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指引下中学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教育论文

2024-05-09

建构主义理论指引下中学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教育论文(共7篇)

篇1:建构主义理论指引下中学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教育论文

建构主义理论指引下中学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教育论文

建构主义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哲学理论于20世纪八十年代风靡欧美大陆,随后又蔓延于其他各个学科领域,并且在教育界取得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成为21世纪教学改革的主要指导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一、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建构主义是一个主张远离客观主义学习而进行建构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学习的建构性是建构主义的基本主张。无论是皮亚杰的个体心理建构主义还是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都承认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知识基础之上对原有知识的重新建构,因此建构主义的学习注重从学生个体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人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作用。正如冯格拉塞斯费尔指出的:“知识既不是通过感官也不是通过交流而被动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起来的。”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建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学生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并且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在原来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二、学习的探究、合作性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很重视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每个共同体、共同体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新发展区”它们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而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满足后,就会建立新的“发展区”。这种交错的发展中的合作,能够使学生在他们的智能所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中达成共同的或高级的理解。

建构主义理论的课堂活动的主体是解决问题。学生使用探究的方法,运用各种资源,对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作出解答,一个问题结束以后,再进入到下一个问题的探究之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研究和解决问题的亢奋状态中,学习气氛也是相当的活跃。并且,问题的解决不是单个人完成的,而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来完成的。,合作性在建构主义的课堂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当学生们一起回顾、研讨和解决某一个问题时,他们的知识结构就能够取长补短,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使知识得到增长。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每一个人知识建构的质量、深度和侧重点都是不一样的,因此要加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与合作,把学生都吸引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通过学生互相之间观点的碰撞和摩擦,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

三、学习的社会、情境性

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之一是过分注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这些知识不但在很短的时间里大部分很快会被忘记,而且记住的东西也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发生的,如果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能够经常和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或者和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能够迅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来,将会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所学的知识和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赋予所学知识以新的意义。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关于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特征,我认为一个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对自己的角色应作出改变。

1.教师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

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依赖于脑子中的旧知识,旧知识将在课堂上被激活,并被运用到新知识的吸收过程中。皮亚杰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一方面,新经验要获得意义需要以原来的经验为基础,从而融到原来的经验结构中,即同化;另一方面,新经验的进入又会使原有的经验发生一定的`改变,使它得到丰富、调整或改造,即原有经验发生顺应。这就是双向的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吸收是在新旧知识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旧知识结构在新知识的吸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建构主义很重视探究性的学习,具体到语文老师的教学方面,就是要在课堂上实现问题系列化,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成一系列问题解决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对知识的接受。同学们通过调动以往的知识,特别是通过和其他同学之间的合作,使问题得到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的知识结构被调动了起来,并且随着问题的解决建立起了新的知识结构。

在探究性的课堂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认真设计课堂上的一个个问题,使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和学生以往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通过解决问题,建构起新的知识结构。同时,语文教师还应该很好地把握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的作用是相当关键的,要通过自己的设计,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之间产生共鸣,从而创建新的知识结构。如果教师没有设计出适合学生回答的一系列问题,或者如果没有调动学生集体回答问题的能力,那么想建立一个探究性的课堂是不可能的。

篇2:建构主义理论指引下中学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教育论文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其新颖而独特的理念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推崇。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并重视创设真实的情境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对外语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理论背景

近二十年以来,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于把学生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

当前国内外各级各类学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能否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的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国内外的许多教育工作者、教育学家、教育技术专家多年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与探索,建构主义理论正是这种努力所取得的主要理论研究成果。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

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二、建构主义基本理论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1、关于学习的含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由以上所述的“学习”的含义可知,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2、关于学习的方法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2)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3)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构建的关键。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协商有“自我协商”与“相互协商”(也叫“内部协商”与“社会协商”)两种,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争辩什么是正确的;相互协商则指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之间的讨论与辩论。

三、传统教学法与建构主义下的教师角色对比

1、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外语教师角色

(1)知识的传授者

教师作为语言知识的传授者,控制并主导着课堂学习,起着核心与主动的作用。教师掌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控制一切教学活动。在课堂上主要讲授词汇、语法、篇章和练习,以文章的词汇和句法规则的解读为教学的重点。学生是被动地学习,是知识的容器。在这种教师角色定位下,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情感及学习方法和策略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并且学生的语言使用能力及应用能力的培养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教师展开,这种单一的以传授知识为主、忽视听说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教师角色定位随着欧美社会发展受到了挑战。

