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际出发_灵活处理小学数学教材

2024-04-17

从实际出发_灵活处理小学数学教材(通用10篇)

篇1:从实际出发_灵活处理小学数学教材

灵活处理教材 提高课堂实效 岳丽芳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但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实施新课程标准必然要求教师抛弃过去的“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依赖思想,积极投身课程建设,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努力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大胆挖掘素材,科学灵活地处理和改造教材,用好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真正转变教材观。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教材,再走进生活,去感受体会数学的内涵,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那么,如何灵活处理小学数学教材呢?本人结合这几年的课堂教学经验谈谈以下几点处理教材的方法。

一、内容再现,使教材知识更生活化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数学的教与学应该注重现实体验,变传统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学”,自己要学的数学。

如在教学“比一比”时,可通过让学生找教室周围的物体的长短高矮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

如在学习“认位置”后,可让学生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村庄周围都有些什么,到学校后,和小伙伴交流。

又如在学习了“分类”一课后,可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整理自己的房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最好的体现。这样的教材处理,学生学到的绝不只是书中要求要掌握的知识,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综合发展。利用生活原型,实现“数学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原型,联系实际讲数学,使学生用生活经验来指导自己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生活经验成为智慧经验。真正让学生把知识用于生活,学会生活,提高社会生活能力。

二、创设情景,使教材知识更趣味化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如在教“加法的初步认识”时,我根据农村学校的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个媒体情景;先出示一个花草绚丽的小山坡,有小鸟唧唧喳喳地叫着说:“瞧!一群活泼可爱的小鸡宝宝正在欢快的找蚯蚓吃呢!”同时配上了轻快的音乐,边演示、边提问;“小山坡上来了几只小鸡”?“先来了2只”,“又来了几只”?“又来了3只”?“现在有几只”?“5只”。就用数字2+3=5表示!这样由静到动、形象逼真地直观演示,使学生对这加法的理性认识水到渠成。结果学生的思维活了、兴趣浓了、学习乐了。

又如在学生学过10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后,可以创设学生所兴趣的“买玩具”的购物情境:(出示玩具图),价格分别为2元、3元、4元、5元、6元、7元、8元等。洋洋花10元钱买了一些玩具,他买的是哪些玩具呢?请你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可以买2个(即2元和8元的或3元和7元的„„)有的说:可以买3个(即3元的2个和4元的1个或4元的2个、2元的1个„„)有的说:可以买4个„„还有的同学说:可以买5个,每个2元的。在教师的鼓励指导下,同学们用式子有序地表示出来。通过整理,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对10的认识和对加法含义的理解,而且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在这样的情境中,变死的、枯燥的教材为生动有趣的、学生所喜欢的内容。使学生不仅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感受数学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调整结构,使教材知识更合理化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有效的学习活动不只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如果忽视了学生的数学现实,其后果是:要么学生不能理解新知识,要么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这些都是与新课程倡导教学目标相背离的。

例如:我在教“圆的认识”时,发现学生准备了圆规后,课间已经能够画圆,并且能画出许多漂亮的图案。因此,我改变教材中的顺序,由画圆开始,然后到在一张纸的中心画圆,并让学生说明怎么能肯定这个圆就在这张纸的中心,从而认识圆心,并明确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再到画跟老师一样大的圆,引出半径、直径的概念,并理解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最后,再从自己画的圆中发现、总结出半径、直径的特征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学生始终处在操作和探索之中,学得生动有趣。既掌握了知识,理解了概念,发现了规律,又激发了兴趣,培养了能力。

又如在学习两位数加法时,教材安排了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计划用两课时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课前我根据我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学习能力,调整了教材内容,将两课时的内容归并成一课时,让学生在一节课内同时学习进位、不进位加法笔算。以便多出来的课时为其他的学习难点服务,或用来对学习内容的拓展和进一步深化。这样的教材处理不仅节省了教学课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一个体系中同时学习不进位和进位加法,便于掌握,也有利于学生对两部分内容进行直接对比,减少学生的计算错误率。

四、适当补充,使教材知识更有深度 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程度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活动的深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习过程的生动性。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要站在一个整体联系的层次去审视教材,理解教材,对教材进行创造性驾驭,必然要适当对教材的巧加工,对教材进行开发调整、适当补充;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及时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促进学生不断思考;及时鼓励,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例如在教学完一年级下册《认识时间》时,有学生提出秒针(其实我们班有好多学生都带手表)我根据当时学生的兴趣及求知欲,故意说:这是三年级的知识,你们想掌握吗?一时更提高了学生想学的积极性。我一口气把有关秒的知识当场教给学生。从中既深化了课程知识,又满足了大部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不但没有负担,且学得开心,他们认为“我虽是一年级的学生,但已把三年级的知识学会了,太了不起了。”

总之,作为教师,就要灵活利用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处理教材,创设一个有利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和学习环境,目的是为了“活化”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与文本的自主对话中,习得读书之法,深味读书之乐,经历体验过程,受到强烈感染,全面提升素养。

