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作机制 强化依法履职

2024-04-14

创新工作机制 强化依法履职(精选8篇)

篇1:创新工作机制 强化依法履职

创新工作机制 强化依法履职 深入开展行政指导工作取得新成效

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2011年,北京市工商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和全国工商系统法制工作会议精神,紧密结合首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在总结近年来全系统各单位推进行政指导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构建完善的行政指导工作体制,有效提升行政指导工作效能,使行政指导工作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首都经济发展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创新工作机制,紧扣重点领域,着力提升行政指导工作效能

(一)完善工作机制,积极推进系统化管理

一是不断完善行政指导“项目+案例”模式,推进行政指导业务化,建立机关与基层的上下联动协作机制,促进行政指导长效发展。

二是完善行政指导立项机制,拓展行政指导运用领域,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趋势,打造鲜明的行政指导项目地域特色。

三是建立行政指导评估制度,强化行政指导成效的后续跟踪,以社会效果作为检验、校正行政指导推进工作的标准,不断提高行政指导的质量,推动行政指导工作的深入发展。

四是健全行政指导督查制度。采取平时考评、督导抽查和定期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各业务机构实施行政指导的事项、方式、方法和程序进行督促检查。

五是依托信息化技术,实现行政指导系统化管理。昌平、丰台等分局加强行政指导信息化建设,研发“行政指导”工作系统,将涉及商标、广告、企监、消保、合同、经检、食品、市场等八大类206项抑制性行政指导事项纳入系统管理,实现指导类型、事项、依据、方式、程序、文书、数据统计口径、分析利用等八项内容的统一和规范。

(二)围绕热点,大力开展行政指导工作近来食品安全事件频频曝光,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焦点,为此丰台分局积极与辖区各市场主办单位、经营商户沟通了解掌握食品行业内部问题,推出《对进口食品相关手续实施检查的图文指南》,并引导市场主办方建立健全了“进口食品管理制度”、“宣传促销管理制度”,解决了市场主办方对进口食品标识、食品宣传用语存在管理盲区的问题,促使食品市场科学、规范发展。

(三)针对难点,注重发挥行政指导的特殊功用

西城分局针对近年来网络购物兴起后出现的包裹邮寄单无商品经营单位信息,消费者对问题商品投诉无门转诉北京邮政速递局的情况,召开行政指导现场会,指出速递邮单瑕疵、建议企业妥善解决消费者投诉。北京速递局及时进行了整改,由此针对北京邮政速递局的投诉举报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已经下降了50%左右,取得了良好的行政效果和社会效益。

(四)突出亮点,创新行政指导方式和领域

东城分局为宣扬服务理念,展示工商工作成果,定期邀请社区居民,于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五下午举办“阳光工商日”活动,彰显行政指导工作特色,通过开展知识讲座、实例教学等形式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提高社区居民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树立工商管理的良好形象。

(五)消除盲点,利用行政指导先行介入、积累经验

昌平分局针对近年来“预付费消费”兴起,消费隐患凸现却缺乏约束机制等问题,在开展辖区预付费消费经营单位调查的基础上,广泛印发《预付费消费提示》,与预付费消费经营单位签订《昌平区预付费消费行业经营承诺书》,引导消费者理智消费,监督经营单位守法经营。

(六)解决疑点,通过行政指导弥补法律缺失

房山区毗邻燕山石化,辖区内经营化学危险品的企业众多,化工产品种类繁杂。针对法律法规对某些违法行为比较宽泛、模糊、不完备等问题,房山分局制定了在重点行业实施打防结合、行政指导与行政执法并重的监管方针,制定《危化品经营企业行政指导工作指南》加强了危险化学品行业的监管,有效保障了辖区经济秩序的安全和稳定。

二、从辖区实际出发,突出专业特点,行政指导工作成效显著

北京市工商系统各单位将行政指导融入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全过程,着力构建首都良好市场生态环境、全面服务首都市场经济发展:

(一)商标指导助推“品牌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今年以来,北京市工商系统大力开展商标指导工作,成效显著。例如,丰台分局大力加强象征性地域标志的保护,在多次征求全区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共收集92件需要进行注册保护的象征性地域标志和重要商标资源,并经与区综合投资公司以及相关部门研究,筛选出“卢沟桥”、“永定河”、“宛平”、“丽泽”等12件辖区影响力较大的象征性地域标志拟进行先期注册;平谷分局围绕区政府提出的工业强区发展战略,积极指导辖区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争创知名品牌意识,目前全区已成功申报驰名商标、证明商标各1件,集体商标4件,北京市著名商标17件,大大增强了全区经济发展后劲。

(二)深入开展广告指导,有效规范广告市场

东城分局针对辖区广告媒体众多的特点,一是邀请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北京娱乐信报、北京广播电视报、健康报等6家媒介单位参与广告监测工作,让他们了解广告监测的流程、要求,从而提高自身依法经营的自觉性;二是以重点媒体、广告代理公司、广告主为突破口,定期采取集体行政约见,通过援引案例的形式通报广告违法问题,并提出具体要求和建议,从源头降低违法广告的发布率,促使广告经营单位建立健全广告管理制度,有效规范广告市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畅通维权指导渠道,助力社会稳定

依法调解、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例如丰台分局与丰台区消协共同引导组建了“丰台彩虹消费维权服务队”,开通了“彩虹消费维权网”网站、“彩虹315”微博,在以往口头、书面指导的基础上,搭建起网络沟通和指导的平台。目前已发布工商信息869条,参与解决疑难纠纷35起,实现了和谐消费,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四)全面加强涉农指导,推动农村发展

