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反态物质

2024-04-29

正反态物质(精选8篇)

篇1:正反态物质

我们知道,在著名的Dirac方程中,出现了负能态。一时期有人建议将它强行抛弃。但是,后来发现,有两条基本理由反对抛弃负能态。第一条理由是理论物理上的。即由Dirac方程得出,开始时处于正能态的体系有诱导跃迁到负能态的几率,因此,若抛弃负能态,会出现矛盾;第二条理由是数学上的,即抛弃负能态会导致波函数集合不完备,而任意函数无法表示为一个不完备的函数集展开式。

因此,负能态是必要的,负能态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态之一,是客观存在。

从时空点1到时空点2的相对论情况下的传播子

可以看出,t2时刻x2处的波函数是由二相项决定的,头一项是来自早些时候的正能态的贡献,而第二项来自迟些时侯的负能态的贡献。

这说明,正能态与负能态是紧密相关的,它们是同一物质的不同运动状态。

下面我们考虑宇宙力的问题:

我们考虑相对论情况下的万有引力定律为:

再考虑量子测不准原理有:

当△r〈△rc或△t<△tc;即物质的活动空间足够小或物质的存在时间足够短,则其内部物质力将由正值变为负值,即万有引力将变为万有斥力;也就是说,此时,时空进入反时空,物质成为反物质,这也是就是宏观内看不到反物质的根本原因。但可以说,反物质(即反宇宙)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同样,若把我们目前的宇宙初期定义为r0=0或t0=0时,(r为宇宙半径,t为宇宙时)则有:

当r

现在,假设一物质以恒定速率由O处开始向下旋转,当旋过DC时,时间反转,由负变正,手性翻转,反态物质变为正态物质,继续旋至AB时,时间,手性再次翻转,时间由正又变为负,物质态又变为反物质态。因此,上述过程可以说成一电子_正电子对在CD处产生,并沿时间正向运行至AB处湮灭。另外,同样也可以说,有一粒子从CD处起经EF运动至AB处,在这一段中,粒子显负电性;当粒子从AB经O点逆时间旋至CD处时,在这一段中粒子显正电性。

如果我们沿中线切开模型,从横断面看一侧,如图2。则物质由O经内侧至D,再经外侧F至B,再经内侧至O点的过程,可看成是经O-D-F-B的过程,这类似粒子在时空图中做匀速运动。如果把这一过程投影在空间轴上,则这一过程又形成一个简谐振动过程。假设规定空间轴由模型外部指向内部为正,则图2中粒子运动在空间轴上的投影,在D-F-B段,力为正,以引力为主;在B-O-D阶段,力为负,以斥力为主。粒子在时空图中B、D点上的运动速度在空间轴上的投影,其速率最大,方向相反,而加速度为零。在O、F点处运动速度在空间轴上投影速度为零,但加速度绝对值最大,且符号相反。如果把上述过程投影在二维空间平面上(图3),则可见,宇宙初期为超光速加速膨胀,以斥力为主,为罗氏空间,空间曲率为负,为负能态区;当膨胀到一定尺度(r=rc或t=tc)时,宇宙开始低光速减速膨胀,此时以引力为主,为黎曼空间,空间曲率为正,为正能态区。由于引力的作用,宇宙膨胀到一定程度时,开始低光速加速收缩,此时仍为黎曼空间,仍以引力为主;当收缩的一定尺度(r=rc或t=tc,即视界面)时,宇宙开始超光速减速收缩,此时又以斥力为主,又为罗氏空间。宇宙就是这样循环往复的。

另外,当物质空间足够小(或许在普朗克尺度以下)或物质发生时间足够短时,将进入超光速的负的高能态罗氏空间中,宇宙力将改变符号,以斥力为主,这一空间形成小宇宙,小宇宙同样遵循关屹瀛环式宇宙模型。小宇宙与我们宏观宇宙之间存在由近光速构成的视界面,这些特殊区域(小宇宙)将在我们目前的宏观宇宙中形成大量小的黑洞和白洞。由于视界环上运动的物质在空间轴上的投影形成了以光速运动的物质构成的视界面,但界面内的观察者仍可以认为其所在宇宙是无限的,因为,依照公式(2)所有不断接近界面的观察者的尺,都在随速度的不断增大而不断缩短。因此,该观察者可以用它的尺无限地丈量下去,而永远也不能到达以光速运动的物质构成的宇宙的边界。由哈勃定律可知,在距离我们十分遥远的宇宙深处运动的物质,其速度是可以无限地接近光速。在那里由于十分接近宇宙的边缘,正物质与反物质相互作用也十分剧烈,其作用的结果产生了大量的高能伽玛光子,这种光子将均匀地弥漫在整个空间。这就是宇宙深处强烈物质脉动现象及伽玛射源的弥漫性来源。

所以,正、反态物质的区别:在时间上,表现为一个在时间正向运行,一个在时间中逆向运行;在空间上,表现为加速度符号相反。

至此。可以推断,在同一的不变的参考系中,其粒子的加速度符号不同,必然显示出不同的电荷性质。由此,可以解释雷雨云中电荷的形成与分布,以及降水电荷的形成与分布。

篇2:正反态物质

内容分析:

物质的三态和温度的测量是第二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习物态变化的基础,对物态变化过程的判断和进行物态变化实验有很重要的作用。对物质三态的认知是学生必备的能力,酒精灯的使用和温度计的使用是学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由于物质的三种状态生活中经常接触,其特点学生也能理解,所以简要讲解即可。酒精灯和温度计的使用学生也有一定了解,但作为研究物态变化实验的必备技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是本节内容的重点,教学时间的安排也应向此部分倾斜。

教学设计: 【课题引入】

教师:同学们知道柯南是什么人吗? 学生:„„„„„„„„

教师:柯南善于动脑筋破案,据我观察,我们班里的同学都喜欢动脑,老师这里有一个案子要同学们帮个忙破解一下,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支撑原子弹的钢架很快就消失不见了,有谁能告诉我到哪里去了?

