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之我见

2022-09-10

众所周知, 我们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的特点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也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

1 构建目标体系, 保证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

在素质教育的操作过程中, 只有确立清晰具体的教育目标, 才能保证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 更好地引导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让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学校应确立一套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素质达标标准, 把全体学生都列入达标的范围之内使全体学生的素质都能不断得到提高。

使学生个体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长期效益, 对学生的终身负责, 实施整体培养, 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能适应进一步深造的需要, 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 使学生具有多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全面发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既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 又要考虑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创造个性。

2 构建内容体系保证素质教育的入轨就位

任何一种目标都要通过自身的特定的内容体系使其具体化、明了化和现实化。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 可以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来进行建构。

2.1 德育内容

一方面以文明行为规范教育为突破口, 切实抓好日常的生活、纪律、卫生、礼仪、社会规范等常规训练。另一方面,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德, 让学生有爱心、爱国心、责任心、自信心、上进心等良好的心态, 养成爱国报国、谦恭礼让、戒奢尚俭、勇敢坚毅、尊师孝顺、见利思义、以公为先、尚志笃行、仁爱友善等道德素养。

2.2 智育内容

奈斯比特曾经说过:“知识的生产力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竞争成就的关键因素。”因此, 在智育内容的选择上, 既要注重基础课程, 又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情况, 选择具有时代特征和学生个性的课程内容。

2.3 体育、心育内容

在现代社会,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指身体健康, 更指心理的健康。学校在健全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 更要优化学生心理氛围通过各种形式的心理训练,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完善地发展, 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不断地优化与提高。

2.4 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内容

重视劳动技术教育、美育亦是教育过程中很重要的部分, 它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治人的情操, 激发人的活力, 促进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创造性的发挥。

3 构建实施体系, 保证素质教育的切实落实

任何一种理论, 任何一种思想, 最终都要通过实践的过程, 才能发挥其作用, 体现其价值。要搞好素质教育, 实施体系的建立, 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建立素质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与咨询机构。

改革教学体制, 打破以应考即高分为目的的单一教学模式, 要建立德、智、体、美、劳并举的教学体制, 构建起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生活课等并存的立体化模式。

改革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效益。打实升学和就业两方面的最基本的文化素养。

配置较全面、质量较高的教育教学设施。为学生进行学习和开展各种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通过各种途径, 如经验交流、相互帮助、专题讲座、公平竞争、自修等手段, 提高老师的素质水平, 并使教师掌握适当的课堂技术。

建立素质教育实施的监督机构, 该机构应由学生、家长、老师和其它有相关经验的社会人士组成。

4 建构考评体系, 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改进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要及进建立与素质教育目标、内容和实施体系相对应的、能对素质教育起导向、激励和强化作用的素质教育考评体系。主要包括:第一, 转变考评观念, 对学生素质地考评不是单纯或主要看考试成绩, 而是要以全面和发展的观点, 看其进步的幅度进行评价。第二, 调整评价指标, 改过去单一的分数竞争为综合的素质竞争。运用综合指标, 实施整体质量评价。第三, 改进测评技术, 把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考试和考核结合起来, 使测评结果尽可能地反映学生的客观实际。第四、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同时, 对影响学生素质发展的教师班级实施系统考评。

我们相信:经过众多的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尝试与创新, 再加上素质教育合理体系的保障与规范, 我国的素质教育工作必将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不断需要, 走一个新的台阶, 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能够真正“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摘要:素质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其体系地建构可谓举足轻重。本文就是针对学校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实施体系、评价体系地建构来予以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素质教育,体系,建构

参考文献

[1] 南京师大.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2] 顾明远.素质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M].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6.

[3] 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4] 史爱华.劳动和劳动技术的教育需要不断增添新的内涵[J].人民教育, 1999 (5) .

[5] 赵大成.建立适应秦欣教育的考评体系[J].外国教育研究, 2000, 2 (1) .

上一篇: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市场营销分析下一篇:教改中的语文“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