篇2:从实际出发_灵活处理小学数学教材

广州市越秀区瑶台小学 陆志群

【摘要】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但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这就要求作为教学工作者的我们科学灵活地处理教材和改造教材,用好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教学中如何灵活处理教材呢?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教学中如何灵活处理小学数学教材。

【关键词】 结合实际、灵活、处理 【正文】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但教材内容仅是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实施新课程标准必然要求教师抛弃过去的“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依赖思想,积极投身课程建设,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努力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大胆挖掘素材,科学灵活地处理和改造教材,用好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真正转变教材观。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教材,再走进生活,去感受体会数学的内涵,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那么,如何灵活处理小学数学教材呢?本人结合这几年的课堂教学经验谈谈以下几点处理教材的方法。

一、内容再现,使教材知识更生活化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赋予活力与灵性。数学的教与学应该注重现实体验,变传统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学”,自己要学的数学。

如在教学“比一比”时,可通过让学生找教室周围的物体的长短高矮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

如在学习“认位置”后,可让学生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村庄周围都有些什么,到学校后,和小伙伴交流。

又如在学习了“分类”一课后,可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整理自己的房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这样的教材处理,学生学到的绝不只是书中要求要掌握的知识,而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综合发展。利用生活原型,实现“数学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原型,联系实际讲数学,使学生用生活经验来指导自己学习数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生活经验成为智慧经验。真正让学生把知识用于生活,学会生活,提高社会生活能力。

二、创设情景,使教材知识更趣味化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如在教“加法的初步认识”时,我根据农村学校的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个媒体情景;先出示一个花草绚丽的小山坡,有小鸟唧唧喳喳地叫着说:“瞧!一群活泼可爱的小鸡宝宝正在欢快的找蚯蚓吃呢!”同时配上了轻快的音乐,边演示、边提问;“小山坡上来了几只小鸡”?“先来了2只”,“又来了几只”?“又来了3只”?“现在有几只”?“5只”。就用数字2+3=5表示!这样由静到动、形象逼真地直观演示,使学生对这加法的理性认识水到渠成。结果学生的思维活了、兴趣浓了、学习乐了。

又如在学生学过10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后,可以创设学生所兴趣的“买玩具”的购物情境:(出示玩具图),价格分别为2元、3元、4元、5元、6元、7元、8元等。洋洋花10元钱买了一些玩具,他买的是哪些玩具呢?请你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可以买2个(即2元和8元的或3元和7元的„„)有的说:可以买3个(即3元的2个和4元的1个或4元的2个、2元的1个„„)有的说:可以买4个„„还有的同学说:可以买5个,每个2元的。在教师的鼓励指导下,同学们用式子有序地表示出来。通过整理,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对10的认识和对加法含义的理解,而且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在这样的情境中,变死的、枯燥的教材为生动有趣的、学生所喜欢的内容。使学生不仅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感受数学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调整结构,使教材知识更合理化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有效的学习活动不只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如果忽视了学生的数学现实,其后果是:要么学生不能理解新知识,要么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这些都是与新课程倡导教学目标相背离的。

例如:我在教“圆的认识”时,发现学生准备了圆规后,课间已经能够画圆,并且能画出许多漂亮的图案。因此,我改变教材中的顺序,由画圆开始,然后到在一张纸的中心画圆,并让学生说明怎么能肯定这个圆就在这张纸的中心,从而认识圆心,并明确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再到画跟老师一样大的圆,引出半径、直径的概念,并理解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最后,再从自己画的圆中发现、总结出半径、直径的特征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学生始终处在操作和探索之中,学得生动有趣。既掌握了知识,理解了概念,发现了规律,又激发了兴趣,培养了能力。

又如在学习两位数加法时,教材安排了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计划用两课时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课前我根据我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学习能力,调整了教材内容,将两课时的内容归并成一课时,让学生在一节课内同时学习进位、不进位加法笔算。以便多出来的课时为其他的学习难点服务,或用来对学习内容的拓展和进一步深化。这样的教材处理不仅节省了教学课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一个体系中同时学习不进位和进位加法,便于掌握,也有利于学生对两部分内容进行直接对比,减少学生的计算错误率。

四、适当补充,使教材知识更有深度

教师对教材的钻研程度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活动的深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习过程的生动性。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师要站在一个整体联系的层次去审视教材,理解教材,对教材进行创造性驾驭,必然要适当对教材的巧加工,对教材进行开发调整、适当补充;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及时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促进学生不断思考;及时鼓励,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例如在教学完一年级下册《认识时间》时,有学生提出秒针(其实我们班有好多学生都带手表)我根据当时学生的兴趣及求知欲,故意说:这是三年级的知识,你们想掌握吗?一时更提高了学生想学的积极性。我一口气把有关秒的知识当场教给学生。从中既深化了课程知识,又满足了大部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不但没有负担,且学得开心,他们认为“我虽是一年级的学生,但已把三年级的知识学会了,太了不起了。”

总之,作为教师,就要灵活利用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处理教材,创设一个有利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和学习环境,目的是为了“活化”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与文本的自主对话中,习得读书之法,深味读书之乐,经历体验过程,受到强烈感染,全面提升素养。