学生:„„„„„„„„

教师:在生活中老师也碰到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出示樟脑丸)我家的衣柜里经常放樟脑丸防虫,但一段时间后它就会变小甚至消失,有没有人能告诉我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

教师:老师还注意到前几天下雨后,地上的雨水很快就消失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总结:地上的雨水变成水蒸气上升,到天空中后又变成小水滴和小冰晶并漂浮在空中,这就是云。随着云层中的水滴和冰晶越来越多,到一定程度后就会掉下来形成下雨、下雪或其他的降水方式。在这些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发现水在不同条件下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冰是水的固态,通常说的水是液态水,水蒸气是水的气态。

引入阶段设计理念:物态变化往往伴随着某种状态下物质的变少、变多甚至消失、出 现,弄清物质变化的来龙去脉很重要,每一个物态变化伴随着一个“案子”:这种物质从哪里来?或者这种物质到哪里去了?第一个问题紧紧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从动画片出发,引导学生一起来破案,把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就集中在课堂里。关于钢架的消失和樟脑丸的消失,学生简要回答,甚至不会回答也可以,悬而未决,使学生产生想要学习知识的意愿。云的形成作为课前的预习任务,让学生通过网络、书籍或询问等方式来解决,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知道水的存在有三种形式,不需要做详细的说明,到本章结束时学生自然有所了解。【物质的三态】

教师:水在三种不同状态下,会表现出不同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实验,来研究一下不同状态下水的形状、体积分别有何特点。首先我们研究固态的水,看看它的形状和体积有什么特点。(出示冰块,放入烧杯并晃动,提醒学生观察它的形状和大小即体积)

学生: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教师:接下来我们研究液态水,看看它的形状和体积有什么特点。(把水注入气球,并改变气球的形状,提醒学生观察气球的外形代表了水的形状;把一部分水装入注射器,堵住管口,向里推活塞,结果发现推不动)

学生:没有一定的形状,但就一定的体积。

教师:水蒸气的形状和体积特点与空气相似,所以在研究时我们用空气来代替水蒸气,来看看水在气态时有什么样的特点。怎样来研究气体的形状和体积?

学生:用气球装空气,通过研究气球的形状来研究气体的形状;在注射器内封闭一段气体,通过推拉活塞来研究气体的体积。

演示(有条件可以分组):(向气球里吹气,系好后把气球捏成各种形状,提醒学生气球的形状也就是里面空气的形状。然后在注射器中封闭一段空气,堵住管口,推拉活塞,活塞都能移动一定的距离,也就是说气体很容易膨胀,也容易被压缩。)

教师:通过实验,你发现了气态物质体积和形状有什么特点?

学生:没有一定的形状,也没有一定的体积。教师:从实验中可以看到,水在三种不同的状态下,它的体积和形状特点有明显不同(出示在熔化的冰块),而且水的三种状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实验室中经常要让冰快速变成水,或让水快速变成水蒸气,就要用到酒精灯,请同学们阅读书上30页信息快递部分。(学生阅读酒精灯的使用)

物质三态设计理念:水有三态,其他物质也有三态,以冰、水作为研究对象,是为了从书本出发,尊重书本,当然为了操作方便,也可以用其他固态的物体。要把水蒸气作为研究对象,难度很大,所以在设计的时候用了空气,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在研究水和空气时,都用到了气球和注射器,经过对水的研究,学生自然想到了对空气的研究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当然由于时间关系,这部分方法不对学生做太多的说明。酒精灯的使用学生已经接触过,在这里知识温故一下,所以也不必做详细的讲解。

【温度的测量】

教师:物质的状态是可以变化的,以水为例,在热的地方我们常见到它的液态,在很冷的地方我们常见到它的固态,可见物质的状态变化与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想研究物质的三态,先要学会如何去测量温度。测量温度的工具叫做温度计。请同学们拿起桌上的温度计,观察一下它的结构。

学生:(学生观察,讨论)温度计由玻璃泡、玻璃管和测温液体构成,玻璃泡壁比较薄,玻璃管比较厚而且管子很细,而且有刻度。

教师:关于温度计的使用请同学们带着黑板上的问题阅读书上31页《液体温度计说明书》,阅读后请部分同学回答。(学生阅读时,把问题书写在黑板上,学生阅读结束后,针对每一个问题进行提问,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补充、总结或说明)(1)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

(2)温度计上的标度是怎么规定的?

(摄氏度的规定:通常情况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作为0度,以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作为100度,将0度到100度之间分为100等分,每一份是一个单位,叫做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3)液体温度计如何正确使用?

看: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值)。

放: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读:示数稳定,玻璃泡保持与物体充分接触,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记:数字和单位。

教师:现在同学们已经知道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请阅读书本上32页议一议部分,看看图中操作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了,错的又分别错在哪里?

学生:„„„„„„

教师:某同学测量温度是温度计的示数如图,请你读一读。(例题)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理论知识都比较了解了,现在就考考你们的动手能力,使用你们身边的温度计,测一下你们手心的温度,再测冷水的温度,然后自己调制温水,先估计一下温水的温度,然后测出温水的温度,看看测出来的温度分别是多少。测量时注意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并纠正错误)

教师:你们配制出来的温水的温度一样吗?(不一样)看来不同的人对于温水的理解和感觉并不完全相同。我们可以估计出温度的大概数值,但由于人的感觉是不稳定的,所以非常有必要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师:现在流感的疫情很严峻,由于流感病毒很容易传播,所以大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流感。流感的症状之一是发烧,所以每天需要量体温,需要用到测体温的工具-----体温计。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34页,看一看体温计的构造特点和使用特点,然后和邻近同学探讨一下它在结构和使用上和一般的温度计有什么不同?

