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理工科)》培训总结

2024-05-05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理工科)》培训总结(精选10篇)

篇1:《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理工科)》培训总结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理工科)》培训总结

2012年5月13日,我参加了由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组织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理工科)》课程的培训。在一天的培训过程中,我认真的学习了李志民、李元杰、钟晓流和李海霞四位老师关于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等相关论题做的全方位的报告,重点学习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内容。我觉得通过这次培训,使自身对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有了进一步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于这次培训的心得和体会,现在总结如下: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定义:

所谓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信息化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激励学生主动探究,通过课程问题来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考所学的内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关键模块是教学问题设计。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内涵

信息化教学是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态,它以信息技术的支持为显著特征,因而,我们习惯于将之称之为信息化教学。而信息化教学设计,则是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时代的新特点,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媒介,以设计“问题”情景以及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化过程,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合作进行探究、实践、思考、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高级思维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更加重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形式和学科知识系统,而是将教学目标组合成新的教学活动单元;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是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拓展。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1、学习目标分析

2、学习情境创设

3、学习环境设计

4、学习活动设计

5、学习评价设计

四、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以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优化的学习情境

3、强调“合作学习”与团队合作

4、强调针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五、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任务驱动、案例教学、资源共享、合作学习等一系列教学思路为知道,将信息技术与教育内容、方法、手段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实现基于信息技术手段和资源的教学设计。建立十个模块:准备单元计划;查找资源;创建多媒体演示文稿;创建出版物;准备教师支持材料;创建网站;建立单元计划支持材料;;整合单元计划;评价单元计划;建立单元计划实施方案。这样的教学设计模式是很科学合理的,也是非常切合现在高职教育实际需求的。

六、个人体会

教师是作为学习的促进者,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通过此次培训,我们明确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对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时刻走在社会发展的最前沿,在教育工作中,教育技术的普及和使用已经成为最活跃的因素之一,成为连接教育工作中各要素的一条主线,因此,教育工作本身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运用的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坚实了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洞悉了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特别是理工科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建立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掌握高校教师信息技术方面的相关操作,为今后的教学设计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各种信息技术知识,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为培养合格的高职学生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篇2:《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理工科)》培训总结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活动心得总结 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等等有诸多益处。

但是信息化教学在实际的实施和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1、比如语文学科中的单元模块,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一般情况下包括四篇课文,四篇课文全部学完,以往大概要10个课时,再加上练习和习作部分,至少要16个课时,需要8个两连堂,这样设计单元模块时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繁重的任务。我昨天在设计第一单元时,四篇课文,我分成两个模块,一篇现代抒情诗歌,一篇古诗两首分在一个模块里,剩下两篇是两位爱国伟人的故事散文分在一个模块。但是在实际设计中,时间的分配上、操作的可能性上我还是出现了困惑。再有,语文课虽然是一个单元同一个主题,但是每一篇课文的重难点是不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也是不同,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的学习,如有共性的地方再融会贯通起来。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两个课时,一个两连堂,一个小模块,这样从时间、和实际操作上更容易把握。

2、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

信息化教学并不是课堂上学生使用电脑了,就是信息化教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东西。既然电脑是个比字典更丰富的学习工具,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时刻都在使用字典,所以我觉得在学习、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要借助电脑,所以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对一些教学内容如:识字、写字、朗读、口语表达能力还是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带领着学生训练到位,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电脑,但是不能完全依赖电脑。

3、相对于学生,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战。同时也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电脑的使用固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给他们学习的自由。但是作为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引导、管理,学生可能在一定的时间里从电脑里什么价值的知识也搜索不到,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所以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应该是我们需要着重培养。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感受,有不足之处,希望领导、同时指正。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活动心得总结 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等等有诸多益处。

但是信息化教学在实际的实施和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1、比如语文学科中的单元模块,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一般情况下包括四篇课文,四篇课文全部学完,以往大概要10个课时,再加上练习和习作部分,至少要16个课时,需要8个两连堂,这样设计单元模块时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繁重的任务。我昨天在设计第一单元时,四篇课文,我分成两个模块,一篇现代抒情诗歌,一篇古诗两首分在一个模块里,剩下两篇是两位爱国伟人的故事散文分在一个模块。但是在实际设计中,时间的分配上、操作的可能性上我还是出现了困惑。再有,语文课虽然是一个单元同一个主题,但是每一篇课文的重难点是不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也是不同,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的学习,如有共性的地方再融会贯通起来。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两个课时,一个两连堂,一个小模块,这样从时间、和实际操作上更容易把握。

2、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

信息化教学并不是课堂上学生使用电脑了,就是信息化教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东西。既然电脑是个比字典更丰富的学习工具,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时刻都在使用字典,所以我觉得在学习、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要借助电脑,所以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对一些教学内容如:识字、写字、朗读、口语表达能力还是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带领着学生训练到位,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电脑,但是不能完全依赖电脑。

3、相对于学生,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战。同时也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电脑的使用固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给他们学习的自由。但是作为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引导、管理,学生可能在一定的时间里从电脑里什么价值的知识也搜索不到,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所以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应该是我们需要着重培养。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感受,有不足之处,希望领导、同时指正。

信息化教学培训心得二:信息化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今年的暑假很特别,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来享受这个欢乐让我期待的暑假,更特别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我有幸参加了由日照教育局培训科组织举办的信息技化教学培训。本次培训为期六天,由市教育局的培训科主持,并特邀著名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胡小勇教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讲课,来自全市初中和小学约200位骨干教师接受了培训并积极参与讨论。培训通过四个模块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分别是:信息化教学研修、问题化教学的案例分析、教学评价目标学习、集中上级学习实用教学软件。

完善稳定的教学平台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地基,所以掌握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掌握实践操作技巧是在信息化教学的万里长征第一步。我通过前两个模块的学习,首先了解了以前不知道的概念:“信息化教学”。胡教授有句让我感受深刻的话:信息技术是个万能的锤子,但是我们需要的钉子在哪里呢?也就是说,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从网络中可以获得的东西多了,但是这样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怎么样从这个海量的信息中获得自己想要的钉子呢?这就是需要我们老师有实践实效性的知识,和对知识的处理。而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个机智,策略,技能的存储者。胡教授所传授的很多理论自己第一次接触,觉得很新奇,更或者我们这个环境下的教师接触的少了,毕竟环境不一样。

