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随笔的

2024-05-06

青春随笔的(共9篇)

篇1:青春随笔的

青春的梦

最近镇上在举办物资交流会,热闹非凡。大家都在高高兴兴的跟会,可是总也少不了有些心情忐忑的孩子,或已经放纵,或仍然踌躇,或正在努力——原因很简单,就要大考了!

人都说高考是决定命运的第一个十字路口,可对于出身在教育资源匮乏的农村孩子来说,中考又何尝不是呢?

于是深夜之中,我翻出了大一写的文字,稍加改动,希望可以坚定同学们上高中,或者上大学的决心,不到最后关头,决不要轻言放弃。

至少,我们要对得起自己青春的梦,不是么?

12岁的我,1米6的身高,90来斤的体重。骑着红旗牌大加重自行车去乡里上中学。

每到星期二中午,放学的铃声一响,你就会看到一颗人肉炸弹飞冲校门口,对了,朋友,这就是我。因为每周的这个时候,有个卖书的大爷会在我们这穷乡僻壤的中学门口摆地摊。误会了,各位,不是我爱学习,关键是他卖的书里有一类叫做《男孩女孩》。是这本书,让我在这保守的小山沟里知道了什么叫做浪漫。也是这本书,让我下定决心,不能和同村同学一样,毕业就打工---我要考高中,因为在高中,可以谈恋爱。

于是我考上了市重点高中,可马克思说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到最后,我只能上一个镇上的普通高中,因为这的费用很便宜,而且看在我分数的尊面上,优惠了不少人民币。

高一,做了劳动委员兼生活委员,不知天高地厚的我拿着班费碌碌了两学期。到期末,班主任说:你做的很好!班长说:看把你能牛到什么时候!

高二,认识了个高一的女生,很漂亮。一起去爬山,她说:不知为什么,很喜欢和你在一起的感觉。我笑了,什么也没说。那时手机还没有在我们学校普及,所以在保持学习不致落后的同时,我学会了写诗,这亦或是吸引她的需要吧!

高三,我很烦。数学怎么都听不懂,于是就想起了漂亮的她。可曾今温顺的小女孩,现在的高二同学,突然变成熟了,学会了化妆,学会了打扮。我说:高三真压抑,陪我出去转转吧。她说:为你盛开的花儿,由于你的不屑而早已枯萎。现在的美丽是因为有了懂得欣赏的他的存在。我也想陪你转转,可得问问我的男朋友先!我又笑了,说:不用了,祝你们幸福。

终于有一个月要高考了,看着疯狂逃课的人群,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深深的!于是,除了班主任的语文课之外,我基本过上了两点一线的生活---饭桌和架子床。

当然,老天是公平的。成绩下来,我离二本线80分,而我们学校文科三个班,也只有一位幸运的女生以超二本线5分的优势考上了西安文理学院。

我的心情很平静,因为我知道我的高三是怎么过来的。但当村里人说谁谁谁家的孩子考了多少多少分,考入了什么什么大学时,我的脑袋终于开窍了---原来上高中就是为了考大学。

顺理成章,我复习了。

在我镇上的高中,学生不学习,放弃了自己,老师不但不管,还要嘲笑你。市重点的老师就是不一样,你不学习了,他们反倒比学生自己着急。在班头(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的鼓励帮助下,我的语文从104分考到了123分,数学从74分考到了112分。但天公不作美,以离二本线9分的微小差距,我又落榜了!

这次我的心情不再平静,因为我使出了吃奶的劲努力了一年。回到家,欲哭无泪。妈说:事已至此,还是再复读一年吧!我说:太累了,我不想……爸打断我的话,说出了我认为是一个不识字的老农民一辈子最有哲理的一句话——太累?我在工地上干活,给人打混泥土。有时候一干就是一天一夜,累的我饭都不吃,倒头就睡,可是睡醒后,我还是我!

于是我又明白了这个道理---其实失败和尿裤子是一样一样的,与其后悔,生气,坐在地上哭鼻子,还不如脱掉去洗,自己重换条新的。

最后,我和爸妈一致决定---

换条新的,再来!

金台的一年,就是我在保持语文,数学,综合优势下,跟英语拼命的一年。

因为班头是英语老师,而且人又很好。所以每天早上都检查我的单词,每周都至少做一次150分的试题......虽然很烦,但的确有效。

这年高考,我的英语从84上升到105,以总分超二本线24分的资本来到了山东工商学院。

闭上眼睛,想一想,我的大学,出了门就是辽阔的黄海。永不停息的波浪一层一层,向前涌动,拍打着岸边,溅起美丽的水晶花。此时此刻,抬起脑袋,看着奔向远方的大飞机。我深吸一口海风,在心里大声的对自己说:大学的梦,已经实现。青春的脚步,会静止不前么?

奋斗,如心跳不息!

作者:雷超

公众号:县功一家人

篇2:青春随笔的

每个后来成为父母的人,也都会面对孩子们那段无言以对,难以沟通,隔阂自闭,孤独冷漠的青春期。

这个时期对父母来说也许极其漫长,无奈,寒心。对孩子来说也很无助,虐心,痛苦。

你会突然发现,自己百般宠爱的孩子,变得与世隔绝的冷漠,拒父母于千里之外,将自己封闭起来,关上自己的房门,长时间不言不语,沉浸在自我的精神堕落之中,不能自拔。即便父子或母女之间,偶尔有了一些交流,也是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一言不合,顷刻崩塌。

青春期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鬼敲门”,既可以上天,也可能入地。可以是一把刀,也可以是一朵鲜花。

这也是父母与孩子一生相处中最黑暗,最尴尬的时光。

央视第三期《朗读者》中,作家麦家向董卿和观众真切述说了自己与“青春期”的儿子这段不堪的遭遇和对峙。在这对父子长时间的冷战中,儿子终于顺利挺过了自己的“青春期”,考取了美国的一所知名大学。临行前,已经很少有机会跟儿子面对面交流的父亲麦家,悄悄在儿子的行李中塞进一封信。

儿子在美国读完父亲的信,只在微信中,回复了父亲两个“落泪”的微表情符号。就是这个符号,已经让父亲麦家激动不已,感慨万端了。为了应邀上镜央视的这期《朗读者》,他向儿子要回了那封信,用他没有太多朗读技巧,却满怀真情实感的抑扬顿挫,朗读了《致信儿子》。整封信,饱含着一个父亲对孩子的关怀和叮嘱,敲打和教诲。

整封信,深深震撼着现场的观众和电视机旁的亿万父母。麦家就是用他自己的方式,陪伴着儿子一起,承受着青春期的那段隐隐的阵痛。麦家说:当初,陪伴叛逆的儿子,就像陪伴一头老虎一样,整天小心翼翼。

麦家如此,我们每一位身为父母的,又何尝没有经历过自己那段不堪的青春期呢?

