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五册小学数学第一单元 测量

2024-05-14

人教版第五册小学数学第一单元 测量(通用4篇)

篇1:人教版第五册小学数学第一单元 测量

页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在内容的安排上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学生的测量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

关于质量单位方面:学生对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对质量单位吨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对质量单位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认知结构体系。

二、教材的处理:

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或质量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1)从测量教科书的长、宽、厚的活动引出毫米。

(2)通过观察直尺刻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借助1分硬币的厚度帮助学生巩固1毫米的表象,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通过量课桌长度的活动引出分米,并通过观察直尺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4)用手势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5)用公路上的路标引出千米。

(6)用桥梁限重的童话情境引出吨,借助学生的体重、动物的体重帮助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以吨作单位。

(7)单独编排生活中的数学。

2.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P2的测量活动和P5第3题都是先估测再实测,让学生通过估测结果与精确结果的比较,不断调整自己的估测策略。

(三)处理教材要注意的地方:

1.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提供的情境进行整体观察,注意提供的情境应主题明确,当学生的讨论远离主题是,应该进行恰当的引导。

2.安排学生操作活动时,教师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提出活动的要求,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对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领导。

3.注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这单元内容操作性很强,同时也需要学生间的相互启发,所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教师要合理安排动静时间。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编排特点】

1、关注学生已有经验,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

建构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是学习者将正式的知识以自己日常的知觉经验联系起来的过程。本单元在编排上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积累,并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比如: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以厘米的认识作为知识的起点,借用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学生尺进行测量的经历作为经验基础。所以本单元的内容是让学生在估、测、议的基础上,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同时,采用了学生所熟悉的环境:课堂、操场、校园等,打开学生学习的窗口。

2、合理安排活动内容,为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提供便利。

本单元的内容是测量,无论是分开的测或量,还是连在一起的测量,都预示着强烈的活动性。所以本单元在编排上都是以活动的方式展开的,其目的是为教师安排学生的活动提供便利。比如:毫米的认识中测量课本,分米认识中的测量书桌,以及通过具体活动感受1千米等等。

3、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本单元在编排上的又一大特点。将所学的概念,设计在学生熟悉的或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去发现、探究、体验。比如:在吨的认识中,创设小动物过桥的情境,提出了问题 他们能同时过桥吗?,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兴趣。并将限重1吨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以确定情境的主题。

4、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生活中,在测量长度或质量时,有时往往不需要得到精确的结果,即使需要精确的结果,也要做一个恰当的判断,以确定所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在编排上加强了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并力求将1毫米、1分米、1千米及1吨与生活的事例联系起来,形成表象。比如: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运动场的跑道通常一圈是400米,2圈半是1千米在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看看有多远,10个100米就是一千米等等。同时,在练习中,还安排了先估计,再测量的训练,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四)课时划分与具体内容

本单元内容可以用7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P2-3页例1,P3页做一做及P5页1、2、3题。)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P4页例2,P4页做一做及P5页第5题)。

第三课时:千米的认识(P7页例3,P8页例4,P8页做一做及P9页第1、2题,P10页第4题)

第四课时:千米和米的单位换算(P8页例5,P8页做一做及P9页第3、5、6题)

第五课时:吨的认识(P11页例6,及练习三中的第1、4两题)

第六课时:吨和千克的单位换算(P12页例7及做一做练习中的第2、5题)

第七课时:测量(生活中的数学)P14页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毫米的认识(教科书P2-3页例1,P3页做一做及P5页1、2、3题。)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在前两年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在这一册教材中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对于毫米学生虽然没有正式学过,但他们每人的学生尺上都有毫米的刻度,可以说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教材先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然后利用直尺中的毫米刻度,形象地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并让学生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是:1厘米=10毫米。接着教材通过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以及做一做中的量1分硬币的厚度等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厘米=10毫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掌握用毫米量的方法,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建议:

第2~3页的情境图:是一幅较为形象的四位小朋友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厚进行估计、测量、讨论的主题图。在出示了主题图之后,教师可以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分别估计一下课本的长、宽、厚。在估计的基础,引导学生运用测量的方法进行验证。当学生遇到不是整厘米的测量的时候,就问:你们遇到什么问题了吗?相互交流一下,可以怎么样去解决它?从而引出毫米以及毫米与厘米的进率。在学生掌握了这一部分知识的基础上,要让学生重点掌握1毫米的长度观念。先介绍1毫米的实例,再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找找那些东西是1毫米,以加深他们对这个长度单位的感观建立。做一做中的练习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说一说,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练习一中第1题,一是考查学生的长度观念,二是考查学生用毫米作单位的测量水平。在做

此题时,先让学生估测,不要急于用尺子测量。学生在判断是否是正方形时,存在竖着看和横着看的差别,可以采用转动课本的方法反复对比。判断后,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

第3题,含有两项内容,一项是估计常见物品的长(或宽),另一项是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要让学生对估计的结果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让学生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及时矫正,提高自己的估测能力。

鉴于学生的认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教学片段:《毫米的认识》

片段一: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今天我们来个测量比赛好吗?

(2)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由于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比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5厘米,还差两小格。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教师用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并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并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片段二: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在学生认真观察学生尺并独立思考后,让学生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如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0到刻度1说明,也可以从尺子上的刻度2到刻度3来说明随后教师将学生总结的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板书在黑板上。

片段三: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让学生在尺子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在组内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

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教师分别出示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说明: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

4.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

5.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自动笔的笔芯、降雨量等等)。

评析:

综观这节课体现 了以下几个特点:

1、以已有知识为基点,设置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中的教学不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体会学习的方法,学会思考。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点,并从一些活动中激活有关测量的知识认识。先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今天我们来个测量比赛好吗?通过测量比赛,抓住学生好胜、好强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探索

在设计的测量的活动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去亲身经历测量的过程。在操作中,遇到实际的问题中,学生出现了茫然时,教师抓住亮点、抓住时机,引入新知。在随后的教学中留于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试验、探索,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而且经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到探索学习的乐趣。

我的思考:

如何用好主题图?

主题图是借以一定的主题场景为背景来呈现数学教学内容的画面。它是新课程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点,其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情境呈现相关知识。它具有比较强的故事性,容易唤起学生的认知经验,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而且学习材料的呈现显得灵活、又生动。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再则,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的主题场景,来源与生活,具有比较强的人文性和教育意义。正因为如此,新课程实施以来,主题图已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可和使用。然而从实际的教学来看,由于主题图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虽富有儿童情趣和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但其丰富的内涵有时教师很难把握和理解,也会给教师在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该如何用好主题图也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命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米的认识(教科书P4页例2,P4页做一做及P5页第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教学难点: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学生在使用学生尺测量课桌的长,有许多的方法,可以用尺子的最大刻度(比如,15厘米、18厘米)为一段连续量,这样量的次数少,但计算比较麻烦;也可以10厘米为一段连续量,这样量的次数多,计算比较简单;

当然还有其他方法。这些方法各有所长,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不要限定其中一种。因为展示、交流学生各种不同的测量方法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针对学生中的10厘米为一段连续测量的方法,教师可以提出:10厘米的这一段,可以用一个比厘米较大的单位来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由此引入分米。通过测量、交流及引导,学生找出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应该不成问题,应该把机会留给学生,教师可以提出:你们能发现分米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在学习了厘米之后,对10厘米的长度有一定的印象,这样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比划1分米的长度,相互之间进行验证,并举出生活中长(宽、厚)是1分米的物品,以此加强学生对1分米的长度的认识。

