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实际测量

2024-04-14

小学数学实际测量(精选10篇)

篇1:小学数学实际测量

北京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实际测量》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实践活动中实际测量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

尺是度量长度的工具。无论直尺还是卷尺都很难直接度量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一般把较远的距离分成若干段,用尺量出各段的实际长度,相加得到两地间的距离。为此,先要通过两点测定一条直线,然后沿着这条直线测量长度。实践活动《实际测量》着重引导学生测定这样的一条直线。教材呈现了三名学生在A、B两点间测定直线的情境,两名男孩各把一根标杆竖直插在A点和B点,一名女孩在A、B之间的C点和D点依次插标杆。只要四根竖直的标杆插的地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A、B之间的.距离就可以分成AC、CD、DB三段度量,戴帽的男孩正在观察并指挥调整,利用四根标杆在A、B之间测定一条直线。教材引导学生看懂情境图,体会图中的三人分别在做什么,尤其是戴帽子的男孩是怎样判断四根标杆在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然后用这样的方法在操场上开展类似的实践活动。

这次实践活动里还有步测和目测。步测要知道步长,步长一般不采用量一步有多长的方法获得,而通过路程步数=平均步长算得。教材指导学生选一段距离走三次,通过填表计算平均步长,这一段距离不能过短,也不必过长,一般20米左右就可以了。由于步测是按平时走路的步子测量某些长度,所以要用自然均匀的步子在这段距离上走三次,以平均每次走的步数求得的平均步长比较接近常态。目测只能估计两点间的距离,往往与实际距离有较大的误差。教材只是介绍练习目测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尝试着进行一些目测。

篇2:小学数学实际测量

50000平方=()公顷

65公顷=()平方米

300公顷=()平方千米

7000000平方米=()公顷

3公顷=()平方米80000平方米=()公顷

4平方千米=()公顷4000公顷=()平方千米

二、填空

(1)颐和园的面积是2.9平方千米,约合()公顷。

(2)北京的故宫面积是0.72平方千米,合()公顷。

(3)天坛的面积是273公顷,约合()平方千米。

三、填表:

市名面积(平方千米)面积(公顷)

北京市16800

上海市6200

天津市11300

四、试一试

80000平方米=()公顷

3.2公顷=()平方米

190公顷=()平方千米

篇3:小学数学实际测量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我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一、认真读题

“认真读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 学生只有在读懂题目意思的基础上再列式计算, 才有可能正确解题。在苏教版的教材中, “解决实际问题”通常以“情境图”的形式呈现, 总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为背景, 信息表达形式非常生动活泼。我就常要求学生看图叙述题意, 特别是要把条件和问题表达清楚。

例1 一年级 (下) 中的一条题目:图上显示小猴已经采了23个桃, 树上还剩5个桃, 问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先让学生说出条件和问题, 引导他们这样想:“还剩的”是部分, “采了的”是部分, “树上原来的”就是两部分合起来的“全部”, 因此用加法计算。

二、圈圈信息

学生经常在遇到稍微复杂一些的题目时就不知所措, 列错算式, 我就要求学生在读懂图意的基础上, 再从题目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 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 通过圈一圈、画一画关键词, 加深对题目的认识和理解, 正确列式解题。

例2 三年级 (上) 有一题:图中呈现一个盒子, 盒中有6个杯子, 还写着:每个茶杯4元, 问买3盒茶杯一共要多少元?这个题目有两个条件, 4元和3盒, 可能一不小心列成4×3=12 (元) , 但通过仔细读题, 会发现求3盒茶杯多少钱, 而不是3个茶杯多少钱。从图中看出每盒有6个杯子, 3盒就有3×6=18 (个) , 18×4=72 (元) 。如果在读题的时候将关键词3 (盒) 、每 (个) 用笔圈出来, 就很容易做对题目, 这样也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的思考习惯。

对较难理解的句子, 可以拆分句子, 通过仔细琢磨, 逐个理解构成句子的各个部分和关键词从而把握整个句意, 或者换一种说法,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这个语句, 也便于把握理解。

例如:一捆电线长1000米, 第一次用去350米, 第二次用去450米。现在比原来短多少米?现在为什么会比原来短呢?原来是用去了。换句话说, “用去的米数”就是“现在比原来短的米数”。