(2)教学的主宰与示范者

教师注意语言结构的分析和句型的操练,强调模仿正确的句型以形成“好”的习惯,并及时纠正语言中的错误以避免“坏”习惯的形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挥学生跟从他进行句型的操练,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掌握语法规则。这种机械的学习方式不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要求以教师的示范为中心进行语言学习,强调语言结构的掌握。教师控制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与指挥按步骤以不出语言差错为宗旨进行教学活动是这些教学法中教师角色的写照。

2、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的外语教师角色

(1)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

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他们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这显然是与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宗旨紧密相吻合的。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教师必须保证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保持平衡。教师必须提供学生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评判性的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教师应认识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2)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

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而且老师越主导,学生就越被动,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西方的建构主义刚好相反――只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往往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认为正确的教育思想应当是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即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突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即要“主导―主体相结合”。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怎么样,发挥得够不够,靠什么来检验?就靠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由于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是要进行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以及对内容的讲解和启发,而且还要包括情境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和探究性或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以及自主学习策略设计等方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会体现得越充分;二者不但不会互相对立,而且相辅相成。这正是主导―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

四、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外语教师角色转换的几点建议

1、教师对学生自主文化适应过程的把握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即如何自发治学。学生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传统模式,要他们为自己的学习筹划一切很不适应,时有消极和无所事事的情况发生。对此老师还没有很有效的方法来加以解决。同时教师们也发现:虽然学生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角色给予充分认可,但是他们似乎更偏爱“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角色。他们习惯把教师视为权威,依赖于教师给他们传授“真理”,并把教师的许多评价当作最终标准。“被动,沉默寡言,不愿公开挑战权威,特别是不愿意挑战老师。”事实上,如果教学中缺乏“授课者”“、评分员”这样的权威角色,反而让学生感到不安。因此,在推广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时,教师有必要考虑学生自立的文化适应过程。换而言之,需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课程和课堂设计。教师把握难度重点,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断完善自我形象。

2、学生学习鼓励者形象的确立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发生语言障碍时,教师不但应适时、适当引导学生,还应多鼓励、表扬学生。因为鼓励、表扬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它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如果外语教师真能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鼓励者,也就是说,成为学生的朋友,成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指导者、质量监控者。那么在课堂上,外语教师将不会再强行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会更多地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去考虑问题,必将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地获取和消化要求掌握的知识。而教师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这时的教师,就像黑暗中的指路人一样为学生指明方向,并通过鼓励和表扬,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发现乐趣,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这样,不但能充分调动课堂上的教学互动性,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这样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而言,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被动学习,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将得到提高,同时教学质量也会大大提高。

五、结语

建构主义从全新视野拓展了当前教学领域,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通过体现人本主义精神,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动,开发以学生第二课堂为主的自主学习,促进教师和学生双向主动性的培养,拓宽外语教师的教学视野,完善对知识有意义的建构,最终达到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束定方,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黄建华.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师角色的转型[j].教育与职业,(5).

[3]张慧惠,朱乐红.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4]黄和斌等.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译林出版社,.

篇3:建构主义理论指引下中学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教育论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信息化,教师角色

1. 信息化大学英语教学的迫切性

进入21世纪以来, 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 从而给正在寻求出路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作为一种辅助大学英语教学的手段和媒介, 计算机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以其形象化、立体化、多样化的表达形式, 真实丰富的语言环境, 构建了无限开放的教学空间, 优化了外语教学的资源环境,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教师的教学效果, 信息化大学英语教学日益显示出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教育部2007年7月修订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 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 使英语的教与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朝着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新的教学模式要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各高等学校应选用优秀的教学软件, 鼓励教师有效地使用网络、多媒体及其它教学资源。新教学模式应能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学习, 获得学习策略的指导, 逐步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基于教育部新大纲的要求, 信息化大学英语教学开始蓬勃发展。2008年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开始了一次大改革, IBCET4 (Internet-Based College E ng lis h T e s t B an d 4) 即英语四级网考, 其全称是全国大学生英语四级网络考试, 是原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网络化考试形式, 已逐步在全国高校中试点推广。这就是基于新大纲做出的调整, 针对这一考试方式的改革, 信息化、网络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2. 建构主义理论