做一做中安排了量课桌的宽,是对学生选择用分米作单位测量效果的检验,学生可以用长尺(如米尺),也可以用学生尺1分米、1分米的测量,不够1分米,再量出有多少厘米,还可以以厘米为单位进行测量,结果用几分米几厘米的形式来表示。针对学生选择以10厘米为一段连续测量的方法,教师可以提问:10厘米的这一段,可以用一个比厘米较大的单位来表示、,你知道是什么吗?由此引出分米。

同时,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留有余地,让他们在动手验证的过程中去发现分米和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猜想,相互验证,比划1分米的长度并举出生活中长(宽、厚)是1分米的物品。以此加强学生对1分米的长度认识。做一做中安排了量课桌的宽,是对学生选择用分米做单位的检验,可以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来操作,用多种方法来展示。

练习一中的第4题,是有关长度单位换算的习题,教学中教师可以补充毫米与厘米的长度单位换算的练习,如,3厘米-6毫米=()厘米()毫米等。

第5题,包含两项内容,一是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二是对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估测,前两道题答案惟一,分别填分米和米,后两道题的答案可以不同。

第6题,将2米长的木料截成同样长的四段,要算24,学生不会计算,需将2米换算成20分米,再计算。

第7题,属于小调查,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果完成此题有困难,可以改换其他调查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千米的认识(P7页例3,P8页例4,P8页做一做及P9页第1、2题,P10页第4题)

教材分析:

例3 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4及做一做(进一步用身体的感受体验1千米的长度)。这部分内容是以量一量、走一走、估一估的活动形式呈现的,借助学生的活动经验,增强学生对1千米直线距离的感受。可以通过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走路步数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长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长度的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测量1千米的方法.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1千米的长度,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教学难点:让学生亲自体会生活中测量1千米的方法.

教学建议:

例3的教学可以从公路路标的实际情境引入,说明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使学生感受认识千米的必要性,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使学生明白路标的具体含义。接着,借助学校操场这一学生熟悉的题材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并给出千米和米的关系。(教学时,可以利用当地实际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表象,如A地到B地大约是1千米。)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通过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走路步数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长度。出示例3的情境。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类似图中的情境你见过吗?说一说图中主要说了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出:到叶镇还有21千米、到灵山还有23千米,也有的学生会说出:小汽车1小时可以行80千米

等等,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并由此引出千米。

例4这部分内容可以在操场的跑道上,或在学校的其他地方量出100米的直线距离。测量时,应该先确定起点并选定一条直线,然后用卷尺(或其他测量工具)量出100米,在50米及终点处各设立一个明显标志。让学生先看一看50米的直线距离,再看一看100米的直线距离,然后想像一下2个100米有多远,3个100米有多远,10个100米有多远。或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走100米的活动。要求小组长具体负责,每组要有指定的记录员。活动内容是:①用平时的步幅,走完100米,确定走的步数。用平时的速度,确定走100米需要的时间。学生可以以平时的速度走到100米处,边走边数出自己走的步数。②提醒学生这不是比赛,如果比平时走得快(或慢),走的步幅比平时大(或小)都会影响对1千米有多远的推想。③让学生根据走100米的感受(用的时间和对距离的直接经验)推想出1千米大约有多远。

组织学生完成做一做。到校门口,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估)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外走1千米的活动,感受1千米的距离。

练习二的第4题安排了三组情境(见下图),分别提供了3千米、1200千米和30千米3个不同的出行路程,应该先让学生认真看图,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可以有多种答案。比如,去植物园可以步行,也可以坐车去。对应不同的出行方式,需要的时间也是不同的。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千米与米的单位换算(例5及做一做、以及练习二中的3、5、6、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千米和米之间 的进率关系,并且学会根据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正确地进行单位换算。

2.通过换算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类比、迁移的能力,使学生有序地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单位换算过程中的推算过程。

教学建议:

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接触了千米,并明确了千米与米的进率,初步建立了1千米的长度观念,这里学习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教学时,应注意出示例5后,可以放手让学生先独立填写,然后让学生在组内互相说说是怎样想的。然后组织反馈,并在全班交流填写的思路,学生的思路可能有多种,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当然,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评价当中。做一做中安排的内容是在数轴上填写合适的数,涉及到千米和米的换算。

练习中的第5题,可以有不同的路线。例如,可以从邮局出发途经学校、医院最后到体育场(公园)是1千米。也可能有的学生会说,学校到邮局不到250米,差不多有200米,所以校途经邮局、少年宫到体育场(公园)也是1千米。教学中,不要仅仅关注结果,要多给学生说理的机会。

第6*题,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时间的计算,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知道从8时到12时是4小时(如数钟面刻度、用减法计算等)。在解决问题时,由于学生还没有接触过804、3084等式题,可以用加、减法进行计算。如果有的学生会计算804,也是应该鼓励的。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吨的认识(P11页例6,及做一做以及练习三第1、4两题)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故事,引出关于吨的话题。然后,围绕能同时过桥吗 在解决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吨的概念、吨和千克的关系。在学生掌握了吨和千克的关系后再让学生回头解决一下主题图中提出的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还可以说说其他的例子,如汽车的载重量是3吨,万吨巨轮,等等。也可以让学生想想1吨大米有多少(每袋25千克),让学生借助熟悉的物体的体积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知道1吨是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化聚。

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教学建议:

本节课以故事引入,出示情境图:熊老弟、牛大哥等一同来到了一座小桥边,要求学生看着情境图,教师说: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是图中描写的。让学生看图说故事。在学生说故事的时候,注意从限重1吨1吨有多重?的讨论中,引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接着围绕小精灵的能同时过桥吗?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动物们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400+300+500+100=1300(千克),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从而得出结论。

然后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它们可以怎样过桥?可以一个过去后,另一个再过,也可以一次过两个,还可以通过学生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现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或师生一起将故事收尾。

最后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共同说说生活中1吨重的物品,书中提供了几例,可以说如果每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也可以说两头牛大约重1吨。还可以说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更应该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实例。

练习三中的第1题,是一组连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吨的感受。可以采用先独立连线,再交流的方法进行。

第4题,是运用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通过学生对自己家中每月用水的了解以及从哪些方面考虑能节约1吨的用水量,增强学生的节水意识。可以采用课前调查了解,课内合作解决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课下同学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

教学片段:《吨的认识》

片段一:激趣引入

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小朋友,你们看看谁来了?阳光明媚的星期天,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去游玩。他们来到了一条小河边,准备过桥。小熊说:等等,你们看,这里有个牌子,写着什么呀?(限重1吨),看到这幅图你们有什么问题?(小组交流、再指名回答)

揭示课题: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少重呢?它和千克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吨。(板书课题)

片段二:实践体验

1、认识吨。

(1)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体重,再指名汇报。

(2)让学生互相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

(3)1个同学约重25千克,4个同学约重多少千克?

(4)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约1000千克)

师: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5)联系班中40个约重25千克的同学,让学生感觉1吨到底有多重?

2、感悟吨。

(1)请同学们找出教室中有没有可以用吨作单位的物体?

