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之我见

2024-04-27

建立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之我见(精选8篇)

篇1:建立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之我见

特殊教育学校“三风”之我见

龙陵县特殊教育学校

学校“三风”即学校的校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作为特殊教育学校,虽然教育对象是残疾人,但它同样是需要三风建设,只不过特殊教育学校的三风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要求、标准会特殊一些。下面就我校的三风建设做简要说明。

“精心呵护、精心浇灌、精心培育”是我校的校风,它是指引我校全体教师、职工、学生在做好特殊教育这个共同目标下,要经过长期共同努力而形成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一种特有风尚。它包括学校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等。它是学校集体的、稳定的精神状态,是无形的力量,是衡量我校教学目标、教学质量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标志。精心就是既要细心真心,又要有耐心,我们的校风就是要求全体教职工用细心真心耐心去爱护和关心我们的残疾学生,像禾苗一样去精心浇灌,用最特殊的、最好的方法培养教育学生。

教风,是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的集中表现。优良的教风应主要表现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把全部的心血和知识无私地奉献给学生教师为学生而学,学而不厌;精心教导,诲人不倦;言传身教,—1— 为人师表。“呼唤心灵、呼唤自信、呼唤交流”是我校的教风。作为特殊教育,面对的是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残疾学生,他们的身体、心灵都有创伤,所以我们教职工要医治他们的心灵,教育、鼓励他们自信,引导他们参与社会活动,参与社会交流。使他们受伤的心灵改变成正常的心灵。

学风,简而言之,就是指学习方面的风气。对于学生而言,是指其在一定人生观、学习动机、追求目标的支配下,在学习态度、学习风格、学习精神、学习规律、学习方法、意识品质等各个方面的综合体现,它既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又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我们的学风是:“点滴认识、点滴模仿、点滴做起”,残疾学生,他的意识、认知较差,无论生活还是学习都跟不上普通人,所以我们要引导他们从最基础的、最简单的认识起,模仿起,一点一滴的做起,给他们定目标,定希望。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迅猛发展的新时期,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是学校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学校端正办学思想,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育人环境,培养合格人才的一件根本性大事。抓好校风、教风、学风教育和建设,既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风针,又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与提高;既有利于全体师生发扬学校优良传统,又有利于学生爱国、爱校、爱文化、爱科学的教育;既有利于贯彻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学生的管理,—2—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风尚;既有利于学校的人才培养,又能影响社会风气,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残疾学生融入社会融入普通,走进正常。

特殊教育只有在一个良好校风的熏陶下,严谨认真的教风,刻苦勤奋的学风就会自然形成,“三风”建设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需要我们每个特殊教育教育工作者去思考,去努力,去奋斗。

—3—

篇2:建立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之我见

摘 要:《体育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体育课程能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进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的健康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农村体育 教育

搞好农村体育教育,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对我国教育方针的贯彻,一个具有高素质的现代人才,必须具有健强的体魄。农村的学生,大多具有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对这些学生进行专业、系统的体育教学和训练,是可以为国家输送大批体育后备人才的。同时,可以使农村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缩小他们与城镇学生受教育的差距。所以大力发展农村体育教育,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势在必行的。

但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思想认识有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认为开体育课就是领导学生玩一玩,跑一跑,没有理解开设体育课程的重要意义;二是受师资、设备、经验等因素的制约,心中没有明确的目标,抱着一种应付的心理,工作中得过且过;三是对体育教学重视不够,把体育课程作为副科,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评价标准,也没有对教学质量实行考核评价。

2.教学方法趋于“自由涣散”,组织教学常见“放羊”型。这种教学模式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在指导思想上,老师认为体育课就是让学生放松一下,让他们玩,学生的任务是学好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因此,对体育教学工作不重视,想“上”就“上”,不想“上”就改“上”其它课。即使“上”,也是让学生自由活动。这种体育教学完全处于随意“放羊”的状态。在此情况下,由于无教师的指导及组织,学生只能漫无目的地活动,甚至聊天,久而久之,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就是“玩”。

3.体育场地器材资源匮乏。体育场地、器材是推进体育新课程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物质保证。乡镇学校,一般来说运动场地和体育器材都跟不上城市,特别是农村学校。尽管近年来撤点并校力度增大,从某种程度上讲,教育资源能整合集中使用,但实际上农村学校原本的体育教育资源是相当匮乏的,撤点并校后学生是明显增加了,师资优势相对也明显了,但体育场地和器材相对来说是更加紧缺了。其实不然,目前学校的体育场地虽然有所改进,但是还不能与符合体育发展要求相提并论,器材虽然买进了不少,数量还远远不能够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求。而且这种现状在短期之内还难以得到改变,并将直接影响农村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通过多年来的观察和实践,我认为要充分利用和开发体育场地器材资源,精心设计组织形式、提高领导教师体育教学理念、落实体育教学模式是提高农村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对策。

一、转化提高领导和体育教师思想,是农村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学校领导者要更新观念,不以应试教育的标尺来衡量学生,而要以学生的身体素质为重,舍得在体育设施上加大投入的力度。着力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规章制度建设,使农村学校体育逐步实现规范化、科学化,不断发现和培养农村体育教学工作的先进典型,树立榜样,使得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创造良好的体育环境。而广大的农村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思想境界,提高文化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及相邻学科的基础知识,如美学、音乐、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熟练的技术、技能,建立知识的立体结构,就能从各个学科体系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融化到体育工作的实践中去,使教学和业余训练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二、要乐于整合场地及器材

