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数学反思

2024-04-21

小学数学数学反思(共14篇)

篇1:小学数学数学反思

8:10:47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摆一摆”、“连一连”、“写一写”、“画一画”、“猜一猜”等数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合作,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我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理解搭配的思想方法。然而,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问题:首先就是目标的把握,还是有点没拿准,比如,要不要引导学生计算一共有几种搭配的方法。当初在研讨的过程中,我们与主任[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也探讨过这个问题,如果要学生掌握算法的话,那么就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再总结算法。但是这样在时间安排上就得调整,难度也会提高,估计一部分学生会有困难。其次,在教学例1的时候,虽然我一直在有意识地强调要先确定一种事物,但实践中,孩子还是没有很好地建立起这个有序的思考过程,所以在做题的过程中,仍有学生不按顺序搭配,出现遗漏和重复的现象。造成这个后果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因为公开课,特别是操作课,课堂气氛很热烈,优生会抢着演示、发言,有意注意差一些的孩子就成了观众和听众。我班有同学就是,当我说到:“ 为她准备了丰富的早餐 “时,他也不听我下面的要求了,就东张西望地找。所以,让学生踏实地上好一节课,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篇2:小学数学数学反思

教材第5页例3及练习一第3、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

3、帮助学生了解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四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具准备:

挂图、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第5页例3彩图。

小明来到了一个陌生的街区,我们来帮小明看看这个街区有哪些主要建筑物。

在这张图上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如果小明问的是你,你能准确的告诉他行走路线吗?

二、新知探索

1、图上只标明了北方,其余三个方向你能辨认出来吗?

2、谁能说说少年宫的位置?体育场的位置呢?

按那个小朋友告诉小明的路线能到达少年宫吗?你能告诉小明去体育场怎么走吗?

3、根据挂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来?

小结:刚才大家说了好多行走路线,我们在为别人指路的时候要先弄清楚方向,再找到要去的建筑物的位置,然后告诉问路人行走的路线。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5页“做一做”彩图。

生说图上的信息,辨认四个方向。

描述某些建筑物的位置。

2、练习一第3题。

3、练习一第4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扩展延伸

介绍四大发明的指南针。

板书设计:学看路线图

弄清方向

找到位置

说出路线

【教学反思】:

第4课时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4及练习二第1、2、3、4题。

教学目标:1、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方向。

2、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知识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查找有关指南针的资料。

2、寻找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方位的知识。

篇3: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教学反思

一、分析课堂上几何概念的不同呈现方式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第一课时有两个重要的概念要建立,一个是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另一个则是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概念。我们听了孙老师两次试教课,并对其中概念呈现的片段进行了分析比较。

在第一次试教时,孙老师认为学生都知道平行四边形这个名称,就不需要再花时间去讲解,所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的探究上。我们认为孙老师存在着忽视概念形成过程的问题。

在第二次试教中,孙老师加入实际操作活动,并给学生提供多次例证。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揭示图形共同特性,自己总结归纳出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相比之下,改进后的平行四边形概念教学环节的设计,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更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所谓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四年级时所学的垂线段,只不过在这里给它一个新的名称。孙老师这次设计了两条马路之间最短的地下通道的课堂活动,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把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中,既解决了本课的重点,又能让学生轻松地掌握这一概念。

二、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几何概念

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运用已有的数学概念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要掌握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既依赖于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状况,又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措施。通过这次课例,我也陷入了思考:到底怎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几何概念呢?

1. 提供多个例证,通过观察、比较揭示图形的共同特征

在学习几何概念的过程中,学生要用各种感官去感知概念,去听教师的说明,去阅读文字和符号,去进行实际操作,从而能了解概念的表征,有选择地把感知到的有关概念的信息进行初步概括,形成印象。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理解概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感性材料,借助各种教学指导,激活学生在头脑中对事物性质的许多印象和记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在提供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时,根据不同的概念,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2. 适当的实践操作,让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

教学中,对于一些相对抽象的内容,教师应尽可能地利用实践操作使其转化为具体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得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操作引起经历,小学生最乐意做的事就是动手操作,这比光靠教师空洞的说教来得更为有效。

