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地方高校转型的启示

2024-05-15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地方高校转型的启示(精选9篇)

篇1: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地方高校转型的启示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地方高校转型的启示

美国职业教育分为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其高中阶段开设的课程主要针对一些具体工作或特定行业。学生还可通过社区学院进行职业再教育。

■徐成钢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概况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既具备学术基础又有实际动手技能的学生。职业教育分为高中阶段和大学阶段,高中阶段开设的课程主要针对一些具体工作或特定行业。学生还可通过社区学院进行职业再教育。社区学院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其建立目标是为各类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不同学习渠道。它既提供职业再教育,也提供职业技术教育,同时还可以与本科大学的课程衔接,为专科学生攻读本科学位提供一个灵活平台。

如俄亥俄州立大学等四年制大学的不少学生在哥伦布社区大学修读两年的基础教育课程,然后将学分转回本校,在本校完成专业课程的修读。北弗吉尼亚社区大学是一所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近郊的大型综合社区大学,学校与弗吉尼亚州的所有四年制大学都有转学协议,学生在这里通过基础教育的课程学习和考试后,可以选择转至任意一所四年制大学进行本科学位的修读。大学阶段的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可以提供专科或本科学历。通过立法,学生可以在职业学校学习两年的职业技能,后两年在四年制本科大学加强加深对其技能的学术认识,从而达到提高自己综合能力的目的。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第一,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美国高等职业教育高度注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既从技能上培养学生,也从思维能力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知识面宽和职业能力强来适应市场变化以及技术更新的需要。

第二,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的任职资格管理非常严格,有特定的资格要求和选聘流程。为了保证师资队伍的质量,每年要对这些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从教学科研以及为社会服务等几个方面进行审核。此外,还从公司大量聘请有实际经验的专业工作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第三,专业应用性强。美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社会需求人才,因此对专业的应用性要求较高,主要大专业类包括农业、可再生资源、通讯技术等诸多方面。对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今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为了尽快完成转型发展,我国地方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型:

一是人才培养的转型。为了实现学校办学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明确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做到专业设置与地方主导产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工作岗位要求对接。

二是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的转型。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以及技术进步的需要,我们要不断地调整专业结构、改进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能适应发展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三是师资队伍培养的转型。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学习和了解企业的专业需求,完善企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高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邀请他们作为兼职教师来承担应用性较强的课程。

四是产学研项目合作的转型。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地方高校需要主动走出去,深入了解地方企业的需求和技术难题,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坚持学校发展与地方发展互动,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成长互动,师生与企业社区互动,以地方特色为办学特色。(作者系黄山学院党委书记)

篇2: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地方高校转型的启示

美国高等教育的实施策略对我国高师教育改革的启示。马凤芹

[摘要]如何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培养出适应辫令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大批创新型师范人才是我国高师院校亟赞解决砖耀题。薅美国高等教育砖交施策瘩,对我露巍蜂教弯教学砖效攀争餐鼗娃人才培养模式砖建立,有善一定酌名发,馕得我们认真学譬与借鉴。

[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实施策略;高师教育改革

当前,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索覆要求氇越寒越鬻。培养塞一大蹴麓索质的孛,l、学教黼沃伍是高师院较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如何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培养出适应当今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大批创新型师范人才应是我国高师院校亟待解决的当务之急。嚣美国高等教弯在实施策略上鹃尼点举措对我瓣凝瓣教育改革稔饿薪性入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有着一定的启发,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借鉴。

一、美国高等教育的几点具体做法

在20世纪后叶,美国诸多高校不敝进行教育改革与翎叛,并逐渐形成了狻奚祷色的锚耨人才培养模式,它翻酶舆体实施策略主簧表现在以下四点: 1.以生为本

美国高校共同的办学理念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学校的一切都要围绕着学生的发展来进行。翔美嚣大学教疼静教擎成绩对戆镯在学校能否获得奖励、甏升有很关键的影响。而大学生对教师数学表现的评价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大学对学生实行充分体现学习自由的学分制,开设的课程嚣广量多,学生选择的余地缀大,不必按菜一鬻定模式鎏造鑫蠢,猩学业上享有最大限度的宣主权。

2.课内外结合

美国大学既强调学生的课堂学习,也强调学生的课外学习。

美国大学的课堂教学,很注燕探突秘戮讨。其中裁缝疆大学翦饪校长卡斯佩任内创建的“斯坦福导读”课程楚具特色。“斯煅福导读”不是单纯的~门课,而是以小班教学为特色的一系列低年级课程创新项目的集合。所肖“斯坦福导读”的课程,并不强调知谖懿系统程全蘸鹩传授,瑟是强瀵弓l 簿、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强调攀一反三和知识的融会贯通、强调使学生接受特定学科研究方法的训练,因而有相当的深度。

美国的课外学习也可谓丰辫多◇ 彩。美国大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和个人 自学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刚活动。例 如,在靳坦禳大学,竞志愿性学生社塑 就有596个,学生社匿每年都续缀丰 富多彩的满动,这些活动对大学生扩 展书本知识、培养实践能力都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另外在美国大学,创业已 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1999 年,美嚣巴套ll∞掰高等学校舞设剖 韭教育课羧,学生要在老雾雾懿指导下 分组撰写创业计划,并可褥到创业教

育中心提供的千元不等的扁动资金, 面向客户做市场调研,研发并销售产 品,小组之间进行比赛看哪组钱挣的 多。麸创业教育静发展孛氆-可以看出, 既重视课囊教学,更重视课外实践,是 美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3.科学与人文相结合

无论在课堂内外,美网的大学既 重视科学教育,也重视人文教育,更重 视二者的统~。;美国耱学教育穰A文教育往往跨 越了传统学科边界,许多大举生都尝 试在跨学科课程中学习与探索。哈佛 在新一轮的教改中,将用新设的“哈佛 学院课程”取代以前的“核心课程”。“哈佛学院潆程”试图整合各门学科的 矮鬟,纛不是{j至簿单个学辩酶分绥。每 一门这样的课程也许将由几位不同学 科的教授共同负责,或者豳…位对各

学科拥有广泛兴趣的教师来教授。诸 如此类的大学有很多,他们的跨学科 课程,往往更多地要求将人文教育与 科学教蛮缀合起寒,这对警生熬全瑟 磊穰谐魏发震有着镁重大的僚用。4.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目前,蒺国几乎所有的研究型大 学都设立了本科生研究计划。与20世 纪80年代必有少数学生参与不同,本 辩生研究溪矮现毫扩震到更多的学生 以及更多的学科领壤,透学习边研究 越来越成为美国大学一道十分亮丽的 风景线。大学生站在新知识的前沿,参 与高校的备种研究可以说是美国高等 教育的另一大特色。