篇3:例谈如何灵活处理小学数学教材

一、调整教材——促进建构

[教材展示]

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12册“比例尺”例2:

在比例尺是1∶30000000的地图上, 量得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是3.5厘米。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设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x=105000000

105000000厘米=1050千米

答: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大约是1050千米。

[我的处理]

解:设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为x千米。

3.5厘米=0.000035千米

x=1050

答: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大约是1050千米。

[我的理由]

学生已具备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知识基础, 我对教材的处理就是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x的单位与问题的单位一致, 这与以往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一致, 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虽然3.5厘米=0.000035千米这一转化过程有点难度, 但只要在上课前稍微铺垫一下, 学生还是很容易掌握的。而教材的解法侧重于从已知条件入手, 设x的单位为厘米, 目的是让实际距离与已知的图上距离的单位一致, 这样就避开了3.5厘米=0.000035千米这一转化过程, 有一定好处。但这样的解法与已有的熟练的方程解法产生冲突, 学生在用教材提倡的方法解答时, 总是把x的单位写成千米。连续任教小学毕业班八年, 每年在这个时候总是有一大批学生做错, 花了很大的力气去讲解, 还是有一些中下学生不能掌握。而今年采用新的方法, 做错的学生却几乎没有。

[反思]

有效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 通过自己的已有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过程就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 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 用迁移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同时, 我们还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充分考虑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 对一些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使教材内容更加适合学生。

二、改造教材——促进统一

[教材展示]

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11册113页例3:

学校六月份用水210吨, 比五月份节约了1/8。五月份用水多少吨?

[我的处理]

[我的理由]

教材中例1、例2、例4的线段图有一个隐藏着的共同规则:两种相关联的量, 如果是整体与部分关系的, 一般就只画一条线段图;如果是部分与部分关系的, 一般要画两条线段图。例2中的五月份与六月份也属于部分与部分的关系, 而教材却只画了一条线段图, 这与教材的整体安排不相统一, 容易造成学生的误解, 让学生觉得捉摸不透。而经过处理后, 例3的线段图与其他三个线段图就统一起来, 这对学生以后的解题及读线段图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反思]

教材不是完美无缺的, 也有滞后、不妥的一面。因此教师绝不能生搬硬套, 不要被它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所束缚, 而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根据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 主动驾驭教材, 合理改造教材, 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 以利于学生清晰地掌握数学知识, 提高数学能力。

三、补充教材——促进丰富

[教材展示]

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12册50页例2、例3:

[我的处理]

[我的理由]

教材只展示了整数比、小数与整数比、分数比三种比的化简过程, 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经我补充后的例题涉及整数比、小数与整数比、分数比、分数与小数的比、量与量的比、式与式的比、小数与小数的比。通过例题的展示使学生掌握不同形式比的化简方法与结果的表示方法, 可以说较好地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反思]

数学教材是通用的、共性的, 同时又具有简约化的特点。有的课时内容由于受篇幅的限制, 不可能提供详尽的学习材料, 也不能呈现完整的教学过程, 它存在着许多学生“看不见”的空洞和留白, 当然也就很难反映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备课时, 教师应反复研究教材, 适当增补教学内容, 把这些深藏不露的空白之处挖掘出来, 使教材变得更加丰富, 更加切合学生实际, 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更趋合理。

四、重组教材——促进和谐

[教材展示]

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11册40页第3、4两题:

3.填空。

5/12的倒数是 () 。 () 的倒数是6。

4 1/7和 () 互为倒数。 () 和11/21互为倒数。

1 1/5的倒数是 () 。 () 的倒数是1。

4.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我的处理]

练习:先观察每组数据的特点, 再求出它们的倒数, 并把你们的发现写下来。

[我的理由]

教材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练习, 巩固求倒数的方法, 形成技能, 但没有重视学生数学思维层面的培养。而我设计的表格对原有习题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组合, 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真分数、带分数、假分数和整数倒数特点的认识。这样重组, 目标明确, 要求具体, 操作方便。学生容易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通过互动交流, 达成共识。

[反思]

习题是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重要载体。在实践中, 有些教师比较重视例题的教学, 但忽视了对教材习题的研究, 有时仅仅把教材的习题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 缺少对习题的取舍以及与其他教学过程的融合, 使得习题功能弱化。因此, 教师应在结合学生实际和充分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对部分习题及知识块进行重新组合, 活化教材的认知体系, 使课堂教学“低耗高效”。

篇4:从实际需要出发 体现数学的价值

关键词:学习需要;改进;数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2-080-1

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简约性,让学生真正感受所学内容的数学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数学发展。笔者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统计》这一内容时,对此有深切的感悟。

【片段一】

师出示很多图形的卡片。

师:现在老师特别想知道这里的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各有多少个,你能想想办法,帮老师统计出来吗?