要想进行教学改革, 一般来讲都需要一个教学理论的支撑。建构主义理论 (Constructivism) 是近十年对教育实践影响最大的学习理论之一, 也可以被称为结构主义, 是由瑞士学者让.皮亚杰 (J.Piaget) 最早提出的。他认为儿童是在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 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 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建构主义从内因与外因的互动出发, 突出认识主体在意义理解与建构过程的主观能动性。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 便形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其主要内容包括: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他人 (教师和同学) 或机器 (计算机)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与技能。基于建构主义, 我们的教学原则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 利用各种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充当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而学生则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在信息化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中, 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新型的信息化大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势必要发生变化。

3.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信息化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转变

我国外语教学几十年来都采用的模式是教师+学生+课本+粉笔, 在这种模式下, 老师主要起到的作用是知识的灌输, 也就是我们经常批判的“填鸭式”教学。教师过于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语言技能的培养。教学过程也很机械, 教学内容往往是课本内容, 脱离了真实的语言环境, 欠缺实际意义。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演员, 学生是观众, 演员只讲自己演出是否成功, 不管观众接受的如何, 更谈不上培养创新人才了。在信息化大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的观念必须改变, 教师的角色必须改变, 要由演员变成导演, 让学生去做演员。在教师的导演下,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和能力, 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具体来讲, 教师要实现以下角色的转变:

3.1 教师要由控制型主体角色转变成交流型、对话型、服务型角色

目前大多数学校仍采用的赫尔巴特学派的“五步教学法” (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 强调教师是主体, 学生是客体。传统的教师控制型主体模式, 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 泯灭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在建构主义教学法中, 一个任务的完成者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在完成任务中对知识进行重新建构的也是学生而非教师, 那么对话型、服务型角色才是教师的新型定位。教师的新型定位会使师生相互尊重, 共同交流。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 充满着教师权威的场所, 而是学生中心, 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的场所。大学英语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持续不断对话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师生之间可能就某一话题、知识、情境等进行交流、讨论、质疑、争辩, 在交流中学生的思维、情感、行为等都能得到锻炼、提升。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就必须脱胎换骨, 真正转变思想, 从中心角色中游离出来, 成为学生思考问题的诱发者, 讨论问题的交流者, 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或顾问。教师不仅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 还应该在任务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实现具体环节的角色转换。大学英语教学可划分为课前、课上、课下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同, 教师在各个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

在课前阶段, 教师要针对课程大纲的要求, 在讲授新课之前, 布置学生做好预习环节, 自主预习课文内容, 了解课文的大意。然后让学生自己把课文主要内容的Summary写出来。Summary主要包括课文大意以及自己的看法或评论。然后每次上课时, 用一课时左右的时间, 先由不同的学生进行陈述、对话, 然后让其他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点评, 每一轮过后, 教师对该组学生进行打分, 并写出评语。在这种口语训练环节中, 除了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外, 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课中阶段, 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与完成教学项目相关的知识、信息与材料, 指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主要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目前, 大学英语课堂授课方式有很多都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构建自己的知识。比如说, 可以进行学生授课任务型教学, 课文的讲解任务可以部分交给学生来完成。比如, 把课文分成若干个部分, 让学生进行讲解, 教师在学生讲授的过程中, 适当地鼓励和帮助学生, 然后教师对新知识及学生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总结, 纠正和补充。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避免了学生上课睡觉或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而且学生通过“备课”、“授课”这样的过程, 学生的能力等到了提高, 教学的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次, 还可以进行辩论或讨论形式的任务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或当前社会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议定一个辩论赛, 可以把班级分成正方和反方, 提前布置给学生,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分工, 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有关话题的内容准备辩论材料。然后开展一堂辩论赛, 教师充当审判员的角色, 进行课堂组织, 在学生进行辩论过程中, 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语法或词法的错误, 然后让学生各方评出最佳辩手。这样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 而且培养了学生对于英语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还培养了学生演讲的能力。当然还有其他的课堂授课方式, 这些做授课模式各有各的优势与弊端, 不过也是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