这次培训不仅仅在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还增加了学员的上机实战操作训练,后半部分的培训在上午学习理论后,下午直接进行面对面的操作,实践的效果很有效,我们学会了更好地使用各种软件来支撑教学,我们可以轻松构建自己的教学课程、编写学案、组织讨论。我们将作业统一第一时间上传到专门的教育平台,胡教授的精心批阅更是让我们知道自己的不足,更好更快的完善自己。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活动心得总结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信息化教学有了一些更深刻的认识。结合我所任教的语文学科特点,我觉得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等等有诸多益处。

但是信息化教学在实际的实施和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1、比如语文学科中的单元模块,一个单元一个主题,一般情况下包括四篇课文,四篇课文全部学完,以往大概要10个课时,再加上练习和习作部分,至少要16个课时,需要8个两连堂,这样设计单元模块时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个繁重的任务。我昨天在设计第一单元时,四篇课文,我分成两个模块,一篇现代抒情诗歌,一篇古诗两首分在一个模块里,剩下两篇是两位爱国伟人的故事散文分在一个模块。但是在实际设计中,时间的分配上、操作的可能性上我还是出现了困惑。再有,语文课虽然是一个单元同一个主题,但是每一篇课文的重难点是不同,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也是不同,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的学习,如有共性的地方再融会贯通起来。我觉得还是一篇课文,两个课时,一个两连堂,一个小模块,这样从时间、和实际操作上更容易把握。

2、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

信息化教学并不是课堂上学生使用电脑了,就是信息化教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东西。既然电脑是个比字典更丰富的学习工具,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时刻都在使用字典,所以我觉得在学习、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要借助电脑,所以电脑的使用在内容要有选择。对一些教学内容如:识字、写字、朗读、口语表达能力还是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带领着学生训练到位,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电脑,但是不能完全依赖电脑。

3、相对于学生,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战。同时也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4、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电脑的使用固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给他们学习的自由。但是作为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引导、管理,学生可能在一定的时间里从电脑里什么价值的知识也搜索不到,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所以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应该是我们需要着重培养。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感受,有不足之处,希望领导、同时指正。

信息化教学培训心得二:信息化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今年的暑假很特别,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来享受这个欢乐让我期待的暑假,更特别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有,我有幸参加了由日照教育局培训科组织举办的信息技化教学培训。本次培训为期六天,由市教育局的培训科主持,并特邀著名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胡小勇教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讲课,来自全市初中和小学约200位骨干教师接受了培训并积极参与讨论。培训通过四个模块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分别是:信息化教学研修、问题化教学的案例分析、教学评价目标学习、集中上级学习实用教学软件。

完善稳定的教学平台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地基,所以掌握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掌握实践操作技巧是在信息化教学的万里长征第一步。我通过前两个模块的学习,首先了解了以前不知道的概念:“信息化教学”。胡教授有句让我感受深刻的话:信息技术是个万能的锤子,但是我们需要的钉子在哪里呢?也就是说,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从网络中可以获得的东西多了,但是这样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怎么样从这个海量的信息中获得自己想要的钉子呢?这就是需要我们老师有实践实效性的知识,和对知识的处理。而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个机智,策略,技能的存储者。胡教授所传授的很多理论自己第一次接触,觉得很新奇,更或者我们这个环境下的教师接触的少了,毕竟环境不一样。

篇3:《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理工科)》培训总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 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指出, 新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要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 完善培训制度, 创新培训模式机制, 增强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意见》还指出教师培训要按照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遵循教师成长规律, 着力抓好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研修提高。教师培训重点是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 深入钻研业务, 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 提高教育教学实际能力。基于以上两个文件的分析, 信息化环境下提高教师的教学极其重要,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教育培训基地 (以下简称《培训基地》) 将教师培训作为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二、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培训的现状及问题

为了了解中小学教师培训状况, 寻找更有效的培训策略与实施途径, 培训基地对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全镇中小学近3 年的教师培训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共发放教师问卷2890 份, 回收有效问卷2785 份, 有效回收率为96.4%。采用克龙巴赫信度系数 (Cronbach’s Alpha) 对问卷信度 (Reliability Statistics) 进行检验。克龙巴赫信度系数在探索性研究中, 信度只要达到0.70 就可接受, 介于0.70-0.98均属高信度, 而低于0.35 则为低信度, 必须予以拒绝。而克隆巴赫系数公式 α ﹦ (n/n-1) (1- ∑ Si/St) , 其中, α 为信度系数, n为测验题目数, Si为每题各被试得分的方差, St为所有被试所得总分的方差[1]。本次测试问卷信度系数为0.772, 通过前期的调研分析教师培训的现状与问题:

(一) 教师培训现状

1.28% 的教师参加过国家级培训和省级培训, 45%的教师参加过市级、区级培训, 72% 的教师参加过镇级培训, 87% 的教师参加过校级培训, 可见, 近三年中教师参加高水平培训的机会较少。

2. 培训内容按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师德修养、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最新动态、教育研究能力和教学管理水平。教师培训较为全面地关注教师素养的多个层面, 但对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学管理水平的培训较少。

3. 参加培训后能力改变由高到低依次为:个人综合素质提升、对教育改革最新动态的把握、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自主学习与反思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教学管理水平。

4. 教师喜欢的培训方式由高到低依次为:考察学习、案例分析、互动研讨、导师带教、听讲座。

5. 制约教师培训的因素由高到低依次为:教学任务重、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形式单调、方法单一。

(二) 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1. 培训中通常有一个现象, 就是导师讲授的内容不能有效满足教师的需求。原因在于导师讲授的内容不是教师所需要的, 或者没有把教师所需的内容讲深、讲透。为了让导师讲授的内容能有效解决教师的需求, 必须让导师讲授的内容围绕调研需求来展开。因此, 培训组织方要与导师进行充分的沟通。将调研结果反馈给导师。要求导师根据调研需求来备课。培训组织者还要对导师准备的内容进行审核, 对偏离培训需求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如此来回沟通几次, 保证导师所讲授的内容、理念及呈现的经验是受训者所需的。