十七八岁,是青春“叛逆期”进入的高发阶段的年龄段。这个时候的少年,架不住各种无形烦恼和忧患的重压,怎么也走不出脆弱的自我,大多数会选择沉默,来逃避现实,躲避人群,恐惧沟通,拒绝关怀。往往对最亲近的人,会表现出最悲催的冷战和无情的疏远。

我的青春叛逆期,落下的一个无法弥补,又追悔莫及的病根居然是,直到父母相继离世,都未曾当面叫过他们几声“爸爸”和“妈妈”。也未曾与他们有过一次倾心的交谈。

不怪自己的孩子至今也很少当面叫我“爸爸”,这是做父亲当年的青春期基因在孩子们身上的清晰传承,这是我在自己父母身上欠下的“情债”,也是我自己的儿女们对他们的父亲无形的回报。

想到这儿,我们再也没有任何理由去粗暴干涉,横加指责孩子的青春期了,一方面,应该让孩子自己学会去正确面对,迎刃而解“难过的青春期”。一方面,设法陪伴,缓解,疏导孩子从“水深火热”中,顺利渡过青春期。

人不是生来就被打败的,再难过的青春期也总有办法坚强的度过。我们都期望看到我们下一代人的青春期,像鲜花一样灿烂,像彩虹一样夺目,像阳光一样明媚。

作者:张波

篇3:青春随笔的

一、爱情是一场青春的旅行

青春是场无悔的旅行,因为在青春里我们才会热血到无悔的去做一件事,去爱一个人,像女主人公郑微一样。上大学时的郑微是快乐的,她的青春是美好的,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但是,当为了前程而不顾郑微的感受、而不愿犯那“一厘米”的错误的陈孝正一声不吭的选择出国留学时,当郑微继邻家哥哥林静转身离开奔赴资本主义的怀抱再次被如痴如梦般爱慕了4年的男友抛弃时,当郑微发觉自己又是最后一个被告知心爱的人要离自己而去时,郑微那颗幼小的、脆弱的心灵再次被敲打着。他们的结果是如此的不完美,他们的爱情和大多数大学情侣一样,因为前程而各奔东西。郑微如此地爱着陈孝正却换来他冷漠的一句 “你别等,因为我未必会等”。

而我们成熟后世俗后,做某事爱某人都会考虑得失,都会算计利益,做不到无悔,就不能全身心去投入,片中郑微也在涉世中逐渐成熟。毕业后,郑微学着在职场里摸爬滚打, 慢慢的蜕变着,慢慢的理解着,但是唯一可以肯定没变的是她还依然爱着陈孝正。四年后,陈孝正回来了,他也发现自己依然爱着郑微,想要郑微继续等他三年,想要挽回那段自己背叛的爱情,哀求郑微别和林静结婚,表达自己愿意放弃一切重新和郑微再开始。可是郑微没有回头,她认为陈孝正的爱里太自私了,他不可能为了爱情而放弃已经得到的一切。明明相爱的两个人却没能在一起,她没有再给陈孝正一个机会。而选择了林静。陈孝正与郑微的爱情就像那句话所说:“当你喜欢上我的时候,我不喜欢你,当你爱上我的时候, 我喜欢上你,当你离开我的时候,我却爱上了你,拥有的时候不知道珍惜,失去了才懂得它的价值,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站着原地等你到永远,当她退出时并不是因为不爱了, 而是爱不起了。那份青春里对执著爱情的无悔,那份释然与坚持着实是用一生来怀念的。

二、爱情是一场无悔的成长

《致青春》讲述了好几个爱情故事。对于女主人公郑微而言,林静之于她、陈孝正之于她、许开阳之于她;对于阮莞而言,赵世永之于她、老张之于她。影片试图解读,或留给观众思索:什么才是真实的爱,正确的爱,幸福的爱。

林静之于郑微而言,是最初的爱慕,是自己年少时的悸动。郑微看来自己选择林静就如阮阮觉得有时我们只是需要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只是想要在孤单的时候有人可以陪伴。林静和陈孝正同样为了前程而不择手段过,同样利用了她人的感情,踩着他人的肩膀上位。但郑微在抉择的一刻, 放着明明深爱的陈孝正而选择了林静,即使选择林静的时候会心痛却依旧还要坚持。这正如作者所言当我们年少时都会爱着陈孝正,但我们最终选择都是林静。

许开阳之于郑微而言,是蓝颜知己。“你喜欢我,我喜欢他,就凭这一点,你就永远输了”。许开阳一追就是四年, 纵使自己心爱的女孩已经和自己同一屋檐下的室友卿卿我我,花前月下,依然没有改变。他对爱情的坚守,他的执念, 令人欣赏。你喜欢他,你不喜欢我,没关系,我喜欢你就行了。 颠颠撞撞,最后他和曾毓走在了一起。这一切都验证了一个真理:恋爱是和相爱的人,结婚是和合适的人。

阮莞的爱情里面是唯美的细微写照,她爱得深沉,受伤或甜蜜都依旧沉稳大气,面对小男友的意外出轨,百般抚慰与宽恕的同时,她还能相当冷静的把麻烦处理妥当。在爱的世界里,当初的相爱必也纯真,但老天的安排却是冥冥注定。 人与人是相互感召与影响的。若不是男友懦弱,阮莞亦无须坚强。若不是阮莞无私包容,男友亦不会不懂珍惜。这就是这个世界矛盾统一的地方。相生相克,此消彼长。不是世故无常,而是我们开慧太晚。

