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作评价机制

2022-06-25

第一篇:创新工作评价机制

创新考核评价机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固阳县坚持聚精会神抓党建、一心一意谋发展,认真履行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责任,拓宽思路,创新途径,把从严治党要求重点落实到从严管理干部上,在考核内容上体现差异化,在考核结果运用上动真格的,探索形成了“三设三评三挂钩”的考核评价机制。

科学“三设”实现考核体系的兼顾性

考核体系是综合考核工作的基础。固阳县设置考评体系既立足共性,又关注个性,凸显考评对象各自特色,在考核对象划分、考核内容侧重、考核指标选取上,体现对不同类型部门的差异化设置,改变了以往“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考核方式。

考核对象分类设置,搭建考核“展示台”。对考核对象的科学分类,是客观准确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基本保障,也是开展差异化考核的基础性工作。根据考核对象的工作性质,将全县80个科级领导班子划分为6个镇、55个县直部门、19个科级事业单位三大类,并按照职能职责相近的原则,进一步将55个县直部门分为党群机关、综合管理、公共服务、执法监督四个类别。同时,结合领导班子的分类情况和机构属性以及班子成员的岗位职责,将科级干部分为镇正职、镇副职、部门正职、部门副职、事业单位科级干部5个类别。

考核内容分解设置,构建考核“坐标系”。考核内容是执行考核工作的标尺和准绳。为在统一的考核框架内提升考核工作的针对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将工作实绩考核分为“扶贫开发、服务经济、争取资金、社会民生、党的建设、维护稳定”6大项考核内容,并成立了对应的指标考核办公室,具体负责考核指标设定、日常监控和定期考核等工作。根据各镇、各部门单位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确定每一类别考核对象的重点考核内容。各镇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和“十个全覆盖”工程推进情况;党群机关类注重提升党的建设水平;综合管理类突出服务经济和争取资金工作;公共服务类侧重于落实社会民生任务;执法监督类则进一步强化维护稳定的职能发挥。通过对考核内容的个性化设置和赋分权重的调整,引导考核对象转变工作重心,推动全县重点工作全面实施。

考核指标量化设置,形成考核“信号旗”。各指标考核办公室按照少而精的原则,在共性考核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各自承担的考核任务,选取其中最主要的几项工作,设置差异化、个性化的考核指标,在确保考核指标全覆盖的同时,简化考核程序,提高考核效率,切实解决重复考核、繁琐考核等问题。同时,对各类别部门单位相同的考核指标,也相应制定有差别的分值指标体系。此外,以镇领导班子考核为试点,结合资源禀赋、工作任务量和完成难易程度的差异,确定了按照指标完成量与指标完成率2:8的比例进行分配的考核评分计算方法,在明确考核对象目标任务的基础上,保证了考核工作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同时,固阳县将特色创新性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考核,给予特色工作和创新性工作单独加分。

延伸“三评”实现考核方式的全面性

考核既要看显绩也看潜绩,既要看发展又要看基础,既要由领导评更要有群众评,做到全面历史辩证地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固阳县通过平时考核、观摩考核和优化考核权重等多维考核模式,做到日常和年终印证,实绩和民意并行,提高了考核工作的全面性和公信力,避免年底定期考核“一锤定音”。

实行平时考核动态评。将平时考核贯穿于考核工作的始终,是科学准确评价领导班子的有效途径。通过整合考核资源,建立健全了平时考核工作制度和流程,将平时考核结果作为综合考评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发挥了平时考核的阶段性监督检查作用。平时考核的内容主要包含县人大满意度表决、县政协民主评议、“两办”重点工作督查、社会工作联席会评价和日常业务考核等方面,并针对不同类别考核对象,采取相应的考核方式进行平时考核。通过开展平时考核,实现了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动态考核,使考核结果得到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印证。

开展观摩考核阶段评。观摩考核是对考核对象工作实绩的实地检验,可以为考核主体提供最直接的评价依据。固阳县每年确定10个左右承担全县重点工作任务的镇和部门单位进行观摩考核。由县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县人大政协主要领导、各镇党政正职和有关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观摩考核团,对观摩对象涉及的重点经济建设和惠民工程项目,采取现场参观、沿途介绍、集中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观摩考核结束后,考核团成员对考核对象进行实名制评分,将结果按照规定的比例计入综合考评总成绩。

优化考核权重客观评。确定科学合理的考核主体和评价权重,是实行差异化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更加熟悉工作、更加了解干部的领导参与到评价工作中,结合考核对象岗位特点,对领导班子正职,增加了分管副县级领导的评价分值,着重强化其评价作用。对领导班子副职,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则不参与评价,重点突出分管副县级领导和本单位正职干部的评价作用,使考核结果更加客观准确。同时,本着“为谁服务、让谁评价”的原则,进一步强化群众和基层干部的评价作用,并赋予50%以上的评价分值,通过倾听来自基层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得到对领导干部真实的反馈。