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更多时候是以一种散乱的数据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需要我们根据问题的要求对信息灵活地筛选、整理。教学时, 可以有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通过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素材”和解题要求, 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处理信息, 寻求答案。

三、画图解题

有些题目, 思维性比较强, 如果在解题时盲目试算或猜测解题方法是很容易做错的, 我经常鼓励学生用画草图或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分析、理解, 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例3 二年级 (下) 中有一题:男孩割草28千克, 女孩割草比他少8千克, 两人一共割草多少千克?像这样的题目, 如果用线段图一画, 就能很轻松地解决了。

例4 一年级 (上) 的两条思维训练题: (1) 小朋友排队做操, 小红的前面有4人, 小红的后面有8人, 小红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人? (2) 小朋友排队做操, 小红从前往后数是第4个, 从后往前数她是第8个, 小红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人?这是两条不同的题目, 学生往往把第2题也做成第1题, 但如果用一些简单的符号 (比如圆圈) 代表这些小朋友, 在纸上一画, 答案就迎刃而解了。

四、检验反思

很多学生检查、验算的意识不强。计算出结果后, 就认为已经完成解答了。所以我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将计算结果放到题目中去检验, 看结果是否符合题意和生活情境。

例5 二年级 (下) 中有一题:红花有20朵, 是黄花的5倍, 问黄花有多少朵?这样的题目, 计算出结果后, 通过验算是很容易看出结果的对与错的, 如果经常要求学生学会检验, 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逐步提高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 使学生在丰富的呈现形式和实际活动中逐步丰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篇4:小学数学课堂还原生活实际探索

关键词:数学;还原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177-01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还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教师要将数学问题尽量还原于学生生活实际,还原于学生在生活中所获取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现象。同时引导学生将丰富的生活背景中发掘数学现象,引导学生尽可能把生活中的数学上升为科学,再用科学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一、创设情境还原于生活

创设情境是任何一门学科教学中常用的基本策略,而数学教学中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模式。根据这个模式,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进行情境创设,提供给学生具有开放性、生活性、现实性的信息,从而让学生根据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二、数学问题还原于生活

数学学习是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让学生接触社会,贴近生活,给学生生活化的练习,才能更好地使他们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运用。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形成学以致用、学为所用的思想,真正体会到学习“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逐步提高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解决问题还原于生活

在生活中,我们每天都有对不同的生活场景中运用到数学知识,并在运用中不断总结认识数学知识,通过数学知识的不断学习和生活运用,让学生不断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比如说生活中的行走,上下楼和拐弯等等,开车,走路的位置变化。这些统统都在数学教学中有所叙述。所以,正确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数学的思维去分析、去理解、去解决生活问题, 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学习其实是一件非常简单有趣的事情,从而促进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如在复习平面几何的面积时,根据农村学生的现实特点,我选用学生熟悉或经历的农作物种植为数学素材,首先是选取一个农作物种植区,由不同的土地地块进行计算,这些不同的地块形状各异,都是由不同的几何图形所组成。教师给出相关的数据,农作物的行距、株距等,地块的面积大小等,要求全班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计算。就是在这样的计算过程中, 学生即学习到了知识,同时也对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决,每当家里面需要进行种植的时候,学生即可自己计算出相关需要的种植数据,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更可喜的是他们体验到学数学和用数学的乐趣,这对形成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至关重要。

四、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

这一点就是要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并加以进行解决。根据客观现实形成基本的数学概念、法则、定理的转变,对数学中和生活中作出教学意义的对话与沟通。这具体包括以下两方面: 其一,数学知识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就是引导学生对现实的客观事物数学化,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已获得生命意义的经验和生命成长连接起来。在实际教学中,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概念、数学命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数学知识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中,使生活中的经验得以提升成为“数学”。 其二,生活问题数学化。即引导学生数学地观察、思考实际问题,并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关键是强调教学的应用,让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而获取新知识,感受数学的价值和作用。

总之,在新的数学教学理念指导下,着力探索数学问题还原于生活的探索,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不断挖掘利用实际生活的强大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5:小学数学除法的实际应用试题

一、在下列各式合适的地方添上运算符号或小括号,使各式成立。

(1)123=1(2)1234=1

(3)12345=1(4)123456=1

二、解决问题

1.甲、乙、丙三数之和是200,已知甲为乙的3倍,丙为乙的6倍,求三数各是多少?

