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创新工作机制

2022-07-05

第一篇:积极创新工作机制

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

推进农业体制机制完善创新,是激发生产经营活力、保障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之源。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作出全面部署,要求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在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和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和要求,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农业部门的重大任务。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抓紧研究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推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扩大登记试点范围,用5年的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逐步健全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沟通、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等服务。深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准入和监管制度,确保农户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遏制土地经营的“非粮化”、“非农化”倾向。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加强调解仲裁能力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引导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

二是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大对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扶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家庭农场登记制度,明确认定标准、登记办法、扶持政策。推动相关部门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家庭农场健康发展。扶持农民合作社加快发展,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增加合作社发展资金,支持合作社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增强发展能力,逐步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加快建立部门联合评定发布示范社机制,把示范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落实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支持建设原料基地、节能减排、培育品牌。

三是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农业,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方向是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总体要求是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

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重点是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在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上下功夫,使公益性服务机构真正做到全覆盖、有保障,切实发挥其主导性作用;关键是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发挥经营性服务组织的生力军作用。着力点是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积极搭建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平台,发展多种形式、便捷有效的服务模式。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创建,通过探索服务模式、总结典型经验、树立推介典型、研究扶持政策,从基层入手务实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

四是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是法律赋予农民的神圣权利,是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根本体现,也是农民进退有据的重要保障。要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的具体办法,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推进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保障农民对集体资源和经营性资产的收益分配权。强化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建设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加快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进程。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创建活动,大力宣传示范县先进经验。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加大农村审计监督力度。建立减轻农民负担长效机制。

(来源:农民日报评论员)

第二篇:积极有序务实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创新

——访湖北省委副书记张昌尔

湖北是农业大省,农业和农村发展目前已进入最好最快的时期。但是,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传统农业的矛盾也日益凸显,“谁来种田”的问题日益尖锐。创新土地经营机制,已成为迈向“农业强省”,实现“三化同步”的必然选择和迫切要求。日前,就这一问题,记者专访了湖北省委副书记张昌尔。

张昌尔告诉记者,近年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湖北农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各地积极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进一步提速,流转形式更加多样,适度规模经营的比重显著提升。这使农业经营格局发生了全新的变化:生产要素加快向农村流动,一批新型规模经营主体迅速成长,现代农业建设明显提速,农民收入和新农村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同时,张昌尔坦承,由于土地经营机制创新仍具有探索性,现实中也难以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主要是:流转中对农民的自主性尊重不够;低价格长期租赁土地;“归大堆”式粗放经营甚至变相“圈地”等情况时有发生;随着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展,经营风险也相应放大等等。

面对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创新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如何既加强引导,又善于引导?如何在推进探索创新的过程中,审慎稳妥地处理好各方面的基本关系?

“必须从克服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这个顶层目标出发,来确定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创新的政策导向和着力点。”张昌尔说,“要坚持‘是否有利于提升现代

农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形成农民长效增收机制,是否让农民满意’三个标准统一论,不能简单地就流转抓流转、就生产抓生产。”

为此,湖北提出,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机制的创新,要“积极、有序、务实”。“积极”,就是在总体导向上要鼓励探索,积极推进,通过改革创新破解一系列难题,努力构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步发展的全新机制;“有序”,就是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从农民最需要解决的难题入手,主要通过示范引导,吸引群众自主参与,由点到面、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务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务求实效,严禁“刮风”、“一刀切”、盲目追求指标。

具体来说,湖北在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机制的创新中,着力于构建“五个机制”。

首先是构建协调的利益分配机制。张昌尔表示,利益关系是经营机制的根本问题。社会投资者从规模经营中获得利益是完全正当的,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好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形成协调的利益分配格局。以土地为核心的财产权利,是农民走向富裕的根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予以充分地尊重和保护。创新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必须着力于构建以农民为主体、兼顾各方的利益分配格局,使农民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受益者。积极探索按照土地正常粮食单产确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基准价格,允许按供需关系合理浮动的价格形成机制,以保证农民的流转收益能在合理的水平之上;提倡在规模经营中大力发展以农民为主体以及农民与投资者共同成为规模经营主体的模式,使农民能充分分享规模经营的利益;坚持完善“村民自治”的民主管理机制,充分保障农民在农村社会治理结构中的主体地位。