在课下阶段, 教师主要是补充材料的提供者和问题的咨询者。大学英语课每周可能只有4学时, 针对每一个课本上的单元, 大概只有8学时, 这对学生英语学习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在信息化教学的模式下,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给学生课堂上应该掌握的知识, 让学生查漏补缺。还可以提供更多的与课文主题或者英语学习有关的材料, 使学生在课堂以外知道自己学习的重点, 通过其自身的学习, 掌握构建自己的英语知识体系。另外, 学时有限, 学生课下英语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很多, 需要教师的指导, 信息网络为英语教学提供了这一便利。学生可以随时发邮件给老师, 甚至一些学校的网络学习平台上就有提问回答这一模块, 学生随时可以登录网络, 向老师提出问题, 老师也会及时针对问题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

3.2 教师要由专一型向多能型转变

多年来, 教师的角色基本上是确定的, 把自己禁锢在学科的堡垒中, 进行知识的传授。上课成了老师唯一的任务, 知识传授者成为了教师的唯一角色。但是在信息化发达的现在, 这种单一角色是不能适应高校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要求的。在新时期内, 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 向多功能型转变,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向学生传递最新的知识。教师的多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 业务能力。

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扎实、广博、精深的基础专业知识和多方面的教学能力。针对英语专业而言, 老师要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口语流利, 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教育应变、科研创新能力, 获得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 熟悉掌握各教学环节, 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以渊博的知识来适应熟悉万变的需要。

3.2.2 教学创新能力。

大学英语教育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直到今天经历了很多变革。由于网络技术的出现与普及, 使得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与方法日新月异。作为教师, 更应具备创新能力, 如何把创新教育的理念体现在具体教学中, 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探索的课题。教师需要处处注意利用一切机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要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 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 充分理解和运用教学法,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而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要能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利用最先进的理论和技术来提高授课质量。

3.3 教师要由独立型向团队协作型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大多只专注于自己的专业, 基本上是独立完成教学工作, 可以不和其他的教师有业务上的交往。但是信息化教学内容丰富, 教学手段多样, 教学任务繁重, 不仅要求教师课上授课, 课下还要求教师在网络平台上与学生交流, 对学生进行指导, 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 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教学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团队合作的能力, 教师要从个体的工作方式走向合作, 教授同一年级教师联合起来进行教学, 可以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 教师之间实现资源共享, 既提高了工作效率, 又避免了各自工作造成的人力资源的浪费。对学生来讲也是很多益处, 比如说可以接受不同老师的知识授予, 可以最大范围避免单个老师知识结构与内容偏小的缺憾。这对教师来讲, 是工作方式的根本改变, 他必须与同事建立联系, 关注本学科的知识与教学法的发展。具有团队合作能力的教师也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 也才能使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培养团队能力。

4. 总结

在教学改革日益推广的今天, 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一些转变, 比如说, 对于学生大量课外知识的提供, 课堂讨论式方法的实行, 但是这些转变是远远不够的。由于高校的不同要求, 大学英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时间过少, 有部分教师上完课就走, 课下与学生是零交流, 学生日常遇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问题越积越多, 慢慢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的要求, 学生才是学习行为的主体, 但教师在教学结果评价中仍然占主体地位, 教师的权威性仍然是难以改变的, 这样就很难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最终难以把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因此, 为了提高大学英语学习的效率, 大学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变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 (4) :35-43

[2]洪明.基于建构主义视角下的英语听力策略训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 (4) :147-149

[3]李小龙.论高职院校教师角色转换[J].岳阳职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2) :7-8

篇4:建构主义理论指引下中学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教育论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 语文 教师

建构主义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哲学理论于20世纪八十年代风靡欧美大陆,随后又蔓延于其他各个学科领域,并且在教育界取得了相当重要的地位,成为21世纪教学改革的主要指导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一、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建构主义是一个主张远离客观主义学习而进行建构性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学习的建构性是建构主义的基本主张。无论是皮亚杰的个体心理建构主义还是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都承认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知识基础之上对原有知识的从新建构。因此建构主义的学习注重从学生个体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人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作用。正如冯格拉塞斯费尔指出的:“知识既不是通过感官也不是通过交流而被动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起来的”。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建构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導,并且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在原来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知识结构。

二、学习的探究、合作性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很重视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每个共同体、共同体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新发展区”他们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而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满足后,就建立新的“发展区”。这种交错的发展中的合作,能够使学生在他们的智能所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中达成共同的或高级的理解。