两数相除,商3余10,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的和是183,求被除数和除数。

3.电脑课上,同学们在练习打字,小明从10:30分到10:55分共打字950个,小明平均每分钟打多少个字?

4.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二天看的与第一天看的页数一样多,第三天看的`页数是第二天的2倍。三天正好看完这本140页的书。小明第一天看了多少页?

篇6:加强实际操作与小学数学教学

(一)实际操作是儿童智力活动的源泉

前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在论智力形成的几个基本阶段时说,“只有物质的(或物质化的)活动形式才是完备的智力活动的源泉。”这就是说,儿童的智力活动是在对物体(或物体的代替物,如模型、标本等)的动作中形成的。其他心理学家如瑞士皮亚杰的研究也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是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儿童的理解来自他们作用于物体的活动。小学数学的学习是一项重要智力活动,也不例外。特别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这在教学实践中的例子很多。例如,一年级教学元、角、分的认识,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长期以来是个难点。由于加强了实际操作,学生对元、角、分的进率就很清楚。中年级教学周长和面积时往往容易混淆,加强实际操作以后,学生对两个概念获得明确的表象,弄清两者的区别,计算错误也大大减少。高年级教学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时,概念多术语也多,学生容易弄混。有些教师使用奎逊耐木条或计数板,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大大减少学习的难度,弄清概念的正确含义和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因此,无论从理论上或从实践上看,加强实际操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加强实际操作是现代的数学教学和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要区别之一。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只有加强实际操作,才能体现智力活动源泉这一基本思想。

(二)加强实际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早期儿童是在动作中思考的,而且只能在动作中思考,不能在动作之外思考。所以早期儿童的思维是直观动作思维,也称作“用手思维”。到了学前期儿童进入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到了小学、中学以至成人逐步进入抽象逻辑思维阶段,仍有很多学习需要借助实际操作。正如心理学家所说,这种“用手思维”的形式并不会随着更高级的思维形式(即逻辑思维)的发展而消失。赞科夫也说过,有实际对象的活动(即指实际操作),不仅具有运动的技能和技巧本身的特点,其中也以一定方式反映出感觉、空间观念和思维活动。教学实践也表明,在实际操作中,学生要观察、分析、比较所操作的对象的相同点、不同点,然后进行抽象、概括。例如,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学生通过摆小棒或圆片,逐步总结出凑十加的方法。又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摆小正方形,很多学生就概括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见学生操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发展思维的过程。由于实际操作是在现代教学论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规律性知识,因此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加强实际操作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里有两层意思。首先,加强实际操作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这是现代教学论十分强调的一个方面。例如赞可夫在进行小学教学新体系的研究时,把发展实际操作能力作为培养三种重要能力之一(另外两种是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欧美等国家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强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在小学数学中加强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摆、拼、剪、制作、测量、画图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五育的全面发展。其次,加强实际操作可以促进大脑两半球的协调发展。这一点与前一点有密切的联系。操作能力弱也反映了大脑两半球协调发展不够。最近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大脑的左右两半球各有不同的功能占优势。左脑以语言、理解、科学、计算和逻辑思维等活动占优势,而右脑以形象的感知、记忆、时间概念、空间定位、音乐、想象和情绪等活动占优势。大脑的功能具有整体性,只有左右两半球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人的智力发展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如果某方面功能长期受到抑制就会衰退。例如,如果过多发展记忆,则思维判断能力就受到抑制。如果在儿童少年期只注意语言、抽象思维活动,长期下去就会使左脑负担过重,而右脑的功能得不到发展。使用直观的教学材料,由于其具有形象的特点,再加上儿童实际动手操作,就会促使左右两半球的协调发展,从而也促进智力的更好发展。

二 国内外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实际操作的情况

(一)重视小学数学教学材料的研究和推广。为了加强实际操作,很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小学数学教学材料的研究和推广。例如,美国一般学校的教室里都放置大量的教具和学具。现在提倡有条件的学校建立专门的数学实验室,准备各种各样的教学材料,以便于学习和研究数学时使用。此外在实验室中还提供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情境。一般每个城市都设有教学手段中心或教学资料中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各种教学材料;还准备各种工具和原材料,以便于教师自制。日本早在60年代就规定了小学需要装备的数学教具达60种,其中包括教具、仪器、模型和教学挂图等。近些年也注意生产和使用操作性的材料。如特为一年级学生准备一盒操作用具,内有方木块、数字卡片、计算卡片、小棒、钉子板、几何图形、钟表模型、塑料钱币等。近年来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重视实际操作。1978年亚太地区曾召开会议,研究推广使用低价的教学材料,其中包括各科的。1984年又专门召开了亚太地区发展小学数学教学材料研讨会,选定了9个重点课题可以使用的教学材料28种,以后又补充19种。其中很多是用于学生操作的。还提出了鼓励使用教学材料的建议20条。