(如:桌、椅、电视机、书本等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

(2)那么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为什么(请同学举例)

(3)媒体展示:大象、汽车(轮船)的载重量,建筑工地的一大堆石料等,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小结:计量较重的或大件物品的质量用吨做单位。

3、运用吨

出示4种动物的体重提问:

现在你们知道它们能同时过桥吗?为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

评析: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中教师创设了动物过桥的情境,有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引入,抓住学生童心激发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情绪高昂,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参加到学习的过程中。

二、各种感官参与,为学生营造自主、合作的学习的平台。

教学中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框架为载体,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算一算、背一背等方式,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帮助学生感悟1吨、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突破本课的重、难点。特别在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小组中驱除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吨的例子,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尝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学习的平台。

一点思考:

荷兰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提出了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即数学教学应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但吨是一个较大的重量单位,我们很难让学生进入到真实的物理环境,教师也无法把一吨的物体搬到教室里来让学生体验、感受。那如何让学生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教师 在课堂的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都是今后在这类学习领域中要思考的问题。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吨和千克的单位换算(P12页例7及做一做练习中的第2、5题)

教学目标:

1、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和千克的简单换算。

2、实践中,体会数学与生活地密切关系,增强学习数学地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单位换算过程中的推算过程。

教学建议:

例7是教学质量单位吨和千克间的换算,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不难,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说理、说方法。

第12页做一做。是配合例6和例7的两道习题,一题是学了质量单位吨以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另一题是在解决问题中,运用吨与千克的换算知识。关于练习三中第3题,答案不惟一。只要每辆车装的机器不超过2000千克也就是2吨就可以。由于学生考虑的角度不同,所以装车的方法也就不同,可以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第七课时:

教学内容:生活中的数学(测量)

教材分析:

教材在本单元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可以作为多本单元内容的整理。应该组织学生说一说测量在生活中的运用,不仅说书上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一些其他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千米千克吨等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单位间的换算和计算。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单位间的换算和计算。

教学建议: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单位的换算,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一些比较大的单位(千米、吨),由于学生很难用量一量、掂一掂的方式去感受,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构建知识网络。

毫米、分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测量 1米=10分米=100厘米

千米的认识 1千米(公里)=1000米

吨的认识 1吨=1000千克

本节课中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添加一些练习,以满足不同层面学生的需求。

篇2:人教版第五册小学数学第一单元 测量

【教学目标】

1、认识“纹、潮”等8个生字,会写“纹、映”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能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深入理解全诗,了解大海的特点。

4、在学习中感受大海的美,激发对大海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大海的特点,体会作者对大海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你见过或听说过大海吗?在你的印象中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2、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组描写大海的诗歌,一起跟着作者到海边走走,好吗?

(揭示课题,板书:大海的歌)

二、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朗读课文。

2、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思考从本课三首诗中,各了解到了大海的哪些特点。

3、小组讨论。

4、指名回答,随机指导。

《天和海》写了大海神奇的蓝色。《海上的风》写微风吹动大海时荡起的无数浪花;大海还能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吹狂风时,大海会掀起滔天的巨浪,发出巨大的吼声。《大海睡了》写了深夜里,倒映着月亮和星星的大海平静极了。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认识生字。

3、交流识字方法,只要能很好地记住生字,就给予肯定。

4、指名朗读每首诗,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5、齐读全诗。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纹、映、仰”左窄右宽,“仰”的中间部分不要加点。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引入新课

1、指名朗读全诗,要求读通读顺。

2、全班评议。

3、齐读全诗。

二、感情朗读,感悟理解

1、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自由朗读。

(同学们,人是有喜怒哀乐的,当你高兴的时候,说话的语气是欢快的;当你生气、愤怒的时候,说话的语气却是恶狠狠的、可怕的,对吗?其实,大海也有喜怒哀乐,你相信吗?只要你用心读读课文,细心体会一下,它就会告诉你了。)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自由朗读。

3、说说自己在朗读中想象到什么,体会到什么,尝试用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

4、小组互读,相互评议。

5、全班归纳,教师随机指导反复朗读。

6、配乐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三、细读体会,质疑问难

1、细读课文,在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下打上重点号,仔细体会,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词语或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与同学交流解决,不能解决的可以提问。

2、学生质疑,教师随机指导难点。

四、拓展延伸,展示成果

1、再次品读诗《海上的风》。

2、仿照《海上的风》写一节诗。

3、学生展示成果,互相评价。

五、激情总结,激励探索 大海不仅有蓝蓝的海水、金色的沙滩、美丽的贝壳、欢快飞翔的海鸥,海底还有许多丰富的资源,正等待着同学们学好本领,去探索,去发掘呢!

六、作业

1、把仿照《海上的风》写的一节诗,读给父母听。

2、完成课后的词语花篮。【板书设计】

1.大海的歌

色的神奇:雾、云、波纹、潮声、天、鸟 风的神奇:花神、琴师、大力士、狮子 静的神奇:不闹、不笑、抱着、背着、鼾声

【同步练习】

一、比一比,再组词。

文()映()睡()仰()春()凡(纹()英()垂()迎()奏()帆(二、连一连。

翻滚奔腾的鱼群

轻轻的海

来往穿梭的鼾声

无边的潮声

睡熟的波流

绽开的浪花

三、写反义词。

睡()笑()深夜()

天()来()送走()

四、照样子写句子。

海上的风是琴师,他一来,就奏出万种乐曲。

五、把你喜欢的一首诗默写下来。))3

2、帽子和鸟窝

【教学目标】

1、认识“嚷、绸”等7个生字,会写“帽、坡”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翔翔和小伙伴们为什么决定把帽子送给鸟儿。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谈话引入

1、齐读课题。

2、说说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3、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学,到课文中找答案。

二、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

3、归纳:课文讲的是翔翔的帽子丢在草地上,结果被松鼠带到了松树上,鸟儿要在帽子里做窝,翔翔就决定把帽子送给鸟儿做窝的事。

三、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其他同学边听边圈出本课生字。

2、学生自由学习生字,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记字。

3、学生交流识记方法。

4、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谈话:

1、师: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帽子和鸟窝》这篇课文的内容,知道了课题中的帽子是谁的?(翔翔)

2、师:他把自己的帽子送给小鸟做窝,是不是他不想要了?

二、默读课文,思考:

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翔翔非常想要自己的帽子?把这些语句画出来。

三、分组讨论交流。

四、小组汇报讨论情况,学生补充,教师点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

1、感悟一:

(1)课件出示:帽子!我的帽子丢在草地上了!

我的帽子丢在草地上了。(2)指名对比读句子,感受语气上有什么不同。(3)启发想象:翔翔心里怎样?他在想什么?(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5)师问:在这之前他们什么心情?朗读第一、二自然段,体会发现帽子丢了前后不同的心情。练习朗读。

2、感悟二:

(1)大家又爬上了山坡,帮翔翔去找帽子。

(2)结合第一自然段,理解“又”:此时他们一定觉得怎样?(累、渴)(3)联想自己玩累时的感觉,说说如果你的帽子不见了你会怎样?(4)练习读三自然段。

3、感悟三:

(1)对比朗读: 孩子们追到松树林里。孩子们追呀追呀,一直追到松树林里。

(感悟孩子们追的时间长,路途远,始终没有停下歇息。从而体会追回帽子的急切心情)。

(2)指名朗读、评议。

4、感悟四:

(1)孩子们望望拖着帽子蹲在树上的松鼠,挠挠脑袋,无可奈何地下山了。

(2)理解“挠挠脑袋”:为什么挠脑袋?心里怎么想?