:、美国高等教育的实施策略对我 国商师教育改革的启承 为了迎接2l世纪懿谖经济大潮 酶携战季蟊基础教育瓤潆改的挑藏,我

国高师教育改革已势猩必行。美国高 等教育的实施策略,凭疑将对我国高 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向有很大的启示 和借燃。

1.错立“以人为本”理念,促进强范 生巍游两争谐连发震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价值理想 和思维原点。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 是最广泛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 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 挥人斡主观麓动性。凌意努教育改藜中坚持浚人鸯 率,蓠先必须做到充分尊重学生,树立 学生主体意识,使学校的一切工作都 围绕肖人这一宗旨来开展,真正促使 师范嫩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其次 就魁要交“以教育者为中心”的教育模 式转变为“羧学习者为巾,§”的教育模 式。冀体包括:传统的师道尊严要让位

于新趔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传统 的把学习者当作被动的知识储存器的 做法要让位于学习者对学习过程主 动、积极、创造豹参与;传统的单一的 人才壤养模式要诖搜予注重学生个性 和创造性发展的多样仡的人才培养模 式。

2.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师范生的综 合索质

在黧识经济时代,加强赢等师范 院较黪入文教弯,霹予培养裹素质麓 复合缀师资人才意义蕊大。入文教育 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独立的个性、健康的心理、强烈的社会 责任感。人文素质是金俪发展的底蕴。然而从近些年的人才资源现状看,我 识不簏否试,人文教鸯憋欠缺,壹接影 响了会格繇资入才酶培养。具体表现 为文化底蕴不够丰厚,锐意参与社会

变革、勇于挑战的意识不强,缺乏积极 乐观的从教心态,从而无法面对时代 的严峻考验。万方数据

蜘查蟛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月

外国来华留学生学习动机调查和对策。黄年丰

[摘要]本文通过采用和学生或班主任访谈、观察学生课堂表现与问卷三种方式结合的方法调查了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留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分析其特点和对汉语学习所起的作用,探讨提高留学生学习动机的途径。

[关键词]学习动机;留学生;汉语

来华文学院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既包括回国的华侨华人及其后裔,也包括非华裔的外国人。所以,对华文学院留学生的教育既有华文教育(对华侨、华人及其后裔实施中国语言文化的教育,也有对外汉语教学(对非华裔的外国人进行中国语言文化的教育,两者都属于第二语言教学。留学生的第二语言学习与本族语学习相比较,其学习过程、特点及其规律多有不同之处,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也多种多样:年龄、认知结构、班级规模、教师素质、教学及测试方法、教学环境以及该语言的社会地位等,还有学习者本人的情感范围的因素,如动机、态度、个性等均对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影响非凡。本文将分析华文学院留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对学习的影响,探讨激励汉语学习动机的途径。

一、动机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影响外语学习的主要情感因素是动机、态度和个性特征。

所谓动机,就是:(1对某种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2为达到该目的而做出一定的努力。动机是个体积极学习和成长的一种先天的能力和倾向,是人内部所固有的,只能被激发而不能被激化。

第二语言学习动机影响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决定其学习的成败,受强烈动机驱动的学生不会轻易放弃或改变学习行为,对困难有很强的忍耐力,会采取各种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力求达到既定目标,这种学生比动机强度较弱学生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获得的语言水平更高。

二、调查方法及对象

笔者的调查是采用和学生或任课老师访谈、观察学生课堂表现与问卷三种方式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的。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华文学院80名留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初级班的20人,中级班的20人,本科班的20人,高级班的15人,商贸班的5人;男37人,女43人;国籍分别为印尼、泰国、韩国、日本、柬埔寨、马来西亚、德国等;年龄最小的12岁,年龄最大的44岁。因为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不一,所以我在问卷中将常见的动机详细地列举出来,让学生挑选适合自己的选项并根据其符合程度给分(如果所列的选项没有适合他们的,就请他们自行填上。然后通过观察他们的课堂表

美国高等教育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方面的举措对我国高师人文教育的实施将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为此,在办学指导方针、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要逐步改变以往文理截然分家、单纯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模式,开始走向文理渗透、文理融合,以培养每个师范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3.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突出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美国高等教育所提倡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等在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经验和效果,这对我国高师教育教学改革有着一定的借鉴。

目前,我国现行高师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对学习内容、方法的选择,把学生当作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漠视学生的潜能、兴趣、愿望和个性,大大削弱了师范生的创新能力的发

展与提高。因而改革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和模式,这为师范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将能提供良好的平台。在高师教学改革中,我们可以借鉴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和模式: 微格教学:是师范生和教师在一定的的条件下进行学习和训练,集中解决某个特定问题,掌握某种教育教

学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或模式,其基 本程序是教师理论引导+观摩+行为 训练和指导+评价概括。微格教学操 作简便,灵活可行,不但有助于师范生 掌握基本技能,还可培养其反思的意 识和习惯,并把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 结合起来,是师范院校加大实践环节 的突破口。

专题(案例研讨:是打破以教师和 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以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为主的实践+ 反思新型教学模式的主要组成部分。专题研讨的基本模式是研讨+交流, 学生在这种学习过程中,能积极主动 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紧密联系实际,认

真思考、学习效果好,且能有效地提高 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 维能力。

4.加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注重 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为彻底改变 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 位的状况,目前摆在我国师范院校面 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加紧构建一个更 具综合性、创造性的实践环境,以便使 每个大学生都能从中接受良好的熏陶 和锻炼,切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 水平。为了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首 先,应加快建立学生实践活动的保障 机制,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践机会和基 地,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进行实 地训练和考察,如让师范生到中小学 进行现场听课、评课、讲课、调查、访问等,从中汲取营养,吸取教训,这都是全面提高师范生实践能力的主 要途径。其次,要加强案例教学、多 媒体技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 应用。第三,应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 度,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对教师 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实践进一步提出要 求,对学生的考核采用理论考核与实 践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如操作、演示、答辩、综合性研究、项目策划设计、实 际任务考核或与产学研合作单位联合 考核等。参考文献: [1]孙莱祥主编.研究型大学的课程改 革与教育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张晓鹏.哈佛教改[J].上海:上海教 育,2004(10.[3]蔡克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J].武 汉:高等教育研究,2000(5.[4]鹿琳高等师范人文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报,2002一ol—07 [5]杨云慧云南师范大学推出“创新学 分中[1].中国教育报,2001—3—23.(作者单位:河南,焦作师专 4541001 囝 万方数据