我国近年来也开始重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操作。有的地区或单位专门制作了学具袋或学具卡片,供学生操作用。有的出版单位还出版了如何加强操作教学的书籍供教学参考。各地教研部门也加强对操作教学的宣传和指导,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提倡取自周围环境的或低价的物品作为教具、学具。例如,美国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在对数学实验室应制备的教学材料的目录中,就列有石子、豆子、木片、扣子、自制1米长的棍子等,供数数或计量长度时用。日本一位数学教师曾介绍用家用的小厨柜(上面有几排抽屉)来教学乘法的认识和运算定律。亚太地区发展小学数学教学材料研讨会更是针对本地区发展中国家的特点,提倡选取周围环境的低价的物品作教学材料。

(三)注意研制一种学具多种用途。例如,在国外广泛使用的奎逊耐木条,是分别由长1至10厘米、宽高各1厘米的木条制成的,依次分别涂上白、红、浅绿、紫、黄、深绿、黑、蓝、棕、橙等颜色。这种学生操作用具可用来认识自然数、计算加、减、乘、除、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认识分数等。目前国内一些学校也开始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还有一种广泛用于几何初步知识教学的学具――几何板(也称钉子板),上面钉有5×5或6×6个无头钉,可以用橡皮筋在上面围学过的图形,用来认识几何图形、计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在日本,有专门为学生制作的20以内加法练习转盘,乘法练习转盘,便于学生熟练加法表和乘法表。在菲律宾,教师即使制作一个式题卡片,也注意使其有多种用途。方法是在式题卡片上加一个可移动的纸套。例如:

(四)注意结合操作发展思维。无论在国外或国内都十分注意通过某种学具的操作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例如,在钉子板上围成像下页左面的正方形,让学生把它分成两个完全相同的图形,想想有几种分法。又例如,我国传统的玩具七巧板,过去常常只用来照一些现成的图案来摆。现在国内教师则研究出让学生摆某一种图形,如梯形,看有多少种不同的摆法,这样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日本,还注意利用学具的操作发现解问题的方法,既发展学生思维,又培养解问题的能力。例如,用4根牙签摆一个小正方形,如果要摆10×10个小正方形(如右下图),需要多少根牙签?学生要通过实际操作,寻找解题规律,列出算式,并找出解法公式。还可以找出不同的解法,比较哪种简便。

(五)注意操作的趣味性。加强操作本身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注意操作的教学材料的有趣性、游戏性。例如,德国制成一种计算盒子。上面分别写着得数1―12的卡片,另外有12道式题,每题的题号1―12分别写在正方形硬纸板上,大小与盒子里写着得数的正方形相同。学生每做一题,就把题号与得数对应地放在一起。全部做完后,把题号翻过来,如果都放得对,将组成一个规则的图案,学生会感到很有趣。在国外广泛流行着各种数学游戏。例如,美国有一种游戏叫做“加法连成线”。先做1―10的点子卡片各两张,然后做20以内的数目表若干张(如右图),每张上的数目要有些变化。一个学生翻出两张点子卡片,算出它们的和,如果数目表上有这个数就用圆片把这个数盖住。第二个学生也照这样做。这样轮流做下去。最后看谁先把某一直行或斜行的3个数盖住为胜。(点子卡片还可以改做数字卡片,另外也可以把数目表中的数改成每两个数的积,来做乘法练习。)

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实际操作应注意的问题

加强实际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上的一个重大改革。要改得好,需要解决好操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克服思想中的障碍,大胆实践

克服思想中的障碍有两个方面:一是从理论上提高对实际操作的重要性的认识,这一点在前面已经分析过。还有一方面是要解决实际操作中的具体的思想问题。例如,有些教师认为,一个班学生多,怕摆弄学具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实践表明,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操作,并不费很多时间。开始学生操作,手不灵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形成习惯和技巧,只要组织得好,边操作、边思考、边讲述,并不多费时间。也有的教师认为制备操作的材料需要花钱,缺少经费。实践也证明,就地取材,废物利用,如用工厂的下脚料,农村用石子、小棍等,可以做到不花钱或少花钱,同样收到操作的效果。总之,关键是克服思想的障碍,大胆实践,就会想出很多解决的办法,尝到实际操作的甜头。