建构主义理论的课堂活动的主体是解决问题。学生使用探究的方法,运用各种资源,对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作出解答,一个问题结束以后,再进入到下一个问题的探究之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亢奋状态中,学习气氛也是相当的活跃。并且,问题的解决不是单个人完成的,而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来完成的。 合作性在建构主义的课堂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当学生们一起回顾、研讨和解决某一个问题时,他们的知识结构就能够取长补短,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互动与合作,使知识得到争长。社会建构主义认为,每一个人的知识建构的质量、深度和侧重点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加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与合作,把学生都吸引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通过学生互相之间观点的碰撞和摩擦,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

三、学习的社会、情境性

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之一是过分注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这些知识不但在很短的时间里大部分很快被忘记,而且记住的东西也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发生的,如果学生所学到的知识能够经常和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或者和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能够迅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来,那将会更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所学的知识和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赋予所学知识以新的意义。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关于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特征,我认为一个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对自己的角色应作出改变。

1、教师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

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依赖于脑子中的旧知识,旧知识在课堂上被激活,并被运用到新知识的吸收过程中来。皮亚杰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一方面,新经验要获得意义需要以原来的经验为基础,从而融到原来的经验结构中,即同化;另一方面,新经验的进入又会使原有的经验发生一定的改变,使它得到丰富、调整或改造,即原有经验发生顺应,这就是双向的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吸收是在新旧知识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旧知识结构在新知识的吸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建构主义很重视探究性的学习,具体到语文老师的教学方面,就是要在课堂上实现问题系列化,把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成一系列问题解决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对知识的接受。同学们通过调动以往的知识,特别是通过和其他同学之间的合作,使问题得到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同学门的知识结构被调动了起来,并且随着问题的解决建立起新的知识结构。

篇5:建构主义理论指引下中学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教育论文

21世纪,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 中国大学的教学和管理随之展开一场新变革。在大学英语课堂上, 利用计算机网络完成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已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手段, 这种主要建立于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模式开辟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新阶段。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信息网络英语教学中的适用

建构主义理论是当今影响最为深远的教学理论之一, 该理论强调, 知识不是传统式的被动接受, 而是有认知能力的个体通过与具体情境的相互作用建构出来的。它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

借助信息网络技术手段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正是建构主义理论的积极施行者, 以《新时代交互英语网络辅助教学管理平台》为例, 网络自主学习系统及网络辅助教学管理平台所具有的多种特性 (如多元性、交互性、共享性等) 特别符合建构主义的理论环境, 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创造建构知识的真实“情境”和多元的学习资源环境, 极大调动了学生的潜能和主体认知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和能力。

显而易见,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 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承担的作用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很大变化, 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已不合时宜, 教师的角色也需要重新定位, 以适应新的教改模式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三、《新时代交互英语网络辅助教学管理平台》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新时代交互英语网络辅助教学管理平台》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立论基础, 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延伸了英语课堂教学, 但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关系还是不容忽视的, 很显然, 新模式教学中, 教师承担了比传统教学中更富有挑战和创新的角色。

1. 学习资源的整合者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它在为学生提供丰富资源的同时也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信息压力, 搜索引擎搜索到的相关信息只是资源的简单堆砌, 学生无法准确地处理所得信息, 这就需要教师对网络学习资源进行整合。教师通过分析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理解层次, 借助《新时代交互英语网络辅助教学管理平台》, 上传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课内资源, 如教学课件、预习资料、课后作业等, 实现课堂由课上延伸到课下, 同时教师还可上传丰富的课外资源, 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水平、拓宽他们知识面的课外知识。

2. 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监督者和促进者

Benson和Voller曾说, “自主性学习绝不是没有教师参与的学习”。建构主义理论也并没有忽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以《新时代交互英语网络辅助教学管理平台》为例, 教师需要查询学生学习的时间记录, 查阅并分析学生的学习成绩, 及时掌握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情况, 然后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 制定切合自身实际的具体学习目标, 最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由此可见, 教师由场上的“演员”变成了场外的“导演”, 教师对学生知识的直接灌输减少了, 但教师的组织准备工作和启发、引导作用大大加强, 成为教学中不能简单忽视的力量。

3. 现代教育环境和手段的研究者和推进者

新信息技术环境下 (或建构主义理论) 的大学英语教学对教师个人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扎实、宽泛的基础理论知识, 还需要随时掌握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意向和学习风格, 推进诸如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实施, 承担为学生更好服务的职责。借助《新时代交互英语网络辅助教学管理平台》, 教师与学生要不断实现交互式交流, 如教师发布消息, 参与学生讨论, 为个别有需要的学生提供远程答疑帮助等, 积极创建现代教育新环境, 推动英语网络辅助教学的有效实施。

四、结语

建构主义理论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思维。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 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创造条件和提供帮助。尤其是在信息网络技术环境下, 教师要承担起较传统教学更多的责任, 积极找准角色定位, 使学生在现代教学环境中更加积极主动学习, 提高自主性, 从而真正实现建构主义理论下学生认知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Phil Benson and Peter Voller.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London Longman, 1997.