有的学生在思考,有几个学生举了手,还有两个学生已经开始把图形倒了出来,开始分类数数了。

请一个举手的小朋友回答:把他倒出来,分一分,把正方形和正方形放一起,把三角形和三角形放一起,把圆和圆放一起,然后数一数就知道了。

从学生的表面上看,大部分学生对这样的方法都很满意,都跃跃欲试的样子。

师还有其它的方法吗?(没有学生说出教材中记录的方法,一再引导)

师:(无奈,本想引导学生自己想出课本中的方法)课本中的小朋友啊正和我们做同样的事情呢,我们去看看他们怎么做的吧?你们也能用他们这样的方法统计出来吗?

学生开始小组活动。

教师巡视本班学生的记录情况,发现没有一个学生用“√”的方法来记录,但有两个小朋友用画竖线的方法记录的。

(没有出现用“√”的方法来记录,教师只好以学习活动参与者的身份出示。)

……

从表面看这样的一节课,有学生的动手操作,有小组交流,有方法的优化,也有目标的达成。学生也分组活动了,也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方法记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接受了用“√”的方法进行记录,教学目标也基本上达成。可是,我上完课后心理却很不自在!仔细想想这节课,我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没有从知识的实用价值出发,情境的设定体现不出用符号记录的实用价值。摆在学生面前的图形完全可以分一分、数一数就知道每种图形的数量,虽然在老师的一再引导和要求下,学生也理解掌握了用“√”的记录方法,但学生并感觉不到这种方法的简单和方便。所以,只追求课堂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性,没有考虑好是不是真正的需要,是不是真正的从教学目标出发设计出真正符合学生发展的数学活动才是最重要的。

2.再次认真钻研教材后,发现符号法是用来记录随机出现的数据进行的记录,对于随机出现的情况我们并不能分一分,也不好直接地数,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原来的方法不足解决现在的问题时,是学生发现新方法的最好动力,这时学生不要你的引导也能很自然地想到用符号记录,学生会感受到什么时候必须要用到什么方法,体会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用途,理解知识的实用价值,而且能真正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片段二】

师:猪扒戒特别喜欢吃饼干,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猪八戒一次吃了多少块饼干吧?

课件播放猪八戒吃饼干的动画。

师:猪八戒吃的饼干是什么样的?有几种形状?一共有多少块?

生回答。

师:我还想知道猪八戒吃了几块正方形饼干,几块三角形饼干和几块圆形的饼干,你们刚才有没有数出来?

生摇头。

师:现在在放一遍你能把每种形状的数量都数出来吗?

生思考,感到很困难。

师:那我们能不能想想办法,把每种形状都记录下来而且还能分别看出有多少块?

……

回顾上述教学实践的历程,我收获了许多启示:

1.数学课要体现数学价值,让学生觉得所学知识是有用的。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但对于片段一中的教学,学生可以很简单地数一数,可老师却让学生分组统计,一人报名称,其他人记录,然后再数一数。虽然也得到了结果,可学生会不会很疑惑:为什么要这样统计啊?这样的教学学生是感受不到用符号统计的优越性,学生根本体会不出它的价值。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学的目标放的远一点,如果只是通过这节课让学生学会用“√”的方法记录,为了方法而方法,为了统计而统计,学生必然不能在数学的道路上走很远。

2.活用教材,解读教材并不是按部就班地跟着教材走。

课堂教学里教师、学生、文本的三重对话。教材不完全等同于学材,教材提供的是素材,是情景,是问题。知识在教材中的存在是静态的、封闭的,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思维活动过程。教师只有对教材进行使用和开发,变教材为学材,把教材上静止状态的学习材料转化为动态生成的活动情境,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师、学生、文本的整体功能。

根据学生的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才能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使数学课彰显生命的活力,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才能把学生引到我们真正想让他们去的地方。

篇5:从实际出发_灵活处理小学数学教材

【案例回放】

一、链接旧知, 激发学习兴趣, 产生探索欲望

上课开始, 我创设了带孩子去“图形王国”游玩, 找一找欢迎我们的机器人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问题情境, 学生兴趣盎然, 课堂气氛活跃。

接着我隐去其他图形, 只留下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神秘地告诉孩子, 这里面有今天所要认识的新图形, 让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

【设计说明】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常见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由于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 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 但注意力易分散。针对孩子这一年龄特征, 我没有遵循教材让学生直接去数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几条边, 而是通过让学生找机器人是由哪些认识的平面图形组成的,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认知起点, 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图形的边的数量。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加深对有关平面图形的认识, 引发继续探索空间与图形领域知识的愿望, 并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大胆猜测, 放飞想象翅膀, 形成认知结构

在学生认识了四边形后, 我让学生大胆地猜一猜:在图形王国里, 除了四边形, 还可能会有几边形呢?学生忽闪着明亮的眼睛, 畅所欲言:五边形、六边形、九边形……我结合学生的回答书写板书:五边形、六边形……并朝孩子竖起大拇指:“是的, 在图形王国中, 像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这样的图形叫多边形。”

