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24-05-06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精选6篇)

篇1: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供需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与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要求之间存在明显差距。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深,企业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仅仅能够生产优质的产品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产品销售出去,真正满足顾客的需要,企业才能顺利实现利润目标并得到发展壮大。

因此,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一直处于十分旺盛的态势。从全国各地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看,近年来市场营销类人才,一方面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存在着大量需求,而另一方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却不能顺利实现就业。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存在供需矛盾。

二、高职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的现状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仍占主流

在当今教育界提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形势下,很多高职高专类院校因为资金的不足,难以引进多媒体教学设备,因此,市场营销课的教学只能在黑板、粉笔加彩图演示的传统模式中进行。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教师讲解、分析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等,学生被动地理解,看案例,无法通过多媒体感受市场营销中对商战案例的实际体验。因此,面对着单调、枯燥、被动的教学模式,基础普遍较弱的高职学生无疑对这些市场营销的枯燥理论提不起兴趣,从而使市场营销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的本质特征无法实现。

(二)缺少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条件

教学模式的改进与推广需要发展的良好环境,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拥有市场营销课程专用实验室的院校还属于少数,而在当前的专业实验室中,要么设备和软件配置落后,要么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忽视实际的.教学效果,形同虚设。即便是有较为完善的软硬件和教学环境,由于信息技术支持需要付出较多的运行费用、损耗等形式的成本,再加上学校与企业之间尚未形成完善的校企合作渠道,按照企业的专业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所需的交互式信息基础尚不具备,因此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标准化。

三、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课程设置

基于整体素质对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完善知识结构,提升职业能力,这一切源于合理的课程设置。首先,合理设置人文素质课程,增加课时和增加属于人文精神的课程内容如文学、美学、哲学、社会情感与价值衡量和商业文化等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诚信、敬业和团队意识。

其次,注重专业基础课在内容上的整合与更新。市场营销专业与社会接触密切,所以像社交礼仪、商务礼仪、营销礼仪这些课程进行整合,避免在内容上重复;同时,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要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内容,如数据库营销知识适当增加,丰富学生的市场营销知识。

同时注意与专业技能课程的对接。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针对性。工具性较强的课程如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基础、公共关系、外语等,突出他们的实践性;最后,专业技能课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因素,所以实训场地的建设有待加强,工学结合落实到位,真正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创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实践性教学

1.注重综合实践技能和专项职业岗位技能两个教学重点

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加强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以学校为主培养学生的专项职业岗位技能,校企紧密合作。

理论教学主要采取核心理论知识讲授、案例教学、管理游戏等教学方法。技能养成课聘请来自企业的专业人士主讲,主要在工作现场完成。实训课程安排到企业和市场一线,通过学生顶岗实习,师傅(主要指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和企业专业人士担任)指导帮带的方式进行。

如:在企业现场或者调查现场进行市场调查,教师与企业经理一起指导学生做达到融教、学、作为一体广告策划与创意及品牌经营学的策划以真实项目导入课堂,策划案是学生在企业会议室进行现场提案,由企业经理和教师做点评,学生现场改方案的方式达到融教、学、作为一体。如: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邓老凉茶的创业拓展课,将自负盈亏的企业实体导入校园,跨越了模拟仿真的局限性,使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形成职业能力。加强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展实践教学渠道

高职教育在办学机制上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紧密的联系,培养目标上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应用型专门人才,加强产学结合有着便利的条件。

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改革要求学校有较完备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中,要立足于自身的特点,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校企联合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了解生产实际情况。教师要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出社会和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创新人才。同时,加强产学研相结合,让行业参与教学过程,有效指导实践教学,拓展实践教学渠道,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应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一方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必须亲身投入学习,操作和完成每项教学内容,并且在学习完成后,组织学生总结并交流学习收获,自我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并获得自我满足。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交互性,注重与学生的协作与交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师讲授、学生模拟、团队协作、整体演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并且通过设计符合教学内容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开展讨论和交流。

篇2: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XXX学院专业调研报告参考格式

调研报告主要内容包括:标题、前言、主体及结论四部分。

一、标题

“江西现代职业学院XXX分院XXX年XXX专业调研报告”

