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作文教学有效性现状与对策

2024-05-04

聋校作文教学有效性现状与对策(通用10篇)

篇1:聋校作文教学有效性现状与对策

聋校作文教学有效性现状与对策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特殊教育学校严安芹

[摘要]语文教学中,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是否过关的重要标志,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文章分析了聋校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现状与原因,并提出提高聋校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对策:以生为本,拓宽视野;注重积累,广积薄发;读写结合,夯实基础;适度评价,赏识成功。

[关键词]聋校;作文教学;有效性对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是否过关的重要标志,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由于聋生的视觉障碍,聋校的语文老师们常常在作文教学方面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却收获甚微。

一、聋校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现状与原因

作文内容陈旧,作文题古板,写人的总是什么《我的××》,写事的总是什么《令我××的一件事》,状物的也是什么《我的文具盒》等等。这些命题,学生从四年级到六年级直到九年级毕业,写了再写,几句套话假话,完成得得心应手。

其次,有的教师指导作文时,担心学生出错,或者嫌学生麻烦,往往从审题立意到作文材料,从详略安排到谴词造句全盘托出。结果写出的作文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没拾金的也能“不昧”,不会游泳的也能“下水救人”;另一个极端是教师课前没有准备,上作文课时,写一个题目在黑板上,根本不加必要的指点,让学生自己去写。最后随便抄一篇完成作业。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水平可想而知。

当然,也有一些老师平时忽视作文教学,忽视学生作文的基本功训练,临考前让学生背几篇作文,考试时全文照搬竟可以得高分。

二、提聋校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以生为本,拓宽视野

1.命题求“宽”

作文以学生主体地位为突破口,拓宽学生作文空间,倡导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自由命题,开拓思路,体验自由作文的乐趣。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积累素材。抓住学生心理感受,引导学生乐于表达,增强他们表达的信心和欲望,体验在生活作文的乐趣,培养创新能力。

2.选材求“广”

充分利用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之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拓宽作文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作文内容,提高作文能力。

3.形式求“活”

在作文体裁上不拘一格,可以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也可以是发表某种意见,阐明某一观点的议论文;可以是介绍、说明事物的说明文,也可以是简单的应用文等。

(二)注重积累,广积薄发

广泛阅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对于聋生来说尤为重要。因此,要为他们创造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但是单从课文中学习知识,积累素材,是远远不够的。我除了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外,本学期在原来积累的经验上更好地利用《聋校生活化语文》这本校本阅读教材,还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并从实际出发,向学生推荐一些童话、寓言、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以及中外名作名篇的编写普及本等。

(三)读写结合,夯实基础

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但仅仅依靠作文课堂上学生冥思苦想,“闭门造车”,肯定达不到理想效果。指导学生写日记,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日记可以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写下来,内容不拘,可长可短,非常灵活。

在教学实践中,我通常要求学生写三种形式的日记。第一种形式是简单记上一两笔;第二种是经过观察,描述下来;第三种是将事情的来龙去脉描写成篇。在三种形式之中,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每天对课外书籍上的有益的文字做点儿记录。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不仅能大大增加练笔的机会,而且能使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写日记也有以下几点要求:第一,选材求真,不能胡编乱造;第二,必须是自己观察、体验和阅读的所得,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和参与生活,要养成天天观察和喜欢读书的好习惯;第三,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当然,引导学生写日记,关键是激发兴趣,一般不宜把日记作为必须完成的作业来布置。要使日记成为学生生活上的乐事,让学生想写、爱写。这样学生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练笔的热情能经久不衰,习惯成自然了。

学生习惯了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事物,并做到专心致志,开动脑筋,选择有意义的、感受深刻的记下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样写作的素材也就丰富了,写作技巧也就会逐渐提高起来。

(四)适度评价,赏识成功

在批改、评价学生的作文是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作文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又要注重因人而异、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有的学生作文必须“求精”,而对另一些学生的作文“求通”就行了,千万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一刀切”。批改作文时要把严格要求与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用发展的眼光和战略的眼光对学生作文进行公正的评价。

在批改作文时要学会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取得的成绩,而不是用显微镜去寻找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要努力去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进步,恰当地指出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不足,循序渐进地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评价作文时要学会用一双孩子的眼睛,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作文。一个教师对孩子作文的赏识,绝对不是表示他的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而恰恰显出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因此,我们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在阅读学生作文时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在评价孩子的作文时多一些欣赏和赞美,让孩子产生对教师的信赖和亲近,使他们打开自己内心世界的大门,让内心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让刚刚尝试用笔表达的孩子们在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赞美中,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篇2:聋校作文教学有效性现状与对策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生本互动  现象分析  对策研究

数学新课程的重要原则是“以学生为本”,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互动则是达到此目的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分析聋校数学课堂目前有效互动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是提高聋校数学课堂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聋校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障碍的主要表现:

1、师生交往方面:

仍然是教师一言堂。一种是教师只管把自己所备的课不停地向学生灌输,不管学生是否吃得下,有没有反应,另一种是老师在黑板上写写画画, 只要学生在脑中掌握如何解题就行;学生在练习本上抄抄算算,只要按时正确完成作业就好,而忽视了聋生认知过程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

2、生生互动方面:

“生生互动”就是在教学中,使学生间摆脱“各自为战”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互相推动,从而共同提高学习效率。目前聋校数学课堂生生之间的互动以同桌为主,互动的形式单一,互动缺乏主动性。学生个体需经老师许可方与全班交往,如板演、交流、演示等,而学生个体与个体交往也多为同桌的交往,也必须经老师的许可方能进行,从本质上讲,这种交往都是一种静态的被动互动,而不是全员的主动互动,学生群体之间组与组之间互动较少,学生之间互动面不广。

3、生本互动方面

传统聋校数学课堂学生与媒介的互动点着重在教本上的内容,黑板上的板书,教学挂图等,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投入,学生与媒介的互动多了一个多媒体,目前聋校推行导学单的使用,学生与媒介的互动多了一个导学案,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资源得到了开发和运用,学生与媒介的互动多了一个网络,在聋校数学课堂,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充分发挥媒介的作用,使生本互动成为有效、高效互动,还需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二、聋校数学课堂有效互动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教育观念落后。聋校数学课堂多数老师习惯于老生常谈,对新课标,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认识不够,对教育现象及教育规律认识有偏差。

2、学生听力语言缺乏,在语言交往方面存在偏差,课堂上老师所打的手势语,学生不能完全看懂或一字半解,断章取义,同理,老师对学生所打的手语也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沟通障碍的存在阻碍了学生数学语言的学习,使聋生无法逾越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难关,导致师生之间有效互动产生语言障碍,难以象正常孩子那样流畅地交流。