2. 在培训工作中, 有不少教师对培训有抗拒心理。因为传统的培训方式是讲授式的培训。导师在台上讲授, 受训者在台下倾听, 缺少互动环节, 缺少其他因素的刺激, 气氛较为沉闷, 所以教师普遍把培训当作一项苦差。在这种情况下, 受训者对培训内容吸收、消化率不高, 培训效果自然也就不好。

三、教师培训的有效策略及实施途径

依据《纲要》《意见》要求, 结合本地区的培训实际, 本文试图通过对教师及培训特点, 参考有关培训实践案例, 提出“三环节, 六步骤”的教师培训有效策略及其实施路径。具体指培训前与相关教师和领导进行沟通, 对教师的需求进行调研, 培训过程中开展激励与实操, 以及培训结束后进行跟踪与深化。

(一) 培训前调研与沟通

1. 通过调研, 了解教师需求

2013 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 全面提升培训质量的指导意见》指出, 要增强培训针对性, 确保按需施训。若培训不了解教师需求, 组织者想当然地为教师设置培训内容, 则经常会出现培训内容与教师需求相去甚远的情况。这是教师培训低效的根源之一。教师培训要贴近需求, 调研是必做的工作。

通过调研, 培训组织方可以了解教师的需求是什么, 有利于组织者准确把握培训的重点和难点。组织方根据调研结果要梳理出培训提纲及培训要点, 也即为培训树立准确的“靶子”。培训的后续工作 (主要包括导师筛选、内容确定、培训形式) 都要对准“靶心”。把“靶子”打下来即可达到有效解决教师需求的目的。所以, 有效的教师培训, 一定是以教师需求为出发点, 围绕教师需求来展开, 最终以满足教师需求为宗旨的培训。

2. 精心选择导师, 并与导师深入沟通, 让培训贴近需求

教师是中小学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核心要素。同样, 在培训中, 导师也是培训是否高效的核心要素。为此, 要根据培训内容和需求精心筛选导师。

为保证培训质量, 基地筛选导师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1) 根据调研时教师提出的导师人选挑选导师。通常教师希望聘请的导师都是在该学科领域有较大影响力的导师。 (2) 导师不仅要有丰富实践经验, 而且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导师讲授的内容既有一定的深度, 又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具有学习、复制、迁移的价值。

( 二) 培训中激励与实操

1. 在培训的过程中采用团队激励的方式活跃气氛

为打破传统培训模式的弊端, 培训基地采用团队激励的模式进行培训。即在两天的培训时间里把所有教师分成若干个小组, 培训的过程中小组进行PK。要求培训导师在培训的过程中设置讨论、思考, 甚至是一些游戏放松环节。导师根据培训学员的表现情况加分。培训结束后, 分数最高的小组和各组的优秀学员将得到培训基地给予的奖品。还以教育局的名义发给奖状, 在办公网上给予表扬公布。让各校以奖状为依据与教师的绩效资金挂钩。通过团队激励的方式为教师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又轻松活泼的气氛。教师在这种气氛中积极思考、认真讨论、互相带动、互相启发, 大大提高了教师思考问题的强度和频度, 减少了培训中开小差的现象, 提高了单位时间教师接受新知识的效率, 激发了教师的学习潜能。

2. 学习创新, 应用新模式进行培训

同课异构是历来常用的培训模式, 在此基础上, 引进了一种新型的培训观摩模式。即教师和学生在前面的课室上课, 参与培训的教师和专家则在后面的课室观摩。两个课室之间隔着一块玻璃, 前面课室的教师与学生看不到后面课室的情况, 而后面的参训教师、专家则能清晰地看到、听到前面课室的一切。事前先将参训教师分为不同的观察小组:有的观察教师的行为, 有的观察学生的行为。为使教师观摩更有目的性, 我们制作了相关的观察表, 在表中列出相关的要求和观察内容, 教师根据要求进行观摩。这种新型观摩模式的引入, 一方面能让参训教师更真实地观察到学生和授课教师的课堂行为。通过记录学生的发言、动作、行为和表情, 以及他们与周围学生或者与教师的交互作用, 观察教师的言行举止, 课堂的整体情况, 对“观摩”一次进行完美的释义。另一方面, 导师对现场的每一个细节进行详尽的剖析, 如直播解说员般既专业又生动, 而且事前, 会将收集到的教师困惑以及需要专家进行讲解的内容告知于专家, 例如:教师的教法方面、教学组织方面、学生的学习方面、学生的合作、师生的互动、情感价值观的渗透等等, 让参训教师的聆听更明确, 及时吸收, 培训效果更加突显。

3. 确定内容, 聚焦主题

教师每次参加培训时间有限。培训就要达到这样的目的:用最好的方法达到最好的效果, 用最少的时间学习最好的内容。因此, 在有限的培训时间里培训主题不能分散。培训要集中一个主题, 把一个培训内容讲深、讲透, 一个培训主题可以用多种形式来诠释, 但是, 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培训组织工作者要考虑选择用最适合的形式来开展培训, 集中有限时间、有限力量解决一个问题。例如, 骨干教师培训内容可以分成下表的主题。

4.在培训的过程中插入休闲娱乐活动环节

西樵教育培训基地倡导“在学习中休闲, 在休闲中学习”的培训理念。在每天下午培训课程结束后, 安排户外拓展活动, 减轻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压力, 减轻教师对培训的抵触情绪。为教师培训营造良好的心理状态, 提高教师对培训的满意度。

5.注重操作, 学练结合

有人说, 让我看了、听了容易忘记, 但是, 让我做过之后我将印象深刻。因此, 笔者提倡培训课程要有实践性。实践性取向的课程就是将新理念与新认知付诸实践, 以求观念内化与行为固化的“做”[1], 所以, 要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培训要学练结合, 讲完理论新知后, 让学员及时根据培训内容进行实操。比如, 培训基地开展了初中政治学科教师的命题专题培训。我们的操作流程是先请区教研员陈怡宇老师作《开展命题研究, 提高命题质量》的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完成后由每位教师用自带手提电脑进行命题训练。然后每位教师上交一份试卷由导师点评。通过导师讲授→学员训练→导师点评这三个环节达到知识传授、内容转化、能力提升三个培训层次。这三个层次是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 而能力提升是培训的最高目标。培训中的实操训练则是达成这个目标的最佳途径[2]。