除了加大教育投入,购置必备的体育用品和器材,建立和完善体育设施及体育器械的维修、保养和使用的管理制度,大力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使它为体育教学服务。

一方面,要巧用场地:可以通过平整校园来增加活动场地,也可以在充分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利用校外场地,带领学生到校外活动,如郊游、爬山、远足等。

另一方面,我们要活用器材:

一是学校经费不足,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开动脑筋,因地制宜地自制一些活动器材,如丢沙袋、滚铁圈;

二是巧用身边现成的废弃物品,尽可能选用学生在生活中能找的到的物品作为替代器材,比如一张旧报纸,可以折成飞机进行游戏,可以揉成球团打“雪”仗,可以折成“尾巴”绑在裤子的后面做游戏……。这种做法不仅弥补了我们体育器材不足的现状,又能激发起学生的活动兴趣;

三是对体育器械要合理地重复利用,在教学中让同一个器材在不同的活动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如同样的一个篮球,可以设计成定点投篮、传球、运球、原地拍球等多种形式的玩法。

三、制定规划,明确工作目标

学校要制定体育学科的长期发展规划,实现“两变”、“两增”、“三提高”的目标。即:“两变”――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两增”――主动收集体育教学资源的教师增多,自觉研究体育教学的教师增多,“三提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学校必须把体育课堂教学的管理列入学校工作计划,要有详细和严格的执行制度;体育教师也要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工作目标。同时,体育教师主要是从非专业体育教师实行短训速成转岗这一实际情况,要明确提高体育教师学科知识水平、学科教育教学能力、资源应用的效率的具体目标、措施。

篇3:建立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之我见

关键词:素质教育,体系,建构

众所周知, 我们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也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1 构建目标体系, 保证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

在素质教育的操作过程中, 只有确立清晰具体的教育目标, 才能保证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 更好地引导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让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学校应确立一套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素质达标标准, 把全体学生都列入达标的范围之内使全体学生的素质都能不断得到提高。

使学生个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长期效益, 对学生的终身负责, 实施整体培养, 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能适应进一步深造的需要, 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 使学生具有多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全面发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既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又要考虑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创造个性。

2 构建内容体系保证素质教育的入轨就位

任何一种目标都要通过自身的特定的内容体系使其具体化、明了化和现实化。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 可以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来进行建构。

2.1 德育内容

一方面以文明行为规范教育为突破口, 切实抓好日常的生活、纪律、卫生、礼仪、社会规范等常规训练。另一方面,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德, 让学生有爱心、爱国心、责任心、自信心、上进心等良好的心态, 养成爱国报国、谦恭礼让、戒奢尚俭、勇敢坚毅、尊师孝顺、见利思义、以公为先、尚志笃行、仁爱友善等道德素养。

2.2 智育内容

奈斯比特曾经说过:“知识的生产力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竞争成就的关键因素。”因此, 在智育内容的选择上, 既要注重基础课程, 又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情况, 选择具有时代特征和学生个性的课程内容。

2.3 体育、心育内容

在现代社会,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指身体健康, 更指心理的健康。学校在健全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 更要优化学生心理氛围通过各种形式的心理训练,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完善地发展, 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不断地优化与提高。

2.4 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内容

重视劳动技术教育、美育亦是教育过程中很重要的部分, 它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治人的情操, 激发人的活力, 促进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创造性的发挥。

3 构建实施体系, 保证素质教育的切实落实

任何一种理论, 任何一种思想, 最终都要通过实践的过程, 才能发挥其作用, 体现其价值。要搞好素质教育, 实施体系的建立, 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建立素质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与咨询机构。

改革教学体制, 打破以应考即高分为目的的单一教学模式, 要建立德、智、体、美、劳并举的教学体制, 构建起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生活课等并存的立体化模式。

改革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效益。打实升学和就业两方面的最基本的文化素养。

配置较全面、质量较高的教育教学设施。为学生进行学习和开展各种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通过各种途径, 如经验交流、相互帮助、专题讲座、公平竞争、自修等手段, 提高老师的素质水平, 并使教师掌握适当的课堂技术。

建立素质教育实施的监督机构, 该机构应由学生、家长、老师和其它有相关经验的社会人士组成。

4 建构考评体系, 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改进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要及进建立与素质教育目标、内容和实施体系相对应的、能对素质教育起导向、激励和强化作用的素质教育考评体系。主要包括:第一, 转变考评观念, 对学生素质地考评不是单纯或主要看考试成绩, 而是要以全面和发展的观点, 看其进步的幅度进行评价。第二, 调整评价指标, 改过去单一的分数竞争为综合的素质竞争。运用综合指标, 实施整体质量评价。第三, 改进测评技术, 把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考试和考核结合起来, 使测评结果尽可能地反映学生的客观实际。第四、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同时, 对影响学生素质发展的教师班级实施系统考评。

我们相信:经过众多的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尝试与创新, 再加上素质教育合理体系的保障与规范, 我国的素质教育工作必将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不断需要, 走一个新的台阶, 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能够真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参考文献

[1]南京师大.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2]顾明远.素质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M].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6.

[3]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4]史爱华.劳动和劳动技术的教育需要不断增添新的内涵[J].人民教育, 1999 (5) .