黎维娟的爱情是可悲的,这不是真正的爱情。无惊无喜, 尘埃落定。从她甘当“负心人”赶走为见她而来城市打工的初恋爱人,到日后嫁给离异富豪,她爱的是体面与物质,不是心上的人与情。她的爱情看似平稳,却没有味道可言,这是一种可实现的“爱情”,却不是一种可保鲜的爱情。诚然, 我们不能简单地评判她的对与错。

三、爱情是一场躲不过的劫数

他们在爱情这场劫数里,经历了悲与喜。老张是个生活中的小人物,无钱无权无背景,但有才华有理想有情义。 面对生活之窘,他嬉笑洒脱,面对真心之爱,他隐忍执著。 他对阮莞的爱,就像镜头里三次出现的满天星花束。满天星不算是花,只是花的配角与点缀。也许作为一个穷学生, 他当时也只能买得起这个点缀的花一次次的向心仪的女人表达爱意。第一束是表达,第二束被退回,第三束却是在阮莞的墓前,传递着恒久不变的真爱。正如郑微看到墓前那束满天星时所说:阮阮,我可以放心了。原来有人一直真心的爱着你!

爱的真实,在于不为物欲,只求本心。老张爱得无他, 就是阮莞这个人。至真至纯。至善至清。爱的正确,在于不求占有,只愿她好。阮莞活着时,根本不知道老张的爱;阮莞死了,老张的爱情却还在。张爱玲说,“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 。 老张从没有得到过阮莞, 但老张是幸福的。因为,他的爱情之花,卑微的执著,永恒鲜美的开在心里。

施洁不顾一切地爱着林静,有时候甚至根本不管别人的感受去爱。她的爱是卑微的,是痛苦的。她强加进入别人的生活,到最后已致以死相逼都无法得到别人的怜悯时,只有施洁知道自己内心的无助,把自己弄得十分狼狈让男人心软的女人是可悲的。

爱情,永远是青春最美好的话题。那些爱情纯粹无瑕, 只因为我喜欢你而开始,只因为我不喜欢你而结束。青春里的爱情,留给我们的是足够一生去品味的落寞狂欢。

参考文献

[1]左平熙·婚嫁的”经济学[J].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第108页

[2]蒋正明·对爱情美的伦理探讨[J].太原:山西出版社,1998.第62页

篇4:青春身后的青春

做坚守信念的辅导员。想要获得认同,就先要认同自己的角色;想要赢得信任,就先要相信自己的选择。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之本在于树人,树人之本在于立德,抓住了根本,就抓住了信念。高校以学术科研为主线是事实,但学生校园生活质量的保障与提高要依靠学生工作也是事实,我们不可盲目自信,更不必妄自菲薄,我们不会越位,更不能失位,要在辅导员的岗位上开辟自己的课堂,实现自己的价值。

做知性通达的辅导员。这里的知性,取知人知心之义。想要获取信息,就需要善于沟通;想要深入人心,就需要人格魅力。小到校园生活,大到理想信仰,我们都要讲得出缘由,讲得清道理。我们要知道哪里的饺子更好吃,我们要知道哪里买书更便宜,我们要知道高难度的课程如何复习,我们要知道每一种职业生涯选择该对应怎样的学业规划。我们必须明白,不了解就不能具备说服力,不深入就不能发挥影响力。

做靠谱实干的辅导员。纸上谈兵只需做口舌之辩,落到实处则需要真抓实干。一次班会有没有设计好,一项手续有没有办理好,学生遇到困难有没有及时出现,班级遇到问题有没有及时解决,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决定着我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与地位。过去的学生工作经历告诉我,想要让学生尊重我们的话语权和指挥权,就必须保证学生们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得到足够的重视,必须保证学生们的每一项诉求、每一项建议都得到认真的回应。想要赢得学生,必先服务学生。做好服务,是辅导员工作的根本与基础;靠谱实干,则是固本强基的必然要求。

——摘自《高校辅导员“微”心语100篇》

【编辑推荐】

《优秀高校辅导员给大学生的100封信》一书,百名优秀辅导员用客观事实讲述道理,用典型案例论证道理,用切身感受传递道理,通过新鲜的视角、鲜明的案例、独特的方式,以一封信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做到了深入而不深奥,浅出而不浅薄,生动而不生硬。该书可作为广大辅导员和大学生的实用手册。

——《优秀高校辅导员给大学生的100封信》责任编辑 伍丽云

辅导员工作很复杂,做好辅导员不简单。《给高校辅导员的100条建议》讲述的是:最真实的辅导员工作,最诚挚的辅导员情感。点点滴滴,铺就辅导员成功之路。但贾海利这位辅导员了不得,他以丰富的知识,真实的情感,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尤其是新辅导员的入职,给出了100条建议,可谓入眼、入手、入心。作者写得很随性,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理论与实际结合得较好,且具有一定的操作性。若能活学活用,则“条条建议通罗马”。

——《给高校辅导员的100条建议》责任编辑 赵运仕

《一位高校辅导员的100篇“微”日志》:作者以其多年的辅导员工作经验为基础,反思辅导员工作中的不足和困惑、难题与焦虑,形成了具有典型意义的100篇工作日志。通过日志,作者表达了在实践的锤炼和思想的拷问下,将问题化为改进工作的动力和财富,使之成为自己职业成长路上的开山之石的过程。其语言时尚活泼,论述针对性强,展现了新时代辅导员独有的风貌,能为广大辅导员提高业务水平、增强自身工作能力带来新的启示。

——《一位高校辅导员的100篇“微”日志》责任编辑 伍丽云

《高校辅导员“微”心语100篇》是“微”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秘籍宝典”。既能引导大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又可帮助辅导员理清工作思路、交流工作技巧。

——《高校辅导员“微”心语100篇》责任编辑 赵 艳 蔡 楠

篇5:青春的随笔:打你的青春路过

在最美好的年华里,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个让我们怦然心动的人。

有时,就是一句话,就是一个眼神,就是一次回眸,就是一声浅笑;有时,思来想去,根本就没有任何理由,就是单纯的一个感觉。于是,那个人,从此就驻扎在我们的青春,此去经年,直到老去,还在我们的记忆里走来走去。