篇6: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师角色浅析

关键词建构主义;多媒体教学;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4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7)06-0085-03

On Orientation of Teacher's Role under Setting of Constructivism//Zhao Xingpeng

Abstract Constructivism is the latest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eory and has become the dominant instructional theory of multimedia assisted teaching. It is of great benefit to changing teaching idea and reforming traditional teaching. It also points out that teacher's role will be changed to adjust to the new demands of network.

Key words constructivism; multimedia assisted teaching; teacher's role

Author's address Administration of Education, Taishan Medical University, Taian, Shandong 271016

1引言

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信息时代的到来拉开了序幕,面对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社会的需要,基于网络环境的多媒体教学得到迅速发展,传统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这种教学方式引发了教育思想、教学手段、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体系乃至整个社会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重大变革,拓宽了教育的时空界限,扩大了教育的知识量,丰富了教育的形式。

美国电脑教育家Bork曾于1978年预测:“到21世纪初,学校里各门学科的主要学习方式,将是通过电脑的互动学习来进行。”今天,这一预言已成现实。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计算机将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式。它集计算机技术、声像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一体,采用先进的数字记录和传输方式。随着网络技术、大容量存储和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日趋成熟,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实用性也越来越强。用“数字化学习”(E-Learning)作为提高年轻一代“21世纪能力素质”的策略,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我国也积极推进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强调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推广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内涵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育的方法包括用什么内容和用什么途径、策略和手段去培养我们所希望培养的人。随着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应用,人们开始日益关注和重视以"学"为中心,强调学习者是信息加工主体的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实践。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是与素质教育相吻合的、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教学理论。最早由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如奥苏贝尔、维果茨基、布鲁纳等又从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人类社会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也为其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2.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在于建构内部心理表征。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入,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学习要建构关于事物及其过程的表征,但它并不是外界事物的直接翻版,而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加工而建成的。在这个加工过程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同时,原有知识由于新经验的介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2.2学习是一个主动地自主学习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信息传递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必要的,但信息传递本身并不能保证有效的知识建构,它要通过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来实现,是无法由他人代替的。这里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另一方面也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或重组。人脑中储存的记忆和信息加工策略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从而积极地选择、注意、知觉、组织、编码、储存和激活信息,并主动地构建信息的意义。由此可知,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其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生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3教师角色的定位

传统教学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往往是教师讲得较多,学生训练的机会较少,而且强调记忆式学习,强调知识的吸收、识记和积累,极易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对于内化输出,实际运用知识没有更深一步的突破,学生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和个性思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学生创造了模拟现实的可操作性环境,提供了与内容紧密相连的丰富多彩的信息知识,这为研究性学习和建构主义教学结构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学生主动学习、发展个性创造了良好条件。这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教师是外因、学生是内因,但真正实现教育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还在于其灵魂——教师理念的变革,因为教师始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指导者。教师应清醒地意识到其理念、职能的定位和变化。理念上由“师道之尊”变为师生平等下的“真知之尊”,职能上由知识的传播者变为教学组织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国际教育局提供的报告中曾指出教师角色转换的一般趋势: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多地履行多样化的职能,更多地承担组织教学的任务;②教师应从一味强调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组织学生学习,并最大限度地开发新的知识资源;③教师应注重学习的个性化,改进师生关系;④实现教师间更为广泛的合作,改进教师与教师的关系;⑤教师应更广泛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⑥教师应更密切地与家长和其他社区成员合作,更经常地参与社区生活;⑦教师应更广泛地参加校内服务和课外活动;⑧教师应削弱加之于孩子们身上,特别是大龄孩子及家长身上的传统权威。在我国,教师的角色也将逐步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组织指导者、参与促进者、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者及终身学习研究者等。

