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2024-05-10

三上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共12篇)

篇1:三上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过程。2.能力目标: 理解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3.情感目标: 在自主解决问题、改写算式等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在实际应用中的合理性。

教学重点

尝试将分步计算改写成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进行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电脑出示: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从图上能知道些什么? 指名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电脑闪动:50元钱,买香蕉用去了14元钱,桔子每千克3元)谁能替妈妈算一下,可以买几千克?

2.教师提出兔博士的问题,鼓励学生试着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然后请学生到前面板演,①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带小括号的,一种是不带小括号的,可请学生说一说,这两种列式方法,哪一种是正确的呢?为什么?②也有可能学生写不出带小括号的算式。教师要作重点指导,“这样列式能先求50-14吗?”

“想什么办法才能先求出50-14呢?看一看,谁是我们班的智慧星呢?” “要想求出可以买几千克橘子,就必须先求出什么?”

二、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

1.“李大伯家的黄瓜丰收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遇到了什么问题?(电脑出示情景图),谁来帮他解决一下?”

2.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及时总结①34+27=61 61×4=244 ②34×4=136 27×4=108 136+108=244 ③(34+27)×4=244 “ 究竟哪一种解题方法既简单又方便呢?列出两个或三个算式的同学,能不能将它改写成一个算式呢?” “要想求出李大伯一天摘的黄瓜能卖多少元,就必须先求出什么?”

三、练一练

1.引导学生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在计算。交流时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评价。2.指导学生先观察每道题中两个算式的联系,再改写成一个算式。

3.电脑出示第3题:王霞买来一本140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86页。剩下的计划6天看完,每天要看多少页?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要求“每天要看多少页?”,必须先算()。算式是:()。

4.电脑出示第4题:一把椅子的价钱是25元,一张桌子的价钱是一把椅子的3倍,买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共用多少元?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要求“买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共用多少元?”,必须先算()。

算式是:()。

四、小游戏--猜一猜

两名学生报出年龄、身高,师说出教师的年龄、身高与两名学生年龄、身高的关系,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年龄、身高。

篇2:三上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第6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3×()=18(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3×()=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

载质量2吨

载质量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4

1次

2次

8吨√ 5

0次

3次

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2)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

篇3:建立数学模型, 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模型简单的说:就是系统的某种特征的本质的数学表达式 (或是用数学术语对部分现实世界的描述) , 即用数学式子 (如函数、图形、代数方程等) 来描述 (表述、模拟) 所研究的客观对象或系统在某一方面的存在规律。在初中数学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应用题:数学学科中的问题, 有数字、长度、角、面积等问题;其他学科相关的问题, 如力学问题、行程问题、浓度问题等;与生产生活有关的问题, 如工程问题、资源调配问题、测量问题等。建立数学模型解决这些问题, 就是通过抽象、简化、假设、引进变量等处理过程等处理过程后, 将实际问题用数学方式表达, 建立起数学模型, 然后运用先进的数学方法及计算机技术进行求解, 并预测问题的结果。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具体实例介绍, 数学模型解实际应用题。

在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 发现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数学模型的应用:数与式方面的应用题;方程 (组) 、不等式 (组) 方面的应用题;函数、统计方面的应用题;几何方面的应用题。

一、数与式应用题

数与式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

例1.我国新居民身份证的编号为18位数字, 如:320322197310168636, 其中32为江苏, 03为徐州, 22为沛县, 接下来4位是出生年份, 后两位为月份, 再后两位为日期, 最后四位是编码, 则拥有上述身份证号码的人的出生的时间是 ( )

A.1973年10月16日 B.1973年1月16日

C.1931年1月6日 D.1997年3月10日

解析:《新课程标准》强调发展数感、符号感, 对有较大数字的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本例中得到充分体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不仅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过程, 也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体会数学的过程。本题应选A。

二、方程 (组) 类应用题

方程、不等式 (组) 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之间相等关系的一个重要数学模型, 它广泛应用于解决学科问题以及现实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例2.在“十一”黄金周期间小明和他父母坐船从甲地到乙地观光, 在售票大厅看到表1, 爸爸对小明说:“你能知道里程与票价之间的关系吗?”