【设计说明】教材中提供两组平面图形, 通过让学生数一数边的条数进而认识五边形、六边形。我个人觉得虽然学生也能形成对五边形、六边形的认识, 但内容的学习指向性太明确, 学生几乎无需动脑。心理学研究表明, 低年级孩子学习的依赖性很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发展。通过猜测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培养学生自我提问的意识。在大胆猜测中, 学生体会到图形的命名方法是可以类推的, 从而形成对多边形的整体认知结构。三、动手操作, 培养活动意识, 感受图形联系

在巩固练习阶段, 我设计了“搭一搭”“折一折”“剪一剪”等活动, 如搭一搭自己喜欢的多边形;将一张长方形的纸折一折, 得到不同的多边形;将一张正方形的纸剪下一个三角形, 看剩下的是什么图形……

【设计说明】低年级的孩子认知特点在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 通过让他们动手操作, 调动他们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 体会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 感受多边形之间的联系, 促使学生富有个性地进行思考。

课外拓展, 陶冶学生情操, 感受图形的美

师:今天学习的多边形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让我们来欣赏生活中的多边形! (在优美的音乐中欣赏生活中的多边形)

师:欣赏完这些美丽的图形, 你能用我们所学的图形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吗?

……

【设计说明】低年级的孩子爱玩、爱唱, 爱画画, 针对孩子这一特点, 通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多边形, 用学过的图形设计美丽的图案, 从而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丰富对多边形的认识, 获得对图形的美, 数学的美的丰富体验, 提升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同, 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想探索数学文化源远流长的奥秘!

摘要:“用教材教, 而不是教教材”这一观点是课程标准对教材特征的定位, 也是对教师解读教材、设计教学的宏观引领。笔者认为教材设计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可能, 贴近学生的生活, 走出那种单纯地“教教材”的教学误区, 注重让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篇6:从学生实际出发 改革数学教学

关健词:数学教学; 规范; 兴趣; 方法; 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69-001

长期以来,青海牧区少数民族学生数学教育是个难题。这些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高中数学难度大。针对学生实际,如何改进数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有以下体会和认识。

一、尊重学生个性,规范学习要求

来自牧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多年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已养成他们独特的个性,虽然学习基础差,但自尊性强。面对学生实际,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性,循循善诱,以情动人,感化学生,切忌简单粗暴。应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而不是产生对立情绪,培养良好学习氛围。

对学生反复进行学习常规教育很有必要。从最基本的课堂规范抓起,并嚴格要求。如上课要做到“眼看、耳听、脑思、手记”。眼看,即仔细观看教师展示和板书,把教学内容印在脑海;耳听,即认真听教师讲解,把教学内容记在大脑;脑思,即动脑思考教师讲解内容,力争理解教学内容;手记,即把教学内容的关健点,典型例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以便以后复习巩固。课后作业要书写整洁,作图规范;要有解题过程,不能只有答案;作业需独立完成,可以请教同学或教师,但不能抄作业;批阅后的作业一定要再回头看,并及时订正其中的错误等。

有了规范的要求,必须严格检查,加以落实。每周检查学生课堂笔记,对于学生课堂笔记和完成作业情况,在检查和批阅后,及时向学生反馈,好的要表扬,差的要批评或者处罚。总之,要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上下工夫。

二、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学生有了小学、初中数学成绩差的经历,到高中已形成了数学难学、学不好的思维定势,从而失去学习积极性和动力。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批评学生要注意方式和方法,不能一棍子打死,使学生觉得无法学好数学。

教师在教学中应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内因,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常用方法有:1.介绍一些数学在工业、农业、军事、经济或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典型应用,让学生看到各行各业的发展乃至我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数学。2.开展趣味数学游戏或解答,调动学生积极性,开发学生智力。3.开展数学知识抢答等各种数学竞技活动,激发学生上进心。4.对数学学习优秀的学生,一方面适当补充一些课外习题,鼓励他们再上一个台阶;另一方面组织课外数学活动小组,指导他们自学一些数学书籍和参考资料,开展数学专题讲座,如“列方程解数学应用问题”,“向量在解决几何问题与物理问题方面的应用”等,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5.对数学学习较差的学生,采取个别辅导,安排学生一对一帮扶等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消除对数学的畏难情绪,鼓励他们不懂就问,对于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改进教学方法,进行“启导读议”教学改革和实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课堂教学中重视启发引导学生思考

在备课时,不能仅仅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充分了解所教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教学过程不能照搬一些教学资料的内容,应从学生角度,换位思考,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内容和步骤。概念教学中,多角度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深化理解。如在讲到函数单调性时,要引导学生从单调函数的图象特征和数学定义两个方面去理解,同时设计一些问题,如“随自变量的减少,函数值增加或减少,各是什么函数”,“正切函数在每一个单调区间上是增函数,能不能说正切函数在其定义域上是增函数”等。在例题和习题教学中,一般采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学生自己能解决的,教师不代替,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先给予启发引导,后给出规范的解答。问题解决后,还让学生回过头来去想解题的思路及关键,上升为一般方法,扩大解一道题的效果。

2.全面调动学生诸学习器官的作用

教学中根据内容的内在联系,抓住章节的重点和关键,通过类比、猜想、分析、综合、演绎、归纳等各种办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领会、探求和总结问题。特别要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利用各类教具展示数学概念,利用图象帮助理解概念,发现解题思路。

