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探析

2024-05-11

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探析(精选6篇)

篇1: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探析

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探析

本文从我国物流人才教育的`现状、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物流行业涉及的目标岗位群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分析出发,提出高职高专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体系定位、培养途径定位.

作 者:刘琼华 作者单位:重庆教育学院,400067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A ADULT EDUCATION年,卷(期):“”(21)分类号:G71关键词:高职 人才需求 物流专业

篇2: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探析

长沙建筑工程学校

陈卫平

【摘要】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涉及到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衔接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清晰建筑类中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教育标准,找出其差异,可避免出现教育层次和职业能力水平的重复和错位,解决建筑高职院校培养“8大员”,建筑中职学校也培养“8大员”定位模糊的问题。

【关键词】中职建筑人才 培养目标 探析

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注重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要修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做好专业设置的衔接,逐步编制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专业教学标准,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教学基本规范。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涉及到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笔者认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清晰中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教育标准,才能避免出现教育层次和职业能力水平的重复和错位。由于建筑业用工在我国具有显著的行业特色,实施“管理层与劳务层”两层“分离”管理,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劳务层岗位大多是农村转移劳动力(也称农民工)。面对行业的用工特色和市场的需求及家长的期望,大多建筑类中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都是定位在施工企业项目上的基层管理岗位(通常称的8大员)和一些关键操作岗位。由于中、高职之间同专业培养目标在层次上区别不明显,造成了建筑类中、高职教育之间在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雷同,从而使毕业生就业时无法凸显出各自的优势,给企业用工带来疑惑。

一、建筑施工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我国建筑施工业人才供需的情况是:总体需求量大,单个企业需求量小。从调研结果分析来看,企业对所需技术人员的能力要求,主要反应在道德心理素质和专业理论知识上。不同企业在看待毕业生学历层次上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某些被调查企业表示本科生比高职生要好,但另外一些企业却说高职生反而要好于本科生。原因在于不企业对这个问题的着眼点不同。认为本科生好于高职生的理由是,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要好于高职学生,在后续能力提升上要强于高职学生。

而认为高职生好于本科生的企业,其看法是:对待施工员这个岗位来说实际上本科生和高职生理论知识都已经够用,而高职生对自己的定位要更加实际一点,而不像现在的很多本科生好高骛远,体现出高职生更加踏实。被调查企业绝大多数都表示学生在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实习后,无论本科还是高职学生都能满足岗位技术能力的需要。有少部分学生在实习一年后还不能适应岗位,原因大部分是因为他们在实习的岗位上并未认真踏实地学习和实践。从企业对待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需求上可以看出觉得本科生好的企业其实只是觉得本科生的专业基础功底和道德心理素质普遍高于高职生,从而在后续学习和工作中容易提高;而觉得高职生好的企业,认为高职生的自我定位要准确一些,更能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其实质也正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反应了企业对学生道德心理素质、职业素养 的要求,另外,从建筑施工企业需求的岗位看,在京、津、沪等大城市以及经济较发达地区,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建筑施工企业,在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中,技术管理岗位学历要求基本上都是大专以上,甚至非211学校毕业生免入,中职毕业生已难进入管理岗位(即通常的“8大员”)。而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私营、民营企业来说,由于引进高学历的毕业生人力成本较高,且人才难以留住,另一方面由于中职毕业生具备吃苦耐劳、动手能力强、上手快、进得来留得住等优点,因此一些技术管理岗位对中职毕业生仍有相当的需求。

二、我国中职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情况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一直作为高等学校的附属产品而存在。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由于教育资源的缺乏,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有限,高级人才的空缺便由中专生来补足。加之当时的国家统一调配的用人制度,使大中专毕业生成为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资源得以大幅度扩张,重要表现之一便是高校扩招,原有的高校毕业生稀缺的问题不复存在,中职学校开始完成其定位的回归,即成为真正的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职业教育。21世纪初,部分中专学校将一些专业的学制由4年调整为3年,随之许多现实层面的问题就开始暴露出来,如:如何实现由学科式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3年制是否为压缩版的4年制、如何解决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难、就业难”和“学生生源素质下降、流失现象增加”以及如何培养真正适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等诸多问题应运而生。