3. 建立几何概念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知识链

篇4: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前,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小乌龟在钟面形跑道上不紧不慢地爬了一大格(1时),小白兔沿着钟面形跑道马不停蹄地跑了一整圈(60分),可裁判员却最后判定:乌龟和兔子跑得一样快。“啊?”(小朋友们都面面相觑)这个判定可令他们费解了:明明是小白兔跑得快多了,为何比赛结果却是不分胜负呢?就当学生们疑惑之际,教师适时引入教学:“这是怎么回事呢?通过今天的学习,小朋友一定能解开这个谜。”这下,学生们个个瞪大了小眼睛,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时分的认识之中。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有奖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数学问题,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常识,因此,数学教学不能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圆的认识”后,我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画一个半径为5米的圆。有的学生想到两个人用一根长绳画圆,有的想到一排人转一圈画一个圆,也有的想到全班人围一个圈,沿这个圈画出一个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解决“为何现实生活中车轮都做成圆的,而车轴都装在圆心上?”“当有人在表演时,观看的人群自然的围成一个圆,这是为什么?”“为什么羊吃到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形?”这些实际问题。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篇5:小学数学课文反思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该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精彩的生成正是源于这高质量的精心预设。所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既要精心预设又要注重生成。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宽容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机智筛选课堂生成,从而达到巧妙运用生成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解决策略:

1、精心预设——准确把握教 全面了解学生

有效开发资源 适时准确评价

2、关注生成——宽容地接纳生成 理智地认识生成

篇6:小学数学课改反思

学习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因此,感触颇深并谈点自己的反思

一、理解课程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注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扬教学民主,当好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此,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教学时注意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数学学习环境。

新课程标准指出“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多想办法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能力和应用意识,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小学数学课改反思

篇7:小学数学听课反思

螺洋小学邱晔

我有幸参加了河西小学举办的校际课堂联谊活动,认真听了三位老师的示范课,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

这三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三位老师在课件里呈现游戏,其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这些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些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如金清实验小学杨富上的“烙饼”是一节渗透统筹优化思想的数学课,它通过简单的优化问题渗透简单的优化思想。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以“烙饼”为主题,以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为主线,围绕怎样烙饼,才能尽快吃上饼?展开教学,设计了烙1张、2张、3张4张、5张、6张饼的探究过程。以烙3张饼作为教学突破点,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佳方案的意识,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利用手中小圆片代替饼,经历了从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河西小学应玲萍上的“找次品”,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努力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蓬街小学王美红上的“找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规律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规律之后,利用课件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从中找到规律,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篇8: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初探

一、教学反思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在教学中, 教学反思对高效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教学反思, 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教学环节中的优缺点, 及时有效的对教学环节进行调整, 使教学设计做到真正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 实现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1.促进教学效果的不断增强。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通过教学经验和自己的感受来判断教学效果的好坏, 这是从感性出发的判断, 没有从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考虑。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就是理性的对待教学的过程, 通过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来整体把握教学环节。教学反思对增强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效率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教师要在教学结束之后, 积极的进行教学反思, 并长期坚持下来。

2.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够让教师在对教学环节进行分析时找到自己的不足, 并经过深入探究, 在设计出更好的教学方法的同时, 提高教学能力, 使教学经验更加丰富。由于教学反思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判断教学中哪个环节还需要改进。通过反思积累了更多的教学经验, 让教师在不断改进和反思过程中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3.有利于促进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小学生的年龄教学, 在上课时容易出现开小差、做小动作的现象。在进行教学反思中, 教师要针对教学中出现的现象来进行分析, 找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 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的学生进行互动, 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提高注意力, 积极的进行学习。通过师生的互动,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结构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为教学反思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有利于教学设计的顺利进行。

二、教学反思要把握重点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时, 教师要把握住反思的重点, 通过分析教学活动是否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是否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是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方法等。通过教学反思来改进教学设计, 使课堂教学能够在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有所突破, 提高教学效率。在进行教学反思时, 教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随着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变, 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做到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出发, 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高效学习中顺利进行。在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 使他们自觉的进行学习, 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学习内容, 利用学习成就感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 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性。

2.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在创新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还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究, 有效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提高学习效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能够使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对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 使他们的数学思维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不断获得发展。教师在进行教学形式的创设时, 不仅要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还要对中等生和后进生进行关注, 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 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在探究中获得提高。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传统教学中, 学生在被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的都是死知识, 在解题过程中主要是模仿教师的思路或直接套用公式, 不具备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他们摆脱定式思维模式。在让学生解决问题时, 教师要引导他们从多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综合全面的对问题进行解决, 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通过教学反思, 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积极性, 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真正理解知识, 提高数学综合素质。

4.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知识, 并能够运用知识。所以, 在教学中引导小学生运用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所在。学习小学数学知识, 具有极为重要的启发作用, 将为学生今后学习更高深的数学知识奠定基础。因此,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自己熟悉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掌握数学及运用数学, 要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与意义, 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与自身成长的关系, 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此外,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与问题, 让他们用身边的事和物, 积极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例如,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测量教室的长和宽来计算面积, 使学生通过运用来有效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进行数学知识学习, 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小学数学知识的价值, 进而不断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他们为了解决生活中更多的问题, 不断深入探究和分析知识,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促进数学运用能力的有效提高。

篇9: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反思一:算法多样化和最优化能促进“学困生”的发展吗?