有意识、有计划的引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阅读达到认知、印证、深化、疏理的作用,给学生动眼、动脑的机会;加强课堂练习,给学生动手的机会;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和讨论,给学生动口的机会;让学生上台板书,给学生展示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诸学习器官的作用,调动学生参与意识,提高教学效果。

3重视过程教学,加强课堂练习

在教学中应注意改变重结论轻过程,重讲授轻练习的传统教学方法,要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理解和练习。应做到以下几点:通过联旧引新学习新知识,让学生动脑探索数学规律;从正面、反面、侧面强化对数学概念的认识;通过不同类型的题组,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强化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灵活运用基本知识的能力;在练习中巩固和提高解题能力。

四、传授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使学生在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教学中发现,不少同学存在死记硬背,阅读课本不求甚解的毛病。因此,在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是传授学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交给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阅读训练是培养自学能力很重要的方面。起初,把本节要点写成预习提纲,让学生按提纲进行阅读,教师只在疑难处做点拨。以后,不出提纲让学生在阅读中找重点、难点,理解内容,体会思路,学会方法,提升能力。一章节结束后,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总结归纳要点,疏理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图,并把好的解题方法和典型题目整理进笔记。逐步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理解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利用班会等时间,开设“如何阅读课文”,“如何小结归纳整理知识”,“如何提高记忆力”等专题讲座,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每学期召开一次学习经验交流会,组织学习得法、进步明显的同学进行交流,推广好的学习经验。

篇7:从实际出发_灵活处理小学数学教材

一、小学数学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与学生生活差距大

教学内容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数学能力所运用的教材,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学内容就是教材中包含的内容.但目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将学生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要求掌握的教学内容进行结合,大部分教学内容距离小学生实际生活太遥远,例如:黑兔白兔、加工一批零件、修水池等内容,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觉得很乏味,没有共同感,难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教学效果不佳.

(二)数学教学的理论性和生活化关系不能得到正确处理

素质教育下的教学目标是不仅让学生能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也要能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知识.但在教学中,许多老师并不能很好地处理理论化与生活化的关系.有的教师只注重理论教学,不能从实际生活中挖掘问题,让学生生活情境中发现、探索知识,学生学到的只是数学符号与公式,学生的思维模式不能在实际问题中得到良好运用.

(三)教学评价不与实际生活结合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下,只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的评价方式已不适用.数学教学与实际问题是为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采用新方式的教学活动中,传统教学评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因为在考试中的分数不佳得不到老师的认同,觉得只有考试得高分才是学习的目的.教学评价的不合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降低学习热情,是新模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结合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灵活的学习数学

(一)教师应树立教学与实际问题的结合的教学理念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想要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学习数学就应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让学生感受实际生活与课上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

(二)教师要善于发现实际问题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

为让学生感到数学是存在于生活中的一门学科,引导他们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应用数学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时,要积极寻找与教学内容契合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引导学生思维.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较弱,通过熟悉的实际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形象化教学内容.通过将实际问题与教学内容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形象生动地理解教学内容,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在设计教学模式是应尽量加入实际问题

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想要让学生在课上更好地构建知识体系,与实际问题结合,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习印象的教学情境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在设计教学情境是要与实际生活结合,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的课上,可以导入三个学生在买文具时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生活经历.再开展教学时会更加容易一些.在讲授课堂知识时,将课堂内容在实际问题中体现,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在进行加减运算的课上,可以提前准备20颗水果糖,告诉学生获胜组会得到分配权,然后从总数中拿出8颗,问学生还剩多少,将学生的结果在黑板上进行显示,并进行讲解,通过很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在达到较好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引导了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思维.

结束语

小学数学是学生培养数学学习方法与思维模式的关键时期,改变传统的只教授理论知识、学生没有主体性的数学教学方法,让数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让学生能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虽然目前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不足,但相信在广大教学者的不断努力探索下,在实际问题中学习数学会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与应用.

参考文献

[1]何香妮.从解决实际问题角度学习小学数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3(07).

[2]张春红.新课改下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50).

[2]高润林,文福,付敏.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2013(01).

[4]王红娟.小学生灵活地学习数学的几点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4(19).

篇8: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搞数学教学

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就应当遵循儿童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引发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

如教学《比例尺》一课时,我出示了学生的照片和校园平面图,让学生同实际事物进行对比。熟悉的生活现象,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分析、对比、讨论,学生认识到实际事物与图片的形状是相同的,而大小不同,并且它们大小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照片和平面图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成的,从而理解了比例尺的内涵。在《圆的认识》一课教学中,我从自行车、汽车的车轮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而偏要做成圆形的来导入,学生被熟悉的现象所吸引,为找寻答案,他们动手进行了实验,自学了课本,很快找到了理论依据,掌握了圆的特征。此时,我没有就此罢休,继续让他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做成了圆形,联系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再次联系起来。又如在《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教学中,我设计这样两个问题:把100公顷土地平均分给东风村1至5组村民耕种公不公平?把土地等分成5份,分别种上葱、姜、蒜、青菜、稻谷等合不合理?这些问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熟知土地要根据人数多少来分,农作物要根据需求来播种,从而懂得了等分有时是不合理的,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新的分配方法,这样,自然就引出了“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的内涵也不言而喻了。