在多年的教学改革探索实践中,实行重心向基层、操作层下移,在用人单位、办学单位、家长和学生中引起了不同的反响。用人单位特别是建筑施工企业普遍持欢迎态度,他们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充实技术工人队伍,但也有企业认为普通技术工种招聘农民工成本低,容易管理,来去方便,不愿用中职毕业生;家长和学生普遍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学了三年甚至四年去当“泥水匠”,做农民工的工作不合算;办学单位也多持反对意见,尤其是一些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反对的呼声更高,这一是因为他们担心重心下移后没人来读,二是因为按照原来的定位所培养的毕业生还有相当的市场甚至在某些地区还较受欢迎,三是因为实现重心下移势必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引起教师和学校的全面不适应,而且在实训教师、实训设施等方面还需要有较大投入。事实上,出于各方面的考虑,上世纪90年代雨后春笋般涌现出的职业高中也基本上沿袭了传统中专的办学模式,而相当多的技校也在自觉不自觉地实行“重心上移”,效仿中专的办学模式,这种做法不能说没有合理性。

为此教育部在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时明确定位,“中职工民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为: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建筑(市政)施工企业,从事材料试验、测量放线、钢筋翻样及加工、工程资料管理等工作,也可协助从事施工现场技术与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造价计算等工作”。

但经过近10年的教学改革,大多中职建筑类学校(专业)仍未摆脱传统的学科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基本还是传统大专、中专的改良版,究其原因是由于建筑行业的岗位有相通性,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一个系统综合的了解。为此大多中职建筑类学校(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家长的期望、学生就业的需要,不得不把学生培养成综合型的人才,从而形成建

筑高职院校培养“8大员”,建筑中职学校也是培养“8大员”的“难堪局面”。这和中职学校的办学层次、学生的生源素质以及中职学生毕业时大多年龄尚不满18周岁极不吻合,导致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仍然处于一种含糊不清的状况。

因此,合理、理性地确定中职建筑施工人才的“职业岗位能力”是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必需突破过去“普通中专工民建专业”为施工企业培养“懂设计、会施工、能管理”的中等技术人才的框框,还必需与现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区别,否则毕业出来的学生既没有特色,更谈不上竞争优势。

三、中职与高职建筑施工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分析

(一)专业名称的不同:中职为“建筑工程施工”,高职为“建筑工程技术”。2004年《教育部 建设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准确定位: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毕业生可在建筑(市政)施工企业,从事材料试验、测量放线、钢筋翻样及加工、工程资料管理等工作,也可协助从事施工现场技术与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造价计算等工作。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可在各类建筑(市政)施工企业从事施工现场技术与管理工作,也可从事质量管理、安全管理、造价计算和技术资料管理等工作。

(二)培养定位的不同:中职为“高素质劳动者”,高职为“高技能专门人才”。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按照“决定”的政策导向,“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在教育职能的分解上已经融入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之中,它不是孤立的教育形式。但从培养人才的特性出发,两类人才培养的教育主体是明确的,即中职教育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培养的主要承担者,高职教育是“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就两类人才的培养要求,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要在教育性、知识性和技能性三个维度上做出各自的教育回应。

(三)知识结构的不同:中职侧重“经验型”,高职侧重“策略型”。

从学生的就业方向可看出,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的 “测量放线”“钢筋翻样及加工” “材料试验”“工程资料管理“等工作,基本都属于“经验型”的工作,即“照着别人的样子做好”;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的“技术、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管理”等工作,基本属于“策略型”的工作,即“要指导别人按标准规范做好”。

如中职《建筑识图与构造》课程知识结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了解房屋的墓本构造,学会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高职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较强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掌握房屋结构组成,材料的选择及做法,并具备较强的建筑施工图会审能力。中高职教学重复的部分为投影知识和制图基本规范。高职教育阶段只需花少量课时进行复习整理,重点应放在房屋的结构组成上,添加中职教育阶段未作要求的构造设计规范知识。通过采取综合实训、实习实践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投形基础、制图规范、构造知识等知识结构进行融汇贯通、综合运用。