我局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结合职能和区域实际推出了“合同助农、商标富农、经纪活农、产业支农、执法保农”的新措施,全力推动农村发展,助力农民增收。如,房山区通过规范种子源头、推行种子繁育收购合同、规范种子连锁经营企业等方式开展合同助农的行政指导,涉及农户1000余户,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还根据全区都市型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需要,选择10家具有带动能力的涉农企业,设立农业合同行政指导站,制定了房山工商分局《涉农合同管理行政指导办法》,进一步明确了工商部门的行政指导内容,脚踏实地开展行政指导助农工作。

(五)创新开展融资指导,帮扶企业渡难关

为贯彻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精神,东城区邀请邮政储蓄银行和辖区具有代表性的15家企业、经济合作社进行“银企”交流,一次性促成意向性融资4千多万元,助成性行政指导解决企业融资困难。截至目前,邮政储蓄银行已为辖区238户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5637万元。

(六)扎实开展就业指导,深受下岗职工好评

石景山区由于首钢集团整体搬迁,导致辖区内大量首钢职工下岗,办理营业执照的下岗职工迅速增加。为了支持、配合区政府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难问题,石景山分局一是加强与街道办事处、社保部门联系,及时了解下岗职工再就业政策;二是根据下岗职工就业意愿,为他们提供用工信息,开展就业指导;三是加大宣传力度,独具匠心地采用自创的“易拉保”方式,深入社区详细告知办照人员所需的办照材料及工作流程,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办照人员往返次数,既方便了办照的下岗职工,也减轻了地方政府的工作压力。

篇2:创新工作机制 强化依法履职

作综述

开拓创新促发展,务实进取谱新篇。承载着全市人民的期待和重托,市人大常委会以累累工作硕果走过了精彩辉煌的2012年。

过去的一年,市人大常委会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历次全会、十八大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行使各项法定职权,为推动和谐富裕文明新余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加强创新监督工作,推动我市科学发展

2012年,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紧扣“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建设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实现人均期望寿命80岁”三条主线,以影响经济平稳发展、影响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问题为重点,依法履行监督职能。

项目建设是我市用好“三大政策”、破解当前经济难题的重要抓手。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推进项目建设作为人大服务中心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围绕推进项目建设开展监督。2012年,市人大常委会对蒙吉铁路(新余段)、高铁新区、省职教园区、白梅水利枢纽工程、袁河(孔目江)生态治理工程等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项目进行了视察或调研。多次召开“1020工程”和部分重点项目推进会,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78个。进一步加强了对计划、预算的执行监督,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经济发展态势,作出了调整计划部分指标的决议,对各项重点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严格审查,推进相关部门进一步规范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发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围绕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对我市水利改革发展情况、高速公路沿线村庄建设提升工作、《农业法》执行情况进行了调研、视察和执法检查,为推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建设生态新余,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新余未来的长远大计。市人大常委会把促进环境资源保护和绿色生态新余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就污水治理、水土保持等生态环境资源保护方面存在的难点问题加大监督力度,督促有关部门关闭了孔目江、袁河两岸一批污染企业,全部拆除了仙女湖湖区网箱,开展了机动车尾气检测核心环保标志工作,配合和支持政府制定苗木花卉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全面启动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加快受污染土地的治理。

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人大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民生、维护民生,是人大常委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为缓解农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对乡镇卫生院运行情况进行了调研,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运行、监管机制,坚持医药分开,坚持药物零差价率销售等建议,促进了我市乡镇卫生院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性住房建设、教育事业发展等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市人大常委会加大监督力度,积极开展《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对保障性住房建设进行专题调研,向市政府建议改善教学网点布局,督促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社会和谐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市人大常委会围绕推动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加强监督,在全省率先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执法工作的决定》,要求市检察院进一步加大对渎职侵权犯罪的查处力度,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保障代表依法履职 发挥代表主体作用

人大代表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市人大常委会以贯彻实施新修改的代表法为契机,强化代表履职服务保障工作,充分发挥代表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代表了解民情、反映民意、化解民怨、排解民忧,增强了人大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一年来,全市49个代表小组开展视察、检查、调研等活动150次,提出建议意见356条,推动了取消农村水费征收、撤销清宜线界水收费站、厂中村搬迁、城乡结合部村民子女就近入学、设立特殊医疗救治基金等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解决。

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拓宽代表履职渠道,一年来共邀请120多名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参加常委会组织的各项履职活动,组织代表100余人次参加市直各部门召开的有关干部作风集中整治、行政执法、行风评议、社会管理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听证会、座谈会、测评会。

坚持党管干部和人大依法任免有机统一,严格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认真做好干部任免工作。一年来,共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68人次,从组织上保障了国家机关的正常运转。共组织拟任人员任前法律知识考试47人次,增强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

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不断提高履职水平

加强常委会和机关建设,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国家权力机关行使职权、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市人大常委会努力提高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思想、作风和制度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坚持和完善常委会理论学习和法律讲座制度,建立了机关青年干部授课制度、理论研讨论文评比制度,举办了19次专题学习、8期法制讲座,进一步增强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机关工作人员党的观念、大局观念、法律观念和群众观念,提高了依法履职能力。

完善了常委会会议、主任会议议事规划和常委会组成人员守则,确保重大事项决策依法、民主、科学。完善了机关16项规章制度,使机关规范、务实、高效动作。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支持有关部门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篇3:创新工作机制 强化依法履职