第二是构建充分的市场运作机制。张昌尔介绍,武汉市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在建立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流动配置机制上作了很好的探索,初步形成了市场平台和运作规

范。湖北将进一步支持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积极先行先试的基础上,着力于在全省形成以武汉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为龙头、以县(市、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统一的市场网络,完善市场的准入、筛选、竞价、鉴证、监督等环节,通过高效服务吸引各类主体进场交易,探索新增土地通过市场实现增值、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途径,使农村土地等各类要素的流动和配置走上规范的市场化轨道。“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充分的市场机制,才能保障农民充分的自主性和流转的公正性,才能通过市场价值发现功能更好地实现农民的财产权益,也才能使土地的稀缺性转化为应有的价值,提高土地资源配置的效率。

因此,必须强调要把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和机制作为政府引导的首要任务,杜绝以行政手段干预流转的行为。”张昌尔说。

第三是着力构建高效的规模经营机制。张昌尔认为,现实中一些规模经营项目失败的案例,大多与经营效益偏低有关。因此,坚持“高效”的导向,是适度规模经营健康持续发展最重要的保证。具体来说,一是要大力引导发展高效绿色的生产模式。要使土地真正流向那些高效绿色的农业生产模式,使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尽可能达到最大化。为此,湖北要求各地对流转土地的项目设立“进入门槛”,即在土地流转基准价格的基础上,因时因地制订流转土地综合产出率和收益率的标准,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得进入,形成“优进弱汰”的机制。二是要积极完善规模经营的管理机制。在那些较大规模租赁农民承包地进行农业开发的项目中,如果农民仅仅作为雇工参与生产,与经营效益没有紧密的利益纽带,往往会导致农民出工不出力、效率偏低、难以管理等矛盾。针对这些问题,一些经营者开始进行改革,将租赁过来的土地经过整治后,再由具备条件的农户承包或返租,按照统一要求进行生产,产品按统一收购。这样,农户的利益与生产效益直接挂钩,积极性主动性大大调动起来,生产效益大幅提升,农民收入也随之大大增加。这种“大园区+小业主”的模式,以及实践中出现的家庭农场、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

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都体现了使农民成为规模经营主体的优势,应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

第四是着力构建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张昌尔表示,农业始终是一个风险性行业,土地经营的规模化也使风险随之放大,一旦经营失败,将影响一批农户的收入和生计,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同时,一些变相“圈地”等违规经营带来的政策性风险也时有发生。构建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已成为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对此,湖北一方面引导经营主体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和措施,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主要运用市场手段有效规避和补偿经营风险的途径,如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范围、提高保险水平;设立能有效覆盖风险的规模经营保险产品,政府通过适当补贴加以支持引导;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风险补偿基金等。

第五是着力构建完善的政策激励机制。认真落实各项惠农强农政策,整合各项资金,向经营模式“高效、绿色”、能有效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规模经营主体倾斜,完善对新型规模经营主体的奖励补贴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民合作组织、规模经营大户和带动农民致富企业的支持,加快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现代高效农业服务体系,为各类规模经营业主提供配套服务。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升现代农业生产的素质和就业技能,强化对新型规模经营主体的智力支持。创新工作推进机制,选择若干条件较好的市县,设立“农村土地经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验区”,开展先行先试,总结经验,带动全面。把是否积极有序务实地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创新,纳入县(市、区)“三农”发展综合考评范围,切实形成与城乡统筹目标高度一致的评价体系。

第三篇:深化改革, 注重实效,市编办积极服务保障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深化改革 注重实效