(四)技能类型的不同:中职侧重“工艺实践或工序实践”,高职侧重“工

程项目实践”。

通常工艺定义如下:劳动者利用生产工具对各种原材料、半成品进行加工和处理,改变它们的几何形状、外形尺寸、表面状态、内部组织、物理和化学性能以及相互关系,最后使之成为预期产品的方法及过程。工序定义直白的说要完成某个工艺过程要分成几步做,每个步骤就是一道工序。“工艺实践或工序实践”简单地说是利用工具和肢体劳动来完成某一项任务。

而工程项目的定义则是指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活动,这些活动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或目的,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依据规范完成。项目参数包括项目范围、质量、成本、时间、资源。因此“项目实践”主要是劳动者利用大脑思维,有效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组织其他人员完成某一项任务。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依据对“施工员、造价员、资料员、材料员、安全员、质检员”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分析,从中提炼出12项专业综合能力:建筑工程图识读能力、基本建筑构件验算及一般设计能力、常见建筑材料应用及检测能力、建筑施工技术应用能力、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建筑施工成本控制能力、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能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能力、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能力、建筑施工测量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主要工种操作能力。形成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心的高职建筑类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笔者通过分析中职与高职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工作和职业能力在范围和层次上的差异,提炼出以下10项专业综合能力: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的能力、用CAD(或天正)软件绘制建筑工程施工图的能力、绘制现场施工平面图及编制分部工程施工方案的能力、利用测量仪器进行施工测量放线的能力、钢筋放样加工的能力、墙体砌筑抹灰的能力、脚手架模板支撑的能力、施工质量检验的能力、施工资料收集整理的能力、工程量计算的能力。体现了建筑施工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满足了课程内容以“操作为主、管理为辅”;工作范围以“事中为主、事前、事后为辅”;职业岗位以“测量工、钢筋工、砌筑抹灰工、试验工为主、资料员、质量员、安全员为辅”高素质劳动者的基本定位,也为建筑施工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设置了合理的梯度。

在具体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可进一步把上述专业综合能力化分为“专业核心能力、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首先应抓好专业核心能力(如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建筑CAD绘图、建筑施工测量放线、钢筋放样加工)的培养,因为专业核心能力是学生进入职场、生存发展的基本功;其次是专业基本能力(如脚手架模板支撑;施工质量检验、绘制现场施工平面图及编制分部工程施工方案)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具备基本工作能力,能胜任施工一线岗位(群)某项工作的职场人;再则就是通过专业拓展能力(如施工资料收集整理、工程量计算、材料检测技术)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满足市场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最终达到使学生掌握1~2项技能;熟悉1~2个岗位;了解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的中职建筑类人才的培养目标。

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着建筑中高职教育相衔接的成败。因此,建筑类职业教育要围绕中高职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做到中职以高职为导向,根据高职更高层次的要求对其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高职以中职为基础,注意相互的衔接;避免出现科目及教学内容的重复,体现知识结构的提升和综合实践技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教学指导方案,2002 【2】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2005 【3】课题组.高职建筑工程专业对口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实施策略.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4】黄民权,梁伟雄,刘晓燕.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研究,2009 【5】张东放.关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探讨.《中国建设教育》 2010 年Z3期

篇3: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探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物流逐渐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亮点。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物流需求规模逐年扩大,国际贸易和跨国物流得到快速发展,从而促进地区国民经济的飞速增长。以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为背景的北部湾经济区将成为重要的物流商贸基地,广西物流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以公路、铁路、港口、航空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为物流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广西物流业的统计数据,我区已注册能够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有6000多家,以平均每家需要3人而且物流业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与广西物流业的蓬勃发展极其不相称的是广西物流的人才培养,由于广西物流工程专业起步较晚,物流学科本身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高,再加上资金和师资等因素,多数高校物流学科建设很不理想,理论教学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还有一段不小的差距。物流专业建设中忽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理论知识有余而实践能力不足。因此,如何培养出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物流专业化人才,更好地将物流教学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已成为摆在广西物流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2 广西民族大学物流专业的办学特点

目前,广西地区具有培养物流人才资格的院校有十余所,几年来,为广西物流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不同层次的物流专业人才。

现代物流是一个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的外向型增值服务行业,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贯穿整个行业的始终,要求从业者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全方位的专业技能结构。民族大学针对这一特点,在人才培养方面制定如下方针:

(1)顺应国际国内形势,实施针对性教学。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边境地区,各少数民族文化差异显著,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实施文化多元管理。注重与国际接轨,学生要在国内学习三年,国外学习一年,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还要掌握一门东盟语言及其文化,以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同时努力融入本土文化特征,在人才培养方式和培养思路上走具有民大特色的道路。针对北部湾经济区的区域特点,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物流课程,基本上能够适应未来经济发展和企业的实际需要。

(2)注重教学实践环节。物流的专业实践性很强,许多高校物流本科的办学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面临层次困扰的问题。本科专业学生在物流理论系统知识的掌握上要高于高职、高专,但在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上要弱于高职类学生。对此,民大商学院与多家国内大型物流企业有联合培养协议,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实习和检验所学知识的平台。通过加强物流实验和现场实习的环节,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强调物流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物流专业学科交叉现象极为特殊,涉及工、管、文等多方面学科领域。商学院在办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慢慢总结出一套能够与现代物流需求相吻合的现代物流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完善了学科内容,丰富自身的教学资源,在改善广西物流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结合自身特点和物流学科发展需要,商学院大力引进和培养高水平教师队伍,上半年完成引进物流学科博士3人,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学术团队。在专业背景上注重多元化发展,工、管结合,基本上满足了目前的专科发展需要。

3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尽管民族大学的物流管理专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在一些细节上还存在着问题。

(1)高层次人才培养存在盲点。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标准不一,人才培养需要多样化、多元化才能够满足人才市场的“个性化”需求,目前虽然广西地区很多高校开设物流专业,但是主要集中在本科、专科和高职类人才培养,具有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还是一个很大的盲点。这主要是由于我区物流专业办学历史比较短,工科教学与科研的背景较弱,师资和硬件方面还缺乏物流管理研究生层次培养条件。随着民族大学在物流专业投入的逐渐加大,研究生教育将会有很大的改观。

(2)物流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投入有待增加。民族大学以培养创新型和实用性人才为自己的教育价值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实验室是进行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最好的场所,而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物流专业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深化物流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民族大学应在实验室建设上适当增加投入,探索高校教育科研与企业管理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同时,也可以为社会上物流企业从业人员提供一个业务培训和实务技能平台,从而达到增加效用、降低费用的目的。

(3)专业方向单一化。目前广西民族大学仅有物流管理一个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比较宽泛,缺乏系统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物流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应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情况来确定,本科教育要在提高素质教育和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注重实际操作和劳动技能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的个人社会生存能力,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订单”,与企业实现长期互动,把现场变成第二课堂,利用企业资源提高教学质量。这样做也可以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应加强物流装备理论体系和学科的建设。重管理,轻装备,是很多高校物流专业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直以来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脑体倒挂”现象在高等教育中的翻版。物流装备是物流活动的基础和保障,几乎涵盖了物流活动中从采购、流通加工到运输和回收的所有环节,部分高校采取分离物流装备,独立成立其他专业学科的做法,这样不利于学生了解物流基础设施状况和企业物流生产的运作情况。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当考虑增设装备理论知识的学习。

摘要:结合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总结了广西民族大学物流专业的办学特色,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教育教学环节和硬件设施投入的建议。

关键词:物流,教学,物流装备,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包慧坚,杨凤敏.广西物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法制与经济,2007(12):115-116.

[2]王全珍,莫柏预.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需求的物流人才分析[J].人才劳动力市场,2007(8):89-90.

篇4: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探析

关键词:职业心理素质 物流职业 课堂教学

伴随着当代经济与贸易的迅速发展,物流行业迅速崛起,社会对物流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素质等都提出新的要求。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也迅速发展,并不断加大对实训教学的投入,注重学生的知识、行为和技能等显性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除拥有学历证书之外,努力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或者通过专业考试。但却忽视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物流专业心理素质的培养,直接造成高职院校学生不受市场欢迎、择业就业困难的尴尬局面。因此,高职院校作为高技能人才先期培养和持续提高的基础,要更加重视日常教学活动中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养成教育。

一、物流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

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是指大学生顺利完成其从事的特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既包括企业对毕业生最基本的心理素质要求,也包括各种行业对成熟的从业者心理素质的一般要求,这些心理素质将在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过程中直接与其职业发展有关。[1]