学生:构造不同:量程较小,35℃到42℃。玻璃泡相对较大。玻璃泡和毛细管连接处管径特别细且略有弯曲。

使用方式不同:可以离开人体后读数。再次使用应把水银甩回玻璃泡。

温度的测量设计理念:该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包含了温度计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使用方法,内容多而杂,又非常重要。温度计学生不是第一次看见,但如此近距离接触和操作的机会并不是很多,如果单纯地讲解,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听觉疲劳和思维疲劳。采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的方式进行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测量一些物体的温度,让学生对温度有切身的体会,同时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体温计作为家庭常备的工具,可以让学生自带,还可以体现出物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学物理是有用的。物理课堂的特点在这部分内容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让学生懂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嘴交流,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教学反思:

篇3:正反态物质

一、加强调研分析,奠定生活化保护工作基础

1. 调研摸底,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流变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要在传承中延续、在发展中保护。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化保护这一新课题,需要我们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工作,梳理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及保护现状、传承脉络等情况。尤其是对历史文化遗存丰厚的古镇、古村落、历史街区等,更要关注当地老百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关联程度。

2. 分析研判,挖掘生活化保护项目潜在优势

通过对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析研判,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化保护的项目其潜在优势主要有三方面:一是项目业态集聚初具规模。如苏州市姑苏区西北街以制扇技艺为代表的传统工艺美术,观前街的餐饮类老字号,齐门路、园林路、粤海广场等地的玉雕等,无论是行业内还是在普通民众间都颇具影响力,有的已形成海外市场销售网络;二是传承人骨干力量较强。就苏绣而言,目前苏州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8名、省级13名、市级16名,工艺美术师以上的专技人员数百人,从业人员更以数万计,形成了一大批由老中青相结合的传承人骨干人员;三是项目生态链比较完整。以百戏之祖——昆剧为首,在苏州至今仍保存着一条比较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链,如令人惊艳至极的剧装戏具,带动了苏绣、缂丝、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以及桃花坞木版年画、苏州剪(刻)纸等多个项目的发展。

3. 分类保护,确定适合生活化保护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在保护工作中要注重因类而宜,实施各不相同的分类保护措施。一是根据项目的存续状况:对存续状况较好、有一定的消费群体,具有市场潜力和发展优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比较适合生活化保护。二是根据项目的类别情况:传统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这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生活化保护关注的重点。

二、构筑载体平台,健全生活化保护有效机制

1. 建设主题生活馆

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生活的原貌进行有机整合,以老百姓熟悉的生活场景整体呈现,这样的主题生活馆更能拉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普通民众的距离。姑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馆尝试还原客厅、戏台、书房等生活场景,巧妙地把区域内的9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入生活场景进行布展,既唤醒了老苏州人的深深记忆,又让新苏州人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苏式生活”的雅致经典。这种以“生活馆”的方式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能够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活密不可分。

2. 融入传统节庆活动

传统节庆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兼容性与实用性,它既是一个文化空间,也是一个立体的展示平台。以农历四月十四苏州“轧神仙”庙会为例,目前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示平台,如雷允上六神丸制作技艺、道教音乐、皮老虎制作技艺、梅花糕海棠糕制作技艺等,融吕祖传说、道教仪式、传统医药、民间技艺、花市、民间小吃、表演等为一体,参与群众遍及苏州,并辐射到江浙沪其它地区。

三、引导传承发展,拓展生活化保护发展空间

1. 打造品牌,扩大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在传承,应根据时代的变迁,在保留核心要素的基础上,推动项目在当今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以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这种活态发展对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类项目尤为重要,因为它们本身就是在长期的手工劳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而来,也只有在生产实践的具体活动中才能得到展现和发挥,需要针对市场需求,在内容题材、表现形式、技法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从而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杨曦玉雕、王健扇庄等工作室虽然规模不大,但是传承人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使作品更具活力,既树立了属于自己的品牌,又获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扩大了社会影响。

2. 创新思路,扩展业态

在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样式不断创新、质量不断提高。如通过开发新品,使苏钟有了“变戏法钟”;通过设计日用品,使发绣走入酒店的软装修行列;苏州剧装戏具合作公司除了对口传统剧团外,还不断开拓市场,牵手日本的宝冢歌舞团、韩国的影视集团等现代影视娱乐企业,传统戏剧和影视服装各占半壁江山,培养各行当继承人达近百人。不断创新,给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注入了更高的文化附加值,扩展了业态、拓宽了市场。

四、促进文旅融合,赋予生活化保护更多活力

1. 展现区域文化特色,进一步提升旅游品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沧桑,承载着该地域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内涵,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精神的震撼和身心的愉悦,它能有效地提升旅游的文化品味,拓宽旅游视野,充实旅游的人文内涵。如苏州两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平江路和山塘街,江南民居、古街小巷、小桥流水令人流连,除了美景怡人之外,耳畔不时传来弦索叮当的评弹曲调亦令人沉醉,还有前店后坊的工作室,常常使得游人一探究竟驻足忘返。

2. 不断丰富旅游产品,推动文旅双赢发展

在门类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适宜旅游开发利用的,如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和民俗等,都有很强的表演性和观赏性。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具有原生态的文化特征,作为某区域或某群体所特有的优秀文化遗存,蕴涵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如宋锦、苏绣等,被重新设计包装,开发成手提包、笔记本、手机袋等旅游产品。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转化成旅游商品,极大地丰富了旅游市场,由此衍生出与之相关的产业集群,推动了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共同发展。

摘要:“后申遗时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核心从“重申报”转为“更重保护”,要融入相关地域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在传承发展中使其得到积极有效的活态保护。本文从加强调研分析、构筑载体平台、引导传承发展、促进文旅融合四个方面,阐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开展生活化保护。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生活化保护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修订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刘锡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M].学苑出版社,2009.