( 三) 培训后跟踪与深化

知识和观念的内化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要经过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反复消化的, 其外化更是在工作中逐渐实现的[3]。目前多数的教师培训缺乏后续跟踪与深化这一环节, 或者是这个环节的工作做得不够彻底, 停留于表面。如让教师写学习心得这种培训的后续深化方法不受教师的欢迎, 也不利于培训成果的深化。所以, 培训的后续跟踪工作需要另辟蹊径, 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教师培训是工作的根本, 笔者需要扎实地走好每一步。评价, 作为跟踪和深化的依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培训结果评价这一方面, 按照D. L. 柯克帕特里克 (D.L.Kirkpatrick) 提出的划分培训成果的四层次框架体系, 评估涉及反应、学习、行为和结果四个层次。除了反应层的学员满意度外, 更有信服力的证据需要密切关注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的表现并追踪学员在实践中的能力提升。根据评价对教师进行后续的培训, 能使培训更有针对性、有效性。

1.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后续跟踪

QQ, 作为如今的热门软件, 在工作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产生着莫大的影响, 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次培训都建立一个培训Q群。学员在培训完后仍然有什么疑问未解, 或者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什么新问题可以在Q群中提出来, 培训导师将继续给予解答。Q群的建立, 能让教师及时解决工作上产生的问题, 以最快最优的方式寻找到解决的方法, 让教师快速成长, 提高学习积极性。此外, 问题的提出, 往往能引起其他教师的共鸣, 教师针对该问题, 纷纷畅所欲言, 运用头脑风暴的方式, 能对问题提出完善的方案。

同时, 不可避免的部分Q群会出现冷场的情况, 针对这一情况, 为解决学员提问的积极性问题, 基地建立了相应的激励机制。例如:笔者会根据学员在Q群上提问和发言次数评选“培训实践积极分子”。“培训实践积极分子”这一荣誉, 笔者是以教育局的名义评选出来的, 这一荣誉是与教师绩效奖金挂钩。这一机制的创立, 能让部分教师调整心态, 从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学习, 提升自身素质, 自主地参与, 增值自我。Q群在这良性的激励机制下, 起到了继续探讨、学习、思考、解惑的目的, 从而进一步拓展培训内容的宽度与深度, 有效地提升了培训的有效性。

2. 通过与教研组合作, 开展技能竞赛

培训的目的是提升, 为了让培训教师回校后能应用培训成果, 深化培训内容, 把培训的效果最大化, 将成果推广到各个教师的教学中, 培训基地与教育局教研组合作, 定期举行教师技能竞赛。如初中历史教师进行了“史料的收集与分析”主题培训后, 培训基地与历史科组合作举办了历史科教师“史料与分析”命题比赛。通过比赛, 让教师在培训后的一个学期里继续深入学习培训主题, 消化培训内容, 发现新知, 达到以赛促培、以培促学、学以致用的目的, 创建受训教师二次学习的平台, 促进培训效果的延续。

通过以上做法, 可以看出培训从调研到实施, 到最后的后续跟踪环节, 培训通常持续一年以上。一年的时间里, 笔者做好各个培训细节, 又让各个环节互相联系, 延伸了培训广度, 拓展了培训深度, 大大提高了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走出了一条有效教师培训的新路子。

四、结束语

“三环节, 六步骤”的有效策略与实施路径对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 增强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总结前人经验, 自行加以摸索探究, 旨在寻找出更有效更高效的教师培训新模式。

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助推了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化环境下, 中小学教师培训显得更重要,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教师的现状进行研究, 从现状中归纳总结了教师培训的规律、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提出了培训前调研和沟通, 培训中激励与实操, 培训后通过信息技术手段QQ跟踪和深化这“三环节, 六步骤”的有效策略与实施路径, 旨在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 进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培训,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方, 钟祖荣.教师培训质量导航[M].2014, (6) :59.

篇4:《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理工科)》培训总结

关键词:信息化;中小学教师培训;问题;措施

中小学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高低,尤其是在信息化环境下,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给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具备必要的教学技能之外,还要具备满足现代化教育改革要求的信息化素养,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我国有必要提起对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视,使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有所提升。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国家财政部和教育部制定并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国家培训计划”的要求下,更是要加大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培养,帮助教师实现自我能力的提高,并将信息化手段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下面对信息化环境下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了探讨。

1 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培训课程设置不合理 传统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课程设置比较模式化和单一化,首先是进行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是因为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是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必备的素养。其次是进行教学理论的培训,最后是进行专业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表面上看起来这一培训体系很具科学性,但实际上缺乏与教师实际情况的联系,不能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教学科目的教师的教学实际来科学的制定培训内容,而且培训内容多以理论知识为重点,片面强调培训课程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在培训过程中没有根据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科学的设置实践培训课程,而且培训方式大多以大规模集中培训为主,导致教师在参与培训的过程中参与实践的机会少,尤其是在信息化环境下,这种培训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素质教育发展以及中小学教师自身发展的要求了,因此培训效果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1.2 缺乏专业的培训队伍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一直缺乏系统性,没有专门的教育培训体系来组织和指导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部分学校会选择聘请专业的培训机构来组织教师培训,这些机构在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时往往缺乏与教师实际工作的联系,导致培训质量下降。还有一些中小学校邀请当地研究机构或高等院校教育专业的专家来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但他们研究的内容往往脱离中小学教育的实际,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也都存在一定的偏差,不利于培训效果的提升。另外,很多中小学校没有认识到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教师培训工作中的重要辅助作用,缺乏对远程教育培训的引进力度,导致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也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1.3 培训内容单一 目前制约中小学教师培训效果提升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培训内容单一化,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国培计划”要求现代中小学教育培训工作要以多元化的培训内容为主,要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有很多中小学校在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时的培训内容还比较单一,多以理论类的知识为主,没有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进行培训课程和培训内容的设置,更没有意识到要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开展培训工作,缺乏规范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导致中小学教师在培训过程中难以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水平。