积极服务保障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近年来,市编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机构编制部门职能作用,主动作为,锐意改革,努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在各项改革和管理工作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蚌埠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着力提高服务创新社会管理能力 为切实做好服务保障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今年,结合省编办开展的“121”活动,深入开展学习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服务大局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一是深入开展学习培训活动,着力提升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组织开展全员学习培训,进一步健全了机关学习制度,坚持和运用好理论中心组学习、机关党支部“五个一”学习制度,督促组织机关干部参加在线学习、考试和党员远程电教培训,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邀请专家学者、领导干部讲课,听报告会、观电教片,了解经济发展形势、宏观经济政策以及体制改革导向。加强机构编制系统业务培训,5月10日,在全市组织人事干部能力建设培训班上,王兵主任进行机构编制业务知识、法规政策专题授课,通过专题培训、以会代训、上门指导等多种形式,努力提升各县区、市直各单位从事机构编制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增强法制意识。二是深入开展调研活动,着力提升干部职工解决问题

1 的能力。我办就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业单位分类管理以及机构编制管理等全年中心工作,确定10个重点调研课题,建立了重点课题调研领衔制度和全员调研制度,分解课题,落实到人,做到人人手中有课题。并要求编办主要领导每年到基层调研不少于1个月,分管领导和各科局主要负责人一般不少于2个月,并亲自撰写1-2篇调研报告。建立健全调研成果转化制度,通过集体交流、网络宣传、成果推介等多种形式,促进调研成果更多地运用到市委、市政府和市编委领导的决策中。三是深入开展服务提升活动,着力提升服务能力。利用支部学习、会议、谈心等方式,加强教育,增强干部职工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爱岗敬业意识,树立热情服务理念,变“管理者”为“服务员”。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制定实名制管理操作规程、系统内事业单位人员交流办法,理顺内部运行机制,简化办事程序,压缩办理时间。推进政务公开,利用网站、公开栏、便民手册,公开办事程序、时限,增强工作透明度,扩大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继续实行全员工作日志制度,增强工作的主动性、计划性和时效性。强化领导批示件的催办督办,严格责任追究。加强重点工作和岗位职能目标考核,严格奖惩,编办的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有了进一步提升。

二、夯实基础,强化管理,大力推进机构编制管理创新 按照省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确定了机构编制动态管理等创新项目,建立创新项目领衔制度,编办领导和各科局负责人带头探索、带头创新。

(一)创新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制度建设是加强机构

2 编制工作的根本保证。因此,市编办把制度建设作为加强机构编制部门建设的突破口,不断开拓创新,完善规章制度,先后制定完善了《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工作规则》、《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工作规则》以及各处工作程序等一系列制度,使编办机关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

(二)创新管理机制,密切协调配合。制定了《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办法》、《市区系统内事业单位人员交流轮岗调动办法》、《市直机关部门职责协调办法》等制度。这些制度的顺利出台执行,进一步明确了各相关部门在机构编制管理中的协调配合事项和工作程序,建立了机构编制管理的协调配合长效机制。

(三)严格执行制度,保持机构编制高压严控态势。按照“从严从紧”要求,认真执行机构编制“三个一”制度和“五个严禁”,严肃工作纪律,严格按章办事,保证了工作规范化。严把机构设置关。除省委、省政府和省编委有明确要求外,一律不新增机构。对因职能强化、工作任务增加,确需设置的机构,实行“撤一建一”。严把编制使用前置审查关。制定《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使用管理意见》,实行编制计划集中申报、集中提交市编委会审批制度。严格编制计划使用,对空编较少单位的,原则上不再使用。对空编超过10名的,采取梯次用编制度,一次性用编不得超过30%。对自收自支单位实行“退一减一”,确需补充人员的,从其他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人员选调,实行“连人带编”划转。同时处理好严格控制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控制编制不控制人才”,对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重点工程、民生工程建设所需的高层次

3 人才和急需人才给予充分保障。上半年共收到各单位申请使用节余编制计划679名,经过市编办、市编委的层层审核,共下达354名用编计划,核减了48%。由于控制严格,我市事业单位编制近年来一直保持空编,市区党政群机关编制从去年开始实现了整体空编。