3、聋生的知识积累不够。聋生由于听力缺陷,正常生活在无声世界里,语言思维能力低下,一些基本的看似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上,或者是东拉西扯,偏离问题的主题,学生之间知识、思维能力发展层次不平衡,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师生、生生、生本之间不能有效互动。

三、聋生有效互动的对策:

1、牢固树立现代教学观。

建立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共同对话的教学观。每个人都是作为主体而存在,每个人都是相互认识和交流的对象,教师不再是特权式的人物,而是与学生平起平坐的一员,教学活动便是教师与学生彼此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这样,师生就形成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教学过程中进行心灵的沟通和精神交融。教者在备课时,要注意设计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扩大互动空间,设计多向合作的学习活动,拓宽互动途径,设计生活化、情景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

2、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聋校,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是难题,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更是难上加难。聋生入学前的语言基础几乎是零,即使接受过学前康复的聋幼儿语言能力也很低,所以聋校九年教育是聋生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特别是低年级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说,说得不准确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音意识,养成要说的习惯。在高年级数学课堂中,学生对概念、定义、术语这些抽象的内容难以理解,我们要想方设法,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把抽象的语言形象化,让学生理解语义和内涵,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

3、规范教师语言,做到沟通无障碍。

聋校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的教学语言是聋生学习与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要做到示范作用,教学语言必须严谨,口语清晰、准确、语速适中,还要打规范、正确、逻辑性强的手语。经常到老师课堂听课,我发现:平时注重学生语言训练的教师,他教的学生数学语言能力就强,数理知识掌握较牢固,能说出自己的认知过程。这些老师在课堂上综合采用手语、口语、体态语、书面语。他们说的句子是结构完整的,并将手语表达不清楚的部分写在黑板上或用多媒体展示,尤其是导学单的使用,使学生预知自己的学习内容与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避免课堂上打哑谜的现象,他们还经常让学生把手语转化为书面语,当堂写在学习单上,从而培养了学习用书面语思维的能力。

4、充分发挥导学案与信息技术的的整合,使生本互动变得多样化。

导学案的主要功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而设计的学案,导学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设计目标,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方向性。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 形式,是师生 之间 传递信息的工具,如实物、口头语言、手势语、图表、图像以及动画等,教学媒体往往要通过 一定的物质手段而实现,如书本、板书、投影仪、录像以及计算机等,聋校数学课堂中把导学案与信息技术结合使用,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我校就信息技术与聋校数学课堂教学导学案模式的整合展开研究和探讨。我们尝试把信息技术与导学案结合起来,实现信息技术与导学案的整合,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巩固训练,反馈小结”课堂学习五要素中,不管是哪一个环节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但为了提高课堂教学信息的传递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资源共享等方面,我们把导学案上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在自主学习环节,用信息技术手段建构知识环节,在合作探究环节中用信息技术承启质 疑难点的破解, 在展示交流环节中,用信息技术以达深化主题之目的,在反馈小结环节中,用信息技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分析聋校数学课堂有效互动现状,查找存在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以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实践,探寻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与学的关系变得更为生动活泼,达到缔造完美课堂的理想境界,使学生快乐幸福地学习。

参考文献:

《谈谈小学数学课堂“生生互动”的策略 》 加茂小学 黄海月

《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障碍的成因分析 》甘肃省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 毛霞敏

《聋校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方法与途径研究--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镇江市特教中心 张静宏

篇3:聋校作文教学有效性现状与对策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现状,对策

一、聋校语文课堂提问现状的分析

目前,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顾虑到聋生的思维狭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故认为课堂上只得采用简单、机械的教学方法。以至出现课堂教学中的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要按照教师预先设计的程序来进行,学生回答问题只能用课本上的语句,按照教师的思维去说。故而在提问方式上存在着浅、散、窄、缺乏目的性等情况。而在聋校的语文课中常常以问答多,课堂热闹,回答问题的同学多等表面现象来判断学生积极性调动的程度,进而得出的“双边活动有了”“学生充分参与了教学”等所谓的“高度评价”。而没有考虑问答得是否自然,紧扣课本,语言是否简炼,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没有就问题的提出给予细致的分析、揣摩和评价。

正因为以上这些原因,导致课堂教学提问出现如下种典型:1“是非问”,只求回答是与否。例如“:我的家乡美不美?”此时全班学生都会不加思索的大声喊“美”。回答得极准确,而且冠冕堂皇“:提问面向全体学生,并收到良好的反馈。”2“选择问”,有明确答案。例如“:这是米饭还是馒头?“”是韩晓宁做得对,还是郑敏华做得对?”3“特指问”,有明确指向。例如“:同学们,什么时候,谁去看精彩的马戏啊?”曾经听过五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课伊始,老师指着幻灯片,问学生图上有哪几个小动物?”虽然授课的对象是聋哑孩子,相信这样的问题即使在聋校二年级回答起来也绝不会吃力。4不着边际的高难度的提问。比如:“贝多芬为什么耳聋了,仍然成为大音乐家?“”我们怎样才能成为雷锋式的好少年?”

因此,聋校语文课堂提问的现状不容乐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作为准备一节课、上好一节课的重中之重,力求实现课堂提问从内容、结构、语言、过程到导学关系等诸方面的科学性安排和艺术性组织。

二、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聋校语文课堂提问优化策略

(一)精心酝酿──优化课堂提问的内容

1.提问内容要有启发性。设计提问内容要多编拟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思考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并能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提问内容要有趣味性。提问内容的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教师要着眼于课文或知识点设计提问,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因此体味到思考与创造的欢乐、满足。

3.提问内容要有预见性。提问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猜想学生回答中可能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以及可能出现的思维方法上的缺陷,据此设计解答的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即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在设计课堂提问内容时应该紧紧围绕着主题构思。在涉及到发散性思维问题的同时,教师必须适时地把本节课的主题拽在手里,以免过分分散学生的学习精力。

(二)巧妙安排──优化课堂提问的结构

1.注重整体性。课堂上所提问题要尽可能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同时,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这种“问题链”能够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具有较大的容量,大到举纲提要,统率全篇,小的也能解决某个问题。

2.体现量力性。一方面,要适时,即提问的时机要得当。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到了“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和“达其辞”的最佳时机。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时机,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得到”,并达到解惑的目的。另一方面,要适量。提问设计要精简数量,直入重点。一堂课45分钟,不能都由提问占据,应当重视提问的密度、节奏以及与其他教学方式的配合。