(二)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操作

操作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进行的。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和学生的基础有计划地安排操作活动。一般教学新的概念、法则,学生缺乏感性经验或难于理解的,宜于从操作开始。遇到学生较为熟悉的或者能从已学的知识中推导出来的新知识,就不一定也从操作开始。例如,开始教20以内进位加法,为了使学理解和掌握凑十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用小棒或圆片进行操作。教到6加几、5加几时,学生已经有了基础,也可不再进行操作。学生独立操作的程度也要随着内容和学生的程度而定。例如,在低年级或教学不熟悉的内容,往往先由教师做出示范,说明如何操作,再让学生独立操作;在较高年级,如计算长方形面积,教师可只说明操作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让学生自己操作,教师加以巡视,以了解学生操作的情况。无论怎样进行操作,教师在课前都要做好细致的准备和周密的设计,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把操作、思维和言语表达紧密结合起来

篇7: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实际应用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价值判断,它存在于各类教学活动中,是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是指学校在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中,依据新教育的要求和目标对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检验和评价。“评价”包括:对教师素质和主导作用作出全面评价;对学生素质和主体作用作出全面评价;对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评价。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无止境的科学,其“评价”没有绝对的尺度,我们探索的是以“以人为本”为理念、新教育理论和现代评价理论为指导的较为切近现实的阶段性的标准,立足于过程,注重每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将带来教师教育观念的影响和更新以及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创新品质的培养。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而数学课堂教学是在多元空间和连续时间内进行,因此评价的主体和方式必然也是多元化和多样的评价化的。然而,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评价观念根深蒂固,忽视人文关注,把教育现象的价值判断引导到终结性结果上,强调内容与标准统一,被评价对象标准无差异之分,缺乏“不同的学生可以

有不同的数学发展”的教学思想的体现;方法单一,强调评价方法都以终结性试题评价为主,且评价结果呈现仍多沿用百分制评定,缺乏数学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主体单一,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单一主体评价,缺少多元的综合评价;过程单一,强调数学知识技能与技巧的学习水平测评,缺乏数学情感与价值观的测评;“为评价而评价”,忽视数学教学评价的有效性。长此以往,教师教无灵性,学生学无自主与创造,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格格不入,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因此,构建评价内容与标准的个性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过程的情感化的激励性评价机制,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刻不容缓,实施新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方式迫在眉睫。

激励性评价是一种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动机,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的价值判断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灵活地运用激励性评价,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潜能,有效地促进他们主动、健康地发展。激励性评价同样承认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发展的差异,但绝不是简单地利用差异区分等级,而是从学生的差异中发掘适合每个人的发展方法,强调学生个体自身的比较,发现进步的趋势和素质的变化,从而激励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他们的成就感,激发他们发展的动机。

每个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是不同的,在数学方面也是如此,尤其是对数学技能的掌握,由于天赋等因素的影响,差异十分明

显。因此,在评价中,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实行分层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得到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在教学中,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篇8:小学数学实际测量

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是通过学生间的围绕某一共同学习目标相互协作, 旨在更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实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合作学习应贯穿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 而自主学习、倾听与交流、相互协作是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一、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自主学习

独立学习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 它表现为“我能学好”。每个小学生都有一种个性的需求, 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 积极鼓励小学生独立学习, 并创造各种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空间。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是他们内心感受知识的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如果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根本无法解决有价值的问题, 只有时间充足, 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才会深入, 才能抓住问题的要点, 精心组织语言。

例如, 教学时, 学生4个人组合成一个小组合作学习, 分别利用学具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模型。这时学生的相互合作与自主动手需要充足的时间以操作、感知、体会、理解、运用新知。学生操作时, 教师要讲清操作规则和要求, 由于学生有个体差异, 对于部分学生只要完成一个要求就行, 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思维空间, 潜心探索、独立学习, 以便与小组成员更好地合作, 完成学习任务。