二、前言

(一)调研目的

(二)调研时间

(三)调研对象(对调研对象基本情况作简单介绍)

(四)调研方法(问卷、座谈、查阅资料、参观等,所运用方法、作简单介绍)

三、主体 主要内容包括:

(一)省内外(尤其是省内)各有关具体调研单位目前和今后对现有专业就业主要岗位、人才需求的情况和趋势。

(二)省内外(尤其是省内)各有关具体调研单位对现有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结构、质量的要求,包括学历层次、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核心职业技能等。

(三)具体调研单位对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及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意见和建议。

(四)本专业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工作表现及用人单位对往届毕业生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五)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稳定率、在工作单位的持续发展情况及待遇等情况。

(六)省内外(尤其是省内)各单位目前和今后急需哪方面专业人才。

(七)省内外(尤其是省内)经济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数量、规格、质量和结构的要求。

四、结论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对本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二)专业人才需掌握的专业岗位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

(三)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具备的专业岗位关键职业素质。

(四)本专业就业面向的岗位及岗位群,专业面向的主要岗位、辅助岗位、迁移岗位;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培养模式。

(五)专业人才培养中必需开设的有关课程。

(六)其他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相关的建议和措施等。

篇3: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 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人才培养途径上实行学校与企业结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编写教学计划时, 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创造条件。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岗位技能培养以及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校企合作教育、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订单式培养“2+1”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年基础技能训练, 学习专业技术;第二年专业技能训练, 熟练岗位技能;第三年顶岗实习, 积累岗位经验。

在制定本专业教学计划时, 坚持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中心, 通过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分解, 以建立相应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将专业的培养目标具体分解为若干个子目标。这些子目标是根据职业岗位的各项职责提出的, 而每项职责又包含若干项任务。把完成职责的能力叫综合能力, 把完成任务的能力叫专项能力。一种职业能力是由若干项综合能力组成的, 而一项综合能力又是由若干种专项能力组成的。每一种综合能力或专项能力的形成又都需要特定的理论知识。

2 加强课程体系设置的针对性

艺术设计专业应增强专业理论水平和熟练实际操作技能, 针对岗位需求设置培养内容, 以职业素质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借鉴企业管理模式, 引进企业文化。在教学学期, 教学内容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方法和“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 通过完成真实或仿真实训设计项目, 经过立项、调研、设计、制作、总结、答辩等一系列过程, 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工作能力, 实现“做中学”。在企业顶岗实习中, 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精雕设计与操作岗位、工艺美术设计与制作岗位、平面设计与制作岗位顶岗实习, 参与企业项目的客户沟通、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制作、了解工作流程, 积累工作经验, 最终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

2.1 构建以项目为导向、任务为驱动, 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艺术设计专业把设计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构建应用型教学体系, 根据企业岗位对艺术设计人才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需求,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将以新兴行业技术为切入点, 以企业岗位标准为依据, 以能力为核心, 以工学结合为途径, 构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 建设适应新经济发展的课程内容。

艺术设计专业打造基于工作过程的, 项目为导向、任务为驱动, 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新模式, 使课堂学习融“教、学、做”为一体, 把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过程置于工作过程、工作岗位各环节循序渐进地联系在一起。在真实工作环境中通过模拟或真实项目完成实践操作训练, 使技能实训教学在校内生产性实习和校外顶岗实习中完成。新的教学模式由单项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顶岗实习三个环节组成, 三个实践环节与生产紧密结合。

2.2 构建“一个原则、四大模块、五条能力线”的全新课程体系

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体系为主线的课程结构,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 构建符合高职艺术教育规律“一个原则、四大模块、五条能力线”的全新课程体系;“一个原则”:即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过程中, 坚持“理论‘必需、够用’、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四大模块”:即“公共素质”课程模块, 包括英语、思政、毛邓三概论、体育、专业限选课、选修课学等课程。“职业角色”课程模块, 包括商务礼仪、客户关系管理、岗前培训与岗前体验等课程。“专业技术”课程模块, 包括设计表现训练、设计思维训练、平面设计操作、字体创意设计、版式设计、图案与装饰画设计、图形创意设计、标志创意设计、平面图文设计、精雕设计与加工技术、特种工艺技术等课程。“岗位技能”课程模块, 包括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课程。四大模块相辅相成, 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五条能力线”:即手绘表现能力、电脑操作能力、平面设计能力、精雕工艺品设计能力、项目管理能力。通过设置五条能力线拓宽专业口径, 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2.3 完善实训基地建设, 大力加强校企合作