青春路上,可以是阳光明媚,可以是春暖花开,可以是大汗淋漓,可以是大雨滂沱,可以是积雪盈尺。

似乎从来都不觉得热,不觉得凉,不觉得寒冷,也不觉得孤独。因为,有一个人,在我们的青春耳边,一直絮絮叨叨,让我们忘记了四季,忘记了日月,忘记了风,忘记了雪,忘记了归路,忘记了归期。

一路走来,我们的手,牵着,即便握的生了热,出了汗,也舍不得放下。

说过的许许多多的话,填充着我们的青春之路。整个世界,只有一个声音在耳畔萦绕,让我们再也听不到别人的叮咛、吩咐,还有呼唤。

只恨不得,今后的路,就这样,没有终点,永远安详,永远静好,永远相视一笑,永远温情脉脉,永远鲜花盛开,永远暖,永远热,恨不得时光从此凝固、从此冰冻。

打你的青春路过,我曾经欣喜万分,因为,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和超越你给予我的这种快乐。

可是,打你的青春路过,却不能拥有你的全世界。

总有一种外力,我们抵挡不住;总有一种距离,我们抵达不到;总有一种安排,让我们的手再也不会相牵。

那种痛彻心扉、那种透骨背寒、那一段的日月无光、那一段的深夜的哭泣、那一阵子的心灰意冷,仿佛熊熊的大火,瞬间被大雨浇灭,只留下满地的碎痕。

直到再一个对的时间里,再遇到一个对的人,心,才再次燃烧起来,然后,在她的世界里走着,直到终点。

打你的青春路过,回望的每一秒,都是一帧唯美的画面,在记忆的幻灯机里播放。

可是,总有一句话,还让走过青春之后的我们,在某个无眠的夜,望着满眼的黑暗,辗转反侧:我们的青春,究竟在哪一个路口道了别?究竟错在了哪一步?当年,能否再用力地继续坚持一下,哪怕只是一下?还会有某一刻的心痛吗?

打你的青春路过,分道扬镳之后,永远不会落井下石,永远心存祝福。

打你的青春路过,永远念念不忘,永远不再打扰。

作者:姚瑞林

篇6:青春随笔的

浮华风雪,夙愿已陌。苍白的记忆谱写着过往的繁华与落寞,一首单曲循环的旋律轻舞,默叹,这一世为谁卑微?彼岸浮沉的忧愁好似梦境过往,真真假假已无人问津。转身后是谁留下的背影,一人还在傻傻迷恋。是谁先松手让这一季的温度走失。是什么苍白了记忆的色彩,空洞了昨天?浮华一梦,回首却是面目全非„„

青春给予了我们太多,太多。也让我们失去了太多,太多。今年的夏天我们就要毕了,毕业后的我们将会在哪里?我不得而知,彼此之间的友谊是否会被时间扼杀呢?我不得而知,但我希望不会。蓦然回首,曾经的点点滴滴以成往事,回忆着曾经的我们怀揣着各种梦想踏入了这个即熟悉又陌生的校园,可现在的我们就要离开它了,去另一个陌生校园中过着新的生活,你们是否会将我遗忘?曾经我们在一起的喜、悲、哀、愁,你们是否会将它遗忘?写到这我竟然默然泪下,我怎么会哭呢?难道是不舍吗?我有什么可不舍得?难道就是为了那所谓的爱情吗?还是我们彼此之间的友谊?呵,可笑。一切竟然都显得那么假,“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本是歌颂战友之情,在艰苦漫长的远征环境中相互勉励之词,可随着时间一点一滴的流逝却变成了生死不渝的爱情的代名词,可它在时间和荣禄面前却又显得如此卑微,卑微得就像整个宇宙去比一颗尘埃,卑微的就像我自己,现实竟是如此的现实,让我懂得了下雨时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的奔跑,可在奔跑时我却错过了太多太多,如果时光能够倒流,那么我会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不会让它像曾经那样轻易的从我指缝中轻易的流走,因为现在的我懂得幸福不仅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还需要争取与珍惜。

青春一个花样的年华,它让我们懂得了太多,太多。曾经的喜、悲、哀、愁。现以变成我们不舍割舍的记忆,回忆着我们曾经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莫名的哀愁笼罩着我,我独自一人靠着墙角,低着头,哼着曾经我们在一起唱过的那首歌《从江二中的日子》默然泪落,这一刻我仿佛窒息了,我渴望时间能回到原点,渴望时间能够静止,这样我们就不会走到终点,就不会离别,但我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只能倍加珍惜我们在一起的时间。

如果毕业后的某一天我们再次相聚,我希望彼此都是强者,不要像弱者活的那样卑微。虽然初中三年的日子转瞬即逝,但我相信彼此之间的友谊会依永存。

篇7:别人的青春随笔

我的青春,跟别人的有些不一样。

记得在6岁时,我特别爱掏蚂蚁窝。那年,春天好像来得很早,蚂蚁纷纷出窝,寻找食物和嫩叶,我用小指头掏蚂蚁窝,愤怒的小蚂蚁爬到我的手背上撕咬,我被咬得“哇哇”大哭,一怒之下把蚂蚁洞用泥塞住。后来我又爱上了爬高坡,我以为自己是爬坡小能手,事后才发现自己是摔跤大王。那一天的风很热,我失足从坡上摔落,匆匆结束了自己的童年。

这场意外突如其来,又好像命中注定。少不更事的我,偏执地认为这是自己挖蚂蚁窝的报应,于是,在后来很长很长的时间里,我都没有再招惹蚂蚁。

可是,我的生命也并没有因此而远离那场意外带来的后果,此后我的青春,我的人生,都得在轮椅上度过。

所以,我的16岁,也跟别人的有些不一样。

关于同学之间的友谊,关于课本上的事,关于溽热的暑假和难熬的寒假,所有上学的烦恼与乐趣,16岁的我好像统统都没有。所以,听到小伙伴们议论时,我本能地觉得,那都是别人的青春,与我无关;可是又觉得青春哪会分什么你我,青春本来就是任何一个独立的人都会有的,只是其中有个别差异而已。