一是召开教代会,确立“科研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定不移地把科研兴校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战略。以教科所为组织中心,从基本问题出发,对教育教学中若干个问题进行了研究,重点突出了对高效课堂模式、新时期学生发展水平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索。结合国家、省、市各级“十一五”教科研规划,申请立项研究,形成了学校新的教科研发展格局。同时,对“九五”“十五”期间教科研成果进行了整理,加强教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学落实和工作提高。我们下一步,还将积极与高校、上级教科研机构建立联系,请专家进校,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科研工作和教学实践,借鉴先进学校的教学经验,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切实落实好教研、科研、教学一体化思想,用教科研引领学校向高端发展。

二是从着眼学校长远发展出发,为了探讨新时期学校战略规划和理论实践,学校组织成立了教育发展研究会。通过聘任,选拔了8名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层次的教师担任研究员,组建了教育发展研究第一梯队,对新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模式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实践开展研究,重点关注国家教育发展、课程改革和高考模式新动向,广泛搜集整理最前沿、最新颖、最先进的教育信息,推介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开展多层次的调查研究、教学研究、学术研究,打造精英科研队伍,谋划学校未来发展模式,为学校长远发展提供策略支持和研究平台。

三是立足校本实际,强化教学研究,学校成立了教育教学研究会,由资深教师组成,重点对日常教学工作开展调研,研究解决教学中的“真问题”,指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探讨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搜集典型教学案例,负责教学改革的指导和深化研究,从而加强了对教学管理宏观调控和教研整合,强化了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在这个基础上,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实行了首席教师聘任与管理制度。学校聘任了29名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为首席教师,负责对青年教师进行帮扶指导,并落实了目标责任制度,通过首席教师的导师引领、辐射带动,滚动培养高层次的骨干教师队伍,并进一步推进了教学研究工作,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此外,学校还成立了教学研究领导小组,全面协调指导各项教研活动开展,将各项教研活动纳入一体化管理,从而完善了管理机制,使校本教研扎扎实实开展起来。

强化三个实体建设,创建优秀团队组织

首先是年级的管理。年级是学校的中层部门,也是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部门,年级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地位。我们通过召开教代会,制订了《高密一中全员聘任方案》,对年级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年级职责共分十二条,重点包括教学工作和教研活动的组织,学生的教育、安全与管理,教师的聘任、考核和管理等等。同时,建立健全了目标激励机制和利益分配体制,按照“质量结合,以质为主”的分配原则,实行年级工作量工资总额包干制度,对教师个人业绩考评与年级整体业绩考评实行挂钩式综合评价,个人发展与集体进步紧密关联,树立了年级一盘棋思想,推进了以年级为单位的教研活动和教学改革,增强了年级整体竞争实力,也促进了教学工作的提高。

其次是对教研组的管理。教研组是以学科为分类的基层科室,负责本年级本学科教学工作和教研工作。为加强教研组工作的实效,强化教学常规落实,我们制定实施了《高密一中教学常规管理细则》,把教研组集体备课作为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制度化管理。我们规定,教研组必须每周两次集体备课,并规范了集体备课的程序、内容、方法,实行集体备课主讲人制度,重点对教学目标、难重点、三易点(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以及教案、学案的编写、检测题命制、课件的制作进行研讨,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统一使用导学案、练习题、作业题,统一组织过关检测及讲评。对教研组长明确了工作职责,教研组长每月一次进行述职,汇报开展教研活动情况及工作实效。在考评方面,将教研组整体教学成绩与个人教学成绩挂钩,实行综合评价,作为评优奖励、职级聘任的主要依据,引导广大教师通力协作,凝聚集体智慧,打造优秀组织团体,有效地提高了教研组工作水平和竞争实力。

最后是对班级作业组的管理。班级作业组是以班级为单位联结的任课教师工作团队。对一个班级而言,教学成绩直接取决于每位任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而班主任则是主要负责人。我们同样规定,班级作业组必须按规定开展教研活动,我们称之为班级作业组集体备课。按照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我们每月组织一次班级作业组集体备课,由班主任主持,召集本班级所有任课教师对本班学生进行学情分析,一是要统一教育目标,协调各科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分析学生各科学习发展情况,研究分层次教学和个别辅导;三是交流优生优培和希望生转化措施,研究学法指导;四是诊断学生在思想、学习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办法;五是结合学生评价,对各科教学提出建议等。班级作业组集体备课及实效,班主任要在每月一次的述职报告中进行汇报。对班级作业组的评价,也是结合教师个人成绩与班级整体成绩进行综合评价,以充分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顾全大局,协心同力,努力提高班级成绩,实现了一体化管理思想,这样,各个班级作业组与教研组一起构成了合作与竞争的良性运行机制。

在这个基础上,学校将年级、教研组、班级作业组三个实体再度整合,实行三者捆绑式评价,教研组、班级作业组成绩与级部成绩互为依托,个人业绩与集体业绩密切关联,形成了层层组合共同体,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校本教研,不断强化团队意识,促进了全员进步,共同发展。

加强教学研究和落实,努力构建多元办学模块

一是以高效课堂三段教学法为总课题,在全校开展了“三节课”为主要形式的教研活动。“三节课”是指全员公开课、推门诊断课、骨干教研课。全员公开课主要在年级层面举行,全员参加,开放课堂,资源共享,互相借鉴,互评提高;推门诊断课由年级评课小组和学校课堂教学研究指导小组采取推门听课的形式对教学落实情况进行诊断性听课,对不符合高效课堂教学标准的教师实行集中听课、连续跟踪听课等方式,帮助其矫正问题,改善教学;骨干教研课,是指骨干教师举行的示范性观摩课,提供典型教学案例进行研究。“三节课”的开展,有效地落实了“精讲精练,少讲多练,有讲必练”的高效课堂十二字要领,形成了“学案导学、当堂训练”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二是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在教学工作中,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不同层次的需要,实行A、B、C三个等级教学,不同等级有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作业和测试,允许学生选择,实行弹性管理,对特别优秀的学生,我们专门为他们开通了绿色发展通道,实行绿卡制管理,学校所有教学设施,包括图书馆、实验室、资料室都对他们开放并专门为他们装备了开展自主性学习的自修室,落实了特长生导师制度,这些学生可以脱离常规课堂教学,到自修室按照和导师共同制定的学习计划,参阅各学科教学资料进行拓展性学习,使优秀生得到最优化发展;对边缘生实行了全方位承包制和纠偏补弱、个别辅导制度,努力关照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和自习的效率。

