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评价-富有个性的幼儿发展档案

2024-04-16

开放的评价-富有个性的幼儿发展档案(精选8篇)

篇1:开放的评价-富有个性的幼儿发展档案

开放的评价-富有个性的幼儿发展档案

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某个人、某件事情做出价值层面的判断,是评价的基本含义。这个过程本身是客观的,然而评价标准的确立以及为什么要进行评价等问题的存在,却使评价有了主观、内在的差别。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场合内对所有的孩子进行测量、等级划分,是我们常见的一种评价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明确孩子的发展在整个群体中的位置,但却容易忽略个体的特殊性,并难以提供明确的动态发展信息,因此常常使我们把原本不同的人拿来做静态的比较。这对于教学和了解孩子并无太大的帮助,有时甚至会挫伤孩子和家长的自尊和自信。摆脱甄别和分数的限制,我们可以寻找另一条评价的思路:真实记录每个孩子成长的历程。建立儿童成长小档案,用活生生的文字、丰富多彩的资料以及基于孩子的敏锐观察视角,揭示幼儿园、家庭、孩子、教师之间的互动,探寻每―个孩子健康成长的有效策略,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表现。

用档案袋评价方法来了解孩子的成长历程与发展进步,其想法缘于艺术家的作品档案袋。这是一种能够表现艺术家个人艺术追求、设计风格、创作成就、涉猎领域、集不同时期代表作和艺术探索历程的作品集。根据作品档案资料,一方面,艺术家本人可以反思自己的艺术成长经历;另一方面,人们可以据此了解艺术家的成长道路,对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发展做出质的分析与评价(黄光扬)。在开放教育中,我们借鉴采用这种评价法,不仅具有设计上的创意,而且符合了“关注过程”、“强调质性评价”以及“教学与评价整合”的教育改革趋势。

关注过程

成长是孩子经验结构、心理图式不断发生顺应和同化的过程。开放教育注重孩子在某个阶段的发展结果,然而更注重这种结果的渐变过程。成长小档案集中了孩子在不同时期内的各种作品,如绘画、语言表述、照片等,可以帮助我们来了解某种变化何以发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更具体、直观地展示着孩子发展的轨迹。

在明明的成长小档案中,教师向大家展示了他的三幅表述作品。第一个故事是明明刚入园时的作品,那时明明刚刚能够用日常语言讲述所见所闻,语言结构比较松散,故事篇幅也比较短,情节简单;第二个故事是在入园三个月后,明明参观小区以后的作品。他已经可以流利地讲述自己的见闻了,并且把原因、地点、事件讲得明明白白,中间还有一些抒发感情的句子,如“今天天气很好”;第三个故事是一个学期结束后,明明根据教师的提议,开始讲述从图书上看到的一些故事,由于人物比较多,而且情节比较复杂,明明驾驭整个故事的能力还比较欠缺,但他已经能够做一些灵活的处理了。在一些关键的转折部分,他增添了一些图书上没有的、然而自己却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

强调质性评价

质性评价认为,如果要理解个人,必须把他们放置到流动的自然情境中进行考察。研究者必须与研究对象有着直接的接触,在当时当地面对面地与其交往,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对被研究者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做出解释。成长小档案的建立,要求教师通过日常观察把握孩子发展的各个领域,在分析具体场景和行为的过程中洞察每个孩子内心的变化,揭示他们各自的成长历程。

张老师在观察中发现,尽管孩子们对主题探究活动――《小昆虫过冬》都上很感兴趣,但他们的关注点却各有不同。天天对昆虫的种类表示了惊奇,他每天都会到展览区去驻足欣赏,并采用各种符号勾勒出昆虫的各种外形;甜甜的扮演昆虫的活动情有独钟,她喜欢那些漂亮的服装,愿意和小伙伴在“舞台上”走来走去;宽宽则和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起为昆虫搭一种各样的家……这些在自然情境中的行为将孩子最真实的一面展现了出来。在成长小档案上,张老师对孩子们的这些特点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评价。正是因为能结合具体情境、能针对孩子的具体行为进行各方面的解释,所以每个小档案呈现的内容都是那么有特色,那么贴近孩子。

教学与评价整合

成长小档案的资料来自于孩子的学习活动。搜集什么样的学习成果,如何搜集,实际上与教师对自己教学的整体思考相关。这样,成长小档案就把教学和评价有机地整合在了一起:评价不仅发生在教学之后,还发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乃至教学之前。通过对孩子成长小档案中折射出来的信息,教师可以灵活地实现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自身情感表露方式的调整。

在《秋天》的主题探究活动中,王老师发现孩子们的表征作品内容出现了许多重复。原来,孩子们尽管在日常生活中对秋天有充分的感知,但对秋天到底会有哪些变化、和人们的生活有哪些联系等问题还缺乏理性的认识,因此,表征起来也只是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了解到这一点后,王老师就组织了若干活动,如到小区、到公园感受秋天,朗诵关于秋天的诗歌、故事,通过录像看名胜景点的秋天景色等等。在孩子获得大量的感知经验后,他们的作品很快就出现了变化不仅内容广泛了,而且也开始捕捉秋天的一些显著特点。

成长小档案还体现了“以家庭为主”的教育思想。因为小档案要在幼儿园、家庭、孩子之间频繁地传来递去,家长可以随时与教师、孩子展开对话,提供各种有效建议,参与课程的建构和推进。家庭是孩子早期生活的主要场所,家长全面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对实现家庭文化和幼儿园文化的顺利衔接、挖掘家庭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任何一种评价方式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开放教育中,为了提供孩子发展的全面、详实的信息,我们综合运用着“量”的评价方式和“质”的评价方式,在一些适于量化的领域,如孩子的身体发展、技能学习以及简单的语言表达等,我们多采用一些数字表格来明示。而在评价课程方案的适宜性、孩子在课程中的成长变化以及家庭、幼儿园互动方面,我们主要依靠的是幼儿成长小档案。尽管由于受到教师工作量的影响,小档案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在结构框架、评价过程方面,我们近些年来还是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成长小档案的结构

在开放教育中,成长小档案的建立有着明确的思想,那就是,要反映开放教育课程与幼儿发展的内在联系;要反映教师与幼儿的互动过程;要反映家长与教师、与幼儿的互动;要反映每一位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每个档案的内容都是丰富多彩的,每个档案都是独具特色的。它就像孩子一样,生灵活现地站在阅览者的面前。

但是,就结构来讲,所有的成长小档案都是基本相似的,它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

1.前言

在这部分,教师要对档案的内容做一下总结和提示,具体阐明档案中收集了哪些信息和内容。有时,也可以用一些简短的语言叙述一下自己的教育主张,对孩子做一些友好评价,以为整个文本奠定一种气氛。下面就是王老师在亮亮的档案本上写的前言:

亮亮在这个学期有了很大的进步,您可以在整个档案里清楚地看到他在运动技巧、与人交往、动手操作、角色扮演和口语表达等方面的发展。照片、绘画作品甚至他的某个创意会帮助你走进一个真实的亮亮生活世界。它会告诉你,亮亮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哪些举动受到了老师和小朋友的欢迎,哪些想法对我们活动的进行至关重要。在《美丽的风筝》、《快乐的夏天》和《我们要上小学了》这些主题探究活动中,亮亮充分展示了一个未来艺术家的气质。他对事物细节的敏锐把握和富有创新的表达,表现了一个孩子对世界的理解。