(3)理解“无可奈何”:想像一下翔翔走的样子,表演体会。

5、感悟五:

朗读6、7自然段。以读代讲,评议理解翔翔和小朋友着急的心情。重点体会:“几根”、“又细又长”、“举起、”“挑哇,挑哇,”等词所表达的心情。

6、归纳:

翔翔和小朋友太想找回这顶帽子了。他们不仅当天不顾劳累不顾饥渴,爬山、追松鼠,而且第二天还做了充分的准备去够帽子。眼看就要够着了,结果却怎样呢?

五、理解翔翔和小朋友对小鸟的爱心。

1、出示文字:

我不要帽子了!让鸟儿在里面做窝吧!

听翔翔的,我们听听翔翔的!

2、合作朗读,感受心情。

3、总结:虽然翔翔和小朋友极想要自己的帽子,但是面对小鸟,他们放弃了。由此看出他们更爱什么?

4、你们喜欢翔翔和小朋友吗?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

5、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说说如果拿回帽子,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六、布置作业:

1、必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困生)

2、选做:(1)自己也为小动物做一件事。(2)收集关于爱护、保护动物的故事。附板书设计:

2、帽子和鸟窝

丢帽子——找帽子——追帽子——挑帽子——送帽子做鸟窝

(天真、可爱)

【同步练习】

一、请在正确的读音上打“√”。

慌(hu1ng hu1n)缠(c2n ch2n)坡(pō bō)

孵(hū fū)吊(d4o di4o)鼠(shǔ sǔ)

二、选择正确的字填空。

蓝 篮

()球 花()()色()子

竿 干

竹()()净 钓鱼()晒鱼()

三、仿写词语。

痛痛快快()()()

自言自语()()()

讨论讨论()()()

四、想一想,写一写。

如果在回家的路上,你看到一个小男孩儿抓着一只小鸟,正拔它的羽毛,你会怎样做?用一段话写下来。吹泡泡

【教学目标】

1、认识“易、裂、碗”等10个生字,会写“戏、易”等13个字。

2、学习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仔细观察事物的,学习如何把事物写清楚、具体。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重点难点】学习作者是怎样仔细观察事物,把事物写清楚、写具体的。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小朋友,你们平时最喜欢玩什么游戏呢?我们敬爱的冰心奶奶小时候最爱玩的是吹泡泡游戏了。同学们一定也玩过这个游戏,对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课文,看看冰心奶奶是怎样吹泡泡的,好吗?(板书课题,读题目。)

二、认读生字,理清层次

1、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在文中画出本课生字,读熟会认,再用自己的方法记一记,再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认字方法,“开火车”认读生字。

4、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说说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5、小组交流。

6、指名回答,全班评议。

(先介绍吹泡泡的时间和地点,接着写怎样吹泡泡及肥皂泡的美丽和神奇,最后写喜欢吹肥皂泡。)

三、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1、细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或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归纳难题。

四、作业

1、抄写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引入新课

1、指名朗读。

2、全班评议。

二、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3、4自然段。

(1)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小时候是怎样玩吹泡泡的?并把相关内容画出来。

(2)用自己的话说说玩吹泡泡的过程。

(3)同桌互相说,然后派代表说,师生评议。

(4)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一边指导朗读,一边体会冰心奶奶小时候是怎样把吹泡泡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的。

①文中哪些词用得好?用重点号标出来,并说说为什么用得好。

②指名回答,全班评议,教师随机指导:“放”“加”“和弄”“沾”“吹”“一提”等用词精当,且描写有条理。

(5)让学生吹七彩泡泡,亲身感受课文中所描述的情景。

(6)朗读课文3、4自然段,积累好词佳句。

2、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5自然段,思考:冰心奶奶小时候为什么最爱玩吹泡泡的游戏?

(2)小组交流。

(3)全班归纳。

(其一,泡泡是“我们”自己小心地做出来的,它使“我们”骄傲。其二,泡泡是那么圆润、自在、透明和美丽。其三,泡泡使“我们”心里充满快乐、骄傲与希望。)

3、教师引导体会课文最后两句话的意思。

(1)作者看着这些肥皂泡,想象到了什么?(想象到肥皂泡飞到天上,挨着明月,渡过天河,飘过大海,飞越山巅。)

(2)出示句子“它们一个个飞到天上„„”指导反复朗读。

(3)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泡泡真的能飞那么高,那么远吗?

(4)指名回答,全班评议。

(这句话说的是肥皂泡随风飘散了,但它们不可能飘得那么高那么远,这是冰心奶奶的想象。冰心奶奶望着天上的泡泡,希望泡泡把自己五彩的梦想捎给太阳。)

(5)拓展想象:冰心奶奶小时候会有哪些五彩的梦想呢?

三、感情朗读,积累语言

1、分小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文中有许多好词好句,写了美丽神奇的肥皂泡,请同学们把喜欢的摘录下来,多读几遍。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4、5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1、指名背诵课文4、5自然段。

2、全班齐背。

二、巩固生字,书写练习

1、抽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读准“扇、若、扯、润”的翘舌音。

2、小组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3、重点指导记字方法。

4、指导书写。

三、拓展延伸,实践体验

1、说说你最喜欢的游戏名称及具体的游戏玩法。(先小组交流,再派代表发言。)

2、玩一玩自己最爱玩的游戏,然后把玩的过程具体地写下来。

3、把写好的片段读给父母听,看看他们有什么意见,并作修改。

【同步练习】

一、给加下划线的汉字注音。

()骄傲()圆润()散裂

()和弄()渡过

二、补充恰当的词语。

()地飘过飞越()玲珑的()

()的浮光慢悠悠地()()的球面

三、多音字组词。

和hé()散s3n()扇sh1n()

huò()

s4n()

sh4n()

四、写反义词。

骄傲()容易()美丽()

潮湿()小心()零乱()沙滩上的童话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小朋友们编织了一个怎样的童话,学习小朋友们勇敢、善良的优秀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认“扔、趣”等8个生字。

4、让学生试着编一个童话,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重点难点】

重点是了解小朋友们所编织的童话,并从中感悟儿童富于幻想的特点及勇敢、善良的优秀品质。难点在于指导学生编童话,着力培养学生想象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趣,读题质疑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童话吗?你看过哪些童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童话有关的课文《沙滩上的童话》。

2、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想知道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同桌互读生字,教师巡视检查。

3、自由读课文,了解文中的孩子们在沙滩上编了一个什么童话。

4、指名回答(只要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5、全班交流,归纳。

(童话讲的是魔王抢了公主,三个勇士救公主的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仔细朗读课文,用“____”画出描写童话内容的语句。

2、指名朗读。

3、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童话故事,先自己试着说,再小组交流。

4、指名回答,全班评议并归纳。

(这个童话说的是城堡里住了一个凶狠的魔王,他抢去了美丽的公主,三个勇士挖地道,并在地下装上火药,把城堡炸开了,炸死了魔王,救出了公主。)

5、分角色朗读课文,思考:你喜欢这篇课文里的小朋友们吗?你喜欢他们编的童话吗?为什么?