即使青春跟别人不一样,但我还是有些值得一说的事,比如,我从那时开始爱上阅读和写作。

那个时期我是一个“十万个为什么宝宝”,常常把教我读书识字的老妈问得发毛。有几次差点被揪下耳朵,被揪之后我边揉耳朵边翻白眼,委屈得说不出话。我想知道的东西那么多,身为普通家庭妇女的老妈,除了照顾全家人的起居外,还得面对我这个磨人的小女儿,实在被折腾得够呛。于是,我学会了自己找答案。

时间再拉长一些,我开始读一些简单的读物,比如童话故事,比如《少年文艺》之类的杂志,少女的心事也渐渐发芽,那时候心中没有同龄人面临课业的压力,没有对考试的焦虑,也没有情窦初开时的惆怅和绵密的心思。相反,有的是大片大片的空白和慌张,那种至深的慌张与无力,就像发现了自己是一窝鸡蛋中的鹅蛋,自己的不同是那样显而易见。

一个失去行走能力的孩子,到了青春期都无法上学,那种心情,就好像被判处了无期徒刑一样。

于是,我常常想,我的人生就这样完了吗?

我在青春的路上,跟别人有了分岔口。也是从那时开始,我不再乱抱怨,也不再发脾气,我变得越来越沉默。那时我会写点儿东西,杂乱的、简单的、不规则的。我也是直到很久以后才知道,别人称赞我身上散发出的清丽气质,是我不知不觉累积起的阅读体验所带来的。而我那时大概唯一可以骄傲的,就是自己是同龄人里第一个拥有电脑的人。

那时有一个小名叫大胖妞的邻居会时不时来找我,她总是摇头晃脑地说:“璐璐,我可不可以用你的电脑查一下我们班级群里的作业安排呢?”

每次当我从电脑前转过头,她无一例外地会看见我正打开的文档。她总是惊奇我用电脑来做这么闷的事,并一再可惜地摇头叹气,好像我是没救了的木头。然后坐在我的电脑前,开始玩空间游戏。

那时,我跟这个伙伴,就像处于两个平行空间的不同生物,她向我借电脑跟同学聊天,我埋头读书;她玩游戏跟别人比等级,我敲下一段段文字。我们互不干涉,又互相陪伴。

在我看来,她就是“别人的青春”该有的样子:有课业的.烦恼,也有奔跑的欢乐;有迷茫和焦虑,也有可预见的未来;有讨厌的女同学,也有爱慕的男同学。

这正常人生的一切,我却在某个瞬间,羡慕得要死。

我抱着书坐在门口,阳光透过屋檐洒在面前的院落里,花坛里的花儿亮丽又好看。我喝下一大碗中药,心里苦得说不出话。那时我看到一个喜欢的作家说:“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在一瞬间变老的。”

我也一直以为人是慢慢长大的,但原来不是,人是在一瞬间长大的。

大胖妞进入高三之后,就很少来我家了。那年夏天,我们坐在院子里用凤仙花染了指甲,感受着指尖传来的刺痛感。夜风凉爽,树叶轻响,蝉声悠悠,她说:“你今天没写东西吗?”

我摇摇头:“想不出来要写什么。”

大胖妞笑了,露出自己的两个小酒窝,说:“其实有时候我挺羡慕你的,你那么聪明……啊啊,不应该说聪明,我明明知道你有多努力。我是说……你不用背负那么多期待和压力,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我还没想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样子的人生,就要去读大学了,真是不甘心啊。”

我目瞪口呆,摊了摊双手,不得不老实地说:“其实我也很羡慕你,拥有一个正常的人生,可以畅快地奔跑、旅行和上大学。”

我们两个无奈地笑笑,却又渐渐沉默。夏夜里的星星探头探脑,四周静得只能听见风声。那么年轻的我们,生命还没有多么丰富,就急着下定义。原来我们竟傻得以为,对方的人生才是最有意思的。

后来大胖妞进入高考冲刺阶段,整个人瘦了好几圈,也不常来跟我借电脑用了,我们便渐渐疏远了。再后来,听说她去了外地读书,选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却爱上了播音,加入了播音社团。而我则熬着夜,下着狠心,让自己不荒废时光,将所有的时间都填得满满当当。我热爱阅读,也开始动手写点故事,后来我投稿又被退稿,时间一点一点地流逝,再后来我越写越顺,文章登上了自己喜欢的杂志,兑换成了稿费,家里的书柜渐渐堆满了样刊。

多年后,我出了书。奇特的是,我的书中竟有一半都是校园故事。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磨炼,我才慢慢发现,当初那个羡慕“别人的青春”的我,其实偏执而自卑,是大胖妞的话点醒了我。于是,我开始相信,不管是青春还是整个人生,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怅然和苦恼,这么简单的道理,我却用了很长时间才明白。而这时我喜欢的作家说:“有了残缺才能称作完美。”

不管是真是假,我相信了。

现在大胖妞早已毕业、工作,业余也会做一做客串主播,而我也要出新书了。我们依然是两个世界的人,她烦她的报告单,我忙我的新书,但我们是最好的对比。

那时我以为自己的人生就此完蛋了,然而事实是,非但没有完蛋,反而用另一种方式过得很充实。

而大胖妞觉得青春过得很不甘心,但她往后的人生也没有因此不如意。

我也不敢说自己不遗憾,但至少我已经不再纠结改变不了的事实,而这一切却又不是“认命”那么简单。因为,生命之路太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终于做着喜欢的事,其实也一样。

失去了双腿,也得用双手去走人生的每段路,我们的生命,哪能有机会把各种青春都去体验一下呢?总要去借一些现成的故事,给自己提个醒。

篇8:青春随笔的

身体作为人类生命的基础, 它既是一种物性的存在, 又是一种符号化的肉身, 就像道格拉斯所言:“身体——我们吃什么、怎么穿戴和爱护身体的日常习惯——是文化的一种载体。”这种肉身化的符码, 铭刻着文化的印迹。因此, 我们视“身体是一种有力的象征形式。文化中的主要规则、等级制度甚至形而上学的信念都记录在这个表面, 并且通过身体的具体语言得到强化。”[1]而在整个人类的文化编码中, 身体本身又构成一种强劲的文化隐喻。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英国十七世纪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法国当代女性主义理论家露西·伊利格瑞等从不同视角反复提示:与身体形态学相关的想象为诊察和展望社会与政治生活提供了一幅蓝图。然而, 在当代的文化视点中, 身体的青春化征象尤为明显。大众传播媒介与商业广告到处充斥着“青春身体”的招魂幡;各种流行杂志更是大谈青春美体的秘诀与青春不老术。一场仪式化的身体魅惑术时时将目光投向青春美神。因此, 对于这一文化现象进行解读, 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审视当下文化视点的身体化热潮。