艺术设计专业深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能很好地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的优势, 尤其对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令学生掌握实际技能、就业后短时间内适应职业岗位等方面起到很大作用。所以, 搞好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环节, 是保障办学质量的关键。

作为直接为生产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 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应根据其自身专业特点, 结合人才培养目标,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按真实工作生产环境建设校内实训基地, 引进先进生产设备, 建设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环境, 让学生能够在实训基地中了解企业实际生产过程, 提前进入工作状态, 完成职业能力培养。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与企业建立双赢互惠的合作关系, 依托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一步扩大加强校企合作, 推进校企合作互利互助的合作步伐,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会人才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适应社会的需求, 艺术设计专业应抓住时机适时调整, 细化人才市场岗位分工, 针对岗位需求, 增强职业岗位对接的强度。结合企业岗位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使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加强课程体系的构建, 完善实训基地建设, 大力加强校企合作, 使专业培养方向与职业岗位能力及素质相结合, 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专业人才。

篇4: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

关键词: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作过程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2-155-03

软件企业需要各种层次的软件人才,这种需求呈“金字塔型”,国际上公认的“金字塔”的高、中、低端人才合理搭配比是1:5:50。从我国统计数据来看,现在软件人才的学历结构呈“橄榄型”,导致人才的“大材小用”,从而提高了软件从业人员的入职门槛。实际上,由于企业薪酬及从业者职业成长等原因,又难以长期吸引高学历人才从事低端岗位,其结果是:一方面软件企业低端人才不稳定,另一方面高职层次软件人才求职难。

1高职软件专业的现状与问题

1.1软件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

高职软件专业培养大量的毕业生就业困难,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同时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难以降低企业用人的时间和薪酬成本。这样的矛盾几乎存在于多数高职专业之中,此外高职教育中还面临诸多难题:如何加强与企业深层次的合作,如何定位培养目标和设置课程,如何体现实验、实训、实习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等。

1.2教学模式与学习主体不适应

高职院校的学生对理论性知识的学习能力普遍偏弱,对过程性知识及操作性技能的掌握较快,形象思维能力强于逻辑思维能力。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基本还是传统学科的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多为阶段式、片断化形态,还未形成体系,缺乏系统性。由于教学模式与学习主体间不一致,导致学生学习成效不高,职业技能不过硬。

1.3教师的职业水平跟不上行业发展

目前,高职学院教师基本没有研发过企业级的软件,在项目中体验较少,缺乏对软件开发的项目管理、过程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的认识。教师也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对企业的业务流程了解不够,对行业应用缺少体验,不能紧跟前沿技术的发展。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内容理论化程度高,实践性程度低,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2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业教育理论

欧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其职业教育水平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不论是德国“双元制”模式,还是美、加为代表的“CBE”模式,以及英、澳为代表的“CBET”,均强调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在众多职业教育理论之中,德国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职业教育理论更是得到职业教育界的广泛认同。

“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认为职业教育领域的课程不同于来自传统学科领域的专业课程,而是来自于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一个职业根据其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对象、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学生应当学习工作过程所涵盖的知识和技能,由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行动”中自我构建而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

该理论指导下的专业课程构建过程为:由工作过程导出“行动领域”,再经教学整合形成“学习领域”,最后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施。其课程方案具有整体性、合作性、个性化等特点,工作过程导向是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该理论强调学习的认识过程与职业活动过程相结合,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体现了“行动即学习”的现代职教理念。

分析和借鉴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向社会输送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服务人才,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工作过程系统化”职教理念已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产生重大影响,其思想指导下的课程体系开发已成为我国职教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3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我们始终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建设,经过两年多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基本形成了“以软件企业为就业目标、以软件灰领为培养目标、以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以行动导向为教学方法”的人才培养方案。