篇4:建立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之我见

【关键词】企业;会计核算;会计信息

一、企业建立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的重要性

作为中国铝业旗下铝生产企业,要将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通过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而会计核算不仅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企业强化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所以,规范会计核算体系对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有利于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为企业财务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企业会计核算是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采集、汇总、加工和处理,而构建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能够使会计核算工作步入制度化的管理轨道,从而有效杜绝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其二,有利于提高企业预算编制质量。会计核算数据是企业预算编制的主要依据,而规范会计核算体系能够保证会计核算数据的准确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确保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增强了预算执行的可操作性。其三,有利于强化企业内部控制。企业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会计核算体系是加强会计控制的有效途径,能够极大地提升会计工作质量,杜绝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从而增强企业内部控制力,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企业建立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的途径

1.统一会计政策,加强会计管理

为规范集团公司会计核算体系,公司应制定完整、科学的会计政策,使各下属企业均按照统一的会计政策开展会计工作,从而确保下属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具备可比性。下属企业可在遵循会计政策的基础上,根据企业自身的业务情况,对会计政策进行细化,以此保证会计核算信息的真实性和实用性。企业要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确定统一的会计科目,明确会计科目的适用范围。会计部门要严格执行已制定的会计科目,不允许擅自增减或变更会计科目。此外,为强化会计管理,下属企业还应当定期向集团公司上报会计报表,通过会计报表及时反映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为制定企业经营策略提供依据。

2.完善内部会计制度,提高会计工作水平

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是会计工作有序开展的制度保障,主要包括会计核算制度、会计稽核制度、财务处理程序、财务会计分析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等。会计核算制度是会计业务处理必须遵守的基本制度,应对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财务会计报告等作出详细规定,使会计实务严格执行会计核算制度中规定的核算办法;会计稽核制度主要保障会计监督和管理职能的切实履行,应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审核做出详细规定。若在会计审核中发现问题,则要及时进行妥善处理,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避免类似状况再次发生;财务处理程序要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流程进行规范,提高会计工作效率,防止出现会计工作混乱;财务会计分析制度要对会计信息分析方法、编写会计分析报告等内容进行明确规定,确保企业按照财务计划完成各项任务,提高财务预测能力和决策能力;内部审计制度要规范会计信息审核、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评价等工作,增强内部审计对会计核算的约束力。通过建立健全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加大各项制度执行力度,进而提升企业会计工作水平。

3.做好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确保会计核算信息质量

作为中铝下属企业,在会计核算工作中不仅要遵守《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等国家法规、政策,还要切实执行《中国铝业公司会计核算办法》,使会计核算信息满足使用者需求。会计部门不仅要根据原始凭证做好会计账务处理工作,还要与业务部门、资产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保持沟通与协作,通过落实应收账款核对、定期资产盘点与清查等制度,以此确保账实相符,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此外,企业还要做好会计资料保管与统计工作,按照会计制度对会计档案进行妥善保管,提高会计档案的利用效率。

4.加强会计监督,杜绝会计舞弊

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内部财务监督工作,从根源处杜绝会计舞弊行为,进而确保会计工作质量。首先,遵循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设置会计岗位,落实会计岗位责任制,使各岗位之间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关系。其次,加强会计审计工作,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进行严格审查,若发现错漏要及时进行修正,以确保会计核算信息的准确性。再次,加强会计人员的管理,落实会计人员工作绩效考核,若发现会计人员存在会计舞弊行为,必须进行严肃处理。

三、结论

总而言之,规范会计核算体系是提高企业会计工作质量、强化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途径。为此,企业要结合自身经营情况,在遵循会计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统一会计政策、完善内部会计制度、做好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强化会计工作监督,从而建立起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小东.浅析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6)

[2]朱丹.论如何实现企业会计核算体系规范化[J].时代金融,2010(7)

篇5: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中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已成为当今的社会问题之一。近几年来,我在学校教学管理实践中了解到,由于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不少中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家庭期望过高等原因,对父母和教师产生了抵触情绪,父(母)子(女)关系、师生关系紧张,出现了严重“高焦虑”症状,不能适应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的变化,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和他人和谐相处,在生活中不能忍受和战胜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可见,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各中学应注重群体正面引导,重视对学生消极心理状态的改良和不良行为的矫正,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完成社会对中学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本文就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努力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

既然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已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中学教育的具体决策者和组织者,中学校长要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和社会的责任,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日常管理之中。现阶段,作为校长应做的工作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定专职教师,定专用教室;成立专门的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室;校长挂帅,社会与学校有关人员共同参与,形成集教科研咨询于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科室,指导、服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好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待遇。

创设心理环境,保证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也是中学校长所应该担负的责任。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是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学校的标志。为中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社区心理环境。

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主环境建设。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包括教学大楼、实验室、运动场等等在内的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和曲径通幽的小道,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技艺,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3、校园校建设要校有校风,班有班风,教有教风,学有学风,培养良好的“四风”,既能反映学校的特色,也是稳定的心理环境因素。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可见,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使家长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社区生活环境,使之服务于学校德育。社区内良好的环境建设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

二、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从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来看,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领域;从学校教育的任务来看,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是当今社会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实际组织者和执行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显然也是教师的责任之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未能引起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在一些地方,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学校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引导。

1、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第三次全教会的精神和心理健康知识,注意引导教师开展讨论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请有关专家给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让教师知道心理健康的人必须具备完整的人格、充沛的活力、进取的精神、愉快的情绪、适当的行为、虚心的态度及现实的良好适应。明确不同学段的学生心理健康的特征又有所不同。让教师们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真正懂得一个好教师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用自己真挚的爱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教师从思想上重视与理解健康教育在育人中的地位与作用。