(四)创新管理手段,盘活机构编制资源。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有增有减、保障重点”的工作思路,在严控的态势下,在编制管理手段上作了大胆创新。充分挖掘现有机构编制潜力,在对各级各部门的各类编制空编情况进行清理基础上,探索跨部门、跨系统机构编制动态管理,合理控制总量,着力优化结构,提高机构编制使用效能。采取空编奖励制度,鼓励节编,从而达到控制机构编制增长,降低行政成本的目的。一是实行内部调剂。针对部分单位编制偏紧的实际,市编办实行了内部调剂的办法,把一些职能削弱单位的编制调剂到急需编制的单位,解决了这些单位的难题。二是实行动态管理。针对市辖区中小学新核定编制较少、教师超编等问题,采取系统内部调剂、空编学校选聘等方式予以解决,既消化了超编教师、优化了教育资源,又减轻财政经费支出的压力。针对各中小学生源逐年变化的特点,定期对各校的编制按照标准进行重新测算核定。生源减少的学校,多余编制上收;生源增加的学校配齐编制。通过采取各种管理手段,在全市编制总量控制的形势下,保证了各单位、各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围绕大局,保障重点,助推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4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从根本上说要靠体制机制创新。市编办结合自身工作特点,认真履行职责,为全市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一)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改革,巩固改革成果。近年来,蚌埠市编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改革工作,坚持多次层、多角度,全面抓好改革调整;坚持协调配合,统筹安排,形成抓改革的合力;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效,维护改革稳定大局,收到了明显成效,保障了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为市司法局增设社会矫正管理机构,健全市、区、乡(街)三级矫正工作机构网络,促进做好社区服刑犯人的管理和改造工作,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按照市委市政府加强土地储备机构建设的要求,调整理顺土地收储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土地储备机构在土地市场建设的积极作用。理顺信息化管理体制,在市信息中心基础上成立市信息化工作机构,由市发改委管理调整为市政府办公室管理。积极协调人社、卫生、食品药品等部门,全面完成市级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与职能调整,有效加强和充实食品药品监管力量,切实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健全环境安全管理体制,设立环境安全应急、固体废料管理机构,与市环境监察支队一个机构三块牌子,具体承担环境安全应急与固体废物管理等工作,建立了反应迅速、处置及时的环境安全管理体制,有效促进了我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在高新区行政执法局增挂市容管理局牌子,增加市容管理相应职责,进一步理顺

5 高新区市容管理体制。积极开展行政审批事项“两集中、两到位”,并将市行政服务中心更名为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由事业机构性质调整为行政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

(二)积极稳妥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按照全省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座谈会要求,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一是研究制定严格控制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政策措施。为加强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领导,及时研究成立了由机构编制、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10个部门组成的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全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日常工作。制定《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进一步明确了编制、财政、人社等部门在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期间的职责分工。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文件印发《关于全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期间严格控制事业机构编制的通知》,提出了严格控制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纪律要求,并从即日起,原则上不再受理新增事业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机构升格等事项报告,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奠定良好基础。二是认真开展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在全市事业单位清理规范中,我们依据调查清理意见和单位职责任务情况,对面向市场从事生产经营的中国专利技术开发公司蚌埠分公司、市职工消费合作总社等21家事业单位实施转企改制或撤销,合并了市呼吸系统疾病研究所等6家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共收回事业编制364名。对市区528家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人员情况进行分析汇总,对其承担的社会功能进行梳理界定,研究提出了清理意见。并按照清理规范意见,积极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将

6 原隶属于市教育局的蚌埠职业教育和隶属于市人社局的蚌埠技师学院整合为一所学校,优势互补,促进了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壮大。将市公路运输管理处所属的管理职能相近及经费渠道相同的稽查大队、市城市公交客运管理所、市出租车所三个单位人员编制并入市公路运输管理处统一管理,集中行使公路运输执法事权。三是认真开展全市事业单位分类目录模拟测算。按照省关于开展事业单位分类目录模拟测算的要求,市、县、区编办迅速行动,结合我市实际,精心安排,加快进度,在准确把握省确定的事业单位指导目录标准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各事业单位职责任务情况,将全市1552家事业单位模拟测算分类为承担行政职能360家、从事公益服务1055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137家,按时按要求报送省编办,并分析研究分类测算中共性和个性问题,就事业单位分类工作及目录标准提出了意见建议。四是认真开展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核查工作。省事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部署承担行政职能类事业单位核查工作后,市编办立即向市事改领导小组负责人进行汇报。市、县事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作为,多次召开会议学习省核查精神,统一思想认识,明确核查任务。严格认定标准和范围,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央有关政策为认定依据,并注重结合单位工作实际,对照各事业单位职责任务情况,积极沟通协商,研究政策,实事求是,分门别类,从紧掌握,妥善处理问题,切实为整体工作平稳顺利运行提供保证。