“算法多样”是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可以使教师不搞填平补缺一刀切,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是在计算教学中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发展的一种途径。但在教学中,很多时候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道计算题可以出现三、四种算法,甚至更多,弄得学生无所适从。接着,教师经过组织大家讨论,得出一个最好、最简单的方法,如长方形周长的求法,最优化的是“(长+宽)×2”的方法。但学生做作业时会发现,还是有一些“学困生”选择把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这种最复杂却是他们最易理解的方法。那么,此时教师是否还应一味强调最优化的算法?算法多样化和最优化如何促进“学困生”的发展?

反思二:教计算法则不符合新课标吗?

新课程的计算教学中,一些教师不教计算法则,究其原因,一是教材在计算课教学内容中没有出现计算法则,二是计算课教学内容多,练习量大,既要进行估算,又要进行算理及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没有时间教计算法则,三是部分青年教师不熟悉相关的计算法则。新课程对计算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目标做了一些调整,增加了算法多样化,并适当降低难度及对计算速度的要求,但基本要求没有变。因此,教师不应被当前某些理念或教学形式所干扰,放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计算法则的教学,对学生掌握列竖式计算的方法是很有帮助的。当然,我们不要求学生像以前那样去背计算法则,而是让他们理解计算法则。其实只要抓住每节课的教学重点,一课一得,把算法多样化、算理与计算法则的教学有机结合,计算法则的教学问题自然就能得到较好的解决。而对于不熟悉相关的计算法则的青年教师,可以建议其向身边的教师尤其是老教师请教,或是阅读老教材,研究其他版本教材对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总之,计算教学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如何在课改背景下扎实有效地开展计算教学,既继承我国在计算教学中的优良传统,又能在新形势下不断开拓创新,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反思三:新教材的应用题教学需要完整的体系吗?

(一)新教材上没有应用题章节,减少了教材内容,也没有了旧教材原来偏难、繁杂的题目,减轻了教学负担,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也下降了。教材强调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要求应以哪些内容作为依托呢?如果说有的话,就是教材练习中出现的几道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但教材基本知识点都不包含的应用题。如生活中读里程表、水表、电表,列车行驶时间、速度等问题,这些题通常要花大量时间来教学,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就更难了。

(二)新教材没有应用题的编排体系,不便于学生整理复习,更不利于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原来旧教材将应用题分类、按年级编排,每一种典型应用题都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规律,就是复合应用题即一般应用题,也有解决的步骤和方法。新教材却删掉了这部分教学内容,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实践活动课应是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用课堂内知识解决课堂外问题,重在实践活动,并不是在其他数学知识领域之外增加新知识。可新教材的“搭配中的学问”、“体育中的数学”都是排列组合问题,将这些问题引人课本,是否增大了教学难度值得深思。

反思四:数学教学需要怎样的情境?

部分教师对“情境”过分强调和追求,却常常把“为什么要创设这个情境”这个重要问题忽视了。笔者曾看到一篇关于情境创设的案例,教学内容是“三步计算题”。该案例先是故事导入:唐僧师徒一路西行,至黑风山口时一妖怪站在路中道:“要过此地,需解此题。”并举起一牌,上书一道计算题:74+100÷5×3。然后老师问:“这道题中含有几种算法?”学生答后,教师继续问:“计算这道题要几步呢?”接着是合作探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怎么计算。接着老师继续讲故事:师徒四人继续西行,路中有一大门,门上写有一道算式:(440-280)×(300-260),写上正确答案此门自然打开……此案例中的情境创设确实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创设情境的目的不应仅此而已,而在于创设的情境是否能为学习数学服务,是否能让学生在数学上有所思考、回味、启发。如果让那些非数学的因素干扰了数学学习,我们又有可能回到形式化的教学上去,而忽视了数学的本质。因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以激发数学问题意识为导向;以促进数学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为目的;以情境素材的合理选取为前提。

反思五:离开了“合作交流”就不是好课了?