推行“三挂钩”实现考核结果运用的导向性

固阳县在考核结果运用上,坚持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原则,严格按照考核结果公开、公平、公正地奖惩干部,在广大干部中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和明确的用人导向。

领导班子与领导干部考核结果相挂钩。领导班子的工作实绩也是领导干部努力程度的直接反映。在评优结果确定上,评为“优秀”的镇和部门单位,镇党政正职和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可以直接评定为“优秀”等次,科级及以下工作人员考核评优比例增加到20%;评为“良好”的镇和部门单位,镇党政正职只确定1人评优,其他镇正职以及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必须进入相应类别排序前30%,才能评定为“优秀”等次;评为“一般”或“较差”的镇和部门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不能评定为“优秀”等次,一般干部考核评优比例降低到10%。通过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结果进行有效挂钩,进一步在全县范围内营造团结拼搏、求真务实、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考核结果与班子优化建设相挂钩。进一步拓宽考核等次评定视野,发挥考核工作对干部的选拔作用。每考核结果确定后,适时召开考核表彰大会,通报考核结果,对评为“优秀”的领导班子和干部进行表彰奖励。对排名靠后的领导班子和干部加大问责力度,进行诫勉谈话,限期整改;对连续两年排名靠后的领导班子和干部,进行组织调整、转非或降免职。真正使那些想干事、能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能够得到相应的荣誉和认可。目前,县委对综合考评排名靠前的11名科级干部提拔重用,对连续两年综合考评排名后3%的6名科级干部进行岗位调整。

考核结果与干部优缺点反馈相挂钩。在考核结果反馈方面,注重反映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各项工作能力以及民主测评等方面情况。通过分别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绘制综合考评曲线图和民主测评曲线图,将考核对象各项考核指标成绩,与同类别的平均成绩进行对比,以图表形式向考核对象进行反馈,使考核结果更加立体、直观和透明,便于广大干部准确把握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和提高。

推行差异化考核评价的初步成效

通过健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对各乡镇、各部门实行差异化考核,树立起正确的政绩导向和用人导向,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考评工作的“杠杆”效应逐步显现出来。

围绕中心,有效发挥了考核工作指挥棒作用。为加强对各镇、各部门单位职责任务落实情况的监督和检验,在设定考核指标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县委中心工作反复修正,将扶贫攻坚、产业发展、“十个全覆盖”等全县重点工作逐步融入到考核核心内容,通过准确设置考核指标,将领导班子和广大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县发展大局上来,找准工作着力点和切入点,催生了各镇、各部门相互较劲、竞争赶超的态势。

整合资源,有效发挥了考核工作监控器作用。固阳县进一步整合考核资源,增强了考核工作的完整性,通过县人大满意度表决、县政协民主评议、“两办”重点工作督查、社会工作联席会评价和日常业务考核等日常考核动态评估监控,对平时考核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实践,实现了对领导班子和干部的平时监控和动态考核,更加全面客观地掌握考核对象的现实表现和全县各项工作任务的推进情况,拓宽了多角度、多层面评价班子、印证政绩的途径,使政绩考核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全面准确。

明确导向,有效发挥了考核工作风向标作用。通过转移考核重心,转变以往按部就班、亦步亦趋的工作模式,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对于在考核中发现的实绩突出、群众公认且又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干部,特别是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处理复杂事件中,体现出坚持原则、敢于担当、勇挑重担的干部给予充分认可,真正做到奖罚分明、优胜劣汰,在全县范围内形成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干部选拔任用新局面。

(作者系固阳县委书记)

第二篇:创新师德评价机制 实现作风建设新突破

创新师德评价机制

实现作风建设新突破

——对《师德考核评议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东冢初中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

长期以来,教师师德考核评价是一项难于考核的软任务,往往是只要教师不出现重大的师德问题或违纪犯法,一般考核评价都视为“合格”。从当前我校教师队伍现状与教育发展的需要来看,职业道德建设的任务还很重。纵观以前的师德考核评价制度,存在“三重三轻”现象。即重业务,轻思想;重形式,轻内容;重教书,轻育人。究其原因,主要是考核评价目标过于笼统,个别目标动态性不强,与实际工作脱节;操作程序不统一,个别环节不够规范;考核过程简单化,缺乏全程性;讲究一团和气,缺乏原则性;层次扁平,缺乏立体网络;没有充分体现其戒勉与表彰功能,缺乏自觉反思与有效提高的导向作用;过分强调教学成绩的考核权重,造成“一俊遮百丑”的现象等等。针对这些缺陷和不足,近年来,我校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省市相关规定为依据和准绳,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教师师德考核评议制度》进行探索与实践,通过全体教师讨论、修改,并通过教代会绝大多数教职工表决通过,使评价的内容更合情合理,评价更具可操作性,实现了作风建设的新突破。