3.1教师作为组织指导者

与传统教学相同,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依然存在并延续,但教师更是课堂的组织指导者。教师不能再把简单的知识传授作为主要教学任务,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掌握知识的方法上。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的精神,教师的课堂设计、内容选择和操练模式等都应着重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通过对学习需求、学习内容和学生特征的分析,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学习策略,安排组织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操练,指导学生进行各项活动。因此,面对无限丰富的资料和信息,提倡自主学习,决不是放任自流,要追求学习的有效性,就必须有教师的组织、指导和调控。有时自控力较差的学生往往不能按照既定目标展开学习,这就更需要教师控制教学节奏和时间,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实施。

3.2 教师作为参与促进者

在信息网络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拥有者和传递者,学生学习的概念也不再是老师如何教我,而是学做自己的老师。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共享的人类信息资源库,网络社会可说是人类的信息共同体,网络教育的内容具有明显的信息化的特征,它对任何人都是一视同仁、平等待之。因此在这一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过程中,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经验。教师应直接参与学生的活动,置自身于学生的角色,教而后知不足,学而后知困,教学相长,这样则具有了双重功效——既可以提升自己,又能了解学生的真实状况,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学生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更敏锐地感觉到学生的需求,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提升其责任心和动机,确立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并实行他们的计划,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检测、评估并且调整他们的学习,以更好地指导学生。

3.3教师作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者

网络作为教学手段,其优质高效是有目共睹的。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拓宽了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渠道,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平等化。但是由于这种平等而双向的交流往往体现在人机系统的交流方面,又会造成认知的缺乏,情感的缺失及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的减少。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由于学生囿于自身的阅历、经验,处理、过滤信息的能力弱,迷失于网络,很多有害信息也为学生所感知。教师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无论人生经验和阅历、专业知识和各种素材的积累还是思考和看待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角度都要远远超过学生,因此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人际关系的沟通者,确立以情感为核心的教学交流,形成师生双边的心智交流、情感交流,引导和规范其上网行为,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创造,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形成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思想品德。

3.4 教师作为终身学习研究者

篇7:建构主义理论指引下中学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教育论文

英语一直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形成和累积, 也始终是高职高专学生职业能力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的当今社会尤其如此。英语能力的形成不同于一般学科知识与技术能力的形成, 它没有严格的和完备意义上的标准与界限尺度。所以如此, 是因为英语始终只是国际交往中交流与沟通的一种语言工具。尽管这个工具的功能会因其基础与能力的不同而产生或大或小的差异, 但不同程度的能力基础都应该实现与之相应的沟通与交流的功能, 这是毋庸置疑的。换言之, 即便仅仅积累了有限的英语能力基础, 也应该能够展开相应简单的或初步的交流与沟通。从这一认识来说, 英语能力的每一步形成与累积, 都应该具有实际应用的意义。

二、高职英语教师的任务

高职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要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 训练基本技能, 更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高职英语教师要认真学习和贯彻《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突出英语实用能力的培养。高职英语教师同其他学科的教师一样, 还要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 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策略,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 为他们日后的可持续发展、终身教育打下基础。

三、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 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 知识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知识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 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理论实际是一种学习理论, 所以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是建立在学习观的基础上设计教学, 表现为为学生创设符合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师生关系则表现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 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 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教材中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而多媒体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 即作为学生学习和协作的认知工具。为此, 现代高职英语教师的课堂角色要进行调整, 要从原来的管理者、控制者、教书匠变为信息的自主学习的引导者、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和教学成果的评估者。

四、结构主义视野下理想的高职英语教师课堂角色

1、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

在信息社会, 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获取信息和知识, 教师的角色也不再是信息的传播者, 其主要职责已从“教”变为“导”。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增强自主学习能力。Littlewood界定了两种自主学习的形式:前摄性自主 (proactive autonomy) 和反映性自主 (reactive autonomy) 。前者是指学习者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后开展学习活动, 后者则是教师或他人帮助制定学习目标, 确立目标后, 学习者便主动开展学习活动, 努力实现既定目标。在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中, 教师应从心理——社会和技术两方面给予支持。心理——社会支持是指教师关心、启发、诱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技术支持是指协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 制定学习计划、执行学习计划和评价学习结果, 找到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即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最终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只有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人, 才能进行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