二、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与交流

只有在师生关系和谐、民主的环境中, 学生才能心平气和、心情愉快地进行倾听。倾听别人的意见是交流的前提,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点与核心。倾听时不能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 要记住别人发言的要点, 听懂别人表达的意思, 当与自己看法发生冲突时, 要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进行交流。这种情况在理清知识脉络、用多种方法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常常出现。例如, 用哪些方法可以求出一个圆形花园的周长?让学生分组讨论, 看哪组的方法最好。合作交流时, 学生对各种不同的方法, 争论非常激烈, 学生各抒己见。这时, 教师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 自己得出结论, 选择合适的方法解答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倾听与交流,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 听的能力有了提高, 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交流, 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掌握新知, 明白自己不懂的道理, 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中, 学生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三、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协作

合作学习的目的之一是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和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为什么学生既要独立思考还要合作交流呢?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习惯的不同, 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倾向。课堂上不同学生对同样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和表达方式。通过鼓励学生相互协作, 既兼顾了学生的个人表现, 又让学生互帮互助、共享成功的喜悦, 最终实现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发展的目标。如果让学生按照各人的观察能力、行为习惯等思维方式自行开展学习活动, 会受各种条件的制约, 这样获得的信息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 难免会出现粗疏或片面的现象。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协作非常重要。例如, 在操场上选择60米内的一段距离, 以小组为单位, 让学生依次进行目测、步测和工具测量, 然后再比较目测和步测的结果分别与用工具测量的结果各相差多少。这一过程对学生的相互协作要求:在60米距离的两端A、B点各插一根标杆;一人在A点指挥, 另一人把标杆插入C点, 使它和B点标杆同时被A点标杆挡住, 依此类推。这时就需要第三人、第四人等一系列小组成员协作完成。由此可见, 协作是合作学习的本质, 在合作学习中, 协作目的在于学生之间互助促进、解决问题、共同进步。

篇9:联系生活实际 教好小学数学

一、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范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老师在让小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了解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小学生学习了圆的知识后,老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车轮的形状为什么是圆形的,而不是三角形,还可以引导学生设法找出盆底、锅盖等物体的圆心。这样通过广泛观察和了解,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逐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头脑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引導学生学习数学和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数学、让学生逐步建立数学思维、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加强生活实践,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不断地去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充分认识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教材中设计的许多案例都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尽量根据实际情况,有意识地模拟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场景,多设计一些生活场景中的数学问题,从而让学生在轻松和快乐中学习数学知识,达到数学的教学目标。

三、联系现实生活实际,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内化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实践,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各种条件,运用数学知识,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让所学的知识得到更好的巩固和灵活的运用。这就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创设各种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具体生活场景,从而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具体感性知识到抽象概括的渠道,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四、注重生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我们知道,现实世界是丰富数学知识的源泉,教师应该把生活实践当作学生认识发展的活的知识源头,把数学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与实际生活发生有效的互动,从而获得直观感性的知识,感觉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将生活实际问题与抽象的数学模型之间联系起来,学习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渐体会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综合实际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也要防止数学问题的绝对生活化,从而淡化了数学的科学性,因为数学不仅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还是简单的实际生活实践,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

五、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如果高度重视教学知识的生活化,相应地就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会越来越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因而数学也会变得有活力和生机。这样学生才会更加喜欢、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进而巩固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的生活化是现代教育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发掘来源于现实生活实践的内容,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模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志,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从而喜欢数学。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现实社会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篇10:小学数学实际测量

罗坡小学 罗礼兵

人类的社会实践产生了数学,并且促进了数学的发展,数学又服务于社会,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数学将成为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融为一体,课堂教学才充满活力,才能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为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保障。

一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我国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而形成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针对我们目前数学课堂教学,我认为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之处:

1.教与学脱节。教师只顾一味讲课,很少关注学生如何学;学生只知道学,为什么这样学,学生没有发言权,没有教法与学法的相互碰撞和交流。

2.数学教学公式化。如简便计算:28*25,我们现在的教学是让学生看25想到4,把28拆分成4和7,4*25*7;如有的学生把28拆分成2和14,算成2*25*14,这样做就不对;象应用题教学数量关系分析太细,太深奥,不少老师还非要让学生按“要求什么,必须知道那些条件?”这样的教学模式去思考分析不可。这样太公式化的教学,是不少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使得一些原本喜欢数学的学生也产生了厌学情绪,大大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愿望。