二、具体实施策略

(一)规范引领与严格监督相结合

一是成立以校长任组长,中层班子为主要成员的学校师德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观看师德修养教育录像,通过集中学习辅导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做好学习笔记。通过学习,认真践行《纲要》中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论述。不定期检查全体教职工的教育教学实际,实行教育教学的全程监督,促使教职工时时处处对照师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将师德要求落实到点点滴滴的实际工作之中,并将检查考核结果及时在工作简报上通报。 二是成立教师管理委员会。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调整管理思路,将管理权下移——成立教师管理委员会。

学期初,学校把“教师管理委员会”的工作职责和选举条件张贴在政务公开内。经个人申请,全体教职工民主评议,选举出德高望重的教师、党员组成“教师管理委员会”。激励他们从大局出发,坚持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的原则,全程参与修订完善《东冢初中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议制度》。教师管理委员会成员,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组织学生、家长和教师等各项民主考核评议,负责及时公示评议结果。全过程实行“阳光”工程,公开公正、透明度高。有效地化解干群之间的紧张关系,真正实现制度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和谐统一。

(二)建章立制与多维评价相结合。

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师德建设考核方案及细则》、《师德师风评价制度》等相关制度,使师德建设制度化、常态化。形成学校——学生——家长——社会四级评价网络体系,把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对教职工的师德表现做出客观公正地评价。

一是将评价还给学生,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1、设立校务监督员,评价教师师德常规

每班设立学生校务监督员对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规范予以监督,若有教师出现不规范行为,学生校务监督员有权代表本班学生向校长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当然,我校尚未出现一例“投诉”。学生明确了教师的师德常规,学会了正确的评价老师的方法,教师也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的规范化,形成了师生之间民主和谐的氛围。

2、发放学生评议教师表,整体评价教师形象

每学期末,发放学生评议教师表,让全体学生就任课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热情、服务意识、德育水平等方面的情况做出综合的评价。考评表列出“优秀”、“良好”、“称职”、“不称职”四个评定等级,请学生以不署名方式填写,并于统一时间交到师德考核领导小组,由教师管理委员会成员回收,确保公平、公开、公正、透明。一个个简单的“√”,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对教师的认定。绝大部分学生对老师的认定为“优秀”,肯定了我们的师德工作,个别“良好”、“称职”的评定对我们的工作予以警醒,便于我们及时寻找原因,不断改进。

二是将评价还给家长,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家长是学校教育的直接“消费者”,家长对学校服务的满意度对学校的口碑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家长的支持和信任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我们清醒地看到:学校师德工作成功的背后往往有一大批支持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家长群体。因此,我们响亮地提出“将评价还给家长”。

1、设立“家长委员会”,明确评价的范围

我校从已成立的“班级家长委员会”、“年级家长委员会”中采取自荐、全校家长不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成立“学校家长委员会”,形成三级模式。在学校与“家委会”成员多次交流、协商后,明确了家长参与学校师德工作评价的范围应为:学校的管理工作理念的实施、学校教育工作目标的实现、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教师职业道德的评定等。本着不挑剔、不求全,多建议、多合作的原则,协助学校行风建设工作的良性运作。

2、填写家长评议表及教师师德工作调查问卷,实施评价的权利

教师职业道德表现的好与坏,家长心中自有一杆称。这也是检验开展师德建设活动效果的有效途径。我校以每学期的家长课程授课为契机,向家长下发教师职业道德调查问卷及教师评议表,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量化打分。同时,对于家长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学校建立工作台账,并由各科室认领,并采取限时整改的办法,做到及时且有实效。对家长反映的师德方面的违规行为,实行年度评先树优、晋级等方面一票否决制,决不姑息迁就。这些举措,使家校沟通谋发展变为现实。

3、搭建“网络电话平台”,保障评价的互动

现代社会步入了信息时代,鉴于家长工作繁忙,不便长期到校了解我们的工作,我校加强学校网络建设,开设了“家长频道”通过QQ家长群,向家长通报学校近期重要举措,介绍家庭教育的优秀经验,发布师德建设动态,让家长深入了解学校;设立了校长信箱,并开通全天候校长热线电话。充分倾听到来自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真实声音,校长根据学生联系信息,经常同家长保持联系, 对家长反映的特殊情况及时调查、处理、回复,使家长对学校的评价能持续进行,并不断拓展深度和广度。