2、组织教师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年方面的原因:

(1)在日常交往中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焦虑。学生的交往需要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扩大,但他们的交往能力如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往往只能停留在原始的水平上,甚至常常由于交往不当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例如矛盾不能及时处理解决,就容易形成暴力对抗,封闭孤独、派别流动或不良的心理。

(2)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扭曲。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例如家庭的纠纷、父母的离异造成孩子抑郁和焦虑;社会不良风气,人际复杂关系造成孩子内心矛盾冲突与困惑疑虑;学校不得法的教育与教师严厉或放任,造成孩子对抗情绪或退缩畏惧等心理问题。

(3)在平时学习中的心理问题—挫折与焦虑。由于应试教育流毒极广极深,从小学到高中,分数一直成为学生心理上的一个沉重的包袱,家长或者学校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们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影响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学生把学习视为畏途,恐学、厌学的心理加剧。

3、指导教师讲究科学方法,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正确引导:心病必须心药医。学生在平时生活、交往、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有经验问题、方法问题、心理问题,要依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一般在精神上、情感上的问题,较多的是属于心理健康的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粗暴急躁,不能过分地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剌打击,要朋友式地谈心,针对性地梳理,耐心启发、正确引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尊重、理解、信任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优点与缺点、现实与未来,能更有针对性地确定人生目标,选择适应自己特长的成才之路,在学会处理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中,使人格得到完善。

(2)善于等待:心理问题解决需有一个过程,甚至是比较缓慢的过程,水到渠成,不令而行,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要善于等待,坚持不懈。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锻炼教师教育能力,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3)对症下药: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依靠心理医生和专家会诊,个别指导,对症下药,不能一概而论。

担任班主任的教师还应努力做到:表扬、批评适度,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对学生的期望不能太高,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别人。

4、引导教师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引导教师坚持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学生心理出现“症结”,如:学习焦虑、人际关系焦虑、有情绪冲动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等,通过专门教育及时疏导是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环节。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一门学科走进课堂。它不仅只针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还要面向全体中学生,作预防性辅导,及时治疗,运用现代心理科研成果,针对学生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咨询辅导、心理训练等),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应牢牢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或矛盾,使其处于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思维灵活,爱憎分明、举止适度这样一种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之中,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各科教师都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体活动、主题班会等,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3)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行为中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辅导或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篇6: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之我见

广东省惠东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伍小云

[摘要]人类步入信息时代是一种技术的更新,教育科学进入信息时代是人类文化的变革。探讨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对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使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得到健康发展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教学手段改革的基础和核心。它作为推动现代知识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已经渗透到不仅仅是教育的社会的各个领域,逐步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如何让农村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了解其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及促进作用,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不能回避的突出的重大课题。信息技术教育面向农村学生的必要性,要求信息技术课程必须以学生信息素质的养成为主线,精选内容,把具有信息技术“内涵”的、有代表性的、迁移性强、发展性强、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运用信息的、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吸收进来;要求教学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出发,建立适合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接受的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育在农村素质教育中所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 现代信息技术 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 农村素质教育应用探讨

人类步入以计算机为标志的信息时代,不仅是一种技术的更新,而且是一种文化的变革。教育科学与教育艺术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的新的结合,将彻底改变千百年来以教师讲授、课堂教学为基础,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使教育完成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历史性转变,实现教育人力、物力资源的多层次开发与合理配置,从根本上解放教师的生产力和师生的创造力。纵观世

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风起云涌,争先恐后。

近年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广泛应用,给中小学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成为新课改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但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还存在较大问题,对信息技术教育认识不够明确。农村教育基本上徘徊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中高考的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惟一标准,不够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状况如何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息息相关。国家有关农村教育的政策缺少针对性、没有保障,尚有待完善。其一,城乡教育条件存在巨大差别是不争的事实,教育政策的制订往往也是以城市教育的发展为基点,涉及农村教育的非常有限;其二,以前,国家教育政策把农村教育基本上交给了地方,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教育的发展也就难以均衡,不少地方的农村教育甚至难以推进。然而,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和困难,关键是认识不一致,投入不能到位,起步晚,标准低,信息化与教学的对接不协调。师资质量低下。农村中小学由于受重视程度、人员编制和教育经费等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教师数量不足,许多学校几乎没有配备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多数教师是改行任教的;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质量不高,培训机会少。不少教师只具备基本的电脑常识,而应用软件的使用,课件制作等都不能达标,基本的网络知识甚少。面临新的教育变革的挑战,结合实际,正确把握新时期教育发展要求,全面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使教育信息技术在农村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确定目标,切实加强教育信息化的科学决策与投入。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的紧密联系,不仅改变和提升了教育的技术基础,而且对现代教育教学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教育信息化除了影响课程内容,学习方式,也深刻影响着教育者对培养目标、教学方式、学生评价、师生关系、教学管理乃至教师功能等的理解。中央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就如何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也提出了宏观意见。各级教育部门必须要树立抢占教育现代化制高点的超前意识,在全面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中,做到高起点、高要求、高效益。注重把握教育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规律,认真研究教育信息化的建制、建队、建网、建库,切实做好基础性工作。同时,不断加大投入,使教育信息化在科学的决策中快速发展。