美国高等教育的实施策略对我国高师教育改革的启示 作者:马凤芹

作者单位:河南,焦作师专,454100 刊名: 中国成人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ADULT EDUCATION 年,卷(期:2008,“"(9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5条

1.孙莱祥研究型大学的课程改革与教育创新 2005 2.张晓鹏哈佛教改 2004(10 3.蔡克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期刊论文]-武汉:高等教育研究 2000(05 4.鹿琳高等师范人文教育的思考 2002 5.杨云慧云南师范大学推出”创新学分中 2001 相似文献(1条

1.学位论文武学超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研究2009 当今世界,技术创新和国家竞争力提升已成为推动知识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为应对知识经济带来的各种挑战,世界各国纷纷成立了国家或区域创新系统,大学技术转移在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政府把创新型国家建设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发展战略。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大学技术转移领域中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亟待政府政策引导和调控。从国际视角看,美国是开展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最成功的国家 ,这主要得益于其有效的政策引导。基于此,本文对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进行了全面深入研究,进而为我国大学技术转移提出了适宜的政策建议。

本文依公共政策分析的一般逻辑,运用三重螺旋理论、利益集团理论和政策网络理论,采取历史分析法、文献法、个案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首先从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历史、政策文本、政策过程、政策结果几方面分别论述,然后对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的价值取向、经验和问题进行了总体分析,并结合我国实际需要,为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提出适宜的政策建议。

论文共有七部分构成,各部分内容如下:

“导论”部分主要包括论文的选题缘由、文献综述、核心概念界定以及所采用的主要理论基础等几方面。

第一章,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的历史发展。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后期的“赠地运动”,大致经历了萌芽期、探索期和成熟期三个历史阶段。社会经济环境和科研思想变革是影响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发展的两大主要因素。

第二章,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的内容。第一,与技术转移相关的科学研究资助政策,这里主要指“科学和工程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它主要包括联邦政府直接资助政策、联邦政府鼓励产业资助政策。第二,与技术转移相关的科研成果所有权政策,这里主要指具有产业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所有权,它主要包括联邦资助的科研成果所有权、州政府资助的科研成果所有权、产业或其它资助的科研成果所有权。第三,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程序与项目开发政策,主要分析了美国研究型大学“专利——许可”程序政策、与技术转移相关的大学与产业合作项目开发政策。第四,利益冲突协调政策,主要包括时间和职务冲突协调政策、财政利益冲突协调政策、目标和使命冲突协调政策、资源利用与科研成果所有权冲突协调政策。

第三章,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这部分主要以《贝多法案》为例,运用利益集团理论和公共政策网络理论,首先分析了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制定的背景、程序及影响因素。接下来论述了《贝多法案》的实施政策、实施机构及其实施策略。最后,分析了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各利益相关者在创议网络、决策网络和实施网络中的角色关系。

第四章,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的实施结果。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的实施首先使美国高等教育获得了新的发展,不但改变了大学与政府和产业的关系,促进了大学科学知识生产方式和学术使命的变革,但也给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问题。同时这些政策的实施也促进了美国产业创新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完善和拓展了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程序和

途径。另外,《贝多法案》在美国的成功实施也给其它国家大学技术转移政策产生了一定影响

第五章,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与实施的价值取向、经验与问题。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学术资本主义的价值取向、大力提升国家竞争力和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从“命令-控制”到“成本-效益”的价值取向。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与实施的经验可归纳为以下几点:“自下而上”的激励措施为技术转移提供了政策保障:创新科研体系是技术转移的重要源泉

;明晰的科研成果所有权是技术转移的核心要素;独特的高等教育体制为技术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研究密集、自由竞争的产业体制为技术转移提供了良好的企业环境;科研理论变革是推动技术转移政策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及其实施中的问题主要包括:国家安全战略亟待完善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研究型大学科研成果商业化政策的负面效应;早期技术开发资金的缺失;在现有政策框架下有待于提升技术转移能力。

第六章,美国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政策及其实施对我国的启示。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和我国的现实需求,这部分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点政策建议:第一,转变传统学术观念,创建适宜的学术环境:第二,制定和完善大学技术转移政策体系;第三,完善大学科研成果所有权与技术许可政策;第四,健全高校技术转移管理体系;第五,疏通高校技术转移资金渠道:第六,积极发展大学与产业伙伴关系;第七,大力协调技术转移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关系。

篇3: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地方高校转型的启示

美国私立高等教育经费筹措途径概括而言, 主要渠道有学费收入、政府资助、社会捐赠、经营收入四大类。

学费

学费是美国私立大学的最重要的经费来源, 各私立高校之间, 收取的学费标准也不一样, 不同学科之间的学费也不同。从各种类型学校的总体来看, 学费方面的收入约占学校经常性收入的49%, 一般情况下在私立高校的各项收入中居于首位。除了学费外, 还包括有住宿费、膳食费、申请费、注册费、学生活动费、停车费、成绩单费等各种杂费。私立高校的学杂费要高于同等层次公立高校, 在私立高校中, 办学环境越好, 教学质量越高, 名声越大的学校收费也越高。如哈佛、斯坦福、耶鲁等近年每个学生的年学杂费都在25000美元以上。

政府资助

美国政府早在19世纪下半叶起就对私立高校进行资助, 1862年颁布《莫尔法》, 使大批私立高校获得政府的赠地而得到巩固和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联邦政府为实现高等教育民主化、大众化, 而通过《高等教育法》, 使政府对私立高校的资助经费成倍增长。按照美国宪法规定, 教育责任在州一级政府, 在这种制度下, 州政府对私立教育的资助有两种形式, 一是直接对学校的资助, 二是通过对学生提供资助间接资助学校。几乎所有的州都给中学后学生提供奖学金和其他方式的资助并允许学生报考营利性甚至非学位私立学院。为了促进私立教育的发展, 美国邦政府和州政府制定了如下一系列的间接资助私立高校的政策措施:

1. 税收优惠

主要方式是减少税收或免去税收, 主要针对非营利性私立高校实行免税制度。学校的房地产, 捐赠给学校的财产、基金以及收益用于学校发展的产业可免税。

2. 奖、贷学金制度

给予私立高等学校的学生与公立高校同等的奖学金和贷款制度, 学生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贷款和助学金。一方面对优秀学生, 有特殊专长者和取得科研成果者设立奖学金, 另一方面, 大力推行贷学金制度。

3.提供科研经费

联邦和州政府向有科研能力的高等学校提供有关项目的研究经费, 私立学校可以和公立高校一样争取政府的研究基金。由于私立高校历史悠久, 实力雄厚, 在美国政府实行的资助杰出学校的原则下, 通过申请, 得到了大量的科研经费促进了教学研究的发展。一般来说, 私立大学可以从联邦政府资助项目中获得近40%的份额。联邦政府通过间接方式向私立大学提供资助, 不仅有利于私立大学筹措办学经费, 也有利于学校之间的良性竞争, 提高资助的使用效率。

4、公立学校的服务

由公立学校为私立高校提供服务是州政府资助私立高校的重要措施。很多州都将一定数量的教育经费划拨到公立高校, 指定用于为某些私立高校提供服务, 州教育部门对这些服务进行检查, 如公立高校未能按规定执行, 州政府将抽回相应的经费。

捐赠

美国素有私人、校友、私人企业和慈善基金会捐款办学的传统, 一些大规模私人财团, 都热衷于捐资助学, 将资产以个人名义捐献给私立大学, 私立大学捐赠收入达到教育经费构成的1/10左右。捐赠手段多种多样, 有现金捐赠、增值证券捐赠、不动产捐赠、不动产所有权捐赠、有形资产捐赠、遗产捐赠、保险捐赠、信托捐赠等, 最常见的捐赠方式有例行年度募款和大额捐款。在美国大学获得私人和社团捐赠的多少也是大学排名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在政府经费紧缩之后, 各私立高校更是扩大经费来源渠道, 从各种途径争取捐款, 很多私立高校成立了专门的筹款机构, 将筹措捐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 对外积极宣传学校, 给予捐款人很大的名誉, 有的大学甚至由校长或一名副校长重点管理校友以及社团的联系, 以获得更大数量的捐款。

服务及辅助设施收入

服务及辅助设施收入是指学校利用自己的资源包括科技、智力、设备和校产等开展对外服务所获得的收入, 有科研服务收入、销售服务收入、校产经营收入等方面。在美国, 较大一部分的私立高校都从事辅助设备的经营业务, 学生宿舍、供膳设施、其他校内商店、旅馆、医院、房地产、设备出租等都可以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此外, 美国人推崇实用主义, 开创了将学术界与产业界联系起来的传统, 170多所大学拥有某种形式的“企业孵化器”, 使教育与产业结合, 将学术成果有效转化为使用技术并带来经济效益。私立高校与企业合作, 建立科技市场共同进行研究试验, 开发新产品, 通过出售专利等获得经费。学校的科研院还通过出售教学科研软件和印刷品等来获得一定收入。

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高等教育供求关系的矛盾, 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但总体而言,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单一, 个人及家庭交纳的学费几乎是学校办学经费的唯一来源, 办学成本不断攀升, 收支难以平衡。经费短缺问题已经成为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最大的障碍。要改变过分依赖学费的局面, 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拓展民办高校经费筹措渠道。美国私立高等教育的经费筹措渠道对我国的启示及建议:

1.加强制度建设

从美国私立高等教育发展来看, 政府在与私立教育的关系上扮演了一个很恰当的角色, 在私立高等教育的实践中从制度上保证了私立高等教育的利益。在法律地位上, 政府保障了公立、私立高等学校间无差异, 都拥有同样的法律地位;在公共资源享用上, 联邦政府不插手各州高等教育的事务, 给予学校很大的自主权和平等的资源分配, 彼此间的权限、职责范围界定得非常清楚。政府在高等教育市场中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调节作用, 私立教育机构也因为有了办学自主权和政府的制度保障而获得了办学所需的财力、物力支持, 与公立学校按照法律、制度的规范在竞争中发展。

2.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

美国政府对私立高等教育的资助是私立高校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目的是减轻私立高校的财政压力, 降低私立高校的收费, 促进教育机会的均等, 特别是制定相关资助条件, 促进私立高校提高教育质量。所以, 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力度向民办高校提供资助。

3. 强化自治办学

美国私立高校灵活的管理体制和高度的办学自主权使得私立高校拥有很高的社会声誉, 吸引了社会资金的大量流入, 拓宽了办学资金来源渠道, 提供了优越的发展环境。要促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除了不断改革优化外部环境, 还必须在民办高校内部管理的建设和完善上不断努力。

4. 拓宽筹资渠道

从对美国私立高等教育经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美国私立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是与它充足的办学经费紧密相关的, 美国私立大学办学经费来源广泛, 渠道多样, 有很强的吸引社会各界资金的能力, 成为其高速发展的决定力量。要促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必须打破单一的办学经费渠道来源格局, 实行多种经费筹措策略, 以增强市场适应性, 尽最大可能去占领或填补高等教育市场的空间。创造条件, 努力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机制, 建立合理的、健全的民办高校公共产权结构。

(1) 加强服务创收

当前我国民办高校服务收入在经费中占有的比例还很小, 民办高校要合理高效利用自身资源, 加强创收能力, 通过从事辅助设备的经营业务, 如学生宿舍、供膳设施、其他校内商店、旅馆、医院、房地产、设备出租等获得办学的一部分收入。还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 如教师、试验室、试验设备等, 加强民办高校科研力度, 积极参加经济和社会生活, 支持企业技术改造, 扩展科技创新, 根据市场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科研, 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 拓宽办学经费来源渠道, 增强资金总量的供给。

(2) 加强校企合作

吸收美国私立高校的有益经验, 加强与企业的紧密联系, 争取企业积极投入资金, 参与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民办高校在教学的同时可开展与企业的合作, 与企业一起兴建科学园区, 共同研制开发新产品;与私人企业签订科研合同, 促进科研成果运用于生产实际;与企业建立联合公司, 直接将新技术转化为产品获取利润;为企业提供咨询;根据企业对工作人员的需求, 通过开办短期培训、远程教育培训、专业技术提高培训等方式利用学校现有资源, 获取经费收入。吸引企业和企业教育集团投资办学, 私营企业乃至较大规模私营企业集团的出现。

参考文献

[1]何菊芳.从公共财政学角度看高等教育经费投入[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报, 2004 (3) :40-42.