合作学习是课改提倡的学习方式之一,一些教师把合作学习看成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不论什么问题都让学生“小组讨论”。还是以上面的“三步计算题”的教学为例,计算74+100÷5×3之前,学生就已有了混合运算的基础,难道连几步计算都不清楚?会因为“两步”还是“三步”发生争执吗?再看“合作探究”部分的设计,在此处安排一个“小组讨论”,能讨论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如果连这样的问题都要学生“讨论、交流”完成,那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学生“独立思考”?

篇10:小学数学听课反思

下午将有四堂精彩的课。每位老师的课堂引入都非常新鲜有趣,充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老师的《重叠问题》这节课带给我不少的好奇。老师以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活动开场了!只见被点名的学生在讲台上站成一排。要干什么呢?原来他们这些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大家手里都捧着花!还没等我回过神来,老师开始要求了:请拿了红花的小朋友把手举起来,请只拿了绿花的小朋友把手举起来……游戏结束后,老师马上问学生:“刚刚你们发现了什么?”原来老师这一设计全由孩子自由发挥,找到游戏的潜在数学知识,并让学生在发现的基础上,填写表格,把只拿了红花或者绿花的人名写上,两者都拿了的也记录下来。从表格中自然能很清新的知道拿花的人数。为了孩子更清楚地明白图解,老师又让学生自学书本上的关于韦恩图的知识,然后请小老师汇报,教师板书。可想而知,韦恩图图解更加清楚明了。原来这就是要学生解决重叠问题!从图中,老师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在理解图意后,便能很快得出算式,解决数学问题!随后的练习题更一环紧接一环,不断挖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个课下来,老师无论是从课堂设计,还是组织教学,问题的引入与抛出,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虽然只有四节课,每位老师的教学作风真让我受益匪浅。数学课上,我们要让学生充分体会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我学习、分析能力!我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中喜欢数学,学习数学,探索数学!

《分数的意义》:我听了 “小学数学分数教学”的《分数的意义》这堂课给我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一节课不知不觉地结束了,使我收获不小。

首先,觉得老师本人是一个很有钻研精神的人,不仅对本节课的教材认真钻研,设计完美的教学过程。而且对小学部分的分数教学也比较了解,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用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其次,这节课的导入的设计很让我欣赏。这节课从一开始到结束,始终处于热烈的气氛之中,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的学习方式,有力地支撑了这种积极的氛围,形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获取,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小游戏“说一不二”,用适当的数学语言描述所给的情境。出示情境让学生说一句话。如:1米的线段、1只鞋、1双鞋、1些鞋……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接下去的教学作了准备,更为单位“1”的教学难点作了铺垫。到后来学生很好理解单位“1”(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

最后,他的板书清晰易懂,对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很有帮助的。教学的重、难点的通过板书(卡片的出示)通俗易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知识。

篇11:小学数学课堂反思

解决策略:

1、给数学基本概念以核心地位,数学基础知识定好位,打好桩。

篇12:小学数学数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大量物体的等分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从学生对“分香蕉”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从而理解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同时,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孩子认识一个新朋友——除号,并教孩子怎样写好这个除号,然后,让孩子动手操作,进一步体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喜欢童话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我觉得只要我们有意地创设情境,把所要学的内容创编成故事,孩子们都会被精彩的片断所吸引。

本节课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利用孩子喜欢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让孩子们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智慧。我现在采取的是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相结合。引入新课时,让孩子进一步加深理解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意义,让孩子直接说出除法算式。引导孩子回忆以前学习过的加法、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从而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算式的读法。

在此基础上,让孩子动手操作探究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让孩子在实践中,体验总数的不同分法:如: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3份、4份、6份、12 份时,每份得到的是不同的个数。同时,让孩子学会用图表示它们的分法。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孩子展开对新内容的学习,分一分、摆一摆、说一说、写一写,我只适当地指导和点拨,我相信孩子,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一定的开发。

当然,在教学中还会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如:课堂上孩子比较活跃,有时课堂纪律难以调控。在作业反馈时,还有三、四个孩子掌握不够好,对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理解不够。这些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北师大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分香蕉》教学后记

篇13:我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笔者以为,如果我们在教学之前,不能对课程标准有一个正确、完整的理解和认识,就会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1个都不能少”,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传统的课堂教学制度,是假设全班的同学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都是一致情况下,强调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步、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这也就导致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容易“一刀切”。想要上好一堂课,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 要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应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自身知识基础、家庭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不意味着教师就要致力于“填平补齐”,而且要在照顾绝大多数学生发展的基础上,挤出多余的时间照顾学困生,开小灶,让他们学有所得,完成基本要求“为学有余力的学优学生提高、拔尖”。