(三)合理调控──优化课堂提问的语言

无论是问话还是解答,课堂教师提问的语言都应力求实现“六要”。一要语调愉悦。声音亲切柔和,感情丰富,能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二要语汇丰富。提问和解答妙语横生,流畅自如,形容得当,措词清新,必要时画龙点睛,一语道破;三要语言风趣。富有幽默感和诙谐性、含蓄性;四要语言精炼。对每个词句都能加以斟酌推敲,言简意赅。五要语言质朴。做到诚恳和实事求是,不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六要语言机敏。为顺利答疑解惑,要善辩,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在问话上,要特别注意所提问题必须明白简练。在问题的解答上,要尤其注意语言节奏感的合理运用。所谓节奏感,是指教师解答时,声调要有高有低,节奏有快有慢。讲话不能总是一个声调,一个速度,声音要有停顿,该高则高,该低则低,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该停则停(停顿的目的是给学生以回味、思考的时间)。

(四)科学设计──优化课堂提问的过程

1.置境阶段:这一阶段,教师要用指令性语言设置问题情境,由讲解转入提问,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提问有所准备。

2.置疑阶段:教师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时间,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教学经验,再要求学生回答。

3.诱发阶段:如果学生对所提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来,教师要以适当的方法鼓励、启发、诱导学生作答。教师可查核一下学生对问题是否明确,促进学生回答;可以给出相关提示材料,协助学生作答。

4.评核阶段:教师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答案。教师有力的评价不仅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时还能启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想象、创造。

篇4:聋校作文教学有效性现状与对策

关键词:聋校;数学学习;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7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03-2

一、问题的提出

聋校职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一方面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初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满足聋生就业需求;另一方面为高等教育输送部分优秀人才。职高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定位在专门性和实用性上。由于入学新生生源基础差,整体素质不高,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学习方法不当,教学媒体单一,多数教材内容照搬普校教材内容等因素导致学生对学习数学课程的认识和态度不一,兴趣不浓,常感到枯燥乏味,学习困难,缺少积极主动的热情,致使大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自觉性和持久性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学习效果不理想。然而数学课程不仅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针对专业特点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建模)的能力,并且为后继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此,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剖析职高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现状,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找出对策尤为重要。通过对几所学校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现状的抽样调查,我们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思考。

二、数学课程的学习现状与问题分析

1.学习数学课的动机与目的

学习数学课程的动机与目的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通过调查,大部分学生(占76.8%)是为增长知识、更好地学好后继课程、为今后进一步深造、跟上时代步伐而努力学习,他们学习热情高、主动性强,代表了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主流。但也有23.2%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生动机消极,认为“学了没有用处,能及格、能按时毕业就行”。这部分学生缺少学习的主动性,甚至是被迫学习,从而在思想上就对数学课程有抵触情绪。表现为情绪力强而意志力弱,注意力不集中,外界的微小刺激都会对他们产生极大的干扰,课堂上不愿听课,不认真甚至不做作业(抄袭别人作业),比较懒散,应付考试。其结果往往是考试不及格或成绩不理想,达不到学习的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

2.学习数学课程的兴趣

调查发现,职高学生对数学课程“不感兴趣”的占29.2%。他们认为数学课程很抽象、枯燥无味,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用的也比较少,好像缺少实用价值,同时学起来又很费劲,没有兴趣,在学习上呈现出被动的学习状态。他们的心情经常处于焦虑、厌烦的状态之中,常感到学习数学很无聊,缺少学习数学的持久性,因而学习效率低,从而导致成绩低下。“对数学课程有兴趣”的学生占40.1%,这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抽象思维能力强,求知欲望强烈,感到学习数学轻松愉快,希望多学一些较深层次的数学知识。他们往往能认识到数学作为基础课的重要性,因而学习效率高,学习成绩优秀。有307%的学生认为“谈不上兴趣问题,但对数学课程必须有点了解,不必太深”。因此他们对数学课程谈不上有无兴趣的问题,只要把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学会、够用就行。

3.学习数学的基础

学生入学前的数学基础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学会、学好数学课程,影响着他们对数学课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根据调查,发现职高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偏差,因此进入职业高中后,他们学习数学课程常常觉得困难重重,出现了知识衔接方面的断层,知识缺漏严重,短期内又较难弥合,从而导致了学习效果较差现象的发生。

4.学习数学课程的方法及习惯

经调查,聋生从小学升到职高,不少学生仍沿用小学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去学习。解数学题基本上采取模式辨认、方法回忆的思维方式,对解题方法和技巧模仿、记忆、套用,对知识不求甚解,并未真正理解和内化,没有进行数学思考的意识,也没有掌握数学思考的方法。学习不主动,依赖性强,独立性较差,缺乏自学能力。课前不预习,课内不做笔记,课后不复习总结,整个学习过程无计划、无目标,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虽然学生有时学习较努力,但没有注意到学习方法的差异,从而导致教学内容不理解,解题思路不清晰,数学学习搞不好现象的出现。

5.学习数学课程的过程表现

学习数学课程的过程包括课前预习、听课、做作业、课后复习等一系列的环节,学习过程对数学课程的学习质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重视学习过程的引导将得到很好的反馈效果。

课前预习,能够使学生提高听课效率、培养其自学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调查结果显示,有78.6%的学生平时坚持预习或有时间就预习,另21.4%的学生觉得不必预习,没有养成预习习惯,这一点应引起我们每一位数学特教教师的足够重视。

对听课情况,大多数学生的反应是能够重视听课,只有少数学生不愿意听或直接不去听数学课。即便如此,但从听课情况看,仍有一些问题存在,如注意力易分散、不感兴趣的就不认真听、不做笔记等。我们都知道,对像数学这样的抽象课程而言,听课是获取有关知识及方法最快、最快捷的方式和手段,能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应重视引导学生认真听好每一节课。

做作业是检验学生数学知识掌握程度的一个标尺,是进一步消化和吸收课堂所学知识的手段,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学数学不做作业就恰似入宝山而空返,会一无所获。经统计,大部分学生都能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有少数学生存在抄袭现象。抄袭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如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缺乏学习兴趣、数学基础较差等等。

课后复习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许多学生作业不会做,考试成绩不理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复习环节没有抓好。调查结果表明,有78.4%的学生课后能及时复习或有时间就复习,21.6%的学生平时不复习,只在考前突击复习。由于课后复习是学习好数学课程关键所在,因此,教师采用课堂总结、提问等方法督促引导学生复习就变得尤为重要。

6.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

调查结果显示,有756%的学生认为职高数学课程内容太过于数学化,缺少与所学专业的有机结合,理论多,应用少,缺少实用性,显得枯燥无味;有78.5%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采取多种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不要只采取传统式的死板的教学模式,希望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应有知识。

总之,通过对职高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反映出了学生学习数学课程中存在的诸方面问题。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及对策。