二、加强自身体验,突破教学难点,内化知识

在学习《相遇问题》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两地”、“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站成两排,要求他们按照教师指令实际走一走,学生在走走停停中很快理解了这些概念,再回到课堂上讲解“相遇问题”时,就迎刃而解了。“体积”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准备两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在杯里倒入相等体积的水,一只杯子里放入一把铁锁,另一杯里放入一个螺丝帽,让他们观察水平面的变化,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通过观察学生领悟到水平面升高是因为物体挤占了一部分空间,铁锁占据空间大,水平面就上升得高,螺丝帽占据空间小,水面就上升得少,从而懂得物体所占空间大小叫物体体积。这种实验的方法比教师简单叙述和学生機械背诵效果要好得多。通过分析、讨论、查找原因,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忽视了等底、等高这一条件,教学难点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不攻自破。

此外,我还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计算家里的水电费、存款利息、装修所需地板砖的块数等等。总之,凡有适宜的内容,我都尽可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也感觉学起来轻松、实在、有趣。如此教学,可建立起学生的大众数学观,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益于学生内化知识。

三、坚持语言表达,促进思维发展,锻炼智力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会做”,还要关注学生是否“会说”。

在体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通过观察等式0.1=0.10=0.100,让学生讨论:“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再从右往左看,小数又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什么规律?”,“怎样概括这一规律?”等等。这样,给学生提供表达思想的机会,也只有让他们去表达,才能暴露思维过程中的缺陷。此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情况,因势利导,给予点拨,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学生通过观察几组算式,概括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这一规律,这时可出示6÷2=(6×0)÷(2×0)=3这一式子让学生判断对错。学生很快发现2×0=0,而除数不能为零,原来总结的规律不严密,应补充条件“零除外”才完善。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多鼓励、多引导、切忌剥夺不善表达学生发言的权利,要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口。 四、进行多元评价,树立学生自信,激发情感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好学生不是打骂出来的,而是夸出来的。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圆柱的特征。生1说:“圆柱是由三个面组成的图形。”我当即赞扬他观察能力强。生2通过与同桌比较圆柱的高矮,发现了圆柱的高,我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的发现真伟大。”生3想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验证上下底面相等的方法,我称赞他思维灵活,想象独特。当生4用手比划着提出“上下是两个相等的圆,四周一样粗的倾斜图形(指的是斜圆柱)是不是圆柱”的疑问时,我激动得握住他的手说:“你提的这个问题我都没有想到呢!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生5概括圆柱的高的定义时,出现了错误,脸羞得通红,我当即说:“虽然你答错了,但你敢于发言,敢于表达自己思想的这种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篇9:科学认读,从幼儿实际出发

科的人说话, 对身边的文字很感兴趣, 能够

学自发地将看到的文字、听到的话语与相关的事物进行联系, 还能够主动地去表达, 认同一般尽管有时。没有成人那么严谨成人对咿呀学语以及, 童言无忌的但其意义非读, 幼儿非常感兴趣, 某种程度上正是惊叹于

幼儿这种天生的模仿和表达能力。

从研究表明语言运用的过, 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对。

幼苏江在幼儿园教育阶段, 如果我们能有针对

儿性地进行科学认读, 让幼儿在一定的情境当中对文字、图像、声音等产生自发的如皋实组合力●从而进一, 步培养幼儿观察力就可以实现对汉字的、记忆力有效认读、想, 际陈象力, 以及被称为智力核心的思维力。在出用慧这其。中根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老师发挥了引领者、, 此时老师应合作者的作发用是参与到幼儿的学习当中当是学习共同体中的一个分子, 并, 及时发主要作

挥提供帮助的作用。

在笔者看来, 要想科学地实施认读, 最重要的就是从孩子的实际出发, 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因材施教。具体策略例举如下:

一、创设有效情境, 带领幼儿科学认读

且不说有关学习理论日益重视教学情境的作用, 就从经验的角度看, 我们也能看出, 幼儿的学习是离不开情境的。如果注意观察与总结, 我们几乎可以发现幼儿所学的每一样东西都是来自于情境。

幼儿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语言能力, 这些能力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获得, 一是家长的示范与幼儿的模仿, 在这种生活味道极强的情境里, 家长充当的是引领者的作用, 而幼儿则是在家长一遍又一遍的示范当中进行模仿, 家长会通过多种方式给幼儿创设一些情境。另一个途径就是幼儿自发地接受身边事物的影响, 尤其是电视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 幼儿很容易通过电视提供信息的接受, 自发地形成一定语言能力。

既然如此, 在幼儿园专业的语言教学中, 就应该高度重视情境的创设, 从专业的角度讲, 幼儿园语言教学中要创设的情境必须具有这样的指向:一是情境创设的主体必须生动形象, 要能够通过绚丽的色彩、动听的声音去引起幼儿的注意, 这是让幼儿生成情感体验的物质基础;二是情境创设的目的要指向幼儿科学认读的学习