[3]肖曾艳.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困境与突破[J].学术论坛,2012(1):70-73.

[4]胡惠林,王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生产性保护”转向“生活性保护”[J].艺术百家,2013(4):19-25.

篇4:正反态物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式;活态传承;创新

一、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体验现状

(一)东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分布情况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农业民族、游牧民族、游猎民族生生不息,在生产和生活中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分布在内蒙古、辽宁、山东和黑龙江等地区。民间文学故事类多集中在辽宁、吉林等早期农业民族、游牧民族聚集地区。民间音乐分布较多的地区内蒙古自治区,例如:蒙古族呼麦、蒙古族四胡音乐等。民俗、民间美术和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多分布在黑龙江和辽宁两省,例如:黑龙江省的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冰雕”等传统手工技艺都为重要的非遗保护对象。

(二)非遗文化传播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融合,区域独特性特点突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区域,非物质文化也是在一定区域产生的,不依赖物质载体的特点决定了非遗的存在,同时也影响文化传播效果,失去原来的文化背景和艺术韵味。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式与活态传播方式研究

传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而言是必要的,传播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优方式,“非物质”这一文化特征决定了普通物质媒介无法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要表达的意义带来的传播的不适应性。

(一)电子媒介带来非遗文化传播的不适应性

电子媒介的发展把人们对事物的认知范围锁定在图像与信息两个范畴上,网络的构建缩短了信息传达的距离,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文化的传承从口耳面授转化成自主认知。人作为抽象与客观存在揉合的矛盾体,被“符号暴力”不断的影响,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精神和人类情感,电视、网络等信息的传达把人们推向信息的同质化和被动化的文化环境。单纯的应用电子媒介传播非遗文化带来了文化传承的误区,曲解了传统价值观念、打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定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理想。

(二)“博物馆”式传播的局限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特征给非遗博物馆的资料建设带来了较大的瓶颈问题,能够长期陈列的只有美术类非遗成果和影音资料等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技艺、民俗等方面抽象概念的传承方面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传统技艺和抽象的文化空间等大多数形式的非遗无法体现,传统的“博物馆”式的传播方式的局限性使得这一形式无法完成传承的使命。

(三)传统媒介传播对文化传承的片面性

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电子媒体一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与体验缺乏感知度,忽略了研究人与人,人与其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之间的文化关系;没有在文化影响和文化氛围上起到传播作用,领略传承非遗文化含义方面凸显了传统媒体的平面化和片面性。

(四)活态传播的全面协作战略和文化影响是有效传播的关键

以人作为传播媒介是不完美的,电子媒介的出现巩固了非遗文化传播的时间连续性,突破的传播局限,活态传播首先不是独立的形式,是结合了传统媒体传播的优势之后,强调了非遗文化情感的体验传播,建立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因此,做好各传播方式之间的互动和重视文化影响才是做好活态传播的关键。

三、活态传播方式与传播环境

活态传播的意义,是发掘传播活动中的内在动力和感情因素来达到传播效果的,从而使传播成为一种非常富有人性和人情的社会活动。一种全方位的传播模式,根据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特征进行社会信息的交流,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人类文明的非凡意义,除联合数字化手段传播之还应采取以下措施才能形成非遗活态传播体系。

首先,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载体,充分会发挥影响力,建立群体性的传播关系,注入情感,带动传承梯队,发挥文化感染力将非遗文化传承出去。

其次,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建立模拟非遗环境,用数字化或多媒体手段模拟文化生活,体现出活态传承的原则。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整体生态中进行文化传播,组织民俗节日庆典等抽象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现活动,并且在群众生产生活的过程当中,以体验保护的形式进行传承,要激发文化的生命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得到全方位的保护和传承。

第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良性传播。通过日常人们的生产生活及社会团体组织的非遗体验商业活动,使它们能够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良性循环,整合传播资源构建非遗文化传播的活态系统。

此外文化活态传播要创建良好的传播条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和人的生存意识形态为本的文化,要有效地传承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打造良好的传播环境和文化氛围:

1.建设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传播环境,建立非遗传承虚拟社区。在建设数字化虚拟现实的前提下,应着重建立非遗体验互动机制,通过在虚拟场域中的人的文化主体地位的重构以期重新回到现实的场域传播活动中。

2.避免文化意义被娱乐化,商业化的意义所取代。端正文化传播态度,使大众主动地提高文化认知度,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播,开展非遗文化体验活动,将非遗体验设定成群众精神文明修养的一部分。提高人们对非遗的了解,体会其真正的含义和形成背景,避免被娱乐化。

四、以活态文化传播方式,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合虚拟与现实文化传承的体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典范。无论是民间传说的文化故事,还是具有精湛技艺的工艺美术大师,要传承非遗文化,就要感受他们内心的文化精髓。只有全方位的活态传播才能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完成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保存、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张景明,王琦.“东北地区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 [J].大连大学学报,2012,(04).

[2]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1.

[3]向云驹.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5.