基本职业心理素质主要有:①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②勇于承担工作的自信心;③有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④面对失败与压力的承受力;⑤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坚毅力;⑥行为决择的自我控制能力;⑦对待批评的分辨力等。

而不同职业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要求是有所侧重的。目前尚没有对物流人才应具备的职业心理素质的明确定论。为此,本研究就社会对物流高技能人才的心理素质要求和在校生职业心理素质现状问题进行了大量调查。根据对调查结果的总结与分析,物流从业人员除应具备以上基本职业心理素质外,还应特别注重以下几项行业相关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用户第一的服务意识

物流活动是一种服务性活动,是为生产企业或流通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系统的设计与策划、物流活动的开展以及物流过程中各项活动的控制都必须以货主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因此,作为物流从业人员,应该深刻认识到了解客户需求的重要意义,并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良好服务意识,这样才能与货主企业默契的配合,为企业带来良好的信誉和效益,同时也为社会生产和流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严谨周密的思维方式

在一个综合物流过程中存在多个环节,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少则可能增加企业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增大企业的运作成本,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重则可能导致物流服务中断,造成客户更大的损失,引起法律纠纷,造成大数额的索赔。所以在这个链状服务中的业务人员,在设计物流方案的时候,不但要有全面的综合性的知识,而且要有一个严谨的思维模式。

(三)持续不断的学习态度和自学能力

现代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水平。目前,信息技术受到物流企业的广泛重视,并已经应用在定单处理、仓库管理、货物跟踪等各个环节。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物流从业人员,必须熟悉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作业中的应用状况,能够综合使用这一技术提高劳动效率,并且能够在使用的过程提出建设性、可操作性的建议。

(四)环境变异的适应能力

由于物流作业涉及环节较多,在作业过程中经常出现突发事件,同时,在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市场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物流企业作为供需双方的服务提供者,对信息的采集又有一定的滞后性。在可利用资源一定的情况下,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既能保证正常物流任务的执行,又能从容面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和突如其来的附加任务的执行,就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处理异常事故的能力,具备随时准备应急作业的意识以及对资源、时间的合理分配和充分使用的能力。

(五)勇于接受环境挑战

物流操作大多是在现场,有车站、机场、港口、码头等,离城市中心较远工作条件比较简陋艰苦,到物流一线工作首先就要战胜自我,从想象的那种白领境界中摆脱出来,而对现实,勇敢地接受条件和环境的挑战,克服困难,脚踏实地,经受住艰苦环境的考验。

综合以上的分析及用人单位的要求,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塑造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我们应利用课堂教育、实训教育以及校企合作等多种途径加强与培养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

二、物流专业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纵观我国物流教育的发展,已经从单纯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教育和训练,转移到注重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成长和发展上,这是个巨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工作起步比较晚,物流专业的职业心理教育体系很不完善,缺乏实质性和系统性,教育效果欠佳。

(一)重职业技能素质教育轻职业心理素质教育

这也是就业主导下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的现象。各院校皆以技能培养为核心,而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仅仅是象征性地开设课程,没有起到实质的作用。其实,职业心理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职业心理素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学习态度,职业心理素质的缺失也必然导致仅以技术维系的人格缺陷,进而最终影响到学生的职业生涯。

(二)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缺乏趣味性和系统性

目前,虽然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平时也随机选择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讲座,但教育形式非常单一、单调,缺乏趣味性,教育效果不佳。而且,職业心理教育的对象仅限于毕业班学生,只局限在就业这一个环节,而对非毕业生、对就业之外的环节包括学业、职业和事业发展问题,则缺乏指导与帮助。职业心理教育缺少全程性服务,全方位切入。将职业心理教育作为一个高职教育的子系统的意识和行动远远不够。

(三)缺乏职业心理教育的专业教师队伍

目前,许多高校职业心理教育专职人员数量少,专业化水平低,职业心理教育工作一般是由做学生工作的老师或者思想政治辅导员来负责,他们在从事学生工作的同时兼做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工作,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缺乏专业知识背景,缺乏既能跑市场,又能上讲台的双栖型人才,更缺乏既能进行政策阐释,又能为毕业生提供职业生涯设计和就业心理辅导的专家型人才。