三、对策建议

1.强化职高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目的性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让学生知道自己是为增长知识、更好地学好后继课程、为今后进一步深造、以便跟上时代步伐而学的。积极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不仅是一种社会需要,而且更是一种精神享受。教师要不断研究学生的心理及特点,确定可行的教学目标,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充分挖掘数学的趣味性,尽力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一些生动有趣的生活事例,缩小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差距,从而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增强职高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兴趣和信心

众所周知,初中数学课程相对较抽象,聋校职高数学教学,并不在于数学老师的数学理论有多高,对公式、定理的论证多么完美,更重要的在于学生学到了什么,是否会应用。数学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把抽象繁杂的理论直观化、简单化,使其变得通俗易懂,让学生易于接受。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精神状态,课堂的反映情况,多鼓励、少批评,肯定他们学习数学的点滴成绩,使他们经常能感到成功的喜悦,利用良性的导向使学生逐步地走出长期失败的心理阴影,为学生重建学习数学的信心创造条件。

3.做好小学数学与职高数学知识间的衔接

职高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偏差,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知识间的差距较大,初中数学的学习又要以小学数学为基础。因此,进入职高后学生学习起数学课程时常常感到困难重重,严重影响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的衔接,注意查缺补漏,有意适当放慢教学进度,对数学基础特差的学生要从基础补起,并给与具体的辅导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努力使新旧知识自然融合。

4.结合学生实际,实施分层教学

根据学生的基础,我们制定了《职高数学分层教学方案》。将数学课程内容合理切割,并针对学生的特点加以优化处理和整合,形成必修、选修和提高三个教学层次,对必修部分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按照专业要求进行选修部分内容的学习;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更深一步的强化,提高他们应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参加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5.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陶行知倡导学生的“六大解放”,使学生解脱读死书、死读书的枷锁和困境,能够很好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学比教更重要”。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导向作用,了解学生,帮助他们及早改变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完成由模仿记忆到理解思考,克服畏难思想,纠正个人的不良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教师要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提出自觉预习、复习,认真记笔记,独立思考,章节内容结束后及时总结,解题后进行反思和回顾等学习要求。对预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可通过对下堂课内容设置问题、布置预习作业等方法进行加强。对听课情况,一方面需要同学们加强自我约束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听课与情绪情况,采用调整讲课节奏、提问、课堂练习、设置悬念等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对作业这一环节,可采用评比优秀作业,提高作业占平时成绩比例等方法,激发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在习题课教学中,可采取多种方法,如教师主讲,进行单向传授;边讲边练,师生共同解题;或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最后总结。使教与学真正成为以学生为主的双向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全面认识自己的思维方式,努力培养学生自学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6.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传统教学方式不仅形式单调,而且课堂容量小。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单纯课堂讲授模式转变为视、听、说、写、思多层面交互式教学模式,不但能节约大量的板书时间,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记忆能力,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7.改革职高数学教学内容,突出数学在专业中的应用

职高数学必须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体现“联系实际,注重应用,提高素质”的教学理念。数学教学内容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重新整合,加大数学在不同专业中的应用度,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对抽象的数学理论可直接引入其结论,重点突出其结论的应用,而不拘泥于理论的推导和繁琐的证明,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可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着重强调数学知识的应用。总之,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将数学的应用贯穿始终,使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建立起定量化的思维方式,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数学知识不再枯燥乏味,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其数学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篇5:聋校作文教学有效性现状与对策

泰兴市特殊教育学校 周咏梅

【摘 要】聋生由于双耳失聪,知识面小,理解能力差,对于语文课堂上的内容有时很难理解,即使老师举了很多例,但是由于自身的缺陷,他们仍然难以理解。怎样让聋生的语文课变得简单呢?怎样让他们能很快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呢?这就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聋校语文学科整合,就是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语文学科教学中,以便更好地完成语文课程的目标。如何更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必要前提。本文从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调动思维潜能;巧用信息技术化难为易,增加理解能力;巧用信息技术启发想象,增强想象力;巧用信息技术拓宽视野,增长知识面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 思维潜能 理解能力 想象能力 知识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已悄然步入语文课堂,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表现形式,以及其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笔者认为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对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聋生的审美意识,提高聋生的理解能力等多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这里,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谈一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点作用。

一、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调动思维潜能

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一位著名特级教师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响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使语言文字兼备了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而且可以有声有色、循环往复地将学生带入到各种生活场景之中,使其身临其境,具体感悟到语言文字所描摹的图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启发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例如:聋校实验教材三年级第六册《春天》,课文介绍了春天植物、动物的变化,插图与文字对应,目的是让学生借助文字形式和情境图初步了解春天的特征,感受春天景色的美好。春天的景物,对于聋生来说虽不陌生,但由于他们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有限,所以学习起来,往往是浮光掠影,不能准确抓住寓于课本乃至自然中的核心内容。

为了弥补这一缺憾,笔者适时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首先,课前带领学生到大自然里去寻找春天的特征,并将找到的特征拍下来,课件伊始,将同学们找到的春天的特征互相交流;其次,播放春天来了万物苏醒,季节变化的图片,让学生深入了解春天的特征,如 “嫩芽”一词,即出现种子发芽、破土而出及树木初长、点点嫩绿在枝头喧闹的视频镜头,同时配音响起:嫩芽探出了小小的脑袋。再如:点击“梨花”一词,则先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丽实景,然后是一枝梨花从含苞到绽放的渐进过程,配音是:雪白的梨花迎风开放。;第三是一段三分钟的视频,那是学生们都非常喜爱的一支歌《春天在哪里》,欢快优美的乐曲,耳熟能详的歌词,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精心剪裁的实物视频,浓缩了事物的特征,将那些变化的、流动的、不易捕捉的景物淋漓尽致地加以再现,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思考讨论,不但发展了思维能力,而且得到审美的愉悦和智慧的启迪。

二、巧用信息技术化难为易,增加理解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有时会有一些内容比较深或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文章。在课堂上,当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启而不发时;或教材中的难点不易突破时,都可以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来处理,有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桂林山水》一文作者以生动的笔触,饱蘸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绘了桂林山水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但教学前,笔者发现学生都没有去过桂林山水,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于是,笔者通过网络搜集了一些桂林山水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演示,栩栩如生的画面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体验桂林山水的风光,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激发了学生们热爱自然和生活的思想感情。对此,学生情绪高涨,无不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同事对于课文中描写的桂林山水的特色有了很好的理解。

三、巧用信息技术启发想象,增强想象能力

高尔基说:“想象可以补充事实的链条中的不足和没有发现的环节。”而阅读的过程就是对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人、物进行再造想象的过程,由于每个人的学习生活经历不同,再造想象力也有所不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中,信息技术的恰当运用,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在趣中探索、在乐中求知。

