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22-09-11

当前教学改革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学观念的更新, 教学观念对教学活动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教学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在《科学》教学的改革过程中, 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 解放自己的思想,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 创造性地开发科学教学资源, 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 彻底改变教学方法, 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知识规律、突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吸收者。

1《科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浙江省10多年的改革实践为《科学》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也为《科学》课能够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在2 0 0 2年对某中学的一份“你喜欢上《科学》课吗?”问卷调查中, 选择非常喜欢的学生是43%;一般喜欢是51%;不喜欢是4%;很讨厌3%。我们不能奢望所有的学生都非常喜欢学习《科学》, 但是我们可以确信《科学》课已经在学生心中确立起了自己的坚固根基。

1.1 有利于科学课程实施的因素

首先, 从《科学》教师自身而言已经完全适应《科学》教学工作。《科学》教师从最初的合科教学困难到现在的适应, 经历了一段艰难的探索, 但是正因为这样的历练, 《科学》教师逐渐成熟。由于以前学习的是分科, 现在必须几科都要会, 这就需要不断的去学习, 面对全省学习综合理科的大环境下, 十几年的磨合使教师已经完全适应这种教学工作, 而且学生反映良好, 这也是《科学》课得以顺利开展的有利条件。

其次, 学生开始爱上《科学》课。从上面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已经发现《科学》课正逐渐得到学生们青睐。初中的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 他们喜欢新奇的东西, 而不是整天枯燥无味的学习书本里面的知识, 综合理科课程让他们有了这样一个了解未知事物的机会, 所以学生当然很喜欢《科学》课,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认为《科学》课的改革有意义。

1.2 不利于《科学》课程实施的因素

受到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 “升学”无形中左右着《科学》课的发展。在现在的初中也包括高中, 升学已经成为任何教学课程的最直接评价方式, 把学生教好、考试分数高、升学率高, 这才是好教师, 而《科学》课程需要教师不断探究, 激发学生科学潜能。

2 正确理解《科学》教学与创新意识的关系

意识是指人的自觉的心理活动, 创新意识即应理解为凭借思想的自觉创造的心理活动, 或创造新事物的自觉心理活动, 或有意识的创造心理活动。创新意识即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意识。是人改造世界, 创造新的物质和精神新产品的自觉主动的活动, 它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它是人类创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内在动力。

2.1 对初中《科学》课的正确理解

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与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初中《科学》课是集“理、化、生、地”与一体的综合性理科教学, 应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因为《科学》课本身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 就是去参加, 去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今天人类所有的令人惊叹不已的科学技术成就, 什么克隆羊、因特网、核电站、航天技术等, 全都是建立在早年的科学家们对身边事物的十分简单的观察、研究的基础上的。

2.2《科学》教学与创新意识的关系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展望21世纪,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

可以说初中《科学》教学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而言都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不断地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 激发学生们大胆创新和构思, 支持和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 最大程度地发挥自主能动性, 引领学生们在科学的海洋中尽情徜徉。

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 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 树立创新目标, 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 才会对科学的探索欲望加强释放出创新激情, 就能主动的去钻研。

3《科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初中《科学》课的基础知识教学, 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与再现, 不具有首创性。所以, 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 而是创设一定的条件和氛围, 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以往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 发现“新”现象, 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 归纳出自然界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这就是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引入最新科学信息, 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鼓励他们关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而不能让课堂教学成为简单的传授知识的平台。

3.1 不要让《科学》教学脱离生活

最简单的生活现象中往往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 苹果落地成为牛顿万有引力的标志;沸腾的开水顶撞壶盖的启发成为瓦特发明蒸气机的灵感, 等等通对这些简单生活现象的解释, 都引导学生去自觉地提出疑问、激发探究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形成对生活现象本质的科学理解。同时, 要放手让学生实践, 理解学生怀疑现象的心理, 强调从怀疑中学习, 鼓励学生异想天开, 敢于幻想, 大胆猜测。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中, 还要鼓励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 了解科学创造的思维方法。要设法让学生了解创造者、发明家的研究历程, 尽早走上科学研究、创新的道路。

3.2《科学》教学避免“一言堂”

就初中《科学》课本身而言它是一门理科综合性学科, 它把传统的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学科的课程整合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它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尽可能的避免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现象, 努力创造一种宽松、和谐、自主的学习环境。为了培养创新意识, 就必须确立一种以相互学习和学生为教学中心的观念, 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氛围和环境, 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 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 变老师“教”为学生“问”。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去, 敢于创新。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热情洋溢, 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 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精神, 诱导学生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乐趣, 变苦学为乐学。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3.3 注意兴趣对创新意识的催化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 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 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初中生探究欲望强烈, 但这种探究心有时只能停留在新奇的水平上, 停留在给以解释的水平上。因此教师要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要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对知识的渴望、创新的渴望。

4 新时期进一步加强《科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科学》课的教学目的不是把学生“越教越死”, 而是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 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是要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的热情。学生会不会提问的能力, 要远远胜过会不会回答的能力。要千方百计地拓宽学生们自由创造的空间, 展示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尽情地释放生命中的创造能量。

4.1 在《科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初中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就是激发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在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 要注重激发学生探究和思考的欲望, 善于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解释,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新。尤其在科学实验过程中, 要强调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基于实验事实进行推理和思考。让学生明白任何科学理论的形成都必须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仔细观察、发现并提出问题, 大胆的提出假设, 经过艰苦的探究过程, 反复检验论证的结果。通过这些, 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表达自己的观点, 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

4.2 充分拓展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多向思维能力

创新需要想象, 想象是形象思维能力, 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记忆的表象重新组织加工而创造新形象、新概念的思维活动。想象力越好的学生创新意识越强, 因此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思维意识, 同时培养其多方向多角度思维能力, 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从各个不同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过程, 往往会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成份。独特的思维能从看似一般的事物中发现新东西,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积极引导、示范, 并从学生作业中收集创新火花, 再反馈给学生, 以开阔学生思路, 培养其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

4.3 把《科学》课实践作为《科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的现实依据

任何科学理论都要依靠实际现实为依托, 积极开展科技活动, 为学生提供展现创新能力的平台, 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 才能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并使之不断升华。在《科学》课实践中通过教师的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现有条件为学生提供器材和场所, 进行科技创新活动, 再结合教材理论, 指导学生上网查找有关科技资料、现代科技发展信息, 拓宽知识面, 通过自身的亲身实践活动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摘要:当前全国各地的学校正在全面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笔者就是从浙江省《科学》课的教学改革现状入手, 在明确创新意识和《科学》教学关系的基础上, 进一步阐明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关键词:《科学》课,创新,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周小山.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3.

[2] 郑惠琦, 胡兴宏.教师成为研究者.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3] 钟启泉, 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 中学生创造性思维何时最低[J].发明与革新, 2001 (9) .

[5] 李光海, 吕江英.数学教学中培养创造力的若干途径和方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 (4) .

[6] 尹光富.浅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今日科苑, 2006 (10) .

上一篇:中国画与书法的审美与实践体会下一篇:数字微波系统的发展趋势及其传输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