三、物流专业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途径

(一)开设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和讲座

我校自办学之初即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特别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专门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职业心理课程,建立大学生职业心理培育体系,系统讲授相关职业心理素质的基本知识,使在校学生从理论上认识从业人员职业心理特点的要求和正确的行为规范。

同时,学校还经常邀请各专业已毕业参加工作的优秀大学生或者业内知名成功人士来做讲座、访谈等,用他们的现身说法,分析作为成功者的职业心理素质特点,用现实中鲜活的例子引导他们实现未来自我形象的塑造,培养对未来职业的自豪感。

(二)通过灵活的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职业心理素质

除开设专门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及讲座之外,还根据各专业的不同性质与需求,结合专业课程体系开展形式多样化的职业素质教育,构建了系统、多维及生动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体系,把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贯穿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在课堂学习、实训过程中可以形成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为走向社会迈向企业打下良好扎实的基础。

1.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物流专业职业心理素质要求。案例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实践教学法。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工作场景,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观察、深入思考和广泛的讨论,帮助他们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工作理念、服务意识、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分析一些知名物流企业崛起、发展、壮大的历程,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把握全球化背景下的物流发展环境和发展脉络,使他们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充满希望,逐渐树立起自信心和对本专业和职业的热爱。

2.通过角色模拟训练,增强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定出一个操作性较强的情境后,把全体学生分成几组,由他们自行设定工作场景和内容,自行设计动作、编写台词,进行角色分配,最后结合道具在课堂上模拟表演。例如,物流业务拓展、紧急订单处理、客户需求分析、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商协调等课程内容都可以用舞台剧、小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可交换不同的岗位,扮演不同的角色。这种模拟活动通过情境任务的协作完成,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而且对学生在处理业务的方法、處理问题的灵活应变性以及严密的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帮助,加深了学生对物流职业的理解,也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等职业心理素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意识。

(三)通过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强化学生职业心理素质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实训教学在物流专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各院校的物流实训课程都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作业能努力,往往忽视了学生职业素质及职业道德的教育。实际上,在模拟实训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教育,既可以让学生提早熟悉工作岗位,进入岗位角色,又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职业心理素质的需求和重要性,对日后能够适应社会各用人单位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应根据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的要求,紧扣专业特色,将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内化为实训教学内容,突出职业心理意识的内容,提高或增强学生爱岗敬业和团队精神以及良好的服务意识等项职业心理素质。

总之,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心理教育,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不能把职业心理素质教育视为一门孤立的课程。要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形成良性互动的职业心理素质教育机制和体系,确保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的质量,促进大学生专业技能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的同步提高。最终使学生在掌握高水平的职业技能的基础上,也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心理素质,迅速适应各种岗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海涛,苏苓.浅析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塑造[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

[2]陈社育.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篇5: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探析

张颖

(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电子商务310128号)

摘要 :近几年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使开办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却不容乐观。本文从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出发,分析目前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进而分析该专业人才定位问题,给予对战策略。

关键词:高职 电子商务 人才培养 培养目标 校企合作 定位 政策助力

引言:

我国电子商务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电子商务与互联网之间是相辅相存的关系,由于我国互联网用户人数众多.,因而电子商务在我国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据有关数据显示,未来5年,在中国300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将有半数企业将在经营中尝试或运用电子商务工具,国内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20万以上。但是在由 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0年就业蓝皮书《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高职高专的电子商务专业却成为了2007~2009中连续三届失业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这种尴尬的现状说明高校在电子商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还存在欠缺,在这种情形下培养出的学生很难符合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标准。因此,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探索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人才定位问题,对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和推动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们经常听同学们说起:“我不知道到底能做什么,做销售有专门的市场营销专业,做网络管理有专门的计算机专业,做文员有专门的文秘专业。”这样一来,电子商务专业好像在培养“万金油”,什么都有点,什么都不精。电子商务可以实施、可以应用、可以开发、可以设计;电子商务可以分析、可以观察、可以评论、可以报道:电子商务可以规划、管理、制定策略:电子商务可以宣传、可以推广、可以沟通、可以服务;电子商务还需要法律法规、安全防护、技术支持等等。简单说,什么行业都在网络化、电子化,企业对内对外各个环节都在网络化、电子化。这些,电子商务专业不能独吞,也独吞不了。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现实问题是:毕业时必须面对具体行业、具体岗位。如果学习时能对将来有个大体规划,学习内容必然有所取舍,课程没有或不足的,必然需要补充。