二、注重培训,切实加强教育信息化的队伍建设与管理。

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推进,使广大农村学校的教育逐步走向网络化、数字化、模拟化、多媒体化和远程化,为教师的自身建设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开展教师培训,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仅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普及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要求,更是现代教育发展对教师的要求。

三、开展研究,切实加强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整合与实践。

利用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向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跨越,是一个全新而又急待开发的领域。因此,我们在全面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同时,要切实把教育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对接摆在重要位置,加以研究,形成教学资源优势的互补整合。总的思路,必须强调效益观念,服务素质教育。做到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同样并重,设施配备与专题研究同时推进,开设信息技术课与学科教学应用信息技术同步实施。研究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整合与实践,核心是解决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重点是通过现代教育手段挖掘学生的潜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我们只有在了解其现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加以解决,才能推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进程。在推进农村学校信息化的过程中,我希望各学校的校长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首先要有先进和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有改革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引导学校健康发展,办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好学校。其次必须懂现代信息技术,成为技术的内行,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学校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将资源优势变为教育效益。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关系到信息技术教育能否全面普及,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给以投入和解决:

一、让广大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是普及与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先导性工作。

可通过组织外出学习、参观等多种形式向广大教师和学校领导宣传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在师生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对于转变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素质教育有着突破性的作用。同时向广大教师介绍全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状况,使他们了解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紧迫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具体要求:一是重视课程设置,确立应有的计算机课程地位,严格按新课程计划开设计算机课。二是做到学科渗透,发挥多媒体教学功能,调动师生双边互动的积极性。三是开展课程研究,利用因特网开放性特征,解决传统教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四是注重研究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和应用的兴趣,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不仅在课前准备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制作教学幻灯片和多媒体课件,认真备好课,而且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地采用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信息的组合,向学生传递生动的教育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学生在自学中,也要自创学习专题,自定学习进度,自选学习途径。通过教师的演示,亲身的实践,做到人机交互,信息沟通,资源共享,使教与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改善信息技术教育的条件。

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硬件建设是基础。在坚持以办学单位投资和学校投资为主的同时,积极吸收各种捐赠、援助等社会资金,抢抓发展机遇和项目的支持,及时充分运用上级有关政策,努力推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持续发展。

三、强化管理,确保信息技术教育的投资效益。

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投资大,发展难,巩固亦难,只有加强管理,注重应用,充分发挥效益才能争取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广泛支持,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势头,从这个意义上讲注重运用效益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生命线。为此,在发展中必须切实做好以下管理工作。

1、建立一支懂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管理者队伍、让有志而且懂得信息技术的优秀人员进入管理者队伍。

2、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学校领导、计算机机房管理员、专任教师的职责,使管理工作在各个方面有章可循。

3、必须加强县级业务管理。县电教中心作为县级业务管理部门一定要充分发挥职能,管理工作坚持狠抓学期两头并注重过程管理的原则。

4、校级管理要求真务实。每学校要制订符合学校实际的切实可行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计划。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硬软件建设计划;②信息技术教育课教学计划;③计算机房管理职责;④其他学科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安排;⑤对学校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知识培训的内容;⑥信息技术教研目标任务。

四、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努力培养信息技术教育的骨干队伍。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尤为显得重要。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抓骨干。要根据“培训在先,建网在后”的原则,结合农村教育实际,边培训,边建库,边上网,统筹安排。要在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切实加强网管员的培训,对网站建设、网页制作和网络使用进行具体指导。并在中小学校长的培训中增加网络建设、计算机使用和管理的专题讲座。二是抓群体。为使广大中小学教师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自如利用信息网络资源,必须有计划地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全员培训,既可轮训,也可以校为单位组织集体培训,使广大中小学教师都能成为掌握计算机技术和灵活运用计算机技术的行家内手。三是抓活动。借鉴外地经验,以区或以乡镇为单位广泛开展计算机技术操作比赛活动,网页制作观摩活动,网页制作评比活动,信息技术教学演示活动,信息技术教学交流评比活动等,从而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网页制作水平和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四是抓考核。中小学教师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盘考虑,尤其是要结合信息化师资其特殊的岗位要求,切实做好培训的目标、原则、对象、内容以及考核、奖惩等方面的工作,分别对系统维护及网络管理人员、计算机学科教学人员、教育教学管理软件和课件开发人员以及45岁以下的教师的计算机学习进行业务跟踪考核。并且按照掌握的知识内容和技术要求,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颁发相应的计算机上岗等级证书。五是抓管理。从事计算机教学或系统维护及网络管理人员,必须要建立个人资料,并实行上机入库管理。同时,要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防止专业人才的外流,使我区的计算机教学人才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使用。

以上的问题得到解决,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城市的差距会得到较大的缩小,从而为全面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教育,使教育信息技术在农村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几年来,我们持之以恒地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已经尝到了成功的喜悦。除了在市内外各项信息技术比赛中师生频频获奖外,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呈现出了快速上升的势头。我相信农村学校信息化的天空在不久的将来会是辉煌的一片。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技术》2005.2-6