[2]刘亚平.中美民办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主体的比较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 2005 (3) :

[3]王金瑶.美国私立高等教育发展的自主性及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 2003 (7) :55-5

[4]周国平.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资助:政策问题与建议[J].美中教育评论, 2005 (2) :50

篇4: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地方高校转型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私立高教民办高教现状与问题对策

一、美国私立高等教育成功的主要经验

1636 年, 哈佛学院在马萨诸塞州的坎布里奇建院,这既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发端,也是美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开始。[1]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美国已成为当今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私立高等教育也雄踞世界榜首。美国名牌大学多为私立大学,使得各国学生都努力争上私立大学。美国的私立大学有哪些特点,发挥了哪些作用, 是很值得研究学习的。

(一)法律支撑

在美国私立大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 完善的教育立法、有效的政策落实对于私立大学的存在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成为美国私立大学蓬勃发展的决定因素。1791 年的《权利法案》奠定了美国高等教育多元化、多样化的基础, 为私立大学的存在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管理体制

从教育管理体制来看, 美国联邦政府对私立大学的发展进行宏观引导, 实施间接管理。政府并非事无巨细, 只是从全局大方向出发予以引导, 不介入私立大学的具体事务, 更不干涉私立大学内部的管理。可见政府赋予私立大学的权利是很大的, 私立大学很少受到政府部门的控制。

(三)经费来源

现代美国学校教育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政府拨款;另一个是学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自行筹集部分资金。美国联邦政府对私立高等教育资助的主要目的有三点:①促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适应工农业生产的发展;②通过向学生提供贷款和津贴,资助适龄青年入学,做到教育机会均等,促进教育大众化、民主化。

二、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

(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

1.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识不统一

首先,大家对于民办教育的认识还都只停留在宏观层面,主要认知还是来源于春秋时期开始兴起的私学上,忽略了民办教育一直不断地在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发展与进步;其次,作为与公办教育相对应的体制,其在制度上、管理上的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不被大多数人接受和认同。

2.民办高等教育自身体制仍需完善

民办高等教育在教育制度创新发展的今天,对其自身的软件、硬件设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身体制还需要进一步改善。1)发展规模普遍偏小。以山东省2003年的调查统计来看,在全省139所民办高校中,规模过万的学校只有一所。[2] 2)管理不够规范。一些学校单纯以盈利为目的,收取高额的学费,教学质量不能保证。

(二)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1.民办教育政策法规滞后于民办教育的发展

从目前来看,由于私立教育发展非常迅速,政策发挥滞后于实践。[3]由于缺乏严格的政策法规的指导,下决定时往往无法可循,决定者的主观臆断常常占据主导地位,很容易造成最后决定的不客观性。

2.办学思想不端、缺乏科学管理

1)办学思想缺失

由于民办高校在经济上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式,有些举办者将学校视为营利机构,办学动机不端正,功利性较强,办学不是为了培养人才,而是以获取某种利益为目的,导致教学投入不足、教学管理不够严谨、教学计划和大纲不齐全、缺少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等,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给民办高校带来了极为不良的影响,甚至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害。因此,民办高校要健康发展首先必须端正办学思想。

2)内部管理亟待规范。

目前,民办高校普遍存在家族式管理、企业式管理等,缺乏民主和监督。例如,有些学校董事会形同虚设,有些董事会则常常不恰当地干预校务,举办者与办学者之间矛盾尖锐;人事安排上出现了“近亲化”的倾向,甚至有些办学者把学校视为己有,经费随意领支,手续不全,造成财务管理混乱等等。

3.师生待遇得不到保障

1)学生无法享受到应有的权利

《民办教育促进法》第33 条明文规定:“民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在升学、就业、社会优待以及参加先进评选等方面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同等权利。”然而,由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尚不成熟,社会认可程度还不高,使得民办高校的学生在享受待遇上仍然无法与公办高校的学生相提并论,这从毕业证书的实效性、学籍管理、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国家拨款对贫困生的资助、户口的隶属关系等方面可见一斑。

2)教师的待遇也得不到保障

《民办教育促进法》虽然法律上规定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教师享有同等权利, 但由于对民办高校教师在任职、休职、辞职、免职、一般权力、处罚条件等方面没有细化的规定, 使得民办高校教师的医疗保险、住房、职称评定、养老保险等方面的问题往往不能得到有效解决。[4]

三、美国私立高等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一)加强政策扶持,完善法律环境

制定和完善有关的政策法规,迅速改变法规建设滞后于教育发展的局面。通过立法,鼓励社会各界和公民个人出资办学,保证举办者、学校和教职员工的合法权益,规范民办教育举办者的办学行为。《民办教育促进法》只是对民办教育的主要问题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在措施上还显得不够具体,很难成为一部关于民办教育发展的母法。

(二)科学化管理,规范办学行为

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并按照规章制度自主管理。规章制度是现代教育管理的基础和基本依据。现代教育管理理论认为,无论是针对教育对象还是针对教职员工的规章制度,都不是为了束缚管理对象,让管理对象就范,而是为了让管理对象分清群己的界限,懂得行动的准则。[5]

(三)建立多样化的筹资渠道,保证资金链畅通

雄厚的经济实力是民办教育生存、发展的基础。民办教育发展到今天,只有高起点、高投入才能吸引学生,也才有大的发展。建立多样化的筹资渠道,保持稳定的经费来源,是民办高校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基础薄弱的我国民办高校更加需要建立多样化的筹资渠道,从而保证稳定的经费来源。学校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建立多元化的经费来源结构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刘娜,刘苏华,吕英芳.美国私立大学的概念、特点与功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6):47.

[2]于龙斌.民办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4(7):26.

[3]宋恩荣,吕达.当代中国教育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84.