3.为考试而组织教学。为了对付考试,不少一线教师只注重考试内容教学,不考试的内容一带而过,甚至不教,只重结论,不重思维过程;数学课是满堂灌。

4.脱离学生周边的现实生活。一方面有的教材选材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感到陌生;另一方面教师处理教材不够灵活,教法单一,课堂教学停滞在封闭的教室里,忽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学与用脱节。

二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融合在一起的积极作用

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数学教学和实际生活融合为一体,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1、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学要以大数学的教育观为指导,打破“纯

数学课”界限,联系生活实际。一些科学知识,使数学教学与其它学科知识有机结合,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如:我在讲到圆柱体体积计算时,利用装有水的圆柱形容器,带领学生动手操作计算出了土豆的体积;讲到比的时候,介绍一些黄金比的知识及黄金比在世界著名建筑中的运用,增强建筑物的美感;也可以把近段时期新事物编成题目搬到数学课中来,如奥运知识;利息税;如何存款更合理;如何煎饼更节省时间;如何计算校园内环形跑道的周长和面积等。使学习数学与学习语文等其它学科有机结合,让枯燥的数学呈现在生活的情境中,学生不知不觉地领会、掌握、应用。这样的课堂教学,打破了“纯数学课”的框架,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减少学生接受知识的被动状态,气氛活跃,双边效果好。

2、能够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社会的向前发展,使得人们对数学的需要发生变化,对具体计算的要求降低了,而对数据的采集,归纳,分析并作出解释和判断的要求提高了,对解决问题过程中逻辑推演的要求降低了,而实际问题的模型化及应用模型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提高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如:教完“折扣”以后,出示这样一题:康悦到紫胜书屋买十万个为什么,可是他只有56元钱,按原价只能买8本,到书店门口看到这样一块广告牌:凡在本书店一次性购书满30元者9折优惠;满60元者8折优惠。请你帮康悦算一算怎么买最合适?为什么?

象这样的习题,学生必须跳出一般的思考方式,要对题中所给的数据加以分析,采集并作出判断,才能灵活,创造性的去解决问题,从而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流畅性,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怎样和实际生活融为一体。

1、创设“生活情境”、把课堂教学呈现在生活中

数学课本是人类生活知识的抽象和概括,小学数学更是贴近生活,往往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影子。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关键是创设生活情境,再现生活场面,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我们是如何把具体的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知识来思考的。

2、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如:义务教育教材第十一册利率知识的教学,先引导大家讨论,你们听说过利率的那些知识?接着从学生熟悉的教育储蓄谈起,告诉学生教育储蓄利率为5.4%,然后抽象成应用题:爸爸妈妈给超超存了2万元教育储蓄,存期为 3年,年利率为5.40%,到期一次性支取,支取时凭非义务教育的学生身份证明,可以免征储蓄存

款利息所得税。

①超超到期可以得到多少钱?

②如果是普通三年期存款,应缴纳利息税多少元?

又如:教学比例尺,学生经常看见地图,在校园里天天看见学校平面图,我们就从平面图或地图作为切入口展开教学。

课堂教学如能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着手,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适宜学生探索知识的环境,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情趣,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达到“要我学”为“我要学”的目的。

3.敢于打破传统、积极树立“生活教学”的观念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课内外的界限,把数学知识放在社会大环境中去学习,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得以沟通。

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十一册“圆的周长”的教学,我就把课堂搬到操场上,让学生们实地测量圆形花坛的周长,理论计算圆形花坛的周长,实情实景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深刻掌握圆周长的含义,计算方法,从而体会到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并对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豪情。

如:黄君言家新建了房屋,一楼客厅地面长15米,宽10米,铺设60厘米*60厘米的地砖,她爸爸叫她计算一下要买多少地砖?黄君言在班上和同学们议论的时候正好被我碰见,我马上想到这是一个很“现实”的教育资源,有很大的教育作用。回到家,我运用多媒体精心准备,第二天就把“购砖问题”搬上课堂,通过学习,原来用我们学习的面积知识,除法的知识就可以把“购砖问题”轻松解决,下课了同学们还沉浸在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之中。最后我告诉同学们在实际购买地砖的时候,应该比计算的结果多买几块,因为在泥工师傅施工中有可能被损坏等原因,会造成比计算的结果大。

上一篇:当时只道是寻常美文下一篇:相亲相爱一家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