问:小明是如何求出的吗?请和小明一起求出:

票价y (元) 与里程x (km) 的函数关系式;

解析:本题以表格形式提供部分信息, 着重考察学生运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票价y与里程x关系为y=kx+b, 当x=10时, y=26:当x=20时, y=46。

所以票价y与里程x的关系是y=2x+6

本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二元一次方程组, 解决了情景问题, 并将问题进行了深化。

三、函数类应用题

函数是初中数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当今人们在研究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时越来越多的运用函数知识建立数学模型, 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例3.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丙地, 途经乙地, 并在乙地停留7分钟, 其中从甲地匀速行驶到乙地, 用时9分钟行驶12km;从乙地匀速到丙地用时14分钟, 行程28km。

要求: (1) 画出汽车从甲地到丙地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图;

(2) 求汽车从乙地到丙地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式。

解析: (1) 根据题目可知汽车到达乙地和离开乙地的坐标点分别为 (9, 12) 和 (16, 12) , 到达丙地时的坐标点为 (30, 40) , 将坐标点连接得出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图, 如下:

(3) 从乙地到丙地有16≤t≤30, 已知汽车匀速行驶, 可设s与t的函数关系式为s=kt+b。

直线s=kt+b易经过 (16, 12) 和点 (30, 40) ,

所以s与t的函数关系式为s=2t-20。

本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 将实际问题转化成函数关系, 使得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 一目了然。

四、几何类应用题

几何类应用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 通常把实际问题进行分解、简化, 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求解, 最后得出需要的答案。

例4.为申办2010年冬奥会, 需改变哈尔滨的交通状况, 在大直街拓宽工程中, 要伐掉一棵树AB, 在地面上事先划定以B为圆心, 半径与AB等长的圆形危险区, 现在某工人站在距B点3米远的建筑物CD的顶点C处测得树顶端A的仰角为60°, 树的底部的俯角为30°。问距离B点8米的被保护物品是否在危险区内?

解析:作CE⊥AB于E

∴AE=CEtan60°=33

BE=CEtan30°=3×33=3

AB=AE+BE=436.92

∵8>6.92

∴被保护物品不在危险区内。

这类问题在近几年各地的中考题目中出现较多。首先要能准确的画出辅助几何图形, 完成从实际问题到几何模型的转化, 最终转化成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篇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一、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感受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教师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我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附近银行去参观,在课堂上让学生用自己的压岁钱模拟储蓄、提款等金融活动。这时学生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利率是什么?”“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哪种储蓄方式比较合理?”……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我只是表扬他们善于提问,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兴趣浓厚,气氛活跃,轻轻松松地学习掌握了新的知识,并找到了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养成了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后,不但自觉地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起了联系,而且还了解到了一些金融知识,从而增长了见识,提高了在实际中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数学规律

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要尽量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这就要求教学内容要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而又充满挑战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有这样一道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其中的“减100后要加上3”难以理解,我就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妈妈一共有165元钱,去商店买了一盒97元的营养品给奶奶补身体。妈妈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这时她还有多少钱?(应用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妈妈最后还有多少钱?(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生活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学生轻松总结出“多减的要加上,多加的要减去,少加的要再加,少减的要再减”的速算规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是为了应用。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我在执教“圆锥的体积”一课时,对例题进行了这样的处理: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已经知道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如何求出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我先引导学生思考:要求小麦的重量,你认为必须要知道什么?学生说出必须知道麦堆的体积。我追问:如果让你测量,你觉得可以测量什么数据来求体积呢?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圆锥的体积公式来思考,得出底面半径和直径不方便测量,可以先测量出底面周长再计算出底面半径,然后再测量出高,就能计算出体积。学生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再根据题目给出的数据进行计算,更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计算练习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理解知识的同时,感悟探究的方法,又学会了学习,促进了思维发展。