2.目录

以大纲的形式展示档案的内容。它可以帮助阅读者建立合理的预期,使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重点地阅读相关章节。一般来说,章节后面都配有页码。

3.内容

包括核心内容和选择性内客。核心内容是每个档案必须包含的,它涵盖了孩子各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言语及读写能力的发展、科学的思考、文化的理解、社会人格的`发展等等,广泛涉及知识、技能、情感等层面。它为孩子进行自我评价和教师反馈提供着基础性信息。选择性内容是教师和孩子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的、最能反映个人学习特点和收获的信息资料。它可以充分展现孩子在各方面的独特性。

在天天的档案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上述两部分内容。在每个发展领域里,教师都用两个以上的事例来说明天天特定品质的发展。比如在社会交往方面,老师选取了天天加入别人的游戏、处理争端以及展开合作的几个片段,让我们通过天天在社交中的具体表现明确了他与人相处的方式和社交类型。同时,在每个领域里,都有一些天天自己选择的、感觉很满意的内容。比如,在《伞》的主题活动中,天天自己设计了一种专为盲人使用的雨伞,不仅风格独特,而且表现了他对周围人的深切关怀。天天把这幅作品摆在成长小档案中一个非常明显的位置,希望能引起家长和老师、小朋友的关注。

4.时间

对于成长小档案中的信息资料都要标明搜集的日期,以显示孩子们随着时间推移所取得的进步情况。

5.反思

孩子们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自己的学习和活动进行反思。它主要包括“我学到了什么?”“我做的怎么样?”“有什么困难?”“我下一步要做什么?”等等内容。这种反思开始会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当孩子熟悉了这个程序后,他们就可以自由地使用各种表征符号,自己独立进行反思了。

小馨用几幅图画将自己在《美丽的蝴蝶》主题活动中的收获表现了出来,第一幅是表示的是“小朋友们搜集了很多漂亮的蝴蝶”;第二幅是“我在制作间里画蝴蝶;第三幅是“我们在表演《三个蝴蝶》的故事”;第四幅是“我喜欢蝴蝶“……通过表征,小馨对自己的

活动进行,内心感受有了明显的意识,初步发展起自我调控能力。

6.交流

成长小档案是家庭、幼儿园、教师、孩子共同参与评价的一个载体,它的内容也包括了多方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的交流。教师将孩子的表现记录下来,反馈给家长,家长做出适当的反映,孩子也经常参与到这种交流中来,对自己、对同伴做出评价。所以,在幼儿成长小档案中,我们经常看见这种持续的交流。它提供了大家集中评价幼儿优势和不足的机会。

档案评价的实施过程及策略

成长小档案的建立过程本身就是评价的实施过程。在其中,教师、家长和幼儿有目的、有系统地搜集个人学习的努力、进步情形,以及知识、技能和情意的成就依据,并做出相应的解释和分析,持续地推动学习的进展。这个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组织计划阶段、资料搜集阶段和成果展示阶段。这三个阶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组织计划阶段

这是建立小档案的最初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教师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对方方面面的问题做审慎的考虑和周密安排,确定成长小档案的基本脉络。

为什么要为孩子建立成长小档案?

我在成长小档案里要安排哪些内容?

成长小档案要突出孩子的什么特点?

如何争取家长的支持?

如何利用档案,引导孩子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监控?

如何处理好参与档案评价的各个成员的关系?

……

上述这些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了确定档案评价的目的和目标、内容和范围等基本问题。实际上,每一个问题都可能有超过一个以上的答案,因为教师们各自面临的问题都有所不同。例如,对于第一个问题,有的班级从“开放教育”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出发,立志于改变传统的有限的量化评价方法;另外的班级则针对部分家长过分注重孩子读写技巧的现状,希望能用照片和系统化观察,来向家长展示孩子在游戏时间和活动区活动的点滴进步;还有的班级计划和家许建立一种比较规范的联系方式,围绕着孩子的学习来充分利用家庭资源……无论是哪种想法,只要切合孩子和环境的实际情况,就是开放教育所允许、所提倡的。

除了通过思考确立成长小档案的目标、内容、范围之外,教师们还要在这个阶段做大量的沟通、交流工作,来让家长和孩子理解小档案的基本作用,明确自己在建立小档案中要做的工作。同时,档案评价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崭新的探索领域,更需要各位

教师相互之间的密切配合和理解支持。

整合已有研究力量

新学期伊始,幼儿园各个年级的教研组都确立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即“成长小档案的建立和实施”。大到充分认识档案评价在开放教育课程中的意义,小到选择适宜的档案夹,有众多的问题等待着教师们一起去解决。结合各自的实际,每个班级都选择了自己力所能及的研究重点。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主要由行政人员、部分教师和家长组成,定时来检查成长小档案的进展情况,并及时反馈意见,解决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还会安排特定的时间,组织大家围绕着档案展开激烈的对话。

邀请家庭参与

对于习惯了社会上以分数来分类划级的家长来说,参与幼儿小档案的建立确实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我们不但借助各种常规性接触机会,如家长会、家长俱乐部等等,向他们宣传各种思想,而且还利用家园联系表这个专门的媒介,真诚地邀请他们多提建议,献计献策。下面就是一个班级发给家长的信函:

亲爱的家长:

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是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为了更全面地来了解孩子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领域情感、能力的发展,我们计划在这个学期开展“成长小档”的研究,希望能得到您的大力支持。在这个小档案中,将用多种方式――如幼儿作品、照片、文字记录等等来真实记录孩子学习的历程。您不仅可以和我们一起来搜集这些资料。更可以发挥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时间优势,使这个档案更能反映孩子的个性和迷人之处。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将为孩子的成长留下一段难忘的回忆!而其中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也会促使我们相互配合,寻找一些有效的教育策略,帮助孩子度过发展中的一道道关口。

篇2:开放的评价-富有个性的幼儿发展档案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主线,因此在教材编排上注重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实际,贴近社会时政热点话题,贴近现代生活体验感悟,贴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尤其注重引导初中学生认知感悟并升华人生的意义,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中的诸多困惑。充分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把课堂知识学习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课堂成为学生增长知识,健康成长的乐园,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生活化的教学资源,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渗透德育教育目标,努力实现思想品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篇3:开放的评价-富有个性的幼儿发展档案

一、“成长导师制”的内涵及实施背景

1.“成长导师制”的含义

导师制诞生于15 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是一种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中应用广泛。近年来,一些中小学开始借鉴高校的导师制,面向部分或全体学生推行“成长导师制”。本文的“成长导师制”是“学生成长工作导师制”的简称,是指在开展班级正常教学的同时,组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生涯、思想、心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个别化指导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

2.“成长导师制”的实施背景6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的指导。”为此,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推行成长导师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成长导师制”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需要

传统的教育实践中,教书和育人没有很好地有机整合,学生发展指导似乎只是班主任的事,任课教师则集中精力抓教学,教育与教学的分割使得学科教师难以在教学之外顾及学生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无法将育人工作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成长导师制”则要求所有教师都要对学生的学习、思想、择业、心理等进行全方位的关心和指导,让所有教师在“教书”的同时也学会“育人”,这有利于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体系,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有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成长导师制”是学校对当前教育改革的积极回应