[2]:《走向世界的中国农村教育》2005.6

[3]:《中国农村中小学信息教育现状及思考》网上质料

[4]: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

[5]:《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8

[6]:《中小学电教》2005.2

[7]:《电化教育研究》2004.12

[8]:《中国教育信息化》2005.4

篇7:建立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之我见

安全教育重头戏,平安方能搞教学

——农村学校安全教育之我见

重庆市合川区清平镇中心完全小学

唐代千

邮编

:401532

摘要:小学安全教育问题是事关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校园恶性事件时有爆料,暴露了学校安全教育的滞后和缺失。其原因是当今人们过于看重学生的成才而非健康成长,一些学校对安全教育重视不够,教师安全意识薄弱等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中小学安全教育体系,系统开设安全教育课程,构建学校安全文化氛围,增进师生安全意识,切实把学校安全教育作为重头戏,只有平安才能真正推动学校一切工作顺利开展。

关键词:小学安全教育;

重头戏;缺失;对策

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少年儿童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凡已入学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按照当地学制的规定,学习到毕业,而不能中途辍学。只有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才能使每一位学生不至于中途辍学,保证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从而提高我国的民族素质。原国家领导人——李岗清同志曾说过:“学校的安全工作始终要放在首位,人身安全都保不住,还谈什么教育”。做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一直为学生安全教育堪忧。因为学生的不安全行为随时随处可见。例如:有的学生在走廊上相互追逐,推搡;有的同学在操场上嘻戏打闹、攀爬各类体育器材而不慎摔伤;有的同学把楼梯护栏当滑梯,上课间操时学生下楼拥挤现象随时有诱发踩踏事故的可能……现在的社会,讲究和谐,目前的学校,强调安全,安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笔者也认为,教育的一切,一切的教育必须以安全作为基石,只有学生的安全得以保障,学生的教育才能顺利进行。

近年来,新闻媒体频频爆料:福建南平、广东雷州、江苏泰兴、山东潍坊和陕西南郑等地相继出现针对青少年学生和儿童的恶性案件,造成多名师生伤亡,社会影响极为恶劣。然而,我们总是在校园安全事故发生之后,才做紧急情况处理和善后工作,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学校安全教育问题再次摆在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面前。

早在1996年,我国就建立了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制度,将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明确了公共安全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2006年教育部、公安部等十部委制定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要求,学校应当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设置要求,将安全教育内容纳入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为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自己对学校安全教育的见解。

一、学校教育中安全教育的重要地位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社会的开拓者和建设者,是发展的力量源泉,他们的安全与否,不仅是他们自己的事,更关系到学校、老师的责任,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然而,他们身心还不够成熟,自我保护能力不强,安全意识不高,他们大部分时间又是在学校,是和老师打交道,所以进行正确的安全教育和引导对学生而言意义重大,对学校而言势在必行。因此,安全教育在学校的教育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万丈高楼平地起”,安全决定着学校其他各项教育工作的开展,安全教育刻不容缓,安全教育势不可挡,从某种意义上说,安全教育就是学校的中枢教育,基础教育。

二、农村小学安全教育面临的主要现状

1.学校层面认识还不够,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一些学校安全教育仅趋于重大纪念日,节日,趋于一两次演练活动;在安全教育的内容上也非常单调,往往是老师“照本宣科”,形式上甚至有“资料摆拍”之嫌。学生方面多有左耳进,右耳出,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之势,收不到实际效果;更有甚者,安全教育被“应试教育”冲淡,造成“重成绩、轻安全”的局面。主管部门对一所学校的考核评价,虽然已把安全问题作为其他工作评优评先的“一票否决”指标,但在实际考核中,也只片面地看这所学校的升学率,优秀率,学生平均分,及格率等等。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学校的师生安全意识较为淡薄,总是出了事以后,才去分析原因,总结教训,亡羊补牢,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甚至在有的学校的老师办公室里可以看到学生安全教育读本直到期末还束之高阁。有些学校的安全管理体制形同虚设,根本起不到对安全管理和教育的作用。

如果我们每所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都像四川省安县桑枣中学叶志平校长那么真抓实干,想必不会有任何安全隐患了;即便出现安全状况,也会迎刃而解,不会产生什么严重的后果吧。

2.家长重视不够,安全教育受到不良影响

因为是农村小学,90%的学生家长不是在家种地,就是外出打工;有的学校有90%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照管学生的亲戚相对溺爱孩子,孩子有不安全行为或进行危险游戏的时候,没有进行正确的安全教育和引导;加上一些代理家长的“经验主义”,意识不到不安全行为将给孩子带来的损失和伤害,安全意识相对淡漠。开学以后,学生虽大部分时光在学校渡过,但受家长和监护人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学生的安全意识也就减弱,加上家长缺乏系统的安全知识,安全教育更是无从谈起,因此造成的家庭安全教育的缺失,甚至是一个空白。

二、解决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现状的几点建议

1.增强学校对安全教育的重视,让安全教育成为重头戏。

安全教育至关学生的生命,生命对每一个人来讲只有一次,都是最重要的,面对不可逆转的生命之旅,学校就必须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充分认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安全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走马观花的事,更不是开展几次安全教育活动,搞几回安全检查就能保安全的。所以,安全教育来不得半点虚假,而应渗透在学校一切活动中,重视每时每刻的安全教育。在这一点上,重庆市合川区清平镇中心完全小学切实汲取他校学生坠楼、溺水、中毒等安全事故案例背后的惨痛教训,始终坚持“三级安全”培训管理制度,即:一级是学校,每学期都定期邀请消防部门,司法所的专家们到学校进行全校师生的集中安全与法制知识的集中培训。第二级是学校对班主任,任课老师,校园保安定期组织安全学习讨论。第三级是班主任对班级进行每周、每天的安全教育,把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防溺水安全、防踩踏安全等等念着口头禅,天天讲,时时念。如此一来,该校学生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安全自我防护技能得以提升,近十年来无一名学生伤亡。