三是从基础年级开始,调整了音体美教师聘任办法,大力加强音体美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允许学生选择喜欢的学习项目,并加强了教学过程的管理和评价。同时,落实了教练员责任制度,努力培养音体美特长学生,使一大批优秀的特长学生脱颖而出,考入重点大学。

四是根据学校发展需要,积极开发学校课程,开设了20多门特色课程;针对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创建了奥赛班;积极开展了科技创新、电脑机器人制作以及各类竞赛活动,每年组织一次体育艺术节,学校专门配备了创意设计室、电脑机器人实验室;还组建了奥赛辅导教研室、特长教研室,指导开展奥赛辅导和选修课、活动课,努力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为他们多元发展架设起了成功的立交桥。

五是加强了实验班教学,落实了实验班班主任、任课教师招标聘任制度和教学目标责任制度,对实验班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加大了对实验班特优学生的培养力度,高目标、高层次、高质量地打造实验班教学品牌,使实验班成为教学的示范和亮点。

篇4:创新工作机制 强化依法履职

一是召开教代会,确立“科研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定不移地把科研兴校作为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战略。以教科所为组织中心,从基本问题出发,对教育教学中若干个问题进行了研究,重点突出了对高效课堂模式、新时期学生发展水平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探索。结合国家、省、市各级“十一五”教科研规划,申请立项研究,形成了学校新的教科研发展格局。同时,对“九五”“十五”期间教科研成果进行了整理,加强教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学落实和工作提高。我们下一步,还将积极与高校、上级教科研机构建立联系。请专家进校,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科研工作和教学实践,借鉴先进学校的教学经验,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切实落实好教研、科研、教学一体化思想,用教科研引领学校向高端发展。

二是从着眼学校长远发展出发,为了探讨新时期学校战略规划和理论实践,学校组织成立了教育发展研究会。通过聘任,选拔了8名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层次的教师担任研究员,组建了教育发展研究第一梯队,对新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模式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实践开展研究,重点关注国家教育发展、课程改革和高考模式新动向,广泛搜集整理最前沿,最新颖、最先进的教育信息,推介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开展多层次的调查研究、教学研究、学术研究,打造精英科研队伍,谋划学校未来发展模式,为学校长远发展提供策略支持和研究平台。

三是立足校本实际,强化教学研究,学校成立了教育教学研究会,由资深教师组成,重点对日常教学工作开展调研,研究解决教学中的“真问题”,指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探讨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搜集典型教学案例,负责教学改革的指导和深化研究,从而加强了对教学管理宏观调控和教研整合,强化了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在这个基础上,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实行了首席教师聘任与管理制度。学校聘任了29名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为首席教师,负责对青年教师进行帮扶指导,并落实了目标责任制度,通过首席教师的导师引领、辐射带动,滚动培养高层次的骨干教师队伍,并进一步推进了教学研究工作,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此外,学校还成立了教学研究领导小组,全面协调指导各项教研活动开展,将各项教研活动纳入一体化管理,从而完善了管理机制,使校本教研扎扎实实开展起来。

强化三个实体建设,创建优秀团队组织

首先是年级的管理,年级是学校的中层部门,也是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部门,年级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地位。我们通过召开教代会,制订了《高密一中全员聘任方案》,对年级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年级职责共分十二条,重点包括教学工作和教研活动的组织,学生的教育、安全与管理,教师的聘任、考核和管理等等。同时,建立健全了目标激励机制和利益分配体制,按照“质量结合,以质为主”的分配原则,实行年级工作量工资总额包干制度,对教师个人业绩考评与年级整体业绩考评实行挂钩式综合评价,个人发展与集体进步紧密关联,树立了年级一盘棋思想,推进了以年级为单位的教研活动和教学改革,增强了年级整体竞争实力,也促进了教学工作的提高。

其次是对教研组的管理。教研组是以学科为分类的基层科室,负责本年级本学科教学工作和教研工作。为加强教研组工作的实效,强化教学常规落实,我们制定实施了《高密一中教学常规管理细则》,把教研组集体备课作为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制度化管理。我们规定,教研组必须每周两次集体备课,并规范了集体备课的程序、内容、方法,实行集体备课主讲人制度,重点对教学目标、难重点、三易点(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以及教案、学案的编写、检测题命制、课件的制作进行研讨,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统一使用导学案、练习题、作业题,统一组织过关检测及讲评。对教研组长明确了工作职责,教研组长每月一次进行述职,汇报开展教研活动情况及工作实效。在考评方面,将教研组整体教学成绩与个人教学成绩挂钩,实行综合评价,作为评优奖励、职级聘任的主要依据,引导广大教师通力协作,凝聚集体智慧,打造优秀组织团体,有效地提高了教研组工作水平和竞争实力。