[4]任悦.视觉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

[5]王以宁.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

篇5:正反态物质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正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如下定义: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很显然,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世代相传需要有可依附的载体,历史文化街区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文化街区有机结合,便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文化街区的动态保护。”本文旨在研究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济南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活态保护的问题,并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对策,为济南历史文化街区旅游的可持续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济南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

(一)为非遗的保护传承提供良好的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鲜活的文化,具有原生态的文化基因。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项特殊的文化形态,不同于一般的有形有质的文化,它需要一个载体来承载。没有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像江面上没有根的浮萍一样,一点风吹雨打便可使其支离破碎。而历史文化街区的存在恰恰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载体,使其能在这个载体上实现活态保护,而不是放进博物馆,如同教科书一般的保护。

济南是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名胜众多。在层层的历史积淀下,衍生出来了许多非物质文化。如今日新月异,许多非物质文化渐渐失传。归其原因,主要还是绝大多数的非物质文化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如今走进了工业社会,这些技艺就没了用武之地。久而久之,便逐渐濒临灭绝。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历经岁月沧桑,保存、流传下来的,反映着历史文化传统的变迁。把非遗融入到济南历史文化街区中,对非遗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就是扎根在民间土壤的活态文化,它随着时间的演变发展,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如果将它束之高阁,不接地气,久而久之也就被人们遗忘而渐渐消失了。而将它与济南历史文化街区相结合,形成一种旅游资源,便可最大程度的保护非遗的文化价值。保护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传承和利用,也只有合理的利用,才能充分展示其本身存在的价值。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济南历史文化街区相结合,从而达到更好地保护目的。

(二)丰富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动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具有原生态的文化特征,在与济南历史文化街区融合以后,其巨大的经济价值便可展现出来。历史文化街区本就是一种珍贵的旅游资源,在十八大将文化产业确立为重点产业加以扶持以后,这种文化旅游更是一大热门。然而济南市历史文化街区虽然众多,但因各种问题导致其观赏性并不是很强,这既打击了游客的积极性,同时也没有提高这些历史文化街区的原居民与老艺人们的生活水平。通过把非遗融入到济南历史文化街区的方式增加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动内容,打造出属于自己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并以此来吸引游客,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不失为一种两全其美的好办法。

济南市历史文化街区与非遗的结合,对整个历史文化街区的影响是颠覆性的。由于非遗的普适性与包容性,致使它可以多个领域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在饮食方面,济南是鲁菜的集中地,鲁菜大师和传统鲁菜的烹调方法大都留在了济南,通过把一些老字号的鲁菜馆,如老山东鲁菜馆,聚丰德等以分店的形式放置在历史文化街区,使得游客在旅游的同时一饱口福;在住宿方面,现在的宾馆大都是商务宾馆,全国都一样,毫无特色,可以在历史文化街区建造一批如“同福客栈”形式的宾馆,使得游客能够体验到不同的文化氛围;在出行方面,以复古的马车与黄包车来代替电动车和汽车,即宣扬了文化,同时又节能环保;在游玩方面,将皮影戏和吹糖人等传统技艺融入到历史文化街区之中,丰富了街区内容,使得游客能够真真正正地感受到济南的非遗文化的魅力;在购物方面,济南独有的兔儿爷等有特色的非遗手工艺品是历史文化街区的一大特色,特色是旅游纪念品的生命,而非遗进街区,正好弥补了济南历史文化街区原有的特色不足的短处;在娱乐方面,济南有梆子戏和吕剧,这些剧种都是非遗中的瑰宝,现代人的生活每天被美剧和韩剧所包围,几乎没有机会再来感受这些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旅游,重拾起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游玩中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济南历史文化街区中活态保护的现状及问题

(一)非遗“原真态”濒临变异和失传

原真态指非遗的真实状态及原始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原有非遗数量减少,表演形式由复杂变简单,技能降低,内容残缺。济南的非物资文化遗产中,大都存在这个问题,如武术、一些绝活、特别仪式等因历史文化街区及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变不免濒临消失。使用现代舞台一些传统表演艺术失去原有的意境。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破坏

济南市的大部分历史文化街区都面临着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河水污染、街区内缺少公共绿地,其建筑场所及部分街巷遭到破坏等问题,这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也在不断缩小。另外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非遗”保护中心网站和民间一些团体组织虽已成立,但网上信息更新慢、内容少;缺少各种展览、节庆活动的举办空间场所,制约了非遗在济南市历史文化街区中发展。

(三)非物质文化传承主体散失

一些传统技艺后继乏人,传承人谱系缺失,面临绝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机制需要继续完善。在济南王府池子,年轻一代对既不赚钱也不时尚的民间传唱很不感冒,一些传统手工艺者也不再专门做手工活,如武术、杂耍的师父迫于生活压力,改从其它谋生职业,这大大影响了非遗的传播与发展。

(四)保护资金技术贫乏

济南市政府没有合理利用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仅仅是让一些老艺人们搬进了历史文化街区,但提供的资金不足,一些小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艰难的环境中难以自足,只能自生自灭,如皮影戏、兔儿爷、吹糖人等。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济南历史文化街区中活态保护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的保护法规

保护法规的制定是济南历史文化街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国目前出台了关于旅游,非遗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之间缺乏联系,各自为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密不可分的,冒然将其一份为二,仅仅谈论济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后只能导致济南历史文化街区缺乏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空间遭到破坏的局面。因此,在制定二者保护的法律法规时必须将二者协调保护结合起来。

(二)与文化旅游发展结合

在济南历史文化街区旅游保护开发原则的前提下,可以将济南历史文化街区与街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开发出一条文化旅游产业化道路。旅游保护开发的原则要济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持历史的客观性、保持生活的原始性、保持风貌的完整性。否则旅游产业化的道路是对济南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破坏。

济南历史文化街区应划分为旅游文化区和商业文化区,旅游文化区内禁止商业性开发,保护模式应借鉴乌镇的模式。商业文化区的开发可借鉴上海新天地和南京夫子庙的模式,可使用的老房子存表去里,外观再现和延续历史风貌,内部进行有机更新,插建建筑要和环境风貌保持一致,内部营造符合商业使用的经营功能,建成商业、餐饮、娱乐、购物的场所。再现济南芙蓉街古商业文化一条街,开发芙蓉街的古商业文化,开发旅游纪念品,发展鲁菜文化,搞特色餐饮和主题餐饮,恢复老字号,形成遗产资源产业化,应用遗产资源的商业特性进行商业开发,一方面是对遗产资源的保护,一方面是对遗产资源的永续利用。