一、技术介入下“身体”的青春化塑形

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把身体称为“最美的消费品”, 他说:“在消费的全套装备中, 有一种比其它一切都更美丽、更珍贵、更光彩夺目的物品……人们给它套上的卫生保健学、营养学、医疗学的光环, 时时萦绕心头的对青春、美貌、阳刚或阴柔之气的追求, 以及附带的护理、饮食制度、健身实践和包裹着它的快感神话——今天的一切都证明身体变成了救赎物品。在这一心理和意识形态功能中它彻底取代了灵魂。”[2]身体成为当代人关注的重心。于是, 一种新的产业——身体工业应运而生, 并迅速发展, 它帮助人们维护、重塑自己的身体形象, 以便使身体能够承担更多的文化意义。而在身体工业众多的身体维护目标中, 保持身体的青春化状态是其最核心的一个。

在当代, 人们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向青春的回归, 于是, 身体工业便找到了市场, 它的作用就是研发各项技术, 改造人类的身体外形, 从而在技术的介入下再造“青春神话”。近几年整形美容业异军突起, 成为“身体工业”领域的主力军。各类整形外科医院及美容院在塑造美的身体的行动中, 都不遗余力地为抗衰老葆青春作着不懈地努力。如眼睑提升、超声波去皱、拉皮等, 借助于高科技手段帮助千万女性恢复“青春的容颜”。据一些西方学者统计:“美容院的数目在1971—2001年间增加了五倍, 从两千三百家增加到了一万四千家;还有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大量减少的美容外科手术, 如今每年要做数百万个。二十一世纪以来, 在法国每年甚至增加十二万个, 在美国增加近百万个。2000年仅吸脂一项就是1990年的十倍。”[3]“美容第一次变成了既多样化又普遍化的实践活动”[4]。国内学者潘知常也认为:“人类的文化、审美已经被技术武装到了牙齿。一个广告女模特儿在广告上洋洋得意地说:‘美是秘密吗?我不觉得。’确实, 美已经不是秘密, 而成为一道道工序:纹眉、纹眼线、睫毛加长、高分子合成双眼皮、无痛拉皮去皱、无疤痕去眼袋、激光祛斑、电子漂白、人工酒窝、软组织注射隆胸、超声乳化抽脂减肥, 等等。”他又说:“古代诗歌中歌颂什么的都有, 但是就是没有歌颂睫毛的, 这说明在古代还不存在睫毛的美化。然而在当代却由于技术的介入而发现了这一细微的美, 到处可见的睫毛夹、睫毛膏、假睫毛就是这一发现的例证。指甲的美也如此。修正涂磨指甲的审美时尚应该说是自古有之, 但是, 没有技术的极大普及, 20世纪指甲美的时尚就不会得到迅速发展。”[5]技术的进步在为身体美化的同时也为人们留住青春的容颜提供了可能, 比如说, 面部拉皮等手术, 就是要人为地通过生拉硬拽来使紧绷的皮肤驻足, 重返年轻时代;而纹眉、纹眼线、纹唇线等等则把青春的状态雕刻进了身体, 形成永不磨灭的青春痕迹。通过以上种种的美容整形方法对时间的线性发展进行阻隔, 从而使时间被浓缩在某一个人为设定的特殊基点上。在这个基点上, 时间从时间隧道里脱轨而出, 失去了既有的、规则的向度, 不再使人容颜衰老、姿色尽褪。可以说, 当前社会实现“青春梦”的一个特定的方式, 就是技术化的青春身体形象再造。

二、“身体青春化”的跨阶层、跨年龄性

在种种科学技术的作用下, 人很快就会陷入到时间的迷宫之中, 彻底改变自我生物钟的时间感。通过各种美容整形术来对时间已经留下的痕迹进行抹煞, 对时间将要留下的划痕进行预先的理想构造, 使岁月的刻画难以再作用于人的体貌。人们迷醉于潜意识中对青春梦与拒绝衰老的种种幻觉, 在弥漫着青春气息的文化氛围中, 制造出超越时间的青春神话。现在由于挽留了历史, 创造了未来而具有了神性, 现在的青春状态蕴含着种种个体青春期的可能性, 人们只需要把握住“此刻”, 就可以不受时间的牵绊, 以青春的身体形象在过去、现在和未来游历于青春乌托邦的王国。这破坏了时间的整体感, 拒绝了时间对人身体状态的改变, 使青春成为现在唯一的时间标准、也成为唯一的审美标准。现在成为了唯一存在的时间, 过去成为了可以戏拟的参照, 可以忽略的存在。美容或者整形的最终结果使得现在的现实和现在的历史直接性获得一种光彩美丽的海市蜃楼的魅力和距离。年轻时富有弹性的肌肤和轻盈的躯体在美容师和美容器械的作用下得以再现和延续, 通过延长自身的生理年龄, 来调试自己的心理年龄, 从而改变社会处境。对人们来说, 对容貌的焦虑和痛苦往往产生于对时间造就的形象的审视, 当在身体工业的加工下把一切挽留在现在的理想状态时, 人就无法再抽身反观时间的流逝, 也不太可能重返改变前的状态, 或者改变已经规划好的未来, 从而也就不会再产生对时光飞逝的种种恐惧和对人生易逝的伤感、青春不再的焦虑。

虽然, 美容业的普及与后工业时代文化工业的不断扩展, 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消除社会阶层之间的地位差异和文化上的年龄差别。但是, 它在社会审美风尚上, 却表现出了跨阶层、跨年龄的大众化趋向。