2 信息化环境下强化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措施

2.1 加强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素质的培养 在信息化环境下,要想切实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在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时有必要加强对教师信息化素质的培养,这样才有助于教师适应现代化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要求,从而促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包括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中小学教师要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的创新,要能够利用现有的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这就要求中小学校在组织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时要强化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帮助教师更好的适应信息化的教育环境。

2.2 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信息化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核心内容就是提升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了进一步强化培训的效果,学校要制定培训相关的制度规范。首先,学校要完善教师培训评价体系,在培训工作结束后组织中小学教师进行课件制作、计算机备课、网上教研等评比活动,帮助教师强化培训效果,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还能达到丰富校本资源的目的。其次,学校还可以根据教师培训工作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引导中小学教师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工作,对于积极创新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并据此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推广力度。

2.3 科学的制定教育培训体系 高效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需要科学的教育培训体系作为保障。首先,中小学校要根据本校教师的实际情况科学的制定培训课程,既要丰富理论知识内容,又要增加实践课程,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从而提升培训效果。其次,除了传统的培训课程之外,学校还要加大对教师理解与态度能力、学习与发展能力的培训,帮助教师更好的认识和理解新课程标准下的教育教学目标和自身发展方向,从而积极参与到培训工作当中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水平。此外,学校还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加大对教师信息技术实践应用能力的培训,从而使中小学教师更好的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工作。

3 结语

综上,信息化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需要有科学的计划作为指导,还要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作为基础,才能达到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和教学水平的目的,帮助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高效的开展教学工作,从而更好的适应新时期信息化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尹伊.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的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张屹,马静思,周平红,范福兰,白清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培训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15,01:104-110.

篇5: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

(1)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2)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3)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优化的学习情境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而活动的参与需要一定情境的支持,通过信息技术的作用,可以为学生创设多种学习情境。

3、强调“合作学习”与团队合作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

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其中的某一位或某几位学生完成意义建构。

4、强调针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在传统的教学设计基础上的发展,这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教学环境变化,从而引起教学活动的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全体教师在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教学模式很多,如目前各地探索试验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型学习、英特尔未来教育、苹果明日教室、“拾荒式”教学设计以及许多一线教师自己创造的网络时代的新型教学方式等。无论教学的方式方法怎样,信息化教学设计关注的基本点是:

1、基于国家课程标准

2、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成绩

我从小学到高中也看过不少教案,但是印象中那些内容都是很简单的。其实,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如今所提到的“教学设计”与过去的”教案“已不可同日而语。随着教学中所需要的信息量的不断增加和教学方式愈加趋向多样化,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变得越来越具体和繁复。从皮连生的那段话中也可以知道,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是越来越突出,并且,教学设计必须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不能胡乱设计,每一堂课之前,都要根据内容、目标、重点、难点设计一套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案。教学设计的展开,不仅要看教材,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以学生的眼光备课,推测学生想知道什么,能知道什么。

由于这个内容是理论课中的重中之重,对于我们这些准教师也是最实用的,因而蒋老师在讲解的时候格外详细。

首先是概念的解析:教学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试行与修正的一种理论和方法。教学设计其的组成要素大致包含:学习内容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策略制定、学习目标阐明、教学媒体选择和运用、教学设计成果评价等。

简述了教学设计的含义和重要性后,蒋老师着重讲解了“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这一核心问题。

其中最让我耳目一新的是“教学目标的编写方法”这一内容。在这里老师介绍了我过去闻所未闻的“ABCD”编写法,即:A(audience)――主体,B(behavior)――行为,C(condition)――行为的条件,D(degree)――行为的标准。老师还担心我们看不懂,所以举了很多例子。就我个人的理解和总结,教学目标尽量不要阐述得太笼统太抽象,采用以上方法可以编写成:“让A人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运用C材料或者方法,去做B事,达到D的具体效果”。这一下子点醒了我,我之前学习写教学设计时也习惯用一些大而化之的语言,包括我上网参考的很多案例,大部分人写的都比较笼统,这大概就是很多教案千篇 一律没有亮点的原因吧。

讲解完前面这些基础的内容,接下来就是直接引导整个教学过程的“课堂教学策略”了。这个环节有三大要素,即教学准备(导入)、教学主体阶段、总结强化。其实,从我第一次接触到教学设计之始,就有一个小小的疑问:为什么每一份教学设计一定会有“导入”部分,如果没有可不可以?导入部分好像多半是以图片、视音频等多媒体方式展现,而且时间可能不方便控制,如果学生的注意力过多集中在这里,会不会收不住心而影响之后的听课效果?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再加上我个人的思考,我这个问题我大致有了自己的答案:过去,在多媒体教学还没那么普及的时候,中学教师可以仅仅凭一份简单的教案,一套教了一届又一届、熟得不能再熟了的知识体系来给学生传授知识,那时也许根本不需要任何的课前导入,因为不仅仅是老师,学生每天面对的也大多是课本的文字,他们的认知习惯已经适应了这种教材论述体系的层层推进,只要有课本和笔记在手,老师无论讲什么内容都可以强迫自己背下来。而现在,我们这个社会环境信息化的今天,学生每天接触的信息量林林总总,我们已经习惯了以网络的形式去了解世界和与人交流,我们对图片视音频这类直观信息的偏好度似乎也远远超出了抽象的文字。且不说这样的现象是喜是忧,它终归是这个社会的现实。而面对这个现实,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从学习者的心理特征、认知习惯、学习需要出发,以一些学生可能感兴趣的、有基础的内容进行课程导入,确保以后的教学进程能步步深入,顺利进行。所以,课堂导入还是很重要的,倘若实在没有,或许也无伤根基,但有了无疑锦上添花。至于导入的形式,我认为也不一定局限于多媒体展示,也可以以一些简单有趣的问题进行导入;至于导入的时间,尽量控制在5分钟左右,效果应该比较理想。

篇6: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学习心得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信息化教学有了一些更深刻的认识。我觉得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很强的优势。它的运用,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等等有诸多益处。

信息化教学并不是课堂上学生使用电脑了,就是信息化教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东西。既然电脑是个比字典更丰富的学习工具,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时刻都在使用字典,所以我觉得在学习、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要借助电脑,对一些教学内容如:识字、写字、朗读、口语表达能力还是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带领着学生训练到位,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电脑,但是不能完全依赖电脑。