(三)注重将历史文化街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特色旅游商品

济南历史文化街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巨大。旅游商品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地方性、纪念性、民族性和艺术性,特色是旅游商品的生命。济南的旅游商品存在缺乏特色、文化内涵缺失、品位较低、品种较少等缺点,商品没有自己专门的售卖场所,商品的传统文化内涵与艺术结合度太低,传统特色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旅游商品的开发应注意充分体现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特色,突出其惟一性和无可替代的地方特色,充分实现旅游商品的价值。一个有特色的旅游商品,应该集纪念性、艺术性和实用性三者为一体,即能够反映游客的旅游经历,同时也具有纪念意义和收藏意义。

(四)完善历史文化街区中非遗保护的研究体系

篇6:正反态物质

正是面对侗族大歌保护传承的危机现状,2014年7月,贵州省出台了《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行动计划》,这是贵州省首次针对单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制定的保护性措施,侗族大歌有了可依、先行、可做的具体对应保护行动方案。其中,实施侗族大歌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无疑给濒临失传的侗族大歌注入了新的希望和活力。

以侗族大歌传唱的核心区黎平、从江、榕江三县为对象,从2014年起至2020年,实施“侗族大歌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即每年培训100名侗族大歌保护传承骨干人才,培训对象为县、乡文化工作者、民间歌师、戏师、侗族大歌代表性传承人。教授老师为侗族文化学者、国家和省级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本土民俗专家、歌师、侗文老师等,培训内容为传统经典侗族大歌、侗族语言与文字、新编侗族大歌教学等。集中培训时间为1个月,目的是使这些侗族大歌的保护传承骨干人才,对侗族大歌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音乐价值有一定认识和提高,使他们能学、能唱、能传、能带、能编,能担负起传承侗族大歌、弘扬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并经3科笔试和2科现场考查成绩合格后发放结业证书。之后,通过这些骨干人才,明确工作任务,每名骨干人才须到一个侗族村寨,组织和指导至少一个村的侗歌队参加当年举办的“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百村歌唱大赛”活动,评优争先,巩固和检验教学成果。力争实现到2020年,在侗族集中的村寨85%以上的村民能唱10首以上的传统民歌或新编民歌;表彰100个侗族大歌传承先进单位(村寨)、100支侗歌队和100名优秀传承人,基本做到侗族聚居村寨村村有歌队,侗族大歌这一优秀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后继有人,持续传承。同时,围绕侗族大歌保护传承这一主题,通过民办公助的形式,恢复一批侗族民间传统节日;举行“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示范村”评选活动;组织由音乐、音乐学、人类学、民俗、文物等相关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侗族大歌流传地的文化生态、侗族大歌传承现状等作深度普查,建立音频、视频、文字等相应的数据库;从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示范村中选择村容寨貌典型且保存完整、群众自觉性较高的村寨,建立侗族大歌文化生态馆;依托文化生态旅游,以黎平肇兴侗族文化旅游区、从江七星侗寨文化旅游区、榕江三宝侗寨侗文化旅游区和凯里苗侗风情园等风景区为重点,建立侗族大歌生产性保护基地,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新途径,增强侗族大歌保护传承的自身造血功能。

通过近年来的侗族大歌保护发展行动计划。目前,黎平、榕江、从江三县的侗族大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已有4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6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201人,侗族大歌歌队300余支。同时,作为一种与市场相容性较高的民族艺术,侗族大歌在市场开拓上也取得一定的成绩。如黎平县的“黔·蝉之歌”艺术团,黎平县岩洞吴金燕组织的“侗族大歌队”等,他们正将侗族大歌的艺术试水商演,进入市场。近期,根据侗族经典民间文学《珠郎娘美》改编创作,中央民族乐团与贵州黔东南州民族歌舞团、从江县联袂制作的侗族大歌音乐诗剧《行歌坐月》(演员中有60名是来自从江县小黄村侗族大歌队的村民)在首都的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首演成功后,又先后到贵阳、杭州、上海、武汉、长沙、成都、重庆等贵广高铁沿线地区进行全国巡演,同样取得了不俗的社会和商业效果。此外,现在的从江小黄村的侗族大歌队、黎平岩洞的侗族大歌队等艺术团体正逐渐作为国内知名景区或艺术团甚至在政府间的文化合作交流中被外界所认识和接受。

藏歌于民,传歌于世,尽管侗族大歌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侗族大歌的传承方式和传承途径也发生了变化,并逐渐适应了这个时代的发展需求,侗族大歌的传承发展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生存的多元要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方式就是传承。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活态传承的关键因素。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言,要想用一种方法或手段去保护某一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并不可行。但值得关注的是,保护千差万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要紧紧地抓住保护好“人”这一主要因素,紧紧围绕传承人或者说民间歌师、戏师、画师、舞者、手工艺人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角,并有针对性成系统地开展相应的传承活动。同时,有序地维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土壤,在全社会共同营造人人传承文化之美的良好氛围,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会有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作者系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

篇7:《长生殿》正反问句初探

一、用“可VP”式做标记的正反问句

《长生殿》中, 用“可VP”标志的正反问句有31例, 约占全部正反问句的66%, 可见其在《长生殿》中占的比例比较大。就其性质来看, 语言学界存在分歧。

朱德熙先生把它全部看作是正反问句, 认为其与“VP不VP”型正反问句相当。赵元任、刘丹青及游汝杰皆持“可VP”型问句是是非问句这一观点。此外, 还有一些大家认为“可VP”句型与特指问句相当;或者其属于中性问句;或者其与反复问句和是非问句双重对应[2]。