如: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课,其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有的山谷里有好多种蝴蝶,五彩缤纷的蝴蝶上下飞舞,就像在空中撒了一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教师让学生轻声读课文之后,再给学生播放蝴蝶谷的影视资料,看完后,学生都惊呼:“太美了!”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想象“可爱的蝴蝶,在青草地上,山谷里上下飞舞,轻轻的、柔柔的„„”这一美丽画面。所有的学生都兴趣盎然,情感体验步步加深。

四、巧用信息技术拓宽视野,增长知识面

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陆游教诲自己的儿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都强调了多读书的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条件限制,聋生能认真读书的很少,他们也不知道应该选择一些什么书来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多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可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搜索某一主题的相关资料,从而进行有目的性地阅读,也可以在讲读某一篇课文时多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关的资料,让学生在学完后进行一些了解。如此,学生不仅提高了阅读量,同时还增加了学生的识字量,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篇6:如何提高聋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聋校;课堂教学;和谐;语言;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 G76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0―0053―01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交流情感、培养智慧、塑造个性的课堂。聋校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着聋校教学的质量和聋生的和谐发展。因而,追求有效教学,关注聋生的发展,已成为聋校课堂教学的热点。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让每个聋生都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地听(看)老师讲解,和老师交流。教师要尊重聋生,重视个体差异,结合教材特征,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地学习情景,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聋生参与课堂教学。教学中要引导不同层次的聋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对聋生的回答投以赞赏的目光,鼓励聋生敢于发表意见,敢于质疑,敢于思考,乐于钻研,勇于尝试,关注聋生的点滴成功,让每一位聋生都能时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二、保证课堂交往的有效性

在聋校,手语是师生和生生交流的重要工具,教师手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熟练掌握手语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首要条件。掌握手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师生通过有效交流促使课堂教学目标达成,使聋生获得更多的知识。2.师生交往的有效性与教师教学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教学风格具有不同的功能,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及聋生的个性特征运用相应的教学风格。3.要注重集中聋生的注意力,通过讲解重点,化解难点去强化注意,克服困难,排除干扰,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是智慧地选择教学策略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联系聋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要创设问题情境,要多给聋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先研后教,科学评价”,激发聋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过程,做到平实、真实、丰实、扎实,这“四实”是衡量聋校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重要标志。

四、合理设计作业

合理的作业设计可以启迪聋生的智慧,开发聋生的智力,培养聋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而使聋生在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并形成乐于探究的态度,从根本上实现聋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聋校作业设计要关注聋生心灵。作业的形式应该生动活泼,样式新颖,让聋生一看就喜欢去做。作业的内容要“情真意谐”,要鲜活,吸引聋生兴趣,让聋生爱读。这样的作业,才能激发聋生做作业的热情,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聋校作业设计要发展聋生思维。在教学中,布置的练习题要符合聋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开放题,积极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培养聋生的多项思维。要联系聋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在手、脚、眼、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下,通过走一走、量一量、算一算等一系列教学活动,激活思维,锻炼能力。

3.聋校作业设计要引导聋生参与。教学中要根据聋生的特点,结合学习的内容,让聋生自己设计作业,教师把优秀的作业编进相关的练习,让全班聋生共享,促进聋生的学习,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能力。鼓励聋生自评和互评作业,通过评价,不仅使聋生理清了知识的脉络,升华了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和巩固了兴趣,张扬了个性,而且在评价中使聋生重新认识了自我,树立了自信,增进了友谊。

4.聋校作业设计要体现聋生差异。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聋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潜能的重要手段。高效的课堂,就是让每个聋生都得到最大化的发展。班级聋生的能力不齐,在设计练习时就要考虑到不同层次的聋生,通过不同层次内容的训练,让每个聋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篇7:有效教学之聋校语文课堂多元化

【内容摘要】不同的人形成了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组合。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7种智能,只是其结合或发挥的程度不同。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可使每一种智能发挥到更高的水平。因此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中也需要一种多元化的教育,能给每个孩子以多样化的选择,激发每个孩子潜在的能力。

【关键词】逻辑思维 有效 多元化 创新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至少有7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思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加德纳还认为,不同的人的智能结构是不同的,发展情况也是不一样的。少数人可能7种全能,许多人可能某几项或者某一项突出。但更多的人则呈现梯形分布,即某几项优异、某几项稍弱、某几项缺乏。如有的人语言智能有优势;有的人音乐智能是强项;还有的人可能对体育运动特别感兴趣。也就是说智能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它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不同的人形成了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组合。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拥有这7种智能,只是其结合或发挥的程度不同。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可使每一种智能发挥到更高的水平。因此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中也需要一种多元化的教育,能给每个孩子以多样化的选择,激发每个孩子潜在的能力。

那么,在特殊学校的语文课堂中,如何运用这种多元化智能理论,让孩子感受到多元化的课堂,从而促进特殊儿童的优势和弱势能互补,也让他们更好的掌握知识,热爱这门学科呢?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点自己的观点,仅供参考。

一、鼓励残疾学生勤动脑,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多元化

陶行知说:我们要发展的儿童的创造力,先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和幻想中解放出来。在特殊教育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使残疾学生懒于思考长期停滞于简单的形象思维,创造想象力得不到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也可以在教学中运用通常属于数学和科学课范围的逻辑数理概念进行训练,而且聋生对这些概念的掌握也可进一步促进语文的学习。让他们在分析的过程中学习排列、组合、编码、对称等逻辑推理概念。比如,在归纳课文大意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出示些大意相关的词语或者句子,让学生自己根据这些提示来找出正确的大意,从而锻炼聋生各方面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司马光》一课中,教师想要聋生归纳出司马光砸缸的过程时,单单提问可能学生无法正确的流畅的概括出,当教师适当的出示些关键字、词、句时让学生排列组合,更有效的达到想要的效果。

二、课堂沟通语言手段的多元化

师生之间的良好沟通是保证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在教学中看上去好像老师的语言很清晰流畅,滔滔不绝,实际上听觉障碍学生真正接收和理解的并不多,同时教师也不能充分理解听障学生所表达的意思,师生沟通不畅成为影响聋校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把握好语文教学的目标,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把课堂教学看成自身表演的舞台,没有真正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活动看上去花样繁多,而实际上并没有扎扎实实地去培养和提高听觉障碍学生的语言能力特别是听觉障碍学生的书面语言能力。如何提高聋校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问题成为聋校新的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

三、语文课堂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1.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趣味性