二、目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1、培养方向模糊,定位不准

电子商务是集多门学科于一身的交叉学科。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培养模式。同时,我国的高职院校在设置电子商

1务专业时更多的是向本科靠拢,力求培养出所谓的..“复合型人才..”,但是高职与本科在培养类型以及培养目标上

存在着巨大的区别:在培养类型上,高职主要是面向职业岗位教育,能够直接胜任相关工作,本科主要是学科教育:在培养目标上,高职主要培养的是高级技能型人才,本科主要培养学术型人才。电子商务学科的性质以及各高职院校对于本专业的设置导致了电子商务专业

培养方向模糊,定位不准。

2、教材选用不恰当,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在教学过程中,选用的教材有些理论性太强,不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有些信息没有及时更新,不适应当前经济的发展,而教师又未能很好把握学生的需求特点,因此最终的教学效果看起来并不是很理想。再者,高职的课程设置应该是..“适度、够用..”,兼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应该按照岗位和就业所需的核心能力设置。但是,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在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中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开设过多且基本雷同,毫无院校和区域特色,提出的培养目标又非常宽泛,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又要具备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功底:既要熟悉金融、贸易领域的网络规则又要具备维护网站系统和建立电子商务网站的能力,总之一句话,希望学生即懂..“电子..”又会..“商务..”。于是在课程的设置上就是将技术、商务和管理相关课程简单的堆砌,学生对于电子商务缺乏整体性认识,造成一方面的电子商务人才匮乏,另一方面的学生就业困难。

3、学生学习不灵活

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部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只知道被动地听老师讲课,一直用中学乃至于小学的方法来学习大学的知识,不太会融汇贯通或者没有养成自觉去翻阅一些资料扩充自己知识的良好习惯,因此,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总是感觉缺少这样那样的知识。

4、实践教学薄弱

电子商务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无论是在网络技术应用方面,还是商务活动方面,电子商务教学都需要给学生大量的实验、实训环节的安排,通过实践了解怎样建设网站,在网络交易中如何保障支付的安全,企业如何开展网络营销,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能补充理论教学中的不足。现在的实践主要是依靠模拟教学软件,通过软件的使用,使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的各个环节和不同的操作流程,利用角色扮演来完成电子商务的过程。一方面模拟软件市场鱼龙混杂,软件的环境和实验模块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软件教学终归是虚拟的,而真实的电子商务发展日新月异是软件所不能模拟的。所以,仅仅靠上课的练习和软件的使用,就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丰富他们的实战经验,是根本不可能的。

三、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定位策略

1、明确高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并正确定位

学生要立足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应用型的商务人才。电子商务人才分四类:战略型电子商务人才、商务型电子商务人才、项目管理型人才、技术型电子商务

人才。从目前电子商务发展和应用需求看,高职院校应培养技术型人才和商务型人才,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应根据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定位不同的培养目标,并根据不同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不同要求进一步细分专业方向,使不同专业方向对应着不同的岗位群,适应现代电子商务一线工作的需要。

学生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比如,对于以计算机技术为优势的职业院校来说,可以选择电子商务技术为培养方向。