(三)切实保障市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确定“我市从今年7月1日起,全面启动实施城乡

7 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来,市编办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协商,并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撰写了《关于加强市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建设的调研报告》,就市区两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有关问题,提出了实际可行的措施,确保这一惠及市区200多万城乡居民的民生工程顺利实施。一是明确社保经办机构工作职责。根据市政府《关于印发蚌埠市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明确了市本级、各区、街道(社区)、乡镇等社保经办机构工作职责。二是调剂加强社保经办机构工作力量。在发挥现有社保经办机构编制资源作用基础上,设立具体承办科室,采取系统内调剂编制、招聘或选调补充工作人员的方式,加强社保经办机构工作力量。三是推进街道、社区服务管理创新。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整合街道、社区两级劳动保障等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力量”要求,重点实施街道社区社保经办机构整合,集中抽调人员做好养老保险基础工作,满足基层社保经办工作需要。

(四)积极服务保障皖北交通航运中心建设发展。市编办主动围绕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快建设皖北航运中心的战略部署,积极服务保障交通系统机构编制调整设置,力促彰显蚌埠市“大交通、大发展”的中心地位。一是调整了民航机场管理机构及职能。按照市政府专题会议部署,将隶属于蚌埠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的蚌埠民航筹备处(蚌埠航空服务公司)更名为蚌埠市民航机场管理办公室,该机构更名后划归市交通运输局管理,并重新明确了相应工作职能。二是调整设置了公路治超治限机构。为适

8 应国家实施燃油税费改革后公路系统职能的调整变化,按照省政府要求,在市公路局及各县分局基础上设立路政执法机构,与各公路局合署办公;将原国道104五河收费站、省道101固镇收费站改建成治超治限管理站点,并设立市区常态流动治超站,统一负责市区超限超载监测工作。三是撤销了市长淮收费站事业单位建制,对现有人员进行分流安置。根据省收费公路清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对我省收费公路专项清理部分收费项目实施整改的通知》和蚌埠市城市道路整体规划建设方案要求,合蚌路长淮收费站于2011年12月31日停止收费,撤除收费站点。机构编制部门及时跟进服务,主动调研市长淮收费站机构编制人员情况,会商市交通部门稳妥提出撤并机构、分流人员意见,已经市编委研究组织实施。