我比较赞同朱先生的观点。朱德熙先生在《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一文中认为, 这种句式从形式上看是由主要动词的肯定式构成的, 很像是非问句, 可是就其性质来说, 却跟其他方言里由谓词性成分的肯定式和否定式并列起来组成的“VP不VP”型反复问句相当[3]。

1.“可VP”标志的正反问句

文中用“可VP”标志的正反问句有22例。如:

(1) 自来宠多生嫌衅, 可知道秋叶君恩? (第32页)

(2) 唉, 杨国忠, 你可晓得世间荣落偶相遭? (第56页)

(3) 你娇波不动, 可见我愁模样? (第144页)

(4) 你道我失机之罪, 可也记得南诏的事么? (第56页)

(5) 咱, 只问你蒙面可羞惭? (第126页)

以上句子, 我们可以从其本身所表达的语义中看到这些句子都包含着说话人询问的“正”和“反”两种意思, 供听话人进行选择。如上述例子:“可知道”、“可晓得”可以理解为“可知道不知道”、“可晓得不晓得”, 表示正反的意思。

2.“可曾VP”标志的正反问句

文中用“可曾VP”标志的正反问句有6例。如:

(1) 万岁爷可曾退朝? (第52页)

(2) 宫娥每, 杨娘娘可曾安寝? (第109页)

(3) 内侍每, 众官可曾齐到? (第126页)

这种“可曾VP”式的正反问句, 强调的是一种过去的时态, 在语义上表示说话人询问过去的某一动作是否发生过。

3.“可 (就) 是”标志的正反问句

文中用“可 (就) 是”标志的正反问句有3例。如:

(1) 大姐, 他唱的是什么曲儿, 可就是咱家的西调么? (第169页)

(2) 你只想当日来见我的时节, 可是这个模样么? (第55页)

(3) 兀那啼哭的, 可是贵妃杨玉环鬼魂么? (第124页)

“可是”可以位于句中或句尾, 《长生殿》例子中的“可是”皆是位于句中。

此外, 句中出现了语气词“么”, 加强了句子的疑问语气。说话者是想让听者回答“是”或“不是”。

二、用“VP不VP”做标记的正反问句

文中用“VP不VP”作标志的正反问句仅有2例, 约占所有正反问句的4.3%, “VP不VP”格式可以直接作谓语或宾语。如:

(1) 这门还是开也不开? (第85页)

(2) 你道恁胡行堪不堪?纵将他寝皮食肉也恨难劖。 (第126页)

以上例子是“VP不VP”的完整式。“VP”可以是动词性的也可以是形容词性的。文中两个例子的“VP” (1) 例是动词性的, (2) 例是形容词性的。

三、用“VP不曾”做标记的正反问句

文中用“VP不曾”作标志的有1例, 如:

(1) 呀, 这是梅精了。他来也不曾? (第82页)

句中的“也”同样是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VP不曾”是“VP否”格式中的一个小类别。此例句“动词前后没有表示依然的形式标志, 但动词本身的意义就有动作完成的意思。”[4]

“VP不曾”主要是用来表示说话人询问此前某事或某种动作行为是否已经完成, 属于“己然”情况。如上述例子杨贵妃问:“他来也不曾?”实际就是问的过去是否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有时在这种格式的动词前面加上标志“了”, 强化“已然”的意义。就其历史发展看, “VP不曾”源于列项问的省略, 最早见于宋代文献, 不过宋时用例极少;元代略增, 但仍不多;明初大体保持这种状况, 到了明代中叶, “VP不曾”才广泛使用开来, 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清初。《长生殿》可见的“VP不曾”也极为罕见, 仅有1例。“VP不曾”的兴起与唐宋以后“VP无”、“VP否 (不) ”中否定词的迅速虚化不无关系, 而它的衰落则又与“VP没有”的竞争有关[5]。但是《长生殿》并未出现“VP没有”作标志的正反问句。

四、用“VP否 (无) ”做标记的正反问句

文中用“VP否 (无) ”作标志的正反问句有12例, 占全部正反疑问句的26%, 其中包括前面提到的重复的2例。如:

(1) 此话果真否? (第82页)

(2) 我临死之时, 曾吩付高力士, 将金钗、钿盒与我殉葬, 不知曾埋下否? (第124页)

(3) 号呼, 叫声声魂在无?欷歔, 哭哀哀泪渐枯。 (第188页)

(4) 玉漏听长短, 芳魂问有无? (第202页)

上述例子, 皆是前面是肯定形式, 后面带上表否定的词, 构成一正一反两个方面, 和上面的句式不同, “VP否 (无) ”语气转折力度较大。

五、结语

1.《长生殿》“可VP”句式占了正反问句的绝大部分。

朱德熙先生认为, “VP neg VP”式是全国地区普遍采用的形式, “可+VP”式大量存在于下江官话、西南官话和苏州一带的吴语区。《长生殿》的作者洪升先生是浙江人, 受到了吴语方言的影响, 这些方言特色就反映在作品中。

2.《长生殿》“VP不VP”中的“VP”既可以是动词性的, 又可以是形容词性的, 符合“明清时期VP不VP中VP的形容词和短语的数量增多, 音节加长的趋势”[6]。

《长生殿》正反问句在此方面反映了当时的语言面貌, 即“VP”的多样化。

3. 语气词的使用。

正反问句一般不用语气词, 但“可VP”问句却使用语气词“么”。《长生殿》带有语气词“么”的大部分句子是用“可 (就) 是”做标志的正反问句。语气词“么”, 加强了句子的疑问语气。此外, “VP不VP”句式中出现了语气词“也”, 它用在这起到了舒缓语气的作用。这种情况大约始见于晚唐五代时期。可能由于词语替换的作用, 在以后的时期里, “也”的位置可以使用“耶”、“那 (哪) ”或“么 (磨) ”等词替换。