最后是对班级作业组的管理。班级作业组是以班级为单位联结的任课教师工作团队。对一个班级而言,教学成绩直接取决于每位任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而班主任则是主要负责人。我们同样规定,班级作业组必须按规定开展教研活动,我们称之为班级作业组集体备课。按照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我们每月组织一次班级作业组集体备课,由班主任主持,召集本班级所有任课教师对本班学生进行学情分析,一是要统一教育目标,协调各科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分析学生各科学习发展情况,研究分层次教学和个别辅导;三是交流优生优培和希望生转化措施,研究学法指导;四是诊断学生在思想、学习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共同研究解决办法;五是结合学生评价,对各科教学提出建议等。班级作业组集体备课及实效,班主任要在每月一次的述职报告中进行汇报。对班级作业组的评价,也是结合教师个人成绩与班级整体成绩进行综合评价,以充分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顾全大局,协心同力,努力提高班级成绩,实现了一体化管理思想,这样,各个班级作业组与教研组一起构成了合作与竞争的良性运行机制。

在这个基础上,学校将年级、教研组、班级作业组三个实体再度整合,实行三者捆绑式评价,教研组、班级作业组成绩与级部成绩互为依托,个人业绩与集体业绩密切关联,形成了层层组合共同体,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校本教研,不断强化团队意识,促进了全员进步,共同发展。

加强教学研究和落实,努力构建多元办学模块

一是以高效课堂三段教学法为总课题,在全校开展了“三节课”为主要形式的教研活动。“三节课”是指全员公开课、推门诊断课、骨干教研课。全员公开课主要在年级层面举行,全员参加,开放课堂,资源共享,互相借鉴,互评提高;推门诊断课由年级评课小组和学校课堂教学研究指导小组采取推门听课的形式对教学落实情况进行诊断性听课,对不符合高效课堂教学标准的教师实行集中听课、连续跟踪听课等方式,帮助其矫正问题,改善教学;骨干教研课,是指骨干教师举行的示范性观摩课,提供典型教学案例进行研究。“三节课”的开展,有效地落实了“精讲精练,少讲多练,有讲必练”的高效课堂十二字要领,形成了“学案导学、当堂训练”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二是针对学生个性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在教学工作中,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不同层次的需要,实行A、B、C三个等级教学,不同等级有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作业和测试,允许学生选择,实行弹性管理,对特别优秀的学生,我们专门为他们开通了绿色发展通道,实行绿卡制管理,学校所有教学设施,包括图书馆、实验室、资料室都对他们开放并专门为他们装备了开展自主性学习的自修室,落实了特长生导师制度,这些学生可以脱离常规课堂教学,到自修室按照和导师共同制定的学习计划,参阅各学科教学资料进行拓展性学习,使优秀生得到最优化发展;对边缘生实行了全方位承包制和纠偏补弱、个别辅导制度,努力关照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和自习的效率。

三是从基础年级开始,调整了音体美教师聘任办法,大力加强音体美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允许学生选择喜欢的学习项目,并加强了教学过程的管理和评价。同时,落实了教练员责任制度,努力培养音体美特长学生,使一大批优秀的特长学生脱颖而出,考入重点大学。

四是根据学校发展需要,积极开发学校课程,开设了20多门特色课程;针对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创建了奥赛班;积极开展了科技创新、电脑机器人制作以及各类竞赛活动,每年组织一次体育艺术节,学校专门配备了创意设计室、电脑机器人实验室;还组建了奥赛辅导教研室、特长教研室,指导开展奥赛辅导和选修课、活动课,努力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为他们多元发展架设起了成功的立交桥。

五是加强了实验班教学,落实了实验班班主任、任课教师招标聘任制度和教学目标责任制度,对实验班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加大了对实验班特优学生的培养力度,高目标、高层次、高质量地打造实验班教学品牌,使实验班成为教学的示范和亮点。

篇5:强化社区职能-创新工作机制

全面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

记屯字镇街道社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创建示范工作

今年以来,屯字镇社区以“抓典型建机制”活动为契机,以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为核心,以构建流动人口统一管理、优质服务新体制为要求,把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做为提升社区计生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逐步健全协作机制,强化管理职能,拓展服务领域,努力构建管理一体化格局。我们坚持“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工作理念,扎实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示范化社区创建活动,全力打造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新平台。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服务网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年初以来,镇党委、政府把流动人口示范化社区创建工作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了《屯字镇创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示范化社区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并协调派出所、工商所等镇直部门及时介入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由分管领导总体负责,计生干部具体落实,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计生干部全力抓的工作格局。二是健全机制,落实人员。社区成立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办公室,配备专职流动人口计生专干,负责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采取“化块服务,分片管理”工作措施,确定了流动人口协管员6名,负责流动人口联系协管工作。全镇流入人口全部实行微机管理,在此基础上,新建了婚育节育情况事务公开栏,全面启用了全员流动人口个案信息

管理平台。目前,对流入我镇的45名流动人口全部实现了建档立卡管理,并能通过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GPL系统)进行协查和信息共享。三是健全机构,完善网络。为了全面发挥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职能,我们成立了社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及时对流动人口维权工作进行协调,确保流入我镇的人身权利得到全面保障。

二、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随着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重心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本,寓管理与服务之中,不断强化优质服务,高度重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的人性化管理。一是明确属地化管理。我们对流入人口全面落实免费提供避孕药具服务,邀请上级计生部门免费开展生殖健康检查、免费办理和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让广大的流入人口在异地也能充分享受到与常住人口同等的市民化、人性化服务。一年来,为流入已婚育龄妇女环、检26人次,环、检率达到了93℅,避孕药具免费发放40多人次,发放率达到了90℅以上。二是实行流入人口“六个清”。全面准确掌握流入人口的身份、家庭、户籍地、婚育状况、生育和节育情况。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所需,为其尽可能地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目前,流入已婚育龄妇女建档率达到100%,出生政策符合率达到100℅,计划生育政策知晓率达到了85℅以上。三是做到流出人口“十个一”。我们对流出已婚育龄妇女坚持做到在流出前做一次环孕情和妇科病检查,免费培训一次,免费办理一本《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发放一个个信封,签订一份计划生育合同,建立一份计划生育档案,约定一个联系方式,委托一个