3.1软件企业的业务过程

高职以培养企业所需技能型人才为基本目标,确定软件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首先明确软件企业的业务范围及工作过程。目前国内的软件企业逐步以CMM13规范为标准,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行业竞争力。图1是多数软件企业通行的业务过程。

3.2软件专业的培养目标

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清楚软件企业的岗位设置及岗位能力要求,以突出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软件企业根据不同岗位能力和实践经验要求,企业将岗位分为三级:初级职位(一年成长期)、中级职位(三年成长期)、高级职位(八年成长期),图2展示了软件行业的岗位群。

为确定未来就业岗位所需能力提供依据,对各岗位所需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筛理,明确其的成长时间,也为确定教学内容提供参考依据。表1是部分岗位的分析情况。

在高职软件专业培养目标中,定位于初级职位,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兼顾中、高职位。结合四川,特别是成都软件企业的用人需求,在不同的企业,有的岗位可能会合并,有的会一人兼多个岗位,将软件专业的就业岗位主体定位于一年成长期的初级职位,仍需培养更长成长期的中高级岗位所需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3软件专业的专业课体系及进程安排

通过对软件专业所面向的行业、企业岗位群及岗位能力的深入分析,按照“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教育模式,将教学内容融入“工作过程”之中,以“典型工作任务”来引导专业课程体系。目前中小型软件企业的业务领域主要集中在管理信息系统,且WEB架构占据了主导地位,只需精通一门计算机语言如C#或者JAVA,构建了如图3所示的专业课体系及进程安排。

该专业课程方案具有以下特点:

(1)职业意识的引领性。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体现了职业角色的成长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加深软件行业的工作过程、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树立责任、质量、规范意识;

(2)职业能力的阶梯性。按照学习规律的渐进性原则,从软件的单元设计到项目开发,最后到项目管理,使学生明确经验和能力积累在软件企业中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形成立足基础、逐步成长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3)学习内容的工作化。以“典型工作任务”来代替学科性的课程,增强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使知识、技能更好地与未来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结合起来,能更好地贯彻“学中做,做中学”的职业教育新理念。

在专业培养计划的课程体系中,不但强调专业课的“工作化”,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还通过国家规定的公共文化课来奠定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德育课、职业素质课、二课堂及教

育管理来树立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规范学生行为方式,共同完成高职学生“全人”的教育目标。

3.4教育教学的保障机制

(1)确保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校企合作,将企业的需求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从新生入校分阶段有计划的实施,分为企业环境认知阶段、企业文化宣传阶段、企业项目实践阶段,学生在不同阶段以不同方式参与到企业的实践活动中,再回校进行围绕核心技能的岗位训练,最终融入企业文化、认同企业管理模式、形成就业竞争力。

(2)提供必需的教学资源。

1)教学团队:有机整合校企师资,企业师资需要学校引导其形成教育规范、提升理论水平,学校师资需要企业引导其形成行业规范、提升应用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教学资源:校企双方共同开发具有行业标准的教材、实训实习项目,在项目开发和基础培训中利用企业优势,共同制定和形成教学标准,再由具有丰富教育经验的老师改编成适合学生参与项目实践的教材和培训体系。

3)教学环境:项目化训练实施的载体,包括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实训室要体现行业的文化和内涵;与企业联办校内外实训基地,联合培养软件人才。

4)改进教学方法。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其他教学方法为辅;将企业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引入教学过程中,形成个人自评、小组内自评、小组间互评、教师评价、职业资格评价、企业实践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5)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元素、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跟踪和控制,能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进度和方式;建立完整的学生档案,对学生的成长进行全程指导,及时纠正与职业要求不符的行为习惯。

6)注重教学成果推广:进行教学研究或课程改革,教学改革要有创意,要符合学生的职业成长,注重教学成果各学校间的推广和相互学习,从面促进教学改革与实践。

4结束语

欲使高职软件专业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提高就业竞争力,不仅需要及时了解专业所依托行业的发展水平、学校所在地区的企业人才需求状况,构建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还应结合学生及学校教学资源实际,坚持“学、做”结合的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

参考文献:

[1]周丰,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方案要解决的若干问题[J],职业圈,2007(4)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a7(4)

[3]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

[4]2009软件人才(成都)需求分析报告[R],成都信息化办公室,2009(4)