首先, 就跨阶层趋同来说。法国学者乔治·维加莱洛在论及西方社会在19世纪末大百货商店对女性审美重构所起的作用时说:“大百货商店, 特别是‘廉价’百货商场‘在第三产业的打工者中间传播市民文化, 并把他们引向中产阶级的彼岸’”[6]。这句话对于我们分析“身体青春化”追求对社会各阶层审美风尚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中国社会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大型超市、广场、电影院、歌舞厅等都市化的消费、娱乐空间, 正是这些公共空间成为中国第一批大量涌入城市、感受城市生活、体验城市情调的打工者的重要课堂, 正是这些渴望城市、想像城市人一样生活的人把流行与时尚的概念传播到中间地带, 甚至偏远的山村角落。在这种先于经济、政治体制的中产阶级化审美情调在文化生活中蔓延的同时, 随之播撒的也有对“身体审美”的观念与风尚, 我们看到“美容方法向迄今为止尚未为人所知的阶层扩展。大众化使人的外表发生了巨大变化, 令显而易见的社会差距变得模糊:‘要找出一个从前那样的平民女子越来越难’。”[7]通过护肤、美容、美体追求, 身体的青春化成为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追求, 使社会大众在身体审美上表现出大众化或趋同性。

其次, “身体的青春化”也使得不同年龄的人群向这一审美风尚靠拢。只要我们稍作留意, 就可以看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的打扮都在向成熟而性感的青春身体审美靠拢。一方面, 就未成年人的服饰与化妆来看, 如今几乎接近成年人或准成年人, 甚至少年、童年也在分享着化妆品、外科整形手术、自我装扮和美容所带来的“青春魅力”。这使得十几岁的青少年提前进入准成人世界的消费领域。另一方面, 就中老年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情调来说, 他们对“青春的眷恋”、对生命激情与青春身体的渴望, 体现在“抗衰老革命”的行为中。“今天‘五十到七十岁’的人生活得‘几乎和他们的下一代一样’:各种各样的活动, 如驾车、度假、自我保养;寿命延长必然突出的平等感觉、卫生功效的扩大、生物学的更新。关于这些变化中的一种‘抗衰老’文化繁荣起来:‘今天五十岁左右的妇女’是‘如此富于变化’, 或者简单地说, ‘美丽不分年龄’已经确实无疑了。”[8]带着各种再生激素的补偿、化妆品的疗效、流行歌的节奏、交谊舞的旋律, 使老一代的人们似乎看到了青春到来的梦想。

因此, 在当代, 青春化的身体几乎成为全民关注的对象。每一个阶层、每一个年龄阶段的人都对它投入了关注与渴望拥有的目光。

三、“青春形象”:视觉文化时代的欲望修辞

法国情景主义者居伊·德波认为, 在现当代社会中“最发达的商品形式是形象而非具体的物质产品”, “在二十世纪的后50年中, 形象将要取代铁路和汽车的地位, 成为美国经济的驱动力量”[9]。身处当下的中国文化环境中, 我们不得不感叹居伊·德波深邃的洞察力, 因为我们也已经处在一个被各种形象包围的世界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各种大众传媒技术的推广, 特别是计算机的运用, 图像日益成为我们阅读的主要文化文本, 在一定意义上, 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视觉文化的时代”, 其突出的表现是各种各样的图片、影像充斥着人们的生活, “电影、电视、广告、摄影、形象设计、体育运动的视觉表演、印刷物的插图化等等, 图像压倒了文字, 成为一种文化的‘主因’, 图像崇拜和狂欢成为新一代的文化范式。”[10]而且, 人们也越来越习惯于依赖各种各样的视觉符号来认识、了解现实并根据这些经验来规范、指导自己的生活。在充斥于各种媒介的众多图像中, “青春身体”的图像与具有“青春意蕴”的画面比比皆是, 如各类影视作品里的俊男靓女, 杂志画报上美艳绝伦的明星面孔, 大型商厦、超市展示的巨幅广告画中青春靓丽的美女帅哥……, 那青春的脸庞、青春的体态、青春的笑容、青春的服饰尽情地展示着青春的魅力, 那优美的体型、光洁紧致的肌肤, 充沛的活力与激情, 处处透射着因青春而美丽的自信。可以说,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痴迷于青春、健康、和肉体之美的时代。电视、电影、占主导地位的可视媒体制造出大量坚持不懈地昭告人们要铭记在心, 优雅自然的身体和魅力四射的面庞上露出的带酒窝的微笑是开启幸福, 甚至是开启幸福实质的钥匙。”[11]

当代大众传媒制造着一个个“青春形象”, 并使对“青春形象的追求”成为大众的一种普世化的审美追求。首先体现为对理想身体模式——青春身体的塑造, 传媒强制性的规定“身体美的视觉标准, 比如女性的苗条、三维比、皮肤的精致;或男性的健壮、活力和力量。……这种模式是通过各种媒介来展示的:通过模特儿、演艺明星、体育明星、主持人、青春偶像等种种视觉形象来确立或形成普遍规范的;通过诸如选美、健美比赛、体育运动、广告形象、演艺节目、画册画报、偶像形象等媒介方式塑造的。”[12]电影在这一理想身体模式推广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以梦工厂著称的电影业制造了一批批的“青春形象”, 并将这种“青春形象”的审美风尚普及成一种“大众化的美丽”。同时, 电影还提高现有的美的标准。它“调动身体、光线、银幕、观众超越时空的感觉。电影用虚幻为真实服务, 把虚幻的影子想象成为‘美丽的使者’”[13]。此外, 每天反复播放或刊登在各种媒体之中的大量广告几乎也都采用年轻的演员, 并配以展现青春活力的画面, 制造出一组组“青春”的意象。有的广告宣传其产品有“永葆青春”的功效, 有的广告反复地向观众暗示着产品所具有的“青春”意蕴, 诉说着商品本身所代表的一种“青春化”的生活方式。也正如陶东风教授所说:“在消费社会中, 广告信息是使我们整个文化迷恋身体的主要教唆者。在这里各种模特儿以及影视明星常常充当了‘形象大使’、‘形象楷模’的角色。她们的身体成为使大众既自卑又羡慕的‘理想身体’。电影、电视、各种各样的广告图片是消费文化中标准的身体图像的生产者和供应者, 许多青年男女就是用这种标准来监管、打造自己的身体。”[14]这一切的影像制作模式最终就是将它所制造出的美丽产品——“青春的形象”, 传播给世界的每一方土地, 从而孕育出“青春形象”这一大众化的美丽。