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紧密联系实际,以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学生在学习了某些知识以后,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记得我在讲“确定位置”时,讲了用“数对”这一方法确定位置之后,让学生结合实际说出自己的座位用数对该如何表示,于是学生纷纷数自己在第几行、第几列,用数对来表示位置。为了巩固数对知识,我在上课结束时告诉学生,以后这几天上课提问时,老师不叫名字,直接说表示学生位置的数对,看谁能很快地站起来。后来的课堂提问时,我真的用数对来向学生提问,学生都应对自如,看来,他们都把自己的位置用数对的形式牢牢记在了心里。过了一周,班主任老师重新调位,学生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当我再次用数对提问时,一连提问了几个学生,竟然无一出错。课后,一位学生告诉我:“这是我身边的数学,我觉得很有趣,非常喜欢,因此也觉得格外简单。”

实践表明,抽象的数学书本知识不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割裂数学与生活有机联系的课堂教学难以真正达成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应牢固树立“用教材”的理念,善于根据教学内容“链接”生活,精选素材、设计情境、激活经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交互作用”中发现数学的意义,学会数学思考,培养应用意识。

篇5:三上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呢?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生经过课堂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是这些实际问题已经经过数学处理,各种条件与问题都比较明显,然而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非如此容易,因此要多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遇到的疑惑、矛盾入手,引出新知识的实际问题或情境。

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把学生带到学校大操场的一块空地上,让学生在这块空地上设计一个面积是30平方米的花坛,可以有多种设计方案。学生对这道题积极性十分高,他们几人一组,一边测量一边设计,显得十分投入,最后竟设计出十几种图形优美、很有创意的花坛。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把教学过程看作问题解决过程,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先要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这一知识重新进行组合,有一个新的认识,然后要对分割法、平移法、面积相加减等方法进行选择,看哪些方法更适合于设计,方式得到扩展。这样,在设计过程中,既解决了沉重的基础知识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有拓宽了长方形的知识(计算简单的组合图形),更为重要的是,在设计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一次难得的实践锻炼的机会,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学生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里面的一切建设都是离不开数学应用的。让学生参与其中,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大有好处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实践活动,这个工作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要联系家长配合老师,大胆让学生参与进来。比如:让学生参与家庭管理活动。让他们回家了解家里一周的油、粮、副食、水、电、气等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搜集的数据在老师的指导下加以整理,并提出有关的问题:你家一周共需开支多少钱?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的基本开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是多少?家里每月的结余是多少?如果家里要购置一台800元左右的热水器,根据家里每月的.结余,几个月后可以买一台?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从家庭这一特殊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朴素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引导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积极的开展智力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比如针对下面的生活实例:两位老师带46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公园门票成人每张10元,儿童每张5元,公园还规定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可以实行八折优惠,让学生想一想怎样买票比较合算?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几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一般学生都能想到的,根据有46名儿童和儿童票5元这两个信息,可以得到买票所要付的钱是5×46=230元;第二种方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思考:题目告诉了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就可以实行八折优惠,如果多买4张儿童票,再打八折,所付的钱是否少一些呢?老师要求学生实际算一算:用5×50×0.8=200元。通过计算,学生发现,多买4张儿童票,看起来好像要多给钱,但由于可以享受八折优惠,最终还是只付200元,比第一种方案要少付30元,两种方案相比,学生都愿意采用第二种方案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会逐步变得深刻而灵活,既提高了学习技能,有增加了智慧和才干。

篇6:三上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况,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巩固所学知识,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旧知

1、计算练习

2/7×4/5÷1/2

5/9×6/15÷4/9

(1+1/15)×10

98÷(1/15÷2/7)

二、练习五.2

本题是求长方体的体积

1、练习五、3

本题难点是长方形的宽没有直接给出,因此需要借助题中的信息求出长方形的宽学生进行分析题意。

独立解决。

2、练习五、4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鼓励学生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练习

集体反馈

学生独立计算

学生需要借助题中的信息求出长方形的宽学生进行分析题意。

独立解决。

通过练习

巩固混算的.计算法则。

通过练习,复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通过教师的引导,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3列出算式:45-45×3/5

或:45×(1-3/5)