机制, 即能促进幼儿认读机理的发展。

举一个例子, 笔者所在的幼儿园, 每个月都会布置一次主题壁画, 利用教室和卧室宽大的墙壁, 展示一些色彩丰富、主题鲜明的带有图案和文字的画面, 来对学生提供视觉刺激。然后通过多媒体定期并相对重复地播放与墙壁主题相关的动画, 以在视觉刺激的同时提供听觉的刺激。这两个相得益彰的措施可以较好地培养幼儿缄默的科学认读能力。

二、精心设计游戏, 培养学生的科学认读能力

离开了游戏, 幼儿园将不成其为幼儿园, 从1816年幼儿园诞生的那一刻起, 就被赋予了“性格形成新学园”的本义, 而幼儿的性格形成 (包括语言能力和认读能力的形成) 都是离不开游戏的, 游戏是幼儿天生喜欢、最易接纳的活动方式。经验告诉我们, 当幼儿身处游戏当中时, 其兴趣能自然激发, 身心需要能同时得到满足。在认读教学中, 可以将汉字用多种形式渗透到游戏当中, 幼儿通过参与游戏, 通过游戏当中汉字对他们的刺激, 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变。有经验的幼儿老师还经常设计拆字游戏, 然后赋予拆开部分不同的含义, 让学生在形象的理解中获得对汉字的认识与理解。

例如, 亲子游戏是幼儿园常见的活动, 在

亲子游戏中, 我们可以让幼儿的爸爸妈妈们参与其中, 比如在爸爸身上贴一个“爸”字, 还可以更形象地将爸字拆成“父”和“巴”, 告诉小朋友们“我们就是父亲的小尾巴”……通过这些游戏, 既能提高幼儿科学认读的水平, 也能提高家长的教子方法, 可谓一举两得。此外, 智力游戏、猜谜游戏等也能促进学生的参与度, 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 我们在游戏的设计时, 要有将科学认读渗透进游戏的意识。

当然, 必须强调的是, 这种渗透不是生搬硬套, 而是有机渗透。要结合幼儿的实际, 选择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与内容, 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三、创设探究情境, 增强学生科学认读的水平

在教育界推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科学探究。应当看到, 如果从人类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背景中来审视这一学习方式, 我们会发现其内涵与外延是十分丰富的, 其不仅指向科学家的研究和学生的学习, 更是指向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语言被称为思维的工具, 那在幼儿园阶段是否可以借鉴科学探究的思想, 来进行认读的科学教学呢?笔者对此进行了思考和初步的实践。

所谓科学探究, 具体到幼儿园的汉字认读中, 笔者理解为: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之下, 以脑力活动为支撑, 以探究活动 (包括亲手操作和亲身体验) 为载体进行认读的一种方法。这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提供丰富的材料, 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是一脉相承的。

在科学探究性质的活动或游戏中, 还有一种策略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 即让不同小组的幼儿通过对汉字的配对, 对简单词语的接龙等, 让他们分门别类地认识一些汉字, 这样的探究活动需要的成本不大, 市面上出售的认字挂图都可以解决探究活动的大部分问题, 这些挂图一般是分植物、动物、交通工具等类别, 因此可以选择两到三种类别的挂图, 在剪开后混合 (注意不能留尖角) , 让小朋友们从中挑选出来并归到相应的类别当中去。这样的探究活动由于字词较多, 因此每个幼儿都有两次左右的机会参与, 而且由于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已经有了相关的经验, 因此在活动中的参与兴趣很高, 解决问题的效果也很好, 值得尝试。

篇10: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搞好数学教学

一、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引发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

如教学《比例尺》一课时,我出示了学生的照片和校园平面图,让学生同实际事物进行对比。熟悉的生活现象,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分析、对比、讨论,学生认识到实际事物与图片的形状是相同的,而大小不同,并且它们大小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照片和平面图是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成的,从而理解了比例尺的内涵。

二、加强自身体验,突破教学难点,内化知识

一节课,无论教科书写得多么清晰,教师讲得多么明白、透彻,要理解教学内容,最终还得靠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感悟、体验才能完成。

在学习《相遇问题》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两地”、“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站成两排,要求他们按照教师指令实际走一走,学生在走走停停中很快理解了这些概念,再回到课堂上讲解“相遇问题”时,就迎刃而解了。

三、坚持语言表达,促进思维发展,锻炼智力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会做”,还要关注学生是否“会说”。

在体验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通过观察等式0.1=0.10=0.100,让学生讨论:“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再从右往左看,小数又有什么变化?”“你发现什么规律?”“怎样概括这一规律?”等等。这样,给学生提供表达思想的机会,也只有让他们去表达,才能暴露思维过程中的缺陷。此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达情况,因势利导,给予点拨,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进行多元评价,树立学生自信,激发情感

上一篇:让国学经典润泽小学语文课堂下一篇:书友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