联系人,留一个详细通信地址,每月寄一份环孕情服务单。目前,全镇外流人口90℅以上的都保持着固定的联系,外出后定期寄回一份环孕情检查证明,实现了流出人口的有效管理和一站式服务。流出已婚育龄妇女办证登记率达到了90℅以上。四是充分发挥计生协会职能作用。我们建立健全了计划生育协会会员联系制度,要求有能力的会员每人联系一个留守家庭,定期组织人员走访返乡流动人口和流入人口家庭,给他们提供就业服务信息,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解除了流出人口的后顾之忧。五是切实维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我们落实了有奖举报制度,公开办事程序和举报电话,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的生育、节育及权益侵害情况。一年来无群众来电、来函和投诉,无恶性案件发生。六是加大宣传力度。继续强化对流动人口的宣传教育,主要依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宣传阵地(婚育学校)进行宣传,婚育学校配有电视、VCD、宣传品、图书等必要的宣传工具和资料,基本能满足流动人口了解生殖保健、避孕节育、知情选择、信息咨询、预防性病、艾滋病等需求,确保服务优质、管理规范。年内,发放《流动人口宣传资料》600多份,围裙、手提袋、门帘2000多个,举办大型宣传活动,才与人数达到1000多人。通过大力宣传,使大部分流动人口都能自觉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能够积极配合支持计生工作。

三、创新工作机制,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一是落实以房管人制度。年初以来,按照县计生局“以房管人”工作要求,社区抽调人员组成工作小组,以行业为单位进行地毯式清理清查。我们协同公安、工商等部门,从街道个体门店入手,做到社区不漏小组、小组不漏住户、住户不漏房客,共清理验证40人,签

订以房管人合同38份,对未办证的下发催办通知书,验证率达到了100℅。二是充分发挥PADIS系统作用。我们狠抓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和录入工作,利用PADIS流动人口子系统在流出地和流入地管理服务互动性强,实用性高的特点,进一步提高流动人口数据交换质量,做好即时监控管理工作。三是建立健全统计信息工作制度。目前,全镇基本上实现了“实时采集、动态监测、综合分析、科学决策”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新机制。四是落实流动人口“月访视、季清查”制度。每月由计生专干对社区的流动人口进行一次入户核查摸底,对人员变更情况及时进行统计上报,对在入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每季度召开一次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同时协调派出所、出租户主进行集中解决。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措施,基本上摸清了流动人口基数,掌握了流入和流出人口变动情况,也为外地计生部门提供了准确的信息,全面的提高了流动人口管理水平。

篇6:强化组织领导_创新工作机制

一、各级高度重视,切实摆上位置

(一)为防止创建工作走过场,全单位坚持每个季度对街道、单位创建工作情况进行阶段性考核,并纳入考核内容,对季度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建议;季度考核结果由局领导在全单位干部大会上进行点评,限期整改。

(二)明确书记、主任具体负责无邪教单位创建工作,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促进和推动基层无邪教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签订创建目标责任书,切实将创建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和各街道,实现了无邪教单位创建工作的条块结合,有效形成了创建工作合力。

二、强化基础建设,确保创建实效

(一)强化网络建设,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有效性。为确保创建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全单位紧紧围绕目标要求,不断强化“三个网络”建设:一是构建创建工作组织网络。即由即以单位专门构建了由单位党支部为主体,单位治安主任、的防控队伍,突出对社会面和重点人员的防控和管控。三是强化创建工作信息网络。全单位在物建调整信息员基础上,专门出台了关于反邪教信息工作的意见,对反邪教信息员的物建、信息获取、信息使用、资料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并在宗教合法场所、非法场所、疑似地区物色信息员,初步形成了反邪教信息网络。有效调动了信息员的积极性,增强了防范工作的有效性。

(二)完善工作制度,切实增强创建工作的科学性。为扎实开展创建工作,全单位健全和完善了一系列创建工作制度:

1.双向定期通报制度。即街道每月向区委有关部门书面报送邪教重点人员情况,区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办公室每季度向各街道党工委通报法轮功和其他邪教处置情况。

2.奖惩激励制度。即对照无邪教单位创建标准,年终组织考核,经考核确定为无邪教单位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对未做工作而“望天收”的单位不能作为无邪教单位达标单位。

3.检查督导制度。即由区委有关部门组织人员每季度深入街道、社区,通过“一听二看三检查”的方法开展创建工作检查督导,总结经验,解决问题,查找薄弱环节,不断推进创建工作进程。

4.季度评估制度。每个季度集中对全单位法轮功重点人员逐个开展动态分析评估,重点做好“三个结合”,即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评估结果与深化创建工作相结合。今年初,全单位又依据其他邪教人

员被劳教、判刑情况,思想稳定和行为表现情况,以及所任职务情况,梳理出全单位重点人员,要求各街道列入季度分析评估,及时掌握动态。五是跟进调整制度。对邪教重点人员生活驻地、工作单位、户籍等发生变动的,始终动态掌控,坚持“三个跟进调整”,即:跟进调整托管责任;跟进调整帮教责任人、信息员;跟进调整帮教工作方法,确保帮教巩固工作更具针对性。