二、“在活动中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我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 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应仅仅是一个接受现成数学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和构建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知识都是教师在教授中很难教会学生的,需要学生在实践的活动中逐渐领会的。这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参与其中的学 习过程,才是有效的学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展和发生过程,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会的,就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学习,凡是学生自己能做到的,绝不替代,让他们自己亲手实践。教学时,紧抓学生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为背景,为学生获取新知提供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启发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中寻找新知的生长点,充分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情况,有效确定学习起点;比较新旧知识的不同,发现矛盾,通过认知上的冲突,促使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为新知的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中, 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点成功的尝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三、“数学的生命在于应用”,教学应学用结合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应用可以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学以致用,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一堂好的数学课,不仅要让学生构建知识,而且还应懂得知识的来源以及实际的应用途径和方法,使学生能够应用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方面,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地利用数学课本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数学资源,尤其是几何初步知识、统计知识和应用题等的学习,教师都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分析和整理,将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转变成为数学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动力;另一方面,由于课本教材内容的局限性,很多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例,都被摒弃在外,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效地处理好数学教材和生活实例,数学的学和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让学生能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内在的动力。

篇14: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一、设计生活实际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创设生活实际情境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教《人民币的认识》这节课时,笔者放了一段录像:“一位小朋友跟着妈妈去超市购物的场景,各种物品的价格历历在目,‘10元钱可以买什么东西?’这样的生活情景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学生的兴趣极高,这样为探索新课内容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达到了预先的教学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的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师生互动。

二、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例如,在“克和千克的认识初步”这节课中,有一道题问什么大约重一千克。我想,如果直接给学生几种答案,他们不但不明白为什么,也想象不出来一千克到底有多重。于是我让学生从家带来两袋盐,让他们用手掂一掂,告诉他们这就是一千克,让学生从抽象的概念形成感观认识,然后拿称去称一称,实现了他们对重量单位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三、关于课堂练习的思考

从听课中笔者发现我校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检测反馈阶段存在“一多一少”的问题。

1、重视说理训练,但有点超过“度”。注重让学生去说理,使学生不仅能做,而且会说理,这是贯彻落实新理念,提高数学课堂实效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在练习中,教师要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学生能掌握的就不要说,要有选择地找学困生去说,不容易掌握的要让学生去说,这样既能增加课堂容量,又能提高教学效率。

2、重视练习的编排,钻研练习题有点“少”。笔者认为练习设计要有坡度、有层次、有针对性,注重分层要求、因材施教。在听课中,笔者明显感觉到教者对课本习题编排、训练的要求把握不准。

年级组长的指示给我们数学教师提出了课堂教学的方向:即要注重课堂补差,关注学困生;在处理练习方面要加强研究,做到高效合理。

四、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学习了“体”的知识后,就让学生找找教室里的一些物体,回家后、外出时观察各种各样的物体,还可以动手做长方体、立方体、圆锥体,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理解这些“体”的特征。

如学习“利率”前,先调查活动,如向爸爸、妈妈或银行工作人员了解储蓄的有关知识,以汇报交流的形式使学生了解储蓄种类、年利率、本金及存款单、取款单等。学习了“利率”计算后,让学生去银行存钱、取钱(在大人允许或陪同下),填一填存款单或取款单,实践存取钱的操作程序。

又如学习了“统计图表”的知识后,让学生调查学校各班人数,或班中同学家用电器的情况、班中同学吃水果的情况,再制成统计图表,用发展的眼光预测结果的可能性(大部分学生能交出自己制作的统计图表,有的小干部还给交作业不自觉的同学设计了“一周作业情况调查表”,督促他们完成作业)。这样,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空间突破了书本、课堂、学校的局限,增强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前段时间,笔者看了吴松弟先生著的《素质教育在英国》,书中谈到英国的数学,数学目的之一就是重视数学和实践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能力。他谈到有的教师布置的作业,需要学生去车站、码头调查,获得有关数据才能完成计算。不仅数学课如此,其他课也是如此。如历史老师一堂“城堡”课,历时两个月;宗教老师上“伊斯兰教”,为时竟达一年。教师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通过收集有关资料等实践活动,完成关于“城堡”、关于“伊斯兰教”的论文。这样教学,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笔者认为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五、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要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学习状况,激励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教師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引一个三年级评语例子:“这几天我们学习了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的认识”,XXX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收集、记录较远的路程,知道如何推测、估计较远的距离,在这方面是班里最好的。但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一定的困难,希望继续努力。等级评定,优。”这个以定性为主的评语,是学生与老师的一次情感交流,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树立了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知道了在哪些方面应该继续努力。

上一篇:跟法律有关的名言下一篇:防洪度汛宣传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