在聋校语文教学中,课堂上我们一味的为了完成某项教学任务,单一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常常会起到反效果,学生不但没有接受和掌握知识还会更加容易遗忘,如何增加课堂上教学的趣味性呢?我觉得把游戏和表演融于语文课堂之中更容易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游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体验性,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它不仅能把枯燥的内容渗透到游戏中去,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任务,并且还能在活动中,培养之间的团结互助精神,增强师生情感。而表演也是一种师生互动,调动课堂气氛的手段,同时也能够锻炼聋生的组织、思维、逻辑能力。如寓言故事《狐狸和葡萄》一课中,寓意深刻难懂,学生很难理解,通过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即增加了趣味性,又得到了锻炼,更好的帮助其理解课文。

2.增强师生的课外交流

作为一个有多年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语文课堂上光靠教师传授给他们只是远远不够的。作为老师应该多利用课余时间、休息时间等一切机会,与学生多交流、多谈心。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聋生的心理发展,为他们的语言发展也有很好的帮助。

3.信息技术给语文教学带来春天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提高,许多聋校都配备多媒体设施,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多媒体设备,如班班通等。运用这些多媒体手段不仅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手段更丰富多彩,而且更能为听障学生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从而达到直观具体的效果,既形象有生动。如:《皇帝的新装》一课,属于童话故事,巧妙的运用多媒体设备,让聋生观摩这则童话的动画版,从出发点上调动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去进行学习。

四、课堂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有思想,有性格的个体,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特别是听力障碍儿童更有着与正常孩子不一样的独特性,他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外在因素,不能形成很好的认识,从而造成自卑、情绪暴躁等不良反应,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对听力障碍儿童进行正确的、有效的评价,我认为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1.加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评价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充分发挥评语的及时性优势和激励性作用,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从而改进自己的学习。利用一些成长记录的方法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方方面面的资料,包括父母的期望,教师、同学和自我的评价、各次的作业和竞赛成绩,自己满意的作品等等。让学生通过成长记录看到自己进步的轨迹,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通过成长记录加强自我反省和锻炼自我评价能力。

2.加强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评价的时候,教师的评价还是占着重要作用,但不在是审判者的角色,在课堂上,更多的是让学生和学生自评或互评,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反思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和主动性。如:在教师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回答问题或小组合作分组学习,并进行学生和学生之间,小组和小组之间的互评,这样更能有竞争意味,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在最后教师给予适当的总结性评价,让课堂气氛学生积极性得到更好的发挥。

3.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在语文课堂中评价的方式不能只单一的书面测试,应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这些方法并不是单独或孤立地进行的。一次优秀的评价活动往往需要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并加以综合。只有充分的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才能适应课程的发展,才能真正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达到科学的评价。

总之,上述的一些观点只是本人的一些经验积累,相信随着对特殊教育的深入了解,我将会更好的去把握课堂的每分每秒,让学生能够把知识的能量发挥到最大化。只有在语文课堂中充分发挥灵活多变性,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好的更积极去学习去探索知识,相信运用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更加多元化的课堂手段,能尽可能的提升特殊儿童的智能,为他们适应未来的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8:聋校作文教学有效性现状与对策

一、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的整合, 为聋校的识字教学打开亮丽的天空

聋生学习语文的特点是“依文学语”“以语导文”。由于听力障碍, 只能靠视觉去认识事物、现象, 从对方指点的事物或比划出的事态, 获得感性形象, 肤浅地、不完整地理解意思。尤其是抽象类的字词的学习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这使得光凭手语表达的传统聋校语文教学手段往往显得苍白无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语文识字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识字教学有机整合, 为聋校的识字教学开辟了一片亮丽的天空。

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分析汉字字形, 易于他们学习。如对一年级“日、月、山、水、田”等象形字的教学, 可在大屏幕上出示相应的图画和汉字对照, 像“水”字, 在大屏幕上出示山泉从山崖上流下的图片,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从物体的“形”入手, 再把图形逐渐演变成“水”字, 把图形和字形进行比较, 找出它们的相似点与不同点, 学生亲眼目睹象形字的演变过程, 从感性上了解了象形字的基本特点, 很容易把字形和字义联系在一起, 记忆深刻, 接着让学生读音并通过课件指导书写, 这样将单调的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二、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整合, 为聋校的阅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传统的聋校阅读教学内容枯燥、手段单一, 仅靠有限的挂图出示和文字讲解, 又因聋生听力残疾, 获取信息渠道受阻, 知识储备少导致理解能力欠缺。受教材编写的限制, 很多与文本有关的素材很难一一在教材中得到体现, 这样使得聋生理解起来就存在难度。信息技术不但能展示图文声像, 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 将学生带进生动丰富的知识世界, 还可以将难以直观表达的语言文字、复杂的现象, 通过技术手段形象地表现出来, 从而减轻学生的认知难度, 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学习《苏州园林》时, 教师就利用各种多媒体技术把影视、网络以及教师在苏州园林游玩时的真实照片中的有关各种园林的素材资源融入教学流程中, 丰富教学内容, 开阔学生的眼界;学习《海伦·凯勒》一文时, 课前布置学生到baidu、google等站点搜索, 检索“中国的海伦·凯勒”的故事及有关评论海伦·凯勒的文章进行阅读, 课中再来朗读体会就深刻多了;学完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要求学生课后到网上搜索了解法国戏剧家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 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 俄国作家果戈尔理笔下的泼留希金。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同时也实现了阅读教学的目标。

三、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 为聋校的作文教学开辟新的领域

聋生由于听力障碍导致语言学习障碍, 语言障碍又阻碍了思维的发展。思维不活跃, 写作就存在困难。如何提高聋生的作文能力, 一直是聋校语文教师不断探索的问题。信息技术具有直观形象、可再现情景等特点, 为聋校作文教学开辟了新的领域, 为改善聋校作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

如去年第一场大雪过后, 老师组织同学们到操场上打雪仗、堆雪人, 同学们玩得很高兴, 可一进教室写文章, 却人人面带难色, 难以下笔。究其原因, 一是虽然老师要求他们注意观察, 可他们的观察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往往只停留在表面, 分析、想象等能力较弱;二是他们词汇贫乏, 看到这个现象却不知用何词来形容表达。在此同时指导他们哪些该详写、怎样写, 哪些该略写、按什么顺序写, 这样再现真实情境, 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内容就具体多了, 条理也清楚了。

文章的修改是写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聋生的作文常常错误百出, 尤其表现在语句不通顺、不完整、词不达意等方面, 然而, 聋生写完作文后往往不能发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很少会修改。在教学中, 笔者运用实物展示台把学生作文展示出来, 供全班同学对照评讲, 并指导他们指出文章中存在的问题, 加以指正。这样, 教师将批改的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 反馈及时, 见效快, 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能使全班学生都学会修改作文的一般方法。长此以往, 聋生的写作能力自然有了提高。