篇5: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论文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1.校企深入合作较难开展

校企合作可以概括为请进来,走出去。就走出去来说,无论是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还是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财务部门的会计岗位是相对稳定的,一般实行一人一岗或是一人多岗,职员要对处理的业务负责,一般不会轻易让别人接触其所经办的业务。学校安排教师或学生到企业实践时间较短,且企业很少安排真正的顶岗,一般都是让学生以跟岗的形式学习,但并没有使其独立承担工作任务,这样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请进来更不容易,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希望聘请来自企业的专家承担实践教学指导和部分理论教学工作,但是企业专家本身的工作就很繁忙,很难抽出时间独立承担教学任务。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都需要相应的经费投入,学校投入经费的不足也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开展。

2.课程体系与就业岗位尚未有效对接

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课程与岗位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针对企业的出纳、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等岗位,会计专业均开设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改革,也只是把章节换成项目和任务,教学内容还是原来的知识体系框架。实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师讲理论、学生做练习。学生到工作单位,接到一堆单据后还是不知道如何做账。课程标准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初级会计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对接。但考试大纲不能等同于职业标准,职业标准除了对从业人员有知识的要求和能力的要求外,还应该包括对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3.教学模式与社会发展及行业要求不相适应

正在实施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旨在实现课堂的教学一体化。由于目前大部分学校的会计课程基本上还是在多媒体教室上课,部分学校虽然实施了账证表进课堂的措施,但由于缺乏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教师备课要比之前花费更多的精力,但如果学生在经济业务的处理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给予学习指导的话,将会影响学习的效果。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重视专业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得到提高,但却忽视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可能由于职业意识观念淡薄违反职业道德,甚至触犯法律。4.实践教学条件需进一步完善专业认知、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等课程的单项实训、会计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等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逐层递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是由于实训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校主要是在手工做账,通过实训教学平台进行会计仿真实训的学校比较少。

二、信息化背景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为标志,我们已经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国家已经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争取到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信息化必将促进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造传统教育教学,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从业人员。

1.进行数字化教学模式改革

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在课堂上,移动互联网正在与教师争抢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师不能够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就很难避免学生低头看手机的现象。通过加强校园网络平台和教学资源建设,将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变成学生学习的工具,例如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手机观看教学案例的视频或动画,教师提出问题引入本次的教学内容;学生观看某个动画或视频,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在智能终端完成实训或者作业等方式,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在传统的会计专业教学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一直是薄弱环节。很多学校为了学生能考取会计从业证书,开设了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但并没有意识到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仅将其作为考证课程。这门课程的案例仅停留在文字上,给学生的印象是枯燥、不好理解,授课效果并不理想。如果以教育信息化和教学资源建设为契机,将案例拍摄成情境剧或者制作成动画,必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课程学习过程中也应该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真实的工作过程等教学方法,在训练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加强职业道德的训练和养成。

3.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

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将教学资源向社会开放。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加强数字校园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在互联网时代,网上学习必将成为一种趋势,应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为下一步实施翻转课堂做准备,学生课余时间到网上看教学视频,在课上做作业并由教师进行辅导,这样可能实现比传统的课上教师讲授学生课下完成作业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由来自企业的专业与教师共同选取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并录制成微课或视频课,实现课岗对接。特别是实践课程,企业专家很难抽出大量时间来学校承担教学任务,但可以将其工作的过程录成视频或者在其指导下制作成动画,学生可以在实训时反复观看以掌握实践技能,也能很好地提高实践教学。在校企共建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来自学校的教师提高了实践技能,来自企业的专家理论水平也得到提高。另外,建设的教学资源应向社会开放,为企业进行职工培训和社会人员学习会计技能提供便利。

4.建设虚拟实训平台

篇6: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探析

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探析

本文从我国物流人才教育的`现状、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物流行业涉及的目标岗位群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分析出发,提出高职高专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体系定位、培养途径定位.

作 者:刘琼华 作者单位:重庆教育学院,400067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A ADULT EDUCATION年,卷(期):“”(21)分类号:G71关键词:高职 人才需求 物流专业

上一篇:青春随笔的下一篇:关于端午节心得体会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