2012年5月24日

第四篇:##镇积极探索驻村指导员工作机制

一条加强和改进村级工作的好路子——源嘉桥镇积极探索驻村指导员工作机制 加强和改进村级工作,一直是困扰农村基层党委、政府的难题,而源嘉桥镇驻村指导员机制的建立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近年来,源嘉桥镇先后从镇机关和镇直部门选派了8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工作相对落后的7个村担任驻村指导员,探索出了一条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工作、转变政府职能、促进乡镇干部作风转变的新路子。 大胆尝试,一石激起千层浪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体制的变化,村党支部、村委会的作用和地位随之发生了改变,加上村上麻纱多、村干部工资待遇低等原因,源嘉桥镇个别村的村主干相继外出打工、村上后继人才又难于选拔,致使部分村的工作处于半瘫痪、瘫痪状态。对此,镇党委、政府对干部管理状况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认为镇机关有一批作风过硬、能力较强的干部,正好适时补充村级干部岗位,还可弥补村干部能力、胆略、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不足;同时,抽出一部分机关干部下村指导和协助工作,既可以解决镇机关人浮于事的问题,又可以促进机关干部作风的转变。XX年2月,镇党委、政府在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尝试性地选派了经管干部刘同庆到村级工作瘫痪的双泉村担任驻村指导员。当时的双泉村是全镇有名的烂村,班子涣散,多项工作是全镇的尾巴。两年来,刘同庆一方面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带领群众修建了一座长25米、宽4米的水泥公路桥,新修公里公路,维修水坝4处、山塘3口,清理公里渠道淤泥,改善了该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引导群众致富,指导群众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推广优质早稻890亩,发展瘦肉型猪养殖户47户,绿化荒山1000亩,引进技术开办竹制品加工厂2家,使村人平纯收入由XX年的1416元增加到XX年的1618元,彻底改变了后进村的面貌。刘同庆踏实为民办实事,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先后被评为全省实践“三个代表”先进基层干部标兵、益阳市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三等功,并录用为国家公务员,提拔为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刘同庆的成长,对机关年轻干部触动很大,感染和激励机关干部纷纷要求下村任职,为民办实事。XX年,该镇有3名干部主动下村任指导员,XX年初,机关站所20多名年轻干部积极申请报名竞聘4个驻村指导员的工作岗位。 规范运作,建立长效机制

为了加强对驻村指导员的选拔和管理,增强工作实效,镇党委、政府逐步摸索出一套富有成效的工作机制。

1、建立机构,广泛宣传。年初,镇党委、政府成立了驻村指导员选拔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挂帅,党群书记、组织委员具体实施。同时在镇机关、站所干职工中广泛宣传发动,并召开年轻干部动员大会,向干职工公布驻村单位、驻村指导员的基本条件、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等,规定凡机关、站所干职工不限资历、年龄均可报名竞聘。

2、严格选拔,分步实施。一是资格审查。报名后,由党委、政府在征求部分中层骨干和老同志的意见基础上进行资格审查,确定人选。二是竞聘演讲。取得竞争资格的人员必须面对由镇三家领导班子成员、办主任和退线的老同志组成的评审组进行竞职演讲。演讲的内容主要是介绍自己的经历和特长、德才表现,以及今后驻村工作的思路。评审组按演讲成绩结合平时表现,现场投票打分。三是民主测评。演讲全部结束之后,立即进行民主测评推荐工作,由工作人员按照民主测评表打分。为体现公众民意,分值确定为群众测评分占总分值的40%,评审组占20%,党委、政府综合评分占40%,并由评审组现场计分、现场统分、现场排名、现场公布。四是组织谈话。确定驻村指导员人选后,由党群书记和组织委员为主对下派的驻村指导员进行一次集体谈话,明确驻村指导员下村后必须做好的工作。一系列的措施和一道道关卡,保证了驻村指导员的整体素质。

3、建立制度,严格管理。驻村指导员的重点是驻村,其管理方式与机关干职工有所不同,对此,该镇立足实际,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一是制定了《驻村指导员双千分目标管理责任制》,主要分三块:遵守纪律情况,包括按时到村上签到、上下班、按时参加镇会议等计400分;政府临时性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如抗洪抢险、森林防火等计200分;村级工作1400分,与《村级目标管理千分制考核》挂勾折算计分。二是规定驻村指导员到村上工作的时间每月不少于20天,在村上住宿的时间每月不少于10晚。三是实行周五工作汇报制,汇报上周驻村工作,安排下周任务。

4、提高待遇,激励工作。为了让驻村指导员干得欢心,政府优先保障驻村指导员经济待遇,除原有待遇不变外,每月增加50元的生活补贴;对工作突出、群众公认的驻村指导员优先记功评奖,优先列为提拔对象,积极向上推荐。XX年,先后有3名驻村指导员被提拔为镇领导和站所负责人,4名获得县政府嘉奖以上奖励。 立足基础,走出海阔天空