6、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字词句感悟。

(1)由小朋友们所编的童话,可以看出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

(2)由小朋友们在沙滩上自由玩耍,可以体会到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快乐。

(3)从勇士奋不顾身地救出公主的行为,可以感受到他们善良、勇敢的优秀品质。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们是幸福的一代,生活在阳光里,快乐无比。你们天真活泼,一定也和沙滩上那三位小朋友们一样有许多奇妙的幻想吧?你能自己编一个童话故事并讲给同学们听吗?下一节课,我们来开个小小童话故事会,好不好?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编一个童话故事,并说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编了一个怎样的童话故事呢?有没有讲给爸爸妈妈听,他们是怎样评价你的故事的?

二、开小小童话故事会

1、给小组的同学讲讲你自己编的童话故事。

2、每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参加童话故事比赛,参赛者说完后,其他同学可以补充,也可以对不明白的地方提出疑问。

3、选出最佳童话故事并作奖励。

4、小结:同学们真棒,编的故事既生动又有趣,老师真为你们骄傲!

三、巩固生字,积累词语

1、“开火车”认生字卡读字。

2、全班交流读字方法。

3、给生字组词。

4、自由读课文,把喜欢的词语画出来,然后抄在词语花篮里,再读一读。

四、综合性学习

把所编的童话写下来,以班为单位订成集子。

【同步练习】

一、给带下划线的字注音。

有()趣 城()堡 驾()驶

()凶恶()攻打

二、在括号里写近义词,在横线上写反义词。

赞赏()______

开心()______

三、展开你的想象,填一填。

1、弯弯的月亮像()。

2、红红的柿子像()。

3、绿绿的地毯像()。

4、燕子的尾巴像()。

四、在()里填上合适的词语,使句子意思更具体。

1、()的教室里传来了()的读书声。

2、()的草地上开满了()的花。

语文百花园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衣”字和“示”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明白偏旁与字义的关系,区分衣字旁和示字旁,增强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2、仿写短语训练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说明事物。

3、仿写句子训练学生说出某一种事物两个方面的特点,训练观察能力。

4、背诵古诗,了解大意,积累语言。

5、阅读短文,学习如何把一个游戏场面说清楚。

6、课文大课堂中让学生感受“玩”的乐趣,在玩中学会观察并训练说和写的能力。

【重点难点】

借助仿写短语、仿写句子及写游戏场面,训练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说和写的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汉字真有趣

1、出示课件展示“衣”字和“示”字的演变过程。

2、学生观察比较图画及字体,说说有什么发现。

3、学生说说怎样区分衣字旁和示字旁。

4、归纳:衣字旁的字大多与衣服有关,示字旁的字大都与祭祀、崇拜、祷祝有关。

5、拓展:你还能列举衣字旁和示字旁的字吗?

6、举一反三:说说“木”“日”“目”各表示什么意思,你能说几个带有这些偏旁的字吗?

二、读词语,说词语

1、齐读词语。

2、出示图片,抢说词语。

3、观察两组词语各描写事物哪方面的特点。

4、归纳:第一组描写事物的性质、形状,第二组描写事物的颜色。

5、拓展:你平时观察到哪些事物的形状或颜色呢?能不能照样子说词语?

6、学生仿说词语。

7、小结: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点,观察时一定要仔细,描绘事物时所选用的词语一定要搭配得当。

三、读句子,写句子

1、读句子,思考这个句子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2、归纳:这个句子展现了泡泡的4个特点,形象地描绘了泡泡的美。

3、出示一张小妹妹的图画,请学生观察,说说小妹妹有什么特点。

4、归纳:可爱、乖巧、聪明、漂亮、听话、调皮。

5、仿写句子,完成练习。

6、评点句子,对两个并列分句发生的重复和出现矛盾的毛病,及时指出纠正。

7、读读例句及完成的练习。

四、积少成多

1、借助拼音把古诗读通顺。

2、教师配乐范读。

3、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情境。

5、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基本说出意思即可)。

(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弯曲的小路伸向田野的远方。小树枝头上的花已经飘落,枝头的绿叶才长出,没有形成树阴。小路旁有几个孩子正兴高采烈地追扑黄蝶,可黄蝶飞入菜花地再也找不到了。)

6、背诵全诗。

五、阅读平台

1、读短文,了解短文意思。

2、细读短文,思考课文中所写的“贴鸡毛”游戏是怎样玩的。

3、学生自己练习用自己的话按顺序说说游戏的玩法,再说给同桌听。

4、指名说,全班评议。

5、齐读短文,体会作者的快乐。

6、根据文中的玩法,玩“贴鸡毛”游戏。

六、作业

1、背诵“积少成多”中的古诗。

2、把“贴鸡毛”游戏的玩法告诉你认识的朋友,和他们一起玩玩。

第二、三课时

一、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游戏场面,感受儿童丰富多彩的、愉悦的童年生活。

二、尽情游戏

1、读题,明确要求。

(1)自由组合成小组。

(2)商量玩什么,怎么玩。

(3)玩的时候要注意观察活动场景和人物的动作、神态。

2、学生尽情游戏。

三、相互交流

1、小组交流玩游戏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感,可互相启发,互相补充。

2、评一评,看谁把玩的经过说得最清楚,选代表在班上发言。

3、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作补充及提问。

四、指导写作

1、把内容整理一下,把游戏的过程记录下来。

2、把你写好的内容读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互相评议。

3、选择写得最好的习作,全班品读。

五、完成作业

1、把习作读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2、抄写习作。

【同步练习】

一、看拼音写汉字。

bēn téng()f1n gǔn()sh1n pō()ji1o()

二、组词。

睡()慌()耍()仰()易()

纹()碗()琴()蛋()戏()

三、把下面的词语写具体。

()大大的()小小的()高高的 洁白的()灰黑的()青青的()

四、把下面古诗填写完整。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_____,树头花落_____。_______追黄蝶,飞入菜花_____。

五、照样子,写句子。

那云,就是翻滚奔腾的波流。

那鸟,就是来往穿梭的鱼群。

4o()pi1ofú17

那雨,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篇3:人教版第五册小学数学第一单元 测量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18分)

1.下面各组中加粗的字,全是多音字的一项是

[

]

A.觉解

教条

自强不息 B.慰藉

迥然

蹉跎岁月 C.瞻望

朝暾

千载难逢 D.难堪

媒聘

一针见血 2.下列文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精致

习贯

惭愧汗颜 B.功利

追溯

万古更新 C.斜晖

厮杀

光霁日明 D.迟钝

溘然

手足无错 3.下列句子中,应填的一组词语是

①可是人的对于________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②19世纪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回答有时候就非常________,特别暗淡。

③爱因斯坦说,他正在苦心推敲相对论的某些变化,他的退休决不会________这项工作。

[

]

A.超越

忧郁

中断 B.超过

忧郁

中止 C.超越

忧伤

中止 D.超过

忧伤

中断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此可见,对往事的回忆,在人性中是多么积重难返。

B.在生活中达到了满意这本身是一种征候,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安谧,一切动机都已停止,感觉以及相关的活动也迟钝了。

C.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感同身受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D.他没有这样做,从而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赶来的大夫太难堪。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它使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距庄子约七百年左右前濮水边上发生的一幕。B.孔子自己承认,他一生学习,到70岁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C.所以他做的各种事,功利对于他有意义。

D.所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出世而又入世的。6.下列句子中,衔接得恰当的一项是