三是把评价还给社区,共建师德优良环境

我们利用每年的教师节,家长会之际,邀请镇领导及社区部分区民参加庆祝活动的同时,对教师师德进行评价及征求意见,实现了学校与社区的同化,保障了学校师德建设工作有一个健康、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条件。社区群众的口碑成为了学校师德建设工作最有力的宣传。

(三)榜样示范与活动载体相结合

学校以每年的教师节为契机,把师德教育活动与学习优秀中的先模人物事迹结合起来,大张旗鼓的在全体教职工中掀起比学赶帮的师德学习热潮,大力宣传师德先进事迹,营造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做人民满意的教师的良好氛围。同时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不断强化师德意识。

一是开展“文明执教,做文明教师”主题教育活动,并将这一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根据学校的实施方案,人人制定出具有实效的活动计划;第二阶段,自我排查,整改提高阶段。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金正昆教授的《教师礼仪》讲座内容和《潍坊市十不行为规范》等,人人写《教师职业道德承诺书》,便于随时查摆存在问题,进行自我反思,并写出整改计划和整改措施,进行集中交流。第三阶段,总结提高阶段。为了促进活动的扎实落实,由教师管理委员会成员组成考评小组,将教师在活动中的表现,分别量化打分,纳入教师评价中,随时反馈予以公布。

二是大力实施教师读书工程,充分发挥优秀篇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导向作用。校长在每周简报上先后推荐学习了《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欣赏的力量》等文章,组织教师学习并撰写《说团结》、《每个教师都是教育形象》征文。重点开展五个一活动:每人写一篇读书心得;写一篇工作反思;与学校签一份师德公约;每周出一期工作简报;每月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同时开展教师自我“充电”活动,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学习与交流有机结合的方式,使活动有条不紊地深入进行。 三是组织家长活动开放日和家长委员会例会日。为了让家长了解子女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每年的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活动,学校精心设计亲子参与专项比赛,使教师、孩子真诚的与家长交流,共同研究富有实效的教育子女的方式和方法,除此之外,还请家长深入课堂听课,让家长了解教师的授课情况和子女在教室的听课情况,形成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学校充分利用每月定期(第二周四)下午召开家长委员会议事例会之机,各处室负责人在家长委员会活动日,认真倾听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呼声,吸纳家长对学校发展好的意见和建议,促进育人工作达到学校和家庭和谐地进展。

四是组织教师全员参与“百名教师访千家”家访活动。每学期结束的放假大会,学校都要布置教师家访的相关事宜。在实际工作中,教师管理委员会成员在广泛征求教师建议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完善《教师家访制度》。新学期开始,他们按《教师家访制度》要求逐一检查落实教师家访情况,将家访反馈结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实事求是的家访,在老师和家长,学校和社会之间架起了一道五彩缤纷的心灵彩虹。拉近了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关系,增进了老师与家长、学生的感情,促进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动。

(四)评优树先与师德形象相结合

学校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评优树先、晋级、晋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制。促使教师把师德规范的内容和要求转化为自己教育实践的自觉行为。并把师德评价延伸到社会,校内外结合,贯穿到教师生活的方方面面,师德与社会公德相结合,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前不久上级组织评选的潍坊市优秀辅导员活动,学校党支部根据全体教职工平日工作量化考核实际,参照教职工师德考核,把平日工作扎实肯干、爱生奉献的先进教师的典型推荐为评优人选,并高票通过,进一步激发了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热潮,对弘扬无私奉献、埋头苦干的高尚师德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取得的成效 一是教师的师德师风有了明显改进,据调查,我校现在接到学生及学生家长投诉几乎为零。教师的教风正,学风浓,与家长、学生相处和谐,教育教学成绩明显提高。在全市组织的综合督导评估中,我校取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

二是在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活动中,大胆探索与改革《师德考核评议制度》,注重转变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并多形式挖掘家校社会合力资源,给学校带来了新的起色。

新《师德考核评议制度》的落实,使教师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教学行为更规范。校风、教风,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家长对学校办学的满意度逐年提升,学校真正成为教师、家长学生增进了解,加强联系,赢得关心的舞台。