下派驻村指导员,目的就是加强村级基础工作,促进发展。为此,镇党委、政府明确加强村党支部建设、规范村级管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与作风建设等为驻村指导员工作的重点。目前,驻点村工作已取得三方面的初步成效。一是加强了驻点村的党支部建设。驻村指导员一方面深入到党员、农户中听取意见,把能力强、政治素质好、愿为群众服务的同志选出来,为村级领导班子注入“新鲜”血液,增强班子活力。另一方面言传身教,培养班子。指导员在工作中做给村干部看,带着村干部干,促进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由于驻村指导员的努力,郭家冲村班子由在群众中威信不高、支部战斗力不强变为整体战斗力明显增强;新田冲村由班子内部不团结变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仓场湾村去年选不出村班子,今年仅10多天选出了班子,目前群众对村班子很满意。二是抓好了村务公开。驻村指导员把村务公开作为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取得了实际效果。软桥村近4年来一直未认真做帐,群众意见很大。针对这一情况,该村指导员刘望平及时组织成立了村民理财小组,并请来了镇经管站的同志对帐目进行清理,查清了村主干挪用资金万元的事实,督促有关人员退赔资金后,又建立了村务公开栏,定期向群众公开财务,全村群众无不拍手称赞。今年又有4个驻点村对村务进行了公开。通过村务公开,还了干部一个清白,给了老百姓一个明白,改变了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三是改善了基础设施。驻村指导员在工作中坚守“老百姓的事无小事”的信条,自觉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着力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新田村去年农网改造因筹资不到位而中断,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不便。驻村指导员胡宁了解情况后,发动自己的亲朋戚友和村干部多方筹资4万多元,仅用20多天,就架起了电杆,完成了农网改造。据统计,驻村指导员下村2年多来,组织群众共投工投劳4000余个,维修渠道15公里,兴建便民桥3座,解决群众困难140余起,3个驻点村由后进转为全镇先进村。群众高兴地说:政府派来了为民办事的好干部。同时,驻村指导员在镇机关为干部树起了一面转变作风的旗帜,不少机关干部自加压力,学电脑、学理论、学科技,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效率明显提高,群众对干部的满意度大为提高。

第五篇:创新工作机制

创新工作机制加强指导服务

确保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百色市粮作站

(2005年6月24日)

玉米是百色市的主要粮食作物,全市常年播种面积190万亩左右,占全广西玉米面积的24%左右,是广西玉米主要产区之一。2004年,全市玉米播种面积190.08万亩,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9.89%,产量39.76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36.69%,平均亩产209.2公斤。今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进一步加大力度,着重狠抓玉米免耕栽培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特别是加强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建设。据统计,上半年全市推广玉米免耕栽培技术面积12.22万亩,完成上半年计划任务的122.2%,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全年计划任务的61.1%;全市共建立玉米免耕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样板148个片(点),面积3.598万亩,其中在靖西县新圩乡新荣村建立的区、市、县、乡四级联办,连片2000亩的高标准玉米免耕栽培技术示范基地,预期目标为年亩产玉米900公斤以上,每亩节支增收120元以上;该示范基地玉米普遍生长发育正常,目前长势良好,丰收在望,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示范效果良好,工作成效很大,发挥了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达到了预期目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主要是抓好以下五个结合:

一、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按照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要求,切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突破传统农业思维定势,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以及中央、自治区和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百色市农业局党组研究决定,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全市农业系统中组织开展‚农业项目联创活动‛,提出了‚农业局抓大亮点,联系大项目;各科、站抓小亮点,联系小项目;党员联系农村中心示范户‛的要求,并将其列入各单位年终考核内容,制订相应的实施意见和有关考核奖励办法,这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业技术人员参与实施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机关工作作风的转变,大家纷纷结合业务工作的开展,深入乡、村,以实施项目为载体,积极创建各类农业先进适用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样板。市、县农业局和农技推广部门都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作为开展‚农业项目联创活动‛的重要内容,作为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具体行动切实抓紧抓好。

二、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与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相结合

一是调‚优‛品种。我们按照建设高标准示范基地的要求,坚持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采用优质高产、市场适销、高效增收的玉米品种,提高示范基地良种覆盖率。示范基地主要推广近年来深受农民群众喜爱和市场畅销的‚正大619‛优质高产玉米良种,同时还有针对性的引进一些后备品种在示范基地进行试种对比展示,以便进一步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更优良的品种,促进品种更新换代,使我市的玉米生产强项更强、优势更优、亮点更亮、效益更好、农民持续增收。