当前,上海、浙江两省市正在实施新的高考改革方案,给学校的教育教学组织管理形式带来了新的挑战,许多学校从原有单一行政班模式的教学组织管理向行政班与学科教学班共存模式下的教学管理转轨。在此背景下,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的思想、学业、生涯、心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和帮助,是学校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学生成长导师制”则要求“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它为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可能,满足了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与需求。

(3)“成长导师制”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逐渐成熟的关键期,正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探索期,正处于知识积累和未来竞争能力的储备期,正处于有意识地勾画自己未来人生的萌动期。几乎每一位高中生都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期许和憧憬,他们希望在学力上进一步的提升,他们渴望能更充分地了解自我、认知社会以从容应对即将到来的各类挑战,他们向往能在校园中发挥优势潜能,实现个性特长发展……在这一阶段,如果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变革教育思想,针对学生的个性需求进行具体指导,挖掘和开启学生成长和教育环境中的各类资源,必将激发学生的自主发展需要,理清自己的目标和方向,绘制出最适合自己的人生发展地图,并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向着健康、幸福的人生迈进。

(4)“成长导师制”是学校未来发展的现实需求

当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下,基于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对未来高中多元办学发展趋势的清晰判断以及对学校今后办学发展方向的理性思考,自2015 年伊始,七宝中学正式提出了创建“研究型高中”的办学目标并着手制定创建规划,希望通过5~8 年的努力,使学校成为一所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浓厚研究氛围、鲜明创新特色,引领国内高中发展,达到国际水准的一流研究型高中。因此,培养具备独立人格、合作意识、进取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等品质的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学校未来的重要使命。“学生成长导师制”顺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即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由学生选择成长导师,导师为学生设计个别化教育方案,关注个体的身心健康成长,为培养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研究型人才提供可能和保障。

二、“成长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1.“成长导师制”的缘起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生涯导航教育是七宝中学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坚持学生发展指导的长期的、历史的结果。早在1998 年教师节期间,仇忠海校长就建议将每年的教师节变为“爱生节”,在“爱生节”期间号召广大教师为学生送上一份温暖和问候,此倡议获得了全体教师的广泛认同。在随后的每一年“爱生节”期间,学校都开展了“让每个学生都幸福成长”师生结对活动,即每一位教师都要与一位特殊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家庭困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偏差学生、行为偏差学生)结对,进行一对一的关心和帮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思想、学习、心理等多方面地指导,为这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帮助。十几年来,学校一直将“教师节”过成“爱生节”,这已成为七宝中学人文教育的创新举措,在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践中焕发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为了将师生结对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惠及更多的学生,2014 年初,学校开始“学生成长导师制”试点工作。2014 年9 月,学校正式推出“全员成长导师制”,在任课教师中聘请了137 位教师作为成长导师,90%以上任课老师参与其中,每位教师都对应指导一个学生发展共进小组(10~12 名学生)。“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实施,使学校形成了“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健康发展、个性发展。

2.“成长导师制”的工作内容

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2014 年9 月学校48 个班级全面引入学生成长导师,平均每个班级配3 名导师,由任课老师兼任,12~15 名学生对应一名导师。导师将全面关注学生的思想、心理、生活等方面,做学生的知心人,为学生解疑释惑,排忧解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理想信念、学业发展、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为学生在前进路上解疑答惑、让其少走弯路。如:学生小W性格较为封闭,在班级中几乎没有朋友,情绪起伏也较大,心情不好、状态不佳时,甚至会旷课,成绩也因此起起落落。导师通过沟通、走访了解,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小W初中时因病导致初三重读了一年,因此他总是感到别人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他这样一名“复读生”。找到症结后,成长导师时常和他交流谈心、心理疏导……渐渐地这个学生放下“复读生”的包袱,变得自信开朗,不仅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大型活动。2015 年暑期,他还去参加了学校的大学生活体验活动。回来后,他给导师发了一条短信,向导师表示,他立志要考复旦大学。

另外,在成长导师的指引下,很多优秀的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志趣能力,感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寻求自我发展的最优路径。如七宝中学2015 届毕业生胡顺拢同学高一时就展现出他在地理空间方面的兴趣和才华,在成长导师柳英华老师的指导下,小胡同学充分发挥其对地理学科的兴趣,积极开展“一种有效的地面公交的优化调整方案研究”的课题研究,并最终在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评比中拔得头筹,登上了中国中学生科技创新科学家讲坛这一最高论坛。在成长导师的引领下,很多学生都在丰富的校园生活中选择了适合自己成长方式,进入理想的高校,开启了未来人生精彩的旅程。

3.“成长导师制”的实施程序

学校“成长导师制”的组织实施是一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过程,包括:宣传启动———导师选任———“N+1”导学模型形成并开展工作。宣传启动: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前,学校制定了适合本校实际的成长导师制实施方案并向全校公布,广泛征求全体师生的意见,激发广大师生参与导师制的热情。导师选任:由学校拟定各班级成长导师对口联系导师和班级,根据教师任课情况,每学年调整一次。同时,把各年级中专业能力特别突出、学生思想工作特别有方法、经验特丰富的教师推选为各年级首席成长导师,由他们引领、带教年轻导师,推进实施本年级成长导师的整体工作。“N+1”导学模型的形成:在导师选任的基础上,由班级学生自行选择自己心仪的导师,形成同师门的学生发展共进小组,每位导师结对10~15 位学生(即导师的N结对);由年级组、班主任推荐导师需要特殊关爱的学生(即导师+1 结对)。由校长为成长导师颁发聘任证书,导师与结对班级学生见面,双方互动交流共同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成长计划和导师工作方案并逐一落实。

4.“成长导师制”的实施保障

学校成立了“学生成长导师制”实施工作小组,全面负责、协调和管理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的开展。学校还建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下设“学生生涯指导工作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成长导师发展培训工作室”,其中“成长导师发展培训工作室”专门负责成长导师学习培训,“工作室”还采取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方法对成长导师的每学期工作量进行评估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学习成绩变化情况、学生平时的行为习惯、导师辅导记录(手册)填写情况、学生问卷调查情况、受导学生家长和班主任及年级组等方面对成长导师的评价情况等,并对考核优秀的成长导师进行表彰和奖励,进一步推进成长导师的工作。

三、“成长导师制”的成效及反思

“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经过前期的探索和实施,学校也通过问卷调查得到学生的反馈:当问到你认为成长导师的工作有必要吗?55.03%的学生认为这项工作很有必要,表明这项工作很受学生欢迎,具有较高的现实指导意义。成长导师主要对你哪些方面加以指导?排前四位的分别是学业指导69.04%,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指导67%,心理疏导38.87%,生涯规划指导33.22%。这充分说明了成长导师的工作是扎实有效的、已渗透至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

当然,“成长导师制”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些问题,如:如何及时有效地提升成长导师的专业素养以满足学生发展性的需求?在工作过程中,部分青年教师缺乏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指导,有的教育方法简单,教育手段单一。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在导师中实行“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由特聘的首席导师带教青年教师和新任导师,提升他们的教育能力和水平。为了提升成长导师的生涯、心理学素养,学校每年定期输送教师参加国家生涯发展师、上海市学校心理咨询师培训,学校现有3 位生涯发展师、7 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44 位教师正参培上海学校心理咨询师。此外,为更新全体成长导师的育人理念,学校创新校本研训思路,有针对性地对成长导师进行培训提高,不仅邀请校外的名师、生涯指导专家、心理教育专家等开展讲座,提高老师们的理论素养和教育视野,而且定期组织校内成长导师经验交流会,不仅分享优秀成长导师的工作经验,也让大家畅所欲言、群策群力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积极引导和鼓励全体教师更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生全面、全程的成长关注行动中去。