我们知道, “修辞学就是运用语言来说服或影响他人的一门艺术, 它通过或隐或显的策略和方式使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或认同某种价值观念。在这一过程中, 受众不但接受了这种修辞方式, 而且也在暗中改变了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 学会了用修辞策略同样的方式来看待自己的生活。”[15]从这个意义上说, 当代大众传媒中的“青春形象”及其“青春”的符号化展现, 就是一种关于“青春”的欲望修辞。各类媒体上“青春身体”与“青春形象”的展演, 如青春偶像剧中的俊男靓女, 时尚杂志中的美人照、各种选美大赛中的美人体态, 各种美容整形宣传广告中的图片, 无不在讲述着青春=美丽=自信=幸福的当代神话, 它在释放当代人对“青春身体”、“青春形象”的欲望的同时, 也再一次激活和加深了人们对青春身体、青春形象的狂热迷恋, 并对青春=幸福的神话深信不疑。

四、结语

“青春化的身体”及各种媒介中的“青春形象”之所以成为一种突出的文化景观, 就在于在当代文化中, 青春、年轻被赋予了肯定性的价值而不断地在宣传中得到大众的认同, 而衰老、死亡又被赋予了否定性的价值, 并在大众文化的商品消费中被歧视为低贱与卑微。正如费瑟斯通所言, “身体的‘自然’衰老与伴随衰老的种种征兆被人们理解为道德涣散的证明。皱纹、松垮的肉体、中年发福的迹象、秃顶等随衰老而出现的问题理应得到遏制——个体自身要进行积极的身体维护和保养, 可借助化妆品、美容、健身和各种消闲方式收到成效。”[16]于是, 抗拒衰老、保持青春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中就被赋予类宗教式的道德命令。当代人渴望重新回到青春的状态, 抹去岁月对容颜的雕刻和时间对心灵的侵蚀, 带着渴望青春的梦想在过去、现在、未来中穿梭。从生命美学的角度来看, “青春的身体”意味着生命的活力与激情、性的吸引力与渴求、无限的希望与未来。“青春”, 作为一种特定的审美状态, 充溢着生命的气息, 它所依据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对当下现实的否定与批判的基础之上的。

注释

1[1][英]玛丽.道格拉斯.自然的象征 (Natural Symbols) [M].New York:Pantheon, 1982.95页

2[2][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 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139页

3[3][4][6][7][8][13][法]乔治.维加莱洛.人体美丽史[M].关虹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7.226页, 226页, 184页, 227页, 226页, 206页

4[5]潘知常, 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121页

5[9][英]史蒂文.康纳.后现代主义文化[M].严忠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72页

6[10][16]金元浦.消费美丽:时代的文化症候[J].粤海风, 2005 (04) :59页, 59页

7[11][12]汪民安, 陈勇国.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331页, 332页

8[14]陶东风.镜城突围:消费时代的视觉文化与身体焦虑[J].美苑, 2004 (05) :3页

篇9:那些被青春辜负的青春

坏孩子的心,总是温软而又故作坚硬的。我和那些行事鲁莽,身居角落,成绩倒数的男生一样,可以勇敢地站起来指出:老师,黑板上的字写错啦!却从不会用嘲弄的口吻对有残疾的同学说:哎,你的腿怎么了?同样,我们可以将最硬的拳头放到纨绔子弟的鼻梁上检验牛顿的力学定律,也不会用柔软的巴掌来问候单亲家庭的孩子。

初中三年,大大小小的考试经历了无数次,我不曾受过一次表扬。但每次学校的募捐活动,我总是第一个带头站上了讲台。我捐的钱不是最多的,但我是最踊跃的。我就这么善良而张扬地度过了我的少年时光。无可非议,在中考的万人独木桥上,我被席卷得丢盔弃甲。我断定自己不是一块读书的料,就算耗上一辈子的光阴去努力,去饱读诗书,还是无法实现我那遥远的作家梦。

于是,我开始放纵自己,抽烟,喝酒,打架,无所畏惧。哀叹,悲悯和怒斥都无法更改我心中昼夜撕咬的自卑,我总是故作一副不屑一顾的神态。因为,只有这样的孤傲和冷漠,才能保全一个少年灵魂深处的自尊。

心力交瘁的我被再次捆送到了学校。他们举家外借,为我筹来学费。我站在长长的队伍旁,看我的母亲顶着烈日,在一片熙攘的人群中,将那叠旁听费塞了过去。要出发去学校的前一小时,她坐在家中将那笔借来的费用,翻来覆去地数了许多遍。从始至终,她的动作都是那么坚定而又狼狈。

我努力了很长一段时日,终于再次决定放弃。两年多的课程我都丢弃了,今日要拾拣起来,跟上众人匆匆的脚步,谈何容易?生活不是电影,不可能发生奇迹。

后来,在一次隔壁班的恶作剧中,我认识了一位中年语文教师。我以为,在清冷的办公室里,他定然要如其他老师一般,大肆地数落我的劣迹和无知,但遗憾的是,他并没有那样做。而是极为洒脱地将我的犯罪工具丢弃在垃圾篓里,然后给我讲他中学时当坏学生的光辉历史。于是,几个时辰后,他的传奇经历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们成了好兄弟。

我将人生里第一篇文章修改了无数次,最终忐忑不安地交到了他的手里。半个月后,正当我绝望之时,竟收到了他用红笔签改的手稿,以及报社邮来的样报。

看着那块齐整的铅字,我的泪水忽然奔涌而出。之后的路,如众人所想一般。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文科,并走上了文学创作这条艰辛的道路。

直到今日,仍有很多迷茫的学生读者来问我,当年,你的学习成绩是不是出类拔萃?我笑笑,坦然地告诉他们,不是,我只是一个虚度光阴的坏孩子。可正是这样不可重来的历史,才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无法预测的命运之途上,总有些青春要辜负,而那些被辜负过的梦想,只要努力,都一定会来得及再次背上人生的行囊。

上一篇:成功人士必备的十商下一篇: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