篇9:聋校作文教学有效性现状与对策

【关键词】聋校 沟通与交往教学设计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7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10-01

现就结合本人教学《菜園里》一课的案例谈聋校沟通与交往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一、教学内容:菜园里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六个词语:菜园、西红柿、黄瓜、豆角、茄子、很多;一个句子:菜园里有很多菜。

2.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认识书面语的书面形式。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说”的习惯,增强“说”的意识。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安排的内容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语言训练一年级第二册第十二课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新授课。这节课主要是看图学说词、学说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他们更好的在日常交往中会“说”、能“说”,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教学策略与设计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基本情况:本班有7名学生,男生5人,女生2人。听力水平、言语水平和学习能力差异较大。

2.学生听力水平: 本班有一名学生佩戴人工耳蜗,听力较好。其发音、看话能比较强。其他同学未佩戴助听器,有三名同学有残存听力。另几名学生无听力。

3.学生语言水平: 1人接受过学前语言康复训练,会说简单的词语和句子,可以简单对话,乐于开口说话,课堂上很活跃;3人没接触过正规的康复训练,有残余听力,语言清晰度较高,主动说话意识强;2人入学前没学习经历,未接受过任何训练(其中一个学生发音音调尖利不会控制,另一个不会发任何声音,口型也不能模仿。)课堂上不能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另外一名学生智力有缺陷,不能完成任何学习任务。

(二)教法设计

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和特点,参照课程要求的目标,采用易于本班学生接受的授课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表扬法。使用的教具是课件、卡片和实物。同时采取口语与手语相结合的方法。

因此本节课我针对不同听力水平、不同言语水平、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开展“因材施教”、不“一视同仁”的教学活动,使能说的学生实现优+,更自信;让那些无语言能力的学生能受到“说”的熏陶,不灰心。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个孩子在语训课上享有平等的权利,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语言训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一时之功,希望通过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帮助他们建立“说”的意识,养成“说”的习惯,提高他们与人沟通的能力,为将来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三)学法设计

语言训练课中,学生的程度差异是很普遍的现象,水平好的同学必然比水平低的同学学得快、说得好,我利用水平好的同学的剩余时间,让他们帮助未掌握“说”的要领的同学来巩固课堂效果,这样既可以让说的好的学生产生荣誉感和成就感,同时也让被帮助的同学感受到同学的关爱。这样也可以解决教师课后无暇辅导的矛盾,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巩固课堂成果。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检查学生助听设备是否在开启状态。

2.师生间互相问好。

3.点名。

4.训练准备:端正坐姿,全身放松,调整呼吸。

5.呼吸练习:深吸气、呼气;吹小纸条。

6.唇舌操:(1)伸缩运动(2)左右运动(3)上下运动(4)抵腭运动。

7.发音练习:数数:从1—7。

反复练习长音:la--- la---la---,短音:lalala; ba--- ba---ba---,短音:bababa;ua---ua---ua----,短音:ua ua ua

(二)讲授新课

1.指导学生看图。思考: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菜园里)

2.图上有谁?(有农民伯伯和小学生。)

3.他们在做什么?(农民伯伯在劳动、两个小学生在看满园子的菜。)

4.看图学说词语。

(1)指图出示词语卡片。

(2)示范口型,教读词语的发音。

(3)练习正音。caiyuan xihongshi huanggua doujiao qiezi henduo

菜园 西红柿 黄瓜 豆角 茄子 很多

5.看图学句子。

引导学生看图,然后说说图上有谁,两个小学生在做什么,引出他们说的话:菜园里有很多菜。

6.让学生听话或看口型模仿说句子,并指导学生读出句子的停顿和轻重音。

菜园里/有/很多菜。

(三)课堂练习

1.看图或实物说出蔬菜的名称:西红柿 黄瓜 豆角 茄子

2.听话或看话、指图或实物说话;黄瓜 豆角 茄子 西红柿

3.练习用“什么地方有很多什么”的句式说句子。

如:菜园里有很多菜。 有很多 。 有很多 。

4.对话练习:

(1)这是什么?

(2)菜园里有什么菜?

扩展练习:菜园里有 和 。 有 和 。你喜欢吃什么菜?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依据观察、训练、新授、巩固、思维扩展的思路来讲授。

在观察环节上做到了不脱离生活和周围事物,启发学生结合周围环境说出“今天天气好。教室里有很多老师。”两句话。

在常规训练中,严格遵循语训课的要求和执行标准,开展常规训练。

在新授课环节上,启发学生说出图意,结合图片来实现词语、句子的学习。在教读拼音过程中,尽量体现细致、耐心,以此来帮助学生克服发音不准、不得发音要领的缺点。在授课中注意对学生出现的发音问题给予了耐心的纠正和辅导,做到不急躁、不催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领悟、消化,以最终能达到教学目的。在授课中能根据学生的听力状况、言语能力、智力水平、思维强弱采取分层次给予帮助。通过教学课堂上孩子们积极的追寻使我感受到一个不能少,共同学习的重要,也增强了我的信心和使命感。

通过这节课,我真正认识到了在聋校医教结合的道路上,自己还需潜心学习理论,不断探索实践,找出适合聋校低年段学生语训的新路,使沟通与交往课有更多理论支撑,使语训更有效。

参考文献:

[1]朴永馨:《特殊教育概论》,华夏出版社,1993年10月。

篇10: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摘 要:作文教与学的现状:学生作文水平低,教师作文教学难;作文课教师抓头挠脑,学生咬笔杆;学生作文采用“拼、凑、压、挤、抄”等“合作”方式。究其原因:一是教材编写对作文训练次数不够;二是教学时读写分家。作文教学的策略:一是注重听、说、读、写的共同发展;二是与其它学科相联系;三是分类指导、方法引领。教师一定要用童心去唤醒孩子的童真、童趣,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笔去描绘出五彩缤纷的世界。

关键词:作文 教学 现状 对策

偶然与同事闲聊,谈到学生作文教学都发出了共同的心声:“作文教学真难呀!”、“现在学生的作文水平太低、太低!”听了这些话我沉默了良久,内心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在不停的涌动。难道作文真的那么难教吗?学生真的这么笨?难道是学生的情商与智商出现了时代性的偏离?学生作文难写,教师难教,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是我就没有办法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吗?怎样才能教好作文,让学生写出好作文呢?后来,笔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对作文教学进行大胆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作文教与学的现状

目前学生写作水平普遍偏低,教师厌教,学生厌学,上作文课教师抓头挠脑,学生咬笔杆杆。学生作文完全是在一种脱离实际生活经验的情况下,采用拼、凑、压、挤、抄等方式“合作”而成的,让人看后啼笑谐非,欲哭无泪。笔者通过走访的方式了解到:在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的课程表上根本无法看到“作文”,这似乎对久违的学生好作文难于面世进行了很好的诠释;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我们在走访的一个农村小学发现,学生连一个正式的作文本也拿不出来,更莫谈及学生的日记、周记等,再看教师的作文备课记录也是“零报告”。当然存在这种现状也有一定的原因:

1、从客观上看:一是教材的编写体系对作文的训练次数不够,课后的习题少有习作的安排,学生的作文练习主要放在了每一组课结束后的“语文园地”中,这样难于形成系统化的习作过程。另外在教材中很难找到“下水作文”的影子,笔者建议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可否涉入一些“下水作文”,这样既可以让教师更好的教学也让学生有一个学写作文的凭借,原来作文是这样写出来的。二是教学时间没有得到充分的保证,很多学校没有专门的作文课。大家都知道好作文是改出来的,换句话说好文章是时间沉积出来的,没有时间保证能出好作品吗?