校园体育活动不可取缔,体育活动时,注意提高学生的平衡力,协调力和奔跑的躲闪能力,提醒学生跑跳时注意安全……都是安全教育落实的地方和表现。同时,学校还应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成立相应的领导机制,并形成工作体系,使安全教育制度化、日常化、能落实到学生班级,学生个人。只有这样,将学校安全教育作为重头戏,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使学生受益。

2.增强教师的安全知识储备量,突破瓶颈现象。

安全知识老师只是“半桶水”,如何浇灌学生呢?因此,老师获得必要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教育手段就显得迫切需要。只有老师通过系统的全面的安全知识与技能培训才能使学校的安全教育形式灵活多样,安全教育内容与活动丰富多彩,才能让老师教起来容易,学生学起来不难,这样才会达到安全教育的真正目的。使老师获得安全教育知识的途径很多,如今毕竞是个信息时代。请专家授课,购买图书,光碟,上网学习,或是定期开展校园安全交流讨论会,通过大家各抒已见,相互交流增强各自的安全知识储备……让老师在受益的同时,正面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突破安全教育的瓶颈现象。

3.加强德育工作,构建和谐的校园安全文化。

小学安全教育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应该构建开放式安全教育模式,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大胆鼓励学生在教师带领下进社区、进监狱、进安全隐患地(水库、交通事故高发区等地)实地学习安全知识。要开展警校共建工作,聘请警察驻校维护学校安全,指导安全教育。学校还要定期邀请交警、消防官兵、医生、食品监督专家、地质专家等专业人员进校开展讲座、座谈、实地演练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论结合实际,正确有效地掌握安全技能。学校还应通过图片展、知识竞赛、辩论赛、故事会、主题班会等多种活动,构建和谐的校园安全文化,促使中学生知、情、意、行相结合,从而在浓郁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中受感染、受教育,把已有的安全知识内化为长久的安全技能。

4.学校安全教育要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

学生安全意识和行为与家庭生活息息相关,如果仅靠学校的安全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的积极合作,学校安全教育的效果会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安全教育必须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事实上我们在进行家访的过程中发现广大的家长对学校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还是认同支持的,问题是他们自身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在家庭中不懂得时时给孩子营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悲剧屡屡发生。如:留守儿童唐某,冬天在家里与奶奶同室而眠,一盆炭火夺去了她幼小的生命。再如:十岁的女生姜某,与近六十岁的单身养父同室而居。老师家访知情后,立即加以必要的教育,多方给以帮助后,杜绝了悲剧的发生。

如果要从实质上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学校应对家长进行分批分期的安全知识培训,比如通过举办家长安全培训班,组织文艺宣传队在家长会上宣传安全;通过观看安全管理方面的光碟、展板增强家长的安全意识,丰富家长的安全知识,才能使他们有效地与学校合作,把学生的安全教育落到实处。

不久前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加强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和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置各种事端”。可见重视中小学安全教育,切实保障青少年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不仅是各级政府和各个中小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在此,我们强烈呼吁抓紧校园安全立法工作,使中学安全教育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篇8:构建学校惩罚体系之我见

如何建立科学的学校惩罚体系呢?《教育法》第28条规定:“学校有权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27条规定了批评教育权,包括批评、劝导改过、口头纠正、训诫等常规措施,这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权利。《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53条规定:“纪律处分的种类分为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惩罚程序应该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惩罚的目的是教育,不能为了惩罚而惩罚,必须让学生认识到问题所在,认识到惩罚手段寄予着教师的爱心、善意与尊重”。笔者期望尽快出台惩罚犯错误学生的相关法律规定,以解决当前义务教育的困境。如果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不能及时制订法律,国务院制订行政法规或者教育部制订部门规章,也不失为解决之道。

学校是公共组织,具有公权力,按照法治原则,公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制约。从学校教育的本性说,惩罚权属于学校的应然权力,没有惩罚权不能正常开展教育活动。进入法治社会以后,公共组织的权力需要纳入法律调整,由法律授权。惩罚措施包含批评教育、一般惩罚措施和纪律处分三个层次,批评教育是最低层次,包括批评、劝导改过、口头纠正、训诫等常规措施等。一般惩罚是第二级层次,包括增加额外劳动、道歉或写悔过书、责令赔偿、罚站、罚作业、罚做某事、没收物品、调整座位、把座位安排在角落、教室外立正反思、留校、布置体育锻炼作业、假日辅导、强制心理辅导等多种具体措施。纪律处分是学校惩罚的最高层次,包括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在惩罚措施的制订过程中,应该区别对待。纪律处分属于法律和校规校纪明文规定的各种惩罚措施,受到纪律处分以后往往记入学生档案。