3、练习五、5

○1说一说本题:题意

○2说一说你调查和收集到的一些资料

○3通过计算,感到环保的重要性。

4、练习五、6

○1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2找到数量关系,等量关系

○3独立进行解答

○4集体订正

二、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8、9、10题。

集体订正

找出题目中的重难点,帮助学生分析题意,掌握分析题意的方法,找出解题方法,学习解题方法,并且利用这些方法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板书设计:

篇7:三上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2)原来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现在改为五年级第九单元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我看了一下进度表大约在5月的中下旬上完。虽然只提前了3个月,但是我发现学生掌握起来非常的差,不知与这是否有关。

本节课重点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重中之重是数量关系的分析,开始学的时候我非常重视列方程解答问题的步骤的训练,记得在第一单元,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的时候,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能够有序思考、有条理地解决问题。但这一单元从开始学的时候就感觉像拉大锯一样费劲,讲完的内容学生似乎都不明白。再加上我一贯的作风——节奏慢,我总是要到全班学生都心领神会了,我才放心地进入下一环节;导致这一部分的内容上了的时间比原来多一倍。但我不后悔。培养学生怎样听别人讲、怎样回答问题、怎样讨论,再一次成为了重要的问题。

本节内容,我自己感觉唯一做的比较好的是,对追及问题的处理,之前我先进行了学情分析,知道学生对这类问题很生疏。在课上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进行了相向、相对、追击问题的实际情况。《补充习题》上也有这类问题,课上做了一个追及问题之后,最好接着练习一个同类型的问题,这样这个新知识才会学得扎实。

篇8:三上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我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一、认真读题

“认真读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 学生只有在读懂题目意思的基础上再列式计算, 才有可能正确解题。在苏教版的教材中, “解决实际问题”通常以“情境图”的形式呈现, 总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为背景, 信息表达形式非常生动活泼。我就常要求学生看图叙述题意, 特别是要把条件和问题表达清楚。

例1 一年级 (下) 中的一条题目:图上显示小猴已经采了23个桃, 树上还剩5个桃, 问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先让学生说出条件和问题, 引导他们这样想:“还剩的”是部分, “采了的”是部分, “树上原来的”就是两部分合起来的“全部”, 因此用加法计算。

二、圈圈信息

学生经常在遇到稍微复杂一些的题目时就不知所措, 列错算式, 我就要求学生在读懂图意的基础上, 再从题目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 并对所有信息进行筛选、提取, 通过圈一圈、画一画关键词, 加深对题目的认识和理解, 正确列式解题。

例2 三年级 (上) 有一题:图中呈现一个盒子, 盒中有6个杯子, 还写着:每个茶杯4元, 问买3盒茶杯一共要多少元?这个题目有两个条件, 4元和3盒, 可能一不小心列成4×3=12 (元) , 但通过仔细读题, 会发现求3盒茶杯多少钱, 而不是3个茶杯多少钱。从图中看出每盒有6个杯子, 3盒就有3×6=18 (个) , 18×4=72 (元) 。如果在读题的时候将关键词3 (盒) 、每 (个) 用笔圈出来, 就很容易做对题目, 这样也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的思考习惯。

对较难理解的句子, 可以拆分句子, 通过仔细琢磨, 逐个理解构成句子的各个部分和关键词从而把握整个句意, 或者换一种说法,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这个语句, 也便于把握理解。

例如:一捆电线长1000米, 第一次用去350米, 第二次用去450米。现在比原来短多少米?现在为什么会比原来短呢?原来是用去了。换句话说, “用去的米数”就是“现在比原来短的米数”。

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更多时候是以一种散乱的数据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需要我们根据问题的要求对信息灵活地筛选、整理。教学时, 可以有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通过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素材”和解题要求, 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处理信息, 寻求答案。

三、画图解题

有些题目, 思维性比较强, 如果在解题时盲目试算或猜测解题方法是很容易做错的, 我经常鼓励学生用画草图或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分析、理解, 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例3 二年级 (下) 中有一题:男孩割草28千克, 女孩割草比他少8千克, 两人一共割草多少千克?像这样的题目, 如果用线段图一画, 就能很轻松地解决了。