又如: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背景下,如何将成长导师的工作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做有机的结合?新的综合素质评价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业发展、党团生活、社会实践、科技活动、艺体素养等综合能力,学校要积极引导成长导师除课堂教学之外主动融入到校内外的各类学生生活实践中去,在参与军训学农、班级活动、校园节日等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在接触、了解、走进、融入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生涯、做人、个性健康发展等方面给予指导、关心、提点和帮助,在构建更为深厚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引导学生全面、主动、持续、和谐的发展。

另外,在成长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学校也会遇到一些实际难题,如导师的工作对象随着工作调整的流动性问题,导师与班主任职责的交叉性重复性之矛盾如何解决,导师数量少与学生数量多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导师的工作成效无法立竿见影所带来教师懈怠的问题,学生个性成长的独特性以及问题学生行为的反复性或突发性导致少数导师的工作信心热情减退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逐一解决。

篇4:区域游戏—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区域活动 生活经验 指导 环境创设

G612

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曾说:“孩子生来是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又是孩子最喜欢的基本活动,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主要活动之一。游戏不但可以培养幼儿的协调性、抽象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发展,还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及社会性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因此让幼儿在游戏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探究,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和能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以其独特的“自由、自主、宽松、愉快”的活动形式深受幼儿的欢迎,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活动的表现机会,最适合让幼儿进行个性化的学习。究竟如何能更加有效的开展区角活动,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真正动起来呢?我觉得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开展区域活动

我们每次开展的区域活动有的应该围绕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行,这样他们玩起来才会尽兴,即使遇到了问题,也能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在观察指导的时候,要给幼儿一定的空间去发挥,给他们宽松的环境去讲述他们的需求、困难等等。要仔细的倾听幼儿的“秘密”,要站在孩子的视角去想、看问题。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推进幼儿游戏。

一次开展超市游戏,设立了许多摊位:卖包子、卖馅饼、烤羊肉串等。分为顾客与售货员两大角色,孩子们玩的不亦乐乎。卖包子组的售货员是石泽玉、张嘉洋。刚开始,孩子们特别新鲜,摸摸这,摸摸那,可是就是没有顾客上门,这可怎么办呢?他们很着急,于是,石泽玉对张嘉洋说:“我们得把顾客吸引过来,声音得高一点,让顾客都听到。”于是,两个小朋友高声的叫卖了起来:“热乎乎的包子,一元一个,快来买呀!”于是,好多客人都来光顾。我还发现,当没有客人的时候,石泽玉会把酸奶盒盖在包子上,有时会把酸奶盒拿起来把手伸进去,嘴里说着“好烫呀!”我问他为什么!他告诉我盖着包子就不会凉,顾客才能买到热乎乎的包子。

区域活动由于为幼儿提供了较多的自主选择、自我探究、自我表达的机会,创造了较为宽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而且又能满足不同发展需要的孩子,能使幼儿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活动,激发他们探究的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幼儿乐学、会学,促进了幼儿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促进幼儿主动活动

活动区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幼儿处于被动、静止状态的局面,不是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孩子,使孩子被动、静止地接受,而是教师通过设计、提供可供幼儿操作的环境特别是各种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通过活动得到发展,充分的体现幼儿的主动性和实践性。

每年端午节,我们只是为孩子讲一些故事,开展了搓五色线的活动,年复一年,孩子们早没了兴趣,而端午节的起源、传说、习俗等只是处于一知半解的水平,需通过活动丰富其知識经验。为了体验中国民间节日特有的韵味,了解端午节的风俗民情,感受中国的社会文化,我班商讨设计了包粽子活动。

因为是孩子们第一次包粽子,他们特别期盼。活动那天,孩子们已经急不可待了,看着糯米、粽叶、马莲、蜜枣一样样地摆上桌子,他们纷纷开始动手。活动中,孩子们学得非常认真,虽然他们包的并不好,有的甚至屡屡失败,但那份积极性和兴趣依然很浓。下午,孩子们吃上自己包的粽子,又说又笑,离园时还带一个回家让家长品尝,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而孩子们对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这次活动既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增进了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让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激发了他们初步的民族自豪感。操作环节,幼儿最为开心,因为他们自己动手操作,所以显得十分有活力,而且迫不及待,教师也撒开了手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体验,体现了《纲要》的以幼儿为主体的精神。

三、区域活动中,教师要适时的参与,给幼儿指导

又到分区活动时间了,这次给幼儿提供了许多废旧物品,请他们分组制作食物,也许是孩子们平时很爱吃糖,好多小朋友选择了制作棒棒糖。在孩子们制作时,我发现了问题,由于做棒棒糖时需要用绳子打结,一个人是很难完成的,我本以为孩子们会合作完成,可他们没有,都坚持独立制作,过去了很长时间,还没有做好一个棒棒糖,于是,我走过去,开始了引导:“为什么还没有做好一个棒棒糖”“老师,不好打结,松了就掉下来了”“既然一个人完成不了,为什么不合作去做”,马上张宇翔对李思辰说:“我拿著你来系,”很快,一个棒棒糖做好了,其他小朋友也效仿,速度快了不少。

区域活动能够使幼儿在轻松、愉快、自愿的状态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活动的内容,材料和伙伴,更符合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四、区域活动要和主题活动相结合

如在开展大班主题《我眼中的冬天》中,教师围绕主题目标,创设了四个相关区角:在探区探索小动物不同的过冬方式;美工区中幼儿粘贴可爱的雪人、设计冬天的衣服、绘画冬天的景色;益智区中幼儿在玩运动健康棋;语言区中孩子们在表演故事《小动物过冬》。这些区域内容的设置,目的是让幼儿通过摆弄、操作,加深对冬天的认识,既渗透了相关的知识技能,同时还提高了同伴间的合作交往,也丰富了主题墙的内容,满足了孩子的兴趣和经验的积累。

新年要到了,节日墙要进行更换,老师的能力是有限的,这就要发挥孩子的集体力量,利用一个活动区的时间,孩子们分组分工:制作灯笼的、做棒棒糖的、装饰圣诞树的、做气球的,一个下午的时间,孩子们高质量的完成作品,老师稍加构思,巧妙的吧孩子们的作品粘贴到节日强中,主题鲜明、形象美观。

总之,幼儿园区角活动的开展要根据幼儿不同年龄特点及不同发展需要,结合教育目标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展,更需要教师有极强的爱心及责任心,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和不足,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幼儿与环境的交往,通过自主的探索来获取知识,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这样,才能把幼儿园区域活动生动有效的开展起来,使幼儿真正的享受区域活动的巨大乐趣。

作者简介:

篇5:开放的评价-富有个性的幼儿发展档案

一、责任定位“重保密、轻开放”