4. 否定词的使用。

《长生殿》出现的否定词有“否”和“无”。带有“否”和“无”的反复问句总共有12例, 约占全部反复问句的26%。关于否定词“否”, 冯春田在《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中提出:“使用否定词‘否’的反复问句已见于上古汉语。到近代汉语里, 用例仍属多见。大约唐代开始, ‘否’字句发生了两种变化, 其中一种是句中使用表示揣测语气的副词。”[7]如“VP否”句式例句 (2) 中的揣测副词“不”和“否”搭配使用。现代汉语中一般认为“否”是书面语, 但《长生殿》里“VP否”的正反问句仍然在使用, 这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

对于“无”, 冯先生认为, 它大约形成于南北朝时期, 到唐五代时期大量出现。大约从晚唐时期开始, “无”字句也使用表示揣测的副词, 这暗示着“无”字处在虚化的状态 (其否定的功能减弱或丧失) 。两宋时期还可以看到“无”字句。在近代汉语后期, “无”字类反复问句也发生了改变, 这表现在否定词“无”趋于废弃, 代之以新的否定词“没”[8]。作为清初时期的作品, 《长生殿》并未出现“VP没 (有) ”句式, 而且“无”也没有虚化, 它们仍有实际意义, 如“芳魂问有无”中“无”是与“有”相对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长生殿》“无”正处在虚化的过程中。

5. 我们还可将《长生殿》与较它出现稍晚的《红楼梦》做比较。

《红楼梦》中有正反问句209例, 保留了上古汉语时期的“VP否”句式15例。“VP不曾”13例, “VP没有”61例, 这些都是近代汉语时期新兴的语言格式。此外, “VP不VP”格式有110例。《长生殿》正反问句类型较多, 但是并未出现“VP没有”, 而且“VP不VP”的数量远远比不上《红楼梦》。《红楼梦》“VP没有”句式的大量使用, 与上文提到的“‘VP不曾’的衰落与‘VP没有’的竞争有关”相吻合。

摘要:《长生殿》正反问句数量众多, 主要是使用“可VP”句式和“VP否 (无) ”句式。“可VP”句式中, “可”的揣度副词的用法在《长生殿》中得以充分展示。“VP否”式的正反问句的继续使用, 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VP不VP”正反问句中“VP”的多样化反映了当时的语言面貌。

关键词:《长生殿》,正反问句,“VP”

参考文献

[1]洪升著.徐朔方校注.长生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2]王琴.阜阳方言可VP疑问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3]朱德熙.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M].北京:中国语文, 1985:1.

[4]宋开玉.《聊斋俚曲》正反疑问句研究[J].济南:山东社会科学, 2005:9.

[5]傅惠钧.明清汉语正反问的分布及其发展[J].古汉语研究, 2004:2.

[6]李思明.从变文、元杂剧、《水浒》、《红楼梦》看选择问句的发展[J].北京:语言研究, 1983:2.

篇8:正反态物质

1试验材料和方法

11试验材料洋葱黄瓜蒜苔

12试验方法首先将三种蔬菜洗净、擦干,洋葱切成3 mm宽的条,黄瓜切成2 mm厚的片,蒜苔切成3 cm长的段。共设4种处理方法:对照(分别称取3种切好的蔬菜100 g于植物组织捣碎机中,加等量水捣成匀浆)、漂烫(分别称取3种切好的蔬菜100 g于沸水中热烫2 min捞出,沥干,冷却,而后称取50 g于植物组织捣碎机中,加等量的水捣成匀浆)、油炒(分别称取3种切好的蔬菜100 g于炒锅中,加5 ml花生油,10 ml水,急炒2 min,取出,冷却,而后分别称取50 g于植物组织捣碎机中,加等量水捣成匀浆)、微波处理(分别称取3种切好的蔬菜100 g于微波盘中,加花生油5 ml、水10 ml,加热2 min取出,冷却,而后分别称取50 g于植组织捣碎机中,加等量水捣成匀浆)。

13分析项目总酸性物质含量用中和滴定法,氨基态氮含量用甲醛滴定法。

2结果与讨论

21不同烹调方法对蔬菜中总酸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由表1可看出微波加热可提高蔬菜中的总酸性物质含量,其中洋葱提高了287%,黄瓜提高了541%,蒜苔提高了1089%。而漂烫、油炒则使蔬菜中的总酸性物质含量降低,其中洋葱分别降低了3136%和86%,黄瓜分别降低了2297%和21%,蒜苔分别降低了1571%和688%。这可能是由于蔬菜中的有机酸易溶于水,在漂烫过程中大量损失掉。而在油炒过程中,油脂在蔬菜表面形成了一层保护膜,降低了有机酸的损失。而微波加热是一种特殊的加热方式,其机理有

待进一步研究。

表1不同烹调方法对蔬菜中总酸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注:蔬菜中总酸性物质含量以苹果酸计算。A、B、C:1%显著水平,a、b、c:5%显著水平

22对蔬菜氨基态氮含量的影响

由表2可看出,漂烫、油炒、微波加热3种烹调方法与对照相比蔬菜中氨基态氮含量均降低,其中漂烫降低的最多,洋葱降低了3083%,黄瓜降低了3657%,蒜苔降低了1454%;微波加热降低的最少,洋葱降低了601%,黄瓜降低了670%,蒜苔降低了474%。这可能是由于漂烫导致大量氨基酸溶于水中而损失掉。而油炒、微波加热可能是由于高温,使氨基酸发生了氧化。

表2不同烹调方法对蔬菜氨基态氮含量的影响

注:A、B、C、D:1%显著水平,a、b、c、d:5%显著水平

3结论

上一篇:周海宏音乐鉴赏答案下一篇:政审证明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