2、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课堂活动的平等参与者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教师扮演的角色应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好组织和协调作用。因为建构主义的课堂教学, 同时要求教师必须组织学习, 学生只有在教师和他人的帮助下才能进行意义的建构。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组织。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最直接的组织者。教师的组织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教师根据教学活动的系统规划对教授过程和学习过程进行有计划的组织,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提高和完善;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组织能力的培养和形成, 通过引导和激励, 不断提高学习活动的自我组织程度。

在合作学习和互动过程中, 教师成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课堂教学中, 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 可以调控教学, 照顾差异, 发现“火花”。作为参与者, 教师要实现观念上的转变, 从“权威”变成平等参与者, 平等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消除学生在同老师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敢于和学生分享自己正确或者错误的想法, 并善于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 体现教育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本质。在教学中师生双方都既是说话者, 又是听话者, 这也为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供了真实的语境。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文化的构建, 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的创设, 使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性学习成为现实。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一种简单给予, 被动接受的关系, 而是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享知识的关系。

3、学习资源的提供者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来自于书本和教师。而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 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教师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要为其提供各种信息资源, 即进行信息资源的设计:确定学习某主题所需信息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为此, 教师还将不得不承担网上专职信息查询员的角色, 这一角色要求教师自身不仅要掌握多媒体技术以及与此相关的网络通讯技术, 学会在网上查找信息, 能够设计开发先进的教学资源, 并将它们融于教学活动中, 为学习者创设必要的、最佳的学习环境。此外, 教师还必须帮助学习者学会如何获取信息资源, 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选择这些资源, 以完成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意义的建构。

另外, 教师本身在自主学习中的角色也是一种资源或人力资源。教师是重要的信息来源。他们熟悉语言的结构、词语的意义及其使用方法。在自主学习中, 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教师这种信息功能。

4、教师是教学合作者

合作, 就是要求教师要从管理者转变为合作者, 就是要求过去以教为主的教学过程逐步让位于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 师生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即新的教学过程将是师生交往、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导学、导思和导行, 给予学生更多自学、自练和自做的机会。教师要围绕课文内容布置题目、分配任务, 让学生在网上或图书馆寻找资料, 写出东西并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和讨论。教师指点、辅助和鼓励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练习。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及时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 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可以是课堂上面对面的交流, 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QQ等进行交流, 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 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不可能全部曝露出来。师生之间可以在网上进行提问和答疑。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要相互了解教学的效果, 双方进行合作来有效地安排教学的进度, 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5、教学成果的评估者

在外语教学中, 学生期待着教师能及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反馈, 因此外语教师还必须扮演教学成果评估者的角色。在实际的交流活动中, 学生对自己所用的语言是否正确、得体, 都希望得到教师客观、公正的评估, 而教师及时和合理的评价能够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有个正确的估计, 也有助于学生将来的学习。评估可分为形成性评估 (formative assessment) 和终结性评估 (summative assessment) 两种。为了密切跟踪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动态, 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 现在更提倡多进行形成性评估。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但是应当注意的是, 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他们非常敏感, 而且大多数学生因为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心存自卑情绪。因此, 教师在进行评价时, 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语气;在评估时, 也不能只是简单地说对与错, 应对学生良好的表现和进步予以赞赏, 而对于较差的表现提出合理建议。一些不影响交流的语言点上的小错误, 教师不必立刻纠正, 可以在活动结束后由教师总结归纳小组和个人的典型问题。

五、结语

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角色定位, 并没有减少对教师课堂责任的要求: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课堂上的放任自流和随心所欲。相反, 教师的任务却比以前更具有挑战性了:除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和语言环境外, 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 钻研教育学和心理学, 学习掌握适合高职英语的教学方法, 使之更有效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做好服务, 做好向导, 这是高职英语教师在新的环境下对自身的正确定位。

参考文献

[1]马少伟.高职英语教师角色的新解读[J].职教论坛, 2008 (5) .[1]马少伟.高职英语教师角色的新解读[J].职教论坛, 2008 (5) .

[2]纪德奎, 赵恕敏.E-learning与英语教师新角色[J].教学研讨, 2008 (1) .[2]纪德奎, 赵恕敏.E-learning与英语教师新角色[J].教学研讨, 2008 (1) .

[3]殷昊.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教师角色分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 .[3]殷昊.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教师角色分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 .

上一篇:冲压模具设计下一篇:新站如何获取长尾词的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