1.过长的封闭期折射了档案馆“保密为重”的责任定位。档案封闭期是基于保密需要而从时间跨度上所作的强制性规定。通过设定一定的时间界限来延迟社会对某些档案信息的接触和使用, 防止因档案开放导致信息泄密, 从而有效地履行保密职责。档案开放政策中封闭期限的长短折射出档案馆“保密责任”和“开放责任”孰轻孰重的责任定位。过长的封闭期保障了档案馆“保密职责”的顺利履行, 却不利于档案馆有效担当其“开放责任”, 防止泄密是以牺牲及时开放为代价的。为此, 1993 年档案学家特鲁迪·H·皮特尔松女士在国际档案圆桌会上提出“:争取缩短档案开放的法定期限是现代化档案立法中的一个必要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1]各国纷纷建立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甚至取消了部分政府档案信息的封闭期。在信息公开大潮下, 我国于20 世纪90 年代设立的“30 年”封闭期显然已难以适应新的政策环境, 过长的封闭期设置使得档案馆过于重视自身的“保密责任”而忽视了及时开放档案的社会需求。而且, 已经公开的政府信息移交档案馆后显然无须再设置封闭期, 档案开放政策对于这类信息的开放时限应该尽快作出调整。

2.宽泛的保密范围强化了档案馆“保密优先”的责任取向。从政策设计和立法技术的角度来看, 档案开放与保密的客体范围可以采取两种方式加以设置。一是肯定概括和否定列举方式, 即详细罗列不予开放的档案内容范围, 充分体现“以公开为原则, 以不公开为例外”的政策思路。二是肯定列举和否定概括方式, 即详细罗列可以开放的档案内容范围, 体现出“以保密为原则, 以开放为例外”的政策思路。我国现有的档案开放政策主要体现的是第二种设置方式。如《档案法实施办法》, 以肯定列举和否定概括的方式将可以提前开放和满30 年开放的档案分三款列出, 体现出“一般为满30 年后开放, 提前开放是例外”的基本思路。在具体的条款设计中, 一方面, 肯定列举的提前开放范围边界模糊, 难以操作;另一方面, 否定概括的“满30 年仍不开放”范围十分宽泛, 缺乏必要的限制。条款设计的背后隐藏着“保密优先于开放”“、保密重于开放”的保守思想。

“与国外档案馆的档案开放率普遍在90%以上的状况相比, 我国档案馆的档案开放率还不能令人乐观。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档案馆的档案开放率占全部馆藏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之间。”[2]国内外档案开放率差距拉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国外档案开放政策能及时与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内容有效衔接。“如在美国, 无论是文件, 还是档案的利用都受到《信息自由法》和《联邦文件管理法》的规范。按照规定, 文件应该尽可能向社会公开;文件形成30 年后, 由国家档案专员对文件的保存价值进行评估, 符合条件的转入档案馆, 文件进入档案馆的时间, 基本上就是其被解密的时限。又如按照荷兰档案法的规定, 产生20 年后的政府文件应转交档案馆, 转交档案馆的文件原则上应当公开, 供公众查阅, 即使是秘密文件, 原来的定密一律无效, 档案不公开的例外受到法律严格限定。”[3]这种条款设置方式避免了国家机关和档案馆以各种借口扩大不公开的范围, 值得我国档案开放政策完善优化时参考借鉴。

二、责任机制不健全

1.开放责任主体单一。责任主体的设定以及责任范围的划分是为了让政策赋予档案开放主体的职责与其实际能力和条件相匹配。无论是《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中提及的档案开放主体, 还是《各级国家档案馆开放档案办法》标题的表述, 开放一直约定俗成地限定为“国家档案馆”、“各级各类档案馆”的职责, 档案馆是承担档案开放责任的单一主体, 而机关档案室并非开放责任之主体。

开放责任由档案馆独自承担, 机关档案室游离在档案开放责任之外, 许多涉及档案开放的相关工作, 如解密、开放范围认定等无法有效落实, 赋予的责任和实际履责能力不匹配, 留下许多责任隐患。如档案解密是开放利用的前提, 但我国《保密法》却明确指出解密责任应该由确定密级和保密期限的机关、单位或者其上级机关承担。然而, 法规中却未能明确定密主体权限, 导致保密范围的随意化和扩大化, 使得解密制度无法落实。据统计, 目前我国解密的数量只占定密总数2%[4]。大量无须保密的档案信息移交档案馆后尚未解密, 影响了开放工作的进度。《保密法》中定密和解密主体的宽泛和模糊, 档案政策中机关档案室开放责任的空缺, 不仅使得档案定密机关的解密工作脱离了社会公众的监督视线, 成为一项不受监督的虚设责任;另一方面将原本属于档案形成机关的解密责任也转移到档案馆身上, 使得档案馆在开放工作中承受了过多的解密压力, 也因此承担了开放不力的所有责任。

2.责任承担依据粗放, 激励和追究存在双重“缺口”。目前的档案开放政策原则性较强, 操作性不足, 程序性规定缺乏, 内容条款过于粗放。如《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解密和划分控制使用范围的暂行规定》虽将控制使用的档案范围细化为20 条, 但政策尚未对“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类且不涉及国家利益”应尽快开放的档案范围进行明确。现有的一些政策法规急需细化完善, 如增设可以随时开放的档案的具体范围、延期开放的档案的具体范围;规范利用档案馆未开放档案的程序与办法、利用机关档案室未开放档案的程序与办法等等。

另外, 目前档案开放政策中存在激励“缺口”, 缺少激励机制来鼓励档案馆敢于承担责任、不因风险存在而逃避义务;档案馆在开放利用之时也没有免责条款的保护, 不能豁免其无法预料和控制而造成的部分不良后果。在责任追究方面, 目前的档案开放政策仍倚重保密过失责任追究。《档案法》规定了“擅自提供、抄录、公布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应负法律责任, 却未规定“擅自不开放档案”的法律责任。档案馆在开放工作中负有保密和开放的双重责任, 却并不承担相应的双重后果, 其职能与制裁并不对应, 责任追究也存在“缺口”。在政府信息公开环境下, 档案开放政策设计应填补“不开放”责任追究的“缺口”, 而不是一味强化“泄密”责任追究。

3.监督信息不足, 保障条款缺失。实现责任监督的前提是保持责任主体和监督主体之间畅通的沟通渠道, 让社会公众掌握必要的监督信息, 但目前档案开放工作的监督信息严重不足。就开放的全面性而言, 对那些已具备开放资格的档案, 并不是无条件开放利用, 档案部门还需要履行开放前的鉴定工作。但由于历史遗留的开放鉴定工作量极大, 档案部门自身对可供开放档案数量恐怕也是家底不清。比如, 涉密文件的到期解密及鉴定, 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类档案的认定, 涉及国家安全利益或不宜开放的档案在全部档案中的比例及保密期的再次认定等等, 事实上都没有有效开展, 开放前的鉴定工作无法及时跟上开放的步伐。因此, 社会公众也无法及时掌握各档案馆开放档案的具体内容, 更无从去监督开放内容的完整性。就开放的及时性而言, 尽管《档案法》第19 条规定“, 档案馆应当定期公布开放档案的目录”, 《档案法实施办法》第20 条也明确提出“, 各级国家档案馆保管的档案应当按照《档案法》的有关规定, 分期分批地向社会开放, 并同时公布开放档案的目录”, 但档案馆何时公开开放目录, 开放目录编制要求、公布形式等都由档案馆自己说了算, 没有考核标准。所以, 社会公众基本无法知晓哪些档案已开放, 何时开放;只有当其有利用需求时, 才会被当场告知。此外, 与信息公开制度设计重视监督和保障相比, 档案开放保障条款呈缺失状态, 救济条款更无从谈起。档案馆如有不履行开放义务、不及时公布档案开放目录、对已过封闭期尚不能开放的档案利用申请没有合理答复等失职、违法行为, 公民无法申诉、举报或提起诉讼。

随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实施及责任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现有档案开放政策如不及时补上“责任”空缺, 将会阻碍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履行。从责任层面对我国现有档案开放政策进行评价, 以责任为导向完善档案开放政策设计, 从档案开放责任机构入手, 引导其进行正确的责任定位, 明确其责任范围, 提升其履责能力, 加强其责任监督, 不仅能够优化档案公共服务的政策环境, 还是顺应政府信息公开的明智之举。

摘要:以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为观照, 从责任层面对我国档案开放政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价, 明确指出和深入剖析了现有档案开放政策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责任定位“重保密、轻开放”;二是责任机制不健全。

关键词:档案开放政策,政府信息公开,责任导向,政策评价

参考文献

[1]黄项飞.档案馆:走向开放[J].北京档案, 2005 (5) :12.