篇5: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地方高校转型的启示

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打破高等教育同质困局

□首席记者 李钊

本报驻马店讯4月25日至26日,来自国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省内外政府机构、行业企业、协会商会等领域的400多名中外嘉宾,如约而至驻马店市嵖岈山国际会议中心,参加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

“作为常设性国际会议,论坛分别定于每年春季、秋季召开;以后每年的春季论坛,都在河南的驻马店举行。”据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长邵巍介绍:首届春季论坛,在教育部、河南省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驻马店市人民政府、黄淮学院承办;论坛以产教融合为主题,为教育改革而生。

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闭幕式上,参加论坛的178所高等学校共同发布了《驻马店共识》。

这178所高等学校表示,中国已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应用技术型高校因时代而生,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共识”发出呐喊,期盼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共识”发出期待:期待国家加快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快高校设置、评估、拨款和管理制度的改革,为转型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期待各级政府加大政策创新力度,统筹规划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校转型发展,推进校企合作,建立地方经济社会与高等教育发展共同体。

篇6: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地方高校转型的启示

医学教育应当着眼于社会需求、服务于社会需求、满足于社会需求。如今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而且我国人口基数大,病情种类繁多复杂,所以需要大量优秀的医学人才。但是医学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校教育,而应当成为终身教育。学生在毕业后接受严格的临床规范训练,是使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生的有力保证。目前我国刚刚施行规培制度,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依然为社会所诟病,但同时规培期间对学生和教师的需求并没得到满足,所以规培制度仍有很大的改革空间,我国应借鉴欧美、日本等国的先进经验,消除规培带来的新的矛盾,使规培真正能满足学生、医生、患者等社会诸多角色的需求。我国需要继续为医学教育制定长远的目标与规划,积极推进科学体系的建设。

(2)促进课程综合化改革。

课程是医学生获得教育的主战场,若想培养出优秀的医学人才,就必须重视课程的改革。医学院走出来的学生不能仅仅是只读书本,必须得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发达国家的课程设置均趋于综合化,注重各科之间的衔接、交叉和相互渗透,我国也应当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各大医学院校需要多多调研与交流,制定出适合医学生学习的整合课程,使学生学到更系统更印象深刻的知识。而且学校还应当合理安排实验课,不能让实验课和基础课割裂开来,让实验课加固理论课的知识。另外,在当今医患矛盾突出的社会背景下,医学生更应当具备与人沟通的能力,这需要医学院校增开更多的人文学科课程,使学生具备较高的情商和崇高的医德,把医德教育同医术教育结合起来,以便未来工作时形成人性化思维,缓和医患矛盾。

(3)鼓励科研、实践和创新。

篇7: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地方高校转型的启示

金融危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启示

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化成全球金融危机,不仅严重影响了国际金融和经济实体,也对高等教育造成了深刻影响,其原因分析了五个方面,使我们受到的启示有五个方面,要应对挑战,转危为机,抓住机遇,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作 者:许青云 作者单位:平顶山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刊 名:平顶山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PINGDINGSHAN UNIVERSITY年,卷(期):200924(3)分类号:G642.0关键词:金融危机 高等教育 影响 启示

篇8: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地方高校转型的启示

一、美国的经济学本科教育

全世界全部大学有七八千所, 其中一半以上近4 000所在美国;在全世界最好的大学中, 70%~80%是美国的大学;在全世界经济学专业最好的10所大学中, 除了位于英国的伦敦经济学院 (LSE) , 其他9所都是美国的大学。这一数字充分体现了美国在经济学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

(一) 美国大学中经济学科的设置

美国大学的经济系通常设在文理学院内, 也有少数设在管理学院内。在美国, “经济学”指的是经济学科, 是一个宽的概念, 可以说囊括了我国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下的所有二级学科。而在我国, 大学的经济学专业从本科阶段开始就被分为许多更加细分的专业, 比如, 金融、财政、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金融等, 它们通常设在经济学院、商学院或经济管理学院, 甚至在财经类院校会设有专门的经济学院、金融学院、财政学院、经贸学院等。

虽然美国大学的一个经济系就囊括了我们的经济学所有分学科, 但经济系内并不正式划分教研室, 只是有一些组织比较松散的领域 (field) 。比如, 宏观、计量、产业组织、劳动经济学、健康经济学、公共财政、发展经济学、国际贸易和金融等等。通常每一个领域每周有一次研讨会 (workshop或seminar) , 请校内和校外的教授来讲论文, 比如, 宏观研讨会、发展经济学研讨会, 等等。如果某人经常去某个研讨会, 那他就会被认为是那个领域的。由于任何人可以参加多个研讨会, 他可以同时属于多个领域。

(二) 美国大学的经济学本科培养目标

美国的大学也分研究型的名校和教学型的普通大学, 但无论哪种类型的大学都普遍高度重视本科教育。

从专业分类来看, 在美国, 考本科不报考专业, 本科生通常报考的是学校, 本科生招生委员会是全校统一的, 有一个校招生办公室。学生入校一年以后, 再去选择主修专业 (major) , 还有一些辅修专业 (minor) 。但主修专业并不具体到诸如国际贸易、财政学、国际金融这样的分学科, 而只是在经济学、政治学、数学等我们所谓的学科门类中选。

从培养目标上看, 与我国大学本科培养目标动辄奢谈创新性人才相比, 美国大学的本科培养目标可以说是相当的低调。以斯坦福大学为例, 她在制定经济学本科人才的培养计划时, 强调三项目标定位:一是熟知现代社会各类经济现象, 二是掌握分析经济问题的技能, 三是具有评估公共政策的实际才能。这种目标定位既为毕业生今后在工商界、教育界、法律界和政府部门从事实际工作提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也为他们在相关领域进一步深造创造了条件。这一目标定位虽然是比较低调, 但却相当细化, 它没有过分强调人才的高层次性和专业性, 没有刻意拔高经济学本科毕业生的研究水准, 从而一方面与硕士、博士阶段的继续教育拉开了档次;同时, 另一方面也主要偏重于提供给学生相对专业化的实用技能, 有较为明确的市场供给定位。这种本科阶段的经济学知识背景也就增强了毕业生在上述几个领域就业和深造的竞争力。

(三) 美国大学的经济学本科课程设置

围绕这一低调务实的培养目标, 美国大学的经济学本科课程设置比较简单, 不像我们的课程特别多, 他们课程并不多, 但很精练, 而且有层次。

首先, 对于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要必修一定量的通识教育课程, 这是任何本科专业的学生都必须修习的, 代表一个受教育的人应当具有的知识。以普林斯顿大学为例, 文科生必须完成在写作、外语等多个方面规定数量的通识教育课程后方能毕业 (见表1) 。这些课程共9类, 12门。

然后, 对于主修经济学专业的学生, 所要学习的核心课一年级是经济学原理, 二年级学中级宏观微观、计量经济学, 三四年级选几门经济学专业领域课, 象国际经济学、金融学等等。数学也有基本要求, 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数理统计、优化方法等。总的来说, 课程并不多。因为它的基本思想是, 大学主要是教会一个思想、考虑问题的方法及分析问题的工具, 并不是要教你学会比如说外汇交易结算等具体技能, 这些你可以在今后工作中学习。这样的教学思路与它的理念是一致的。还拿普林斯顿大学来说, 经济学专业学生只需完成4门预修课程, 3门必修课程, 5门选修课程共12门既可取得经济学学士学位 (见表2) 。