孟子的自信,则可以由他自己所说“我善吾浩然之气”的一句里看出。________经他解释,________。所以他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________。

①这种道德力量 ②道德这种力量

③纯系内在的由自我产生 ④纯系外在的观察而产生 ⑤也就是宣示人人都能做圣贤 ⑥也就是宣示孟子能做圣贤

[

]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③⑤

二、(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卜天璋字君璋,洛阳人,幼颖悟,长负直气。武宗时,迁刑部郎中。适盗贼充斥,时议犯者并家属咸服青衣巾,以别民伍。天璋曰:“赭衣塞路,秦弊也,尚足法耶?”相悟而止。皇庆初,天璋为归德知府,劭农兴学,复河渠,河患遂弭,改授饶州路总管,天璋既至,听民自实,事无苛扰,民大悦,版籍为清。时省臣董田事,亡作威福,郡县争赂之,凯免谴,饶①独无有,省臣衔之,将中以危法,求其罪无所得。县以饥告,天璋即发廪赈之,傣佐持不可,天璋曰:“民饥如是,必俟得请而后赈,民且死矣。失申之责吾独任之,不以累诸君也。”竟发藏以赈之,民赖全活。

天历二年,蜀兵起,荆楚大震,复拜山南廉方史。人谓公老,必不行矣,天璋曰:“国步主艰,吾年八十,恒惧弗获死所耳,敢避难乎!”遂行。至则厉风纪,清吏治,州郡肃然。会诏三品官言时政得失,因列上二十事,凡万余言,目之曰《中兴济治策》,皆中时病。既归汴。以余禄施其族党,家无犹大人甔(d4n,坛子)储,天璋处之,晏如也。至顺二年卒,赠通议春夫、礼部尚书。[注]①饶:饶州路总管。

7.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适盗贼充斥

适:恰巧 B.失申之责

申:申辨 C.至则厉风纪

厉:使„„严明 D.时省臣董田事

董:监督

8.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的字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不以累诸君也 竟发藏以赈之 求其罪无所得 以余禄施其族党

[

]

A.两个“以”不同,两个“其”也不同 B.两个“以”相同,两个“其”不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其”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其”也相同 9.下面两句话的意思是 ①长负直气②劭农兴学

[

]

A.①长大后具有正直的品性②劝勉农民兴办学校 B.①长大后具有直爽的性格②劝勉农业生产,兴办学校 C.①长大后具有正直的品性②劝勉农业生产,兴办学校 D.①长大后具有直爽的性格②劝勉农民兴办学校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卜天璋为官正直的一组是

①河患遂弭②将中以危法③目之曰《中兴济治策》,皆中时病④会诏三品官言时政得失⑤饶独无有⑥吾独任之,不以累诸君也

[

]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④⑥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卜天璋提任饶州路总管时,本着听民自便、不加干扰的原则处理政事,致使饶州民心大悦,版籍为清。B.卜天璋告老还乡后,把做官时攒下来的俸禄都帮助了族人和乡亲,他自己却过着清贫的生活,而感到平安喜乐。

C.郡县争赂省臣,卜天璋却不肯这样做,招致了省臣的忌恨,省臣想利用职权来诬陷他,判他的罪。

D.县里闹荒时,卜天璋要开仓赈救百姓,同僚们坚持不能发放,卜天璋虽然有所顾虑,最终还是发放存粮救济百姓。

三、(12分)

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什么是意境?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中国大画家石涛也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宣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意境是“情”与“境”(意象)的结晶石。王安石有一首诗:“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前三句全是写景,江南的艳丽的阳春,但看了末一句,全部景象遂笼罩上,啊,渗透进一层无边的惆怅。回忆的愁思和重逢的欣慰,情景交织,成了一首绝美的“诗”。

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是我的所谓“意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代画家张噪这两句训示,是这意境创现的基本条件。

12.什么是“意境”?选出理解错误的一项

[

] A.“意境”是区别于功利、伦理、政治、学术、宗教五种境界的一种“艺术境界”。B.在艺术创作中,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立言,这种“灵境”就是“意境”。C.“意境”是“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即在客观环境之外,能重新发现一种灵奇。

D.“情”与“境”(意象)的结晶石就是“意境”。13.根据“意境”的概念,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

[

]

A.龚定庵说:“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随几席前,不关风雨晴晦也!”西山的忽远忽近,不是物理学上的远近,乃是心中意境的远近。

B.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讲究“实中求虚”,“虚而为实”,即意境。

C.恽南田《题洁庵图》说:“谛视其境,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洁庵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追求“灵想之所独辟”即意境。

D.《采草药》中引“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其目的是在说明诗人“游心之所在,”就是他独辟的灵境,创造的意象。

14.列说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是说自然风景本身就包含着心灵的境界。

B.“鸢飞鱼跃”虽是客观景象,但渗透了主观生命情调,因此成就了一种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C.王安石诗前三句写江南的艳丽的阳春,全是写景,但在最末一句,却渗透了无边的惆怅。

D.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有最深的景,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最深的情同时也透入最深的景,循环往复,层层深入。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

15.阅读全文,找出属于意境创现的基本条件的一项

[

]

A.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的源泉。可见,“心灵”是意境显现的基本条件之一。B.化实景为虚景有实景才能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体化,可见,实景是意境创现的最首要条件。

C.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才能为人类增加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新境,因此,“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是意境创现的基本条件。D.情和景交融互渗,是意境创现的基本条件。

第Ⅱ卷(105分)

四、(18分)

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像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了华山、峨嵋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刀斤虫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

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间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了他“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流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摘自2000年2月25日《人民日报》)

16.“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王维”指什么?“心间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月辉”含义是什么?(6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我“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为什么?“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这里流露出一种什么思想?(6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三段“才知道青少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这句话正好是对第二段的一句话进行阐释,找出第二段的这句话。(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对本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3分)

[

]

A.“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对第一段叙说的《山居秋暝》意义的照应。B.第三段“涵育情操的‘胎盘’”,“胎盘”是借代手法,意思是养分。C.第四段“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是借喻,指物理学家。D.“精神的明月清泉”是指甘于清贫,不为物累,永远保持独立人格,不断自我完善的高洁情怀。

E.文章结尾“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此话有精神上更超脱之意。

五、(27分)

20.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问题。(6分)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注]姮(h6n)娥:即嫦娥,传说是月宫仙女。(1)这道词词牌是________;题目是________(1分)(2)“被白发欺人奈何”意思是________(2分)(3)请简析这首词的主旨:________(3分)22.写出下列各诗词名句的下句(任选四句)(4分)①新啼痕压旧啼痕,________。(王实甫《别情》)②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③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④为人性僻耽佳句,________。(杜甫《江山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⑤芳林新叶催陈叶,________。(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是诗以寄》)

23.下面是一则简讯,按要求作答。(4分)

本报讯

日前,北京四通教育科技公司与××附中、××中学等开发的“四通校长综合管理系统”、“四通万题改评系统”等软件,()大大加强了学校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水平,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提、提高教学效果,受到好评。

①给简讯加一个醒目的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括号处加一句话,使上下文意思贯通:__________________ ③划横线处有语病,请加以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将下面这个长句改为三个意思连贯的短句,不得改变或减少原句意。(6分)有关医学专家鉴于目前我国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率比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范围内调查得出的30%高出20%—50%这一现象忠告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切勿再滥用抗生素。

改句:(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仿照所写出的句子,抓住各季节的特色,写出三个句子。(6分)

春天,桃杏花开,绿杨莺啼,兴来时纵情放歌,爱的是这春的姹紫嫣红,勃勃生机!