例4 一年级 (上) 的两条思维训练题: (1) 小朋友排队做操, 小红的前面有4人, 小红的后面有8人, 小红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人? (2) 小朋友排队做操, 小红从前往后数是第4个, 从后往前数她是第8个, 小红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人?这是两条不同的题目, 学生往往把第2题也做成第1题, 但如果用一些简单的符号 (比如圆圈) 代表这些小朋友, 在纸上一画, 答案就迎刃而解了。

四、检验反思

很多学生检查、验算的意识不强。计算出结果后, 就认为已经完成解答了。所以我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将计算结果放到题目中去检验, 看结果是否符合题意和生活情境。

例5 二年级 (下) 中有一题:红花有20朵, 是黄花的5倍, 问黄花有多少朵?这样的题目, 计算出结果后, 通过验算是很容易看出结果的对与错的, 如果经常要求学生学会检验, 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逐步提高学生思维的自觉性。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 使学生在丰富的呈现形式和实际活动中逐步丰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篇9:运用数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一、创设择优方案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使用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例如三年级下册教材中“购物中的数学”“旅游中的数学”“体育中的数学”等题材,不但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有助于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旅游中的数学”后,笔者设计了去参观王安石纪念馆的数学活动,学生490人,租大客车每辆车乘坐40人租金100元,租小客车每辆乘坐25人,租金每辆75元,问怎样租车省钱?这个活动方案的结果是要得出,哪组方案最省钱老师就采纳哪组的设计方案。

第一步:请不同方法的同学板演。方案一,490÷40=12辆……10人,租金为100×(12+1)=1300元;方案二,490÷25=19辆……15人,租金为75×(19+1)=1500元;方案三,490÷40=12辆……10人,租金为100×12+75×1=1275元;方案四,490÷40=11辆……50人,50÷25=2辆,租金为100×11+75×2=1250元。还有很多同学采用列表的方法同样求到租11辆大客车,租2辆小客车省钱。

第二步:与学生共同评议这些方案,并都给予鼓励,同时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案。

第三步:由学生交流选择最欣赏的租车方案,并问为什么?同学们都说,方案四没有空座位,也就是没有多浪费钱,都选择方案四,公认方案四最省钱。

二、设计生活练习

把课堂中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质数和合数”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上有困难可以拨打咨询电话,不过得先猜出电话号码,从高位起,依次是: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1);最小的既是质数又是奇数(3);10以内最大的既是奇数又是合数(9);最小的自然数(0);10以内最大的质数(7);比最小质数与最小合数的积大1(9);最小合数(4);比两个相邻质数的积大1(7);比最小的质数小1的数(1);10以内最大的既是偶数又是合数(8);最小质数与最小合数的积(8)。笔者刚写完,就有同学回答道:“我知道,我知道,这还用猜吗?这肯定是我们数学老师的电话号码。”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课后,让学生用“质数与合数”说说自家的电话号码,让同桌猜猜,看谁猜得对又快。

三、设计开放性结论

开放性的结论特点是给出了一定的条件,但满足条件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解题时必须引导学生认识、仔细全面分析思考,才能探索出不同的答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六年级(2)班46人去“汤显祖纪念馆”游览,门口“购票须知”上写着:门票每人5元,50人以上可以享受团体8折优惠。你认为怎样购票花钱最少,最少要用多少钱?

生甲:全班中有46人,不足50人,不能享受团体8折优惠,所以要买46张票,需用5×46=230元。生乙:如果买50张,可以享受8折优惠,只有5×50×80%=200(元),比买46张少花钱30元。生丙:打8折后,买50张票的钱与不打折买40张票花的钱相等,即5×40=200元。生丁:我认为可以把买50张票中多余的4张票,以每张4元的价格卖给其他游人,这样只用200-4×4=184元。生戊:如果把多余的4张票以每张5元的价格卖给游人,所花的钱更少,只要花200-5×4=180元。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设计生活体验

数学课堂教学应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让学生从贴近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怎样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呢?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加强学生生活实践的体验,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实践,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之在脑海中印象深刻。如教“利息和利率”时,课前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附近银行去参观,并以学生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录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从银行去取本金时还会多出一些钱呢?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对于学生的这些问题,教师可适时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然后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教学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来解决问题,所以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己找到符合生活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

篇10:三上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核心提示:本节课上的是“用两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首先通过情境图,让学生根据情境图,发现题目中的条件,在我黑板演示划线段图之后,让学生在下面画图,有部分同学画的不是很美观,有些同学不会画,在我投影出示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能把图画的更好些。...