[2]蒋卫荣.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二轮修改的几个问题刍议[J].图书情报工作, 2010 (14) :149.

[3]秦珂.档案管理与政府信息公开的冲突和协调[EB/OL].[2013-07-08].http://www.docin.com/p-420212.html.

篇6:对幼儿个性发展评价的实践与探索

一、幼儿个性发展评价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通过评价,教师能较全面地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从而更好地为每个发展中的幼儿提供适宜其发展的教育环境,就能通过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真正达到促进幼儿个性充分发展的目的。

2.有利于改进教育工作

通过评价,教师可以反思自己所定的教育目标是否恰当,选择的教育内容、方法、手段是否适宜,个别教育途径是否有效,从而便于教师不断改进教育工作,不断调整教育过程和教育行为,努力使教育适合每个孩子的发展。

3.有利于家园同步教育

通过评价,能使家长全面了解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的进步与不足,使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进行教育。同时,通过家园互馈评价意见,家园双方都能及时获取孩子在园、在家的信息,既而不断调整教育内容、形式和手段,达到同步教育的效果。

二、幼儿个性发展评价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即将每个幼儿看做独立发展的个体,即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幼儿,每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解每个幼儿,及时发现和肯定每个幼儿较之昨天所取得的进步,从而树立起对幼儿发展的信心。

2.差异性原则

同一年龄段的幼儿在某一特定阶段,不可能同时达到同一发展水平。因此,我们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正确对待幼儿发展的不平衡性,既要鼓励幼儿在某些方面超一般水平的发展,又允许幼儿在某些方面滞后于一般发展水平。

3.适时性原则

对幼儿个性发展评价要着眼于幼儿自身的发展,将评价作为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日常工作中,根据评价指标对幼儿的发展情况进行观察,及时通过评价发现问题,并适时调整教育策略。

4.真实性原则

教师和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在评价过程中,收集真实的信息,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同时,科学运用评价结果,不再简单地用评价结果来衡量教师工作的优劣。

三、幼儿个性发展评价的方法

1.等级评价与描述性评价相结合

等级评价就是按照评价标准对幼儿的个性发展水平,以等级的形式做出判断。如打三颗“☆”表示幼儿已达到了该项目的评价标准,打两颗“☆”则表示幼儿基本达到了该项目的评价标准等。描述性评价是对幼儿的发展过程及结果以文字描述的形式做出判断。在评价过程中,将等级评价与描述性评价结合起来,能正确地反映幼儿个性发展的全貌。

2.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静态评价是指按照评价标准对幼儿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进行判断,考查的是幼儿在某一时间或阶段内发展的真实状况。其特点是通过幼儿间的横向比较,使教师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状况与该年龄段应该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从而使对每一个幼儿的指导更具针对性。动态评价是对幼儿发展状态的评价,考查的是幼儿当前的发展较之过去的进步情况以及今后的发展潜能和趋势。其特点是通过对每一个幼儿自身发展的纵向比较,使教师发现幼儿的进步和成绩,从而对每一个幼儿的发展都充满信心。在评价过程中,我们既要求教师全面评价班级每位幼儿的发展差异性,掌握幼儿的发展水平,又要求教师做好个案跟踪研究,为每个幼儿建立发展档案,使评价更为全面、正确。

3.形式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形式性评价是指对幼儿个性发展过程中的评价,它往往是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进行的,来源于教师的日常观察和积累。总结性评价是在某一教育阶段结束后,集中进行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平时勤作观察记录、个案跟踪。每月作一次全面评价,学期结束则要求教师在日常观察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汇总、分析,使教师全面把握每一个幼儿在每一个阶段的发展情况。

4.教师评价与家长评价相结合

将幼儿个性发展评价指标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易被家长观察到的幼儿在家庭或其他环境中出现的行为,这类指标则由家长予以评价;第二类是易被教师观察到的幼儿在幼儿园或其他活动中出现的行为,这类指标则由教师予以评价;第三类是在幼兒园或家庭均可观察到或通过谈话等能了解到的指标,则由家长和教师共同予以评价。同时,教师和家长都要根据某阶段幼儿个性发展情况,运用文字描述对幼儿的发展状况进行理性判断。此外,在大班年龄的幼儿个性发展评价中,我们还尝试了幼儿自己评价和同伴相互评价,以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评价情况。

四、幼儿个性发展评价的内容

1.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我们针对传统的评价存在着重认知目标轻个性目标,重教材内容轻实践能力的弊端,构建了能涵盖幼儿身心发展的几个主要评价内容,即将幼儿的个性发展目标按独立、自信、合作、创新四个方面的内容,确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从而确保幼儿个性发展评价的全面性。

2.评价内容的层次性

我们按小中大三个年龄段分别选择了不同层次的幼儿个性发展评价指标,并且各年龄段的评价指标既有上下学期内容的差异,又有上下月份的程序差异,上月与下月、上学期与下学期之间都呈现出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趋势,体现了良好的层次性。

幼儿的个性发展评价是一把双刃剑,只有遵循幼儿个性发展的特点,把握个性评价的原则,运用比较科学的评价方法,才能通过幼儿个性发展评价来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

篇7:如何做好幼儿美术档案的评价工作

在对幼儿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能力进行评价时,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要求记录下幼儿欣赏和创造作品时的活动过程。这些记录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使教师更加了解幼儿的创作习惯以及在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将“档案”与“评价”结合起来, 我们提出“幼儿美术档案评价”方案在此进行讨论。

幼儿美术的档案评价要从以下五个步骤来开展:

一、确定指标

幼儿美术档案评价指标是搜集幼儿美术活动资料的指引, 评价指标要以美术目标为基础, 由教师、幼儿、家长一起确定。标准化的评价指标是教师了解幼儿现有水平以及发展情况的基础, 在确定评价指标的时候, 教师应引导幼儿参与, 使幼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发展方向, 也便于与教师合作。

幼儿美术档案评价指标的基本要素包括: (1) 幼儿美术档案评价的目的。 (2) 教师、幼儿和家长合作找出评价项目。 (3) 三方共同提出评价项目的标准或准则。

为了让家长和教师共同了解幼儿的进步情况, 家长参与评价过程是很有必要的。这就要求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进步状况, 采用文字或照片的形式进行记录, 并将相关的资料及时存入幼儿的档案里。家长在这个过程中的参与很重要, 因为家长和教师在同一个标准下关注孩子, 能达到评价的一致性, 保证评价活动的有效性。

