识结合当前的时政热点进行深入的剖析的时政论文。时政快讯报道活跃了课堂氛围,开阔了学生视野,让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3、召开时政热点专题座谈会

新课程强调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课时所限,教学内容多的原因,真正让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并不多,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本人设置了时政热点专题座谈会,就本周或本月某一时事热点用本学科知识进行理论评述,讨论过程中,本人只是引导学生围绕材料进行分析,相互交流,本人适时地给予点评,帮助他们提高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如本人在讲解《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时,以“北约空袭利比亚”这一国际新闻热点为主题进行讨论,学生分别从北约、利比亚、非洲联盟、联合国四个角度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分析,学生不仅了解了北约空袭利比亚

这一新闻事件,而且还使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穿北约设立禁飞区,突袭利比亚是为保持平民的谎言。从而引导学生明是非,辩美丑,培养学生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能力。

三、时政导入应注意的几个细节问题

1、时政导入一定要有针对性。要从学生熟悉、关心的问题出发,有目的引入时政,如果引入的时政材料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则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接受。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教材,紧扣教材,深挖教材,突出重点,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

2、时政导入要体现时政“新”的特点,如果引入的时政新闻已过时,那就不是新闻而是旧闻了,那么学生的关注程度就会降低,达不到导入的效果。因此,时政导入要做到引人入胜,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和促进学生接受新知识、新内容、新思想,体现时政导入的新颖性。

篇1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美育教育

1.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概述

1.1 语文课堂教学中蕴含的美育因素

语文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文字运用能力和语篇理解能力的重要课程, 涉及内容相当丰富, 包含有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等诸多因素。在语文教学之中,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文章, 在潜移默化之中不断培养着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的美的能力, 进而实现美育这一目标。其中, 语文课堂教学之中的美育因素主要有语言文字美、人性美、自然美、社会美、意境美、情节结构美等等。

1.2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教育中逐渐出现一种功利主义, 主张经济至上和实用主义, 进而对受教育者的人性发展带来影响, 亟须通过美育加以纠正。受当前不良的社会现状的影响, 我国教育之中存在问题不断增多, 需要通过美育来解放学生的思想。就目前语文教育的现状而言, 其过分追求客观准确和标准性, 在一定程度上磨灭了学生的创造力, 故有必要通过美育来不断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1.3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重要性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进行美育教育, 在目前而言极为重要。首先, 语文教学之中的美育可以使学生在上课时感受到文学作品之中的独特之美, 有利于培养其健康高雅的审美观, 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其次,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的美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此外, 语文课堂中美育的实施还有利于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 使学生在课堂之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 进而创造出符合学生事情的教学方法。

2.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教育的原则、方法与条件

2.1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教育的原则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其美育教育同样具有一定原则, 如交流性原则、体验性原则和个性化原则等。在交流性原则之中, 教师应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沟通, 营造一定审美环境与氛围, 进而在交流之中感染学生, 促进其主动去欣赏美感受美。在体验性原则之中, 学生需要通过多种方式直接参与审美活动之中, 进而才能在感情上与作者进行直接交流, 获得属于自己的审美感受。在个性化原则之中, 则需要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审美需求进行了解, 进而因材施教, 使不同学生的审美水平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2.2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教育的方法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为实现美育教育, 通常会采取以下一些方法:一、营造审美氛围。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通过调整课堂环境和光线环境等, 使学生获得一个良好的审美氛围, 进而才能促进审美教育的进行。例如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 通过带领学生欣赏荷花与荷塘的相关图片与文章, 并配以相应的音乐, 在视觉、听觉上对学生的审美感受进行丰富, 进而促进学生融入这一氛围之中, 对该文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二、激发审美情感。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之中的主体, 只有积极地参与课堂之中, 才能真正实现其预定教学效果。为实施美育, 教师同样需要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 进而才能不断产生审美情感, 进入到课文的角色之中, 对美有真切认识。三、诱发产生审美体验。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美育之中, 只有使学生真正获得一定审美体验, 其才能获得进步与发展。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进行课后反思, 进而对文章产生个人体会与思考, 并在思考之中逐渐感受文字之美。同时, 教师通过对文章之中“空白点”的扩展, 还能促进学生想象力的提升, 通过自我重构创造图像的过程之中, 获得属于学生个人的审美体验。此外, 在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语文教师还可以不断利用教材之中的美育内容, 构建独特的教学方法, 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 进而不断促进美育教育的发展, 使学生审美能力有显著提升。

2.3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教育的支持条件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实施美育教育, 同样需要一定支持条件, 其主要是指对教师和学生等的要求。首先, 教师需要有较强的综合素质, 其不但需要有一定美育理念和审美意识, 同时还需要由深厚的学养, 先进的观念和高尚的人格;其次, 就学生而言, 其需要不断建立主题意识, 进而提升其对审美的认识程度;再次, 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也应对美育教育予以重视, 在潜移默化之中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总结

综上所述, 美育教育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占有积极重要的地位。只有不断促进美育教育的发展, 使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之中逐渐提升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其才能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从而促进整体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冯克诚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美育渗透[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

[2]黄良美育与中学语文教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14:生本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尝试