四、问题与思考

一是由于受教师队伍素质的影响,在制度中部分定性考核内容中,仍然受个人思想意识的影响。比如在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中,许多目标需要通过民主评议手段来确定,由于不同教师对同一目标理解的角度和程度不同,对考核结果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是新的考核评价制度仍存在各系列、各层次考核的差异性,它对考核结果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因学校性质、教师工作性质不同,影响考核结果的问题仍需深入研究和探讨。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师德考核评价制度中的新问题和新现象也不断出现,我们的制度建设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探索研究新的问题和新的现象,及时制订新举措,推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快和谐教育建设的步伐,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

第三篇:福建省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评价与再创新研究

一、福建省社会管理体制机制评价研究

(一)福建省社会管理体制的现状

1、我省社会管理新格局基本形成

(1)社会中介组织发展和治理取得成效。一是积极引导行业组织发展,不断推动组建设立新的行业协会,引导组建行业联盟,加强与国外行业组织的合作,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有序发展,目前我省省级经济领域社团和行业协会达180多家,涉及24个行业、94个小行业;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已实现脱钩改制。二是社会中介组织监管治理工作取得成效,省经贸委、省财政厅等部门在全省12个行业协会开展8个专项改革改造试点工作,引导行业协会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目前,已有72.8%的行业协会参与制定与行业相关的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68.8%的行业协会参加行业自律监督,76.8%的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管理,协调各方关系。省工商局牵头成立了解决市场中介组织侵害群众和企业利益问题协调小组,制定了福建省市场中介组织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对全省4011个中介机构进行清理,建立信用档案,推动了中介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省政府已连续两年将行业协会立法列入省政府规章制定计划,《福建省扶持外经贸行业商(协)会发展的暂行办法》已出台,《福建省行业协会发展促进办法》正在制定中。

(2)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的机制进一步完善。我省逐级成立了综治委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建立并落实了预防、派差、调处等八项机制,积极整合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大力量,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委组织协调、专门机构具体负责、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干部下派、志愿服务等方式不断壮大社区干部队伍,提高社区干部素质,充分发挥村(居)民自治机制的功能。

(3)公共安全预警和应急机制进一步健全。公共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指挥机制得到健全完善,各类突发事件和风险应对有效。应急预案和应急救助体系不断健全,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管理体系,十大防灾减灾工程初步建成,城市防洪标准明显提高,率先建成覆盖全省的天气雷达探测网、覆盖乡村的防汛减灾预案体系,率先出台了无线电管理应急预案,海洋监测、水产病害防治能力居全国领先水平,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不断创新。

2、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逐步完善

(1)多元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体系建立健全。一是开展了法律服务“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主题实践等活动,积极引导律师、公证、司法鉴定、基层法律服务、“148”法律服务热线等组织为化解矛盾纠纷提供法律服务,引导群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二是通过各级综治委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调动基层自治组织、司法和行政三方力量共同调解矛盾,五年来全省

排查各类矛盾纠纷40余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5%,大大减少了群体时间和越级上访。三是打造“12315”品牌,在全省共设立12315消费维权服务站、点22291个,切实保障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各级综治工作小组的作用,在社区设立警务室,健全治保、调解两会等服务组织,成立治安巡逻队,建立暂住人口管理站,治安管理案件大大减少。

(2)信访工作得到有效加强。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办法,规范各级、各部门信访处理工作。省司法厅推行律师介入日常信访工作的做法,全省累计有律师920人次参与处置涉法信访案件,接待上访群众2.8万人次,办理信访案件8145件。我省已建立起全省信访办公自动化联网系统,实现全省信访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的互联。

(二)福建省社会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1、社会中介组织发展仍然受到限制

各级政府对社会中介组织的认识和信任度仍然不够,总认为社会中介组织会给社会稳定造成麻烦,因此,总体上采取限制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的策略,社会中介组织缺少政府的支持生存困难,即使勉强能生存下来也基本处于无所作为的状态,这造成了我省社会中介组织发展落后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其他省份。

2、社会中介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广度和深度远远不够

由于各级政府对社会中介组织的认识和信任度不够,政府不能主动委以社会中介组织管理社会、参与政府决策咨询的任务,因此,社会中介组织管理社会、管理行业、管理社区的作用和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各种学会、研究会一年到头至多开个把次研讨会或联谊会,对于学术腐败或学术不端行为则视而不见,没有起到学术行会应该起到的作用;至于学术团体为政府、企业、社会提供智力支持,那纯属偶然行为;再如社区组织,我国社会正处在从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型,社区在社会的转型期应该起管理社会人、稳定社会人、服务社会人的作用,但现在的社区只是收收物业管理费,做简单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对于社区的深层次管理和服务基本上没有展开。

3、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力度太小

我省虽然已经建立了社会诚信推进机构,也成立了诚信管理方面的公司,但社会诚信建设总体滞后。表现在:第一,诚信建设的信息化、技术化水平偏低,信息无法共享;第二,失信的追究机制和惩戒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失信成本过低,影响社会诚信建设。