除此之外, 本科生还有机会参与一个或多个非本专业的证书项目, 并获得相应的证书。

二、与美国大学相比我国地方高校经济学本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大学在我国建立, 我国高校经济学专业教育模式先是在解放前效仿欧美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计划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从1953年开始转向学习苏联模式,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 又要重新在摸索中前进, 尝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模式, 但直到现在计划经济的痕迹依然很浓。与美国大学相比, 我国普通高校经济学本科教学主要存在着专业划分过窄、通识教育课设计缺乏目标性和科学性、专业课程设置过细过多等问题。

(一) 专业划分过窄

与美国大学本科阶段经济学方面只有一个专业相比, 我国大学本科的经济学类专业通常设有四个, 即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有的学校还会设置更加细分的专业, 比如说保险学等, 有的学校在每个专业下面还会细分方向, 比如, 国际经济与贸易下再细分国际结算方向、国际商务方向。这主要源于我们与美国大学在培养理念上的差别。

高等教育在学生培养理念上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面对市场需要, 培养社会各用人单位直接需要的“对口”人才。其课程体系根据用人单位的直接需要, 以职业知识技能为核心进行设置。主要优点是学生能专学专用, 专业能力强, 暂时就业竞争力具有优势。另一种观点是:从长远利益出发, 着重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课程体系的设置则以学生知识能力基础为核心, 以通识教育为重点, 把职业技能的训练仅仅作为一个培养方面。其优点是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复合型人才、综合素质高、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强。但是却与毕业后的就业要求, 以及政府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学校的办学水平相挂钩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我国以前受苏联的影响, 经济基础是计划经济, 大学以培养专业人才作为主要定位, 也就是遵照上述第一种观点来设置课程体系。计划经济下分部门管理, 从经济类院系出来马上就能到一个岗位上用。计划经济下没有市场的变化, 分得很细马上就能用也有优势。如会计要分交通口的会计、工业口的会计、商业口的会计等, 工作后就能用。但在市场经济中会出现问题, 因为市场变化是很快的, 2000年IT和现在很不一样。以前会计和审计也是分开的。事实上现在发现, 有很多时候需要你今天做这样, 明天做那样。所以美国入校时不报专业, 一二年级采取通识教育, 二年级以后选口径宽的主修 (major) , 这里不用“专业”是怕跟国内的专业混淆起来。主修经济学的本科生职业选择广泛, 事实上, 他们在本科时也没有别的选择, 不可能选择管理学或别的更细的专业。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将来可以选择经济学、金融、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法律、国际关系, 甚至新闻传媒, 等等。所以, 可以说, 美国本科教育定位是基础教育, 也就是遵照第二种观点, 理念的差别导致课程设置、院系设置等一系列差别。

总体来说, 我们的培养目标上口号喊的很高, 动不动就是培养创新性人才, 但具体的实施上又搞的过于具体;而美国大学培养目标很低调, 具体实施上却很宽泛。

(二) 通识教育课设置缺乏目标性和科学性

通识教育课的目的是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公民。根据这样的目标和标准, 对各高校现行的通识教育课进行分析可见, 通识教育课占总学分的比重过少, 开什么样的课能够满足什么样的目标?每种课应占的比重是多少?缺乏目标性和科学性。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 我校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外语、体育、计算机基础、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大学语文、大学生职业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看起来课程门数很多, 但很明显, 政治素质教育课比重过大, 忽略了最基本公民素质的培养, 也就是与美国大学相比, 道德伦理和社会分析类、科学类课程不足。

(三) 专业课程设置过细过多

纵观我国普通高校经济学的专业课程设置, 可以说太多了。许多非常具体的课程在国外是没有的, 比如, 笔者所在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在国际贸易方面必修的就有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商品学、国际金融、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商法等7门课, 选修的还有国际结算、国际信贷、国际投资学、国际商务、国际物流、跨国企业管理、国际商务沟通等7门, 这还不包括要学习的其他经济学课程。与普林斯顿大学只需修12门专业课程即可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相比, 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太多了, 如果课程数量能代表质量的话, 我们这一所地方院校的质量就远远超过普林斯顿大学了。可惜并不是, 我们开出的课程很多是重复性课程。还有就是实务性课程总是试图教会学生工作中要用的具体操作, 而这些对于美国大学生是要在工作中学习的。但是实务性课程的效果又不好, 因为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 老师是不可能随时掌握工作中的具体操作的, 如果沿着这个思路走向极端, 那就是老师带着学生去用人单位做具体工作算了, 这也是现在有的院校强调实践教学的表现。照此, 大学也就变成培训机构了。

另一方面对于思想性、基本分析、工具性的课开得很粗, 很多学校只开西方经济学, 把原理课的初级层次和中级层次合并起来。国内出的一些宏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中说, 由于课时所限, 我们把初级和中级合并在一起。这有一个问题:两边都要将就, 既不像中级经济学那样严谨, 也不像经济学原理那样直观。

三、美国大学经济学本科教育对我国地方高校的启示

经过以上对美国高校本科经济学教育的分析以及与我国的比较可见, 美国的经济学本科教育模式非常适合美国这样的成熟市场经济体制, 很值得我们借鉴。但不是说中国一定要改成美国模式, 二者的经济基础确实不大一样, 毕竟我国还处于经济转型期, 虽然摆脱了计划经济, 可是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全建立。所以, 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经济学教育的现状, 借鉴美国的成熟经验, 我国地方高校的经济学教学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改进。

(一) 拓宽专业口径

我国现行经济学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比较单一, 缺乏灵活性, 过多地局限在满足某一特定的部门或岗位的需要。这种定位导致专业口径设置过细、专业设置具体化。但是,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就业形势在发生变化,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日益下降, 那么, 按专业对口的课程体系设置培养出来的学生, 并不能全面适应社会的需要, 而且变通、创新能力弱。尽管我国在纠正由于模仿“前苏联”形成小专业的格局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但是效果仍不是很理想, 甚至目前由于面对上级主管教育部门对高校就业率考核的压力, 小专业格局有回流的趋势。过于狭窄的专业口径设置形成了严重的条块割裂限制, 不仅不利于学生获取广博的知识, 而且无法满足国家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对于综合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只有拓宽专业口径, 保证本科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能够汲取广泛的知识, 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在现阶段, 我国大学要做到像美国大学那样本科入校时不分专业也不现实, 然而可以在经济学这一学科门类内尽量去少划分更细的专业。