至于如何定位,作为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主要学会怎么应用,因此应该定位于第二类人才——商务型电子商务人才。在学习了基本的电子商务技术基础上,学会应用这些技术做网络营销、网络调查、网上金融等业务。学生在具体定位时还应该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再细分成三个方向:企业行政管理方向、营销方向和外贸方向。首先是企业行政管理方向。相对来说,这个方向要求..“通”的方面多,可以将电子商务的..“杂”由劣势变为优势。这个方向,就业行业广,各类企业都有需求。这个方向,强调求职者的..“综合”素质,如英语、计算机、相貌、亲和力、沟通能力等方面,对专业知识往往没有某个方面的..“硬指标”。这个方向,入门岗位包括办公室文员、销售、生产内勤,经理助理、文秘等。有些人瞧不起这类岗位,以为没前途,其实不然。行政部门相当于企业..“机要室”,在里面工作,能接触企业上上下下、各级管理人员,能学东西。发展下去,当个办公室主任或人事经理,大有希望。说白了,企业需要技术、营销人员,不错;但什么单位也都需要能..“张罗”、“操持”事的人。其次是营销方向。电子商务就是营销,要为营销服务。营销类的入门岗位很多,销售、市场、推广、公关、策划、广告、调研等,各类企业用人都很多。最近网络行业又在起..“泡沫”,电子商务毕业生进网络企业的市场部门,机会多多。第三个方向是外贸。在互联网上,买家卖家在网上可以很容易接触,这使进出口的机会大增。学电子商务为自己定位在外贸上,是一个可行的方向。当然,学生需要加强外语的学习,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2、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时侧重网络技术、程序设计、网站建设与管理方面的课程,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技术工作;如电子商务专业也可以国际贸易等商务活动为培养方向,在课程设置时侧重市场营销、企业运营管理、国际贸易、公共关系方面的课程,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商务方面工作。也可进行校企合作,增加就业率。

3、改革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培养现代电子商务人才的需要了,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手段进行改革。现代的电子商务人才需要非常强的动手实践能力,需要非常强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应摆脱讲的束缚,更多的转变为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加强应用能力的考评。在教学形式上,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同时利用我院购买的相关电子商务方面的模拟软件..(我校选择的是博星卓越系列软件)和网络之上存在的各类网站。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电子商务活动的机会,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所学知识,学为所用,培养其综合素质。当然校企合作是另外一种实现学校学生企业三赢的教学方法,根据我院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主要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其操作技能水平。

4、结合行业特点,定位明确的职业岗位(群)

学生毕业必然面对具体的某一行业,作为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在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定位上,必须有明确的行业依托,根据行业特点和要求,确定职业岗位(群),进而制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比如,专业人才定位可以与证券、保险、电讯、食品饮料、外贸、银行、邮政、医药、物流、工业设备及供应、汽车及配件等某一行业或领域相结合。这样的人才定位,既避免了人才培养目标上的..“模糊不清”以及..“广泛的适应性带来的不适用”等不足,又能够准确定位职业岗位(群),能够培养出真正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岗位需要的应用性人才。一方面,它符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导向与趋势;另一方面,这种懂得行业电子商务理论与应用、适应岗位工作快的人才正是目前市场大量需求的,必将会使学校发展与行业发展实现双赢,同时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需求的完全接轨。

四、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仍需政策助力

近年来,网络零售在中国快速发展,为消费者购物提供新选择之余,也为创业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就业平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1年中央财政拟投入423亿元,用于扶助和促进就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作为服务业中新生力量的电子商务、网络购物、地理信息等新型服务业,显然将受政策支持。随着电子商务交易额的剧增,电子商务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的拉动作用也日趋明显。因此政策的支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高校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

五、总结

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必然带来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巨大需求。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如果很难适应企业用人的实际需求,中国企业电子商务建设将受到人才缺乏的制约,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将会因为低就业率而失去学科发展的推力。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不断深化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特色化改革,借助政策助力,加强校企合作,努力打造电子商务实训基地,为企业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高校也应在电子商务这种现代商务模式的基础上将其整合起来,充分认识到学生掌握的决不只是用于应用或修补的工具,而是一种新的现代商务活动方式。只有进行正确定位,学生将来融入社会才会少走弯路,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李红梅,罗生芳.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讨.教育与职业,..2006

(2)薛万欣,陈展.探索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J】.北京联合大学学2006.

(3)郑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忧思录..[J]电子商务世界...2005.03

(4)杨丽光,张德军.把脉电子商务人才培养..[J]电子商务世界.2005.09

(5)邸伟力(天津七二九体育器材销售有限公司,天津300384)

篇6: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探析

关于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的探索

工学结合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专门技能采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就业.研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以及对各种模式进行分析,对高职教育的教学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 者:郭丽颖 许红 耿万云 李淑华 赵欣 作者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组,黑龙江哈尔滨,150000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5)分类号:G71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学结合 实践探索

上一篇:公司励志演讲稿下一篇:学习芭蕾舞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