三、突出重点环节,狠抓工作落实

(一)坚持封闭办班,全力突破未转化人员。单位投入大量资金,每年坚持自主办班,市区联合办班,对涉案反复人员及时攻坚帮教,逐人制定帮教方案,组织区、街、社区、公安等帮教力量分组承包,责任到人,吃住在班,放弃节假日休息,持续攻坚,使在班攻坚人员全部实现转化。

(二)加强巩固帮教,积极稳控重点人员。为切实降压案件,减少反复,进一步提升无邪教单位创建合格率,全单位不断深化对法轮功重点人员巩固教育工作,坚持常年与法轮功重点人员逐人进行深入交流,对思想下滑人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实行联手开放式帮教;对家庭确有困难的法轮功人员,积极协调区、街民政等部门,主动开展帮扶,切实解决法轮功人员实际困难,充分体现党和政府的真诚关怀,有效稳控了一批思想波动的法轮功人员。同时,对实际神等其他邪教人员开展积极帮教和关爱工作,促进了无邪教单位创建

工作深入开展。

(三)强化宣传教育,不断扩大警示教育影响面。几年来,全单位高度重视反邪教宣传教育常态化工作,利用多种形式在多个领域、多个层面、多种群体中展开反邪教警示教育,不断扩大社会影响面和覆盖面。

四、严格检查考核,激发创建活力

(一)制定考核细则。

(二)规范考核程序。

篇7:创新工作机制 强化依法履职

为加强社会管理,推进综治工作创新,深化“平安XX”建设,促进XX街道社会治安良好局面进一步得到巩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XX街道积极开展综治创新工作,创新理念,打造新模式。

XX街道位于XXX,辖区面积110平方公里,辖5个社区,43个居民小组,家庭总户数4290户,总人口11553人,地处山区,无车站码头、无娱乐场所治安状况良好,治安主要以防盗和民事纠纷为主。以往XX街道治安防范主要以派出所为主,经过摸索研究,XX街道办事处整合多方力量,组建了一支由派出所民警、各社区民兵、治保信息员、护林防火员、城管执法队员、纠纷调解员、计生信息员以及综治、司法、信访、民政、社保等各部门人员组成的综治联合巡逻队,所有巡逻人员配有袖标、警棍、电筒等装备。组建联合巡逻队后,对XX街道治安格局重新进行定位。实行管理防范“点、线、块”新模式,实现立体交叉、全面覆盖。点:以户、自然村和重要路口、要害部位、校园门前等为防范内容,负责法制宣传教育、邻里守望、巡逻巡控、纠纷调解、平安创建等活动的开展。线:以村内道路、周边公路为防范对象,在社区民警的带领下,每天沿线路巡逻、治安温馨提示、传递各种治安维稳信息等。块:将社区划分成9个责任

1板块,组建9支板块群防群治队伍。实行包保责任制,大力推进治安防范、法制宣传、社会帮教和民间纠纷调解、加强重点人口和高危人群管理等。

看住“两点”。一是看住重点人。注重做好特殊群体的重点防范工作,抓好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加强闲散青少年的教育工作。随时掌握刑释解教、两处(行政处罚、治安处罚)人员、有轻微犯罪倾向的青少年和“上访专业户”的动向,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及时化解。同时,通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加强安全警示教育和防范,有效净化社区周边环境,努力形成关心少年儿童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良好氛围。二是看住重点部位。对党政机关、企业、学校、文化娱乐场所、金融单位等重点部位,在强化自身管理的同时,社区警务室定期组织检查,及时发现治安隐患,适时开展重点整治。不断提高社区治安防范水平,整治社区及社区周边治安环境。

实施“两教”。一是狠抓普法教育。切实落实“六五”普法规划,要结合综治宣传月,利用社区宣传栏、科普画廊、标语等各种宣传形式广泛开展普法教育。大力加强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居民法制观念,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二是落实帮教措施。将“刑释解教人员”和有轻微犯罪倾向的青少年、社会闲杂人员纳入帮教对象,落实帮教措施,帮助两劳回归人员寻找就业问路,提供就业信息等。

篇8:创新工作机制 强化依法履职

基本情况

宁河区共有常住人口39.7万, 流动人口3.4万, 辖14个乡镇, 282个自然村。全区目前共有区级司法行政机构1个, 乡镇司法所14个, 法律援助中心1个, 公证处1个。局机关共有司法行政工作人员26名, 乡镇政法专项编制35名, 全额事业编制4人, 自收自支事业编制1人, 其他非编制人员15名。截止到目前, 我区共有重点特殊人群管理对象社区服刑人员469人, 其中男440人, 女29人;缓刑458人, 假释4人, 暂监外7人。2015年给予社区服刑人员警告118人次, 2016年截止到目前给予社区服刑人员警告8人次。2015年建议撤销缓刑6人, 暂予监外执行社区服刑人员收监执行1人。2015年完成各类社会调查评估46件, 2016年截止目前完成各类社会调查评估7件。近3年来, 为残疾人、农民工、妇女、青少年、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318件, 其中民事案件205件, 刑事案件113件。

主要工作措施

认真做好安排部署, 努力健全四项保障, 不断完善三级网络, 牢牢把好三道关口, 扎实推进特殊人群管理工作。

(一) 认真做好安排部署

2015年1月6日全市社区矫正工作会议召开后, 我局立即召开领导班子会议, 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 研讨工作措施, 提出落实方案, 在此基础上向区委, 区政府主要领导原原本本的做了详细汇报, 区委主管领导, 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区委常委副区长主持召开了全区社区矫正工作会议, 区委领导讲了工作意见, 下发了相关文件, 在全区范围内做了总的动员和安排, 使大家知道了干什么, 怎么干。为做好此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认真做好四项保障。