二、福建省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再创新的对策研究

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目标是公正与效率,围绕这一目标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1、社会自主系统自主管理

社会控制论把社会系统分为“自主系统”、“受控系统”和“混合系统”。“自主系统”是指在系统中,“因果关系或权利关系被某种自主控制关系维持在稳定或动态平衡之中。”[ii] 如市场营利组织,它是在市场经济规律控制下不以生产者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自主运行系统。

社会自主系统是系统内部可以自我管理的系统,政府不仅不该管,而且也管不好,管不了。不该管是为了降低政府的社会管理成本;管不好、管不了是担心政府把社会自主系统管僵、管死,降低社会自主系统的效率和活力。政府应该尽可能退出这些领域的微观管理,实现无限责任政府向有限服务政府的转变。但是,政府退出社会自主系统的管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政府需要建立一整套社会管理退出机制。一是建立社会系统自我控制力评价机制,通过评价对社会系统各个领域的自我控制力做出判断,最后再决定是否立即退出,以及退出的程度;二是建立社会系统自我控制力增强机制,包括社会中介组织、自治组织的建设,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社会监管体系的完善;三是建立政府与社会自主系统密切联系机制,社会自主系统自治必须在法律法规和政府管理条例的允许下进行,政府要加强与社会自治组织的联系,并对社会自治组织进行有效的监管,防止社会自治组织脱离法律、法规和政府管理的轨道。

2、社会受控系统政府管理

“受控系统”是指完全根据个人利益优先原则而行动的系统,这些系统没有内在控制机制,必须受到系统外部力量的控制,才能维持在稳定或动态平衡之中。例如社会公共安全系统、公共卫生系统、城市交通系统等。政府通过对这些系统进行评价,确认这些系统为受控系统后,就应该主动担负起管理的责任,应尽可能引进社会自主系统的运行机制如市场竞争机制,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变垄断式的政府服务为竞争式的政府服务,实行公民“用脚投票”的财政管理模式,使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服务成本不断下降。

3、社会混合系统第三部门参与管理

“混合系统”是介于自主系统和受控系统之间的系统,例如社区组织,它既不同于自组织系统(市场营利组织),又不同于无组织系统(公共卫生系统),它有一定的组织性,但无法完全自主管理。政府通过对社会自主和受控混合系统的评价和确认,应该对混合系统由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政府一方面要借助第三部门实现对社会混合系统的管理,另一方面则要大力培育和发展第三部门,提高第三部门管理社区、行业的能力,减少政府的管理成本。

(二)社会管理策略与社会政策创新

1、大力培育和规范社会第三部门

转型期我省社会管理要以“社会自我管理为主,社会政府管理为辅”,政府要大力扶持和培育各种社团组织(包括中介组织及各种学会、研究会、基金会、联谊会、俱乐部),强化第三部门

社会管理功能,提高第三部门管理组织的能力,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自我管理和管理社会的作用。

要加强政府与第三部门的联系,特别是加大对第三部门的掌控。因为社会第三部门的作用具有两面性,政府引导得好,第三部门能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对于社会的稳定举足轻重;引导得不好,第三部门会成为社会稳定的麻烦制造者。

2、建立现代的社会诚信体系

社会转型期,政府要重建社会整合机制,除了充分发挥第三部门的社会整合作用之外,政府应该致力于建立现代社会诚信体系,例如委托医学伦理学会建立医务人员医德监督体系;委托人才市场建立人才信誉档案;委托各学会、研究会监管学术腐败问题等等。建议政府牵头成立信誉局。以政府信用为示范,以企业信用体系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征信体系建设为关键,综合抓好诚信教育、信用制度、信用市场、信用服务、信用监管、技术支撑等环节,完善全省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真正发挥社会信用体系的功能,通过信誉局协调各方,全面实施信用等级分类管理,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制度。

3、加大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力度

进一步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增加用于公共服务领域的公共支出,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承担政府对医疗、养老、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险的主体义务;加大公共服务普及覆盖面,特别是加大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县乡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加大对农村老弱病残者和城市无业人员的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全民性医疗、养老、失业等基本社会保险;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鼓励发展各类慈善机构、基金会、志愿者服务组织,并通过他们进行有序的社会救助,充分发挥它们在公共服务的重要补充作用;逐步缩小公共服务差距,控制并逐步减少享受特殊公共服务的人数,通过建立补偿制度逐步取消公共服务等级,取消公费医疗等级制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人人平等。