从学校惩罚措施的形式上可分为学业处罚、申诫处罚、行为处罚、学籍处罚等。学业处罚往往与教师行使评价权结合在一起,教学过程中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有时规定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一定比例,平时成绩有时和考勤挂钩,就出现了学业处罚。学业处罚是因为学生出勤情况等学习习惯不好而降低学业成绩,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保障其长期发展。另外,家长对孩子在校情况的了解往往来源于学业成绩,对于孩子的平时表现往往不是很清楚,将平时表现与考试成绩挂钩,就成为家长了解孩子出勤情况等学习习惯养成状况的观测点,容易引起家长对孩子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视。申诫处罚是指通过影响违纪学生的声誉对其施加压力,促使其不再违纪。声誉罚包括批评、劝导改过、口头纠正、训诫、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张贴通告、公开检讨、叫家长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惩罚措施的种类与设定等。具体而言,批评、劝导改过、口头纠正、训诫属于常规的教育手段,属于法定的批评教育权,因其属于言语责备,对学生权益影响不大,应将批评教育单独归类,没有必要纳入惩罚措施范畴;张贴通告属于学校处罚违纪学生这一管理行为的外部形式,不能单独成为惩罚措施;叫家长属于学校与家长配合共同教育学生的一种方式,亦不能成为一种独立的惩罚措施;公开检讨往往会给学生带来巨大心理压力,可能引起不良后果,尽量不要使用;严重警告与警告有重复的嫌疑,应该去掉严重警告。对于声誉罚,保留警告、记过两种惩罚措施即可,并记入学生档案,这是我们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惩罚措施。行为处罚包括增加额外作业或工作、道歉或写悔过书、责令赔偿、罚站、罚做某事、没收物品、调整座位、把座位安排在角落、教室外立正反思、留校、布置体育锻炼作业、假日辅导、强制心理辅导等多种具体措施。学籍处罚包括开除学籍、留校察看、惩罚性转学。开除学籍产生丢失学籍的后果;留校察看是有条件地保留学籍,如果违背相关规定,就取消学籍;惩罚性转学则会丢失一个学校的学籍,但能够获得另外一个学校的学籍,不影响学生继续接受义务教育。开除学籍适用于违反校规校纪极其严重并严重危害教学秩序的行为,开除学籍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惩罚学生本人,还在于对学校教学秩序的维护和对其他学生权益的保护。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我国法律规定不能开除学生学籍。这种对学校权力的限制,并不意味着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享有学籍。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年满14周岁可以构成8种严重犯罪,年满16周岁构成所有犯罪。初中学生如果因为犯罪到监狱服刑,必然产生丢失学籍的后果。如果在监狱服刑期间学校仍然保留该学生学籍,这种纯形式性的权利没有任何意义,此种情况下,法律应该赋予学校开除学生学籍的权力。另外,法律禁止学校开除学生学籍的目的在于保障学生个人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但任何权利的存在都应该以遵守相关义务为前提。现代学校与家庭教育的重大区别在于学校面对的是数量众多的学生,学校要维护所有学生的权益,在一些情况下,会出现学生个体权利与学生集体权利的冲突,学校必须要在学生个体权利与学生集体权利之间寻求平衡。校规校纪存在的目的就在于建立一种秩序,使每个学生的权益都得到保护。如果学生的行为跨越了校规校纪所确定的界限,很可能侵害其他学生的权益,应该对此类行为进行抑制。如果学校的抑制行动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其他学生的受教育权益就会一直受到侵害。在逻辑上,我们并不能排除“害群之马”的存在,法律严格禁止开除学生,虽然维护了个体的受教育权,却伤害了其他学生的受教育权。因此,笔者建议法律赋予学校开除学籍的权力。当然,法律可以对学校开除学生学籍的权力进行严格限制,避免学校滥用权力侵害学生的受教育权。在保留学校开除学籍权的情况下,留校察看就成为一种必要的惩罚措施。留校察看适用于严重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给予一定的时间期限,视学生表现作最后决定,如果表现不好,就开除学籍。留校察看的优点在于存在一个宽限期,给学生一个改过的机会。惩罚性转学的目的在于改变学习环境,给学生重新做人的机会。如果学生犯了严重错误或者在同学之间影响恶劣,学习环境已经不利于其成长,换到其他学校,改变学习环境,就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做法。

在学校的具体操作中还可以增加随班学习权利的限制和限制学生某项特定权利。随班学习权利的处罚措施包括短期停学、长期停学、在家教育、停课、停考、转换班级或改变学习环境等。对于限制学生某项特定权利,如不允许其在课余时间打篮球、取消其参加课程表所列内容以外活动资格等。

从学校教育的本性说,惩罚权属于学校的应然权力,没有惩罚权不能正常开展教育活动。进入法治社会以后,公共组织的权力需要纳入法律调整,由法律授权。一般惩罚措施在教育活动中大量存在却没有法律依据,处于不具备合法性的状态,这是目前教育立法面临的一个重要缺陷。因此,面对纪律处分和一般惩罚措施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两种措施:一是由法律具体规定纪律处分;二是对一般惩罚措施由法律进行概括性授权。一般惩罚措施种类很多,通过列举的方式进行授权并不适当,可以通过概括授权的方式,使一般惩罚措施具备合法性。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校规校纪相结合,共同构建惩罚措施体系。基于惩罚措施的多层次性和种类的多样性,应该在保持现有立法对批评教育和纪律处分进行区分的基础上,根据惩罚措施的种类和层次在国家立法、地方立法和校规制订之间合理协调各种关系。

惩罚程序应该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惩罚的目的是教育,不能为了惩罚而惩罚,必须让学生认识到问题所在,认识到惩罚手段寄予着教师的爱心、善意与尊重”。在学校实施惩罚的过程中要以爱护学生为前提,要有针对性。不同的学生可采取不同的惩罚措施,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实施惩罚要做到适时适度。

上一篇:人事行政工作总结汇报下一篇:内宿男生管理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