篇7: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培训心得

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我对信息技术与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电脑的使用固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给他们学习的自由。但是作为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引导、管理,学生可能在一定的时间里从电脑里什么价值的知识也搜索不到,那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所以培养学生上网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我们需要着重培养的。

相对于学生,教师面对信息化教学资源所感受到的不仅是便利,更多的是挑战。同时也必须思考和实施新的对策与方法,教师一方面要积极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更应重新确立教育教学的侧重点。由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样的信息资源,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信息化教学并不是课堂上学生使用电脑了,就是信息化教学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学到了什么东西。有些方面可以借助电脑,但是不能完全依赖电脑。既然电脑是个比字典更丰富的学习工具,我们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时刻都在使用字典,所以我觉得在学习、操作过程中并不是每一个内容都要借助电脑,所以电脑的使用在内容上要有选择。

学生通过对现代化教学资源的真正利用,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与发现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等等。所以,信息化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胡教授有句让我感受深刻的话:信息技术是个万能的锤子,但是我们需要的钉子在哪里呢?也就是说,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从网络中可以获得的东西多了,但是这样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怎么样从这个海量的信息中获得自己想要的钉子呢?这就是需要我们老师有实践实效性的知识,和对知识的处理。而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个机智,策略,技能的存储者。所以,在课堂与教学中,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

篇8: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之我见

在一次培训中,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焦建利教授提到现在学生的标配是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 而在我们上学时期还是随身听+磁带, 仅仅十年的时间, 信息化的发展让人惊叹。海量的信息资源, 先进的数字化媒体使我们的教学和学习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教育技术发展到今天, 教学环境已不是传统的电化教室, 而是数字化的多媒体教学环境, 其以网络为基础, 从环境 (如设备) 、资源 (如图书、课件、讲义等) 到活动 (如教学、服务) 全部信息化。信息化的特点促进了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变革, 强化了视听感知, 提高了教学效率, 进而增强了教学效果。

二、信息化教学与信息化教学设计

1. 信息化教学。

理论上讲, 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 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其特点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强调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丰富性;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信息化教学不仅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媒体和手段的改变, 而且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一系列改革和变化。

2. 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由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提出, 就是运用系统方法, 以学为中心,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 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 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应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环境, 获取、利用信息资源, 支持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3. 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要以学为中心, 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 引导、监控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进程;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 在相关的有具体意义的情境中确定和教授学习策略与技能;强调“协作学习”。这种协作学习不仅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 而且包括教师之间的协作, 如实施跨年级和跨学科的基于资源的学习等;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

三、信息化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的比较

将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从教学设计诸要素的角度对比如下:

1. 教学策略的变化。

传统教学模式下多使用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等, 但不管使用什么方法都脱离不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性讲授, 学习者皆被动地接受学习。而在信息化环境下, 采用的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情境教学、支架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 教师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交互性指导。

2. 资源条件的变化。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和书本就是真理, 尤其是在偏远地区, 教师和书本是学生获取教学信息的唯一通道。在信息化环境下, 信息源丰富、知识量大, 这有利于情境的创设。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课堂教学所提供的教学环境, 使得课堂上信息的来源变得丰富多彩, 教师和课本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 多种媒体的运用不仅能够扩大知识信息的含量, 还能够充分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3. 教学内容的变化。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习内容多是单学科的独立模块, 语文就是语文, 数学就是数学, 互不联系。而在信息化环境下, 学习内容开始向多学科延伸模块发展。学生作业方式也产生了从个体作业向协同作业的转变。

4. 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变化。

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从现代教学媒体构成理想教学环境的角度, 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计算机为主的现代教学媒体 (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的出现) 带来了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具备的特性:计算机交互性、多媒体特性、超文本特性、网络特性。这些特性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有所改变, 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 而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信息, 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在这种模式下, 教师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 学生是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

5. 评价方式的变化。

传统教学模式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书面知识的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方面, 忽视对学生的情感体验、探究能力、协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

四、结语

我结合近十年的教学经验, 虽然一直深知“有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依托, 无形技术是教育技术的灵魂, 这才是教育技术的真正内涵”。“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 是要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地选择有形技术, 将其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但是, 现在有形的技术在学校几乎都不是问题, 但是鉴于学生受众群体的差异性等诸多原因, 想如同理论般在实际中将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完美结合, 并且将新型教学模式用到实处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钟晓流.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2012.

篇9:《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理工科)》培训总结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师培训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正在扩充人们各方面的信息功能,而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将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同时,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新教学媒体的出现,势必引起教育模式的变革,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学校必须不断地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并将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

从2003年起,我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全体教师进行计算机培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全校教师都会进行文字的编辑与处理,大多数教师会利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自己需要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并能运用到课堂教学中。2010年10月全校教师参加了新课改网络研修,2015年初全校教师又参加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网络研修,学校也不断加大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投资力度,并保证了三网的畅通,为教师的线上线下培训奠定了基础。

笔者现就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师角色

目前,信息技术手段已经广泛运用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就需要教师必须熟练地操作使用计算机等先进的多媒体电教设备。若要使教师掌握先进的技能,首先要改变教师的认识,使教师的思想跟上时代的发展,使他们意识到,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一方面要使他们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学习观、师生观等,认识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在现代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另一方面,要培养他们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信息应用水平。因此,培训的第一课就应该让教师明白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了什么?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在于从理念到实践的转变,从知识传递者到促进者的角色转变,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控制者、传递者,不再仅仅是学生的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习的组织者,在这一过程中,信息技术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只有渗透了这种理念才能使教师的主动性在信息技术培训的过程中发挥出来,使培训效果好起来。

二、完善现代教育设施,创设学习环境

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发展规划,不断完善更新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近年来,我校经多方筹资大量投入资金建设学校信息化教学设备,建成计算机加白板多媒体教室19个,一体机多媒体教室43个,并实现了班班通,加速了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进程,同时保证三网的畅通,使网络共享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这样也可以促进教师自学。