4、建立社会利益表达机制

社会转型期是社会矛盾最多的时期,政府要坚决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新信访条例》,建立起完备规范的社会利益表达机制,使公民之间、社会群体之间、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利益矛盾,能够通过合法的渠道得到理性的表达。

5、建立社会公共危机管理体系

社会转型期是社会最不稳定的时期,政府平时应该加强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要建立社会和谐度预测体系,定期召开社会形势分析会,制定各种级别的社会危机应急模式。

小结:我省体制机制创新的突破口

1、利用中央关于平潭与台湾共建、共管、共创的政策,把平潭岛作为我省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试验地。

2、政府改革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突破口,在政府公务员考核管理上下功夫。

3、经济体制改革以抓农村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创新上下功夫。

4、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以科研成果转化为突破口,在过程管理转向结果管理,理论型研究转化为智库型研究上下功夫。

5、教育体制改革以民办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在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上下功夫。(例如把政治理论课变成社会实践课)

6、人才管理体制改革以打破人才身份为突破口,选10名体制外人才进入体制内参与厅级和处级职位竞争。

7、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以“大部制”的文化管理体制为突破口,在政府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上下功夫。

8、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以加快社会中介组织发展、加大社会诚信建设力度为突破口,在社会自治力度上下功夫。

第四篇: 教师工作考核评价激励机制

在我校三年发展规划中有一条是改变现有评价机制,灵活运用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首先,要改变教师的绩效考评方式,从仅仅重视对结果的评价转向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重点考察教师的日常行为表现,除课堂教学表现之外,特别增加对教师在开展学生养成教育、参加学校研修活动、扩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等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同时要结合学生、家长、其他教师以及中心组长、教研组长和学校领导等多方主体的意见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评价结果。在以学生成绩评价考核教师时,突出评价的相对性,以班级内所有学生成绩的进步程度为主要标准,从而保证评价的公平和公正性。

教师评价采用“导向、激励、管理”型评价模式 l、导向——目标导向

(1)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使“优”者更优,“差”者达到合格以上,人人有特长,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工作效绩”的“教学成绩”评价中提出了“合格率”、“优秀率.”两项指标,目的在于引导教师面向全体,把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思想,从观念上、从实践中、从效果的显现上都纳入了评价。

(2)、引导促使教师规范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一方面是对教师基本素质、履行职责、工作效绩的全面综述,教师的全部教育教学行为都能在目标体系中体现。如工作量不是单纯的教学任务,还包括兼职工作量、综合工作量。另一方面,从评价的实施者来看、不再只是领导,而是在教师自评的基础上,实行领导、同组教师、学生的综合评价,并确定相应的权重,既体现了评价的客观公正,同时也为教师“身正为范”给予了更大的制约。中小学教师综合评价充分考虑到教师的工作特点,在一般性普遍要求的基础上,给教师发挥、展示“才能”的空间,设立了成绩、突出贡献的加分和重大事故的一票否决项目。

(3)引导学校对教师队伍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2、激励——构建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以激发教师潜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绩水平为目的,在强调目标导向的基础上,运用激励的手段,根据人的合理需要,激发人的积极性,把人的心理和行为状态导向新的境界,推进到新的高度。

(1)目标激励。通过评价目标的设置激发教师的动机,指导教师的行动,使教师的需要与评价的目标紧密联系,以激励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目标设置和标准制定上,依据管理的“期望理论”,从教师队伍的实际状况出发,使高低难易程度适宜,并针对存在的差异留有充分的余地,与此同时,引导教师在实现了一个具体目标之后,向新的目标努力。体现绝对评价和相对评价相结合。在考核评价中,每项指标均制定了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引导教师不断超越自我;要求学校将总体目标和学校近期具体目标结合,使教师感受到个人与目标的直接联系,这样既有利于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又不会导致失掉总目的。 (2)过程调控激励。中小学教师评价在实际操作中,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教育改进功能的发挥,把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强调教师结合日常工作进行自我评价,及时反馈评价信息,不断调控、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工作。在调控中激发教师的“直接性工作动机”激励因素。使教师立足本岗、追求成功、发挥能力、从事创造取得成效。

(3)效果奖惩激励。奖惩是一种强化激励。中小学教师评价在结果的运用上与奖励、晋升、选拔挂钩,在奖惩激励中突出正强化激励,即表扬、奖励,引动“间接性工作动机”的刺激,以负强化激励为辅,即以表扬、奖励为主,以批评惩罚为辅。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结合,做到合理、及时、适度。学校在实行奖惩激励中,既敢于定论,又讲究方法,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将评价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对能定量评价的评价内容,如教学成绩、获奖情况、考勤工作量等定量评分,对不能直接量化的项目如质量检测、活动指导、家长工作等实行二次量化,体现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一样,从而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评价结果与聘任挂钩,使教师工作中有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此外,在对教师的评价过程中还要做到领导激励、榜样激励等。