本节课上的是“用两部计算解决实际问题”,首先通过情境图,让学生根据情境图,发现题目中的条件,在我黑板演示划线段图之后,让学生在下面画图,有部分同学画的不是很美观,有些同学不会画,在我投影出示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能把图画的更好些。

篇11:三上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前些天,我一直在琢磨这节课,《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对这个知识点我很疑惑这部分的解决实际问题和后续相应知识点有什么相通?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程度如何?我要让孩子们明确的掌握什么?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具体怎么教学?

问题萦绕了我好久。

秦老师就解决问题的话题,也指出了我平时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不正确的一些做法。

陈老师则讲了关于建构主义解决实际问题的多种路子。

我思量着,怎么把他们讲的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路?

一番也许比较肤浅的思量后,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节课我定了这样三个目标:

1、学生能全面搜集信息

2、学生能找到相关联的两个量,并能提出问题(即中间问题)。

3、学生能较完整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

教学重点:正确解题,并找出中间问题。

教学难点: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

【课前趣题】

课前,我在黑板上出了老船长带7只小猫、8只小狗、5只羊出海,问老船长多少岁的题目。孩子们一看就兴高采烈的列了很多算式,广益看了题后忍不住走过来悄悄跟我说,老师,这里老船长的岁数只是他自己的岁数,我们不能根据这些没有联系的条件求出来。

我组织孩子们交流后,我又追问了一下,为什么这里不能求出老船长的岁数?

孩子们明确了,针对一个问题,只有相关联的量才能解决问题。

(绿水:这里主要让孩子们体会信息对于问题而言的关联性。)

【教学例题片段】

例题:有6袋乒乓球,每袋5个,每个2元,求6袋一共多少元?

(教材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并且第二个信息隐藏在图中。)

师:谁来说说这里的信息。注意说全了。

苏苏:有6袋乒乓球,每个2元。

融融:还有一个信息呢。每袋乒乓球5个。

师:你怎么知道的?

融融上台指。

师:我们搜集信息时不能只看文字,还要联系文字看看图。

(绿水:本节课的题目都有信息隐藏在情境图中,所以,孩子们的解题习惯需要平时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渗透,西西,渗透还包括一种习惯的养成吧!)

师:同学们先观察思考题中的信息,再独立解题,可以多种解法,最后小组交流你的解法,说说先求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活动。

(我看到很多小组都用了3种解法,、分别是

52=10(元)、106=60(元);

65=30(个)、302=60(元)

26=12(元)、125=60(元))

(绿水:在这里巡回时,我看到孩子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很轻松就列出了算式,大部分能列出第一第二种,小部分还列了第三种。所以,我把教学重点侧重了一下学生能较完整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

集体交流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派代表来发言,组员自告奋勇上台补充。孩子们劲头十足,为了防止有孩子不投入,我只说了一句话,善于聆听别人的发言,能立刻举手发表观点,是老师评价你们聪明的唯一标准。范老师就在一边等着欣赏你们的`智慧啦!

小海小组说了第一种解法。融融爱表达,但表达不清,小海冲到前面表达清晰,孩子们没有异议。我追问了,为什么可以先求一袋乒乓球的价钱?