一是“制度保障”:为了加强特殊人群工作的管理, 我局先后制定出台了包括六条禁令、“十项”规定等12项内容的宁河区司法局管理系列规定, 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日常行为进行了规范, 加强日常管理。强化业务培训、岗前培训, 制定培训制度, 邀请专家定期对特殊人群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素质。制定了《宁河区社区矫正人员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规范了应急处理方案及流程。制定下发了《宁河区社区矫正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强化监督, 为特殊人群管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基本解决了有章理事的问题。

二是“场地保障”:目前正在筹建200平方米的社区矫正工作中心, 力争在2016年6月中旬前建成并投入使用。基本解决了有摊支事的问题

三是“财力保障”:在积极争取市司法局资金支持的同时, 区委、区政府将社区矫正专项经费纳入了区财政预算。基本解决了有钱办事的问题

四是“人力保障”: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特殊人群管理工作的人员配备, 已连续3年为乡镇司法所补充司法助理员14名, 招录辅助人员15名, 其中公益岗3名, 采取人事代理方式招录12名。基本解决了有人管事的问题。

(三) 建好三级网络

成立了由公、检、法、司, 主要社区参加的宁河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 定期召开社区矫正联席会议, 制定相关协调机制, 解决工作当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成立乡镇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和村 (居) 委会社区矫正工作站, 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塔形工作网络, 形成了千斤重担大家挑, 人人肩上有指标的责任链条。基本解决了互相推脱、都管都不管、小事托大、大事托炸的难题, 使工作政出一门, 运行顺畅。

(四) 把好三道关口

第一, 把好入门关。一是入口前置关, 组建了“宁河看守所法律援助站”, 为羁押人员提供法律援助, 将特殊人群管理工作关口前移。近3年来, 共为在押人员提供法律援助30件。二是把好衔接关, 做到接收仪式不走过场。三是上好第一课, 做好“五必谈”工作 (即谈思想找根源, 使其知罪错;谈法律讲法纪, 使其认罪伏法;谈教训讲危害, 使其迷途知返;谈家常问情况, 为其排忧解难;谈未来讲前途, 使其热爱生活) 。四是送一本以案例为主的法律读物。五是做好第一次走访。

第二, 把好日常关。重点突出“七个一”活动。即进门讲一堂基本法制知识课, 重大活动送一份帮教告诫函, 外出前签一份守法保证书, 每半年组织一次集中教育, 每季度组织一次公益劳动, 每月布置一题法律知识作业, 每周一次电话人性化提醒帮教。同时, 延伸特殊人群管理半径, 每年深入未成年犯管教所, 进行延伸帮教。

第三, 把好解困关。通过与辖区企业签订帮教协议等方式, 建立了天钢过渡安置帮教基地, 积极动员社会热心人士, 为他们提供就业援助。通过联合人保局开设就业培训班, 提高特殊人群自身素质, 为特殊人群创造和提供就业机会, 努力为他们的生活安置及权益保护创造条件。

存在问题

一是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执法意识欠缺, 专业化水平和工作能力有待提高。虽然为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水平, 制定和开展了各种业务培训, 但由于历史原因, 仍有相当一部分年龄偏大, 文化层次不高工作人员, 很难熟练掌握现代化办公工具。

二是社区服刑人员流动频繁, 日常监管难度加大。我区农村服刑人员去外地打工非常普遍, 有的工作时间在外区居住, 节假日回家居住。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工作和休息时间与社区服刑人员发生错位。外来打工人员因犯罪在我区接收社区矫正的数量不断增加, 这类社区矫正人员因生计经常变更居住地, 使得监管缺乏连续性, 存在脱漏管的隐患。

三是各组织的协调联动性有待加强。社区矫正对象主要在社区服刑, 社区承担着服刑人员的日常管理职责, 但是社区现在没有专业队伍, 在开展调查评估、信息核实、教育矫正等一系列工作中, 往往都是由司法所来完成。

意见和建议

(一) 成立专业化矫正队伍, 强化管理, 提高履职能力

按照市局统一安排抓好社区矫正管理支队, 将社区矫正工作从司法所日常工作中逐渐剥离出来, 使其专业化水平更高, 监管力度得到加强。同时, 加大在职培训、岗位练兵、业务考核等工作力度, 提升工作人员素质, 建议设立特殊人群管理工作人员准入制度, 打造一支稳定的、专业的、高素质的社区矫正队伍。

(二) 加强经费和场所建设, 夯实社区矫正工作基础

在筹建好社区矫正中心基础上, 建议在管好用好上下功夫, 建议加大对社区矫正工作经费支持力度, 充分发挥功能作用, 使社区矫正法定程序和工作要求得以实现, 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三) 加大特殊人群管理工作宣传力度, 提高社区矫正的认知度, 营造良好的特殊人群管理工作的社会环境

建议结合“七五”普法, 加大特殊人群管理工作公益广告、走进直播间、司法大讲堂等多种形式的宣传力度, 通过宣传让广大群众能够认识、了解和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提高群众对特殊人群管理工作认识, 自觉配合社区矫正机构开展矫正工作。

(四) 特殊人群管理工作由管“人”向“管心”转变

建议在社区矫正机构设立专业心理矫正队伍, 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 对特殊人群进行心理矫正, 引导特殊人群从主观上、根本上认识自己, 改变自我。

上一篇:区上半年财政工作总结下一篇:驾驶员个人原因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