二、搜集并整理作品

作品是核心, 进行幼儿美术档案评价的第一步是收集幼儿美术作品。对于学前期幼儿来说, 他们的绘画水平、创造能力等是按照一定规律来发展的, 幼儿兴趣、认知、创造等方面的能力透过原始图画和创作反映出来, 结合一段时间的作品分析, 能了解孩子的进步情况。因此作为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持续地搜集幼儿的美术作品, 重点放在搜集幼儿自发进行的创作, 透过这样的作品能读懂孩子内心的想法和情感, 最好少搜集在教师统一要求下的作品。教师要在全面把握评价指标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选择作品。指导幼儿在自己作品上标注姓名、创作时间和评价语言, 对于表达能力强的幼儿, 评价可由教师针对幼儿的讲述写下简短的意见;对于表达能力稍差点的幼儿, 可以利用提问来帮助幼儿思考, 提出评价意见。刚开始的时候, 幼儿可能说不出自己创作的想法或喜欢的理由, 也可能确实没有思考过, 在教师的引导下会认真分析考虑, 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越来越全面, 并能真实反映出幼儿的进步情况。

学前期的幼儿作品主要有口述和美术作品。美术作品主要包括手工作品和绘画作品, 口述内容主要描述的是幼儿对创作前的想法或对自己作品的理解等, 可以是教师进行记录。口述记录能力是一项综合指标, 不仅反映幼儿的想法和感受, 还能体现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教师和家长要持续而详细地收集幼儿的口述内容, 并记录下背景资料。幼儿作品是促进幼儿之间相互学习的媒介, 也是幼儿进步的见证。教师可以定期将每个幼儿的作品进行展示, 让他们互相评价互相学习, 讨论各自对作品的看法, 也可以进行对作品的完善活动。可以召开家长会, 对幼儿作品进行展示, 并配以幼儿的口述作为对作品的说明, 是家园有效沟通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家长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了解孩子在园的一些基本情况。

三、过程性记录

过程的记录有时用文字不能充分进行表达和再现, 就可以利用照片进行记录保存, 如幼儿活动过程的细节、一些不方便存放的立体作品等。照片的记录和评价是一种比较直观的方法, 可以在照片上附上文字说明, 直接再现幼儿的活动情况。

在户外种植园里, 有两个小朋友热烈地讨论了起来, 老师静静地听着, 他们在讨论西红柿的颜色, 因为有已经熟透了的红红的西红柿, 有的还很绿, 有的由绿色微微变红, 那咱们回教室后可以画出不同颜色的西红柿啦。这个老师就把看到的过程拍了照片, 并加入文字说明进行记录。对于不同的孩子的不同活动情况都可以用照片加文字说明的形式进行记录, 可以让幼儿拿回家与家长分享, 家长也可以把家庭活动的照片加以说明拿到幼儿园, 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大家进行分享。幼儿的家庭旅游也可以在家长会的时候或者班级交流活动的时候, 将一些好的照片利用幻灯的方式进行展示分享, 将所见所闻所感进行交流, 让大家共同感受。

四、做好学习记录

教师和家长经常交流沟通是必要的, 结合幼儿园工作特点, 将幼儿美术学习记录作为桥梁, 可以增加教师、幼儿和家长三方交流的机会。学习记录的主体是幼儿, 教师和家长做好辅助和配合工作, 主要的是记录幼儿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思路、表现情况、作品效果等。

学习记录的过程是客观而持续的, 教师和家长要定期以幼儿的作品为话题进行多方面沟通, 根据作品展开话题, 由孩子讲讲为什么要画这张画、画前都进行了哪些思考、自己对作品的评价等等。教师和家长根据谈话情况、幼儿的表现和作品本身等写下简要的评价, 评价可以体现在兴趣、能力、情感等多方面。在幼儿园活动时间尽量每天都要安排“美术学习记录”时间, 因为在孩子身上每天都有学习行为, 孩子的进步有时特别明显, 所以要抓住孩子的发展关键。教师通过主动提问来了解幼儿在家的美术学习情况, 及时总结信息, 将生活经验在合适的空间里进行延伸, 达到巩固提升的目的。对于表达能力强的幼儿的口述内容、教师感觉比较有特点的口述内容可以直接分享给大家, 既能起到鼓励作用, 也能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

五、做总结

总结是结合一段时间的持续而客观的记录, 对幼儿进行的全面分析和概括, 将幼儿的成长过程进行概要的叙述。

幼儿作品、家长和教师记录、评语等各种档案资料都是总结的基本素材, 做总结可以参照这些资料进行。总结是幼儿美术档案的核心内容, 篇幅不用过长, 但是要反映出幼儿在美术方面的关键性发展项目和在某个阶段的进步情况。幼儿美术方面关键性发展项目可以结合档案评价指标和幼儿基本情况进行确定和调整, 基本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创造力、空间造型能力、专注力、情绪兴趣等等。幼儿在哪些方面有哪些进步可以分类进行归纳总结, 可以参照档案资料中过程性的记录进行分析归纳, 将评价指标与过程中幼儿的具体表现进行对比和联系, 对幼儿的综合情况进行归纳整理, 将现阶段幼儿的现状进行总结。总结要求一式三份, 一份给家长看, 一份放到幼儿档案, 一份教师保存。

篇8:开放的评价-富有个性的幼儿发展档案

北京市密云县档案事业起步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档案工作与全县各项建设事业共同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春天。

一、奠基立业篇

(一)档案机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1961年5月,密云县档案馆正式成立,设正副馆长各一人,专职工作人员2人。文革期间,档案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979年开始恢复整顿档案工作,1981年10月,成立密云县档案科,设副科长2人,工作人员4人。1985年11月,成立密云县档案局,编制人数达到18人。1991年4月,成立密云县档案馆,局(馆)合署办公,设馆长1人(局长兼)、副馆长2人(副局长兼),内设机构在原有办公室、管理科、业务指导科基础上,增设了法制科和编研科,编制增至22人。2001年11月,在机构改革中,县档案局(馆)转为县委、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履行全县档案事业行政管理职能编制增至25人。2007年,随着档案事业的发展,人员编制达到了33人。2008年,局馆干部开始参照公务员管理。

(二)档案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档案馆经历了三次重要变迁。

建馆初期,在县委院内的档案馆,只有10间平房,面积152,75平方米。

1985年,在原址建设新馆,占地面积459.8平方米,建筑面积1360平方米,档案库房初具“八防”功能。2002年库房内安装了空调、吸湿装置。随后,1995年和2002年先后安装了密集架,资料柜,结束了木质档案装具的历史。2007年1月,档案局(馆)迁入新址,总面积5440平方米,分为办公、技术业务、档案库房、展厅四大功能区,配备了能够满足档案局(馆)基本职能和社会服务功能所需的设备、设施,为更好地依法行政、收集保管档案、满足社会利用需求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依法行政篇

30年来,全县基层档案室由最初的十几个发展到现在的近千家各类档案机构,县档案局(馆)也由行政管理、收集保管单一职能,发展创新为集依法行政、监督指导、收集保管、利用服务、史料展览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管理机关。