三、在培训过程中,要循序渐进

在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时,要着眼于普遍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首先让他们对计算机方面的知识有一些初步的了解,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达到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和课件进行教学的目的。

其次,在教师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基础上,逐步分科细化,让教师掌握使用一些适用于本学科的软件来制作教学课件的技能。现在可以用来制作教学课件的软件很多,由于学科的不同,所采用的软件也有所不同。对于文科的教师,他们的课件主要侧重于如何利用一些辅助的图片、声音、影片、音乐,让学生更好地领会、理解知识,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对他们主要进行幻灯片的制作,文字处理软件,声音、音乐编辑软件的培训。对于理科的教师,他们的教学内容是抽象的、不具体的,如何让这些抽象的、不具体的概念灵活、生动起来,让学生能更加直观地接受、掌握这些知识,是培训的重点。因此,对他们主要进行几何画板、AUTHORWARE、FLASH、ScienceWord等软件的培训。

再次,随着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加快,如白板、一体机的购置,在以上基础之上再对教师分批分次进行,白板、一体机的操作技能培训。因此,要想让信息化教学设备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对教师们分批分次、循序渐进地培训,使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得到提高才是最好的策略。

四、培养骨干,以点带面

针对教师计算机和其他电教设备实际操作水平的差异,可以对青年教师进行高水平培训。青年教师接受能力强,对计算机和新设备也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因此许多青年教师很快便学会了培训内容,在之后的培训和日常教学中,由青年教师进行辅导,老教师碰到问题也可以向不同人请教,以此来提高教师整体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五、培训中采用集中授课、分散学习相结合的形式

集中授课培训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主要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的屏幕广播功能进行面对面、点对点的教学。其他电教设备使用培训则由专职教师分批分次培训学习,教师通过观看直观的演示操作,能够较快地掌握操作方法。

六、培训后期公布培训内容和课时,由教师自己选择学习内容

由于教师的年龄和学历差异,以及工作调动等原因,到培训后期教师中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1.我们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划分,如Windwos基础知识、Office办公软件、图像处理软件、音视频处理软件、动画制作软件;

2.计算机专职教师开展对上述教学内容的分期培训;

3.对所有的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课时。

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自由选择课程内容,并累计完成一定的课时量。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内容学习,在学习中不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

七、建立激励制度,调动学习积极性

为激发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校在平时大力提倡、鼓励教师多利用课件上课,在教师间开展电教设备应用情况比赛,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市、县各级信息技术相关比赛,建立各种信息技术应用奖励机制,而且与学校的学期综合评优、个人先进等挂钩。培训一期结束,学校组织考试,对所学知识进行测试,对不合格教师要求重新学习,以达到信息技术应用整体水平的提升。

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个专业,而且是一个特殊的专业,教师专业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在教学中作用的发挥,影响着对学生的培养。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不仅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且实现了教师由传统型向新型的转变,更有利于整个社会的人才培养。

备注: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在读教育硕士,高台县第一中学教师。

篇10:信息化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重视适应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数学课程建构,以及信息化环境对数学课程的影响,并探索了信息化环境下的数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计算机介入数学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更加自信,更加主动,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地提高,而且还可以让数学变得富有美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得价值和威力。最后进一步提出了传统教学环境与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势互补的建议,在信息化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更需要数学专业的修养、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教育技术的理论,以及教育科研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关键词:课程整合;课程建构;优势互补。

一、重视适应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数学课程建构

在计算机进入数学课堂发挥作用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有了计算机,学生应该学习什么样的数学?也就是说,应当把数学课程中尽可能地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作为制定新数学课程地原则。新课程应更多地考虑学生去思考和理解本质,学会提出问题,通过对现实问题地解决和抽像概括,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数学、应用数学地目的。

传统地数学教学中,有大量繁杂地运算,教学时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精力来进行训练。目前许多软件包都能完成数学里各种各样地运算,并能给出提示,引导学生给出解答。这样使得有关数学运算技能、技巧方面得内容越来越不重要,这就使教师和学生可以从这些重负中解放出来,把繁重的运算交给计算机。当然,这并非让学生放弃训练,只是改革了训练的内容而已,训练的目的还是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教学仍使以掌握基本思想、基本方法为目的。

以前的数学教材讲究内容的系统化、强调知识点的衔接。在课本中到处都是一些枯燥的数学符号和知识点的排列,违背了人的认识规律——人们认识事物首先是凭感官认识整个物体,再逐步去了解它。新教材已经考虑了多采用一些感官的事物来引出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来导出,而不是直接表述。现在正给初中学生用的新教材就已经把原教材中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换成了“你今年几岁”“我能赶上火车吗?”等问题,这样有利于借助计算机进行事物和情境的演示,在“玩”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二、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数学教学模式与方法

计算机引入数学课堂,必然导致教学方法与模式的改变,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时,应当着眼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态度和学力,自我设计和选择学习情境进行学习。

例如:在讲三角函数的图像一节时,传统的教学往往只处理一些简单和容易计算的函数,或仅对x轴、y轴的交点或一些特殊点进行研究,草率地画一画这些图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尝试着在三角函数图像地教学中使用计算机。具体做法如下:先把班上的学生分组,然后向全班同学讲解几何画板的使用几操作方法。每一小组自己任意确定出一般三角函数中的常数量,因为一般的三角函数是利用单位圆定义的,学生就可以利用几何画板,以15度为一单位正射影画出相应的三角函数的图像。通过使用计算机,让学生自己敲打键盘,在显示屏上画出图像,从而验证了所学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自由地进行平移或在X轴、Y轴方向放大缩小图像,从而找出三角函数和三角函数图像地基本性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室里地角色更像学生地辅导者或帮助者。他们设置环境,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刺激学生解答问题,并为学生提供他们需要使用的工具与资源,以 1

便学生能够建构知识。

问题解决是数学发展的动力,所以对解难题的教学历来受到教师地重视,现代数学教育更是强调“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而传统地数学教育由于受多方面的限制,片面强调了数学演绎推理的一面,忽视了数学作为经验科学的一面。现在,计算机强大的处理能力为数学的发现式学习提供了可能,它的动态情境可以为学生“做数学”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手段,使学生可以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的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几何画板就是一个十分理想的让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做数学”的软件工具,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它来做数学实验。