二是调‚强‛产业。即以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来促进优势产业做强做大。实践证明,推广玉米免耕栽培技术,减少了耕地犁耙费用,节本增收效果显著;2004年全市推广面积11.38万亩,平均亩产达358.49公斤,平均每亩节支增收84.17元。可见,大面积推广应用玉米免耕栽培技术是大幅度减少玉米生产投入、降低成本、提高商品市场竞争能力和效益的有效措施。靖西县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而玉米又是该县粮食生产的优势主导产业,在农业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靖西县又是百色市玉米生产第一大县,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市首位;2004年全县玉米播种面积41.45万亩,占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的40.0%,产量9.87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47.79%,平均亩产238.2公斤。今年,我们始终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作为促进靖西县玉米这一优势产业做强做大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是调‚活‛模式。即调整优化生产模式,为示范基地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在原来单一的‚玉米—玉米‛种植模式上创新发展‚玉米—玉米+秋种南瓜‛、‚玉米+鸡‛生态种养等新的生产模式,从而增加复种指数,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

三、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与宣传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相结合

我们始终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作为向农民群众直观宣传农业先进适用新品种、新技术的一个展示平台和窗口,着

重狠抓玉米免耕各项综合配套增产增效增收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扩大了示范效果。一是推广玉米‚正大619‛、密本南瓜等优质高产良种。二是推广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三是推广间套种技术。四是选用优质高效‚农泰‛、农民乐747等除草剂灭除杂草。五是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早玉米3月中旬播种,晚玉米7月上旬播种,10月下旬套种南瓜;种植密度玉米‚正大619‛每亩3500株,秋种南瓜每亩600株。六是推广配方施肥技术,重施攻苞肥。施肥N:P2O5:K2O=1:0.5:0.8;在大喇叭口期每亩施攻苞肥碳铵25公斤或尿素15公斤。七是综合防治病虫草害。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

四、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与‚零距离服务‘三农’‛、助农增收相结合

各级农业部门都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作为本部门服务‚三农‛、培育农民增收新亮点的重要手段,对示范基地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并积极努力为示范基地建设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一是市、县农业局都成立工作领导协调小组,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农技站、土肥站、植保站、种子公司等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有关部门全力抓的良好工作氛围,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优先安排和倾斜照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层层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制,竖立标牌明示,实行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工作责任制;各级

农业部门领导经常到示范基地检查指导,及时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保证了示范基地建设各项工作的正常顺利开展。

二是广泛宣传,加强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在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科技下乡活动、科技赶集活动、有线广播电视、科技宣传栏、网上信息发布、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的同时,还通过举办培训班、播放技术光碟、技术人员讲课、发放免耕技术资料和组织现场观摩等多种方法培训农户。市粮作站编写了玉米免耕栽培技术要点在百色农业信息网上发布,并打印1500多份分发给各个技术咨询点,农民在购买种子时免费发放,取得了良好的宣传和培训效果,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县农技推广站也从当地实际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宣传和培训工作。此外,在建设示范基地整个过程中,市、县农技推广部门组织广大农技推广人员自始至终深入农户和田间地头,与农民加强面对面的技术指导,提高示范基地各项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确保技术推广的科技含量高,真正达到高标准、高质量。

三是做好社会化服务工作。各级农技推广部门在抓好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的同时,积极做好示范基地建设所需的良种、农药、化肥、农地膜、除草剂等配套农用物资的供应工作,确保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

五、把建设高标准玉米免耕技术示范基地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

在开展示范基地建设工作中,我们注重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首先重点扶持农村党员中心示范户,在每个村屯精选确定3-5户党员中心示范户,加强帮扶指导使他们成为推广应用

农业先进适用技术的排头兵和领头雁,成为依靠科技致富的先进成功典型,提高他们在群众中的威望和地位,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然后通过他们的典型引路和示范辐射作用,促进带动其他农户。

上一篇:纪检监察队伍建设下一篇:借景抒情的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