(一)监督指导档案工作,成绩斐然。

1、机关档案工作“八五”之初,开展了机关(含企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达标升级活动,不断强化对全县档案工作的监督和指导,逐步实现档案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到1996年,乡、局级单位档案管理全部达到市二级以上标准,到2008年,市一级单位有29个,市二级有67个,同时,有1个事业单位达到国家二级,15个晋升市级先进。“十一五”期间,在全县乡、局级立档单位中开展了“创建优秀档案室”工作,给机关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2、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2000年,县委、县政府专题研究农村档案工作,并作出具体部署,县档案局下很大气力,加强服务指导,一举实现了村村建档。2004年,开始在乡、镇开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档工作,发挥档案独特作用为农民服务。2007年,与县经管站共同下发《关于加强农业合同档案管理的工作意见》,针对农业和农村土地承包、延包、土地流转档案进行重点指导,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3、企业档案工作1991年以来,随着企业转制工作的深入,档案局对企业档案工作由微观业务指导开始向宏观业务培训转变。根据经济发展特点,以县经济开发区为纽带,长期坚持举办档案业务培训班,具体指导近百家非公企业档案工作,取得明显效果。

4、社区档案工作社区建档始于2001年。2007年,为进一步加强社区居委会档案工作,县档案局与鼓楼、果园街道办事处分别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见》。把“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建设作为当前社区档案工作的重点,规范社区民生档案管理。

(二)制定规范性文件,加强指导。

20多年来,档案局结和全县的实际,形成了30余项档案管理制度,县委办、县政府办先后5次制发加强档案工作的意见。特别是近几年,档案局与县有关部门共同制发了《先进性教育活动文件材料归档意见》、《关于做好生态县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见》等十几种规范性档案工作文件,为全县档案工作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加强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维护法律权威。

2000年以来,我们每年都坚持与县人大、政府有关部门共同进行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工作,促进了全县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档案工作的发展。2006年,县政府明确档案局作为档案工作行政管理部门,具有执法主体资格,为履行职能、依法行政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

三、服务社会篇

(一)开放档案,服务民生。

1988年4月1日,密云县档案馆正式向社会开放,成为北京市首家向社会开放的档案馆。至2008年,档案馆向社会开放了6批档案,共9216卷。利用档案者计3万余人次,提供利用档案7万余(册)次,出具档案证明1.4万份,在为领导决策服务的同时,也为群众子女入学入托、购房贷款、婚姻就业等方面解决了不少难题。

(二)拓展服务领域,方便各界利用。

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指定档案馆为县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场所,这使得档案馆服务空间又大大拓展。现在,普通百姓凭身份证就可以到档案馆免费查阅利用已开放档案和政府公开信息。

(三)围绕工作大局,档案资源开发有的放矢。

30年来,档案馆的编研工作立足于服务中心工作,满足社会需求,不断扩展编研范围。上世纪八十年代档案编研资料以大事记、组织机构沿革、專题数字汇编最为常见。进入九十年代和21世纪后,我们先后编写了《邓小平同志1961年视察密云时重要谈话辑录》等近百种编研材料,共计282,3万字。其中,《密云县历届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议简介(1949-2004)》等材料送到“三会”会场。得到了县领导和代表们的好评。

(四)利用档案举办展览,教育效果显著。

多年来,档案馆利用馆藏举办展览,在发挥档案的社会教育功能,促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使爱国主义教育得到了延伸和发展。1996年,密云档案馆被县委、县政府正式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展览走出档案馆,社会影响空前扩大。

2000年2月,本馆利用馆藏照片档案,在县“两会”期间,举办了《光辉的历程》——历届人代会、政协会议简介的展览,引起了各方面的普遍关注,接待参观者7000余人次。2007年与通州等8个郊区县档案馆在河北省香河天下第一城联合举办“北京市区县档案珍品巡回展”,对展示北京的古都魅力、宣传档案工作、加强档案文化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2、政府“搭台”,档案馆“唱戏”,联合办展效果大。

2004年,县档案馆与县委宣传部共同制作了《建国55周年密云发展成就展》,全面反映了5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密云取得的巨大成就,2008年又共同主办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图片展》,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以及全县18个乡镇、2个街道办、8大工委300多人参加了活动,同时吸引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近2000名干部群众观看展览。近几年来,我们与县有关部门联合举办各类展览10余次,社会反响热烈。

3、办好县情和专题展,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2007年,县档案馆迁人新馆后,《春风拂绿古渔阳——密云县县情展览》正式对外开放。每逢重大节日和纪念日,档案馆都举行纪念活动,迎来社会各界前来观展的朋友。在北京奥运会召开之际,配合“改革开放30周年”、“密云解放60周年”等重大纪念活动,不少机关单位纷纷将教育基地作为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重要场所,县档案馆成为人们了解密云历史、展示密云文明发展和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

四、基础业务篇

(一)馆藏结构日趋合理,案卷总量不断增长。

1986年,密云馆开始大规模接收档案。馆藏数量由最初的文书档案和部分革命历史档案2100卷增至万余卷,以后每年都陆续接收档案,1989年馆藏增至73个全宗,31800卷册。同时,馆藏结构也由单一的文书档案扩充到科技、声像、会计、学籍、婚姻、基建等多门类档案。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到2008年馆藏增至132个全宗,9万余卷(册),包括字画40幅、照片4.7万张、录像带240盘,档案排架长度达1200米,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为方便群众查找利用,编制工具28种,238册。都在实践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二)科学管理,档案信息化进程加快。

1、档案数字化工作

1994年密云县档案馆的现代化管理开始起步,到2008年完成了44个全宗1.6万卷的文件级著录工作,共计近13万条;馆藏档案文件级、案卷级目录数据库建设完成。随着我馆信息数字化工作的深入,目前已有各种机读目录60余万条,案卷级条目覆盖全部馆藏档案,文件级目录条目覆盖50%以上馆藏档案;数字化成果4万页,初步实现了档案资源共享。

2、门户网站建设

2001年,局(馆)门户网站建成,开辟了网上展览,拓展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空间。2002年,将《密云地区抗日斗争实物展》、密云地区抗日斗争实物照片展、《血沃幽燕名垂千古——抗日英雄白乙化生平事迹展》等9个展览搬到网上,市民足不出户,就能走进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络课堂,汲取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的营养。

五、队伍建设篇

档案事业的发展要靠人,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娴熟、作风优良的档案干部队伍,是密云一直努力实现的目标,也是档案工作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一)队伍在壮大,素质在提高。

县档案馆成立之初,机关工作人员只有高中或初中学历。到2008年,局(馆)干部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本科学历21人,专业涉及档案、法律、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从技术层面上看,有副高職称3人,中级职称9人,初级职称4人,基本满足了目前档案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二)科研领军,理论研究与档案工作实践同步发展。

2000年以来,密云县档案局(馆)连续以三个市档案局课题(《民营企业档案管理研究》、《乡镇档案机构研究》、《区县档案馆对不立卷档案进馆管理研究》),两个县局课题(《社区档案管理研究》、《电子文件、档案调研》)为核心内容,领导亲自挂帅,选调业务骨干组成课题组,展开研究,深入实践,锻炼了青年业务骨干,为档案事业取得更大的发展积蓄了力量。

(三)创新培训形式,注重实际效果。

上一篇:大忠桥镇中心小学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方案下一篇:读《灵巧的鲁班师傅》后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