关键词:生本;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生本式的语文教学实验研究最本质的特征集中体现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上,而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就是阅读教学。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把握住“阅读”这一中心环节,并以此为基点,辐射到语文的其他能力层面,统观各种各样较为庞杂的教学活动、方式、手段和措施,便于表述起见,我将其概括为读读互补,读写互动,读研互助。

一、读读互补

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就必须在读好教材文章的基础上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为此,我主要采取读读互补、以读补读的方式。

1.阅读同类文

如在学习了《沁园春·长沙》之后,让学生阅读《相信未来》和《十八岁和其他》两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人身上看到对未来的渴望,青春的朝气;又如在学习柯林的《乡土情结》之前,让学生先阅读老舍《想北平》这篇文章,让学生“文未学而情已动”,引发了共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欣赏同题文

找到与课文同题的文章让学生欣赏,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趣味,增强一题多文的感受。如像《我的母亲》这样常见的作文题目,在学习胡适《我的母亲》和老舍《我的母亲》之后,我又让学生回忆欣赏了朱德的《我的母亲》,同一个题目,三位名人,三种行文方式,学生的感受是很不一样的。

3.完成推荐文

在学完一个单元之后,我经常让学生推荐一些他们自己认为很美的文章,在这里,“美”的定义是丰富宽广的,或语言美或结构美,或思想美或故事美,或引起共鸣或发人深省,不一而足。这一渠道,是学生阅读主体的真正落实,推荐文的完成,必然是伴随学生比较宽广的阅读搜索而完成的,学生在聆听推荐的诗歌、散文、小说时,兴致高昂,反响特别好。

4.浏览中外名著

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向学生推荐介绍了《平凡的世界》《骆驼祥子》《许三观卖血记》《长恨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微草堂笔记》等中外名著,学生一般利用寒暑假或课余时间阅读。

二、读写互动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叶圣陶语),读写关系异常密切。因此,我的做法是“以读带写,以写引读”,让读写真正互动起来。生本理念下的学生写作强调以“自由文”为主,以笔抒怀,以言表情,一年来我鼓励学生写随笔,写诗歌,不拘形式,任意成文。在众多的写作渠道中以下三种渠道贯彻始终,坚持不懈。

1.写日记

日记是自由表达的圣地,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培养学生的表达习惯。一年来学生从不习惯到习惯,从怕写日记到喜欢写日记,从日记题材的狭窄到日记题材的丰富,从表达的生硬枯燥到表达的自由有趣,从思想的浅显幼稚到思想的深沉老到,日记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和学生的语文学习。

2.写“读与思”

坚持让学生写每一课的“读与思”。“读与思”虽然只留下短短几行,但学生可以千言万语,另带附纸,当然也可以寥寥数语,精雕细琢。“读与思”可以是感悟式表达,可以是自由式论坛,可以是“一点式”生发,还可以是迁移式阐述,不管何种形式,都必须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写作。“读与思”是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如学生在阅读《林黛玉进贾府》时,学生一起探讨王熙凤的“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句话的理解,从中看出王熙凤的形象。在阅读梁衡的散文《把栏杆拍遍》时,就布置学生写一篇《辛弃疾小传》,此举意在让学生主动关注辛弃疾的生平,对深入探讨辛弃疾的词大有帮助,通过检查作业发现学生叙述是否全面,把节省的时间用在难点上。

3.写感受文章

感受文章就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或因“情动而辞发”,或因“理生而争鸣”而写成的文章。如学完李清照的《声声慢》,同学们很有感触,于是布置一篇作文《李清照:我想对你说》;学习完《怀念红狐》后,我让学生写一篇红狐在失去孩子的日子里的表现。学生或抒情或描写,细腻感人,原来学生不是不会写,而是缺少动情点。

三、读研互助

读研互助就是把阅读和研究性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变“以接受式学习为主”为“以探究性学习为主”,变盲目性阅读为批判性阅读,变“用眼式”阅读为“用脑式”阅读,以读引研,以研助读。读研互助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搜集材料和筛选信息能力。我主要通过两个渠道开展读研互助教学活动。

1.课文专题式研究

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采用的是课文专题式教学方式,把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研究的权利和任务发放给学生,让学生生本式地进行语文学习。如上完《林黛玉进贾府》后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研究红樓女子的诗词等,共确立了10多个不同角度的课题,全体学生进行一项每人一课题的“红楼专题”研究。

2.活动参与式研究

这一渠道主要是开展一些人人能参与的常规性活动,引导学生做好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做好知识的积累与归纳。如进行“一天一成语”活动,“一天一话题”活动,“一天一名言”“一天一创新”等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读读互补、读写互动、读研互助是结合具体的阅读教学的尝试和摸索,阐释了生本教育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和做法。所以语文教师应把阅读还给学生,把书本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勇气发表自己的见解,都乐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和同学。语文生本教学是智慧和美的化身,而这正是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体现。语文教师在这片富有特殊意味的田野上耕耘、播种、收获,让语文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发动机和助推器。

参考文献:

[1]张欣.文本细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3.

[2]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上一篇:古代文学试题+中国语言学文试题古文学部分总结下一篇:部编版一年级语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