(二) 改进通识教育课程设置

在通识教育课的平台上, 建立必修课模块和选修课模块。增加通识教育课的学分, 应占总学分的30%-40%, 必修课和选修课各占一半。在选修课模块中设置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语言、艺术和技能六个方面的课程。这样设置课程的目的是: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政治素质, 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生公民素质的培养。通过加大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比例加强了基础知识, 使学生能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加快知识的迁移。

(三) 减少专业课程数量和比重,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减少专业课并不是要全面删减, 而是要有增有减。对于大量重复性、实务性的课程要删减门数, 但对保留下来的要加大课时量和深度, 比如现在学生即学习国际经济学, 又重复性的学习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 完全可以只保留国际经济学一门课, 但对教学深度要达到与国际接轨的中级水平。而对于经济学的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不但门数上不能删减还要增加, 最好能与国际接轨, 一年级学习经济学原理, 高年级学习中级宏微观。这样, 学生有了夯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对经济学的学习能力, 以后工作中即便遇到相关的新问题都可以轻松学习掌握。

(四) 以证书项目带动实践教学

中国经济还处于转型期, 用人单位都比较短视, 希望招聘到的毕业生马上上手工作无须在岗培训, 这也成为现在地方高校普遍重视实践教学的现实压力。但任何大学都是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 又不能天天讲实践教学以至于完全变成培训机构, 并且泛泛地在各门课程里都强调实践教学效果也很不理想。所以, 可以借鉴美国大学的经验, 让高年级学生根据自己未来的就业取向选择相关的证书项目, 比如, 以后想到银行业工作的可以考取银行业从业资格证, 想到证券行业工作的可以考取证券业从业资格证, 等等。在这个过程中, 原来的大量实务性课程可以转变成少量的直接为学生考证服务的培训课程, 即节省了教学时间, 又更能为就业服务。

参考文献

[1]聂海清.关于大学经济学教学改革问题——美国康奈尔大学经济系洪永淼教授访谈录[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1997, (7) .

[2]聂海清.美国大学的教学与科研——美国康奈尔大学洪永淼教授访问记 (二) [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1998, (3) .

[3]于春荣.关于普通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长春大学学报, 2006, 16 (3) .

[4]钱颖一.美国大学的经济学教育[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3, (2) .

篇9: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地方高校转型的启示

关键词: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美国

众所周知,在当今教育快速发展的世界,美国的高等教发展名列前茅,经过研讨发现,这是因为美国具有完善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拥有大量高水平的科研与教学一体的大学,美国的这种高效的教育管理体制可以作为一种案例,对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有一定的启发。

一、加强学校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权益与个大院系的学习权力

美国的高等教育是学校自主管理、地方分权、受国家干预的一种运行体制,这是由于美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受到国际改革潮流、本国教育与文化的传统性、国家政治体系、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与其不同,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和省级与中央人民政府的雙重管理以及以省级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影响。如今,高等教育的体制慢慢地往一元化的方向发现,形成的原因主要原因是政府与院校联接的过于紧密,这种联接虽然可以防止出现不必要的冲突、调节平衡、避免出现混乱场面,但也可以形成过度僵化的情形。近几年来,实行集权制国家的改革都在朝着分权制方向发展,比如瑞典、法国等实行集权制的国家出现了分权体制方向的改革;于此相反的实行分权制的国家改革的方向却是都朝着集权制发展,其中有英国、美国等国家都在加强中央政府权力方面进行改革的尝试,如何将中央的权利在各个地方上实施这个问题被所有人所重视,所有人都在思考实施的方法。在学校实行自主的办学,不是将所有的权利下放给学校,也不是撤销对学校的所有关注,弃之不管。政府在必要的时候也要给予学校帮助,较大的权利与措施由学校自己独立解决,政府可以在宏观上给予学校帮助与管理。在高等教育界有个一直被关注的话题是关于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对抗。像比较我国高校,大学中的管理人员基本上都与行政级别存在这联系,在学校中他们的行政权力不断的扩大,并且这种权利基本上都在校级别的人员上,这祥权利的集中使得基层管理人员存在失去了意义,并且一些学术活动得不到很好的举办。所以,我国应该从国外的教学中得到启迪,将行政权力学术权利适当的分离、遵循管理权利分散的原则,将学术组织的有效性发挥到最大。

二、实行社会参与教学的高校管理体制

美国的高校教育之所以可以这祥成功其中有一方面是因他与众不同的社会全员参与的管理体制。通过实践的证实,美国的这一管理体制拥有多种优点,保障高校施行民主、科学的决策权,使得高校教育更加的适应社会、教育的发展速度提升,并且也为高校办学充分的调动起多方面的社会力量,从而使得国家的财政负担压力降低。在当下这个高等教育快速发张,且逐渐全球化的时代,想要长久的生存发展,就必须拥有广泛的社会支持,这种社会广泛的参与性对推动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具有更加有效的影响作用。由此可知,建立高校管理中广泛的社会参与性对于中国在进行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具有非凡的意义。

随着中国市场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不断完善与发展制度,社会民主化也在随着发展不断的加深,促使社会各界对于高校管理的关注,且想要参与其中的意志也愈发的激烈,特别是企业界这方面的意志最为显著。但是,目前的社会现象是高校管理与社会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高校管理与社会广泛参与之间存在很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作者认为应该从几个方面做出解决方案:第一,保证高校拥有基本的归属权并且高校的学校管理组织有学生、社会人士以及社会团体等校内外人士共同参与。第二,建立一个高校管理决策的组织,一个集学校、社会人员、政府一体的政府层面的组织,可以通过政策法规保证社会民众参与到高校的管理活动中。第三,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监督体制。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学方式,并由专门的组织或社会团体进行监督和评价,从而提高高校教育教学。第四,制定一个严格的高校办学模式,严格控制高校办学的基准点,施行政府辅助高校办学的形式,政府以标准的制度把关高校办学,并且在行动上支持高校,这些方法都是可以帮助高校办学步入正轨,跟进时代发展的方式。

三、拥有一定的市场竞争模式

上一篇:什么是网优下一篇:我的心好乱