2例如在讲“二次函数y=ax+bx+c图像”时,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几何画板设置“动点”来控制二次函数图像,演示给学生看;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上机操作,自己设置a、b、c的值,观察图像的变化,同学之间的互相讨论,教师的点拨指导等反馈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知识的重新建构。这样,有利于学生去实践发现过程,主动地学习数学,发展自主地行为模式,增强数学思维能力,把学生从被动中引出来去主动地思考数学,使探索式教学和发现式教学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形式,从而在课堂中可以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如在讲“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中,以前的口头讲授很难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学生总感到很模糊,问题得不到很好地解决,而现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一个点动起来,轨迹也同时呈现出来;一个梯形绕着它的一个梯形旋转,不停地把轨迹表示出来,学生很容易观察到面动成体的效果。脑中有了动画的效果,这时你再提出如果是个半圆面绕着直径旋转后会成为什么体的话,学生就会立刻在脑中旋转起来一个球体,那么直角三角形┅┅还有什么会难道他们呢?

可以这样说,如果我们很好的应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就会给孩子们创造一个空间,那么他们一定就会给我们展示出一个丰富的世界。

学数学离不开做题目,利用计算机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可以作成一些智能题库,学生可以用它做题、复习知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充分自主地选择教学内容进行练习,并能及时得到指导,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智能题库随意生成程度不同、内容不同地电子试卷,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考察。另外,教师还可以记录学生一个时期(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测试情况,列出统计图,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因此,计算机介入数学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更加自信,更加主动,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地提高,而且还可以让数学变得富有美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得价值和威力。

三、“计算机”能让学生学“活”数学

在数学家的眼中,数学很好玩,数学很漂亮,可是在我们的孩子眼中数学却很枯燥,很没兴趣。计算机智能教育平台通过《初中代数》、《平面几何》、《三角函数》、《立体几何》给学生创造了发展和展示他们的机会。

第一节数学课中,我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计算机课件,也是我们数学的课件,学生们可以在上面做出你学过的任何内容。这给学生制造了一个想学数学的机会。在数学中,比较一个数与其倒数的大小是很多学生容易出错的,但是学生在计算机上是很多学生容易出错的,但是学生在计算机上拖动数a,倒数1/a相应的移动,很容易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学生们脸上流出异样的神采,兴奋,自信,和对计算机的感谢;在讲“展开与折叠”这一课时学生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静静地看着一个个的平面被打开,渐渐地传来了学生轻轻的伴奏声。当最后一个平面被打开,整个教师里荡漾着欢呼声,每个学生都雀跃着,这样的教学谁不喜欢听?他们不仅是在学数学,也是在享受数学。

学生有了动力,课堂中就会认真听课,乐于思考,而观察又是思考的前提。在计算机应用我们的课程中,学生们有了更多去观察的机会,像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中,一 2

个点动起来,轨迹也同时呈现出来;一个梯形绕着它的一个梯形旋转,不停地把轨迹表示出来,学生很容易观察到面动成体的效果。脑中有了动画的效果,这时你在提出如果是个半圆面绕着直径旋转后会成为什么体的话,学生就会立刻在脑中旋转后会成为什么体的话,学生就是立刻在脑中旋绕起来一个球体,那么直角三角形------还有什么会难道他们呢?只要给他们创造一个空间,那么他们一定会给你展示出一个丰富的世界。

在鼓励学生勤于观察的同时,要注意帮助孩子善于观察。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培养观察力的最好的方法是教他们在万物中寻求事物的“异中不同或同中之异”。在计算机辅助我们的课堂中,有更便于学生观察的机会。在讲“平行”时,有部分学生不理解利用方格画平行的方法,我没有去讲述大篇数学道理,而是让他们反复地动手操作,不停的改变一条,另一条也随之改变,观察在不同情况下它们的关系。经过反复观察,强化他们形成的暂时性联系,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对“平行”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并基本掌握利用方格画平行线的方法。第二课在讲述垂直时,又让学生反复观察,这时他们就会很自觉地打开“平行”的内容,自己再去观察“平行”与“垂直”的异同,这不正是我们老师想看见的吗?通过对比观察,使他们对“平行”、“垂直”的理解就不仅仅限制于感性的认识而上升到了“理性的认识”。

有了观察、思考、学生们又会创造出新的内容,这就是希望和灵感的源泉。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讲解“展开与折叠”时,有一些学生想象不出打开上面、左侧面等等这样的过程,因为他的脑子里没有这样的东西。打开计算机辅助课件的展开图时,一面一面的展开,学生的脑子里有了材料,有了皱形,知道了什么是展开图,同样对于三视图的学生就如鱼得水,很自然就能接受。

计算机进入我们的课堂,它成了给学生观察的平台,创造的平台,合作的平台,使他们在学习中越来越来充满信心。

四、强调信息化教学环境和传统教学环境的优势互补

在计算机与数学教学的整合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使如何看待计算机和教师的作用,如何评价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传统教学。有两种极端的意见:一种时是过分夸大计算机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有人提出信息时代的教学应该与粉笔、黑板说声“再见”了!教师要下岗了!持相反意见的人则认为传统教学培养了一代一代人,实践已经证明了这种教学是成功的,为什么否定行之有效的传统教学呢?特别是数学教学是训练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他们担心计算机的引入可能要带来负面的影响,即学生的思维和推理单一化;软件开发的标准化可能导致平庸和照章办事;过分使用计算机可能使师生间的交流断绝;使用计算机的单调工作可能对学生的智力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面对上述两种意见的片面性:信息时代的数学教育需要计算机技术,而任何先进的技术都不能取代教师,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并不是非此及彼,两者可以优势互补,既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因为一堂好的课堂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设计,有了计算机不是不要教师,而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这种要求往往认为是精通计算机,其实这是误解。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求数学教师精通计算机是不现实的,但他们应能熟练地进行计算机的一般操作,会使用有关的教育软件。在信息化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他们更需要数学专业的修养、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教育技术的理论,以及教育科研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总之,相信信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教师教的更精趣,学生学的更有趣,从而使数学教学迈入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上一篇:高中美术《美术家眼中的自己》说课稿下一篇:新集乡农村民风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