夏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60分)

26.阅读下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2000年夏末的一天,王博士从大洋彼岸回到已经离别30年的家乡——某市郊农村。他急于想去看看当年自己曾日夜滚爬的那片棉田,去寻找当年自己亲手竖立的那块“千亩高产优质棉种植示范基地”的水泥牌„„可如今,那片肥沃的土地已不再是种植棉花的基地了,那块水泥牌已不复存在了。如今,这里已是高楼林立,琉璃瓦闪亮,水泥路笔直„„看着那圈地的围墙上端端正正的“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的醒目标语,王博士心中别有一番滋味„„

请以“滋味”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题目自拟。

参考答案

1.A 2.C 3.A 4.B 5.B 6.A 7.B 8.C 9.C 10.C 11.D 12.C(“重新发现”错)

13. D(目的是说明地势高下不同,植物成熟期不同,“采草药不能拘以定日”不是为了创设意境)

14.B(A“本身包含”错,C前三句写景,但最末一句点化,景中也透露了情,情与景是交融的,D交融互渗,并非先后有序,循环反复)

15.D 16.(1)这里的“王维”就是下文说的“了却人间烦恼,看透红尘纷争”那种超脱世俗的心态。

(2)“月辉”是说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的高洁情怀。17.(1)有古文功底。(2)消极遁世,或超脱避世。

18.“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 19.AD。

20.一个人通过学习后,才会感到自己不足的地方;教育别人时,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求学的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能反过来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执教的人知道自己的困惑,然后自己能努力图强向上。

21.(1)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引为吕叔潜赋

(2)时间过得快,好像有意欺人,使我长出许多白头发来,这该怎么办呢?(3)表现了诗人有才干有抱负而不被重用的愤懑和要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的理想和情怀。

22.①断肠人忆断肠人

②犹抱琵琶半遮面 ③只缘身在最高层

④语不惊人死不休 ⑤流水前波让后波

23.(1)四通与中学联手开发教育软件(2)应用后

(3)“水平”删去,“效果”改成“效率”

24.(1)目前我国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率已高达50%—80%。

篇4:人教版小学第五册第二单元教案

本组课文内容均选材于名人的优秀品质,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都是中外名人,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既要深挖课内人物优秀品质,又要适当延伸,鼓励学生课外多读名人典籍,汲取精神力量。在教学中多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在读中感悟,复述课文等故事性强的环节既梳理了课文写作思路有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还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能力,语感也得到加强。

同时还可结合课外宣读课文,让学生理解孙中山、刘顿等名人故事,把课内所学变成课外实践。

结合语文园地,让学生多积累名人名言,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5—17课时。

《灰雀》

2课时 《小摄影师》

2课时 《奇怪的大石头》

2课时 《我不能失信》

1课时 语文园地二

4课时 第二单元复习检测评讲

3课时

5灰雀

课型:精读课文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本文的词语。

2.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

1、认识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渗透保护鸟类的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 艺术渗透点:认识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渗透保护鸟类的教育 教学方法:导读感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1、出示列宁照片,请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简单地介绍一下列宁的事。

2、学生交流后,教师简介列宁。

3、(多媒体: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师:瞧!灰雀来为我们讲述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了,让我们热情地和它们打声招呼吧!----揭题。1).

读题,提示:“雀”字是从描摹鸟的体形而造出的象形字。2).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是怎样的灰雀吗?

为了这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位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美美地读一读吧。

二、初读感悟

1、让学生充分地、大声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新词: 读准“胸脯”、“白桦树”、“散步”,注意“诚”、“蹦”等字词

3、指名分自然段读,先小组交流,再个别交流。理清课文脉络。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三只灰雀的呢?找出句子来读一读。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读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用来度的方式体会列宁的感受。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观察本课生字有什么特点。

2、你认为最难写的是哪几个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字形的?

3、提醒: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较多,注意左右比例。独体字“步”、“者”

书写时笔画要舒展。

4、学生临帖、写“步、者”等字。讲评字写得又漂亮又端正的同学。

五、布置作业

布置学生摘抄本文中的好词好句,做“日积月累卡”。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感悟课文。

(一)多媒体出示灰雀歌唱的声音,突然一只剩下两只了,还有一只哪去了呢?列宁心里会怎样呢?(急)那时因为列宁喜欢灰雀呀!自己读读课文3——10自然段,找出描写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预设

1、出示句子“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列宁当列宁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的时候,他心情会怎样?又会到哪儿去找呢?体验“找遍了„„也找不到灰雀”的心情。指导读。

2、引导出示列宁的三句问话:

①“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②“ 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③“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细细地读一读这些话,你体会到了什么?老师相信你们肯定能读出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和关心,因为它们都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指导朗读写列宁“喜爱灰雀” 的句子。

(二)那灰雀到底哪儿去了? 请生讨论回答:小灰雀是小男孩抓走的,又是他放回来的。

1、你是从课文中哪些句子读出来的?找一找。体会

(1)男孩吞吞吐吐地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理解“吞吞吐吐”的意思,说说他当时心理是怎么想的?那你能读好它吗?(2)“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为什么他不敢讲?他在害怕些什么?相机板书:占为己有 谁能读好他此刻的矛盾心情。(3)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一定会飞回来的!”

①从这儿你又感受到了什么?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②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读出“一定会飞回来的!”。

(4)男孩为什么要先捉走后又放回这只灰雀呢?他对灰雀喜爱吗?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2、小结:

是列宁爱鸟的情深深打动了孩子的心,所以他坚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 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孩子又决定怎么做?——(放鸟归园)

(三)列宁是怎样对待小朋友的呢?

1、找到课文中写列宁对待小朋友的句子小声地读一读,再四人小组交流交流。体会:(1)“小灰雀,你昨天到哪儿去了?”(师):听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例如:列宁为什么微笑?鸟儿不会讲人话,列宁为什么要问它到哪儿去? 鸟儿会回答吗)

各自练读第3-9自然段,细细体味列宁说这话的意思。板书:宽容(2)揣摩“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列宁这些话的心情和含义。把你的体会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3)听到:小男孩说:“他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列宁此时此刻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带着你的体验来读读句子。(4)所以列宁微笑着说,(生齐读---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就是这份深深的爱意打动了孩子的心,让他勇于改正错误,也就是这句不愿伤害小男孩自尊心的问话,让我们感受到了列宁对孩子的爱。

2、我们带着这份浓浓的爱意再来读读课文吧!分角色朗读课文。(四)还有哪儿不明白的地方吗? 二.体验、升华

1、(课件演示)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了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如果现在你就是树枝上那只唱歌的灰雀,你会对(列宁或男孩)说些什么呢?请在我们课文的空白处写下你的“三言两语”。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三、扩展延伸

1、这个小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了男孩,使男孩主动送回灰雀,也告诉我们有了错误承认了、改正了,就是诚实的孩子。说说你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吗?