3、管理——强化教师队伍的管理

(1)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及其深化,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改革建立起激励教师积极性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教师综合评价的实施,推动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评价工作与教师个人利益挂钩,增强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使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形成良性循环。

(2)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教师综合评价的开展,对学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公正、公平、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价教师,增加了工作的强度、管理的力度和信度。教师队伍的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决定学校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客观评价教师是领导管理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环节,体现了一种导向、激励改进、提高的外驱动功能,有效地提高了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总之,教师的评价要知识教学评价与师德行为评价并重,科学文化知识评价与个性心理评价并重,教学能力评价与育人能力评价并重,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并重,按照方向性、一致性、完备性的原则,使小学教师综合评价既有统一标准,又有奖励个性创造的发展空间,在评价标准中留有余地,既有他人评价,又注重教师自我评价,启动教师的自我改进、提高的内驱动力;既有终结性评价,又突出了教师履行工作职责的过程性评价,同时将突出贡献、严重违反师德规范和重大事故纳入指标体系,并增设了“加分”和“一票否决”项目。

贺 兰 三 中

2014年2月

第五篇:创新工作机制

创新工作机制,创立工作载体,创建和谐家园

淮阴路居民区党支部 张龙云

新泾镇淮阴路居民区是一个综合性居民住宅区,管辖10个小区,有常住居民1608户,社区党员130人,在职党员200余人。自从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居民区党支部按照区委和镇党委的要求,确定了以“扬党的旗帜、展党员风采、促和谐家园”的争创主题,以“四个结合”为着力点的工作方案和计划。同时,按照争创活动的目标责任,党支部组织动员广大党员签署了党员公开承诺书,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机制,强化队伍战斗力,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创先争优,就是党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居民区党支部的党建工作中,积极探索,群策群力,把机制创新作为体现党组织先进性的切入点,以楼组党建工作制、见习主任负责制、党建联合工作制三大机制和大众论坛这一有效载体,促进居民区党建工作的实效、高效、长效。

1. 推进楼组党建工作制

党支部以楼组党建为载体,制定了“八个一”的楼组党建工作方案并不断在时间中深化拓展,把开创创先争优活动与楼组党建相结合,推动社区党员在社区大五代中争先锋、做表率、展风采、做贡献,以和谐楼组拖动和谐社区建设。随着都组党建的不断深化,在职和退休党员在社区中亮身份、亮责任、亮特长。今年,居民区党支部向党员发放了102张征询表,邀请党员们自主选择为民服务的项目,共有95名党员选择了18个项目,除长期卧病的老党员之外,党员参与率打到了93%。

2. 坚持见习主任负责制

将条线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送上后备干部培养的“快车道”,通过6年来的坚持实践,有效提升居民区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夯实社区干部队伍基础。

3. 加强党建联动工作制

党支部长期坚持与社区单位开展党建联建,实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问题共解,通过发挥社区单位、物业公司等各方优势,多次化解了“村改居”小区居民的上访矛盾,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4. 创办“大众论坛”

党支部为了深化“一居一特”建设,于2005年探索成立了“大众论坛”。“大众论坛”是淮阴路居民区推进民主自治建设的一个平台,以“大众论坛大家添,人人出力建和谐”为主旨,以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协商对话等形式,邀请社区各类群体共同参与,共商共治小区事务。迄今已举办了十几期论坛,在党支部的引导下,居民区各利益群体通过大众论坛逐渐消除隔阂、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减少了小区不和谐因素,起到了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效果,也得到了居民群众的认可和各级领导的肯定。

二.搭建平台,激发党员责任感,提升小区和谐程度

随着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结合新形式下的新要求,居民区党支部不断探索怎样才能通过更好地发挥社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群众的心目中树立党的形象。为此,党支部开展了专题会议,邀请了部分社区党员、社区骨干围绕“如何扎实有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议题进行交流。党员们积极建议:“作为一名党员,要牢记宗旨意识,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多做一些便民利民的事。同时,也希望党组织在搭建平台,给党员提供一个展示的空间,发挥党员带头的影响力和作用力。”党支部在聆听了党员们的心声后,把为党员搭建平台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着重点,经过认真的探索和研究,从居民的需求和党员的实际出发,先后创立了党员服务站,“心声”调解工作室、“烛光”育苗驿站和“云之鹊”健康辅导站四大工作站,以有效的工作载体

上一篇:创新争优活动材料下一篇:穿越到蛮荒去种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