2、从主观上看:一是教学时读写分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这句古训中可以得知读与写浑然一体,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孤立了读和写,形成了“形而上学”的思想意识形态,片面地看待读与写,要么是只读不写、要么是只写不读,导致学生作文水平低下。二是拔苗助长提高学生的评价标准形成成人化作文,失去了童真、童趣,难于出现学生自己的作文、有个性的作文、有新意的作文。三是学生作文形式单一化、机械化,时有教师在讲作文习作时有一点像讲“八股文”的味道,没有文学百花齐放之感,没有提倡作文文体的多样化,这样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发挥,极不利于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发展。

二、作文教学的策略

针对以上作文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为使作文教学有效进行,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一)注重听、说、读、写的共同发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全面的训练,忽视其中任何一种能力的训练,都会削弱其他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如下的方法进行有目的的训练,从而达到轻松作文的目的。

1、以课文为载体读写结合,适时迁移运用

语文教师都知道“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着。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延伸。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是让学生听、说、读、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读写结合的训练既不是机械性的,更不是随意性的,应该是有序和有机进行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阅读教学与说话、写话有千万个接触点,有的课文更是典范。教师应慧眼识材,抓住读写结合点,促使学生把课文中学到的语言材料、表达方式等运用于新的语境中,作到仿中有创。

2、听说一体,学会自由表达

听写是对学生理解、记忆、书写的综合训练。学生一旦能熟练听记别人的口语,到自己作文,记录自己的语言就容易多了。长期的坚持训练,学生语感加强、头脑反应敏锐,听记速度快,使他们终身收益。此外,鼓励学生看电视、报纸中的新闻,听各方信息,在课内与同学交流、分享,并发表各自看法。

作文讲评课上,教师常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作文读给大家听,教师要求听者决不是听客,听的同学应认真听,并及时地指出作者所写的文章中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存在的问题,读者、听者互动,听者不仅提高了评价、赏析的能力,读者也在与听者交流中明白了如何更上一层台阶。如果说 “听”是写的基础,那么,“说”则是写的前奏,“写”是说的深化。“说”这一口头表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所说的是连贯、流畅的语言,更有利于落笔成文。学生在写作文时出现这样、那样的病句,往往是平时说话时,不注意纠正语病,不善于运用所积累的语言导致的。因而加强语言表达,以说促写、多说多写,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能说、会写还得靠积累。常言道:“厚积而博发”。知识面狭窄,没有一定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学生是不会写出好作文的。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需要以知识的积累为基础。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好书,说名言、谈信息、诵古诗、做摘抄,在“说话与表达”课上将自己创编的童话、寓言故事,所读的人物故事,所知的科技知识说给同学听,或表演给同学看,向大家推荐自己最喜爱的读物、名言等。各班努力营造“与好书交朋友”的氛围。

(二)与其它学科相联系写出具有个性的作文

1、与品德与生活学科的结合 写“给某某的一封信”时,正逢教师节,教师们结合作文先上了有关敬师内容的思品课,学生们给自己最敬爱的一位老师写了一封信,信中表达了对老师的祝福、感谢之情,学生又一次感受到了尊敬老师的重要性。在学习写人作文时,教师引导学生课外读了大量的英雄、科学家等故事,结合思品课,了解革命英雄前辈,在阅读同时,接受了最为实际的教育,改变了学生过去对一些明星了解不少,而对与英雄人物了解甚少的现象。因此,教师们抓住契机,让学生既认识、掌握了写人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又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例如,同学们读了有关周总理的文章,同学们真实地感受到总理的平易近人、一心为民的高尚品德,理解了抓典型事例反映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2、与体育学科的结合

指导学生上《记一次体育活动》时,先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篮球赛中,你报名参赛,我志愿做拉拉队队员,教师也在他们的队伍中间,有的给队员加油助威,有的给同学出谋划策,篮球比赛成为了师生共同的活动,学生亲眼目睹、亲身体验了体育比赛活动的全过程,丰富了情感世界,增强了感受力,不仅把该项体育活动有序地出来,还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真切地表达了出来。

(三)分类指导 方法引领

1、作文前的指导:范文是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写作示范的优秀作文,教师如果能够较好地带领学生认真阅读范文,领会范文的写作方法,汲取其中的优点化为自己的长处是非常重要的指导方法。当然,在一堂作文指导课中,教师既可以把一篇例文作为重点指导的对象,指导学生学习其中好的写作方法;也可以通过多篇例文的罗列、分析,让学生发现这些例文的共性,从而学习其中好的写作方法。

2、教会学生如何把作文写得有条理:教学生写作文,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小学生的作文常常思路不清楚,前言不搭后语,这表明其思维缺乏条理性。思路是指思维的线索,表现在文章之中,指话语是否连贯,段落是否清楚。写作文要教学生“想清楚”。即对写什么内容先想清楚,对写的内容如何一步步写下去想清楚。教师可以把要写的作文要求提前布置下去,但并不急于让学生马上动笔写,而是给学生一段充分准备、酝酿的时间。

3、作文结束后要进行评比:要让儿童自由作文,除了拓宽写作空间,指导自主命题、自由表达之外,还需改进评比、交流方式。当然评比的方式可以是学生互评、教师评、小组内评等多种方法进行评比,从评中学习别人之长,达到作文教学和谐共同发展。

4、在改上下功夫:一篇好的作文的诞生是经过反复推敲、修改,仔细斟酌而成的。学生在上了老师的指导课后,经过自己的思考,完成的作文仅仅是一篇初稿。如果教师未能充分肯定其作文的成绩,未能明确指出其修改的方向、方法,未能教会他们自评自改的本领。那么,学生写作积极性又能坚持多久呢?

上一篇:王儒副局长在第二次国地税联席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荣县鼎新镇学校课改方案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