2、个别交流。

四、课后作业:收集名人故事。板书设计

灰雀

列宁

(爱小动物

尊重小男孩)

小男孩(知错就改

诚实守信)小摄影师

型:精读课文 学习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教学难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怀备至的感情。德育渗透点:体会伟人的优秀品格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导入,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如:①小摄影师是谁? ②他给谁照相?

③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在学习小组内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小组内互相正音。

3、画出不理解的字词,通过多读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同伴讨论等方法初步理解。

4、光盘出示生字和词语,指名认读,开火车认读。

5、自由说说课文的大体内容。指名回答以上问题。

三、细读感悟第一——五段。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2、投影出示“高尔基”,介绍高尔基生平以及他的著作。

3、有个小男孩非常想见到他,可是高尔基的秘书步不让他进,他用了什么办法? 比较句子:突然,一个小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桌子上。突然,一个小纸团从窗外扔到了桌子上。

4、你觉得他的这种举动怎么样?

5、高尔基看到这张纸团为什么没有生气,是什么感动了高尔基?

6、投影出示纸团内容,小组讨论。

7、全班交流。如:“亲爱的”可以看出小男孩非常崇拜、敬仰高尔基; “您、请”写出了孩子的有礼貌和态度的诚恳;

“让他们放我进去”向高尔基解释自己为什么用扔纸团的方法实在是迫于无奈;

“我 照完相,立刻就走”他特别强调了 孩子迫切的心情同时不会耽误高尔基工作,等等都是高尔基感动的原因。

8、朗读指导这张纸团的内容。

如果老师就是高尔基,你能用声情并茂的声音让我感动吗? 学生自由练——指名读,评议——齐读。

9、如果你是高尔基,此时此刻会怎么想?

10、对啊,高尔基非常想见见这位聪明有主见懂礼貌的孩子,学生自由朗读2——5自然段。

11、分角色对话。

从对话中你又发现了什么 ?

如“鞠躬”可以看出 小男孩很有礼貌。等等。

12、学生表演朗读对话。

13、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下堂课学习。

四、写字指导

重点指导 “著、鞠、躬、胶”

第二课时

一、检查

认读词语(投影出示下列词语)

阳光明媚

鞠了个躬

咧开嘴

吩咐

准备停当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记者

突然

侧过脸

二、细读课文。

1、小男孩见到高尔基是怎样的表现? 读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2、体会这句句子。

为什么会仔细打量?为什么咧嘴笑了 ?说明了小男孩什么样的心情?

3、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交流这些句子,体会高尔基积极配合孩子的工作,对孩子的极大耐心。

4、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指导读好这句话,5、此时小男孩为什么会哭?

6、小男孩跑了,高尔基怎么做,怎么说?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高尔基为什么要喊?

(指导读好这句话。)

7、觉得孩子听到高尔基的话了吗?那他为什么不回来向高尔基要胶卷?

三、演读入境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

2、学生两人一组,借助道具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提示学生注意语言、表情、动作的协调统一,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

四、质疑拓展。

1、小男孩还会回来吗?高尔基希望男孩再来吗?

2、自由读课文最后 4个自然段。

3、交流所得,重点理解高尔基说得最后一句话“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说说话中前一个“他”是谁?后一个“他 ”是谁?为什么列宁要这么做?

4、拓展。

如果小男孩真的来了,见面后他们会说什么,做些什么哪? ◎

同桌互相编编故事,也可演演故事。◎

指名演故事,请同学注意语言表情神态。◎

续写故事。教师巡回指导。

板书设计

小摄影师

有礼貌

聪明

高尔基

爱护少年儿童 7 奇怪的大石头 课

型:精读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奇怪”等20个词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写字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音形义,正确认读、书写,提高识字能力。

2、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体会作者是怎么把内容写具体的。教学难点:

1、掌握生字音形义,正确认读、书写,提高识字能力。

2、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体会作者是怎么把内容写具体的。艺术渗透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画激趣,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然后把课文读通顺。2.分节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注意指导学生读准“震、坑、秦”的读音)

三、检查预习,质疑解难。

1.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及资料袋中的内容先让学生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老师再小结。

2学生谈谈自己在预习中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用书上的话来充分说明自己的观点)3.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四、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3.教师指导个别字形复杂生字的书写(重点指导“藏、卧、旅、考”)。

4、各自抄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新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听写生字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

二、感知巨石形象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学生轻声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

(1)

这是块怎样的石头?(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巨石”、“孤零零”理解、体会。)(2)

李四光和小伙伴是怎样围绕着大石头捉迷藏的?(3)

小伙伴们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这是为什么?

三、感受好问精神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四、解开巨石之谜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读后讨论:

a.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这个问题李四光一直想了很多年,直到„„才„„)

让学生仿照用“直到„„才„„”说话。并感受李四光的执着,认真的态度。b.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五、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先小组交流,再请个别学生谈谈。)3.小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断发现、探索、、、、、、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板书:

7、奇怪的大石头

产生疑问

李四光(大石头)

多方求教

学习地质

专门考察

冰川遗迹

——震惊世界 8﹡ 我不能失信

型:略读课文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的生词。通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2.过程与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从对话中分析其中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诚实的重要性。学习重点:

1.培养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能力。

2.理解课文,学习小宋庆龄的诚实守信。教学难点:

1.培养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能力。

2.理解课文,学习小宋庆龄的诚实守信。艺术渗透点: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有好朋友吗?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你的好朋友? 学生畅所欲言,当有人说出守信用时板书。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对好朋友之间守信用的故事。板书课题,解释题意:“信”指什么?“失信”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讨论疏解: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c.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三、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小组进行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四、课本剧表演

五、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宋庆龄吗?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处理这件事?

2、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的讲诚实守信的人和事吗?

板书设计

宋庆龄

诚实守信

受人尊敬

语文园地二

习作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人的一件事,写个片断 学习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引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培养习作兴趣

2、初步学会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显露特点,体现个性。

3、引导学生搜集名人故事,汲取优秀品格。

4、掌握引用人物语言的不同形式

5、积累名人名言和词语

学习重点: 初步学会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显露特点,体现个性。学习难点: 初步学会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显露特点,体现个性。课前准备: 老师印发的写人的文章。教学时间:

4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由朗读范文,找出有关的词语填表。

人物

及特点外貌动作心理活动表情、说话语气

二、指导学生总结写人物的一些基本的章法

三、用A4纸画一张你熟悉的人肖像。

第二课时

一、让学生拿出画好的肖像。

二、出示介绍肖像的要求:(1)他是谁?

(2)说说他有什么特点?(3)什么事令你喜欢他?

三、生介绍。

(1)生个别介绍。师指导。(2)同桌介绍。(3)再个别介绍。

四、读题、审题。

五、填表,写题纲。你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题目

写谁

外貌

特点

写什么事情

备注:写作要求:

1、要把事情写具体。

2、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及心理活动的描写,把人物写得生动

3、根据表达的需要,在文中正确使用冒号、双引号。

六、检查修改提纲。

七、学生写作。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名人名言

2、区别形近字并组词

3、掌握引用人物语言的不同形式。教学过程:

一、出示几组对话,观察形式的不同

二、师生共同总结

(1)

提示语在前,语言在后,说字后面加:和“”(2)

语言在前,提示语在后,说字后加。

(3)

提示语在中间,语言在两边,说字后面加,三、出示名人名言,学生自读理解,教师点拨。

上一篇:艺术教育市场下一篇:二年级数学比较数的大小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