嘉欢小组说了第三种解法,嘉欢说完,底下孩子的神态千奇百怪,有迷茫,有认同,有急着也想说的。

我让嘉欢说了思路,原来,他们是这样理解的。26=12(元)就是每袋中拿一个乒乓球出来的钱数。125=60(元),就是5次拿完也就是6袋一共的价钱。

嘉欢说完后,小敏上台指着把他们的意思说了一次。

底下有些孩子说着,我们也是这样想的。

(绿水:如果单纯看文字呈现的信息,我还真想不出有这样的解法,我表扬了部分孩子善于从图上搜集信息。但是,为了防止作业中学生不思考,胡乱把数与数乘,所以,我建议他们一般不用这样的思路解题。)

小雨小组介绍了第二种算法。表达不错,就是几个孩子轮回着说着补充着,挺费时的。

绿水反思:在这节课,孩子们体会最深的就是要找出相关联的两个量并提出问题。课末,再回到老船长的问题上来,孩子们都清楚了解决实际问题,不是单纯的数之间相加相减,乘乘除除。需要理解才能解决。

在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开始用lexin姐姐说的问题意识去引导孩子们,江苏教材没有的,我们就在课堂上渗透多些些啦!

篇12:三上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两步连乘应用题,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学生往往能根据个人生活经验或题中条件叙述的顺序,很容易想到一种解题方法,但对其它不同的解题方法容易忽略。而对于部分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在接触了多种解题策略后,思维容易混乱,缺乏条理性。在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呈现学习内容,通过生活原型,唤起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思维。其次,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交流,在讨论、争辩中,展示自己的想法,反思自己见解,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补充,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要注重训练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完整的解题过程和解题思路,在说的过程中,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2

本节课主要是教学两步连乘的应用题。在教学时,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和研究点,我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从旧知引新知,让学生从两个一步应用题合成两步解答应用题。接着请学生根据题目的信息思考:要求买6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第一种解法是引导学生根据每个乒乓球2元,一袋5个乒乓球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解答。第二种解法是先引导学生根据一袋有5个乒乓球,有6袋乒乓球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解答。让学生分步列式的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2、学生自主的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连乘应用题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而且学生普遍能讲出道理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的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应用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探索。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的发展。

在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由于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说,还有点困难,还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3

新教材的特点是情景图比较多,颜色鲜艳、生动活泼,很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但我发现。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连乘和连除解决问题中,往往有一些条件隐藏在情景图中,往往学生也被图给迷惑,出现了一些学生不去审题,只拿出文字中的条件去计算。连乘和连除应用题他们当一步应用题来解决。于是我在教学中不是引着学生逐字逐句分析并解答应用题的,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主的探究和合作交流,“你自己试一试,然后小组讨论,你教一教不会的同学。”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连乘应用题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而且学生普遍能讲出道理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的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民主和学习氛围。每个问题的提出,先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到两人商讨,然后小组交流,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教师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成功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设计者。面对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抽象难学的现状。变“简单的求钢笔的价钱”为解决“学生身边的体育用品”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喜闻乐见,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扶——半扶半放——放,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使全体学生都有所得。

解决问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议论、去争辩、去探索。例如:如何购买钢笔等。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的发展。

《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4

本课主要教学两步连乘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利用已知条件进行不同组合,不仅需要学生去搜集信息,更要学生去选择信息,去分析信息,找到有关联的信息,从而确定可以先求出什么,再去求什么。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鼓励学生在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探索不同的解题思路,进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列式解答,并反馈。最后再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找出两种方法的异同。由于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因此对于计算的结果我并不是很看重,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重点关注他们能否将自己的思路表达清楚。

在回顾解题过程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说说对两步连乘实际问题的一些感受,自主归纳方法。

在后面的练习中,也是重点要求学生找出有联系的条件,说说可以先算出什么,怎样算。一共可以找出几种不同的方法。另外,在反馈时,要求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含义,如果说不出实际含义,那那个算式就没有实际意义。在一系列题目的训练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已经有了提升,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思路,在说的过程中,也能发现存在的问题,课堂氛围活跃。通过练习,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从条件出发思考的策略的体验,体会了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通过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连乘应用题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而且学生通过练习,也能讲出道理,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了每一个环节,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课堂参与度高。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

在本节课教学中,也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前置研究不够简单、开放,教学语言不够精练、规范,板书不够漂亮,在教学中还没有真正扮演好“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的角色,课堂纪律有些混乱等。这些都将是我今后教学中还有待努力的。

上一篇:苏轼写月亮的诗词下一篇:无悔青春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